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管理管理十篇旅游管理管理十篇

旅游管理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1:44

旅游管理管理篇1

一、加强景区(点)管理,创优发展环境

(一)提高认识,加强行业管理

旅游景区(点)要建立健全综合管理、卫生环保管理、导游服务管理、安全管理、市场营销、统计等各项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投诉制度,及时处理解决游客投诉,实现景区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旅游景区(点)对旅游购物、餐饮、住宿、停车等配套服务,要实行统一管理。旅游景区(点)销售的商品及各类服务项目的收费,均应明码标价。要在显著位置公布监督举报电话,随时接受游客监督,杜绝欺诈游客的现象发生。导游员要经过培训,持证上岗。景区各项服务要热情、周到,树立景区良好形象。

(二)创优环境,争创a级景区

各景区(点)要以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为目标,强力推进景区创a工作,不断提升景区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大各项品牌的争创力度,始终坚持“一切为了游客”的服务宗旨,严格按照a级景区规范和标准建设,以人性化服务为着力点,倾力打造优质服务品牌。一线员工要统一着装,持证上岗,文明待客,微笑服务。大力营造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服务优质、和谐放心的旅游消费环境。

(三)完善措施,杜绝安全事故

各旅游景区(点)要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制定游客高峰期安全应急预案。对消防等旅游安全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确保正常使用。景区内涉及人身安全的旅游项目如游船、游乐设施等,须经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取得安全许可证后方可运营。各种设备设施要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接受法定检测机构的定期检测,保证安全运转。对可能危及到人身、财产安全的区域或项目,应当设立明显的警示标志,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二、制定优惠政策,促进组团旅游

坚持“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原则,积极鼓励旅行社以灵活的措施,促进组团旅游。组团带领国内外宾客来武乡旅游观光、考察采线、联办会议的旅行社及军人、残疾人、新闻记者、学生等,在安排食宿、景区(点)门票上符合条件的均可享受优惠待遇。

(一)旅行社

1、各景区(点)门票对旅行社带团一律实行七折优惠。

2、由红色旅游开发管理局挂牌的旅游定点服务单位(宾馆、旅店、农家乐等),要在食宿方面给予旅行社团体住宿八折优惠,对带团的导游、司机实行免费食宿、免购门票。

3、各景区(点)可根据各旅行社送团情况给予奖励,具体奖励办法由各景区(点)自行制定。

(二)其它旅游团体

1、来我县参观的其他团体,各景区(点)可根据参观人数给予打折优惠(不能低于旅行社门票折扣)。

2、由旅行社带学生团体到景区参观游览,各景区(点)应给予五折优惠;70岁以上的老人凭身份证免票;现役军人、军烈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凭有效证件免票;持一、二级残疾证的残疾人(包括1名陪侍人员),凭有效证件免票;持一至六级军残证的残疾军人凭残疾证免票;三级以下残疾人凭有效证件给予五折优惠;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给予五折优惠,八一建军节当日免票。(具体情况按国家最新政策执行)

3、来我县进行新闻采访、宣传报道的新闻工作者、摄影家,凭有效证件或红色旅游开发管理局开具的证明享受免票政策。

4、来我县指导工作的各级旅游部门领导和进行线路考察、景点调查、科研评比的旅游界人士和专家,由红色旅游开发管理局出具证明享受免票政策。

旅游管理管理篇2

**第一条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改善旅游环境,保障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旅游开发建设、旅游经营、旅游监督管理以及进行旅游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发展旅游业应当实行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并重,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把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鼓励和扶持旅游业的发展。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管理工作,依法履行行政监督管理职能。

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履行各自职责,支持、配合旅游主管部门做好旅游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第二章旅游规划与保障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对旅游业的领导与协调机制,改善旅游环境,促进旅游业与相关行业的协调发展。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制定发展旅游业的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境外投资者和国内各类经济组织及个人投资开发、经营旅游业,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投资开发、经营旅游业,应当符合旅游发展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

**第八条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和评价,建立旅游资源档案。

**第九条旅游主管部门应当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求上级旅游主管部门意见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编制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市场导向原则,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本地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上级旅游发展规划为依据,进行经济、社会、环境可行性论证。

**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与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等区域性规划,以及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编制其他有关规划、建设具有旅游观光价值的大型项目,应当统筹考虑旅游功能。

**第十条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确定旅游交通的设置,参与旅游交通规划、旅游交通基础标准的制定和旅游交通服务规范的管理。

**第十一条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组织实施有关旅游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按照《浙江省标准化管理条例》的规定制定地方标准。

**第十二条省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旅游市场开发总体方案,统一组织、协调本省旅游整体形象、重点旅游线路、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大型旅游活动的促销宣传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发国际和国内旅游客源市场。

**市、县旅游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上级旅游市场开发总体方案,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旅游市场开发总体方案,加强旅游促销宣传工作。

**新闻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介应当配合旅游主管部门做好旅游促销宣传工作。

第十三条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旅游信息网络建设,会同统计部门建立旅游信息统计和旅游信息制度,为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提供旅游信息和咨询服务。

第十四条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计划、教育、劳动等部门,加强旅游院校、专业的建设和旅游科研、教育、职业培训工作,加快培养旅游专业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第十五条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和指导重要旅游商品的开发。

**开发具有地方特点、景点特色与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的,按照省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

**第三章旅游开发建设

第十六条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项目和设施,应当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开发、科学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项目和设施,应当符合旅游发展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遵守生态与环境保护、风景名胜区保护、文物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自然保护区保护、土地保护等法律、法规规定,并符合相关保护规划的要求。

**禁止开发建设破坏资源与环境的旅游项目和设施;禁止在旅游景区景点、重点旅游线路沿线规划保护区内从事开山、建坟、砍伐、取水等破坏资源与环境的活动。

第十七条鼓励开发建设与景区景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旅游项目;鼓励开发建设健康文明、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的旅游娱乐项目。

**禁止建设低级、庸俗、封建迷信等有害旅游者身心健康的旅游项目。

第十八条旅游景区景点服务设施及游乐设施的建设,应当符合旅游景区景点详细规划,合理布局;其建筑规模和风格应当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得破坏旅游环境和生态环境。

新建旅游景区景点、主题公园、客运索道、缆车、大中型游乐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提交景观设计或者景观影响评估报告;计划部门在批准立项前,应当书面征求同级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九条在旅游资源集中、交通便利并有城镇依托的地方,可以设立旅游度假区。设立旅游度假区,应当报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批准。

**新建省级旅游度假区,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提出,经省旅游主管部门会同省有关部门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新建部级旅游度假区,由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部级、省级旅游度假区,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享受优惠政策。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条在旅游景区景点内新建、重建、设立宗教活动场所,举办非通常宗教活动,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报经批准。

第四章旅游经营管理

第二十一条旅游经营者应当遵守公平、公开、诚实、信用的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明码标价,依法经营。

第二十二条旅游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必需的安全设备、设施,保障旅游者的人身、财产安全。

**对在旅游过程中可能发生危险的情况,旅游经营者应当制定应急预案,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并向旅游者作出明确的警示。

**发生旅游安全事故时,旅游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紧急救援措施,并向当地人民政府及公安、旅游、安全生产等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三条经营涉及人身安全的特种旅游项目和客运索道、缆车、大中型游乐设施,其设施和设备应当经法定的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安装调试正常后,经质量技术监督、公安、安全生产等部门检查合格,方可运营。

**旅游经营者应当加强设施和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定期检修,保证安全运转。质量技术监督、公安、安全生产等部门应当定期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旅游经营者应当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对国家规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岗位和工种,旅游从业人员应当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任职。

第二十五条鼓励旅游经营者实行服务质量标准化管理,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取得服务质量等级。

**取得服务质量等级的旅游经营者,应当严格按照与其服务质量等级相对应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提供服务,保证旅游服务的质量。

**旅游主管部门可以向社会公布或者会同有关部门公布取得服务质量等级的旅游经营者名录。

第二十六条旅行社组织旅游,应当向旅游者提供真实的旅游信息,按规定为旅游者办理保险,并安排由具有服务质量等级的旅游经营者提供服务,与旅游者订立书面旅游合同。未取得服务质量等级的旅游经营者,不得使用服务质量等级标志和称谓。**

**旅游合同应当明确游览日程与线路,游览景点与时间,娱乐场所与时间,交通工具种类与标准,住宿、餐饮地点与标准,导游服务内容,旅游价格,违约责任等事项。安排旅游者购物的,还应当明确购物的地点与时间。

**旅行社及其导游等从业人员应当严格履行旅游合同;要求变更旅游合同时,必须征得旅游者同意。

**鼓励使用国家或者省推荐使用的旅游合同示范文本。

**第二十七条旅行社及其导游等从业人员应当遵守《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规定和旅游合同的约定,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擅自改变行程安排;

(二)擅自改变、减少或者增加游览、服务项目;

(三)安排内容不健康的游览、服务项目;

(四)降低服务标准;

(五)擅自提高服务价格或者加收服务费用;

(六)强制旅游者购物、接受服务或者向旅游者索要小费;

(七)收取旅游者购物的回扣;

(八)其他损害旅游者权益的行为。

第二十八条从事导游活动,应当依法取得导游证。无导游证的,不得进行导游活动。

**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应当佩戴导游证,举止文明,语言规范,服务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在讲解、介绍中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民族尊严以及低级庸俗的言行。

第二十九条旅游景区景点应当按规定配备必要的环卫、通讯、医疗、残疾人无障碍通道等服务设施和景区景点导游人员,设置导向路牌、路标等明显标志。禁止在旅游景区景点及其周围擅自摆摊、圈地、占点,妨碍旅游者观光、摄影;禁止纠缠、诱骗或者胁迫旅游者购物、接受有偿服务。

第三十条旅游景区景点经营权的转让,应当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并按规定报经批准。

第三十一条旅游景区景点内有多个旅游点或者游览项目的,可以分别设置单一门票,也可以设置价格低于单一门票价格总和的联票或者套票,一并向旅游者公示,由旅游者自主选择购买。禁止向旅游者强行出售联票、套票。

**旅游景区景点票价的确定或者调整,应当按照价格管理规定报经批准。价格主管部门在确定或者调整景区景点价格时,应当征求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

**旅游景区景点价格上调的,对境内旅游团队自批准上调价格之日起延迟三十日执行,对境外旅游团队延迟九十日执行。

**城市公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益性旅游景区景点,应当按照国家和省、市规定,对老年人、残疾人、现役军人、教师、学生等特定对象实行免费或者优惠。

第三十二条对具有重要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的旅游景区景点实行旅游者容量控制制度。

**前款所称的重要旅游景区景点,由省旅游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

第三十三条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旅游经营者有权拒绝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检查;有权拒绝摊派和国家、省规定以外的收费;有权拒绝提供无偿服务;有权拒绝有关部门强行推销或者指定购买的商品;有权拒绝旅游者违反法律、法规、社会公德的要求。

第三十四条旅游经营者可以依法成立或者加入旅游行业协会。

**旅游行业协会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依照章程的规定开展活动,完善行业自律制度,发挥指导、沟通、服务等功能,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章旅游者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十五条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享有下列权利:

(一)人身、财产的安全得到保障;

(二)要求旅游经营者提供有关服务内容、档次、费用标准等方面的真实情况;

(三)自主选择旅游经营者及其所提供的服务方式和内容,并获得质价相当的服务;

(四)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到尊重;

(五)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有权向旅游经营者索赔;

(六)有权拒绝非法检查,并提出投诉;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三十六条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承担下列义务:

(一)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爱护旅游设施;

(二)尊重旅游地的和民族风俗习惯;

(三)自觉遵守旅游秩序和社会公德;

(四)遵守旅游景区景点依法制定的管理制度;

(五)支付门票和其他有偿服务的费用;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有关义务。

第六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旅游主管部门发现旅游经营者未履行旅游安全责任或者其服务设备、设施不符合保障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的,应当通知其立即整改,并向有关部门通报。

**发生旅游安全事故时,旅游主管部门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妥善进行处理。

第三十八条旅游主管部门发现旅游经营者的服务质量不符合相应的服务质量等级标准的,应当通知其限期整改;经整改仍不符合要求的,应当建议授予其服务质量等级的部门、机构降低或者取消其服务质量等级。

第三十九条旅游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进行监督检查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出示行政执法证件,依法检查。

**监督检查不得收取费用;不得妨碍或者干扰旅游者正常的旅游、休息等活动;不得泄露旅游经营者的商业秘密。

第四十条旅游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旅游经营者发生争议,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一)与旅游经营者协商解决;

(二)向旅游、工商行政等管理部门或者消费者协会申诉或者投诉;

(三)有仲裁协议的,提请仲裁机构仲裁;

(四)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四十一条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制度,设立并公布旅游投诉电话,接受旅游者的投诉。

**旅游主管部门接到旅游者的投诉,应当及时受理,并自收到投诉之日起七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对应当由其他部门处理的,应当在二个工作日内转交有关部门处理,并告知投诉者。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擅自设立或者建设旅游度假区的,由省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恢复原状,并可给予通报批评;造成重大损失的,由有关机关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四十三条旅行社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二款、第二十七条第(三)、(五)、(六)、(七)、(八)项规定的,由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十五日至三十日,并可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由发证机关吊销其《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导游等从业人员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三)、(五)、(六)、(七)、(八)项规定的,由旅游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一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发证机关吊销导游证或者上岗证,并予以公告。对委派该导游等从业人员的旅行社给予警告直至停业整顿。

第四十四条旅行社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二)、(四)项规定的,应当按照旅游合同承担违约责任,赔偿旅游者的损失;情节严重的,由旅游主管部门责令停业整顿三日至十五日,并可处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导游等从业人员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一)、(二)、(四)项规定的,由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暂扣导游证或者上岗证三个月至六个月;情节严重的,由发证机关吊销导游证或者上岗证,并予以公告。

第四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的,按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规定处罚。

第四十六条旅行社违反《旅行社管理条例》和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由发证机关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一)拒不按规定足额缴纳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

(二)经营管理人员没有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任职资格的;

(三)一年内未开展旅行社业务的;

(四)拒不参加旅行社年检的。

第四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第二十五条第三款、第二十九第二款、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第三款规定的,由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擅自确定或者调整旅游景区景点票价的,由价格主管部门依法处理。

第四十九条本条例规定的行政处罚,旅游主管部门可以委托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机构实施。

第五十条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管理活动中、、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给旅游者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旅游管理管理篇3

关键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张家界市

张家界以旅游建市、兴市。1988年设市至今,大力发展旅游业,已经打下了相当好的基础。199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27.2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1%,其中境外游客15.15万人次,增长3.99倍,实现旅游收入9.46亿元,增长44.3%。12年来,累计接待游客已达2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累计已达27亿元。全市拥有旅行社50家,大小旅馆400多家,其中涉外星级宾馆31家,床位2.78万张,旅游直接、间接从业人员已达8万余人,第一、二、三产业的排序已实现三、二、一,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已占全市GDp将近50%,已显示出旅游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体现出旅游带动战略的巨大效应,旅游业的支柱地位已初见端倪。作为一个初具规模的旅游城市,张家界的经济建设已经步入了“第二次创业”的快车道。要“把张家界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旅游胜地”,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以旅游为龙头,促进其持续发展,是张家界的必然选择。

1张家界市旅游业持续发展障碍因子

1.1发展旅游经济观念模糊

张家界建市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旅游经济。目前,张家界市全民办旅游的气氛还不浓,合力还不够,思想观念还没有完全统一,许多政策和管理措施还不到位,旅游规划不严格,旅游投入不足,旅游企业体制不完善。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三个不适应”,即世界级的风景与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不适应,世界级的风景区与相对落后的管理不适应,飞速发展的旅游经济与相对落后的市民素质不相适应。

1.2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差

张家界市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政出多门,各自为阵”。旅行社审批不严,尚有“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就是一个旅行社”的状况存在;旅行社旅游报价偏低,旅游商品

价格混乱,游客意见大,投诉多;导游队伍鱼龙混杂,正规导游人才匿乏,野马导游泛滥,“乱讲、乱导、乱争、乱要”现象十分普遍;酒店宾馆行政管理不到位,旅游部门只管星级宾馆,大量的非星级宾馆还没有纳入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范畴,对其经营旅游服务业的质量问题,没有相应的部门进行行政管理;旅游车辆车况较差,宰客狠,安全事故屡有发生,管理失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和企业效益的提高,严重损害了张家界市的旅游形象。

1.3旅游产品单一,旅游文化品位不高

张家界因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而立市。长期以来,着力开发以武陵源为主体的山、水、洞、林自然旅源,形成了高品位的国际知名品牌,是湖南的旅游极品项目。但由于过度倚仗武陵源,对人文旅游资源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开发力度,致使旅游产品单一,文化特色不浓,文化品味不高,影响了张家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1.4旅游环境容量有限

张家界市目前游客一般都云集于十分集中的、经过豪华包装的核心景区。对外宣传可逗留十天的线路,实际上只能把游客留住3-5天。游客专门来一次张家界,旅游消费都不大。旅游是一次性消费,虽可以通过有力的促销手段为核心景区增加旅游人数,但短期内再次来游览的可能性相当小。张家界市旅游业发展到当前的水平,已到了考虑扩大游客消费量的时候了。张家界核心景区范围有限,大量游客云集,既限制了游客的活动空间,又增加了景点的承载力,管理不善极易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据专家测定,张家界核心景区的日环境容量为10017人,依据核心景区各景点之间的距离及游道状况,测定张家界的游客日容量为5885人。眼下张家界主景区无论环境容量与游客容量均已突破了这道警界线。武陵源的过度开发已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公署的“黄牌”警告。

1.5旅游环境破坏严重

在过去的旅游发展中,张家界市重开发轻保护,出现了一些掠夺性经营,在风景区乱搭乱建现象严重,并且逐步挤占核心景区。武陵源各生活接待区的空气质量部分超过国家一级标准,大气中的So2、总悬浮颗粒物都呈上升趋势,酸雨频率大52%。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加,金鞭溪和索溪正遭受严重污染。旅游资源已遭到不同程度地破坏,武陵源核心景区的保护问题已经显得非常重要了。朱镕基总理对此有重要批示:“世界自然遗产中心公署提出,武陵源的自然环境已经变成像个被围困的孤岛,局限于精耕细作和迅速发展的旅游产业范围内,武陵源景区的旅游设施已超越限度,对景区的美学价值造成相当大的影响。提请中国政府对景区内及其周围地区的旅游事业发展给予关注,使其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这无疑是亮出了面临从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中删除的黄牌警告。

2张家界市旅游业持续发展策略

2.1强化旅游规范开发,制订旅游产业总体规划

坚持大旅游、高起点、优布局、功能全、可持续的原则,制订出张家界市旅游产业的总体规划,把张家界规划建设成为独具湘西风格和旅游城市特色的湘鄂渝的交通枢纽和旅游中心,争取2010年城市人口规模达50万左右,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突破1000万人次。总体规划中应包括:①基础设施规划—含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同张家界旅游市场相适应、相对接的规划和风景区、市区道路通讯电力供水设施规划;②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张家界、袁家界、天门山、九天洞等景区纳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③老景区的适度完善开发和新景区的建设规划;④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包括市区群众生活区,武陵源行政生活区,以及进入张家界道路两侧附近村镇、农村居民点的住房设计规划。总体规划要体现权威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2.2强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新机制

要促进张家界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彻底改革现行旅游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旅游管理新机制。对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实施彻底的三权分离是景区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所谓三权分离就是要使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分属于三个不同法人主体,且三个不同的法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相互独立。只有使这三权做到了真正分离,使景区经营单位逐步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才能促使旅游企业效益不断地提高。在改革中,要以市场经济要求为目标,以建立现代旅游业制度为目的,以带动旅游企业发展为重点,使景区旅游企业成为一个开放式的主体,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

2.3加快旅游法制化建设,提高旅游管理水平

2.3.1加强对现有旅游法规的执法检查

加强对国家现有旅游法规的宣传,强化对旅游市场的监管执法检查,对未经批准擅自进行旅游业务、无证导游、宰客等违法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净化旅游市场,切实保障游客利益。

2.3.2严格执行技术标准,规范服务行为

技术法规是旅游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旅游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和旅游部门颁发的技术标准,按照标准的要求来规范服务行为。当前,在旅游企业中要加大iSo9000服务认证和iSo14000环境质量认证的宣传和实施力度,使企业获得国家认可的“免检”证书,与国际接轨,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

2.3.3加强地方旅游立法工作

在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旅游法规的同时,要针对旅游全行业特别是旅游市场出现的问题,制定出台相应的法制规章,从大旅游、建支柱的角度,对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市场经营、旅游教育培训等各方面实行全面依法监督管理。大力倡导依法治旅,依法办旅,加快法制化进程,为张家界旅游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4强化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

要十分明确“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发展方针。要坚决拆除景区内违章建筑,铲除那些毫无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没有文化内涵的建筑垃圾。对不符合自然遗产保护标准的建筑物,即使有合法手续,也要坚决拆迁。对景区内的常住居民要逐步妥善迁移到景区地带。对景区内的武陵源区政府和区直机关单位也要考虑迁移到市城区。严禁破坏景区内一草一木,禁止砍伐树木,对枯倒树也要保护好,不得动一枝一丫。抓紧实施治理污染的生态工程,景区内实行环保车辆运营,严禁社会车辆入内。政府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游客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积极支持和鼓励、指导社会公众自觉参与旅游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舆论宣传,增强旅游者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养成良好的旅游习惯。

2.5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增加旅游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旅游业的发展才能长盛不衰。张家界市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一样丰富,浓郁的民俗风情,众多的名胜古迹,丰富的人文景观却长期待宇闺中。张家界要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胜地,吸引更多的游客,必须正确认识人文旅游资源的价值,确立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共同开发的战略,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增加旅游文化内涵。因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真正把文化特色融入旅游中去,旅游业才能持续发展。现代旅游业既要让人们饱览异域他乡的山川名胜,又要满足人们对异域他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服饰、饮食文化和表演艺术的欣赏、探求。

强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一要突出湘西民族文化,包括湘西民间艺术、民族音乐、戏剧、湘西民族建筑、湘西民俗、歌舞等,把湘西民歌山歌、阳戏、花灯戏、土地戏等极具湘西少数民族特色的表演加以开发利用;二要突出宗教文化,包括佛教、道教等,修复天门山寺,恢复普光禅寺香火等一批宗教活动场所;三要突出景点文化,充分挖掘各景点的人文特点,提高景点的文化内涵,把有关各景点的历史典故、轶事、民间传说、诗词等,搜集整理,让游客明白蕴藏在景观内的文化意蕴。要以市城区为重点,开发一批上规模,高品位,独具特色的人文项目。

2.6强化旅游西线开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西线地区旅游景观多精品,是对核心景区与东部游线的重要补充。强化旅游西线开发,能够有效地分流客流,削压旅游峰值人数,减轻核心景区的环境压力,缓解资源保护与过度开发的矛盾;加速旅游西线开发,同时能够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扩大游客的消费量,盘活西线现有旅游资产。故此,实施西线开发,将对张家界市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施西线开发,要针对西部交通“瓶颈”效应的劣势,加强有形资产的合理配置,首先解决西进通道这一关键问题;针对西部区位的劣势,实现无形资产的共享,给西线创造更多发挥张家界这一品牌效应的机会,给巨大的无形资产以有形的载体,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淡化行政区划,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区域合作开发。

2.7强化旅游投入力度,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遵循旅游经济独特的发展规律,多渠道、多形式加大旅游投入,加快实现由大投入小产出向小投入大产业、不投入也产出的阶段转变,大力提高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水平。目前,张家界市缺少四、五星级功能配套的宾馆,缺少高尔夫球、网球和游泳池等配套体育场馆及综合性的文化娱乐场所,正在组织策划中的飞机场扩建、火车站升级改造、张常高速公路、张罗公路、张清公路二期、峪园公路等以及按“全面净化、重点绿化、主街道亮化、整体美化”标准规划的城市“东建西扩”、城市中心广场、旧城改造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将在短期内上马,这是加快本市旅游发展的必然。这些建设项目需要大量资金,而张家界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建市晚,底子薄,但起点高、发展快,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自身的积累是不现实的。作为湖南旅游产业的龙头,要积极争取国家、省里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结合,引进内资外资并举,做到“项目要成熟、政策要到位、环境要优化”,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参考文献:

[1]徐飞雄.湖南旅游业[m].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9.

旅游管理管理篇4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对本市旅行社的管理,保障旅游者和旅行社的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本市旅游业的发展,根据《旅行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旅行社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旅行社,是指以营利为目的,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安排交通、游览、住宿、饮食、购物、娱乐及提供导游服务等相关旅游业务的企业,包括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范围内的旅行社的设立、经营及其管理活动。

第四条(管理部门)

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旅行社的管理。

区、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负责本辖区内国内旅行社的管理,业务上受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区、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接受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委托,负责本辖区内国内旅行社的审批。

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协助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旅行社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许可制度)

本市实行旅行社经营许可制度。

未经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或者变相从事旅行社经营活动。

第六条(经营原则)

旅行社在经营活动中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商业道德。

旅行社依法从事经营活动受法律保护。

第七条(行业协会)

市旅行社行业协会是依法维护旅行社权益的自律性社会团体法人,依照法律、法规及其章程开展工作,接受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第二章设立许可

第八条(旅行社的设立)

设立旅行社,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固定的营业场所;

(二)有必要的营业设施;

(三)有符合国家规定的经营人员;

(四)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和质量保证金。

第九条(注册资本和保证金)

旅行社注册资本和保证金的数额,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旅行社分社的设立)

年接待旅游者10万人次以上的旅行社,经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可以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以设立社的名义开展旅游业务经营活动的分社。

旅行社设立分社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增加注册资本,并向分社设立地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交纳质量保证金。

第十一条(营业部的设立)

本市旅行社可以在本市范围内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以设立社名义开展旅游业务经营活动的营业部。

旅行社营业部的业务范围限于为设立社招徕游客,并提供咨询或者宣传等服务。

旅行社设立营业部的,应当在办理完工商登记注册手续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报营业部所在区、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二条(境外旅行社常驻机构设立条件)

境外旅行社可以在本市设立从事旅游咨询、联络和宣传等活动的非经营性常驻办事机构(以下简称境外旅行社常驻机构)。

境外旅行社在本市设立常驻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其本国依法注册登记;

(二)资信情况良好,是其本国旅行社协会的正式会员;

(三)经营其本国旅游者来中国旅游的业务2年以上,每年送旅游者数量不少于2000人。

第十三条(公告制度)

本市对旅行社实行公告制度。公告制度由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实施。

公告包括开业公告、变更名称公告、变更经营范围公告、停业公告、吊销许可证公告。

第十四条(审批程序)

申请设立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旅行社分社的,按《条例》和本办法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交纳质量保证金,领取《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以下简称经营许可证)后,在60个工作日内,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注册和领取营业执照。

第十五条(旅行社名称)

旅行社申报和登记的企业名称,必须含有“旅行社”字样。国内旅行社不得使用“国际”、“海外”等与其国内旅行社旅游业务不相符的名称。

第十六条(变更及终止)

旅行社变更经营范围的,应当按本办法设立申请旅行社的有关规定,经原审批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旅行社变更名称、法定代表人、地址、停业、歇业,以及旅行社分社、营业部变更地址、停业、歇业的,应当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应的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并在登记之日起30日内向原审批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年检制度)

市或者区、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每年对旅行社进行一次检查。未经年检或者年检不合格的,不得从事旅行社经营活动。

市或者区、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对年检的结果予以公告。

第十八条(中外合资旅行社)

申请设立中外合资旅行社的条件和审批程序,按国务院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对外贸易经济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章经营管理

第十九条(经营范围)

旅行社应当按经营许可证的经营范围开展经营活动,禁止超越范围经营。

第二十条(明示制度)

旅行社应当在营业场所醒目位置放置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旅游价格和有关手续费等应当明码标价。

第二十一条(旅游报价形式)

旅行社的旅游报价形式主要有全包价旅游、半包价旅游等。

旅行社承诺旅行费用实行全包价时,全包价的内容至少应当包括交通、住宿、餐饮、游览景点门票和导游服务等费用。

旅行社承诺旅行费用实行半包价时,半包价的内容至少应当包括交通、住宿和导游服务等费用。

第二十二条(旅游合同内容)

旅行社安排旅游者旅游时,应当与旅游者订立书面旅游合同。

旅游合同一般包括下列内容:

(一)旅行社名称及地址;

(二)旅游总价格;

(三)旅游地点和日程安排;

(四)交通工具类别、等级、航(车)次时间;

(五)住宿等级及客房类型;

(六)游览景点名称、门票;

(七)餐饮次数及标准;

(八)娱乐种类及次数;

(九)导游服务;

(十)购物次数与时间;

(十一)合同终止条件;

(十二)违约责任;

(十三)双方认为有必要约定的其他内容;

(十四)签约地点及日期。

订立出境旅游合同的,还应当增加有关出境签证的手续、费用的内容。

旅行社与旅游者订立合同,可以参照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的示范合同文本。

第二十三条(旅游合同的履行和转让)

旅行社与旅游者订立合同后,应当按照约定履行合同。旅行社向游客发放的质量反馈表或者类似书面材料,不能作为其是否履约的证明。

旅行社将已订立的旅游合同转让给其他旅行社时,必须征得旅游者同意,并不得增加费用。

旅游者本人不能成行,可以让他人代为履行合同。因代为履行合同增加的费用,应当由旅游者支付;旅游者本人不能成行,由于出境签证等原因不能让他人代为履行合同的,旅游者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第二十四条(旅行社履行旅游合同的要求)

旅行社与旅游者订立旅游合同后,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提供服务,不得擅自改变活动日程、减少或者增加参观项目、增加费用、安排合同未约定的其他旅游消费活动。旅行社安排合同以外需要收费的旅游项目,应当征得旅游者的同意并出具服务单据。

旅游合同订立后,除国家调整汇率或者运输价格,且合同双方约定此种情况下可以提高旅游总价格外,旅行社不得单方提高旅游总价格。

第二十五条(不可抗力)

旅行社与旅游者订立合同后,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责任,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六条(不能成行造成的违约)

合同双方因不能成行造成违约的,国内旅游,违约方应当提前3天通知对方;出境旅游,违约方应当提前7天通知对方。合同双方也可以另行约定提前告知的时间。对于违约责任,双方已有约定的,按照约定承担。没有约定的,按照下列标准承担违约责任:

(一)违约方按规定时间通知对方的,应当支付旅游合同总价5%的违约金;

(二)违约方未按规定时间通知对方的,应当支付旅游合同总价10%的违约金。

因违约造成的损失,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七条(先行赔偿)

旅行社未按照旅游合同提供相关服务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给旅游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由于其他旅游经营者的原因,致使旅游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完全履行,并给旅游者造成损失的,旅游者有权要求旅行社赔偿;旅行社赔偿后,有权向造成旅游合同不能履行或者不能完全履行的旅游经营者追偿。

旅行社对旅游者提供的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第二十八条(旅游保险)

旅行社从事旅游业务经营活动,应当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旅行社投保旅行社责任保险的保险费,不得在销售价格中单独列项。

旅游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购买旅游者个人保险。旅行社在与旅游者订立旅游合同时,应当提示旅游者购买相关的旅游者个人保险。

第二十九条(旅游安全)

旅行社组织旅游者旅游时,应当保障旅游者的人身安全。对旅游中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安全的情况,应当事先向旅游者作出说明或者明确警示,并采取有效的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当旅游者人身安全受到侵害时,旅行社派出的工作人员应当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并及时向组团的旅行社报告;在境外的领队还应当向中国政府驻外使领馆、驻外旅游机构报告。

第三十条(报告制度)

旅行社在组织旅游者旅游时,发生旅游者伤亡等重大事故的,应当在知道事故发生后24小时内按下列规定向有关部门报告:

(一)国际旅行社发生重大事故,向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二)国内旅行社发生重大事故,向注册地的区、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区、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接到旅行社事故报告后,立即向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三十一条(人员聘用要求)

旅行社与其聘用的经营人员,应当签订书面合同,约定双方的权利、义务。

经营人员未经旅行社同意,不得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旅行社商业秘密。

第三十二条(领队、导游人员)

旅行社聘用的领队、导游人员应当持有国家或者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领队证、导游证。

领队、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应当佩戴胸卡,携带领队证、导游证;严格按照旅行社确定的接待计划,安排旅游者的旅行、游览活动,不得擅自增加、减少旅游项目或者中止导游活动。

第三十三条(旅游广告)

旅行社广告,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进行虚假广告宣传,广告所推销的服务不得超出经营范围。

旅行社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介广告的,应当注明旅行社名称和经营许可证号码;其他旅行社业务的广告,还应当注明被旅行社的名称。

制作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业务的广告,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四条(特殊旅游项目)

旅行社开发具有危险性的特殊旅游项目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

第三十五条(境外接待旅行社的选择)

旅行社组织旅游者出境旅游,应当选择有关国家和地区合法登记的旅行社作为接待旅行社,并签订书面合同。

第三十六条(禁止不正当竞争和小费、回扣的限制)

旅行社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旅游业务,损害竞争对手:

(一)假冒其他旅行社的注册商标;

(二)擅自使用其他旅行社的名称;

(三)诋毁其他旅行社的名誉;

(四)委托非旅行社的单位和个人经营旅游业务;

(五)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其他行为。

旅行社的从业人员不得向旅游者索要小费、不得私受回扣。

第三十七条(纠纷解决途径)

旅游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或者与旅行社发生争议时,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与旅行社协商解决;

(二)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查、调解;

(三)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投诉;

(四)提请仲裁机构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三十八条(投诉受理)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收到旅游者投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应当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决定受理的,应当在45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并答复投诉者;对应当由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处理的投诉,应当在收到投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转交有关部门。

第三十九条(旅行社质量保证金的使用)

有下列情形之一给旅游者造成损失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受理投诉后,认为旅行社应当赔偿的,旅行社不予赔偿或者无力承担赔偿时,应当使用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对旅游者先行赔偿:

(一)旅行社因自身过错未达到合同约定的服务质量标准的;

(二)旅行社的服务未达到国家或者行业规定的标准的;

(三)旅行社破产后造成旅游者预交旅行费损失的;

(四)国务院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

质量保证金及其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期间产生的利息,属于旅行社所有;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从利息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质量保证金。

旅行社营业部发生旅游纠纷的,按前款规定应当使用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先行赔偿的,设立社所在地的区、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接到营业部所在地的区、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发出的使用质量保证金予以赔偿的通知后,应当及时支付;对使用质量保证金赔偿支付有异议的,由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裁定。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使用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对旅游者先行赔偿有过错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条(统计报表)

旅行社应当按照国务院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按时报送统计报表。国际旅行社向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统计报表;国内旅行社向区、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统计报表;统计报表不得提供虚假数据。

第四十一条(档案管理)

旅行社的业务档案应当专人保管。其中,出入境旅游档案保存期最低为3年,国内旅游档案保存期最低为2年。

第四十二条(营业部管理)

旅行社应当对所属营业部实行统一的人事、财务、组团和旅游路线管理。

第四十三条(市旅行社行业协会监督)

市旅行社行业协会应当对旅行社的经营行为、服务质量和价格进行监督,监督结果报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四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处罚)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条例》有处罚规定的,按《条例》规定进行处罚。《条例》没有处罚规定的,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旅行社派出的领队、导游人员在组织旅游者出游时,未按规定佩带证件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500元以下罚款,并给予旅行社警告;

(二)旅行社从业人员索要小费,私受回扣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1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三)旅行社聘用未持有国家或者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领队证、导游证的人员从事领队、导游活动或者旅行社承诺全包价或者半包价时未履行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以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旅行社的违法行为,按《条例》规定需要吊销《国内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由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出处罚决定;需要吊销《国际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的,由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报国务院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四十五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罚)

旅行社违反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罚。

旅行社被吊销经营许可证的,由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告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吊销其营业执照。

第四十六条(执法者违法行为的追究)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应当遵纪守法,秉公执法。对、、、索贿受贿、枉法执行者,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条(复议和诉讼)

当事人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不提讼,又不履行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部门可以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五章附则

第四十八条(用语解释)

本办法所称的国际旅游业务,是指入境旅游业务和出境旅游业务。

第四十九条(应用解释部门)

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对本办法的具体应用问题进行解释。

旅游管理管理篇5

关键词:假日旅游对策可持续发展

假日旅游的出现成为新经济的增长亮点,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假日经济,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新现象。假日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如交通运输业、商业、饭店业、旅行社业等行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假日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因此,假日旅游日益受到旅游从业者的重视,分析假日旅游的形成、特点以及如何完善假日旅游市场并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假日旅游产生的原因

1.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是假日旅游产生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大幅度提高,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大幅度攀升,居民的旅游消费随之增长可见,人们休闲度假旅游的经济条件基本具备,这对于假日的火爆有直接的影响。

2.闲暇时间是假日旅游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旅游资源本身存在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旅游消费的实现必须以旅游者的空间流动为前提,旅游者的空间流动需要闲暇时间来保障。在我国,自1996年开始实行双休日,国务院又于1999年出台了法定休假日的决定,全国年节及纪念日假期由七天增加到十天。而“春节”、五一”、“十一”这三个节日的休息日均为人们外出旅游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假日旅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3.媒体的介绍是推动假日旅游的直接因素

在每次“黄金周”到来之前,各大报纸、新闻媒介都广泛宣传介绍有关假日旅游的信息,详细地介绍了主要旅游城市、旅游景点及相关部门的信息,使人们充分了解到各地、各景区的“旅游大餐”以及相关部门为假日旅游所做的准备工作,从而为假日旅游营造了一种社会氛围,充分利用人们的趋众心理,掀起了一阵假日旅游的浪潮。

同时假日经济极大地促进了消费需求,拉动了内需。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型、消费观念的改变也是产生假日旅游的内在原因之一。

二、假日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正处于成长和完善阶段的事物,假日旅游在显示其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对待这些问题,若不防微杜渐,将对旅游业健康发展产生负面效应。

1.假日旅游高峰严重破坏旅游景区(点)的生态环境

从假日旅游的特征来看,假日旅游的消费活动集中在有限的时段和有限的区域中。因此,时间短、节奏快、人数多的假日旅游,使许多旅游地的客流量远远超过旅游地的容量和接待能力,严重的破坏了旅游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了区内的文化民俗传统,影响了区内的旅游文化环境;同时损坏了社区群众的利益。

2.交通拥挤,住宿困难也是假日旅游高峰中存在的一大难题

假日旅游大量游客涌向旅游景点,而交通住宿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但由于旅游供给和服务部门一时很难满足旅游者的要求,因而,形成了诸如饭店,交通等方面的“瓶颈”制约。这就使得假日旅游出行难,回程难。虽然交通部门采取了紧急措施,调集车辆,加开临客,增添挂车,但各类客票还是异常紧张。同时,浪潮似的假日旅游使得饭店宾馆爆满、拥挤。住宿的困难大大影响了游客的旅游质量及存在的巨大的安全隐患。这些不利因素造成游客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影响了旅游消费的后续行为。

3.旅游服务质量下降,游客投诉增多

假日旅游的热卖热销和主要景点的爆满,使许多旅游地接待服务匆匆应付,旅游合同无法履行,旅游者合法权益无法保障。一些旅行社或因杀价竞争,导致承诺不兑现,各种标准名不符实或旅游产品品位低,文化味不足。有的旅游饭店,车船公司和商场乘机抬高价格或竞相涨价,擅自收费或收费不服务,减少服务、虚假折扣、强买强卖现象十分严重。这种扰乱市场危害行业的做法,虽然获益于一时,但负面影响却是长久的,深远的。因此,假日旅游者的满意率普遍下降,旅游投诉增多。

4.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指导机制欠缺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拥有的信息数量不等。从消费方面来看,旅游者对信息的了解处于劣势状态,对目的地的可承载量及饱和率的了解不充分,从而导致出游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集中性。从旅游企业方面来看,旅游企业所获得的市场信息也只是局部和不确切的。

5.旅游产品存在问题

许多地方旅游产品开发基本上还处于遍地开发的无政府状态,开发投入不足,开发深度不够。虽然产品众多,但缺乏重点,精品不精,产品特色不明显,各种专项、专题的特种旅游产品的开发较少,成功者更少。久而久之,必然会降低游客心目中的旅游总体形象,降低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进而影响该地旅游的发展。

三、促进假日旅游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必要措施

针对假日经济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什么相应措施,怎样保证假日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1.推行分时、分地带薪假日旅游模式

带薪假日旅游一般具有规模大、消费水平较高、停留时间较长、附属活动较多等特点,现在成为高档旅游市场的一部分,其规模仍在扩大,世界各国都有一批旅游企业专门经营这一市场。带薪假日旅游的分时、分地性可对假日旅游热潮起到分流作用,调节旅游目的地的淡旺差别,缓解假日旅游的负面影响。而我国实行“黄金周”制度后,人为造成的供给设施的常年性、稳定性与“黄金周”旅游需求的集中性、跳跃性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长此下去将会损伤我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经营和消费基础,而分时、分地带薪假日旅游模式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假日来临之际,企业可以采取提前或推迟放假,如“五一”节从5月1日~7日为全国节假日,企业可选择4月22-28日或5月9日~15日这些时段放假,也可以将其他节假日如“三八”、“六一”、中秋节等与双休日合并,使假日休息时间相对集中,相对增长、增加企业职工带薪旅游机会,这样就等于是增加了黄金旅游时间,从而避免在“五一”、“十一”、“春节”等少数几个旅游时间中发生人流过于集中或交通、住房拥挤,景区超载等问题。另外假日旅游构成多数为“家庭型”、“亲朋型”,而带薪旅游恰好有可带家人、朋友一起旅游的条件,可以满足那些需在假日期间带亲人朋友出去旅游的愿望。因此带薪假日旅游模式是调节旅游假日负面影响的重要对策之一。

2.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在假日旅游热潮中各旅游景区(点)出现“不见风景净看人头”现象的同时,一些景区出现了诸多黑社、野导,欺客宰客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假日旅游的健康发展。因此,旅游市场秩序的治理整顿亟待加强。为了促进“黄金周”假日旅游健康发展,确保管理部门能及早做好整体部署,应该建立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制度,成立“全国假日旅游调控中心”和“部际协调小组”,定期研究工作,与相关部门加大协调力度,增加应急应变能力,全面提高管理水平。首先,做好运力组织安排,确保旅游运输安全;其次,抓好旅游景区景点的扩容疏导工作;最后,加强行业管理,完善监督制度,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3.建立信息指导机制,健全旅游市场信息网络

假日旅游中多数旅游者不约而同选择相同的目的地,在空间和时间上集聚。信息不畅是首要问题,信息成为制约假日旅游有序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旅游者、旅游服务企业和公共机构信息资源的缺乏使信息指导机制的建立非常必要。信息指导机制的建立,则要求健全旅游信息网络。在一个健全的市场体系中,大量的信息具有公共性和共享性,建立一家全国性的旅游信息网站,利用互联网的高科技优势,把全国各地的旅游者事先填出的旅游意见、旅行社的组团信息和当地旅游部门的接待信息输入互联网,加以统计,作为信息输出。同时根据这些信息尽快建立旅客流量的测报制,特别在节日前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站通报全国旅游热点城市和景区的游客量、交通、住宿等状况,不但可以疏导游客流向流量,避免过度集中的旅游客流,而且可以避免旅游企业经营操作和旅游者出游的盲目性,实现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管理。

4.生产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旅游消费的多元化、层次化和多样化,需要旅游企业不断开发适应不同需要的旅游产品。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探险旅游、生态旅游之类的旅游产品,增辟新的旅游景点及旅游线路,扩大景区(点)容量。一方面可以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消费者走出传统旅游方式,缓解一些旅游热点的压力。比如,开放更多的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等,积极发展城市郊区和重点景区周围的农业旅游和度假休闲旅游。

5.旅游者应提高自身素质成为成熟的游客

旅游管理管理篇6

一、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

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环境,指对于具体的旅游客体——旅游区,影响旅游活动的主体——游客的旅游行为的各种外部因素,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生态环境、旅游气氛环境和旅游资源等。这里仅指旅游区的旅游资源、自然生态及相应的旅游气氛。与之相联系,旅游环境问题也就指由于外界作用使上述因素受到影响和破坏,使游客旅游活动的满足程度受到影响。

旅游区的旅游资源是游客观赏的对象。对于游客而言,旅游资源本身蕴含的各种美学特征及其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旅游行为的直接激发者,资源的破坏将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满足程度。

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是旅游区地貌、空气、水和动植物等生态因子的总称,这些生态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旅游区环境的优美与愉悦。从人类审美的心理需求来看,自然景观美是基础,在一个空气污浊、水体污染、四周嘈杂的环境中,游客是无法去领略、欣赏、体会具体游览对象的各种美学特征的。特别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闲暇时间逐步增加,城市居民进行旅游、回归自然,借自然环境的洁净达到锻炼和疗养身心的愿望正日益高涨。由此看来,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从某种意议上来说也是一种旅游资源。

旅游气氛环境指旅游区所特有的地方特色、历史、民族风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外部氛围。旅游环境美是形象与意境的双重美,而每一具体的游览对象,其对游客旅游行为的激发,很大程度上是它反映出的特殊的历史、地方、民族特点或一种异国、异地的特殊情调。

所以,旅游区环境状况的好坏对旅游者旅游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游客旅游的满足程度与旅游区环境条件息息相关,直接影响旅游业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旅游区环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二、目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我国旅游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1、相当一部分热点旅游区污染严重。主要表现为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旅游资源受到损害;

2、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较差,区内垃圾随意抛洒堆积,污水、污物随处可见;

3、一些热点旅游区超规模接待游客,旅游区人满为患,拥挤不堪,旅游气氛丧失;

4、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与旅游区整体环境不协调。

三、旅游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旅游区环境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1、人类经济行为的不当破坏了旅游环境

人类经济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可以分为三方面:(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生产排放的废物及产生的噪音污染了旅游区的自然环境,扰乱了旅游区应有的宁静。结果一方面旅游区丧失了以往清新的空气、透明的水体、静谧的氛围;另一方面游客游览的兴致因环境污染而降低。(2)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与农业生产方式破坏旅游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旅游资源直接受到影响,例如森林砍伐、过度开采地下水、开山炸石等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游览水体水位下降、奇山丽景惨遭破坏等。(3)在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中,忽视旅游资源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类型、生产力布局方式、城市发展方向与旅游业正常、持续发展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相适应。如在云南石林旅游区建设大型水泥厂,在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建设灰窑、煤窑等。

2、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影响

旅游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旅游过程产生的垃圾对景点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点自然生态平衡及旅游意境的影响。由于旅游区本身设施的不完善和游客素养不高,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旅游区内大量垃圾随意抛洒堆积,破坏了自然景观,污染了景点水体,使旅游区水体富营养化。我国许多旅游区水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相当一部分旅游水体的透明度、色度、嗅味等指标均超过国家规定的旅游水体标准,漂浮物、悬浮物、油迹污染物已经影响游客感官,使其旅游兴致降低。

超过景点容纳容量的超规模接待破坏了旅游区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构成自然景观的生礅系统对旅游活动本身存在一定的承载能力,这种承载能力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所确定,超过其承载能力的旅游活动将使旅游区生态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旅游区旅游功能丧失。主要表现在大量游人将旅游区土地踏实,使土壤板结,树木死亡;大量游人在山地爬山登踏,破坏了自然条件下长期形成的稳定落叶层和腐殖层,造成水土流失,树木根系,山草倒伏,从而对旅游区生态系统带来危害……

不当的旅游活动本身所蕴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忽视这种影响,只注重短期效益,盲目扩大规模,无限制地接待游客,将对旅游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损害。

3、旅游开发和建设破坏旅游区环境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有关设施建设与旅游区整体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特别是旅游气氛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古迹复原处理不当,新设项目与旅游区景观不协调,改变或破坏了旅游区所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利于具体的旅游对象,其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其本身所蕴涵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时,这些无疑是应当保留且极力保护并充分予以表现的,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只会造成景点的不伦不类,进而丧失其旅游价值,使游客的兴致减退。

城市建设破坏旅游气氛,主要表现在新建建筑与旅游城市的整体建筑不协调。使本身作为旅游对象的城市失去其本来面目。

四、旅游环境保护的对策分析

为使旅游业持续地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旅游业所存在的环境问题笔者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的科研工作和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长期以来,环境科学的研究只是从人类健康需要出发,很少从人类精神、心理需要进行研究,而这正是人类与环境相互联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人类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从旅游业对旅游环境的依赖关系,旅游区环境对旅游活动的承载能力,旅游业发展对旅游环境的破坏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与旅游业的关系;从确定景观美学质量标准、自然生态质量标准、满足特种旅游活动的环境质量标准、旅游区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方法沦;从美学、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旅游环境保护的工程方法;还要进行旅游环境保护政策研究,为正确的决策奠定基础。

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2进付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不当的旅游开发活动对旅游区环境的破坏是无法弥补的,从保护的角度出发。存开发前对开发活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识别建设、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减免对策.把可能对旅游环境造成的贝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旅游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包括:旅游区环境承载力分析、旅游规模分析、开发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识别、旅游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分析等等。

3、在旅游区发展建设中做好旅游环境规划。

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的进行、防止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旅游区的环境规划是旅游区的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区环境保护的综合性规划,这个规划是从维护旅游区环境美学质量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的角度出发,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与旅游区环境美学规律,对经济活动和旅游活动的结构、规模和布局实行统筹规划,达到既发展经济、扩大旅游又不破坏旅游区环境的目的。

4、运用经济及其它手段,控制热点旅游厂的旅游规模。

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区的环境得到保护。

旅游管理管理篇7

关键词:旅游业;极限容量;问题

abstract:inthetravelingpractice,thetouristisusuallygladeachkindoftourismresourceswhichandthefacilityprovidesthetravelingareagovernmentortheprivatesectorequatesthepublicproductwhichforpaymentcertaincurrency,thetimeandtheenergythenmayusemassively(publicgoods).infact,intheeconomicpublicproductandthetourismproducthavetheessencetodistinguish,itistheproductwhichsharesbytwopersonabovecommunitieseitherallcommunityorallresident,thereforeitsexpensehasobviousnon-characteristicsandsooncompetitiveness,non-exclusivenessandinalienable,forexampleitdoesnotreduceregardingsomeone''''ssuppliestootherperson''''ssupplies,someoneenjoysdoesnothinderotherperson''''senjoyment.ifmultipliedinthetouristthiskindofidea--namelyindividualparticipationtouristresourcesexpensenottobeablenotappropriatelyhastheadverseeffecttootherperson''''seXpensequantityandtheopportunity,becauseor,thetravelingdestinationthesingletouristdidnotjoinhastheharm,thatwhenthisideastruckrootintheheartsofthepeople,andwasingrained,“catchesupwiththetide”thetouristwillsurgeinevitably,thetravelingwasfullyoccupiedfinally.......

keyword:tourism;Ultimatecapacity;Question

(一)

旅游地的过度利用和拥挤常态,究竟是旅游业走向成功的吉兆,还是它陷入困境不能自拔的开始?为了得到问题的答案,我们在用传统的辩证思维分析任何事物度的约束之后,就会发现,旅游业的发展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它的度的制约,一旦冲破这一度的约束,目的地的真正内涵也许会随之而变,这种度我们称之为旅游业极限容量或负荷能力(touvismCarryingCapacity),简称旅游容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不会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旅游者旅游感受质量等方面带来无法接受的不利影响的旅游业规模最高限度,一般量化为旅游地接待的旅游人数最大值。显然,在这个最高限度的“临界点”以下,增加额外的消费人数不会引发问题产生;当超过“临界点”之后,由于存在着负的外溢效应,即外部负效益,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减少全体消费者的效用,正如影剧院、音乐厅里的观众超过一定限量之后,将会影响欣赏效果一样。

为更好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解旅游容量的含义,可以分别站在旅游地和旅游者两个角度加以分析:从旅游地角度看,旅游容量乃是旅游地在认识到旅游业的消极影响之前所期望吸引旅游者的能力,表现为所期望的最大游人数而非实际有能力吸引的人数,显然这种考虑侧重于东道社会和居民;从旅游者角度来看,当旅游业资源利用超过某一程度时,旅游者感觉到这种利用已经过度,原来的好奇心和兴趣荡然无存,因而他们必然会另觅他方从而引起该地旅游规模的下降,这一特定利用程度即旅游容量,它是旅游者寻求其它旅游地之前所愿意接受的最低享受程度,也就是能吸引并保持旅游者前往的旅游业资源最高利用程度,这是旅游感受质量在行为上的数量表现,它和普洛格(plog)的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完全吻合。

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Capacity)、心理容量(perceptual/psychologicalCapacity)、社会容量(SocialCapacity)以及经济容量(economicCapacity)等五方面共同决定旅游业发展规模及其影响的大小和波及范围。70、80年代旅游学者在讨论旅游容量问题时多从前四方面着手,尤其热衷于野生环境(wildernessarea)容量分析,很少涉及经济容量分析。例如,道格拉斯·皮尔斯(Douglaspearce)在其所著《旅游开发》(touristDevelopment,Longman,1985)一书中将容量区分为物质容量、环境容量和心理容量等三个概念。所谓物质容量,是旅游地实际容纳旅游者的数量;环境容量是指一个旅游地在其生态资源免遭破坏的条件下容纳旅游者的数量;心理容量则包括目的地居民心理容量和旅游者心理容量两方面,前者是指目的地居民从心理上可以接受旅游者的数量,后者则是指在旅游地失去吸引力之前旅游者可以容忍的拥挤程度。

如前所述,旅游业的经济容量经常被人们所遗忘。所谓经济容量是指在一特定范围(国家、地区或地方)之内,其经济所能承受的旅游业所产生的冲击和为了最快发展地区经济而允许的旅游业最高限度。(引自刘振礼:《中国旅游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南开大学出版社),旅游业与有关产业存在依赖性和替代性的二元关系,因此,旅游业的无限制发展,会导致其它产业从对旅游业的协助作用最终转化为制约作用,并且旅游业就业季节性、较低的潜在生产率和由旅游业高薪拉力所致的对其它产业的替代性会加剧这种转化速度。在经济欠发达国家或地区,大量雇佣外地工作人员和引进外资还有可能导致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关系和种族关系的紧张。另外,如果从福雷斯特和麦多斯的经济增长极限论出发,似乎可以试着将旅游业极限容量定义为不会带来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加深的“危机水平”的旅游业增长极限,显然,这种意义上的旅游容量犹如一道悬崖绝对严格地要求旅游业容量内运作,容量问题一旦出现,旅游业就有坠入深渊的危险。

(二)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和开发时,都必须充分考虑极限容量,并将它放到适当的位置。但由于衡量容量的标准因社会环境不同而表现出某种不确定性,以及管理工作对极限容量的影响,使旅游容量的定量分析存在一定的难度,即便有了一些定量分析,也缺乏普遍的应用性。下文是几种较为常见的定量分析基本方法:一、高峰期需求测定。旅游业的季节性经营要求分别计算出高峰使用期和平、淡季的需求,然后确定能在多大程度上允许旅游业在较短的高峰期内超容量运行。因此高峰期使用在旅游容量确定上起关键作用,与高峰期需求有关的测定方法有:用“一定时期抵达人数/更长时期内抵达人数”评估拥挤程度的确定;确定任何时期内均可接待的最大游人数,wto建议以所登计的具有最大游人数的那个时期的游人数的2/3作为其它时期均可接待的最大游人数,如某地1991年6月份所登计的游人数为12万,位于其它月份之首,那么该年内任何月份均能接待的最大游人数为8万。

二、用空间面积来度量拥挤程度。从物质容量来看,目前主要按照人均占地面积来确定,陆地面积平均占地2m[2]/人,水面平均8m[2]/人,山地(指可涉足面积)平均4m[2]/人。(引自《中国旅游报》1987年7月22日《旅游点极限容量的探讨》一文)这种以每公顷面积的理想人数不能超过某个既定值(比如说每公顷海滩不得超过1000人)来度量拥挤程度的作法显然没有将对拥挤的心理感受因素考虑进去,一个颇受青睐的海滨度假地中,其海滨气氛的形成动力或许正是它的拥挤,游人的目的是为了能在滔滔人海中寻求开心和寻找感觉。但在另一种情形下,如果游人的首选利益或第一利益是安宁和静溢,一个海滨接待10个游人就会听到有关拥挤的满腹牢骚和不满。

三、旅游极限有时也同所期望的游人数相关。这种情况多见于所期望的停车场地、旅馆、商店数目的计算之中,人们经常会说,每2000人一个旅馆,每人需要0.2m[2]商场面积,每个床位需1.2辆小车的停车空间,每公顷停车场停车25辆,等等。

旅游管理管理篇8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改革;突出特色

旅游管理专业在我国高等院校的设置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到现在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相对进入到了一个学科体系比较完整的阶段。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641所,其中高等院校770所;旅游院校在校生为773,757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97,365人。目前在我国,不同学历层次、不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都不尽相同,值得在学科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加以探讨与研究,以有利于学生的培养。

一、西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以及特点

1、西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西安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地,高校数量比较多,同时在西安现有的高校里,80%的高校都设有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体系相对比较全面。有博士、硕士与本科层次的,也有专科层次的。不同学校依据各自的培养重点与方向,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上差异比较大。

(1)注重基础理论教学。各个学校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都列入在课程体系中。这些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原理、旅游学、旅游资源学、旅游经济学与饭店管理。

(2)在课程体系中一般都包含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一个是旅游企业方向,如旅游饭店、旅行社以及旅游景区,另一个是导游方向。

(3)在现有所有高校的课程体系中,都包含有专业综合实习。但是,因不同的培养层次,关于旅游技能课程的设置,各个学校不尽相同。本科层次偏向于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与高职层次差异就显著点。高职层次更注重于素质、技能、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课程往往占教学计划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多,并且一般设置有四到六个月的顶岗实习。

2、西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基于上述不同院校课程体系的比较分析,目前西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如下:

一是课程体系设置因地制宜,适应市场变化与需要。西安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地,同时也是我国著名的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收入与旅游接待人次都排在全国前列。因此,西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与市场人才需求吻合。二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依托不同的学科,形成不同培养方向。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一般内容

适应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与市场人才需求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大学公共课程;二是专业理论课程,包含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三是实践教学。在不同院校,这三个部分的课时比例要求不一样。本科阶段,理论课程的课时相对对于实践课的课时,高职阶段,按照国家有关政策的要求,专业理论课课时与实践以及技能教学的课时不会相差很多。以《旅游学概论》为例,它是专业必修课,一般安排在第一学期,每周三个课时,总课时五十四,其中实践教学环节四节。

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问题与优化

近30年来,高等旅游教育为我国高速发展的旅游业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旅游专业人才。但同时,仍存在旅游人才建设与行业发展建设不适应、旅游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两大突出问题。一方面,本科层次的毕业生转行放弃本专业;另一方面,高职层次学生不甘就业现状,跳槽频频发生,同时还存在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才的空缺成为企业发展的尴尬。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陈旧老化以及学生能力与技能培养的欠缺是重要原因。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问题分析

(1)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目前高校课程体系一般都包含三部分,公共课、专业课与实践课。就旅游管理专业来说,也不例外。所有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严格由着三部分组成。一般这三部分的比例是,公共课程占总课时的40%,专业课与教学实践占60%。但是由于旅游管理学科较强的操作性与实践性,要严格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课时比例进行教学,很显然在某些环节的教学是缩水的,不够的。因此,不同专业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应该显示专业的差异性,应根据该专业的实际进行课程比例的设置。

(2)技能与能力培养不突出。从现有设置有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的调查分析,造成学生普遍就业不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专业技能与能力培养不突出。旅游管理学科较强的操作性要求学生在学习阶段必须掌握一定的技能与专业能力。例如,人际交往的能力、语言能力、判断与决策能力等,适应企业与工作需要的饭店一线基本技能。但是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则是学生的适应能力与技能等不够理想。

(3)专业特色不显著。课程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意味着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传授,学校教育要培养何种规格人的问题。由于旅游学科的不成熟和复杂的依托专业背景,许多旅游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把握不准,有些教育机构主持制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专业特色已经淡化到难以识别的地步,各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大同小异。所有课程包括饭店管理的有关课程与导游有关课程,学生在校期间都无一例外地学。说明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缺乏明确的核心主干课程,影响学生专业特长的形成和发展。另外,适应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学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应体现一定的地域性,将与本地旅游资源及开发、旅游业发展等相关的内容列入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形成地方特色课程。

(4)教学实践环节不突出。实践教学的问题一个方面是教学学士不足,一是实践内容不到位,缺乏相应的考核体系。根据对西安部分本科院校教学计划的分析,本科高校一般在第8学期安排毕业论文设计,时间都为6周。而一般的高职层次,专业综合实习是安排在第六学期4到6个月。专业综合实习环节各个院校都能体现在教学计划中。但是关于课程实习与技能实训,却存在实践环节严重不足的现象。大多数旅游院校缺乏基本的服务技能模拟实验室,不能进行良好的校企互动。即便是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践,因与企业的沟通有限,旅游企业把实习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学生到企业实习多是充当劳动力的顶岗实习,无法进行换岗实习和管理实习。此外,由于实习安排在毕业最后一学期,学生都有就业的压力,往往造成实习流与形式。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

(1)细化培养目标,力求专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统一。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的基本内容与办学方式。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坚持综合素质、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统一的原则,同时适应市场的需要。面向旅游宏观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培养基础知识较为扎实,操作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服务意识的中高级应用性人才。加强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特色课程,以及相应的选修课程。在课程研究的基础上,分方向确定旅游企业方向的相关课程与导游方向相关课程以及旅游休闲、旅游卖场、旅游航空等方向的相关课程。同时,针对旅游业的地域性特征,各高校可以针对地方实际或学生就业的领域,开设适用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课程,使学生毕业之后能以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岗位。例如西安高校可以开设《陕西文化史》、《陕西民俗》等课程。

(2)调整学科课程体系设置结构与比例,突出能力与技能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强的实践与应用以及操作性,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处理理论教学外,应强化突出学生能力与技能的培养。例如,陕西教育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严格区分了课程实习与专业综合实习,基本上该专业的每一门课程有对应有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理论课的实践环节一般是4到8课时,而实务课的实践环节课时一般是理论课的两倍。同时在第六学期集中进行专业综合实习。因此学生在旅游企业的表现都十分突出,有大部分学生能顺利解决就业问题。可见,能力与实践培养仍然是该学科课程体系的重点。

旅游管理管理篇9

先讲一个小故事:

一只经验老道、事理通达的老蝴蝶,带领着一只刚刚由蛹化出的小蝴蝶,在一片旅游区上空练习飞行,它们落在一座古老建筑的房脊上休息。老蝴蝶说:“记住,这片房子归文物局管理。”小蝴蝶问:“那这房子里住的都是文物局的办公人员么?”“不、不!”老蝴蝶说,“这边大雄宝殿旁住的是和尚,那边桃花庵里住的是尼姑,更远处是紫霞观,住的是道士,他们都属宗教事务局。”这时,地上出现了一个拿小彩旗的姑娘,后面跟的一队人,老蝴蝶指着他们说:“那就是旅游局下属的公司组织的旅游团!”小蝴蝶嘟噜道:“有点乱!”老蝴蝶说:“你耐心点,要记住,那些树是旅游区园林局管的,出了旅游区,树木就是林业局管了。那条河属水利部门管,河边那条公路是交通部门修的,公路上值勤的交警属公安局。路旁的庄稼是农民种的,有些事归口农业。再远处的那个小饭馆,好多部门都管……”小蝴蝶实在不耐烦了:“别说了,别说了,越说越糊涂了!”

目前,我国各旅游区管理的实际状况,要比这两只蝴蝶对话中涉及的方方面面,还要多,还要复杂。

旅游区应该是一个得到优化整合的系统产业。但现状是,一个不大的旅游区内,有这么多独自运行的职能部门,矛盾重重,司空见惯;互相掣肘,在所难免。从表面上看,都是国家的职能部门,都应该恪尽职守,把自己的那份工作完成得尽善尽美。但在表象的下面,每个部门各有自己的工作运行成本,各有各的所得利益,必然是暗中各打各的小算盘。这样一来,在旅游区的各职能部门,有利益就抢着干、多干、快干,无利益就向后缩、少干、甚或磨磨蹭蹭的应付。一位相关方面的领导深有体会地说:“一个婆婆一口腔,各自定调各自唱。旅游区是一盘菜,明里客气暗中抢!”

如果说,旅游区中的各职能部门为利益而争抢的时候,尚能以“多干工作多贡献”的名义堂而皇之地呐喊,那么在利益微小甚或无利而互相推诿的时候,只能是无理辩三分,比赛嘴皮子上的功夫了。有的问题不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大家都装聋作哑,以至于酿成大祸。如一旅游区内,山体裂开了条大口子,渐渐加宽,半年多时间,许多人都见了,认为不是自己的事,自会有人处理。一场暴雨,山体滑坡,造成多人死伤的大事故。处理事故的法庭上,负责旅游的政府官员辩称:“地质变化,属国土资源部门管理。此部门长期在旅游区缺位,是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有理?无理?理在何方?

旅游管理管理篇10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不断地提升,从而使得人们在旅游方面的支出也越来越大,尤其是近年来的生态旅游更是成为人们旅游的重点。但是我国当前对生态旅游缺乏相应的管理和调控,从而使得其在经营规模以及发展速度上都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符,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旅游资源。所以,加强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生态旅游管理概念的阐述,从而对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一、生态旅游管理的定义

生态旅游管理指的是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从而对生态旅游体系进行合理化的管理,从而为旅游者提供完善、周到的生态旅游服务和产品,同时还能够对生态旅游区域的环境、生物以及其艺术价值进行有效的保护和维持。生态旅游管理的对象是受到旅游业和旅游活动影响的自然生态体系。生态旅游管理的任务是在国家以及地方生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角度上,以可持续发展为行业发展方针,协调、均衡旅游业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和矛盾,从而制定且实施的一系列的生态旅游管理规范和措施。

二、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生态管理意识和清晰地发展思路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过程当中,还没有完全了解生态旅游的特征、性质以及其内涵,从而使得我国生态旅游在发展上多数都趋向于单个方向且发展水平较低;部分地方旅游部门对本地生态旅游资源了解不足且利用率较低,同时在发展生态旅游领域通常只是凭借以往经验,从而缺乏对生态旅游的管理内涵、特点以及性质的认识,进而阻碍了本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盲目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

近些年来生态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部分地方旅游部门为了能够以此来树立政绩和发展地方经济,对当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盲目的开发利用,从而使得生态旅游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并且在规划上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导致本地生态旅游业发展混乱、市场定位模糊,进而不能够将本地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运用,最终阻碍了本地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合理发展。

(三)缺乏专业的生态旅游管理人才,经营观念滞后

当前我国生态旅游经营主体大部分是由企事业单位和当地村民者两部分组成的。企事业单位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在服务水平、意识上的都比较低;而村民由于受到知识、管理水平较低的限制,在对本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的效率也相对比较低。另外,我国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管理也缺乏专业的管理和旅游人才,再加上当前生态旅游行业在管理、服务方面的人员服务、素质水平普遍偏低,从而使得我国生态旅游产品的研发以及经营、销售方面发展缓慢。

三、我国生态旅游管理应对策略

(一)加强概念、管理方面认识,整合发展理念和思路

我国政府旅游部门以及相关其他部门应当加强旅游业以及各个地方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管理方面的认识和培训教育,从而使得从业者与消费者对生态旅游的性质特点及其内涵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以此来改善我国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方向单一化和低水平的局面,进而提升我国生态旅游管理水平和意识,以此来整合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理念和思路,从而促进我国在生态旅游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制定的发展计划

我国政府以及地方旅游部门应当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做到合理、科学。可持续,从而对生态旅游环境的负载限的最大限度、最大利用率以及持续性做出准确、合理的预测,从而制定出最佳的、系统性的生态旅游发展计划。同时还要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充分的结合,制定出区域经济相适应的生态旅游发展、管理措施,以此来降低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浪费和因盲目开发造成的经济、资源损失,从而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三)加强生态旅游的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

专业化、高素质的生态旅游管理、服务人才是促进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管理的重要手段,而缺乏人才的生态旅游开发利用和管理则不能够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国应当加强对生态旅游管理、服务人才的培养,从而为我国生态旅游领域的发展不断输送更多的人才资源,从而真正提升我国在生态旅游领域的健康、科学发展。

(四)多样化手段加强生态旅游管理

要以政府为主导,采取多样化的手段来加强我国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并且实施由上而下的垂直化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同时制定出生态旅游区域的旅游行为规范和相关规章制度,加强对生态旅游区域的动态化监管,从而有效的将人为因素在生态旅游资源、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具体的是运用废弃物处理、水资源节约等多样化的手段来增强生态旅游区域的管理。除此之外,我国政府还要加大对生态旅游保护的宣传力度,从而提升游客与生态旅游从业者对保护生态旅游环境、资源的意识,最终营造良好、和谐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生态旅游氛围。

四、结语

通过对我国在生态旅游领域的发展、管理上的问题分析,笔者在认识、规划、人才以及具体措施四个方面提出应对我国当前在生态旅游管理上的单一化和低水平的问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生态旅游管理从根本上需要我国政府对生态旅游的从业者、游客的宏观调控,从而以制定相关法律和具体举措来联合社会各界来共同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廖立新,党贤忠.中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01):0911

[2]王婧静.我国景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05):2225

[3]田园.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0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