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康复训练的方法十篇康复训练的方法十篇

康复训练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1:37

康复训练的方法篇1

【关键词】颈椎病;康复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470-02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其发病的群体主要是长时间低头看书的人群、坐办公室人员,头颈部外伤人员,先天性小椎管患者等。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等的变化,颈椎病患者越来越多,颈椎病的康复治疗也越来越受重视,如何有效的治疗颈椎病,一直是该领域专家和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进一步研究颈椎病病人康复训练方法,本文就以此进行相关探讨。

1颈椎病病情概述

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长期保持头颈部处于单一姿势位置,长时间低头看书、坐办公室人员易患颈椎病致局部过度活动,损伤局部椎间盘、韧带等,易发生颈椎病。头部外伤人员也容易得颈椎病,头颈部外伤并不直接引起颈椎病,但却往往是颈椎病产生症状的加重因素。颈椎中央椎管、神经根管狭小者颈椎病的发病率比正常人高1倍。目前治疗方法分为用药治疗,医疗疗法等,例如口服药物治疗,可以使用神经营养药物辅助康复,促进受压神经的恢复。牵引法,仅适于轻症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且在急性期禁止做牵引,防止局部炎症、水肿加重。理疗法,应用自然界和人工的各种物理因子,如声、光、电、热、磁等作用于人体,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好转者应采取手术治疗,而对于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兴奋型的患者,手术效果相对来说就不太确切。自我运动治疗,每日可自行施术一次,手法由轻渐重,以能忍耐为度。依法施术,一般1-2月即可见效。

2临床资料

为了更好的研究神经内科患者的治疗情况问题,下面就关于此问题进行一项调查与研究,就观察对象的选择来说,为了保障结果的真实性与普遍性,就要保证选择的观察对象情况存在普遍性,所以,研究对象选择89例颈椎病患者,男37例,女52例,年龄在31岁~62岁之间,病程1~7年。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29例,椎动脉型颈椎病22例,交感型颈椎病13例,混合型颈椎病25例。

两组病情,年龄,性别,治疗方法等结构类似。

3研究方法

颈椎病的常规治疗均采用牵引,按摩,理疗等方法治疗。观察组病人在接受常规治疗时,向患者传授颈部康复锻炼方法。头部,颈部的自我按摩:梳头式按摩头皮:用双手五指按住头皮,从前向后地按摩,使头皮有酸胀感。抓拿颈肩部,每组动作重复做10~20次,每日2~3次。工作和生活中不正确姿势的纠正,枕头硬度及高度的调整,全身放松,消除紧张情绪。采用肌肉的等张、等长抗阻收缩的方法来增强颈部的肌力。左右运动训练:分别将手放在头部左侧或右侧。来阻挡头部向左或向右压来的力量,在有酸胀感时维持5秒钟后慢慢放松。屈伸运动训练:分别将手放在额部或枕部阻挡头部向前或向后的力量,在感到酸感时维持5秒钟后慢慢放松。最后再进行一项旋转运动训练,以上动作重复做10次,每日做2~3次。

4结果讨论

经过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观察记录,观察组的显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随着年龄的增长,颈椎骨及椎间盘会发生退变,平时不正确的姿势会引起或者加重颈部肌肉,韧带的劳损,又会加重颈椎的退变,加重颈椎病的症状。由结果可知,如果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教会患者颈部康复训练的方法,纠正不良的工作及生活习惯,调整枕头的高度和硬度,能减少或消除引起或加重颈椎病的诱因。在进行颈椎康复训练时,患者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掌握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不能操之过急,不急不躁,持之以恒地进行锻炼对病情的缓解和康复非常重要,每天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各进行一次训练,锻炼时以身体感觉有一些累为宜。此外,食疗法也可以对颈椎病的康复起到一定作用。颈椎病食物一般分两大类:一类是主食,主要是提供热能,如米、面,都属于这类食物;另一种食物,可以调节生理机能,称为副食,如豆类、水果和蔬菜等。川芎白芷炖鱼头,可祛风散寒,活血通络。葛根煲猪脊骨,葛根30克,猪脊骨500克。葛根去皮切片,猪脊骨切段,共放锅内加清水适量煲汤。饮汤食肉,常用有效。可益气养阴,舒筋活络。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桑枝煲鸡,可补肾精,通经络。适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颈椎病患者康复治疗的疗效问题的研究结果得知,制定相应的康复治疗计划,有利于颈椎病的好转与康复,训练康复工作如何有效的进行,不仅影响到医生的工作质量,也关乎着颈椎病人的生命安全,医生对颈椎病病人的康复训练问题要严谨认真,采用合理的治疗计划,适当对病人进行用药,通过牵引,拉伸等方法进行治疗,也可以进行食疗来辅助治疗,主要还是要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方法治疗,这样才会提高病人的康复率。

参考文献

[1]游弋,杨志华,孙德芝,等.梅花针刺络拔罐结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2):1037-1038.

康复训练的方法篇2

关键词:网球;机能监测;康复训练;营养恢复

引言:顶尖网球运动员训练负荷较大且比赛较频繁,如因伤病而长时间停训,应采取那些恢复手段进行康复,尽早让运动员开始康复训练,并且保证运动员训练质量?我们通过对优秀网球运动员术后进行系统的机能监测和科学的恢复措施,探索和实施优秀网球运动员伤后个性化的恢复方案,为今后建立更全面系统的科学恢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优秀女子网球选手,26岁,身高163cm,体重57kg。2012年5月29日在比赛中受伤,诊断为左踝关节后关节囊综合撞击症,7月2日在西南医院进行左踝关节镜下后关节囊切开游离体取出及病变滑膜切除术。8月初开始进行系统康复训练,11月初开始进行2个月的冬训,12月底重返赛场。

(二)手术后康复措施

术后1个月(8月),运动员逐渐实施系统的康复训练和营养恢复措施。

目标是通过康复及体能训练,达到受伤部位基本无痛训练并预防新的伤病。每周康复训练6天,每天1次,周日休息。具体内容:(1)训练前:20分钟自行车、跑步机等准备活动,心率120~140/分;(2)训练中:每次30~60分钟,以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力量训练为主,结合上肢、腰、腹、背肌力量训练;(3)训练后:冰敷10~15分钟,同时进行拉伸放松(本体促进法pnF:针对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腰背部、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牵拉。每个动作保持5~10秒,重复10~20次);(4)康复治疗:每晚全身按摩放松,配合理疗、水疗和磁疗等治疗。11月初~12月底冬季集训期间,康复训练一般安排在专项训练后进行,训练内容与冬训前基本相同,并加入平衡垫等训练以增加康复训练的难度。冬训计划安排:每周训练6天,周日休息。训练安排:上午9∶00~12∶00和下午15∶00~18∶00进行两次专项训练(场地技战术训练、步伐训练、力量训练等)和康复训练。

根据膳食调查结果及康复制定膳食计划和营养补充方案。恢复原则:(1)保证运动员日常膳食和运动中的能量供应;(2)促进其膳食结构的科学化和合理化;(3)通过营养强化剂(纯乳清蛋白粉、铁剂等),补充膳食中不足的营养素。

(三)测试指标

1、形态学测试

在监测期间,每月测试1次。测量体重、瘦体重、体脂百分比等指标。

2、血液生化测试

在监测期间,每月测试3次。测试时在晨起空腹和安静状态下,肘静脉取血。

3、生理学测试

2012年8、10和12月,每月进行3次功率自行车3级负荷试验(50w、100w、150w),每级3分钟,监测运动结束即刻的心率和1分钟后的恢复心率。

4、膳食调查和营养学指标

2012年8月和10月,对运动员进行2次膳食调查和营养生化指标测试。采用称重法,逐日准确称量并记录烹饪前各种食物的生重和烹饪后的熟重及餐后的剩余量,称量并记录3日每餐各种食物的消耗量,血清铁,白蛋白、总蛋白。

二、数据分析

1、营养学指标

人体营养缺乏主要由于膳食中蛋白质和热能摄入不足引起,临床表现为消瘦等,有时会与贫血或血红蛋白降低同时发生;而且营养生化指标,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主要营养治疗原则是供给足够的热能和优质蛋白质,补充铁和维生素等。本例运动员术后1个月营养状况不佳,影响其身体健康。经过检测和膳食调查,发现其原因主要是停训后运动员膳食结构不合理,热量供应不够,必需营养素摄入不足。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如下措施:(1)考虑到运动员食量尚未恢复,建议少量多餐;(2)每餐保证3~5两主食;水果、蔬菜不限量;(3)每小时运动训练补充600ml运动饮料(糖浓度8%);(4)蛋白质补充量为1.5g/公斤体重/天,选择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训练后补充乳清蛋白粉25g,铁剂补充量:30mg/天。经过两个月营养干预,膳食调查、营养学指标和体成分结果表明运动员膳食结构合理、科学,能量供应和营养素摄入不足得到明显改善。

2、生理学指标

(1)停止训练或训练不足会逆转训练诱导的心肺系统以及代谢等的良性适应状态,而使运动员出现静息心率增高、血容量下降、肌肉质量降低等机能不佳的表现[5]。本研究发现,定量负荷试验中,运动员运动即刻心率较高,甚至无法完成测试而且运动后心率恢复较慢,这说明运动员的心血管系统功能还未恢复,可能是因为停训后运动员心肺功能、能量代谢及骨骼肌机能代谢等发生不利变化。(2)2个月系统康复训练和营养恢复使运动员静息心率显著下降;定量负荷试验中,运动心率和恢复心率显著性下降。(3)与术后1个月和康复期相比,运动员的静息心率、同负荷的运动心率和恢复心率呈现下降趋势,说明经过系统的训练和恢复措施,运动员已经能耐受大负荷的训练模式,心肺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在12月底的某项比赛中进行尝试性的参赛,并获得了冠军,也验证了其身体已经具备承受大强度比赛的能力。

三、总结

网球运动员踝关节术后及早进行机能监测、康复训练和营养恢复等,改善了运动员的营养和机能状况,并且提高了其对训练和比赛的适应能力。运动生化、营养和生理等多学科的介入,有利于分析运动员伤后康复期体能和机能的恢复情况。本研究验证了正交试验得出的最佳配方的客观性,以及适量运动联合补充维生素C、e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冀鹏,王凤阳,贾强,等.维生素C、e与适量游泳对S180肿瘤模型小鼠生存期及血清tnF-α、iL-2的影响.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8,2(27):216-218.

[2]冀鹏.初探S180肿瘤小鼠游泳力竭时间及生存规律.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21):54-55.

[3]岳珍.运动预防癌症研究进展.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6,15(2):118-120.

[4]李媛,李晶晶,胡本容,等.维生素C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医药导报,2006,4(25):323-325.

康复训练的方法篇3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功能恢复;社区康复

CaseStudyontheRehabilitationtraininginparticipationofparentsforaChildwithCerebralpalsy

abstract:objectiveaconvalescentstrokepatientreceived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training.methodsBasedontheassessmentofhismotorfunction,activitiesofdailylifeabilities,anindividualizedrehabilitationplanwasmadeforhe,includingmotorability,self?careskill,andinterventionparentswasemphasized.Resultsafter6monthtraining,hehasimprovedinactivitiesofdailylivingareatodifferentlevel.Conclusion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isgoodfortherehabilitationofstroke.

Keywords:Stroke;Functionalrecovery;Rehabilitation;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

脑卒中康复医疗通过社会的参与,尽可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脑卒中和其他脑血管疾病的再发[1]。中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约150万,患者总数600万~700万,约3/4存活者有残疾,而目前康复技术资源相对匮乏,社区康复具有资金投资少、服务覆盖广、康复效果好的特点[2]。脑卒中后遗症的患者,病程已超过1a,若能充分发挥残存功能的代偿作用,加强适应性训练和健肢替代疗法,同样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患者王某,男性,51岁,2006年1月6日在康复活动中心进行训练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病时间为13个月,该患者的诊断符合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相关标准[3]。伴肩关节半脱位、足内翻、画圈样偏瘫步态、无意识障碍、无严重心肺及神经肌肉骨骼功能障碍,自愿配合测评。

1.2方法在患者家属的参与下医生与各专业治疗师组成的康复治疗小组对患者进行初期评估,通过评定了解患者的需要,据此选择适宜的活动,在训练过程中随时记录患者的进步情况并随时调整训练活动,注意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诱发正确的精细动作,运动量及幅度由小到大。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的病情,坚定信心,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制定康复训练6个月后预期实现的目标,预期实现运动功能、姿势矫正的改善,生活活动能力增强。针对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和困难,依据“训练评估”表确定的训练项目。根据患者障碍的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个性化的训练方案,每3个月为1个疗程,主要是从培训家属、家庭制作简易训练器械、开展咨询等方面入手。如简易站立架、平衡板、踝关节矫正板,康复中心定期举办讲座,并进行个别询问调查、训练场所中康复机构与患者家庭紧密结合,力争使患者达到较大程度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手法:患肢采用主动与被动训练,综合选用以Bobath法为主的运动疗法,动作由被动—辅助—主动,由粗大?精细,由静态平衡—动态平衡,反复强化,引导完成动作,抑制异常姿势,促进正常姿势。1次/d,40min/次~50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对家属进行培训后,运动治疗由家属进行,2次/d,20min/次;作业治疗:重点是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传授简单的日常生活知识,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认知能力。针对患者自身特点,进行了清洁脸部训练、穿脱衣服、进食训练等。1次/d,40min/次~50min/次,3个月为1个疗程。训练手的精细动作,如:小物品摆放、剪纸、书画、中国结、绣花、手工贺卡、园艺、雕刻等,以及其他各种金工、木工等手工艺品的制作。指导患者参与一些使人产生兴趣,能够生产出产品或学到具体的生活、职业技能的活动,同时进行作业治疗康复成果展示、评比,把康复活动融入到的趣味活动中;心理辅导:全面细致的解释病情,让患者家庭认识患者的运动障碍,给予患者的支持与鼓励,使患者消除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2次/周,3个月为1个疗程;对于康复方法、目的、原则、手法、技巧、家庭训练措施,均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让家属在训练场地实际观察学习,使他们对方法有充分的了解,理解操作,并灵活应用。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循序渐进,避免训练的单调与乏味。评估法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法[4]、Brunnstrom法[5]、Fugl?meyer评定法[5]进行评定。

2结果

患者经过6个月的社区康复训练,Barthel指数训练前30分,训练后69分。Fugl?meyer评分训练前31分,训练后77分。训练前BrunnstromⅢ级,训练后BrunnstromⅣ级。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自理动作、社会适应等项目提高。下肢姿势稳定性开始提高,肌耐力增强,可完成穿脱衣、洗脸、上下楼梯。经过心理辅导患者自信心增强,能主动的与他人交流,运动功能恢复与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具有一致性。

3讨论

脑卒中后遗症的患者运动模式已基本定型,废用手功能已无实用性的恢复,残存功能需加强代偿和适应,治疗时间主要是在家里,社区康复在患者康复训练中具有关键的作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重建实用代偿功能。康复医务人员指导全面康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残疾人的预防和康复,重视与有关的社会机构保持密切联系。重视发挥社区在残疾人、慢性病患者、老年患者康复中的作用。重视参与社区康复工作,支持残疾人融入社会[6]。将社区康复训练引进患者家庭是对服务机构的一种补充,更是让康复需求者享受家庭温暖、实现心理康复的一大举措。对于康复方法、目的、原则、手法、技巧均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家属讲解,让家属在训练场地实际观察学习,使他们对方法有充分的了解,理解操作,并灵活应用。应把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去,保证患者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科学的训练与治疗。在正规康复治疗的同时,家属的参与将利于疗效巩固和提高,也为今后的家庭康复打下基础。康复是一项长期艰苦的过程,病程1a以上,康复疗效差及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速度降低。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了与其家庭生活环境有密切联系的运动训练计划,并有治疗师进行指正,尽可能改善生活自理。康复知识的教育与运用,不仅局限于医院或康复中心,要扩展到家庭、社区,增强脑卒中偏瘫的康复知识,完善自我管理,同时,医务人员要及时发现患者学习的愿望,当患者有能力满足自理需求时,医务人员要给予及时的鼓励与指导。结合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及康复需求,开展多种多样的相关康复活动,并及时给予鼓励,让患者在康复过程中体现自身价值,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脑卒中偏瘫恢复在发病后数天开始,1个月~3个月恢复最大限度,3个月后因“失用综合征”或“误用综合征”等继发恢复减慢,故康复治疗应尽早介入,而偏瘫后遗症期的康复训练目标和训练计划显然不同于急性期[4,7,8]。脑卒中恢复后期和后遗症期,回到社区和家庭,仍然要坚持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卓大宏,王茂斌,戴红.新崛起的康复医学[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128.

[2]卓大宏.社区康复与社区卫生服务[J].中国全科医学,2000,3(5):4?6.

[3]贝政平.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23.

[4]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35,1847?1848.

[5]黄晓琳,尤春景.康复医学临床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68?369.

[6]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20.

康复训练的方法篇4

误区一:康复训练后可以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

许多人认为,康复康复,顾名思义,就是恢复健康。通过康复训练,使得患脑中风后无法活动的手脚功能恢复到和发病前一样。恢复不了,就失去信心,甚至责怪医务人员技术不行。事实上,脑中风后之所以会留下偏瘫后遗症,就是因为脑组织受到了损伤,而损伤了的脑组织是无法修复还原的,因此丧失的身体功能也就无法完全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

对于康复训练的正确认识应该是,“通过训练,刺激受损伤脑组织周围的脑细胞,让它们学会代替受损伤脑组织的工作”“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辅助已丧失的手脚运动功能,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

比如,由康复训练师帮助麻痹后不能活动的病人活动手脚,最后让病人能自己穿衣、走路;为麻痹后无法自如活动的下肢安装支具进行步行训练;对于右边偏瘫的病人,训练用健康的左手来代替右手活动;或是限制健康手的活动,强制性地使用麻痹手以促进功能的改善:改造住宅内部以方便残障者使用;帮助病人取得残障者用汽车的执照,鼓励病人在与残疾共存的状况下回归家庭和社会。

误区二:康复训练只能从病情稳定后开始

脑中风患者什么时候开始实施康复训练?过去的见解是,为了安全起见,要等病人的病情稳定后才能开始。现在的看法是,康复训练越早越好,从病人送到医院的当天起就应该与治疗同步实施康复训练。困脑中风而倒下的病人,治疗开始后,一直卧床静养不动的话,就会出现肌力衰退以及由运动麻痹而产生的手脚关节僵硬、褥疮等“废用综合征”。有的病人还可能出现肺栓塞症、误咽性肺炎、感染症等种种全身合并症的危险。早期开始康复训练,除了可以减少上述不良影响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益处是可以尽快获得日常生活动作的能力,尽早回归社会。

因此,在欧美及日本的一些医院已经逐步建立了脑中风中心,由医生、护士、临床检查技师以及物理治疗师(负责运动功能的训练)、作业治疗师(负责上肢的生活动作训练),言语治疗师(负责言语训练)、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康复治疗的专家,组成急性期脑中风治疗小组。从发病当天开始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两方面的综合对应,在密切观察病情的同时采取合适的训练方式,以促进病人尽早获得生活能力。

那么,病情还没稳定就开始康复训练会不会让病情加重?训练时间的多寡与效果有无关联呢?日本厚生劳动省(相当于卫生部)脑中风研究班于2000年进行了一项调查。以发病后3天以内住院的脑中风患者1,134人为对象。调查表明,入院后21天内康复训练达15天的病人,与训练只有12天的病人相比,住院期间死亡率更低,且能够更早开始独自站立,更多的人出院后马上就可以生活自理。美国的《脑中风》杂志2008年刊载的澳大利亚脑中风研究所的报告也证明,在发病后24小时以内开始进行坐位、立位训练的病人中,训练量较多的人,不但死亡率没有增加,而且显示了良好的功能恢复倾向。

可见,脑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开始得越早越好。早期开始训练不仅不会使病情加重,而且可以降低死亡率。训练量越多,功能恢复的效果越好。

误区三: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有益于患者的功能改善

事实正好相反,家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恰恰会妨碍患者的功能改善。著名康复专家,南京医科大学励建安教授的研究团队观察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与家庭人口少的患者相比,家庭人口多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反而较差。由于家庭成员多,大家争着对患者表示关爱,许多日常生活活动都由家人替代完成,减少了患者的训练机会。

脑中风偏瘫患者往往存在矛盾的心理。一方面,觉得自己生活不能自理,事事处处都要依靠别人,有很强的内疚感。原来很要强的人,就更有一种缺失感,自尊心也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很多人会变得依赖性很强。希望家人随时关注自己,由于缺乏自信,就更重视家人对自己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家属也容易迁就患者,什么事都代办,生怕患者感到受了冷落。

因此,家人如何科学合理地与患者相处,是患者出院后影响康复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曾见过一位10年前息脑出血的偏瘫患者。他戏称妻子为“恶魔”。因为总是逼着他训练,还指使他帮着干这干那。妻子则表扬他训练很刻苦,现在不但可以自理很多事情,还帮着自己干家务。受表扬后,患者开心地笑了。看着这两口子的互动,笔者觉得这位“恶魔”妻子的做法真的非常巧妙。

由此可见,家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多多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关爱,而在日常生活中则尽量让病人自己动手,并随时对患者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表示欣喜。有时还可以故意制造一些让患者帮助别人的机会,以促进患者恢复自信心和自尊心。误区四:发病后超过半年再做康复训练就没用了

如前所述,脑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越早越好。发病后早期恢复的速度比较快,超过半年的话。由于出现肌肉痉挛和关节变形,康复训练时效果会差很多,特别是很多病人由于疼痛而无法坚持。但是,随着康复医学的进展,近年来经颅磁刺激(tmS),川平式神经促通法等新型康复训练方法的运用,使得脑中风发病后时间较长的患者也能获得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肉毒素疗法(一种针对肌肉痉挛的治疗方法)与康复训练的合并使用,使情况大有改观。

康复训练的方法篇5

关键词骨科老年患者;康复训练;安全问题;对策

康复训练是指患者在进行手术后通过专业的指导,以物理等方法来辅助患者康复,是骨科术后康复常用的一种方法,对于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显著效果。康复训练的主体是患者自身,但是也离不开医生和护士的指导和帮助。尽管如此,由于多种原因的存在,实际上患者康复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这在高龄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中是常见的。本文对老年骨科患者术后早期康复训练中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总结报告。

资料与方法

2012年8月-2013年7月收治老年骨科患者78例,给予手术治疗;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72~91岁,平均75岁。

方法:对所有患者在手术后1~10d进行康复训练,为了防止安全问题引发的更严重问题,对康复训练过程中的易发安全问题进行了预防控制。

结果

78例患者之中有1例在康复训练时出现了安全问题,包括头晕、胸闷等症状,在发生这种现象后立即给予急救,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取得不错效果,得到及时的恢复。78例患者均顺利进行康复训练后治愈出院,平均住院18d。

讨论

早期康复训练中的安全隐患分析:①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强:随着社会发展,各种疾病发生率的增加以及新的疾病的发生,使得医院不得不扩大规模来适应社会对医院医疗能力的要求提高。而医院规模的增大所带来的医护人员年轻化、专业素质不强、经验不丰富等问题,使骨科手术患者的护理问题时有发生,再加上本身缺乏来自院方的系统专业知识培训和技能提高培训,这使得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导致护理缺陷问题发生,进而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从而引起患者及患者家属的不满,引发医疗纠纷。②缺乏对患者的全面评估:缺乏对于患者的全面评估是跟我国的护理模式息息相关的,我的护理模式长期处于以技术操作为主的技能服务,而不太重视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病情观察。所以,就不能全面地了解患者的情况,以至于评估失真。同时,医护人员缺乏了主动了解患者病情的积极性,观察、判断、分析与解决患者问题的能力也比较薄弱。加上老年患者年老体弱,且大多都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这些慢性疾病极易导致老年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发生不良反应。由于医护人员对老年患者身体状况的不了解、评估不全面,指导该老年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极易造成严重的后果。

康复训练的方法篇6

摘要学前阶段是康复教育的根基阶段,也是康复教育的最佳阶段。文章分析了树立科学的训练理念、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目标、选择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等三点学前特殊儿童的运动康复训练策略,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三种评价方式,即动作发展评价、健康体适能评价以及社交能力评价,以期对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科学开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运动康复训练学前特殊儿童训练策略训练评价

学前阶段是康复教育的根基阶段,也是康复教育的最佳阶段。对于学前特殊儿童而言,运动康复训练的科学开展不但具有缺陷补偿的生理功能,还具有促进学前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心理功能和提高学前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社会功能。因此,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设计并开展科学的运动康复训练活动,对于学前特殊儿童动作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心理功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更好地帮助学前特殊儿童融入班级生活、家庭生活以及周围的社区环境。

一、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实施策略

首先,在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树立科学的训练理念。树立科学的训练理念是高质量、高效率开展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基础和前提。具体到学前特殊儿童的运动康复训而言,为了实现学前特殊儿童缺陷补偿与身心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训练目标,应树立“医训结合”的训练理念,以“医训结合”的训练理念为导向,将基础动作训练、体适能训练以及体育游戏等合理的融入所开展的运动康复训练活动之中,确保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高质量、高效率开展。

其次,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目标。特殊儿童包括不同的类别,如听障儿童、智障儿童、自闭症儿童、脑瘫儿童等,在针对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所要发展的核心能力显然也存在明显的不同。例如:在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训练的核心目标应为“发展其基本运动功能、培养其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所以在开展训练时,训练的重点就应放在基本运动功能的训练以及听指令训练和社交能力训练等方面;而在针对脑瘫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训练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其语言、动作以及思维的灵活性,促进其功能恢复”,所以在开展运动康复训练时,就应该针对患儿的实际情况有计划地开展粗大和精细运动功能训练。

最后,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根据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选择有针对性的训练策略。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不但生理缺陷和身心特点存在不同,其对运动康复训练的需求也各有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类别的特殊儿童选择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运动康复策略,是确保运动康复训练成效的关键。例如:在针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运动康复训练活动可以结合结构化的训练策略来开展;在针对听障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运动康复训练活动则应注意结合听觉训练的康复教育原则和康复教育方法;而在针对脑瘫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训练时,运动康复训练活动则应注意结合适应性训练的方法策略和思维训练的方法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运动康复训练的质量和成效。

二、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的评价方式

学前特殊儿童的运动康复评价指的是根据运动康复的目标,对运动康复训练的过程和运动康复训练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价值判断的结果对后续运动康复训练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训练进行评价时,常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动作发展评价。学前特殊儿童的动作发展评价,指的是针对学前特殊儿童的动作发展状况所进行的评价。常用的评价量表主要有《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二版》(pDmS-2),pDmS-2主要是针对0~7岁之间的特殊儿童设计的,主要的评价内容为0~7岁之间特殊儿童的粗大动作发展情况和精细动作发展情况,是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动作发展评价时,常用的评价量表之一;此外,《Brigance早期发育量表二版》(BriganceieD-Ⅱ)也可以用于学前特殊儿童的动作发展评价。

二是健康体适能评价。健康体适能的发展不但能够提高学前特殊儿童的自信心,还能够促进学前特殊儿童与生活环境之间的适应与融合,所以,健康体适能也是学前特殊儿童运动康复评价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方式。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健康体适能测试时,常用的主要为《Brockport体适能测试》(BpFt),其共包含了27个测试项目,能够让测试者在面对不同类型的学前特殊儿童时,灵活地进行测试,从而对接受测试的学前特殊儿童的健康体适能发展状况作出客观、科学的判断。除此之外,《身心障碍者最佳身体测试》也可以用于学前特殊儿童的健康体适能测试。

三是社交能力评价。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运动康复评价时,评价不应该只停留在动作和健康体适能等显性的、表层的内容之上,同时还应该对学前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进行判断和评价,以更加全面地衡量运动康复的效果。在针对学前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进行评价时,常用的测量工具主要是弗吉尼亚州适应体育课程(UVa-ape)社交技巧清单,在这一清单中包括了应对冲突和问候他人等在内的10个与社交能力相关的测试类别,能够对学前特殊儿童的社交能力发展状况做出较为全面的衡量和判断。

参考文献:

康复训练的方法篇7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核心稳定性训练;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49―01

当今,对于脑卒中偏瘫病患在康复中的肢体功能训练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了。但是存在有一部分病患其有较为明显的肌痉挛,这些病患的康复训练通常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恢复效果[1]。这其中是因为现在的康复训练都只重视肢体功能方面的训练,而忽略了肢体稳定性方面的训练。本次实验选取了2012年1月份到2013年7月份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病患50例,对其进行稳定性方面的躯干训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了2012年1月份到2013年7月份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病患50例,本次实验的病患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诊断标准,病患入选的时候其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均超过8分。将所有病患进行随机均分,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25例病患。其中实验组有14例男性,11例女性,平均年龄为(60.3±12.5)岁,其中有7例为出血,18例为梗死,康复治疗的开始时间为(30.4±2.7)d。对照组有12例男性,13例女性,平均年龄为(58.3±12.1)岁,其中有6例为出血,19例为梗死,康复治疗的开始时间为(29.4±2.3)d。两组病患在年龄、性别、康复治疗开始时间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对照组病患实行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电刺激、针刺、按摩、康复等方面的治疗。对实验组实行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稳定性躯干方面的强化康复训练,需要用到Bobath球进行训练,主要包括:①床上平躺位训练。病患将下肢放平伸直,双脚置于球上,然后使用躯体使臀部离开床面,下肢要与躯体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将肘关节打直,保持这样的姿势一段时间。②床上俯卧位训练。病患应将膝盖伸直,并放于球上,之后使用双手在床面上进行支撑,同时将肘关节打直,利用髋关节以及膝盖做弯曲锻炼。③球上坐位训练。病患坐于球上,将躯干伸直,治疗师需要帮助病患将胸椎保持稳定状态,左右或者前后移动球体,做伸展、弯曲等方面的运动。④从球上弹起训练。病患坐于球上,将躯干伸直,然后双足用力踩地,将身体向上弹起,反复几次练习[2,3]。

1.3评价方法使用Rivermead运动指数(Rivermeadmotorindex,Rmi)对病患的综合运动功能进行评定。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版,计量资料行t检验,p

2结果

在治疗前,对两组病患的综合运动功能进行Rmi以及mBi评价,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治疗后,对病患的Rmi以及mBi评分均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且实验组在恢复上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最近对于脑卒中偏瘫病患在康复中的肢体功能训练已经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了。但是存在有一部分病患其有较为明显的肌痉挛,这些病患的康复训练通常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恢复效果。这其中可能是因为现在的康复训练都只重视肢体功能方面的训练,而忽略了肢体稳定性方面的训练[4]。从前,对于脑卒中偏瘫病患总是会将其认为核心稳定性运动对其的恢复并不能产生较大影响,使得很多病患都无法得到较好的恢复。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结果显示经过为期2个月的核心稳定性训练以及常规训练后,病患的Rmi以及mBi评分均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且实验组在恢复上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宋雄,林小苗,邹林霞,等.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步行能力影响的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1,40(10):120-122.

[2]张建社,常冬梅,王俊卿,等.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18(11):1008-1010.

康复训练的方法篇8

关键词康复训练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5.25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可以解除关节疼痛,恢复骨关节一定的活动度,解除患者的病痛,纠正畸形,恢复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术后的早期康复训练是保证和巩固手术效果,促进康复的重要部分,2007年1月~2009年1月共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0例,经康复护理,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1月共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50~85岁,其中股骨胫骨折1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5例,骨性关节炎3例,严重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

康复护理方法

心理康复训练:心理康复训练决定肢体功能的恢复,一方面鼓励患者增强康复的信心,另一方面介绍康复训练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设法消除其顾虑,最终使患者均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康复训练。

术前功能训练:在心理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术前功能训练,保持肌肉张力,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体锻炼方法:屈曲踝关节,足趾关节3秒,自然放松3秒,再背伸3秒,大腿前后部、臀部肌肉同时收缩3秒,再舒张3秒,反复进行,每日3次,每次做10个。术前训练床上大小便方法:取仰卧位,适当抬高头背部,将便盆置于臀下,同时配合轻柔腹部,适应床上排便。指导床上扩胸运动,进行深呼吸、咳嗽,增加肺活量,预防坠积性肺炎。防止褥疮发生,利用床上拉环做抬臀收腹活动,每日10次,按摩受压处2~4小时1次,每次15~30分钟,指导正确使用拐杖等系列训练程序。

术后康复训练:①术后1~3天康复训练:术后第1天,患肢外展15°~30°,中立位,抬高20°,利于静脉回流,减轻疼痛,为避免患肢髋旋转,在患肢外侧垫入约10cm厚的软垫,髋膝关节稍屈曲,并穿丁字鞋固定[1]。第2天,撤除外垫,患肢尽量伸直,继续穿丁字鞋。第3天,为了保持关节稳定性、肌肉张力,防止关节、肌肉萎缩,指导患者做股四头肌静力收缩运动,方法:绷紧大腿肌肉约25秒,再放松,每小时5~10次。臀肌收缩:取仰卧伸腿位,上肢舒适位于两侧,收缩臀肌,保持10秒放松,双手着力,做抬臀运动,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每天2~3组。踝关节背屈、跖屈运动:最大限度屈伸踝关节,避免髋内外旋,每个动作保持10秒,重复20次(组),每天2~3组。仰卧直腿抬高训练:主动为主,被动为辅,抬高≤30°由15秒逐渐增至30秒,同时行上肢肌力练习,恢复上肢力量,便于术后使用拐杖。②术后4~7天康复训练:将就床头抬高,45°~60°练习坐位,每日4~6次,每次

出院康复训练指导:一般术后2周出院休养,出院时指导患者进行正确康复训练,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①不要交叉双腿;②不要卧于患侧,如卧于患侧,双膝间放一软枕;③不要坐沙发、矮椅;④不要坐位时前倾;⑤不要弯腰拾东西;⑥不要在床上屈膝而坐[2]。完全康复后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如散步、骑车、游泳、跳舞,保持适当体重等,1~2个月复查。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帮助解决患者髋关节受损、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术虽然解决了问题的关键,但术后的康复护理和健康指导对功能的康复也同等重要,针对患者存在恐惧心理、疼痛、功能训练、摆放、日常生活、回归家庭、社会岗位等问题,用正确的方法对患者康复期全程进行健康指导和康复护理,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早期恢复关节功能,提高术后疗效,还可以减少和预防并发症,最终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杜克,王守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骨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701-703.

2赵阳立.骨科临床护理学.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7:224.

康复训练的方法篇9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肌力训练;护理

脑卒中又称为脑血管意外,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趋向年轻化,许多患者虽然挽救了生命,但残障率却明显升高[1]。据统计,约有70%~80%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言语、认知功能等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的能力。因此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治疗是防止、减少致残的有效手段,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是脑卒中治疗的重点,而肌肉力量的恢复则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关键。卒中后有针对性的肌力训练,能有效的恢复肌肉功能,保护关节,防止继发性损伤,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1脑卒中后肌力下降的原因

脑卒中后患者肌肉力量的下降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肌肉的神经调节、肌肉的生理结构和肌肉的力学特点。任何影响这个三个方面的因素均可以导致肌力的受损。有研究认为,脑卒中后早期肌力的下降可能主要是由神经因素引起。脑卒中后中枢募集的运动单位数量与正常人相比大大减少,从而使肌力大小及产生的速度显著下降。同时协同肌与原动肌之间的失同步化导致肌肉的疲劳度降低及过度用力。而脑卒中后恢复期肌力的下降可能与患者的活动能力下降、制动及退行性变引起的肌肉横截面积减小有关。

2肌肉训练的基本原理

在脑卒中患者肌肉力量的训练方法中必须遵守以下两个基本的原理:超量恢复和神经适应的原理。而在具体的训练原则中则要依据抗阻训练、超负荷训练和适度疲劳的原则进行实施。其中抗阻训练是增强肌力的重要原则之一,阻力是肌肉产生应力的基础,是保证肌肉形态和功能的必要条件。抗阻训练时要选择适当的运动强度、持续一定的运动时间和掌握合理的训练频率和运动间期,并以产生肌肉疲劳但不过度为原则。训练前需向患者说明肌力训练的目的,并对训练方法给予正确的讲解和指导,让患者掌握正确的训练方法,努力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3脑卒中康复护理与时间

目前,脑卒中康复护理重视在发病24h内进行[2]。也有提倡在脑梗死后3d,脑出血后3~5d进行。多数意见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h或72h后再进行康复介入[3],但在早期康复护理时必须对重病患者进行生命体征监测,也可以针对患者情况做预防性和对症性早期康复护理训练。

4脑卒中患者在护士指导下的肌力训练方案

研究表名,当患者的病情稳定、神经症状不再发展48h后就可以开始开始实施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开始的越早,功能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大,预后就越好。因为脑卒中后除了神经方面的因素外,制动和肌肉适应性的改变都会引起患者肌肉横截面积的变化,导致运动单位数目的减少,从而加速肌力的下降。

目前的肌力训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轻度脑卒中患者,主要是因为该类患者的肌力一般都≥3级,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在对该类患者肌力训练的方法是进行抗阻训练。常用的训练方法如下:

4.1训练强度训练时的强度要达到1Rm的60~80%,每1~2w评定一次。对于使用自身体重训练的患者,可以提高台阶及障碍物的高度、降低椅子高度等来增加难度;如以重物为阻力,可依据患者的情况增加。同时在训练过程中要密切注意患者有无不适,及时检测患者的心率和血压。

4.2训练时间肌肉力量训练持续时间在1~6月不等,主要以1~2月较多。训练时间为60~90min/d,这其中包括热身运动、抗阻训练、耐力训练、整理活动等。

4.3训练频率训练的频率一般为6~10次/组,2~3组/d,2~5d/w。但在实际应用时,要根据训练的强度和每天的训练时间做调整。比如,如果训练的强度较大、每天的训练时间较长,可适当的降低频率。

4.4训练形式训练的形式应结合生物力学特点做出相应的选择。可以选用向心收缩与离心收缩训练,开链与闭链训练,等速或等长肌力训练的方法。肌力为1~2级的训练可以采用辅助主动训练,又称助力运动方法训练。也就是在患者的肌肉进行主动收缩的同时,依靠部分的外力来帮助患者完成关节的运动和肌肉收缩,以达到增强肌肉力量的目的。辅助的力量可以由治疗师、患者的健侧肢体来提供,也可以借助运动器械等。在辅助主动训练的同时要注意强调以患者的主动运动为主,外力为辅的原则,防止为被动运动所代替。常采用的辅助主动训练方法有:徒手辅助主动训练、悬吊辅助主动训练、滑面辅助主动训练等。

肌力0~1级的训练常采用被动运动训练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被动运动训练诱发肌肉的收缩,传递神经冲动,延缓肌肉的萎缩,引起瘫痪肌肉的主动收缩。被动训练的方法包括推、柔、拿、捏等。

5肌力训练时的注意事项

①正确评定肌肉功能,选择恰当的训练方法。在肌力训练前,要对肌肉功能水平和肌肉周围环境进行评估,并应依据不同患者的疾病特点、功能需要和训练的价值,选择训练方法和制定训练计划。②对于脑卒中患者应在训练前测血压,对血压超正常30mmHg患者应停止训练。应慎用强度较大的训练方法,以防止血压升高、心肌缺血、甚至出现脑血管意外。要处理好运动强度和运动持续时间的关系,遵循人体生理疲劳和超量恢复的原理,避免肌肉过度疲劳的产生。③防止代偿运动的出现,脑卒中患者主动肌和拮抗肌的协调性差,在进行肌力训练时,患者往往会出现代偿性的运动。护士应采用固定或施加外力的方法,抑制患者的代偿性运动,提高肌力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万霞,赵辉.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7,21(Suppl2):1516.

康复训练的方法篇10

【关键词】康复训练;急性脑梗死;临床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脑梗塞患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脑梗死患者造成的偏瘫给患者及家属、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怎样提高脑梗塞患者的康复质量,是临床心血管医生所面对的重要课题。根据患者所处疾病阶段的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急性期患者康复训练的目的是对异常原始反射活动进行抑制,使患者建立适宜的运动模式,其次是通过锻炼恢复患者的肌肉力量[1]。笔者依据多年的护理经验,谈谈康复训练的方法。

1肢体活动训练

脑梗死患者发生偏瘫及的机率较大,加强患者的肢体活动训练,可有效预防患者发生偏瘫或者防止偏瘫的进一步加重[2]。对于已经发生偏瘫的患者,可通过在患肢上举位进行适当的运动以改善患肢的活动能力。手指握拳和松拳动作、抓木棒、拧毛巾等都是较易实施且运动量适宜的训练项目。同时进行一定量的被动活动训练项目,如:健肢带动患肢活动,在无痛的前提下,做前臂前后旋转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使健肢的关节保持灵活[3]。在进行上述活动训练时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根据患者的身体状态分阶段进行。应尽量使患者坚持训练,切忌一曝十寒,应反复进行维持功能的各种训练要持之以恒,直到争取最大。

2训练

急性脑梗死患者宜采用良姿位[4]。良姿位对于改善患者的静脉回流,防止或者减轻手部肿胀等具有良好的效果;良姿位能为患者后续的站立与步行打下坚实的基础。如:翻身,起坐,坐平衡三级训练,髋、膝、肩、踝等关节抗痉挛训练以及双或单腿搭桥训练,然后坐立位转换到立位三级平衡训练,重点是重心向患侧移位的训练;当患侧负重良好后,进行迈步训练及基本步行训练和实用步行训练,纠正患肢膝关节不屈曲而使小腿外摆拖地动作:双上肢扶床边或周围固定物,双摆放与肩同宽,下肢膝关节屈曲做下蹲和起立练习,继而膝关节交替屈曲,髋关节交替斜上顶做脚尖不离地的踏步练习。

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该项训练应在知晓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水平的前提下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日常生活能力相对低下的患者可采用“替代护理”法,即护理人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照料,如:给患者喂饭、协助患者漱口、帮助患者更衣、协助患者移动等,对于日常生活能力相对较好者,可采用自我护理的方式进行训练,即护理人员耐心地引导、鼓励、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使患者主动参与日常生活训练当中来。脑卒中患者会有肢体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影响到日常生活能力,采用自我护理,使他们达到部分或全部自理,以利于回归社会,适应新生活。

4语言的康复训练

首先教会患者及家属运用数字(1-10)和简单的字重复训练[5]。采用口形法向患者示范口形,让其仔细观察每一个音的口形变化,纠正错误口形进行正确发音等训练。

5吞咽功能训练

心理护理:脑梗死并吞咽障碍者往往合并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言语不清、表达力差等,易出现烦躁、情绪抑郁甚至拒食,因此分析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对预后尤为重要。增加患者治疗和康复训练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告知患者及家属引起吞咽障碍的原因及预防误吸的方法,并指导其选餐、进食等。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创造舒适安静的进食环境。早期康复训练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应针对性进行吞咽功能训练。训练方法:微笑或皱眉的面部运动,鼓腮后吐气、吹气球、吹蜡烛等;张口伸舌,舌体左右摆动,用舌尖舔舐上下唇;吸吮、咀嚼、左右点头动作。该训练循环反复,促进其功能的恢复;针刺治疗祖国医学针灸疗法可刺激舌咽神经、舌下神经、面神经等,增加神经递质释放,促进肌肉的灵活协调性[6]。穴位选取舌三针、地仓、颊车、下关、人迎、风池、天突等;进食护理,选择流食、半流食。先进糜烂食物,吞咽功能改善后改为碎状食物,最后改为普通食物。食物要密度均匀、无刺激、温度适宜;舒适安静的环境使患者易于专心进食;进食前应休息,坐位或半坐位,在患侧喂食。放在健侧舌后部或颊部。每次入口量3-4ml,等第一口完全咽下后再喂第二口。进食后保持坐立位30-60min。

6心理干预

急性脑梗死患者四肢活动不便,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对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使患者正确面对自身疾病,确保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以轻松的心态面对治疗过程所遇到的困难,才能更好地坚持治疗和实施康复训练。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早期康复训练,能保持患者各关节的灵活性,改善患者患肢的活动能力,降低患者患肢进一步发展。但在过程中,持之以恒是康复训练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甄君,罗世坚,赖家盈,等.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BDnF及S100B蛋白表达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6):470-471.

[2]曹学兵,秦开蓉,孙圣刚,等.康复训练、溶栓和神经保护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12):723-725.

[3]王淑敏.早期程序化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意义[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253,5261.

[4]宋成忠,崔爱庆,李义召,等.超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7):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