首页范文茶艺的重要性十篇茶艺的重要性十篇

茶艺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5:49

茶艺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设计;教学思路

酒店服务在整个服务体系中,属于涵盖内容最多,要求最全面的服务类型。要想有效开展酒店服务工作,不仅需要注重日常的服务内容和相关环节,同时也需要一些高端服务元素融入其中。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中重要的板块内容,因此进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活动时,不仅要重视培养其常规职业技能,还要结合服务对象的品质要求,丰富教学内容。鉴于当前人们对茶艺服务的要求不断提升,现阶段我们在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必须融入茶艺内容设计,开展相关茶艺活动,从而实现人才培养活动的创新和发展。

1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开办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收入水平不断提升,酒店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客观表现。在对酒店品质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饮茶、欣赏茶艺已经成为多数人的正常需求。因此,很多酒店陆续开办了茶馆、茶室等品茶场所,人们可以在酒店的品茶环境中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茶艺师逐渐成为一种职业,并且向专业化、体系化发展。受市场需求影响,目前多数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先后设置了茶艺课程,通过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课程设置,重视茶艺课程价值,从而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综合化、复合化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对酒店管理专业而言,开办茶艺课程是其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目前多数高职院校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时,都开展了茶艺课程,其主要目标是确保教学活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相匹配。衡量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学生通过接受教育之后,能否顺利实现就业,也就是学生培养与社会客观需求之间是否匹配一致。而要想做到有效教学,就需要以提升教学实效为切入点。通过优化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思路,丰富教学形式,最终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之间相协调。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其开办茶艺课程,实际上是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的,市场的客观需要决定了我们必须将茶艺课程融入到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之中。酒店管理专业开办茶艺课程的过程,实际上是其教学理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整个教学活动与市场需求之间相匹配的必然结果。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要想做好茶艺课程设计教学,其需要具备以下基础,这是实现茶艺课程教学效果的需要。首先,应该引导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理念和基础技能。尽管茶艺课程是以茶艺知识为基础的教学课程,但是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态度都会对其形成相应影响。学生态度积极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茶艺课程对整个酒店专业教学体系来说,更多是一种深化,只有学生具备相关基础技能,才能对茶艺课程知识形成全面理解和认知。因此,酒店管理专业在进行茶艺课程教学活动时,要注重对学生积极性的激发和引导,切实有效深化学生理念。其次,还有注重茶艺教师的引导和配置。茶艺课程有着较高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老师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同时也需要老师具备较高的示范能力,因此茶艺教师专业与否直接影响到茶艺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最后,茶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要求较强的学科,在茶艺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仅要做好知识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具体运用这一技能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知识理论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通过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结合,从而实现学生对茶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如今越来越多的酒店管理专业具备了茶艺课程教学设计的条件和基础,因此将茶艺课程教学融入到酒店管理专业也成为可能。

2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设计与教学的相关理念分析

对茶艺课程设计与教学来说,想要确保其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相融合,需要做到:首先,茶艺课程设计的主要理念为:以茶艺教学职业性和实践性为要求,以开放的、现代的教学理念为指导,通过将茶艺内容体系化融入到理论教学,并且辅助相关实践教学,将茶艺教学从知识内容教学深化为职业技能教育。此外,在茶艺课程开展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客观要求,丰富教学形式。将时代教学手段、方法与整个教学活动相融合,通过激发学生创造性、引导学生参与性、提升学生积极性,来实现茶艺课程教学质量的实质性提升。其次,茶艺课程设计的主要思路为:第一,要做到茶艺课程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效结合,通过丰富教学形式,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实现茶艺课程教学的目的。第二,在茶艺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的有效匹配度。通过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将市场需要与教学活动紧密关联,从而提升教学效果。第三,在茶艺教学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选择便于学生理解和学习的教学内容,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后,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首先要从目前国家对茶艺师的整体要求入手,结合茶艺内容,将传统茶艺与现代需求相融合,通过注重茶艺的实用性和内涵的结合,从而为茶艺课程取得实效提供有力支撑。茶艺是茶文化及茶产业成熟发展的表现,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休闲时代人们的消费特点,因此可以说,茶艺课程应该在充分结合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传统特点与时展需求相结合。其次,在茶艺课程教学设置时,要注重其具体层次性,无论是茶艺活动的具体内容,还是茶艺活动的内涵表现,都要将其纳入体系化发展的轨道中。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茶叶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无论是茶叶生产知识技术,还是茶叶加工技术,甚至是茶叶的具体品牌和特性等等,都需要从职业发展需求出发,对学生进行体系化教育。最后,在课程设置中,要做到创新教学模式,整个茶艺课程教学要突破狭隘思维和陈旧意识。只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茶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其方法都可以被广泛运用,要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而不是茶艺知识的教学。通过茶艺课程的有效教学,为学生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

3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案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如今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品质有了实质性改善。酒店等一系列作为生活改善性的元素就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酒店服务人才在培养过程中,更多的是依赖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活动。因此,在这一背景下,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如果其对茶艺知识能有一定了解,必然为其顺利就业提供重要保障和支撑。在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一切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来开展。酒店管理专业是职业技能要求极强的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职业表现力,同时茶艺活动表现的好坏,也是以学生综合素养为基础。我国是茶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无论是茶文化应用及普及现状,还是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上都极具优势。而茶艺教学也是融入了多样元素的教学体系,因此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无论是学生的人文素养,还是其具体实践技能,都是整个茶艺课程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注重的内容。其次,在茶艺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将实践教学纳入教学体系之中。茶艺是一项技能,无论是其中包含的内容,还是其具体表现形式,都是无法用简单的教学活动来展现的。因此,茶艺教学中,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和平台,通过引导学生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相融合,从而实现茶艺课程教学的理想效果。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要想做好茶艺课程实践教学,需要在充分利用自身实践基地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实地参与实践和实施模拟实践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从而加深学生对茶艺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只有亲自参与到具体实践活动中,才能有针对性的实现茶艺课程教学目的。最后,要将茶艺课程教学放到实践的环境中教学,在充分提升教师专业性的同时,实现茶艺教学的理想效果。茶艺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我们在开展这一教学活动时,需要在具体操作中熟练掌握技能,开发技能创新。而融入实践环境的过程,不仅加深学生对茶艺知识的具体理解,同时增加整个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实现茶艺课程教学目的。当然,对酒店管理专业来说,茶艺课程只是其中体系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要注重对茶艺课程内容的有效把控。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服务业实现了迅猛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全方位、高品位的服务更是当前现代化服务行业的新要求。酒店管理专业作为一门职业化发展要求较高的专业,无论是其对从业者的技能要求,还是相关社会要求,都需要酒店管理专业重视人才培养内涵。因此,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符合技能主导培养要求。新的职业化人才培养要求影响下,酒店管理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时,不仅需要从业者做好简单的日常服务工作,同时也要不断深化自身职业技能,丰富服务内涵。因此,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茶艺课程设计有效融入到教学目标中,使其成为学生顺利就业的“砝码”。

作者:马艳国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敏.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探讨[J].知识界,2013,(05):118-121.

[2]游娜.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茶艺”课程教学研究[J].旅游纵览,2014,(23):85-89.

[3]付帅.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职教通讯,2015,(05):225-228.

茶艺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实践

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的审美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茶艺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茶馆应运而生,一些茶艺表演活动也十分受欢迎。许多高校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开设了茶艺课程,这些茶艺课程以茶文化为基础,融合了茶道、茶学、茶语等多个内容,为社会提供了许多茶专业人才。

1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1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

茶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才能更好地开展茶艺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有效的知识。由于不同高校的实施条件不同,因此,对于茶艺教学基地的建设能力也参差不齐,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茶艺教学基地。茶艺教学基地基本可以分为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校内基地主要是用来进行茶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外基地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场地,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操作环境中,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校内和校外基地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训练,以提升整体的茶艺课程教学效果。

1.2良好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要践行者,具有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在整个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发挥着讲解和示范作用,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深厚的茶文化知识和思想内涵,对茶艺课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要对茶艺课程内容有较强的体验,才能使茶艺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由此,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茶节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保证。

1.3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态度

茶艺课程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茶艺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熟练地掌握茶艺本领和茶文化素养。因此,开展茶艺课程的前提是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态度。茶艺课程对学生的礼仪和茶文化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只有具备了基础的礼仪知识后才能更好地学习茶艺课程。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茶艺课程讲究学做一体,即学习和实践的互动教学,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进行操作,以提升专业技能,因此,专业的知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有较大的影响。

2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即针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而开设的实用型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茶艺操作技能。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2.1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的茶艺馆环境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的环境中学习茶艺操作技能,以提高茶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茶艺师或者是顾客,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进行茶艺训练,亲身体验茶叶识别、泡茶、茶礼等各个环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最终提升学生个人的茶艺技能水平。

2.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提供一个真实的茶艺实践项目,学生在项目中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要对茶艺室的布局、菜叶采购、泡茶、茶礼以及服务等方面进行全程实践训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流程进行及时的指导,通过实践操作再讲解其中的内容和问题,通过这种实践中处理问题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了解实践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讲解和解决,使茶艺课程更具有实践操作性,与茶艺工作的实际需求更贴近。

2.3模块教学法

模块教学法是指将茶艺的整个活动过程分成若干个模块,其中包括茶叶识别、冲泡、茶礼等模块,每个模块都是整个茶艺过程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模块共同组成了茶艺活动整体。模块教学法是根据每个模块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相应的茶艺专业训练,使学生对其中每个环节都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通过对每个环节的操作技能的掌握和训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熟练和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训练,掌握茶艺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点进行实践操作,对于不熟悉的内容和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可以求助教师进行适当地引导和帮助,最终解决问题,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对专业技能有一定了解和体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2.4实地考察教学法

茶艺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地考察教学法既符合茶艺课程的内容,同时也是茶艺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的茶馆、茶艺室等环境中进行参观学习,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实践操作,例如对茶室环境对茶艺的步骤等内容进行详细了解,以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例如确定考察地点、对象、时间、目的等,并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及时做好联络工作,并在实地考察时,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提升茶艺课程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改正,以确保茶艺课程教学的准确性,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效率。

3关于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3.1综合性教学模式

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综合技能的人才,学生不仅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同时也要对专业特点有所了解,尤其是对茶艺课程在公共管理专业中所占的比重要有所认识。茶艺课程作为公共管理专业中的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特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师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不是某一个动作或礼仪的反复训练。茶艺课程是一个综合的连贯性的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茶艺课程实践知识的思考,并通过综合性的强化训练,提高茶艺技能。在茶艺课程实践课程中,学生要通过对茶叶识别、冲泡、服务、礼仪等每个环节的学习训练,并将各个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整体,使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更具有综合性和连贯性。

3.2多样化的作业布置

茶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领域较广泛,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对于学生来说,茶艺课程不仅仅是关于茶艺的课程,更是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具有广泛的知识交叉性,由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课程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茶叶和茶器具种类也较多,泡茶方式也较多样化,因此,学生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有较丰富的学习和练习机会,在实践练习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体验感,能够从中获得更丰富的感悟,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形式也可以灵活一些,这样不仅能针对不同学生特点,使他们得到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能够有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使他们能够对茶艺课程知识有更深入的掌握和运用,以提高个人的茶艺综合能力。

3.3灵活的考核方式

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相比其它课程,茶艺课程的灵活性更强,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因此,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实践操作技能是茶艺课程的重中之重,是未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只有真正熟练地掌握茶艺技能,才能胜任茶艺工作,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修养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茶艺课程考核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作业进行考核,更要将考核重点放在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上,通过对实践技能的过程考核,增加其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使学生对专业技能更加重视,以促进学生加强茶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以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公共管理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茶艺课程作为其中的一门专业课,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只有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对茶艺的认知和了解,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才能使他们有更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未来从事茶艺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学生是核心,教师是关键,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教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通过综合性教学模式、多样化的作业布置、灵活的考核方式等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才能有效提高茶艺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更全面有效的综合技能,提升茶艺课程的教学效果,进一步促进茶艺文化的良好发展。

作者:袁媛谢明荣单位: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

参考文献:

[1]韩莹.关于茶艺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9):201.

[2]黎晓霞.高职、高专院校茶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2):244-245+266

[3]王德福.茶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施[J].现代技能开发.2002(6):55-56.

茶艺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茶艺教学旅游专业人才培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茶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现在,很多中职学校旅游专业都已开设茶艺课程。这对“茶”这一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广作用。虽茶艺课程属于旅游专业的一门“非重点课程”,但在茶艺教学中,对于学生自身的涵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整体国民素养的提升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茶艺教学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茶艺教学是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

中国是最早利用茶的国家,再加之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者类别的增多且呈现出的多样化,根据旅游业自身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茶肆、茶馆开设在景区与市中心,且酒店也提供了茶室,这些服务都需要既懂茶艺基础知识、销售技巧,又懂茶艺表演的高素质旅游人才。作为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中职学校来说,要适应社会对茶馆的要求,茶馆功能的外延,茶馆产品和服务方式的不断提高,及时调整教学计划,让在校学生掌握茶艺知识与茶艺服务技能,使本专业的学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茶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旅游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

旅游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旅游行业工作,就业指向性较高,因此,旅游职业道德教育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旅游职业道德即旅游人员在旅游工作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职业相适应的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的总和。旅游职业道德是与茶叶行业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特点密切相关的。茶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在我国有5000年悠久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国家颁布的《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明确规定茶艺师的职业守则是热爱专业,忠于职守;遵纪守法,文明经营;礼貌待客,热情服务;真诚守信,一丝不苟;专研业务,精益求精。这些被视为茶艺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茶艺教学是旅游职业道德建设的催化剂,通过对旅游专业学生的茶艺教学,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抵制“精神污染”,从而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三、茶艺教学渗透着培养学生良好的美育认识

美育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及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一门旅游专业的“非重点课程”,茶艺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娱人”,通过美的构图、美的色彩、美的形态、美的意境,使学生产生美的感受、美的联想,从而陶冶心灵、净化思想。在茶艺教学中加入了美育,不仅能够提升对传统茶道精神的追求,而且在传统的茶文化中,泡茶技艺是通过泡茶者的努力,引导并便于学生充分享受茶所带来的种种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这为美育理念在茶艺课程中的推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茶文化是一种根植于民族传统的本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释、道的思想对茶文化的影响十分明显,其中就包含了茶学、美学、宗教、哲学等多项文化要素,这些要素为茶艺教学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

四、茶艺教学能够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良好的创新能力

茶,作为中国的国饮,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如今,饮茶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文化艺术,茶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喜欢。茶艺课程在中职旅游专业的开设,正是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而茶艺课程并不是一门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课程,而是一项实践性和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在茶艺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关注对学生的基础性茶艺演示,并没有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并不单单是对茶艺的基础操作的简单模仿,更多的是在结合基础之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如茶艺表演。茶艺表演者不仅要求仪容仪表高雅大方,泡茶技艺熟练完美,而且在选具、选茶、选水、茶席设计上讲求创新,以达到茶艺表演的艺术魅力,从而使茶艺教学有个更好的创新效果。

五、茶艺教学渗透着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

茶事艺文是茶叶文化最生动的体现,它能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等产生艺术美感,通过赏欣者的审美感觉,使茶文化中蕴含的种种内容潜移默化到人的思想中。茶文化也正是由于有了各n艺术形式的承载,才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茶艺是“茶”与“艺”的融合,学生把茶的色、香、味、形泡出来,以及懂得如何去品尝、去欣赏一杯好茶,就达成茶艺教学的教学目标了。茶艺教学中存在很多人文素养,最能体现出来的就是泡茶、品茶、茶艺表演。茶艺表演与其他艺术表演不同,通过茶艺表演,既要体现中国古老的茶文化,又要要求以优雅、自然、端庄、大方的形象来体现茶文化的魅力。这中间包含了仪容仪态、表情神态、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等文明礼仪;茶席布置、绘画、音乐、插画等艺术形式于一身的审美修养……茶艺表演中传达出茶艺的“精、气、神”,这些人文素养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又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品味。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各国经济迅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现代,茶,这张中国的名片,在流传千年的过程中已经变成了一个文化,一个标志。中职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的重任,在培养旅游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根据旅游市场的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要和要求,充分认识到茶艺教学的重要性,通过茶艺教学来提升旅游专业人才的整体形象和整体素质,并不断强化其职业道德,从而扩宽我国旅游业的类型,改善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以满足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江用文,童启庆.茶艺师培训教材[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

[2]吴雪美.基于人文素养渗透的职高茶艺教学[J].考试周刊,2011,(42).

[3]毕雅娴.秀外慧中茶艺传人――浅谈中职学校茶艺教学[J].雪莲,2015,(23).

[4]朱晓洁.浅谈茶艺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与创新培养[J].教育观察,2016,(05).

茶艺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合唱艺术;表现形式;茶艺表演;运用机制;艺术交流

合唱艺术作为一种以声音诠释为主的艺术形式,通过多声部的整体融入,以及其多种演唱表现,从而实现了多人协同、一致表达的综合性音乐艺术。合唱艺术所诠释的艺术感染力和价值内涵,都能够充分合理的运用到茶艺表演活动之中,通过情感理念的诠释与文化感知,从而实现多元艺术包容的最佳呈现效果。

1合唱艺术的特点内涵及表现形式分析

对于合唱艺术来说,其更多强调的是集体性表达,并不是一种“个人秀”。所以,一定程度上看,合唱艺术恰恰是共识性艺术表达,通过合理理解,从而达到和谐、整体的艺术听觉效果。当然,合唱艺术在表达过程中,其往往也有曲目选择、服饰选择和情感诠释等一系列特殊性诉求。1.1合唱艺术的特点内涵诠释在当前合唱艺术诠释过程中,其中整体包含和诠释了多种旋律和情感特色,在合唱艺术中,其音域性较广,也有着丰富的音色和感染力,通过一致性指挥和表达,从而实现了最佳表演。合唱是一种集体性艺术,在表演过程中,需要每一位合唱队员将自身的音乐理解和艺术修养,乃至对音乐曲目的情感表达融入其中。合唱艺术往往较为震撼,尤其是能够给大众带来极具视听效应的艺术价值。合唱艺术在表现过程中,其以独特的审美特征与音乐和声、乃至集体人声组合,从而发展成为一种“多元融合”的音乐形态。在当前音乐艺术表现过程中,合唱艺术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1.2合唱艺术的表现形式分析

合唱艺术作为现代音乐,尤其是声乐艺术中极具情感内涵和艺术特点的表现形式,通过诠释多种表达形式,多声部表达,进而实现合唱艺术的最佳享受。合唱艺术的生动诠释与表达,能够陶冶倾听者的心灵感知,更是能够实现艺术审美力的有效培养。当然,合唱艺术有着极强的震撼性,能够从精神上给人以启迪。合唱艺术在表达过程中,往往凝聚了合唱队员的情感理解与艺术认知,所以,在参与合唱艺术时,往往能够提升演唱队员自身对合唱曲目的全新理解与认同,从而切实提升合唱队员的音乐素养。对于合唱艺术来说,其作为一种极其独特的声乐表达艺术,相对于器乐艺术来说,合唱艺术中所诠释与融入的音乐情感,往往有着更加生动而直接的表达效果。因此,在当前我们传承与应用合唱艺术时,要认识到该艺术所具有的传承空间,在融入必要的文化理念基础上,通过情感内涵的合理诠释,从而实现音乐艺术的传承与提升。

2情感理念与艺术思维的多元融合:茶艺表演活动的价值内涵

在我国大众长期的茶文化理解与认知过程中,形成了茶艺表演这一艺术化形式。通过茶艺表演,我们既能够感受到其中关于茶文化的情感展示与艺术表达,同时其中通过融入服饰、音乐,乃至情感理解的方式,从而真正体会和品读到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和价值情怀。在进行茶艺表演时,音乐艺术有着重要的价值,其不仅诠释的是一种情感,更是提升茶艺表演活动内涵的关键。茶艺表演是我国茶文化的生动诠释,在该表演艺术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生动形象的茶文化理念,同时也能够从具体的艺术角度来对茶文化予以直观认知。在当前茶艺表演活动全面创新的今天,充分发挥合唱艺术的真情诠释与多声部融合,并且将合唱艺术融入到当前整个茶艺表演活动的直观展示之中,就极具现实意义。在多元文化融合的今天,任何一种艺术在具体传播与发展过程中,都在经历交流与融合的时代命题。茶艺表演作为一种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展示方式,其中不仅诠释和展示了自身的表演规律,也彰显了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自茶艺表演形成之后,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表现方式,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生动传递与内涵性交流,提供了融合的平台。茶艺表演活动,恰恰是将茶文化理念以艺术方式来展现的活动,无论是其中所展示的动作姿势,乃至情感理念都是该艺术实现最佳展现效果的关键。整个茶艺表演活动,包含多种素材,无论是服装,还是倒茶的动作姿势,其中都生动表述了表演者自身对茶艺活动的深厚理解与认同。茶艺是我国整个茶文化的重要构成,茶艺表演则是通过表演者主观理解,进而来诠释相关文化色彩和人文内涵的重要艺术。所以,我们能够从茶艺表演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也能够品味到其中对茶文化的情感理解与直观表述。

3茶艺表演活动中合唱艺术表现形式的合理运用

在茶艺表演过程中,通常需要结合背景音乐的旋律和内容等等来展现茶艺的动作姿势。所以,想要让茶艺表演活动更有观赏趣味和艺术审美,就需要注重选择合适的音乐元素。茶艺表演活动作为一种观赏性艺术活动,无论是其中曲目的选择,还是情感的表述,都需要注重多种理念的融合与表达。在茶艺表演过程中,其中并不是简单使用音乐曲目,更重要的是要站在艺术包容性的视角,挖掘音乐艺术中的内涵与精神理念,使其能够真正实现与茶艺表演活动的有效融合。合唱艺术作为一种集体性艺术形式,将其与茶艺表演相融合时,要注重理性分析合唱音乐艺术与茶艺表演之间的共性,通过融合多种艺术内容和情感内涵,从而在展示其中所表达情感基础上,进而打造极具特色和观赏效果的合唱艺术。对于茶艺表演来说,其本身就是一种极具观赏性和情感诠释的艺术形式,这恰恰就是当前两者深度融入的价值所在。想要实现两者的合理融合与应用,需要注重做到:首先,要对合唱艺术进行合理编排,形成相对内涵一致、表现相关的表演风格,特别是要充分注重做好合唱艺术的整合效果,在内涵融入之后,实现茶艺表演艺术的最佳展示。茶艺表演活动的基础是茶文化内涵,其中也有着生动、多样的情感色彩,而且从本质上看,茶艺表演与合唱艺术,都是真实情感的表达。情感共性,恰恰就成为多元艺术包容的生动展示。其次,要注重提高茶艺表演者自身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素质,只有茶艺表演者体会到了合唱艺术所具有的深厚感染力和独特情感,才能实现合唱艺术的理想应用。当前茶艺表演在传承与发展应用过程中,是一种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因此,任何一种文化艺术体系的交流与融合,都不是替代性艺术,只有从包容与交流的视角基础出发,客观分析多种艺术的内涵化与多元性特征,通过寻找合理的融合点,在选择合理的艺术诠释机制,从而实现该艺术的理想价值与包含。茶艺表演艺术形成与我国大众采茶、制茶之中,其中生动再现了我国茶叶产业发展体系,因此,在当前我们理解茶艺表演过程中,只有从文化交流与艺术诠释角度出发,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合唱艺术的合理融合。最后,情感诠释是大众在倾听和了解茶艺表演活动与合唱艺术过程中的基础性要求,这些恰恰也是影响这两者艺术发展与包容的重要内核。随着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理解与认知不断深化,但是传统文化艺术在具体表达过程中,面临传承上的危机,尤其是缺乏生动客观的展示平台与载体,所以,探究合唱艺术的表现方式,并且将其进行合理改造,使其与茶艺表演活动相一致。因此,以文化传承与情感表达相结合的艺术融合,也进入了包容发展的全新时期。对于目前茶艺表演艺术的创新发展活动来说,其中彰显的是一种时代特点,也是从文化传递角度出发的全新艺术业态。

茶艺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茶壶制作工艺;陶艺教学;影响思路

引言

对于陶艺教学体系来说,其不仅需要完善的教学内容,同时也需要与学生具体学习需求相匹配。但是从目前陶艺教学活动开展状况看,由于缺乏合适的教学载体,其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茶壶作为陶艺产品在饮茶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元素,无论茶壶设计理念,还是茶壶具体应用表现,都能展现陶艺技术的具体设计内涵。因此,融入茶壶制作工艺对陶艺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1当前陶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尽管当前我们认识到陶艺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并且逐渐开展了有关陶艺技术教学的相关教育体系,但是由于缺乏对陶艺教学的体系化认知,以至于整个陶艺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想要完善开展陶艺教学体系,实现其学科价值,需要认清其整个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其主要表现为:首先,陶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存在脱节。陶艺是一门技术,因此其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善的技术理论融入,同时也必须体系化开展实践活动。想要实现陶艺教学目的,就必须将陶艺实践教学与陶艺技术理论教学进行融入。但是目前在该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更多只是将整个陶艺教学活动停留在技术理论教学状态,忽视了陶艺技术实践理论的全面有效融入。正是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脱节,就使得整个陶艺教学实际效果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差距日益加大。其次,忽视陶艺教学过程中的文化理念融入,过多强调其技术体系,没有认识到陶艺的文化载体属性。虽然陶艺在生产初期,其是以生活应用为出发点,因此,整个塑造过程中,更多是一种塑造技术的体系化融入。但是随着当前陶艺技术发展程度日益提升,加上陶艺生产理念日益成熟,如今我们在开展陶艺教学活动时,需要认识到其中具有值得被我们继承的文化元素。而只有将这一文化元素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才能实现整个陶艺教学的价值。目前陶艺教学不仅是技术上的传承,其同时更是对陶艺文化内涵的全面有效认知。事实上,无论是陶艺制品生产,还是陶艺制品的具体融入,其整体都是一定文化内涵的具体表现。所以,一旦缺失文化内涵的融入,就很难实现其理想教学目标。最后,陶艺教学缺乏实质性载体,学生认知不具体,同时陶艺教学理论体系较为单一,整个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之间缺乏完全有效的融合。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让学生感知到具体的教学内容,尤其是陶艺教学,其作为一门应用性技术,因此其需要有相关载体作为铺垫。而当前,多数学校开展陶艺教学都是通过抽象手段和方法具体实施的,因此,无论是教学效果,还是学生的认知效果都不理想。

2茶壶制作工艺的具体内涵

茶壶是整个茶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用于饮茶、泡茶之外,整个茶壶也可以被用来自饮,因此茶壶是对饮茶文化有成熟而体系化的融入。通常情况下,茶壶由四大部分组成,壶盖、壶身和圈足以及壶底这四个主要组成部分。茶壶基本形态多样,将近200多种,当前使用较多的茶壶,其质地主要为紫砂陶艺茶壶和瓷器茶壶两大类。在整个茶壶质地中,其制作工艺具有一定系统性和体系性。在进行茶壶加工制作时,其通常主要有以下过程:首先,确定此次茶壶加工制作的设计立场及核心,也就是该茶壶主要阐述什么内涵,表达什么理念。通过确定设计需求之后,进而确定茶壶加工设计方案。其次,在结合茶壶制作方案的基础上,通过揉泥、制坯、印坯、利坯、添釉、上色、画坯从而完成茶壶的陶艺坯胎制造,进而通过烧制技术,从而生产出满足人们需要的茶壶。最后,必须认识到想要实现理想的茶壶加工制作,最重要的就是在整个茶壶生产加工过程中,必须融入完善的文化内涵和设计理念,只有整个茶壶中能够展现和阐述相应文化内涵,才能最终实现其茶壶加工制作工艺的具体要求。陶艺技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需要和值得被体系化继承的重要元素。当前随着陶艺技术这一传统文化和技术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陆续开设了陶艺教学体系。

3在陶艺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用茶壶制作工艺的具体思路

在陶艺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要针对以往整个教学过程中文化内涵缺失,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缺乏传承载体等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将茶壶制作工艺融入到整个陶艺教学过程中,从而实现陶艺教学的理想目标。而将茶壶制作工艺应用到陶艺教学活动时,应该做到:首先,体系化探究茶壶制作工艺的具体流程及规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陶艺技术生产的具体实践活动中。对于陶艺教学来说,想要实现其教学目标,就不能简单将其当做一门技术,而应该将其当做技术生产与实践应用的教学内容,因此在开展陶艺教学时,想要完善应用茶壶制作的具体工艺,就需要将整个茶壶制作过程体系化和规范化,通过完善实践应用,从而实现陶艺教学目的。其次,丰富研究茶壶加工制作过程中所融入的文化理念和内涵,从跟本上实现陶艺教学活动的人文素养目的。陶艺教学是以陶艺技术为切入点的教学活动,但是想要深化和升华整个教学活动,则应该注重赋予其中丰富完善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陶艺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往陶艺教学活动开展时,只是将重点放在了技术教学上,忽视了整个陶艺中的文化元素和内涵,因此其整体教学效果被大打折扣。通过将茶壶制作工艺融入到陶艺教学活动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整个陶艺教学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最后,完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元素,体系化开展教学活动。因此,当前在开展陶艺教学活动时,要借助多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通过借助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加深学生对陶艺艺术的理解和认知,通过引入具体的陶艺加工实践环节,从而增强学生对陶艺教学活动的理解和认知。茶壶制作工艺作为当前陶艺技术与传统茶文化体系化融入的工艺,其在制作过程中,不仅体系化融入了陶艺文化,同时也有着必要的茶文化内涵,因此,要结合茶壶制作工艺,挖掘陶艺技术背后的故事,加深学生的认知和理解。对与陶艺教学活动来说,引入茶壶制作工艺不仅能丰富整个陶艺教学活动的内涵,同时也让整个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从根本上实现了教学与人才培养的融入。

4完善探索茶壶制作工艺对陶艺教学开展的具体影响

我国是茶文化大国,在长期以来的饮茶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元素。除了具体的茶叶之外,饮茶的茶壶,描述采茶、饮茶过程的音乐、舞蹈、文学等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在多元文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尤其是传统文化正在经历较大发展压力,如果我们不能寻找到良好的切入点,那么很容易造成传统文化的失传。与茶文化一样,陶艺技术也是我国极具生产应用历史的具体技术,在几千年的陶艺加工过程中,其也与饮茶和茶文化实现了成熟融合。因此,整个陶艺技术与茶文化的共同点在与茶壶这一饮茶工具。所以选择茶壶做为了解陶艺技术及陶艺文化的重要切入点,极具现实性。因此,茶壶制作工艺能够为陶艺教学体系化开展提供重要切入因素。对于陶艺教学活动来说,其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教学,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陶艺技术教学的实际效果,同时更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传统陶艺文化的核心和内涵,从而实现多元文化背景下,陶艺教学活动的文化传承价值。结合茶壶这一器具的独特特点,因此当前在陶艺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选择茶壶制作工艺进行切入,通过有效融入,从而增强陶艺课教学课堂的趣味性,丰富陶艺教学的具体文化内涵。通过陶艺教学文化内涵的融入,从而为陶艺教学活动效果的优化和目标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帮助。选择茶壶制作工艺融入到陶艺教学活动中,是实现陶艺文化与茶文化在新时期传承价值目标的主要方法。随着多元文化传播日益加快,如今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传承压力,由于缺乏体系化的文化内涵传承,加上时代化的价值理念日益多样,因此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面临较大压力。而对于陶艺教学活动来说,如果能够将茶壶制作工艺融入其中,不仅能够有效丰富陶艺教学的教学过程,同时也能为传统文化传播寻找到合适的载体。让学生在感受到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有效认知陶艺文化和茶文化。此外,随着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对陶艺技术、茶文化重视程度日益加深,如今陶艺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能够有效提升茶壶制作工艺水平,优化茶壶加工制作过程,从而既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也实现了对传统技艺的创新发展。

5结语

虽然当前我们认识到陶艺教学的价值和重要性,并陆续开展了陶艺教学体系。但是目前在该教学活动开展过程时,由于缺乏成熟的教学理念和完善的教学思路,整个教学活动并不理想。尤其是当前更多教师将陶艺教学当做技术类教学活动,忽视了陶艺教学的艺术性和文化内涵,随着现阶段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成熟,尤其是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培养,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融入借鉴合适的教学元素,推动陶艺教学活动优化。茶壶作为陶艺技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将茶壶制作工艺体系化融入到陶艺教学活动中,将为整个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寻找到合适的传承载体,从而丰富陶艺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沛雪立.传统与当代———探讨学院式陶艺教学的当代特征[J].装饰,2006(7):86-87.

[2]毛文青.现代陶艺教学课程设置思考—以钦州坭兴陶艺术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2X):119-120.

[3]王楠楠.对我国现代高校陶艺教学的思考[J].科协论坛,2013(9):27-32.

[4]汪冲云,汪阳坤.论茶文化影响下的瓷制茶壶演变历程[J].农业考古,2015(5):70-76.

茶艺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课程考核;改革;茶艺学

课程考核是教学众多环节中重要的一环,不仅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检验教师授课效果的主要手段,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监督反馈的作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仅包括教学环节,也涵盖课程考核方式。目前的许多课程考核方式单一,考核内容僵化,考核重理论轻实践,而忽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只有改变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茶艺学》是茶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饮茶习惯也有了很大改变。对课程内容的更新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传统茶艺学课程考核以闭卷笔试为主,实验技能考核依据实验报告撰写,考核形式单一,考核内容僵化,且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习热情度下降,学习效果较差,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对茶艺学课程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考核改革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1《茶艺学》课程考核现状及成因分析

1.1考核形式单一

目前,茶艺学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的形式,平时成绩包含学生考勤、课堂表现、实验成绩等;期末成绩主要是统一命题,统一标准答案的闭卷笔试。这样的考核方式单一,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热情度下降。并且这种方式使大部分学生平时不努力,靠前临阵磨枪,考中违纪作弊,应用型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验。

1.2考核内容僵化

茶艺学课程闭卷考试题目客观题偏多,如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较少,考核内容局主要以教材及教师授课内容为主,偏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这样使学生偏重于记忆,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不够,难以检验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知识覆盖面窄。因此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考核结果缺乏科学性。

1.3考核重理论轻实践

茶艺学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人、茶、水、器、境、艺六大要素的基本知识及不同茶类泡茶的基本技艺。一般是课程内实验,且占据较大的学时比重,由于没有开设单独的实验课,因此实验成绩目前主要以实验报告成绩为主,缺少实践操作考核,而本课程实践性强,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难以客观评判学生对茶艺实践能力的掌握,也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4考核后的分析反馈不足

课程考试结束后,一般会做试卷分析,统计及格率等,但缺乏对试卷的深入分析。如知识的难易程度,知识考察的系统性,学生普遍掌握的知识点及没有掌握的原因等。因此需要更加客观真实的对考核后试卷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更有效的促进教学工作。

2《茶艺学》课程考核改革的建议

2.1提高平时成绩比例,激励学生平时积累

茶艺学课程考核中,以往期末成绩占比较大,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增加过程考核,使学生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积累。可以将成绩构成设置为: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实验成绩35%+小测10%+上课表现10%+考勤5%)*60%。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增加2-3次阶段小测,小测形式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或者简答题,以上课内容为主,题量8-10题,课堂完成并提交,以此督促学生对平时知识点积累的重视性。课堂表现主要是课堂上与老师的互动情况,如果回答问题积极,就有更多加分,这样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氛围更加活跃。

2.2采用多样化评价考核,完善考核题体系

以往茶艺学考核重理论,轻实践,期末卷面成绩占据较大比例,而真正检测课程实践掌握情况的实验部分主要以撰写实验报告,并根据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打分,这样无法考查学生实践能力,也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茶艺技能的考核应突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对实验课程考核进行改革,取消实验报告的撰写,以期末自主创作茶艺并演示的形式来进行考核。具体为:学生自由选择团队成员,3-5人一组,每组学生需在期末考核前自主创作,完成一个茶艺演示,即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艺表演作品,首先自主确定主题;其次,根据主题,选配茶具、茶叶、铺垫,制作插花,设置背景,选配音乐,服装,自行撰写茶艺解说词,并可设置多媒体,采用动态演示;最后,在限定时间内,团队成员完成茶艺演示。实验技能考核设置《茶艺实验技能考核评分表》(表1),记录学生茶艺演示过程中的得分情况,并根据评分表对每组成员评分,确定最终成绩。笔者在12级茶学专业中进行了茶艺学实践考核改革,学生自主创作了《有缘千里茶相会》、《一片叶子故事》、《光阴的故事》、《遥望桑梓寄思亲》、《闲听白雨》、《赌书泼茶》等茶艺主题,并进行了很好的演示。通过考核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创造性,并巩固了课堂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有效结合,考核过程考察了学生茶叶识别能力、茶艺礼仪与姿态、茶艺演示动作的流畅度、优美度,茶艺解说词的创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学生积极响应,创作热情高,普遍反响较好。

2.3加强课后的反思和研究

以完善考核体系课程考核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因此要根据学生的期末成绩做卷面分析,对学生的失分点进行分析,以此评判试卷的难易度、题型结构、知识点覆盖度。找到问题所在,并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提高出题质量。对学生实践考核情况进行分析,明确实践能力失分点情况,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纠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茶艺技能。另外,课程结束后也可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明确授课情况,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法是否适合学生。学生在考核中知识能力是否得到有效发挥,教师通过试卷分析,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并适当调整考核方式,完善考核体系,使考核方式能够更好地检测学生知识掌握及应用能力。

3结语

通过《茶艺学》课程考核改革,可以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程考核改革中提出一套茶艺技能综合考核体系,可增强学生对茶艺技能认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拓展创新能力等。参考文献

[1]葛冰,刘志明,毛靓.高校考试方式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4(8):15-16.

[2]梁娟,伍贤进.普通生态学课程考核改革探讨[J].大学教育,2015(10):123-124.

[3]陈官,董明刚,谢晓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课程考核改革探究[J].科教热点,2015(4):23-26.

茶艺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茶艺英语中国英语语言特征功能

1.引言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我们不再仅仅是学习英语语言和英语世界的文化,而是要主动将自己的文化推向世界,党中央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应时而生。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结晶,是长期累积下的文化精髓。在中华茶文化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茶艺英语尤为重要,中国英语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可以有效弥补双方文化和语言的空白之处。

2.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差别最早是由葛传诚壬于1982年提出的,后来“中国英语”的概念得到更多学者的认同和支持,并撰写论文加以研究,比如汪榕培等。中国英语客观存在,有着自己的发展历程。从1637年的中国最初接触英语开始,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皮钦语和外语。皮钦语是由于最初双方交际缺少必要的共同语所致;有汉语方言(粤语、闽南话、上海话等)、葡萄牙语、马来语和英语的特点。外语制度的确立有利于英语地位的确立;晚清明国时期的中国英语语体正式、用词华丽、语法结构复杂,其中国特征并不明显。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1949-1978)期间,中国英语最明显的特征是政治色彩。改革开放后到现阶段,中国英语呈现出最为显著的中国特征(潘章仙,2005)。这些特征体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词汇、语法和语篇及修辞。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中国英语在各个领域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本文主要研究茶艺英语中的中国英语。

3.茶艺英语研究现状

茶艺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类别。广义的茶艺英语可指从种茶到采茶、制茶、售茶到泡茶、品茶的所有茶事活动的英语表达;而狭义的“茶艺英语”可指艺茶、品茶、茶馆茶艺服务以及茶文化宣传工作中需要用到的英语表达(李泉洁,2015)。李泉洁通过知网数据库中得到的语料,对我国茶艺英语研究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目前对茶艺英语的研究有四个特点:“小众性”、“必要性”“迫切性”和“困难性”。小范围并不代表不重要;茶艺研究在当前很有必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对外文化交流人才已是刻不容缓(黄汝,2010);茶艺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范式,茶艺英语研究中的翻译研究也面临巨大挑战。目前,我国茶艺英语的研究多集中于“茶学”或茶艺课程的教学研究、以翻译为目的的研究,以及宣传茶文化为目的研究三个方面。茶艺英语教学没有统一的课程规划和教学大纲教材。从翻译角度出发对茶艺英语研究的成果不多,比如李丹、姜欣、张桂华等。以茶文化宣传为目的的材料目前唯一可寻的是《茶艺英语》,由林治和李~欧编著。本文以此书为语料来源,研究其中国英语特征和功能。

4.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唐代的陆羽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尊称为“茶圣”。现代茶艺是一门高雅的艺术。茶艺英语中有许多中国特有的事物,有明显的中国特征。

4.1词汇层面

杨莉认为中国英语词汇的构成方式主要有:(1)音译借词;一部分词汇或短语是根据中国普通话的发音直接转化生成的,比如fengshui,jiaozi,kang等。(2)意译借词;将汉语词汇通过直译手段逐词借用英语的表述形式生成,比如Fourmodernization,Floatingpopulation;(3)混合借用;把外来语成分与本族语成分结合在一起;有的是汉语词根加上英语词根构成复合词;有的是汉语词根加上英语词缀构成,比如pekingduck,Chinatown,Confucian,manchurian等。

茶艺英语中有大量的音译词,主要是茶叶名称,如苦丁茶、杜仲、蒙顶黄牙、霍山黄牙、白鸡冠、水金龟、铁罗汉等。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按照不同标准,茶叶分为不同的种类;不同种类下又根据茶叶的产地、茶的特色、历史故事等有不同种类的茶。这些茶名正是中国丰富茶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根据意思翻译为英语的话会很唆,而且意思不一定明确。采用这种直译法,给茶艺英语增加了茶的地方文化特色。

另一类是意译借词。茶艺英语中此类词汇有三类;首先是茶具;茶具是茶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茶具是中国特有的器皿,但有些是共有的,可以根据意思借用英语的现成语言成分去表达新的含义,比如和tea相结合的有teacanister,teabasin,teatray,teaplate,teacart。其次是一部分茶叶的名称,如blacktea,whitetea,yellowtea,SevenSon’sCake,herbflowertea,Roseblacktea,BigRedRob,scentedtea等。此类茶叶的名字和其特征有一定的联系,采用译借词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最后是其他方面,比如“Godwater”是天水,茶艺中将水分为天水、地水和再生水三类,其中雨、雪、霜、雹、露成为“天水”。采用GoD一词让人联想到“圣水”,自然也是茶艺中泡好茶的上等好水,使读者感受到茶艺中水的重要性及茶艺的奇妙之处。

第三类是混合借词。这类词表现在茶叶名称中,如tieguanyintea,Longjingtea,Biluochuntea,Huangshanmaofengtea,taipingmonkeyKing,wuziXianhaotea;采用英文tea与汉语拼音的结合,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一种茶,汉语拼音为英语的表达增添了异域色彩,体现了中国特征。这类词也表现在泉水的名称中。水在茶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有不同的名泉,如BaotuSpring,HuishanSpring,HupaoSpring;YuyeSpring,zhonglingSpring等。“好水泡好茶”,茶艺自诞生之日起就特别讲究泡茶的水质,好的泉水便是泡茶者的福音。有的器皿表达也是这类词汇,如piaoyicup,Gongdaomug,Fragrance-smellingcup;还有茶叶产地或者器皿生产地的地名表达,如Yixingprovince,Zhejingprovince,等。这些地方大多因当地的茶叶或者茶艺器皿著称,将它们的汉语拼音表达保留下来本来就是在传播中国文化。

4.2句法层面

英汉句子结构最大的区别在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和。“形合”就是通过语言本身的语法手段来链接句子成分;“意合”主要是靠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来链接(范勇,2015)。茶艺英语中的英语句式有的就具有汉语语句的特征,形成独具特色的短句体现了其中国特征。比如“onetenderandthreeverdures(一嫩三鲜)”,“onetenderandthreegreen(一嫩三绿)”等。“一嫩三鲜”是由康熙帝命名的茶叶碧螺春的特点,这个英语短剧很好概括了其特点:叶芽嫩,色泽碧绿,香气鲜美,滋味鲜甘。“一嫩三绿”是绿茶的特点:茶叶嫩,外形绿,汤水绿,叶底绿。绿茶事未经发酵的茶,这个英语表达也很好地表达了其特点。中国英语采用汉语特色的短句便于记忆。

4.3语篇层面

从语篇看,汉英在叙述风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汉语的陈述与描写讲究语言华美,英语则崇尚平实简洁;英语论说文委婉而含蓄,而汉语则直截了当(范勇,2015)。在茶艺英语中的茶艺解说词部分,有许多典故、名人故事等用词考究。比如“凤凰三点头”、“三龙护鼎”、“玉液移壶”、“乌龙入海”、“祥龙行雨”、“甘霖普降”、“绿叶镶红边”、“荷塘听雨”等。解说词是茶艺师在茶艺表演或是为客人冲泡茶时的语言解说,包括对茶的特点、历史故事、泡茶动作讲解、茶的保健功效、茶的冲泡方法步骤等多方面的解说。茶艺英语保留汉语的这种语篇特征,在茶艺解说词部分详尽细致,保留汉语的特色;其中的许多修辞手法是通过“归化”手法尽量保持其原汁原味。如intheeyesofteadrinkers,“wateristhemotherofteawhiletheteapotisthefatheroftea”.whenmakingBigRedRobe,thekingofteas,onlya“GreatBinpot”willmatchit.(“在茶人眼里,‘水是茶之母,壶为茶之父’,要冲泡大红袍这样的‘茶王’,只有英大彬壶才能相配”。)

5.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功能

胡晓丽根据语言功能理论研究提出“中国英语”在语言运用中呈现两大功能,既有在语标记语言使用者社会功能文化特征的功能,又是语言使用者达成不同交际目的的有效工具。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除了具备这两项功能之外,还有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功能。

首先,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具有文化标记功能,它承载着中华茶文化信息和内容。比如在茶名称的英译中保留了中国茶命名特征和规律。在交流中标记了中华茶的文化身份,即茶艺是中国人财富的文化印记。其次是促进功能。在茶艺英语中,中国英语有效地促进了构建文化认同,建立了人际关系,达到表达情感和体现意识形态等多种交际目的,有效填补了英语中茶艺相关词汇表达的空缺。茶艺英语中的中国英语,“YoucancallmeXiaowang”,通过对“Xiaowang”这一中国特色称呼的应用,茶艺师与客人之间建立了友好的关系,为茶艺服务打下了基础。在送客人走时,有中国语言的习惯,即对客人表示关心。比如“mindhowyougo!takecare.”体现了中国人顾客至上的理念,拉近了人际关系,为下次做好了铺垫。最后是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功能。茶艺英语的服务对象或者读者是外国人士,茶艺英语承担着将中国茶文化传播出去的重任。由于中英语言和文化的天然差异,英语不能完全充分地反映茶文化;中国英语正好填补了两种语言之间的空白,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并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的事物(李文中,1993)。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在中华茶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成为传播茶文化的有效工具。

6.结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特征及其功能,就语言特征而言,词汇层面最为显著,在茶的英语名称方面,三种构词法中国英语都具有;在茶具和茶叶相关的地名英语中,译借词居多;混合借词中,茶名称和与茶密切关联的泉水名称显著。句法层面体现为使用汉语式的简练句式,清晰明了,便于记忆。语篇层面主要体现在茶艺解说词方面,保留了汉语语言讲究、详致华美的风格。茶艺英语具有文化标记功能、人际功能,以及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中外茶文化交流的重要功能。

参考文献:

[1]范勇.美国主流媒体上的“中国英语”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2]黄汝.中国茶文化对外交流与翻译人才的培养[J].农业考古,2010(2).

[3]胡晓丽.中国英语之功能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1).

[4]姜欣,刘晓雪,王冰.茶艺典籍翻译障碍点的互文性解析[J].农业考古,2009(5).

[5]李丹.茶艺翻译的文化图式构建策略[J].宜春学院学报,2011(10).

[6]李泉洁.我国茶艺英语研究现状评述[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3).

[7]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8]潘章仙.中国英语变体中的语言和文化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汪培榕.中国英语客观存在[J].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1).

茶艺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高职茶艺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66-02

一、高职茶艺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茶文化现象。近年来,国内外掀起了学习和研究茶文化的热潮,茶及茶文化不再仅仅是农学家的研究对象,不同领域的学者也纷纷步入茶文化的研究领域。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各高职院校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也纷纷开设茶艺课程,很多高职院校的酒店、旅游管理等专业更是将茶艺课程作为专业拓展课程开设。通过茶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人文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长学生见识

茶文化源远流长,茶文化外延包含广泛。如茶的历史、茶叶知识、择器选水、茶席设计、茶类冲泡、饮茶风俗、茶与文学等。通过良好的课程体系的构建,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二)陶冶学生情操

茶文化中的美学功能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有积极引导作用。当前大学生处在一个信息时代,多元的审美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的美学意识。在纷繁的审美意识中,让大学生保持一种积极、健康的审美态度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运用茶文化中传统的美学功能为大学生审美树立一个良好的标志,引导他们认同和接受传统文化审美,提高他们的审美层次。

(三)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在茶文化中,强调茶的君子品质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有相当裨益。通过对茶质朴的君子品性进行阐释,培养大学生自审和宽以待人的品质。以茶中的君子之道告诫大学生克服性格中的个人弱点,以宽厚、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四)弘扬中国文化

将茶艺课程纳入高职教学系统,可以使学生了解保存和弘扬茶文化的重要意义。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异彩纷呈,但随着现代化发展的加速,工业文明成为社会的主导,中华文化中的许多精华正在逐步消失。在学生中传播茶文化,可以使优秀的文化传统不至于在现代文明中丢失,这也是保证传统文化能一直传承下去的重要途径。

由于茶艺有利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许多高职院校都将茶艺课程作为一些服务类专业的拓展课程。然而,由于高职茶艺课程开设时间不长,各校从教学大纲的设定到具体教学的实施可谓百花齐放,见仁见智。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构建独具特色的茶艺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职院校茶艺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茶艺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高职院校茶艺课程的设置必须体现其实用性,所以课程设置应体现以下原则:

1.以茶艺理论的学习为指导。一是使学生明确什么是茶艺与茶道;二是从茶叶基础知识的学习入手对学生进行行茶礼仪、行茶技艺、常见茶类的冲泡技艺等的学习与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让学生掌握茶席设计的基本理念与技巧;四是让学生了解茶与健康的重要性,走进茶艺馆等茶企业,在真实的情景中感受茶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以茶艺技能的培养为目标。茶艺课程要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掌握和运用如下茶艺技能:一是通过行茶礼仪的学习和训练,提高个人修养;二是运用行茶技艺、茶艺表演等技能展示个人的魅力,提升个人形象;三是通过具体茶席设计的展示和比赛,提高美学、文学等方面的修养;四是运用茶与健康的知识,提升自己健康生活的品位;五是在具体实践工作中运用行茶技艺、茶艺表演、茶席设计等技能,培养个人的真才实学。

3.以就业岗位的要求为导向。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一是本着实用、适用、够用的原则,根据专业的不同和修课方式的不同,选取适当的项目组成教学内容;二是借鉴《国家职业标准汇编》中对茶艺师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内容的构建上尽量向职业资格考评的要求靠拢,为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便利;三是考虑茶艺的前瞻性,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来临的当今社会,我们培养的职业型人才应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茶艺课程内容的选取应与国际大势同步。

(二)茶艺课程体系的构建

目前,高职院校茶艺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以及适合不同专业的教材,根据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将高职茶艺教学内容划分为以下十个项目:项目1,茶文化概述;项目2,茶树与茶叶;项目3,茶叶的识别与审评;项目4,茶艺礼仪;项目5,基本行茶法;项目6,常见茶艺;项目7,择器论泉;项目8,茶席设计;项目9,茶与健康;项目10,走进茶艺馆。每项任务下分别设若干模块,具体学习任务设置在相应的模块之下。

(三)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设计

根据上述的课程体系,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对茶艺课程设置的影响,建议按一个学期72个课时的学时量来对高职院校酒店和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进行教学设计,详见表1。

三、高职院校茶艺课程体系的应用

(一)纳入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

高职学生进入茶艺课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在目前高职院校茶艺课程的设置参差不齐的状态下,教育部门可考虑将其作为高职院校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统一纳入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并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项教育指标,建议管理类专业(如市场营销、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文秘等)作为必修课开设,其他类型的专业可作为专业选修课或公共选修课开设。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系统地培养学生茶艺素养的有效方式。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茶艺技能的运用能力,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采用“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实训课让学生练出扎实的茶艺技能,使学生在获得相应理论知识以及适应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

(三)创造良好的茶艺实践机会

高职院校应通过多种途径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茶艺实践机会,争取茶艺馆、茶行等茶企业的支持,建立实训实习基地;组织学生走进茶企业,安排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到茶企业顶岗见习、实习;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茶企业兼职;通过举办茶艺表演赛、茶席设计大赛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茶艺技能的应用能力,从而获得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为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茶艺师(高级)[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

[3]乔木森.茶席设计[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5

[4]樊丽丽.茶技茶艺与茶馆经营全攻略[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5]饶雪梅,李俊.茶艺服务实训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茶艺的重要性篇9

一、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茶,作为物种,经历了由野生到种植,再到选优繁育的过程。茶叶的制作也是与时俱进,逐步发展的。人类的用茶,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这三个阶段。在西汉中期的四川成都一带,人们已经开始将茶当做饮料了。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更深入更广泛地进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地域范围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在史料中对茶的记载也开始逐渐增多。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茶在这一时期开始与道家、儒家的思想发生联系,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开始萌芽。茶引起人们的兴趣,除了解渴、提神的原始功能,首先在于它的味美。要想获得这种美味,只采饮天然的茶不远远不够,还需要选择茶叶的品种,对茶的种植、采摘、制备、冲泡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物质基础与精神文明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使人们能够超出日常生活必需之外,去追求能给自身以更大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饮茶便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民俗并开始形成茶文化。被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著有《茶经》一书,是对当时唐代以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与茶文化的全面总结。陆羽不仅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茶叶产制烹饮技艺,而且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茶德和茶人精神。成为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深入发展的时期。由于官僚贵族的倡导示范、文人僧道的推广传播、市井阶层的广泛参与,茶叶在物资领域的地位几乎可以比肩柴米,饮茶在精神文化领域也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这一时期,点茶、斗茶、分茶等与茶有关的记载层出不穷。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游牧文明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茶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饮茶方式由宋代的繁琐走向简约。明清时期,散叶茶得到了大力推广,名优茶的品种也大量增加,饮茶技艺也随之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全国各类茶馆林立,茶书、茶诗、茶画众多,并开始成为西方与中国贸易的主要物产。

二、茶艺表演的兴起

几千年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积累,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融化在茶香清泉之中。饮茶风尚同样溶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演变成为一种品茗的艺术程式。茶艺表演是在茶艺和茶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生活化地、艺术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和氛围中,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陶冶情操。从唐宋的文士茶艺、宫廷茶艺、宗教茶艺发展起步,直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的“茶艺”概念率先在台湾被提出,茶艺表演事业随之兴起。各具地域特色的茶艺馆和茶文化盛会为茶艺表演提供了平台。茶艺表演是一门集音乐、舞蹈、人文精神于一体,适合在室内或舞台表演的茶叶冲泡艺术。它正承担起普及茶文化的时代责任,引导人们去重新品味古人早已参透但在近百年逐渐被淡忘的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风俗,与之相应地,茶艺表演的种类也呈现百花齐放。按照茶艺表演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在演出场所由专业人员表演,这一类表演往往强调以艺为主,突出茶艺的欣赏功能;第二种表演多见于茶馆、茶室等场所,表演者和欣赏者多为茶界人士或饮茶爱好者。他们会最大限度地体现某一类茶叶的品质特性,遵循茶理茶性,有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茶艺程式。使表演者和欣赏者都能从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第三种则发生在普通百姓当中,将品茶和泡茶技巧融合在一起,自娱自乐。而按照茶艺表演的程式,则可大致分为备器、煎水、赏茶、洁具、置茶、泡茶、奉茶、饮茶这几个基本步骤。不光展现制茶、泡茶、饮茶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贯穿在整个茶艺表演始终的中国茶道精神。除此之外,茶艺表演还日益成为一种人际交流、建立友谊、沟通情感的纽带,甚至是一种社会和谐的剂。以茶会友,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在欣赏茶艺表演的同时,达到精神上的共鸣。

三、历史文化发展对茶艺表演艺术的影响

茶艺的重要性篇10

茶艺是将茶的冲泡和品饮艺术化。茶艺表演,则是将这门艺术在有限的时空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境雅、茶美、水清、器净、艺精的品茗意境,通过茶艺表演者那种出神入化的冲泡技艺,去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体会美,显示东方文化的深厚意蕴,创造出一种生活化的文化艺术氛围,它属于生活美学的范畴。我国是世界公认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茶文化源远流长,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的茶文化以儒、释、道家思想为沃土,吸收各家之精华来丰富和发展自身内涵,由此形成了以“和谐”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在弘扬茶文化的思想指导下,茶艺表演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载体。一、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茶,作为物种,经历了由野生到种植,再到选优繁育的过程。茶叶的制作也是与时俱进,逐步发展的。人类的用茶,经历了“食用”、“药用”、“饮用”这三个阶段。在西汉中期的四川成都一带,人们已经开始将茶当做饮料了。而魏晋南北朝时期,茶更深入更广泛地进入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地域范围扩展到长江以南地区,在史料中对茶的记载也开始逐渐增多。由于特殊的历史条件,茶在这一时期开始与道家、儒家的思想发生联系,茶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开始萌芽。茶引起人们的兴趣,除了解渴、提神的原始功能,首先在于它的味美。要想获得这种美味,只采饮天然的茶不远远不够,还需要选择茶叶的品种,对茶的种植、采摘、制备、冲泡等都有特殊的要求。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物质基础与精神文明都达到了新的高峰,使人们能够超出日常生活必需之外,去追求能给自身以更大精神享受的生活方式,饮茶便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民俗并开始形成茶文化。被誉为“茶圣”的唐人陆羽著有《茶经》一书,是对当时唐代以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与茶文化的全面总结。陆羽不仅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茶叶产制烹饮技艺,而且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茶德和茶人精神。成为中国茶文化正式形成的标志。宋代是我国茶文化深入发展的时期。由于官僚贵族的倡导示范、文人僧道的推广传播、市井阶层的广泛参与,茶叶在物资领域的地位几乎可以比肩柴米,饮茶在精神文化领域也成为了一种流行时尚。这一时期,点茶、斗茶、分茶等与茶有关的记载层出不穷。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游牧文明对中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茶文化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饮茶方式由宋代的繁琐走向简约。明清时期,散叶茶得到了大力推广,名优茶的品种也大量增加,饮茶技艺也随之出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全国各类茶馆林立,茶书、茶诗、茶画众多,并开始成为西方与中国贸易的主要物产。二、茶艺表演的兴起几千年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积累,使绚丽多彩的华夏文明奇妙地融化在茶香清泉之中。饮茶风尚同样溶入了现代人的生活,演变成为一种品茗的艺术程式。茶艺表演是在茶艺和茶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生活化地、艺术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和氛围中,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陶冶情操。从唐宋的文士茶艺、宫廷茶艺、宗教茶艺发展起步,直到20世纪70年代,现代的“茶艺”概念率先在台湾被提出,茶艺表演事业随之兴起。各具地域特色的茶艺馆和茶文化盛会为茶艺表演提供了平台。茶艺表演是一门集音乐、舞蹈、人文精神于一体,适合在室内或舞台表演的茶叶冲泡艺术。它正承担起普及茶文化的时代责任,引导人们去重新品味古人早已参透但在近百年逐渐被淡忘的中国茶文化的精髓。我国茶叶种类众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风俗,与之相应地,茶艺表演的种类也呈现百花齐放。按照茶艺表演的形式,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在演出场所由专业人员表演,这一类表演往往强调以艺为主,突出茶艺的欣赏功能;第二种表演多见于茶馆、茶室等场所,表演者和欣赏者多为茶界人士或饮茶爱好者。他们会最大限度地体现某一类茶叶的品质特性,遵循茶理茶性,有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茶艺程式。使表演者和欣赏者都能从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第三种则发生在普通百姓当中,将品茶和泡茶技巧融合在一起,自娱自乐。而按照茶艺表演的程式,则可大致分为备器、煎水、赏茶、洁具、置茶、泡茶、奉茶、饮茶这几个基本步骤。不光展现制茶、泡茶、饮茶的技艺,更重要的是贯穿在整个茶艺表演始终的中国茶道精神。除此之外,茶艺表演还日益成为一种人际交流、建立友谊、沟通情感的纽带,甚至是一种社会和谐的剂。以茶会友,其适用范围更加广泛。在欣赏茶艺表演的同时,达到精神上的共鸣。三、历史文化发展对茶艺表演艺术的影响饮茶和饮食一样,也需要格外讲求环境气氛的营造。古人对饮茶品茗的环境要求是相当高的。除了力求茶的质地优良、水质纯净、冲泡得法、茶器精美等之外,还需把饮茶从物质享受上升到精神和艺术的享受。古人饮茶,其目的大都不在于满足解渴、疗疾、去腻等生理需要,而主要着眼于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古人在促进品茶生活艺术化的过程中,注重在优雅的意境中去享受品茗雅趣,讲究情景交融,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是茶文化深受我国古代文化迎新爱国的必然结果,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古人认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是和谐一体的。品茶作为一门艺术修养,也以主客体的相互统一作为最高境界。茶艺表演则正是将饮茶这种生活方式融进了文化艺术审美的精神领域。在茶艺表演中,茶艺师的技艺、以及茶、水、器具的质量、茶室的意境等共同传达出一种人生状态。欣赏茶艺表演实则是在动静之间洞察万物玄妙、领悟人生哲理、感受人文精神,是审美主体无形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转化为有形物境和情感载体的过程。#p#分页标题#e#茶叶是一种代表和平、环保、绿色无公害的健康饮品,茶艺表演是传播茶文化的一条极富发展前景和艺术观赏行的最佳途径,应当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