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人才资源共享十篇人才资源共享十篇

人才资源共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48

人才资源共享篇1

[关键词]科技教育 创新联合体

1联合体提出的背景

培养未来创新人才问题是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但却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如“培养模式单一、人才培养乏力、创新氛围淡薄、学段缺乏有效衔接、资源缺乏整合等”。正是在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回应的背景下,我们通过创新中小学科技教育机制,构建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实施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具体而言,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1探索多样化培养模式的需要

目前,各省市在部分实验性示范性高级中学开设创新素养培育实验班,邀请高校教授开设专门课程,开展课题研究,衔接高中与高校教育,但受到学制短、升学压力重和研究重结果轻过程等因素影响,其效果还待检验。基于校外教育的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为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1.2多学段社会化系统育人的需要

未来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效系统工程,纵向需要小学、初高中和高校教育贯通、学生兴趣教育链的衔接和校际资源的共享等,横向需要校内外结合,多方教育与社会资源等的整合,以挖掘育人的最大潜力,形成系统育人丰富的物质与文化环境。

1.3符合学习共同体理论

学习共同体理论是当前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其基本的内涵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包括教师、校长、专家和志愿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彼此间经常进行对话、沟通和交流,共享各种学习资源,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兴趣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平等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符合学习共同体理论,能够引导学生、师生和学校之间合作交流、平等对话和共同发展,形成富有创新的组织文化氛围。

2联合体及其组织形式、运作机制

2.1联合体的内涵界定

联合体是有共同育人愿景,办学特色相近的中小学校自愿结合,注重学生创新品质和兴趣特长培养的一种校际科技教育组织形式。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按创新人才成长的路径自主开展活动,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社团等机构给予专业指导,区校外科技教育机构发挥引领、协调、服务的职能。联合体具有“特色联盟、贯通学段、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多样发展”的特征,是联盟式、开放型、个性化、多样化、社会化、可持续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2.2组织框架

联合体一般由校长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教师辅导团队和学生兴趣与创新社团等组成。其中校长委员会是决策与管理机构;专家委员会是咨询与指导机构;教师辅导团队负责教科研和实践引领等;学生兴趣与创新团队自主开展科技兴趣和课题研究等活动。

(1)校长委员会由会员单位校长组成,具有决策、规划、实施、协调和管理等职能。设主席和执行主席,具体负责制定和修改章程,聘请专家委员会成员,规划科技教育项目发展与特色课程,协调校际和校内外资源共享,主持日常运作等。

(2)专家委员会由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社团等专业机构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决策咨询、协调资源、专业指导和课题辅导等。

(3)教师辅导团队由联合体学校科技指导教师组成,区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科技项目主管教师为组长。在联合体执行主席引领下,开展项目教研组活动,开发区域(校本)课程,设计策划和实施科普主题系列活动,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等。

(4)学生兴趣与创新社团是区青少年科学院的团体成员,由跨学段科技兴趣特长生组成,是学生从低学段向高学段成长的“兴趣发展通道”和创新实践的平台。在教师的辅导下,学生自主管理,开展科技兴趣小组和社团等活动。

2.3运作机制

(1)校长团队的主导机制。在校长团队的主导下,改变以往学校间对学生的培养局限在本学段,中小学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很少,特长生的跨学段培养缺少衔接、对课程的思考和实践限于本校等“各自为战”的局面,实现“多学段联合育人”。校长参与科技教育活动改变以往学校“被动响应”的状态,校长更关注科技教育,在校园创新文化的营造、师资力量的配备、设施设备的添置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校长的课程视野和领导力拓展了,“校长智慧”共享成为了现实。

(2)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引领机制。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犹如“火车头”带领联合体的发展,引领未来创新人才的成长。同时,通过校际联动深化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实践性和多样性,优势互补加强课外活动的社团化、兴趣化和丰富性,资源共享开发拓展型、研究型校本课程,示范举办各项主题系列科技兴趣活动。名校引领让各学段学校的办学思路更开宽了,育人思考更长远了。

(3)校内外教育的结合机制。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结合区域实际,激发学校自主性,按照各学段学校的愿望“牵线搭桥”,构建联盟式、开放型、多样化、社会化、可持续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学校通过加合体共享办学特色经验和成果,合力打造基于兴趣成长的跨学段教育链,构建未来创新人才成长的“绿色通道”。

(4)专家和基地资源的共享机制。通过联合体这个平台共享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社团等机构专业人士的学识与智慧,共享丰富的社会科普教育基地资源,让科学家携手中小学生从“教室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通过联合体这个平台建设项目特色基地学校,开发与共享科技项目特色资源,让科学家走进校园指导学校开发拓展型、研究型等课程的资料包,走进课堂介绍最新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等。

(5)教师辅导团队的教研机制。在校长委员会引领和专家委员会指导下,教师团队从项目发展理念与目标、活动内容与方式、师资培训、专业指导、资源整合、课程开发、活动创新、团队研修、评价奖励和智慧共享等方面开展教研活动,形成一支骨干教师梯队。开展跨学段设计教育内容,在教学和活动的内容上形成一个大的序列,从而更切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更有层次的开展活动,提高教学和活动的质量。

(6)未来创新人才的兴趣发展机制。联合体以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视野,以激励、促进发展为评价原则,鼓励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养成自已的兴趣爱好,学会研究方法,形成特长技能,形成一支兴趣特长生梯队。同时探寻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推进低学段向较高学段学校推荐兴趣特长生,形成可持续培养通道,建立科技特长生成长档案,开展个案跟踪研究。

3成效与展望

三年多来,组建的5所联合体受到了广大学校和学生的欢迎,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各级领导的首肯。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联合体的蓬勃发展和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3.1气象科技创新教育联合体成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的排头兵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二十四节气”为主线,融入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整合学科教育拓展课题研究的宝山青少年气象科技教育己形成品牌。以全国气象科技教育特色学校罗店中学为基地的10所校园无线数字气象台已组成观测网络,通过校园数字气象实验室开展活动。依托上海气象部门丰富的资源,建立了以宝山气象局为主要气象观测实践基地的集本市各区县城市气象、海洋气象、遥感卫星气象、天气预报等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活动。连续多年举办“323”世界气象日和“5.12”防灾减灾日等主题系列活动,深受广大师生欢迎。承办上海市科协第九届学术年会前沿、高端和重点项目——2011上海中小学气象科技教学创新学术论坛,受到国家气象局领导和专家的肯定。联合体荣获华东地区“校外教育创新项目”一等奖。

3.2无土载培创新教育联合体引领全市中小学无土栽培创新活动

联合体目前拥有技术先进的无土栽培实验室8间。近两年,组织开展20多项课题研究,其中在全国第25、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分别有两项获创新成果一等奖等。连续承办了四届向长三角的上海市“宝山杯”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评比,举办了“宝山杯”青少年生物与环境科学小论文评比标准的研讨会,受到了各方好评。编写的《无土栽培资料包》获全国“科技活动馆进校园”成果评比一等奖等。

3.3车辆模型创新联合体成为全国青少年车模运动的品牌

基地学校高境三中已成为全国车辆模型教育示范学校,校园集车模工作室、陈列室、室内竞技场、室外越野场和马路赛场等于一体,洋溢着浓郁的车模文化,成为面向国际的车辆模型训练比赛的场馆。承办上海市青少年车辆模型校园联赛和联合承办全国“好盈杯”顶级电动遥控房车竞赛等重大赛事。联合体还开设了车模主题网站,为广大青少年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与地平线(美国)模型公司合作研发适合青少年的模型产品,丰富车模运动项目,受到了广大爱好者的欢迎。

然而,联合体要持续发展,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我们将在组织框架上增加社区志愿者团队和家长委员会,进一步拓展联合育人的维度。在组织形式上突破区域局限,走出本区适度地与兄弟区县(兄弟省市)的有关学校建立一定程度的联合,使教育的视野更宽、力量更大、共享范围更广。在活动内容上拓展学科范围,如“宝山区中小学无土载培创新教育联合体”朝生物和环境方向拓展,“宝山区中小学气象科技创新教育联合体”朝地球与空间方向拓展等。在活动时空上构建网络实验室,如“宝山区中小学无土载培创新教育联合体”建设实时观察平台。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从普及和提高两个层面展开研究,从群体和个体两个方面积累案例,更深入地回答好未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这个至关重要而又难度极高的问题。

联合体源于创新人才培养,追求于人的终身发展。面向未来,我们相信宝山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有富于创新精神、拥有兴趣特长、勇于研究探索的未来创新人才。

人才资源共享篇2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资源共享;校企合作

1高技能人才现状

高技能人才是技能劳动者集体中的高端人群,是指在生产和服务等领域一线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具有绝活的能工巧匠,关键环节能够发挥作用,解决生产操作难题,承担技术实施与技术管理任务,具有一定创造性的高素质劳动者。

从我国在技术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师、技师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的合理比重应为22.1%,辽河油田以三大工种为例的技术工人的比例分别是采油初级1127人、中级2511人、高级6647人、技师507人、高级技师110人、井下作业初级462人、中级619人、高级593人、技师154人、高级技师44人、电焊工初级119人、中级319人、高级372人、技师98人、高级技师37人。其中采油的技师、高级技师占采油工比重为6%;井下作业工技师、高级技师占井下作业工比重为11%;电焊工的技师、高级技师占电焊工比重为14%,与之相距甚远,技能人才短缺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这种短缺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1)高技能人才数量与企业需求不适应,目前全国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的局面普遍存在,尤其是高级能人才严重短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重还不到10%,而企业需求比例是20%以上,调查显示,目前辽河油田最急需的人才是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

2)技能水平年龄结构与企业需求不适应,在技能员工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非常低,年龄在35岁以下的高技能人才比例就更低,在辽河油田的技能工人虽然近几年在大型技能比赛中破格晋级了几位年轻的技师,但远远不能满足现状,技能革新,严重受到阻碍,直接影响经济效益损失。

3)技能员工总体水平与企业需求不适应,目前各技能人才等级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技师和高级技师更是严重短缺。

高技能人才短缺的原因分析:

(1)人才观念存在误区

观念陈旧:长期以来人们对“人才”的错误理解,是造成技能人才的短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多年来我国传统观念任务所谓“人才”就是硕士、博士、研究生,而技术工人却被划入了“工人阶级”,认为工人阶级就不是人才。重学历能力的观念在我国的大多数家庭普遍存在,家长认为孩子考上大学就是有出息,而如今考个技校之类的职业教育认为就没有出息。形成了干啥也比当工人好的错误观念,大多数家长不支持子女上职业技校,造成了社会普遍存在的重文凭轻技能的现象。

(2)培养周期过长,晋级难

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一个中级工要至少三年,然而,中级工要想晋升为高级技能人才,则要按现行的要求级级递进,不能越级考评,而且每一级间隔都是几年时间。技师考评没有形成制度化,许多优秀青年技术工人即使达到技师、高级技师的水平,也难以得到及时晋级,从而导致高级技能人才数量少、年龄偏大。

(3)缺乏有力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企业中技术人才与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相比,工资待遇偏低,即使是高级技工,其工资收入也没办法和职位最低的管理人员相比。这无疑打击了人们学习技术的积极性。

(4)技能人才培训经费少

近年来,国家规定企业工资总额的1.5%作为职工教育和培养经费,但在相当多的企业得不到落实。不是提取比例达不到1.5%,就是经费大部分用于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上,甚至用于外出考察、参观,真正用于技术工人培训上的不多。

(5)生源少

现实生活中,技校学生与大专、大学甚至中专学生在某些地位和权利上,仍存在明显的落差,学生家长千方百计为孩子找所谓的好学校,实在不行了才无可奈何的选择技校。这致使上技校的生源在逐步减少,高技能人才培养举步维艰。

2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预测

从辽河油田的高技能人才密度可以看出,公司存在三大优势和三个不足,三大优势:第一个优势就是公司拥有庞大的技能操作人员资源总量优势;第二大优势拥有独特的专业技术人才优势,辽河油田是一个以稠油、超稠油开发为主的油田,多年来广大的科研人才,技能人才立足本油田实际探索出稠油、超稠油勘探开发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同时也培养出了很多技能专家;第三大优势拥有丰富的高技能人才的后背力量,在技能操作人员队伍中45周岁以下人员粗略统计占总量的88%。三个不足:第一个不足核心高技能人才不足;二是高技能人才队伍整体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大专以上学历文化人员粗略统计占有量为10%;三是高技能操作人才接替不足。随着人员逐年老化,高技能人才接替不足日益凸显。

辽河油田公司目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渠道有两个:一是按照培训计划由辽河油田局人事处统一组织培训高级工、技师培训班,主要针对油田公司重点培训项目及员工共性需求,坚持重点人员重点培训,优秀人才优先培训,紧缺人才抓紧培训的原则;二是由生产单位结合生产需要自行组织岗位培训。

3高技能人才资源库建立

高技能操作的人才专业技术型人才库架构,即人才梯队。建立一支合格的人才梯队,在需要人才的时候,永远有合适的人选,明确企业现阶段及未来所需的人才种类,合理地从社会和企业内部予以引进、培养和储备人才,并定期对企业固定人员进行评估和管理,调整、安排好人才的职务,提拔有实力的员工,确保他们是工作在最适合自己的职位上,从而发挥其最大潜力。

具体实施办法:

首先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人力资源体管理部门,专门负责人才的招聘、筛选、安置、培训、奖励、安抚和挽留等事项,并负责保密。

其次,要建立并完善企业人才招聘、培训、考核、奖罚、晋升机制,做好人才储备及在职人员管理的工作。

另外,建立企业文化管理机制,丰富员工文化生活,增强企业凝聚力,也是巩固企业人才库稳定性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此同时,企业管理部门要做好人才管理机制实施的监管工作,确保人才管理的规范性。

人才库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库,做好以下几点,可以帮助企业的人才梯队不断补充、提拔有潜力、有能力的员工,适应企业不断发展的人才需求。

1)建立并完善人才招聘机制;

2)建立并完善员工培训机制即人才培养机制,帮助员工在企业中成长为人才;

3)建立并完善员工考核机制;

4)建立并完善晋升、奖罚、淘汰机制;

5)在职人员管理机制(人才梯队);

6)建立企业文化管理机制;

人才资源共享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共享机制;人才管理

在教育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才的培养已经到达了相应的社会水准,但社会各个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面对市场的竞争,以及社会的需求,如何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如何提升资源共享绩效,是整个社会都面临的问题。下文将就人力资源共享提升机制,进行分析论证。

一、关于人力资源共享绩效

所谓的共享潜在绩效,主要是指在一定的管理框架内,实现人力资源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具体表现为共享过程合作绩效以及共享主体对共享过程的管理绩效,一般来说,共享绩效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学术绩效和商业绩效。力资源共享绩效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高收益性。通过完善的人力资源共享与合作机制,可以有效的跳出人力资源数量和能力的束缚,为整个团队带来新的创意和工作方式,进而能够实现共享主体收益最大化的目标。

2、受益主体多元化。一般来说,实现人力资源共享,能够让整个部门享受人力资源共享带来的成果,能够让管理团队和员工,找到更多的工作热情,能够全面提升团队和员工的创新能力,同时,所在的行业,乃至部门所在的区域也能从共享中获益。

3、高管理驱动依赖性。团队和部分之间的充分协商合作,必须要建立在整个企业或者单位的高度之上,只有从全局是思考,从全局去把握,才有可能搭建人力资源共享绩效的平台,才能真正的创造出团队相互合作,部门相互沟通协调的机会,也才能在内部营造信任文化,进而实现充分合作。

二、基于社会资本的人力资源共享提升机制构建

一般来说,社会资本的各维度始终会影响科技人力资源共享团队成员间的共享过程。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要达到预期的共享效果,那么,就需要从提高社会资本的角度出发,进而再根据企业或者单位内部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的引入沟通机制、信任机制和激励机制,最终确保人力资源共享能够实现。

1、科技人力资源共享沟通机制

事实证明,有效的沟通是成功实现人力资源共享的关键。通常我们可以将团队的沟通,分为两类,即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要构建有效的正式沟通机制,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确立共同的目标,只有在这一前提下,才能实现个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然后才能在实际工作出,以个体目标的实现为前提,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二是成员一定要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这是完成任务的核心基础;三是实现任务协调,也就是要在团队内实现人员的协调性;四是互动模型,在共享机制中,只有实现互动,才能实现人力资源共享绩效的目标。

要构建有效的非正式沟通机制,就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实:一是相互理解,也就是要求整个企业或者单位的团队,能够对社会规范、价值观及个人背景有相互理解并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二是相互信任,也就是需要整个人力资源部门在短期内,实现所有人员的相互信任。三是社会联系,也就是要确保整个企业或者单位的成员,能够通过分享幽默、个人经历等,拉近彼此间的关系。

图1人力资源共享的沟通机制模型

2、科技人力资源共享信任机制

一个企业或者单位,能够实现人力资源共享的另一核心是信任机制的建立。要实现人力资源共享,那么就必须首先建立信任机制。不管是企业,还是事业单位,如果要在外部实现行业资源共享,那么就必须要在建立信任机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只有通过合作双方的声誉以及相互间的承诺,才能完成整个机制的建立。

图2力资源共享的信任机制模型

当然,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还必须要稳固信任关系,那么这不可避免的需要建立信任维持机制。而相关研究表明,影响信任维持机制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人力资源的相互依赖性;二是沟通渠道和资源的机会主义。而事实证明,相互依赖性越强、沟通渠道越有效,信任机制就越稳固。这也就意味着,在实现人力资源共享的过程中,要保证沟通渠道的顺畅,保证相互间的依赖性,积极防范机会主义的发生。

3、人力资源共享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能够确保人力资源共享顺利进行的核心因素。关于激励机制的设计,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一是在保证整体利益的基础上,需要对个体特征有充分的把握。在人才资源中,所有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因此,要发挥合作共享的机制,就必须对个体特点有充分把握。二是整个团队和个体,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拥有一定的决定权。三是要能经常性的更新知识。总而言之,必须坚持以人才为核心的原则,构建各种激励机制:包括文化激励、目标激励、考核激励与分配激励。

如图3人力资源共享激励机制

在人力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过程中,文化激励手段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可以使得个体形成团结一致的奋斗目标,增加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凝聚人力资源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在优秀的文化氛围中,才能充分地发掘出人力资源的潜能与无限创造力。实现人力资源的共享,就需要个体之间可以互相分享智慧与知识,因此,需要个人具备良好的合作、协作与沟通能力,才能使得自身的智慧在团队范围内得以共享,从而提高整个人力资源的综合实力。要建立良好的文化激励机制,就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

首先是物质文化方面。为了刺激人们形成合作共享的机制,就需要有良好的物质文化保护,例如树立起团队的整体形象、成员之间的个人形象以及产品的外在形象等,通过形象的同化作用,使得团队间形成良好的文化认同心理。并设置一定的物质奖励,刺激人才之间互通有无,充分发挥个人才智为建设社会而奋斗。

其次是制度文化方面。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有国家政府部门及当地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法律保护、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劳动力市场规范等制度保障。政府要通过城乡统筹、社会保障、环境优化等综合措施,设置和优化制度安排,为人力资源开发创造条件。为促进人们的增收,关键是促进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就业,宣传共享的理念,有利于在组织或团队中形成愿意共享的文化氛围,从而为形成“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人们就业―促进人们长效增收”的良性循环共享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三、结论

事实上,本文主要是在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源共享关系模型的基础上,分别从三个方面,即结构纬度、认知纬度和关系纬度,全面立体地阐述了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源共享意愿和共享能力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企业或者单位,要实现人力资源共享,可以考虑在提高社会资本的角度上,通过三大机制:沟通机制、信任机制、激励机制,为企业或者单位的人力资源共享,提供实施的可能。

参考文献:

人才资源共享篇4

论文摘要: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是可以跨时空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文献信息服务的共享模式。目前我国在文献资源共享方面存在着意识薄弱、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法规滞后、人才紧缺、缺乏统一标准和通用规范等问题,因此需要变革传统观念树立共享理念,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加快法制建设,建设高素质的人才管理队伍,推进文献资源共享的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主要是指利用以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存储、检索和传递,跨时空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文献信息服务的一种共享模式。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改变传统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建立适应网络环境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模式,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共享意识薄弱。目前,尽管图书情报界在理论上认可了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性,但共享实践却不尽如人意。传统图书馆习惯于“自给自足”式的管理模式,共享意识薄弱,在馆藏建设方面,不考虑本馆的实际情况和服务对象,追求“大而全”的建设模式,不仅无法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预期目标,而且导致了大量资源的重复浪费,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合作双赢”理念相去甚远。

   其二,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目前,我国存在公共图书馆系统、科技系统和高校图书馆系统三大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它们分别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统筹规划。这不仅不利于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而且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系统和部门,需要建立高层次的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共享协调组织,通过科学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对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加以保障。

   其三,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制约共享。随着现代信息资源网络化和数字化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的知识产权概念受到强烈冲击,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一方面,在网络环境下,以数字化的形式传输、下载、复制信息产品不仅成本低廉,而且非常方便,如果不加约束,必将严重损害著作人的利益,从而违背“法定许可”和“合理使用”的版权通行制度。另一方面,为了切实保护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知识产权,这将严重制约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其四,专业化的技术型、管理型人才紧缺。人才问题与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成败息息相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是做好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重要保证。但目前我国从事信息系统、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究人员较多,从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和研发的人员相对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影响了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顺利实施。

   其五,缺乏统一的标准和通用的规范。众多成员单位的共同协作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前提,然而在现实当中,很多文献信息中心和图书馆各自为政,采用的存储、检索与数据传递标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既导致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的重复和浪费,又严重制约了各个信息服务部门的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对策

   其一,变革传统观念,树立共享理念。更新观念是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为此,图书馆必须从战略高度上认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意义,彻底根除资源共享中的本位主义、利己主义,切实树立全局观念和共享意识,将本馆的馆藏资源看成是社会的资源,将本馆看成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成员,将共享看成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另外,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到,任何一个图书馆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文献收全。在网络环境下,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个性化,图书馆之间必须建立起相互信任、密切合作的新型关系,才能在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的跳跃式发展。发表教育教学论文

   其二,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要打破图书情报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格局,营造一个良好的文献信息共享环境,必须建立一个由政府统一领导的、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横向协调管理机构。该机构应该具有制定统一的信息资源共享发展规划、确立统一标准及资源共享规范的权力,由它组织开展联合采购、联合编目、馆际互借,还可以在数据库加工、联合进行图书馆员工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进行协调。另外,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享还应该建立网络信息资源控制中心,一方面对网络建设布局实施调控,另一方面在网络内部确立明确的共享关系。

   其三,加快法制建设,寻求均衡发展。我国应该尽快出台《图书馆法》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对网络环境下文献信息资源在传递和利用过程中涉及到的文献复制、计算机检索、本馆资源的保护和加密、用户隐私权不被侵犯以及文献信息资源不被窃取和篡改等作出明确规定,以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公共借阅”。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部分信息资源共享法规、条例,但其远远不能适应文献信息资源网络化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充分借鉴英、美等发达国家在确保文献资源共享活动顺利进行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代表了用户的利益,而知识产权则代表了创作者或投资人的利益。如果过分保护知识产权,就会严重制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反之,如果不限制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又必然给知识产权人的权益造成侵害。因此,在切实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应按照市场规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保护期限和保护方式作出合理的规定,便于科技知识的扩散和传播,使各国共享科技进步带来的利益。总之,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应该兼顾知识产权人、传播者、网络提供者和用户利益之间的平衡。

人才资源共享篇5

关键词: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四库五中心;运维机制

0引言

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是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指的是由多所高校或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研究机构等主体共研共享共推教学资源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和教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达成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效益最大化。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联合四十余家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成功申报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现代宠物技术教育教学资源库是基于现代社会宠物行业宠物护理美容、宠物训导表演、宠物饲养繁育、宠物疾病防治四类职业岗位群需求,构建的面向宠物类教育教师、宠物类专业学生、宠物养殖企业、宠物食品饰品生产经营企业、宠物医院、宠物养殖场、宠物养殖爱好者的“辅教辅学”现代宠物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资源库由职业院校、宠物行业、企业共同建设,设有以宠物行业、企业、教学、就业等资源检索、下载、浏览为主的教学素材库、岗位资源库、行业信息库、拓展资源库四个资源信息子库,以宠物技术学习、交流、互动为主的课程中心、培训中心、测试中心、互动中心、微课中心五个功能中心。具备共建共享、传播便捷、获取成本低、持续更新等特质,不仅针对宠物类专业职业教育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又能满足宠物行业企业在职人员、宠物爱好者终身学习的需要。

1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的重要意义

通过共建共享现代宠物技术教育教学资源库,丰富教学资源,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多层面的意义。

1.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随着现代社会的加速发展,教育教学实践动态变化的特征更加显著,尤其随着宠物行业企业岗位需求、人才培养模式、入校学生特点等方面的不断变化,要求高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课程体系、改善实习实训条件、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等。各个高校之间,以及高校与宠物行业企业、社会教育研发企业等共同合作研发现代宠物教学资源库的过程,融合了最新的专业知识,增加了大量的微课、动画、视频、试题库等内容,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的形式与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直观感受,提升了教学质量。通过宠物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有效地支持宠物专业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在适应宠物行业高速发展过程中,保证高校实现宠物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

1.2丰富教育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教育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在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尤为重要。要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要保证教学资源的量度、丰度和效度。现代宠物教学资源库建设,除了学校自身,宠物行业企业、社会教育研发企业也全面参与,通过共建共享模式,丰富现代宠物教学资源库内容,实现教育资源充分利用,推动学校办学育人实践深入发展。

1.3促进学校内涵建设

高校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办学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建设、评价模式创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而内涵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办学实力。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载体。采用共建共享的模式来推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有助于学校课程建设的推进,保证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力推动学校内涵建设。

2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的基本模式

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行政府助推、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模式。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联合四十余家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成功申报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通过政府大量财政拨款,有力地保障了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新建了24门在线课程,建设教学素材库,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增大校园网主干大带宽,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全面助推。对于现代社会,对宠物的需求不断增加,科学养宠、文明养宠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汇集了大量相关宠物科普知识与专业知识可以为有需求的社会人员提供平台。同时,行业企业、研发机构和科研院所等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主体,通过与学校深度合作,共同参与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供一线教学素材,提供最新行业标准,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建成共享型网络平台,可以帮助企业在网上实施员工培训、实习招募、人才招聘等工作,满足了行业企业的需求。政府、学校和行业企业三方主体形成高效合力,协同推进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建设,满足社会、学校、行业企业的需要,实现了共建共享的目标。

3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的主要原则

3.1系统性原则

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是一个具有明确目标的有机统一的系统过程,由共建共享主体、内容、目标、方法和途径等各要素组成。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相互作用,共同形成有效合力,推动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过程有序开展,使得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成为一个有序的系统化运作过程。任何要素不可或缺,否则必将影响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过程的有序运行。在开展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系统性原则,综合考虑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深度把握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过程的本质规律,高效推动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的稳步开展。

3.2多元性原则

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可以从共建与共享两个方面去把握。共建是指教学资源库由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建设,包括政府、各个学校、行业企业、社会教育研究机构等;共享是指教育教学资源能够被多方所享用,包括各参与方、社会学习者等。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过程必须要协调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保证教学资源能够被各方所享用,达到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的预期目标。

3.3动态性原则

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随着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变化,教学资源研发必须不断创新。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必须要在动态变化过程中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研发创新必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教学资源库研发创新的设定目标、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选择、实施的步骤等,都必须要符合新时代高职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

4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的架构及建设

4.1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的架构体系

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建设,从落实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出发,依据“使用方便、实用有效、共建共享”的原则,以包括在校学生、行业企业员工、教学人员、社会学习者等多元化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一体化设计和构建了“四库五中心”的架构体系。“四库”指以宠物行业、企业、教学、就业等资源检索、下载、浏览为主的教学素材库、岗位资源库、行业信息库、拓展资源库四个资源信息子库。“五中心”指以宠物技术学习、交流、互动为主的课程中心、培训中心、测试中心、互动中心、微课中心五个功能中心。

4.2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的内容体系

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依据宠物相关专业特点、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等要求,对相应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加工和整合,分别添加到相应层级以及模块中,形成宠物相关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4.2.1专业层级。根据宠物相关专业特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确定各专业的专业体系。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规划及设计、主干课程、各门课程资源、案例库、示范课程等。专业相关多门课程相互协调统一形成课程育人合力。4.2.2课程层级。每门课程先确定课程标准,再根据课程标准建成相应章节资源、课程案例、试题库、示范课堂等。4.2.3项目层级。根据课程项目具体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设计制作项目资源,体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教学设计原则,构建与之相对应的项目素材、多媒体课件、精品微课和学习任务单、项目试题库等资源。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按媒体类型建成了文本、多媒体课件、教案和课堂设计、音频、动画、图片、视频、三维交互和虚拟仿真软件等资源。按应用类型建成了教学指导文件库(包括教材、学习指导书、试题库等)与技术资源库(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准、技术文件)等。既包括理论性教学资源也包括实践性教学资源。

5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的机制探究

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是一个边开发、边建设、边使用、边反馈、边完善的动态过程。在新时代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要实现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必须更积极地借助大数据平台、新媒体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比如,可以通过云计算来进行用户分析,抓住不同用户学习的兴趣点来进行课程的更新升级。也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云盘等多种形式来保存精品教学资源,让教师、学生、企业员工、社会学习者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多样化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交流,保证每个用户都能够体验到优质的教学资源。

5.1明确高效的共建机制

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机制发展的核心基石就是优质的教学资源,只有在拥有优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够完善整体机制。在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要通过各参与方多元化收集、整理、升级、更新宠物技术相关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优质的微课、精品在线课程、虚拟实验系统等各种形式来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优化。通过各参与方的共同努力让教学资源库质量不断提升,吸引更多的学习者。

5.2探究完善的共享机制

在建设完善教学资源库的同时,要积极地探究教学资源库的共享机制,建立完善的社会学习云服务模式。教学资源库的共享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注册共享、实名共享、免费共享,可以微信登录、QQ登录,让更多的学习者接触到优质海量的宠物相关教学资源。根据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提供不同形式的教学资源,比如,社会学习者更倾向于实用性强、时间较短的高质量短视频、微课;学生更倾向于优质的系统的在线课程。结合新时代、新媒体的特点,依托云平台为不同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形式可以更好地提供云服务。

5.3构建科学的运维机制

要高效地运行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必须要建立起科学的运行维护机制,保证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发展。学校内部设立专门的运行维护部门,进行共建共享平台的规划,负责教学资源的创建、上传、审核、升级、更新、用户服务、后台监测和日常维护。运维部门制定与行业企业、其他学校的共建共享协议,协调多方关系,推进各参与方的相互交流。运维部门同时负责对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情况和实际使用情况不断进行评估,多方面进行教学资源的剖析,保证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安全、高效运行,能够提升共建质量和共享效率。

5.4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

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在共建共享过程中做好组织、制度、资金、安全等方面的保障,推动了共建共享工作的平稳进行。学校建立了强有力的资源库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与各学校与企业共同成立资源库工作小组,各项目主持单位成立资源库建设小组,创建开发团队,协调资源库的建设,从组织体制上保障教学资源库的共建共享。同时出台了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建设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运维。除了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以外,学校也配套了大量经费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维护等费用保证了教学资源库的顺利运行。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大数据”更需要“大安全”。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平台必须要保证绝对的安全,加强网络安全防护预防网络攻击,教学数据资源及时进行备份,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同时,还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资源库在共建共享过程中产生的教学、科研、临床试验等各方面成果以及原创的图片、文档等资源要积极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以防被人盗用或被侵权,保障资源提供者自身的权益。如果要进行有偿共享时,要制定相应的共享协议,详细明确共享双方的责任和义务,避免在出现纠纷时无据可依。在共享过程中利益如果受到损害,各参与方可以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及时有效进行维权。

5.5明确合理的评价机制

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价值导向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指标对各个项目、课程、微课等进行动态绩效评价,通过后台大数据分析、用户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各种形式及时发现共建共享过程存在问题,提出并落实相应的解决方案,保证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过程的稳步开展。同时,对照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预期设定的目标,通过绩效评价还能实时监测共建共享目标的达成度,保证资源库共建共享过程的有序开展与预期目标的顺利达成。

6结语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尤其是受肺炎疫情影响,网络教育席卷了整个教育行业。由于网络教育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可以跨时空进行学习,所以无论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更加注重网络教育。网络教育另一大优点就是其共享机制,极大地扩大了培训范围、培训对象,为打造全新的学习型社会提供动力。现代宠物技术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可以高效地实现教学资源的利用。

参考文献

[1]李桂荣.大学组织变革成本分析[J].教育研究,2006,(02):33-40.

[2]刘志国,刘志峰.高等职业院校战略管理研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51.

[3]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8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9-20.

[4]戴勇.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核心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3):80-81.

[5]童卫军,姜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07-110.

[6]韩丽屏.高职优质数字化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规划与实施——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校本资源库建设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38-40.

人才资源共享篇6

关键词资源共享协同创新集群创新系统

一、前言

医药产业园区不仅集聚了大量的资金、信息、人才、智力等有形和无形创新资源,而且集聚大量的医药企业、医药相关企业、医药科研机构、高校、研究所、风险投资机、信息咨询机构以及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地税局、国税局等政府机构,这些机构形成了医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四大主体,即: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机构。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集群创新的发展成长离不开系统内资金、信息、智力等资源的配置共享以及系统内四大协同创新主体的相互协同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资源共享理论及协同创新理论来分析研究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网络模型,以便于为医药产业园区的集群创新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相关理论分析

(一)资源共享理论

张明(2014)认为:资源共享主要指在不损害资源相关利益方的前提下,避免或者减少资源的不必要重复建设,并将资源向社会开放的过程。[1]资源共享是有效合理利用资源的配置方式,有利于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资源的再利用、再开发,减少资源的重复建设与资源开发的成本。资源共享在产业集群化发展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产业集群实现资源协同、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一方面,促进了成员间的合作与沟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成员间合作和交易成本,降低资源建设与开发的成本;另一方面,各成员通过对共享资源的获取、吸收、处理,提高了自身竞争力,并实现了资源的增值。

医药产业园区集聚了大量的资金、信息、人才、知识、基础设施等有形和无形的创新资源。笔者认为,医药产业集群创新资源共享是指集群内成员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或核心竞争力的情况,适当的各自贡献出一部分创新资源,并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实现资源的交互与共享。医药产业园区以医药企业为核心,集群创新活动围绕集群内所有成员企业的创新活动而进行,创新资源共享是提高集群创新能力、提高集群竞争力、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医药产业实现集群发展的目的之一。相对于离散的集群外医药企业而言,集群内的成员企业可利用的创新资源范围要大得多,不仅包括企业自身内部可利用的创新资源,也包括存在于集群内的由其他成员企业以及其他主体成员所贡献的“共享性创新资源”,企业通过对这些“共享性创新资源”的再利用与再开发,创造新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并不断与集群内其他成员进行资源交互与共享,这一方面使自身的创新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另一方面吸引获得更多的创新资源,实现资源拥有方的合作共赢与资源共享。同时,由于集群内组织在地理区域的临近性以及复杂的组织间网络关系,大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与经营成本。另外,由于知识、信息、人才等资源的共享,也会带来集体学习效益、知识溢出效应及知识转移,进一步提升园区的集群创新能力。

(二)协同创新理论

协同论也称之为协同学,该理论由德国教授哈肯(HermannHaken,1971)提出。“协同”的意思即指合作、协作,协同学意即协作作用的科学。[2]协同学是一种复杂系统理论。它把一切研究对象看成是由组元、部分或者子系统构成的系统,这些子系统彼此之间会通过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等方式相互作用。通过子系统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整个系统将形成一种整体效应或者一种新型的结构。协同理论最重要的是“协同效应”,即系统内各子系统、要素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产出要超出各要素、子系统单独作用的产出总和,也就是“”的效应,协同效应是协同作用产生的结果。随后,学者将协同学理论应用到创新领域,促使了协同创新理论的产生。吴杰等[3](2005)将协同创新定义为企业与其他组织结构在市场结构关系中建立的相对长久的、有助于企业之间开展创新的活动方式。胡恩华、刘洪(2007)认为协同创新是通过企业与群外环境通过既竞争又协同的作用方式实现的。

医药产业园的集群创新系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有众多要素形成的“协同系统”,这些众多的要素有四大创新主体组成:即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组成,这些主体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盈利性组织等为辅助的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系统,并通过对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共享、交换等连接在一起,各主体通过相互间的“协同作用”共同推动园区集群创新系统的“进化”发展。

(三)资源共享与协同创新理论的关系

从资源的来源与流向看,医药产业集群内“共享性创新资源”来源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这四大协同创新主体,并最终流向与企业及高校/科研机构这两大创新主体,参与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行为中。园区内的企业作为集群创新的主要供给者和需求者是集群创新的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是园区集群创新的源泉,为园区创新提供人才、技术、信息等支持;中介机构是园区集群创新的重要支撑者,为园区创新提供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支持;政府是园区集群创新的支持者与监督者,为园区创新提业政策及资金支持,同时又要以监管者去宏观把控和监督园区创新。从这里看出资源共享是集群协同创新的基础。

从协同创新的本质来看,协同创新本质是由于创新资源的稀缺性导致单个创新主体打破组织边界,进而与别的组织进行资源与要素的交互、共享。协同创新的关键是确保各种创新资源与要素在各创新主体间的互动,建立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间的人力、资金、知识、信息、技术、设施等资源的有效流动,确保各种创新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各协同创新主体间关系协调、行为配合、资源互动和信息反馈的有效协同关系。[4]通过创新资源的共享,各企业、各高校/科研机构获得自身所需要的创新资源,独自进行创新活动行为或者与其他企业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进行创新活动。

三、基于资源共享及协同创新建立医药产业园区创新系统

笔者认为,医药产业集群资源共享系统可以分为资金资源共享子系统、信息资源共享子系统、知识资源共享子系统、人才资源共享子系统、物质资源共享子系统,这些资源共享子系统共同推动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的发展。

(一)资金共享子系统

医药产业园区的共享性资金资源主要来源于政府(各地政府扶持园区发展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包括对创新项目及创新成果的财政资助与补贴、税收优惠、重点项目的直接投资等政策)、银行低息贷款、为企业创业创新活动提供融资、信用担保等支撑条件的风险投资机构及融资担保公司、创业企业家投资者以及园区设立的研发奖助基金、创新成果奖励等。这些共享性资金最终流向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活动,为其创新活动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降低了其研发创新的风险,同时也激发了园区内成员的研发创新积极性,推动了园区内成员间的合作创新;另外,良好的创新资金环境更吸引了那些有技术却缺乏资金的创业者入驻园区,进一步提高集群的创新能力。

(二)信息共享子系统

医药产业园区的共享性信息资源主要来源于园区建设的一系列信息共享平台,包括虚拟医药图书馆、文献信息库、专利信息库、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咨询服务平台等公用平台,这些平台连接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律师事务所、信息咨询机构等中介机构,并实现了信息资源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转移,同时,减少了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信息开发、信息搜索、信息利用的成本,促进了信息资源的再利用,避免了信息资源的重复开发。另外,这些共享性信息资源也促进了各主体间的集体学习与知识积累,并进一步体现在研发创新活动中,提高集群创新能力。此外,医药产业园区内人才资源的共享会间接带来信息、知识资源的共享,特别是那些高层次研发专业人才,其所具有的信息与知识资源对企业创新活动尤为重要。

(三)人才共享子系统

人才资源是园区创新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医药产业园区的共享性人才资源主要来源于高校/科研院所机构、园区内猎头招聘公司、培训机构以及园区经常举办的人才招聘会、人才交流会等。高校/科研院所机构具有教育和培训人才的职能,其也是园区集群创新的源泉,通过产学研的合作,促进集群内人才的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的共享与转移,促进园区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园区还经常举办人才招聘会或者通过猎头招聘公司从外部为园区内企业招聘优秀人才资源,为企业实现人才的引进与储备,并通过人才资源共享平台、人才交流平台实现人才资源的自由流动与共享。

(四)知识共享子系统

医药产业园区内的共享性知识资源主要来源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培训教育机构、培训咨询机构等,通过虚拟图书馆、文献信息库、网上学习、学术交流会以及经常性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商业管理培训等平台与方式实现园区内知识资源的共享,并进一步形成集体学习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园区内成员企业汲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资源,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知识共享一方面会带来无形资源的产生,如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等;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更多的创新价值与经济价值,如创新成果与产品的出现、创新产品销售收入和销售利润的增加、成本的减少等。

(五)物质共享子系统

医药产业园区内的共享性物质资源主要包括水、电、供暖、网络、公交、医院等园区内人人共享的基础设施,还包括有一定权限的公共实验室、会议室、科研场所、实验仪器设备等物质资源。这些物质资源多数是由政府与其他企业投资建设,并为园区内各主体共享利用。这些共享性硬件设施为园区的产业发展及集群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撑条件,避免了物质资源设施的重复建设,为园区内新创企业及中小企业孵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资源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从四大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系统及资源共享系统建立以下医药产业园区集群创新系统网络图:

四、总结

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其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研发周期长的特点促使其发展趋向于向医药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医药产业园区在医药产业集群化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园区集群创新是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医药产业园区要加强资源共享体系及平台建设,提供资源优化配置效率,充分发挥各主体间的协同创新作用,促进各主体间的合作、交流与沟通,充分实现成员间资源的交互与共享,实现医药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飞跃提高。

(作者单位为中国药科大学)

[作者简介:范增(1989―),男,中国药科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医药产业技术,经济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张明.区域创新资源整合共享实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

[2]张琼瑜.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研究[D].江南大学,2012.

[3]吴杰,胡达沙,李勇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资源协同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11):172-174.

[4]郑莉莉.基于协同创新的科技人力资源共享绩效评价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人才资源共享篇7

【关键词】图书资源;信息化;整合;共享;实现途径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信息化环境的出现,衍生出许多信息技术工具,这些工具为资源信息化整合与共享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图书资源的信息化发展,以及图书资源信息储存量的增大,图书资源信息化整合与共享势在必行。相关部门需寻求有效的途径,对图书资源进行信息化整合与共享,优化和完善图书资源管理。图书资源信息化整合与共享是时代的要求,能够完善图书资源的管理工作,方便读者快捷的获取图书资源信息,对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实现图书资源信息化整合和共享的作用

1、有效降低图书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成本

我国图书资源的平台分布较散较广,且形式多样,只有实现信息化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建立多元化的图书资源与整合共享机制,对技术进行不断革新,降低图书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成本,让有限的投资经费能确保基础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2、集聚更多单位参与到图书资源整合与分享的工作中

目前,我国图书资源的信息服务环境较为复杂,若单纯进行技术模仿,则很难吸引读者[1]。因此,对图书资源进行信息化整合与共享,并不断进行技术的创新与革新,才能集聚更多的单位积极参与到图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工作中来。各单位联合对图书管理技术和图书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以使用者的需求为基本导向,来进行各项技术的有效创新,实现图书馆项目的最强竞争力,保障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实现图书资源信息化整合和共享的途径

1、建立多元化的图书资源整合和共享机制

为实现图书资源信息化整合与共享,相关部门需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力度,对图书资源信息化整合与共享工作进行全面地考察,在依照实际情况均衡协调及统筹规划的前提下,构建多元化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促进图书资源信息化整合与共享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建立并完善图书资源信息整合与共享的机构组织。高校的图书馆处于信息化整合与共享的初级阶段,常规建设资金的划拨很难落到实处,因此需要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如:企业赞助、民间筹资等,以此来有效进行信息化整合与共享的工作。

2、完善并构建标准化的资源信息数据库

实现图书资源的信息化整合与共享,必须以完善标准化的资源数据库为基本条件。统一规范的资源数据库能够保障图书资源的信息化整合与共享,选用和使用数据库时,应考虑其升级性、通用性、开放性、可靠性和易维护性。自行开发的软件价格便宜,但其升级、通用、维护的性能不高。所以在选用数据库时要优先考虑其性能因素,尽量选用大型的商用数据库,如:oracle、Sybase等[2]。

在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中,文献数字信息的传递、收集、整理及储存等步骤的标准化管理,能有效实现资源的信息化整合与共享。文献数字信息的传递与发展,会涉及到很多系统及不同的文化内容,所以在进行资源信息化整合与共享的过程当中,需积极借鉴并引进国外的成功经验,努力构建并完善标准化的数据库,为图书资源信息化整合与共享的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3、加强图书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技术研发和工作革新

加强图书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技术研发和工作革新,能够实现图书资源信息化的整合与共享。技术研发和工作革新能够提高图书资源整合与共享工作效率,实现异构系统的相互操作和透明访问。在技术研发和工作革新的过程中,相关部门需不断加强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借鉴并引进国外最新技术,结合自身的情况对应用技术进行研发,以适应图书资源的信息化整合与共享的需要,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最大的经济效益。强化技术人才的选聘与培养工作,保障技术人才的延续性发展,设立相关专业的技术院校及科研机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特定的研究部门,以此保证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性,从而有效推进技术的研发和创新。

4、加强图书资源信息网络建设

加强图书资源信息网络建设,能够有效实现图书资源的信息化整合与共享,具体途径如下:一是构建一个运行效率高、功能完善的网络和资源布局系统,在图书馆之间建立特色馆藏,为图书资源信息化的整合与共享提供软件和硬件支持。图书资源信息化软件系统包括制作系统、系统及应用平台,硬件设备包括信息化图书馆专用服务器、防火墙、存储设备和路由器等。二是构建图书资源信息化的网络中心;在该网络中心构建检索与查询系统,以集体契约的方式来建立mRC数据库系统,组成共同查询及联合目录系统,实现大范围资源信息的整合与共享。三是对不同图书资源的信息数据库进行交换(包括登录、搜索、查询及设置新目录等),加快图书资源信息的更新速度,实现图书资源的优化配置[3];四是完善图书馆之间的图书互借工作,使读者能对图书的存储状态进行及时查阅和掌握,保障图书的借阅工作能顺利进行。

5、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原有的图书资源管理工作带来了思想与体系上的冲击。在网络技术化的背景之下,图书资源的信息化整合与共享,需要以相关工作人员的高文化素养和高专业技能为依托。相关工作人员不但要具备一定的图书管理知识,还要有相应的外语水平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关部门要做好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为图书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和再教育的机会,深化相关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系统化培训,积极推进员工素质教育,构建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为专业人才树立信息化发展的观念,为图书资源信息化整合与共享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

四、结束语

实现图书资源信息化的整合与共享,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相关部门要构建和不断深化资源信息化整合与共享机制,构建并完善组织机构及运行体系,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确保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以促进图书管理事业的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贝.对有效实现图书资源信息化整合和共享的浅述[J].科技资讯,2013.8(2)251.

人才资源共享篇8

1.网络环境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基础

因特网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以往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用户通过网络,不仅可以方便、快捷地使用本馆的信息资源,还可以共享到他馆的文献资源,同时获取科研、管理、经营及学习活动等方面的信息资源。因此,网络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技术条件。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冲破了传统图书馆的建筑实体,使得图书馆的资源基础从文献资源向电子资源、网络资源转化,扩展了信息服务的空间,使学校图书馆的建设与管理产生了巨大的改变。稳定网络环境的形成,使得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成为现实,网络环境下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问题,已被越来越多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2.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发生根本转变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学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结构、馆藏文献建设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方式都发生了根本转变,并最终导致了信息服务方式的转变。学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已由传统纸质文献资源,扩展到包括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资源等多种媒体在内的多样化资源,馆藏建设也从传统的印刷型文献的现实馆藏进入“现实加虚拟”的复合馆藏。馆藏文献结构与网络间的互动关系日益增强,各种数据库越来越成为用户通过网络寻求利用相关文献的重要手段。传统图书馆基本上采取一次性购入的方式获得文献馆藏,图书馆拥有该文献的永久所有权和使用权。而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对信息资源的拥有,有的可能是所有权,也有的可能仅仅是使用权。传统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享只限于印刷文献或以其为主的馆际互借、合作采购、联合编目以及书刊目录的交换等。而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能够通过网络对资源进行存贮、检索和传递,快速为用户提供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使广大读者随时可以查阅自己想要查阅的资料,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为新时代和谐文化提供的优质服务

信息资源共享是图书馆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是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图书馆有限资金的效益最大化、合理配置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信息资源共享是实现图书馆服务全民共享的基本方式,是图书馆深化服务的基础,是解决知识信息剧增与馆藏不足矛盾的重要举措。信息资源共享可有效缓解图书馆经费短缺的问题,避免文献资源重复建设,最大限度地丰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充分扩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使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得到最有效、最合理、最充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的文献信息需求,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和谐文化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水平低,数字化进程慢

目前学校利用网络开展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学校信息基础结构薄弱,信息化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加之网络信息来源广泛,不同的实体在组织加工数字资源时采用的方法、标准产生的数字资源类型也是多样化,缺乏指导性的标准环境,势必会影响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在图书馆的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开发商、购买者或管理者,主要考虑的是该信息资源系统本身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使用性是否方便,从而忽视了学校与其他资源的共享,导致信息资源内容相对单一,存储容量有限,以至于形成很多信息孤岛现象。由于资金和技术人员的匮乏,使学校图书馆的数据库建设较慢,有的数据库只有目录或目次,数字化进程慢,没有形成规模。

2.缺乏指导性的建设标准

学校图书馆对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关键问题。在信息资源的管理当中,数据标准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依据标准建设的数据源,才能够无障碍、不失真地在人与人之间、人与机器之间以及机器与机器之间进行流通与交换;只有数据信息是标准的,处理信息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才能实现跨系统共享数据。很多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软件都是没有互联网通讯系统,缺乏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环境下的研制,各馆又自设系统,因此在一种平台上使用的软件不能在任意平台上使用,导致各馆之间的书目文献数据库无法有效衔接,很难组织起全国性、区域性、系统性网络化书目信息服务,无法实现馆际之间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3.专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涉及的知识面既专业又宽泛,技术含量也比较高。实现网络环境下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提出多方位、多层次、高标准的要求,必然对图书馆理员的知识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信息服务过程中知识和技术含量加大,向智能化发展,图书馆从事读者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在工作方式、工作价值、工作效率、工作成果诸方面将发生质的变化。现代图书馆必须有适合网络环境的专业人才,能够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具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外语水平及计算机水平。电子设备的更新,新设备的引进、开发与利用需要一批具有高素质和高文化知识、专业知识的建设队伍,所涉及到的相关管理人才、数字图书馆员、技术人才、营销人才以及法律人才等都非常欠缺。目前,在图书馆界,普遍存在下列状况:安于现状,竞争意识不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既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又了解图书馆专业知识的综合性高级人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一般都比较单一化,且各学科人才配置比例不合理;专业人员专业基础知识更新较慢,网络技术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亟待提高。

三、解决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设想

1.加快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构建

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要对数据库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尽快成立为学校服务的多层管理机构,加快文献信息资源平台的构建。制定数字资源建设标准规范;数字图书馆应用服务标准规范,版权保护与权利描述标准规范;整合学校及科研院所的信息资源,成立区域性资源共建共享信息中心,加强自建数据库的规范化建设,提高自建数据库的通用性。政府要加大投资与管理力度,多渠道筹集数据库建设资金,加快文献资源的数字化进程,特别是外文数据库的共享建设,真正实现馆际间的共建共享,从而保证信息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2.树立良好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服务观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形式多样的各类文献不断涌现,网络信息资源在图书馆信息资源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成为信息时代图书馆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向网络化信息化迈进,使图书馆赖以提供信息服务的资源基础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不断扩充新知识,拓宽思路,避免资金和人员的浪费,从重视工作人员的学历教育转向重视人员的综合素质教育,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环境,不仅要有一定的图书情报知识、外语水平,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网络数据库知识,还要具备相当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通过多途径对工作人员进行全面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推动信息资源共享的进程,完全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与国际接轨为全社会服务,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大图书馆”和“大服务”观。

3.培养高素质的文献信息管理人才

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要求图书馆员必须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服务观念从“为读者服务”转向“协调、合作、共享”。重视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重视在职人员的继续培训,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图书情报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馆际间开展广泛的业务交流与培训,提高人员的专业水平。信息资源共享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

人才资源共享篇9

【关键词】长株潭;高职;教育资源;共享;协同

职业教育资源是职业院校在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活动过程中所拥有或支配的能够实现职业学校战略目标的各种要素组合,是指全社会投入职业教育领域,所有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总和。具有继承性和理想性,消耗性与流动性,公共性和市场性。

1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包括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面积约占全省的13%,人口占全省的20%左右,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的70%,是湖南省经济社会最发达地区和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也是高职教育资源相对密集的区域。虽然长株潭高职院校总体规模发展很快,但仍存在着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缺失、共享意识不强,没有实现资源的优化与融合的问题。

协同的概念源自系统科学中的协同学理论。协同学理论认为,在复杂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这一理论突出地强调了协同作用是任何复杂大系统本身所固有的组织能力,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

长株潭城市群独特的地理位置为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各种资源的流动创造了便利,各种资源的汇聚又可以透过共享实现优势互补。长株潭城市群各高职院校之间同样是共生互长的关系,通过教育资源共享可以实现协同效应,充分挖掘现有高职教育资源的潜力,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益,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效益,促进长株潭城市群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

2资源共享的原则

2.1开放性和独立性相结合

知识具有公共性,故教育资源应该是开放的,资源开放的本质是避免系统处于无序状态,只有实现资源开放,才能避免形成信息孤岛,才能提升公平度,提高效率,实现资源共享。

但如果把这些教育资源不加限制的对外开放,将挫伤这些资源所有者的积极性,也可能会对拥有知识产权的资源造成侵害,因此高职教育资源的共享应是在保持自身独立的前提下对其他学校开放。

2.2注重公平与效率性

教育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性是客观存在的,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共赢,依赖思想、信念、技术资源配置行为特别是共享行为的科学性与坚韧性。要实现资源共享,在没有成型复杂理论的基础上,技术应该成为重要的思考点。如信息共享、实验室共享系统的建立与使用等依赖于技术的完善。资源共享在一定意义上会实现教育的公平及效率,但如果其(或潜在)成本较高,则可能意味着这种共享的思想本身或共享路径、渠道、方法等方面可能出现了问题。

2.3合作建设、优势互补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呈现的同化趋势,导致在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过程中难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因此,有必要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时,按区域经济结构组织专业群建设(专业建设)和分工协作,建立协调统一的高职教育市场,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使现有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和配置,整体提升综合实力,促进长株潭高职教育教育资源结构优化。

3资源共享策略

3.1建设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

建设共享型实践教学基地,可避免同一区域内同类专业实训基地重复建设而造成的造成设备闲置和资源浪费。可实现校内、校外、企业等资源共享,充分发挥设备的使用效益和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职能。

3.2建设共享型网络教学资源

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教学资源的开发、管理、共享等一系列技术的创新,实现了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构建一个四通八达的网络学习空间,将整体推进长株潭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水平,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改革。

3.3共享区域内师资资源

打破传统的人才观念和管理观念,建立起高效严格的人才社会共享模式,可通过互聘教师、开设名师讲座;进行骨干教师教学交流,提倡教有余力的优秀教师、骨干教师跨校授课等多种渠道实现师资资源共享。

4协同发展的模式

4.1形成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

高职教目育主要是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具有地区性(或地方性)的办学特点。若长株潭各高职院校只考虑本校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对接”,虽然能解决“点”的问题,但无法解决“面”的问题。必定造成长株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调。只有加强高职院校间、院校与政府间、院校与行业间的交流与协作,形成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才能给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以及编制共享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带来了方便,给教学资源共享奠定基础,更利于建设优势互补,联合协作的高等职业教育市场,更利于实现专业群的整合与重组,以整体提升长株潭城市群职业教育综合实力。

4.2“互惠共生”建设专业

区域经济的特征就是职业教育的特征,长株潭城市群各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应以市场为导向,瞄准长株潭经济结构,依托各院校的特色品牌专业,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形成特色明显,专业互补性强,互为融合、互为依托、互为补充和互为流动的联合协作体。

长沙正按照“统一规划,分校建设、综合开发、资源共享”的原则,重点建设现代服务类、信息类、文化艺术类、机电制造类、电子电器类相关专业。株洲则应发挥株洲工业排头兵的优势,突出建设以铁道、化工、机械等专业为特色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以推动长株潭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形成良性互动,形成集约化、特色化的整体优势。

【参考文献】

[1]李萌,曹叔亮.协同效应视角下的高职教育园区资源共享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

人才资源共享篇10

(一)标准化因素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化进程关系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目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普遍存在目录格式不标准、标准化进程缓慢、数据库质量总体较差等问题。以文献著录格式为例,一些高校采用CnmaRC格式,一些高校采用LCmaRC格式或USmaRC格式,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信息资源共享时,不同著录格式的存在增加了馆际间资源的整合与共建难度。例如,高校校园网建设实现了与图书馆的链接,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资源搜索功能,但许多本地信息资源无法良好接入互联网。同时,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馆系统设计与开发、图书馆界面设计等方面尚不统一,独具特点。有的学校将图书馆选项设置在学校网站导航上,位置明显,结构清晰,易读性强。而部分高校则从图书馆信息资源功能入手,将图书馆选项设置于信息中心或信息资源一栏。此外,由于图书馆开发商采用的开发软件及建站系统不统一,整合共建信息资源时易出现兼容性问题,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稳定性。

(二)人才因素

目前,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总体素质与能力尚有待提高。尽管部分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较早,管理队伍及服务人员素质也相对较好,但整体看来,高校图书馆员普遍学历低、素质不高。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建设,如馆藏图书数字化加工、图书馆资源远程访问、区域特色资源库建设等。因此,在图书馆资源共享建设中,迫切需要一批熟悉图书馆业务、善于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具备良好网络技术基础的跨学科交叉性人才。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这类人才普遍短缺。数字化快速发展与专业知识更新缓慢间的现实矛盾,成为阻碍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的主要瓶颈。同时,从用户群体构成来看,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用户群体比重较小。大部分用户信息检索能力较差,需要图书馆人员定期组织开展对应的检索培训、讲座等。由此可见,建设一批符合现代数字化图书馆要求的人才队伍迫在眉睫。

(三)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重要因素。充足的经费支持是保障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目前,不同类型的高校对图书馆投入的资源存在较大差异。经济方面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缺乏足够的文献高购置经费。文献资源价格上涨和高校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是导致文献购置经费不足的主要原因,且已成为影响文献资源建设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经费获得支持渠道单一。目前,政府资助和企业资助是高校图书馆外部资助的两大主要来源。通过政府资助,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资金;通过企业资助,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辅助资金。图书馆可采取有偿性资源共享等方式创收,如深化校企多维度合作,适度给予企业关于图书馆建设的一定决议权和决策权,缓解高校图书馆的经费压力,保证高校图书馆的正常运转。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发展新思路

(一)加速高校信息共享标准化进程

标准化、规范化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高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文献著录格式和图书馆内容的标准化建设,按照国际标准建立文献信息资源管理体系,逐步实现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要强化信息资源具体环节的标准化建设,如信息存贮、有关名词术语、字符集、数据格式等,应统一实行标准化,形成严格、规范的服务标准、编目条件等,使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标准化建设逐步向国际化靠拢。

(二)明确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与共享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中,各成员在享受共享系统带来的权利和服务时,应履行对应的义务。这些义务包括为共享系统提供本馆信息与资源、承担系统运营的部分费用。同时,建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管理机制,对各成员馆的权利和义务实现监督与管理,并制定详细明确的奖惩措施,有效避免实力较强的大馆不尊重小馆权益、小馆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的现象。通过管理机制保障权利实现和义务履行,维持高校信息与资源共建共享网络系统建设,实现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建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经费保障机制

建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经费保障机制,充分保证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与发展的经费支持,促进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崛起。因此,应积极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发展提供保障。第一,政府机构给予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项目建设足够的资金支持。政府资助是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的坚实后盾,系统运行与维护必须建立在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的基础上。第二,社会各界的资金援助。积极引导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项目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第三,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图书馆资源优势,打造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实现图书馆资源创收,补充高校图书馆资源共享系统维护与运营资金短缺。第四,建立与科研机构、企业的稳定合作,获得科研机构、企业的支持,尽可能减少经费开支。

(四)加强现代馆员队伍建设,强化读者网络意识

建设专业化、现代化的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为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项目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现代图书馆馆员应掌握图书情报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运用现代化手段处理信息资源,提高学习能力,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同时,要加深对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相关技术领域的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外语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鉴于此,可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一方面,全面提升现有馆员队伍的素质与能力,另一方面,引进本领域优秀人才入驻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项目建设。同时,现代化馆员队伍还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服务意识与敬业精神等。此外,工作人员还应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和较高的文献检索水平。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