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十篇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十篇

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4:51

问题启发式教学法篇1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创新思维;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手段现代化;超前意识;素质教育

我国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可见,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是目前构成新的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问题预设启发式教学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一、问题预设启发式教学法的内含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总结教学理论的著作《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意即: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生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启发诱导。

二、问题预设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与要求

通过预设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造成这各现象的原因,一是可能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二是可能教师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所指的问题太抽象、太庞大,或者跳跃性大,缺乏循序渐进,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为此,我认为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预设问题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一)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通过预设问题,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想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预设问题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及时性原则

进行启发式教学,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当需要时即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愤”、“悱”的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则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这时,教师如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很明显。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三)实用性原则

预设问题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同学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二是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学生。

(四)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引导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为此应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来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们应朝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

第一,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由此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法的重要。

第三,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参加学习活动,以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我们更应该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出问题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的再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创设情境法、激情法、设疑法、寻思法、暗示法等。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作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之,在当今信息时代,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古老的教育方法,我们应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含。师生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便利及当代高科技赋予的各种快捷的服务信息,自我充实,把课本知识及外界的现实世界相联系。每一个教师更应当在“解惑”上多下功夫,既教知识,又教给学生解决知识症结的要领,轻松而又敏捷地掌握、理解知识。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师任重而道远,培养人才就要具有超前意识。在构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中,只有不断创新、勇于创新,才能使我们走在时代的前沿,面向未来,肩负起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中学英语教学法.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问题启发式教学法篇2

在高等教育领域,对于电子信息、机电、自动化等专业,单片机技术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术,也是现代工科学生就业的一个基本条件。

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单片机技术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呢?我们根据“问题式教学法”的改革理念,开展了单片机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工作,并在实际教学中实施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问题式教学法的特点与应用

“问题式教学法”的改革理念就是实现“授人以鱼”向“授之以渔”的转变[1]。

一般来说,教师首先演示一个实验现象,或展示一个实物作品功能,进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整个教学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不再纠缠于繁琐的单片机基本概念、单片机内部硬件之类的东西,而是只讲应用层面上的重点、难点,并给学生指明自行钻研的道路,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老师陪学生一起“探索、求证、颠覆、创新”的过程。

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对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有两个应用层面。

一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加以拓展。教学中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并把这一线索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对于某一课某一技术知识点,可以是老师设计一个核心问题,整堂实验课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进行实验研究、探索。当然老师可以先演示一下基础性引导实验内容或现象,提供基本思路,让学生去分析、探索、拓展,在过程中让学生去“疑”去“问”。

二是在实验过程中加入较多的“问题”因素,在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寻找解决方法,从而训练学生遇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独立实验能力,使实验教学更具有实践性和实用性。

例如,采用一些模块化的实验设备,实验箱有部分模块有些小问题,连接的手插导线有虚断的,仿真器有个别的是坏的,电脑串口有生锈虚接的情况,这样的模块、导线与仿真器等设备好的与坏的混杂在一起,构成了较多的问题因素。这些因素产生的实验现象肯定跟正确的不一样,这就需要学生仔细分析这些问题,一个个地解决问题和完成实验。

3.具体应用与改革措施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怎样结合教研理论来开展实验教学呢?经过近五年的教学实践摸索、验证,我逐步形成了问题教学法实践教学的一套基本体系。

该体系主要由以下几部分实践环节的具体措施构成。

(1)在课堂教学中以“启发式的问题”教学法为核心,引入“问题”因素综合教学。

实验课开始时先由老师先提出一个核心问题,之后10分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认真预习实验内容与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验讲义的课题编排要具有模块化特色,并附有最具相关性、简练性的原理讲述,或采用实验参考书),要求学生最大限度地读懂实验原理与实验程序,不懂的地方要做重点标出。老师讲课的时候点学生进行讨论提问,学生认真听老师总结分析并做好笔记。

上课时,老师先操作演示一遍实验现象,然后根据问题补充讲解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质疑,进而提出新的实验任务与要求,引入拓展性问题。学生先仿做老师演示的实验,后根据新的问题进行拓展、创新。

以定时器实验教学为例,我们主要围绕“如何实现1S的定时”开展教学活动。在学生预习以后教师先操作演示一下指导书上的实验现象,然后让学生来讨论“定时器的基本原理、工作设置、程序分析如何实现1S定时”等问题,之后老师以“水龙头滴水模型”讲述总结定时的基本原理,简述相关寄存器的设置,分析实验书上t0工作在模式2情况下示例源程序,进而提出改进程序的书写方法与基本思路:如何利用t1工作在模式1实现1S的定时,程序怎么改?怎么编写?学生自己摸索写完以后,很多人会忘记中断重装初值的问题,教师点评的时候可以加以总结、强调,最后提出:“如何实现1分钟、一小时、一天的定时设计?”作为课后思考讨论的实验内容。

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实验过程要引入“问题”因素综合教学,让这些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直接很快得到的东西总是得不到人的珍惜、回味,只有让他通过分析思考、查错、排错的艰苦探索过程,才让人刻骨铭心,有了一层新的感悟”。

(2)课后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课外实验。

以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江西省大学生电子科技活动竞赛为契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般在课堂上,教师在总结时要结合课堂上的内容提出一些设计性题目,或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题目与方案,由学生独立操作调试,最后写出实验报告。基础好的同学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可以设计出颇有特色的实验方案,写出很好的实验报告,一般同学也会感到有一定的压力,增强实验的自觉性。课后可以开设开放性实验室,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课外实验。这样做,也可以为参加省级部级电子设计大赛培养人才、选拔人才。

(3)以proteus虚拟仿真软件为平台,开展课后综合设计性项目教学创新活动。

proteus虚拟仿真软件不仅能仿真单片机CpU的工作情况,也能仿真单片机电路或没有单片机参与的其他电路的工作情况。因此在仿真和程序调试时,可从工程的角度直接看到程序运行和电路工作的过程和结果。所以,我们一般采用这个平台结合实验箱在n501单片机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项目开发平台,课后义务指导学生完成个人立项,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单片机的积极性。同时可以采用项目开发团队的形式完成一些综合性的课题,甚至是帮助老师完成一些科研小课题,让学生体会项目开发流程,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

这是实施“启发式问题教学法”深入化的结果,也只有在学生具有绝对化开放性平台的条件下,开展课外创新活动,才可能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工程素质才能得到切合实际的培养。

4.结语

近年来,我院学生多次在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单片机技术仿真开发等竞赛活动中获一等奖的佳绩表明,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在我院单片机技术教学改革中的实施卓有成效。

问题启发式教学法篇3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学教育;对比法;寻因法;设疑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89-02

“怎样搞好法科教学”,这是从事法学教学、法学研究的同仁们一直思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法学自身属性出发,准确把握法学教学之关键性特征。其中,启发式法科教学方法对法学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作为一个耳熟能详的教学理念,要使启发式教学理念在法学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必须依托具体的启发式教学手段。这些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

一、作为原则与方法的启发式法科教学

所谓启发式教学,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实际出发,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积极双向的教学方法”[1]。大抵上言,作为一种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对各层次、各学科均适用。其中,启发式教学对法学教育的作用极为突出,这是学科特点决定的。众所周知,法学乃经世致用之学,与医学一道都是最古老的学科。与医学相仿,法学强调实践性,而应用性几乎是法学的灵魂。唯有在教学中突出其应用性,方可培养合格法律人才。这是将启发式教学作为教学指导思想而言的。

启发式教学也常常体现为一系列具体教学方法,这些方法与通常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俗称“填鸭式”教学)截然不同。两相比较:注入教学方法往往强调讲授者的“讲”与接受者的“听”,更多是一种单一式教学模式与信息传递方式;启发式教学以接受者之学习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通过启发接受者的思维,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基于简单比较,可做如下价值判断:在法学教育(包括其他教育)中应更多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尽可能避免注入式教学方法。

二、启发式法科教学之基本目的:培养法律思维

毫无疑问,培养法科学生的法律思维(thinklikealawyer)是启发式法科教学的基本目的。但如何理解法学思维,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提出法学思维的三种模式,认为所有法学思维都和规则、决定、秩序与形塑等概念密切相依。然而,用以延伸出所有其他概念的、法学理解上的最终概念,却只能从中选择其一:一项规范(在规则或法规的意义下)、一个决断,或是一套具体秩序。即使是在自然法和理性法的思维中(这两者都只是从逻辑上进一步推展得来的法学思维模式),法的最终概念仍然只能在规范、决断和秩序中寻求,并据此确定不同的自然法与理性法类型。举例来说,亚里士多德―阿奎纳式的中世纪自然法思想,在法学上属于秩序性的思维;而十七八世纪的理性法则部分由抽象的规范论、部分由决断论所组成。根据这三个特殊法学概念在法学思维中所占的位阶高低,以及某一概念系由另一概念延伸而来(或反之,系回溯至另一概念)的先后顺序,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同的思维模式:规则与法规模式、决定模式,以及具体的秩序与形塑模式[2]。在法科教学意义上的法学思维,主要指法科学生通过法学学习应具有的看待社会问题,厘清社会问题背后的法律规则及原则,运用法律规则、原则评价社会问题的职业性观念。

就此而言,法学思维具有致用性与现实性。这也意味启发式法科教学方法在培养法学思维上具有可行性。笔者认为,之所以培养法学思维是启发式法科教学的基本目的,原因显而易见。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灌输法学知识不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通过能动参与和积极回应,形塑其思考分析法律问题的职业性思维。唯如此,法科学生才能掌握法学精髓,方可“以不变应万变”,才可评价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此外,唯掌握法律思维,才可在大量立法中找到合法、合理的规则依据,为分析问题提供前见。鉴于法学之应用属性,法学思维培养之重要性不言而喻。

与注入式法科教学方法相比,启发式法科教学更利于培养法律思维。在“讲”与“听”的单一信息传输模式中,学生缺乏主体性,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受较大压制。但法律思维培养需长期积累、反复锤炼,才可在意识中形成符合法律人思维方式。一旦主动性与积极性受抑制,势将影响该职业思维之形成。相反,启发式法科教学强调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其将在反复思考与尝试中建立起对法学思维的认识与形塑,以更快、更扎实地掌握基本知识、实用技巧。

三、启发式法科教学的具体方法

启发式教育理念已倡导多年,但实践并不理想[3]。因此,实施启发式法科教既是法学教育方法论问题,也是技术性问题。笔者认为,从完整教学过程看,有四个层面的问题值得探讨:授课前的准备环节、授课中的基本模式、启发教育之策略及手段、课后辅导。本文关注前三个层面。

(一)启发式法科教学方法之课前准备

任何授课方式的课前准备都是确保授课效果的前提,但启发式法科授课方式的课前准备则更为重要。根据个人体会,启发式教学对授课者的知识储备与现场解答能力有更高要求。注入式教学的讲授者占据绝对主动地位,可相对容易地决定讲授内容及方式,可根据知识准备针对性、策略地讲解。启发式教学可能出现大量未预先准备的问题,故需充分备课。

在启发式法科教学备课中,讲授者需更广泛、更深入地准备讲授内容,对讲授知识点之外的相关知识极为熟悉且能灵活运用。通常认为备课就是钻研教材,这是一种误解,教材只是授课辅助材料,讲授者尤其高等教育的授课者,其任务在于将特定课程的基本知识及运用技巧授给学生。课前备课,备知识点,而非教材。启发式教学强调授课者与学生互动以传授知识,这对讲授者的要求更高。对知识点缺乏充分了解,对相关知识缺少深入思考,仅依据教材体例及内容备课,会导致授课时具体问题难以展开,使问题讨论难以深入。

此外,备课成功与否也依赖讲授者对授课对象的了解程度。在启发式法科教学中,讲授者须清楚授课对象的知识储备及学习偏好。如讲授民诉当事人,会涉及消极确认之诉中的当事人确定,这要求学生对诉及诉之类型已有掌握,才能避免发生“知识缺位”现象。

(二)启发式法科授课中的讲述、提问与讲解

讲述是任何授课形式的重要环节。缺乏一定程度的讲述,学生思维难以开启。但仅有讲述,也不成其启发式教学,却是注入式教学的典型。为增强教学启发性,让学生主动思考、乐于思考、善于思考,讲授者需有意识激发学生思维,让其主动、积极思考。个中关键在于讲授者适时提问。提问需把握时机,且问题内容与性质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如讲正当当事人之确定,讲述管理权时抛出消极确认之诉的特殊情形并让学生从管理权角度讨论。这势必引发学生质疑评价标准之解释限度。讲授者可顺势引出诉之利益,还可让学生思考何种理论可更好解释当事人诉讼实施权。提问时需注意学生知识储备,避免提问超出学生认识范围。否则,属于启发不得法、不适当,会挫伤学习积极性。

启发式法科教学不仅需要结合讲述与提问,还需要解答学生积极思考时的提问。这在启发式教学中很重要,却常常被忽视。这也是启发式教学难度大的体现,也是讲授者不太愿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重要原因。当身份从讲述者、提问者迅速转为解答者,就处于相对被动地步。如果讲授者知识面广,可当即做出合理解答,实现教学互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再次印证备课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即使讲授者能回答,也建议不要立即做答,应引导学生就问题进行讨论,然后点评。当无法回答学生提问或不确定时,除引导学生讨论以深入思考,也可搁置问题,切忌“不懂装懂”、“胡乱作答”,此乃教育大忌。

对实践性极强的法学教育而言,把握讲述、提问、讲解的关系并灵活运用,对促进教学效果非常明显。这方面还存在许多值得讨论的问题,待尔后探讨。

(三)“启得法”与“启而发”:对比法、寻因法、设疑法

具体实现启发式法科教学,除认识讲述、提问、讲解的关系,还有若干具体方法。根据笔者体会,谈三种启发式教学手段,实现启发式教学的“启得法”、“启而发”,使讲授者可合理启发学生,学生因此实现智识突破。

1.对比法,即讲授者在讲述过程中有意识地对相近或相关知识点予以比较。这是一种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既可由讲授者在讲述时比较,也可通过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比较,还可讲解时运用此法。这种方法的基本作用在于强化学生对相近、相关知识点的辨析能力,提升学习效率,为深入思考法学问题打基础。

2.寻因法,即讲授法学知识点时,有意识引导学生探究原则、制度、规范背后的原因。因果律探究的过程往往是学生基于所学知识进行思维拓展与观念飞跃的过程,可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3.设疑法,即讲授法学知识点时,有意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好奇心与创造力。这些疑问既可是依现行知识点能顺利解答,也可现行知识点之反例从而要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些疑问既可针对知识点的直接设问,也可通过案例设疑从而强化学生整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之能力。设疑法既可针对现行知识点设疑,也可为一种讲述后续知识点的铺陈方法,引导学生预习相关知识。

四、结语

虽然启发式法科教学方法对提升法学教学质量、深化法科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重大的理论意义,但是,对于法科教学质量提升这个重大问题而言,仅依靠教学理念和手段的更新与强化,是不够的。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提升法科教学质量、深化法科教学改革,还存在另外一个重大的领域需要探讨,即法科教学运行模式。当教学方法与教学运行体制两相结合,方可对法科教学改革产生根本性的推动作用。当然,这无疑已经远远超出了本文所要讨论的范畴,而属于为更为宏大的教学体制改革问题,唯有留做后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慧勤,李红君.现代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与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

问题启发式教学法篇4

一、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与要求

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教师应把握其操作步骤与实施要求.

第一,操作步骤.首先是教师提出教学问题,诱导学生来解决问题,从中把握相关的知识以及思想方法.其次,教师再提出与前述问题相关的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逐步分析与解决,进而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第二,启发式教学法的实施要求.教师需有效组织学生,即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利用评价预先策略把学生学习与发现过程中所需的相关知识在头脑中加以有效组织,同时,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方向展开思维操作与脑力活动.这就需要教师重视提问的有效性,做到如下几点:①课堂提问需有助于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情绪;②设计问题时,应把握内容重点,突出要点;③明确所提问题,同时所提问题需要与教学思路相符,并考虑到问题的连贯性与层次性;④课堂提问需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入手,提高问题的价值,以启发学生深思,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与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然后,教师则需把握启发式教学的不同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模式

1.运用演绎启发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演绎启发式教学法以演绎过程为主,由一般至特殊,亦或由概括至具体.在演绎启发下,学生能够应用相关逻辑方法与一些直观法来完成某个基于抽象概念与其他概念上的知识概括.在运用演绎启发教学法时,教师应先明确所需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形成自主的问题空间,而后再以评价策略来分析学生是不是具有展开演绎启发的所需知识与技能、数学概念与数学原理,然后以小组讨论形式探究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演绎.

演绎启发主要适用于根据一些数学公理、数学定义与其他定理、定义等而推导出一些新的定义与定理,亦或展开新定理的验证.由于这一方式的要求较高,所花时间也较长,有些学生容易走出思维困境,这就需要教师的适时暗示与提示,如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等.

2.通过归纳启发式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归纳能力

归纳启发式教学法就是由个别至一般,由具体至概括.通过归纳启发,学生借助直观法与一定的逻辑方法来概括观察的具体事例、相关条件,以及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如学习一些数学概念、数学法则、数学公式、数学原理等,教师均可利用一些具体事例来引导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同时,在实施归纳式教学法过程中,教师还需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让学生能够善于发现,学会抽象概括.

例如,由下面计算结果探究规律:

①11-2=3;

②1111-22=33;

③11111111-2222=3333.

依据上述规律,计算111111…11-2222…22(2n个1与n个2)的结果.

分析:从①与②的左边,我们可以看出,被开方数中被减数1的个数为减数2的2倍,而结果中的3的个数又与减数2的个数相同.于是我们可得出结果.111111…112n个1-2222…22n个2=33…3n个3.对于这个题目,其关键在于分析与归纳出题目结果中数字和算式中的数字的特殊关系,然后由特殊至一般.

3.利用实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

在现代数学教育中,倡导教师优选能够鼓励与增强实验方式的数学课题.实践表明,由实验切入,对于引导学生发掘相关数学结论是富有成效的,不但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锻炼学生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例如,几何中一些数学定理,可利用度量直线与角,几何图形对比,以纸折叠与构造图形等实验方法来获得.

问题启发式教学法篇5

论文摘要:启发教育源于孔子,具有知识习得的过程性、教与学的双主体性、教学过程的民主性、教学手段的综合性等特征。外语教学以发展人的创造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完满人格为目的,要求科学化和系统化,重视学习过程。

一、启发式教育理论的特点

孔子启发式教育思想,后被许多教育家继承和发扬,成为中国教育对世界教育的一大贡献。概括起来,启发式教育主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知识习得的过程性

启发式教育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论的推导论证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通过揭示知识发生发展和思维过程,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并从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探究知识的过程性,借此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孔子重视“学与思”的关系,鼓励学生善疑多问,据(《论语》)记载学生向他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达一百多次,如:“问仁”、“问礼”、“问政”、“问教”、“问知”等。有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不是马上回答,而是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再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评价,最后才提出自己的看法。启发式教育正是通过这种教学过程中的层层诘问和思考,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与学的双主体性

启发式教育强调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两个主体,即:教的主体一教师,学的主体一学生。教学的主体具有双重性,即:教师既是教的主体,又是学的客体;学生既是学的主体,又是教的客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充分发挥各自主体性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的。

无论是孔子强调的“启发”,还是《学记》中阐明的“善喻”,实际上都肯定了教师的主体性。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在于教师闻道在先,具有专门的文化知识、思想品德修养和教育技能技巧,而且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具有能动性和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从学生学习活动角度来看,教师是学生认识和作用的对象,在作为社会要求的体现者为学生所认识的同时,又作为师生人际交往的对象而被学生所认识,因此,教师具有主客体双重性。而对于学生来说,从学生的学习活动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而教学内容是学习活动的对象——客体。学生在把教师作为自己认识对象的同时,又把教学内容作为自己学习的对象,因而首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师的施教对象,始终处在客体的地位,具有受动性、依存性、可塑性等客体特性,因此学生也同样具有主客体双重特性。

3.教学过程的民主性

教与学的双主体性发展,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教学环境。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敢于质疑、探新、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学记》指出:“教”应视为“善喻”,即“君子之教,喻也”,并对教师在进行“善喻”时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三要三不要”的原则,这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达到“和易以思”的基础。教师只有做到了“道、强、开”,学生才会亲近和信任教师,才使教学达到一种“和谐”的关系,学生才会“爱学”和“乐学”。

4.教学手段的综合性

启发式教育要求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并根据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形式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及提高教学的效益。“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宜的教学范围,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就教学方法而言,可以采用活动学习、发现学习、情境学习等多种灵活形式,为学生提供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就教学形式而言,可以是集体教学,但最有效的形式是采取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以弥补班级授课的弊端。尤其是小组教学,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培养能力,消除自卑感,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启发式教育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注入式教育抹煞了学生的主体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灵活性,阻碍了学生智力发展。启发式教育则与之相反,由于本身所具有注入式教育无法比拟的特性,它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学习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灵活运用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方面来看,启发式教育对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_夕语教学既重结果,更要重过程

启发式教育知识习得的过程性决定了知识学习和探索的过程性,不仅要求对思维结果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对思维活动过程的启发。只有确保完善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才能使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反之,缺乏思维过程,思维结果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同等重要,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如果一味追求结果而忽视了思维过程,必然导致教学的僵化。目前,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主要表现为:一“讲风太盛”。教师用整课堂的“讲”代替学生的“学”,把学生的思维降到了最低限度,使学生失去了“发”的机会;二“启发式变成了表演式”。教师成为能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的高明的“杂技”演员,把启发过程变成神秘的“魔术”,学生知道现成结论而看不到结论的来龙去脉,让教师被动地牵着走;三“负担偏重”。大量的作业或重复性的练习把学生知识积累过程大为简短和压缩,使知识应用过程过分冗长和膨胀。这些现象和形式不仅有悖于启发式教育,而且与目前倡导的素质教育也格格不入。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求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凝结在教材中的活动过程充分展开,重视概念的产生、命题形成及思路获得的思维过程,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和思想启发诱导,来获得对事物本质特征和事物间关系的认识,将客观形态的知识内化为学生主观形态的知识,发展并完善学生的认识结构。

就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外语教师在对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深入了解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来理解新的知识和问题。目前较常采用的方法是:①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一定的背景知识或一些启发性的问题以唤起学生已掌握的外语知识或技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接受新的知识或掌握新的技能。②在解决具体某个问题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语言知识和技巧设计出各种适应环境,然后引导学生加以分析。③明确外语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一定的线索分析和这个问题及相适应的其它问题,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导求解决的途径和结论。④教师只摆出大量的事实和具体材料,一般不提供结论或答案,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钻研,最后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2.外语教学要走向科学化和系统化

启发式教育理论科学地揭示了启发活动过程的发生机制,把教师启发、诱导的方法和过程置入到科学的研究和可操作之中,使之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就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来看,大多数外语教育者仍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凭自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施教,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是学生集体授课,固定在教室中,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板着面孔说教。二是启发时机不当。教师只注意语言知识的传授,几乎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使形式上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学生尝试思考,但根本没有在学生“愤、悱”时给予适时诱导、启发思路、点拨思考方法。三是启发问题简单。有些外语教师采取单一的设问形式,对一些缺乏启发意义的简单问题反复向学生发问,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的一问一答形式,造成了课堂问题过多,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

为了使外语教学科学化和系统化,启发式教育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现代思维科学认为人的启发活动过程需要具备如下一些条件:其一是启发激因,即能启发思维主体产生创造新意识的各种因素,如启发原形的新异性、独特性;思维主体的探索需要、欲望等。其二是思维方式,即思维主体遇到问题(启发原形)所采取的联想、想象方式。其三是触发信息,即外界的信息刺激(偶然机遇)和脑内意识的活动,是思维主体的觉力和类推力,它是获得直接判断的中介,由此,启发活动过程则表现为以下发展序列:启发原形一启发中介一启笛顿悟。问题情景一思维方式一触发信息一启笛顿悟一分析验证的活动过程。由于弄清了启发活动的发生过程,为外语教育者提供了施教的着手点,因而,把外语教学逐步纳入到科学化、操作化的轨道上来是十分可行的。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外语教育者还应注意以下问题:(1)按照学生的性格类型进行启发。子路性刚好勇、好胜,孔子给他泄劲,冉有性格懦弱,孔子给他鼓励。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格又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分别加以启发和施教。(2)善于发现学生的矛盾,及时给以解决。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传授好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要善于发现学习过程的矛盾,及时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解决,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3)抓住时机,及时启发。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给予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外语教学的关键

问题启发式教学法篇6

高中数学问题启发式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问题”作为启发学生思维的工具,通过课堂合作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源泉,可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与合作互动的能力,以此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问题启发式数学教学模式通过提出问题、启发思维、探究思考和合作实践等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深入探索,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思路。

二、高中数学问题启发式课堂教学的作用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数学课堂中教师提出启发式问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保证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首先,教师通过提出启发式问题观察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情况是否能够达成教学目标,如果出现不吻合的情况要及时调整教学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使全体学生都能适应制定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利用互动式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启发学生思维,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使学生之间可以共享学习成果。由此可见,问题启发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高中数学的教学价值的体现并不是仅仅通过数学事实实现,更是通过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组织数学理论知识、理顺数学活动经验来实现。因此,高中数学教师要尽量多组织学生开展互动合作学习,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通过互动式课堂活动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问题启发式课堂教学不但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提出质疑、验证问题,不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高中数学问题启发式课堂教学的实施

1.创设教学情境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基于数学基础知识,将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融入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知识中,以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与启发式问题相关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应为学生设置悬念,使学生大脑思维中近期的记忆可以汇聚一起,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教学案例]

已知:p是椭圆x2+4y2=4上运动的一点。

求:点a(0,2)到点p之间的距离ap的最大值。

以上数学例题比较简单,学生非常容易就求得结论。当学生自主完成求解过程之后,教师向学生提出启发式问题(如果大家将例题的题目改变一下,会出现哪些情况),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互动活动,学生之间通过相互启发、交流讨论,得出以下几个变式:(1)将求距离ap的最大值改为求最小值;

(2)将椭圆改为双曲线x2-4y2=4,将求解改为求距离ap的最小值;

(3)将椭圆改为y2=2x,将求解改为求距离ap的最小值;

(4)将a(0,2)改为a(0,a),a>0。

通过教师提出的启发式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出更多的创新问题,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的递进性和变通性,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领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图像、动画和模型等教学工具,为学生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

2.启发学生思维

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难以正确把握数学思维方向,难以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紧密联系,无法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运用方法,不能正确判断问题的解是否准确等。因此,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更要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以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包括重温与问题相关的旧知识、重视审阅数学题目、深入挖掘隐含条件,引导学生猜测问题、联想问题、类比归纳和推测定理等,组织学生开展资料收集活动,在课堂中开展分组交流和讨论活动。

3.开展互动活动

为了启发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多组织开展“互动式”活动,将问题启发式课堂教学作为教学任务并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问题启发式教学法篇7

“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出发,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手段,改变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的平衡,不断激发他们产生新的认知方法,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水平的不断提高,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启发式教学法,我国很早以前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在《论语·述而》中就提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习”的教学思想,“启发”和“举一反三”就是由此而来的。确切的说,所谓启发式教育其实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学习、练习,达到教学目的。在初中生体育教学中启发式教育不单是一种教学方法,他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一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主动的去发现和探索心中的不解和疑虑的思想。

二、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过程

1.提出问题。2.验证问题。3.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4.找出答案。5.解决问题。针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上述过程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以启发学生自主思考为指导,因材施教为原则提出的“启发式”教学法。

1提出问题,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存在的不同的问题有针对性有目的的提出具体的问题,这个过程改变了传统教学方法中统一授教中存在的不足,使得不同的学生得到正确的指导,找到了各自存在的不同问题。

2验证问题,学生存在什么问题,到底还有哪些问题没有找到,这些都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只有将真正的问题找到后才能对症下药,更科学的作出指导,解决学生的疑问,达到教学的目的。

3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这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环节,这个时候老师的指导作用就显现出来了,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科学地教育方法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老师在这个时候就起到了指导的作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好习惯,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养成良好的习惯。

4找出答案,当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疑问后解决问题还需要老师做进一步指导,这个时候老师就变成了主动,虽说启发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但是老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自我发现不足,自我解决问题表现得如何关键取决于老师的指导。

5解决问题,当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了问题之后,解决问题就顺理成章了,这个时候解决问题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基本上不存在传统教育中学生有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恶性循环的问题。

三、初中体育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初中生一般是年纪12—16岁的孩子,这个时候的孩子刚刚开始进入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心理上的改变,在体育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得怎样,对孩子心理和身体的健康成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这个时候是教育的关键时期,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在初中生体育的启发式教学中坚持正确的原则是科学的进行教育的关键,直接决定启发式教学的成败。

1学生为主的原则。启发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永远只是起到指导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永远要围绕着学生来展开,以学生为中心,老师配合学生,让学生起主导作用。

2长远发展原则。启发式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热情,养成学生自我发觉问题解决问题的坏习惯,突出的是独立自主,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强调体育运动的技术性和规范性,压制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只注重基础忽略了创新,相比之下启发式教学法更具有长远的优势,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着眼于现在而且放眼于未来,他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让学生养成终生的良好的体育思维和体育行为。

3科学合理的原则。启发式教学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不同于放羊式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方法上面已经讲到过,放羊式教学方法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自由,但是没有原则,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仅凭兴趣爱好,但是初中生自我克制意识较差,很少有主动学习的意识,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这种方式更不科学,而启发式教学方法更科学合理,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方式自由灵活,丰富多彩,既能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又能充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的要求。

总之,启发式教育方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吸收了传统方法中的好的地方,也是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一次革命,这种方法符合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养成学生自我创新的思维和意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是一种最科学最有效,具有长远影响的教学模式,作为现在的教学体制学校应该积极推行这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是中国教育得到更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齐建华;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维和选择[J]

[2]陈流;启发式教学在体育课中的运用[J]

[3]林静;综合启发式:有效教学的方法论[J]

问题启发式教学法篇8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启发式教学,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启发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很重视启发式教学。他曾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启”。“愤”意为发愤学习,积极思考,然后想把知识表达出来;“启”意为开其意、指导;“悱”意为积极思考后要表达而表达不清,这就要求老师给予指导、解释,使其清楚。《工程力学》、《机械基础》这样的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对学生而言,需要掌握的内容多,理论教学学时在普遍减少,很难在较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过不去的“坎”,那么对教师来讲,就应该通过自己的外因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民主、科学、发散式的教学方法,它是对一个物体采用不同的分析模型,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起点,科学地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主动实践,以达到熟练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挖掘思维潜质,形成独立观点的方法。启发式教学,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具体知识,再进一步把学生的具体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表现在这两个转化上,这里引导是转化的关键。教学就是通过教师的工作使学生爱学、会学。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结果为中心的启发。这种启发法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问题,教师头脑中先有了一个答案,然后通过启发式提问,提出一个一个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向预设好的结果逼近,直到把这个结果问出来。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学生形成对教师提问的依赖,即教师向他提问他就会回答,离开教师的提问他就不会思考。那么针对传统启发式教学的弱点,应该怎样进行改进呢?启发式教学的目标不应该是问出一个标准答案,而应该教学生学会思考,因此,提问要指向思考过程和思考方法。

一、采用过程启发式教学

过程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实施步骤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所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这一方法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的问题。

二、采用设疑分析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果学生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那么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为。因此,教学过程应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打破老师的教学模式,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产生疑问、思考疑问、解释疑问,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觉探索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采用科学的授课模式

对于现代化的教育来说,课堂教学应该具有科学、进步、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课堂管理模式、科学健康的课堂文化氛围,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应该有科学的授课方法。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

四、启发式教学要善于突破

传统教学落后于时展的主要弊端在于:施教者往往低估了学生学习的潜力,只强调认真刻苦,不讲究方法,造成学习者不同程度的心理紧张状态;没有灵活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缺乏建立在人体生理和心理研究基础上的综合性教学手段。教学的关键是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并有所创新。学生能否有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要时常查找缺漏,找到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对于专业基础课来说,在课堂上,除了注重问题的创设之外,还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

五、学会把舞台交给学生

启发式教学要做到两个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经验为中心。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具体实施过程可以这样来做:(1)情景设置。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2)操作示范。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4)协作学习。开展小组交流、讨论,组员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问题。(5)总结评价。教师总结点评学生学习的效果。

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索,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熊隆友,张谦.对比启发式教学在《工程力学》课程中的教学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6(14):192-193.

问题启发式教学法篇9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法;小学数学;应用分析

在结束了幼儿教育之后,孩子们步入了九年义务教育时期,长达六年的小学教育对孩子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为今后的高等教育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中数学的学习历程是相比较困难的,因此,采用启发式教育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是有必要的。

一、启发教学的概念、意义

启发式教育是一种教师将学生要接受的知识通过引导、启发等多种途径,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路径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中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设计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来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从而完成知识的传授。此种教育模式有着深远的意义,在此种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课堂的学习气氛,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机会,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除此之外,启发式教育模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数学,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提高。

二、启发式教育的应用

1.新课导入处启发学生

在开展数学新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好奇等心理特点营造一个相应的学习氛围,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学习效

率。例如,在求圆的周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出一个由细铁丝构成的圆,令孩子们思考怎么求其周长,当孩子们通过自主思考知道可以用细线围绕一周求其长度或者剪开铁丝拉伸求长度时,孩子的思维便得到启发,同时他们的兴趣也得到提高,使其更容易地理解圆的周长的定义,此时教师便可引入圆的周长公式给孩子们,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疑难问题启发教育

数学教学中有很多难点、疑点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在此时教师的启发教育尤为重要,例如,学生通常在学习质数、奇数以及偶数时容易混淆之间的概念,教师便可利用提问题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多次的提问使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和较为清楚地透析此类问题。

三、启发式教育的方法

1.直观启发教育法

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抽象的问题需要理解,而小学生大多是用形象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形象的事物或道具来表现出难以理解的问题,利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验、学具操作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方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由形象思维模式转变为抽象思维模式。

2.巧练启发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习题的完成很重要,但是多练不如巧练,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运用已经熟悉的知识进行练习,从而启发对学习的积极性,进而能够更加容易地掌握知识,例如,在学习年月日的过程中,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知识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爸爸出差了一共60天,这60天可能是哪两个月,有的学生回答4月和6月,有的则回答8月和11月。这样类型的问题便使学生对已经熟悉的知识可以更好地利用,同时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加牢固地掌握已有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获得多种的解题方法,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自由交流的方法,提高学习的气氛,使学生更快、更深刻地学习知识。

四、启发式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要明确上课过程中的教学任务

在课程上开展多种多样活动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学习的内容,教师应当在此过程中维持好纪律,让学生有目的、有规律地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布置的家庭作业也要有启发性

教师在课后的作业布置中不要仅限于课后习题,还要适当地增加习题难度,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动脑思考,探究习题的解答过程,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多种方式进行启发教学

利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励和巩固学习的知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升。

小学数学的教育是为今后的教育打基础的关键一步,而启发性教育模式相对比传统的灌输教育有着极大的优势,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为我国教育界和未来的数学界提供大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匡帆.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论坛,2014:80.

问题启发式教学法篇10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正面启发;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

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使得人才培养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教师角色定位也发生转变,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组织者。因此,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相应地调整和改革,使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历史现象,从而提高应变能力。启发式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应变能力的众多教改方法中的一个好方法,笔者现就其谈谈几点认识。

一、启发式教学法的优点

1.有利于贯彻《课程标准》。比如四川教育出版社的实验教材中增设“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既是对传统教学法的挑战,也是对新的教学法的呼唤。

2.有利于改变目前中学历史课堂现状。启发式教学法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快乐源于创造,启发式教学通过由浅入深,层层设问,环环相扣的设问,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了解问题,理解问题,最终学会解决问题,而且产生快乐学习感,学习的兴趣自然而然提高了。

3.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中考。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促使学生更好地分析、理解历史现象,提高应变能力。应变能力提高了,考试自然就很顺利。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日常教学中的体现

1.正面启发。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目标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般是在教材内容的转折处和引申处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问题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才有利于师生互动并产生共鸣。正面启发意味着要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出发分析问题。例如,讲川教版七年级历史“明清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时,可以提问:什么是文字狱?文字狱有什么危害?进而启发学生思考秦朝焚书坑儒、明清明期的八股取士和文字狱有什么相同之处?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以下认识:都是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都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破坏并阻碍了文化科学的发展等。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提问,学生对八股取士和文字狱就有一个深刻且完整的认识。

2.逆向思维启发。教师可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鸦片战争爆发的导火线是林则徐虎门销烟。可以逆向提问:如果没有林则徐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鸦片战争了,这种观点对不对?为什么?这样的提问往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都会跃跃欲试,并且会作一些回答。老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引导他们分析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虎门销烟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同时也是偶然的。

3.情景启发。教师应充分利用富含高尚情感的历史素材与历史情景,或用激昂而又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电教的动态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历史事件真实直观地再现,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使学生增强体验和记忆,并从中受到教育。

4.发散性思维启发。这种教学法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提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多角度掌握知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如学习“明治维新”一课时,在掌握它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后,可再提出问题:如何评价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成功了而失败了,为什么?通过发散性思维启发提问,学生思维更活跃,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