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病人康复训练十篇病人康复训练十篇

病人康复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1:10

病人康复训练篇1

脑卒中发病急骤,恢复较慢且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在脑卒中的诊断治疗水平迅速提高,极大提高病人存活率的同时,80%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生活能力,并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通过感觉运动输入,打破或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建立分离、协调的运动模式的强化康复护理训练,使病人运动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能力的提高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脑卒中偏瘫早期的康复护理有重要意义。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对我科2011.9――2012.9住院的37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护理(意识障碍及严重痴呆者除外)。经颅脑Ct或mRi确诊脑出血16例,脑梗死21例。女14例,男23例,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2岁,均系首次发病,发病即日住院,均有不同程度肢体活动障碍,住院时间15――43天。

2康复护理训练方法

2.1病情早期。采用床上健侧卧位,每2h翻身一次,预防或减轻上肢的肩下沉后缩、肘关节屈曲、腕关节掌曲、手指屈曲;预防下肢的外旋、髋膝关节伸直、足下垂、内翻、痉挛等异常模式出现和加重。

2.2良肢位的保持。良肢位,是指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保护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功而设计的一种治疗。要求患侧上肢处于伸展位――将整个上肢放在一个枕头上,肩外展50°,内旋15°,屈40°,肘腕、手指诸关节均伸展。下肢为屈曲位――髋、膝于屈曲位,踝关节于中立位,背屈90°,伸髋、膝,足下放置垫袋,防止髋内、外旋。可用软枕帮助,无论仰卧位或侧卧位均应注意。

2.3在无进行性卒中发生,生命体征稳定后48h,关键偏瘫的不同阶段和患侧肢体的功能状况循序渐进的进行。(1)肢体康复训练。对患侧肢体关节做无痛范围内的屈、伸、内旋、外展被动活动,主动辅助运动;借助滚筒、沙磨板等器具进行上肢分离运动及控制能力训练、下肢的床上桥式运动,同时训练健侧肢体;(2)翻身训练。协助病人向健侧和患侧做翻身训练,逐渐从被动运动过度到主动运动;(3)坐位、立位平衡训练;(4)步行及上下楼梯的训练。

2.4按摩和被动运动。对肢体进行按摩,尤其要注意患侧手肩、下肢的按摩,达到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预防褥疮和静脉炎,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按摩应轻柔缓慢进行,对瘫痪肌予以按摩揉捏,对拮抗肌予以安抚性的按摩,使其放松。按摩后,进行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先大关节,后小关节,做髋关节和肘关节活动时,注意手法柔和,活动幅度不宜过大,应小于或等于90°,以免发生骨化性肌炎。在体力允许的情况下,患者自我按摩效果更好。

2.5转移和平衡训练。早期在床上练习翻身,开始先做双髋向两侧摆动,然后带动躯干向左右移动,注意转动躯干时,健手应握住患手随躯干配合头的转动同时翻转。当患者能进行翻身和半桥动作后,可逐渐训练从卧位转为坐位。为了预防性低血压,床头的高度应逐渐抬高。脑梗死发病后2周,脑出血发病后4周可以开始进行这项练习。先从健侧卧位坐起,再到患侧卧位坐起,从需要帮助到独立坐起。之后两腿下垂,坐在床边,进行坐位平衡训练,一周后可下地坐椅,能维持10min,可进行站位平衡、迈步和上下台阶训练。

2.6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病人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鼓励患者利用健手或健手带动患手进行洗脸、刷牙、吃饭、更衣,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2.7肌肉松弛训练。以心理疏导和被动活动的方式,缓解肌肉紧张。

2.8作业疗法。让患者用手指快速指鼻,或手指互相对指、拍手、画图、写字、翻纸牌等加强手的精细、协调、控制能力的训练。

2.9心理康复护理。根据病人心理的不同阶段给予疏导、支持、鼓励,指导家属、同事对病人进行宽慰,树立力所能及的生活目标,使其在良好的情绪中积极主动锻炼。

3护理体会

37例患者在住院时即发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能刺激部分脑细胞产生功能代偿,使神经系统尽快建立新的联系。经平均35天治疗及康复后取得明显疗效。肢体运动功能明显提高,步行恢复率达58%,坐位站位88%达到平衡,且康复训练越早效果越明显。住院期间,治疗的同时进行康复训练,并发症如肩手综合征,肌萎缩,关节痛,压疮等明显降低,对出院后的继续康复大有帮助。另外,患者突然发病,处于身体残疾后的震惊、否定阶段,对康复欲望强烈,家属、同事及单位各方面的全力支持加上患者本人的积极努力,实施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更易达到良好的效果。结果显示,康复护理训练对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有明显促进作用。

4讨论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或功能上具有重组能力或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元可以再生。康复护理训练促进了代偿和重组的产生。

早期的康复护理训练以给病人静态的、被动的抗痉挛治疗为主。采用被动患肢活动的刺激方式,一方面增强了患侧的感觉刺激输入,降低了病人对偏瘫肢体忽略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对偏瘫肢体、关节的无痛范围的活动,即防止关节活动范围低下,又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同时对健侧肢体的训练,促进了其对患侧肢体恢复的影响。通过反复进行翻身、坐位、立位、步行训练,输入正确的运动模式,经传入、传出冲动的反复刺激,在病灶周围形成新的神经通路,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的代偿作用。从而建立肢体由高级中枢控制的运动模式。经过日常生活运动训练,促进了随意地、协调的、分离的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为整体功能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病人康复训练篇2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椎间盘髓核突出压迫其周围神经组织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造成腰腿疼痛或是坐骨神经疼痛等症状的一种疾病,是一种常见病,本病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占所有腰腿痛病人的35%,其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5.2%[1]。手术治疗是其中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但是患者术后的康复训练对其治疗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就对自护性的康复训练对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探讨。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7年3月至2008年5月入院接受腰椎间盘手术治疗的患者。纳入标准:①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者;②本次住院将接受钉棒系统固定手术治疗③年龄

1.2方法

1.2.1自护性康复训练方法

对照组病人在手术后按照科室常规护理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责任护士向其宣教术后训练的目的和意义,告知从术后24小时即可以进行康复训练,并及时督促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实验组患者术后在常规科室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自护性康复训练,即先由研究者本人对其进行康复自护能力评估,根据病人的自护能力相应的给予全补偿康复训练、部分补偿康复训练和教育支持性的康复训练,主要通过病人的自主努力和主动参与完成康复训练。两组患者均于出院后每月接受研究者本人电话随访一次,随访内容主要包括了解患者康复训练的坚持情况,鼓励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并回答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和疑惑,每次随访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

1.2.2测评工具

采用健康状况问卷(SF-36)[2]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采用SF-36对本科室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5例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测得Cronbach’α=0.735,说明该量表在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有较好的信度,可以在该人群中使用该量表。该量表包括8个维度,每个维度的标准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高。同时采用自制的问卷了解病人的基本信息,其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学历、收入、婚姻状况、工作状态、医保情况以及疾病相关信息。

1.2.3资料收集方法

首先向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同意参与本研究后与其签订“患者知情同意书”并承诺对其资料进行保密,而向患者讲解调查表的填写方法和注意事项,问卷均由研究者本人当场发放收回,并检查其内容完整无漏项。

1.2.4统计学方法

全部资料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基本信息

对照组40例患者,其中男2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5岁(45±5.2),平均病程4年(4±2.6),在婚者39例,独居1例,非医保患者2例,工作中患者18例,非工作中22例,文化程度:小学7例,初中和高中29例,大专及以上4例,突出节段:腰3~腰4者3例,腰4~腰5者23例,腰5~骶1者7例,腰3~腰5者7例。实验组40例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7岁(47±4.8),平均病程4年(4±3.1),在婚者40例,非医保患者4例,工作中患者15例,非工作中25例,文化程度:小学9例,初中和高中27例子,大专以及以上学历者4例。突出节段:腰3~腰4者4例,腰4~腰5者21例,腰5~骶1折8例,腰3~骶1者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突出节段、病程长短、医保状态、工作状态及婚姻状态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入院时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维度结果见表1

2.3两种患者出院半年后入院随访时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见表2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本病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发病年龄亦呈年轻化趋势[1]。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反复发作的慢性疼痛性疾病,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有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经皮穿刺腰椎间盘髓核切溶术治疗虽然可解除患者的压迫症状,但是对恢复脊柱生物力学的平衡方面却无能为力,故只有通过相应的康复训练来增强腰背肌力,从而促进康复[3]。术后的早期直腿抬高及踝关节背伸背屈运动,可防止神经根粘连,同时锻炼时血液循环加速,血液大量流向肌肉组织,由此可以稀释致痛物质浓度并能带走一定的致痛物质,从而促进手术的疗效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通评定病人生活质量,有助于了解患者生活各个方面的改变,全面反映其生理及心理健康状况及需求[4]。曹美娟等[5]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患者进行阶段性的康复训练来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结果显示生活质量提高的效果显著,说明康复训练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本研究显示,干预组患者的SF-36的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情感以及精神健康等指标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让实施患者主动参与的自护性康复训练较一般的康复训练更能帮助患者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奥瑞姆的自护理论[6,7]强调护理的最终目标是恢复和增强人的自护能力,护理是为克服或预防自护不足而发展的,或为不能自护的个人提供治疗性的自护的活动,是帮助获得自护能力的过程。护理实践的范畴是与个人或家庭建立并保持护患关系,直到病人能脱离护理为止。而护理系统是在出现自护不足时护理活动的体现,是依据病人的自护需要和自护体的自护能力而定的,分为完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支持-教育系统。在病人不能提供自护需要时,护理系统提供帮助。本研究中,研究者通过评估病人康复训练的自护能力来逐步帮助病人完成自我康复训练。主要流程是当病人术后刚开始训练时研究者对其进行全补偿康复训练即“替病人做”,研究者帮助病人完成一些被动肢体活动,当病人具有一定的康复训练能力时“指导病人进行自护训练”,同时为病人“提供生理和心理的支持”,当病人能独自完成一遍康复训练活动后,即到达采用到教育-支持系统,为病人提供康复训练的相关知识,鼓励其独自完成康复训练,即整个康复训练过程充分体现患者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是患者在脱离护理系统后仍能自主进行康复训练。以往的康复训练均由护士教育病人该进行康复训练,其教育未有针对性,而且无法确定病人是否按要求进行康复训练,自护性的康复训练要求先评价病人的自护康复训练能力,充分利用病人已有的自护康复训练能力,并将其能力逐渐加强,最终使病人具有全自护康复训练能力,从而能有效的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邹召权、李寿斌、辛宗山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研究概况[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1o(1):123-125.

[2]中国行为医学科学编委会.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会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485-489.

[3]裴艳.腰椎间盘突出症功能训练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护理研究,2006,20(4a):847.

[4]Hakkinena,KautiainenH,SintonenH.Healthrelatedqualityoflifeafterlumbardiscsurgery:aprospectivestudyof145patients[J].DisabilityandRehabilitation,2005;27(3):94-100.

[5]曹美娟、刘宏青、廖春娥等.阶段性康复运动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8,6,22(6):1549-1550.

病人康复训练篇3

【关键词】脑卒中;失语;康复训练

脑卒中致残病人出现失语症的比率高达20%~30%。失语症病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听理解障碍、口语表达障碍、阅读、计算、写字能力下降。因此,严重影响与他人的交流。自2004年以来,笔者对经头颅Ct、核磁扫描证实为脑卒中后致言语障碍的病人,进行了语言训练,病人语言功能康复明显。现将训练方法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住院病人72例,男50例,女22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41岁,平均68岁。其中脑出血26例,脑梗死46例,均经Ct或mRi确诊。病前均智力正常,言语流利,阅读、书写能力正常。按失语症分类诊断为运动性失语38例,感觉性失语23例,完全性失语11例。失语程度采用改良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检查。言语障碍的评估标准:0度,不能用言语进行实际的思想交流或言语不能使人理解;Ⅰ度,能说极少量词汇及短语;Ⅱ度,能说单词或短句,对日常用语可理解,表达中存在语法上错误;Ⅲ度,对日常熟悉的事物或经历能较快地领悟或表达,对不熟悉的事物或经历则表达困难;Ⅳ度,多数情况下无言语障碍,但有时有理解障碍,言语欠流畅;Ⅴ度,言语障碍极轻,不易被他人察觉,仅病人自己有所体会。根据评估标准,其中0度的有11例,Ⅰ度的有28例,Ⅱ度的有21例,Ⅲ度的有12例。笔者把经康复护理后评估标准提高2度者定为明显好转(如由Ⅰ度提高到Ⅲ度),评估标准提高Ⅰ度者为好转。

1.2方法

1.2.1运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运动性失语以语音训练为主。先做好心理行为干预,运动性失语病人最初多表现为抑郁、烦躁、易怒等,此时护士应给予耐心开导,并与家属一起制定训练计划。(1)发音训练:先要进行舌肌、面肌、软腭和声带运动的训练,以使语言肌肉的功能得以恢复。(2)词、句单音训练:发音训练1周后逐步训练病人说出单词-词组-短句。从简单的单词开始,逐渐加大难度。0~Ⅰ度病人以单词训练为主,Ⅱ~Ⅲ度的病人以词组、短句为主。(3)阅读训练:将适合病人发音的生活用语录制成磁带,让病人跟读,反复进行语言刺激。

1.2.2感觉性失语的康复训练感觉性失语以提高理解能力训练为主。(1)听觉训练:护士与病人采取一对一的形式,通过病人以往所熟悉的声音,如平常最喜欢的音乐等,刺激病人的听觉,强化应答能力,刺激思维,增加语言的理解力。(2)手势训练:通过病人较熟悉的手势激发其理解能力。如梳头,护士做梳头动作,让病人模仿、重复。(3)实物刺激:让病人说出所看到的实物的名字,护士可适当提醒,反复练习。(4)图片刺激:护士用图片边读边示意,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病人思考后回答,以锻炼病人对问题的理解能力。

1.2.3完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完全性失语康复训练时不应该过于着急,一般选用适当的难度,使病人基本能完成为宜。因部分病人的情绪常不稳定,连续生硬的语言可使病人失去信心而不能配合治疗。可请病人尽可能多地进行自我介绍,家庭成员介绍和自己的病史述说等,训练病人的表达能力,同时指导病人家属配合训练,可以互相促进效果。康复训练应因人而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二、结果

本组病人采用BDae检查法评价效果。在总共38例运动性失语的病人中,Ⅱ度以上病人或经过3~4周时间训练,掌握一般的词组、短句即能接受跟读或阅读短文的训练。有31例由Ⅰ度恢复到Ⅲ度,属明显好转,另有7例语言能力提高1度,总有效率达到100%。经康复锻炼后,感觉性失语的23例病人经6周训练有6例病人的恢复不稳定,只提高了1度,而其他17例病人效果较为明显,由Ⅰ度恢复到了Ⅲ度,不但对常用的语句能够理解,对日常熟悉的事物也能较快地表达,对于感觉性失语,康复疗效也满意,总有效率达到100%。但完全性失语的病人,经过语言康复治疗7周后,效果均没有运动性失语和感觉性失语恢复得好,有7例由0度恢复到Ⅲ度,仍有4例经康复后并无明显改善。

三、讨论

病人一旦确诊为失语,应立即进行语言训练,可加快代偿活动,帮助病人尽早恢复语言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护理人员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科学地评估失语的类型和程度,根据其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训练方法,充分调动病人语言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语言训练,大多数病人是可以恢复语言功能的。为取得好的训练效果,在训练过程中要教会家属语言训练的方法,使家属能够主动协助医护人员对病人实施康复训练。实践证明,家属的支持帮助是病人语言功能恢复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心理准备是语言康复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障。运动性失语病人能理解别人的语言,但不能用口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常表现烦躁、易怒、情绪抑郁。而语言康复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此,帮助病人建立和巩固语言康复的信心和决心非常重要。完全性失语症较难治愈,对于此类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治疗才能得出最好的疗效。而对于运动性失语症和感觉性失语症病人来说进行系统的、频繁的语言康复训练是肯定有效的,通过词汇的反复再现和再积累使病人重新能够与他人交流,使之回归社会、回归家庭、降低致残率。病人家属的积极配合可使病人达到语言恢复最好程度的必要条件。要根据病人不同时期的进步和表现改变训练计划,逐渐增加训练难度,并根据病人的职业和兴趣爱好,及时调整训练内容,使病人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语言训练,以改善交流能力,充分发挥残存功能,才能使失语症病人语言能力的康复达到最佳水平。

【参考文献】

病人康复训练篇4

【关键词】脑卒中;社区;康复;教育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63-02

1社区康复护理实施的意义和目的

1.1脑卒中疾病的危害性

脑卒中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第三大疾病,也是我国致残率最高的疾病。根据统计数据,全国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00万,年发病率为217/10万,高于西方国家和日本,致残率为70~80%[1],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劳动能力,可致社会能力丧失,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医学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许多病情较重的患者被救治成功,但都留下程度不等的残疾,如偏瘫、运动困难、知觉障碍、偏盲、失语等。这些障碍往往是药物所无法治愈的,只有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才能取得效果。脑卒中的康复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由于医院病床紧张,许多留有后遗症的脑卒中病人需要回家继续进行康复治疗,家庭是脑卒中病人最主要的康复场所。病人的康复护理计划出院后得不到延续,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大量资料表明:脑卒中康复治疗后,70%~80%的患者达到独立步行,2/3的患者生活自理[2]。长期康复训练不仅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对社会、家庭的影响和负担。脑卒中后肢体功能的康复3个月以内是最佳时期,6个月以内是最有效时期。社区康复护理对患者是一种支持,可以随时提醒和帮助患者适应社区环境,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1.2社区康复护理意义

社区康复护理是临床护理工作的延续,对患者的支持更有针对性。社区康复护理是满足患者需求的体现,患者在住院期间康复护理是以护士、理疗技师为主,而出院后康复是家属按护士的指导进行。如果没有对脑卒中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干预,固守在以前那种患者一出院护理工作就结束的短期护理行为,不但不能巩固现有的治疗成果,甚至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如肢体活动功能减退,生活能力下降及各种并发症等等,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实施康复护理,针对患者不同情况制定科学的训练方法,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了患者复诊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1.3社区康复护理应注意问题

身体上的残疾使患者产生孤独、消极情绪,不利于患者的康复。社区康复护理干预中指导家庭成员认识到这个问题,在督促患者做训练的同时,需要给患者更多的关心、体贴、鼓励。教育其家属学会看患者的手势、面部表情和举止行为,了解患者内心活动。在社区康复护理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安排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和社交活动,充实患者的生活。通过鼓励病人从事家务劳动,增强病人的自信心和主动性,不仅可以使已经恢复的肢体功能得到巩固,减轻病人的家庭负担,而且使病人感受到生活的乐趣。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科学的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病人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肢体功能康复方面取得的进展加强了病人及家属对康复的信心,可以形成一个促进康复的良性循环。

2社区康复措施与方法

2.1功能康复护理措施

脑卒中的病理形态改变是局灶性的,但引起功能的变化是全脑性的,因而引起脑可塑性变化也是全脑性的。脑卒中后康复不是针对局部的病损,而是促进其功能的恢复。脑可塑性理论在脑卒中早期康复中以广泛应用,如易化技术、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等。患者处于恢复期后即可根据情况出院,进行社区康复治疗和护理,这样既能达到恢复的目的,又可以为患者节约经费。

2.2恢复期社区功能康复措施与方法

此期康复方法多为住院期间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进行的,同时,护士在对家属及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时,注意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训练方法,为出院后继续康复训练做准备。

2.2.1床上训练

科学床上训练非常重要,同样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病情以及前期治疗效果基本相似的情况下,是否重视床上训练,康复的效果大不一样。床上训练包括翻身、上下左右移动躯体、腰背肌、腹肌及呼吸肌训练、伸髋训练(桥式运动)、上下肌运动,以及洗漱、进餐、使用便器等日常生活的训练。

2.2.2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

从静态坐位平衡练习开始,逐渐向动态坐位平衡练习过渡。开始时,仅让患者独自保持稳定的坐位,以后可以在家人的保护下,前后左右轻推患者,让其自己调整身体的平衡避免倒下。经过反复练习,患者的动态平衡能力会提高,就可以逐步做一些坐位下可完成的日常生活动作了。

2.2.3从坐起到站起训练

掌握重心转移。要求患肢负重,体重平均分配。在坐起到站起前期,可以采取扶床练习,增加腿部力量,治疗人员要站在病人旁边协助,并要遵循逐步渐进原则,确保病人在训练过程中安全。

2.2.4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

目的是为步行做准备。训练时治疗人员一定要注意脑卒中病人站立的姿势,大腿不能内收或外旋,膝关节不能屈曲或过度伸屈,足部不可内翻或下垂,足趾不能屈曲、内收。每次练习l0~20分钟,每天3~5次,逐步渐进。如病人在站立时出现心慌、出汗、头晕、眼花,甚至昏厥,应立即重新采取卧位,站立训练要暂缓进行。

2.2.5步行训练

先用健腿迈步,治疗人员站在患者身后在双上臂处稳定之。开始用患腿迈步可能有困难治疗人员可用自己的脚来指导患者的腿前移,并给予一定口令,让患者有节奏地进行。待患者行走好后可适当增加难度,如跨过不同高度的物体,行走同时与他人说话、拿东西、改变行走速度。

2.2.6上肢及手功能训练

上肢训练治疗手法包括诱发联合反应、屈曲运动及伸展运动。生活中利用简易训练方法可采取试穿衣服、手握乒乓球、抓牙刷、按电视遥控器、利用患侧上肢和躯干夹住物体等方式进行训练。

2.2.7作业治疗

主要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2.3后遗症期康复治疗

一般发病3个月后进入后遗症期。此期多数患者已出院,但仍应继续进行训练和利用残余功能,防止功能退化,争取最大限度的日常生活自理。使患者尽可能回归社会,护士可采用定期随访等工作方式,为患者做好社区康复护理指导工作。

2.3.1康复训练

继续进行维持性康复训练,以防止功能退化。

2.3.2补偿患肢功能

适时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如手杖、轮椅等)以补偿患肢功能。

2.3.3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

对功能不可恢复或恢复很差的患者,充分发挥健侧的代偿功能,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肌替代法,并利用各种辅助器具或装置如手杖、助行器等防止功能退化,同样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和社区适应能力。

2.3.4重视职业、社会以及心理康复

对家庭、社会环境做必要的和可能的改造,使患者在尽快走向社会,使心理得到尽快康复。

2.4心理康复干预

大多数脑卒中患者除有偏瘫等功能障碍外,还常伴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和生存质量。其中患者焦虑和抑郁会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变得十分低下。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是影响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情志调护是脑卒中患者心理康复,是脑卒中患者重返家庭和回归社会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对患者及家属讲清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使其对该病有正确的认识,使患者及家属能积极配合治疗;必要时可予抗抑郁和(或)抗焦虑的药物治疗。

2.4.1安慰和心理疏导

减轻和消除病人焦虑抑郁心理,指导患者家属应用各种沟通技巧和病人进行沟通,了解错误认知的表现和根源。帮助其分析原因,应用松弛、暗示等心理疗法消除患者的自卑心理。

2.4.2指导患者调整心态

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鼓励、关心病人,以平静、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患者,指导患者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整心态,控制不愉快的情绪,发展积极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注意事项:脑卒中患者在康复训练中主要危险因素有脑血管意外复发、心血管合并症、摔倒导致软组织损伤或骨折等。在康复实施中要予以监护和防范。同时要患者保持平稳的情绪,训练过程中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2.4.3实施支持疗法

支持疗法使病人能维持最佳自理水平,主动参与功能锻炼,积极配合康复训练,鼓励患者利用健肢的协助作用,一方面可以保护患肢,一方面进行部分生活的自理锻炼,对患者早日康复起到积极作用,增加患者的自信。把康复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中,使患者能维持最佳的自理水平。

2.5社区患者后遗症康复护理应对措施

2.5.1吞咽困难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吞咽功能障碍。吞咽障碍患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脱水、营养不良等并发症,重者危及生命,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评价,进行吞咽康复训练可使患者恢复经口吞咽进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5.2睡眠障碍

失眠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症状,直接影响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速度。引起失眠的原因依次为抑郁、肢体痛,睡眠环境,病理生理因素和药物因素等。

护理对策:创造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环境,正确的功能锻炼,预防肢体痛,正确应用安眠药,护理过程中多与患者对话沟通,消除其心理紧张状态。

2.5.3肢体痛

脑卒中后肢体痛是影响患者全面康复的主要障碍,对康复训练有很大影响,告知家属和患者引起肢体痛的原因,教会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训练方法是十分必要的。结果表明,在家庭训练中运用肩关节松动术能有效地缓解和消除脑卒中后的肩痛,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此外,抑郁痉挛应贯穿康复训练全过程,改善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能有效缓解肢体痛。

3结论

社区康复教育是对社区康复技术服务不足的一种补充,用康复医学知识服务的手段来弥补技术服务不足,是解决社区中卫生资源供给不足的最佳选择,不但可以缓解医院病床不足,还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病人家属的经济负担,同时,也有利于脑卒中病人生活质量。出院后康复中心和社区方面连贯持续的三级康复治疗,是克服残疾造成的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和早日回归社会提供更完备的平台,而且也是临床上较为安全、有效的护理方法之一,值得临床。

参考文献

[1]周梅芬.陪护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23).

[2]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常规[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785.

病人康复训练篇5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日间康复训练;功能恢复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以认知、情感、意识、行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不但给患者自身带来巨大的痛苦,而且还给病人的家属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1]。病人在经过短期的药物治疗之后,部分症状得以显著缓解和控制,但尚不能胜任日常工作和生活。病人出院后长期在家养病,与他人交际变少,情绪起伏不定,非常容易使得精神症状复发。为此,研究日间医院工作站康复模式尽可能帮助病人适应社会生活,减少病情的反复发作,具有非常实用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8月——2012年4月在本院出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62例,出院时精神症状均已消失,病情平稳,功能恢复良好,没有发生不良的药物反应。将病人随机分为日间康复组与对照组各31例。对日间康复组病人进行康复性训练,两组病人均随访半年。两组病人在男女比例、岁数、受教育程度、工作和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日间康复训练①日常生活能力锻炼。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尝试打扫卫生,烧菜做饭,去商店买东西,自己自觉按时服用药物,定期上医院复查,学会在没有他人的陪伴下自己照顾好自己。②社会交际能力锻炼。教导病人最基本的沟通、交流技巧。根据每个病人各自的特点,组织病人之间相互交流,适当安排一些互动的文体娱乐活动,鼓励病人之间相互交流,锻炼其语言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③社会角色适应锻炼。在康复医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康复组病人之间进行角色扮演,例如买卖东西,讲课听课,问路指路等,从而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会功能与人际交往能力。④疾病康复宣传教育。定期组织精神卫生方面的科普讲座,普及基本的精神疾病相关知识。例如长期按时服用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如何有效预防疾病的复发。通过患者之间相互交流,讲解自身的切身体验,使患者对疾病有更深入的理解,缓解心理负担,保持自信。⑤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根据病人的特长爱好,开展踢毽子、羽毛球、慢跑、乒乓球等体育活动,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

1.3观察指标使用noRS进行评价,总共有38个项目,每个项目从0-3分为四个等级,0分为极差,1分为合格,2分为尚可,3分为良好,总分60分以下算作不及格,60-80分为进步,81-100分为显著进步。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精神科主治医师分别于入院分组时和经过日间康复训练6个月后进行测定,采用与患者面对面逐个项目口头询问的评价方式。

1.4统计学方法将所得数据用SaS12.0统计处理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统一以(χ±s)的形式表示。组间计量比较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日间康复训练前后noRS量表总分对比在入院分组时,对照组与康复组病人的noRS量表总分无统计学差异,表明两组患者在患病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而当康复组患者经过6个月的日间康复训练后,康复组的noRS总分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科学、系统、专业的日间康复训练疗效显著,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疗效比较经过6个月的日间康复训练后,康复组中疗效显著进步的例数远高于对照组,而疗效不及格的例数则远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科学、系统、专业的日间康复训练疗效显著,详见表2。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进行性疾病,病程较长,极易复发。不但给患者自身带来巨大的痛苦,而且还给病人的家属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因此,要保持病情稳定不复发,延缓患者精神残疾的进程,仅仅依赖药物治疗是不够的,需要医院、社会、家庭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日间医院工作站是在白天为精神分裂病人提供康复服务的医疗机构,病人白天可以在医院接受专业的康复治疗,而晚上则能够回家与家人团聚[2]。日间康复训练是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的一种介于医院和家庭之间的康复,借助医疗机构与家庭社会共同的力量,帮助病人锻炼和恢复日常生活能力、社会交际能力等,培养病人的社会意识,缓解病人因精神疾病所带来的各种不良情绪,一定程度上减轻精神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3],精神分裂症的康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医学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属于复杂的社会问题。将临床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相互结合会对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有显著的效果。日间康复训练为出院的病人提供了进行集体活动和生活的平台,从而实现了患者从院内到家庭社会的逐步过渡。通过日间康复训练,锻炼了病人的基本生活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鼓励病人多于他人进行交流,缓解因患病住院所致心理和生理上的创伤和焦虑心情,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逐步回归社会。

通过日间康复训练,还能够增加病人按时服药的依从性,明显改善精神症状并且减少药物带来的各类不良反应,通过开展活泼趣味、有针对性的集体娱乐活动,在欢乐愉悦的氛围中,掌握基本的沟通交流能力,锻炼社会生活能力,缓解心理压力,保持身心健康,最终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当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日间康复训练,疗效显著,重新回到社会后能否长期维持疗效防止疾病的复发,与患者是否坚持遵循医嘱服药以及家属和社会的关心程度相关。如果病人能够按时服药,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有家人的鼓励和帮助,在工作中受到同事们的关心和照顾,则患者复发的概率就比较低。因此,要使得患者能够真正融入到社会,长期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医务人员、家属和社会的共同协助和关心。

综上所述,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在服用药物的基础上,加以科学、规律、系统、严格的康复训练,能够显著改善病人的一系列精神症状,帮助病人尽早融入社会,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防止疾病的反复发作。日间康复训练模式与以往精神病患者的常规护理模式不同,其使得患者不再局限于封闭式的家庭康复模式,而是借助医院、社区和家庭共同帮助病人康复。这对于病人、家庭和社会大有裨益,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医疗资源,减轻社会的负担,值得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陶庆兰.社交技能训练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J].上海精神医学,2009,21(1):7-9.

病人康复训练篇6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患者在经过积极的救治后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构音障碍、感觉障碍等。对于文化程度比较高的患者,失语和构音障碍会导致病人的社交能力、工作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严重受损。其中,运动性失语(Broca失语)表现为口语表达障碍突出,为非流利型口语,表现为词量少,讲话费力、发音和语调障碍、找词困难等。因语量少仅限于实质词并缺乏语法结构而呈电报式语言,口语理解相对好,对语法词和次序词组成的句子理解相对不容易,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均有不同程度受损。构音障碍是指由于神经病变、与言语有关的肌肉麻痹、收缩力减弱或运动不协调所致的言语障碍。本文就反复脑梗死所致的运动性失语伴构音障碍的早期康复治疗探讨一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汉语标准失语症评定法[1]:评价运动性失语。以其程度分为:重度:说话费力,语量小,仅用几个字来回答问题,能复述部分字词。中度:语量

1.2方法

1.2.1心理行为干预:运动性失语伴构音障碍的患者最初表现为抑郁、烦躁、易怒、害羞等,此时医生应该经常注意耐心地开导以及不失时机地给予病人鼓励和安慰,耐心地听病人讲话,告诉病人语言障碍是暂时的,只要坚持锻炼,语言功能是可以恢复的,增强病人的信心,调动病人康复锻炼的积极性。病人的心理疏导要贯穿康复治疗的始终,是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同时,还要适时对病人家属进行宣教,教育他们要常常鼓励患者,不要批评、打击患者。

1.2.2言语康复训练:在言语治疗师的指导下,一对一进行言语康复训练。内容如下:构音障碍训练法:常在病人神志清楚,精神充沛情况下进行:(1)口唇运动训练:指导病人鼓腮、抿嘴、吹蜡烛,反复进行;(2)舌的运动训练:首先指导患者尽量将舌向外伸,然后舔唇,将舌向外上、外下、外左、外右运动,由慢到快;(3)软腭抬高训练:将口张开,舌向外上翘,反复多次训练,发出“啊”的声音。(4)渐进性语言训练法:进行发音器官的运动训练后,再训练发唇音,然后过渡到发单音节、单词、词汇、句等,反复训练。(5)针对性语言训练:重点放在言语训练上,轻者采用口语训练说绕口令,逐渐加快速度:重者着重练习发准音,如“啊、哈、吧”等。运动性失语训练法:(1)视图读音法:由康复训练师一对一进行训练,每组共有图片25张,内容包括食品类、人物类、日常生活类、植物类等,都与患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康复治疗师手持卡片,让患者看见图片并读出其内容,反复进行,每周进行评定。(2)强化训练手段:利用人的生物反馈调节,采用刺激-反应-刺激的方式,给予正确的言语强化训练。鼓励病人多说话,不用担心是否对错,如患者发音不正确及时纠正,对于能发双音节的患者,康复治疗师要启发患者说出相关的词或短句,必要时可让患者用较快的速度重复说一句话,可配合录音进行模仿练习。(3)配合动作练习:动作训练可激发动觉在大脑中的记忆,如餐前,可将食物放在患者面前,反复强调“吃饭、拿筷子”等词语,在帮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运动时,反复强调“上举手臂”,通过这种练习方法,可加速言语功能的恢复。最后,及时培训家属及陪护人员,家属和病人的接触最为密切,发挥家属在言语训练中的积极作用尤为重要,所以应将训练方法、时间、注意事项告诉家属以征得家属的支持和配合。

1.3评定结果:分析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x±s表示。

2结果

见表1。

3讨论

对脑梗死病人失语的康复治疗一般只考虑失语症的言语康复训练,而忽视了构音障碍的训练,但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多伴有中枢性构音障碍,若能同时进行失语症、构音障碍的综合训练,患者的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程度优于单纯对运动性失语的康复训练,此项对照研究为运动性失语伴中枢性构音障碍的言语康复训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早期进行语言功能康复护理训练越早越好,可为后期的言语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部分病人通过早期言语训练可以得到完全康复,部分失语症患者可在残存言语基础上扩展语言表达范围,重新走向社会,提高生活和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卫东洁.脑卒中言语功能评定[J].中国临床康复,2002.5.1244-245

病人康复训练篇7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96-01

脑血管意外恢复后的病人可有多种后遗症。一个中老年人发生偏瘫后,虽然肢体活动受限,但仍有一定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儿失语则使患者本身的意愿表达及与他人的感情交流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由于目前医疗技术的提高,死亡率已明显降低,但致残率高,将近有2/3病人遗留运动功能、语言功能以及心理功能障碍,给病人、家属带来诸多不便,给社会造成负担。因此对脑血管意外病人的早期诊断,正确治疗、早起功能康复训练、心理护理指导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个人工作经验,介绍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功能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体会。

1急性期的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先行并贯穿与康复护理全过程。由于疾病造成的痛苦,对周围环境及室内的陌生,医护人员紧张的工作情绪以及各项检查、治疗的进行等多种因素,使病人精神非常紧张恐惧。因此,在急性期严谨搬动病人,身体平卧,应注意动作轻重,技术熟练,态度热情,语言亲切得体,以安托病人,特别对肢体瘫痪的病人,应配合家属进行有效地疏导,以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帮助病人使其顺利度过急性期。

2早期功能康复训练

如果病人没有昏迷,短期就可以床上动作训练,越早越好,老年病人因机体功能已衰退,尤其是肢瘫引起的肌肉松弛,关节僵直功能恢复困难很大,需要护士和家属配合。早期鼓励病人向两侧翻身,每天侧卧一段时间。协助病人由平卧转向侧卧并逐渐过渡到坐位、立位训练。

病人康复训练篇8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康复护理;基础护理;主动性;康复训练

1引言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姿势和观念,为患者今后肢体康复和回归社会奠定基础。一旦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即可开始进行肢体康复护理,调查显示,脑功能康复工作最好的时机是2-3个月之内,只有积极地进行康复治疗,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我们可在3天内进行患者康复训练和诊断治疗。

2脑卒中偏瘫患者初步诊疗

2.1患者心理方面诊疗脑卒中患者一般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病的,对于疾病还没有一个接受的过程,卧床不起还需要别人照理,都害怕以后康复不了在没人照顾或给家人添麻烦。患者心理就会出现绝望,无助,对生活没有信心,所以对病人心理护理是康复成功的保证。医护人员应于患者多交流,使病人产生战胜疾病的信心合理的安排作息时间争取早日出院,患者亲人也要和医务人员多沟通和配合,只有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配合好了病人的心理才会得到更好的治疗。

2.2急性期康复护理急性期是病人病情还没有确诊之前,脑卒中只要病情稍微稳定一些,就可以对患者进行体能康复训练,进行适量的变化和轻度的按摩,病人意识还在模糊期加上情绪很不稳定关键是要看病人配不配合治疗。

2.2.1良好的姿势有助于治疗。病情平稳以后,神经学病情得到控制后两天即可进行康复训练,其主要目的是预防或减轻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抽筋表现,每两小时翻身一会,保持抗痉挛。

2.2.1.1仰卧位头枕枕头不要有过伸、侧卧把病人后背垫高,防止肩后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上肢伸展稍外展,前臂旋后,拇指指向外方;患髋垫起以防止后缩,患股外侧垫枕头以防止大腿外旋。肘、腕关节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开,置于枕头上,膝关节稍屈曲一定的合理度数,脚部稍微垫起,脚与床面要始终保持在直角水平,有利于控制脚下垂和内翻。

2.2.1.2健侧卧位患者头部垫枕,预防患者头部来回晃动,身体向前平躺,前胸要放好垫子,肩关节保持在90度至130度,手劲量平放在床上,身体平躺膝关节自然屈曲向前置于身体前面另一垫子上,脚不要垫的太高预防脚下垂及里外翻保持整个身体放松姿势。

2.2.1.3患侧卧位患臂前伸,胳膊向外旋转将肩伸直到90度范围,将患手臂拉出伸展到90度至130度范围这样可以负责肌肉萎缩,保持身体后仰和平稳姿势使身体保持舒服姿势,枕头要根据患者的变化要不时的变化,同时要保持患者手掌是张开的,预防肌肉萎缩。

2.2.2关节康复训练首先要从腿部关节开始训练,时长做腿部伸展运动,同时也要做贱婢运动,要注意不管做什么康复训练都要轻轻地进行,重点进行肩关节屈伸外展外旋内收把持柔和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屈和手指伸展运动。髋关节外展屈伸脚关节运动,脚的反转。一般康复训练要保持一天2次以上,且每个关节部位要按摩10遍以上,每个动作需要控制在20分钟之内,病情严重要较长时间做康复训练。

2.2.3要经常更换患者姿势,这样可以使患者的每一块肌肉都得到不同的运动,起到了有的地方肌肉运动达不到出现僵硬的结果,一般要1到2个小时更换一次姿势,每次换姿的时候要不停拍打患者后背起到不压迫患者肺部的效果。

2.2.4做好基础护理在患者病情还没恢复期一定要认真护理,做到不让他在发生别的情况。

2.3恢复期的康复护理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病人有意识了,病情得到控制,休息一段时间后可以自己做一些简单的运动。

2.3.1患者床上转身练习是患者做康复训练的关键动作,患者要做到把手臂能向上抬起,并练习向不同方向伸展,在翻身时交叉的双手伸转身姿势向翻身侧头与省体翻转到侧卧位置,在回到原位重复做动作。

2.3.2桥式运动病人要取躺姿双,腿屈曲足踏床慢慢的抬起臀部,坚持不住了就放下,等达到不费劲和熟练后,就可以训练腿部肌肉了使腿部自由伸展训练。

2.3.3患者坐位练习在病情得到控制的两周后就可以训练了,病人可能因为在病床上的时间比较久,经过坐立以后有可能会出现血压低的现象,所以第一次训练时不宜时间过长,保持姿势在45度就可以了,以后根据自己身体承受情况可慢慢直立。

2.3.4站位训练这个锻炼可在患者发病后三周内进行,这个时间把握是患者能熟练的就行坐着了就可以了,站立训练还可以进行平衡训练,这两种训练是难度比较大的,患者要克服心理障碍,如果感到个别腿部不适,可借助拐杖就行训练,第一次训练不要心急要站好跨立的姿势就可以了,胳膊要保持平衡双腿要试着平分身体重量保持平衡姿势。

2.3.5步行训练可以在患者五周后进行,一般一开始要轻轻的抬腿,轻抬轻放患腿持重达体重的一半以上,才能开始步行训练。有很多老年患者容易产生疲惫,所以信息的姿势可采用站立休息姿势,有的病人这些训练是可以近早地训练的,但是必须使用下肢支具进行协助训练。

3结论

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在护理工作中是一项挑战,丰富的理论和良好的实践是做好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必备条件。确定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时间节点,建立良好的姿势和观念;确定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方式和方法;明确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的各个阶段。做到以上三点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神经疾病护理学》,杨华主编,2005年6月.

病人康复训练篇9

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年发病率为150/10万,而生存的病人中至少有一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因此脑卒中也成为最重要的严重致残疾病[1]。为了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少医学学者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康复护理介入越早,肢体运动功能恢复越好,使病人最大限度地从身心残障恢复,重返社会。现结合文献,对其早期康复护理现状综述如下。

1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能力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2],早期康复护理可创造损伤神经修复或代偿的条件,使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良好的条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来[3]。早期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代替的。因此,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早期康复护理的时间选择

一般认为,从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内的康复即为早期康复。有学者认为[4],从发病至24h内是采用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功能锻炼的最佳时间。梁光霞[5]实践证明,康复训练引起再出血的概率很小,无论脑出血患者,还是脑梗塞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均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甚至超早期康复训练(发病48~72h)。早期康复护理介入的最佳时间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后48~72h。

3早期康复护理的内容

3.1心理康复护理心理康复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6]。良好的情绪,使神经肌肉的调节达到最佳状态,神经抑制被解除,神经易化增多,大大提高了康复的疗效[7]。脑卒中后抑郁是最常见并发的情感障碍,发病率为20%~50%[8]。脑卒中后抑郁病人情绪悲观,对自身缺乏信心,直接影响病人对治疗康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致失去神经功能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期,拖延康复时间,甚至丧失神经功能康复时机,从而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向患者及家属宣教早期康复的目的、意义,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现在医学上对康复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进步,正确对待偏瘫的事实,积极配合早期康复治疗,就能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向患者及家属宣教那些配合治疗获得成功的患者例子,使病人和家属看到希望,解除病人心理障碍,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使机体调整到最佳生理状态,以最佳心理和生理状态接受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在康复治疗阶段,病人常因急于求成而逐渐失望、悲观、抑郁。此时争取家属配合,从生活上、精神上给病人安慰和帮助,支持患者功能康复锻炼。在训练中,任何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赞扬,同时加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训练进步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而随着抑郁症状的改善,增强病人的信心,提高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病人神经功能的康复。

3.2体位护理

3.2.1卧位护理①仰卧位,患侧肩胛下用薄枕垫高,肘、腕关节伸展,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开,置于枕头上,使患侧肩胛骨处于前伸位,患侧大腿外侧置一大号枕,髋关节、膝关节各垫一个小号枕,防止髋关节外旋,使膝关节稍屈曲(20~30°),足底垫中号枕,取中立位,脚背翘起与床面垂直90°,防止足下垂、足内翻[9,10]。②健侧卧位,患侧上肢向前方伸出,肩关节屈曲90°,肘腕指关节伸展放至枕上(勿垂腕),患腿保持髋关节、膝关节呈90°,置于一大号枕上,再用一中号枕使踝关节稍背屈,防止足下垂及内外翻[9,10]。③患侧卧位,患侧上肢向前伸,肩关节屈曲,肘腕关节伸展,手指拉开,掌心向上,患侧髋关节保持伸展位,膝关节轻度屈曲,踝关节保持轻度背屈位,健腿髋关节,膝关节屈曲放于一中号枕上,并将一大号枕置于背部支撑后背,保持体位[9,10]。

3.2.2坐位护理在病人胸前置一桌子,将患侧上肢放于桌面,肘关节微屈,手掌心向下,手指伸直,身体前倾,脊柱伸展,可以抑制躯干短缩,防止肩关节半脱位。在病人背部放一软枕,使病人坐位的重心在臀部,而不在骶尾骨上,以减轻骶尾骨受压的程度。患侧膝关节屈曲成90°,使足与小腿保持垂直位。坐位时应注意座椅不能太高,应保持双腿整个腿掌着地[11]。

3.2.3站位护理康复护士帮助病人进行站位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应站在病人的患侧,减轻病人恐惧的心理。引导病人重心向患侧转移,用健侧手指紧扣住患侧手指,并抱于胸前,双足分开10cm左右[11]。

3.3患肢功能康复护理

3.3.1按摩包括按、摩、揉、捏四法,顺序应由远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则为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每天2次,每次20min,对患者的上肢从手指至前臂、肩关节周围,用红花酒精进行轻柔的按摩[12]。

3.3.2翻身动作训练患者双手交叉握住伸直,由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健侧腿伸到患腿膝关节下方。以躯干为轴向患侧或健侧转向,护士站在患侧协助。每2h翻身变动卧位1次,患侧卧位每次不要超过1h[9]。

3.3.3床上训练包括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上肢做Bobath握手,肘屈伸,肩上举;下肢做双桥和(或)单桥,床上轨迹,屈踝[13]。

3.3.4坐起及坐位平衡训练患者首先侧移至床边,将健腿插在患腿下,用健腿将患腿移于床边,使患膝自然屈曲,然后头向上抬,躯干向患侧旋转,健手横过身体在患侧用手推床,把自己推至坐位,摆动双腿[14]。

3.3.5站起及站位平衡训练患者Bobath握手,双上肢前伸,头和躯干前倾重心前移至双足上,然后抬起臀部,髋、膝伸展而立起;患者站立平行杠边,健侧上肢紧抓杠木,重心放于健侧下肢,逐渐增加站立时间至大于30min[14]。

3.3.6步行训练患者坐位能保持平衡即可开始。先于平衡杠内步行,注意上肢的摆动及骨盆的旋转,接着平地步行,实地步行及上下楼梯训练[15]。

3.3.7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训练患者穿脱衣服、进餐、如厕、沐浴、拧毛巾等。积极训练患者患侧上肢及手的功能。在aDL训练项目中尤以移动能力的训练最为重要,在康复护理中还要注意教会患者如何利用残存的功能,借助工具学会翻身、起床以及从床移到轮椅,再从轮椅移动到厕所的技巧动作和方法[16]。

3.4家庭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病程长、恢复慢、经济负担重,所以很少能够达到完全康复后才出院,患者出院后如不能继续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往往前功尽弃,出现各种功能减退。因此在住院期间,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及家属懂得继续进行康复锻炼的重要性,掌握自我康复锻炼的方法,并制定出院后家庭随访康复指导计划。出院后康复训练主要为平衡、协调和速度训练,并可借助步行器或拐杖到室外活动,同时还要进行各种日常生活的精细动作训练[17],争取做到生活自理。开展家庭护理,既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减少家庭经济负担,又有利于患者尽早回归社会。

3.5康复护理的注意事项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护理以体位护理、肌肉按摩及床上训练为主;恢复期则以对患者进行坐、立、行的训练及各种日常生活训练为主。做好安全保护措施,防止坠床;避免训练过度或不足;避免着凉感冒,防止关节脱位;病情变化时,如原有病症状加重,感冒发热,气促等应停止训练。

4结语

综上所述,脑卒中偏瘫患者超早期施予良肢位的摆放可以防止患肢的挛缩和关节畸形;缩短患侧卧位时间,可避免影响静脉和淋巴回流而加重病情;按摩、被动运动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刺激肢体感受器调节新陈代谢及神经营养功能,从而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减少伤残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护理应尽早介入,并取得患者、家属的紧密配合。患者出院后在家庭或社区继续进行系统的康复锻炼是非常必要的,而家庭或社区康复工作一直是我国的薄弱环节,应尽快逐步建立完善家庭护理或社区康复护理服务体系,支持患者出院后继续进行康复训练,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2]姜从玉,胡永善.康复训练促进脑梗死后功能恢复机制的基础研究进展[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7):443-445.

[3]徐善芬,崔智娟,吴远美.急性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监护及其意义[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7(5):22.

[4]胡荣东,肖爱军.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超早期功能锻炼时间窗的临床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4):6.

[5]梁光霞,张向辉,史红梅.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4,19(13):68-69.

[6]毛芙敏.110例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2000,14(4):171.

[7]李韵.早期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心理康复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4):241-242.

[8]李付云,候桂娴.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的心理障碍及心理干预[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7(5):48-49.

[9]张玉爱,孟素萍.脑卒中偏瘫患者肩痛训练方法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18-19.

[10]梁定杰.踝关节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24-25.

[11]陈莉红.浅谈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综合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4,13(1):17.

[12]郑燕红.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护理进展[J].护理学杂志,2000,15(10):614-616.

[13]冯秀艳,马艳辉,崔静宜,等.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三段式康复训练[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192.

[14]陈冬青.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aDL的影响[J].中国康复,2003,18(1):45-46.

[15]李亚东,张春晶,唐艳红.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及护理[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4,13(3):292-293.

[16]林宗霞.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内容的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8):136.

病人康复训练篇10

1心理护理

脑血栓形成的患者由于情绪发展快,恢复期较慢长,患者常产生焦虑不安、低落、悲观失望、厌倦等情绪,首先了解患者的希望和期待,患者希望能被医务人员尊重和重视,期待安全可靠的治疗和护理,医护人员应给予这方面的满足,建立舒适安静方便的修养环境,可减轻就卧病床患者的身心疲惫和减少行动不便带来的烦恼与沮丧,给予周到细致的生活护理,帮助患者协调其社会生活。用护理

技巧填补患者的体力,智力和意志方面的缺陷,促进自主生活的恢复,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肢体功能锻炼的护理

2.1按摩

从入院开始,患者就促于功能位置,按摩可促进局部的血液,淋巴液回流,防止和减轻浮肿,使皮肤和皮下组织血运丰富。改善营养,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上肢从手指开始至前臂,肩关节周围;下肢从脚趾到小腿、大腿、髋关节周围,用安抚性按摩使期限放松,对肌张力低的肌群则给予按摩或揉捏。

2.2在床上活动瘫肢

鼓励患者锻炼患肢,做各种活动。

2.2.1运动训练

首先要利用各种方法恢复和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的主动运动,预防关节挛缩,运动训练由简到难。

2.2.2肩关节活动

卧位时上举手臂,手臂向不同方向移动,如用手摸脸、前额、枕头等;坐位时直臂前举,外展,后伸及上举。

2.2.3肘关节活动

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背伸,掌指关节向各个方向活动及对掌,对指,握拳、释拳等。

2.2.4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用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也可以通过用匙、用筷、写字、梳头、等动作训练手指。

2.2.5关节的运动

反复屈伸关节,髋关节及活动足指关节,逐渐达到上抬瘫痪肢体。

2.2.6健肢的主动运动

健肢的主动运动是提高神经系统的紧张度,活跃各系统器官的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改善全身健康的一种方法。

3站、立、走的指导

随着病情好转,肌力的恢复,首先选取半坐卧位,以后逐步增加角度,适应后协助患者坐于床边,床边站立,当患者能独立站立和保持体位平衡后才开始逐步练习行走。4对失语患者,进行语言训练

失语对患者生理和心理上造成的不良影响极大,有的甚至超过运动功能障碍,语言训练越早越好。首先帮助患者学习非语言沟通的技巧,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通过语言与逻辑性的结合,训练患者理解语言能力,其次借书写方式表达,将日常用语,短语,写在卡片上,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短到长教他朗读,通过以上方式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5饮食护理

给予低盐、低脂、高维素饮食、宜多食蔬菜,水果,忌烟、洒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积极治疗。以减少脑血栓形成的发病率。

6康复训练方式

患侧肢体关节活动度的保持,患肢主动活动能力的诱发,被动活动患肢保持其肌张力,坐位平衡,立位平衡的训练,移乘训练,aDL,训练等;如病人的翻身问题,我们教会病人Bobath撞手,让病人学会两侧翻身,双手握紧尽量上举,健手带患手把患侧上臂放到健侧床面上,病人上身就完成了翻身动作,下肢屈曲腰部向健侧旋转,病人可以独立完成床上翻身动作,根据康复治疗师的训练要求,在病房中可以指导病人做一些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病人自己穿衣服,吃饭等。总之循环康复护理的原则,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7康复训练注意事项

训练与休息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密切观察病情,如有不适及时停止训练,预防并发症,加强保护,防止受伤。在锻炼中必须有人照顾,当患者有独立日常生活能力时再逐渐脱离现场。

8病人出院指导

病人的出院指导是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为保证康复效果,促进病人进一步康复,减轻病人及家属的负担,详细的出院指导很重要,给病人一份出院康复训练计划,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设计,并和家属取得沟通,得到家属的配合,及时复查,发现问题及时修改康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