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业科技信息十篇农业科技信息十篇

农业科技信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1:06

农业科技信息篇1

2.区域农业结构与竞争力的偏离份额分析——以甘肃省河西地区为例杨蕊,任崇强

3.浅谈天水市秦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剡雯静

4.高台县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现状与对策赵丽芳

5.高台湿地保护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车进武

6.生态园建设初探董国梅

7.农业科技与信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探讨张华

8.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曹黎明

9.积石山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张福存

10.水源井供水潜力分析实例刘连文,王大伟,任彩凤

11.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侯永胜

12.加快防沙治沙步伐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宋朝晖,刘仁光

13.海南药用长春花标准化生产技术徐三林,林秋梅,汪煌

14.极端气候下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徐洲元

15.友联灌区水利管理改革的发展思路赵凌彩

16.农田节水新举措——制种玉米半膜平铺培土沟灌技术张南冰

17.提高高台县水资源利用效益探讨陈增军

18.庆城县冰淋岔小流域治理情况调查与反思张雪宁

19.浅谈靖远电厂三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效果分析评价李丽萍

20.浅议西部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张定军

21.试述靖会灌区关川干渠渡槽技术改造李俊成

22.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金塔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思考苏来文

23.浅谈泄水隧洞挂网支护施工技术艾克拜尔

24.聚氨酯勾缝施工技术在混凝土水渠勾缝中的应用赵林舂

25.隧洞工程钻爆法施工超欠挖原因及对策张仕明

26.黄羊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和农业水费补贴机制调查研究严登鹏

27.头屯河底栏栅式引水枢纽与排砂漏斗配合使用方案张剑锋,赵成志

28.浅谈城市防洪堤工程伸缩缝的施工与维护胡伟荣,汪剑

29.浅谈水泥混凝土路面"起粉"、"起砂"的原因与预防措施高明

30.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孔令强,刘文鹰,金永国

31.发展庄浪旅游服务业的几点思考王安吉

32.高职学生英语阅读策略调查与分析冯晓莉

33.刍议中职物理教学与素质教育石昌民

34.浅谈陇南山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张付业,李多应

35.浅谈在植物实习中识别与记住植物的方法牟晓玲

36.浅谈中职学校教书育人赵兰芳

37.浅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王玉莲

38.浅谈会计委派制李萍

39.浅谈农村公路设计与行车安全高明

40.浅谈陇南市安全用电与管理秦鹰

41.关于水轮发电机线圈的更新改造魏学智

2."留守妇女"问题浅探李元斌

3.加强农村支付结算环境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庆阳市情况姚晓霞

4.加强建后管理保障农村饮水工程良性运行冯光瑞

5.西吉县农村饮水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闫汉峰

6.西吉县下坪村农村饮水现状及建设饮水安全工程的必要性杨彦龙,郭金山

7.浅议西吉县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管理的主要经验与作法晁建忠

8.清流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现状及水土保持治理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张诚

9.原州区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农业科技与信息王利荣

10.加快原州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代秀琴

11.大田常规节水测定区成果分析甘林枝

12.谈原州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现状史学宾

13.原州区水利基础建设项目新成效及发展方向的探讨郭晓萍,牛勇

14.固原市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及今后发展意见王军

15.西吉县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措施赵树鹏,周宝奎,谢国强

16.朱岔峡水电站引水隧洞出口及调压井固结灌浆施工陈涛

17.土工膜水平防渗层施工技术常江宝

18.pCCp管安装指导书巩继霞

19.朱岔峡水电站发电引水系统工程B标金沙沟段开挖施工中有关施工技术方案的应用陈峻

20.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工程质量管理措施陈军军

21.浅谈小型水电站工程主要结构的关键施工技术费克德

22.谈渠系建筑物——渡槽的修建技术王丽萍

23.浅谈粉煤灰对水工混凝土的影响裴生旺

24.浅谈钢模台车在隧洞混凝土衬砌中的运用丁芳菊

25.西营河灌区水利工程管理的实践和体会张登旭,李建军

26.榆中县三角城电力提灌工程建设与管理可持续发展之对策王芳萍

27.实施智能化安装加强地下水管理许金霞

28.旱坪川灌区工程建设与管理问题探讨杜亮

29.试论成本测算对施工企业的重要意义郑艳霞

30.规划沈家河库区湿地公园的背景及指导思想和原则陈涛

31.小陇山林区黄连木资源及种子育苗技术鲜明,王新正

32.浅谈海原县退耕还林中的几个重点工作赵成宝

33.动之以理导之以法——新时期加强高中学生德育工作的做法和体会韩斌年

34.浅议教师的"三教"与养成教育潘多玲hHttp://

35.专业课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田多湖

36.当前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王玉萍

37.加快经济发展坚持为民理财杨杰,张锋

38.兰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阶段性分析范蓉

39.对西部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开放性问题的思考郑月梅

40.庆城县驿马工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探析黎治渊

2.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张宝芳,王爱蒙

3.金昌市农民增收的现状及对策建议曾琳

4.农业科技与信息对张家川县现代农业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杨小红

5.临洮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李芳红

6.徽县种子产业发展与回顾吴晓艳,张春,高立群

7.西吉县马铃薯产业发展布局农业气候评价魏广泱,孙俊,齐旭峰

8.苹果幼园套种大豆栽培技术姚启太

9.洒泉市小麦良种繁育现状及实践陈生宝

10.黑色马铃薯种植模式对比试验及栽培技术吴思荣,刘涛

11.玉米全膜覆盖一膜两年用栽培技术徐全年

12.旱地谷子全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吴恩平,杜霄

13.玉米垄膜沟灌节水栽培技术张春梅

14.无公害双低油菜安全越冬栽培技术谢琴淑

15.玉米通透栽培技术张志力

16.黄豆高产栽培技术古丽巴克

17.大豆重迎茬减产原因及防治对策王爱荣,张宝芳

18.番木瓜北方温室栽植技术试验研究张怀福,刘子翠,薛守成

19.保加利亚尖椒栽培管理技术要点梁晓东

20.航天辣椒引种试验王建华

21.宁夏南部山区架豆制种栽培管理技术要点魏进禄,李玉莲

22.无公害蔬菜番茄品种抗病性比较试验郝邵英,唐小川,马瑞

23.水果型甘蔗黔糖3号的品种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班秀芝

24.红雪桃延后栽培试验高三太

25.梨小食心虫性诱剂测报及药剂防治试验谢丽霞

26.不同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效试验初报周庆玲

27.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技术景治忠,马德旺,马存琴,马军燕

28.古浪县黄斑星天牛发生、危害及防控对策杨晓忠,赵子兰,马占忠

29.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成怡

30.无公害豇豆病虫害防治技术朱甲明,薛凤华,王桂兰,马瑞

31.无公害蔬菜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丁秀峰,白晓红,刘小力

32.日光温室蔬菜主要病虫害的防治高维军

33.新型果树促控剂pBo试验高三太

34.日光温室夏季高温消毒技术措施蒋宏

35.高寒地区人参果标准化生产与管理技术孙有鑫,马其彪,高天启

36.白兰瓜967日光温室栽培技术马文海,许辉欣

37.立草为业营造干干净净的乳业市场孟,沈启云,孟海波,赵桂荣,彭正芳

38.正宁县草畜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与对策张晓玲

39.规模化养猪场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免疫措施改进分析潘丽亚

农业科技信息篇2

信息科技类企业对现代农业示范区信息化建设作用主要表现在:

(1)信息科技类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展提供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渗透和覆盖到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展的技术装备和设施中。

(2)信息科技类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展提供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手段有利于实现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资源的高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生产要素配置。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生产要素通过与信息要素的相互作用,增强了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科技含量和信息含量,实现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生产要素的最优结合,实现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生产正常、有序、高效运行。

(3)信息科技类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展提供电子信息、网络通讯、自动控制等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信息科技类企业将信息资源融入到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生产的各个环节,引导、控制并改变着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的集约程度和配置关系。信息科技类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建立适合农业产业化示范区自身条件的计算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可以及时进行决策模拟,从而减少决策的失误,降低管理成本和风险。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业产业化示范区通过因特网,及时了解市场和政策信息,建立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为农业经营管理决策者提供强大的技术手段和丰富、高效、畅通的信息渠道。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资源和技术的融入,促使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迅速提升。信息科技类企业帮助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加快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信息化建设内容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的农业科研人员不受时空的限制,共享科研资源。

二、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内容

根据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农业园区信息化建设信息科技类企业依托各类农业园区推动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具体包括农产品加工园区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信息化建设、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信息化建设、经济开发区信息化建设。

2.大型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信息科技类企业依托推动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具体内容包括依托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大型龙头企业,围绕原料生产、产品加工、物流配送各环节,推动基地合理布局,发展仓储运输、信息网络等相关配套产业信息化建设。

3.现代农业优势产业信息化建设信息科技类企业依托优势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具体内容包括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对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聚集信息化建设。

4.现代农业项目信息化建设化建设。具体内容包括农产品加工项目信息化建设和科技推广示范项目信息化建设建设。

5.现代农业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信息科技类企业依托批发市场推动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具体内容包括依托功能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带动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发展农产品质量检测、冷链运输、冷藏保鲜等相关配套产业的信息化建设。

6.现代农业区域信息化建设信息科技类企业以政府为主导推动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具体内容包括在产业聚集度较高、生态构架优良的区域信息化建设。7.龙头企业集群和专业合作社紧密联结信息化建设。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基本要点

1.紧密依托政府支持政策信息科技类企业从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信息科技类企业面向农村提供信息服务,需要有政府政策支持,促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发展;信息科技类企业按照农业信息体系建设规划的要求,建立健全网络服务体系,提高农业信息处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开发高质量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资源,使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2.充分利用健全网络体系信息科技类企业对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化建设,需要利用健全网络体系,实现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

农业科技信息篇3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科技;传播推广

依托信息化技术平台,进行农业科技广播能够为我国农业经济提供发展动力,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考虑到当前我国农业生产规模比较小、信息缺乏集约性,控制程度低的现状,通过农业科技广播的应用,能够为农业信息宣传提供便利途径,对于政府而言,应当对农业科技广播的发展大力扶持,以保证信息化能够更好地应用与农业科技广播中去,并逐步成为一种社会农业体系。只有应用农业信息科技,才能确保农业能够顺应时代潮流,适应时展,这也是我们建立农业科技广播体系的意义所在。

1信息化对农业科技广播的重要性

现如今,要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就必须做好农业科技传播和推广工作。同时使用科技广播,能够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模式,通过不断让农业人员掌握农业科技相关知识,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促进农业发展。如果从基础改变着手考虑农业科技传播,它其实指的是科技人员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向广大农业人员传播当前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同时还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应用科技知识。通常农业科技传播主要是向农业人员传播农业科技知识以及先进的技术等等,目的是为了给农业科技技术推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1]。

2信息化农业科技广播存在的关键问题

我国发展信息化农业科技广播的时间还不是很长,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信息化农业科技广播事业才刚开始发展,发展至今,我国已经发展了很多诸如信息管理系统等于信息化工程相关联的农业科技过程,同时也已经在农业和环境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主要是用于这些方面的预测和研究,确实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从总体上看,尽管我国当前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较大发展,这仅仅是在国家层面看,在基层却没有得到有效开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2.1信息整合度偏低

当前,我国很多农业相关部门仍然各自为政,只顾自身发展,却并没有相互联合在一起,导致很多有用的农业信息资源得不到及时有效整合,很多宝贵的信息资源因为得不到有效开发和利用而造被忽视,很多有用的信息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总体来说,就是信息整合度偏低,直接导致信息资源的效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

2.2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当前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是信息化水平较低,农业信息得不到有效整合,缺乏完善的体制,造成这种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至今尚未建立健全信息化农业科技广播服务体系。同时相关部门并没有重视信息化建设,更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信息化建设事业,造成科技广播队伍综合素质偏低,普遍存在科研与传播相分离的现象。不仅如此,农业科技广播体系也没有得到有效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导致农业信息化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实际出现不相适应的矛盾。

3加强信息化农业科技广播推广的措施

3.1重视信息化设备建设

信息化设备建设不仅仅是信息化农业科技广播工作进行的必要前提,同时农业科技广播推广的重要基础,所以政府要重视这项工作,并持续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电视和电话等基础设施,并努力让当前先进的媒体设备进入普通农业家庭中去,为农业信息的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为了促进信息资源整合,还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站,这样在进行农业科技广播时,信息资源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3]。

3.2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广播的资源体系

要进行科技广播推广,首要前提就是资源,那么也就意味着在农业科技广播建设中,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有效的进行资源规划和整合,并建立相对较为完善的资源数据库,并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合理营养信息化技术,这样才能发挥资源数据应有的作用,进而推动广播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3.3提高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

我们知道,农业科技广播推广这项工作并不是一般的人员就能轻易完成的,必须依靠专业人员方能进行,对于农业科技广播推广人员而言,只有不断提高其筛选农业信息的能力,才能确保资源更加真实有效,才能让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作为农业发展部门,必须有针对性组织对工作人员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其专业素质,这样在实际工作中,他们才能更加胜任农业科技广播工作,也有利于促进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对于工作人员而言,要不断掌握最新的信息化技术,并将其运用于农业科技广播推广中去,以提高广播推广的效用。

4结束语

通过信息化农业科技广播向广大农民宣传当前先进的农业技术,能够让农业人员及时了解农业新技术,这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同时对于农业部门而言,必须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针对信息化农业科技传播推广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闫光明,王延平.中国信息化农业科技传播推广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4,(11).

[2]赵少俐.中国信息化农业科技传播推广刍议[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农业科技信息篇4

关键词:送科技下乡农业科技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abstract:thisarticlewiththeusinourdaily"sendtechnologyfields"serviceworkacrosstheactualproblems,theauthorsetsforth"agriculturescienceandtechnologyinformationserviceplatform"importance,practical,makethefarmersintheinformationplatformtoschoolscience,withinformation,realizingtheinformationscienceandtechnologyinthefarmersintherole.

Keywords:sendtothecountryofscienceandtechnologyofagriculturalscienceandtechnologytheagricultureinformationserviceplatform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是“送科技下乡”的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以信息资源为桥梁,以服务热线为纽带,以数据网络为基础,以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科技专家为支撑,推动科技信息在广大农村的低成本、高效率传播,使广大农民在信息化时代能够获取更廉价、更有效、更快捷的科技信息,实现科技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快速反映和零距离服务功能。

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和目的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是“送科技下乡”服务工作的创新模式。我们在日常的“送科技下乡”和科技活动周的工作中,与农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感到一是“送科技下乡”受时间、地点、专业的限制,服务范围狭窄,不能满足“送科技下乡”工作的需要。二是解决“送科技下乡”的实效性问题。农业专家在“送科技下乡”是一次性的技术服务活动,而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却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仅仅依靠专家几次“送科技下乡”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满足不了农民的生产需要;三是以往的“送科技下乡”的做法是送点农业科技书籍,发放点宣传材料,组织专家讲讲课便草草收兵,很容易使“送科技下乡”工作浮于表面形式。

鉴于上述在“送科技下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锦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在省科技厅的统一部署下,组建了以“锦州农业科技110”网站和《农业信息快讯》为主体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目的是:

1、通过“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送科技下乡”工作服务内容上的创新,服务形式上的创新和服务技术手段上的创新。使科技服务“三农”工作,从面对面服务,转变为远程服务;从定点定时服务,转变为全天候全方位服务;从单项技术服务,转变全面远程服务;从传授式技术服务,转变成农民自助式技术服务,从而使“送科技下乡”工作实现技术上的重大创新,全面提升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使这个平台真正成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引导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和纽带。

2、通过“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全面改变“送科技下乡”工作原有的工作模式,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的全面创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技术和产品交流与交易的巨大的开放式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了巨大的商机,成为政府搭台,农民唱戏,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一种成功模式,成为农村共性关键技术引进、示范、实验、推广的主渠道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重要的先导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通过发展农业科技110等各种信息服务模式,健全基层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村信息化,全面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难题。

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技术特征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开辟了“锦州农业科技、政策法规、分析与预测、新品种数据库、新技术数据库、科技成果转化、病虫害数据库、专家咨询平台、农展会、它山之石、致富向导、供求信息、大宗农产品公益广告”等栏目。用现代网络技术打造新型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农产品找销路、找市场,达到既能上网查询新品种、新技术的相关信息,也能在网上学习和在线咨询病虫害的相关知识。快速的向国内外客商推荐农产品供求信息,为农产品进入市场,提供更多的营销商机。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要真正做到服务好“送科技下乡”,要做到机制灵活、服务高效、反应迅速、注重实际,并要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1、整合资源,发挥合力,健全体系,是农业科技服务的必由之路。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必须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合力优势,构建符合农村产业发展需要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农技站(所)、农资销售企业等单位的技术和网点的作用,开辟信息源,增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服务能力。我们的做法就是建立了一整套综合的服务平台,并且把这些隶属于不同体系和不同管理部门的各方力量联合起来,并且把这套体系与农民的需求对接,形成农民需求与科技服务的互动。

2、机制创新,技物结合,多方共赢,是农业科技服务的持续之基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有关各方的积极参与,更需要有关各方的精诚配合。如何能做到这一点?机制创新是核心。目前,锦州参与“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主要包括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基层农技部门和农资供应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等。维持和吸引基层农技部门和农资供应企业积极参与科技服务工作不仅是靠政策引导,更重要的是我们无偿的农业科技服务可以促进农资销售,从而取得丰厚回报,这种机制有效地解决了“无偿服务”的维持资金问题,同时也为地方管理部门规范农资销售,有效监督管理市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建立综合服务平台,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参与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服务实践,并且把这种热情持续保持下去。所以机制创新是灵魂,多方共赢是关键。

3、组建“农业科技信息网”。定期培训农技服务信息员,使“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起强大的服务网络和信息资源,以此保证服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实效性,使信息服务更贴近农民的实际。

从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出基础好的县、乡及镇农技人员,定期开展信息员业务知识培训,巩固扩大信息员队伍,完善农村科技信息化网络。这样他们不但可以学习业务知识,而且更能够保证我们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这些农技人员即是技术员,又是宣传员,从而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科技水平。

4、以网络为纽带,推进网上“送科技下乡”服务新模式。充分发挥网络功能,积极服务“三农”。建立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四大实用数据库系统:农业专家咨询系统、病虫害防治系统、农业生产决策服务系统和农业市场、农产品供求信息智能服务系统。运用先进的智能化手段服务“三农”,使农民真正实现“网上看信息、网上学技术、网上卖产品”。

三、“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了科技和信息进村入户。是农民学习科技、用科学、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场所和服务终端。基层农业服务人员是科技和信息进村入户的推动者,有效的解决了农村信息化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008-2009年“锦州农业科技110”接受农民求助10万次,科技培训3万次。

(二)“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开展信息和技术服务,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传播,帮助农民获取实用的信息和技术,促进生产和销售,实现增产增收。一年多来引进新品种80多个,新技术30项,大宗农产品交易平台成交1300多万元,促进农民增收1.5亿元。

农业科技信息篇5

研究建立村村通推广体系中心、村村通大喇叭推广平台、县级工作站、村级服务站和村级农技员体系,形成市、县、村三级服务网络。构建村村通推广体系中心—县级工作站—村村通大喇叭推广平台—村级服务站—村级农技员—农民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研究建立推广体系长效运行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平台、技术服务专家平台、农资产品服务平台和信息互动平台为一体的科技推广大平台。

1.1村村通推广体系中心

设在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负责体系建设规划、技术研发、平台搭建、设备选购、组织安装维护、信息采编播、体系运行管理和农技员培训等。

1)“云广播”集成信息传播平台。

采用“云广播”集成技术开展农技推广和信息传播服务。通过“云广播”系统硬件和软件建设,实现由中心通过VpDn专用网络直接控制村级广播设备,具备“提前推送、自动开关、定时广播和差异化服务”的功能。每天及时、高效自动化广播,具备实时性、针对性、灌输性、广谱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2)信息采、编、播平台。

负责信息栏目设置、策划、采集、编辑、审核、制作和播放等。设置《农业科技之声》、《百姓身边事》等栏目,连接农业专家库平台,每天选择村民劳作相对休闲的时段传播实用科技信息,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求。

3)农业专家库平台。

负责信息的提供和审核,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包括省、市级农业、畜牧、林业和气象等系统的专家58人。农业科技信息主要来源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石家庄市林业局和石家庄市畜牧局等。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解决农民问题,同时把新品种、新技术直接提供给农民。对于共性问题,录制成节目反复播放;对于个性化问题,通过互动平台专题回复,尽最大可能满足农民需求。

4)差异化服务平台。

负责有针对性地提供差异化服务。按照产业结构分区,分为大田种植区(小麦、玉米和部分棉花区)、果树种植区(包括梨树、枣树、核桃树和苹果树等)、蔬菜种植区和畜牧养殖区等。按照不同的产业结构广播差异化的信息,实现平台差异化服务的功能。

5)信息互动平台。

负责信息的搜集与反馈。建立新农村大喇叭网站,设立“新农村大喇叭”微博、微信(xncdlb)、QQ群(258368930)和热线电话(0311-66695369)等信息互动平台,通过多途径实现中心、专家和农民互动,广泛搜集农民反馈信息,方便群众查询补课。配备专业采访人员了解农民需求,完善节目内容,提升节目质量。

6)应急服务平台。

负责灾害及气象预警。平台可随时进行实时广播,对农业的灾害预警作用非常突出。尤其是农业气象预警,能提前告知农民群众做好防范和应对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2.2村级大喇叭推广平台

负责推广体系中心信息的接收和。采取试点、示范和推广三步走方法,搭建村级大喇叭推广平台。先在灵寿县试点,后在行唐和正定县等地示范,到2012年完成了石家庄市18个县4342个村的大喇叭推广平台建设。

1.3县级工作站

每县组建1家县级工作站。负责本辖区平台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站建设、农技员聘任,农资质量监督、技物结合“双流”服务模式的组织实施及农资配送等工作。

1.4村级服务站

每村组建1家村级服务站。在推广平台建设村组建了4342个村级服务站。负责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服务站建设、设备安装维护、农技员推荐、服务模式落实和信息搜集反馈等。作为新成果新技术示范户,引导、指导农业生产,开展技物结合服务活动。

1.5村级农技员

每村选拔1名农技员。根据本地主导产业的需要,在全市4342个村每村选拔1名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村级农技员。负责农技推广、技术培训、设备管理、信息反馈和技物结合示范田的选择落实等。适时对农技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技能。建立起1支科技文化素质较高、吸纳新技术能力较强的村级农技员队伍,健全了村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6创新建立技物结合“双流”服务模式

国家鼓励推行技物结合,促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到田到户。该体系创新建立了灌输式大喇叭技术广播(信息流)与农资服务直接进村入户(产品流)的技物结合“双流”服务模式。农业信息资源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大喇叭传播信息流,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村级农技员以建设技术集成技物结合示范田的形式组织产品流,把农业新技术和高科技含量的农资产品集成配套,优惠直供。把科技成果、农技员、农民和科技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创建了高效信息传播和扁平化物流服务为一体的技物结合服务体系,调动了农技员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了技术服务和科技产品直接进村入户,提高了服务“三农”的效率。

1.7建立推广体系长效运行机制

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承担着主导作用。引进市场机制是提高农业技术转化率,加快农业技术扩散的重要举措。该体系由政府、农业主管部门提供政策引导和支持;由专家团队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提供成果信息资源支持;引入市场机制,应用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理念,搞好体系的软硬件建设和运营管理;农民享受科技信息和农资集成配套的“双流”服务。

2农村科技信息服务村村通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分析

2.1应用效果

该体系被成功应用于石家庄市18个县4342个村,广泛应用于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推广,综合农业技术、国家政策传播,应急预警、防灾减灾等领域。每天向农民提供科技、气象等信息20余条,每年7000条以上,受益人口600余万人。推广新品种、新产品30多个,农业技术300多项。石家庄市农业局、林业局和畜牧局等部门利用该体系指导工作180多次。农民来信60多封,来电8500多次。实现了科技成果与田间地头无缝对接,信息高速直通农家,探寻了一条农民脱贫致富的信息高速路,拉近了党和政府与农民的距离,搭建了专家服务百姓的平台,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为农民提供了统一、规范、准确和快捷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业部、河北省农业厅等部门领导高度关注和支持,希望把石家庄市作为孵化基地,为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奠定基础。

2.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

通过该体系推广新品种、新产品和新技术,传播农业信息,经应用单位统计,2011~2013年,累计覆盖耕地面积76万hm2;通过新品种(包括种子、肥料)、新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小麦、玉米两季平均增产5%,约1200元/hm2;通过种子、肥料直供节支300元/hm2;新增经济效益1500元/hm2,累计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1亿多元。

2)社会效益。

该推广体系创新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新途径,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升了服务“三农”效率。采用技物结合“双流”服务新模式,充分调动了村级农技员工作积极性,保证了基层推广体系的良性运转。让农民享受到综合技术和信息服务,提高了其科技素质,丰富了其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2.3发展前景

该推广体系在规模上、技术先进性上、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和运行机制上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是以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为主体的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适应现代农业的新需求。其应用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在国家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趋势下,农村科技信息传递呈现出点多、面广、内容交叉、用户需求程度和接受信息能力有差异等特点,该体系的推广应用将为河北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挥巨大作用,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农业科技普及、防灾减灾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3结论

农业科技信息篇6

我国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依然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特别是以政府作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体,实行统一的垂直组织管理。这虽然有利于国家总体发展规划的实施,为推动我国农村社会进步和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应有作用,但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这种传统的缺乏灵活性的农业科技传播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已经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问题重重。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研、教育、推广缺乏协作,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造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农业院校教育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传播应用科技知识,提高农业效益。三者都是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的主体,互为因果,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增强三者之间的沟通合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各自的作用。我国的农业科研、教育、传播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独立管理,相互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协作,使得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研发出来的大量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运用到实际生产活动中。

(二)传统运行体制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农业科技项目的选择和传播范围,都是由政府决定,作为农业经济市场主体的农业生产者和农业企业的意志并没有得到体现,自上而下单向式的传播,使农业信息传递和反馈存在障碍。农业科技单位的研发针对性不强,缺乏对农业市场供求的重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不少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大量的研发成果缺乏传播推广价值,得不到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科技研究投资不足,投资途径单一。农业科技传播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所以政府投资是投入的主要途径。“我国财政各项农业支出中支农支出在财政农业总支出中的平均比重为66.7%,而其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方差贡献率却仅为12.3%,财政各项农业支出中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在财政农业总支出中的平均比重虽然仅为0.9%,但其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方差贡献率却达到了20.6%。”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2%,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1%,而当时农业发达国家这一数值已经达到5%[3]。因此,国家进一步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对农业科研体制进行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业科研经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历史负担较重,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许多研发机构缺乏资金保障,科研人员得不到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相应的待遇,人才流失严重,影响农业科技的创新工作。

(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科技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位列前茅,不少农业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平均每年产生上千项农业科研成果,但是最终应用在实践生产中的科技成果却很少,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较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30%—40%,推广度只有20%,而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已达到70%—85%,究其原因,首先,受体制的局限,现行的推广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受市场经济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体系一度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整个农业传播体系受到严重冲击,推广网络遭到破坏。其次,部分政府部门急功近利,短期行为较多,要在较短的科研时间里拿出成果,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成熟度差,影响转化效果不好,还有一些成果根本就不能转化。

(五)基层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队伍建设不足。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长期深入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的一线农村进行科技推广传播,是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的排头兵,是与广大农户密切联系的最佳媒介。但是由于基层工作艰苦,工作条件差,基层工作人员待遇低,正常的生活难以维持,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缺乏高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推广人员,基层推广工作者普遍只有中学文化,知识结构老化、单一,又缺少教育培训,缺乏科技创新精神,很难日益提高的科技水平对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的要求。“有资料显示,截止2007年底,全国五个系统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2.6万个,实有农技人员85.05万人。县以下推广机构编制内人员还在继续减少,基层人员素质与国家要求标准差距较大,经费保障状况有所改善,但保障水平不高,设施落后[4]。

二、解决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问题的对策建议

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阶段。经济全球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农业现代化重要支柱之一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系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制度创新。这里,我们总结、提炼杨凌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成功经验,学习借鉴国外农业科技传播体制建设方面的实践,上升到体制与制度建设的高度,提出解决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宏观管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条件下,产品生产要受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影响,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建立也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市场型”的农业信息传播服务体系。农业科技传播的创新主体要适应市场的农业科技需求动态,推广主体和应用主体要关注农业经济的市场需求动态,从而实现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的产业化。政府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建设,调动农业企业的资金、人力、市场销售优势的发挥,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强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各传播主体的联合,推动跨地域、跨行业的农业科技传播主体间的合作,协调各传播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拓宽农业科技传播的市场范围,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多元合作的市场机制。另外,根据市场的要求,对公益型传播组织及主体,实行奖励与竞争机制,规范市场型农业科技传播主体的经营活动,规范农业合作组织和企业的运行机制,要用政策和法规手段促进行业自律和公平的竞争机制,保障国家的利益不受损害。

(二)大胆创新,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传播体制。借鉴国内外新型传播模式的经验,打破中国传统单一的行政推广模式,整合资源,优化农业科技的传播主体,重视农业高校和农业科研机构已经农业企业、农业协会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逐步优化到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发展与市场相结合产教研一体化的传播机制。建设完善健全的政府为主的农业技术传播系统,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中正确引导、协调管理的作用,建立农业科研高校、企业和农业协会等在农业科技中的传播子系统,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传播系统。由政府出门,支持鼓励发展各种类别、形式的农业科技传播组织,并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使其在发挥自我优势的前提下,进行优势互补,推进其相互之间的合理竞争,与整体协作,形成上下统一,互相联结的综合的多层次的农业科技网状传播结构,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传播工作。增强科技传播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围绕生产中的技术咨询像产前和产后进行服务延伸,拓展咨询服务涵盖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全过程。不仅提供生产技术咨询服务,还提协助农民选择生产项目和技术结构调整,进行市场预测,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对农民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和科普讲座。把农业科技传播工作推社会化,分为公益型、市场型,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技术传播定位。由政府设置的农业科技传播部门承担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普及、试验示范工作,实行免费政策;对于有较高市场效益的农业高新技术,则鼓励农业企业和农业协会进行技术的传播工作;形成国家支持和农业市场导向相结合的传播体制。

(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结构,实施投资多元化。农业的特殊性与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农村科技传播是一项长期的公益性投资,除了国家应该加大投资力度以外,还应该大力发展多种投融资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靠国家对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的支持,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的发展需要,公益性的人才、技术、资金毕竟有限,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者,也很难完成所有农业科技传播活动。因此,我国的农业科技传播体制建设还需依靠有力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投入,利用银行的金融优势,鼓励农业科技由无形转化为有形资产,发挥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的资金力量,保障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的有效进行。

(四)加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队伍的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传播服务。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传播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知识结构老化,不能适应农业科技传播日益多元化的服务需要。必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传播队伍。实行“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建立严格的培训、持证上岗、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促进人员优化配置,合理流动[5]。促进科技人员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划拨专项资金,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使其农业技术得到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得到不断更新。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技术人才,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技术人员,进行科技创新,鼓励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农业协会建立利益风险的共同体。对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科研人员,予以经济和政策上的优惠,推动农业技术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

农业科技信息篇7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农业保供给、保收入、保安全、保生态的压力越来越大,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转方式,关键靠科技。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信息化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牵引和驱动作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实现“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高效匹配和定向推送优势,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唐珂在节目中首次全面系统阐述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的建设思路,从农业信息化是大势所趋、农业科技与信息化的关系、构筑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依托云平台全面推进农业科教信息化工作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讲解。唐司长指出国家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是“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战略性、基础性支撑平台,将全面提升农业科教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断增强农业科教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度,持续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业资源利用率,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

教育部2016年起实施中职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

教育部网站近日《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我国将建立中职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国家中职示范(重点)学校自2016年起,其他中职学校自2017年起,每年质量年度报告。这项行动计划提出,在3年内职业院校管理状态“大数据”初步建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自我诊断、反馈、改进机制基本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等多方参与学校评价的机制更加健全,职业院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逐步完善。

江西将整合中职教育重点办好300所以内达标中职校江西省教育厅近日联合多部门下发《关于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指导意见》,提出用3年时间,以撤销、合并、划转、建设等措施,整合中职教育资源,在全省重点办好300所以内达标中职校。

农业科技信息篇8

信息化建设在发达国家的管理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实现,在公开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拓展。相对国外而言,我国的管理信息化建设仅限于管理中的某个环节或者关键问题的处理,差距比较大。

为使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顺利开展,发达国家牢牢把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和要求,积极利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项目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信息化项目的建设有利于规范整个农业科技项目的申报和审核工作,提高操作的标准化和便捷性,并利用充分的信息化技术资源把要公开的内容尽量透明化,达到群众监督的目的。

【关键词】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信息化

1本市农业科技项目申报管理工作业务需求分析

以上海市农业科技项目申报管理工作为例。农业科技项目申报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到上海市农业委员会、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项目管理办公室等多个相关业务部门,所申报管理的项目也涉及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技兴农重点攻关项目、科技兴农推广项目、科技兴农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科技兴农种业项目、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内容涵盖了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计划任务书等各个阶段。

在农业科技项目申报管理过程中,主要问题有:

对全市农业科技项目没有很好的利用网络信息化进行管理和规范,各地域和业务领域的标准不一,很难达到通过信息化统一申报和管理的模式。

2市级农业科技项目申报管理系统介绍

为规范项目申报立项,坚持“统一申报、公开程序、民主决策、评审论证、阳光操作”的原则,市级农业科技目申报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本系统),以保证财政农业专项资金全部实行项目信息公开化、项目申报网络化、项目管理信息化,引入的专家网络评审机制,把项目立项条件、项目管理办法、资金分配结果等亮在明处,也可以广泛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2.1业务功能流程与分析

2.1.1总体流程

如示意图1。

2.1.2系统业务功能分析

项目数据集中、业务规范统一,为财政支农项目申报项目信息资源整合和全面监管提供依据。

集成项目申报业务、项目立项业务、人员专家资料库、经费管理业务、项目实施管理和成果管理及项目评审验收等一系列项目管理职能,实现项目资源上的人、财、物的全面管理和项目滚动管理的全程跟踪。

提供动态的项目执行控制和资料管理,可及时监管项目实施进度和成果。

支持多年数据集中管理、动态分析、对比分析和挖掘分析。

与市财政预算系统能够进行预算科目对接,实现协调办公。

预留与涉农补贴资金监管系统等相关系统对接的接口。

2.2主要功能

2.2.1项目申报管理

上海市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农业科技项目的申报,预算申报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可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

上海市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后,聘请专家进行项目评审与立项,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对通过项目评审的支农项目进行支出预算和审核。需要进行数据调整的单位可自行进行调整,再次上报。

2.2.2项目执行管理

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执行(包括各类监督检查、资金管理、整改处理等),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

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必要时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2.2.3项目验收管理

上海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进行项目验收申请,提交验收材料,各类数据经本系统校验通过后,形成上报文件,上报市级农委。

上海市级农委、各区县农委通过本系统对区县农委上报的各类验收材料进行审核与评估,聘请专家参与项目评审,评审结果通知申报单位。

2.2.4项目资金管理

上海市级和区县级农委通过本系统,实现农业科技项目支出预算录入、预算审批、预算审核等项目资金管理功能,同时通过与市财政局部门预算软件的数据交换实现数据共享,向是财政局提交预算与接受市财政局的预算批复信息。

2.3结语

信息系统建设和完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对业务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的过程中,也会改变某些工作流程。

本系统以农业科技项目集中监管为目的,以农业科技项目过程管理为核心,以农业科技项目资源管理为重点,全面实现了农业科技项目信息整合,从而方便高效地管理和控制农业科技项目活动,满足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与决策的需要,达到对农业科技项目全面管理的目的,为上级农委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者对农业科技项目成果的正确评估提供依据。

本系统服务于上海市级农业科技目的申报和管理工作。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等,实现项目的高效管理和信息共享,增进了群众的民主监督意识,利于管理者发现和分析管理中的各项问题。本系统具有很强的移植性,在系统推广的过程中,只要依据不同应用区域进行少量的标准库定制工作,再藉以系统的共性平台,在示范区以外的广大区域的推广应用将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系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对市级农业科技目申报申报和管理进行了整体的标准规范,同时针对公开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几方面也做了充分的工作,从而可以有效的减少人工操作的工时,高效的办公,利用公开信息的模式促进社会和群众的进一步监督,为建立整个的社会化环境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王炬.农业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

[2]朱述钧.农业科研项目全程管理的思路与方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5):979-980.

农业科技信息篇9

[关键词]日本农业科技信息保障体系

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形成了一家一户的分散的小农经济,这是制约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成效的重要因素。日本农村也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农生产,但是日本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效率较高。完善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成效的重要条件。研究日本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的特点,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特点

1.日本政府重视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农村的通讯、广播、电视等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乡镇级以及地方综合农协在信息通讯设施建设方面发展迅速。日本农村除了有线电视和电话、报纸等媒体很普及外,计算机也很普及。日本农户购买微机可得到一定补助,政府所派的普及改良员除了教农民农业技术以外,还举办各类培训班,承担了面对农民的微机教学工作,促进了农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日本农民获得信息的媒介渠道主要有以有线电视、计算机、传真机为主3种形式,适应于不同经济实力、人口密度、距离的不同地域。1994年,日本开始实施一项称为“高度信息化农村系统”的计划,直接服务于农民。目前,日本农林水产省正在制定一项名为“21世纪农林水产领域信息化战略”的计划,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大力充实农村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以建立发达的通信网络。

2.日本政府重视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

日本政府很重视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平均每个县至少有一个与网络相关的农业信息中心。跨入21世纪后,日本积极实施农业it战略,推进农业信息数字化,开发普及了气象、病虫害防治、农技、栽培等各类基础数据库。90年代初,日本建立了农业技术信息服务全国联机网络,即电信电话公司的实时管理系统(DReSS),其大型电子计算机可收集、处理、贮存和传递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技术信息。每个县都设有DReSS分中心,可迅速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信息。日本现在已将29个国立农业科研机构、381个地方农业研究机构及571个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全部联网,其中,571个地方农业改良普及中心与农协或农户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网上咨询。

3.政府从法律、政策、资金方面予以大力扶持

法律先行,政策配套,资金扶持。日本政府公布了一系列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方面的法律,如2000年11月正式公布了“高度信息通讯网络社会形成基本法”(简称“it基本法”),旨在通过建设高度信息化的通讯网络和公共服务体系,为实施农业领域的it战略和加快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提供了法律保障。日本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发展农村信息化的政策,如在农村尽快普及因特网,向农村开放提供国立农业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成果等信息。在资金方面也予以大力扶持,日本各地域的农村信息服务系统由政府投资。

4.重视农民的信息素质教育

日本农民继续教育体系完备,包括民间研修教育机构、农林水产省农业大学校、就农准备校等,这些院校对提高农民信息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日本农业科研机构都承担了对农民进行计算机及网络知识等信息素质培训的职能,政府每年在全国各地经常举办面向所有居民的网络与计算机培训班。

二、对我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的借鉴

1.加强我国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我国农村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农村的通讯、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的硬件设施。由于国家财力有限,如日本般在农村普及电脑及因特网尚不现实,但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经济条件及地域信息化水平的不同,形成以计算机、有线电视、广播、电话等为主的各种传播形式,是切实可行的。

根据我国国情,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是个很有效的途径。很多农业类电视节目,本应是直接为农民服务的。可是由于条件所限,农民仅靠接收天线收看不到此类有线电视才能收到的节目。有线电视能不能通到农村,是农业科技信息能否有效传播到农民手中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农民买电脑,上宽带网络还只能是极少数富裕地区农民能办到的事,绝大多数地区农民尚难以接触,即便能去网吧,又因为缺少相应的计算机应用及网络知识而不能得到相关农业科技信息。报纸在农村的订阅率也很低,农民只有极少数是通过报纸来获得农业科技信息的。农民接触最多的传播媒体就是电视和广播,相比较而言,电视的受欢迎率又远胜过广播,因此,通过电视这一最有效最普及的媒体传播方式,把适用农业科技信息及时告知农民,是很有可行价值的。地方市县电视台由于技术及信息的限制,很难制作出较高水平的农业类电视节目,而有线电视中央七套及各省电视台的农村频道节目制作水平很高,信息来源较广,且有价值的新信息较多,问题在于农民接收不到。因此,解决问题的症结就在能否让有线电视深入农村,惠及农民,从而使一些优秀的农业类电视节目能真正发挥其作用,扩大农民接触农业信息的视野,为农业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创造条件。转贴于

目前,农村已能安装有线电视接收系统,但门坎较高,且收费不一致。据调查,豫北某县有线电视初装费是150元,年使用费100元;安装无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所收台比接有线还要多,机顶盒的价格是200元左右,年使用费是120元。豫东某县有线电视初装费是298元,年使用费100元;安装无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机顶盒的价格是400元左右,年使用费是100元。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农村的有力支撑;农民是弱势群体,收入较低,因此,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尽量减免初装费及年使用费,并严格要求各地费用统一,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不使一些地方部门为了牟利,而随意提高费用,影响有线电视的普及率,从而影响农村科技信息的传播效率。

2.加强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

借鉴日本的经验,充分重视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资源大多掌握在各级政府主办的科研或普及机构手中,政府应协调这些机构间的数据库资源建设及联网,做好资源集成及共享工作,建立气象、病虫害防治、农技、栽培等各种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网络发展很快,专业性农业网站越来越多,要按照国家“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信息化总方针,加快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化建设。统筹规划全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系统,特别是县乡(镇)级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系统。我国可将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农业科技信息中心及各地农业推广中心全部联网,取经日本,建立我国的农业科技信息实时管理系统,设置大型计算机收集、处理、贮存和传递来自全国各地、各部门的农业科技信息。在各县乡设分中心,农业从业者可迅速得到有关信息,并随时交换信息。

3.重视政府在政策、完善法律、加强资金投入方面的扶持力度

我国的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分散经营,他们需要政府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方面给予政策、法律、资金方面的支撑。借鉴日本的经验,制定一系列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政策,如信息标准化;农业科技信息免费提供;加强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的集成共享;农业科技信息人才的培养、待遇、培训政策;提高农民信息素质等一系列政策。同时,抓好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相关法制、法规建设,结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的实际情况,从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采集到、传播以及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人员的培训等方面出台一套完整的法律,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保证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积极改善我国农业通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

4.重视我国农民信息教育,提高农民信息素质

农民是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终端,农民信息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成效。我国农民素质普遍较低,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大力发展农民继续教育是提高农民信息素质的有效途径。以各级成人教育中心、农校、农业服务中心为基础,定期举办政府出资,农民免费的短期信息培训班,加强对农民的农业科技信息接收、咨询、计算机运用、网络查询等信息素质培训,提高农民利用信息的意识及查询信息、使用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能力。同时,加强农业信息化宣传,鼓励农民通过电话、计算机网络等向农业信息部门和专家进行各种信息咨询,或注意收看农业类有线电视节目,从中获取有价值的科技信息,尽快提高农民自觉利用信息、依靠信息、查询信息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效率。

农业科技信息篇10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农民;推广

中图分类号:F320.2文献标识码:a

1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的需求

在多年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研究中,了解到,任何农业科技的研究成果,都必须及时的运用到农业成产,经由农民吸收,消化,转变为农业的生产效率。只有了解农民对现代科技的需求,才能更好的将相关的科技知识推广出去,所以,需要对农业市场进行的需求分析。经过研究,了解到一般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有以下3种:“快”接受型成果需求,“中”接受型成果需求,“不”接受型成果需求。

1.1“快”接受型成果需求

把农民接受比较快,在农业上应用比较广的科研成果称之为快接受型科研成果。这类成果在农业上应用十分广泛,由于这类成果信息通俗易懂,简单方便,基本不需要太大劳动力的投入,就能得到高回报的效果。

比如,曾经在鞍山地区台安县大张乡流域,由于河岸沙土底比较多,导致粮食的收获极少。后来,在甘肃省农业科技研究所将改良西瓜种植品种科技成果提供给农民,将此科技推广应用,结果此流域人们在没有增大成本的前提下就获得了高于从前2倍左右的回报。

1.2“中”接受型成果需求

对于这类科技成果,农民具有一定的兴趣,但是认识过程相对较慢。此类成果对农民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农民具有一定的相关知识,而且对设配物资的要求一般也比较高。对于普通农民来讲,这类技术虽然能得到较高的价值利益,但是由于要求过高,认识相对较慢,所以接受能力不快。为此,可以考虑将此成果逐步转化为快接受型成果,以便市场的需求。

1.3“不”接受型成果需求

这类成果一般是常规技术和落后技术的修补,不但费时,耗钱,而且效益不是很高,农民对此比较冷漠,不太愿意接受此类成果。

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民快接受型成果的研究,积极的开发研究,以最快最有效的速度将其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去,从中既能得到较高的生产效率,又能得到较高的实际收益,可谓是一种双赢的手段。

2如何加强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的推广

2.1培植成果示范户,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点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战场是在农村,在推广过程中的核心人物是农民。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接受消化的速度,决定了农业生产效率的高低。因此,需要在农村农民这一方面,做好做全一定的工作。

2.1.1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知识水平

既然目的是要将科技提供给农民,作为农民的一种武器来进行农业生产,那么必须要让农民了解这个技术的操作方法,操作原理等。要做到这一点,很关键的就在于农民的素质水平,简而言之,就是农民的文化水平。

为此,科研机构可以积极开展文化培训班,提升农民的知识水平,通过举办一些短期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开设技术咨询室等方式,让农民享受文化科技相互结合的教育和培训,让农民成为中国的新生发展力。

2.1.2培植农业科技成果试种专业户

寻找一些拥有一定资金,并且拥有较高技术水平和较高创新精神的农业户,为其进行农业科技成果的试种,联合农技推广站对他们进行种植、养殖等成果信息应用示范,时常将新型的,科技含量高的研究成果传递给他们。通过试种,了解这项技术的操作可行性,实际收益等等。如果一个科技成果项目成功,就加大力度推广这一项目。一旦项目失败,则进行数据收集分析等,继续研究,找出不足加以更正,再次进行试验,直至项目成果及推广。

2.2建立农民绿色信息化模式

2.2.1加快建设农村经济信息模式

以农业和农村的经济建设发展为中心,及时向农民提供最新的、最准确的科技信息服务,为此来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模式的建设。各个省,市建立农业信息交流部门,形成延伸到大多数乡镇、龙头企业、农村企业等各个部门的信息网络,加强各个地区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扩大和完善农业市场的信息系统。在系统中形成高手段,多队伍,数据采集,信息分析,市场预测等多位一体,可靠,准确,效率高的农村信息模式。

2.2.2构建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网络平台

现代网络技术作为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高科技产物之一,成为引导社会前进的一个重要因素。著名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提出:农业革命的基础是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突破进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成功运用。现代农业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建立和实施,是农业生活生产中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将推动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对实现农业科技技术生产化达到很大推动作用。通过网络,可以收集到各种农业生产中的资料以及数据,通过这些资料以及数据的分析,可以避免一些误区,产生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的生产模式。

2.3长期开展农业科技展览,吸引农民参观

信息服务部门应加强与政府机构的联系,积极组织农民参与农业技术成果的形成转化过程。定期组织农业科技展览活动,邀请农民来参观最新的科研技术成果,让农民了解到高科技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利益,从中学会对高技术高科技的使用。

3结语

如何加强农业科技成果信息服务的推广应用是所有国家都在积极研究的一项课题,如何将农业研究成果高科技运用到农业实际生产过程中,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此,需要不断的去从事这项研究工作,找出最快最好的让农民接受农业生产以致达到最高效率最高收益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