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信息资源的稀缺性十篇信息资源的稀缺性十篇

信息资源的稀缺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0:04

信息资源的稀缺性篇1

一、目标生成原理

目标生成原理是指管理者对资源的理解越是清晰深刻,所定目标可行性越大。目标依据资源,计划离不开目标,组织设计围绕计划铺陈,领导显现资源配置实质,控制是现实与计划比对的信息,信息处理实现目标或调整计划。社会从农牧手工业分类到大机器生产分工,及至现代科技出现随着资源改变而改变。

目标生成有赖资源,并形成战略体系。管理者面临的问题不是任务苛求,而是任务条件——资源。目标生成阶段对资源分析立足现实和未来资源总量,目标分解,形成发展战略,出台保证计划实施的人事、物料、工具、空间、资金、周期等管理细节。

二、有效配置原理

有效配置原理是指管理者对资源配置越是合理,组织效率越大。人类活动导致资源耗费,单一资源有限,需要有效配置资源。资源投入不足,增加投入将提升产出,继续投入会有临界点,超过临界点再投入,产出变化趋于零。

文化和技术建设从精神和物质上为管理提供平台,资源配置在平台上演绎。管理者一方面致力成员形成共同价值观,如员工手册、绩效辅导、岗位责任、工艺文件等,同时也致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如劳动竞赛、业务练兵、小改小革、新品研发、员工多能制等。人是第一要素,人的解放贯穿资源配置全过程。

三、稀缺高值原理

稀缺资源是指那些必要性极强、来源渠道极为有限、获取方法极为困难、生成周期极为漫长、本身具有单向性的资源。稀缺高值原理是指资源越是稀缺其所带来的附加值越大、组织发展速度越快。

先进管理和技术思想、优秀个人技能和素质、超前生产工具和方法支撑的共同价值观是稀缺的。物力资源难以短时形成,难以储备、再生和加工致使其稀缺,如石油、矿产品、电能等。物力资源提取、加工、制作难度决定物力资源稀缺程度。财力体现资本稀缺性不在货币本身,而在货币运动规律决定的流通意义。货币只是符号,信用、赊销、以物易物、来料加工等都是其表现形式。时间是单向性资源,针对个人或组织其有限。时间是凝结在劳动成果中的资本和劳动力。信息之于组织发展是稀缺的,为组织发展提升价值。

四、再生替代原理

资源再生替代是指同一资源在化学性质不变前提下再生或改变其化学性质,在物理性质不变前提下替代的理念。其是人类社会对资源耗费有价值活动,是人类与自然有机统一,并通过主观能动性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动力。再生替代原理是指管理者越是注重资源再生替代,组织生命力越强,社会发展越快。

人的再生和组织对人力资源不断发掘、培训延续了人力资源有效供给;生产工具发展将人类从繁重体力和有害劳动中解放出来。阶段性的科学、技术、工艺、成本等条件困扰资源替代,但管理者基于再生替代原理保证组织效率。财力资源再生替代是投入、产出的一般规律,资本转变为利润、劳动力转变为工资、土地转变为地租、金融票据、股票债券等是其现象。时间替代可以通过生产工具、优化工艺、轮班制等实现。信息获取、采集好处理方法可以再生替代;其提供发展机会和缩小目标误差,法律、制度、标准和市场等属于这一范畴,恒定组织发展速度和方向。

五、互换互补原理

互换互补原理是指管理者对管理要素互换互补越是熟悉,组织发展适时能力越强。资源统一于货币,量化发展水平。这个原理揭示组织在单一资源有限性中有效使用个别资源的一般规律,单一资源节省量不影响资源耗费总量。

信息资源的稀缺性篇2

电子商务的前景非常好,不但整个行业的前景好,任何一个电子商务品牌都有着广阔的前景,因为电子商务使得商务的地理范围大大扩大了。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广域性,网络品牌建设与传统品牌建设也有些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区域的概念变了。在线下传统商务中,我们一般会使用地理区域来开展品牌建设,所以,会存在区域品牌(或者叫地方品牌)的概念,成就区域品牌有区域文化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区域对流动的限制,也就是说,当你建设一个新品牌时,你可以利用这个地区有限的商业资源,占领这些有限商业资源中的有限货架资源,而后通过导购或其他人力推销的方法去慢慢建设自己的品牌,因为你的目标消费者是基本上不流动的,固定的货架就能守株待兔。很多品牌就是这么成长起来,进而走向全国的。

可是在网上用地理概念就再也行不通了。当然,我们还可以使用区域这个概念,网上的区域就是社区。网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区:有淘宝,这就是典型的商务社区;有QQ,这是一个年轻人聚集的社区;有新浪微博,这是一个高端人群聚集的社区,等等。所以,如果是创业者,想从区域走向全网,也可以从某一个社区开始,而后扩大覆盖面,跨区域运作。

第二是网络的稀释性增强了。在传统商务中,货架是稀缺的,甚至媒体资源也是稀缺的;而在网上,货架不是稀缺的,媒体也不是稀缺的。可以说,相对于传统商务而言,原来我们认为稀缺的东西,大部分现在都不稀缺了,原来我们认为有公信力的东西,现在公信力不强了。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条信息,包括产品信息到网上时,很快就淹没在海量的其他信息当中,不要说别人是否信任这条信息,就是要看到这条信息都已经很不容易了。

但是即便营销环境已经变了,营销的本质也不会改变。比如,营销就是为了争夺目标对象,就是要建立起品牌与目标对象之间的关系,就是要让目标对象对品牌产生好感等等,这些本质的东西不会发生变化。

因此,做网络营销,做网络品牌建设,尤其从传统商务转向电子商务时,必须从过去那种关注物理资源(比如商场、货架)转变到直接关注目标对象上来。回到这个营销原点会有利于我们去探索和挖掘网络上的营销资源、营销渠道与营销方法。

鉴于以上这些认识,根据不同企业的资源情况,网络品牌建设的策略或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烧钱模式。那就是资源很充足,钱很多,一般拿到了大量的风投,追求的是营销速度,多种手段一起上,我们容易看到的是铺天盖地的广告,这就不多说了。

信息资源的稀缺性篇3

【关键词】注意力注意力资源注意力经济

一“注意力经济”的提出与定义

(一)“注意力经济”的来源

注意力稀缺的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最早提出“注意力经济”的概念的是一位名叫桑盖特的心理学家,1990年他发表文章,对注意力经济和心理学的发展作了专门的探讨。

注意力经济真正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是米切尔.高德哈伯,1997年12月在《连线》杂志上发表了《注意力购买者》一文,认为伴随着信息流动,有一种有价值的稀缺资源也在网络空间流动,这种稀缺资源就是注意力,注意力经济才是网络经济的本质。文章指出,“注意力经济”是指如何更有效地配置企业现有的资源,以最低成本去吸引用户或消费者的注意力,通过培养其潜在的消费群体,以期获得最大的未来无形资产,即经营消费者的注意力。在这种经济状态中最重要的资源,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货币资本,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注意力。

从此,揭开了各种针对注意力经济、网络经济,以及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等问题讨论的序幕。

(二)注意力的定义

托马斯.达文波特在他的《注意力经济》一书中,指出“注意力是对于某种特定信息的精神集中。当各种信息进入我们的意识范围,我们关注其定的一条,然后决定是否采取行动。”

汪丁丁在《“注意力”的经济学描述》中指出“注意是主体的心智力量在特定客体上的集注,因此在英文中它与‘注意力’是同一个词。”

所谓注意力,是指人们关注一个主题、一件事情、一种行为和多种信息的持久尺度。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客观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在同一时间内不能感知所有对象,而只能感知其中的少数对象。当一个人注意到某些对象时,同时也就离开其他对象。

注意力是指客户对企业的关注、信任及忠诚。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顾客的主动性相对增强,当企业开始注意到品牌、形象的良好效应时,它也逐渐把注意力集中到客户对企业的评价及感受中来,此时“注意力”开始形成一种资源,并受到重视。注意力作为一个个体资源虽然是有限的,但如果从全社会总体角度看,它又非常丰富。由于“注意力资源”的再生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企业需要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以吸引其注意力。

二注意力资源的特点

注意力经济研究经济运行过程中涉及的注意力的问题,注意力是经济活动不可缺少的资源。作为一种资源,注意力具有以下特性:

1.注意力资源具有稀缺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曾说过:“信息量的消费对象相当明白:它消费的是受众的注意力,然而信息的丰富却造成了注意力的贫乏。”作为资源,注意力是有限的、稀缺的。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过剩,导致人们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短缺。“物以稀为贵”,注意力就会形成价值。对于企业来说,客户的注意力对不同的企业是不会平均分配的。

2.注意力资源具有传递性

注意力是可以传递的,利用名人做广告就说明了它的传递性,在观众关注名人的同时厂商或产品也或多或少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在广告泛滥的今天,这种传递性给企业和消费者个人都带来不小的利益。

3.注意力资源不是一种周而复始的既定存量,它会增值

个人消耗注意力资源获得各种信息以后,有相当部分信息转化为记忆信息,形成经验或习惯类信息,这是形成偏好的心理基础。它能影响个人对注意力资源的再次使用的效率。这类信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价值判断,另一类为事实判断。取经济学视角看,正是这两类记忆信息,引导人持续作出就业、消费、储蓄三大决策。反复使用注意力资源的关键含义是,这种资源的多次使用效率多于一次次使用的算术加总。

4.注意力资源的可再生性

注意力资源不开发时几乎为零,而利用得愈多它的延伸量愈多,利用得愈好它的回报也就愈高。企业或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配置和利用各种资源,综合比较经济优势,注重新品开发,强调质量与服务,巩固现有消费者的注意力资源,开拓新的注意力资源,广泛利用这一不可多得但可再生的资源。

三社会主体与注意力资源

(一)个人与注意力资源

作为注意力资源的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个人需要发掘和合理利用注意力资源,同时这种资源对消费者具有引导的作用。

社会注意力经济离不开社会中个体注意力的经济,在信息和知识爆炸的社会,每个家庭、每个个人都面临如何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注意力资源,如何赢得社会注意力的问题。当一个消费者发掘并有效利用的注意力资源越多,他获得的信息也就越多,他也就理所当然地在这种信息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二)企业与注意力资源

信息技术的强势扩散正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展示自己的产品和获取相关信息,使信息量剧增,也使广告业、信息传播业成为真正可持续发展的大产业。从信源方向看,企业获取上游产业的信息以及提高处理信息的效率,意味着成本、特别是人力资本节约。

对企业来说,注意力有以下作用:第一,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促进企业其他产品的销售;第二,企业的网站在获得大量的用户信息后,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第三,通过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打开市场渠道,当访问自己企业网站的“点击数”增加时,企业网站就有可能成为“知名站点”,随后开始企业广告与销售产品,以赚取广告费或销售利润,网站因此获得大量的广告收入;第四,通过免费服务,快速“圈地”,成为某一行的“老大”,利用因特网中的“第一者生存”的规律,使自己的企业进入正反馈发展的快速通道。

(三)政府与注意力资源

政府对于注意力资源更多的是调控。对注意力资源的控制,不同的国家在控制方法、范围和程度上都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市场化程度越高,市场对注意力资源的配置能力也越强,反之则政府或政党对注意力资源的控制能力越强。

现代国家对注意力资源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大众传播媒体的控制来实现,其次是通过政策和组织。这种控制往往是出于对注意力资源政治价值的认识,一次国家或政党对注意力的控制主要是被用来作政治目的和政治运作。在注意力资源被大量用于政治需要的同时,也有部分被用于经济目的。

国家对社会注意力资源的控制的另一个领域是教育和科技。教育和科技领域是社会注意力资源大量消耗的地方。教育和科技的市场化程度,影响到注意力资源的配置效率。目前我国对教育和科技的宏观调控力度还是比较大的。

【参考文献】

[1]张雷.注意力经济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

信息资源的稀缺性篇4

[关键词]诚信稀缺资源核心竞争力

作为一种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地发展。

然而,我国电子商务的竞争同样十分激烈,每年有近10%电子商务企业倒闭或者被重组,要抓住我国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契机并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脱颖而出,树立品牌形象是电子商务企业的必由之路。品牌也就是产品的“口碑”,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品牌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凭着诚实守信,真抓实干做出来的。因此,企业要想树立自己的品牌,首先就是要搞好诚信建设。

一、我国现阶段电子商务诚信状况不容乐观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十三次、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网上交易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产品质量、售后服务和厂商信用得不到保障”,两者的用户比例分别占总用户数的42・1%和43・8%;与此同时中国消费者协会的2003年全国投诉情况也显示,消费者对于互联网服务的投诉增幅异常惊人,2003年比2002年增长了117・5%。由此可见,诚信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电子商务与传统的的经营模式不同,消费者与商家不能面对面,只能在虚拟的网络上交流信息,这就加剧了商务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交易双方由于网络的限制,往往仅能知道对方极为有限的信息。主要的表现为:卖家只知道买家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却不知道买家的实际购买能力;而买家只知道卖家在卖什么,不知道实际上卖家手上究竟有什么货物,是否有足够的供货能力和完善的销售渠道。甚至有些时候这些有限的基本信息也是不可信的。于是出于安全目的的考虑,交易双方都试图去收集对方的信息,以便分析对方是否满足自己的要求。而现阶段的电子商务环境尚不能满足这一市场需求。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商务的信用体系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覆盖面较窄。主要是国内的一些知名的电子商务企业率先建设了第三方担保、评级制度,加入了网络诚信联盟,但依然还有很多的中小企业尚未进入。而美国的信用评级则覆盖了所有的企业。从个人消费者来看,电子商务企业的评级制度只是针对在其自身的网站上参与交易的顾客,基本上是各自为营,因此缺乏普遍的约束力。而美国的个人信用评级和信用卡则是针对所有个人,适用于任何网站的。其次,第三方机构缺乏权威性。我国电子商务企业的第三方机构主要是由网站本身和一些银行、企业构成或者干脆由第三方企业充当。比如淘宝网的支付宝平台虽然拥有很高的信誉度,但究其实质仍然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公司,从理论上讲诚信风险依然是存在的。在第三方担保制度里,充当第三方机构的必须是由有着绝对权威的银行或政府部门组成,而有着利益关系的企业自身应该退出。

由此可见,我国现阶段电子商务的诚信状况尚不容乐观。

二、诚信是我国现阶段电子商务的稀缺资源

“物以稀为贵”是古人对供求关系的朴素认识。现代经济学则告诉我们,什么商品最稀缺,什么商品的价值就最大。不论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是一个企业,谁拥有稀缺资源,谁就能获取高额利润,就拥有发展的基础。正因为如此,在优胜劣汰、你死我活的商战中,寻求、拥有稀缺资源,就被视为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最有效途径。而在我国现阶段电子商务最稀缺的资源就其实就是诚信。我国的商业环境本来就缺少诚信,诸如假冒伪劣商品泛滥、虚假广告盛行、合同履约率低、三角债、银行呆坏账、信用卡诈骗、偷税漏税、会计做假账等问题不一而足。据工商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订立的合同约为40亿份,但平均合同履约率只有50%左右。另据有关部门对我国283家名优商品生产企业的调查,其中16类650种商品几乎全部被假冒。这种现象在电子商务的新环境下就更容易被放大,因为它的约束机制更加不健全。这一点在上一节的中已经做了充分的论述,兹不赘述。诚信既是最稀缺的资源,必定拥有者寡;反过来讲,因其最为稀缺,谁拥有它,谁就拥有最大的优势,就拥有战胜一切对手,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因此,一个电子商务企业要想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首先就必须以诚信为本,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售后服务,以建立品牌的美誉度。

三、诚信是电子商务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信息资源的稀缺性篇5

一、理论背景

Leenders和Gabbay(1999)最早专门研究企业社会资本问题,他们将企业社会资本(CSC)定义为企业行动者通过其社会关系获取的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在内的资源集合,这些资源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在众多的有关企业社会资本的理论研究中,nahapiet和Ghoshal的得到相对普遍的认可。其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模型为:(见图1)

图1

首先,企业社会资本的行动主体具有多重层次,从个体、群体、部门、公司到企业集团都有可能,即企业的社会资本可能来自于个体、群体、部门和企业集团各个水平的与外界所建立的网络。

其次,企业社会资本通过结构、关系和认知上的因素来发挥作用。其结构因素是指相互信赖的规范、价值、观点和信念,主要指企业与供应商、客户、政府机构及其他组织、个人之间的社会信任。关系因素是突出了二元结构的人际关系,分析关注于如何通过人际关系的创造和维持来获取稀缺的资源。认知因素是网络中的认知范式,指有益于增强合作效果、产生互惠期望、降低交易费用的社会关系网络。

最后,企业的社会资本是具有权变性的,企业的网络和网络资源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时表现为企业的社会资本,当企业的网络和网络资源约束和限制企业的发展时则表现为企业的社会负债。

国内学者边燕杰、丘海雄、张方华等人认为,企业社会资本是企业通过与经济领域中的各个方面建立起的各种网络来摄取资源的一种能力,而这种网络关系是建立在信任和规范基础上的,他们将企业与外部的联系视为企业社会资本,企业能够通过这些联系而获取稀缺资源。

二、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及引发的问题

本文认为,企业的社会资本是指那些能够被企业所控制的,有利于企业实现其目标活动的,嵌入企业组织(包括组织中的个人)关系网络结构中显在的和潜在的资源集合,包括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企业外部社会资本和两者之间的交集-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社会资本既能体现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通过外部社会网络获得稀缺资源;又能体现企业作为内部活动的组织,通过内部社会网络提升利用稀缺资源的效率,同时企业家的社会网络也为企业获得稀缺资源和信息做出了重要贡献。概念框架为:(见图2)

图2

本文随后在上述企业社会资本的概念的指导下,提出了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企业社会资本的作用最终就是能够提供机会来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具有控制的功能来减少网络内的摩擦,提升企业间的信任,从而起到协调与合作,减少相互间的监督成本来保证网络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具体表现为:(图3)

图3

企业社会资本作为企业的特殊的一种资源,当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遭遇突发性事件可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通过社会网络对企业内、外部各种知识和资源进行协调和整合,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由于其产生于企业社会网络中不同主体间的信任和合作,故有助于积累企业的声誉资本;通过社会网络可以获得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动态,从而增加企业的市场机遇;由于其所培育的企业良好声誉及更多有利信息的获取,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所有上述的原因都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当然,企业获取企业社会资本总是有代价的,作为一种资产的投资成本在特定的企业目标下,企业获取网络资源可能会表现为入不敷出,使得获取社会资源表现出较大负债。同时,企业社会资本的获取还会面临着各种风险的选择,如企业社会资本与其他资本之间的不兼容性,社会资本的各种形式之间和各种形式的内部的排斥性,都可能使得获取社会资本表现为难以兼顾的机会成本。其具体表现为:(见图4)

图四

三、基于企业制度下的企业社会资本合理化利用的建议

本文从企业制度的建立上就如何规避上述企业社会资本的困境而提出了一些建议:

1、组织内部与组织间的交流制度的建立。建立一种鼓励员工、组织、外界相互交流的制度可以有效增加企业社会资本的规模和质量。由于每个员工的社会资源禀赋不同,员工之间的交流肯定会提升个人的社会资本;员工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员工可以从组织中提升自身的社会资本内容,组织则促使员工最大潜能发挥自身社会关系网络,组织也可以不断扩大

社会网络范围,促使社会资本增值。但不应使企业过分依赖于个别员工建立的社会网络,以免企业社会负债的形成。

2、企业内部约束员工的制度的建立。企业在最大化利用员工个人社会资本的同时,要通过制度的建立来防止“关系网”的建立,防止企业内员工拉帮结派,同时也为了防止非正式组织给企业带来的负面效应,以使企业能够将从外部获取的稀缺的资源在企业内部得到很好的配置,故企业内部的员工约束制度的建立至关重要。

3、信任保障制度的建立。信任是社会资本整合能力的重要方面。在创新的集体行动中,只有相信对方具有胜任的能力才有可能进行合作;同时信任体现于他人相信合作者的诚实性,即不会利用对方的弱点来进行投机行动的可能性。双方合作创新的过程,既是双方核心知识的交融过程,也是双方核心机密可能泄漏的过程,所以没有信任,双方则无法进行合作。所以企业要将在社会资本网络中的合作所要求的信任制度化,以确保企业整合资源的顺利进行。

信息资源的稀缺性篇6

[摘要]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针对这一特殊怪局,本文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对策。

[关键词]国际贸易;定价权;大宗商品

1前言

“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2010年5月16日直言,“中国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缺失”。姚坚做出如此激烈表态的最大依据就是连年落败的铁矿石谈判。“铁矿石谈判由年度定价转为季度定价后,以现价结算,中国钢企按2009年进口量全年要多付700多亿美元。”在2010年5月16日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商务发展论坛上,姚坚算了这样一笔账。从2002年至今,进口铁矿石价格已经由不足30美元涨到150美元,而钢材价格仅由2000元左右涨至目前的4400多元。“在国际市场中,虽然我国占65%的铁矿石进口量,但是没有发言权。”姚坚表示,事实上,不仅是铁矿石,石油、铜、粮食等大宗商品的进口也面临类似局面:供需矛盾突出,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海外收购遭遇阻力,对市场的非理性波动只能被动适应。进入21世纪,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渐渐出现了“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的怪现象。虽然我国进口量非常大,但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定价权已经“几乎全面崩溃”。由于缺少定价权,中国在“买”的方面不得不多付钱;更令人痛心的是,中国在“卖”的方面也是屡现“肥水外流”。稀土便是最好的例子。“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话道出了中国稀土大国的地位,不过这一资源优势并未被利用,反而遭遇了贱卖。我国拥有超过全球50%的稀土资源储量,并占据全球90%的市场份额,但1990—2005年,中国稀土出口量增长近10倍,平均价格却跌至1990年时的一半。“中国因素”成为世界市场的热点,但这显然是尴尬的“被热点”。如何破解“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的怪局,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利益,维护国家利益,已经成为再也无法回避的事实。2国际定价权缺失的主要原因

2.1管理体制存在诸多弊病

一是决策机制老化。国有企业传统的风险管理体制已严重不适应国际市场瞬息万变的考验。二是行业管理缺位。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稀土就被列为我国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还设立了国家稀土办公室。但是,实际情况是稀土的采矿权归国土资源部管理,而出口配额归属于商务部,部门衔接的不顺畅造成了管理上存在很大漏洞;另外,配额发放的倾斜和局部不公,再加上个别地方乱采滥挖,造成了中国是世界稀土供应的垄断者,却在国际市场定价问题上失语的局面。三是政府各部门缺乏协调。我国政府各部门和进口企业没有形成统一对外的格局,出现了多家采购、内部竞争、互相抬价、外商获利的局面。同时也造成了进口企业只知道到国际市场购买商品,缺乏参与和调控国际价格的主动权和积极性。

2.2行业集中度低导致无序竞争

行业集中度低是当前影响我国原料市场话语权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目前贸易主体过多、平均规模较小,企业在谈判能力方面很难与国际大集团形成对抗。以铁矿石为例,我国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与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三个主要跨国集团形成同一级别的对话。同样由于经营主体过多,厂家之间不惜低价竞销,使我国无法掌握定价权。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我国的焦炭等行业。“因此,商务部提出通过行业协会整合行业集中度,再辅以国家扶持,形成行业龙头,从长远来看非常必要。”

2.3信息不对称

目前中国在大宗商品的谈判中,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急需解决,那就是中方的意向常常暴露在商家尤其是国际炒家的眼下,两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机制和信息,他们对我们却是一清二楚。2004年的大豆风波即是如此,当年,在得知中国大豆采购代表团即将前往美国采购250万吨大豆后,国际炒家联手将CBot大豆期货价格从220美元/吨力推到391美元/吨;但合同签署完毕后,期价最高下跌了125美元/吨,最终造成了国内一半大豆压榨企业的倒闭。

2.4产能弹性缺失

运转产能弹性的缺失并非仅限于钢铁行业。作为稀土资源大国,中国在稀土领域定价权的旁落同样受制于产能弹性不足。2009年,国际稀土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跌,国内各媒体纷纷指责国内资源型企业的“稀土贱卖”。在国际需求大减之际,国内稀土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非但没有及时减产、停产,反而提出国家收储以维持企业运转。大型央企五矿集团也正是在此时南下江西,收编了两家稀土分离企业,并在金融危机全程满负荷运转。好在全球经济迅速走出低迷,稀土价格在2010年快速攀升,否则,真不知五矿要如何面对满负荷生产出的库存。

无论作为资源需方或是供方,中国企业在产能运转率方面似乎都缺乏一定的弹性。这就直接造成了在市场向好时,企业快速扩产满负荷生产,过度竞争造成全行业利润微薄;市场一旦下滑甚至持续低迷时,企业只能适量减产,却慎言停产,必要时借助政府之力拉动需求。正是这样缺乏弹性的工业产能,让中国无论作为供方还是需方都面临相对于交易对手的过剩问题。解决之道,恐怕绝非将100家企业整合为2~3家、在国内建立期货市场这般简单。因为,即便国内只有1家钢厂,7亿吨产能如不能弹性运转,面对市场的变化,三大矿仍有底气漫天要价;即便上期所开设了铜、铝、铅、锌、钢铁等所有的金属期货,具有反映和放大供需关系的期货价格仍然不能反映中国的利益。

2.5期货市场发育不完全,缺乏国际定价中心

在现代市场体系中,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风险转移和提高市场流动性三大职能。目前,我国有3家期货交易所,只有10个交易品种,而美国商品期货市场则有多达348个交易品种。交易品种稀少、市场规模小、市场开放度不高、市场参与者有限等因素制约了中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使之难以发挥对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作用。目前,国际市场的定价权基本上掌握在几大期货交易所手里,国际石油价格的确定主要由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期货价格决定,国际农产品价格主要以美国芝加哥期货价格作为参考,国际金属价格主要参照英国伦敦期货价格确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大宗商品进出口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价格。与此同时,由于外国的供应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或预测我国的库存状况及采购时间、品种和数量,利用期货市场进行炒作,抬高价格,赚取巨额价差。此外,由于我国没有相应的国内期货市场进行价格风险规避,这就使我国企业进口面临的价格风险绝大部分由自己承担。

3积极争取国际定价权的对策

目前,针对供求之外的不确定因素,我国在大宗能源类商品进出口业务的开展过程中必须注意到各种看似“非理性”的溢价或折价,我国应在更高的理性层面采取相应对策。

3.1改革我国大宗商品流通体制

大力推进我国大宗商品的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打破流通行业的行政垄断,鼓励市场竞争,尽快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以增强企业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尽量减少行政干预,逐步让大宗商品的价格由市场特别是期货市场来形成,进出口决策由企业根据市场行情灵活决定。鼓励民营企业到国外低价购买大宗商品,然后进口到国内。政府从完善和规范市场入手,制定市场规则,灵活管理和调控市场。当前要完善市场法律体系,特别要建立反暴利、反垄断等法律法规,保护市场经营主体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2尽快建立和完善期货市场

目前在上海、大连、郑州三大期货交易所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各类大宗商品的期货交易市场,发展避险工具,通过远期合同化解价格风险。

要尽快把期货品种上市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理顺期货品种上市程序,适度扩大期货公司的业务范围,使期货市场能根据市场需要及时推出有利于维护我国经济利益的石油、铁矿砂、钢材、农产品等大宗期货品种,并适时推出国债、外汇等金融期。货品种,有效规避国际市场风险,增强我国对大宗商品定价的“发言权”,力争使我国成为某些大宗进口商品的全球定价中心。

3.3加强政府的有效协调与指导

尽快成立专门机构,或通过行业协会,收集国际市场信息,跟踪国际利益集团与国际炒家的动态,消除我国进出口贸易信息不对称问题。建议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商务部等有关部门成立专门协调机构,加强对大宗商品国际采购的宏观指导。要协调好国内各大进口商的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联手采购影响和压低国际价格,使得我国获得与进口需求相匹配的国际价格的参与权重。政府应重视对重要资源性商品信息的开发并服务于国内企业,努力消除国内企业在参与大宗能源类商品国际市场定价过程中的信息劣势。

3.4采取灵活多样的采购方式,并建立战略储备

国家应帮助和引导企业及时根据国内需求和国际价格行情的变化,自主、灵活地确定进出口数量。在采购过程中,既要避免分散采购导致内部竞争使外商获利,也要避免集中采购导致商业机密泄露引起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上升。对大宗买卖,必须在高度保密情况下统一策划,采用灵活多样的采购模式与具体策略,特别是要把现货与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组合买卖,规避市场风险。要积极通过国际投资等方式,参与大宗商品国际基地的建设,从源头上消除价格波动的影响,保证大宗商品的安全供应。

3.5实施企业联盟,争取国际价格谈判优势

从整体上看,中国在某些大宗产品上是国际大买家,但由于有太多企业从事这方面的国际贸易,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统一定价的联盟,国内单个企业的声音很容易被湮没。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价格卡特尔”体系,是规避国际大宗产品市场价格风险的重要手段和保卫中国经济安全的有利武器。

大宗商品实施集中采购是在海外建立价格卡特尔的有效途径,这样可以使行业内各个企业统一协调和自律,团结起来进行联合议价,打破各企业在国际市场各自为政的格局,避免由于相互竞争而竞相提高进口商品价格,实现利用数量上的优势来换取在价格等方面的谈判优势,并最终规避进口价格波动风险。中国作为需求和消费大国,更需要由几家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建立一个联盟,由这个联盟负责海外集体采购原料。价格卡特尔是一种有效的规避价格风险的行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需要考虑其合法性问题,不能与国内外的反垄断法等约束竞争行为的法规相冲突。可主要通过行业协调、企业自律来实现,尽量避免行政力量的介入。

参考文献

[1]顾列铭.中国如何拥有国际市场定价权[J].中国外资,2006(2):50-51.

信息资源的稀缺性篇7

一、中国难以复制opeC模式管理稀土资源

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两者都是现代工业不可缺少的资源,但国际市场的地位却迥然不同。在现代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原油都是不可或缺的主要能源,虽然现在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替代能源,但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原油仍会扮演工业“血液”的角色。正是基于原油现阶段的不可替代性,各大原油消费国也乐于看到opeC的存在。因为,正是opeC稳定了原油市场,当世界经济萧条时,opeC通过压缩产量来保证油格的稳定;当世界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时,opeC通过扩张产能来保证市场供应,使原油价格不至于大幅涨升。

如果说原油是工业生产的基础,那么稀土就代表了工业的未来。稀土资源全球已探明储量不到一亿吨,是既稀缺又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在西方经济整体持续低迷的状况下,欧美日等寄望通过技术优势,使经济走出危机的泥潭,走向全面复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必然的选择。而稀土功能材料在永磁、发光、催化、储氢、抛光、乃至军事高科技等众多高新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是未来新材料领域的明星,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维生素”。有鉴于稀土材料的重要性,欧美日一方面大肆作战略性囤积,一方面与中国对簿于wto,希望通过wto规则迫使中国继续向国际市场提供廉价稀土材料。

(一)opeC是多国合作的产物,中国稀土管理难以引入外力

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成立的宗旨是通过共同行动反对西方国家对产油国的剥削和掠夺,保护本国资源,维护自身利益。现有的11个成员国,原油储量占世界上已探明储量的78%,并为国际市场提供占总消费量大约40%的原油。opeC通过在成员国内部分配配额的方式,控制原油产量和影响国际市场的油价;通过保持原油市场的繁荣,致力于向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稳定供应,来兼顾生产国与消费国的双方利益,避免引发纷争和消费者国的不满。

中国对稀土的管理却难以通过国际合作来完成。首先,中,俄,澳,美等稀土储量靠前的国家中,只有中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大批量生产的能力,其它国家基本没有开采本国的稀土资源;其次,中国过去罔顾环境的低成本开采模式迫使其它国家放弃了对本国稀土的开采,转而使用中国稀土原料。所以,在稀土开采和早期提炼环节中,中国在世界上找不到合作者。当中国开始放弃原始的开采方式,加强管理和调控时,只能以一已之力,抗衡欧美日等主要使用国了。

(二)opeC通过与非成员国合作定价,共同维护国际原油市场的健康发展

opeC左右着全球原油市场,也经常被批评缺乏透明度。为了保障成员国的利益,opeC始终坚持认为原油市场供给是充足的,提高产量只能是特定条件下的措施。然而,它的这些不作为,却很少引来消费国的集中攻讦,其中诀窍就是国际原油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主要由opeC官方价格、非opeC官方价格、现货市场价格、期货市场价格和易货贸易价格等共同决定,在价格形成过程中,opeC官方价格只是众多因素中的一种,所以,能够在市场中达成平衡。

反观稀土的国际市场价格,中国作为最大的生产国和供应国,不能通过价格手段有效调节供需,在价格形成中无能不力。当我国开始通过行政手段调控稀土生产和出口时,使稀土的价值回归正常时,飙涨的价格让习惯于廉价使用的西方各国怨声频传,也使中国陷入wto规则的纷争中。

(三)中国稀土缺乏opeC的国际化

opeC虽然拥有占绝对优势的原油储量,但opeC各成员国的原油从勘探、开采、冶炼、运输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基本都是国际参与,众多西方大牌石油公司都是其中的参与者和获利者。换句话说,opeC是一个限制较少,进入门槛不高的公开市场。

中国稀土经过了多年的无序开采后,国家开始通过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出口税、出口配额等措施控制稀土的开采和出口,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国稀土出口的乱象。2007年12月1日施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将稀土资源列入禁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虽然能有效保护我国的稀土资源,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关上了国际合作的大门,使渴望参与中国稀土开发和生产的国际企业,转而成为攻击中国政策的急先锋。

二、中国稀土生产和出口中存在的问题

(一)短视和急功近利使稀土资源地饱尝恶果

早在2008年,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多部委就联合发文,规范稀土的生产秩序。然而在地方GDp增长和部门利益的驱动下,违规或越权审批稀土项目、无证开采、作坊式开采、超强度开采等现象多年来一直禁而不止,国家政策难以全面实施。加之许多稀土产区基本分布在经济结构较为单一的县市,利用稀土构建支撑区域财税的系统产业,成为了这些地区走向小康的不二选择。

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在稀土开采、选冶、分离等多个环节,落后甚至比较原始的工艺被广泛使用,导致矿山被破坏性开发,地表植被被严重损毁,由此带来的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使得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给农业生产以毁灭性打击。部分产区对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使矿区资源加速衰减和枯竭,并造成山体滑坡、河道堵塞、环境污染等事故和灾难,给稀土产区的公众生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2012年6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表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也证明了对稀土资源的盲目过量开采已经影响到稀土资源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缺乏具有采研产销综合实力的龙头企业引导产业合理发展

稀土资源是一种由17种元索组成的金属大家族,有轻重稀土之分。我国重稀土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江西、广东、福建、湖北和四川等省份,其中江西赣州被称为“世界钨都”。重稀土品种多,分布广,单体矿山储量有限,矿产地大多位于边远山区;而轻稀土则相对集中,内蒙古包头的白云鄂博矿是世界最大的轻稀土矿区。由于稀土资源的自有特性和之前的管理松懈,我国稀土从开采到冶炼分离的全产业链中企业隶属关系复杂,涉及中央和地方众多管理部门。由于条块分割和多头管理,南方稀土产业基本以中小企业为主;北方虽然有包钢稀土这样的大型企业,但也处于中小企业的包围之中。稀土“小、散、低、乱”的生产格局导致市场供求波动、监控管理困难、价格严重背离价值且在国际市场受制于人、国内资源浪费和生态污染等乱象。造成这些恶果的根源是全行业缺乏几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在稀土新材料开发和终端应用技术方面,也没有具有超前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龙头企业。虽然在国家政策不断收紧的前提下,中国铝业、五矿集团等央企和广晟有色,中科三环等上市公司纷纷参与稀土开采,但受制于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也难以起到应用的作用。

(三)稀土出口管理政策粗放,配套法律法规缺失

为了保护我国日渐式微的稀土资源,国家加强了对稀土产品的出口管理,取消了出口退税,设置了出口税和出口配额,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我国稀土产品出口的混乱局面,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现行的出口管理措施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稀土产品的税则归类设置和税率级差梯度难以监管品种繁多的稀土出口产品。如我国出口的上百种主要稀土产品中,仅有45个10位税号的稀土产品涉及配额许可证管理并征收15-25%的出口关税,其它税号的商品则不涉及。其次,海关监管查验手段单一,难以管控严重的稀土走私。稀土产品品种多、体积小、价值高、物理外观难以分辨,虽然中国海关将稀土列为重点打私项目,但稀土产品的出口走私现象仍然猖獗。2006年至2008年,国外海关统计的从中国进口稀土量,比中国海关统计的出口量分别高出35%、59%和36%,2011年更是高出1.2倍。第三,配额管理措施不到位且存在非法买卖,配额管理没有取到应用的作用。目前我国稀土出口配额简单地分为稀土氧化物、稀土盐类和稀土金属三种,不能涵盖各种用途的稀土资源出口管理。同时,出口配额的非法买卖不仅扰乱了稀土的正常出口秩序,也折射出目前配额管理和分配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性。

三、建立我国稀土生产和出口管理新模式的思考

(一)充分利用wto平台,与消费国协商解决相关问题

稀土资源出口管理是中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既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利益,又牵涉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对于欧盟、美国、日本等稀土消费“大户”无视稀土产业损毁性开采给中国国内带来的生态灾害,无理指责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政策,甚至提交wto仲裁的做法,中国要充分利用wto的规则,予以坚决的回击。其一,根据《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20条、第21条“安全例外”的规定,在特定安全利益受到威胁的情况下,wto成员国有权暂时停止施行wto特定义务,对这些资源的生产、销售、出口采取相应的出口管制和出口限制等规定,中国管理稀土出口合情合理。其二,wto认为,保护可用尽自然资源有关措施在与限制国内生产或消费一同实施时,不违反wto?规则。所以,我国应将限制国内生产和使用、打击非法开采和非法走私等情况通报wto和相应国家。其三,积极与稀土消费国协商,将自主配额转变为协商配额,并要求消费国协助中国打击稀土产品的非法走私活动,使稀土贸易回归正常渠道。

(二)建立稀土资源出口的全产业链管理体系

我国应对稀土资源实施战略性保护,一方面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开采;另一方面适度控制输出,保护国家经济和资源安全。为此,在稀土产业备受国内外关注的情况下,必须做到:第一,将稀土产业整体纳入国家的监管之下,稀土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必须经由国家部委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选冶、分离等生产过程也要在技术、安监、环保等部门的监督之下进行。要有切实可行的稀土产地山体、植被恢复系统。第二,将稀土产品全部纳入出口管理清单。稀土资源及其产品范围广、品类多,需要对各个稀土元素及产品种类进行细致分析,根据既往开采、应用、资源储量和现在矿体矿山的实际情况分类管理并适时更新管理清单。第三,综合运用多种出口管理手段,继续控制出口总量并通过出口经营登记、稀土产品出口许可证、出口税和出口配额等形式管理稀土出口。

(三)加快产业整合,加大科研投入,多路径保护我国的稀土资源

中国参与国际市场程度日益深化。在这一过程中,兼顾国际市场和国内就业、生态保护、产业结构调整等多重目标,难度越来越大。要突破当前的稀土困局,必须从以下方面全面权衡和考虑:首先,加快产业整合,组建多个综合实力占优的专业化公司。目前,北方稀土已确定由包钢稀土领军完成,而南方稀土分布多个省份,涉及地方国企、民营企业、央企和上市公司等不同主体的企业,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国家强力部门介入(如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等)、主导稀土产业的整合,组建几个集开采、生产、科研和贸易为一体的大型专业化矿业集团。其次,大幅增加科研投入,集中科技力量,攻关核心技术,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迅速改变我国只能出口稀土初、中级产品而大量进口稀土高端产品的局面。第三,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各稀土产地政府部门应该依据2011年5月10日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年7月26日工信部《稀土行业准入条件》和商务部对外贸易司《2006年稀土出口企业资质标准和申报程序》(征求意见稿)的规定,严禁搬山式开采,淘汰土法选冶工艺,严格环保门槛,阻止资金、技术流向不达标的稀土企业,完善企业的环保配套措施。第四,构建全国性稀土开采、生产、贸易和科研信息系统,广泛收集、研究、交流国内外各类信息,为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为企业传递开采、生产、研发和贸易等综合信息。

信息资源的稀缺性篇8

【关键词】会计计量;历史成本;公允价值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7-0073-1.5

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在学术界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时代不同,最优选择也不同。本文通过分析计量模式的内涵和影响因素,以及对国际国内会计计量模式历史发展的概述,提出会计计量观念的创新。

一、我国会计计量的内涵与局限性

会计计量是指运用一定的手段、尺度、规则,对会计对象的某些特质用数量进行表示。它主要由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两方面构成。对于计量单位通常选用名义货币(发生严重通货膨胀除外),所以,对计量属性的不同选择决定了会计计量模式的不同。

我国的会计计量长期以历史成本为主,它是在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当时的会计环境比较稳定,资产形态单一,大部分资产在初始计量后,其价值基本不变。在报表列示时,考虑到信息需求者的决策需求,常常结合其它计量属性对资产净值进行调整,主要反映在资产减值的处理上。但这种处理只是基于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防止企业虚计资产,其比较的基准仍然是历史成本,当可变现净值、市价低于成本时,以减值列示,当可变现净值、市价高于成本时,还是以成本列示,由此形成以历史成本为主的混合计量模式。随着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变化,大量的兼并、重组、联营行为使资产价值频繁变动;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期权、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给传统的会计计量提出难题;商誉、人力资源等软性资产在一些企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这些公司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往往取决于这些新的经济业务,怎么来计量他们?如何在会计报表中反映这些特殊资产?历史成本解决不了。要想真实、公允、及时的量化企业资产的真正价值,必须改变以历史成本为主的混合计量模式。

二、会计计量模式的影响因素

(一)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框架的起点,对会计计量有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侧重点也不相同,由此决定了会计的终极目标不同。关于会计目标,理论界主要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强调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而决策有用观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采用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通过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反映企业价值。

(二)会计信息

会计是一个提供经济信息的系统,其主要职能就是向企业内部及外部利害关系人提供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多种多样,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也是方方面面。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质量要求不同,其所反映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侧重点也就不同,这也影响到了会计计量模式的不同。

(三)资本保全

资本保全观点认为真实的收益应当建立在资本完整无损和保全企业同样的生产经营能力的基础之上。资本保全观点主要有财务资本保全和实物资本保全两种观点。观点不同,所选择的会计计量属性也会有所区别。财务资本保全观认为,资本可以用货币反映并主张保持货币资本完整,要求以历史成本计量会计要素;实物资本保全观则认为要保全的是企业的原有生产能力和经营能力,而生产能力和经营能力应以现行市价作为计量基础。

(四)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因素、会计人员素质等。这些方方面面的外部环境同样会对会计计量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

三、会计计量观念的创新体系

为了克服传统会计计量观念的不足和适应新经济现象计量的需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针对不同的情况确立新的计量观念和计量基础。

(一)建立产出价值观――现值计量基础

产出价值观是以被运用资源未来可能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作为资源的价值源泉,以时间价值的现值作为计量基础。它主要适用于对人力资源、无形资产价值的计量。

产出价值观的理论依据是,资产的价值是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一个组织对一项资产产出价值的关注,旨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未来效用期内产出最大的价值。与投入价值侧重于资产“过去的支出”相反,产出价值观更注重资产的“未来产出”。这就从时间上弥补了从历史角度计量的不足。

(二)建立效用价值观――替代成本计量基础

效用价值观是以一项资源对人或组织的有用性作为价值的源泉,以消除或补偿因资源使用可能出现后果所发生的费用――替代成本作为计量基础。它主要适用于环境资源的价值计量。

效用价值观可从西方经济学中找到依据。在西方经济学那里,价值就是“指财富、物质对人来说是有用且是稀缺的特性”。对“有用程度”的直接计量是非常困难的,可以考虑用替代成本来间接计量。重视效用价值的目的是保持、维护自然资源的良好状态和生态平衡,既考虑经济效益,又兼顾社会效益,避免因对资源的掠夺性消耗而导致资源的枯竭,避免因环境污染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三)建立稀缺价值观――协议价格计量基础

稀缺价值观是以资源的稀少短缺或唯一性作为价值的源泉,以拥有稀缺资源方的主报价、受取方认可的稀缺资源价值,经双方协商、谈判形成的价格――协议价格作为计量基础。它主要适用于歌星演唱,模特表演,名人字画,珍奇矿物、植物、动物等特殊、稀有资源的计量。

稀缺价值观基于非正常供求的现实,以“物以稀为贵”为依据。双方形成的协议价格不具有广泛的认同性,不同的人对计量结果往往差别巨大。

(四)建立保全价值观――现行成本计量基础

保全价值观是以一项资产重新取得所需投入的价值作为价值衡量依据,以现时重置成本作为计量基础。这一观念和基础解决了购买时间较长的资产原始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背离问题,使实物资本得以保全。它适用于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固定资产的计价。

保全价值观的理论依据是资本保持理论,避免因物价变动而导致对资产价值评估偏低的现象,维护固定资产的简单再生产。在保全价值观下,除了现行成本计量基础外,还可用一股购买力(一般物价指数)作为计量基础。

(五)建立市场价值观――变现价值计量基础

市场价值观是以假设资源当时正常销售的现金流入额作为衡量资产价值的依据,以脱售价格或变现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它主要适用于关心企业资产流动性的场合。

市场价值观依据的理论是:现代企业必须具有对社会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作出适时应对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竞争能力、偿债能力、应变能力,这就与企业资产的变现性强弱相关。变现价值代表企业在最近的将来可收回的现金数,从而使收益实现、成本补偿、支付便利。

(六)建立风险价值观――公允价值计量基础

风险价值观是以投机者对交易对象的巨大不确定性判断产生的风险作为价值的源泉,以熟悉情况并自愿的双方在公平交易基础上进行的资产交换或债务结算金额――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它主要适用于对衍生金融工具价值的计量。

风险价值观以风险与报酬均衡作为理论依据。由于激烈竞争市场中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而使人们产生消除、转移、分散风险的内在要求;由于未来交易事项的不确定性大,带来的损失可能性大,因而相应要求有高的回报。金融工具的价值受种种因素影响瞬息万变,加之交易合同签订时并不像传统商品购销业务一样投入成本价值,对这种象征性的经济交易工具如何计量,成为一个世纪性难题。直到现在,会计界仍难以找出理想的计量方法来确认其价值。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探讨,国际会计界达成初步认识:以公允价值进行计量,这是目前认识水平下的较优选择。

信息资源的稀缺性篇9

检察资源的初步分类及分布结构

现阶段的检察资源大致可分为三种: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是开展检察工作的基本保障,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属于检察资源的初级管理;信息资源为检察决策提供必要参考,对信息资源准确有效的利用,会使检察工作事半功倍,这属于检察资源中级管理的范畴;人力资源在检察资源当中最为宝贵,且总是处于极为稀缺的状态,管理起来难度也最大,故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属于检察资源的高级管理。

三种检察资源的价值呈金字塔状分布,与其稀缺程度呈正比。物质资源处于最下层,信息资源居中,人力资源最为稀缺,位于塔尖。物质资源的充足是顺利开展检察工作的保障,在检察系统中起基础性作用;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资源看似丰富,但其中有效信息并不多,收集者需要费更多的精力、用更高的标准来甄别良莠,加工整理;人力资源的稀缺是社会各个行业都面临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稀缺”并非单纯是指人才缺乏,也包括管理使用不当造成的“假性稀缺”。作者将在后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物质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物质资源即通常我们所说的检察机关的“硬件”。检察院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经费的相对固定和不甚充足。北京市检察院在近一两年的工作部署中多次提到,要加强检察机关的基本建设,其中就包括要加强经费、物质装备、办公用房等物质资源方面的保障。在检察系统整体经费不够充足的(文秘站:)情况下,要想实现有力、充分的物质保障,对检察物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就成为重中之重。主要说来,就是“开源节流”式的开发和“优化配置”。

(一)物质资源的开发。

物质资源的开发首先要从“开源”上想办法。经费保障是基本建设的首要内容,检察机关应当了解本级政府的财政状况,争取其对检察工作的大力支持,并制定出一定时期内的物质资源规划表,分阶段、有步骤地逐项落实,实现物质资源的逐步“开源”。

其次,在检察机关经费来源很有限的情况下,“节流”更为关键。特别是在全院范围内形成节约的风气尤为重要。如尽可能多的进行无纸化办公、办公用纸的两面使用、计算机耗材的合理调配、一次性用品的统筹采购等等,均能为并不宽裕的检察财务预算节约可观的一笔款项。

(二)物质资源的优化配置。

把物质资源合理分布在检察工作的“刀刃”上、形成资源的最优配置是物质资源利用的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决策者应本着“长短结合、重点突出”的思路,以发展的眼光统筹安排现有物质资源。

“长短结合”是指既要考虑物质资源现状和需求部门现阶段的需求度,又要用发展的眼光预测出今后一段时期内物质资源的丰富程度和需求部门需求度的变化,将短期计划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制定初步物质资源配置表:“重点突出”是指决策者在制定“长、短”计划时,要把握住一定时期内党政文件、上级检察机关部署的工作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圈定相关需求部门并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使检察机关有限的财力物力发挥最大功效。

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检察信息涵义

检察信息是指检察工作领域和与检察工作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领域中一切活动的消息、文献、情报和知识的总和;它以检察工作和与检察工作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的运动状态为内容,反映检察工作的状态变化及其特征,并借助于一定的物质传输或储存。①检察信息在检察工作中无处不在。它除了具有一般信息资源的共性特征以外,还有政治性、专业性等检察信息资源独有的属性。

(二)检察信息资源的类型

从内容上区分,可分为业务类信息(案件信息、控申举报信息等)和行政综合类信息(队伍建设、行政管理等);从时效上区分,可分为长效性信息(长期保存的档案等)和即时性信息(上级活动通知等);以记载形式不同可分为文献类信息(各类文件等)和非文献类信息(口头传达或电子邮件等);根据检察保密范围可以分为型信息与普通型信息,等等。

(三)检察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动态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化②已成为大势所趋。做好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就成为检察工作继续发展的关键。

1、检察信息资源的开发。

整合检察信息是检察信息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信息资源来源途径极为广泛,其中较为主要的有三种:各类文件(包括会议纪要等)、图书资料和网络。针对不同的信息来源需分别进行“简单开发”和“系统式开发”,并在二者开发成果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开发”。

简单开发主要针对通过传统信息来源(图书、文件等)获得的信息,以收集整理、登记分类为主要方式;系统开发则是针对通过传统信息来源以外的途径获得的信息(如网络信息资源、电视广播等)。系统开发的主要任务是从纷繁复杂的网络、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中寻找有效的检察信息群,并将其升华提炼、取其精髓,形成系统化的信息资源。

“综合开发”是对上述两种开发方式的成果进行再次开发,优势互补,通过两种开发成果的相互融合渗透,形成“完整有序、高效便捷”的检察信息资源模式。举例来说:如果将传统文件的管理在手工登记的基础上采用电子文档保存,并将文件内容在检察系统局域网上,供具有特定权限的领导批阅,就克服了书面文件传阅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如果将互联网、局域网中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电子信息打印出来,以传统信息管理方式进行保存,并归入检察资料库中,就能解决电子文档易丢失、损坏的缺点,为领导远期决策提供更多参考。

2、检察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信息资源可以同时被众多使用者共享,这是信息资源优于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最大特点。信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如何将信息资源更好地共享。除此以外,信息资源优化配置还应包括如何加强对已有信息的反馈和根据外界对反馈信息的反映进行信息资源再利用。这一切都有赖于信息共享及反馈体系的建立。

(1)、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容。

信息资源共享包括信息共享方式、共享范围,共享速度,共享效果等方面内容。

信息共享方式分传统型和新型两类:传统型共享方式有开会传达、传阅、分组学习讨论等,新型共享方式是利用局域网和互联网传播;信息共享范围主要涉及检察工作的保密问题,既怎样将信息资源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共享。在这一点上,传统共享方式把握得十分精确,而新型共享方式则需要较为先进的软件技术支持和编辑处理才能达到保密要求;信息共享速度主要涉及传统共享方式中信息资源的浏览先后、传阅速度等问题,新型共享方式则不存在这方面差异,需要关注的是信息更新速度;信息共享效果是信息配置是否最优的试金石,不论传统共享方式,还是新型共享方式,评价其是否合理可行的标准都是共享效果是否达到最优。

(2)信息共享及反馈体系的建立

信息资源优化配置还应包括如何加强对已有信息的反馈和根据外界对反馈信息的反映进行信息资源再利用。最为便捷的大众信息共享及反馈体系应该是依托互联网和局域网垒建而成。当该体系共享配置达到最优时,各个部门内部和各部门之间、以及院里对外消息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反馈均能在该体系内完成。

以检察信息工作为例:首先院信息管理部门将报送要点在局域网上公布,共享范围是全员共享;处室信息员阅读后撰写相应信息并在网上提交信息管理部门,此时浏览权限仅为信息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修改后将信息转至“领导批阅专区”等待领导批阅,共享范围限制在主管领导一人;领导批阅后此信息在共享区发表,全院人员,包括撰写信息的人员均能阅读。尤其是撰写信息的人员可以将发表稿件同报送稿件进行对比,寻找出自身写作方面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撰写出水平更高的信息稿件。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到,对信息资源的适时共享和积极反馈,以及对反馈信息的再利用,提高了工作效率,理顺了工作程序,使信息资源进入了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发展。及早在全院范围内建立符合院情的信息资源共享及反馈体系和各个部门的子系统是检察信息资源达到优化配置的必要条件。

(三)、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人力资源是检察工作发展的“第一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要靠人力资源来推动。目前检察机关多存在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因此对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成为决策者的首要工作。

(一)人力资源的开发。

同志指出:“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人才在当今时代的战略地位和关键作用,是爱才惜才的根本指导思想,所以“人才战略”实施的成功与否是检察工作成败的关键,用人单位要特别注意避免“表面控制”误区的出现,着重在“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两个方面更新观念,实现人才的合理流动。

1、“表面控制”的误区及根源

“表面控制”是一些单位为了引进、留住人才采取的控制政策:如只招收工作能力强、马上能出成果的人才,对一些有潜力但尚未作出成绩的人不屑一顾;对单位现有的人才重视不够,但对想要调出单位的人才又百般刁难、千方百计不予放行;等等。

一些单位之所以出现这种对人才进行“表面控制”的政策误区,其根源是急功近利思想在作祟。对人才的“表面控制”在短时间内可能会有一定的效果,给单位带来一定的成绩;但从长远来看,“表面控制”不但不能缓解单位内部人才缺乏的状况,反而会由于政策的“不得人心”加速人才的流失。检察机关在人才的引进和挽留政策方面应注意避免该误区的出现。

2、引进人才时应注意的问题

检察机关首先应明确引进人才的目的:是为了引进业务型人才,充实办案一线;还是引进技术型人才,加强检务支持保障;抑或为了提高调研水平,招收学术型人才。在招聘名额有限、人才缺口较多的情况下,有目的性、有重点地引进对口人才,有利于检察工作的顺利发展。

其次,检察机关在引进人才时对人才的期望值要有度,对适岗人才要大胆引进。这里说的“适岗人才”并不一定非得是专家型复合人才,而是指符合不同岗位需求的人才。对不同岗位人员应持有不同的期望值。如果检察机关要求引进的法律专业人员要精通计算机编程、网络维护,招收的技术人员也精通法律,各个部门招收的都是专家型全才的话,恐怕很难找到适岗人员。

再次,检察机关引进人才的眼光要放长远,不能只关注“显人才”,而忽略“隐人才”的引进。顾名思义,显人才是指已经作出一些成绩、大家公认能力较强的人;而隐人才是指具有某方面潜质、能力但还没有得到机会发挥或发展的人。“显人才”由于已经做出了一定成绩,比较引人注目,被各单位争相引进也就不足为奇,但引进成本必然较高,且引进成功率、工作忠诚度均不能保证。相比较而言,如果隐人才在适合的土壤中培育发展,同样可以作出很好的成绩,且由于隐人才在成功前没有引起太多单位的注意,引进成功率较大,引进成本较低。还有,中国传统的“士为知己者用,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深入人心,隐人才一旦成才后对挖掘培养其的单位忠诚度极高。如果独具慧眼的决策者能够大胆引进隐人才,假以时日必将成果凸显。

还有,检察机关在引进人才时要注意考虑储备人才的问题,在单位内部不能出现人才断层。决策者在引进人才时就应对不同层次和不同年龄的人员综合考虑,注重培养各岗位接班人,在单位内部形成人才梯队,以免发生因人事调动出现空岗、却没有符合要求人员顶替工作岗位的“人才断层”情况出现。

3、如何留住人才是检察机关发展的关键

检察机关在实施人才战略的时候,除了引进人才之外,更关键的是要留住人才,否则“来多少走多少”就丧失了引进人才的意义。决策者要采取全方位措施留住人才:

一是机制留人。检察机关在干部人事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要细化各项

规章制度,建立内部良性竞争机制和合理的内部选才机制,使干部考核任用标准和程序透明化、客观化,使人才产生继续工作、奋斗的动力。

二是工作环境留人。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物质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等。优美、舒适的工作环境和良好友善的工作氛围会形成强大的磁场,将一群检察精英吸引在这里。

三是系统培训留人。当代人才讲求“人的全面发展”,很多人在选择工作时金钱已不是第一考虑要素,是否有较多的培训机会和发展空间成为优先考虑的问题。检察机关如果能为干警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并鼓励他们通过“终身教育体系”补充各类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帮助干警保持较高的社会竞争力,有很多人才会选择留在检察机关边实践边深造,形成一个全员向上、勤奋好学的集体学习氛围。这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又会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进来,形成人才的良性循环。

四是以情留人。检察机关的人文关怀会使人才产生归属感,但决策者仅仅做到对人才嘘寒问暖是远远不够的,尊重信任和宽容才是真正的留人之道。首先,尊重爱惜人才,必须端正对人才的态度,信任和理解人才。同志指出:“信任是人才发挥作用、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信任是最大的尊重和爱护。”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是决策者用人的基本原则。否则不仅会大大伤害人才的感情,也会使决策者自己对人才产生疏远、淡漠的情绪,影响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其次,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人才的缺点是决策者的正确选择。人才和任何人一样,也是优缺点兼有、长短处并存。同志在读《三国志》时写过一段旁批:“观人观大节,略小节、略小故。”决策者的胸襟要非常宽阔,在对人才的优缺点成竹在胸的同时,适当容忍人才的一些“小节”、“小故”,人才感激之余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工作,优点得到充分发挥,“以情留人”措施的回报率必将节节攀升。

五是适当的激励机制留人。这是众多留住人才措施中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一个。建立有效的人员激励机制会使检察工作事半功倍。

美、日、中在公务人员激励措施上的差异比较(图)

美国

日本

中国

动机

成就+冒险

成就+安全

生活质量+安全

需要

个人成就需要

安全+个人成就需要

社会需要+安全+个人成就需要

工作

工作丰富+重建个人职业

集体班组成就

人际关系健康+降低个人间竞争

美、日、中三国文化背景不同,表现出对公务人员的激励措施也就不尽相同:美国从个人主义出发,以实现个人目标为最终目的,打破层级分明的树状结构激励机制,制定以突出个人能力为主的激励措施;日本是从集体主义出发,以对民族、社会、集体的忠诚度和创造财富的多寡为标准,制定激励措施;中国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背景,独特的人文环境,在制定公务员激励措施时就十分注重体现中国特色,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者的均衡统一。

检察机关制定激励机制主要受三种环境的制约:经济生态环境、政治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经济生态环境对激励机制的影响集中体现在经济体制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提高,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状况,检察机关有条件、也应该将过去的“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的激励模式转变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并重”的同步激励模式;政治生态环境最直接地影响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各项公务员制度,检察机关干警的个人利益必须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相应的激励机制也就必然是行政激励(如提职、提级)、道德激励(立功、受奖等)和物质激励同步;文化生态环境是一种长期沉淀而成的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检察机关的激励机制只有与检察文化生态环境相符合,才能取得或超过预期效果。

(二)检察机关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人力资源的最优目标是“消除假性稀缺,实现充分就业”。这里提到的“假性稀缺”并非真的出现了人才稀缺,而是由于使用不当未能发挥其特质能力。“充分就业”意指在人员没有增减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工作岗位,人人各尽所能,形成良性的用人结构,提高工作效率。检察机关在人员编制有限,人手不足的情况下,要充分了解现有人员的特点,对其进行合理定位,把不同类型、能力强弱有别的人才合理分派至各个部门,形成各部门内外结构的平衡,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1、决策者要对现有人才的个人特质了如指掌,并进行合理定位。人才分为很多类型,如外向型和内敛型,创造型,协作型和复合型等。不同岗位需要不同特质的人才,只有充分了解人才所属类型,才能对人才进行合理定位,保证人才初步配置的正确性。

2、决策者要将不同类型的人才按照强弱搭配、优势互补的原则分派到各个部门。一个以优质、高效为表征的优秀工作团队,并非人人都是能力超群,而是围绕一个或是几个核心人员开展工作,并通过适当决策和分工协作完成整项工作。很难想象一个“人人作决策”或是“人人只知埋头干活”的团队能够高质高效地完成工作。具体到检察机关,就是要对各处室人员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强弱搭配、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发挥每个人的能力。

信息资源的稀缺性篇10

采访钟朋荣已不是第一次了,每次与他交流,都会给记者留下深刻的记忆。因为从他的言谈中,总会让你在平和中感受到一个经济学家的智慧。这一次也一样,采访前,记者做了充分的准备,也带了一大堆问题过去。可是,没等记者发问,钟朋荣已经说出了对热钱这一话题的独到见解。

热钱不一定是“坏钱”

《新财经》:对于热钱,您是怎样定义的?现在中国有多少热钱?

钟朋荣:“热钱”也就是游资,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现在总量有多少,谁也搞不清楚。其实,老百姓存在银行的钱也可以称为热钱,过去有个概念叫“笼中虎”,意思是银行里的钱也会跑出来“咬人”的。如果老百姓对本国的经济形势不看好,对本币不看好,对银行失去信任,可以随时在很短的时间内把存在银行的钱取光,这些钱出来以后,也可以称为热钱。

《新财经》:热钱都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中国的?

钟朋荣:中国有5000万华侨在国外,通过华侨带进来的钱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来中国的外国人都会带一些外汇进来。通过这些正常渠道进来的钱加起来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数额。当然,也不排除通过各种非法渠道进入的。在一个开放的国家,很难把热钱堵住。

《新财经》:您是怎样看热钱这个问题的?

钟朋荣:其实,一个问题都有它的两面性,现在是国外的钱进入中国,我们把它叫做热钱。反过来,中国的老百姓把钱都拿出来买房子、买汽车或者换成美元出国留学,出国旅游,也可以称为热钱。关键是我们怎么看,我们不能只看到它负面的东西。就像狂风,大家都讨厌它,但是,当人们发现风能发电的时候,就觉得风也是好的。但是,风不是均匀地刮,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我们可以想办法把风储存起来,让它均匀地发电,坏东西就变成了好东西。

《新财经》:您刚才说到,热钱进入中国并不是只有负面影响,这个观点怎么解释?

钟朋荣:现在只要人民币不贬值,这些钱能去哪?能去美国?能去越南?都不太可能。我们现在只想到怎么去防这些热钱,但没有人想怎么利用这些热钱。现在这么多热钱趴在中国,他们不用承担任何风险,赚着人民币升值的利差,赚着银行的利息。我们不能用全国人民的钱、用我们的很多产业,养着这些热钱,就像养着“大爷”一样,管吃管喝,还得请保姆伺候着。我们现在的一些做法,是给这些热钱打工。

用热钱买资源

《新财经》:我们该怎样利用这些热钱?您是否能具体说一下?

钟朋荣:只要这些钱还存在银行,它就是资源。我们应该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当然,是在非常安全的前提下。之前,我们拿着大量外汇去美国买国债,结果亏得一塌糊涂。我们应该去买石油、买矿产资源,这些都是稀缺资源,长期看,只会涨,不会跌。有了这些稀缺资源,我们心里也踏实。即使现在用不完,转手卖掉也能大赚一笔。现在的国际石油价格是每桶140多美元,明年可能就是240多美元。铁矿石的价格应该也会翻一番。长期来看,这些资源供不应求,价格一定会涨。有了这些资源,即使我们给热钱付了利息,也只赚不亏。我们应该用这些热钱创造自己的产业。

《新财经》:依照您的说法,这些操作层面的事必须得有人具体去做,您认为谁来做比较合适?

钟朋荣:如果只靠发改委、中石油等这些机构和企业来做,肯定不够。很多国家的石油储备,都是靠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的。中国这么大,靠几个人来做这个事肯定是不行的。况且,国企做这些事情,没有切身利益,他们也不会太积极。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也会搞得很紧张,好像要危胁人家安全了。

我们应该动用民间的资源,让民营企业来做这些事情。民间有很多人是非常敏锐的,比如有些炒外汇的人,眼光比外汇专家还厉害。我们应该建立一种机制,给这些民营企业一些政策,在相对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利用热钱去国外购买稀缺资源,增加资源储备。这些资源将来价格高涨的时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非常致命的。最近农业部有一个政策就很好,鼓励一些投资者去国外买地、租地种、买森林,我们手里有东西就好。

《新财经》:您刚才说,我们要在相对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这些热钱。利用这些热钱安全吗?会不会在短期内就跑了?

钟朋荣:如果我们的稀缺资源多了,中国经济发展有保障了,热钱当然不愿意走了。这和老百姓的理财观念是一样的道理,如果股市行情不好,钱存在银行里又稳定,收益又高,大家肯定不愿意取走。相反,钱存在银行是负利息,或者其他收益高于银行存款,存款就没有意义了,大家都会取走。现在的越南,货币成了烫手山芋,就像废纸,大家只能疯狂地跑掉,跑到安全的、收益高的地方。所以,我一直在说,增加稀缺资源的进口,把中国经济真正搞上去了,钱放在中国比放在其他国家的收益高,这些钱就不会轻易走掉,就会长期留下来。即使两年后走了,我们也已经利用它把该赚的钱赚回来了。再说,只要中国政治稳定,经济形势稳定,热钱会长期留在中国,我们就有更多的机会利用它。

抑制通胀从供给开始

《新财经》:现在中国的通货膨胀很严重,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抑制?

钟朋荣:我们现在一讲抑制通货膨胀只从需求方面抑制,我认为这只是简单的、暂时的。物价是搞下来了,东西少了,大家也下岗了,老百姓的消费水平也下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也下降了。上世纪80年代,我们用计划经济思维做事,但往往是好心办坏事。当时,物价很便宜,猪肉几毛钱一斤,在武汉我为了买两斤猪肉,大冬天穿着军大衣,排了三个通宵的队才买到。所以,物价太低会影响生产,还会产生腐败。我觉得关键还是应该增加供给,对一些好的产业、好的企业增加贷款,降低税率,引进一些先进技术,让他们创造更多的财富。比如农业,对一些物价上涨有影响的行业,尽量在政策上进行扶持,让这些企业尽快发展起来,增加供给。东西多了,财政收入也多了,即使物价上涨,可以用财政收入给老百姓补贴,保证基本的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