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学的调查方法十篇科学的调查方法十篇

科学的调查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37

科学的调查方法篇1

关键词: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调查;高中生;天体运动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16)4-0070-5

巴洛夫曾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更大。”在我国,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古训,到新一轮课程改革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维度之一,体现着教育者对方法教育历来的重视。那么,在新课改深入开展的今天,高中生对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有着怎样的认识?

检索相关文献发现,近年来关于科学思想方法教育的研究成为科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科学方法教育”,近3年共检索到2307篇期刊论文。但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论述开展科学方法教育的价值、教学策略、在教科书中的体现等,而极少涉及对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认识的测试调查。笔者拟以高中物理天体运动相关内容为例,尝试探索与回答上述问题。

1调查卷的开发与施测

关于天体运动的研究是较具代表性的科学发展史,其中涉及了各类科学研究思想和方法,而高中《物理》必修2在《万有引力》这一章中,开篇便是关于天体运动研究发展的概览,因此本研究选取该内容作为调查的主题。

为了更广泛地收集高中生对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调查卷拟以简答题为主,了解学生对不同科学家研究工作的认识情况,进而考查他们对相应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另外,为了比较高中生对科学知识及其相应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是否存在差异,调查卷拟增设关于天体运动相关知识的记忆与应用的考查。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尝试开发了相应的高中生对天体运动研究思想与方法认识的调查卷。在请物理学科专家和物理教育研究专家对调查卷进行审查后,选取3位高二学生进行了初测,根据他们对测试题目理解的反馈对题目做了进一步调整,形成最终的调查测试卷。

在广东一所中上层次高中的高二年级选取一个班的全体学生作为调查测试对象。共计发放调查测试卷50份,回收有效调查测试卷49份。所有调查卷统一编号,并对其中的简单题答案进行归类整理和统计。

2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2.1关于相关知识的考查

首先,审视高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调查卷中设计了一道填空题,要求学生写出万有引力定律的公式。统计显示,100%的学生都能正确写出该公式,表明学生对该知识的记忆是很好的。

继续考查学生对开普勒三大定律应用及其推论的认识情况,要求学生判断――与远日点相比,当地球离太阳较近时运动速度是较快、较慢还是不变。该题是开普勒第二定律的推论,测试结果显示:87.8%的学生能够正确回答近日点运动速度较快,可见,大多数学生对开普勒第二定律的这一推论具有较好的认识。

上述两题学生有可能凭借记忆做出正确回答,进一步考查学生对天体运动规律的灵活应用情况。调查卷中询问学生“月球与地球之间有万有引力,那么为什么月球不会被地球吸引下来?”

学生的答案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占32.4%)答案是用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做出相应解释,代表性的答案如“地球与月球间的万有引力提供月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第二类(占35.3%)回答则将原因错误地归咎于地月距离太远,代表性回答如“月球与地球相距较远,万有引力尚不能将月球吸引下来”;第三类(占32.3%)回答则错误地认为月球受力平衡,有的认为“月球与地球间存在斥力”,有的认为“月球除了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之外,同时也受到其他天体的万有引力”。可见,三分之二的学生对于圆周运动知识还没有做到灵活应用的程度,无法正确解释地月间的运动现象。

综合比较本题与前面两题的正确率可以发现,当前学生能够记住公式、定律及其推论,但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够灵活应用这些公式和定律解决问题。

2.2关于托勒密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考查

再来审视学生对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情况。测试题1以托勒密地心说的研究为命题背景,如表1所示。

统计显示,65.8%的学生认为托勒密所进行的研究可以称为科学研究,代表性的理由如:“尊重事实,从事实数据出发假设”,“结合实际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较为科学的假说”,“因为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作出假设”,但也有个别学生认为“因为他是科学家,他在做他应该做的事”。

当问及如果认为是科学研究,体现了哪些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时,只有一半的学生予以了回答。尽管学生存在着偷懒的心理,但三言两语能说明的研究思想与方法却留以空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很可能学生并不知晓相应的科学思想与方法。查看填写了文字的答案,多数都正确提及了观察与假设,代表性的回答如“观察提出假说”,“通过科学现象作出猜想与假设”,“结合实际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较为科学的假说”。可见,学生对观察法与假设法较为熟悉。

而44.2%的学生则认为托勒密的研究不能称为科学研究,代表性的理由主要有两类。一类认为其没有实验数据,如“没有实验数据”,“没有精确的观测数据可以证明”;另一类理由认为只是假设,没有理论依据,如“只是对天体进行观测猜测,没有科学理论依据”,“他的研究无影无踪,仅靠一些实验数据和丰富的想象力,牵强地用本轮来解释地心说”,“没有理论来验证实验”。可见,这部分学生认为必须有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才能称为科学研究,而没有认识到根据已有事实尝试作出假设同样是科学研究的一种范式。

2.3关于哥白尼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考查

调查卷中继续以哥白尼的研究作为考查背景,测试题2见表2。

统计显示,81.6%的学生认为哥白尼关于日心说的研究可以称为科学研究,仅有18.4%的人持反对意见,其反对理由多数都认为缺乏实验,如“因为他只是凭借肉眼观察到的内容来说明问题,没有深入太空,没有实验来检验真理”。可见,学生仍认为只是假说而缺乏实验的研究,不能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

对于持肯定看法的学生,认为哥白尼所用的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认为是观察法,代表性的如“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实验观察证明”,“观察计算”;另一类认为是理论计算与假设法,代表性的回答如“理论计算法和假设法”,“作出假设数据处理分析”,“大胆猜想”。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哥白尼进行了一定量的理论计算,所提出的日心说也是一种假设模型。但是,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哥白尼抛弃了这些数量众多的本轮而提出了更为简单的日心说模型”,没有一位学生予以关注,没有一位学生提到“简单性原则”的物理学研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对这种研究思想并没有较好的认识。

2.4关于开普勒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考查

测试题3以开普勒的研究作为考查背景,具体见表3。

统计表明,只有4位学生认为其研究不能称为科学研究,查看他们的理由,一位认为“只是进行计算,只能算是理论上的研究,不能算是科学研究”,另外3位则清楚地指出“没有进行实验”。可见,个别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实验才能算是科学研究,这种认识本身是片面的,需要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进一步审视其余学生认为开普勒研究所体现的科学研究思想与方法,多数都提及了计算,如“理论计算”“总结分析数据”等。除此之外,不少学生还认为应用了观察法和实验法,表述如“精确观察”,“多次实验求普遍性”,“通过多个实验得出普遍规律而推断出三大定律”。事实上开普勒自身的视力不太好,主要的研究是立足于第谷留给他的大量天文观测数据进行理论计算,运用的是数学方法,“理论计算”的表述与数学方法含义基本相近,但不少学生强行加上“观察法”“实验法”,实际上是不正确的。由此也反映出学生头脑中认为只有涉及观察或实验才能称为科学研究的错误观念。

2.5关于牛顿研究思想与方法的认识考查

最后一道测试题以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研究为背景(见表4)。

统计结果出乎笔者的意料,尽管学生们都知道牛顿是物理学家,但仍有高达25.6%的学生认为题目中提及的牛顿的研究不能称为科学研究,反对理由如“无数据”,“只提出假设而不做实验来验证”,“只是普通的由表面现象作出设想,并未有与之相关的实验验证”。可见,学生的反对理由都集中于没有实验,再次揭示了不少学生对科学研究认识的局限。

再来审视认为牛顿的上述研究可称为科学研究的回答,只有15人做出了回答,很可能不少学生对科学方法与思想并没有相应的认识,无从下手。回答的类型主要有3类:第一类回答认为是“类比法”,如“假设类比”“大胆设想,合理类比”,只有3位学生能够认识到牛顿将地球吸引月球的力与地球吸引苹果的力进行类比,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可惜比例很低;第二类回答只是含糊地认为是“设想”,这类回答占了53.3%,如“合理设想”“大胆设想”“扩散思维,有条理的联想”,尽管牛顿的研究中的确涉及了设想,但设想的表述很难称得上是一种研究方法;第三类回答则提及了实验法,占26.7%,如“作出假设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实验观察”等,实际上在题目提供的信息中并未提及牛顿进行了相关的实验,这部分学生的逻辑是:牛顿所做的研究一定是科学研究,而科学研究一定要涉及实验,因此想当然地认为采用了“实验法”。全班没有一位学生指出牛顿采用了理想实验法,学生所提及的“实验法”都是指向真实实验,需要“处理实验数据”、需要“观察”,再次体现了学生对相关科学方法的认知缺失。另外,也没有一位学生提及牛顿将天上运动和地上运动统一起来确立了万有引力普适性的研究中,体现了“统一性原则”这种同样重要的物理学研究思想。

2.6小结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

(1)对于天体运动涉及的公式、规律及其推论的记忆,参与测试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完成,但不少学生并不能灵活运用圆周运动的知识阐释地月间的运动现象。

(2)对于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多数学生都能认识到“实验法”“观察法”“假设法”这3类科学研究方法,但仍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不能较好地表述出科学研究方法的名称,只能说出大致的意思,如“理论计算”“设想”等;其二,多数学生没有意识到“类比法”“理想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其三,部分学生将“观察法”“实验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不加判断地强加进科学家的理论研究中。

(3)对于科学研究思想,一方面,没有一位学生能认识到“简单性原则”和“统一性原则”这两种重要的物理学研究思想;另一方面,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涉及实验才能称为科学研究,而没有认识到,应用逻辑推理和数学工具尝试对已知的实验事实进行描述和预测,同样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研究思想。

3讨论与建议

3.1若干讨论

科学的调查方法篇2

关键词:民事诉讼;社会科学;证据;程序;标准;

作者简介:汪祖兴(1963-),河南光山人,男,西南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宋汉林(1976-),甘肃武威人,男,安阳师范学院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专业博士研究生。;

一、问题的提出

美国学者达马斯卡教授说:思考证据法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探讨正在演进的事实认定的科学化的问题[1]。司法证明方法从神证到人证再到物证,呈现科学化发展的趋势,科学证据成为司法证明方法的必然选择。在诉讼中,科学证据超越常识证据,越来越为法官、当事人所依赖。除被广泛接受的自然科学证据外,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突破科学证据仅限于自然科学证据的局限,以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社会统计学等为代表的社会科学在法律实践特别是用于确定事实的司法实践中愈加广泛地被应用,社会科学证据逐渐进入民事诉讼视野,成为确定依赖常识证据无法证明的特殊案件事实时不可或缺的证明方法。

近年来,以社会调查为主要方法的新型诉讼证明方法逐步被应用于诉讼实践,以社会调查报告为代表的社会科学证据经常出现在环境污染、商标侵权、名誉侵权、产品质量、药品及食品安全、商业秘密、反垄断等民事诉讼中。在“星源公司诉上海星巴克咖啡馆有限公司等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①、“张小泉刀剪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②、“霍寿金与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等名誉权纠纷上诉案”①等案件中,当事人均提供了社会调查报告②,用以证明公众对商标的认知程度或名誉损害认知程度等案件事实。然而,由于观念错乱和规则缺失,我国法院对待该社会科学证据的态度存却在较大差异,法官抑或对科学证据过分依赖,甚至为规避责任而不加选择地接受,抑或以社会科学证据不符合法定证据形式等理由而排除其证据资格,拒绝采信,或者怀疑其证明力,忽视其证明效果。域外司法对社会科学证据的理论论争和实践探索由来已久,现已逐步突破藩篱,并在司法实践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在我国,如何克服固有的理论障碍并实现规则指引,有效解决当前诉讼实践中频现的社会科学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认定问题,是当前民事诉讼证据理论和立法面临的新课题。

二、民事社会科学证据何以可能

区别于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软科学,其任务是通过科学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认识和了解,阐述与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以逻辑和实证为特色[2]。从研究方式讲,社会科学以理论和实证为主要研究方式,实证研究则主要包括实验以及非实验的调查、文献分析和实地观察。而从具体方法讲,则主要包括问卷、访谈、观察、量表、抽样、测量和统计等,研究结论则一般表现为社会性实验报告或社会调查报告等。裁判事实认定中,社会科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亦不例外。现代社会科学遵循理性原则,是客观实在的知识系统,同自然科学一样建立在量化与实证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其本质是科学的[3],客观性、可重复性、可检验性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共同具有的本质特性[4]。

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状态、意向性和行为[5]。随着科学调查方法的发展与完善,现在法院越来越接受以样本数据为基础的证明方法[6]。司法实践中,对商标的混淆、消费者对欺骗性广告的感知以及公众侵权行为是否构成或减损对被侵权人的社会评价等的认知、大规模侵权诉讼中损害额的估算等情形,一些证明对象可能涉及公众就涉案事实及相关事实的意见、认知等内隐性事项,也可以通过证明与案件事实相关的外显行为去判断预期的结果,这些事实的证明只能通过政治或伦理允许的社会性实验或社会调查等社会科学方法进行证明。基于社会科学方法运用所产生的社会性实验报告或社会调查报告等材料进入诉讼即构成诉讼证据材料,而经过质证、认证等诉讼程序,则构成据以确定案件事实的社会科学证据。笔者认为,社会科学证据是指为了证明与认定案件事实相关的状态、意向性和行为,运用社会性实验或社会调查等社会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方法所形成并符合法律程序要求的、用以证明案件事实的事实。社会科学的系统性、普遍性、精确性、简单性、可检验性、有效性和批判性决定了社会科学的科学性[7]。社会科学证据作为具有科学性的社会科学的实践结果,也应当具备科学性,这为社会科学证据成为案件事实认定的依据奠定了基础,使社会科学证据成为可能。当然,社会科学证据作为民事诉讼证据,其形式的变化不应改变其作为科学证据和诉讼证据的根本属性,应将其置于科学证据和诉讼证据理论以及立法体系框架内予以研究和应用。

三、民事社会科学证据何以被采信

常识证据是事实认定的重要方法,但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作为科学演进的结果,传统证明方法遭遇了社会科学证据的挑战。毫无疑问,科学将会稳步地将经验常识从各种认识机制中的特权地位上排挤出去[8]。然而,社会科学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并非顺理成章,从初创到遭遇挫折,再到得以肯认并逐步走向成熟,社会科学证据的归属和采信标准一直是案件事实认定中选择社会科学证明方法的重要考量因素,也是社会科学证据能否被采信的主要争点。

(一)民事社会科学证据的种属

社会科学证据究竟属于法定证据种类的一种,还是可以将某种或某几种法定证据归入社会科学证据,在科学证据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其《联邦证据规则》并未将社会科学证据列为法定证据种类,也未明确将法定证据种类直接界定为科学证据,我国亦然。可见,社会科学证据本身不是法定证据的种类,而仅为证据法学学理上的一种理论分类,在证据形成、收集、运用中包含有社会科学方法且不能靠社会科学常识加以运用的证据都应当属于社会科学证据的范畴。社会科学证据的合法性要求其形式必须合法,社会科学证据归属于何种证据种类,也影响着社会科学证据的采信。

在英美法系国家,区别于法庭任命的法官的专家助手,当事人聘请的、以其专业知识及技能向法庭提供专家意见以帮助陪审团认定事实的专家被当作专家证人,其所提供的意见被视为证人证言,适用于普通证人的证据规则对专家证人同样适用。社会科学专家利用社会科学方法获取的社会科学证据被视为专家证人证言用于证明案件事实,这与英美法系国家对抗式诉讼模式紧密相关。在大陆法系国家,为帮助法官认定案件事实,法官任命法庭专家提供技术性帮助,其提供的意见被归入鉴定意见范畴。法国新《民事诉讼法》第232条规定,法官得委派其挑选的任何人,通过验证、咨询或鉴定,以查明应由技术人员协助才能查明的事实问题[9],专家证据被视为鉴定意见。德国民事诉讼中,法官可以自行启动鉴定,当事人也可以申请鉴定,专家证据也被视为鉴定意见。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可就查明案件事实的专门性问题,委托具有专门知识的专门人员进行鉴定,帮助法官认定案件事实。社会科学证据的运用,是为了证明与认定案件事实相关的状态、意向性和行为等无法通过常识证据证明的事实,由当事人委托或法院指定,由社会科学专业人员通过社会科学方法、就社会科学的专门性问题进行技术性判断,以帮助法官认定事实的诉讼证明活动,与我国民事诉讼整体构造和诉讼传统相匹配,社会科学证据应当符合我国《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鉴定意见的相关程序规定,宜将其归入鉴定意见。相应地,适用于自然科学证据的诉讼证据采信规则也应当适用于社会科学证据的采信。

(二)民事社会科学证据认定标准的可审查性

社会科学证据的可采性属于法律问题,其与诉讼模式及当事人与法官的权利义务分担关系紧密。对社会科学证据可采性的探索与实践由来已久,与诉讼结构相适应,英美法系国家具有复杂的科学证据采信结构[10]。在美国,1908年“穆勒诉俄勒冈案”中,以布兰代斯辩论摘要为标志,社会科学证据的雏形得以形成[11],但该案仅涉及社会科学证据对立法事实的证明,而对裁判事实的证明则由于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作用而遭遇挫折。1923年“弗赖伊诉合众国案”改变了仅对专家资格审查合格就可以被采纳为科学证据而不考虑证据方法可靠性的科学证据采纳标准,确立了以科学团体普遍接受检验标准为内容的“弗赖伊规则”。但“弗赖伊规则”将科学证据认定的权力让渡给了专家,且存在适用的模糊性和保守性[12],1975年美国《联邦证据规则》确立了传闻证据规则的例外,社会调查报告可以排除传闻证据规则的适用,对于证言如果陈述的是证明人当时的一种精神的、心理的、感觉的或者身体的状态(如意图、打算、动机、构思、精神感受、痛苦或者身体健康状态),则可以不受传闻证据规则的排除。1993年“道伯特诉梅里尔·道药品公司案”对事物因果关系的概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确立了科学证据可采性认定的“道伯特规则”,“道伯特规则”的标准是法庭确立的检验科学证据的新标准,要求审判法官充当守门人,以确保所有被采纳的科学证据不仅是相关的,而且是可靠的。“道伯特规则”将普遍接受作为检验的标准之一,使得“弗赖伊规则”普遍接受检验标准有关的问题在“道伯特规则”之后仍然存在。新修订的《联邦证据规则》第702条要求专家证言必须基于充分的事实或数据,是可靠的原理或方法的产物,专家证人将这些原理和方法可靠地适用于案件的事实,以此确立了专家证言采信的充分性、可靠性和适用性标准[12]65。在大陆法系的德国、法国等国家,对科学证据的采纳则主要由法官依职权判断,法官对其任命的经严格资质控制的鉴定人予以充分信任,法官可以聘请技术顾问帮助其对科学证据的科学性加以审查,当事人还可以就法官任命专家的争议进行程序性救济,但专家意见并不对法官产生当然的约束力,科学证据是否具有可采性主要考虑其与案件事实的相关性及其合法性标准,且由法官自由裁量。

两大法系国家对科学证据的采纳标准受到各自诉讼制度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采纳标准和判断模式。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借助对抗制发现案件真实,还是大陆法系依赖司法调查发现案件真实,归根结底,都是以考察科学证据的科学性为主要标准。如前所述,社会科学证据应归属于鉴定意见,其可采性应当取决于其是否遵循科学性标准,具有科学性。在诉讼制度框架内,由有权主体启动鉴定程序,委托具有社会科学调查资质的专门机构和专门技术人员,借助于具有科学性的社会科学方法,在哲学方法论、逻辑方法论和学科方法论的指导下,采用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等方法,使用资料调查、收集、统计分析等具体社会科学技术,对社会事实作出客观描述和科学解释,并由法官作为守门人,借助于专门技术人员出庭质证的科学质证程序,对社会科学证据进行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等实质审查,以决定是否采纳社会科学证据。遵循科学标准和正当程序规则的社会科学证据应当具备可采性,可以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当然,社会科学证据在证明相应案件事实时,应当适用补强证据规则,以利于法官形成内心确信。

四、民事社会科学证据的中国境遇

社会科学证据在我国诉讼实践中频现,但个案中调查报告作出的主体、调查内容,甚至调查报告的称谓等也各不相同,法院面对社会科学证据的态度也存在分歧。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07年了《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认定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其第11条规定,社会调查机构出具的涉案商标在相关公众中认知度的调查报告,可作为证明相关公众知晓程度的参考因素。调查报告应经过庭审质证并确认其效力。在2008年“河南正龙食品有限公司诉四川白家食品商标侵权纠纷案”中①,当事人委托上海联恒市场研究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对“白家”和“白象”商标的认知度及混淆误认比例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后出具了《商标识别研究报告》作为证据,并为法院采纳。在广告用语侵权案件中,当事人委托统计机关的城市抽样调查队,以问卷方式对涉诉的广告内容在当地进行了公众认知情况的抽样调查,该调查结果由统计机关以书面调查报告形式向法院出具,并在庭审中得到运用[13]。2010年“唐山市人人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诉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垄断纠纷案”②中,唐山市人人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向法院提交了北京正望咨询有限公司的《2008年用户搜索引擎用户调查报告》和《2009年用户搜索引擎用户调查报告》等证据用以证明百度公司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但法院认为上述调查报告提及的市场调查范围虽与本案相关市场范围一致,且在一定程度上披露了调查方法,但其作为证明经营者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证据缺乏应有的经济分析过程的内容,不足以确认调查结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因此无法证明唐山市人人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的主张。

社会科学证据制度在最初饱受争议和遭遇挫折后,如今不仅在以美国、加拿大等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而且也出现在像日本、我国台湾地区等具有大陆法传统的国家和地区的法庭之中,社会科学证据在我国的研究和运用状况大致相当于美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情形[11]。在我国的诉讼实践中,社会科学证据的运用同样正在遭遇挫折和经历争议。以上出现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个案仅是社会科学证据实践运用中的冰山一角,但透过个案所反映的问题却具有普遍性。社会科学证据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被提交法院,但从证据获取主体看,既有商业调查公司,也有统计部门的调查队、事业单位设立的咨询管理机构等,且主体准入资格、从业人员准入资格、机构和人员管理、技术指标等也都缺乏统一标准;从委托程序看,既有当事人单方面委托调查,也有双方共同委托调查,还有法院委托调查,程序较为混乱;从调查内容看,涉及环境污染、商标侵权、名誉侵权、产品质量、药品及食品安全、商业秘密、反垄断等案件;从社会科学证据的形式看,有的表现为市场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报告、民意调查等,有的表现为研究报告、抽样报告等;从证据保全程序看,有的将调查过程及结果提交公证机构进行公证,有的则直接提交调查报告文本作为证据;至于社会科学方法的应用,则可能存在着更大的差异,社会科学证据的科学性程度及相关性程度也会因为不同方法的采用而存在差异;从法院对于社会科学证据的质证程序看,若将社会科学证据作为书证的,则只对书证本身组织当事人进行庭审质证,若将社会科学证据作为证人证言或鉴定意见,则庭审质证会通知调查机构出庭质证;从法院对社会科学证据的认证情况看,由于缺乏对社会科学证据采信的统一标准,法院对科学证据的认证也存在着巨大差异,以其符合证据条件而认定社会科学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者有之,以其不符合法定证据形式为由而拒绝采信者有之,以其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为由而拒绝采信者有之,以其不具有相关性为由而弱化证明力者亦有之。以上诸种问题的出现,与我国当前对社会科学证据缺乏系统的制度保障不无关系。

五、我国民事社会科学证据制度的新图景

(一)确定民事社会科学证据运用的法律依据

社会科学证据在我国民事诉讼中频现却遭遇困境,与我国现行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规定不无关系。对于社会调查报告等材料能否作为证据使用、作为何种证据使用、证据获取程序、质证程序、认证标准等关键问题,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规定中并无明示。实践中对于必须借助于社会科学方法证明的案件事实,当事人向法院提交该类证据后,由于缺乏法律上的明示,法院之间在处理该类问题时出现差异就成为必然。从社会科学证据的证据属性来分析,用社会科学证据证明的待证事实当属查明事实的专门性问题,为了查明此类事实,依据法定程序委托或指定相关社会调查机构和具有专门知识的人员,利用社会科学专门方法对案件事实进行调查并出具社会调查报告,以帮助法院查明案件事实的社会科学证据可以被界定为鉴定意见。实践中,即使将社会科学证据理解为鉴定意见,仍然会遭遇司法鉴定范围的门槛。从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公布的司法鉴定类型看,我国鉴定业务范围主要包括法医类鉴定、物证类鉴定、计算机司法鉴定、环境监测司法鉴定、产品质量司法鉴定、司法会计鉴定、知识产权司法鉴定、农业司法鉴定、枪弹痕迹司法鉴定等22类,其中并不包括社会科学证据或相关的司法鉴定类型,与此相对应,也没有关于社会科学证据司法鉴定机构资质、司法鉴定人员任职资格、司法鉴定技术标准等相关标准的统一规范。解决社会科学证据的实践需求和相关法律法规缺失之间的矛盾,亟须对社会科学证据的证据资格、证据属性、证据获取程序、证据认定标准等予以规范。

2012年《民事诉诉讼法》第76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就查明事实的专门性问题向人民法院申请鉴定。如前所述,若将社会科学证据的属性定位为鉴定意见,则新《民事诉诉讼法》第76条的规定可以视为社会科学证据进入民事诉讼领域的基本依据。具体配套制度上,笔者认为可以两个方面进行完善:

1.对民事社会科学证据调查机构、调查人员实行统一标准化管理

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规定的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条件,制定社会调查研究机构的标准和鉴定人员的资质要求,经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或备案登记,将符合鉴定机构资质的社会调查研究机构纳入司法鉴定社会服务机构名册和司法鉴定从业人员名册,授予司法鉴定机构资格和鉴定人资格,按照司法鉴定管理制度,对社会科学证据鉴定机构、鉴定人员实行统一标准化管理。在诉讼实践中,对鉴定人的委托,应当遵循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由法院指定,以避免诉讼中出现因对社会科学证据鉴定机构、鉴定人员资质予以过多否定或者对委托程序提出异议而导致的重复鉴定和事实认定上的困难。

2.规范和统一民事社会科学证据调查收集的技术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于2006年颁布了全球市场、民意和社会调查的第一项国际标准———iSo20252《市场、民意和社会调查服务要求》以及国际商会、欧洲民意和市场研究协会建立的相应的国际标准———《关于市场和社会研究的国际准则》均对社会调查基本标准进行了规范;从我国社会调查和研究行业看,已经从各自确立标准向统一标准转化,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并于2011年5月开始实施的《市场、民意和社会调查服务要求》(GB/t26315-2010)是目前社会调查研究的国家技术标准,该标准从调查服务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调查服务的执行要素管理、数据收集、数据管理和处理、项目研究报告等方面对社会调查活动进行了技术性规范。另外,统计机关的社会调查也有相应的技术标准,一些信息类的行业协会也在逐步制定和实施市场和社会研究的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以上关于社会调查和研究的标准和规范,可以作为司法行政机关制定社会科学机构、人员准入资格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法院对社会科学证据收集程序审查、证据资格认定、证明力认定、质证内容控制等的基本参考依据。

(二)确定民事社会科学证据收集的启动程序

社会科学证据作为鉴定意见,其收集与调取程序的启动应当遵循2012年《民事诉讼法》关于鉴定程序启动的要求。按照2012年《民事诉讼法》第76条的规定,如果当事人认为查明案件事实涉及社会科学方法的运用,即可就该专门性问题向人民法院申请委托专门人员开展社会实验或社会调查,法院认为确需调查而同意的,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具备社会调查资质的技术人员,协商不成的,由法院指定。但是,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比较笼统,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当事人提出的社会调查申请,法院审查的标准是什么?第二,当事人提出申请,但法院认为不需要进行社会调查,当事人如何救济?第三,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未规定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7条虽规定了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的情形,但却未具体化,如果发现社会调查报告存在需要补充调查或重新调查的情形,法院应当如何处理?第四,社会调查费用预交时如果当事人确由经济困难,鉴定程序如何启动?这些问题作为民事诉讼中关于鉴定程序的一般性问题,在社会科学证据运用中同样存在,将对作为鉴定意见之一的社会科学证据在诉讼中的运用产生较大影响,亟须在《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中进一步加以明确。

社会科学证据作为鉴定意见之一,其收集启动程序的确定,主要依赖于《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对于鉴定启动程序的完善。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限制法院决定是否同意社会调查的自由裁量权

对于当事人提出的社会调查申请,是否同意由法院审查决定,但法院审查决定并非随意,一方面要保障当事人的鉴定申请权,避免法院滥用权力,另一方面也要确立法院审查的标准和程序,避免当事人利用申请鉴定的权利拖延诉讼。具体而言,法院应当就申请社会调查内容与待证案件事实之关联性、社会调查之必要性、社会调查之可行性、社会调查的法律和伦理限度甚至经济性等事项进行审查,也可借鉴法国鉴定制度的内容,由法院先行任命相关专业技术人作为法官的助手,法官经咨询助手后仍然不足以查明案件事实的,方可同意当事人申请进行社会调查。

2.赋予当事人就法官是否同意进行社会调查的决定进行程序性救济的权利

法国新《民事诉讼法》第272条第1款规定,如经证明有重大的与正当的理由,经上诉法院第一院长批准,对命令进行鉴定的裁判决定得独立于实体判决向上诉法院提出上诉。我国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对鉴定启动权实行当事人申请为主、法院决定为辅的原则,但当事人申请后是否同意鉴定,由法院决定,在法院审查是否同意鉴定的程序和标准不明确的情况下,若无相应的救济程序,当事人申请鉴定的权利就得不到保障,这会间接侵害当事人的诉权。借鉴法国《民事诉讼法》的立法,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当规定,若对于法院是否同意鉴定的决定不服,当事人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同样,当事人对法院就是否同意进行社会调查以获取社会科学证据的决定不服的,应当有权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

3.对申请社会调查且符合经济困难标准的当事人实施法律援助

按照我国《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规定,对于诉讼过程中因鉴定等发生的依法应当由当事人负担的费用,人民法院按照谁主张、谁负担的原则,决定由当事人直接交付有关机构或单位。如果当事人未在规定期间交纳鉴定费用,则鉴定程序无法启动。对于经济困难的当事人,若证明案件事实必须通过社会调查方式进行,但又因经济困难而无法交纳费用,则案件事实证明即存在困难,可能面临举证不能甚至败诉的风险。我国《法律援助条例》也未明确规定鉴定等费用是否可以申请援助,只是授权地方司法行政机关可以根据当地情况扩大法律援助的范围,一些地方司法行政部门根据当地情况允许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就鉴定等费用申请法律援助,如厦门市于2010年7月修改《厦门经济特区法律援助条例》,将鉴定费用纳入法律援助范围[14],山东省菏泽市于2012年8月起允许当事人就鉴定费用申请法律援助[15],青海省司法厅出台《青海省司法鉴定援助暂行办法》,规定于2012年10月起,当事人可以就鉴定费用申请法律援助[16],但仍有很多地方尚未将鉴定费用纳入法律援助的范围。笔者建议,为了保障经济困难当事人能够顺利启动社会调查以证明案件事实,应当对我国《法律援助条例》进行修改,明确将包括社会调查费用等在内的鉴定费用纳入法律援助的范围,已解决经济困难当事人启动鉴定程序的基本权利,这样既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诉权,又有利于案件事实的查明和实现案结事了。

4.对补充调查和重新调查程序的启动进行具体化规定

诉讼实践中,如果当事人对社会调查报告持有异议,是否可以申请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即补充调查或重新调查,我国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并未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7条规定了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的情形,即对于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员不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鉴定程序严重违法、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或经过质证认定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等情形,当事人可以申请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人民法院应予准许。但是,对于当事人申请补充鉴定或重新鉴定的情形,若法院不予批准,当事人是否具有救济的权利则规定不明。笔者以为,应当对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程序的启动进行具体化规定,赋予当事人在法院不同意补充调查或重新调查时的程序上的救济权,允许当事人就法院不同意重新调查的决定时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当然,为了防止当事人滥用申请重新调查的权利,避免重复调查,可以对重新调查的次数进行限制,申请重新调查的次数以一次为限。同时,遵循《关于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要求,对有缺陷的调查报告,可以通过补充调查、重新质证或者补充质证等方法解决的,不予重新调查。

(三)确定民事社会科学证据庭审质证的程序

社会科学证据已经超出了法官和当事人对常识的认识范畴,社会科学证据的科学性和技术性也决定了其质证程序的复杂性。我国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对鉴定意见的质证程序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修改和完善,首先是明确了鉴定人出庭的义务,规定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支付鉴定费用的当事人可以要求返还鉴定费用。其次是允许当事人就专门性问题的质证,可以申请人民法院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或者专业问题提出意见。这些规定是在吸收国外鉴定意见质证程序合理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司法实践的现状所作出的重大修改,对我国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的质证程序的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社会科学证据的质证程序而言,笔者认为,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我国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实施后,对于鉴定人经人民法院通知拒不出庭的,除按照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中对于拒不出庭的鉴定人由省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给予停止从事司法鉴定业务三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处罚或撤销登记的行政处罚外,还规定了鉴定意见不得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以及退还鉴定费的不利后果,以此督促鉴定人出庭质证。但对于鉴定人确实存在客观原因无法出庭作证的情形如何变通处理,该法并未规定。第二,对于社会科学证据等专门性问题,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通知具有专门知识的专家辅助人出庭帮助当事人质证,但对于法官,这些专门性问题亦可能超出其认知能力,法官如何对超出其认知能力的社会科学证据进行审查判断?以上问题的存在,可能会对社会科学证据的司法实践带来困境,亟需在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中进一步加以明确。

1.建立因客观原因无法出庭质证时的技术性出庭制度

根据我国2012年《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社会调查人员如不出庭,则社会调查报告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但实践中,调查人员如确有客观原因无法出庭,是否一律按照规定排除社会科学证据的适用?或者从诉讼经济角度考虑,可否采用替代性的出庭方式对社会科学证据进行质证?笔者认为,应当进一步细化对社会调查人员出庭质证的规定,一方面,如果法院已经按照法律程序通知了调查人员出庭,且已获出庭的经费保障又不存在导致不能出庭的客观原因时,对于调查人员未出庭质证的社会科学证据,法院应当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另一方面,对于法院未按照法定程序通知,或者确实存在客观原因无法出庭质证的,不能一概排除社会科学证据的证据资格,对于法院存在程序瑕疵的,应当允许重新开庭组织质证,对于确有客观原因无法出庭的,如因健康原因、路途遥远、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等情形不能出庭质证的,应当允许通过远程双向视听传输技术等方式远程质证,这样的做法不但弥补了因客观原因无法出庭质证而导致当事人权利受损的情况,也符合现代诉讼科技化的趋势。

2.建立法官技术顾问及专家陪审制度

根据我国2012年新《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通知专家辅助人出庭辅助其质证,但社会科学证据亦可能超出法官的认知能力,法官如何对其进行审查判断?该法并未予以规定。目前司法实践中,法官对科学证据的判断,主要进行程序性审查,而很少也无力对科学证据进行实质性审查,法官要么对科学证据过分依赖,甚至不加选择地接受,要么以社会科学证据不符合法定证据形式等理由而排除其证据资格,拒绝采信,导致社会科学证据使用中的困境。法国民事诉讼中,法官聘任的专家不需要进行深入调查,可以通过咨询方式以专家身份阐明案情[17]。在美国,法官也可以在庭外向技术顾问咨询技术性问题。在英国,法官可以聘请技术顾问和自己一起审案,听取其有关技术问题的建议,技术顾问协助法院处理其掌握技术和经验之事项。日本在2003年修改《民事诉讼法》时创设了专家委员制度,在法院就争点或证据整理以及与诉讼进行相关的必要事项进行协商之际,为了明确诉讼关系或者保障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而认为确有必要时,在听取当事人意见的基础上,可以“决定”的方式吸收专业委员参与诉讼程序,以听取其专业的意见说明[18]。另外,专家参审制也可以帮助法官对社会科学证据的质证提供制度上的保障。社会科学证据质证过程中,同样涉及到社会科学方法的技术性和专门问题,特别是当事人聘请专家辅助人协助其进行质证时,在专门性问题质证中的对抗会显得异常尖锐,当社会科学证据的技术性超越法官认知范围时,法官聘请专家顾问提供咨询意见或者吸收专家陪审员参审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建议,我国《民事诉讼法》应当引入法官技术顾问制度和专家陪审制度,由法官技术顾问就社会科学证据的科学性、关联性、客观性等技术问题向法官提供咨询意见,或者由专家陪审员参加案件审理,协助法官进行与社会科学证据相关的事实判断,以解决社会科学证据使用中技术性超越法官认知范围时所出现的法官在事实判断上的困难,解决社会科学证据采纳中仅作形式审查而无法进行实质判断问题,克服社会科学证据使用中的盲从或者一律拒绝使用的问题。

(四)确定民事社会科学证据法官认证的规则

1.确定自行委托调查的民事社会科学证据的认证规则

诉讼实践中,一些当事人为了证明案件事实,提供了诉前自行委托社会调查机构所做出的社会调查报告。对于此类社会科学证据,法院是否采纳及如何采纳,由于规则缺失,实践中法院的做法各不相同,有些法院一概拒绝采纳,有些法院则予以采纳。也有些当事人为了增强社会科学证据的可采性和证明力,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就申请公证机关对调查过程和调查报告进行公证,对于此类经公证的社会科学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如何判断,实践中的做法也各有差异。笔者认为,应当明确自行委托调查的社会科学证据的认证规则,以解决对该类社会科学证据认证中的困难。

具体而言,对于当事人自行委托社会调查机构所作出的社会调查报告,应视情况决定是否采纳。由于法律对社会调查机构资质、调查人员资质、调查技术标准等无统一规范,诉讼实践中,当事人自行委托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作出社会调查报告并作为证据提交,或者在自行委托调查的同时申请公证机关对其进行公证并出具公证文书,法院对该类证据材料是否具有证据能力的审查存在较大争议,当事人之间的争议也较大。笔者建议,首先,应当及时解决社会科学证据的立法确认问题。其次,在立法尚未明确之前,应当适用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28条的规定加以处理,若一方当事人自行委托有关部门作出的社会调查报告,双方当事人对此不持异议,则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若另一方当事人有证据足以反驳并申请重新调查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再次,对于在自行委托调查的同时申请公证机关对其进行公证并出具公证文书的社会调查报告,应当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9条关于司法认知的规定,除非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应当认定针对社会调查报告的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成立。

科学的调查方法篇3

[关键词]社会学;调查研究;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4)02-0099-05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建设的卓越成果与社会问题的层出不穷并发。无论是在政府管理还是企业决策中,都迫切需要能对社会事实有本质性认知和创建性决策的人才。同时,信息化时代中信息的冗杂性致使对关键信息的把握成为了考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无论是危机的应对还是信息的提取,都共同表明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至关重要性。因此,社会发展对社会调查研究人才的迫切需要,表明了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

1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培养的挑战与机遇

通过当前国内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地位与现状,明确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实验教学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如课程的孤立化表现、学科的内部化趋势与教学的理论化特点。而改变这一现状的主要途径是凸显社会调查研究课程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性、可行性与有效性。

1.1现实挑战:孤立化、内部化与理论化

社会调查研究课程是一门基础性、交叉性学科,目的是教会学生掌握研究社会、认识社会的各种方法,自主开展研究活动。由于发展的差异,国内外呈现出以下几种全然不同的趋势。

1)平台化与孤立化。在国外,该课程已成为各个社会学分支学科自身不断完善与理论对话的发展依托。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为基础,在系统、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经验材料的基础上,为各社会学分支学科根据自身知识体系开展系统研究提供平台。而国内自社会学学科重建以来,社会学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表现在方法论上,更显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仅仅作为一门孤立的分支而存在着,方法课程与理论课程的相关性不大,国内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平台地位尚未体现出来。

2)通识化与内部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在国外被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方法,推广到了其他多个社会科学类专业中。在部分发达国家,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被作为高等院校的通识课程开设。但在国内,社会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中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之间缺少信息互补,以致出现方法课程拥有浓郁的学科理论色彩,这表现出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学科内部化趋势,不但制约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学科自身的发展空间,也影响到各个学科方法论基础的完善。

3)技术化与理论化。在国外,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充分体现了技能性与操作性,在社会研究中涵盖了抽样技术、社会测量技术、概念操作化技术、问卷设计技术、实地观察与访谈技术、调查组织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等,并且该课程的讲授极为重视行动学习,让学习者在大量的社会实验中不断创新。目前国内在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没有重视研究方法课程与学科理论课程的区别,完全采用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信息流动的单向性、以记忆为基础的考核方式、教师的绝对主导性与权威性等方面。长期形成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惯性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造成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的相互脱节。

1.2未来机遇:优势性、可行性与有效性

作为社会学专业核心技能的社会调查研究技术受制于学科的孤立化、内部化、理论化,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在于突出社会调查研究的实践性,即通过实验教学促进社会调查研究的“三结合”:即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因此,提高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就要不断推进社会调查研究课程的实验教学。

1)实验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1)教学理念的转换――从传统课堂讲授到参与式研究性教学。实验教学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教学,实现从信息提供向知识传授转化的教学目标。综合来看,这一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习的过程系统化;(2)教学方式的转变――从理论走向实践。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借鉴理工科的教学模式,通过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和实地调查,在过程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掌握技巧;(3)教学中心的转移――从教师到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以往的课堂“控制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依赖者向主动的学习者、知识的建构者和问题的研究者转变。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主体地位[1]。

2)实验教学的可行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1)实验条件的具备。社会科学的很多分支学科,正是由于研究对象的抽象性,缺少实验教学的发展依托才不适合于实验教学,但社会调查研究课程独具优势。相对于自然科学对精密的仪器设备的要求,社会调查研究课程的开展对实验教学中仪器设备的要求就较为简单,大多数的实验项目只需要为学生每人配备一台电脑即可。此外,不同的实验项目之间还可以共享实验器材。如进行数据处理实验时,可调用SpSS软件和相应的数据库。进行电话调查实验时,再适时调用或安装电话调查系统;(2)师资条件的具备。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除了需要实验软硬件的支撑,还需要有丰富、优秀的教师资源作保证。有资料显示,社会学者的专业素质大大提高,高等院校的社会学在社会学者人数、科研成果数量以及社会影响力上都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也为社会调查研究课程在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众所周知,实验教学是理工科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科学实验不仅包括理工科的实验,还涉及到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实验。但因缺少发展依托,实验教学局限于理工科专业。因此,将实验教学引入社会学专业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培养中,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2提升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近年来,实验教学在培养社会学专业人才核心技术能力上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学理念的转变,加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方法论支撑,实验教学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实施兼具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如图1。

2.1实验教学模式主导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体系的系统性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教学的转向过程中,原有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理念之间必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冲突,现有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孤立化、内部化与理论化问题需要对实验教学进行适应性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下,社会调查研究课程中对理论和具体方法与技术内容的教学是分开的,而两者本来就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分开教学往往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节。这种模式下,学生不能通过理论的指导,对实际的调查方法和技术做出正确的选择,类似地,学生对调查方法和技术的掌握也是孤立的,缺少理论的指导,学生很难就实际问题灵活地运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和技术,缩小了实践技术能力的操作空间。相反的,实验教学模式主导下的社会调查研究课程,按研究程序将课程分为不同的实验项目,各项目之间相互独立,每个项目内部都体现了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要求和技术要求;另一方面,所有的实验项目又可以连成整体,组成一项完整的社会调查研究,并不破坏研究的整体完整性。这种教学安排,在每个实验内部都将理论与技术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两者相互促进,以达到学生充分掌握每一个实验教学要求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将每一个实验项目串联在一起,再进行反复的操练,理清各实验项目之间的思路关联,最终形成整合的知识体系,达到整体提升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目标。

2.2实验教学主导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实验环节的开放性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实验教学中给予其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在切身参与中学习课程的理论、验证现有理论的解释力以及挖掘草根经验的价值。这是开放式实验教学的要求,也是行动理论的参与式学习的理念。实验教学注重实践过程,强化方法教学。不同于以往单纯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借鉴理工科的教学模式,通过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和实地调查,让其在切身参与中践行课堂教授的调查研究方法,在过程中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掌握技巧,从而加深学生对调查研究方法的理解,使它真正变成一门技术,更好地为学生所用。

《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上:(1)实验整体框架的构建。框架的内容有课程总教学时数的设置,其中实验时数的比重设计要合理,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增加实验的教学时数,以占1/3到1/2间为宜;也有实验时机的把握,哪个实验安排在本次理论教学之前?哪个实验安排在全部理论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师都要认真全面考虑;还要区分一般实验与重点实验的差别,如“概念操作化”、“抽象社会指标测量表的设计”等可作为一般实验对待,而“社会调查方案设计”、“抽样问卷调查现场实践”等就应作为重点实验来对待;(2)每一个实验的设计思路,主要考虑本实验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或原理、实验实践、实验步骤、实验要求等。

具体来讲,教师(研究者)与学生(被研究者)一起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实验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在自我建构的过程中掌握、理解知识。学生首先提出自己的问题与渴望的结果,教师就此设计方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种打破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差别的研究范式便于突出开放式实验的特色,促使研究者换位思考,从而使实验教学成为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共同完成的成长过程。突出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在实验自组织和实验环节自主设计上的特别之处。

2.3实验教学主导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实验教学的拓展性

传统教学由于管理体制与资源约束的双重限制,往往将教师与学生集中在课堂内,而课堂上关于研究对象的抽象概念和重复使用的经典案例,使得学生缺少与社会中真实研究对象的互动。对于注重实际的社会学来讲,这种教学形式显然降低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技术能力。不过,这种情况在实验教学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因为通过实验仪器,学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与真实社会研究对象的接触(如电话调查实验),另一方面,有实验仪器参与的教学过程,可避免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只停留在纸上谈兵层面上的现象。长期以来,社会科学专业的教学总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方法层面的探究只是略通皮毛,难以深入。

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具备的技术性、实践性,与实验教学的要求不谋而合,再加上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是和理工科实验最密切相关的社会实验课程,它可以为实验教学在社会学专业中的实际开展提供方法论支撑、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社会学调查研究能力提升”的目标,实验教学将整个社会学专业体系综合化、系统化、全面化,借助社会学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这一平台,通过加强实践操作环节,训练学生熟练掌握问卷设计、实地观察、访谈等调查分析技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实事求是、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总而言之,在社会科学中,实验教学不再因缺少发展依托而成为无本之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三个独特优势决定了该课程不但可以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而且能够成为实验教学向社会科学迈进的重要基石。这对于促进实验教学工作、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3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实验教学的模式探索

实验教学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兴起的,本质上属于一种创新活动。它从自然科学而来,所强调的是基于科学、客观思维的指导,通过引入实验这种技术手段对问题进行探索性研究或验证性研究,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大有裨益。通过对大量以往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与归纳,当前实验教学研究的趋势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问题为驱动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指于具体存在的教室或实验室等教学场所开展的,注重“内部”,强调规范化与标准化的教学流程与形式,从理论知识的层面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并以此为出发点,教授学生如何解决和分析问题;第二类则是以实践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模式,不强调实验对象的特定性,也不过分强调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外部”,认为广泛的实践活动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与手段,尤其注重以实践能力为主的整体系统框架的构建[2]。

作为开展社会学专业实验教学各方面工作的首要条件――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培养中的实验教学建设,可以说其教学建设质量与水平对整体教学效果与成果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反映了实验室功能的齐全与否、与社会学学科开展实验教学的需求相符与否。故而,在实验教学设计中必须要做到充分考虑,重点把关,总结为如下两大原则。

3.1科学规划原则:明确形成实验教学设计的全局规划

明确社会学实验教学模式的顶层设计和全局规划,是确立科学完善的社会学实验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首先,以社会学学科的应用特性为出发点,让学生熟悉与社会学学科相关的各类软硬件操作(如SpSS数据统计分析软件等),根据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社会学学科在实际应用与社会生活中的方式方法加以把握,明确社会学学科在社会生活的实际应用领域里对社会学专业人才的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实地观察与研究能力等各项能够服务社会的能力的具体要求。

与此同时,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应相应开展,管理制度建设完善工作应继续加强。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出与社会学学科在社会生活的实际应用领域中能够形成基本一致的实验教学环境。力争做到让学生可以在这种实验教学环境下真切体会到社会学学科无限接近真实的环境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以培养和强化社会调查研究能力为目的的实验教学,其建设的落脚点应该以服从于整体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为准。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风潮的大背景下,必须以社会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要求与任务为基石,同时以社会学学科发展趋势为风向标,立足于本专业实际能力,贴近实际地在不同阶段确定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发展与提升的侧重点;其次,在充分满足内部实验教学需求的基础上,实验教学需要加强与人文社科类相关或交叉类专业的资源共享[3]。以相关或交叉类专业实验室资源共享为例,这不仅与加强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相吻合,而且能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尽最大可能地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做到物尽其用。

3.2准确定位原则:切实发挥实验教学体系的综合功能

具体来讲,作为实验教学载体的实验室,应该发挥其综合性平台与实践性基地的双重功效。一方面,实验教学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面向、多模块的系统框架,其综合性较强,并不会拘泥于某一个专业或院系的学生进行学习使用。因此,它的形成是为了满足社会学学科下设不同专业方向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差异。根据社会学实验教学课程内容的要求,对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以及任意选修课等采取不同的设置方式,放置于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其规范化与标准化。从低年级至高年级分别提供开放时机,并且以实际情况为准,为其他交叉相关类专业提供准入途径,加强资源共享和利用功效。

另一方面,鉴于实验教学着重于实践性,尤其是以强调社会调查研究能力的社会学专业来讲,则更为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4]。在此,需以社会学学科实验教学为依托,努力建成全校范围的实践基地。具体而言,如加大对学生独立或团队申报科研立项的扶持力度、拓宽学生(包括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渠道等等,总之,从各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学类专业方向的调查研究项目、实地调研等实践项目,从而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在条件成熟时,还能够将理论研究成果深入运用到社会生活中,不断推广研究成果,开展民意调查、改善政务工作等实际存在的各类问题,为政府排忧解难,为社会积极服务。

综合来看,以《社会调查方法与技术》的课程教学为中心展开的实验教学活动,既是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社会研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得力措施。因此,构建实用的教学模式,符合教学规律,适应学生实际,通过试验运行取得较好效果,将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晓军,郑伦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参与式研究性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0,(2):48-50.

[2]熊彦.基于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统计实验教学改革[J].鄂州大学学报,2012,(3):46-48.

科学的调查方法篇4

【关键词】农村医学;儿科学;教学效果;教学内容;调查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93―02

《儿科学》是农村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具备基本职业素质及儿科学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基层社区临床医技人员。在校期间教好学好专业知识,对以后的工作有着重大意义。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儿科学教学质量,及时了解社会各界对专业人才需求的信息,我们对实习回校即将毕业的10农村医学班两个班及部分医院的临床医生进行调查,以便调整儿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实训内容教学思路,使我校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更好的与工作实际需求接轨。

调查对象:实习回校即将毕业的农村医学专业10农村医学班(2)、(3)两个班级115名学生和各医院的部分儿科医生20名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儿科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实验实训中的安排是否合理,了解临床实际需求与教学的差距,以便及时调整实训教学内容,使农村医学专业专业的教学更能符合当前临床需要。通过调研调整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提高我校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工作应对能力。

调查方法及结果:

1学生调查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115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1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调查结果:见附表1、2、3.

2、医院医生调查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2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

科学的调查方法篇5

[关键词]中学生调查研究能力探索

调查是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了解或者熟悉想知道的事情或者事物,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最容易学会的方法,因此在科技活动的开展中,常常采用调查的方法。中学生在参与调查的过程中能提高他们的调查研究能力,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调查也是较容易出小成果的探究方法,近年来东莞市科技创新大赛的科技论文中调查类的课题越来越多。且东莞市获得全国及省创新大赛比赛奖项的科技论文多是调查报告,如东方明珠学校获国家一等奖的《初中生诚信调查》等。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教师在科技创新大赛中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时会选择调查报告?原因有三:一是易掌握,可控制。与某些需要借助专门的机构进行测试或实验操作的研究相比较。调查的难度要小些,调查内容的深浅程度可以因学生的思维程度而异,在操作过程中容易控制,如实地考察法、问卷法、访问法、资料查阅法(上网)等学生容易掌握,指导学生写作科技调查报告的可操作性较强。二是经济,成本低。某些需要借助专门机构的测试的实验少则几百多则几千甚至上万元,这对学生或学校而言都是一种经济负担,而调查所花的费用要少得多。三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符合国家课程改革的精神。

我校近几年参加省、市创新大赛的科技论文多是调查报告,如获得省创新大赛一等奖的《经济发达乡镇节电潜力调查》、二等奖的《常平薇甘菊的入侵情况调查》,市创新大赛二等奖的《东莞初中生生态道德文明调查》、《初中生对异性的倾慕情况调查》等。参加调查研究论文写作后学生的变化很大:胆量变大了,爱动手了,更喜欢提问了,质疑的能力也强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多样了,分析问题更深入全面了,调查研究的能力增强了。近几年在指导中学生撰写调查研究科技论文中,笔者探索出对于提高中学生调查研究能力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具体如下。

一、通过“讨论法”,提高学生科学选题的能力

进行调查研究首先要确定调查课题,目的质量是课题成败的关键。选题要注重新颖性、可行性、实用性及科学性。在提高学生科学选题能力方面,一般采取这样的步骤: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讨论筛选确定调查课题。

1 引导学生思考课题

对于初中生来讲,要想出并确定一个调查课题不是件容易事。因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生物课堂中调查方法的学习,用课件先给学生展示往届学生想出的课题及网上下载的较接近学生生活的课题,给学生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给出的课题进行联想或发散,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课题,并记录下来。这一阶段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先不考虑题目的可行性。凡是想出课题的学生都给予表扬,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并养成思考的习惯。

2 用讨论法筛选确定课题

讨论能使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在学生想出调查课题后,让学生分小组对组内各个同学想出的课题进行讨论、筛选。筛选时教师引导学生要注意几个方面问题:课题的调查目的和对象是什么、课题的现实意义如何、课题新不新颖、课题的操作性强不强。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课题,选择较为可行、有新意、有实用性的课题。学生小组讨论筛选出题目后,教师再根据已有的经验跟学生进行多次讨论,帮助学生做最后的决定。笔者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确定了很多课题,如“东莞农村初中生性心理调查报告”、“东莞初中生生态道德文明现状调查”等。

二、采取“六步走”法,提高学生设计调查问卷的能力

如何设计一份科学的调查问卷,对于从未接触过调查问卷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大难题。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总结出较有效的“六步走”做法:了解一模仿设计一修改一理论提高一反复修改一确定问卷。

第一步是“了解”,教师出示本校以前学生做过的问卷给学生看,这样做一方面能使学生对什么是问卷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另一方面能增加学生设计问卷的信心。第二步是“模仿设计”,学生根据自己课题的调查目的,模仿别人的问卷,进行问卷设计。模仿设计过程,教师不做太多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发挥,允许学生存在漏洞百出或一无是处的情况。第三步是“修改”,修改主要是教师给学生指出不足并提出意见。主要从问卷的格式、提问问题的方式、提出的问题能否反映课题调查的目的这几方面来给学生提出意见。第四步是“理论提高”,在老师提出修改意见后,学生可能还是不知如何设置问卷,这时可以介绍一些如何科学设计调查问卷、设计调查问卷要注意哪些问题的书籍或文章给学生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五步是“反复修改”,这一步的修改次数视学生设计的问卷质量而定,有的可能改三两次就行,有的可能要改十多次。修改时要注意问卷的格式、提问问题的方式、提出的问题能否反映课题调查的目的、题目的设置方式、问卷面对的人群的水平、问卷的科学性等方面全面考虑,力求完善。第六步是“确定问卷”,这一步的操作较简单,教师帮助学生在反复修改的基础上,最终将设计的问卷确定下来。

“六步走”做法符合循序渐进的原理,分步走可谓步步为营,学生在每走一步都会有提高。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东莞农村初中生性心理调查报告》、《东莞初中生生态道德文明现状调查》《经济发达乡镇节电潜力调查报告》等课题的问卷设计都是采用了“六步走”的方法,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得到比赛评委专家的认可。当学生设计好一份较令人满意的问卷时,学生不但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对研究项目更有兴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拓宽了,思考问题的水平提高了,设计问卷的能力也增强了。

三、通过分析法、访问法,提高学生访问的能力

1 用分析法设计好访问问题

调查研究经常要进行访问。因此,要提高访问的效率一定要在访问前设计好访问的题目。怎样设计访问的问题?设计的问题就是你所要知道的事情,因此在设计问题前可引导学生注意:你

到底想从访问对象那里知道什么?这些跟你调查的主题是否密切相关?访问对象的背景如何?你设计的问题,你预期访问对象如何回答,如果他的回答在你的预期外你该怎么办?在后面的撰写调查报告时,学生要根据访问的问题来写分析,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在访问前设计好一个相当于写作提纲的访问提纲,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提高访问的效率。

2 把握好访问方法

进行访问时,应指导学生注意三点:一要用礼貌用语;二要带上纸笔做好记录;三要带上相机拍照或录音(机)笔录音。对于学生来说,做记录是最难的一项,比如有些学生字写得慢,可以通过记关键词、关键字来解决。之后再根据关键词、字进行补充,确实记不全的再听录音笔。一般情况下我们不采用录音(机)笔,因为这样会使学生在访问中有依赖性,不利于养成记录的习惯,也不利于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访问前学生应该记熟自己的问题,进行模拟访问。学生第一次实地访问时教师一定要在旁边观看,回来后再指出其不足之处。

四、通过考察法,提高学生实地调查的能力

调查有时需要运用到考察法进行实地考察。去哪里考察。考察什么,怎样考察,如果出现某些突发事件应该怎样预防,这些都要引导学生事先想好。如《触目惊心薇甘菊――薇甘菊在东莞常平的入侵情况调查》第一部分的调查内容采用考察法实地调查薇甘菊的入侵情况,在实地考察之前指导同学根据常平镇地图,选择周边的几个管理区和镇中心的管理区的小山丘、镇中心的道路旁、学校周边等有代表性的地方进行实地的考察,准备相机进行拍照,并设计考察记录的表格(见表1)。

由于是野外考察,学生要穿较紧身的长衣长裤及鞋袜,用来预防荆棘和蛇咬,并且带上望远镜,较远的地方可以用望远镜观察。这样在实地考察的实践中,学生从观察、记录、拍照等中不仅提高了实地考察能力,还学会了在野外如何保护自己。

五、使用电脑软件与手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统计,提高学生统计的能力

在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后,要对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才能做下一步的分析。统计调查数据中难度最大的是如何统计调查问卷,对于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来讲,可以说是一件无从下手的事。要解决此困难,有两种方法:一是使用专业软件进行统计。会用SpSS软件的老师,可以教学生如何建造数据表格如何录入数据,再用软件生成的所需项目的图表,但SpSS软件非常专业,学生较难掌握。二是使用电脑软件与手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统计。这种作法符合中学生的电脑水平,使用较普遍。此法是教学生先用手工统计,再在excel软件中汇总并生成图表。手工统计看起来很简单,但如果问题较多且样本较大,统计起来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比如在(东莞农村初中生性心理调查报告)的课题中,学生设计的问题有20道题,而调查的样本达3000多份,起初学生看到小山丘似的问卷时无从下手,笔者便让学生在统计前,先根据题号和选项划好表格,或用电脑制作相同的统计表格,打印并复印多份,然后学生按每班或每固定数量如50份一张表格的方式进行统计,统计时采取划“正”字的方式。统计前先把不符合要求的作废的问卷抽出来,再进行统计。这样操作起来就不容易出错。手工统计好后让学生在excel中进行汇总和生成图表再进行分析,这些是学生力所能及的。

六、采用“仿写法”与“分段撰写法”,提高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的能力

科学的调查方法篇6

【关键词】医院教学教学评价教学模式

医学教育的主要特点是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医学生必须通过临床实践学习诊断与治疗知识,训练临床思维,掌握临床技能。教学医院是医学生进行临床实践阶段必不可少的场所,对医学人才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临床教学模式是教学医院对医学生实施临床实践培养的综合表现,贯穿临床实践整个过程,对医学人才培养起关键作用。随着医学教育改革和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医院面临的问题、矛盾日益趋多,现有的临床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和需求。因此,新形势下医院临床教学模式的探讨值得关注[1]。本课题是通过设计医学教学教师与学生教学调查问卷对本院教学的教师及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资料,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年龄、学历、教学实施、对各专业教师的意见、教学要求评价及教师对学生相应的评价等,通过研究实习生对本院教学现状的评价、对医学教学的需求探讨及带教老师对实习生的综合评价,同时结合各项教学检查及反馈,运用相关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以上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当前医学教学模式并探讨新的医学教学模式,针对目前教学现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善措施及方案。

1研究方法

1.1调查工具

设计医学教学教师与学生教学调查问卷[2-3],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实习生或教师)、教学目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带教对象(教师或实习生)、教学反馈共7个方面52个条目,每条目有五个选项:很好、好、一般、差、很差,转化为相应评分为:5、4、3、2、1;同时设有总体评价及各子项内容评分。

1.2研究对象

采用全院普查的方法调查自2008年至今在我院的400名实习生和300余名教师,要求每个实习生轮转一个科室必须完成实习生调查问卷及教师调查问卷各一份。通过完成各专业实习后完成相应调查问卷,及时反馈各科的带教情况及实习生的表现情况,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填写完成。

1.3资料处理和分析

共收集到教师调查问卷及实习生调查问卷各1000份,教师有效调查问卷920份,实习生有效调查问卷950份。对调查资料采用epiData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建立数据库,使用SaS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和相关回归分析。

2结果与初步分析

2.1教学七要素评价

实习生有效调查问卷共950份,实习生专业覆盖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急诊科、麻醉科、iCU、中医科、预防保健、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药剂科、检验科、病理科及各科护理,实习生学历有中专(23%)、大专(58%)和本科(19%);教师有效调查问卷920份,覆盖专业同上,教师学历有中专(9%)、大专(11%)、本科(55%)、硕士(20%)和博士(5%)。教学各要素评分见表1,实习生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教学目的>教学反馈>师资>学生因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师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教学目的>学生因素>师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反馈。

2.2教学七要素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根据教学各要素及各细项的具体评分,结合调查对象的总评,将教学七要素与总评价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实习生对总评与各要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标准化回归系数b'j分别为0.649、0.786、0.783、0.867、0.872、0.865、0.859,对七个教学要素重要性评价: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教学反馈>教学目的>教学环境>学生因素;教师对总评与各要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标准化回归系数b'j分别为0.758、0.714、0.784、0.852、0.860、0.882、0.766,对七个教学要素重要性评价:师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反馈>学生因素>教学目的。

2.3信度和效度分析

2.3.1信度分析。本调查问卷在预调查期间重测信度,信度良好(两者r>0.83,p0.8,p

2.3.2效度分析。(1)内容效度。本调查表是综合目前国内现有的教学调查表及调查要素进行设计,涉及内容均为具体临床教学工作内容,调查工作由2008年开始实施,经过预调查后反馈良好。能较好的评价医院医学教学现状。因此,可以认为本问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2)准则效度。对教学七要素及各要素子项目进行维度相关分析,实习生及教师调查问卷教学七要素及各要素子项目之间相关性较大,多数在0.8以上(除了就业前景r=0.58,第二课堂教学开展r=0.52外),均有p

3讨论

3.1教学现状评价

在我院教学七要素评价中,实习生对学生因素评分为3.87分,教师评分为4.08分,评价子项目有学生基础水平、理论水平、技能操作水平、听课出勤率、自习时间、自学态度、

学习积极性、专业兴趣、实习期望、就业前景、继续求学等因素,本院实习生中中专学历人数占23%,大专占58%,共占81%,学生年龄普遍较小,自我约束力相对偏低,学习主动性稍差点,而且部分本科实习生因就业压力原因有考研意向,实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偏低;在教学目的项目方面,实习生评分为4.13分,教师评分为4.15分,调查子项目有医院重视程度、医院教学管理、医院教学目的明确度、教学大纲符合度等,此项评分较高,体现我院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及教师、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认可,我院自2002年通过广东省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评审领导小组评审获得教学医院资格后,成为南方医科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各项工作规范化,教学各项工作均按高校教学计划执行实施,因医学及就业需求的不断发展,对各院校教学大纲与现代教学需求的差异,我院均主动与高校协商解决;在教学环境项目方面,实习生评分为3.71分,教师评分为3.94分,调查子项目包括有医院食宿条件、学习环境、教学氛围、教学设施、信息化教学程度等,我院目前食宿条件一般,教学设施仍需完善,特别是临床模拟教学方面,这与高校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的条件的确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教学内容方面,实习生评分为3.86分,教师评分为4.03分,调查子项目内容有授课内容新颖度、授课重点把握度、难点教学、授课清晰度、技能实践机会、理论联系实际等,我院教学授课实施讲授上岗制度,全院或各科理论授课均需试讲通过后方予以正式授课,而且授课结合临床经验进行讲授,教师自评相对高点,但因目前医疗环境及形势较严峻,医院感染发生率居高,有些技能实践机会无法给予实习生操作,致使此项实习生评分不高;在教学方法方面,实习生评分为3.72分,教师评分为3.90分,调查子项目内容有多媒体运用、多媒体制作水平、授课技艺、

信息化教学、师生互动、启发性教学、竞赛性教学、兴趣性教学、教学奖惩等,我院多媒体运用情况较好,几乎所有理论授课均使用多媒体进行,而且在多项健康宣教主题方面我院曾组织过几次多媒体课件评定予以奖励,但启发性教学、竞赛性教学、兴趣性教学方面评分较低,有待提高,这或许与临床工作繁忙及医院条件所限有一定关系,在这些方面我院需向高校多学习此类教学管理经验;在师资项目方面,实习生评分为3.99分,教师自评分为4.05分,调查子项目内容有师资力量、教师理论水平、教师技能水平、教学热情、教学态度、教学备课、教学影响等,在调查的教师中,中专占9%、大专占11%、本科占55%、硕士占20%和博士占5%,师资学历较低部分主要是护理专业人员,总体而言,师资水平算不错;在教学反馈方面,实习生评分为4.03分,教师评分为3.85分,调查子项目内容有教学活动开展情况、第二课堂开展情况、临床理论重要性、临床技能重要性、教学实施情况、实习教学效果、实习对就业的影响等,实习生评价不错,说明我院在教学管理及各项教学工作实施做得不错,包括教学互动交流,我院每年定期举行师生中秋联欢会,各科组织学生外出参与医疗活动等。

3.2教学模式探讨

在教学七要素中,实习生对七个教学要素重要性评价: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师资>教学反馈>教学目的>教学环境>学生因素,教师对七个教学要素重要性评价:师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反馈>学生因素>教学目的。在学生需求中,教学方法位居首位,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如采取启发性教学,创设问题意境,充分发挥学习的创造力;多开展竞赛性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个体或群体创新进取的精神;利用教师积极评价增加学生自信心的创新

意识;同时结合目前国际形势及医学发展需求,在各项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加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及人文精神渗透,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互学,加强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临床思维培养,加强学生的社会及医疗沟通技能,提高学生在临床教学活动中应用评判性思维能力,加强兴趣性教学、奖惩性教学、信息化教学、双语教学、以“问题”为基础学习等各种教学革新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加强师资培训学习,在医院临床教学中,结合各医院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以上教学技巧及教学要素,全面寻求一套行之有效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4结论

我院教学总体情况尚不错,但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条件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完善及提高空间,这些都需我院继续完善各项教学措施及教学制度。特别是新的教学需求模式下,教学方法的完善及创新尤为重要,这些都需要向各高校及各教学医院不断学习交流经验。本次研究使用的调查表总的来看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医院医学教学评价的调查工具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杨泽礼,王瑛.新形势下临床教学模式探讨[J].现代医院管理,2007,16(1):40-42.

科学的调查方法篇7

「内容提要二十多年以来,调查研究已经广泛地被国内学者所采用。然而,在调查研究方法不断完善和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对调查研究这样一种社会研究方式的局限性有所意识。本文试图从方法论和本土实践两个角度从发,探讨调查研究作为社会研究一种方式的局限性。探讨的目的并不是要否认调查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研究方式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而是希望引起人们对社会研究这一学术活动本身的反思。

「关键词调查研究/方法论/社会研究/局限性

调查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研究方式,越来越制度化、越来越成为各种社会研究、包括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对这样的一种被普遍使用的研究方式的反思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来,调查研究在中国内地的社会研究中逐步被本土研究者所广泛采用,针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调查报告也开始大量发表,其中较早的大型社会调查包括:全国五城市婚姻家庭调查、北京职业声望和地位调查、天津市千户问卷调查等。从1988年至1998年,大陆最高层次的社会学刊物《社会学研究》就先后有131份调查报告发表[1](p1)。调查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研究的方式在中国内地的普遍兴起,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表现出同步性。之所以会表现出这样的同步性,是因为上个世纪初美国作为社会学研究重心的确立,以及随之而来的实证研究兴起及其在全球造成的普遍影响。而大陆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从一开始甚至到现在,都表现出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社会研究方式的移植。实证主义在社会学研究中一直处于主流地位,受其影响,大陆学者在重建本土社会研究之时,就注重采用以体现实证主义的研究方式对本土社会进行研究,而调查研究是最能体现实证主义特征的。

在调查研究被普遍采用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对调查研究的这一社会研究的方式的局限性有所意识。对调查研究局限性进行反思,一方面是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作为社会学研究重心的地位开始削弱,而作为社会学发源地的欧洲社会学研究的重新兴起,更重要的是实证主义开始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本文试图从方法论和本土实践两个角度从发,探讨调查研究作为社会研究方式的局限性。

一、调查研究及其内在逻辑

国内学者对“调查研究”这一概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模糊性,风笑天曾经多次在其著作和论文中对国内学者的这种认识作出过分析。在风看来,国内很多学者在认识上还是将调查研究方法等同于社会学研究方法[2].而多数国外学者则认为,调查研究(Surveymethod)与社会学研究方法并不是一种等同关系,调查研究只是社会学研究的方式之一。根据国外学者的理解,实际上可以将调查研究作为社会研究的一种方式来理解,这样的一种研究方式不仅在社会学,而且已经在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运用。本文将调查研究作为社会研究的一种方式来理解,这样的一种研究方式指的是“采用自填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量化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3](p72)

从上述对“调查研究”的理解来看,调查研究采用的是一种问询的方法来获得资料,也就是用书面问询(自填问卷)和口头问询(结构式访问)的方法来获得关于调查对象行为和思想的资料。另外,由于资料收集工具的标准化,以及通过抽样的办法达到对总体的推论,调查研究的资料往往作量化的处理。这使得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①有着本质的不同:实地研究强调的是通过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直接观察来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行为和思想的理解。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的另一个不同在于两者在获得资料前的先验性准备上。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之前往往对所要问询的问题作出事先的准备,并且这种准备以标准化的工具(问卷或结构式访问表)反映出来,而实地研究则往往要求研究者在观察时不应有先验性的框架②。调查研究的这种先验性准备使得它在研究逻辑上表现出验证的特征,而这种验证性在下文将谈到的解释性研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从功能上来看,调查研究主要包括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对社会现象、社会事实的了解,并从中得出对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的规律性认识。调查研究的描述体现的逻辑仿佛是归纳原则,这使得这一研究方式表现出与质的研究相似的功能,那就是,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的把握达到对社会的规律性认识。但是,描述性调查研究对于所要把握的事实和现象有着先验性的准备,那么,这种把握在多大程度上是对客观事实的把握呢?描述性调查与质的研究对社会事实的把握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调查研究借助概率抽样的方式,希望超越对资料收集对象所属社会事实的把握,达到对一个更大总体的社会事实的把握,而质的研究则越来越强调对特殊事实的把握,对特殊性而不是对普遍性的把握。两者的这一区别实质上是对普遍适应的社会规律是否存在的不同认知,而这也是两者在方法论上差异的一个体现。

解释性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对社会现象、社会事实所表现出来的规律作出解释。这一目的最能体现调查研究的基本逻辑,那就是从一个规律性认识出发,借助经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达到对这一规律性认识的验证。人们对社会事实的规律性认识,特别是以理论的方式表述出来的认识,有相当一部分是抽象性的,要达到对这种关于规律的抽象性认识的验证,调查研究必须借助“逻辑”(logic)和“实证”(empirical)两个方面的支撑。逻辑体现为研究者将抽象性的认识或观点转换成可经验认识的命题或假设。而这种“逻辑—实证”的程序体现的正是所谓科学的程序与规则。其实,这种程序与规则是社会科学向自然科学的借鉴,更准确地说是人们在探讨关于人与社会的知识时向自然科学的借鉴。并且,这种借鉴排除了以其他方式探讨关于人与社会的知识的合理性或真理性。

总之,无论是描述性的调查研究还是解释性的调查研究,其内在的逻辑都是从一个先验的认识或把握出发。描述性调查研究准备采集何种关于社会事实的资料,描述社会事实的哪些方面,多有先在的、标准化的设计与考虑。解释性调查研究的出发点——规律性的认识,或许可以是人们以其他的研究方式探索的结果,这种规律性认识可以在多大程度上被调查研究的资料所验证,并且何以将验证的结果推及到资料来源主体以外的社会世界?实践着的调查研究者,起码在潜意识中,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抱有一定的乐观倾向。这正是调查研究在方法论上对自然科学模仿与崇拜使然,是对关于人与社会的知识的普遍的、客观的、可测量的存在的肯定使然。调查研究的内在逻辑使得该研究方式的局限性在方法论上首先表现出来。

二、调查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局限性

上述对调查研究及

其内在逻辑的分析,实际上就已经涉及到这一社会研究方式的方法论基础,那就是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的基本思想源于17世纪以来西欧哲学中的经验主义传统,并且,实证主义的兴起也与启蒙运动以来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经典物理学的巨大成功有密切关系。也可以说,正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功促使19世纪的许多西方思想家致力于将自然科学的成功经验引进社会领域。[4]在社会学研究中,实证主义传统差不多是与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相伴随的,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一方法论传统促使了社会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社会学研究中的实证传统肇始于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斯宾塞等,而涂尔干则将其推向顶端。这一传统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之间并无本质的区别,它们遵循着同样的方法论准则,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都有着客观的、普遍的规律,并且都可以用普遍的因果律加以说明,“社会学这门学科只有在认识到把社会事实当作实在的物来研究时才能诞生。”[5](p11)

从研究对象上来看,实证主义强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外在的、客观的、不为人的意识所左右的现象,也就是涂尔干意义上的社会事实。从研究程序上来看,实证主义强调对自然科学研究逻辑与程序的借鉴,强调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具体到受实证主义影响的调查研究来看,这一社会研究方式,强调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都合乎因果关系的原则;强调以经验事实作为研究的基础;强调一切认识和结论都必须来源于事实,并且能够为实践所验证;重视对经验事实进行客观把握,为了达到这种客观把握,要求把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严格地区分开来;强调将自然科学的各种方法和新的技术手段引入到关于人与社会的研究中,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研究结论在解释上的普适性。

总的来说,强调社会现象因果律的普遍性,以及研究对象的外在性、客观性,研究结论的经验可验证性和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是调查研究在方法论上的特点。同时,正是方法论上的这些特点,使得调查研究在探究关乎人与社会的知识时,表现出一种本质上的局限性。

这种局限性首先表现为人们对社会现象是否存在普适之因果律的质疑。实证主义追求的是对社会现象的普遍规律的认识,而这一点则受到了多方面的质疑。人文主义方法论(包括某些后现代主义知识观)揭示出社会人文现象的个性、特殊性(如民族性、本土性和语言、文化特性),消解了对认知对象的共性和规律性的探求[6];激进后现代主义者甚至彻底了关于社会的实证研究的可能性,他们明显表现出反本质、反规律、反普遍化、反总体化、反同一性、反确定性、反一切概念,肯定多元性、多样性、不确定性、差异性、非中心等特点[7].实证主义强调的普适性所遭到的质疑是由于实证主义只看到了社会与自然的相同的方面,而没有看到社会与自然的不同的方面。对普遍性的强调,其实是对自然科学及其研究范式效仿的后果,这种效仿忽视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着本质的不同,是遭到了反实证主义的强烈批判根本原因,实证主义对自然科学及其研究范式的效仿,还使得实证主义对关于社会的知识和解释类型的理解表现出单一性,忽视了社会科学知识和解释的多样性。“戴维逊根据认识的对象,区分出客观知识、主观知识和互为主观的知识。他认为,社会科学知识主要属于后者。客观知识是对物理世界的描述和解释,这种解释是以客观原因来说明和预测物理现象的产生或变化。而对社会人文世界的各种现象则不仅需要客观的因果解释,而且还需要互为主观的知识来理解行动者的目的、动机和理由,即主观的理由解释。例如,人们可以用气象条件来解释农业歉收,但是仅仅以农业歉收来解释农民起义是不够的,研究者还必须通过理解起义者的深层动机和理由来解释他们的行动。”[8]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主要不足是未能区分不同性质的事物(或世界),并把普遍命题当作科学知识的唯一形式,而把其他知识形态视为“非科学的”[6].这种错误使得实证主义在理解和把握关于社会的知识时,不可避免地在视角和方法上表现出局限性。

即便是对客观知识的诉求,实证主义也表现出对客观性的把握上的瓶颈。具体来说,以实证主义为指导的调查研究能在何种程度上保持客观性?前文已述,调查研究所具备的先验性特征,其实就是对研究的主观性的难以摆脱。而客观性的质疑又使得实证研究的经验基础的确定性大打折扣。实证主义强调研究以经验事实为基础,而经验事实的把握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主观的影响?即便是在调查研究中,经验事实的获得在其研究工具(问卷等)的设计上就表现出研究者的目的性、选择性以及研究者既有的理论和知识的影响与渗透。

在对所谓客观性追求中,实证主义还表现出将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的倾向,否定主体与客体进行互动的事实。这种对主客体关系事实的忽视来源于将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等同的认知。这种错误的认知使得实证主义在对所谓客观性的把握抱有盲目的乐观。

实证主义的缺陷与不足正是调查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研究方式在本质上的一种局限,这种局限同时也表明,调查研究仅仅是探寻社会知识的方式之一。

三、调查研究在中国研究中的现实困境

如果说方法论上的局限性是调查研究在本质的上困境,那么,调查研究在中国社会研究的应用中又由于中国社会的特点,表现出其独特性。

近来,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连续出版了两本由边燕杰等组织内地、香港和台湾学者编写的关于中国调查研究的论文集:《华人社会的调查研究——方法与发现》(20__)和《社会调查实践——中国经验及分析》(20__)。这两本论文集对中国社会调查研究实践及问题作出了分析与探讨。其中,边燕杰在各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华人社会的调查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即语言问题、“心理二重区域”、资料比较性问题,以及大陆社会的调查研究面临的问题,即政治敏感性、调查理论的不足、大陆社会的复杂性等[1](p5-8)。本文在这些学者的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分析与探讨国内调查研究的局限性。

国内社会学研究者籍以研究本土社会的主要理论与概念,基本上是对西方的借鉴和移植。理论与概念的借用和移植给调查研究带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边燕杰所谓的“语言问题”[1](p5)。由于大陆社会与西方社会的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在借用西方理论和概念,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收集资料时往往失去测量的效度。比方,“社会资本”研究曾经一度是社会研究的热点,早期国内的学者借鉴荷兰人范德普尔等的研究,采用“提名法”来对“社会资本”进行测量,结果很快发现这一方法的“水土不服”[9].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调查对象对“关系人”的理解与西方人不同有关。其次,中国内陆的调查研究的许多概念直接译自西方,而汉语语言中对应概念的缺失也是调查研究中的一个可能障碍。montgomerybroaded曾经打算在中国研究selfconcept/selfesteem与教育成绩的关系,但是如何正确翻译self和selfesteem呢?如何把中文译出来的字句放进问卷内?如何知道受访者真的了解西方的self和selfesteem概念呢?[1](p5)另外,研究工具的借用也可能使得调查研究在本土研究中表现出局限性。在

笔者曾经参加的一项中美合作课题的调查中,借用了一部分西方的心理测量表,实际调查结果表明这些量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水土不服”问题。说到测量工具的使用,又使人想起(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中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评价,而借用的许多东西,比方“常模”的借用,使得本土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大大降低。因为这些常模是在西方社会经过多次反复、大样本测量与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由于文化的差异,所谓的常模未必就适用于对中国人测量结果的评价。这一借鉴的缺陷同时也体现出本土研究(特别是调查研究及其数据)积累的缺乏,以及后文将要论述的,由于学术研究经费的匮乏所导致的大规模调查与测量的缺乏。

由中国人心理上的独特性所导致的对调查研究的限制,其实在其他方面也有表现。比方说,调查对象对“调查”行为的理解也可能导致对调查的阻碍。调查研究应该是一个一般性的认识社会的过程,但建国以来的“调查”实践又使得“调查”在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特殊的意涵。正如方慧容所言:“在中国,调查研究又是一个,或者说随时可能转为一个改造调查对象的过程……对于被调查者来说,调查研究的意向则要相对明朗得多,调查研究总被认为是一个纠正错误,或者避免可能的错误,从而有益于被调查者的过程。”[10]虽然本文所谓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当今的学术活动中的调查研究,与导致人们对“调查”形成上述看法的,由隶属官方的组织或个人进行的所谓“调查”根本就是两回事,但既有的“调查”实践使人们对“调查”形成的特殊认识却改变不大。在农村和相对落后的地区,或者说在那些很少或没有接触过本文意义上的社会调查的对象当中,上述认识尤为强烈。笔者曾多次在社会调查过程中遇到类似上述心理带来的障碍。在一次关于移民的调查中,我们(访员)是由村干部带领下进入农户,在居委会干事带领下进入城市住户家中的③。当我们被介绍或自我介绍是某某单位来做调查时,虽然调查涉及的问题并不敏感,但我们明显感觉到调查对象对“调查”的警觉。在后来的调查实践中,笔者及研究同事在被介绍或自我介绍时,均改用了“采访您”或“向您了解一点情况”这样的说法来代替“调查”,即便如此,被调查者对类似于“调查”的行为仍有着某种程度上的心理戒备,这跟人们观念中对“调查”的理解是分不开的。

从更技术性的层面来说,调查研究的局限性还表现在抽样方面,那就是样本的采集问题和样本的代表性问题。从样本的采集来说,中国的多数学术性社会调查都或多或少运用了行政组织资源。换句话说,“行政资源”或“权力资源”在实际抽样过程中均有普遍的运用。这种运用在给调查研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调查研究带来了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行政资源”或“权力资源”的介入使得抽样具有某种倾向性,从而偏离了抽样的随机性要求。样本采集过程的另一个困境主要表现在抽样的具体组织方式上。样本规模稍微大一点的社会调查在制定抽样框(包括多级抽样框的制定)的时候,往往利用现有的官方管理资料,如户籍资料等进行的。以户籍资料为例,这种方式针对流动性小的地区是可行的,但对流动性大的区域,局限性就表现出来。局限可以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户籍所在地人口无法在户籍所在地找到(他们可能正生活在户籍所在地以外),其二是户籍所在地的外来人口可能又落在抽样框之外。梁玉成指出,中国的(城市)调查的抽样方式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按照已有的样本框,即城市逐级管理的“区——街道——居委会——居民户——居民”框架,另一是地图抽样法。在对第一种方法的讨论中,梁也指出了“人户分离”和“流动人口”会导致研究的困境[11].而地图法,实际上是将城市地图划分为若干“马赛克”,然后先抽取若干“马赛克”,接着在抽中的“马赛克”中抽取户。笔者认为这一方法在实际上遇到的问题更多,因为这种方法运用起码要有两个方面的条件作保证。首先是技术条件,这种方法要用到诸多技术,甚至卫星定位技术;其次是要有区域内的人口分布数据,并且这种数据要及时更新。由于技术和调查经费的限制④,上述两项条件在多数调查研究中往往很难得到保证,从这一抽样方式的鲜有采用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跟抽样有关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抽样的代表性。这一问题的产生是和中国社会的特征有关的。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区域的差异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作为一个差异性大的整体也许有着普遍的规律存在,然而,对一个差异性大的总体而言,来自于一定区域社会的样本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可以做到推及总体?苏耀昌等在比较香港、台湾和大陆的社会调查时指出:“香港只是一个城市、台湾也是一个不太大的地区。而大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民族种类繁杂,每个省都有其地方特色,城市和乡村区别很大。而近二十多年,社会、经济、政治和人口,变迁巨大、快速。不同的地区又有不同的发展经验和模式。在这种环境下,应该如何进行调查研究?如果在一个城市和一个农村进行调查研究,其结论是否可通用到整个大陆呢?”[1](p7-8)大陆社会的复杂性和内部的差异性,并不是没有被研究者所意识,问题可能是多数研究者对自己的研究赋予了一种普遍性的诉求,期望通过对局部社会的理解来达到对中国这个整体的理解。其实,对区域社会的研究和探讨本身不仅是有意义的,并且是必要的,正如美国学者柯文(paul.Cohen)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区域性与地方性的变异幅度很大,要想对整体有一个轮廓更加分明、特点更加突出的了解——而不满足于平淡无味地反映各组成部分间的最小公分母——就必须标出这些变异的内容和程度。”[12](p142-143)

本土调查研究在技术和手段层面的局限还表现在许多其他方面。比方,从研究者的角度出发来看抽样技术,风笑天曾经对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和《社会学研究》上的__篇调查报告作出分析,他的分析发现,在多数学者的研究中,缺少对抽样方法的介绍,并且多数调查研究的抽样方法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13].除了抽样技术以外,国内的研究者对调查研究涉及的其他方法与技术的掌握上同样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均说明调查研究的局限还有很多是来自于研究者本身。当然,研究者调查研究素养的缺乏也跟中国的特殊性有关,多年的学科中断使得现代意义上的社会调查实践在中国的缺乏,进而导致相关的研究者队伍不成熟。与学科发展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调查研究的经费投入问题。作为经验研究的方式之一,调查研究的经费需求相对较大,经费投入的不足是对这一研究方式的硬性制约。

四、结束语:对学术研究群体的反思

对调查研究的局限性的分析,并不是要否认调查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研究方式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而是藉此达到对社会研究这一学术活动本身的反思,特别是对这一活动的主体进行反思。调查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局限性,表明:有关社会的知识是复杂与多样的,因此探寻有关社会的知识的方法也是多样的,将某一种认知社会的方式普遍化与绝对化不可避免地将陷入困境。拿中国社会学研究来说,在我们借鉴西方主流(美国)的研究方式方法的同时,不能不看到,实证主义的传统,即便是在美国,从上个世纪50、60年代以来也遭到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责难,更何况本土社会还有着其独特的特征。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欧洲实践,也许能给我们以启发,那就是,范式的多元化也许更能够促使我们多角度、全面地把握社会的实际规律。当然,不能说本土研究者对方法论没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不缺少对方法论的探讨,但缺少将这种探讨与经验研究实践的结合。学术分工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如果分工的

结果是将方法论的探讨者与经验研究的实践者分为两个甚至不相关的群体,那么这样的讨论的意义又何在?

在调查研究实践中,技术和手段的局限性表明,研究者对研究工具的选用是一个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但不可忽视的一个事实是,在调查研究越来越多地被采用、被普遍认可的同时,也有一些人在研究过程中,忽视主客观的限制,忽视研究主题的合适性,盲目采用调查研究的技术与手段。更有甚者,定量技术的采用是为了修饰研究的成果,而不是出于研究的本源需要。另外,在各种定量技术的使用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时,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对这些源于自然科学的所谓科学原则与方法必须抱有一定的警惕,因为社会毕竟不同于自然,探究有关社会的知识的方式也不是单一的。也许法国的星占学家伊利莎白。泰西尔(elizabethteissier)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的事件⑤,掀起的不仅是学术标准的大讨论,而是对社会研究到底是什么的反思,是对社会科学探究知识的方式的反思。

注释:

①实地研究被看作是社会研究的四大方式之一,这四大方式分别是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非介入性研究)(风笑天,20__b,p8;艾尔。巴比,20__,p294—423),由于实地研究最能体现质的研究范式的特点,这里的比较也可以看出调查研究作为一种定量研究与质的研究的不同。

②譬如人类学的田野工作(fieldwork)越来越强调对研究“滤色镜”的剔除和以土著知识(localknowledge)来思考(参考:基辛,1981,p52;郭于华,1997)。

③找干部或居委会干事带领是考虑到现场进入的便利性,这是中国很多入户调查采用的一种策略,但它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调查带来了负面影响,下文将对这种负面的影响作专门的论述。

④众所周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多数项目(除了海外资助)经费都是相当有限的。

⑤20__年法国女星占学家伊利莎白。泰西尔(elizabethteissier)以其论文《对后现代社会既爱又恨张力下的星占学的认识论地位》在法国法国索邦大学(巴黎第五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参见《中华读书报》20__年8月29日。

「参考文献

[1]边燕杰,等。华人社会的调查研究——方法与发现[m].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__.

[2]风笑天。社会调查方法还是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学方法问题探讨之一[J].社会学研究,1997,(2)。

[3]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__.

[4]范会芳,蒋超。论社会学研究中的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__,(7)。

[5]涂尔干。社会学研究方法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6]林彬。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研究——社会学的多重解释与预测问题[oL].http:///academic/pucssr/linbin1.htm(北京大学社会调查中心资料库)。

[7]张广利。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学研究方法[J].社会科学研究,20__,(4)。

[8]翁正石。戴维逊的社会科学观[J].社会理论学报(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1998,(1)。

[9]张其仔。社会资本论——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__.

[10]方慧容。“无事件境”与生活世界中的“真实”——西村农民时期社会生活的记忆[a].杨念群。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__.

[11]梁玉成。中国城市社会调查抽样方法之研讨[a].边燕杰,等。社会调查实践——中国经验及分析[C].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20__.

[12]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3]风笑天。结果呈现与方法运用——141项调查研究的解析[J].社会学研究,20__,(2)。

[14]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__.

科学的调查方法篇8

1.调查方式单一目前大多数市场调查采用单一的抽样调查方式。抽样调查以其经济性、实用性和可推断性一直被市场调查所采用。然而,如果采取的抽样组织方式不合理,抽取的样本代表性就差,调查资料将不能正确反映市场规律。抽样调查注重认识市场普遍特征,忽视特殊状况的存在,不易发现新生事物,不易捕捉到市场的微妙变化,对个性市场的信息不易掌握。

2.调查人员不专业调查员是影响问卷调查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我国对市场调查员的要求普遍偏低,很多公司没有专门的市场调查人员,需要时就从市场临时招聘一些人员来充当,而且常常是不限学历,也不限工作经验。非专业调查人员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工作懈怠,随意性大。这种既缺乏市场调查基本知识,缺乏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又不讲究工作方式的市场调查,最终导致调查准确性差,不能掌握实际资料。

3.调查资料的搜集方法不合理调查资料的搜集是一种统计技术,讲究方法与技巧。常用调查资料的搜集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采访法和报告法等。搜集方法的选择受到调查目的、环境和经费等因素影响,不同调查目的,需要的调查资料不同;不同的调查资料,搜集方法也应该不同。调查资料的搜集方法不合理,就无法保证调查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全面性;调查资料不符合要求,后期的整理、分析和预测都是徒劳。

4.调查连续性差,对分析预测造成影响社会在发展变化,市场日新月异,企业不但要了解市场历史,掌握市场现状,还要预测市场将来发展趋势。未来市场状况是由过去发展到今天的延续,市场预测需要连续性的调查资料。市场调查工作不连续,或者市场调查资料存储保管不善,致使历史数据丢失,缺乏连续性,对市场发展趋势的预测就无法保证。没有准确地预测市场发展趋势,企业的长远规划将是纸上谈兵。

二、科学开展市场调查,提高市场调查质量

1.多种调查方式结合,相互补充不同调查方式特点不同,调查反映的问题也不同。就拿调查产品客户市场来讲:抽样调查往往是针对大众客户,掌握大众趋势,获得的是大多数客户的心声;典型调查可以针对个性客户,容易发现认识新生事物,及时开发新市场;重点调查便于了解重要客户,进行Vip管理,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市场调查要将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等多种调查方式结合,相互补充。

2.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调查人员素质市场调查人员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调查数据的可靠性,最终影响到决策判断正确性。提高市场调查人员素质势在必行,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市场调查行业进行规范管理,要求调查人员持证上岗,提高调查人员素质。市场调查要建立一系列规范的科学体系,要有专门的培训机构,规定培训学科,培养专业的市场调查人员,满足市场调查的需要。

3.针对不同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科学选择资料搜集方法市场调查的价值主要依托调查资料的质量,调查资料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学的资料搜集方法。不同的资料搜集方法特点不同,适用对象也不同。市场调查要针对不同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选择合理的资料搜集方法。如调查消费者对产品的品牌、包装、价格等的喜好程度,就适合用观察法;对新产品的包装设计、柜台陈列、销售方式等进行调查就适合用实验法;采访法适合探索性调查,巧妙灵活地搜集可靠资料;报告法适合对办事处、内部销售部门等有隶属关系的部门展开,以便得到很好配合。

4.经常进行市场调查并做好资料的存储管理企业不想被市场淘汰,就要经常进行市场调查,时刻把握市场动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不断适应和开拓市场,在竞争中拥有主动权。市场调查不能虎头蛇尾,要善始善终:前期主要做好设计工作,形成完整科学的调查方案;中期展开正式的调查,搜集准确资料;后期要明察秋毫,严谨做好资料的整理分析;最后切莫忘记调查资料的存储管理,及时建立长久数据库。

三、网络的发展,对市场调查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调查的优势不断显现出来:使用多媒体技术,降低了调查费用;动态的沟通画面吸引更多的被调查者主动参与;计算机软件完成资料存储,减少了登记性误差;它的隐身性,减轻了被调查者的心理压力;它的全球性和海量性,使问题涉及面更广等等。虽然网络调查有很多优势,但对市场调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网络调查要适合调查对象网络调查是通过互联网采取问卷调查等手段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方法。网络调查对调查对象有一定的要求,要适合调查对象,调查对象起码要有条件上网并会上网进行交流。目前我国多数城镇居民符合网络调查条件,但对偏远地区的居民,网络调查就不太适合。2012年春节,我国铁路部门为了解决农民工返乡难买火车票的问题,实行网络购票制度,当时却引起农民工的强烈不满。主要原因是许多农民工没有电脑,或者对网络不熟悉,无法网络购票。

2.网络调查对调查问卷设计提出新的要求因为调查手段和调查经费的限制,传统调查问卷都偏向简单明了,很难分层次进行。网络时代,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调查问卷可以针对调查对象有差别地设计,围绕目的任务,按区域、年龄等进行分层次调查。网络调查的参与者具有积极主动性,便于及时搜集资料。但是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很难保证资料的真实性。网络调查问卷需要设计更多、更真诚的语言,打动被调查者,让被调查者意识到认真填写的价值,保证资料的准确性。网络的不安全因素也影响了一些人的心理,使调查不容易获得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企业可以通过抽奖或赠送礼品等方式,来获得被调查者的真实资料,提高数据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科学的调查方法篇9

大学生学习绩效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和大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为深入了解化工学院大学生的学习绩效现状,掌握他们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把握他们的学习特点和状态,本次对化工学院在校学生学习绩效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客观、真实、直接地反映目前我院在校学生的学习绩效现状,间接反映目前学校在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师教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根据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通过统计软件SpSS,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得出学生学习绩效的具体数据。采用比较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分析,从学习情感、学习态度、能力锻炼三方面分析不同绩效水平学生的特征,总结出当今大学生学习绩效实际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国内外很多教育机构、专家和学者就学习绩效问题进行了研究,但大多数研究多集中于某个单一学科的研究,对于大学生地学习绩效的全面研究,在目前来说还比较少。大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对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系统地了解影响大学生学习绩效的因素,并提出较全面的解决措施及绩效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如何进一步提高广大同学的学习效率,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本次调查研究的主要目的。所以,我们认为,如何提高广大同学的学习效率及将所学知识熟练运用到实践中及建立一个关于学习绩效的评价体系,是我们在取样分析后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大学生学习绩效的研究更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对于学生学习绩效的评价,一般研究多集中于采用传统的基于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测试的方法。而本次研究,我们除了采取传统的试卷评价体系外,还引入大量基于任务的评价及机遇情境的评价等多种形式,以实现双重目标,即端正学生的学习心态,使其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提高课堂效率,使老师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相配合的目的。

1.通过本次调查研究,找出当今大学生在学习效果和实践运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学院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可参考性建议,根据所得具体数据,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找出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并针对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一要加强理想教育,制定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二要加强专业教育,增强学习动机。学校要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合理设置课程,引入社会最需求的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模式;从多方入手,调动学习积极性。要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善于挖掘大学生的潜能,因势利导,加深其对所学专业的认识。

2.根据所建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帮助学生考核自身的学习绩效水平,提高时间利用率,为进一步完善自我提供指导作用。

三、调研内容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本次的重点是调查研究。一是设计好调查问卷。通过理论学习和前期调研,全面客观掌握大学生学习绩效诸要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内容全面、操作性强的调查问卷。二是运用好调查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除此之外,综合运用座谈、个别访谈等方法,全面系统了解本课题需要研究的问题。三是提出较全面的解决措施及绩效评价体系。

本次调查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调查研究。本次调研以大学生学习绩效为研究重点,根据学习绩效的诸要素及其影响因素,设计调查问卷。在我院范围内进行大面积的问卷调查。并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全面了解大学生学习绩效现状,分析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学习绩效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二是理论探索。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青年心理学、人才学、教育学等理论,探索提升大学生学习绩效水平的对策。

三是实践运用。将本次调研的成果运用于工作实践中,并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检验调查研究成果的实效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改进。

四、调研的思路和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访问调研法和问卷调研法对化工学院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并通过抽取个案的方式进行深入调查。调查以化工学院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按不同的学科性质分工科、理科、人文学科进行调查。同时按课程的性质:必选、限选、任选,考试、考查进行分课程调查。同时,对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调查。调查方法:采取随机抽样对我校在校本科生及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采用访问调研法对我院在校本科生及部分教学管理人员、教师进行调查,并通过抽取个案的方式进行深入调查。调查内容:以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作为两个切入点调查影响大学生学习绩效的主要因素。其中,内在因素指大学生的因素,包括: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行为与学习风格等。外在因素指影因素指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包括:学校的学风、学习环境,教学质量水平、学科设置、学校软硬件设施、家庭及社会因素的影响等。

1.设计调查问卷,按在校大学生年级分别进行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男女比例和各年级人数均较均衡,涵盖化工学院在校大学生,进一步提高样本的代表性,全面获取学生学习绩效的相关信息。

2.采用专业的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初步分析。

3.运用思维导图法和系统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后结论,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关的建议、意见,并得出初步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型。

4.运用对比分析法,目的在于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绩效差异和不同课程的学习绩效差异。

5.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数据和个案进行分析,有利于提出更深刻的建议。

六、调查研究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化工学院在校大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让大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习状态有一个比较直观与全面的了解,方便他们认识现状,及时调整学习状态,积累学习经验。本次进行的调研是为了给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些合理建议与方法,以便让在校大学生更有效地使用身边的资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办事能力,使其在今后学习和社交过程中事半功倍。

当今大学生面临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如何更好地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是为大学生自身、学校和整个社会所关心的,因此通过系统了解影响大学生学习绩效的因素并提出较为全面的解决措施及绩效评价体系,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平莉.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观研究――以海南大学为例[D].海南大学,2012:11-12.

[2]谢惠存.大学生学习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03,(2).

[3]王国顺,郑准.战略联盟内企业组织学习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07(4):9-11.

基金项目:

1.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化学化工学院大学生学习绩效提升研究》项目编号:xcx2014032

2.2014年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学业预警机制及其成效研究》YGJ1415

3.2013年徐州工程学院科研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本科生模块化动态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科学的调查方法篇10

关键词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社会学学科在中国大陆经历了迅速扩张。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社会学恢复较早的高等院校,以其优势的师资、教学、教材等,影响乃至指导了国内社会学专业教学实践。然而,这些研究型院校的社会学人才培养偏好理论,注重西方社会学派的引入,沉醉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搬用。其教学体系突出了研究型能力,忽略了应用型能力培养。

因此,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社会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是一项有待完成的教学任务,而且将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社会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重要途径。社会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要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

二、社会调查: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形式

社会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系统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依据这一目标,社会学实践教学应充分考虑社会学学科特性,确定适当的社会实践方式与实践内容,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据社会学专业毕业生的反馈及社会需求调查,社会学专业应用型技能大致包括“社会调查研究技能”、“社会现象研究技能”、“个人综合素质”等,所占比例如下:社会调查方法训练,29%;社会现象综合研究,23%;个人综合素质训练,19%;社会政策分析,14%;基础理论研究,9%。

毕业生的反馈和社会需求调查显示了对社会学专业社会调查技能的浓厚兴趣和应用前景。社会调查锻炼了学生专业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术语表达能力,加强了探知社会事实的能力,从而夯实了专业基础。社会调查锻炼了学生专业的创新能力,回应社会转型的重要命题。同时,社会调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际和协作能力,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现有专业实践教学包含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形式。教学研究型院校的社会学实践教学可以将实证调查作为实践教学的基本方式,以将学生的理论与方法论经由实践加以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进行比较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与统计分析,具备一定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综合能力与科研素质。

三、现有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不足

注重社会调查研究是社会学学科的突出特点和优良传统。目前许多教学研究型高校积极主动地整合资源,加强国内外交流、校企合作,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和机会,实践教学状况将逐渐好转。但就目前教学研究型高校社会学专业的情况来看,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因素。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调查实践观念朴素

社会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师生普遍存在朴素的实践教学观念,认为实践教学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是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来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和经验技术的课程。这种观念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没有完整理解实践教学的内涵,没有认识到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适应职业岗位群的应用型能力。

这种观念反应到实践教学中,体现为社会调查的学科化倾向,将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转换成了理论教学,讲授社会学实证研究的方法和具体操作程序。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只掌握了社会调查的方法论环节和基本形式,但难以在实践上具体操作具体问题的应用分析。

(二)实践教学机会较匮乏

根据学科性质和人才培养要求,开设社会学专业的院系通常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工作。此外,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也组织策划学生利用假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这些实践基地和活动对于非社会学专业人才培养能够重要的帮助。但就社会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调查,只是最低水平的社会调查活动,很难达到专业化的素养和水平。因此,社会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本科阶段社会调查实践存在机会较少,实践程度较浅,应用调查方法较弱的问题。

(三)社会调查安排程序化

实践教学课程的持续时间较长,分为教师学校内外教学和学生自寻实践两大部分。教师学校内外的实践教学主要指涉及技能训练的社会调查,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持续七周集中实施。

单次较长的实践教学容易滋生懈怠和厌烦情绪,直接影响学生对社会调查实践的精力投入。这段时间学生将考虑毕业去向,考研、找工作,易与实践教学发生冲突,且是学生和职业岗位使用技能而非进行培养的阶段,影响实践教学的进展和技能训练的质量。

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按照选定调查课题、设计调查方案、设计调查工具、实施调查工作、编录调查资料、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的程式展开。程序严谨,但社会调查实践本身缺乏灵活操作,因为时间限定,程序环节一旦出漏,极易导致无果而终。

(四)实践教学主体被教学

社会调查是社会学专业实践教与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融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助学为辅。在低年级的实践教学中,学生表现为社会调查的无意识或低意识。在现有的社会调查实践中,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受到压制,缺乏有效自觉、主动地进行调查实践学习。因此,涉及社会调查的课题选定、方案设计、工具选取、调查实施等环节,学生表现出“填鸭式”操作实践,主动性较差。

如何在社会调查的实践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社会调查,让学生尝到实践教学的乐趣,使学生从“学会”变成“会学”,是社会学专业实践教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五)社会调查考核绩效低

有效的实践教学考核,能监督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目前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考核是以学生实践单位给予的评价、学生调查实践日志、调查实践总结和教师观察为依据,尚未充分发挥考核的实践效果。

实践教学考核绩效较低主要在于: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环节模糊,缺乏标准化依据,导致实践教学考核不够充分;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尚有难以操作性的飞地;社会调查实践缺乏考核学生掌握调查技能的最终成果等原因,需要进行考核创新。

转贴于

四、以创新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

社会学专业的本科实践教学需在创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以前实践教学的不足,创新实践教学的观念,完善实践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其他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和借鉴其他专业实践教学的先进经验,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激发学生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理顺社会调查实践观念

社会调查实践作为社会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最能体现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会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紧跟社会转型,着眼时代内容,不断进行创新。

实践教学首要理顺观念认识。通过各种途径,教师需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全面提高社会学专业的教育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需充分认识到,社会调查为主的实践教学是成为拥有社会调查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是面临职业岗位必不可少的保证。

(二)增加社会调查实践机会

社会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突出社会调查实践。针对本科阶段社会调查机会较少,实践程度较浅,应用调查方法较弱的问题,需密切关注转型社会的热点问题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命题,千方百计的增加社会调查实践机会。

同时,更新社会调查的技术手段。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社会调查实践信息化,开展网络调查、电话访谈等调查手段,充分利用Stata、SpSS、访谈专家等软件,使社会调查的技术手段更新,多渠道开展实践教学。

(三)灵活安排社会调查实践

实践教学安排需根据理论研习和现实需要灵活分配时间。单次较长的社会调查实践可以做出原则范围内的调整,根据学生的时间安排作更合理的时间与进度规划。针对这一问题的初步设想是,将系统社会调查实践的部分内容分散在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中,以减少社会调查实践与学生个人发展规划的时间冲突。

社会调查实践的流程,因为部分内容的前移和更为充分的选题准备、方法选取和使用,可以做出更为合理的调适。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科学合理的指导,允许失败的时间和反复中掌握应用型技能的可能,使实践教学环环相扣,既具有原则性,又具有灵活性,真正成为有机整体。

(四)激发社会调查主体动力

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加强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育方法。同时,社会调查实践要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尝到实践教学的乐趣,积极主动参与社会调查,大胆进行各种创新。

根据专业特性,社会调查主要从社会研究方法的回顾与深化、社会问题研究、市场调查研究、选题案例研究、统计分析方法与技术、社会实践指导等方面进行教学,强调学习的系统性、完整性,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有机地结合。社会调查实践可由兴趣相近的学生组成小组,选择相关主题持续的追踪调查实践。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担任课题负责人、自主撰写研究方案、自主搜集资料、自主撰写研究报告,得到综合训练,在实践的过程中去培养应用型能力。

(五)改革社会调查考核形成

社会调查实践的考核形式可以进行创新。在实证研究中,各个研究环节的质量都会影响整体研究成效,因而,对成绩的考核与评审应建立于社会调查的各环节中,而且还应将考核与评审方法标准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这样的成绩考核评审制度才有效和科学。

根据专业实践教学特点,社会调查实践可以尝试依照社会调查环节,从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实践的态度、纪律、能力、效果,包括学生本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和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成果四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考核,对课题负责人和课题参与人员形成不同考核内容,采取学生参与考核的方法公开、公平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