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十篇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十篇

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7:24

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篇1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音乐;想象力;创造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重视艺术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和主张影响着音乐教育。教师应运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更好地指导音乐教学实践,让幼儿通过系统的音乐教育,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开启他们的音乐智慧。

一、渗透舒适音乐陶冶幼儿性情

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是艺术,艺术寓于生活。教师要善于利用音乐去陶冶幼儿的性情,善于利用音乐让幼儿体验生活的情趣,让音乐走进幼儿的生活,让幼儿学会倾听、鼓励幼儿表达,培养幼儿的自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音乐是最能打动人的,音乐的力量是强大的,音乐能够触动幼儿心中最柔软的那根情感之弦,唤醒人类心底最最美好的情感,让音乐在幼儿的心中播下最美的种子。

如果在美丽的清晨,小孩一进幼儿园,就能走进一个有音乐的环境,处处有轻声舒缓的音乐。玩积木时,有美妙的钢琴曲伴奏;娃娃家时,有灵动的儿童歌曲陪伴;连起床、分餐都有不同性质的音乐相伴。包括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如搬椅子、坐半圆、排队做操等,都是用固定的音乐去引领,久而久之,幼儿的生活充满着音乐,他们的倾听兴趣也就会慢慢提高。

二、挖掘多样音乐释放快乐情绪

音乐能烘托环境氛围、培养美感、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还能调节心理的情绪、促进身心健康。教师应挖掘不同的音乐作品,分析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各种情感基调,如《幸福年》是热烈奔放、喜气洋洋的;《摇篮曲》则舒缓优美,旋律细腻等;《红绸舞》将喜庆、爽快、俏美的东北秧歌同豪放、粗犷的陕北秧歌有机结合,互存互补,形成了新时期舞台秧歌热烈、舒畅、明快的特色,极富感染力;一些经典的乐曲却如水柔情,如梦迷离,也是优美动人的风景画。教师要区别不同的音乐情绪上的细微差异,让幼儿释放心中的快乐情绪。如唢呐《抬花轿》,教师可以让幼儿说出音乐中高兴的感觉,并让幼儿去表现出高兴的情绪。经过这样的熏陶,幼儿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会逐步变得细腻、深刻。

三、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创造欲望

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观点与主张,可以指导音乐教学中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人格。因此,在日常学习中,教师应该科学地调动幼儿感官,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体验音乐,充分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1.听觉能力。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为众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幼儿服务的,可他们长大了都是听音乐的人。”可见,听觉对于幼儿园的幼儿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学会倾听是理解音乐的基础。由于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教师应让幼儿用耳朵去听、去感知,以此来培养幼儿倾听音乐的能力,提高幼儿通过生活中的音乐发挥想象。

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篇2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01

一、陶行知先生的重要理论

众所周知,陶行知先生是我过近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和教育改革实践家。他之所以永远是人民教师学习的楷模,与他在青少年及幼儿教育方面对音乐等艺术教育的大力倡导是分不开的。他有许多重要的先进的理论,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在音乐教育方面,他提倡“生活教育”,包括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很多方面,是一种创造性的理论。在幼儿教育领域,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首先是“爱满天下”,即要爱孩子,并让孩子学会去爱。在音乐教育方面,幼儿是最容易接受教育的时期,因此要大胆从幼儿开发音乐教育,构建具有陶行知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促进幼儿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这些理论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到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并运用到幼儿的音乐教育当中去。

二、陶行知理论的实践

首先,陶行知不是专职的音乐教育学家,但是他是大众音乐教育的积极倡导者。陶行知的音乐教育思想既蕴含于他整体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又明显体现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但是,与一些其他的倡导教育改革的教育家比起来,他对新教育和音乐教育有独到的见解。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陶先生十分赞同蔡元培的“以美育人代宗教”的思想。幼儿的音乐教育可以激发幼儿在艺术,语言,歌舞,美术等多方面的潜能。早年,为了培养小学生对艺术的兴趣,陶先生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者们成立音乐社,戏剧社等机构,推广艺术的在中国的传播。而现在,在幼儿开设音乐课,例如打击乐活动,主要是为了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品德,促进中国少儿对音乐这门艺术的了解。

1.培养幼苗要从小抓起。据说陶先生曾经从欧洲访问回国,经过红海,看到一个四岁小女孩在甲板上快来的跳舞,不仅节奏十分准确,情绪和音乐也很合拍,他觉得很惊奇。在他请人换了悲伤的音乐之后,发现小姑娘整个舞姿都发生了改变,情绪也比为忧伤。他感到这个小姑娘的音乐感受力很强。这给他很大启发,随着他教育思想的普及,对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界的教育者们也是很大的启发。在幼儿园便开始音乐教育的普及,对于开发儿童对音乐的潜能具有重要作用,是在以后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无法比拟的。尤其是对于打击乐的练习,着重节奏的训练,从小抓起更是让乐感融入孩子骨子里的一种方法。在幼儿教学中教育者发现很多小孩自小就有某种天赋,这种天赋在四五岁的时候表现得最为明显。很多孩子生来对于有着良好的乐感,但是这些特殊天赋不被正确引导和培养,就会随着成长枯萎。事实证明,很多音乐家,如陈怡鑫,杜鸣心等,都是从小得到培养,其音乐天赋得以发扬,成为了杰出的音乐家,为我国音乐工作做出了贡献。

2.坚持因材施教。在幼儿刚进入学习环境的时候就要多观察,对每个孩子的兴趣进行了解,随后分组。在集体生活中要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殊才能和潜力,例如音乐,戏剧,文学,自然各个方面都要因势利导。在幼儿的音乐教学中,有一种不好的倾向,那就是认为孩子年龄小,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力有限,仅仅让孩子听过即可,忽略了孩子的自我感受的过程。其实,孩子对于音乐的感受能力比成年人还要丰富,会做出很多丰富的联想。在打击乐的教学中,不可以忽略了学生的主导地位,应该让孩子经常触摸和感受乐器,他就会发自内心的爱上它们。

3.解放孩子的天性。在幼儿音乐的教育方面,解放天性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首先,要营造一种创造的环境。音乐环境的营造,可以从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分别进行。例如作为教师,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的优势,让孩子们可以尽情感受音乐的美和魅力。幼儿园里播放的音乐盒歌声,幼儿教师的指引,都会对幼儿产生音乐的熏陶。在上课的途中,也要善于捕捉幼儿不经意间的倾向和兴趣进行指导,鼓励幼儿去尝试和大胆表演。只要音乐的窗口敞开了,音乐的世界就会全部呈现在孩子的面前。

4.要正确处理音乐教学中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不论何种教学,教师最感到棘手的问题往往都是组织教学,在课堂上一定都会有爱说话和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学生。在打击乐教学中,注意力分散都是会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然而幼儿自控能力较差,注意力比较难以集中,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自身作用,吸引孩子百分之百的注意力。在刚开始的徒手节奏训练时,枯燥的内容都容易让孩子走神。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教师利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方式,用身势教学的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让他们爱上这样的徒手练习。随后可以让孩子多多拿乐器进行演奏,在实践中消化教师传授的专业知识。

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篇3

关键词:音乐欣赏;音乐教育;和谐发展

音乐是一种集文化、政治、娱乐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艺术形式。音乐不仅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同时通过对音乐的欣赏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从古到今,人们对于音乐的喜爱从来没有中断过,并且对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也给予充分的肯定,这说明人们都能够意识到音乐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音乐欣赏能够帮助学生促进思想素质的提高

高中生已经具有自身的思维模式,他们讨厌灌输式和说教式的教育,具有极强的叛逆心理。音乐作为一种对思想和情感进行表达的艺术,能够对人的思想产生极为鲜明的影响。利用音乐本身具有的强大艺术感染力和音乐中美的体验,使人的心灵产生触动,进而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不少优秀的音乐作品中都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纪律规范以及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通过这些作品对学生进行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且对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都具有升华和激励的作用。由此可见,通过音乐欣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中素质教育的一种最佳手段。

二、音乐欣赏能够帮助学生促进审美素质的提高

“乐者,音乐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它是人对于内心情感和思想进行表达的艺术。音乐本身就具有一种美的魔力,它使人陶醉、使人迷恋其中,只有真正懂得音乐的人才会欣赏它的美丽。审美能力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美的感受、鉴赏以及创造等方面的能力。音乐欣赏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审美实践空间,使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抽象美,同时还能从其创作的题材、结构、风格等方面,对其音乐的形式、内容以及哲理美进行感知和了解,产生丰富的联想,在无形中达到对审美素质的陶冶和提高。

三、音乐欣赏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单纯依靠生硬灌输或者空洞的说教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在学生情感道德方面的教育尤其如此。早在古时候,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音乐具有“移风易俗”和“善民心”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音乐本身带有浓厚的情感表达以及鲜明的思想倾向。优秀的音乐作品,其德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它能够使学生通过对歌词、节奏以及旋律中所描绘的美好形象以及高尚道德品质的了解,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感染,触动灵魂深处,进而实现自觉、主动的思想教育。比如在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创作者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对其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进行了热情的赞颂,描绘了一幅在深重的灾难中不断崛起,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画卷。歌曲旋律紧迫,歌声雄浑壮阔,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铮铮斗志。

音乐是美的艺术,带给人以美的体验,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将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作为教育的目的,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培养和教育。新时期高中音乐课堂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要对音乐欣赏给予充分的重视,为学生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音乐欣赏的多种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人文素养培养

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十分注重各种素质的综合发展,需要教师吃透教材,发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注重审美情操、品格情操的熏陶与培养。过程的实践责任在于教师:即采用何种方法去熏陶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教育中必须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联结,注重“音乐美、图画美、意境美、品格美”的熏陶与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感受音乐美,增强语感和想像力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通过音律与节奏创作了音乐艺术。这种来自视、听高级感官而产生的美感对学生来说能获得一种精神愉悦和情感满足。巧妙地运用音节艺术能激发学生的想像,使情感,思维及个性心理活跃起来,产生出一种既轻松自由又深沉博大的快乐体验。语文教材中的诗歌、儿歌、散文、绕口令中的韵律美,节奏美让人余音绕梁,回味幽长。

1.1把握语句的节奏,培养良好的语感。节奏又叫节拍,它是由音节的组合,诗句的停顿决定的。掌握好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所显示出来的那种抑扬顿挫的语调,轻重缓急的语速,字里行间的回环往复,体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教师应抓住教学契机,点拨、启迪学生把握轻快、凝重、低沉、高亢、舒缓、紧张的节奏,把学生引入一个千姿百态的意境,富有节奏的朗读,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获得情感和情性的熏陶。

1.2借助器乐创设情景,激发想像力。语文教材中的语言美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如能使音乐与语言完美结合,就能创设出良好的情景。如教《观潮》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随着跃宕起伏的音乐观看潮来时的壮丽与雄奇。音乐声,浪潮声,声声入耳。音乐的采用与画面的完美结合,使学生感受到了“浪潮越来越近,一齐向这边涌来,声音非常响。”理解了潮来时的“浩浩荡荡”、“山崩地裂”。当时学生所表现出的眼神和表情,证明了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大潮的壮美。在教学中,我还曾运用了快板、小鼓、电子琴等乐器进行伴奏,让学生合着节拍诵读诗文。让学生在美的音乐中享受、感悟,得到美的熏陶。

1.3玩味文段的图画美,激发爱国热忱。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相当强,语文教材编有大量优美的富于教育意义的图画。老师要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图画美、图案美,唤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怀,激发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通过让同学观察、诵读、玩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秀丽。然后在抒情优美乐曲声中,用当导游的方式,边看画面边背诵,可谓声情并茂。桂林山水的风景图,让学生“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豪情。

2.领略诗文的意境美,获得情性和理性的交融与升华

叶圣陶先生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融情入境,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教诗词,不仅使学生弄懂字面的意思,了解其主要内容,还必须“入境”才成。“多读多练”是教学诗词的一个特点。反复吟咏,方能读出韵味来,细细体味诗中蕴含的意境。同时使思维产生发散。如教《朝发白帝城》,这是李白在唐朝元二年春天遇赦,离别白帝城,乘舟东下时所作。全诗叙述与描写相结合,创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画面:“清晨诗人辞别朝霞满天的白帝城,乘着一叶扁舟,沿着滚滚长江,顺流而下;两岸猿声不绝于耳,山峦叠嶂,夹道相迎……好一幅三峡行舟图啊!”通过听有感情的配乐导读,学生进入情境了:全诗展示了三峡美景,洋溢着诗人遇赦东归时轻松,喜悦的心情。从而与作者思想感情交融,感受诗文的意境美。对部分文章的精彩片断,教师要充分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参与认识活动,做到语言、形象、情感三者融合。使审美教育成为情感教育,思想教育的突破口,让学生在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的氛围中分析情境和再现情境,使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得到发展。

3.锻炼品格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为提高人文素养打下基础的,也就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文教材的内容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人,美好的心灵,美好的品质,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真善美,识别伪恶丑,自觉丰满人格力量,增强道德修养。

3.1人格力量的培养。

教师要把塑造学生真善美三种人格作为奋斗目标。依据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去完善学生美好的人格。如第五册《那天》,文章里的小作者多希望能把的那辆奔驰汽车占为己有,但爸爸却把汽车还给了库伯。这体现了爸爸品格上的“真”。讲课时,我让大家讨论这个问题,然后自由发表意见。并说说:你如果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将向爸爸说什么?大家异常热烈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总结时,同学们懂得了:爸爸的诚实是最珍贵的,是一辆几十万的奔驰汽车无法比的,因为诚实正直是心灵美的体现。

不论诚实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或是无私奉献,崇敬英雄,尊敬师长,乐于助人;还是和蔼谦虚,谈吐文雅,举止端庄等都体现了人格的真善美.教师针对这些内容,要善于引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篇5

论文摘要:音乐能培养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精神情操,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水平,完善人的知识结构,以及增强人的体质等,从而促进艺术教育目标的达成。  

  

音乐是艺术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它以情动人,进而达到陶冶情操、启智健体等效应。音乐的审美功能是通过音乐教育使受教者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从而得到音乐美的陶冶和塑造。音乐也具有辅德、益智、健体等多种非审美功能,如音乐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是通过审美与道德的转化过渡,对人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面我们对音乐促进艺术教育目标的达成展开探讨。  

一、音乐培养人的审美能力  

从本质上讲,人的审美能力养成,是多种心理活动的综合,其中包括体验、想象、情感、理解等。音乐联想与想象能力是人的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联想是由事物唤起的类似记忆,如急骤、快速的旋律,往往使人联想起奔腾、跳跃、欢快等情景。如在格里格的《朝景》一曲中,以连续上三度的转调来表现旭日冉冉升起的景色,舒伯特的歌曲《魔王》的钢琴伴奏用特性音型来表现马的狂奔等。美妙的音乐,令人神思飞扬,在主体内心显现出绚丽多姿的画面、美丽动人的故事,要借助人的创造性联想与想象进行“转化”。受教者在音乐艺术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对音乐作品的内容、艺术规律的认识逐步加深,随之也会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更善于领悟、把握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含义和内在意蕴,从而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  

二、音乐陶冶人的精神情操  

音乐对人的精神陶冶可以使人的情感和心灵得到净化,实现对人性的塑造。比如《思乡曲》可以寄托异国他乡游子的思乡之情,恢复和保持人的心理健康,这种情感以艺术形式的宣泄,使人的情感和心灵得到净化。在音乐艺术教育活动中获得审美享受,是通过对音乐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来产生心理愉悦,进而使人产生对人生、未来、永恒的感悟。人们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品评体会,培养起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使情感得到调节与宣泄,使精神获得平衡,最终让人忧愁变欢悦、暴怒变温柔,人的气质和性情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改变。  

三、音乐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水平  

音乐有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水平的功能,它是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潜移默化的作用产生的,从而避免了说理方式和强制方式。比如,我们在欣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时,在潜移默化中就会痛恨旧道德、封建礼教,追求新道德和自由美好的人生。这实际上达到了德育的作用,且往往比理论说教更容易深入人心,也更容易收到实效。音乐教育可以使人达到优美崇高的思想境界,通过音乐作用于人的情感,使人的道德情操、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等接受某种渗透,乃至灵魂的陶冶,从而提高人的道德素质水平。  

四、音乐使人知识渊博  

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人有更加渊博的知识。比如,我们只有熟悉中国古代楚汉相争那段历史,才能深刻地理解我国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我们看过了瑞士画家勃克林的《死亡岛》这幅画,才能更好地体验拉赫玛尼诺夫的《死亡岛》交响诗,因为交响诗作者的创作灵感,正是看了这幅画后才得到的。音乐教育的整体性、完满性,有利于培养综合发展的整体人格,这正是音乐开启人的智力的重要作用;而智育倾向于知识的分化,是“将完整和完满的人撕成碎片”,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智育的互补手段,能够使被“撕成碎片”的人恢复其完满性,使人的思维、创造更为宏观。  

五、音乐增强人的体质  

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增强人的体质。古代史书《乐记》中清楚地谈到了音乐的治疗保健功能:“乐行而清,耳聪目明,血气平和……”心绪舒畅可使疾病不治自愈,而情绪抑郁是人们致病的重要原因。音乐的健体作用有多方面的体现,人们在抒情或优美的旋律伴奏下进行健美操、艺术体操等体育活动,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在锻炼了身心的同时又强健了体魄。  

多姿多彩的音乐活动,培育了受教者的集体协作观、顽强拼搏观、奋力争先观,使不甘落后的竞争意识极大地得到了增强;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受教者勇于面对现实、勇于承担挫折、努力摆脱困境的应变能力和互相尊重的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 董晓利.我国音乐教育之目标刍议[j].音乐教育与创作,2008(12).  

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篇6

有很多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物中,他们都是把音乐教育视为一生取得事业成就的基础。因为,成就一项事业,需要人具备优秀的精神和品格,而音乐教育就是铸造和挖掘这方面人才人品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此就有关音乐教学中的德育作用浅谈如下几点:

一、明确音乐教育中的教学目的

教育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它是通过教学的手段来实现培育的人才,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教学中,目的越明确,实现的效果就越好。而音乐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其教育目的就是完善高尚的道德人格。音乐教育作为实施德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形式,它是要求在掌握技巧、培养乐感、确立观念、增强美感的同时,艺术性地接受知识来完成或达到塑造美好的人格品德和高尚的思想精神。使学生在音乐教育的天地中,真正感受到对人生理想和希望的渴求。从而坚定信心,树立目标,提高素质,完善自己。

二、围绕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情感

音乐教育较之其他学科教育,更具有艺术性、思想性和灵活性。学生在教育中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掌握技巧,并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他们的思想感情也由此得以建立和升华。音乐给予的情感,作品赋予的思想,教学创设的氛围。正是围绕音乐教育中的思想情感来启迪学生心智,造就学生品德的坚实基础和条件。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情感作为基础,只能是空洞的说教。因为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它比其它的艺术更动人心弦,更诉之于人的感情。在教学中能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其中的“情”是关键。所以,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把握思想情感,能动地结合教学艺术,其感染程度是其它教学不能比较的。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这情感就生出思想,叙之于声音的艺术之中。

三、懂得音乐教育就是美育教学

人爱美,同时追求美。美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美的层次。音乐的美是建立在不同环境和不同生活感受上的。其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定位对美的认识是深还是浅。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来实现美育的。它不但具有美育的全部共同特点,而且有它自身的特色。在教育过程中,懂得让学生感受对美的理解和企盼,使他们在音乐教学中逐步提高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注重用歌声来体现美,用音乐形象来塑造美,培养他们的良好情操,以焕发他们是现在在校,还是将来走向社会,始终具有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面对生活。音乐教育以美育教学来实现目的,注入思想情感,它是不能强制的,它是依靠学生对美的认识和对音乐得爱好,发挥在教学中的德育作用的。我们知道,法制教育的“准”与“不准”是带强制性的;道德教育的“应该”和“不应该”是带理性的;而音乐教育中的“喜欢”与“不喜欢”是带自觉性的。由于审美教育不需要对审美对象进行理性的说服教育,学生主动自愿接受音乐教育带来的审美感受是其它教育形式替代不了的。因此,美育教学是音乐教育发挥德育作用的有一个重要途径。

四、理解音乐教育就是艺术熏陶

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篇7

(一)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

陈鹤琴先生认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并且儿童具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音乐教育是儿童所自觉要求和接受的。他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出生后不久,音乐就易于让他入睡,并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幼儿园的孩子,对于音乐的需求和能力更进一步,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表现。同时,他反对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权,他认为儿童喜欢音乐的天性,是不分国家、种族和性别的,音乐应该成为全人类享有的一种权利,幼儿也应该享有,并有能力享有这一权利。而且,音乐教育的关键期就在于学前阶段。因此,音乐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幼儿园应特别重视音乐课程。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陈先生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喜欢音乐天性的熏陶、培养和激发。他认为儿童虽然具有音乐的天性,如果没有适合他们音乐教育的环境,他们的音乐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儿童音乐教育的环境是整合的,成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的参与,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承担的。只要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全方位的音乐环境,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乐环境的创设,就会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反对单纯音乐技能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先生反对把音乐教育技能化的倾向,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p.86-90]所以,儿童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术的教学。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第一要务,培养技能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p.401]陈鹤琴先生提倡用音乐激发人们团结一致、爱国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发挥音乐对儿童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培育作用。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国人甚至连国歌也不能普遍地会唱,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团体的精神的激发和表现。所以,他主张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唤起民众爱国的精神,就必须特别注重音乐教育。为此,陈先生亲自为儿童和幼师的学生创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励学生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综合化

陈鹤琴先生批判当时幼儿园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反对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或舞台上的表演。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3][p.345]同时“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4][p.401]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他设计了“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围绕儿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各科不能分,就连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他主张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的主张;提倡实施综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对“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分科教学;提出音乐教育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把音乐教育融入各领域、科目的教学之中,形成音乐教育的系统。同时,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幼稚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对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赞同,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说“: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国的范围。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环境均不相等,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对中国未必合适。”[5][p.75]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

从幼儿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之日,“儿童中心”就成为儿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别是杜威更是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理念,被称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陈鹤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进理念,提出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时至今日,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按照陈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做到:

1.让儿童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是每个儿童所喜欢的,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上音乐课,也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原因是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只关注几个优秀的“小音乐家”,不能顾及全体儿童特别是音乐技能发展较慢的儿童,音乐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优势,成了许多儿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关注少数音乐特长儿童,而应让每个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享受带来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应做到不论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不论儿童声音是否优美,让每个儿童都能体验音乐的美和生命的价值。

2.让儿童音乐教育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这个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转变为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而且应该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可以让儿童站起来自由的按照旋律、节奏跳舞、表演,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体验去模仿动物、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等。既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欣赏和理解,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又能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是儿童所喜欢的,儿童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会很快的去认知、体验和探索,就会积极学习。儿童感知动作思维占优势,但凡能成为其动作操作对象的物体,他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音乐教学要溶入游戏,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上把儿歌故事化,让儿童去表演;也可把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儿童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4.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园要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7][p.290]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儿童音乐教学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环境都应适合儿童。从内容讲,儿童音乐教育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简单便于儿童掌握的儿歌;从形式讲,可以用团体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但也要顾及每个儿童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同时应提供各种玩具、道具帮助儿童体验和表现音乐。从方法上讲,儿童音乐教学应从音乐的整体入手,应儿童完整的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切不可为了记忆歌词把一首优美的音乐分割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违背儿童整体认知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从环境来讲,要选择优质的光盘磁带,创设渲染音乐情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应为儿童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之中。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也可以让儿童教儿童,相互促进。

5.儿童音乐教育加强“情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情商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的情感起着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情育”功能,培养儿童的情商,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着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9]学前儿童遵从“唯乐原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应充分运用音乐对儿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学会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和积极态度。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儿童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儿童的想象,创造性的去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和其他儿童合作、分享。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1.儿童音乐浸润于一日生活

音乐本来就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创造而生,让枯竭冷漠的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儿童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10]我们要把音乐融入儿童的一日生活:早上让孩子听着熟悉、激昂的音乐入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幼儿园的活动氛围,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和探索的愿望,高高兴兴的开始一天的幼儿园生活;餐点听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营造一个温馨的进餐环境,优美的旋律能使幼儿安静下来,增加食欲,有助于细化吸收;伴着抒情、缓慢的摇篮曲午睡,让幼儿回味到母亲的爱和温暖,幸福自然入梦;利用音乐引导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可使幼儿不知不觉的形成习惯。

2.儿童音乐教育与各领域教学相融合

《纲要》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音乐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还要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相融合,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发展。一方面,各领域可以利用音乐这种儿童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利用音乐促进儿童运动的兴趣、缓解儿童的紧张,也可以利用配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语言教学,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背景,协助各领域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音乐教育要自然的融入语言、科学等知识,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社会情感,与其他领域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做到家、园、社会相统一

儿童音乐教育不单是儿童教育机构所能单独承担的,音乐教育要融入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融为一炉,而使儿童整个生活达于音乐的境界。”[11][p.402]这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融为一体,使儿童就能时时、处处都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欣赏到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在各种场合自由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三)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民族化、本土化”的价值观

1.儿童音乐教育的民族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不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就谈不上继承、弘扬和发展,更谈不上走向世界立于世界之巅。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12]现在,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着名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科达伊音乐教学法、美国综合音感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等,也有许多儿童音乐教学演唱国外的歌曲、使用国外的乐器,当然在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歌曲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国外好的东西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再有,作为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教育、情感陶冶为主,应该使儿童音乐教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因此,这些国外乐器、歌曲甚至教学形式的引进,必须立足于我们本国文化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2.儿童音乐教育的本土化

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篇8

(一)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音乐是儿童生活的灵魂

陈鹤琴先生认为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生来就喜欢的;并且儿童具有接受音乐教育的能力,音乐教育是儿童所自觉要求和接受的。他通过观察发现,孩子出生后不久,音乐就易于让他入睡,并喜欢听各种优美的声音。幼儿园的孩子,对于音乐的需求和能力更进一步,不仅可以欣赏,还可以用各种方式进行表现。同时,他反对把音乐作为一种特权,他认为儿童喜欢音乐的天性,是不分国家、种族和性别的,音乐应该成为全人类享有的一种权利,幼儿也应该享有,并有能力享有这一权利。而且,音乐教育的关键期就在于学前阶段。因此,音乐教育应从儿童开始,幼儿园应特别重视音乐课程。在音乐教育实践过程中,陈先生非常注意环境对儿童喜欢音乐天性的熏陶、培养和激发。他认为儿童虽然具有音乐的天性,如果没有适合他们音乐教育的环境,他们的音乐能力也不会得到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儿童音乐教育的环境是整合的,成体系的,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同的参与,不是任何一方可以单独承担的。只要为儿童创设适合的、全方位的音乐环境,特别是家庭日常生活中音乐环境的创设,就会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儿童音乐的兴趣、欣赏能力和表现力。

(二)反对单纯音乐技能培养,主张“从内心而歌”用音乐陶冶儿童的性情

陈鹤琴先生反对把音乐教育技能化的倾向,指出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从内心而歌的精神活动”,更应该注重的是它的审美价值。他说“: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能,现在的艺术教育是要注意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天真、儿童的创作。“”我们中国应采取这种创造性的新精神来改进陈腐、呆板的‘艺术’教育。”[1][p.86-90]所以,儿童唱歌应以反映精神面貌为主,不能偏重于演唱技术的教学。满足儿童唱歌的欲望、陶冶良好的情操是第一要务,培养技能是其次的。陈鹤琴先生对于音乐的情感陶冶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音乐的真正价值在于人和音乐交融,由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引起身体和精神的共鸣,净化人的心灵,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要用音乐来陶冶儿童性情,“使儿童的性情通过音乐的洗练,而达到至精至纯的陶冶,以至于引导儿童以快乐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2][p.401]陈鹤琴先生提倡用音乐激发人们团结一致、爱国向上的精神,非常注意发挥音乐对儿童良好品德与人格的培育作用。而当时的社会现状是国人甚至连国歌也不能普遍地会唱,更谈不上个人的情感、团体的精神的激发和表现。所以,他主张为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唤起民众爱国的精神,就必须特别注重音乐教育。为此,陈先生亲自为儿童和幼师的学生创作歌曲,用歌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良好品德的熏陶,鼓励学生为建设新国家的理想而努力学习。

(三)使儿童生活音乐化,儿童音乐教育生活化、综合化

陈鹤琴先生批判当时幼儿园音乐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反对把音乐教育仅仅作为课堂内的唱歌或舞台上的表演。他主张要寓音乐教育于儿童生活之中,让儿童生活音乐化。他说“: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游戏、走路或是休息,都本能地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认为儿童的生活离不开音乐”,[3][p.345]同时“我们要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里面,使儿童无论在工作、游戏或劳动的时候,都能有意志统一、行动合拍、精神愉快的表现,使儿童生活音乐化。”[4][p.401]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他设计了“整个教学法”,把各科围绕儿童生活整合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各科不能分,就连科目和儿童也是不分的。他主张把儿童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给儿童;提出儿童教育内容要有机结合的主张;提倡实施综合化、整合化的教育;反对“四分五裂”、“杂乱无章”的分科教学;提出音乐教育要与其他各门学科相结合,把音乐教育融入各领域、科目的教学之中,形成音乐教育的系统。同时,不能只是学校的音乐课上有音乐,还应将音乐教育与家庭、社会、学校的生活相融合,使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

(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儿童音乐教育“中国化”

陶行知先生批判当时幼稚教育有三种病:“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陈鹤琴先生对陶先生的批判非常赞同,主张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应中国国情,要走民族化之路,要重视民族音乐的价值,不可盲目崇洋。他说“:现在中国所有的幼稚园差不多都是美国式的。幼稚生听的故事,唱的歌曲,玩的玩具,用的教材,也有许多是从美国来的。就连教法都不能逃出美国的范围。中国和美国文化背景、环境均不相等,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对中国未必合适。”[5][p.75]陈先生提出办园要适合国情,鼓励儿童音乐教育要有中国特色,主张运用民族乐器,如琵琶、笙、箫、古琴、鼓、磬、钵等,这些既易于获得,又便宜,对儿童的教育具有与西洋乐器一样的价值。陈先生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创作和改编儿童歌曲,运用民族乐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努力对当时儿童音乐教育进行“中国化”“本土化”的改造。

二、陈鹤琴儿童音乐教育思想的启示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观

从幼儿教育机构正式成立之日,“儿童中心”就成为儿童教育工作者遵循的准则,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都提倡人性的自由平等,特别是杜威更是明确提出“儿童中心”的理念,被称为“教育上哥白尼式的变革”,陈鹤琴先生秉承杜威的先进理念,提出培养“人”的教育目标。时至今日,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不从儿童出发,重“技”轻“人”的现象。按照陈先生的音乐教育思想,我们应该做到:

1.让儿童都能享受音乐的快乐

音乐是每个儿童所喜欢的,但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喜欢上音乐课,也不是每个儿童都能在音乐中获得乐趣,原因是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功利”,只关注几个优秀的“小音乐家”,不能顾及全体儿童特别是音乐技能发展较慢的儿童,音乐教育变成了少数人的特权和优势,成了许多儿童的痛苦和失落。因此,在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时,我们不应过于注重音乐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关注少数音乐特长儿童,而应让每个儿童生活在音乐之中,享受带来的快乐,享受生活的乐趣。应做到不论儿童音乐能力的高低,不论儿童声音是否优美,让每个儿童都能体验音乐的美和生命的价值。

2.让儿童音乐教育动起来

陈鹤琴先生把儿童心理突出的特征描述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把“做”作为教和学的中心,认为教学要围绕“做”展开,认为“做这个教学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6][p.68]因此,在儿童音乐教学中,应该把音乐转变为儿童表演、游戏的形式,而且应该让儿童自由表现,因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表现情感的方式。比如,在音乐响起时,我们可以让儿童站起来自由的按照旋律、节奏跳舞、表演,可以让幼儿根据音乐的体验去模仿动物、做游戏、讲故事、绘画等等。既能促进儿童对音乐的体验、欣赏和理解,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又能促进儿童身体协调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游戏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而游戏是儿童所喜欢的,儿童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游戏,用游戏的方法进行儿童音乐教育,易于受到良好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他就会很快的去认知、体验和探索,就会积极学习。儿童感知动作思维占优势,但凡能成为其动作操作对象的物体,他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儿童音乐教学要溶入游戏,让儿童在做中学、玩中学,在快乐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内容上把儿歌故事化,让儿童去表演;也可把儿歌学习形式游戏化,让儿童在玩中学,不知不觉中获得发展。

4.儿童音乐教育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特点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幼稚园要有幼稚园的歌曲,要有幼稚园的节奏”[7][p.290]儿童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需要,儿童音乐教学中,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环境都应适合儿童。从内容讲,儿童音乐教育应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内容简单便于儿童掌握的儿歌;从形式讲,可以用团体教学的形式面向全体,但也要顾及每个儿童的特点采用小组教学或个别辅导,同时应提供各种玩具、道具帮助儿童体验和表现音乐。从方法上讲,儿童音乐教学应从音乐的整体入手,应儿童完整的欣赏和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情感,切不可为了记忆歌词把一首优美的音乐分割的“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违背儿童整体认知的特点和音乐自身的规律;从环境来讲,要选择优质的光盘磁带,创设渲染音乐情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应为儿童创设轻松的心理氛围,尊重每个儿童的想法和创造,让儿童沉浸在音乐之中。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儿童的接受能力,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也可以让儿童教儿童,相互促进。

5.儿童音乐教育加强“情育”,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情商在现代社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一种“情育”,它对人类的情感起着陶冶、净化、启迪、培育的作用[8]。因而,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的“情育”功能,培养儿童的情商,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9]学前儿童遵从“唯乐原则”,以无意注意为主,只有儿童感兴趣的东西,他才愿意探索,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因而应充分运用音乐对儿童情感的陶冶作用,让儿童在音乐教育中学会体验美、欣赏美和表现美,激发儿童的良好情感和积极态度。同时,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不衰竭的动力,儿童期是想象力、创造力发展迅速的时期,可以利用音乐教学激发儿童的想象,创造性的去演绎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学会和其他儿童合作、分享。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回归生活”的课程观

1.儿童音乐浸润于一日生活

音乐本来就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创造而生,让枯竭冷漠的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儿童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中去,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10]我们要把音乐融入儿童的一日生活:早上让孩子听着熟悉、激昂的音乐入园,幼儿很快就能进入幼儿园的活动氛围,激起幼儿愉快的情感和探索的愿望,高高兴兴的开始一天的幼儿园生活;餐点听着舒缓、优美的音乐,营造一个温馨的进餐环境,优美的旋律能使幼儿安静下来,增加食欲,有助于细化吸收;伴着抒情、缓慢的摇篮曲午睡,让幼儿回味到母亲的爱和温暖,幸福自然入梦;利用音乐引导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可使幼儿不知不觉的形成习惯。

2.儿童音乐教育与各领域教学相融合

《纲要》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互相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音乐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与美术、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融合,还要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等领域相融合,形成合力促进儿童发展。一方面,各领域可以利用音乐这种儿童喜爱的形式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利用音乐促进儿童运动的兴趣、缓解儿童的紧张,也可以利用配乐进行声情并茂的语言教学,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背景,协助各领域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音乐教育要自然的融入语言、科学等知识,促进儿童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培养儿童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和社会情感,与其他领域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3.儿童音乐教育做到家、园、社会相统一

儿童音乐教育不单是儿童教育机构所能单独承担的,音乐教育要融入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使家庭音乐、学校音乐、社会音乐融为一炉,而使儿童整个生活达于音乐的境界。”[11][p.402]这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就融为一体,使儿童就能时时、处处都沉浸在音乐的熏陶之中,欣赏到音乐的美,体验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在各种场合自由表达自己的音乐感受。

(三)儿童音乐教育应树立“民族化、本土化”的价值观

1.儿童音乐教育的民族化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不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就谈不上继承、弘扬和发展,更谈不上走向世界立于世界之巅。因此,儿童音乐教育“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12]现在,我国引进了许多国外著名的儿童音乐教育模式,如德国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匈牙利科达伊音乐教学法、美国综合音感教学法和日本的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等,也有许多儿童音乐教学演唱国外的歌曲、使用国外的乐器,当然在世界多元化、一体化的今天,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是无可厚非的,甚至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育模式、歌曲都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国外好的东西不一定完全适合我们;再有,作为儿童阶段的音乐教育应以普及教育、情感陶冶为主,应该使儿童音乐教育成为弘扬民族文化的最强音。因此,这些国外乐器、歌曲甚至教学形式的引进,必须立足于我们本国文化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2.儿童音乐教育的本土化

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篇9

英气勃勃的男孩女孩竞显风采:男声小合唱《我的太阳》,女声独唱《母亲河》,钢琴独奏曲――肖邦的《波洛涅兹》,贝多芬的《月光第三乐章》,还有《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尽管大学生们的演唱、演奏在专业技巧和艺术水准上,有的还略显稚拙,却不乏追求和真诚。

本届毕业生只有33个人。这些来自祖国天南海北的莘莘学子四年的勤学苦练,换来了今天的成绩:重庆市首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三等奖,在校内外各种比赛中也有实力不凡的展示,还有那两只骄人的乐队――九公寓女子乐队,彩虹乐队……

老师,我总是想起您

“苗儿结出硕果怎能忘春风春雨,花儿吐出芬芳怎能忘园丁的培育?”舞台上六个同学满怀深情地歌唱《老师,我总是想起您》,台下一群女学生手捧美丽的鲜花,激情飞扬地献给坐在第一排的老师们:“敬爱的老师,是您昨日的付出,换来了我们今天的成绩。我们33个人齐声说一句:老师,辛苦了!谢谢您!”这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掌声、欢呼声、喝彩声、一浪高一浪。泪光闪闪,笑脸盈盈,鲜花笑脸相辉映。

声乐教育家,育才音乐学院院长胡钟刚教授,在西南师大音乐系工作多年,以他为代表的、特聘的老教授群体,是育才音乐学院教学的中坚力量,支撑着学院教学的一片晴空。他们对学生满怀热情,在教学中贯彻当年陶行知育才学校音乐组的教育思想,提倡手脑并用,自由讨论,自由研究。要求学生懂得:一个艺术家不单对自己所学一门有深切的研究,其他艺术科学以及现代社会中一切都应有深切的体验与认识,否则就是一个艺术匠人而不是艺术家。学校不单要培养他们成为专门人才,而且要成为坚强的,为民族、为人类服务的干部。面向全国招聘来的青年教师,增添了学院的活力和生机,代表着育才学院的未来和希望。

接下来的两个晚上,又举办了两场音乐学院青年教师专业汇报演出,这是一年一

度的“大练兵”、“大阅兵”。歌声,在陶行知当年办学的地方高高飞扬!

育才奇迹

凤凰山下,钟鼓溪畔,座落着合川市草街镇。这个小镇因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而名扬九州,成为“先儒过化之地,民贤经行之所”。当年的陶先生曾有一个宿愿,他想把育才学校办成育才大学。但是,这个宿愿毕其一生因各种原因而未果。60年后的公元2000年,这里终于办出了一所大学,延续着陶先生的办学历史,光大着陶先生的办学精神。这就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兴办的西南师范大学育才音乐学院。

创业五年,艰难玉成。一座学生上万、有8个二级学院和基础教学部,少数民族预科部的综合性大学在废弃的兵工厂野山沟沟里拔地而起。而且在2005年初教育部组织的对全国249所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专项检查中,西南师范大学育才音乐学院以办学规范,成效显著,进入“优秀独立学院”行列。这是奋发图强的育才人创造的一个“育才奇迹”。

陶行知音乐教育思想篇10

关键词:认知;想象;情感;思维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也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其比别的艺术更能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情感、人的心灵。同时音乐更是一门美的艺术。它用情感、陶冶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操。这种美的陶冶,虽然需要漫长的积累,持久的滋润,需要潜移默化,但它的效果却是刻骨铭心的。孩提的童心是纯洁美妙的,如同一方洁白的纸张,有待我们去描画着色;如同一朵含苞欲放的蓓蕾,有待我们去浇灌催放;又如一只出壳的雏鸟,有待我们去精心哺育,使他长出羽毛丰满的翅膀,去迎接风雨的洗礼飞向未来向往的高空。

一、陶冶认知品质

童年的歌是纯真美好的,属于孩子自己的歌是令人陶醉的。愿每个孩子都能愉快地放声歌唱,唱自己,唱未来,唱出美好的人生。孩子们之所以情不自禁地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源于音乐是表情达意的艺术,儿童恰堑的审美情趣,树立一个知识丰富、充满睿智的音乐教师形象,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美的榜样,陶冶学生美的心灵,培养学生美的情操,使学生无时无刻都处于美的沐浴中。

当孩子呱呱落地时就唱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音符。孩子们更希望通过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模仿是孩子的最大特点,我们应当抓住孩子的这一特点,给孩子准备各种歌曲、乐曲、世界名曲供他们欣赏或学唱。提醒家长千万别用太差的音响,走调的音乐只会让孩子厌烦,抹杀孩子最初对音乐的热爱。家长是孩子不可选择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们必须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教孩子唱歌时要发音准确、吐字清晰、节奏感强。自认为没有音乐细胞的父母可以借助录音机、VCD等设备,让孩子从学唱简短的儿童歌曲入手,引导孩子多听、多练、多唱,在唱中进一步享受音乐之美,给自己、给大家带来音乐的欢乐。

二、陶冶想象品质

伟大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音乐教师要用动人的音乐艺术形象去陶冶孩子们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还要为孩子们架起幻想的天梯。

首先要精心选取能够引起儿童幻想的音乐教材,把它合理地组织在一起,然后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系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抓住作品的构思,反复地思考和体味,并努力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因为生活里本来是一般现象,只有透过童心的折光,才能发现美丽的幻想世界--童心中的"海市蜃楼"。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最巧妙、最有趣味,最能夸张典型事物的话语,把孩子带入童话般梦幻天地。当孩子进入幻想中,就会提出一连串的"为什么?"我们千万不要指责这是"想入非非",更不要厌烦训斥,而要因势利导帮他们把幻想之火,炽热的燃烧起来。

只要我们对孩子特有的好奇心倍加爱护,就能培养孩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幻想能力。例如:儿童歌曲《劳动最光荣》、《七色光之歌》、《种太阳》等等,教师可以构成一幅幅色彩各异,奇特美妙的画卷,增长儿童幻想力的。

幻想是孩子的天性,音乐增进幻想,音乐的幻想一直伴随着音乐的出现,而闪烁着它那迷人的光彩,并在音乐教育中以其独特的奇异功能,发展着儿童的心智能力。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曾经作过这样精彩的描述:"音乐是思维强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儿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音乐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儿童面前揭示出,现实中各种各样事物和现象的独特之点。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造,这便是儿童所走过的发展自己精神力量的道路。音乐的旋律在儿童心上唤起鲜明的想象,这种旋律是培养创造力的一种不可比拟的手段。"三、陶冶思维品质

江泽民总书记也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我们歌唱教学中,不光强调歌唱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表现美、创造美。培养创造能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因为模仿是最初的学习方法。我们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声音”。我们教师首先要引导孩子大胆地创新,独立地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现在提供给孩子学习的歌曲一般都是开放性的,都留有给孩子探索创编的余地,例仿编歌词、根据歌曲创编动会唱这些歌也就作、用不同的形式、感情、速度演唱歌曲等等,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孩子创造性的。对于孩子的创造行为,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用以上的歌唱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我认为还不够,孩子身上还有许多创造的潜能没有被挖掘。在孩子已有的创造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应给予幼儿更多的自主创造和表现的机会,由浅入深地引导幼儿向更深层发展,激励幼儿从自身的感受、体验出发,通过努力,充分展示自己的创造力,让孩子的创造上一个台阶。记得在我小的时侯,最喜欢哼着完全是由自己编的不成调的歌,也就是成人认为的“瞎唱”。我想,现在的孩子接触的歌曲更多,那么尝试唱完全由自己编的歌曲的愿望会更大。俗话说:“不让下田,怎会耕田。”不让孩子去尝试、实践,怎么会知道孩子有这方面的愿望和能力。虽然孩子们不会作词,谱曲,但他们能说,会唱,那就行了。在孩子掌握了一些简单的乐理知识的基础上,我便让孩子更加大胆、自由地编自己的歌曲,对于这个“创举”,孩子们一下子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思维变的非常活跃。刚开始,孩子们创编的都是一些不成调的“歌曲”,显得幼稚可笑,之所以称之为“歌曲”,那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讲的。但孩子们唱起来,每一首都是欢快、动听的,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孩子们的心声。我非常认真地肯定了孩子们的成绩,以鼓励他们不泄气,继续努力。同时为他们分析、加工,帮助他们记录词和曲,然后把他们的歌曲用录音机录制下来,并一起学唱。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孩子们有点摸着了编歌的门道,尽管歌曲的节奏、曲式非常简单,但孩子们的兴趣始终没减落。在自由编歌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命题创作歌曲,象听一个故事、看一幅画,然后编首歌曲。我们这样做并不是培养作曲家、而是重在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孩子的终身服务。而孩子们的一点成功使我看到创新的前景是阳光灿烂。

四、陶冶情感品质

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感情的乳汁,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起着别的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音乐教育应抓住音乐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多多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作品,老师不时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理解音乐的内涵。如欣赏名曲《二泉映月》,学生会产生痛苦、哀伤、渴望等不同的情绪变化,体会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旧社会追求光明、乐观向上的可贵精神。又如欣赏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民间传说《梁祝》时,同学们会被这优美的旋律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深深的吸引、打动。这些健康的音乐作品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全面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