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流动资金风险管理十篇流动资金风险管理十篇

流动资金风险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1:57

流动资金风险管理篇1

[关键词]电力制造企业;风险防范;流动资金

1、导论

企业的流动风险,是指企业在日常财务管理活动中由于各种不可预见及无法控制的相关因素,使企业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的最终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的偏差,从而形成一种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或更大收益的可能性。财务风险和其他科学概念一样,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态,是科学研究的成果。是指企业财务目标经营结果的不确定性,是一种损失的机会或可能。以经济学角度来看,现代企业流动资金风险是直观的财务风险,以货币化的形态表现了企业所面临的全部风险,是企业风险的集中体现。电力制造企业的投资较大,负债较多,财务风险较大,流动资金管理不当的现象在我国电力制造企业中普遍存在,直接影响企业利润和竞争力。基于此行业的特殊性,电力制造企业的资金管理质量,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基于电力制造行业对于国计民生具有重要意义的背景,对电力制造企业的流动资金管理,成为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

2、电力制造企业流动资金管理不当对企业的影响

2.1流动资金短缺

对于企业来说,流动资金直接关系到货物的流通,如果流动资金不足,其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往往都采取以超募或闲置资金补充流动资金的情况。但是也可以看到,由于企业性质不一样,各个行业的资金短缺情况是不一样的。而电力制造企业一般投资较大,负债较多,财务风险相对较高,流动资金短缺,直接影响企业偿债能力和日常经营。

2.2阻碍企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一些企业资金分配比例失调,把过多的资金用于长期项目,过多挤占流动资金的结果必然导致资金流动性较差。一方面由于企业财务筹划不完善,存在超常规需求进行货物及材料的储备采购,此举导致流动资产额中不可随时动用的部分大幅度上升,从而造成了大量的资金占用;另一方面由于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大多使用赊销,造成应收账款大量上升,无形中加大了企业坏账风险,这两项因素使企业流动资金不可动用部分上升与可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同时存在。企业中主要表现在资金的使用上缺乏科学的预测和决策。缺乏一套科学而完善的措施和制度,许多环节凭经验、凭感觉来进行管理和决策,致使许多资金使用中大量出现高投入、低产出、规模效益差等现象,造成资金的无效使用和大量浪费。时间一久,有些项目变成为瘫痪项目,甚至因失去市场良机成为报废项目,致使企业丧失最佳竞争机会,从而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

3、电力制造企业流动资金管理不当的主要表现

3.1过度投资造成资金不足

我国很多企业采取的发展战略是同心多元化与复合多元化战略。同心多元化是指企业以一种主要产品为圆心、充分利用该产品在技术、市场上的优势和特长,不断向外扩散,生产多种产品,充实产品系列结构的战略。是企业利用原有的生产技术条件,制造与原产品用途不同的新产品。这种发展战略有利于企业利用原有的技术、资源、渠道。复合多元化是指企业向与原产品、技术、市场无关的经营范围扩展。即大企业收购、兼并其他行业的企业,或者在其他大企业集团采用的一种经营战略。此举在多元化领域发展不力时,导致出现亏损境地。我国的电力制造企业也是面临这个问题。如大唐发电、秦龙电力等等,旗下还另外投资了房地产行业。而随着这几年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缩紧,不但占用了大量资金,还让企业承担了新的债务。其实,针对这个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进行很好的财务分析,也就是没有很好的进行成本-效益分析、边际效益分析、营业杠杆分析等财务常规分析活动。所谓成本-效益分析,就是成本增加或减少对企业未来盈利水平的影响的分析。在实际运营管理中,企业在对外进行投资时几乎没有进行过这种财务专业分析,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无法对盈利有把握,既然盈利没把握.则企业的财务风险偏大,离财务危机也就近了许多。

虽然很多企业在对外进行投资时,也做了一定的前期投资分析,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忽略了多元化产品在外的运转情况,没有及时切合到市场需要,对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没有做到合理分析,这样就导致了产品出现滞销的现象,堆积库存,房地产开发项目也因为资金紧张而不得不处于半停工状态,自然企业盈利就会出现下降的趋势,导致企业流动资金不足。

3.2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不当

流动资金存在的目的本来就是帮助企业运营周转,为企业提供所需的周转资金。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挤占、挪用流动资金的现象,电力制造企业在这方面的问题也比较严重。究其原因,电力制造行业在项目运行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项目开端是从基建项目开始的,而基建项目是资金需求量巨大的行业,因此这个行业最容易出现流动资金占用的现象。同时,其他行业中出现流动资金短缺时,也与基建项目占用有关系。

另外,电力制造企业对设备、房产等固定资产具有一定的要求。但仅仅是固定资产一项就占用了企业大部分资金,当投入生产时企业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商品、辅助材料等的购入又要需要很多的流动资金,还有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其他经营费用、工资等也需要一定量的流动资金,因此企业所剩余的流动资金必然不会太多。尤其近年来钢铁成本的增加,让电力制造的成本也大幅度提升。由于开工后所需流动资金不足,目前在收回账款上一般预付款比例较低,其结果就是企业存在流动性资金的不足。而这种流动资金的不足会导致企业资产循环降低。

3.3应收账款清理不及时

对一个企业来说,持续、正常的营业循环需要其持有适量的营运资金。而应收账款作为企业拥有的一项常见且非常重要的流动资产,正是流动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电力设备的原材料成本约占总成本的50%-70%,前期原材料采购成本比较高,所以电力制造企业与客户之间主要采用1:8:1或1:2:3:3:1等按制造进度付款的付款方式,但在实际经营中,由于市场、内部管理、客户单位资金情况等各种因素造成应收账款的回收比例往往远低于制造进度。由于原材料的采购成本需要前期支付,再考虑到某些大型设备在交付预付款时需要办理质量保函和交货保函,企业实际在开工建设时的前期采购成本基本需由企业自身承担。如果设备的应收的进度款回收不到位,势必会造成资金回流速度过慢,让电力制造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效率极低,在负债比例较高的情况下,形成较高的财务风险。

4、解决电力制造企业流动资金管理的风险防范相关对策

4.1严格控制投资规模

控制投资规模就是要适当控制资产结构问题。资产结构是指一个企业进行投资时各种资产的构成比例,主要是指非流动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投资方向及对外投资的比重。目前我国大部分电力制造企业都有流动资金缺失问题,很显然就是由于其没能很好规划好非流动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投资方向及对外投资的比重。从企业的盈利能力方面考察,由于非流动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投资在盈利能力上存在一定不同,当一个企业的净营运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越少,意味着企业会有大部分资产可能会投资到给企业带来盈利较大的非流动资产上去,此举可以极大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水平;但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可随时动用的流动资金越少,则表明流动资产-流动负债的差额也越少,会影响到企业偿还流动性负债的偿还能力。在实务中,如果资金过多的投入到非流动资产上,不可避免会造成企业的流动资金吃紧、采购资金短缺、发放工资不及时、短期偿还负债的风险加大等不良结果。因此流动资金管理的重要性,在于确定既能满足日常生产经营而采购材料进行周转,又能确保降低企业偿债风险的情况下,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利润来源的流动资金结构状态。企业的生产经营一方面应确保固定资产的规模扩大发展的投入,但是也更应该优先保证流动资金的充足性。

4.2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规范财务行为,提高经营核算意识,有效降低经营成本,向管理要效益;积极寻求企业做大做强的有效方式,寻找合作伙伴,走股份制经营之路,扩大企业实收资本,壮大企业自身资金实力。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尽可能降低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和坏账成本。加速流动资金周转还需要加强投资管理,投资的风险性要求我国企业理财时,注意研究风险,公司要设法控制、规避风险,这就要求企业要有新的理念,加强投资决策研究,确保资金快速、高效地周转。盘活存量资产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入手,以成本管理和资金占用为重点,加大清欠力度,减少应收帐款,盘活存量资产,提高企业资金运营效率。

4.3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流动资金补充机制

企业流动资金的来源一般是通过权益性资金及负债性资金实现的。当流动资金不足时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将超募或闲置资金补充流动资金的办法来实现,而对于我国电力制造企业来说,可根据《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来实现自己所需的流动资金。另外,企业应在投资与筹资之间做好战略规划,应在保留有足够生产经营流动资金的前提下,确定资本结构,当企业流动资金不足时,一方面可以适当的举债来解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处置部分存货、投资、固定资产及长期资产等项目,以加快资金流动速度,从而实现企业最佳经营效果。

4.4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在建立好应收账款台账后,便开始了应收账款的清收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针对应收、预收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清收方法,以使整个应收账款清收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对有恶意长期拖欠行为的欠费者,先通过律师函件催收,在仍然无效的情况下,选择有代表性的客户向法院提讼,申请法院强制执行。通过上述工作,将有利于企业缩短应收账款的收账期,加快应收账款的周转率,这是提高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质量的必经途径。

4.5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企业应当对日常财务运行情况进行连续有效的监测,来防范财务风险给债权人和投资者造成的损失。财务失败预警灵敏度越高,就能越早地发现问题并告知企业经营者,就越能有效地防范与解决问题,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因此,财务预警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企业是一个整体,各项资金活动必须相互衔接和匹配,需要对资金运行总体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即财务报表分析预警。为了保证财务管理活动的正常有序开展,必须给予组织上的保障,因此,财务组织也是需要预警的一部分。建立财务预警体系后,如果处理不当,将面临财务危机,因此,财务危机管理是财务预警管理的一个后续和补充。所以财务预警管理应当设置的主要内容有:财务管理环境预警,货币资金流动活动预警,采购供应活动财务预警,生产活动财务预警,财务报表分析预警,财务危机管理等六方面。

结论

电力制造是我国重要的基础性行业。电力制造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正常经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的电力制造企业,在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管理的问题。许多电力制造企业前期投资较大,在运营过程中还不断在扩大投资,实施固定资产的规模扩张,不合理的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同时,企业盲目的投资和规模扩张,采用了大量负债的形式,让企业的负债比例失衡,让企业偿债压力巨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我国的国情,电力制造企业的电力商品应收账款却缺乏较好的回收机制,各种长短期欠款的情况比较严重。本文通过电力制造企业的流动资金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电力制造企业应当从加强财务筹划,减少盲目投资,提高电力制造企业的内部资金管理效能,尤其是提高应收账款的管理,建立流畅的流动资金补充机制,并建立财务风险的预警系统,据此提高企业的流动资金管理能力,保障企业的运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强.试论加强企业流动资金内部控制的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17).

[2]吴玉林,代蕾.基础会计学[m].天津: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流动资金风险管理篇2

关键词:现金流风险管理测度价值创造

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于财务管理,而企业资金的有效运转和规范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所在,因此,资金管理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企业现金流的日常管理及其风险约束。现金流管理与风险控制,是实现价值创造的基础,也是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和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企业各项价值评价指标中最具权威性的重要指标,现金流能够为企业收益质量的确定以及真实价值创造水平的衡量提供较为精确的判断标准和评价依据。本文以某全球性医药公司为例,运用各项指标测度现金流风险,分析其对公司经营活动和投融资活动的影响,提出合理的现金流风险管理建议,以增强企业现金流管理控制水平。

一、价值创造:现金流风险管理的目标

早期学者认为企业现金流的主要职能是保证资产流动性和现金周转率,从而确保企业在任何发展阶段都可以拥有充足的发展资金。随着现金的积累,过多的剩余现金降低了企业的财务运作效率,企业管理层逐渐意识到,现金也可以作为一种短期投资的资源。随着企业逐渐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管理层在追求收支平衡时,却发现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现金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经常出现短缺等现象,会造成企业面临破产等严重后果。20世纪80年代以后,企业开始进入货币和资本市场,现金流管理进入了价值管理的阶段。管理层开始创建价值创造型企业,关注现金流的创值。

从以上分析可见,传统的现金流管理目标是保障现金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流动性,防止现金流断流现象和财务风险。但是,资本本质和环境的变化,使得价值创造成为现金流管理的宗旨,现金流的创值管理并非否定现金流的平衡性管理。现金流的流动性、安全性管理和平衡性管理,与现金流的创值管理内在是相辅相成的。一般认为平衡性管理是现金流创值管理的基础,缺少了平衡性管理,企业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经营活动,更无法谈论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是现金流管理的最终目标。

二、基于生命周期的现金流风险控制

根据爱迪斯教授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本文进一步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归结为四个阶段:初创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初创时期企业人财物均不够充足,资金紧张,同时需要大量的现金来购买厂房设备和支付员工薪资,而收回极少的销售现金。此时的现金流风险控制方式主要是筹集经营所需现金、控制企业财务风险,衡量投资项目的变现能力以及融资项目的成本,严格挑选企业现金流的来源和筹资渠道等。

发展时期,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市场规模扩大,主导现金流的是经营现金流,经营现金流的盈余较多,能够满足企业投资现金流的需求。此时现金流管理的重点,是加强经营现金流的管理和投资现金流的管理。

成熟阶段,企业经营现金流基本稳定和充足,对内投资日益降低和减少,筹资活动带来大量的现金流流出。此时,经营现金流成为了企业的基本现金流,主要用于投资活动,因而,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管理好投资现金。

企业进入衰退阶段,现金变动额整体体现为净减少,较低的经营净现金流难以满足再投资所需要的资金,大量债务需要偿还,企业一般倾向于保留股利或者举债维系生存,而不会将大量的现金返还给投资者们。

三、在险值技术:度量现金流风险的新工具

度量现金流风险的传统方法是财务指标和波动性指标。财务指标主要包括获现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财务弹性和发展能力四大类,各大类指标中又包含许多更为明细的指标。财务指标可以比较好地反映企业现金流与企业债务、收入以及利润之间的关系,还能够相对清晰地展现企业现金流的内部结构及其增长情况,为企业有效地防控财务风险提供评判依据。其不足之处在于这些无法明确判断企业的现金流风险是否过高,不能为管理层提供更为准确的风险报告。波动性指标是用方差和标准方差描述现金流的波动性,从而刻画现金流风险。波动性指标能够较为直观和高效地传递企业过去的经营阶段所发生的现金流运转及其波动情况。而由于该指标对获得相关数据量的需求比较大,难以获得持续的现金流波动性指标,从而很难对将来可能的风险进行预测。

近年来,借鉴在险值的概念,有学者提出了现金流在险值(CashFlowatRisk,CFaR),据此作为企业现金流风险度量的工具。运用弹性概念将企业的市场风险、管理决策风险与该企业的销售收入、营业成本、财务费用等指标联系起来,为企业董事会、高管、股东与外部财务分析师之间的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这正是运用在险值技术度量企业现金流风险的内涵和价值所在。

良好的统计意义上的方法支持,可以为企业财务风险度量及其管理策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根据计算的CFaR,风险管理者可以为企业的现金流管理设计出最优的对冲管理策略,如确定风险对冲的时间和数量、选择有效的风险对冲工具等。与传统方法相比,现金流在险值技术越来越受到企业风险管理者乃至诸多咨询机构的青睐和重视,则是源于其有科学的计量方法予以支持,但是由于计算方法复杂,需要掌握扎实的数据运算能力和相当的财务知识,实际操作起来比较复杂。

四、案例分析:某全球性医药公司现金流风险测度及其影响

某全球性医药公司是一家具有150多年历史,在医疗卫生领域、农作物领域和材料科技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在全球73个国家,拥有290多家子公司。伴随着后金融危机时代来临,该公司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现金流管理方案,为企业经营和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环境,形成竞争优势,成为该公司在发展过程当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分别用三种方法对该公司的现金流风险进行测度,并分析该公司的现金流风险控制对企业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全球性医药公司现金流风险测度

1.财务指标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现金流状况评价模型,结合该全球性医药公司财务报表数据计算得出该公司现金流量比率为0.3688,债务保障率为0.1695,应收账款周转率为80.96,存货周转率为-1.41等19个指标。分析发现,净现金流量迅猛增长的部分原因在于更低的税收和较好的经营活动的影响。

2.波动性指标分析。本文采用Var(CF/K)对现金流波动性进行测度,CF/K表示公司现金流与当期期初固定资产的比值。该公司2013年年末现金流为58.32亿欧元,当期期初固定资产为98.98亿欧元,现金流标准差为0.59,可以看出该公司在2012-2013年现金流波动性较低。

3.在险值技术度量。CFaR值是现金流的短缺或现金流预期值与真实值之差,在假设已经知道现金流的波动性、期望收益等指标,且现金流是正态分布的情况下,其计算公式为:CFaR(95%的置信水平)=1.65×现金流的波动性。需要注意的是,现金流波动性所乘的参数1.65在不同的置信水平下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根据上述所得出的现金流波动性,在95%的置信水平下,计算CFaR值为0.97。需要注意的是,本文采用的CFaR方法估计现金流在险值是一种较为简单的计算方式,在具体应用CFaR方法时还应该根据企业的自身特征,选择不同的测量方式,建立合适的风险敞口模型来进行计算。

(二)现金流风险控制对全球性医药公司未来发展的影响分析

1.现金流对企业经营活动影响分析。2013年,该医药公司现金净流量从2012年的45.3亿欧元增长到51.71亿欧元,增长14.2%,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该公司构建并完善了现金流预算制度,生产和销售状况良好,能够支付到期债务本息。该公司加强经营现金流的管理,不断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同时结合风险评估的结果,运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控制手段,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2.现金流对企业投融资活动影响分析。2013年该公司用于投融资活动的现金流由2012年的37.83亿欧元降低到25.35亿欧元,投融资活动活跃度降低。该医药公司在投融资决策前对市场进行充分考察,选择附加值较高或者盈利水平较好的项目,保障企业现金流得到合理安全的应用。同时,该医药公司为防范多元化经营所带来的风险。融资时制定融资计划,保证融资来源的结构合理性,采用积极手段防范利润分配风险,保证融资现金流的良好循环。

五、结语

综上,现金流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现金流风险度量是为了使管理层能够准确认识到企业现金流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防范。合理有效的现金流风险防范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风险,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企业价值。

(一)关注现金流环境,保障现金流安全

现金流环境包括内部控制框架下的控制环境和从现金流管理角度出发的从属于调控环境的各种因子。影响企业运作方式优化和风险管理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同的管理层对于企业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有着不同的追求和定位,组织结构能够为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的保障。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企业生存发展的组织结构。在管理理念日新月异的时代,企业应该不断开拓创新,让其组织构架模式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企业还应当实行现金流风控优先的原则,持续优化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且切实地将相关理念和内容作为财务人员坚持的目标。

(二)完善现金流控制活动,形成资金有效利用

企业应积极编制现金预算,清晰地列示每一笔现金流的收支情况和收支部门。通过实行现金预算编制,企业在出现现金流不足或多余等情况时,能够及时制定筹集和分配方法。在企业经营的任何阶段,都需要通过现金预算的编制,完善企业现金流的控制活动,从而为企业内部资金的有效利用提供依据,更好地利用企业现金流实现价值创造。

(三)建立风险识别和控制系统

建立健全独立的风管机构与补充现有的风险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现金流风险有效防范的路径之一。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可以对企业内部现金流进行风险评估与检测,风险评估报告,并通过构建现金流防御系统,在企业现金流出现异常情况和特殊状况时,及时有效地侦查出企业运营中的财务困境及其成因。此外,还可增加现金流风险的定量分析。一方面,通过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以及主要财务报表提供的各类资料和数据,对比企业当前财务指标状况与历史情况,预测企业未来可能的变化规律和走向,以此来发现并及时解决企业内部可能存在的疑难杂症。另一方面,对比该企业与同行业其他典型企业的相关财务指标和经营状况,有效辨别该企业仍然存在的各种财务问题以及现金流管理困难,以便管理层拿出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焦瑞新.基于CFaR的企业现金流风险度量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1-65.

流动资金风险管理篇3

2013年6月中旬到6月底发生在国内金融界的“钱荒”(又有说是“心慌”),以及进而由其引起的股市激烈振荡,使更多的人意识到银行流动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再次给监管部门敲响了警钟。纵观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及风险管理被长期忽视,仅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才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彼时,一些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如北岩银行、雷曼兄弟、贝尔斯登、华盛顿互助银行,一夜之间轰然倒塌。令人感到蹊跷的是,这些曾经叱咤风云的银行在破产前的一个季度还非常赚钱,资本充足率也很正常,是什么致命一击,使这些百年老店飞灰湮灭?这就是被称为“看不见的杀手”——流动性风险——所秒杀。在刚刚公布的2012年世界财富500强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工、农、中、建、交五大行赫然上榜,也看到兴业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国内第二梯队银行榜上有名。欣喜之余,我们也要吸取前车之鉴,防微杜渐,将我国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升到国际领先水平。

何为流动性风险

银行资产和负债与生俱来的“混搭”或“错配”(如短期存款来支持长期贷款),加上市场上资金供应短缺(如2008年美国资本市场和最近国内发生的“钱荒”),以及银行本身突发的、未预见的流动性紧缺,都会给银行造成流动性风险。2008年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委员会根据在危机中出现的新问题,在其2009年9月公布的良好流动性风险管理原则中,再次明确了流动性的定义,这就是银行要具备为资产增加而融资和到期清偿债务,并同时不招致不能接受的损失的能力,管理原则同时明确指出产生的流动风险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市场流动性风险(marketLiquidityRisk),即由于市场机制的欠缺和不充分,或由于市场机制的失灵造成的银行流动性风险;一是银行自身的资金流动性风险(FundingLiquidityRisk),即银行不能有效满足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目前的或未来的现金流或抵押物的需要,这种风险暂时不会影响银行的日常经营和财务状况,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小到短期内会增加银行融资成本,挤压息差收入空间,大到影响银行资产质量,造成投融资整体分配结构失衡,遭遇国际评级机构降级和投资者信心丧失,严重制约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在对流动风险认识上,也要避免把流动风险孤立来看及孤立处理。在现阶段,很多国有银行(包括一些成熟市场的国外银行)的总行风险管理部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不同风险领域设置为相互独立、彼此疏远的子部门。实际上,从国际经验来看,不同类型的风险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以及相互转化(图1)。在以往的经济金融危机中,风险往往从一种形式快速传递成另一种形式,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由于信用违约风险造成的对资产、投资、进而资本市场的信心的动摇,这种信心的缺失迅速波及和产生了流动性风险,一时间,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功能嘎然而止。因此,银行家们要建立对不同类型风险的整体观和大局观,切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流动性风险管理演进

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应达到如下四方面作用:宏观上为市场和各关联主体增强信心,证明和显示银行处于安全、稳健的经营状态中;帮助银行履行现有的贷款承诺;帮助银行避免不必要和不获利的资产转移和资产销售;降低银行融资成本。

国外银行流动性管理可以分成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商业贷款理论时代,为保证商业银行资金的高度流动性,其理论强调贷款应是短期商业性贷款。由于这种理论强调贷款的自动清偿能力,也被称作自动清偿理论。又由于其强调商业银行贷款以商业行为为基础,并以真实商业票据作抵押,也被称之为真实票据论。此理论以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为着眼点,被商业银行一直沿用到约1920年。但这个理论有两个明显不足:银行视为自偿性的短期放款,不一定比其他放款更具有流动性;不能配合经济发展趋向成熟、复杂的需要。

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从1920年到1950年左右,进入了第二阶段。该阶段前期是转移性理论时代。银行持有资产(多多益善,为追求高回报可以是长期贷款),必要时,如果能以较低的代价转移或出售给其他金融机构或投资者,就可维持流动性。回顾1933年世界经济大萧条,由于人们对现金的偏好,证券市场崩溃,银行资产几乎失去其转移性。在该阶段后期,预期收入理论开始盛行。贷款的种类开始增加,借款人大部分已分期付款方式偿还贷款,因此,银行以借款人未来收入为基础来估算借款人的偿债能力。由于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银行很难对借款人未来所得进行正确的预测和估算。

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第三阶段是负债管理阶段,从1960年左右到1970年早期。这种负债管理有三大特点: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大部分是货币或在资本市场上可转移的、非存款性负债,与传统活期、定期、储蓄存款等存款性负债资金来源有别;负债管理以竞价方式在市场上主动争取资金,与传统上坐堂待客存款的被动方式有别;以出售负债换取资金与资产管理上出售资产换取资金有别。负债管理虽然更加灵活、主动,但过分依赖市场资金,使银行间业务竞争日益激烈、存贷款息差缩小,导致资金成本上升、收益不确定性增加,造成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不足。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和资产证券化的出现与发展是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第四阶段,从1970年代中期到2008年金融危机。较之前述的资产管理侧重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而忽略收益性,而负债管理则强调强调收益性而使风险增加,降低了安全性,资产负债综合管理则从银行整体出发,试图兼顾收益和风险管理,以达到风险与收益平衡和优化。但随着资产证券化等表外业务金融创新产品和复杂金融工具的滥用,加之银行监管不力、信用评级机构道德的缺失等因素,在贪婪和利益的驱使下,迎来了2007~2008年又一轮金融风暴。

2008年至今,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进入新的时代。从在风险管理中最不起眼、最容易被忽视的方面,一跃成为风险管理中的焦点。同时,对世界各金融监管机构、研究机构和银行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欧洲银行监管委员会、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金融研究所、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都纷纷出台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原则、法规和建议。

国际流动性风险管理流程与手段

从国内外金融机构近年来发生的危机中,不难总结出这样一个公式(图2)。

为避免财务困境和招致更深层次危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居安思危,规划先行,建立高度协调、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流程和手段。具体管理流程和实施的手段可分为三步(图3)。

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第一个步骤是整体架构的设计。这一步又可以细分成五个组成部分:第一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必须首先在充分考虑和吸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制订内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流程和制度。另外,国外大中型银行都有资产负债和流动风险委员会,其成员来自各要害部门的高级管理层,应定期讨论、制订和通过本银行资产、负债和有关流动性的提案,以确保融资渠道多元化和资金用途合理,以及本银行流动性在安全和可靠范围内。第二是建立量化监管流动性风险的系统和控制框架。银行自身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在整个流动性风险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计者和管理层要反复讨论和确认流动性最根本的风险是否被全面考虑,各相关部门和责任是否清晰明了,信息系统是否运行与初衷设计一致,关键信息能否通过系统在第一时间得到反映,市场、信用、流动等风险间的相关联系是否被充分理解和监控。总之,信息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起决定作用。目前,国内一些银行和风险管理部门还存在“面子工程”现象,一些风险量化和监控系统只注重短期效应,不注重长期投资,过于简化,这种“花架子”体系根本无法预警,更谈不上应对大的风险。因此,由这些架构和系统产生的关键绩效指标(Keyperformanceindicator)和关键风险指标(KeyRiskindicator)一定要到位并发挥作用,从而使风险管理人员从信息的大海中迅速捕捉到有价值的重要信息。否则,预警和及时的防范风险都将子虚乌有。如果第一个组成部分和第二个组成部分系统和架构有效到位,则第三个组成部分就水到渠成,这就是银行可达到充足的流动性,并实现自给自足的量化监控。第四个组成部分,是对前三个组成部分的提升,冲破了对某一产品、某一部门或某一区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变成了可平移和可扩展的跨部门、跨区域、甚至跨国境的银行综合流动性风险管理。最后一个组成部分,是将前四个组成部分归结并浓缩成高质量的报告,提供给高层管理者和监管机构,便于管理者和监管机构掌握及时、真实和有效的信息,真正做到时效流动性风险管理。

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第二个步骤是设置流动性容忍度等级和限制。在各相关监管体制下(如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充足率指标等),各个银行可根据自身市场定位、发展战略方向、风险偏好,制订可接受的流动性区间和倾向。第二个步骤应根据市场等外部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因此,也不存在所谓最好的模式:只是在不同时间,根据当时情况,通过设置(流动性容忍度)限制性条款,因时、因地发展银行业务。根据更适合本银行发展,制订流动性容忍度的上下限。图4是国外某银行在设置流动性容忍度限制时考虑的部分限制性条款。

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第三个步骤是量化和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具体手段,这一步骤是在前两个步骤政策到位、系统到位、关注到位后的具体及关键阶段。国外风险管理界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不能衡量风险,你就根本无法管理风险。”衡量流动性风险可从关键财务比例分析、现金流和净资金需求分析、预警模型和现状优化模型三方面着手。关键财务比例和现金流、净资金需求分析主要是从纯财务角度进行量化分析;而预警模型和现状优化模型除了考虑财务数据以外,还加入宏观经济数据,资本市场行为(CapitalmarketBehavior)等数据和分析;另外,预警模型,顾名思义,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流动性风险进行预警和防范,而现状优化模型是对银行现有流动状况进行评判和修正。

在流动性风险量化的基础上,国外银行针对流动风险管理,往往都有量身定制的“工具箱”。在这个“工具箱”里,一般都包括三大流动风险管理工具。第一大工具是应急资金计划(ContingencyFundingplan,CFp,图5)。国内不管大小银行都应未雨绸缪,备有此种计划。这种应急资金计划越详尽、考虑越周密越好,因为金融市场上“黑天鹅”事件(指非常难以预测且不寻常的事件,通常会引起市场连锁负面反应甚至颠覆)不是没有发生过,一旦此类小概率事件发生,谁做的准备越充分,谁就越远离金融风暴的中心。

第二大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是流动性压力测试。国内有些银行对监管部门要求的各种压力测试,往往采取交差、应付的态度,多由级别较低、经验较少的技术人员设计和执行。由于没有充分理解监管部门的用意,加上参与人员经验的缺乏和银行内部重视不足,很多压力测试变成了“做过场”,根本没达到风控目的。图6是国外银行流动性压力测试的方法和步骤。

第三大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是差距分析(Gapanalysis)。为及时评价和审核现有流动性管理水平,向最好的实践经验看齐,差距分析应运而生。具体的操作办法是对流动风险管理进行全方位评估,包括风险的定义、治理和监督,以及流动性管理、量化和报告、压力测试、应急资金计划、公式。通过自身评估和与最好的业内实践经验比较,银行能够不断提升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

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放开,中国金融改革也进入关键期,同时,也对监管机构也提出了更高的监督和管理要求。针对当前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监管机构可重点考虑三方面:第一,央行作为监管机构,同时是流动性的最终提供者,要保证给予市场和银行业足够的信心。刚发生不久的“钱荒”,有业内人士称之为“心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货币、金融政策的信心不足。改革需要稳步、慎重推进,金融政策和举措应一致和稳健,监管机构要给予市场足够的心理准备。金融政策、举动都是牵一发动全身。监管机构绝不能着急,不能抱着动一下、看看效果再说的想法。第二,监管部门的对外交流和交流技巧至关重要。从国外经验来看,国外监管机构和银行自身都把交流、公示放在重要地位,且很会交流,交流的方式和渠道也多样化。反观此次“钱荒”,央行举措非常突然,给银行和市场带来了很大影响。第三,监管部门应进一步拓宽中国投融资市场,创造更多元化的投融资环境。

流动资金风险管理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控制;对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综述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定义及来源

对商业银行来说,流动性风险是其经营发展过程中无法逃避的基本分享,而且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存亡发展,所以全球政府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控制非常重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有广义和狭义的定义:从狭义上来说,商业银行由于自身内部现金的储存量不能够满足客户兑现或者偿还债务的需求,从而导致风险出现;从广义上来说,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之外还包括银行现金不足导致业务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而带来的经营风险。所以本质上来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本质上还是因为银行自身现金储备量不足以满足需求,从而导致信誉下降,使得商业银行出现经营亏损。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主要来源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的转化。第一,信用风险是指银行债务人在资产上不能够对合同义务履行,导致银行蒙受一定的损失,所以对于信用的经营是商业银行经验的本质,一旦出现信用风险就会极大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出现的可能。第二,市场风险是因为市场价格水平变化导致资产受到损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银行流动性水平下降,一旦利率变化过快就会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变大。第三,由于操作不当以及自身系统造成损失,自身内部风险控制水平很大可能会提升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就是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规避银行金融业务风险,要提前预防财务恶化带来的金融危机,并且需要进一步落实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第一,构建有效的内部流动性风险治理体系;第二,加强流动性风险的识别和监督体系构建;第三,建立健全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第四,形成较为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程序机制。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现状及困境分析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治理结构不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治理形式上基本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形成了董事会、流动性风险委员会以及监事会为主体的治理机构。各个商业银行通常由自己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负责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并且设立相关的职能部门进行相关的管理。但是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商i银行流动性风险治理结构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不完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部控制方面缺少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系统动态性监督治理程序和机制;第二,在考核激励当中无论是对于管理层还是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体系没有建立健全;第三,对于分支机构的考核没有明确纳入到流动性风险管理当中,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分支机构盲目追求业务规模和数量的发展而忽视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控制。一旦出现区域性的突发资本紧缺的情况导致流动性风险,上级银行部门就很难及时跟进处理,增大银行整体出现流动性风险的可能。

(二)流动性金融风险管理工具落后

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银行面临的风险管理问题更加的复杂多变,而且国内银行流动性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和管理理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很多发达国家司空见惯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在我们国内银行业发展当中还没有真正利用起来。风险管理理念和工具的落后给流动性风险管理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商业银行用来进行短期融资的金融工具就非常的单一,导致无法通过有效竞争来降低短期融资的成本,与此同时单一的融资工具也无法全面反映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在对于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方面,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作为重要的依托,就无法实现增强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的目标,资产证券化的工具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依旧处于起步阶段,目前问题主要存在于信息来源、信息传递以及信息有效性几个方面。在信息来源方面,主要是来自于外部的各种文件会议或者是内部决策层提供的会议报告等,信息传递方面没有具体的程序机制约束,很多时候都表现出一定的混乱性,而且容易造成信息传递的误差并且会在传递上存在一定的不及时。在信息有效性方面,因为信息来源渠道比较破碎化、零散化,而且传递渠道比较单一化,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及时性得不到保障,所以最终获取信息的有效性无法保障,出现偏差的可能性比较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是具有比较强的随机性和突发性的金融风险,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减少风险发生的能动性。因此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构建健全管理信息系统对于商业银行处理流动性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完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

(一)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对策

第一,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常态化高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当中我们需要意识到再严格的外部监督管理都会存在一定的漏洞,只有从内部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控制体系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经营风险的出现。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一般都是银行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持有银行股份,成为银行的股东,这样就是的他们的利益和外部股东利益绑定在一起,这样的激励机制非常有效。当然其他形式的激励机制也有多种多样的,但是不管采取何种形式,不变的核心就是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自身能够控制自身道德风险和自利行为,杜绝对银行造成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与此同时,日常经营管理事务的控制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需要贯彻落实好流动性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系统监督管理,需要定期对流动性风险发展的水平进行综合的评估和管理,从而确保流动性风险管理按照银监会的相关规定进行经营管理操作。

第二,构建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在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当中,商业银行降低流动性风险发生概率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构建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意味着流动性风险管理当中的信息可以有据可查、有理可依,与此同时也可以更加自由的获取、传递和处理各类信息。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还需要包含规范的报告制度,明确落实具体责任人以及报告内容和形式,这样可以确保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更加完善。

第三,强化经营主体的风险管理意识。在流动性风险管理当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管理者群体,无论是各种金融手段还是金融工具都需要人来贯彻落实,因此强化经营主体的风险意识是最为重要的手段。在商业银行的风险分析当中,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于银行风险的认识,在每一个经营环节都需要谨慎对待,保持忧患意识,正确处理业务发展和流动性风险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加强经营主体对于银行流动性风险的认识,争取在全过程当中将流动性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以此促进商业银行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宏观环境层面风险管理对策

第一,健全法律法规,完善金融环境。对于充满危机和风险的金融行业来说,完善的法律法规程序体系是保障金融活动的最好方式。法律法规的健全完善有助于促进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国政府对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一直都非常重视,在2014年初,确立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专项管理,颁布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在同年3月份开始贯彻落实,这是法律法规层面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较为全面的保障,有利于构建完善的金融环境。

第二,发展金融市场,丰富流动性金融风险管理工具。金融市场包含货币市场以及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不仅可以给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来源还可以从资金运用方面改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金融市场的稳定对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货币市场稳定可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抗击流动性风险的水平,在短期内会稳定商业银行资金压力,满足短期融资和日常流动性需求;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平台可以扩大企业的股票发行规模,并且进一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的比例,增加适合居民的金融投资工具。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注重金融新,金融创新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金融创新,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一步丰富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调整自身资产机构,增强资产流动性。

第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体系,稳定金融秩序。目前我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不断加强,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体系有助于构建公平的竞争环境,与此同时也可以保障金融秩序的稳定,对于防范我国金融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中央银行在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也许要满足市场化的具体需求,无论是国际金融环境还是国内金融环境现在都是处于一个动态变化当中,进一步加快完善金融市场秩序对于我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体系,通过政府和金融行业一起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构建稳定的金融秩序。

参考文献:

[1]廖岷,杨元元.全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与监管的发展状况及其启示[J].金融研究,2008,06:69-79

流动资金风险管理篇5

关键词:电网企业资金安全岗位标准风险管控

一、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意义

资金流作为贯穿电网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关键要素,其风险的管控能力、精益化水平、运营效益与效率都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资金全过程管理首先对电网企业资金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电费回收、如何严格防范小金库和“账外账”、如何进一步提高资金计划准确性、如何应用推广资金监控与管理系统、如何深化资金内部控制建设,全面、系统提升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是当前我们从集约化资金运营阶段到精益化资金管理阶段,再到未来5-1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体系化资金管理阶段,所亟需研究的重要内容。

开展常规的年度或季度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目前已不能满足电网企业的发展水平与精益化管理要求。笔者认为,资金流入、流出安全的不确定性是资金安全风险的业务根源,主要由业务部门控制。因此,财务部门应对业务根源传递的资金安全风险通过资金管理手段进行控制。研究行之有效的资金安全管控体系可以保障电网企业资金、资产安全,加强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的事前监控、事中预警,防范资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电网企业资金安全有序运作。

二、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分析研究

(一)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现状。电网企业每年都有巨大的资金流入项目及资金流出项目,资产规模庞大,运行维护工作较多,本文根据广东电网公司的一体化管理流程,分别从预算管理、资金集约管理、风险内控管理、财务基础管理等几方面分析电网企业的资金安全管控现状。

1.预算管理。建立了由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工作组、预算执行单位组成的三级预算管理责任网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算管理架构。规范预算全过程管理,建立“财务管理业务化、业务管理财务化”的互动机制。实施预算标准化管理,运用标准化的工作表单,分层、分业务地定期向局各单位提供标准化的预算执行反馈服务,提升决策支持能力。实施划小单位核算,将eVa管理评价延伸到一线生产单位和供电所,客观反映不同区域细分市场的价值创造,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2.资金集约管理。实施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资金集中支付和资金零余额管理,资金集中支付率占全部资金支付总额的90%以上。持续精简账户体系,精简率达66%,有效缩短资金归集链条,降低资金风险。强化资金安全管理,形成“检查―整改―验收”持续改进的资金安全管理机制。实现电费集中核对,撤销区局四大银行收入账户,建立营销财务对账机制,有效提高电费对账效率,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3.风险内控管理。建立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三级风险管控网络,实现风险管控全覆盖。构建供电所内控闭环管理机制,建立三级“纪检、监察、内控”大监督组织机构,促进内部控制管控措施有效落地。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机制,做实内控管理基础;组织开展内控体系的自我评价和检查评价,总结内控体系实施效果。

4.财务基础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网省公司的会计核算制度。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制定《资金结算资料规范》、《成本费用开支范围规范》等业务操作规范。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覆盖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资金开支、会计核算等核心业务。

(二)电网企业加强资金安全管理的紧迫性。电网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若资金安全管理存在缺陷,电网企业会面临巨大的资金安全风险,一旦发生资金舞弊事件会给电网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损失,因此,电网企业有必要加强资金安全管理、保证资金安全。目前电网企业缺乏系统性的资金安全管理体系,不能做好资金安全管控的事前监控、事中预警、事后补救。在实际工作中,资金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存在资金安全管理漏洞,且各资金安全岗位对实际工作开展理解不一致,造成执行上存在偏差,给资金安全带来风险。一般来说,资金安全事故不仅发生在财务部门,也会发生在业务部门,业务端口的资金安全犯罪不仅会导致电网企业资金流失,还会造成电网企业资产损失(电表失窃案件等),影响电网企业资金的回收率,威胁电网企业资产安全。由此可以看出电网企业迫切需要制定符合其业务特征的资金安全评价管控机制,从财务端口、业务端口两个方面着手,通过建立量化的评价方式,全面掌握资金管理状况,落实岗位资金安全责任,改进企业资金管控措施,持续提升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水平。

三、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

(一)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目标。规避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加强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电网企业动辄几百亿元甚至过千亿元的资金流转,建立行之有效的资金安全管控体系,可保障电网企业资金安全。建立电网企业资金岗位安全评价标准,推进管控措施落地执行。通过以风险为导向构建和实施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使资金安全管控措施得以量化,建立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评价的长效机制。完善电网企业资金岗位绩效考核手段,将风险管控落实到岗位。资金安全岗位评价后结果同组织绩效、个人绩效挂钩,加强资金安全管控力度,使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理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思路。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的基本建设思路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规章制度为依据,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形成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基本模型。

1.建立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在资金安全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搭建资金安全风险框架,并以资金流动向业务延伸和业务流程梳理的方法,辨识、评估资金安全风险,形成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以风险为导向,框选资金安全重点业务事项。

2.梳理资金安全岗位及工作标准。以风险为导向,与资金安全相关的机构层级、部门、岗位建立起映射关系,将风险控制措施落实到岗位工作标准,从业务源头把控资金安全。

3.建立资金安全岗位检查运作机制。划分准备、检查、整改及报告共三个阶段,设计运转流程、检查方法、检查标准等内容,指导地市供电局开展资金安全岗位检查工作,保证检查工作有效运转。

4.建立资金安全岗位评价运作机制。根据资金安全检查结果,对违规事项扣减风险分值,并评出单位“资金安全星级”、岗位“资金安全警示灯”,使单位、岗位资金安全质量显性化,推动绩效持续改进。

四、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流程

(一)梳理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不应仅局限于资金管理(财务端),应将评价端口前移至涉及资金流入、资金流出(业务端)的相关业务。梳理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分析资金安全风险特征,二是搭建资金安全风险框架,三是辨识、评估资金安全风险,形成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

1.分析资金安全风险特征。资金安全风险来源于资金流入安全不确定性和资金流出安全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地市供电局资金流入安全的不确定性包括经营收入、投资收入两大方面;资金流出的不确定性包括经营支出、投资支出两大方面。资金流入、流出安全的不确定性是资金安全风险不确定性的业务根源,资金管理的不确定性是资金安全风险不确定性的财务根源,资金管理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与流入、流出不确定性综合作用,表现为资金安全风险的终极不确定性,即资金安全风险,如图1所示。

2.搭建资金安全风险框架。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基于资金安全风险特征分析,按照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风险特征,将资金安全风险分为资金管理风险、资金流入风险、资金流出风险共三大类,从定量、定性两个维度分析、分解三大类型资金安全风险,由粗到细逐渐形成资金安全风险框架。

(1)资金管理风险框架。资金管理风险框架主要以一体化框架进行搭建,具体如表1所示。

(2)资金流入、资金流出风险框架。财务部门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财务数据,梳理出经营业务、投资业务主要的资金流动项目。其中,电费收入作为地市供电局资金占比最大的资金流动项目,价量管理、欠费往来、收款核对等关键营销业务对电费收入有重大影响。

(3)辨识、评估资金安全风险,形成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对资金安全风险框架中的风险进行性质划分,可以分为业务流程类以及资金流动类。对于业务流程类的风险,根据业务环节辨识风险事件以及分析风险源/控制源。对于资金流动类的风险,辨识风险事件后,以资金支付申请或资金收款为起点,向前延伸业务环节以分析、梳理风险源/控制源。

(二)形成资金安全岗位工作标准。将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中的每一个风险事件的风险源/控制源,循序渐进地映射到机构层级、部门以及岗位,梳理与风险源/控制源密切相关的资金安全岗位工作标准,从业务源头把控资金安全,如下页图2所示。

(三)建立资金安全岗位检查运作机制。划分准备、检查、整改及报告共三个阶段,设计运转流程、检查方法、检查标准等内容,开展资金安全岗位检查工作,保证检查工作有效运转。本文主要分析资金安全岗位检查运转机制中的资金安全检查主体、检查方法、检查标准等重要内容。

1.资金安全检查主体。组建资金安全评价工作小组,根据年度资金安全工作部署、上级单位提出的资金安全评价要求,成立评价工作小组,选定工作小组成员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结合评价对象业务性质、评价工作量、评价任务难易程度等,按照资金安全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构成要求进行评价小组的组建;评价中若有特殊需要,评价组织机构还应考虑外聘专家,以协助评价人员完成特定的评价取证和评价工作。

2.单位、岗位评价方法。

(1)自评价。职能部门、区局、二级机构根据资金安全评价标准对相应现金安全工作进行评分,检查的问题需填写在单位自查问题整改表内,制订整改措施,实施有效整改。

(2)独立性评价。工作小组通过现场检查、访谈、抽查样本、重新测试等方法,检查各部门资金安全工作实施情况,检查自评价问题整改情况,根据资金安全评价标准对实际资金安全相关工作进行评分,同时填写资金安全岗位评价记录表。

3.资金安全检查方法。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评价的方法不仅包括访谈、观察、重新执行等常见的检查方法,还增加了穿行测试和抽样测试法。

(1)穿行测试法。穿行测试法是指工作小组根据资金风险动因,向前延伸一项或若干项业务环节,从头到尾检查业务实际处理过程,以评价该资金安全风险从业务端到财务端工作控制情况的评价方法,穿行测试一般用于风险极高的业务事项。

(2)抽样测试法。抽样测试法一般用于重大资金风险工作的检查,可遵循评价对象抽样表中的规定以确定最少评价样本数量,如表2所示。

(四)制定资金安全岗位评价运作机制。评价机制包括单位评价、岗位评价,设定单位评价分值及岗位评价分值,并将评价结果应用到组织绩效考核、年中个人绩效考核内,有效分解资金管理责任,便于资金管理长效机制有效落地。

1.单位评分标准。设定职能部门、区局、二级机构单位层级评价总分值为100分,考评过程中发现未按照《资金安全评价标准》开展实际工作的,违规一次按照以下规定进行扣分:

(1)可承受风险。风险极高:扣除5分;风险高:扣除4分;风险中:扣除3分;风险低:扣除2分;风险极低:扣除1分。

(2)不可承受风险。对于违反不可承受风险的工作规范,一律一票否决,单位“资金安全星级”直接评为最低,岗位“资金安全岗位预警灯”直接为红灯,按照表内分数相应在组织绩效考核、单位绩效考核内进行加(扣)分,激励各部门、单位加强资金安全防范工作。

2.岗位评分标准。在检查各单位资金安全情况时同步进行岗位资金安全检查,记录未按照资金安全标准开展资金工作的岗位,根据违规条数形成该岗位五颗星(红色)、四颗星(黄色)、三颗星(红色),将资金安全责任落实到岗,有效分解资金管理责任,加强资金安全控制。如表3所示。

五、结论

通过合理的资金安全管控措施,结合电网企业业务现状,实现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风险管控,保障电网企业资金安全,有效降低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是将资金安全评价的范围从财务部门前移到业务端口,部门范围涵盖财务部门、业务部门,业务范围涵盖全部资金流入、资金流出、资金管理业务;二是将资金安全涉及的全部业务流程还原,制定资金安全工作标准及具体的检查方法,客观、有效对资金安全业务进行评价;三是将单位、岗位评价后分数同组织绩效、个人绩效考评相结合,提升财务人员对资金安全的重视性,加强资金安全管控的力度。S

参考文献:

1.金艳丽,丁晓红编译.经济大家的声音[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卢利娟.电网公司内部控制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李祝平.市级供电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钟云南.省级电网公司战略财务分析[D].厦门大学mBa学位论文,2009.

作者信息:

流动资金风险管理篇6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风险防范

1目前我国基金存在的风险

1.1基金风险主体

基金当事人是由:基金投资人(持有人)、托管人(一般为银行)、管理人(基金公司)三方共同组成。三者关系如图1:

基金持有人的收益完全取决于基金管理人经营状况,根据风险——报酬同一性,基金所面临的风险最终全部转嫁给了基金持有人。所以,基金风险的主要风险承担主体是投资人(基金持有人)。

1.2目前存在的基金风险

基金的风险是指基金管理人将募集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由于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导致的收益损失。首先是来自市场的风险,然后是来自于管理的风险,还有不可抗力风险等其他风险。

1.2.1市场风险

(1)系统风险(systematicrisk)。

系统风险是指对市场内所有投资项目均产生影响,投资者无法控制的风险。包括通货膨胀风险,市场供求风险,周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及汇率风险,政策风险,政治风险等。

①通货膨胀风险。所谓通货膨胀风险又叫购买力风险或物价风险,是指物价变动影响证券价格变动的一种风险。

②市场供求风险。它是指一段时间内市场上可供投资者持有的证券量和入市资金量之间的比例失衡所带来的风险。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并长期处于成长阶段,市场容量和入市资金呈现出双向快速增加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市场扩容速度同入市资金的增加速度不匹配,供求结构风险就会凸显。

③周期性风险。随着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各个行业及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也呈周期性变化,从而影响到个股乃至整个行业板块二级市场走势。它表现为经济的繁荣,衰退,调整,停滞等不同阶段。证券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充分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证券市场整体发展水平,市场收益水平将受到国民宏观经济形式的影响而相应呈现周期性变化。

④利率及汇率风险。金融市场利率的波动会导致证券市场价格和收益率的变动。利率直接影响着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率,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利润。基金投资于债券和股票,既而收益水平会受到利率变化的影响。一般来讲,利率变动与股价变动呈反向变化关系。相比而言,债券的利率风险较大,优先股次之,普通股较小。汇率风险主要是指我国货币和外国货币之间市场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变动。当投资者投资于外国证券时,就要承受外汇风险。

⑤政策风险。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地区发展政策等国家宏观政策发生变化,导致市场波动而影响基金收益所产生的风险。

⑥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由于意外政治事件的发生而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变动。这种政治风险影响了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投资收益预期,导致了证券市场价格的急剧波动以致影响基金的收益。

(2)非系统风险(nonsystematicrisk)。

非系统风险是指最终可被消除的风险。一般只与个别企业和个别投资项目相联系,由企业投资项目本身的种种不确定性引起,不对所有企业或所有投资项目产生普遍影响。非系统风险主要包括:经营风险、系统运作风险、财务风险。由于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减小甚至消除,在这里不作深入研究。

1.2.2流动性风险

中国的证券市场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在某些情况下某些股票品种的流动性不是很好,由此可能影响到基金投资品种的日常交易及基金的申购赎回。由于流动性在大盘整体下跌时,所有证券公司都面临着赎回的风险,而某支基金管理者运作不当时也有可能出现该风险,在此单独加以分析。2003年7月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暂行办法》中规定,开放式基金投资股票、债券的比例不得低于其资产总值的80%,投资于国债的比例不得低于20%。国债的流动性仅次于现金,具有极高的流动性,因此开放式基金资产的流动性,关键就在于其所持股票的流动性高低。

1.2.3其他风险

不可抗力风险如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风险可能导致基金资产有遭受损失的风险,以及证券市场基金管理人及基金销售人可能因为不可抗力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导致对基金管理的风险。例如雪灾,导致部分地区公司停产等损失。股市轻微震荡。

2我国基金风险防范研究

2.1系统性风险防范

(1)采取措施降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水平。

针对中国证券市场较高的系统性风险,一是设法降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二是为投资者提供合适的避险工具。目前情况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教育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改变跟庄追涨杀跌的投资方式,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实质分析。第二,加强政府部门证券监管力度。强化对上市公司信息(真实性)披露,规范关联交易等暗箱操作。第三,进一步发展机构投资者,扩大基金规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总体上稳定证券市场。

(2)建立风险对冲机制,推出风险对冲工具。

根据证券风险投资组合理论,选择16-20个左右的个股即可把大部分非系统风险分散掉。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由于系统风险较大就有必要在使用投资组合降低风险的同时推出风险对冲机制,降低投资者的证券投资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投资者规避证券投资系统性风险主要有两种策略:一是随着股市波动,在“做多”与“做空”之间顺势转化;二是运用其他金融工具,进行风险对冲(陈君清,赵锡军,2002)风险对冲也叫风险转移,是将现货市场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

2.2非系统性风险防范

基金管理人控制非系统风险的主要手段就是组合投资。其基本原理来源于马可维兹的现资组合理论。马可维兹认为,可以通过组合投资把投资分散到几种证券上。其中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证券投资的分散化,即组合投资来降低。组合投资是将各类证券按一定条件组成一个投资组合,即为“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2.3流动性风险防范

(1)强化基金内部流动性管理。

①资产流动性管理。按风险、收益率和流动性大小进行配置。首先拿出一部分作为准备金,应付赎回要求。其次,投资于国债,作为二级准备金;再次,投资于流动性较强的蓝筹股,以保证某些极端情况下可以降低变现成本;最后,投资于现有流行的创投板块,题材股等。虽然风险高,流动性差,但收益也很高,可提高整支基金的盈利性,吸引投资者投资,产生良性循环。

②资金来源流动性管理。资金来源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创新融资工具,广泛组织资金来源,以应付赎回流动性需求。首先加大宣传,激发投资者(尤其机构)申请基金热情;其次,运用国债回购和拟回购等工具保证基金流动性;再者,虽然《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禁止基金动用银行信贷资金从事基金投资,但却未明文禁止基金动用信贷资金用于赎回。按“未禁止,即可行”原则,在面临巨额赎回时,抵押贷款,即可解决燃眉之急。当然,这种做法需要政策创新。

(2)完善交易机制,创新金融工具有效化解基金的流动性风险。

首先,在我国证券市场现行交易机制下,由于缺乏大宗交易和程序化交易机制,因而从基金管理人下达投资组合指令到最终成交的交易过程中,存在着严重时滞。其次,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缺乏做空机制,即使基金管理人事先预见到市场的下跌,也无法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而只能通过减少股票持有量来减少损失。但由于基金资金量大,在大势下挫时难以或不便退出,在这方面甚不如散户有优势。一旦股市出现下跌,即使基金管理人的资产运作能力很强,能够保持基金的跌幅小于市场水平,也同样会面临赎回压力。

3结论

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独特的金融产品,能够提供专家理财等服务。从理论上讲,基金的多元化投资可以有效降低个别企业或者券种风险。但是,如果整个市场处于下跌状态,包括各种有价证券的基金投资组合自然也难免遇难。成熟证券市场上的基金管理经验证明,面对市场风险,基金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把风险防范放在投资管理的首位。虽然目前我国每家证券投资基金都将风险防范放在投资管理的首位,并有相应的风险控制及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但是,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管理却呈现出十足的“风险”性,基金自身的组织结构,运作手段及我国对证券投资基金制定的相应法律法规上的局限,导致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在风险管理上的缺陷,阻碍了我国证券基金的健康稳定发展。

当前,对投资风险规避的手段上,运用衍生证券是一个新的,很有发展的领域。除了早期出来的远期、期货、期权、交换等手段外,现在金融工程上也应不断的设计新的工具,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规避风险的工具。

参考文献

[1]穆良平,史代敏.论我国证券投资的风险特征及风险规避[J].社会科学研究,1999,(4).

[2]胥莉.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硕士论文,2001,(3).

[3]魏旺祥.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风险的评价和规避[D].硕士论文,2003,(1).

流动资金风险管理篇7

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发生财务危机,形成的风险称之为财务风险。企业的财务风险一般包括融资类风险、投资类风险、经营类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由于财务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客观性。只要单位在经营,有任何与财务有关的行为,如投资或融资等,就有可能发生财务风险,企业不能完全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只能预防或控制财务风险的扩大,但却无法消除风险。

2.全面性。因为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会涉及到财务工作,从物资采购、筹集资金、投资项目到产品销售等,均离不开财务的支持,而在任何环节均有可能因为人为失误或是其他原因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因此,可以说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涵盖了企业的所有方面。

3.不确定性。因为财务风险的全面性,其涉及到的环节众多,风险点发生的范围比较广,导致企业发生财务风险存在诸多因素,如外部宏观政策、企业经营理念、投资决策等等,增加了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无法有效应对。

4.风险与收益并存。众所周知,一个事物的风险和收益之间是存在正相关关系的,公司企业想要获取高收益,就要承担高风险。虽然财务风险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或危机,但如果能够合理地利用资金,也有可能给企业带来高杠杆收益率。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分类及其形成原因分析

(一)融资风险分析

企业融资活动产生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因融资行为不合理而给企业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企业会因无法按期偿还融资资金而产生财务风险。主要形成原因分析:一是,融资规模不合理。适度的融资可以发挥财务杠杆效应,帮助企业更好的运营发展,而过高的资产负债率将会增加单位的运营成本,增加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资产负债率越低,企业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有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过度融资,导致企业的负债规模过大,而偿债能力又无法达到要求,选择高杠杆增加了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二是,融资结构不合理。企业对于融资渠道和融资期限的选择,决定了企业的融资结构和期限结构,且直接影响企业的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如果一个单位的债务融资比率很高,则对它的经营现金流有较高的要求,经营资金流入无法满足偿还资金需求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财务风险系数高。另外,企业融资资金期限不合理,融资期限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不匹配,或是资金使用未严格与融资期限匹配,这将导致企业面临着偿还资金的压力,将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二)投资风险分析

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因内外部各种因素对所投资项目的影响,使得企业在对投入资金后,所投资项目的实际收入未达到预期效果,无法收回投资资金而产生的财务风险。主要风险形成原因分析:一是,投资项目缺乏可行性分析导致投资决策失败。有些时候企业为了大举扩张规模,对于项目的投资仅凭借着想法或是热情,但是缺乏充分的事前调研,未进行市场的分析,并未对项目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情况进行可行性分析。如果投资项目实际运营收益无法达到预期,收益率大于投入成本,投资决策失误,会导致企业出现亏损。在投资项目出现风险苗头的情况下,不能恰当地及时叫停项目以止损,从而导致财务风险。二是,投资项目期限安排不合理。如果企业没有权衡好投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便会使企业因资金流问题产生财务风险。如果企业过多地投入流动资产,其资金流动性将增强,但盈利能力会下降;但由于前期投入资金大、投资回收期长等因素影响,过度的进行长期投资将会使企业面临不确定的财务风险。因此,企业投资若无法达到资金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的平衡,会增加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三)营运风险分析

因企业营运工作产生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营运过程中,资金的回笼和资产的周转无法满足财务需求,主要体现在资产的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回收两个方面。主要风险形成原因分析:一是,由于存货管理不善使企业面临流动性风险。如果企业对于生产管理和订单管理不到位,有可能使得企业存货积压,大量占用企业的资金,造成企业资产周转率低,缺乏流动资金;而如果存货过少,会使得企业产生缺货风险,从而带来违约风险或是降低企业获利的机会。不管是存货积压还是缺货,都会导致企业出现流动性风险,进而形成财务风险。二是,企业应收账款管理不到位。企业为了扩大销售,抢占市场而大量的采用赊销,且应收账款周转率低,使得企业资金流动性差,销售资金回笼时间长,现金流量严重不足。这不仅会增加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成本,长时间无法收回出现的大量坏账也可能使得企业资金链断裂,导致更严重的财务风险。

(四)现金流量风险分析

现金流量风险,是企业因为各个环节综合形成的现金流量过小或是为负,使得企业无流动资金可以周转而产生财务危机。现金流量最能直接反映一个单位面临的财务风险,因为现金流量可以充分反映企业的整体运作情况。当一个单位的现金流量为正数时,则表明单位的各项活动有净现金流入,资金流动性能够满足企业投资和正常业务需要的现金需求。现金流正值越高,说明企业经营运转情况越好,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就越小;而当一个企业的现金流量为负数时,表明企业在经营管理存在问题,资金不能及时流入,或是企业过度投资使得企业的资金入不敷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出现资金链的断裂,并面临更大的财务危机。

三、企业控制财务风险体系的研究

(一)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为了有效防范财务风险,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首先,企业应通过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全面收集企业盈利能力、偿付能力、经营能力和发展能力等各项指标的相关数据,通过对各项指标设置警戒线,在发生风险迹象时及时预警。同时,在分析各项指标完成的基础上,及时控制企业的发展方向,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对企业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采取有效工作措施及时化解风险。其次,企业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财务风险选择不同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并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在风险预警体系中不同指标的权重,建立符合企业情况的风险等级判断体系,并有针对性地设立风险应对措施。例如,盈利能力可以将销售毛利率、资产利润率、成本收入比等指标作为一个评价体系;偿债能力可以将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纳入评价体系。最后,需要建立现金流量指标的财务预警机制。现金流量是业务运营的基本保证,为了在现金流出现短缺时及时预警,单位应该跟踪监控企业的资金使用,分析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以确保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来保证正常的生产运作。

(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防范财务风险

企业应该加强对于各个环节的管理,通过灵活运用管理会计各项工作方式,以提升各个环节决策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一方面,可以利用全面预算管理来加强对于企业所有工作的规划。从企业的采购、生产和成本控制等各个环节实施全面覆盖的全面预算管理。并编制科学的财务预算,做好过程管控,强化对企业各个环节的控制,以实现对企业资金使用情况和现金流的监控,以提升企业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企业还应辅助以其他的管理手段,例如成本管理、本量利分析、最佳订货点等,通过对各个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工作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企业应该提高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和业务决策的科学合理性。在融资决策时,必须注重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以及融资结构的合理性和优化,以减少融资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在投资决策时,事前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准确评估项目收益和投资成本,提高企业投入产出率,避免投资失败而引发财务风险;在经营管理方面,企业要通过加强生产管理、订单管理和库存管理,提高企业的存货的周转率和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减少资金的占用,增加企业的流动性和现金流量。

(三)实施对资金的集中管理和控制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财务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的资金管理是否完善。如果企业的资金周转不顺畅且资金短缺,都会使得企业陷入财务风险中。因此,为了减少财务风险发生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企业应该加强对于整体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对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可以利用数据共享,实现对于资金的集中管理和控制。企业对于内部资金统一管理和调度,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全面掌握整体资金的运转情况,以便更科学的进行资金配置,在有需求时尽可能地实现所需资金的内生化,减少融资,降低资本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可以根据各环节的需要优化各环节的资金配置,减少资金的占用,提高企业的周转率。

(四)强化风险意识,注意外部政策变化

一方面,企业风险的发生不仅是企业在管理和决策的问题,也与企业的整体风险意识有关。为了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应该加强风险意识,尤其是单位的管理层。企业要不断宣导风险意识,将风险意识贯彻落实到企业的全体员工,以使得员工在开展自身工作时,能够充分认识到风险的重要性,并关注工作中涉及到的风险点,以规避风险。另一方面,财务风险还与外部环境有关。企业应该密切关注企业所处市场环境中各种风险因素的变化。例如,国家的经济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宏观经济市场的情况,以及企业所处行业有关的地方政府政策等,这些与企业的融资成本、项目投资、经营成本等息息相关,企业应该随时关注各种外部因素,通过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来增强对外部因素产生风险的抵抗能力。

流动资金风险管理篇8

关键词:财务共享资金链风险控制体系

财务共享与资金链风险控制

(一)财务共享理论

财务共享的主要思想来源于共享服务理论,该理论在1993年由RobertFrigo和StephenBehrens提出。财务共享是财务管理模式的革新,其根本的目的在于节约管理的成本,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为企业和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财务共享包括了非常丰富的内容,主要有:会计核算与资金管理信息共享、内部控制以及公司治理信息共享、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信息共享、绩效制度与激励信息共享、战略管理方面共享等内容。

(二)资金链风险

资金链是企业发展的血液,资金链的稳健性对企业来说十分重要。企业资金链风险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投融资决策、不合理的资金配置、不合理的资金管理政策以及其他因素导致的。资金链风险主要包括:一是筹措风险又称为举债风险,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资金链风险。筹资风险主要表现为在借债或者融资过程中由于资金使用和配置不当,导致企业无法偿还到期的债务。筹资风险从某种意义来说,是资金链风险发生的源头,因为企业一般都是从融资活动开始获得资金的,因此在筹资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持一个合理的资本结构,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不然就会产生筹资风险。二是经营性资金损失风险。例如应收账款的管理不当,而造成的资金损失。三是投资性资金损失风险,不合理的投融资政策,会导致产生投资性的资金管理风险。四是流动性风险包括了变现能力风险和偿付能力风险两个方面。资金链风险控制就是要严格规定资金链在运行中的各个形态,保持合理的资本形式,从而减少由于企业资金不正常、不合理的流动而带来的变现力风险与偿付风险。产生流动性风险,极易导致企业出现资金链的断裂。

(三)财务共享在资金链风险控制中的作用

信息时代对企业在日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的应变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必须在一个信息通畅,高效整合的环境下进行财务流程再造,进行资金管理模式创新等工作。财务共享打破了企业尤其是集团性企业由于内部分割、线条式管理而带来的种种弊端,从而提升了财务管理效率与质量。财务共享最主要的是信息共享,财务共享在资金链风险的控制上可以发挥以下作用。一是加强资金链操作性管理:应收账款的管理,包括应收款据库管理和现金的运用;应付账款的管理,包括应付款的付款和数据处理、合规审核、服务供应商及产品的账款对账等;账单和税务发票的管理职能,包括账单数据的质量与检查、税务发票的制作和发送;还有固定资产和折旧的管理;工资支付的管理等。二是加强资金链内外部管理控制:企业相关利益者需要关注企业资金链的稳健性,因此需要分析企业财务报告和相关的报表来发现其中的问题,尤其是现金流量表等分析。而财务会计的职能,则包括总账会计的维护、总账会计的事项登记和记录、结算和合并等;管理报告的职能,包括企业预算、成本分配与管理、滚动预测、标准化报告编制、审核与分发、盈利能力、管理报告生成等;此外还包括企业合规的监控和执行以及内部控制。三是增强资金链的战略规划性:规划分析,包括现金流规划、集团战略投资预算与战略规划、成本模型分析、财务计划与分析的合并;企业纳税等。

企业资金链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链风险控制意识单薄

资金链风险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很多企业并没有注意到资金链风险控制的重要性。或者说是有些企业认识到了资金链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但是不知如何更好的控制它。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业务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资金链的安全性,对一些潜在的意外情况缺乏足够的警惕性。事实上,资金链风险控制对于企业整体应变能力要求极高,即使只有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也有可能导致资金链崩溃,而产生资金链风险,因此漠视资金链的结果必然导致企业土崩瓦解。无论企业是否一直能够得到政府的政策倾斜和大力支持,重视资金链的识别与控制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和壮大的重要条件。

(二)不注重财务共享导致资金链风险控制不力

资金链风险是财务风险的重要内容,资金链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企业在资金链风险控制过程中,往往重视对单一环节风险的控制,而没有实现整体性的控制,也不重视内部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例如应收账款的风险可能是由于存货过多而引起的,而存货过多很可能是由于企业对外部市场需求的预算有误造成的,因此企业应该从整体上把握资金链风险的控制。目前我国诸多企业在资金链风险的控制上仍然有巨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尤其是在投融资环节,更应重视对资金链风险的控制。

(三)对市场与政策的变化应对不足

资金链是连接企业内外部的链条,无论是企业的内部运行还是外部交易,大多是由资金充作连接的纽带,因此资金链是一个连接企业内外部,实现企业与外部能量交换的重要载体。市场与政策作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变量,将对企业资金链稳健性产生重要影响,例如2010年我国中央政府针对房地产企业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直接导致房地产市场出现异常的波动,进而严重影响了房地产企业资金链运行的稳健性。许多中小型房地产企业更是缺乏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应变能力,从而导致资金链短裂,陷入财务困境当中,直接走向破产的边缘。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市场波动与政策的改变具有比较强的应变力,是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企业在有效规避资金链风险的过程中,应该带着正向与逆向思维进行决策,要将政策与市场的变化,同合理的财务决策结合起来,通过保持合理科学的资本结构,来达到预防资金链断裂以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四)资金核算信息不能及时的共享与沟通

资金链管理信息涉及到资金的筹集、使用、配置、以及交易等各项环节的管理与控制。目前企业在资金核算过程中,常常采取分级核算,这种核算方式具有分散性与链条长的特点,不利于资金核算的集中控制,也造成资金核算信息无法及时共享与沟通。在企业内部,由于委托、信息不对称造成带来的负面影响,关于资金核算的信息常常是经过内部传递后失去真实性,再加上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与核算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素质不均,造成有关资金核算与管理的信息不能及时的满足企业决策的需要,也无法适应市场变化与分析的要求,导致企业的资金链管理处于一个危险的环境,容易引发各种风险。

基于财务共享的企业资金链风险控制体系的内容

(一)实施财务共享的管理模式

财务共享管理模式的实施是实现资金链风险控制的基础。既然以财务共享理论为指导,建立资金链的风险控制体系,就必须通过建立财务共享模式来实现。尤其是要重视财务信息的共享。信息的共享是提高资金链运行效率与质量的基础。企业必须通过合理的设计使有关资金链各个构成要素的各种信息实现充分的沟通,以避免由于交流沟通不畅而产生风险。

(二)建立资金链风险预警体系

企业应该以财务共享的思想建立科学的资金链风险预警体系,具体应作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在加强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内部资金管理与风险控制信息交流的无障碍化,要消除企业内部由于利益分割,冲突以及矛盾带来的各种妨碍财务信息无法共享的情况。其次要导入财务共享思想,要让企业每个员工都认识到财务共享的重要性,并且建立以资金预算与风险控制的财务共享机制,要明确财务共享的内容与原则,构建共享机制与整体框架。最后要重点针对资金链风险的分析与识别,尤其要以现金流量的变动情况作为分析的基础。重点关注现金流的预算与执行情况的比较,分析其中出现差异的原因,并检查其中是否出现了异常的波动,造成这些异常波动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层层分解的方式,来识别存在资金链中可能或者已发生的风险,在明确资金链风险影响因素和关键因子之后,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针对性解决。例如若企业的现金流的绝对数低于预算数,那么就意味着企业盈利能力可能会由于战略扩张而导致企业的现金流出现问题,此时应进一步检查企业的市场销售与投资情况。如果是市场销售出现问题,应进一步检查企业内部原材料成本、销售成本控制是否出现问题等。再如扩张型企业与保守型企业的现金流的结构一般是不同的,要通过分析现金流的结构来发现企业目前经营、投资以及融资所占得现金流比例是否符合企业当前的战略和周期来进行。此外还可以通过输入各种财务指标与现金流量指标来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资金链风险的预警与识别。

(三)建立动态的资金链风险分析机制

不能简单的以分析财务指标来发现潜在的资金链风险,要通过深入的挖掘来发现指标背后的问题。资金链风险预警指标虽能起到风险预警的作用,但要从整体的角度来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而不能孤立的静态的进行观察。真正的风险识别要通过挖掘各种财务指标背后存在的问题,对财务指标数据的变化趋势的了解,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来分析目前的资金状况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要关注非财务指标,通过引入更科学的风险评价方法来关注非财务指标在控制资金链风险中的作用。把一些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政策的动态以及市场、竞争对手状况引入风险识别中,进而找出更为精确的资金链风险识别和控制的策略。

企业应构建资金链的应对体系,在有效的识别各种资金链断裂风险后,通过建立更为合理的资金链风险应对体系,通过引入科学的资金链风险识别以及量化的方法,来细化资金链风险的内容与风险控制的方案。企业应通过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应用,准确定位企业风险管理目标,根据资金链风险发生的频率以及严重性来具体量化资金链风险,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健全风险问责机制,要通过监督与问责来落实风险管理的制度,加大执行的力度。

(四)建立信息化的资金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网络信息技术使关于资金流的信息处理,融入到了网络信息平台之中,使资金流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效率和监督控制常态化与动态化。并且将资金流内部控制嵌入到了企业每个部门和单位,拓展到了企业的每个角落。信息时代企业资金的管理形式发生了极大变化,目前我国大多企业都建立了以网络为基础的内部结算平台,因此需要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资金管理、风险控制与决策系统,来强化资金链风险控制。资金流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平台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一是资金使用情况监控:及时反映整个企业的资金动态情况,实现资金使用与配置监控功能;二是资金存量与流量分析:对全部结算资金余额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对资金的使用提供有效根据;对结算资金流量的内部与外部比率进行分析,对资金的使用和企业绩效评价提供有效依据;三是资金流向分析:对结算资金流量的流入与流出分类,进行按结算单位、按付款单位、按预算项目类型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资金流向,可以动态把握资金链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与类型;四是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要将预算指标与实际的结算资金量进行对比,发现问题后应及时分析原因;要对企业运行中产生的资金头寸预测分析:对未来资金余缺进行统计,根据资金动态变化提供一目了然的操作模拟分析。通过建立资金流管理的信息平台以及决策支持系统,不但可以减少由于资金管理制度实施带来的风险,更可以加强资金链风险预警功能,从而优化资金管理功能,更好的规避资金链风险。

综上所述,财务共享是现代信息环境下企业进行财务流程再造的重要基础,应将财务共享思想积极的应用到企业资金链风险控制中来,通过整合企业各种信息与资源,进一步提升企业资金链风险控制的效果与质量。

参考文献:

1.柯明.财务共享管控服务模式的探讨.会计之友[J],2008(12)

流动资金风险管理篇9

基于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将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划分为基本流动负债及承诺、基本流动资产、同业资金净额、交易性金融资产净额、可售金融资产总额,以及其他短期资金流动净额6个部分,构建流动性风险直接度量模型,将其应用于我国国有上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度量和对比分析中。

[关键词]

流动性风险;度量模型;商业银行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在实务界引起了很高的关注。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要从流动性风险的概念、识别及其度量方面层层递进,把握导致流动性风险的关键要素。已有学术研究大多停留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度量层面,较少从管理视角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尝试从管理视角提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度量模型。

一、文献综述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度量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进行。直接度量法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加权得出流动性风险综合值。间接度量法从商业银行获取外在流动性或支付流动性的能力来反映其自身流动性情况。国外学者从直接和间接两个角度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度量展开研究。imbierowicz和Rauch[1]在研究银行流动性风险和信贷风险之间关系时,用银行持有资产负债及未来承诺的具体情况来度量流动性风险。Caggianoa等[2]使用贷款承诺、存贷比等单项指标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行刻画。Craig等[3]用商业银行在回购市场中持有回购资产及回购期限描述其面临的流动性风险。鉴于国内金融市场尚不完善,国内学者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度量中较少使用间接度量法,偏向于建立流动性风险度量指标体系进行直接度量。付强等[4]采用方差最大化组合赋权评价方法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刘妍和宫长亮[5]通过R型聚类分析筛选指标,设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钟永红[6]从流动性储备、负债稳定性等6个维度对中国上市银行流动性风险进行评价。国内学者较少关注导致银行未来流动性不足的根本性资产负债问题,指标赋权方法可度量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综合值,但不便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者做出风险管理决策。基于此,本文尝试提出管理视角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度量模型。

二、基于管理视角的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度量模型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情况,遵循代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参考imbierowicz和Rauch[1]使用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度量方法,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因素可分以下6个方面:

(一)基本流动负债及承诺此项包括商业银行未来1个月内到期的存款、1个月内到期的向中央银行借款,以及表外事项中披露的贷款承诺金额,反映未来1个月内银行可能面临的基础借贷型资金支出。活期存款可以对冲商业银行未使用的贷款承诺带来的流动性风险,活期存款挤提又会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7]。1个月内到期的存款和向中央银行借款反映了商业银行未来流动性较强的资金支出。除了活期存款外,未使用的贷款承诺对金融危机前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显著的影响[8]。即将到期的存款、向央行的借款,以及贷款承诺具有很强的短期资金支出特性,会增加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因此将此项作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度量值的增项。

(二)基本流动资产此项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现金及除去法定存款准备金和限制性款项外的存放中央银行款、未来1个月内到期的客户贷款及垫款,反映未来1个月内银行可用于应付支出的现金及基础借贷型资金流入。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财政性资金的使用受到限制,除此之外的央行存放款,以及持有的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流动性支付,1个月内到期的客户贷款及垫款同样具有很强的支付潜力,它们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流动性风险抵御能力,因此将此项作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度量值的减项。

(三)同业资金净额此项包括商业银行未来1个月内存放和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净额以及买入反售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净额,反映商业银行与同业之间的借贷关系。银行间同业拆借资金的不匹配会增加系统性流动性短缺[9]。同业拆借作为一种投资手段能够完善银行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配置效率,给银行带来收益,从而改善流动性风险管理[10]。因此,正向的同业资金净额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减项,负向的同业资金净额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增项。

(四)交易性金融资产净额此项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非衍生金融资产,以及可随时进行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可随时进行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是指除去套期、财务担保合同,以及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之外的期货、期权、远期及互换等合约。正向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净额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减项,负向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净额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增项。

(五)可售金融资产总额此项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应收款项债券投资,这三类非衍生金融资产的总额,反映了当银行面临正资金缺口时,可用于销售从而弥补资金缺口的能力。在货币流动性短缺情况下,当受到外界冲击时,商业银行为满足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和债务偿付约束,只能出售资产获得流动性来满足流动性约束[11]。因此,可售金融资产总额可以作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减项。

(六)其他短期资金流动净额此项包括商业银行持有的其他影响其未来1个月内流动性资金流入及流出净额。综合以上分析,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直接度量模型如下。LR(LiquidityRisk)表示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为正,表示银行可能陷入流动性风险。上述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因素的划分,是以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情况为背景,遵循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划分结果下每项因素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方式及其自身可能面临的风险各有特点,有利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做到有的放矢。

三、实证及其结果分析

为保持可比性和可操作性,本文选取5家上市国有商业银行2014年12月31日的年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分析上述模型在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度量及其后期管理中的作用。实证结果如表1。结果显示,6项影响因素中,基本流动负债及承诺对样本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影响最大。交通银行基本流动负债及承诺带来的流动性风险最高,但由于其储备有较多基本流动资产和可售金融资产,使其流动性风险最终度量值位居最低。5家银行中,农业银行的同业资金净额对流动性风险产生负向影响,其余四家银行则均为正向影响,即同业资金在未来1个月中的支出大于收入,加大了其面临的流动性风险。5家银行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均持较谨慎的态度,对流动性风险的贡献度虽有正向和负向两种情况,但影响范围均控制在正负10%以内。可以看出,运用本模型进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度量,可在刻画流动性风险整体水平的同时,指明某项资产负债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程度及方向,便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者据此进行业务调整和风险控制。

四、启示与展望

本文的实证结果对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启示:首先,基本流动负债及承诺是流动性风险最大的隐患,应对其加强管理。其次,可售金融资产作为流动性风险最大的抵御者,应保证其流通能力。再者,基本流动资产作为流动性风险最基础的保障,对其进行管理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最后,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中影响较小,但因其受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极大,仍需将其列入重点管理的范畴,实时监测其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其他基础风险。

流动资金风险管理篇10

[关键词]现金流量;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B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下,企业经营过程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各种突发性的状况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公司实际财务成果和预期收益期望出现偏差,给整个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公司的财务风险是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阻碍,也是贯穿于企业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对于财务风险而言,其具体表现为投资风险、利润分配风险以及资金引进的风险等,因此,合理的分析财务风险,对企业的现金流量进行合理的分析,能够有效的规避风险,控制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给企业的长久发展带来重要的稳定作用。

一、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风险类型

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合理的分析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稳定快速发展的前提保证;现金流量作为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影响性因素,结合现金流量的特性对企业财务风险类型进行合理的界定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资金周转过程的运转顺序,基于现金流量的财务风险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财务风险

经营活动过程中的现金流量是整个财务管理的重要分支,如果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过大,但是在偏大范围内无法有效的对当前的企业非现金消耗进行充分的补充,在很大程度上会由于资金匮乏造成企业的财务危机,给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风险;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企业自身的成本消耗无法直接的对归属权责的非现金消耗进行合理的补偿,因此,在很多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中,现金流量会造成很大程度的财务风险;当企业的日常化生产活动给企业带来盈利的现金流量时,存在无法满足企业活动的现金流出量会直接对企业的财务造成打击,形成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

(二)投资活动现金流量的财务风险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造成的财务风险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引发的财务风险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企业在生产运行的过程中,进行企业投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当企业的投资资金数额较大,出现相对较为宽泛的缺口时,企业投资过程中的回收资金远远大于企业投资过程中投入的金额总数,因此处理各项资产的有效收益会给整个经营活动造成巨大的压力负担,甚至会在企业投资中无法获取投资前期预想的资金收益,严重影响到资金的合理周转和本金,这样状况的投资过程会给企业造成直接的财务风险,严重影响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筹资活动现金流量的财务风险

企业发展过程是企业生产规模、产品类型、管理能力不断发展的一个过程,在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过程中,进行合理化的融资、投资活动,是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需求的重要措施,也是帮助企业增进生产资金的有效手段;但是如果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如果融资量严重超过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的最大限度,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企业内部资金的沉积,造成资金的过度富余,从而给企业造成财务风险;公司在发生资金沉积的过程中,企业内部会过多的出现现金总量的囤积,过多的现金积累无法进行合理的投资发展和投资项目,会严重影响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效率,不能推动企业资金的有效化运用,造成严重的财务风险。因此筹资活动过程中的现金流量在很大程度上会给企业的财务带来巨大的影响,在筹资活动中要恰当的掌握融资量,保证企业的财务稳定。

(四)收益分配的财务风险

与企业财务相关的因素主要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以及收益分配四个方面,上面的阐述过程详细对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的三个方面对造成财务风险的特性进行了分析,在企业内部资金处理的过程中,对于企业收益的合理分配也是保证企业财务稳定的重要环节;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企业利润的合理分配,缺乏一整套合理、公平的利润分配方案,很容易造成企业利润的分配不均现象出现,甚至造成利润分配的混乱,不仅严重影响企业财务管理,而且严重破坏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密切程度,对企业的内部文化造成严重的打击。特别是利润的不断流失会对整个企业内部的财务框架造成致命性的破坏,从而间接性的引发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问题

在企业生产管理的过程中,加强财务管理,特别是严格预防现金流量给企业财务带来的隐性风险是企业财务稳定管理的重要基础;现金流量的问题和财务风险问题之间存在息息相关的联系,基于现金流量的各种投资问题、融资问题、收益分配问题是引发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对于现金流量造成的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具体问题的体现:

(一)现金流量管理意识薄弱

在我国众多企业中,普遍认为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发展的唯一目的,也是促进整个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很多企业完全忽略现金流量对于企业财务的影响,对于现金流量的管理过于松散,不能够合理的按照定期的资金流量和现金预算进行有效的管理;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忽略现金流量的正常管理,完全不考虑企业的预期计划指标,即使追求最大的利益化,也可能会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隐患,甚至导致企业破产。例如,华尔瑞公司创造年收入利润2.4亿元的破纪录利润收益,但是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其内部的其他收款金额随之剧增,而且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仅仅占据总收益额的五十分之一,在很大程度上给企业的支付能力带来了巨大负担,从而一度影响企业后期的发展,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正常运行。

(二)企业内部创造现金流能力不强

大部分企业产品在以为追求利润的基础上缺乏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的产品缺乏创新性,不能够合理的利用企业的资源,造成企业的创新能力低下,企业资源利用率较低;一方面,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忽略了额外收账款的管理,很多企业内部存在巨额应收账款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真实利润收益,造成利润形式化;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积压大量的产品,过多的产品积累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销售压力,不仅严重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和销售途径,而且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资金浪费,严重危害企业内部的现金流量,造成巨大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内控机制不健全

企业在追求利润,开拓销售市场的同时,忽略企业内部的财务风险管控,在当前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很多企业内部缺乏严格的财务监管和分析制度,没有一套严格、高效、合理的货币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度,而且每个企业内部的各部门之间缺乏职责的明确性,不能够互相之间进行合理、高效的配合。而且受到彼此权利的不明确性的影响,会严重导致违反不相容原则的现象经常出现,造成企业内部的文化问题。最主要的问题是缺少一个高效的监督机构进行合理协调和监管,从而造成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以及生产管理的巨大风险。

(四)缺乏健全的资金预算制度

企业发展的关键是要结合市场环境和市场资源进行合理的分析,从而通过自身的状况进行合理的投资;很多企业在进行投资经营的过程中,完全忽略市场环境和商品资源的合理分析,没有在进行投资之前对当前的资金问题以及资源问题进行有效的预算和分析,从而缺乏科学、正确的制度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的利用,与此同时,企业内部缺乏系统的财务分析、投资分析、风险分析等完整的分析系统,在不能够合理的了解外界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基础上进行错误的生产经营,引发一系列的预算管理问题。

三、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加强企业现金流量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研究和分析,了解现金流量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和作用,是企业规避财务风险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体现;通过上面有关现金流量对于财务风险的作用分析,结合具体的特点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是保证企业稳定发展的重中之重,下面根据我国企业发展现状,对现金流量的财务风险措施进行相关的探索,希望能够对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一)完善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系统

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就是要对企业未来的发展问题进行合理的预警分析,针对企业财务风险管控问题而言,建立一套科学、高效、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分析系统是非常重要的,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系统能够针对企业的现金流通状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并且在产生财务风险之前能够及时的帮助企业对潜在的财务风险进行相关的预防措施和补救措施;在建立系统的财务风险预警管理系统的同时,对系统财务进行定期、短期的检查是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措施,特别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大型企业内部建立合理的现金流量监控系统是保证企业资金流通稳定、降低投资风险的重要举措。在财务风险预警的管理系统中,构建一套完整的现金流量预算方案可以有效的增强企业投资的高效性,能够及时的根据企业内部的资金状况进行合理投资,不仅降低了资本积累的可能性,而且能够防止投资过量造成企业内部的资金周转问题。

(二)优化现金流量的组织结构

企业现金流量的组成结构是企业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企业现金流量组织结构缺乏合理性的管理制度,并且不能够有效的对企业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的补充,企业组织结构就会受到严重影响,不仅对企业自身的正常生产经营产生巨大风险,而且也会严重阻碍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为了能够强化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完善企业现金流量结构的过程中,要积极考虑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企业内部要严格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职责和能力,制定一整套合理、详细的组织结构系统,明确现金流量的流入方向、流出方向以及相关的对应岗位。与此同时,为了有效的较低现金流量带来的财务风险,企业也要给予相关部门一定的权利,在发生财务风险的同时,相关部门要能够积极运用职权对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疏导和管理。

(三)健全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制度

现金流量的合理预算是降低企业资金积累重要措施,也是保证企业投资效率的重要方法,为了能够合理的掌握现金流量的流向和使用效率,企业需要健全合理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制度,通过现金流量的预算,结合企业投资过程中的外部环境进行相关的分析,便于了解企业的投资状况和融资状况,对于企业现金流量的合理利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完整的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财务投资的针对性,更好的调度企业资金流向,增大企业的投资竞争力。总而言之,通过健全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制度,能帮助企业对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系统的分析,降低企业财务的风险。

(四)增加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就是稳定,在稳定中取得巨大的发展是一个优秀企业发展的正确途径,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现金流量处于一个相对平缓的状态,是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环节;在正常情况下,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基本与同期企业利益盈利处于一个水平,因此增加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能够间接的促进企业的盈利。通过上面的分析,企业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调整;首先,积极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合理的提高销售收入。其次,对应收账款进行有效的监管,及时进行资金回收,降低劣质账目的数量,加强经营过程中的现金流量稳定。生产经营是企业盈利的重要过程,也是保证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要积极控制现金流量的稳定,通过现金流量间接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结束语

现金流量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保证求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现金流量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的投资、融资等经营有着重要影响,企业要积极掌控现金流量带来的财务风险问题,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系统,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防范于未然,确保企业的稳定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知宇,杨景海.基于现金流量视角的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分析――以St上市公司为例[J].会计之友,2014(30):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