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综合管理部管理制度十篇综合管理部管理制度十篇

综合管理部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29:18

综合管理部管理制度篇1

关键词:移民综合监理监理机构内部管理制度

移民综合监理是监理单位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根据与委托方所签订的合同或协议,以及审定的规划报告和年度计划,对移民搬迁进度、移民安置质量、移民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情况以及移民生活水平的恢复情况进行监督评估。

1、监理机构组建与相应职责

1.1监理机构组建

组织机构是监理单位为履行监理任务而组建的现场监理班子----项目监理部。移民综合监理项目部监理效果的好坏与监理机构组建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要根据工程规模、特点、地理位置建立一个合理分工、职责明确的监理机构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强有力的、完善的项目监理机构,除应有一个好的总监外,还要求其他人员也要精干,业务水平较高。

1.2监理人员职责

为了提高监理工作的效率,避免指令源过多、指令要求不统一等因素对正常监理工作的影响;因此在监理项目部内部进行合理分工,明确个人岗位职责,也是十分重要而又须认真履行的事,只有分工明确,监理人员各尽其责,才能充分发挥监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尽量减少管理层次,在整个机构中设置三个管理层次,即决策层、执行层和操作层。

决策层:总监理工程师、专家组。

执行层:副总监理工程师。

操作层:监理站站长、监理工程师、监理员。

总监的职责:总监是本项目的总负责人,对外行使与(委托人)签订的合同中赋予监理方的权力,协调对外关系,执行对外签证等;对内负责本项目的人员安排、生产组织、安全生产、成本控制、设备管理等。副总监的职责:协助管理监理项目部的日常工作,完成总监交办的监理任务;经总监授权,可代行总监职责。监理工程师的职责:在总监和副总监的领导下,按照专业分工完成监理工作。

2、移民综合监理内部管理制度

2.1内部管理制度的必要性

移民综合监理现场工作制度是移民综合监理开展“四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的基础,如何规范和制定综合监理现场工作制度是开展移民综合监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移民综合监理项目部根据工作要求,为发挥出移民综合监理的工作效率,提高监理服务水平,首先应强化内部管理,制定与移民工程相适应内部管理制度。为移民综合监理项目部有效的开展现场各项工作,提高监理服务的水平,保证监理工作的质量,并使之不断完善、改进和提高。

2.2内部管理制度

2.2.1项目部岗位责任制-责权利统一

具体到每个监理人员的岗位责权利的统一是承担的职责与其享有的权利,获得的利益相适应。项目部应根据移民工程具体情况将其细化分为建设征地、农村移民、专业项目、合同管理等方面,监理人员根据各自工作职责有所侧重,做到分工明确。并建立奖励机制、奖惩机制,充分调动监理人员积极性。对不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出现责任事故或者监理成果不合格的须查实并追究其责任。

推行岗位职责制还要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及相应企业文化。岗位责任制、经济责任制是人为制定的,终归要由人来执行,并落实到每个监理人员身上。每个监理人员只有充分认识才能主动自觉地在行动中予以落实,真正实现责任权利的统一。

2.2.2项目部内部协调制度

内部协调制度是为了监理部内部更加及时、有效的了解移民安置工作的最新动态,掌握移民安置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为项目部各专业监理人员工作交流,并为监理项目部做出相关工作决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协调的方式有会议形式、日常形式和定期汇报形式。会议形式是项目部每月举行的内部工作会议,通过会议可以让各专业监理人员了解本月移民安置过程中出现的进度、质量、投资及移民工程变更等问题,以及提出相关监理意见,并为下月监理工作做好计划;日常形式是监理人员每天向总监、副总监汇报工作情况,并随时就工作需协调的内容与总监联系,征询监理建议;定期汇报形式是总监召集项目各成员开会,以便监理内部信息互通,为监理项目部重大事项作出具体安排。

2.2.3教育培训制度

由于移民安置工作涉及方面广,且复杂多样,监理人员不光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很好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等政策方面的知识。因而加强教育培训显得尤为必要。学习的内容主要应包括水电移民相关技术规范,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省级移民管理机构下发的相关文件、各种与移民安置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同时应成立培训小组,由总监或者副总监牵头,每周组织项目部监理人员开展学习,定期进行相应考核,以检验培训学习效果,并作为最终考核的依据。

3、以安谷电站移民综合监理项目部为例

3.1项目组织机构实施效果分析

安谷水电站移民综合监理项目部于2010年6月组建并开始实施移民综合监理工作以来,根据安谷水电站移民工作特点,采用矩阵式组织机构,成立安谷水电站移民综合监理项目部,由总监理工程师、咨询专家、副总监理工程师及监理工程师、监理员等组成,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下设综合组、建设征地组、农村移民安置组、专项组开展移民综合监理工作。各专业组根据审定规划和年度计划开展移民工程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和安全管理等工作,检测各移民工程是否满足阶段性控制目标要求;检测移民工程是否按照设计执行;检测移民安置质量是否达到规划标准;检测资金拨付是否合规;检测移民工程变更是否按规定程序执行等各方面工作,通过实施效果分析各专业组职能均能很好满足监理工作实际需要。管理层次上设置了决策层、执行层。保证指令及反馈信息的快速传递,保证监理工作的时效性和快速反应。

3.2内部管理制度效果分析

安谷移民综合监理项目部在为很好的完成监理工作,实现监理目标,在内部管理上制定了巡查制度、信息档案制度、考勤制度和监理日志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为项目部开展移民综合监理工作起到了积极意义。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明确监理项目部工作目标。2)规范了组织行为;3)为流动性组织提供程序性操作方法;4)对工作加以指导。安谷移民综合监理项目部制定出的相应内部管理制度明确要求项目部内部各专业组、各监理人员的根据自身工作目标和职责开展监理工作,并以此规范自身行为,通过展现良好的业务素质和严格监理,树立了良好的监理形象,得到了委托方等参见各方的一致肯定。目前监理项目部由于时间紧、任务重的原因,相关教育培训制度的实施有待加强。

4、结语

移民工程由于其项目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移民综合监理不仅要根据委托方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同时也要具备服务移民的工作意识。因此移民综合监理要制定和落实综合监理各种现场工作制度,为移民综合监理开展移民工程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合同管理、信息管理与协调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些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移民综合监理要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加以修改和完善,以满足自身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1]SL288-2003,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

[2]方鸿强,李跤.建筑市场有效运作利益机制研究[J].建筑经济,2003(12):14-16.

综合管理部管理制度篇2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供电企业都在实施或创新综合计划管理,但如何有效推行综合计划管理,真正发挥综合计划的作用,是一件复杂且任重道远的事。

1.综合计划管理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提出了引入平衡计分卡这种当今被普遍认为是实施战略管理最有效的工具,创新公司综合计划管理模式,使其成为承接公司发展战略、化战略为行动的有效手段。

平衡计分卡理论体系源于哈佛大学教授卡普兰(Kaplan)与诺朗顿研究院的执行长诺顿(norton)于1992年所提出的一种绩效评价体系,2006年发展成为管理科学界尤其是战略实施领域的权威理论。目前,已经在世界500强企业中得到广泛运用。平衡计分卡从价值创造、客户服务、内部运营、企业成长四个维度对战略进行分解,同时强调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成果指标与驱动指标以及长远发展与当期绩效的平衡,可很好克服企业的短期化和片面化倾向,使企业战略得到更好的执行。

综合计划统筹专业计划,是对各专业计划进行平衡优化的结果。如何平衡优化,需要有理论做指导、技术手段做支撑。本次综合计划创新研究也引入了诸多先进实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理论,如:杜邦财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分析方法等等,涉及运筹学、经济学、数学应用、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体系。同时将理论和具体业务实际结合,构建出可应用于实际的平衡优化工具(通过信息化固化的计算模型),从技术层面为综合计划管理的落地实施提供保障。

2.综合计划管理概述

2.1综合计划管理内涵

综合计划管理运用平衡计分卡以及战略地图等理论方法,将企业战略目标量化分解,建立包括股东价值、客户服务、内部运营、企业成长四个维度的管理框架,涵盖电网发展、营销服务、资本经营、安全生产等各领域的计划及指标体系,通过方案优化,科学配置公司各种要素资源,谋求企业综合效益最大化,满足公司当期经营绩效和中长期发展的需要。综合计划按时间纬度一般分为月度、季度、年度和五年综合计划。

2.2综合计划管理的定位

(1)综合计划管理在企业战略管理体系中处于总抓手总龙头的位置

综合计划是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落地的载体,通过用计划指标细化战略目标,实现对公司战略的承接。再通过年度计划的编制、下达、执行和跟踪分析,并与组织绩效考核相结合,实现闭环管理。这个循环过程既是综合计划执行的过程,同时也是公司战略实施的过程。它以年度为周期,周而复始,并呈螺旋式上升,最终达成公司的战略目标。

(2)综合计划与专业计划的关系

综合计划是“管计划的计划”。综合计划是企业战略落地,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综合性行动计划,是各项专业计划的统领。即综合计划需要以专业计划为基础,专业计划应以综合计划为指导,从公司整体经营目标出发服从综合计划。综合计划对企业的各类计划实现“六统一管理”,即统一编制、统一上报、统一平衡、统一下达、统一调整和统一分析监控,实现企业经营的全过程闭环管理。

(3)综合计划与预算管理、组织绩效的关系

综合计划是供电企业战略实施的年度具体行动计划,涵盖了公司全面预算及组织绩效计划的主要内容。预算管理是落实综合计划的重要保障和关键手段,组织绩效管理则为检查综合计划执行情况及预算完成情况提供制度保障。

2.3综合计划管理的核心作用

(1)统筹兼顾,实现“四个平衡”,促进公司管理向精益化转变

综合计划能妥善处理好当期绩效与长远发展的平衡、投资需求与投资能力的平衡、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驱动指标与结果指标的平衡,指引各业务领域实现向精益化管理转变,谋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2)横向协同,优化配置,谋求公司综合效益最大化

综合计划揭示出了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此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依据。它通过对各专业计划进行平衡优化,提出最优的组合方案,以谋求公司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为公司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综合计划通过建立量化的数学模型,开发平衡优化工具,可以十分直观、方便、快捷地测算出企业在不同内外部环境条件下的经营结果,实现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实时展现,为公司有效应对纷繁复杂的内外部形势变化及时提出相关建议,从而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常态化的辅助支持。

3.国内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现状分析

3.1国内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建设情况

综合计划管理由来已久,早在电力体制改革之前,国家电力公司就提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安全生产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度为动力、以优质服务为宗旨的综合计划管理理念,将电力产量、固定资产投资、电力建设规模、资产经营、劳动工资、供电质量、安全管理、能源节约、科技环保九项专业计划纳入综合计划范围,通过计划编制、执行、分析和调整控制目标的实现。2003年以来,为顺应我国电力厂网分开等市场化改革,适应电网企业生产经营需求,不断提高电网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电网企业不断创新综合计划管理模式。如国家电网提出的将综合计划、全面预算、统计分析、计划执行情况分析、绩效考核协调一致的“五位一体”管理模式;南方电网公司也通过统筹专业计划不断推进综合计管理,提高集团管控能力。

3.2国内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综合计划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内很多供电企业缺乏相应的管理基础和机制,在综合计划管理规范化和工作流程化这两方面需进一步完善。同时,综合计划管理过程控制与考核机制尚未建立,造成综合计划的约束力和调控力不强,没有充分发挥综合计划的管控作用。

(2)数据缺乏有效共享。综合计划涉及的专业面广,数据量大,且对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国内供电企业企业级的“公共数据资源池”还需进一步加强,数据共享机制还需完善,以便提高对综合计划数据的支撑。

(3)技术支撑手段还需加强。综合计划需要对各专业计划进行统筹平衡,其测算、优化等计算工作量巨大,传统的手工处理方式难以完成,需要寻求技术手段,依靠计算机进行结构化和程序化运算。

3.3国内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改进方向

(1)建立统一规范的综合计划管理机制

借鉴国内外综合计划管理的成熟经验,结合国内供电企业的管理实际,可以从以下方面建立、完善综合计划管理机制:

①完善综合计划指标体系。深入研究指标之间的勾稽关系,同时根据综合计划实际管理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管理。

②健全管理制度。从制度上确立综合计划管理部门在综合计划管理中的决策性地位,并将有关计划管理的政策、规章和流程纳入综合计划管理制度体系。

③优化组织结构。强化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在各级供电企业的地位和作用,构建网、省、地、县四级综合计划管理组织体系。

④明确权责体系,确定各级供电企业综合化管理的权责分布,以保障综合计划顺利、高效的执行。

⑤建立综合计划考评体系,以绩效考评强化责任,提升综合计划工作实效,促进综合计划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⑥加强综合计划动态管理,建立综合计划执行情况跟踪分析和过程控制机制,完善综合计划管理流程。

(2)以技术手段为支撑

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在各专业职能部门对指标管理的意见基础上,通过指标间的相互逻辑关系分析,对综合计划进行平衡优化,统筹协调各项指标的安排,确保专业计划管理和综合计划管理的协调。因此,须在与企业级数据中心对接,寻求数据支撑的基础上,结合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实际需要,研究一套适用于供电企业综合计划平衡优化所需的分析、计算模型,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固化形成工具,为供电企业综合计划方案编制以及分析决策,提供系统、全面、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

4.构建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

4.1指标体系

综合计划指标体系是企业战略目标的量化分解,是综合计划管理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为有效承接供电企业战略,全面反映公司的经营活动,必须科学设置各种指标,建立健全公司的综合计划指标体系。

(1)综合计划指标体系的架构

研究运用平衡计分卡、战略地图、Kpi管理等先进理念建立综合计划指标体系,将供电企业发展战略目标量化分解为股东价值、客户服务、内部运营、企业成长四个维度,每个维度下构建三级指标体系,涵盖电网发展、营销服务、电网运行、安全生产、人力资源、资本经营等各个主要业务领域,指标设计尽可能全面、简洁、准确,避免指标间交叉重叠,不求指标的多而全,力求少而精,确保指标体系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综合计划指标体系基本架构图:

新的指标体系设计分为三级。一级指标作为战略级的综合性指标,是反映供电企业战略执行情况的成果型指标。二级指标作为业务驱动型指标,对公司各种要素资源进行配置,是通过计划的执行实现战略的指标,具有可计划、可操作的特点。三级指标为需要关注的指标,作为一、二级指标更加细化的支持性指标,反映一、二级指标的执行情况和效果。

(2)综合计划指标的选取

指标体系基本指标的选取要围绕供电企业的中长期战略目标,结合经营生产的管理实际,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状况。指标选取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步:

第一步:结合企业战略绘制战略地图,按“价值创造、客户服务、内部运营、企业成长”四个维度绘制公司的战略地图,明确各维度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第二步:针对战略目标进行指标的开发。围绕战略地图中各维度战略主题,按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及分类、指标设置和选取的原则,进行综合计划战略指标开发。指标设计以业务支撑关系为基础,对战略目标一级指标进行逐级分解,最终形成新的综合计划指标体系。

4.2制度体系

要真正落实好综合计划管理,发挥管理实效,必须为之设计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关键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建立和健全综合计划决策制度,从制度上确立企业计划管理部门在综合计划管理中的决策性地位,以及从制度上确立综合计划在公司计划管理中的制约性地位。

(2)企业中有关计划管理的政策、规章和流程等,也应纳入综合计划管理制度体系的范畴,由综合计划管理部门统一归口管理。

(3)针对综合计划编制、分解下达、过程控制与跟踪分析以及考核调整等环节,研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用于规范综合计划管理行为,明确管理职责,理顺管理流程,使综合计划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

4.3组织体系

综合计划管理涉及到供电企业内部多个部门,行动中需要多个部门的分工协作。因此,在各级供电企业本部设立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作为公司综合计划的中心决策部门,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作为其常设的工作机构,归口管理综合计划日常的事务,平时可以挂靠在企业计划管理部门。同时,建议明确公司综合计划管理部门与相关专业部门的协作关系,做好综合计划与各专业计划的有效衔接,形成公司综合计划日常工作机制。

4.4权责体系

综合计划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科学的权责体系,权、责、利的合理配置是发挥管理实效的重要保证。从电网企业特点出发,综合计划管理可以构建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以及专业职能部门为主的三级组织体系。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作为综合计划的领导机构,是最高决策中心,负责审定、监督和协调综合计划管理中的重大工作事项;综合计划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综合计划编制汇总、平衡优化、执行分析、调整与考核等日常管理工作,是综合计划的衔接层;各专业职能部门则从本部业务实际出发,负责编制专业计划并组织实施下达的综合计划方案,是综合计划具体工作执行层。三层级机构各司其职,协调有度、权责分明。

4.5考评体系

良好的综合计划考评机制有助于综合计划的高效执行。为更好地实现公司战略,在供电企业内部建立战略目标与考评体系相结合的综合计划考评机制。

(1)综合计划管理过程考评

针对综合计划基础建设及方案准备、综合计划编制审批到综合计划分解下达、综合计划执行分析、综合计划调整审批直至综合计划完成考核评价的五个主要阶段管理目标,分析每个阶段中的评价功能单元,并根据其对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分别设定不同的综合计划管理过程评价指标。通过对综合计划管理全过程进行考评,全面系统地实现对综合计划全过程跟踪管理与适时反馈。

(2)综合计划绩效考评

综合计划绩效考核以计划完成情况为主要考评依据,同时要建立科学先进的综合计划绩效考核机制。在旧有的计划管理模式下,大多数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与组织绩效考核未能很好地结合起来,二者各有一个管理体系,而未实现很好衔接配合,或者组织绩效考核只从综合计划指标中选取几个指标进行考评,这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综合计划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针对这套指标体系尽可能地进行量化考核。并在考核时与已有的组织绩效考核相结合,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激励监督职能。

4.6流程体系

综合计划管理包括综合计划的制定、指标分解下达、计划完成情况的统计分析和考核,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管理过程,具有很强的一体性。

(1)综合计划编制

综合计划编制必须以供电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为指导,对公司的人、财、物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形成年度工作目标,作为公司发展战略的近期目标和实施方案,目的是保障企业年度经营任务的完成。

综合计划的编制形式采用自下而上,然后再自上而下,并在此过程中充分交换意见的“一上一下、双向互动”的编制模式。遵循统一编制、统一上报、统一下达、统一调整的“四统一”原则。

在具体编制过程中,针对各专项计划须实现统筹兼顾,纵向衔接、总体平衡,坚持局部服从全局,专业服从综合。综合计划编制业务流程分为三个步骤:一是综合计划编制目标确定;二是综合计划编制与上报;三是综合计划分解与下达执行。

(2)综合计划执行分析

综合计划执行情况跟踪分析是促进供电企业中长期战略和年度计划目标实现的一种过程控制机制。通过综合计划执行情况跟踪分析可以分析和掌握企业中长期战略和年度综合计划编制内外部边界条件的变化情况,可以对计划目标能否完成进行预测和评估,发现计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并对调整计划提出建议和意见。其按时间长度可以分为年度分析、季度分析和月度分析,并形成相应的分析报告。

(3)综合计划调整

为维护计划的严肃性,综合计划经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委员会批准下发后,必须严格执行,各专业部门和执行单位均不得随意修改。如确因客观原因影响(比如市场需求发生未预料到的较大变化,国家政策调整,企业内部管理情况发生较大变化等),经主观努力仍不能完成计划时,在有利于调动广大员工完成计划积极性的前提下,可以调整。

4.7管理所需技术手段—平衡优化模型

在上述综合计划编制、执行、调整的操作,都离不开对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计算和统筹平衡,其计算工作量大、要求高,为此,本研究运用综合多种理论方法,创新性的设计并开发了综合计划平衡优化模型及工具,为综合计划管理推进和提高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综合计划平衡优化模型设计遵循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理论和框架,运用多种商务智能分析方法,以综合计划指标体系为核心进行设计和建立。其除了建立一系列指标的定性和定量分析、预测方法外,重点将价值量指标(财务类指标)根据其计算因子间逻辑关系构建出数学模型,实现对所有价值量指标进行联动计算。

建立综合计划平衡优化模型不仅是企业战略及投资发展的需求,也是实现企业内外部平衡,保持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保证综合计划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工作。

5.结束语

推行综合计划管理本质是将平衡计分卡和战略地图这种当今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国内供电企业,这不仅是综合计划管理模式的创新,也是供电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一次渐进式的变革,需要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且作为一项管理创新,综合计划管理对各专业管理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要求,需要各部门、单位形成高度的共识和统一的行动。因此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随着公司综合计划管理建设的不断深入而稳步推进。

参考文献:

[1]韩俊雅.电网企业计划管理的现状分析研究[J].陕西电力,2012,35(2):72-74

[2]高喜利.强化供电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思考[J].湖北电力,2012,37(5):86-88

综合管理部管理制度篇3

综合档案管理是医院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为医院管理的规划与决策提供了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从实际情况而言,医院综合档案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人员素质偏低等问题,弱化了综合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影响综合档案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本文立足于对医院综合档案管理现状的认识,就如何强化综合档案管理提出了若干策略。

一、现阶段医院综合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综合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

综合档案管理涉及到文书档案、财会档案和人事档案等内容,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是全面开展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一方面,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档案管理没有设置,明确的部门,导致管理工作各自为营,松散的管理状态显然滞后于医院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综合档案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从工作的开展到考核,流于形式的工作状态,以至于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综合档案的重要价值难以充分体现。

(二)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不利于管理工作全面而有效开展

综合档案管理是医院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其重要性往往缺乏足够的重视,无论是在人力投入,还是资金投放等方面,医院对于综合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都是不够的。首先,医院综合档案管理队伍缺乏专业性,管理能力无法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其次,管理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以至于管理工作方式僵化,工作改革难以深入开展;再次,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思想观念松散,对综合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工作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与素养。

(三)综合档案管理手段落后,滞后于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也有了较大转变,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优化了综合档案管理的效率。首先,医院在综合档案管理中的投入相对较少,档案管理设备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并且,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足够的投入,信息化建设落实不到位。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综合档案管理的优化,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的手段,强化信息化建设工作推进。

二、新时期优化医院综合档案管理工作策略

当前,医院综合档案管理工作的强化,关键在于如何进一步强化管理制度的建设,并逐步强化管理队伍建设与信息化建设,为医院综合档案管理工作全面而有效落实,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在笔者看来,新时期医院综合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关键在于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立健全综合档案管理制度,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档案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推动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依托。首先,科学合理的综合档案管理制度,应立足于医院的实际情况,明确管理工作的主体部门以及各部门的职责;其次,严格践行“分级管理、统一领导”的管理原则,对医院各载体、各门类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实现有效的归档管理,确保综合档案收集的完整性;再次,针对不同档案的特点及内容,制定分行业/集中管理的制度体系,强化综合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并拓展档案归档的范围,确保综合档案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强化档案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

新时期下的档案管理工作强调管理人员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狠抓落实各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强化档案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培训教育机制,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首先,抓好教育培训工作。特别是对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其次,做好计算机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确保工作全面而有效的开展;再次,强化人才引进工作,尤其是专业化人才的引进,对于强化综合档案管理十分重要。

(三)强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在网络信息时代,强化医院综合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新时期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优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当前,医院要加快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快信息检索及管理工作的便利性。建立完备的数据库,对档案资料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记录,确保综合档案的完整性。此外,综合档案管理涉及多方面内容,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与实现,一方面减少了工作量、简化了工作程序;另一方面,为提高综合档案管理效率,创造良好的工作平台。

综合管理部管理制度篇4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依据《物业管理条例》(修订版)、《**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市文明小区创建规定》和《**市加强住宅小区综合管理三年行动计划》,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宗旨,以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住宅小区综合管理和物业服务模式为目标,以加快解决居民反映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进一步理顺住宅小区综合管理体制,整合条与条、条与块的管理资源,落实管理职责,形成工作合力,提高社区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住宅小区综合管理机制,建立有效化解矛盾的协调机制,加大保障力度,提高依法行政管理的水平;进一步规范住宅小区综合管理主体行为,探索并完善业主委员会的组建和运作模式,改进物业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社会和市民对住宅小区综合管理的满意度,促进住宅小区综合管理工作上台阶。

二、总体目标

1、住宅小区综合管理体制基本理顺、机制基本建立。建立区、街(镇)两级住宅小区综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明确相关管理部门和服务单位在住宅小区综合管理中的职责;供水、供电维修养护管理体制得到理顺,水、电部门直接向终端用户提供服务;各街(镇)明确和落实住宅小区综合管理部门;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的组建、换届改选及日常运作纳入街(镇)管理范畴;以街(镇)为主的综合协调机制、矛盾化解机制等基本建立。

2、违法搭建、群租等热点、难点问题的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新建住宅小区新的违法搭建得到有效制止,老住宅小区新的违法搭建得到有效遏制;“群租”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形成治理长效机制。

3、业主依法、理性、有序地参与物业管理活动的能力得到增强,业主自我管理模式逐步优化,街(镇)对业主委员会的指导监督作用得到增强。

4、网格化管理向住宅小区延伸,房屋应急维修网络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房屋应急维修网络的服务功能,由单一应急维修向综合管理服务拓展,与市物业服务呼叫平台“962121”有效对接;健全全天候、全覆盖的物业服务三级维修网络,切实做到24小时受理居民报修。

5、新一轮旧住房综合整治(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三年内,完成旧小区综合整治300万平方米;全面启动25万平方米旧住房成套改造,争取竣工13万平方米,海滨新村、泗塘一村等成套改造和七牧场等零星旧里改造全面推进,努力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

6、住宅物业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力争每年培育1—2个部级示范小区(大厦),2—3个市优小区,20个以上区“满意物业”小区;住宅物业管理社会公众满意度有新的提高,巩固保持物业行风建设成果。

三、重点任务与责任单位

(一)调整建立区和街(镇)两级住宅小区综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1、调整建立区住宅小区综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在原区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重新建立区住宅小区综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并制定区级联席会议的工作制度。此项工作由区府办牵头,区房地局、区地区办配合,**年一季度完成。

2、调整建立街(镇)住宅小区综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在原街(镇)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街(镇)住宅小区综合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并制定街(镇)级联席会议的工作制度。此项工作由各街(镇)牵头,区地区办、区房地局和相关单位配合,**年上半年完成。

(二)落实住宅小区综合管理职责

1、加快网格化管理向住宅小区延伸。一是明确、落实城管执法、工商、公安、规划、环卫、绿化、物价、市政等相关职能部门在住宅小区综合管理中的职责,制定行政监管流程。二是建立住宅小区综合管理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发现及时、操作有序、管理到位、处置有力、监督严密”的长效管理机制。此项工作由区城市网格化管理中心牵头,各相关单位和街(镇)配合,**年上半年建立运作机制并组织实施。

2、协调落实专业部门对相关管线和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责任。住宅小区内水、电分户计量表前的相关管线和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责任,分别由供水、供电服务单位承担;表后的相关管线和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责任,由房屋所有人承担。供水方面由区水务局牵头,供电方面由区经委牵头,各相关单位配合,**年上半年分别成立专项工作组,制订方案,报区政府批准后实施。

3、集中整治市民反映强烈的违法搭建、“群租”等问题。建立建设、城管执法、规划、房地、工商、公安、消防、卫生、文化等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责、协同配合、依法处置的工作机制。有计划地整治市民反映强烈的违法搭建、“群租”等问题。违法搭建整治工作由区城管大队和各街(镇)牵头,相关单位配合;“群租”整治工作由区综治办、区房地局和各街(镇)牵头,相关单位配合。

4、发挥街(镇)在住宅小区综合管理中的综合协调作用,努力构建文明、和谐小区。一是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属地管理”的原则,街(镇)要明确和落实住宅小区综合管理管理部门,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充分发挥街(镇)综合协调优势,有效整合政府资源,建立以块为主的综合协调机制和矛盾化解机制。此项工作由各街(镇)牵头,区房地局、区地区办和相关单位配合。二是将解决住宅小区综合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文明小区考核的重要指标。此项工作由区文明办牵头,各街(镇)和相关单位配合,**年上半年制订方案,下半年实施。

5、切实提高住宅小区的安全防范能力。一是以创建平安小区为抓手,社区民警以巡防、巡查等方式,加强住宅小区内公共治安、保安人员和外来人口等的管理,组织物业保安培训工作,落实保安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二是加强对住宅小区安全防范设施的日常检查,保障技防设施的正常运行。三是建立社保队员与物业保安人员的联动机制。四是加大治安宣传力度,不断提高业主自我防范意识。此项工作由区综治办、区公安分局牵头,各街(镇)和相关单位配合,**年上半年制订方案,下半年实施。

(三)规范业主自我管理行为

1、落实街(镇)社区对业主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职责。一是推进社区物业管理党建联建工作,加强居民区党组织对业主委员会的政治和组织领导。二是在街(镇)和房地部门的指导下,由居委会组织业主做好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组建、换届改选等,并对其日常运作予以指导和监督。三是把好业主委员会成员人选关,要按照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类型多元的原则,引导业主选举产生知法守法、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公正廉洁,具有社会公信力和一定组织能力的业主委员会成员。四是将街(镇)对业主委员会指导监督职责的履行情况纳入考核范围。此项工作由区民政局、区地区办、区房地局、各街(镇)共同组织推进,相关单位配合。

2、建立健全业主自我管理运作程序。完善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业主小组议事决策规则、管理规约,建立业主委员会成员培训制度,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引导业主委员会按条例规定、议事规则办事,引导业主自觉遵守“管理规约”,不断规范业主自我管理行为,逐步健全业主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机制。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业主小组的作用,切实履行其所属物业区域内共用部位和设施设备的维修管理等职责。此项工作由各街(镇)和区房地局组织推进。

3、引导业主通过多种方式化解自我管理中的矛盾。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协商调解业主与业主、业主与业主委员会、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等有关矛盾纠纷;协商调解不成的,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仲裁、诉讼等途径解决。此项工作由区司法局牵头,区民政局和各街(镇)共同组织实施。

(四)改进物业行业管理方式

1、强化物业管理行业自律机制。一是充分发挥物业管理行业协会的作用,以推进物业管理行风建设为重点,建立物业服务企业的诚信体系,加强行业自律。二是加强物业管理服务技能培训,每个物业服务企业培训物业管理师1至2名,小区经理全面持证上岗,提高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三是加强与专业法律服务机构合作,协调处理物业管理服务中的各类纠纷。此项工作由区房地局组织推进。

2、建立物业管理服务考核评估体系。一是强化考核奖惩制度,与物业服务企业签定目标责任书,对物业服务企业的行风建设、创建满意物业等进行考核,奖优罚劣,有效落实物业管理各项工作。二是依靠街(镇)、居委会和行风监督员,每半年进行一次物业管理满意度测评,每季度进行一次居住物业小区经理考评。将信用报告、满意度测评结果与住宅小区经理考核、物业管理评先评优、物业管理招投标等有效挂钩。此项工作由区房地局组织推进。

3、推动物业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一是强化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物业从业人员资格的动态管理。二是建立统一的物业管理招投标信息平台,通过物业管理招投标,推进物业管理市场有序竞争。三是加大市场整合力度,引导物业服务企业采用加盟连锁、资产重组等各种方式,形成1至2家信誉好、专业化程度高、服务能力强的品牌物业服务企业;归并、淘汰一批服务差、技能低、投诉多的不诚信物业服务企业,不断提高全行业的物业服务水平。此项工作由区房地局组织推进。

4、培育与物业服务相配套的专业化市场。一是加强物业服务的分类管理,进一步推广“菜单式”物业服务模式。二是探索无人管理小区业主自我服务和直接委托专业企业服务相结合的物业服务模式。三是开展“规范管理小区”创建活动,并逐步推广。此项工作由区房地局牵头,各相关单位配合。

(五)加大房屋行政管理力度

1、加强房地部门的基层建设。一是实行各镇土地所垂直管理,形成以街(镇)建制一一对应的房地产办事处(管理所)的基层管理体制,加大房屋行政管理的力量。二是明确房地产办事处(管理所)职责和人员配置要求,夯实基础,强化基层的房屋行政管理工作。此项工作由区房地局牵头,区人事局、区财政局和各街(镇)配合。

2、规范房屋维修资金管理。一是积极推进维修资金监管“专业化”、维修资金公布“菜单化”、维修资金使用“透明化”、公共收益管理“阳光化”的“四化”管理模式。二是按照规范维修资金管理的要求,执行维修资金的归集、使用、监管、再次筹集等具体操作方式。三是加强住宅专项维修资金风险管理,确保房屋及其设备设施的安全使用。此项工作由区房地局负责推进。

3、完善物业管理保障机制。一是完善应急预案和重大事项的报告制度。二是完善无人管理住宅小区的应急托管机制,解决居民最基本的物业服务需求。三是拓展区房屋应急维修中心的功能,在资金投入、业务指导、设备设施添置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更好地满足居民安全使用房屋的需求。四是研究探索售后公房物业管理费入不敷出的解决方案。五是按市房地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以推行物业服务合同网上签约备案和物业服务收费票据联网打印为抓手,依托**市物业管理信息系统,推进应急维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此项工作由区房地局牵头,财政、物价、信息委等单位配合。

4、继续做好“急、难、愁”项目的综合整治和旧住房综合改造工作。为改善本区居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根据“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一是继续加大对“急、难、愁”项目综合整治和旧住房综合改造的资金投入力度,力争三年内完成综合整治300万平方米。二是继续推进旧住房成套改造和直管旧里的改造,争取三年内完成13万平方米。三是开展全区旧住房改造(整治)总量的调查摸底工作,提出整体改造的方案。此项工作由区房地局牵头,区旧改指挥部、发改委、财政、城投、宝房集团等单位配合。

5、加强公房和售后公房管理。一是按照公房管理的要求,规范公房租金使用,确保租金总额的60%用于房屋修缮,加大公房修缮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确保将修缮资金使用落到实处。二是强化公房修缮管理,开展直管公房全项目维修,建立专项维修计划上报备案制度和竣工验收、项目审计制度。三是按照售后公房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标准,逐步推行售后公房“菜单式”分等收费管理模式,解决“同一小区、同等服务、不同收费”问题。四是逐步理顺售后公房物业管理机制,促进售后公房物业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五是逐步整合商品房、售后公房和公房管理的信息资源,基本建立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的机制,实现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动态管理。此项工作由区房地局、宝房集团共同组织推进,涉及物业服务收费内容的物价、法制办等配合。

四、实施步骤

依据“分类指导,差别管理;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年为筹划准备阶段。起草《**区加强住宅小区综合管理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制订工作计划,并做好相关配套办法和方案的编制工作。

综合管理部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监管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有党、政府部门发起的,通过政法部门与人民群众、有关单位等部门的协调,运用一切科学手段对社会环境中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打击治理的过程,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新时期下,社会中违法犯罪行为在呈现多样性的态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也应进行不断的优化,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分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应从其定义及概念着手,系统性、全面性的了解其治理要点非常关键。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定义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政法部门与人民群众、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利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对违法犯罪人员的行为进行管制、预防和打击等,以降低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概率,在根源上实现对违法犯罪根源的控制与预防,杜绝和化解社会中存在的不安定因素,以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保证社会秩序的安定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具有高度的存在价值,必须严格遵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制度,以保证综合治理的规范性与合理性[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在不断的更新,将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作为主要工作,通过完善与升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制度来参与管理,才能适应新型社会形势和环境的发展。新社会形势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陷入瓶颈期,面临着在诸多的问题,也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优化和升级,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

2.1社会环境问题

过去,政府管理着社会,呈现出政府大、社会小的态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社会与政府的地位都逐渐提升,进而形成了双面性格局。政府延续了传统的管理职能,在治安管理方面的态度依旧保持积极性,但是社会在治安管理方面却存在消极的态度,二者相互低效,其治理工作的开展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是由于外部社会环境因素所致。

2.2治理观念问题

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具公众性与服务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施,应以治理观念为基础,治安管理人员的治理态度不诚恳、不严谨,使得治理效果远不及预期,治安管理效果平平。同时,公共管理理念与现行的管理理念相互矛盾,公共管理是通过大众来参与管理,而现行的管理将管理的执行者界定为党委和政府,与公共管理背道而驰,二者在观念上格格不入,制约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

2.3制度上的问题

传统的治安管理制度将其管理的关键点设定在户籍、身份证件方面,构建身份、户籍管理制度,以此来约束社会中的违法犯罪分子[2]。但是,新社会体制下,社会中的身份、户籍制度变得相对宽松,对违法乱纪人员的约束程度被弱化,是导致社会治安管理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例如,现代社会中利用他人户籍或身份证进行违法活动的现象很多,就业信息填报、社会中多元化的活动组织中都存在信息泄露的可能性,为违法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身份、户籍制度的约束效力逐渐被削弱。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体系的构建

3.1加大对治安管理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的治安管理意识

提高治安管理意识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体系构建的思想基础,是影响社会公众行为的关键。新社会背景下,社会环境与格局的不断变换,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困难,也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为关键的问题[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的构建,党和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治安管理意识的灌输,加大对治安管理的宣传力度,呼吁公众投入到治安管理工作中来。党和政府可以通过宣传页、电视、微信、微博等平台来大力宣传治安管理的重要性,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引起公众的关注度,调节好公共管理理念与现行的治安综合管理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地区,可以借助网络平台、LeD显示屏等方式进行治安管理的宣传,并将不同类型的治安管理的案例进行视频播放,可有效达到宣传的目的。在农村地区,可以以村为单位,派发相关的宣传页或播放公共宣传短片等的形式,来增强村民对治安管理的重视,共同为提高治安管理水平而做出应有的贡献。

3.2构建新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以提升社会治安管理质量

构建新型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应实现软硬兼施,将软法作为工作的主线,利用硬法予以辅助,是人性化的充分体现。与社会治安相关的法律,《刑法》、《形式诉讼法》等都属于硬法的范畴,硬法的数量不多,以强制力相对较弱的软法为主,利用软法中的意见、政策、办法等内容来约束相关人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应开通热线专区,24小时全天候服务,能随时掌握社会安全信息,以便做出紧急应对措施。另外,社会治安管理队伍应随时待命,对各种可能存在的安全可能进行评估,一旦接到通知,可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措施,可有效降低社会安全问题所带来的威胁。同时,2008年总书记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为此,应增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在城市的各个社区、大型的公共场所、繁华地带应加派治安管理人手,对抢劫、群殴、纠纷等事件予以严格处理,加大惩处力度,以警示他人。

3.3建立健全治安管理制度,实现权责的明细化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实施,应具备健全的治安管理制度,以此来约束参与治安管理的各部门、人员,以增强治安管理制度的约束力。传统的治安管理制度,一旦出现治安管理质量问题,由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无法直接找到相关责任人,影响问题的解决效率。为了解决此项问题,应建立健全治安管理制度,实现权责的明细化,将治安管理工作中的各项问题落实到个人,可大大提高问题的解决效率。例如,禁毒监督人员的职责,应依法监督涉毒人员的行为,并督促其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的法律;构建禁毒的网络建设工作,对涉毒人员的心理、思想进行了解,在禁毒工作中做好尿检、心理健康辅导等工作,强化自身的责任感。

4.结束语

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的基本要求,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可有效保证人们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的稳步发展。为了构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将社会治安综合管理提到日程上来,呼吁公众参与到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中,根据新时期社会环境中的安全现象,来赋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新的定义,不断的融入新的治理方法与要素,促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运行效率更高。[科]

【参考文献】

[1]游祥斌,李祥.反思与重构:基于协商视角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改革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4,12:58-62.

综合管理部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港口安全行政综合执法

一、综合性港口水上交通安全行政执法模式现状以及存在的执法体制弊端

综合性港口系指同一港口中既有以商船和客货运输为服务对象,提供船舶靠泊、上下客货、供应燃(物)料和修理船舶等服务,又有以渔船和渔业辅助船为服务对象,提供渔船靠泊、鱼货装卸、冷藏加工、修补渔网和渔船补给等服务的港口。综合性港口中,既有商业码头,又有渔业码头,商船与渔船往往共用同一进出港航道和港内锚地。如浙江的石浦港、沈家门港,两者均为全国著名渔港,港内渔业码头星罗棋布,渔船穿梭往来,同时港内分布着众多的客运码头、危险品码头、散杂件码头,属典型的综合性港口。

根据《海上交通安全法》、《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关于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分工问题的通知》(农(渔政)字[1989]19号)等规定,对综合性港口水上交通安全的监督管理,若以商业为主的,由海事部门负责管理,但渔业专用的码头、水域、锚地由渔监部门负责管理;反之,若以渔业为主的,由渔监部门负责管理,但交通专用的码头、水域、锚地由海事部门负责管理。鉴此,在综合性港口中,目前除商业码头和进出港商船较少,或渔业码头和进出港渔船较少的港口未专门设置外,一般均设有基层海事和渔监部门,港口水上交通安全执法模式是海事、渔监两部门共同行使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职能。两部门看似“和平共处、双管齐下”地履行各自管理职能,实则暴露出诸多管理弊端,在体制方面主要体现如下:

1.管理主体不明。对某项行政事务所归属的行政主体必须明确,主体不明确,行政机关相互间容易产生扯皮或相互推诿责任。如对综合性港口以及专用水域、航道、锚地的管理主体定位问题,由于国家有关部门目前对“以商为主”还是“以渔为主”没有一个明确的认定标准,事实上国内众多港口确实也存在“商、渔”地位彼此不分主次的现象,再者在众多综合性港口中,商业和渔业码头交叉布于其中,商船和渔船共用水域、航道、锚地,客观上也很难划定商船或者渔船专用的水域、航道、锚地,因此,实践中有关部门对众多综合性港口未作明确定性,导致相应的安全管理主体无法落实,这一问题的存在同样影响到船舶防污染管理主体的落实。

2.管理职能交叉。管理职能交叉指某项行政事务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行政主体的管理。在综合性港口中,依然存在行政主体管理职能交叉的现象,如对港内渔供船的管理,以石浦港为例,港内有渔供船约150艘,其功能主要是为港内锚泊渔船补给、渔民上下渔船、鱼货卸运提供服务,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应视为渔业辅助船,由渔监部门负责管理,但是这类船舶又参与岛际间货运、岛上村(渔)民进出客运,以及上附近岛屿进行观光旅游等活动,这又涉及到海事部门的管理职能,当地有关部门采用“日查夜堵”的方法打击过该类船舶参与客货运输,由于目前岛际间客货运输交通工具没完全解决,现阶段要彻底取缔难度很大,再者其本身处于监管的“中间地带”很难鉴别其某一航次经营行为的性质,这客观上造成了水上交通安全管理中的管理职能交叉,管理中容易导致滥用权力、责任不清等现象的产生。

3.管理要求不统一。海事、渔监两部门设置在同一综合性港口中并对外行使行政执法职能,由于存在阶段性管理侧重点不同步、行政管理和执法工作内容和要求不一致、执法中所适用的依据和标准不相同,对某项行政事务的管理容易造成“一严一松”现象,影响了执法的权威性、连贯性。如对石浦港内油供船的管理,由于当地海事部门对油供船的管理根据法规要求从船舶状况、船员配备、航行作业等各个环节都作了规范要求,导致原由海事部门实施安全监管的一定数量的港内油供船继而转向由渔监部门实施管理,挂上了渔业油供船的“头衔”,但又从事为商船的供油作业,而日常监管中海事部门对渔业油供船从事为商船的供油作业行为无法做到根本性的控制,这对该类船舶的规范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影响到管理的权威。

4.管理协调机制难以有效形成。海事、渔监虽归口不同的管理部门,但行政管理和执法的性质、内容以及相关要求等有诸多共同之处,特别是在综合性港口的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秩序的维护等众多管理领域需要两部门的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才能将安全管理工作做实做好。实践中,在船舶登记、船员持证、动态监管、搜寻救助等诸多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做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特别是在搜救中往往存在搜救指令不畅通、派艇时找理由推诿、现场通信联系困难等现象。在国内众多综合性港口中,海事、渔监两部门也未形成定期或不定期的联席会议等协调制度,直接影响到监管的效率。

二、综合性港口构建水上交通安全行政综合执法模式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理想状态是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做法一样,由一个部门实施海上安全综合管理,这就涉及到国务院所涉相关部委及其职能的重新调整与配置,在目前暂时实行不了的情况下,探索水上交通安全行政综合执法模式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

1.行政综合执法的概念及构成要件

根据理论界的权威提法,行政综合执法是指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当行政事务所归属的行政主体不明或需要调整的管理关系具有职能交叉的状况时,由相关机关转让一定职权,并形成一个新的执法主体,对事态进行处理或对社会关系进行调整的执法活动①。它由以下几个法律要素构成:

(1)行政综合执法的成立必须基于行政主体的执法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规定,行政事态的管理和管辖没有清楚的职能承担者,即某项行政事务所归属的行政主体不明确、行政主体之间存在职能交叉这一前提。

(2)行政综合执法是一种权力转让型的执法,这种权力的转让涉及到原有法定职能的重新调整和配置,根据职权法定原则,必须在严格的法律依据和程序下取得,且取得行政综合执法资格的行政主体必须也是行政机关。

(3)取得综合执法权的行政机关是一种多位权力组合的执法形态,其多位权力组合后便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权力板块,而该权力板块的变更、废止等必须经过权力转让机关的共同意志表示,因此,其在法律上的效力高于其他普通执法。

2.构建行政综合执法模式的法律依据

《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或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这是我国首次在行政管理领域确立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法律规定,旨在解决行政管理领域中比较混乱的行政处罚行为,根源于行政机构精简和行政处罚执法法治化的要求。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行使,势必涉及到行政机关机构调整和执法模式的改革,由此行政综合执法就应运而生,它是根据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的基本原则,为解决行政管理领域长期存在的执法主体不明、职能交叉割据及有利争着管、无利都不管等问题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是实现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重要步骤。

为规范相对集中行政处罚和行政综合执法工作,国家有关部门相继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处罚权工作的决定》(国发[2002]17号)和《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56号)、《关于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3]4号)等有关文件,明确了各地可以在在城市管理、文化市场管理、资源环境管理、农业管理、交通运输管理以及其他适合行政综合执法的领域,组建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实行行政综合执法。要求行政综合执法不仅将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和实施处罚等职能进一步综合起来,而且据此对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权限、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进行相应调整,从体制上、源头上改革和创新行政执法体制,解决执法工作中存在的许多弊病,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时还规定了按有关规定经批准成立的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

由此可见,综合性港口构建行政综合执法模式符合其构成要件,也有充分的法律依据,此模式的构建是可行的。

三、结合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特点和监管体制现状,科学构建水上交通安全行政综合执法模式

海洋资源立体分布,各种海上活动相互影响和制约,由行业分散型向综合协调型转变是今后海洋管理的发展方向②,综合性港口水上交通安全实施行政综合执法符合这一发展趋势,如何科学构建行政综合执法模式,笔者认为应充分考虑水上交通安全管理特点和监管体制现状,着重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加强行政立法。在国家目前尚无综合性港口行政综合执法法规的情况下,首先应本着切合实际与大胆突破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通过立法途径制定综合性执法法规,做到有法可依。在制定法规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可先选择综合性港口进行试点,并在积累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法规。二是根据宪法、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对行政机构的设置有权作出调整的只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这就意味着法规只能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以上人民政府、人大颁布或批准。三是从制定法规的内容来看,应包括机构的设置、编制及职责范围、行政执法处理(含处罚、强制等)程序、经费保障、执法监督等主要内容。

2.合理设置机构。机构设置主要包括机构运作模式的选择和机构管理体制的定位这两部分内容。从管理实践来看,综合行政执法机构运作模式主要有授权新建专门机关行使、授权现有职能部门集中行使、授权现有职能部门的下设机构或代管机构集中行使等三种,管理体制的定位也主要有垂直领导、垂直与横向双重领导、横向领导等三种。这三种运作模式的选择和管理体制的定位各有利弊,基于海事部门实行的垂直管理和渔监部门实行的由地方政府横向管理的体制现状、权力和利益的平衡与折衷等因素考虑,综合性港口综合行政执法模式采用授权新建专门机关行使和实行垂直与横向双重领导为宜,即产生一个新的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由上级海事部门与所在地方政府实施双重领导,名称可以是“××港口水上交通安全综合行政执法局(处、大队)”。另外,为充分调配港口资源、加强监管力度、理顺各方面关系、提高工作效率,亦可考虑进一步拓展监管领域,将交通、港口、边防等部门的相关职能也纳入其中,实行港口“大安全”行政综合执法。

3.科学配置职能。科学配置职能就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科学划定管理范围、执法权限。水上交通安全行政执法包括动态执法和静态执法,综合行政执法主要是动态执法。综合性港口在配置动态管理职能时,应着重解决好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解决上述提到的综合性港口水上交通安全执法中存在的体制弊端问题,如对航道、锚地和其他通航水域水上交通秩序的日常管理,对处于“中间地带”船舶的日常监管等等。二是本着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监管效率的原则,科学地剥离并转让一些分属海事、渔监两部门的既不属管理主体不明又不属管理职能交叉的监管职能,可剥离并转让的职能主要有以下三类:一是两部门的日常监管项目,如船舶的一般性检查;二是许可、核准后的现场监管项目,如水工作业、港内安全作业、防污染作业的现场监管;三是某些具体行政行为的前期性调查取证工作,如海事调处的初步证据收集等,但需要说明两点:一是综合执法主要是对违法行为、人员进行及时制止、纠正,不可无限扩大处理的权力。二是根据理论界的观点,综合性港口行政综合执法权应包括行政处罚权、行政强制权以及附属在这两项权力之中的行政检查权,而行政许可权、收费权等权力并不能转让。

4.健全保障体系。行政综合执法工作,涉及面广、震荡大、矛盾多,健全和完善各方面的保障机制尤其重要。一是要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保障,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潜心研究,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同时应密切关注实施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加强信息反馈,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二是要重视制度建设和程序规范,通过完备的配套制度,统一规范行政综合执法各环节事项,加强对行使具体职能的单位的法律监督,保障行政综合执法的各项工作纳入依法运作、依法监督的轨道。三是执法机构所需经费必须由财政予以保障,可以通过协议的方式根据执法人员构成由海事与地方财政按比例承担,在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前提下,禁止从罚没收入中返还作为经费来源或补充,真正做到权力与利益完全脱钩。四是加强后勤保障,整合现有部分海事、渔监执法船艇、车辆,减少重复投资。

5.规范队伍建设。执法机构的新设立势必要建立一支新的执法队伍。在执法队伍的建设上,为保持水上交通安全行政执法的连贯性,运行之初首先要抽调现有部分海事、渔监执法人员并进行有机整合,加强业务培训,使被抽调的海事、渔监执法人员互通双方业务,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照招聘公务员的方式招收所需人才。同时,考虑到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与海事、渔监有着密不可分的工作关系,也可探索建立长效的用人机构,加强与海事、渔监两部门的执法人员轮岗制度。至于在队伍规范化建设上,与其他行政执法机构一样,应建立健全执法人员职业培训、执法监督、错案责任追究、执法责任评议考核和末位淘汰等制度,通过制度保障和机制约束,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综合性港口水上交通安全行政综合执法模式的构建是一项较为复杂的跨部门系统工程,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国内尚少,更无可借鉴的实践加以论证,且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本文所述有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注:

①关保英著:《行政综合执法研究》,《政府法制研究》2002年第1期(总第113期)

②吴兆麟著:《构建和谐的大海事系统之初探》,《航海技术》2006年第4期第70页

参考文献

[1]关保英著.《行政综合执法研究》.《政府法制研究》2002年第1期(总第113期).

[2]朱晓明,余国强著.《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综合管理部管理制度篇7

医院综合档案室建设是做好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如何建设成能够涵盖石家庄市第四医院三个院区文书、基建、设备、科技、荣誉等多方面档案信息的综合档案室,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化、现代化作用,是新时期石家庄市四院综合档案管理工作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医院档案管理现状

1.档案室面积受限。石家庄市第四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河北省唯一的三级甲等妇产医院,年门诊量80万人次,住院量3.6万余人次,年分娩近2万人次,遥居河北省各医疗机构之首,是省会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医院之一。但由于医院地处市中心,占地面积不足12亩,建筑面积2.68万平方米,档案室规划面积较小,发展空间受限。

2.医院档案用房不固定。随着医院各项业务的发展,特别是二胎政策的放开,医院门诊及住院人次与日聚增,为了保障医疗业务用房,行政用房全部改造为医疗用房,档案室随之迁移,同时由于档案资料不断增加,档案室管理难度增加,服务水平受影响。

3.档案室信息化设备不完善。各院区档案室分散,档案室设施较简陋,虽然医院很重视此项工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改进档案室设备设施,但终因环境受限,科技、设备等档案不得就近单设档案室管理,增加人力物力,事倍功办,档案室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受到制约,档案综合管理缺乏深入研究的基础环境。

二、对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档案管理重视程度不高。由于综合档案管理工作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医院普遍存在重视临床病例的档案管理,而忽视综合档案管理现象,主要表现:一是在年度目标管理工作中没有将综合档案纳入医院管理体系中;二是医院投入到综合档案管理的资源不足,现代化设备配备不足,档案库房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

2.档案管理执行权限界定不清。我院档案管理工作还处于相对独立的管理状态,没有形成共同管理的工作架构,如设立综合档案管理领导小组、收集鉴定小组、销毁鉴定小组等,以致除档案部门以外的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权力执行的内容、范围界定不清。

3.档案管理制度有待健全。目前我院部分档案资料散落在各职能部门各自保管为主,医院只制定了院内规章制度,没有明确的档案管理办法和未形成系统化的综合档案分类编号方案,管理较分散。首先,由于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切合实际具体化,职能部门对本部门的档案管理职责理解不清晰。其次,没有规范综合档案收集标准和范围,许多本应纳入管理的档案得不到完整的保存,甚至在人员岗位变动时,由于工作交接不清至档案资源流失。最后,没有统一的档案目录标准,职能部门只是根据各自的理解和使用习惯对档案资料进行简单整理,造成医院档案目录不统一,查找困难。

4.档案工作效率低。首先,档案工作与个人年度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工资等不挂钩,人员积极性差,尤其是职能部门档案兼职工作人员对综合档案管理工资制度和知识关心程度不够。其次,档案管理人员未及时掌握档案管理的新知识,综合管理仍沿用传统方法,造成收集的档案资料可利用率低,档案查阅时间长等问题。

三、解决办法及措施

2016年5月,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石家庄市四院新院区已完成主体建设,新院区总建筑面积128000平方米,规划、设计及建设省市一流的科学化、现代化的综合档案室已列为医院重点工作计划。因此,针对目前医院综合档案建设及档案管理工作现状,笔者作了以下几点思考:

1.完善综合档案管理组织架构。要建立综合档案管理办公室,根据医院管理架构建立由各职能部门共同组成的档案管理组织,列出档案组织的不同职权,明确考核量化标准,逐级逐人落实,确保档案各项规章制度执行顺畅。建议成立“综合档案室建设项目攻坚小组”,由院长任组长,由院办室、设备处、基建办、科教处等处室主任为成员,重点研究综合档案室的建设项目,把档案的收集、保管、移交、利用等集中管理起来,指导、督促各部门按时、按质、按量移交档案资料。

2.提高综合档案管理意识。要采取各种方法增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首先,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各项活动提高医院员工对档案工作配合度和支持度;其次,主动为医院决策层提供有价值的档案数据,加深医院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最后,建立档案管理奖惩制度,将档案管理工作与档案管理专、兼职人员的年度考核成绩挂钩,提高相关人员对待档案工作的热诚度。

3.健全完善综合档案管理制度。首先,医院要根据自身实际,有针对性的制定一套健全医院综合档案管理分工办法,明确职能部门的档案管理职责、权限和移交流程等;其次,医院要形成完善的综合档案工作手册,详细列明各门类档案定义、收集范围、目录标准、保管期限,方便职能部门区分档案资料,保证医院的历史能在档案中得到真实、全面的记录和延续。

4.强化综合档案室软、硬件配备。组织参观学习国内先进档案室建设与管理经验,并结合医院多院区一体化管理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综合档案室建设方案,按照《国家二级档案室建设标准》、《石家庄市单位机关档案室建设的一般要求》,确定综合档案室选址、建设标准,科学合理设计档案室。同时争取上级相关部门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按照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标准优化硬件及软件设备设施的配备,确保综合档案室可容纳三个院区档案保管、检索、利用,实现三个院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加强档案队伍建设,做好档案知识培训及岗位练兵工作,提高档案人员的业务素质,确保岗位职责清晰。

5.加强综合档案电子化建设力度。电子档案是新时期档案建设的重要内容,医院在利用好电子档案的同时严格按照电子档案管理规定,加强电子档案建设力度,首先,要按电子档案归档要求,既快制定电子文件归档制度和办法,明确电子档案管理要求,规范电子档案移交要素及格式;其次,利用现代化技术达到电子档案可认证的目标,例如二维码技术、电子印章等,确保电子档案唯一性、真实性;最后,按音频、图像等区分电子文件存储载体,并按年份集中备份,确保档案保管质量。

综合管理部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项目管理;企业管理;主导思路

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缺乏,难以胜任岗位要求。

工程建设综合指挥办公室应由各类工程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其成员一般是工程建设项目专家库的人员。在落实中,由于各级各单位缺少懂专业的工程管理人员,综合指挥办公室的许多成员是从各相关单位抽调的人员组成。这些人员或多或少不了解基本的工程专业技术,不懂基本的项目管理知识和工程建设法规,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出现许多人为的失误。例如:不严格论证设计方案,随意编造设计概算,随意变更设计内容。

2.综合指挥机构级别低,组织协调工作难度大。

市级住建部门,抽组建设单位有关人员组成工程建设项目综合指挥办公室,代替建设单位组织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的一系列组织协调活动。在落实中,有些单位把综合指挥机构设置在使用单位,不但造成工程管理协调难度大,而且干扰建设集中精力抓好中心工作。综合指挥机构设在使用单位,综合指挥机构与使用单位的职责分工混乱。这种模式下,综合指挥机构与使用单位的下属机构,综合指挥机构的业务工作仍按以前的行政隶属关系进行审批。使用单位的领导对综合指挥机的业务工作行政干预太大,综合指挥机构的专业化管理优势很难发挥。

3.综合指挥项目管理责权不明,综合指挥机构发挥作用欠缺。

综合指挥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实行负责人登记签字和终身负责制度。工程建设综合指挥项目部负责人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其他人员按照分工和有关规定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办法》还规定:综合指挥工程建设项目建设计划和经费逐级下达至工程建设项目综合指挥办公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和截留程经费。工程建设项目综合指挥项目部按照工程建设项目建设进度和合同约定,申领、支付工程进度款。在落实中,项目部不签订工程建设项目综合指挥责任书,没有实行负责人登记签字和终身负责制度。甚至有些单位把工程建设计划和经费逐级下达至使用单位,工程建设经费由使用单位领导审批支付,造成综合指挥机构受制于使用单位,无法有效控制建设规模和标准。综合指挥机构既没有履行职责的责任,也缺少发挥作用的权力。

4.综合指挥机构介入时机太迟,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失控。

综合指挥工程建设项目工程设计任务书批复以后,工程建设管理部门向工程建设项目综合指挥办公室下达建设任务。综合指挥办公室组建工程建设综合指挥项目部,签订工程项目建设责任书,对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综合管理。在落实中,组建综合指挥项目部,实施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严重滞后;甚至个别单位在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时,才组织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工程建设项目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和建筑设计方案的论证与评估、勘察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与造价控制和施工监理招标由使用单位组织。这些工作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专业技术性非常强,决定整个项目管理的成败。

5.综合指挥项目管理缺少评估制度,不利于项目管理的激励和监督。

对在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依据廉政纪律的有关规定,给予奖励。违反本办法,因管理不当,造成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经费严重超支,或者发生严重工程质量问题,或者发生工程安全责任事故,或者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当利益的,对相关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和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改进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措施

1.尽快建立专家库。

用专家库的方式对项目管理的专业骨干进行管理,除综合指挥办公室相对固定少数人外,其他技术骨干平时分散在各自单位,组建项目部时再抽组集中,这既有利于培养和保留专业技术骨干,又布利于干部在本单位和建设项目部都能发挥作用。建设项目部负责人和工程技术负责人必须从专家库中选取。

2.严格界定综合指挥机构的级别。

综合指挥机构设在城建(市级住建局),有利于综合指挥机构独立履行综合指挥管理职责,充分发挥综合指挥机构专业化管理的优势。严禁在使用单位设立综合指挥机构。对使用单位来说,基本没有组织大型工程建设的经验和能力,既不能抓好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干扰了单位抓好中心工作的建设和发展。

3.严格履行综合指挥机构职责,规范综合指挥管理业务工作。

综合指挥办公室向使用单位签订项目建设责任书。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管理中,严格落实负责人签字和终身负责制度。初步设计、建筑方案图、重要设计变更和工程移交等4个关键节点必须征询使用单位意见并签字。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经费逐级下达至综合指挥办公室,严禁下达给用单位。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管理中的业务工作,严格按照工程建设管理相关法规组织实施。

4.把握实施综合指挥的时机,严控项目建设管理的关键环节。

工程建设项目工程设计任务书批复以后,综合指挥办公室及时组建综合指挥项目部,实施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工作。工程设计任务书批复后,建设规模和投资额度均已明确,基本具备建设条件;而且后续的初步设计编制、规划设计方案和建筑方案的论证、勘察设计阶段的质量管理和造价控制、施工监理招标等前期,是整个建设项目的关键环节,专业技术性非常强,由综合指挥办公室负责更有优势、更能控制好项目管理的关键环节。

5.尽快推行建设项目评估制。

工程建设项建设管理,要尽快推行建设项目评估制,提高项目建设方案的科学合理性,确保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建立、实行评估制度,形成决策跟踪反馈、调控纠错和责任追究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前期论证不充分、方案设计术合理、管理程序不规范等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综合管理部管理制度篇9

(一)加强目标管理责任制

1、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强综治办人员配备,综治办人员不能全是保卫人员兼任,要有办公室、纪检内审人员担任。而且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自觉承担起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责任,把综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配合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健全目标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综治目标管理责任机制,逐级签订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综治成员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做到责任到岗、任务到人。切实做到工作有研究、有部署、有措施、有考评、有落实,加大对各各股(室)综治目标管理情况的工作考评。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整合部门资源力量。当前举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加大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力度,推进平安建设活动进程。在这样的大氛围中,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大,这是新形势的需要。为此,要加强综治组织建设,建议综治办要配备专职脱产人员,专门抓综治工作,以减轻保卫部门的工作压力。并通过整合部门管理职能,理顺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职责,切实解决职能交叉、职能分割的问题。

2、落实综治工作规划。按照平安建设工作的部署要求制定具体工作规划,明确平安建设工作中的任务、职责和目标,以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强化内部安全管理为主要内容,以健全和落实平安建设的长效机制、解决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为工作重点,坚持规范化管理,确保制度落实到位,拓宽基层人民银行系统综治工作领域。

3、加大督查宣传力度。完善征信机制和社会信用体系,加强与当地政法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加大对重大金融案件及涉嫌洗钱、假币案件的协查、督办力度,通过监测大额可疑资金的支付交易,有效甄别洗钱行为,控制违法、违规资金的转移和流动。开展反假币知识宣传,组织有关部门到县城街头、社区和农村圩镇,设立综治宣传咨询台发放宣传单,向社会公众讲解维护金融稳定和人民群众关心的人民币反假币、反洗钱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使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人民银行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上的职能。

(三)、加强组织队伍建设

1、强化组织保障。基层行党组要针对综治领导小组成员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员,加强组织队伍建设,综治办主任应有分管综治工作的副科级领导担任,副主任由办公室、保卫部门负责人担任,各股室指定一名中层干部为综治联络员,配合抓好综治工作,使综治组织更具有职能权威,充分发挥其牵头作用,形成群防群治、常抓不懈的综治工作格局,有力地促进综治责任的落实。

2、健全治安联防组织。成立治安保卫、安全生产、消防安全、维稳、调解等组织机构,确保工作有人做,事情有人管,为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3、强化奖惩措施。完善以检查评比为主的监督激励制度,形成定期考评、奖惩兑现的考核机制。对从事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重视不够,制度不落实,发生案件和事故的部门、个人,评先评优实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并严格按有关规定实行问责。

综合管理部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5)14-0309-0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综合发展受到广泛重视。其中,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规定的区域内,为了提高农民的综合收入和社会生态效益,而对农业资源进行的一次性投资活动。在实际的农业综合开发中,项目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基于以上论述,本文深入讨论我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力度,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事业的发展。

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1.1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理论落后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初被引进国内,由于我国经济处于起步初期,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比较小,研究机构的建设不够完善,导致我国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与国际脱节,在项目运行上依然处在不成熟的阶段。该理论的应用范围比较小,主要是在建筑业上对项目工程的管理,由于技术等原因,国外先进管理理念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本土现状,因此农业开发项目管理仍在起步阶段。

1.2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体制存在问题

目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采取多部门协调配合的方式,每一个项目的实施都有赖于各个部门和环节的密切配合。例如在一般的管理系统中都应该有项目审批部门、项目执行部门、项目实施部门,这些部门在项目进行时各尽其责,如果一个部门在中间失去效应,那么其后果就是农业生产出现问题。

1.3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机制存在问题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组织机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权不集中,组织管理效率低。由于农业综合开发主要在农业、林业、水业、土地、财政和税务等方面,这些方面的职权分散难免有重叠的部分,影响农业的综合开发。另外,农业管理机构的归属复杂给农业综合开发的统一协调管理带来麻烦。

2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水平的对策

2.1调整农业项目方向和重点

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在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农业项目方向上做出重点调节。首先,应该不断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把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作为首要项目管理目标,把建设农村水电和乡村道路作为小康社会管理的附加条件。其次,集中力量发展农村优势产业,围绕着国际化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准则,把土地治理和科技推广产品集中起来发展,多层次、多角度地投入,用最快的速度把优势产业的作用发挥到最好,从而提高农产品国际化。最后,支持建设农民收入保障体制,这样可以做到对农民投保和理赔的双向支持,保证农民的基本权益[1]。

2.2科学规划项目库

依据“十二五”计划,农业综合开发应该具有多种经营的模式,生产规划应该与产业相结合,形成鲜明的计划经营体制,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按照发展规划,建立多种经营项目库,建立健全专家评审和项目招标制度。在做好项目规划的前提下,按照质量储备的状况,择优选择农业管理项目,避免因为仓促而造成的资源不规范管理。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中各级都要建立项目库,对较好的项目产品进行筛选,对那些有助于农业综合开发的项目应该先进项入库储备再进行筛选[2]。

2.3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项目

虽然我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起步比较晚,但农业项目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因此,应该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从国内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来看,总体上依然处在起步和不成熟阶段,与预期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因此,要借鉴国外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农业项目发展的实际情况,尽快走出发展误区,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庆的项目管理模式。

2.4建立组织管理体系

在建立组织管理机制前应有效整合农业综合开发部门,解决农业综合开发过程中职权分散和管理效率低的问题。在各个基层部门应改善农发机构的临时性状况。将农发部门社会化职业化,以节约资源、提高专业化水平[3]。

2.5建立项目储备和评价制度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的要求,提高开发项目的质量,必须建立有效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储备制度。为了更加系统而客观地分析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达标情况,就需要建立项目成果评价制度。该制度通过判断项目的初期目标是否完成,判断项目的规划是否具有合理性,在具体数据的分析中找出项目失败的原因,并且总结经验,为以后新的开发项目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完成农业综合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4]。

2.6引入竞争机制

对于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体制来说,需要激烈的竞争机制才能找到管理的不足之处并且改正。在项目管理中,充分引入竞争机制,以项目招标为突破口,落实项目民主而科学地选择。在这个过程中,哪个项目的开发前景好,开发投资就集中在哪个项目上。在进行全面招标的过程中,项目本身应该进一步优化,充分体现竞争优势[3-8]。

3结语

综上所述,农业发展呈现繁盛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在项目管理中存在的理念差异和体制的不足,需要在实际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中调整改革的方向和重点,依照我国的具体国情,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在众多项目竞争中积极改正错误,将我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推到新的顶峰。

4参考文献

[1]赵凤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2]夏东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3]李红岩.我国农业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及对策[J].技术经济,2006(9):87-89.

[4]韩梅.对监理机制在农业项目管理中应用问题的思考[J].安徽建筑,2015(1):177-178.

[5]黄盛杰.农业项目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苏农机化,2013(2):47-49.

[6]赵新红.规范农业项目管理努力提高投资效益[J].中国农业会计,2013(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