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煤矿行业调研十篇煤矿行业调研十篇

煤矿行业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6:33

煤矿行业调研篇1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投资主体多元化,办矿形式多样化,特别是一些非煤企业涉足煤炭开采,给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带来新的课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52号),根据近期煤矿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国家煤矿安监局决定对中央企业投资控股煤矿的安全管理现状进行一次专题调研。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专题调研的主要内容

(一)中央企业投资控股煤矿的基本情况。

1.中央管理非煤企业在进入煤炭开采业之前的主要经营范围。

2.中央企业直属、独资和控股煤矿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

3.中央企业总部与直属、独资和控股煤矿的隶属关系、所有制形式、管理体制。

4.中央企业直属、独资和控股煤矿生产矿井的生产经营情况;在建和规划矿井情况;矿井主要灾害及防治措施、从业人员素质及培训等情况。

5.中央企业投资控股煤矿的其它基本情况。

请填报附表1.1、1.2和附表2。

(二)中央企业投资控股煤矿的安全管理状况。

1.中央企业投资控股煤矿的安全生产现状。

2.中央企业直属、独资和控股煤矿内部安全管理体制、机制。

3.中央企业直属、独资和控股煤矿内部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配备及构成情况。请填报附表3。

4.中央企业直属、独资和控股煤矿"十五"以来发生的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煤矿事故明细。

(三)中央企业投资控股煤矿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和措施建议。

1.中央企业投资控股煤矿接受相关部门安全监管监察和行业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安全工作的体制机制、监管监察工作开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2.中央企业总部对所投资控股煤矿安全管理方式方法及所存在的问题。

3.中央企业投资控股煤矿自身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4.中央企业投资控股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在哪里?是否存在"盲区"?

5.对做好中央企业投资控股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建议意见。尤其在体制、机制、监管等方面有什么建议?如何更好地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

二、专题调研方式

在书面调查的基础上,适时选择部分中央企业投资控股的有代表性煤矿进行实地调研,从而为下一步出台加强相关工作的意见做好准备。

三、工作要求和时间安排

煤矿行业调研篇2

关键词: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定位;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1-0147-03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部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应“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该要求为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定位及培养方式研究指明了方向。

在调研区域煤炭开采方式、机电设备配置、就业岗位和岗位任职要求的基础上,我院对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进行了定位,确定了“核心技能模块+校内模拟矿井+双证书融通”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方式,并按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内容、岗位能力与煤矿生产实践融会贯通。通过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确保了核心技能的培养质量,提高了矿山机电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和针对性,为区域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企业调研

调研指导思想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云南煤矿开采方式和机电设备配置为基础,以矿山机电专业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为重点,准确定位核心技能。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教学资源,为核心技能培养方式的实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调研方法选择年产量5~15万吨矿井,机械化程度较高,且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煤矿企业,依靠煤矿机电科和人力资源科,组织煤矿机电工程师、机电管理人员、一线机电技术工人和毕业学生采取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交谈、电子邮件和电话等方式开展企业调研。

调研内容调研内容包括:云南及西南煤炭贮藏条件及开采方式、矿山机电专业对应的专业群现状、矿山机电专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各岗位对应的职业资格证、毕业学生就业岗位分布情况,以及人才需求状况、煤矿主要机电设备的配置、使用、维修情况。

企业调研情况分析(1)云南省煤炭贮藏条件。云南省煤炭资源丰富,保有资源储量267.89亿吨,其中保有基础储量73.57亿吨,保有资源量194.32亿吨。煤炭资源储量大、煤种比较齐全,煤层埋藏较深,分布广。煤炭储量的70%贮藏于海拔1800~2000米,距地表50~200米,煤层厚度0.4~1.5米,煤层倾角10~20度。(2)煤炭开采方式。云南省煤炭资源分布广,煤层赋存条件、倾角、煤层厚度差别较大。开采方式主要有壁式和柱式两种。采煤方法有传统炮采约占50%、机械化采煤约占20%、综合机械化采煤占10%,其他落后采煤方法主要集中在地方小型煤矿,约占20%。近年来,面对严峻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国家工信委要求各煤炭企事业尽快转变煤炭开采方式,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努力实现机械化开采,走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之路。(3)矿山机电专业就业岗位。通过调研得出,矿山机电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及就业岗位如表1所示,主要岗位类型如表2所示,主要岗位核心技能要求如表3所示。

矿山机电专业主要岗位群(1)矿山固定机械岗位群。包括矿井提升机、通风机、水泵、空压机的选型计算、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与管理岗位。职业资格证对应工种:高级矿井维修钳工。(2)采掘运机械岗位群。包括采煤机、凿岩机、支架、刮板运输机、胶带运输机的选型计算、运行、维修及管理岗位。职业资格证对应工种:高级矿井维修钳工。(3)矿山电气岗位群。包括矿井供电设备和矿山电气控制设备的选型计算、运行、维护与管理岗位。职业资格证对应工种:高级矿井维修电工。

矿山机电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目前,西南地区各类煤矿中,大中专以上程度的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8%左右,高级技能型人才只占一线工人的5%,96%的煤炭企业缺少机电专业人才。2011年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加强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指出,通过兼并重组,使全省煤矿企业特别是富煤地区煤矿企业的数量明显减少,力争将全省煤矿企业数量控制在300户以内,煤矿企业规模不得低于9万吨/年,2013年不得低于30万吨/年,2015年不得低于60万吨/年。同时,将在全省打造千万吨以上煤矿企业3户以上。随着煤矿企业年生产能力的提升,采煤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煤矿急需大批懂理论、会操作的复合型高技能矿山机电专业技术人才。

矿山机电专业培养目标及核心技能定位

培养目标为矿山机电技术岗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矿山机电技术专业基础,具备矿山通风、压气、排水、提升、采掘运、矿山电气相关设备的安装、运行、维护、技术改造和管理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技能定位专业核心技能就是本专业的关键技能,是其他专业不能替代或不具备的、必须通过系统地专业知识学习、训练后获得的技能。面对矿山艰苦、高危的行业背景,结合区域煤炭生产、管理对矿山机电专业职业岗位和岗位群能力的要求,对专业核心技能进行定位,是培养“学得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能发展”矿山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关键。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由思想政治及艰苦行业核心素质、煤矿固定机械核心技能、采掘运输机械核心技能、矿山电气设备核心技能四个模块组成,如图1所示。

矿山机电专业人才核心技能培养方式

(一)核心技能培养方式

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政治思想素质、煤矿固定机械、采掘运输机械和矿山电气四大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创新核心技能培养方式,构建特色鲜明的“核心技能模块+校内模拟矿井+双证书融通”的矿山机电核心技能培养方式。

(二)核心技能培养体系

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体系由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模块、专业理论核心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组成。其中实践教学模块由三个平台构成,通过校内实训车间教学平成专业基本技能培养训练;利用校内模拟矿井教学平台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技能实训;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基于就业的岗位能力培养。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校内模拟矿井实训平台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核心技能的重要基础。构建基于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并举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模拟矿井实训平台以典型煤矿为参照,在校园足球场下建设高仿真矿井,构建用于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矿井供电系统、排水系统、通风系统、运输系统、瓦斯监控系统和采掘工作等六大系统,较好地解决了矿山机电专业实训中的突出问题,提高了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系统性。

“双证书”融通的核心技能培养课程体系详见下页表4。

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在核心技能定位、培养方式和核心技能模块确定后,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是实现矿山机电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影响核心技能培养质量的因素涉及学校的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分析与改进。其核心是教学工作。

加强核心课程建设在明确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技能定位的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示范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内容和方法编制课程标准,突出核心技能的培养。全面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建设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建设,是加强核心课程建设,提高培养质量的前提。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不论是课程开发还是教学实施都需有一支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支撑。因此,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确保学生掌握专业核心技能的关键。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特色的重要指标,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针对矿山机电专业“核心技能模块—校内模拟矿井—双证书融通”的核心技能培养方式,校内实训基地以模拟矿井为平台,建设煤矿固定机械、采掘运输机械和矿山电气专业核心技能实训基地,为核心专业课程营造真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高仿真的煤矿井下开展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是提高岗位技能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黎留学.机械化开采在云南地方煤矿推广应用的思考[J].云南煤炭,2011(4):42-44.

[2]梁南丁,彭新荣.高职矿山机电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70-73.

[3]张云星.煤矿煤炭高职院建设校内模拟矿井的实践与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11):167-168.

[4]王资,李庆芹.高职生专业核心技能的确定和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43-45.

[5]张西振,陈金玉.高职示范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内容与方法[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49-51.

作者简介:

张云星(1957―),男,上海市人,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矿山供电技术、职业教育。

煤矿行业调研篇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将长期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煤炭产量持续增长,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科技水平低、安全事故多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治理滞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等突出问题。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煤炭需求总量不断增加,资源、环境和安全压力进一步加大。为促进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保障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把煤矿安全生产始终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线,按照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二)发展目标。从20**年起,用3―5年时间,建立规范的煤炭资源开发秩序,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有较大改善,煤矿瓦斯得到有效治理,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煤炭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再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以合理保护、强化节约为重点的资源开发监管体系,以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煤炭供给体系,以强化管理和投入为重点、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为基础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三)基本原则。坚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加快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中小型煤矿重组联合改造,另一方面继续依法关闭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煤矿。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着力解决影响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抓紧完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提高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综合治理的原则,促使煤矿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等各项要素到位。坚持国家引导、扶持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又要尊重企业的自主发展权。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煤炭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保障安全生产和促进健康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坚持煤炭开发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促进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的联合和煤炭就地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二、强化规划和管理,完善煤炭资源开发监管体系(四)加强对煤炭资源的规划管理。煤炭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由粗放开发型管理向科学合理开发、保护节约型管理的转变。依法科学合理划定煤炭资源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严格按国家规划有序开发。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划定,由国土资源部研究提出,会同发展改革委共同审定并公布。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对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五)完善煤炭资源管理与生产开发的管理制度。各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要综合运用煤炭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对煤矿开发建设和煤炭生产的监督管理。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行政法规,规范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管理工作,纠正、制止一切越权审批和以招商引资为由越权配置煤炭资源的行为。煤炭开发规划和资源管理工作要相互衔接,紧密配合。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编制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矿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征求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规划的重要依据。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煤炭资源勘查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时,必须征求同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重要依据。产煤地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煤炭行业管理职能部门,并充实和加强煤炭管理力量,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煤炭资源和生产开发管理。(六)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加大煤炭资源勘探资金支持力度,研究建立煤炭地质勘探周转资金,增强煤炭资源保障能力。由国家投资完成煤炭资源的找煤、普查和必要的详查,统一管理煤炭资源一级探矿权市场,在此基础上编制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依据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实行煤炭资源二级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化转让,转让收入要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用于煤炭资源勘探投入,实现滚动发展。健全煤炭地质勘查市场准入制度,培育精干高效、装备精良的煤田地质勘探队伍。严格执行勘查技术规程,进一步完善储量评估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勘探精度,保障地质勘查质量,为合理规划和开发煤炭资源奠定基础。(七)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进一步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规范煤炭矿业权价款评估办法,逐步形成矿业权价款市场发现机制,实现矿业权资产化管理。煤炭矿业权资产化要与科学的生产规划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一次置权、分期付款”的原则有序进行。严格矿业权审批,对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资源,凡未经国家批准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一律不得办理矿业权的设置。保障矿区井田的科学划分和合理开发,形成有利于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煤炭开发秩序。加快修订煤矿设计规范,严格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开发强度管理,禁止越层越界和私挖乱采。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开采难采煤层和极薄煤层。煤矿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按照隶属关系,依法取得同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审查批准,并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八)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修订煤炭生产矿井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煤炭开发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核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建立严格的煤炭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对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年度核查、动态监管,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煤矿,要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加快完善煤炭资源税费计征办法,研究将煤炭资源税费以产量和销售收入为基数计征,改为以资源储量为基数计征的方案,并在条件成熟时实施;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煤炭生产企业节约煤炭资源。健全煤炭生产企业资源储量管理机构,落实储量管理责任,完善煤炭储量管理档案和制度,严格执行生产技术和管理规程。三、加快结构调整,加强煤炭供应体系(九)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按照煤炭发展规划和开局,选择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矿区,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依托,加快神东、陕北、晋中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形成稳定可靠的商品煤供应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出口煤基地。国家继续从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或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以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煤炭开发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煤炭企业上市融资,按照国家规定发行企业债券,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建设和发展。(十)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要与煤炭外运和水资源等条件相衔接,与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要加大投资力度,改革铁路和港口投资体制,鼓励企业法人、非公有资本参股建设和管理,抓紧建设和改造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出煤通道和北方煤炭下水港口,提高煤炭运输能力,从根本上缓解交通运输对煤炭供给的制约。按照政府引导和企业自愿的原则,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加快大型坑口电站建设,缓解煤炭运输压力。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火力发电、煤焦化工、建材等产业发展布局,要优先安排依托煤炭矿区的项目,促进能源及相关产业布局的优化和煤炭产业与下游产业协调发展。(十一)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个亿吨级大型煤炭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平衡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和“走出去”开发国外煤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煤炭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资源开发由国有资本控股。鼓励发展煤炭、电力、铁路、港口等一体化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到境外投资办矿,带动煤炭机械产品出口和技术、劳物输出,提高我国煤炭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十二)进一步改造整顿和规范小煤矿。各产煤地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中小型煤矿的整顿、改造和提高,整合煤炭资源,实行集约化开发经营。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鼓励资源储量可靠的中小型煤矿,通过资产重组实行联合改造。积极推进中小型煤矿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规模以上煤矿必须做到壁式正规化开采。继续淘汰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不符合环保要求和浪费资源的小煤矿,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小煤矿。(十三)加快提升煤炭生产和设备制造技术水平。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与工艺,推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机构,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关键技术引进、技贸结合、合作制造、市场换技术等多种方式,提高煤炭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促进重大装备制造国产化。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类院校的联合,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十四)规范煤炭市场秩序。深化煤炭流通体制改革,改革电煤价格形成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规,合理调整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的利益关系。继续推进煤炭订货方式改革,鼓励供需双方自主衔接、签订长期供货合同。加快建立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补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严格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取缔无证非法经营活动,清理煤炭运销环节乱收费、乱罚款,依法打击掺杂使假和偷骗税款等不法行为。四、坚持综合治理,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十五)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强化煤矿安全执法检查。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分工联系本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认真实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化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精简企业管理机构,加强一线管理力量;坚持煤炭企业内部安全生产机构派驻制度,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干部下井带班作业制度。严格外包工程队伍资质管理和现场管理。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十六)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各类煤矿要按有关规定提取生产安全费用。国家继续从预算内基建投资(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对国家支持的煤矿安全改造项目,地方财政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专项列支,并与中央资金同时到位。各级财政、审计和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煤矿安全资金专款专用,安全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用。(十七)提高瓦斯防治技术水平。成立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设立国家瓦斯治理和利用(煤层气)工程研究中心,加强瓦斯防治科技攻关,立足于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扭转瓦斯事故多发的现状,加快瓦斯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瓦斯煤尘防爆、瓦斯抽采利用技术的研究。抓紧制订和实施全国煤矿瓦斯治理总体方案,尽快使煤矿瓦斯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财政、税务部门要尽快制订实施办法,对瓦斯(煤层气)抽采和利用实行税收优惠。煤炭企业要严格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矿井的管理,建立健全危险源辨识技术体系、瓦斯抽采和监测监控体系、灾害预警救援体系,切实防范重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十八)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培训制度,组织和引导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全面提高煤矿职工队伍特别是采掘工人的素质和安全生产技能。对煤矿负责人和主要工种依法实行强制性安全培训,杜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纪律等现象。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煤矿采煤等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和特殊工种人员实行职业准入,持证上岗,严格技术岗位人员配备标准。教育部门要加强与煤炭行业的合作,将煤炭行业有关专业纳入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要与大型煤炭企业合作,尽快恢复或设立一批煤炭职业技术学校。要引导有关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按照煤炭行业市场需求培养懂安全、有技术、会管理的煤炭专业人才。要通过设立煤炭专业奖学金、减免学费等措施,鼓励学生报考煤炭专业。五、加强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构建煤炭循环经济体系(十九)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发展。发展改革委要制定规划,完善政策,组织建设示范工程,并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推动洁净煤技术和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洗煤、配煤和型煤技术,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积极开展液化、气化等用煤的资源评价,稳步实施煤炭液化、气化工程。加快低品位、难采矿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带动以煤炭为基础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采用先进的燃煤和环保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二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按照高效、清洁、充分利用的原则,开展煤矸石、煤泥、煤层气、矿井排放水以及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鼓励瓦斯抽采利用,变害为利,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按照就近利用的原则,发展与资源总量相匹配的低热值煤发电、建材等产品的生产。修改制定配套法规、标准和管理办法,落实和完善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在煤炭生产开发规划和建设项目申报中,必须提出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并将其作为核准项目的条件之一。(二十一)保护和治理矿区环境。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废弃物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研究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明确企业和政府的治理责任,加大生态环境治理投入,逐步使矿区环境治理步入良性循环。对原中央国有重点煤矿历史形成的采煤沉陷等环境治理欠账,要制订专项规划,继续实施综合治理,中央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煤炭企业按规定安排配套资金。(二十二)大力开展煤炭节约和有效利用。积极引导合理用煤、节约用煤和有效用煤,努力缓解当前煤炭供求紧张状况,解决煤炭产需长期矛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抓紧完善产业政策和产品能耗标准,限制高耗能工业的发展。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鼓励发展新能源,努力减少和替代煤炭使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广先进的节煤设备、工艺和技术。强化科学管理,减少煤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的损失和浪费。制定有利于节约用煤的经济政策、技术标准和法规,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全面、严格的节煤措施,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煤和合理用煤的良好环境。六、制订和完善有关法律规章制度,健全煤炭工业法规政策调控体系(二十三)加强煤炭法制建设。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完善配套法规,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煤炭法规体系。尽快修订煤炭产业政策,完善办矿审核制度,严格准入标准。制订严格的煤炭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推动煤炭产业升级。加强煤炭执法队伍建设,依法规范煤炭市场秩序,为各类煤炭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煤炭企业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资源、环境、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技术政策和行业标准、规范,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技术管理规章制度,规范矿井设计、施工、技术改造、生产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行为,深入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二十四)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各地要根据国家关于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的有关政策,加快分离煤炭企业办社会职能。严格按照**年国务院关于改革国有重点煤矿管理体制的规定,切实落实原中央财政对国有重点煤矿增值税定额返还和所得税返还政策。加快增值税改革步伐,落实对已公布取消的各类基金和收费项目的清理、整顿措施,减轻煤炭企业负担。(二十五)促进煤炭企业接续发展。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有关规定,研究建立煤炭产业积累煤矿衰老期转产资金制度,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完善煤炭成本核算制度,保障煤炭企业增加接续资源,开展资源勘查,保护和治理环境,发展接续产业。重视煤炭合理开发与矿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矿业城镇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支持资源枯竭矿区经济转型。(二十六)提高矿工劳动保障水平。加强煤矿质量标准化基础工作,提高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改善作业环境,减轻矿工劳动强度。改革煤矿工作制度,将矿工入井时间缩短到八小时以内,并尽快实行四班六小时工作制。加强煤矿劳动保护用品的研发,煤炭企业必须为井下工人发放必需的劳动保护用品,不断提高劳动保护水平。加强对煤矿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的监督检查,做好煤矿尘肺病等职业病的防治工作,保护矿工身心健康。全面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各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煤炭企业参加工伤保险的具体办法。各类煤炭企业都应为矿工办理工伤保险,切实维护矿工的合法权益。(二十七)提高矿工生活质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井下矿工的劳动强度和风险、生产环境等情况,制订或提高煤矿工人艰苦岗位津贴标准。各类煤炭企业应根据效益情况,逐步提高矿工收入水平。继续采取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出资的办法,解决历史形成的矿区危房、棚户改造问题。(二十八)发挥中介组织作用。进一步培育和规范中介市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行业统计、技术服务、安全评价、市场开发、信息咨询、行业自律等方面的作用,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决策咨询,规范企业市场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煤炭工业健康发展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大局。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抓紧制订和落实各项具体措施。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协调,认真研究解决煤炭工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煤矿行业调研篇4

【关键词】信息化;调研;维护

1.引言

近几年国家对煤矿企业安全规范的要求越来越高及信息化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各大煤矿企业都着手走自己的信息化之路。加上本身煤炭价钱的飙升,给煤矿企业行业的信息化之路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支持,使其在信息化的进程中如鱼得水,引进的设备、系统越来越有技术含量,从最初的辅生产的理念走到了现在的智能化[1]生产的理念。

但是诸多的煤矿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中,往往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往往把所有的规划、建设、调试和维护都交给建设方,结果造成系统不符合本企业需求的尴尬境地。更甚,有的煤矿企业在信息化系统已经成型或已经开始使用,相关工作人员不会操作,甚至有抵触的心理,并且,没有提供技术支持的信息化系统管理人员。这样,信息化系统的最大价值肯定不能充分体现出来,甚至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进而违背了建设信息化道路的初衷。

2.前期准备期[2]

煤矿企业要着手走信息化道路,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安全指数,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对本矿的办公室工作人员结构[3]作一个合理的调查,筛选出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精通各个生产环节和管理环节的工作人员,让他们作为信息化之路的带头人和后续信息化系统使用的管理人。如果发现本煤矿企业这样的工作人员没有或者太少,就应该不遗余力地引进上述的复合型人才[4]。

选定好信息化人员后,先给他们一段时间让他们参考同行业的信息化模式,有条件的可以到别的煤矿企业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再与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协调、规划、制定出适合自己企业的信息化方案。这样,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信息化模式的轮廓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的同时,也自然培养出了能适用企业从常规化到信息化转变的信息系统技术人员。

3.调研期

煤矿企业开始实施信息化建设,开发人员必然要对煤矿企业进行前期调研,这个环节对建设单位和煤矿企业都是有着致命的重要性。对建设单位而言,通过前期调研,才能制定合理的工作进度、采用最优化的技术手段,否则开发的进度、煤矿企业的满意度都不能得到保证,甚至会造成系统的二次开发,这毫无疑问会对煤矿企业的信息化进度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此在建设单位到煤矿企业进行前期调研时,煤矿企业应该积极配合,先让煤矿企业的负责信息化建设的技术人员与建设单位的工作人员交流。交流过程中信息化负责人先拿出自己规划的信息化方案,再参照建设单位的方案,在技术可行问题上、是否符合煤矿企业长近期的规划需求问题上达成更一致,然后再陪同调研人员到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更针对性的调研。

最后对调研接过的认可,不要让领导来拍板,最好由使用各个子系统的工作人员做出最后的表决,例如在对调度室信息化建设的前期调研结果上,调度室的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最后的否决。这样既能保证开发的信息化系统针对行更强、品质更高,又能使工作人员更容易操作系统,毕竟是为其量身打造的信息化系统。

4.使用期

建设单位按照协议交付成品后,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系统要有一段时间的适用期。为了尽量缩短适用期,首先要向全体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构架,及系统的优越性,使员工确信信息化系统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保障安全生产,提高信息化系统在工作人员心目中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其次要全面提高系统使用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因为不管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和经营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都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平台[5]。其操作熟练程度会对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数据处理的合理性和数据的科学性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到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因此要把计算机技能放到使用人员的工作责任范围内,并把此项作为业绩考核的一项指标,以此激发工作人员的学习热情。一定层次的计算机技能加上为其量身打造的友好的用户界面,相信对系统的操作很快就能达到得心用手的地步。

5.维护期

煤矿企业信息化系统庞大而复杂[6],再加上煤矿企业生产环节的复杂性、生产环境的特殊性,使得系统的软硬件维护起来非常困难。因此煤矿企业要把系统的维护工作作为信息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子系统的运行仅仅依靠系统管理员,是远远不够的。煤矿企业必须要把全体员工纳入到这个子系统中,并制定分工明确、反应灵活、奖罚分明的维护机制。

这个子系统的功能:最及时的发现系统故障,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此信息反馈到管理员手上,管理员在把信息实时地传递到相应的技术人员那里,技术人员快速作出反应,把故障修复好。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每个环节都不产生滞后,才能保证信息化系统的功能时刻发挥到极致。例如,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中的一个传感器,在采煤面被损坏,在维护机制的作用下,很快被井下一线工作人员发现,然后汇报上去,相关的技术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修复好,安全隐患也就自然排除了。

6.总结

目前我国煤矿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7],相信经过采煤人的不断开拓进取,以信息化生产、安全、管理为主要内涵的信息道路会越走越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效生产、安全生产也会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深及经验的积累步步高升。企业的最终获益也会呈指数的形式增加。

参考文献

[1]王正祥.矿山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矿山机械,2008(36):45-48.

[2]郑春香,韩承双.煤炭企业信息化前期准备与选型方略[J].煤炭经济研究,2009(36):46-48.

[3]董岩.谈谈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盲点[J].今日财富,2010(1):63.

[4]王彧.“五点论”推进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J].煤炭企业管理,2006(12):63.

[5]王勇.我国煤矿综合自动化技术综述[J].研究与应用,2006(4):22-26.

[6]吴义祥.煤矿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研究[J].工矿自动化,2010(9):151-154.

煤矿行业调研篇5

关键词:矿区静脉产业现状特征

中图分类号:F407.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048-03

一、引言

我国煤炭矿区开发利用历史已久,传统生产模式导致矿区废弃物得不到利用,长久堆积不仅占用矿区土地资源,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还污染了矿区环境。据统计,目前我国累计煤矸石堆积量为45亿吨,占地超过1.5万公顷;矿区累计塌陷土地资源为40万公顷;2005年矿井水外排量达到23.5亿吨。

我国是一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生产仍是我国基础能源的支柱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仍具有巨大作用。但由于煤炭企业长期实行“高增产、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生产模式,环境污染问题和废弃资源堆积等问题成为制约煤炭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在煤炭矿区发展静脉产业是解决矿区环境、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创建和谐矿区的有力保证。研究我国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征,对全面系统地构建矿区静脉产业体系,探索适合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煤炭矿区静脉产业的涵义

静脉产业是指以保障环境安全为前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的产业,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基于对静脉产业理论的研究,笔者认为:煤炭矿区静脉产业是指在煤炭生产、加工、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加工、处理和再利用的产业系统。根据这一定义,煤炭矿区静脉资源主要包括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废旧物资、废弃基础设施、废旧设备、塌陷的土地资源、矿井水资源和矿区附属资源等七部分内容。

三、煤炭矿区静脉产业的现状

1.矿区静脉产业发展已初见端倪。上世纪90年代,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冀中能源井陉矿业集团、淮北矿业集团、山东新汶矿业集团等一批煤炭企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开展了矿山废物的综合利用工作,主要包括矿井水处理、煤矸石制砖、煤矸石发电等方面,这标志着我国矿区静脉产业的雏形基本形成。

2005年,我国开始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主要集中在煤矿和有色金属矿山两个方面,内容涉及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完善、资源循环再利用模式的建立等方面,当时虽然没有提出煤炭矿区静脉产业这一概念,但根据目前对矿区静脉产业的界定,当时的主要工作内容却是属于静脉产业的,因此也可以说,从2005年开始我国矿区静脉产业开始试点发展。

近几年,我国各主要煤炭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已全面展开。2006年,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设计了一条矿山废弃物再利用的静脉产业,主要内容有:建设了以劣质煤、煤矸石等为主要燃料的发电厂,并在电厂建设粉煤灰的配套利用设施,基本实现了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另外,利用电厂有利位置,建设矿井水集中处理厂,将处理后的矿井水代替水库优质水作冷却水、锅炉和热网的补充水,节约了水资源。新建五座煤矸石砖厂,扩建一座煤矸石砖厂,并开发粉煤灰的建材用途,满足了建筑市场的需求,增加了企业的效益。重视矿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研制工作,在集团内部建设新型建材研究基地。另外引进一系列先进技术设备,如高效脱硫循环流化床锅炉,充分利用电厂和建材企业余热,降低了企业的能耗。加强矿区静脉产业与矿区其他企业之间的废弃物交换和利用,使得矿山废物利用社会效益最大化。

同年,山东新汶矿业集团下属的华丰煤矿成功构建了一条“煤―电―建”的静脉产业链,该静脉产业链条主要包括:“煤炭”是指该矿年产130万吨原煤,排出40万吨煤矸石等废碴的煤矿;“电力”是指该矿发电总量132mw的两座坑口矸石热电厂和一座水泥低温余热发电厂;“建材”是指该矿年生产水泥总量450万吨的两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年生产总量1.1亿块煤矸石砖的两条隧道窑煤矸石承重空心砖生产线。这条静脉产业链分为三级,第一级产业链上的产品和废物是煤和煤炭开采洗选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它们同时又成为第二和第三级产业链的原料,第二、三级产业链上产生的新产品(电力、水泥、矸石砖)等又反过来供应到煤炭生产中去,实现整个链条上的资源得到循环利用。

2007年,大唐锡林浩特矿业集团利用煤矸石发电、粉煤灰制水泥等技术构建了一条煤―电―灰的循环链条,根据矿区静脉产业的内容这实际上是一条静脉产业链。矿区静脉产业发展至此,主要涉及了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这几种煤炭开采洗选过程中产生的静脉资源,虽然这些资源的综合利用得到了极大提高,但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内容太过于局限。2009年,中国中煤集团下属的平朔矿区确定了开展煤矸石及煤系伴生矿物的综合利用,另外还积极发展以矿区土地复垦为主线的农―林―牧―生态旅游的生态工业园。目前,矿区静脉产业的内容逐渐完善,很多矿业集团开始注重开发新的静脉产业链条,主要集中在坍陷区土地的综合利用、伴生共生矿物的综合利用等方面。

综上所述,近几年我国煤炭矿区以煤矸石、矿井水等静脉资源综合利用为主要内容的静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对全部静脉资源的回收、加工、利用还有很大差距,矿区还未形成完善的静脉产业体系,诸如健全的静脉资源回收体系、规范的资源拆解产业、完善的资源再生再造产业、先进技术理论支撑体系等还没有建立起来。

2.矿区静脉产业的理论体系还未真正形成。煤炭矿区静脉产业的产生离不开矿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它是矿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产物。矿区静脉产业最初只是作为矿区循环经济体系的一部分而被人们所认识的,至于矿区静脉产业的概念界定、具体内容、构成等却没有涉及。2006年,卞丽丽、黄辉、邹奇清等学者正式提出了“矿山静脉产业”一词,但却未对这一概念进行定义。随着矿区循环经济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静脉产业在矿区循环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部分学者开始以静脉产业为视角来研究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虽然在这些研究中,矿区静脉产业始终没有脱离循环经济自成体系,但它却引起了学术界对矿区静脉产业的重视,为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铺设了道路。

近年来随着静脉产业理论研究的日益完善,部分学者开始深入研究矿区静脉产业。2009年,任一鑫教授在《新汶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书中,提出矿区静脉产业的概念,并对此进行了详细介绍,内容涉及矿区静脉产业的组成、作用及效益情况等。

目前,虽然我国一些学者开始注重研究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但矿区静脉产业理论的研究成果还很少,矿区静脉产业的理论体系还没有真正形成起来。

3.矿区静脉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导致静脉产业发展体系不健全。(1)相关法律法规缺失。立法先行,依法推动循环经济和静脉产业的发展,是许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目前煤炭矿区发展静脉产业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大多都参照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有关规定,而专门针对矿区静脉产业的法律法规现在还没有,这是造成矿区静脉产业发展缓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尽快制定矿区静脉产业方面的法律法规,使我国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有法可依,有律可循,是规范矿区静脉产业发展的强力有效的途径。(2)相关扶持政策体系不健全。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对矿区废弃物进行回收、加工、处理和再生再造等,这一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依靠企业单方面的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政府根据矿区实际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目前静脉产业相关的扶持政策主要有所得税优惠政策、信贷优惠政策等,但所得税优惠政策未将废弃物的回收列入优惠项目,部级信贷优惠有指标和额度限制,地方自筹款项不足,这些问题制约着煤炭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适当制定一些扶持政策保障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诸如对一些税收项目要给予相当的优惠甚至免税,对于废弃物的回收可以给予煤炭企业一定的补偿金,针对静脉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可以制定相关的投融资政策,另外各级银行要大力支持,建立专门的信贷项目。(3)政府监管力度不够。矿区静脉产业目前是一个资金投入高、经济回报少的产业,大多数煤矿企业又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因此仅仅依靠煤矿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去发展静脉产业是不行的,这需要政府加大监管力度。目前政府对矿区发展静脉产业的监管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再造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新技术的研发等方面,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加强监管,保障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4)资源回收体系不完善。近年来,随着矿区对静脉产业认识的深入,矿区废弃物的价值也得到了煤矿企业的认同,相应的废弃物的回收也得到了重视。目前矿区废弃物中煤矸石、粉煤灰、伴生共生资源、废旧机械等一般都由矿区统一回收,而生活区、办公区的一些废弃物却以低价卖出,成为了城市静脉资源的一部分。另外矿区静脉资源的回收还处于简单的回收阶段,至于分类回收、精细回收等方面却还未真正发展起来,矿区资源回收体系有待进一步的完善。(5)先进技术发展迟缓。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需要经济学、产业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集成、交叉和融合,而先进技术对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矿区静脉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如煤矸石、矿井水等综合利用技术已日趋成熟,而废旧机械设备设施的再利用、伴生共生资源的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发展缓慢。矿区应该以煤炭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致力于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提高矿区静脉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6)矿区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发达的信息系统。静脉产品的市场状况、先进技术的获得、矿区内部资源的整合、矿区与外部企业的资源交换等都离不开发达的信息系统。目前矿区现有服务体系的规模和技术手段都不能满足静脉产业发展的需求,全方位的矿区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综上所述,我国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体系存在着体系内容缺失、体系内容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整体缺乏统筹规划。煤炭矿区今后在发展静脉产业时切忌跟风、模仿,应该根据本矿区的实际情况在发展静脉产业之前对其进行科学规划,实现整个矿区统筹发展。

4.市场运行体制不完善,市场竞争无序。煤炭矿区静脉产品的供求不平衡。煤炭矿区的静脉产品种类繁多,但大多数都是作为替代品或互补品出现在市场上的,由于这些静脉产品都是新生产品,消费者对其抱有怀疑和观望的态度,加之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使得某些矿区静脉产品销路受阻,产品供求不平衡。例如:水煤浆是一种新型清洁的燃料,这是市场所公认的,但笔者通过调研枣庄矿业集团和新汶矿业集团的水煤浆生产发现,目前水煤浆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新汶矿业集团良庄煤矿水煤浆生产线2002年10月建成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为20万吨,但2005年生产了不到8万吨,2007年则降到了4万吨,生产上不去的原因主要是水煤浆的销路受阻。现今水煤浆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南方,由于水煤浆的保存运输需要密封罐运输,经济销售半径是200――300公里,南方的订单虽然不少,但鉴于高昂的运输成本,企业无奈只有拒接订单。而北方煤炭资源丰富,企业的锅炉也是以燃煤设计的,换用水煤浆需要改装锅炉,另外北方大多数企业还未意识到水煤浆的优点,这些问题造成了水煤浆在北方市场上的需求不高。

静脉市场价格调控失灵。价格机制是市场运行的核心内容,产品价格与供求关系之间相互影响,供求的变化会引起价格的变动,价格的变动又会引起供求的变化。目前矿区静脉市场缺乏有效的价格调控,矿区静脉产品在市场上比同类型其他产品缺少价格优势。市场上矸石砖的竞争产品主要是粘土空心砖,粘土空心砖由于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目前大多是小作坊生产,不用缴纳任何费用,因而粘土空心砖的价格要比矸石砖低,矸石砖处于竞争劣势,而且矸石砖本身定价就很低,价格调节对它而言作用微乎其微。另外在北方市场上,2006年煤卖到650元一吨,而水煤浆价格低至500元一吨都无人问津。

最后,矿区存在着一些不正规的私人静脉企业,由于不缴纳排污费、治理费等,即使资源回收价格相同,正规企业也缺乏竞争力。另外,政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对矿区静脉产业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监督,也是造成静脉产业内部竞争不当的一个原因。

综上所述,目前矿区静脉市场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等方面还都不完善,存在产品供求不平衡、价格调节失灵、竞争不当等问题,这些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矿区静脉市场的竞争无序。煤炭矿区在发展静脉产业时,应该尽量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加技术投入,增强产品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另外,政府应该加强监督和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规范静脉市场的竞争行为。

四、煤炭矿区静脉产业的特征

煤炭矿区静脉产业既有静脉产业的一般特征,又具有煤炭矿区所特有的特色,本文主要从矿区静脉资源的角度分析矿区静脉产业的特征。

1.煤炭静脉资源种类多、数量大。煤炭矿区的静脉资源主要是煤炭开采、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附属能源,还有就是矿区生活区、办公区产生的废弃物等,这些资源涉及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而且煤炭生产、洗选、煤发电、煤化工等都是资源大量流动的生产领域,这就造成了矿区静脉资源比一般静脉产业的种类多、数量大。矿区静脉产业主要发展的是数量足够在矿区直接发展的静脉资源,对于数量不足以发展静脉产业的资源建议采取对外输送或从外引进的方法发展静脉产业。

2.煤炭矿区有些静脉资源不是废弃物,而是一些伴生物。目前大多数学者对静脉产业的定义为:静脉产业是承担从生产或消费后的废弃物排放到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分解分类及资源化或最终废弃处置的过程的产业。由此定义可知静脉资源是生产或消费后的废弃物,而矿区静脉资源除了煤炭生产、加工等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还包括一些伴生共生矿物,如油页岩、石灰石、硫铁矿等,这些并不是生产、加工后产生的废弃物,而是一种伴随煤炭开采而发现的自然资源。这是矿区静脉产业区别于一般静脉产业的一个显著特征。

3.矿区静脉产业的回收体系中,矿业集团的内部调控占主导地位。在一般静脉产业的回收体系中,静脉资源一般都是由静脉企业从各个领域分别回收本企业所需要的静脉资源。而矿区静脉产业的回收体系中,矿业集团的内部调控起着主导作用,矿业集团一般都建有专门的物流中心,负责调配各个矿区的资源供给,而且有些静脉资源不进入物流中心,而是在集团的调配下,由产出地直接运往需要地,这大大节约了回收成本,加速了资源间的流动。

4.矿区静脉产业的加工体系中,可以直接利用的静脉资源比较多。在矿区静脉产业的加工体系中汇集着各种各样的静脉资源,根据它们本身属性的不同分别采取不同的加工工艺。矿区静脉产业中可以直接利用的静脉资源比较多,比如煤矸石可以直接用来修路、填充塌陷区等,煤层气可以直接用作生活区的燃料,粉煤灰可以直接用作水泥原料等等,这是一般静脉产业所不能比的。

5.矿区静脉产业的再利用体系中,可再利用的领域比较集中。矿区静脉产业与一般静脉产业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静脉资源的再利用领域,矿区静脉产品主要有矸石砖、水煤浆、余热、化肥等,再利用的领域主要集中在能源、建材、农业等方面,这是由矿区静脉资源的属性特征决定的。另外,矿区有些静脉资源是不适合再利用的,如塌陷区土地资源,只能对其进行综合治理修复,而一般静脉产业中的土地资源都是可以再开发利用的。

6.矿区静脉产业的市场相对狭小。由于矿区静脉资源的再利用领域比较集中,那么矿区静脉产品的消费市场就不可避免地会相对狭小。另外,与一般静脉产业相比,矿区静脉产业发展起步较晚,静脉市场的机制还不完善,静脉产品的产销还未形成一定规模,这也是造成矿区静脉产业市场相对狭小的原因。

五、发展矿区静脉产业的建议

基于上面对矿区静脉产业现状和特征的分析,我们对我国矿区发展静脉产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统一规划建设矿区静脉产业的回收、加工和再利用体系。矿区静脉产业的回收、加工和再利用体系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完善的回收体系,才能为加工体系提供充足的原材料,健全的加工体系,才能提高矿区静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合理统筹规划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体系,才能更好协调矿区内外部的资源配给、内外部关联企业的技术合作等,才能将矿区的点、线、面连接起来形成一定规模的矿区静脉产业链或静脉产业网络,实现矿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充分利用和重视国家赋予综合利用产品的优惠政策,密切关注国家发展静脉产业的动态。矿区静脉产业是一个耗资高的产业,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扶持可以打破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僵局,提高矿业集团发展静脉产业的积极性。另外,密切关注国家发展静脉产业的动态,有利于矿业集团把握静脉产业的发展方向、立法情况等,及时调整产业规划,规范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

3.加大对新技术研发的投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目前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矿区静脉产业是近年来兴起的新产业,更需要新技术的指导,来改善资源利用水平不高的局面,加强资源的再生、再制造领域的发展。只有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在高起点上进行静脉产业的建设。

4.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注重矿区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污染控制能力的建设,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矿业集团发展静脉产业的目的不仅是追求生态和社会效益,更重要的还是经济效益,因此矿区静脉产业应该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努力开拓静脉产品的市场,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另外,矿区静脉产业的发展对象主要是矿区符合生产规模的静脉资源,这就意味着企业要进行规模生产,而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生产的顺利进行与否、产品销售市场的占有情况、生产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控制的情况等。因此,矿区在发展静脉产业时一定要注重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加强。

六、结论

静脉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煤炭矿区发展静脉产业,是促进我国矿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我国矿区静脉产业的现状和特征的深入分析,明确了我国矿区静脉产业现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为煤炭矿区静脉产业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YCa110420)]

参考文献:

1.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HJ/t275-2006)[S].

2.卞丽丽,黄辉,邹奇清,周敏.以静脉产业为切入口推进煤炭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J].煤炭经济研究,2006(10)

3.吴天祥.煤炭矿区循环经济发展初探[J].中国煤炭,2010(11)

4.任一鑫,房建国,胡书林.新汶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李艳.静脉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9)

6.李伟,刘星厚,侯文宣,任一鑫.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原理[m].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煤矿行业调研篇6

一、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资基础。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资源分布面积约6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根据第三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全国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吨,煤炭资源潜力巨大,煤炭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已查明资源中精查资源量仅占25%,详查资源仅占17%。探明储量达到10202亿吨。其中可开采储量1891亿吨,占18%,人均占有量仅145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务院制订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指出“要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鉴于我国“多煤、贫油、少气(天然气)”的特点,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耗中占70%左右。2004年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的70%以上,在我国能源结构上占主要地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煤炭消费的趋势将有明显上升。在煤炭消费用户的构成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4个行业煤炭消费量占煤炭消费总量从1990年的50%提高到2004年的84%,其中电力占51.8%,冶金11.64%,年占27%提高到2004年的51%,将近增长一倍。

二、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煤炭工业快速发展,2000年全国产煤9.9亿吨,2001年产煤11.04亿吨,2002年13.8亿吨,2003年16.67亿吨。2004年全国产煤19.56亿吨,占全国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的74.3%,当年煤炭销售量为18.91亿吨,占全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65%,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一些企业开始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联合,煤、电、化、路、港、航产业链开始形成,形成了一批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大集团,如神华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兖州矿业集团等。我国煤炭产量急剧上升,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煤炭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我国的煤炭产量已是世界第一位,是煤炭生产大国,现在我国煤炭工业已具备了设计、施工、装备及管理千万吨露天煤矿和大中型矿井的能力。现代化综采设备、综掘设备和大型高效露天剥、采、运、支成套设备在大中型煤矿大量使用。同时,我国煤炭开采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低,煤炭生产技术装备是机械化、部分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存的多层次结构。技术和装备水平低。全国煤矿非机械化采煤60%。大中型国有重点煤矿装备水平较先进,但设备老化程度较大;小型矿井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极低,煤矿生产工艺落后,作业人员过多、效率低。保障煤炭供应是国家加强煤炭工业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挖掘煤炭生产潜力,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是重要措施。为此,只有大幅提高大中型煤矿产量,才能在保障煤炭稳定供应的前提条件下,遏制小煤矿发展和淘汰小煤矿,完成煤炭生产结构优化调整。1998年12月以来,国家对煤炭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关闭了五万多处小煤矿,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生产能力,通过宏观调控,煤炭生产形势好转,供求关系趋于平衡。目前我国煤炭生产企业2.5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约占60%左右,2005年计划关闭2000多家小煤矿。

三、我国煤炭工业存在的问题和与国际先进产煤国家的差距

1、我国煤炭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我国煤炭企业的突出特点是,规模小、效率低、安全状况不好,产业集中度低。据煤炭行业统计数据分析,2002年国有重点煤矿占52%,国有地方煤矿占18%,乡镇煤矿占30%。按井型划分,大型矿井占32%,中型矿井占18%,小型矿井(含乡镇煤矿)占48%。2004年,全国约有煤矿2.5万处,95%以上的小煤矿,矿井年产能力不足3万吨的矿井约占40%,煤炭产业的集中度只有15%,远远低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水平。国际先进的产煤国家,煤炭产业规模集中化,世界排名前10名的大公司,依靠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提高了全球煤炭产业的集中化程度。2003年10大煤炭公司的煤炭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18.81%,有5家公司的煤炭产量超过1亿吨,其中排名第一的皮博迪公司达到1.83亿吨,力拓公司达到1.43亿吨,美国前4家企业的煤炭产量占本国煤炭总量的46.9%。

2、我国煤炭装备落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缺少大型成套设备.我国煤矿生产基础薄弱、国有煤矿连续紧张生产的矿井占总数的近50%,矿井主要生产设备严重老化,超期服役的占30-40%,部分乡镇煤矿设备简陋、生产条件差,有的根本没有机械设备,仅为人工开采,不符合有关煤炭法规要求,当前我国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部分煤炭企业存在着“采厚弃薄”、“吃肥丢瘦”等浪费资源现象,全国煤矿平均资源回收率为30-35%左右,资源富集地区的小型矿井资源会回收率只有10-15%。据煤炭行业统计数据分析,2002年我国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为77.78%,综合采煤机械化为62.98%,掘进机械化程度为81.15%,综合掘井机械化程度为15.03%,地方国有煤矿机械化程度更低。当前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2%,除国有大中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75%之外,大多数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效率低。特别是乡镇煤矿,基本上是非机械化开采。2004年乡镇煤矿产量占我国煤炭总产量的39%。对不适宜用放顶采煤的5.5米以上煤层,要采用一次采全高是最合理有效的采煤方法,但目前国内没有相适应的高产高效的综采成套设备。而国外美国久益(JoY)公司、德国德伯特(DBt)公司和德国艾克夫(eickhoff)公司,都具有成熟的高煤层一次采全高的高产、高效综采成套设备。神华集团引进的成套设备年产突破1085万吨,工作面长度突破300米,最长的工作面已超过400米,工作面总装机功率已超过5000kw。而

国际先进的产煤国家,煤炭生产呈现出大功率重型化、自动化、集约化、按照环保的特点。国外先进的采煤设备向大功率、重型化发展,设备储备系数大、运行可靠性高。DBt(德国德伯特)、JoY(美国久谊)和eickhoof(德国艾克夫)等采矿设备公司都制造出具有自动化功能的产品。美国联邦2号矿在工作面实现了跟机自动移架。澳大利亚Batana煤矿实现了自动割煤和跟机自动移架。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煤矿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先进煤矿广泛采集工作面设备运行参数和环境安全检测信息,在工作面集中显现并通过以太网传输到地面计算机,实现远程运输和故障诊断。运输系统、供电系统和通风系统均无人值守。实行集中远程操作、视频监视,辅助有专人巡视。井巷布置集约化,生产系统和环节少、实现了生产高度集中。通常是一矿、一井、一面生产。有些先进的长壁工作面每班只需6人,其中采煤机司机2人,维修工1人,机头集中操作工1人,另外2人替换休息。高度重视工作环境的改善和人体安全防护。实现计算机监测安全信息,监测探头遍布整个矿井。液压支架具有跟机自动喷雾和移架自动喷雾功能;采煤机上方安装导风板,减少煤尘进入人行空间。采煤机运行的下风侧几乎无人作业。

3、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多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方面,重大瓦斯事故多发,煤矿事故的总死亡人数达到了高峰,2004年我国生产约20亿吨煤,事故死亡约六千人,这几年煤炭产量大幅度增长,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还是下降的。由1994年的5.59人下降到2004年3.08人,美国生产约10亿吨煤死27-31人,百万吨死亡率约为0.039;波兰百万吨死亡率为0.09;南非百万吨死亡率为0.13;俄罗斯百万吨死亡率为0.34。我国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约100倍,俄罗斯的约10倍,印度的约12倍,大大超过煤炭先进生产国家。据有关专家讲,矿井安全检测仪表,安全设备均在设计中作了考虑,多数事故都是矿井管理问题,真正因设备问题而发生事故较少。先进产煤国家依靠大型、强力综采技术装备已经完成从普通综采机械化向矿井高效集约化和自动化生产的过渡。高产高效煤矿的建设不仅提高煤炭生产效率,实现煤矿集约化生产,并为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监测、监控创造条件,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先进产煤国家安全生产上十分重视,不仅有健全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还有严细的生产安全措施,严格的煤矿生产准入制度,而且实现了计算机监测安全信息,监测探头遍布整个矿井,保证了安全生产。

四、煤炭工业发展对矿山机械设备的需求

1、我国煤炭工业发展趋势

据煤炭行业发展规划相关内容,“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新建煤矿3亿吨左右,其中投产2亿吨。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对煤炭行业的工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整合、改造、关闭小煤矿,同时适度加快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开工一批现代化大型煤矿、置换落后的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煤炭行业现代企业制度要进一步得到完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基本形成,到2010年要形成5-6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5-6个5000万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产量将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60%左右。通过新建和老矿井技术改造,全国将建成300处高产高效矿井,高产高效的矿井产量将占全国总产量的50%左右。“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建设神东、晋北、晋东、蒙东(东北)、云贵、河南、鲁西、晋中、两淮、黄陇(华亭)、翼中、宁东、陕北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这些基地的储量,占全国储量的70%以上,作为煤炭供应规划和建设的核心。初步预测全国煤炭需求量:2010年为25-27亿吨、2020年为30-32亿吨,均占能源需求量的60%以上。据相关部分统计,2004年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9.22亿吨,超过其核定生产能力50%以上,煤炭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经测算,到2020年,新建和在建的国有煤矿的生产能力约为7.1亿吨。如果届时中国小煤矿的产量仍保持目前的6亿吨,按需求预测的高端方案,未来20年中国需新增煤矿产能17亿吨,年均8500万吨;按需求预测的低端方案,未来20年中国需新增煤矿产能13亿吨,年均6500万吨。2、对矿山机械设备的需求

“十一五”期间,煤炭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将明显提高。国家将建成140个高效安全现代化矿井,国家将加大对煤矿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已先后有17个煤炭建设项目,由国家开发银行出具贷款承诺,还将100多个高档普采工作面升为综采工作面,100多个普采工作面升为高档普采工作面。这样,中国大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将达到95%。中型煤矿的机械化程度将达到80%以上;大型煤矿国内先进水平装备率达到20%,国际先进水平装备率达到6%,中型煤矿国内先进水平装备率达到10%,小型煤矿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达30%以上。据此分析,煤炭需求的急剧增长,上述煤矿采掘机械化指标还会有所突破,这为煤矿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1)井下综采重点设备

我国煤炭开采90%以上的井工开采的,井工开采占煤炭开采的主导地位。为迅速提高我国综合装备水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跨越式发展模式。在“十一五”期间应以日产2.5-3万吨(年产1000万吨左右)的综采成套设备国产化为突破口,全国实现综采成套设备国产化,推动我国矿山机械工业的发展。

预计从2004年到2020年,每年新增综采工作面成套设备为30套、普采工作面成套设备50套,每年设备更新量约为现有的基数的六分之一。粗略估算,2010年采煤成套设备年需求量将达到500台套左右。高产高效综采技术的核心是井下工作面综合机械化采煤输送设备,主要有采煤机、刮板输送机、液压支架和带式输送机。急需开发研究的电牵引采煤机:装机总功率为2000kw左右,供电电压为3.3KV、采高范围为5-6m,生产能力达3000t/h左右。

重型刮板输送机:输送能力3000-5000t/h,铺设长度250-400m,链速1.4m/s,装机功率3×700或2×1000kw,供电电压为3.3

液压支架:最大工作阻力12000Kn,立柱最大缸径ф480mm,支护高度6m,架间距1.75-2m,支架降移升时间8-12s,采用电液控制系统。

大型带式输送机:装机功率1500-4000Kn,电压3.3KV,带宽≥1.4m,带速≥5m/s,运量≥5000t/h,距离50000m以上,托辊寿命5万小时以上,减速器寿命7万小时以上。

(2)井下综掘设备

我国目前综掘机械化程度比较低,仅为12.81%,远远跟不上综采机械化的发展,其中掘进机虽有较大的发展,但整体技术水平仍比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需研究开发先进的掘进机:其截割功率300kw以上,截割断面最大可达42m2,经济截割硬度达f12,可靠性要求,齿轮寿命在20000h以上,轴承寿命在30000h以上,力争整机掘进10000米无故障。

同时要结合我国国情和煤矿实际工矿,开发研制集切割、装运、行走、锚杆支护、机载、除尘等功能为一体的掘锚联合装备机组,可大大提高掘进速度。

(3)全自动刨媒设备

我国薄煤层储量约占总储量的21%左右,但是由于煤层薄,作业空间小,工作条件恶劣,薄煤层高产高效开采技术一直是我国煤炭工业研究探讨的重要难题。刨煤机作为一种“浅截深、多循环”的采煤设备,是实现薄煤层高产高效的有效途径。提高薄煤层机械化水平加快薄煤层资源的开采进度,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矿井整体生产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开发研制大功能、高强度、高效率、紧凑型的全自动刨煤成套设备势在必行。全自动刨煤成套设备(采高0.6-1.8m),主要包括刨煤机、配套刮板输送机、薄煤层液压支架、顺槽转载机、破碎机等产品。我国目前主要从德国DBt进口主机——刨煤机及配套刮板输送机,由北京煤炭机械厂配套薄煤层液压支架,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公司配套转载机和破碎机。到目前已进口六套(铁法2套、晋城、西山、阳泉、大同各1套)。开发研制的全自动刨煤成套设备:其生产能力1000吨/小时,铺设长度250-300米,适应煤层厚度0.8-2米,适应煤质硬度F≤3.5,适应煤层倾角≤25度,功率2×400kw(刨头部分)、刨煤方式为双速混合式,上行速度0.88米,下行速度1.76米,刨深≤120毫米,上行90毫米,下行30毫米、下链牵引,牵引链38毫米D级,刨煤机采用智能控制系统,能自动监视故障性质和位置。

(4)矿井提升设备

目前我国约90%的原煤是靠井工开采的,矿井提升设备是井工开采的咽喉设备,它不仅关系到矿井的产煤量,而且直接影响到人身和整个矿井的安全。我国煤炭产量到2020年将达20-32亿吨,估计每年需新增大型、特大型矿井提升机约30台套,考虑到更新改造,综合估算在“十一五”期间平均年需各类提升机150-180台套,其中大型和特大型约占20%,中小型约占80%,每年新增提升机产值5.4亿元左右。开发研制适用于年产1000万吨的特大型矿井提升设备,其规格为6×4、7×4多绳提升机、最大拖动功率单机为6000Kw、双机为2×4000Kw、最大提升速度14×16米/秒,整机使用寿命为25年。

采用恒力矩、恒减速液压控制系统:采用计算机数字控制自动化运行,提升速度及容器位置的监控全由电气自动检测、反馈、调整。实现提升机的全自动化监控运行。

(5)露天矿井开采成套设备

露天开采占我国煤炭总开采量的10%左右。露天开采与井工开采相比具有煤炭资源利用率高,开采成本低,作业现场和工作人员更加安全等优点。所以,发展露天开采更有其井工开采无法相比的作用和意义。大型露天矿设备从设计、制造到使用的技术性强,世界各国都争相把最先进的技术成果用在大型露天矿设备上,因此发展大型露天矿设备可以带动机械、电气、液压、信息等行业的发展,推动和促进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当前世界露天矿开采特点是:高度集中化开采与集约化经营;开采工艺的多样化;企业管理的计算机化与智能矿山;合理充分利用资源,重建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在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神东、晋北、蒙东(东北)、云贵、黄陇(华亭)、陕西等基地都建有大型露天煤矿,仅霍林河、伊敏河、胜利、平朔哈尔乌苏2000万t采选项目中16-45m3矿用挖掘机市场需求量就可达30-50亿元;哈尔乌、武家塔、马家塔采选项目等需大型拉铲15-20亿元,又比如对半连续开采工艺设备仅蒙东要建7个5000万t级煤炭基地,建设一批保证胜利一二三号、百音花、伊敏河、宝日希勒一号和二号等超过千瓦吨级大型露天煤矿,加上神府、哈尔乌苏和原有五大露天煤矿的改建及二、三期扩建,移动式、半移动式破碎站需求量在40-60台(套)之间,要求移动式(半移动式)破碎站的生产能力达到每小时2000-4000吨(碎煤),最高达到每小时6000吨(碎岩)。在上述煤矿建设中对矿用卡车的需求量,估计,“十一五”期间需100t级矿用车在250辆左右。当前需要开发研制斗容28m3、45m3的大型机械式正铲,斗容70m3、90m3、100m3臂长约为100m的大型拉铲,降低电能消耗17%,减少机械零部件应力载荷约30%,提高零部件使用寿命,使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研制斗轮挖掘机,争取与国外合作制造3600m3大型斗轮挖掘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研制移动式、半移动式大型破碎站,其生产能力4000-6000-8000t/h,破碎物料强度≤150mpa,给料粒度1500×1500×1500-2500×2500×2500mm,排料粒度≤350mm,立机形式新型双齿辊破碎机(中心距1500-1800mm,辊长2500-4000mm,功率2×300-2×500Kw)。开发研制带宽2m的大型带式输送机,功率3×1400Kw,运输量12000t/h,半固定式单机长8820m,移置式单机长5270m,在-45℃低温下能正常运行。争取与国外合作,开发研制载重170-360t的大型电动轮自卸车,并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6)煤炭洗选加工设备煤炭清洁洗选加工技术是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是提高煤炭热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煤炭洗选加工业在政策扶持、

科技进步、市场拉动、投资增加和环保要求的推动下,呈现出快速发展、总体推进、扩量提质、增效降污的可喜局面,原煤入洗比例不断提高。到2004年末,全国共有年入洗3万吨及以上的选煤厂2000余座,设计能力7.5亿吨以上,原煤入洗量为5亿吨左右。2005年,全国原煤入洗能力将突破8亿吨,入洗量将达到6亿吨,入洗比例达40%,根据煤炭工业规划,到2010年原煤入洗率达50%,原煤入洗量提高到11亿吨,炼焦煤全部入洗,动力煤入洗率达到40%以上。据此计算,每年将新增8000-10000万吨原煤入洗,按400万吨规模洗选煤厂计算,每年将新增25座大型洗选煤厂,加上现有洗选煤厂的技术改造每年约需洗选煤设备250套左右,洗选煤设备的发展潜力很大。为适应煤洗选加工的要求,应开发研制单机处理能力为1000-2000m3/h的新型浮选机,其主要参数能够实现自动控制。开发研制筛子面积≥28m3的高可靠性大型直线振动筛。开发研制入料粒度25-400mm、处理能力为300-400t/h的高效液压动筛淘汰机。开发研制筛篮直径≥1.4米,处理能力≥300t/h的大型卧式振动离心脱水机和400m2高效精煤压滤机、处理能力≥35t/h的沉降式离心脱水机等高效脱水设备。开发研究并解决300-400万吨/年的大型选煤厂的集中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技术与装备,实现选煤的全过程的主要工艺参数,煤炭灰分、水分、发热量、悬浮液密度、入料浓度、流量、旋流器入口压力、跳汰机床层厚度、松散度、浮选加药量、耙工浓缩机溢流水的浊度、皮带输送机的煤流量等指标的在线检测、实现跳淘机、浮选机、重介旋流器、压滤机等主要分选设备单机自动化控制系统和选煤厂全厂的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

煤矿行业调研篇7

关键词:井工煤矿;现状;开采技术;发展情况;未来展望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4.068

自中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时代之后,各行各业取得了蓬勃的发展,而细化到煤矿开采行业,越来越多先进的煤矿开采技术也在我国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和普及。简单地说,优秀的井工煤矿开采技术不仅可以有效保障煤矿在开采过程当中的安全生产,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让相关开采仪器设备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并且让煤矿开采单位的经济收益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纵观这几十年当中,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不断变化,从原有的炮采到普采再到现在有了综合技术开采,煤矿开采的安全性和高效性都在不断地提升。但是这些进步对于我国煤矿开采行业来讲,还远远不够,怎样进一步提升煤矿开采的效能,提升开采企业的经济效益,仍然是我国煤矿开采行业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1针对中国煤矿开采行业技术发展现状的分析

1.1煤矿工业显示出多层级技术生产结构

在中国地区,煤矿依照所有制进行划分,可以分成乡镇煤矿、地方国有煤矿以及国有重点煤矿。而从这三种煤矿所运用的开采技术来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乡镇煤矿主要是进行手工劳动生产,地方国有煤矿主要是采用半机械化生产的方式,而国有重点煤矿则是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就2012年针对全国煤炭产量的分析数据当中,有将近六成左右的煤矿是来自国有重点煤矿,乡镇煤矿和国有地方煤矿则各占两成。2010年中国重点煤矿开采机械化程度以及综合机械化程度分别为76.25%和58.64%,综掘程度以及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则分别是14.82和77.18。因此,凭借以上数据信息可以看出,中国目前所采用的煤炭方式虽然有世界范围内技术十分先进的综合机械化高产技术,但是仍然存在有较为落后的人工原始煤矿挖掘方法。而这些传统落后的采煤方式,不但让这些珍贵的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资源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也提升了在这些煤矿当中工作人员劳动的危险性。矿难频发成为了我国在近几年煤矿开采行业当中最常听到的一个词,越来越多血淋淋的教训告诉人们,重视煤矿开采技术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已经成为了该行业相关工作人员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

例如:神华集团旗下的大柳塔煤矿,早在2005年就完成了“一井一面”的生产指标,在当年原煤产量就超过了1000万吨,并且在2006年计划生产原煤1100万吨,在2006年3月,大柳塔煤矿月产煤量达到了102万吨。综合技术开采平均月产煤量也达到了95万吨以上的良好成绩。但是在中国地区的绝大多数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当中,绝大多数矿井的年产煤量还不足1万吨,煤炭资源的有效回收率也只有一到两成左右。同时这些煤矿的安全性也很难得到保障,经常有矿难报告的发生,仅在1998年到2010年的12年间,中国地区因为小型煤矿矿难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就达到了这十二年中全部矿难死亡者人数的四分之三。煤矿开采技术的落后及煤矿年产值低下,加上事故频发,让人们一谈论到小煤窑,便闻声色变。

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本人认为是因为我国多层次的煤矿开采生产结构让煤矿开采行业所选择的技术和生产规模也呈现出了多层次化。并且这种煤矿开采技术和煤矿年产量的巨大差异,在中国仍然会持续很久的一段时间。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研究怎样让这些国有地方煤矿和乡镇煤矿在生产的过程中提升安全性,同时降低这些煤矿当中手工劳动力所占有的比例。

1.2煤矿开采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统一和分歧

中国是一个走可持续发展化战略的国家,因此无论什么行业,环保始终是人们必须要首先关注的一个话题。一旦不能做好环保工作,让企业在煤炭开采过程当中对生态环境造成大面积的影响,便是违背了我国的长期可持续化发展战略。

而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在我国绝大多数煤矿开采过程当中,仍是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例如:因为煤矿开采技术的落后,很多矿井周边都产生了十分严重的污染现象,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的污染等,这些都是煤矿开采过程当中,十分常见的环境污染现象。这些环境污染不但对当地居民们的正常生活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给子孙后代在这一片土地上所开展的生活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1.3中国煤矿开采技术所取得的关键性突破

凭借“七五”“八五”“九五”“十五”这四次大型科学技术攻关,我国在煤矿开采当中针对坚硬顶板环境当中的长臂综合性开采、综合机械化放顶煤以及大采高综合煤矿开采技术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技术性突破。这些技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在我国大型国有煤矿当中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而到了九十年代以上技术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中国的阳泉等地区,出现了凭借放顶煤开采为主要开采手段的高产煤矿矿区,并且我国还研发出了二十余种用于放顶煤开采的液压支架,相关科研技术人员也对放顶煤工作范围当中的顶煤破碎规律、矿压显示规律、放顶煤冒放规律和岩围与支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长期深层次的研究。对中国地区如何进行高效性、安全性的煤矿开采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性意义。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地区的放顶煤支架结构、功能、数据以及针对其所开展的相关科学理论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都处在较为领先的水平。

2针对井工煤矿开采技术发展趋势的展望

伴随着当前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相关技术人员针对我国煤矿开发技术的研究工作一定要面向国内和国际两种市场。使得针对煤矿开采技术的研究,成为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战场,同时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中国煤矿开采技术的领头羊地位,这是中国煤矿发展大计划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战略目标,针对煤矿开采新技术的不断研究和突破,必须要依托国家现有的技术储备。

2.1煤炭开采方式和技术

煤炭开采方式与技术的不断革新一直是中国煤矿开采行业不断强调的一个重要话题。在针对当前我国煤矿所使用的采煤技术进行不断更新的过程当中,相关工作人员一定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采煤技术革新,建设拥有中国地方特色的煤矿开采技术理论。例如:在我国,长壁采煤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属于较为先进的水平,放顶煤采煤技术的使用也正在中国进行不断地推广和普及。采煤效率和针对这些技术所开展的理论研究,其深入性和研究范围也始终处于不断提升的状态。其中针对煤矿开采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大倾角、不稳定煤层及地质条件复杂的煤矿开采技术的难点,我国仍旧存有很大的能够继续进行研究发展的空间。其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便是如何采用相关的科学技术对煤矿开采作业环境进行改善,并增强煤矿年产量以及机械化操作水平。

2.2深井的采掘技术的探讨

就本人多年的深矿井开采技术研究经验来看,中国地区深矿井开采技术研究的核心内容,便是在针对每个煤层开采过程当中矿压的合理调控、面对冲击地压的有效预防治理、矿井当中瓦斯与热害的有效防护和治理、深矿井在开采过程中通风技术的有效运用以及深井矿当中的井巷调整等。目前需要攻克的惯性性难题是:深井围岩形态与应力场和分布情况的特点分析,深井矿当中如何对施工人员的作业环境进行改善、深井巷道(尤其是软性岩层巷道)如何进行快速掘进和需要采用的相关支护技术和配套设备;如何对深井矿压所产生的冲击进行治理预防和监测,煤矿高产高效技术以及配套研究技术、深井矿在开发过程当中的热害防治技术和对应的装备研发。

2.3煤矿“三下”开采技术

增强数值模拟运算与类似材料模拟技术的等级,针对煤炭开采活动与地表在煤炭开采过程当中的沉陷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需要考虑地面表、地下水资源和井矿周围建筑物的保护要求,合理选择相关参数。将沉降控制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所需要使用到的关键技术进行长期专项研究,其中包括地表废材料向工作面进行填充系统研究、填充技术和填充技术的组合研究、矿井周边建筑加固和重建技术的研究、基于所开采煤矿周边村庄的保护技术研究、煤矿开采区域周边水体的研究、针对施工技术和施工设备的优化研究。另外,在煤矿开采过程中,该行业的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就煤炭开采和城市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进行相关政策的研究、并对矿井周边耕地和地下水源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2.4对矿井巷道的布置进行持续优化,降低矸石排放量等开采技术

针对我国目前所使用的主流采煤技术和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对巷道的布置情况,仍存在有很多问题,例如矸石排放量过大,牺牲环境代价过高等,同时巷道布置的不合理也会增加煤矿企业的开采成本。因此,对现有的煤矿开采方式以及巷道布置方式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进同样也是我国井工煤矿开采行业未来的重要研究方向。面向这一研究方向,企业需要就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巷道布置和开采技术的使用,组建相关的专家团队系统开展研究,科学合理地分析,反复进行论证,得出最为合理的巷道布置方式。

2.5对小煤矿进行技术革新,逐步提高机械化水平

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为了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对没有达到相关安全标准的小煤矿,要逐步实现机械化开采,并对传统落后的煤矿开采技术和设备要进行淘汰。要在提高小煤矿生产力的同时,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另外,在经过技术革新和机械化开采技术普及之后,仍然没有达到相关安全指标,产能低下的煤矿,政府应果断予以关停。只有通过扶持政策的调控,加上硬性法规的出台,才能减少小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实现我国煤炭生产整体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安全环境的改善。

2.6推进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简单地说,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是一种十分特别的煤炭开采技术,该技术融合了矿井构建、煤矿开采、煤炭气化技术等,是一门综合性煤炭开采技术,该技术的优点就是没有了原来在地表建设的复杂庞大和笨重的煤炭开采装置,把原有的物理采煤技术革新成为了化学采煤技术。在降低设备占地面积的同时,有效提升了煤矿的开采效率,减少了煤矿在开采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是一种新型高科技采煤技术。并且该采煤技术的出现,降低了原有的作业人员在井下采煤作业过程中产生安全隐患的可能性,真正实现了煤矿开采过程中的高效、环保、安全。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的核心技术是完成煤炭气化的连续、充足、稳定、监测和控制。此技术目前在我国尚处于试用阶段。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出现在国内的煤炭开采中,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必将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3结束语

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在我国的煤矿开采行业当中,越来越多先进的技术已经开始进行了推广和普及,并在中国得到了十分广泛的运用。但是不可忽略的是,中国的煤矿开采行业仍存有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国有大型煤矿与国有地方煤矿、乡镇煤矿之间所使用到的开采技术差距过大,在煤矿开采过程当中,企业只顾及到了眼前的利益和忽视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等。这些现象都使得我国煤炭开采行业的发展不容乐观。针对这一现状,本人对我国煤炭开采行业今后的发展做出了展望,并从个人角度出发,建设性地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给予我国从事煤矿开采行业的工作人员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的帮助,并希望我国煤炭开采技术的开发研究始终处在世界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涵洵.井工开采引起煤矿区土地破坏状况及趋势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5.

[2]任传鹏.井工开采煤炭回采率影响因素及控制模式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2.

[3]范苑.国投大同塔山煤矿近距离特厚煤层的开采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

[4]陶涛.井工煤矿开采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实例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

[5]郝俊牛.浅析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河南科技,2013(07):42.

[6]胡兆明.浅析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与企业,2013(22):206.

煤矿行业调研篇8

一、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重要作用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资基础。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炭资源分布面积约6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根据第三次全国煤炭资源预测与评价,全国煤炭资源总量5.57万亿吨,煤炭资源潜力巨大,煤炭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已查明资源中精查资源量仅占25%,详查资源仅占17%。探明储量达到10202亿吨。其中可开采储量1891亿吨,占18%,人均占有量仅145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务院制订的《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草案)指出“要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电力为中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鉴于我国“多煤、贫油、少气(天然气)”的特点,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能源结构仍然以煤炭为主,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耗中占70%左右。2004年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生产的70%以上,在我国能源结构上占主要地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煤炭消费的趋势将有明显上升。在煤炭消费用户的构成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4个行业煤炭消费量占煤炭消费总量从1990年的50%提高到2004年的84%,其中电力占51.8%,冶金11.64%,年占27%提高到2004年的51%,将近增长一倍。

二、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我国煤炭工业快速发展,2000年全国产煤9.9亿吨,2001年产煤11.04亿吨,2002年13.8亿吨,2003年16.67亿吨。2004年全国产煤19.56亿吨,占全国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的74.3%,当年煤炭销售量为18.91亿吨,占全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65%,生产力水平显着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一些企业开始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联合,煤、电、化、路、港、航产业链开始形成,形成了一批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大集团,如神华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兖州矿业集团等。我国煤炭产量急剧上升,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煤炭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我国的煤炭产量已是世界第一位,是煤炭生产大国,现在我国煤炭工业已具备了设计、施工、装备及管理千万吨露天煤矿和大中型矿井的能力。现代化综采设备、综掘设备和大型高效露天剥、采、运、支成套设备在大中型煤矿大量使用。同时,我国煤炭开采技术装备总体水平低,煤炭生产技术装备是机械化、部分机械化和手工作业并存的多层次结构。技术和装备水平低。全国煤矿非机械化采煤60%。大中型国有重点煤矿装备水平较先进,但设备老化程度较大;小型矿井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极低,煤矿生产工艺落后,作业人员过多、效率低。保障煤炭供应是国家加强煤炭工业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挖掘煤炭生产潜力,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是重要措施。为此,只有大幅提高大中型煤矿产量,才能在保障煤炭稳定供应的前提条件下,遏制小煤矿发展和淘汰小煤矿,完成煤炭生产结构优化调整。1998年12月以来,国家对煤炭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关闭了五万多处小煤矿,淘汰了一批落后的生产能力,通过宏观调控,煤炭生产形势好转,供求关系趋于平衡。目前我国煤炭生产企业2.5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企业约占60%左右,2005年计划关闭2000多家小煤矿。

三、我国煤炭工业存在的问题和与国际先进产煤国家的差距

1、我国煤炭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我国煤炭企业的突出特点是,规模小、效率低、安全状况不好,产业集中度低。据煤炭行业统计数据分析,2002年国有重点煤矿占52%,国有地方煤矿占18%,乡镇煤矿占30%。按井型划分,大型矿井占32%,中型矿井占18%,小型矿井(含乡镇煤矿)占48%。2004年,全国约有煤矿2.5万处,95%以上的小煤矿,矿井年产能力不足3万吨的矿井约占40%,煤炭产业的集中度只有15%,远远低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水平。国际先进的产煤国家,煤炭产业规模集中化,世界排名前10名的大公司,依靠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提高了全球煤炭产业的集中化程度。2003年10大煤炭公司的煤炭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18.81%,有5家公司的煤炭产量超过1亿吨,其中排名第一的皮博迪公司达到1.83亿吨,力拓公司达到1.43亿吨,美国前4家企业的煤炭产量占本国煤炭总量的46.9%。

2、我国煤炭装备落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缺少大型成套设备.我国煤矿生产基础薄弱、国有煤矿连续紧张生产的矿井占总数的近50%,矿井主要生产设备严重老化,超期服役的占30-40%,部分乡镇煤矿设备简陋、生产条件差,有的根本没有机械设备,仅为人工开采,不符合有关煤炭法规要求,当前我国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部分煤炭企业存在着“采厚弃薄”、“吃肥丢瘦”等浪费资源现象,全国煤矿平均资源回收率为30-35%左右,资源富集地区的小型矿井资源会回收率只有10-15%。据煤炭行业统计数据分析,2002年我国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为77.78%,综合采煤机械化为62.98%,掘进机械化程度为81.15%,综合掘井机械化程度为15.03%,地方国有煤矿机械化程度更低。当前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2%,除国有大中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75%之外,大多数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效率低。特别是乡镇煤矿,基本上是非机械化开采。2004年乡镇煤矿产量占我国煤炭总产量的39%。对不适宜用放顶采煤的5.5米以上煤层,要采用一次采全高是最合理有效的采煤方法,但目前国内没有相适应的高产高效的综采成套设备。而国外美国久益(JoY)公司、德国德伯特(DBt)公司和德国艾克夫(eickhoff)公司,都具有成熟的高煤层一次采全高的高产、高效综采成套设备。神华集团引进的成套设备年产突破1085万吨,工作面长度突破300米,最长的工作面已超过400米,工作面总装机功率已超过5000kw。而国际先进的产煤国家,煤炭生产呈现出大功率重型化、自动化、集约化、按照环保的特点。国外先进的采煤设备向大功率、重型化发展,设备储备系数大、运行可靠性高。DBt(德国德伯特)、JoY(美国久谊)和eickhoof(德国艾克夫)等采矿设备公司都制造出具有自动化功能的产品。美国联邦2号矿在工作面实现了跟机自动移架。澳大利亚Batana煤矿实现了自动割煤和跟机自动移架。特别是信息技术在煤矿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先进煤矿广泛采集工作面设备运行参数和环境安全检测信息,在工作面集中显现并通过以太网传输到地面计算机,实现远程运输和故障诊断。运输系统、供电系统和通风系统均无人值守。实行集中远程操作、视频监视,辅助有专人巡视。井巷布置集约化,生产系统和环节少、实现了生产高度集中。通常是一矿、一井、一面生产。有些先进的长壁工作面每班只需6人,其中采煤机司机2人,维修工1人,机头集中操作工1人,另外2人替换休息。高度重视工作环境的改善和人体安全防护。实现计算机监测安全信息,监测探头遍布整个矿井。液压支架具有跟机自动喷雾和移架自动喷雾功能;采煤机上方安装导风板,减少煤尘进入人行空间。采煤机运行的下风侧几乎无人作业。

3、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多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方面,重大瓦斯事故多发,煤矿事故的总死亡人数达到了高峰,2004年我国生产约20亿吨煤,事故死亡约六千人,这几年煤炭产量大幅度增长,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还是下降的。由1994年的5.59人下降到2004年3.08人,美国生产约10亿吨煤死27-31人,百万吨死亡率约为0.039;波兰百万吨死亡率为0.09;南非百万吨死亡率为0.13;俄罗斯百万吨死亡率为0.34。我国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的约100倍,俄罗斯的约10倍,印度的约12倍,大大超过煤炭先进生产国家。据有关专家讲,矿井安全检测仪表,安全设备均在设计中作了考虑,多数事故都是矿井管理问题,真正因设备问题而发生事故较少。先进产煤国家依靠大型、强力综采技术装备已经完成从普通综采机械化向矿井高效集约化和自动化生产的过渡。高产高效煤矿的建设不仅提高煤炭生产效率,实现煤矿集约化生产,并为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监测、监控创造条件,从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煤矿安全生产事故。先进产煤国家安全生产上十分重视,不仅有健全的安全生产法规体系,还有严细的生产安全措施,严格的煤矿生产准入制度,而且实现了计算机监测安全信息,监测探头遍布整个矿井,保证了安全生产。

四、煤炭工业发展对矿山机械设备的需求

1、我国煤炭工业发展趋势

据煤炭行业发展规划相关内容,“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新建煤矿3亿吨左右,其中投产2亿吨。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对煤炭行业的工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整合、改造、关闭小煤矿,同时适度加快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开工一批现代化大型煤矿、置换落后的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煤炭行业现代企业制度要进一步得到完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基本形成,到2010年要形成5-6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5-6个5000万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产量将占全国煤炭总产量的60%左右。通过新建和老矿井技术改造,全国将建成300处高产高效矿井,高产高效的矿井产量将占全国总产量的50%左右。“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建设神东、晋北、晋东、蒙东(东北)、云贵、河南、鲁西、晋中、两淮、黄陇(华亭)、翼中、宁东、陕北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这些基地的储量,占全国储量的70%以上,作为煤炭供应规划和建设的核心。初步预测全国煤炭需求量:2010年为25-27亿吨、2020年为30-32亿吨,均占能源需求量的60%以上。据相关部分统计,2004年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9.22亿吨,超过其核定生产能力50%以上,煤炭生产能力严重不足。经测算,到2020年,新建和在建的国有煤矿的生产能力约为7.1亿吨。如果届时中国小煤矿的产量仍保持目前的6亿吨,按需求预测的高端方案,未来20年中国需新增煤矿产能17亿吨,年均8500万吨;按需求预测的低端方案,未来20年中国需新增煤矿产能13亿吨,年均6500万吨。

2、对矿山机械设备的需求

“十一五”期间,煤炭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将明显提高。国家将建成140个高效安全现代化矿井,国家将加大对煤矿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已先后有17个煤炭建设项目,由国家开发银行出具贷款承诺,还将100多个高档普采工作面升为综采工作面,100多个普采工作面升为高档普采工作面。这样,中国大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将达到95%。中型煤矿的机械化程度将达到80%以上;大型煤矿国内先进水平装备率达到20%,国际先进水平装备率达到6%,中型煤矿国内先进水平装备率达到10%,小型煤矿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达30%以上。据此分析,煤炭需求的急剧增长,上述煤矿采掘机械化指标还会有所突破,这为煤矿装备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1)井下综采重点设备

我国煤炭开采90%以上的井工开采的,井工开采占煤炭开采的主导地位。为迅速提高我国综合装备水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跨越式发展模式。在“十一五”期间应以日产2.5-3万吨(年产1000万吨左右)的综采成套设备国产化为突破口,全国实现综采成套设备国产化,推动我国矿山机械工业的发展。

预计从2004年到2020年,每年新增综采工作面成套设备为30套、普采工作面成套设备50套,每年设备更新量约为现有的基数的六分之一。粗略估算,2010年采煤成套设备年需求量将达到500台套左右。高产高效综采技术的核心是井下工作面综合机械化采煤输送设备,主要有采煤机、刮板输送机、液压支架和带式输送机。急需开发研究的电牵引采煤机:装机总功率为2000kw左右,供电电压为3.3KV、采高范围为5-6m,生产能力达3000t/h左右。

重型刮板输送机:输送能力3000-5000t/h,铺设长度250-400m,链速1.4m/s,装机功率3×700或2×1000kw,供电电压为3.3KV。

液压支架:最大工作阻力12000Kn,立柱最大缸径ф480mm,支护高度6m,架间距1.75-2m,支架降移升时间8-12s,采用电液控制系统。

大型带式输送机:装机功率1500-4000Kn,电压3.3KV,带宽≥1.4m,带速≥5m/s,运量≥5000t/h,距离50000m以上,托辊寿命5万小时以上,减速器寿命7万小时以上。

(2)井下综掘设备

我国目前综掘机械化程度比较低,仅为12.81%,远远跟不上综采机械化的发展,其中掘进机虽有较大的发展,但整体技术水平仍比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需研究开发先进的掘进机:其截割功率300kw以上,截割断面最大可达42m2,经济截割硬度达f12,可靠性要求,齿轮寿命在20000h以上,轴承寿命在30000h以上,力争整机掘进10000米无故障。

同时要结合我国国情和煤矿实际工矿,开发研制集切割、装运、行走、锚杆支护、机载、除尘等功能为一体的掘锚联合装备机组,可大大提高掘进速度。

(3)全自动刨媒设备

我国薄煤层储量约占总储量的21%左右,但是由于煤层薄,作业空间小,工作条件恶劣,薄煤层高产高效开采技术一直是我国煤炭工业研究探讨的重要难题。刨煤机作为一种“浅截深、多循环”的采煤设备,是实现薄煤层高产高效的有效途径。提高薄煤层机械化水平加快薄煤层资源的开采进度,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矿井整体生产能力,同时,也有利于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开发研制大功能、高强度、高效率、紧凑型的全自动刨煤成套设备势在必行。全自动刨煤成套设备(采高0.6-1.8m),主要包括刨煤机、配套刮板输送机、薄煤层液压支架、顺槽转载机、破碎机等产品。我国目前主要从德国DBt进口主机——刨煤机及配套刮板输送机,由北京煤炭机械厂配套薄煤层液压支架,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公司配套转载机和破碎机。到目前已进口六套(铁法2套、晋城、西山、阳泉、大同各1套)。开发研制的全自动刨煤成套设备:其生产能力1000吨/小时,铺设长度250-300米,适应煤层厚度0.8-2米,适应煤质硬度F≤3.5,适应煤层倾角≤25度,功率2×400kw(刨头部分)、刨煤方式为双速混合式,上行速度0.88米,下行速度1.76米,刨深≤120毫米,上行90毫米,下行30毫米、下链牵引,牵引链38毫米D级,刨煤机采用智能控制系统,能自动监视故障性质和位置。

(4)矿井提升设备

目前我国约90%的原煤是靠井工开采的,矿井提升设备是井工开采的咽喉设备,它不仅关系到矿井的产煤量,而且直接影响到人身和整个矿井的安全。我国煤炭产量到2020年将达20-32亿吨,估计每年需新增大型、特大型矿井提升机约30台套,考虑到更新改造,综合估算在“十一五”期间平均年需各类提升机150-180台套,其中大型和特大型约占20%,中小型约占80%,每年新增提升机产值5.4亿元左右。开发研制适用于年产1000万吨的特大型矿井提升设备,其规格为6×4、7×4多绳提升机、最大拖动功率单机为6000Kw、双机为2×4000Kw、最大提升速度14×16米/秒,整机使用寿命为25年。

采用恒力矩、恒减速液压控制系统:采用计算机数字控制自动化运行,提升速度及容器位置的监控全由电气自动检测、反馈、调整。实现提升机的全自动化监控运行。

(5)露天矿井开采成套设备

露天开采占我国煤炭总开采量的10%左右。露天开采与井工开采相比具有煤炭资源利用率高,开采成本低,作业现场和工作人员更加安全等优点。所以,发展露天开采更有其井工开采无法相比的作用和意义。大型露天矿设备从设计、制造到使用的技术性强,世界各国都争相把最先进的技术成果用在大型露天矿设备上,因此发展大型露天矿设备可以带动机械、电气、液压、信息等行业的发展,推动和促进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当前世界露天矿开采特点是:高度集中化开采与集约化经营;开采工艺的多样化;企业管理的计算机化与智能矿山;合理充分利用资源,重建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在我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总体规划方案中,神东、晋北、蒙东(东北)、云贵、黄陇(华亭)、陕西等基地都建有大型露天煤矿,仅霍林河、伊敏河、胜利、平朔哈尔乌苏2000万t采选项目中16-45m3矿用挖掘机市场需求量就可达30-50亿元;哈尔乌、武家塔、马家塔采选项目等需大型拉铲15-20亿元,又比如对半连续开采工艺设备仅蒙东要建7个5000万t级煤炭基地,建设一批保证胜利一二三号、百音花、伊敏河、宝日希勒一号和二号等超过千瓦吨级大型露天煤矿,加上神府、哈尔乌苏和原有五大露天煤矿的改建及二、三期扩建,移动式、半移动式破碎站需求量在40-60台(套)之间,要求移动式(半移动式)破碎站的生产能力达到每小时2000-4000吨(碎煤),最高达到每小时6000吨(碎岩)。在上述煤矿建设中对矿用卡车的需求量,估计,“十一五”期间需100t级矿用车在250辆左右。当前需要开发研制斗容28m3、45m3的大型机械式正铲,斗容70m3、90m3、100m3臂长约为100m的大型拉铲,降低电能消耗17%,减少机械零部件应力载荷约30%,提高零部件使用寿命,使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研制斗轮挖掘机,争取与国外合作制造3600m3大型斗轮挖掘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研制移动式、半移动式大型破碎站,其生产能力4000-6000-8000t/h,破碎物料强度≤150mpa,给料粒度1500×1500×1500-2500×2500×2500mm,排料粒度≤350mm,立机形式新型双齿辊破碎机(中心距1500-1800mm,辊长2500-4000mm,功率2×300-2×500Kw)。开发研制带宽2m的大型带式输送机,功率3×1400Kw,运输量12000t/h,半固定式单机长8820m,移置式单机长5270m,在-45℃低温下能正常运行。争取与国外合作,开发研制载重170-360t的大型电动轮自卸车,并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超级秘书网

(6)煤炭洗选加工设备煤炭清洁洗选加工技术是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是提高煤炭热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煤炭洗选加工业在政策扶持、科技进步、市场拉动、投资增加和环保要求的推动下,呈现出快速发展、总体推进、扩量提质、增效降污的可喜局面,原煤入洗比例不断提高。到2004年末,全国共有年入洗3万吨及以上的选煤厂2000余座,设计能力7.5亿吨以上,原煤入洗量为5亿吨左右。2005年,全国原煤入洗能力将突破8亿吨,入洗量将达到6亿吨,入洗比例达40%,根据煤炭工业规划,到2010年原煤入洗率达50%,原煤入洗量提高到11亿吨,炼焦煤全部入洗,动力煤入洗率达到40%以上。据此计算,每年将新增8000-10000万吨原煤入洗,按400万吨规模洗选煤厂计算,每年将新增25座大型洗选煤厂,加上现有洗选煤厂的技术改造每年约需洗选煤设备250套左右,洗选煤设备的发展潜力很大。为适应煤洗选加工的要求,应开发研制单机处理能力为1000-2000m3/h的新型浮选机,其主要参数能够实现自动控制。开发研制筛子面积≥28m3的高可靠性大型直线振动筛。开发研制入料粒度25-400mm、处理能力为300-400t/h的高效液压动筛淘汰机。开发研制筛篮直径≥1.4米,处理能力≥300t/h的大型卧式振动离心脱水机和400m2高效精煤压滤机、处理能力≥35t/h的沉降式离心脱水机等高效脱水设备。开发研究并解决300-400万吨/年的大型选煤厂的集中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技术与装备,实现选煤的全过程的主要工艺参数,煤炭灰分、水分、发热量、悬浮液密度、入料浓度、流量、旋流器入口压力、跳汰机床层厚度、松散度、浮选加药量、耙工浓缩机溢流水的浊度、皮带输送机的煤流量等指标的在线检测、实现跳淘机、浮选机、重介旋流器、压滤机等主要分选设备单机自动化控制系统和选煤厂全厂的综合自动化控制系统。

煤矿行业调研篇9

abstract:Havinginvestigatedwidelyatcoalmineenterprisesaboutthemechanicalandelectronicpositiongroup'sworkingobjects,tasksandprocedures,theauthorbuiltatrainingmodeloftechnologistsasCapacitymodule-practicaltraininginsimulatemine-Doublecertificatesandamodelingcoursessystembasedonactualworkingprocessofminemechanicalandelectronicengineering,enhancingtheteachingquality.

关键词:调研;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Keywords:investigationandsurvey;trainingmodel;courses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2-0222-03

0引言

推行“政校企联动、产学研结合”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和改革试点,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探索适应矿山机电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1课程体系开发的指导思想

在对《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及《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两个文件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高职高专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培养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拥有突出专业技能,有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3]。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素,以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知识+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框架为指导,进一步设计构建了特色更加鲜明的矿山机电专业“能力模块―模拟矿井实训―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采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构建

2.1专业分析

就业面向定位主要确定学生就业面向领域,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确定专业目标的基础与依据。职业分析主要确定岗位划分、岗位任务、业务处理工作流程等问题,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专业课程开发的基础和依据。

2.1.1企业(社会)调研情况

调研目的:为矿山机电专业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

调研对象:调研对象主要是从事煤矿机电设备管理、安装、调试、运行、维护工程技术人员、技术骨干等。

调研内容:煤矿机电岗位的种类,岗位分布情况,各岗位人才需求情况,岗位工种及各工种需求比例,岗位工作职责、职业标准、工作内容、责任范围,企业和区队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及知识能力素质表现情况,矿山机电专业的服务面向,矿山机电专业应如何定位才能更好的为煤矿生产一线服务,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课程设置等。

调研范围:对国内煤炭行业和云南省内煤炭企业,重点对云南省东源集团所属的煤矿企业的岗位人才能力需求状况进行调研。

调研方式:以深入企业进行现场调研、与企业基层领导和技术骨干座谈为主要方式,同时也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

2.1.2人才需求分析

从目前我国煤炭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看,仍处于比较滞后的位置,技术改造和进步的要求更为急迫。煤炭行业目前劳动力结构严重不合理,数量多,职工文化技术素质偏低。据调查,目前,全国煤炭行业从业人员约660万人,其中国有重点煤矿264万人,地方国有煤矿146万人,乡镇煤矿约250万人。在国有重点煤矿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占46%,初中占52%,工程技术人员只占3%,工程技术人员奇缺。劳动者素质与目前煤炭工业技术发展水平和安全管理水平很不适应。

人才断层和断档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制约煤炭工业发展的障碍。尤其是企业生产一线高技能人才更为匮乏,大部分煤炭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96%的煤炭企业缺少机电技术类人才,70%以上的中小煤矿技术人员奇缺。矿难事故的频繁发生,与当前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短缺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从云南省及曲靖周边地区煤炭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人才匮乏具有共性。曲靖是工业城市,工矿企业较为集中,这些企业机电领域各种生产设备的安装、使用、S修、管理及技术改造等,都迫切需要大批素质优良,具有较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机电知识结合紧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并且随着机电工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迅速推广与普及,这种人才需求将更加迫切。

结论:

①矿山机电专业是煤炭系统的紧缺人才专业,96%以上的煤炭企业缺少矿山机电技术人才。

②煤炭企业职工技术素质普遍较低,急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③人才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且稳定。

2.2专业就业面向定位

矿山机电专业的职业面向是:立足煤炭行业,面向云南省和曲靖及周边地区,为煤炭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

2.3职业岗位分析

通过调研,确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群)对其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工作中主要的行动任务,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构建提供依据。

本专业毕业生可从事以下业务工作:

①煤矿企业机电设备选型、管理、质量控制;

②煤矿企业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运行管理;

③煤矿企业电气设备,控制系统的运行与调试;

④煤矿企业机电设备的技术改造;

⑤引进与建议开发适合本企业的智能性矿山机电一体化产品;

⑥从事煤矿基层机电技术管理工作。

2.4培养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矿山机电技术岗位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能力目标:掌握矿山机电技术岗位所必须的专业技能。能进行矿山机电设备的操作、调试、故障诊断处理、检修维护,具有技术创新、改造、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素质目标: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身心健康,爱岗敬业,献身煤炭生产、建设与发展的精神。

2.5课程体系开构建

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开发课程体系。在调研、统计、分析、提炼矿山机电技术员的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基础上,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凝练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转换,再进行学习情境设计,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如图1所示。

在职业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能力课程体系、素质课程体系的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2所示。

通过调研,确定本专业职业岗位群50项典型工作任务。针对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将职业能力分解为“矿山机械设备操作与维护”、“矿山电气设备操作与维护”、“矿山机电设备控制”、“矿山机电设备选型”等4个能力模块,形成矿山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能力模块与专业核心课程对应如图2所示。

3矿山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矿山机电专业按照“立足煤炭行业和曲靖地区及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设课程,基于工作过程抓教学,应对企业需求育人才,为煤炭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充分利用企业办学的优势,以学院“校政企联动、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框架为指导,构建并实施特色鲜明的“能力模块-模拟矿井实训-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3所示,依托学院模拟矿井综合实训平台,通过实施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方法,突出不同课程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把理论知识融于实践教学中,实现“教、学、做”为一体,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实现职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融合。

4结束语

依托学院模拟矿井综合实训平台,开展校企合作,创新构建了“能力模块-模拟矿井实训-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接行业标准与教学标准,融合了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教学内容,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

通过实行“能力模块-模拟矿井实训-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岗位群轮换顶岗实习”的运作方式,对同类高职院校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

整体提升矿山机电专业的综合办学实力,使矿山机电专业毕业生在数量上、质量上不断提高,有效缓解煤炭机电技术人才紧缺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徐涵.工学Y合概念内涵及其历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07).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

煤矿行业调研篇10

关键词: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作为煤矿企业,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对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有着重要意义。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煤矿机械电气设备的应用十分广泛,这些设备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是保障煤矿生产安全的关键。

1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的意义

在煤矿产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机械电气设备的调试开始运用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其中,自动化调试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煤矿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对于保障设备与煤矿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该项技术操作相对便捷,在设备调试中相应的成本也得到降低。可见,煤矿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的运用对于煤矿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

2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现状

目前,我国煤矿采掘机械的主要动力来源为电力牵引,这种动力来源方式的应用十分广泛。电牵引设备采用多台电机横向布置的形式,在生产规模与装机容量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总装机容量也有所提升,从1000kw的功率达到了1500kw,电机牵引功率也达到120kw。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交流电牵引机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这使煤矿生产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也更强。而且该设备的抗污性能较好,在煤矿采掘设备中,随着计算机技术、故障诊断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的配合不断完善,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在未来煤矿机械设备自动化调试中,这些技术将逐渐发展为核心。在煤矿的生产过程中,设备在高负载作用以及应用多样化发展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在生产实践中引入双速电机,该设备的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全面地监控煤矿生产全过程,对于提高煤矿生产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为了保障采掘作业的安全,通常需要采用液压支架,通过引入的计算机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电液控制自动化与高压大流量供液,支架移动速度由此得到显著提升,约为7s/架,煤炭采掘功率与效率也得到大幅度提升。与以往相比,我国煤矿机械设备电气自动化调试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而相较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煤矿机械设备在各方面依然存在巨大差距。例如我国国产采掘机最大装机功率不超过830kw,液压牵引功率也不超过500kw,电气设备自动化的应用依然缺乏规模,在关键设备上对进口的依赖性较强,相关的自主研发有所缺失。关于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的研究,由于我国起步较晚,在煤矿生产实践中对该项技术的应用并不成熟。工作面运输机缺乏足够的连接强度,运输效率不高,运输能力难以满足要求。此外,液压支架的电液控制系统和故障判断中应用的微控制系统,自主研发也面临诸多困难。

3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控制模式探析

在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控制模式下,监理公司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在安装电气设备的过程中,必须对工程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在材料与设备采购方面,煤矿企业应设置专门的部门,对现场工作动态进行调查与分析,并以生产的安全保障与工作效率的提升为工作重点,为现场调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此外煤矿企业还要做好现有资产的整顿与管理,应由专门的部门负责该项工作,保卫部门还要对门禁管理与现场治安工作予以落实,有效开展消防工作。再者,机修公司应针对专业团队进行组织,负责各工程所需的零部件维修与管理,为设备安装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4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的配套措施

4.1完善机电设备调试与移交规范

设备调试单位应以招投标制为依据,对施工单位进行严格审查,确保其施工水平与业绩符合招标要求,在调试合同签订时,调试单位应缴纳一定的保证金。设备调试单位应严格按照调试流程,先进行静态测量,然后进行动态测试。静态测试指的是有故障出现在设备中时,将设备进行停机处理,然后进行电气设备的检修;而动态测量则是在通电状态下对电气设备进行检修。最后,大部分电气设备的调试都处于停机状态,如果采取通电检修,就有可能在人为因素的影响下使故障的范围扩大,进而对其他元器件造成损坏,导致严重的损失。为此,一旦电气设备发生故障,应在通电之前测量并分析电阻,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为设备安全提供保障,如此才可以对设备进行通电并采取检修措施。

4.2完善运行维护中的质量管理规范

任何电器设备的运转都是建立在电器—机械原理的基础之上,机电一体化设备更是如此,在机械与电气的配合之下,机电一体化才得以实现。如果机械部件中某个部位有故障问题的发生,对相关电气系统造成影响,导致相应部件的功能无法得到发挥。针对这一问题,在电气设备调试中,可以透过表面看问题,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来判断事物的本质变化。一般情况下,电气本身不一定会导致电气系统发生故障,某些情况下,机械部件才是故障发生的原因。为此,在电气设备调试过程中,应对机械系统故障进行检修,然后再对电气部分的故障予以排除,如此才能够提高检修效率,保障设备安全。电路检修还要坚持先共用后专用的原则。究其原因,是由于在先共用、后专用的电路顺序下,电气设备故障的排除才能够更加快速、准确。此外,在电气设备检修中,首先应对通病进行检修,然后再对复杂问题进行排除。在电气设备常见故障检修中,由于故障发生率较高,检修次数较多,因此具有较多的处理与排除方法,在检修过程中调试人员的经验也逐渐积累起来。针对此类故障应积极应对,不断尝试新的方法,提高检修效率,使故障得以有效、快速地排除,为电气设备运行提升安全性与稳定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5结语

自动化调试技术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该项技术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与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我国对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在设备故障的维护与检修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针对该项技术的发展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淼.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的应用[J].煤矿机械,2013,34(7):242-244.

[2]李飞.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的应用[J].能源与节能,2014(4):51-53.

[3]刘增章.浅析煤矿机械电气设备自动化调试技术[J].山东工业技术,2015(1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