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十篇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十篇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2:57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篇1

体育教学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体育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体育观和价值观。而目前高中体育课堂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在高中体育课中有必要加以推广。从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概念和作用入手,分析了启发式教学在高中体育课中的应用方法和具体措施,希望能够对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与推广提供经验和借鉴。

[关键词]

高中体育;体育教学;启发式教学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氛围的营造、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的激发以及学习效果的提升方面遇到了很多问题。启发式教学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思维的转变,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这种转变是以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为核心的,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得以增强,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因此,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是启发式教学。

一、传统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不足

(一)学生主动学习十分困难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课堂节奏完全被教师掌控,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不能很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甚至有人对课堂教学感到反感与厌倦。在体育课教学中,一些体育教师过多地依赖传统教学方法,在向学生讲解体育项目时只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讲授的技术动作去做,却没有向学生讲授各项技术动作的要领和重点,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使学生满堂跑,十分被动。

(二)重应试教育轻学生体质培养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以确保学生通过考试为目的,在这种目标的指导下,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主要针对本学期内的考试项目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也主要针对的是考核达标的问题,很少顾及学生体能和素质的提升。因此,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质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

(三)考核无法体现公平竞争的体育观

由于传统体育教学是以考试为核心的,考试中的考核达标指标多为单项的技术动作或体育项目,只要学生在某项技术动作中达到考核形式的最低要求,就可以视为考核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虽然对部分田径项目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对“对抗性”球类项目却较难进行。例如,一些教师为了使考核便于操作,将篮球课中的各项技术动作分解开,分别考核学生在投篮、上篮、运球等方面的能力,却忽视了篮球是一项团队性质的对抗性运动项目,单项考核无法体现公平竞争的体育价值观。

二、启发式教学在高中体育课中的方法及实施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目的就是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将学生学习潜能开发出来,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的效果。同时,启发式教学也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的经验,创新课堂教学的模式。因此,启发式教学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体育教学而言,启发式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活动的内在价值,更加全面地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

(一)启发式教学在高中体育课中的方法类型

一是直接启发,就是指教师通过演示、示范等手段,将运动的要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动作要领。例如,在篮球课中向学生讲授投篮技巧时,教师可以通过动作分解的方法,将膝关节、腰部、肘部、手腕和手指等不同关节部位的动作分解开向同学进行展示,让学生既掌握身体各个部位在投篮动作中的协调作用,明确不同身体部位的动作对投篮的控制效果及作用,进而避免学生因为身体协调不到位或单个身体部位动作不到位而导致投篮不准的问题。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方法,用视频或图片向学生直观地展示、解释投篮过程中身体不同位置的运动及变化,更好启发学生掌握投篮要领。二是提问启发,是指教师为了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通过向学生提问的方式,促使其积极地思考技术动作,在脑海中形成印象。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通过问答和解释的过程,了解自己在技术动作认识上的偏差,从而更好地准确掌握技术动作。在实施提问启发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选择好提问的时间、注意提问的方式,逐渐将学生带入主动思考的情境。三是对比启发,就是指教师将学生的技术动作与标准(或较好)的技术动作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找到差距和不足。对比启发的关键在于选择好参照标杆,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自己演示或是将技术动作较为标准的学生作为对比标杆。在对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醒或指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差距和不足,改进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四是练习启发。在体育课的教学中,任何技术动作仅仅通过讲解很难让学生真正掌握,足够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练习启发就是指教师在学生练习技术动作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对技术要领的思考,并指出其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投篮设置若干参照物,让学生在对比参照物练习投篮,并体会动作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再如,在练习跑步上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上篮过程中的走步问题,让学生用较慢的速度完成动作,反复练习几次,再逐渐加快,让学生记清动作的关键。

(二)启发式教学在高中体育课中的具体措施

一是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要通过不同的启发手段,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高中体育教师应当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关键,更加精细地选择教学内容和课件、恰当地选择介入时间及合理地表述启发语言,让学生听得进、愿意听,促使其主动跟上教学节奏。例如,在篮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国外、国内著名球星的各项技术动作,用视频或图片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用明星的高超表现启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在进一步讲授这些明星动作的特点,并将其与教学内容中的技术动作要领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技术动作的标准度是较好地提升篮球技能的关键。这就会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对待技术动作要领的学习,并主动思考技术动作中哪些是容易犯错的、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足。二是创设启境。著名学者鲁宾斯曾经提出:“思维通常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矛盾”。高中体育教师在帮助学生了解体育项目的发展、熟悉其规则、掌握运动动作要领的过程中,通过设疑和解惑的方式完成启发的过程。要想让学生在整节体育课中跟着教师的步调,并不断地思考问题,就必须要为学生创作出一个启发的情境。例如,在篮球课中讲授带球过人的技术动作时,就可以安排好若干防守队员,让进攻队员主动思考如何突破防守,当进攻队员难以突破时,向其提出疑问促使其主动思考。然后通过演示和讲解,促使学生改进技术动作,使学生在完成技术动作后获得成就感,进而激发更大的学习兴趣。三是搭建好师生交流平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保障就是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著名学者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尤为重要。只有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表达见解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释,才能使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不断改进对运动的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四是小组合作,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小组的组建是高中体育合作学习赖以展开的前提,小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创设体育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提供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和机会,小组成员在体育学习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真正体现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尊严,启发学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小组的启发式体育教学,原则上应保证组内各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与互助合作。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例如,在轮滑舞小组合作创编的教学过程中,每组10人,其中男、女生各5人,各小组选出小组长,以保证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各组在教研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选音乐、选动作、选队形(教师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创编一个动作、一个队形)。通过反复讨论、练习,配合音乐,确定方案,从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合作启发学习,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主动参与机会,有利于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个体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出谋献策,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五是因材施教。陶行知先生从提高教学效果的角度提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的主张,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践出发,学生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总之,就是要量力而行,因材施教。例如,在轮滑花样绕桩复习的课程中,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目标由易到难,有fish绕桩、snake绕桩;有单脚过桩、倒滑过桩;跳跃过桩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选适合自己水平发挥的活动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倡导适应当前体育改革的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启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创新的意识,这样才能适合社会人才发展的需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教师需精心设计启发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学习兴趣。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启发下,能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获得成功的教育和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体育教学必须以尊重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指导思想。不仅要启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而且还要使他们的创造性得到发挥,身体得到强健发展。综上所述,在体育课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面临诸多障碍,启发式教学则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进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高中体育课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在于对不同启发方式的掌握以及选择恰当的启发方式,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搭建畅通无阻的师生交流平台,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学习观,使其在掌握运动项目的过程中提升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

作者:张子民单位:山东省寿光现代中学

[参考文献]

[1]曾文军.启发式教学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4(08).

[2]宫健华.启发式教学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实施[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

[3]陈尉.启发式教学在高职体育课中的运用[J].教法研究,2013(2).

[4]李继华.对启发式教学在体育课中运用的探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篇2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启发式教学;学生主体;创新思维;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很久以来,本科的教学大部分都是以知识传授为主、依赖教师和教材的教学模式,导致老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脱节,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效果不佳。对于大学而言,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立足于以问题为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于提升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现学思结合,就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立足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是实现学思结合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其中的核心是启发式教学,其主要形式是探究和讨论,其主要表现是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生活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下面结合土木工程材料这门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讨论一下这种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

启发式教学,也就是在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或是学生碰到不懂得问题时,不直接灌输式地告诉他们答案,而采取点拨和诱导的方式应对。启发式教学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探究式教学,教会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分析、探究,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讨论式教学能够集思广益,诱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课堂讨论全面地让学生看待所学的新知识。

下面着重讨论一下这种让学生参与其中,以启发式为核心,通过讨论和探究实现教学过程的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根据笔者所教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的实际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与体会

认识与体会是让学生接触实际,通过预习和思考,以获取感性认识的过程,并为后继教学环节上升到全面理解提供有利的前提条件。依“土木工程材料”的课程特点,接触实际有2个主要途径:参考资料和实物考察。

二、启发式授课

作为启发式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其目的是把认识和体会到的感性认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变成正确的、理性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每章节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有目的的、循序渐进地进行启发式的讲授。让学生能够掌握到书本上的知识,又能启发其的创新思维,进行后续的讨论和探究。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进行启发式授课总的线索是:在材料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的基础上,着重讲授各种工程常用材料的特性与共性。在此前提下,着重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材料的特性。在讲解各种材料时,要采用对比方法,探索各种材料具备各种特性的深层次原理,以此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性的思索。“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影响-特性-应用”这一主线索,既在启发式讲授中体现,也贯穿于随后的讨论和探究环节中。

三、引导下的讨论与探究

在启发式授课的引导下,学生明确了各章知识的主体思路,能够结合相关的参考书,有目的地进行思考,准备好课堂需要讨论的内容。这是学生培养创新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精神的主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难点和疑点,为后面的讨论和探究准备好资料。

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活跃和生动的环节,也是教师最难掌握的一个教学环节。这个环节中一定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根据课程学习的主体线索,引导学生的思路。

虽然讨论和探究的主体是学生,在这个前提下,教师要因势利导地主持整个讨论过程。在讨论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地启发引导,对于发言积极,本章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要注意培养其创新思维,对学习较被动的学生也要随时提问,以引导其适应这种学习方法。

另外比较重要的是,讨论课结束之后,老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对于在课堂讨论中学生难以弄懂的知识点要做出归纳和总结,从而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四、实验

为了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对于土木工程材料这门课而言,实验是一个很好地提高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学生对于讨论和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在实际动手的实验过程中获得解释或者加深理解。

比如对于土木工程材料中和易性的影响因素的问题,在课堂讨论中很多同学都难以理解。但是通过“普通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测定”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混凝土中各种组成材料对混凝土质量的控制作用。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篇3

强化大学新生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入党启蒙教育的基本内容;提高大学新生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是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关键。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又要注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既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要注重教育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一)构建系统的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内容

首先要将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丰富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内容。通过理论知识、入党程序、入党动机、党员行为标准教育与专业基础认知、专业前景分析、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大学新生了解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之间的关系,明确学习目的,确立学习目标。其次要选好教材、培养师资队伍。做好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或编纂出版相符合的配套教材,同时要重视入党启蒙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大学生入党启蒙教育效果。再次要丰富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形式。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要以理论教育为基础,通过讲座或者集中培训的方法,普及大学新生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还要注重集中教育与个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密切联系大学新生的生活学习实际,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做好“微观”教育。

(二)搭建立体式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网络

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以“适应性”教育为主的教育阶段,大学新生的“适应性”应当体现在思想认识提高、学习方式转变、人际关系构建等多方面。因此高校在开展入党启蒙教育的同时也要兼顾新生各方面适应性提高的需求,依托新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搭建学校、院系、班级三个层面的立体式教育网络。高校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易班等网络工具,打造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教育“主战场”,将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等信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推送给学生,将专业基础认知、专业前景分析、职业道德教育、就创业理念融入实际案例推送给学生,开展普适性教育。高校要将入党启蒙教育的总体目标分解至院系、班级,充分发挥分党委(党总支)、党团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设计具体的入党启蒙教育活动(例如主题党团会、优秀党员讲师团、党员一帮一、优秀事迹宣传),开展个性化教育。高校要充分调动师生党员的积极性,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供支持。高校在新生入党启蒙教育阶段,可选配学生党员担任“新生班级助理辅导员”,可选配教师党员担任“新生班级导师”,让他们参与到新生的日常管理中去。广大师生党员可以利用助理和导师的身份,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可以使新生以这些师生党员为榜样,明确努力方向,端正入党动机,树立远大理想。

(三)完善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考核评价体系

在2014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中强调:发展党员工作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不断提高党员发展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面对新形式新要求,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必须立足抓好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确保党员队伍活水源头、勃勃生机。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效果决定了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建设水平,因此对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工作的对象(大学新生)进行效果评价是十分必要的。高校要在把握政策性、系统性、实效性、长效性原则的基础上,公正、公开、公平地进行大学新生入党启蒙教育效果的考核和评价。高校可以通过理论考试、社会实践、职涯规划、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行为规范等多项指标,结合实际情况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考核评价的结果作为确立入党积极分子、评优、提干的重要指标。

二、总结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篇4

一、少先队员信仰启蒙教育的内涵

少年时期是主体意识觉醒、开始感受生命价值的初始阶段,也是追求信仰生命的萌芽时期。对少先队员来说,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并通过培养诚信和信任的品质,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就是信仰启蒙教育。当前我们的教育方针的“魂”在于立德树人,其根基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让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开拓前进。落实教育方针,说到底就是要扎根信仰教育。

二、少先队员“三信一体”信仰启蒙教育的内在联系

“三信”即诚信、信任、信念,“一体”即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三信一体”即在诚信教育、信任教育和信念教育中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由此奠定少先队员的信仰基础,即信仰启蒙。

(一)诚信教育的内涵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

其基本含义就是诚实无欺、践约守诺,蕴含着三层内容:①它是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②它是一种制度,是少先队员行为范式和人际关系的模式;③它是少先队员的人品修养,做人的根本准则。诚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要求,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少先队员正处于身心发展、行为习惯和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诚信教育应贯穿于他们整个教育生涯。

(二)信任教育的内涵

信任就是“相信而敢于托付”,“信”是“任”的前提,“任”是“信”的目的和归宿。其内容有三方面:①它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社会心理现象;②它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模式;③它是社会的一种基本价值。信任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前提所在,是社会团结的道德基石、社会关系的剂和社会中最重要的整合力量之一。

(三)信念教育的内涵

信念是情感、认知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是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反映。信念是一种意念,信念的不断强化促使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各方面形成内在的一致性与自觉性,则为信仰。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少先队员的行动指南、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四)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个体的诚信是达成社会信任的根基;信任是诚信的前提,诚信也是信任的前提。当少先队员诚信品德养成,并形成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从而建立起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信念是个体对“诚信与信任”知、情、意的有机统一体,引领着少先队员对未来生活探知的精神追求。因此,由对“诚信、信任”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所建构起来的信念系统不断强化,必然成为孩子未来的信仰灯塔,成为有爱国信仰的接班人。

三、少先队员“三信一体”信仰启蒙教育实施途径

在少先队员“三信一体”信仰启蒙教育研究中,我们从以下四大途径进行了探索与实施。

(一)自下而上的中队队会活动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而全校间周一次的队会课就是浸润队员信仰最重要的沃土,因此少先队员的信仰启蒙教育有了充分的时间保障和阳光雨露的滋润。同时分设“低段诚信———中段信任———高段信念”目标,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落实到每个年级、每个班级进行队会课建设,层层递进,形成螺旋环绕式的课程设计,在每一个班级和中队形成系统化、特色化的信仰启蒙教育实践活动体系。

(二)自上而下的大队主题活动

学校大队部根据传统节日丰厚的文化内涵进行全校性大型主题活动,如端午节“悠悠粽子情”,大话屈原的一腔爱国热情;如清明节“祭奠英烈”,感悟革命烈士不惜牺牲生命的英勇壮举,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开创祖国光明的今天这一坚定信念。让节日不流于形式,让节日的文化代代相传,学习先辈们为崇高信仰而奋斗的精神。活动在全校集体开展,师生人人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样营造出浓烈的学习氛围,让文化信仰深化在队员们心中。

(三)创建家教中心,形成家校共育

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信仰教育不可或缺的阵地。人们常说: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一面镜子,家长的观念对孩子思想的影响是最深远的。树立孩子的信仰先从家长的信仰教育开始。家校课程是由学校“家庭教育中心”结合家长的思想观念情况和学校“三信一体”信仰启蒙教育目标,开发家校共育少年儿童信仰教育的课程,让家长参与队员信仰启蒙教育实践活动。

(四)携手社区,促进教育合力

社区联动课程是我校与社区共构的进行少年儿童信仰启蒙教育的课程。社区教育充满着巨大的能量,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往往无意识地感受着社区的影响。因此,我校紧密联系社区教育工作站,与他们联手共建少年儿童信仰教育的课程,在社区进行“三信一体”的信仰教育环境文化宣传,组织孩子和社区成员每月至少一次以上的“三信一体”的信仰教育活动,使信仰教育能够无缝隙地链接、延伸。这种多元途径建构少先队员“三信一体”信仰启蒙教育课程,有计划、有目的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信仰启蒙教育活动,让生活课程化,让课程生活化,打造了一个少先队员信仰启蒙教育的全环境。

参考文献:

[1]程卫军.当代青少年信仰状况的哲学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2]熊成,帅伟伟,王庆华.从信仰教育入手解道德教育难题[J].科技信息,2011.

[3]朱灿.小学生诚信教育探析[J].金融经济,2014,(05).

[4]朱卫嘉.信念的特征、作用及其形成机制新探———兼论当代大学生信念发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83-87.

[5]李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性审视思想教育研究,2008,(05):22-26.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篇5

【关键词】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设计

随着我国教育产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高专院校越来越注重内涵发展和师资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职高专院校的重要工作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容易陷入枯燥的说教误区,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结合学生实际,应用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理论和方法来谋划和设计。

一、课堂教学设计理念要先行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上课前对教学工作的总体设计。它是由教师集体或个人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教学方案设计,集导、学、练、测、评等功能于一体,是一个教与学的准备、实施、评价的教学过程性系统性设计,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教学理念则是构建课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设计思路。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学生是教育和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设计要本着“学生主体、教师主导、问题主线、创新主旨”的教学基本原则。以学生为中心来定位自身角色,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为中心来优化教学内容,以学生能够接受为中心来选择教学方法,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全方位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生为本,尊重个性、贴近学生实际,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无奈学习为主动、快乐学习。

2.充分体现与学生的心灵对话。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心灵对话开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想境界。师生作为心灵对话的平等主体,师生双方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平等的、民主的敞开心扉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知识经验,丰富教学内容,获得新的发现。对话教学是一种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师生是平等的对话关系,课堂成为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共同探索、教学相长的天地。教师是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是教师式的学生,当学生喜欢、热爱、敬仰教师,渴望与教师敞开心扉对话时,就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产生心理上、情感上的认同,亲其师,信其道,从而达到启迪做人修养、理性思维和道德智慧的多种效果。

3.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理论系统性的阐述和相关知识的拓展讲解,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实现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知、情、意、信、行”等要素的和谐发展。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实施上,要因人、因材施教。在依据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还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特征和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与机会。在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运用上,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选择多种教法,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开展教育活动,努力实现师生双向交流。

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方案设计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设计是沟通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它是将教和学的原理转化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方案的系统化过程。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遵循教学客观规律,有机整合课程各种资源,整体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相关要素,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方法,保证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方向性。

1.教学目标设计。认清课程性质、确立教学目标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设计的重要前提和开端,是教学设计系列活动的航标,决定着教学设计的方向,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约着教学策略与方法。教学目标设计不仅要明确教学的总体目标,还要明确各章、节教学的具体目标,要处理好总体目标与各章教学具体目标的关系,努力探索如何将各章的教学目标分解细化为知识、能力、素质等不同层面的教学具体目标,实现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和谐统一。在教学目标的总方向上,教师要以正确的观点、科学的态度引领学生,采用各种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使学生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成败的关键。在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要着重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和施教对象的性质和特点,将教材的知识理论体系和教学材料的实际相结合,对教学内容适当补充、完善,使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和优化。

(1)以“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为出发点设计教学内容。教师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吃透吃准教材,从宏观上理清整体框架和重点难点,深刻领悟教材基本精神,在微观上把握每一章节的主题、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求知特点和兴趣点,以社会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或以新知识、新观念作为切入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和取舍。既立足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材,在教学实践中成功实现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合理转化。

(2)以“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和最新成果”为突破点设计教学内容。要把理论界的最新成果体现在教学内容中,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学生不断深化对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进而全面、准确、深刻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以“精”和“管用”为落脚点设计教学内容。“精”是指教学内容要突出重点。把重点理论现实问题讲深、讲精、讲透,使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克服面面俱到。重点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以及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管用”是指教学要有实际效果。教学设计要做到有的放矢,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3.精心设计有感染力震撼力的教学活动

(1)以“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活动。教学设计要增强针对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从学生普遍关心的思想政治问题、国家大局、理论问题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认识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

(2)以“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应重点关注和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实际,联系当代社会变化的实际,对现实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分析,才能使学生对所学理论增强认同感,达到好的效果。

(3)以“学生为操作前提”设计教学活动。所有的教学活动设计必须以学生“主动参与”、“能够做到”为前提。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习惯,养成学生参与意识,启发学生社会责任,争取最大的教学效果。具体形式可以有演讲、辩论、小品设计与表演、模仿教学、案例讨论等。教师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之前做好充分准备,与学生沟通协调,规定大致的活动时间,做到收放自如。在提升课堂气氛的同时要能够对课堂有效控制,防止问题重心偏离和学生过分活跃。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与方法

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联系密切、教学实效性要求严格、思想理论教育功能突出、学生思想复杂多样等特点,教学设计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全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贯穿于各种教学方法之中。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设计要针对教学实际,灵活运用名言导入启发式、视频导入启发式、案例导入启发式、设疑提问启发式、情景感悟启发式、类比启发式等启发式教学策略与方法,努力实现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与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综合运用多媒体辅助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式教学以其独有的直观性、趣味性、形象性、生动性等特点,日益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不同教学方法合理结合起来,使之互相配合、优势互补。我们应努力实现各种教学方法灵活、综合运用和创新,使课程内容的体系性和开放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起来。适应当今世界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正确处理不同教学法之间的关系,善于将多媒体辅助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整体上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实现开放式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考核评价方式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有密切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考核评价方式上要灵活体现。把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和培养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与考核过程的有机统一,使考核评价过程化、常态化。从一纸定终身的终结性考核向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思想素质的表现综合评定的形成性考核转变,从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核评价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

教学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教学实践无止境,教学理论的学习也无止境。作为教师要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坚持学习教育理论,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认真学习,积极探索,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费战英.心灵对话,让课堂熠熠生辉[J].教育科研论坛,2008(8):37-38.

[2]刘红宇、左铮.大学课堂教学方案设计[J].江西高校出版社2009.1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篇6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根据《生物化学》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中的定位,生化课改成为检验专业建设的重要分支。因此,生化课改对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的进一步建设与完善具有重大的意义。

1优化教材调整教学内容,适应检验专业岗位需求

本课程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后续课程知识需求,以“必须、够用、实用”为原则,重新选取的教材,应加强与检验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突出酶、水盐代谢、酸碱平衡、肝胆生化等部分内容。将教学内容进一步调整、优化,对医学检验上已完全不用的内容给予删除,对医院检验使用率不高的内容给予缩减,对检验专业必须的、使用率高的内容进行优化,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医学检验岗位职业能力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达到教、学、做相结合的目的,体现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理论教学质量

生物化学是医学类专业较难的一门学科,理论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及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单纯的问题生动化,降低教学难度,提高教学效率。

2.1CBS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CBS(Case-BasedStudying)教学法,即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是“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在前一节课结束时先提出典型案例或问题,将学生分成小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或问题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例如,在讲述维生素一章时,可提前提出问题“不同种类的维生素缺乏时会导致什么疾病的发生?生活中常见食物分别含有哪种维生素?”,让学生分组进行调研,搜集资料,归纳整理,以学生的调研结果为基础教师进行点评和重难点讲解。

2.2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法要求教师备课时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探究,从而让学生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学到新知识。法的优点是将复杂的内容具体化,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将理论的内容实践化。例如,在讲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一章时,可以联系新闻中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奶粉中加人三聚氰胺为提高奶粉中蛋白质的检测量?”通过学生新闻调查、查阅资料、结合教材学会蛋白质元素构成特点:含n量约为16%。

2.3启发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启发式教学法,即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情,运用图片、视频、实验、问题等启发诱导的方法传授新知识、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式教学既是教学方法,更是教学思想、教学原则和教学观念。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做到引导转化,把教材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生物化学是医学检验的基础,教学目的在于服务临床。由于生化知识点多且难,与临床联系不紧密,学生兴趣度低,听不懂,因此采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例如:在讲糖代谢最后一节“血糖”时,教师可结合糖尿病的临床表现“三多一少”症状启发学生逐步学习。

3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近年来,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生物化学》实践课学时远远不足,实践项目满足不了专业需求,急需改革和调整。基于现实条件和学情分析,对生化实践教学改革提出以下思路。

3.1完成规定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开发新实验项目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是实验课时少,实验内容陈旧;学生动手机会少,基本操作技能差。实践技能训练一方面通过实践过程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掌握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操作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完成原有实验内容“酶的专一性,血糖的测定”基础上,增加“牛奶中蛋白质的提取(用超市购买的液态奶为原料)”“蛋白质的沉淀和凝固(用鸡蛋清为原料)“血清aLt的测定”等实验。

3.2校外实践和教学实践进社区

在学生学完生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生物化学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生理中血压的测量、血型测定的基本方法,在生化学完血糖测定后,教师除了教会学生GoD法测血糖外,还要教会血糖试纸测血糖的方法。然后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在临床教师指导下,可择时择优安排学生到社区中进行义诊,将所学内容应用于社会实践,既能提升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又能巩固所学知识,锻炼实践技能。

3.3微课和慕课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应用,将实验内容通过视频、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形式录制成微课程或慕课,把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反复观看,对知识的理解和操作要领的掌握大有裨益,此外,还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生物化学虚拟实验平台,对于实验员缺乏或不具备条件开展的生化实验以虚拟的形式进行模拟,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生化前沿技术,开拓视野。

4建立课程评价体系,以评促教,以考促学

课程评价是用于检查课程的培养目标、授课计划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质量如何,根据评价结果,作出改进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决策。建立完善的《生物化学》课程评价体系是必要的,实现“以评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4.1日常考核

教师的日常考核: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调査问卷,发放给学生,以无记名形式进行调査问卷的填写,并形成分析报告,针对学生提出的共性问题召开教研会议进行改革和调整。学生的日常考核:除了传统的考核方式如课堂提问、作业外,可进行趣味性考核,如针对重难点知识举行“手抄报展”学生自行査阅搜集大量资料以图片、绘画、文字等形式表现出来。

4.2期末考核

期末考核是对该课程任课教师和该专业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考评。期末考试成绩可由平时成绩+实践考核+试卷成绩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考勤、作业、趣味考核成绩等;实践考核包括实验报告和期末实践技能考试成绩等。为了提高高职高专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必须对实验教学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

5结语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篇7

关键词:启发;研讨;发现;意识

教学方法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也是推进现代化教学的难点。深入贯彻现代化教育思想观念,就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重点,由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广泛引入“启发式”、“研讨式”、“发现式”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将大量的知识以生动、活拨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本文以《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及应用》课程为例,在长期教学探索和实践工作中,结合我院课程建设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我们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一是内容多:它包括了8086、80286、80386、80486到pentium系列机的原理,涉及了不同机型的基础知识、硬件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接口技术及其应用等多方面的内容。二是知识新:在目前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计算机软件、硬件更新换代及快,因此必须随时增加新知识、新技术。三是融合大:该课程的教学融合了电子线路、脉冲数字电路、程序设计等众多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四是重实践,该课程是一门面向应用的专业基础课,强调软件、硬件的设计与调试。在这种情况下仍延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将无法完成教学进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了大量的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抽象的、复杂的教学内容变的形象易懂。例如:讲授机器指令在CpU内部执行过程时,我们采用了动态演示的方法,结合老师生动的讲解使极其抽象的CpU内部工作过程形象的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理解记忆。为学生营造出具有丰富的参与感和真实感的虚拟学习环境,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率。

二、理论课贯穿“启发式”、“研讨式”教学

课堂采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实施教学主要取决于老师和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但很大程度上依赖老师的启发和引导,因此我们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精心组织每节课,突出重点,精讲多练,启发学生思维。例如:在学习存储器分段、分页的概念时,我们启发学生以自己的学号编排方法为切入点进行思考,加以详细的分析和理论总结,加深学生对该定义的理解和记忆。又例如:在讲授堆栈的建立与工作方式时,学生容易出现概念混淆,因此,在授课中及时启发学生从日常生活事件中着手,寻找与堆栈工作方式相同的事件,让学生自己比较说明,引导学生讲解自己的观点,抓住学生认知上的疑惑点和分歧争论的焦点,及时组织讨论,恰当地予以点拨疏导,以“研讨式”的形式加深理解记忆,深受学生的欢迎。

三、实验课采用“发现式”教学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强化学生的软件设计、硬件调试、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实验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理论课上重点讨论的程序与硬件线路设计图一同在机器上验证,要求学生边调试边总结,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掌握知识的进一步飞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技巧。在实验课教学中采用“发现式”教学法,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解决问题,获得正确的结论,同时,及时耐心帮助学生查找问题。及时发现在实验中能独立完成特色课题的同学,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同时动员他们当“十分钟”小老师,这样既带动了全体同学又及时总结了实验结果,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改革考试方式,促进教风学风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篇8

前年,我顺利的生下了我的宝贝女儿,现在她24个多月了,在哺育女儿的过程中,我忽然体会到了在教学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方式学生更愿意接受。

1启发式教学

中医应该说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问,所谓有黑匣子理论,就是说中医的理论是看不到,摸不到的,抽象的很,所以在课堂上讲课,想让学生接受就要相对困难一些。我一直在这个问题上有所苦恼,今年生了女儿,在给她教育和喂养的过程中我发现,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她的好奇心决定了她喜欢什么,爱看什么,爱玩什么,这使我联想到教学,应该采用启发式的,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了兴趣,充满了疑问,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你所讲的内容上,但是又不要把谜底很快揭开,要让他们有一个思索的过程。

“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当学生经过自学、思考,对某个问题还不能解决,但有强烈要求知道的时候,给予开导(即“启”);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经过认真思考有所得,但不十分明确,还不能表达出来的时候,给予提示(即“发”)。朱熹注:“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意思是说,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达到“愤、悱”的心理状态,如果没有达到这样的状态,作为老师就不去开导、不去指点。这句话主要阐明了启发的时机,但是并没有说明怎样去启发学生、怎样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现代汉语启发共有3个意思:(1)开导其心,使之领悟;(2)阐明;(3)发挥掀开覆盖物;暴露。我们今天所说的启发式教学主要是第一种意思。

今天我们讲启发式教学,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的基本要求是: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启发式教学是相对注入式教学而言的,现代教学倡导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中医学习对很多人而言是枯燥的,在入学之初,让学生们从感性开始认识中医,一味的让他们在头脑中强化记忆什么是五行,什么是六淫,是很难的,而在课堂上举一些古人或今人成功的案例,会紧紧抓住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老师把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的传达给学生,甚至有的老师连讲都不讲的,将教材上的东西直接读一遍,学生将黑板上的东西抄到笔记本上,夜自修时自我消化掉,学生只管“记”(包括记笔记和记忆),老师只管抄,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想象力,创新的能力就相对欠缺。启发式教学核心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正如《论语》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中心环节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中医教师实行启发式教学,首先要教师能够深刻领会、正确理解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其次要从中医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如在幻灯片中充实进去一些形象的图片,带领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病理现象,把学生不断引入“愤、悱”的学习心理状态,并不失时机,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引导,使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继承传统、发展能力的目的;三要把启发式教学的思想贯穿于中医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并把“启发”的条件不局限于“举一反三”,使学生们能够推陈出新。

2鼓励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篇9

一、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实行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

1.讨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是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在自学之后对自学成果进行检验,使每个学生都在发表见解中得到锻炼。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际操作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精心设计讨论主题,或者根据课堂上涉及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向学生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例如,在开始上基础会计课程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眼中的会计是什么样的,在企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听说过或看到过的一些和会计有关的新闻或事件,会计工作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如何等等。在讲到“固定资产”账户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固定资产”账户只核算原始价值,其损耗要另设“累计折旧”账户核算。在这样一个轻松交流的气氛中,学生都能主动地、踊跃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2.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笔者的做法如下:首先,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备课,灵活教学,切忌固守一式,固守一方,生搬硬套。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置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实践表明:有部分学生懒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还有部分学生满足于一知半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上述情况,有目的地设“障”立“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学主借用这些问题,能循序渐进地学习新知识。

例如: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笔者常采用“启发式谈话法”,把每一节课要讲的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大的问题,每个大问题里再设计许多小问题,小问题里面又设计更小的问题;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深入浅出,要把问题设置在学生思维的兴奋点上;这些问题大部分学生都可能回答出来,但必须动动脑筋,努力思考。这样,教师不断地提问题,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回答问题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再次,一节课结束前要注意正确归纳总结,重要问题要给予科学阐释,从而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二、精心设计财务处理程序图,采用图解直观教学

会计图解教学方法是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通过分析与归纳,将会计处理程序、会计凭证以及会计账簿之间的关系抽象概括为图表形式,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讲解会计知识的—种教学方法。该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利用图解进行会计教学,直观形象。会计账务处理程序图解是会计教学的主要内容,它是由两个以上“t”型账户、表示账户对应关系的符号、金额以及简要文字说明所组成,是反映某项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程序的图解。针对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相关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核算内容,笔者把采购储备、生产过程、产成品入库及销售过程的资金运动,采用实账、实表的方式把对供、产、销进行核算的整个过程制作成模拟实际运行的程序图,使之具有模型化、直观化、操作化的特点,让学生手、眼、脑并用,对会计核算过程取得深刻而直观的印象,轻松掌握会计的内容和方法。

启发式教学的核心篇10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徐恺(1979-),男,河南林州人,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讲师;武充沛(1956-),男,河南洛阳人,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河南洛阳471003)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048-02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应用多种手段诱导的方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启发”一词最早源于《论语——述而》:[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意思是: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急于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急于去启发他。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宋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其中“愤”指发愤学习,主动积极思考问题时,有疑难而又想不通的心理状态;“启”意味着教师开启思,引导学生解除疑惑,指经过独立思考,想表达问题而又表达不出来的困境;“发”意味着教师引导学生通畅语言表达,由此可看出启发的时机是“愤”“徘”之时,即学生达到思维激活、情感亢奋的心理状态;启发的核心是开启学生的思维,点拨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状态,经过思考得出问题的结论;启发的目标是举一反三。

从启发式教学的相关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高职高专也存在一些研究,而大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启发式教学占得分量明显偏少,因此,有必要结合自身实际教学内容进行研究。

一、“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特点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高等工科学校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由最初的64总学时减少到30总学时,由于和国家标准的接轨,新的内容不断添加,加上自身特点——实践性强,工程技术性要求高,知识点零碎,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三多一少”,即定义多,符号多,内容多,逻辑少。[2]定义多是由于课程中内容大部分与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密切联系,由于标准就是工程中的法律条文,造成名词术语非常繁多;符号多是由于“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与“机械制图”紧密相连,学生要多学练才能掌握;内容多主要是本课程包含了与几何精度设计相关的尺寸精度、表面精度、形位精度以及相关要求,还包括典型的结合精度(轴承、键)和传动精度(齿轮),包含了与几何精度检测相关的测量技术,介绍了与机械制造基础相关的刀具、尺寸链、基准等内容;逻辑少自然是与以上三者相关导致的必然结果。

为了克服以上问题,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采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学生反映往往能听懂教师讲课的内容,但是课后又忘了相关知识点,主要反映在作业和公差实验中。这主要是由于以上课程特点决定的,内容量大而缺乏逻辑性,听课的学生主要是大二、大三本科生,年龄在20岁上下,他们记忆方式越来越偏向于逻辑记忆而非死记硬背。传统教学方法是利用多媒体课题在ppt中将已有的知识点一一罗列下来,目的是为了按照教学进度进行教学,而高校本科教学课时的一再压缩,使得学生要在尽可能少的课堂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在课下和实践环节中去进一步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但这样的教学环境同时会带来部分学生对大量枯燥知识涌入的恐慌,易造成学习兴趣降低,尤其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相关要求部分,学习效果欠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二、启发式教学的实践

从当前“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堂和启发式教学实施的观察来看,教师虽然重视启发式教学,但对启发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基本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导致教学实践收效甚微。有必要对启发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启”是起点,教师工作,但需要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引导、促进学生“发”,是学生学习的终点。[3]

1.明确目标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的“启”和学生的“发”的一种有效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为了提高启发的有效性,必须对启发进行目标定位。学生在教师启发后不能仅仅停留于此,否则离开教师的启,面对新的问题时将无所适从。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启发式教学的培养目的之一,教师备课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用语言明确、直观地表示出来,才能在课堂上对其进行强化,使学生知道本节课要掌握的重点。

2.把握时机

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时机掌握非常重要。在面对疑难和困惑进入“愤悱”时,通过教师的点拨,使学生突然领悟到课程的本质。例如,在进行“完全互换”和“不完全互换”教学时,在讲授完“互换性”的优点后,可以从加工的角度提出“如何在现有加工条件下提高精度的问题”,学生进行思考后再给出“不完全互换”的方法。这样,使学生理解采取“不完全互换”的优点,更便于理解记忆。

3.紧密结合生活实际

仍然以互换性为例,从同学上课带的手机来说,如果手机充电器口标准化会给大家生活带来便利,如果手机电池非标准化会给生产生活带来浪费,由此进一步谈到生活用品,小到一个钉子、灯泡,大到家庭电器、骑车等。甚至,一些时事新闻,即使不相干的事情也可以采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进行提问。如发生H7n9禽流感时,刚好讲完配合制,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如果H7n9是一个配合,应该如何正确书写,配合性质是什么。这些看似轻松的生活问题,不断地通过启发,加强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避免了枯燥无味的叙述。

4.有效应用多媒体软件

多媒体软件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并非罗列书本或手册上现有的东西。另外,从授课效果来看,图表效果好于文字,动态图形好于静态图形。因此,教师应该有效地利用动态图表,对晦涩难懂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述,要多停留并且解释清楚,对于书本上已有的知识要一笔带过。例如对广义“轴”与“孔”理解,定义是单一表面是外表面还是内表面进行区分,或者从被包容还是包容进行区分,但这些方法均不好理解,采用多媒体从去除材料的加工方法分辨尺寸变化规律从而区分“轴”与“孔”时,学生顿时觉得易于理解,也便于进一步理解“非孔非轴”尺寸的概念。

5.难以记忆的东西帮助学生总结记忆

如配合性质如何记忆(图形记忆),轴承公差带如何记忆(对比记忆),哪些符号不能作为基准(英文单词记忆)。这样老师真正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的同时,掌握了一些知识总结与记忆的方法,有利于其将来在实际工作快速掌握新的知识内容。以轴孔公差带分布为例,用英文字母o和i将字母表分成了三份,即使不查表学生也可以快速反应出一些轴孔配合的配合性质。这种帮助学生记忆的方法,一方面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愉悦课堂的学习气氛,使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枯燥,同时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更有效的学习方式。通过三个学期的连续跟踪,发现采用该方法使学生平均成绩提高15%,不及格率下降8%。

6.重视实践教学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实践教学环节必不可少。实践教学环节不仅仅是该课程的配套实验,还包括生产实习、认识实习、相关的课外训练等内容。由于实践教学环节更加直观,学生更易于理解课本知识。如对“公差原则”一部分内容进行讲授时,学生一般很难理解,有的学生甚至认为“独立原则”已经很完善了,没有必要采用“相关原则”,但是到工厂中看工人简单地使用卡尺和通用量规就可以快速判断零件好坏,就会认为课堂讲授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

三、结论与设想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宽,实践性较强,要求综合运用能力较强,术语及定义多且较为深奥,新旧标准更新快,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断学习掌握。通过启发式教学的实践,不断改善教师的教学水平,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该门课程,从而加速教学改革的步伐,为此需要做好以下两点:

1.彻底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以“启发——思考——发现——总结”为主线,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将主要精力用于带领学生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重视实践环节

改变过去简单的考核模式——一张卷子定成绩,增大教学实验和实践环节在成绩评定中的比重,减少记忆此类知识的考核,增加活学活用的知识考核内容,激励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考核要加大激励力度。

参考文献:

[1]吕萍.浅谈“启发式教学”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才智,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