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表演的艺术形式十篇表演的艺术形式十篇

表演的艺术形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4:52

表演的艺术形式篇1

【关键词】秦腔;花脸;表演艺术

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33-01

秦腔表演艺术具有自由灵活的特点,各种表现手段能够综合发挥其作用,它的表演形式不同于其他剧种偏重于生旦两角,而是利用生旦净丑并列的形式进行表演,这样能够发挥各个行当的创造力,能够大大提高各个行当的表演技巧。下面我们来对秦腔花脸表演艺术进行简要分析。

一、秦腔花脸概述

秦腔总体上可以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并按照人物形象进行角色划分。秦腔最早以旦角为主,陕西秦腔演员主要是旦角。到了清代以后秦腔主要以须生、青衣、花脸为主,而且丑角的戏份也明显增多,这一时期生旦净丑名家辈出,比如刘立杰、陈雨农、李云亭等,他们均能够代表这一时期须生和旦角的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秦腔各个行当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各自的剧目中,比如花脸戏《杀船》、丑角戏《张松献图》、正旦戏《春秋配》以及须生戏《金沙滩》等,在各自的表演中均体现出了秦腔的特点。实际上小生在秦腔中的分量也比较重,比如《穷人计》《苏秦激友》等,这些剧目均在秦腔中有很好的表现力,促进了秦腔艺术的发展。

二、秦腔花脸表演艺术的主要内容

(一)表演任务。秦腔花脸表演艺术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其主要扮演品质、性格或者是相貌上有特别之处的男性人物,同时根据人物性格的不同特点划分出很多分支,比如大花脸、二花脸以及油花脸等。其中大花脸又被称为“大面”,一般都是扮演地位高、权威重的人物,着重唱功。比如李可易在戏曲中扮演的大花脸形象深入人心,他的嗓音坚实有余,表演气势雄伟,是扮演大花脸的不二人选;二花脸又被称为“副净”,主要扮演性格爽朗的人物,重念白、做功等;油花脸又被称为“毛净”,一般扮演动作多、毛手毛脚的人物。在花脸的表演中不管是哪种人物角色的扮演者均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特点为表演任务。

(二)表演要素。秦腔花脸的表演要素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表现人物思想、刻画人物性格以及表达人物情感,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成了秦腔花脸的表演要素。

(三)表演原则。秦腔花脸的表演原则主要是将故事虚拟化、程式化以及写意化等,这些原则均符合戏曲表演艺术原则,但是这一点与写实化的西方话剧艺术原则有一定的区别。所以说秦腔花脸表演艺术的主要内容具有民族戏剧的审美特征。

三、秦腔花脸表演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秦腔花脸表演艺术的形式与其内容相辅相成,内容决定形式,是表演形式的依托和保障,形式又能反作用于内容。可以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概括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如果说内容是秦腔花脸的隐形工程,那么形式就是其显形工程。总之,秦腔花脸的表演艺术形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四功五法。我国戏曲演员表演的主要形式是“四功五法”,“四功五法”是四种表演功夫和五种技术方法的总称。演员在表演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利用四功五法,才能发挥戏曲歌舞的艺术功能。四功就是“唱做念打”,也就是戏曲演员的四种基本表演手段;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也就是戏曲演员的五种技术方法。“四功五法”的表现形式是秦腔花脸的主要表现形式,每个演员都必须熟练掌握。

(二)程式动作。程式动作是秦腔花脸演员表演重要形式之一,它主要是指从实际生活出发,将某种动作加以美化,经过舞台实践逐渐将其形成具有一定含义的规范性表演动作。比如“趟马”“整冠”等都是程式动作,在表演过程中将这些程式化动作充分表现出来,以便增加表演的感染力。

(三)舞台美术。舞台美术的主要作用是对塑造演员的外部形象起烘托作用,增加演员的梦幻感和艺术性,以便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舞台感觉和视觉冲击,提高演员的表现能力,增加艺术感染力。比如服装在秦腔花脸表演艺术中一般被称为是演员的“第二皮肤”;而道具被称为是戏曲的“第三只手”;化妆的主要作用是美化演员,布景和灯光以及音响等与演员的表演具有密切的关系,能够有效提高戏曲的艺术感染力,使整个表演充满艺术气息。秦腔花脸将演员自身的表演与舞台的外部助推作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推动了秦腔花脸戏曲艺术的发展。

四、结语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秦腔花脸是中国戏曲的主要组成部分,表演艺术是其核心内容,它和中国的其他戏曲剧种一样都是以表演为中心,没有表演就没有舞台上的戏曲艺术。

参考文献:

[1]韦小兵.秦腔花脸表演艺术纵横谈[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12):37-37.

[2]方越.生命的张杨与命运的呐喊——大型秦腔现代戏《秦腔》有感[J].当代戏剧,2010(05).

表演的艺术形式篇2

一、戏剧化服装表演的艺术特征

(一)突出主题性、戏剧性。在戏剧化服装表演中,舞台造型、音乐、编排、服装、模特的肢体动作,以及模特的化妆造型等都突出其主题性和戏剧性,这类表演生动有趣、整体营造气氛,同时运用高科技手段,在灯光的作用下打造特定的环境,超现实主义、虚拟的舞台设计效果。例如,2016Chanel春夏航空的舞台秀场设计,演出场地变身机场,观众们手持登机牌式的邀请函需要经过安检,才能来到会的“候机室”看秀。整场表演就是围绕一个机场的主题,突出模特穿着休闲装的风格,围绕主题,插入戏剧性的秀场表演。

(二)丰富观众的感知系统。戏剧化服装表演加入情境再现的舞台设计,突出其生动活泼、整体性、故事性等的演出规律,丰富了观众的感知系统,带来听觉和视觉上的冲击,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2015Chanel秋冬女装时装周秀场中,巴黎大皇宫变成一家地道的法式高级餐厅,场地里老式的吧台,空气中飘着咖啡的香味,在吃吃喝喝中走完整场大秀,给观众留下难以忘?训挠∠蟆?

(三)情节化的编排创意。戏剧化的服装表演在整场演出的编排中,要体现戏剧化服装表演的特征,有别于程式化等其他表演形式,掌握好整体演出的关键,理解和把握本场演出的主线,诠释给观众整体性的戏剧化服装表演,不能让观众的视线脱离服装,减弱对服装的印象,因此对编导的要求就会比较高,要体现戏剧化服装表演的艺术特征。戏剧化服装表演的编排创意无限,不能太平淡无奇,也不可以太夸张,影响观众对服装的印象,所以在戏剧化服装表演中,编排创意也是非常重要的,具有较高的情节化的编排要求,才能达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二、戏剧化服装表演艺术形式的创新表达

(一)戏剧化服装表演形式中的编排。戏剧化服装表演中编排更是追求创意,将戏剧化形式合理编排在一场服装表演中,突出故事性的情节发展规律,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创意的编排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更形象直观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态度,或是表达人生,或是表达爱情等,每个故事都有其情感抒发,在编排中加入模特戏剧化形式的表演,配合舞台的戏剧化效果,两者合理结合,达到和谐演出效果。

(二)戏剧化服装表演中的音乐。音乐是服装表演中的灵魂。音乐对模特的表现有直接的影响,包括对现场气氛的烘托,戏剧化的服装表演更是需要音乐的衬托,突出其活泼、生动等特点,达到音乐、服装、情感、人物的和谐统一。音乐与舞台设备相互作用,达到戏剧化的整体表演效果。歌剧或戏曲是音乐表演的一种戏剧化形式,在戏剧化服装表演中,利用歌剧或戏曲的某一种音乐表演形式,与现场音乐表演的形式相结合,传递音乐丰富饱满的质感。

(三)戏剧化服装表演中的舞台造型。舞台造型是一场服装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达到“人、物、景”的和谐统一,“人”泛指现场的模特与观众,达到一种互动的效果;“景”指现场的戏剧性场面,戏剧性的舞台效果;“物”是指现场的道具,以及模特拿的道具等。

灯光在舞台上的作用不容小觑,灯光可以营造舞台的整体氛围。在舞台上的各种装置和灯光的合理配合利用,都是为了突出主题,营造整体的戏剧性线索。

表演的艺术形式篇3

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概念

民间表演艺术通过表达形式来体现,有效保护民间表演艺术,准确理解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概念是当然之义。关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概念,理论与实务界均无统一结论。理论界基于不同的视角,对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涵义给出多种表述。部分学者立足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空间性,认为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指特定群体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作并演绎的民间文化表现形式的总称[5]。部分学者基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延续性,认为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一种通过世代流传、连续、缓慢创造的艺术作品[6](172)。还有的学者突出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集体性,认为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指某社会群体(而非个人)创作”的艺术形式[7](203),或是指“由特定区域的社会群体或特定民族集体创造、体现该特定区域的社会群体或特定民族的特定品质或文化”的艺术成果[8]。此外,有学者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词源出发,主张按照其英文的涵义,称为“民间文学艺术”或“民间艺术”[9](307)。法律实践上也无统一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定义,国际间立法采用列举法且差异较大,但都要求表演者的群体性、内容的民族性。《班吉协定》的附件所保护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包括:一切由非洲的居民团体所创作的,构成非洲文化遗产基础的,代代相传的表演艺术的传统表现形式。而依据《示范条款》,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指来自某一文化社区的全部创作,这些创作以传统为依据,由某一群体或一些个体所表达并被认为是符合社区期望的作为其文化和社会特性的表达形式。可见,《班吉协定》将其界定为由“群体”而非“作者”完成的东西,从而排除了可通过常规版权法保护的民间“作品”;示范条款则包括可认定由一国国民或者该国之部族群体完成的创作。在具体国家立法中,摩洛哥版权法仅指符合创作条件的未出版的作品;阿尔及利亚与突尼斯两国的版权法对是否出版无要求;塞内加尔版权法则限定在艺术领域的创作……笔者认为,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指在一国领域内,由该国的民族或种族集体表演,或能够推定为来源于某国或某一社区内成员表演,经世代相传,构成独特的文化特征、民俗风格、表现形式及方法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展现艺术方式的种类,这些种类是被认为符合该民族、种族或社区集体期望的表演形式的总称。民间表演艺术发展史、国际间立法实践都表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具有明显区别于著作权法上“作品”的法律特征。民间表演艺术特殊性决定了其表达形式的特征。在武汉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上,学者们归纳民间艺术表达特征为多样性、不确定性、传承性、无形性、实践性、开放性等。基于前述概念,民间表演艺术的表达形式具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民间表演艺术的表达形式是由某社会群体表演的流传于民间的歌谣、音乐、戏剧、舞蹈等表演艺术形式,它产生后会在区域间、民族间不断创新、丰富。因此,它并不是完全等同于传统版权法上的无形的“智力创造成果”。由于民间表演艺术源于民间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不受“宫廷艺术”规矩束缚,与之伴生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自然竞相发展,形式与时俱变,从最初的杂耍到传统舞蹈,从活表演“百戏”到“人机合作”表演。因此,民间表演艺术的表达形式至少包括原始民间艺术表演结果如原创音乐、戏剧、舞蹈;在原始民间艺术表演结果基础上形成的载体如同一舞蹈的不同表演方式;以及以流动形式存在的民间表演艺术,如口技、评书、宗教传统仪式、传统竞技、传统游戏、民间习俗;等等。第二,创作主体的群体性。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存续主要通过家族或群体传承,即使个别形式是某一特定个体原创,但由于社会发展原因,原创个体呈现“不知名”状态,但总体属于特定群体一员。正如学者所言:“它不是一个或若干个自然人或者团体的产物,相反,它是在不断地被民族内的众多成员传播、演绎过程中”受到无数的表演者不断加工,“同时,也融入了许多听众、观众的意见和情趣,从而使文化内涵不断丰富”[10]。第三,流传方式的实践传承性。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出现取决于生活生产实践的需要,一种表达形式的发展也基本决定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可以说,没有民间的生产生活需要,就不可能有民间表演艺术,民间表演艺术的表达形式缺少“宫廷”及“科班”标准,“口传身授”成为其流传的主要方式。

法律保护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

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因其依存的文化环境而丰富多样并不断演变,但由于法律的局限性、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殊性、演出法调整对象的发展性,司法实践对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保护不到位。“如果整体所获得的力量等于或者优于全体个人的力量的总和,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立法已经达到了它可能达到的最高的完美的程度了。”[11](154)因此,民间表演艺术要受到法律保护,必先使之成为演出法律关系的客体,而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得到合理界定,是民间表演艺术法律保护的起点。(一)界定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基本理论在艺术上,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民间表演艺术的载体,也是民族文化的表达形式,必然体现审美观念。而人类的生存发展决定着民间表演艺术的丰富发展,民间表演艺术的表演形式的审美观念与审美形式,逐渐成为审美意识,并显性为审美观念的符号语言。这些符号语言通过民间艺术,再现人类改造客观与主观世界,从而形成民族表演艺术文化模式。因此,界定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首先必须坚持“原生态”标准。在民间表演艺术领域的“原生态”,是指在特定民族、地域生活环境内自然形成、表演、流传,域外文化影响少,没有经过人工依据外来标准改造的表演艺术形式。由于民族、地域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取向不同,民间表演艺术的“原生态”内涵不是简单、统一、固定的。因此,民间表演艺术形式的差异不是技艺水平,而是形式创造者的思想观念。正如贡布里希所言:“因为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12](18)“原生态”要体现民间表演艺术语言系统、表演情感呈现方式、表演者审美观念、表演者心理结构、表演者思维方式、表演动作要求等舞台元素,也要体现民间表演艺术生存、流传的实践环境,以及确切传达民族(群体)文化心理。为此,确定“原生态”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应该使它的文化形态完全回到原生态的生成环境,至少“原生态”应该体现“传统”和“习惯”内涵。依据wipo解释,“传统原生境”被认为是特定群体基于一直延续的用法在适当的艺术框架内使用民间表演艺术传统的方式;“习惯原生境”则指依照该群体每天的生活实践对民间表演艺术的利用[13](17)。在法理上,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应符合法定要件。首先,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民族文化财产,是在民间经过长期流传而形成的表演艺术载体。形成时间短,或非特定民族或群体自觉形成的,不是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有些国家立法要求表演艺术已存在100年以上并能反映本民族文化,如特利尼达和多巴哥的《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法》(草案)。其次,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创立者是民间特定人群,而非官方指定或许可人群及组织,其引起原始权益不能够完全归属于特定个人或者该人群以外的社会组织。“群体性”不仅指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中所表达的感情、反映的愿景、展示的内容,对特定群体具有普遍性,还指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从原始创作到流传、到再创新的每一历史单元都是与群体艺术创作分不开。至于认定“群体”,一般考量民间表演艺术的生长环境,而民间跨区域流传的同一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则可适用“最密切联系原则”①。再次,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灵魂是民族文化内涵,即特定群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自然认同与自然情感。“正是这种情感,在自然状态中代替着法律、风俗和道德”[14](103),而“法的观念,尤其是自然法的观念,显然就是关于人的本性的观念”[14](64)。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是表演艺术本身的载体,以民族民间文化为依托,是后者的表现形式,而不限于具体形式的有形或无形性。因此,与民间表演艺术无关的表演形式,如从国外引进的音乐、舞蹈、戏剧,非民间的官方艺术表演形式都不是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最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具备主观要件,即已经被公开的、被特定群体在心理上认可的“正式形式”。“公开”是向所在区域或人群公开,是表演的法律要件之一,非公开的表达形式自然不符合法律保护要件;而且,这种形式应该得到特定群体的承认,公认其区域的、人群的效力,如果该形式没有得到社区多数人的认可,则不是法律保护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此外,这种主观认可,还体现为民间艺术表演者都为表演结果的完成做出了直接的、实质性的贡献,而非为表演创作提供素材、理论指导或记录等辅的行为②。(二)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国际间立法实践关于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保护范围,国际间立法实践不一致,但都规定了大致分类。从国际公约规定来看,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别,这反映出国际社会对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的曲折认识。狭义上,将民间表演艺术的表达形式排斥在口头表达、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之外。如联合国《伊斯坦布尔宣言》列举了三大民间表演艺术领域: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而依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民间表演艺术包括肢体语言、音乐、戏剧、木偶、歌舞等表现形式。在广义上,民间表演艺术形式外延更广泛,且符合民间表演艺术本质特征。如《班吉协定》附件7规定,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至少包括口头形式表达、艺术产品、宗教传统仪式[15](375);突尼斯版权示范法则包括音乐表达如民歌、器乐,动作表达如民族舞蹈、民间游戏及民俗活动①。国内法示范法条的规定更宽泛:口头表达形式,诸如民间诗歌及民间谜语;音乐表达形式,诸如民歌及器乐;活动表达形式,诸如民间舞蹈、民间游戏或民间宗教仪式;有形的表达形式;等等②。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国际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将传统表演文化表现形式概括为:音乐表现形式,如歌曲和器乐;行动表现形式,如舞蹈、游戏、典礼、仪式和其他表演,而无论其是否已浓缩为某种物质形式③。从国际看,21世纪的联合国公布三批亚太地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31项,表演类占总数的93.55%,所有项目均涉及民俗。纵观各国具体立法,由于对民间表演艺术范围的理解,发达国家与传统资源较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常相去甚远,保护民间表演艺术的国家多是经济不发达国家,如突尼斯、智利、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马里、布隆迪、象牙海岸、几内亚等国。各国具体规定存在差别,但基本可以归结为四大类:口头艺术形式,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谜语等;声音艺术形式,如民乐、民歌等;动作艺术形式,如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体育活动、民间游戏、杂技等;综合艺术形式,如民间祭祀活动、宗教仪式、节日庆典活动、民间游艺活动等。从国内来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也予以保护民间表演艺术,依据我国公布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演类分别占总数的51.4%、56.7%、57.1%,它们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与节庆等形式④。(三)法律关系客体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类型根据国际间保护民间表演艺术的理论与实践,能够成为法律关系客体的民间表演艺术表达形式主要有三大类。1.民间表情艺术。它是指借助于艺术载体要素媒介,通过表演塑造的艺术形象,反映表演者感情的民间艺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曲艺、杂技、民间戏剧等;后者专指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本文专指狭义民间表情艺术,它最直接、最充分展示表演者情感;通过表演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与受众情感共振;凭借时间流动性形成意境。民间音乐是相对于专业创作音乐的概念,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是指特定群体在生活和劳动中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它是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持续不断地经受着群众集体改造、加工和提炼的表演艺术。民间舞蹈,也称“土风舞”,是历史流传下来的,由群众自创自演,具有固定舞蹈程式、动作术语,体现民族或地区的文化传统的自娱性、群众性的舞蹈。民间舞蹈历史久、题材广、形式多、数量大,内容包括农业生活、娱乐活动、祭祀礼仪活动。民间舞蹈特点是:载歌载舞,多用道具,表演形式自由。从舞蹈功能角度看,民间舞蹈可以分五大类:节令习俗舞蹈、生活习俗舞蹈、礼仪习俗舞蹈、信仰习俗舞蹈、劳动习俗舞蹈等。2.民间综合表演艺术。民间综合表演艺术是戏剧、戏曲等艺术的总称,汲取了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艺术优点,将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再现艺术与表现艺术、造型艺术与表演艺术的特点融合在一起[16](195)。民间综合表演艺术主要包括民间戏曲、曲艺、皮影戏、民俗表演。民间戏曲是指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艺术。它是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以歌舞演故事,离形取意,运用虚拟手段塑造形象。它源于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艺术形式。中国戏曲源于原始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鼎盛于清代,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杂名句、明清传奇、近现代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艺亦称说唱艺术,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以带有表演动作的说唱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曲艺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古代宫廷中俳优歌舞表演就含有曲艺因素,主要有相声、数来宝、快板、快书、评书、弹调、大鼓坠子、琴书等。曲艺是最具民族特点的表演艺术形式集成,以“说”和“唱”为主要,以“一人多角”的方式表演,曲种各自独立。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中国民间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皮影戏的演出是演员通过操纵皮影来展现形象。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

表演的艺术形式篇4

【关键词】声乐;艺术;唱法;跨界

中图分类号:J61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103-01

从跨界音乐的字面意思来看,它就是通过结合不同音乐艺术形式,朝着更有个性的方向发展,让艺术的表现力逐渐增强,给人们带来更好的听觉享受。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声乐艺术也在朝着多样化的角度出发,在艺术跨界形式展现中,声乐通过改变传统的表演形式,结合全新的艺术表现,焕发出鲜明的色彩。

一、跨界F象产生的原因和背景

因为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演唱方式的发展,促进表演艺术家从声乐的角度对唱法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开创更多具有表现力的演唱方式,促进演唱风格的发展。同时,表演艺术风格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进步,伴随着演唱方式的发展,两者在声乐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促进了跨界现象的产生。跨界现象符合当今时代的需求,结合时代对审美观念的需要,在当今声乐艺术的发展中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使声乐艺术焕发新的光彩。跨界现象能够让人们深切感受到声乐艺术的进步和发展,并且在多种表现形式的结合中,促进了声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二、跨界美声的发展及演唱类型

利用声乐艺术进行演唱是当今跨界现象的主要特点,而跨界美声在跨界现象的表演中,正在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跨界美声就是通过美声的演唱形式和其他艺术表演相结合,促进美声唱法的不断发展和改善。在进行美声唱法的表现中,通过不同的结合方式,更加能够展现出其他艺术的特点,进而融合成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跨界美声的演唱主要是通过美声对古典音乐以及民族音乐的结合,在长期的音乐历史发展中,美声演唱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演唱特点。但因为美声演唱主要利用艺术家对音乐的发声掌握,偏重典雅音乐,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差很远。在这种情况下,通俗的演唱方式逐渐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广泛得到人们的喜爱。因此,美声演唱逐渐和通俗的演唱方式结合,在其中加入了一些本土的元素。从演唱发展的角度来说,在美声的跨界艺术中,美声通过与通俗演唱方式的结合,改变了以往复杂的发声方式,在民族演唱艺术中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展现,在历史的大潮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时代特色的跨界美声。

三、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跨界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著名表演艺术家崔健和王勇在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开始了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跨界的尝试。王勇主要擅长日本流行音乐,而崔健主要擅长民族音乐,他们在以后的长期合作中逐渐将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相结合,开始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假行僧》这首歌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歌中充满了民族音乐的曲调,具有鲜明的表现力,而歌曲的前奏通过悠扬的音乐展现了丰富的民族音乐色彩,确定了整首歌的曲调。而在表现特点上进行民族音乐和流行音乐的结合,在整体歌曲的基调中通过鲜明的民族音乐表现,带动了副歌中流行音乐的开端,以和谐的伴奏形式来展现出乐曲的主调,在高潮的部分以连续扫弦的形式进行演奏,使整体歌曲体现出慷慨激昂的情绪。整体的音乐以平滑的韵律为主调,在民族音乐的曲调风格中进行体现,通过变奏的形式来突出展现歌曲的艺术形式。民族音乐结合日本流行音乐的风格,体现出异域生活中悠扬的基调,更能够展现出流行音乐极富表现力的特点。

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结合,体现出当今时代较为浓厚的民族特点,在中国强烈的艺术多元化发展中,体现出民族音乐发展的主要形象,在声乐艺术的发展道路上又开辟了全新的道路,是当今时代的特色所在。

四、结束语

总的来讲,跨界声乐艺术的发展能够充分让人们感受到声乐艺术的与时俱进,在时展的大潮中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在不同音乐表现的基础上同时兼容并蓄,结合不同的音乐演奏形式进行创造。同时也兼具有多位艺术家的倾力奉献,在现今多种艺术表现混杂的情况下,不断融合更多具有鲜明特征的声乐艺术,创造出更多优秀的声乐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杨莉丽.唱法跨界问题在声乐艺术中的表现[J].黄河之声,2016,(17):93.

[2]王贞.浅论声乐艺术中唱法跨界的问题[J].戏剧之家,2016,(23):60.

[3]李蓓.声乐艺术中唱法跨界的问题分析[J].戏剧之家,2015,(20):86.

表演的艺术形式篇5

一、小提琴演奏形式的主体

在传统的小提琴演奏中使用多媒体影音表演已经占了非常很总要的地位。传统的小提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同时音色比较优美,通过比较成熟的小提琴演奏可以给听众带来非常好的视觉享受。在小提琴的音响方面,由于小提琴属于一种高音乐器,所以它的音色接近于人的身影,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不论是采用单独演奏还是合奏的形式,都具有非常图特的穿透性。另外,小提琴的琴比较小,所以非常方便演奏,可以随着人的身体而移动,具有声情并茂的特点。而且小提琴的外观比较时尚,属于一种比较中性的电子乐器,多媒体影音的结合是小提琴演奏的综合型艺术,人们在演奏中可以享受到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结合带来的艺术享受。

二、计算机伴奏

在小提琴演奏中使用计算机伴奏是一个非常事项的现念,具有非常创意的演奏形式,为创新音乐的表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使用工具,通过使用计算机伴奏,不仅在表现层次及感染力上给予了更多的表现空间,同时也开拓了人们的想想空间。新音乐元素在音乐作品、乐器的使用上为各种音乐的表现均提供了创作的平台。计算机演奏在音乐的创作中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可以是创作者更加自由,更加灵活,并且非常容易在音量上表现出磅礴的气势,对于烘托舞台气氛具有非常好的效果。

三、采用视频技术

小提琴的演奏形式通过与视频技术相结合,不断可以丰富音乐作品,同时也满足了听众在视觉上的要求,保证了听觉与视觉的完美融合。首先,通过使用视频技术可以开拓音乐的表现形式,并且扩大了音乐艺术的表现范围,并且听众在通过听觉感受音乐作品的同时可以在空间欣赏音乐作品,保证了作品的完美体现。其次,通过使用视频技术可以将画面与音乐结合,降低了人们对于音乐接受的难度,很多的音乐作品具有模糊性及不确定性,而很多的欣赏者并没有完全理解,而采用了视频技术,就可以使听众直观的感受音乐作品表现的内容和含义,听众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音乐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这样就保证了听众与演奏者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理解,在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还可以伴随着美的享受和体验,演奏者在把握住了音乐作品的基本含义和特性的情况下,可以在演奏北京中加入视频技术,与音乐作品相互辉映。我们可以用小提琴演奏为各种艺术作品配乐,反过来也可以使用各种影视作品为小提琴演奏进行情境画面再现,通过使用类似形式的表达,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小提琴演奏这门艺术,为小提琴艺术的发展培养越来越多的人才和接班人。

四、演奏者的表演

音乐是人们心灵的产物,很多的音乐都是发生在劳动中的,所以最早的音乐是具有表演的形式的,但是由于场合和地点的不同而出现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多媒体影音结合在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形式中,演奏是音乐表演的基础,而表演就是演奏形式的杏花,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演奏者除了具有非常扎实的小提琴演奏功底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表演基础,表演者惟妙惟肖的表演,能够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觉,在进行小提琴演奏的同时进行表演,这就会提高表演的可观赏性和艺术性。在面对观众演奏的时候要做到轻松自如,要尽情的发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演奏中,通过演奏向观众倾诉,这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表演的艺术形式篇6

关键词:舞台表演;创新;选择

中图分类号:J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7-91-1

在当前,许多人还将舞台表演局限在一种表演形式上,认为其形式是最为主要的,舞台表演的关键之处也是为了将表演的这种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因此,拘于形式还是当前大多数人对舞台表演的理解。但是实质上,舞台表演是通过舞台这一平台来传达感情,引起观看者的共鸣,从而形成一种艺术形式,而这种艺术形式正是人们现在生活的反映,换言之,舞台表演具有时代性,它的艺术性也来源于时代,每一个时代都赋予舞台表演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当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进步,我国与世界不断的交融,舞台表演也从国内走向了国际,成为了与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因此,在新时期,对舞台表演进行艺术创新和选择显得十分必要,而且是势在必行。

一、艺术与创新

事实上,创新是一种发展的过程,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从而获取良性改变的过程,创新是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的,而且是必须的,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艺术的创新首先要解除时代的禁锢,汲取时代的精华,打破传统观念对艺术的理解,在艺术这一层次上,没有任何人或事物可以限制其发展,艺术的创新尤其自由,可以根据时代的要求和现实的情况进行探索和创新,从而选择一种适应当前社会需要和受众群需要的发展模式。当创新人才缺少、经验积累不足、创新环境不理想的情况发生时,艺术创新就会受到阻碍,甚至是无法长足发展。在利益的驱动下,艺术也成为满足人们获取利益的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艺术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创意,对创新意识和创新价值缺乏真正的释放。因此,在艺术创新的同时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解除固有观念对艺术发展的束缚,从理念、形式、表演等入手,为艺术创造良好的新环境。

二、艺术创新要结合市场和政府发展

舞台表演艺术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进行创新的时候要结合时代背景,体现与时俱进的特色,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选择。根据市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总结出相应的创新计划。舞台表演艺术的创新和选择必须具有时代气息和市场气息,使艺术从创作、生产到上演都拥有自己的受众群,结合实际发展是当前舞台表演艺术的必然选择。同时,舞台表演艺术也是政府期盼的一种表现,是政府抓社会效益的一种方式,舞台表演必须根据市场具体情况,和政府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和选择。政府要对舞台表演艺术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保证舞台表演艺术在创作、表演、营销等方面都有支持和保证。在当前,市场和政府要强强联手,确保在体制、管理、制度、产业上不断进行创新,为我国当前的舞台表演进行艺术创新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在基础上将艺术与社会结合起来,在实践活动中推进舞台表演技术的创新。比如说推进文化下乡活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舞台表演艺术作了环境上的支持。以此为例,将舞台表演艺术推向民间,吸取民间精华,打破受众层次的限制,促进社会与艺术的交流。

三、舞台表演艺术的时代创新和选择

第一,舞台表演艺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舞台表演艺术创新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离开传统艺术的支持,要在传统艺术的继承基础上对当前舞台表演艺术进行有效的创新。艺术创新并非艺术家一个人的事情,但是,艺术家对艺术创新有很大的影响,艺术家的思想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时代选择。因此,艺术在进行艺术创造之前要学会自我成长和自我超越,要结合具体生活进行创造,接触生活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的第一步。只有和生活相关的艺术作品才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也才能使艺术广为流传。

第二,舞台表演艺术要不断地融合其他表演形式和表演手段来充实自己。舞台表演艺术的创新是时展的产物,具有时代精神,是自身扬弃的过程。但是,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绝对不是独立存在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和其他艺术形式的促进。当前舞蹈表演艺术必须结合其他表演形式的优点,将舞蹈表演看做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

第三,创新要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为舞台表演艺术的创新和选择提供了动力支持和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舞台表演在艺术创新和艺术选择的时候有效地结合当前的科技发展,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设计与表演相匹配的场景,或者渲染场景,使艺术表现更具魅力,因此,通过科学技术来促进舞台表演的发展不失为一项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张晓军.论舞台表演艺术的时代选择与创新的魅力[J].科技风,2010,(05).

[2]张晓军.浅论演员表演的“逆向思维”[J].科技风,2010,(01).[3]瑜梦,孙信理.驴皮影:让意识先行[J].大众电影,2008,(10).

表演的艺术形式篇7

关键词:钢琴艺术时代化个性化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J647.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1

一、个性化表演: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基础

钢琴表演艺术据其特性及其作品的需要,表演者采用单独、侧面对观众的表演形式。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为表演者创造了一个对音乐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的艺术氛围,在突出表演者自我意识的同时,向观众传达对音乐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理解;也正是这种传统的优秀的表演形式,我们才能欣赏到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风格既表现于内容,又表现于形式,它是由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特色。对于一首作品,表演者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能够反映、表达自己心理的表演形式。不同的表演形式,也是表演者风格和修养的体现。在钢琴表演过程中,个性与共性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有机整体里,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者把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感情寓于他们不同的表演形式之中。作品给演奏者提供了创作的基础,但也有许多潜在的不定点和空白,给了演奏者填补、再创造的空间。演奏者就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创造另外的一种音乐审美效果,拓展音乐表演的视界和话语空间。茵格而顿指出:“像绘画那样的‘原作’在音乐中是不存在的,音乐作品本身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只有通过一次次的音乐表演来实现一个变体。每一个变体都包含有表演者的独特创造,并使音乐作品成为表演者和作曲者共同创造的艺术复合体。”表演者在这个多层次的未定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内心体验的思维活动,进行抒发人类思想感情并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作,尽量完善音乐意境,表现音乐情感与内容,并使其成为联结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纽带。

钢琴表演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更应突出个性化的艺术表演形式。任何艺术如果脱离了创新与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和活力。这就对传统的钢琴表演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迫切的需要,同时对表演者来说,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有跟上时代的敏锐头脑,来丰富自己个性化的钢琴艺术表演过程。

二、时代化表演:推动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因素

钢琴表演艺术传统延续下来规范化的表演模式可以被真正有音乐修养的少数群体所接受,是“精英”“贵族”式的欣赏方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网络传媒等现代交流手段方式的迅速发展与改变,使钢琴音乐面对的是更多、更为广泛的群体,钢琴表演艺术应从音乐表演多元化角度,积极探索如何在表演形式以及音乐表现上使广大观众更好地接受。这也是推广钢琴音乐、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教育和音乐修养,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享受音乐的“准精英”式钢琴音乐的推广方式。

钢琴表演艺术发展至今,由于现代社会文化、观众对象的不同,“阳春白雪”式的钢琴表演艺术在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上应有所突出。由于“观看并不是一面一成不变的镜子,而是充满生气的理解力。”所以根据观众理解的差异,对于作品的艺术表演再现做出的反映,有可能正确、有可能歪曲。当然真正的艺术是不能以大众的喜好和接受能力作为艺术的标准的,这违反了艺术的原则。正如戏剧界所认同的:“观众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无视观众的艺术家却永远是错的。”为了让社会能够更为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严肃音乐,我们可以在钢琴音乐的表演过程中采取更容易被大众心理所接受的传媒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段。

表演者在钢琴表演过程中,由于从内心生发了音乐的感受并产生了肢体动作,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内容及抒发自我情感的手段,即表演形式。它是音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作品和观众思想产生共鸣的必要手段。作为媒介,表演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帮助表演者创造一种情景,通过观众的想象来产生感情。随着时代、网络、高科技的发展,观众对钢琴音乐特别是适合现代钢琴作品新的表现手段有着强烈的渴求和愿望,希望表演者具有时代感、与生活体验相接近的表演形式,表现与观众共有的对现代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从而感染观众,同时也给钢琴表演艺术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力,使钢琴表演艺术从不同角度更完美地获得其美学体验。这也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的迫切需要,也是钢琴音乐、钢琴教育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和目标。

三、民族化表演: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灵魂

追求表演艺术的民族风格,应该成为钢琴表演艺术遵循的一个美学原则。中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西洋音乐演奏奖的钢琴家傅聪,正是因在他的钢琴演奏中充满了中国灿烂文化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以及中西贯通的音乐表现力而享有“钢琴诗人”的美誉。他演奏的肖邦被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傅聪之所以对西洋音乐理解得深刻,“大半得力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与体会”。因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具备自己的民族灵魂,才能彻底了解别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渗透他们的灵魂。”这也是傅聪在钢琴表演艺术上能做到真正中西融合贯通,用中国的古典文学表现西方音乐意境的精髓所在。

民族性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艺术再创造的土壤和源泉,是创造具有特色的表演艺术的动力所在。中国的钢琴表演艺术要坚持发扬民族性,与时代共进,突出个性意识,才能使钢琴表演艺术在社会发展潮流中始终保持活力,在时代变革过程中展现新的魅力。

参考文献:

表演的艺术形式篇8

钢琴表演艺术据其特性及其作品的需要,表演者采用单独、侧面对观众的表演形式。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为表演者创造了一个对音乐更好地理解和阐释的艺术氛围,在突出表演者自我意识的同时,向观众传达对音乐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理解;也正是这种传统的优秀的表演形式,我们才能欣赏到各种不同风格的表演。风格既表现于内容,又表现于形式,它是由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的特色。对于一首作品,表演者根据自己想表达的思想内容,选择能够反映、表达自己心理的表演形式。不同的表演形式,也是表演者风格和修养的体现。例如演奏贝多芬的《热情》,表演者除了根据作品给予指定的表现形式进行表演创作外,施纳贝尔突出了严谨、理性的古典学风;李赫特尔感情激荡,气势恢宏,风格浪漫;鲁宾斯坦呈现了温文尔雅的气质;霍罗维茨则表现了炉火纯青的技术和强烈的个性;肯普夫表现出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和成熟的技巧。正是有了这些不同风格的创造,《热情》才会像钻石一样始终闪耀着夺目的光芒,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价值。这对于有音乐素养的听众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的慰藉。

在钢琴表演过程中,个性与共性不可分割地存在于一个有机整体里,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也就是说,表演者把对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感情寓于他们不同的表演形式之中。作品给演奏者提供了创作的基础,但也有许多潜在的不定点和空白,给了演奏者填补、再创造的空间。演奏者就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创造另外的一种音乐审美效果,拓展音乐表演的视界和话语空间。茵格而顿指出:“像绘画那样的‘原作’在音乐中是不存在的,音乐作品本身只能提供一个多层次的未定点。只有通过一次次的音乐表演来实现一个变体。每一个变体都包含有表演者的独特创造,并使音乐作品成为表演者和作曲者共同创造的艺术复合体。”[1]表演者在这个多层次的未定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内心体验的思维活动,进行抒发人类思想感情并赋予音乐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作,尽量完善音乐意境,表现音乐情感与内容,并使其成为联结音乐创作和音乐欣赏的纽带。

钢琴表演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更应突出个性化的艺术表演形式。任何艺术如果脱离了创新与发展,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没有生命力和活力。这就对传统的钢琴表演形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和迫切的需要,同时对表演者来说,除了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外,还要有跟上时代的敏锐头脑,来丰富自己个性化的钢琴艺术表演过程。

二、时代化表演是推动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因素

“美”产生于人——主体的愿望,而主体愿望的产生则源于他的“社会性”![2]任何创作活动都有一定的社会性,同样,钢琴艺术的表演形式也不能脱离社会性而存在,它与时代的不断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钢琴表演艺术传统延续下来规范化的表演模式可以被真正有音乐修养的少数群体所接受,是“精英”“贵族”式的欣赏方式。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网络传媒等现代交流手段方式的迅速发展与改变,使钢琴音乐面对的是更多、更为广泛的群体,钢琴表演艺术应从音乐表演多元化角度,积极探索如何在表演形式以及音乐表现上使广大观众更好地接受。这也是推广钢琴音乐、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教育和音乐修养,使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和享受音乐的“准精英”式钢琴音乐的推广方式。

钢琴表演艺术发展至今,由于现代社会文化、观众对象的不同,“阳春白雪”式的钢琴表演艺术在后现代文化的特征上应有所突出。由于“观看并不是一面一成不变的镜子,而是充满生气的理解力。”[3]所以根据观众理解的差异,对于作品的艺术表演再现做出的反映,有可能正确、有可能歪曲。当然真正的艺术是不能以大众的喜好和接受能力作为艺术的标准的,这违反了艺术的原则。正如戏剧界所认同的:“观众不一定都是对的,但无视观众的艺术家却永远是错的。”[4]为了让社会能够更为广泛地接受和认同严肃音乐,我们可以在钢琴音乐的表演过程中采取更容易被大众心理所接受的传媒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段。人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物,所以每遇到一种运动,不仅视之而已,同时还有意用我们自己的动作来表出它们。……”[5]所以表演者在钢琴表演过程中,由于从内心生发了音乐的感受并产生了肢体动作,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内容及抒发自我情感的手段,即表演形式。它是音乐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作品和观众思想产生共鸣的必要手段。作为媒介,表演形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帮助表演者创造一种情景,通过观众的想象来产生感情。随着时代、网络、高科技的发展,观众对钢琴音乐特别是适合现代钢琴作品新的表现手段有着强烈的渴求和愿望,希望表演者具有时代感、与生活体验相接近的表演形式,表现与观众共有的对现代生活的体验与感受,从而感染观众,同时也给钢琴表演艺术注入新的血液和生命力,使钢琴表演艺术从不同角度更完美地获得其美学体验。这也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的迫切需要,也是钢琴音乐、钢琴教育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和目标。

三、民族化表演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灵魂

21世纪更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求生存的时代,音乐的审美价值趋向多元化、开放性,但总的文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体现着一种民族精神,闪耀着华夏祖先的文明和智慧。

李凌的美学思想认为,“所谓‘民族风格’,它包括了这个民族的思想、情感以及它要表现这些思想、情感所选取、缔造的音乐形式上的一切特色的总和。”[6]追求表演艺术的民族风格,应该成为钢琴表演艺术遵循的一个美学原则。中国第一位在国际上获得西洋音乐演奏奖的钢琴家傅聪,正是因在他的钢琴演奏中充满了中国灿烂文化的诗情画意般的境界,以及中西贯通的音乐表现力而享有“钢琴诗人”的美誉。他演奏的肖邦被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傅聪之所以对西洋音乐理解得深刻,“大半得力于他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认识与体会”。因为“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民族的优秀传统精神,具备自己的民族灵魂,才能彻底了解别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渗透他们的灵魂。”[7]这也是傅聪在钢琴表演艺术上能做到真正中西融合贯通,用中国的古典文学表现西方音乐意境的精髓所在。

中国古代对音乐美学的研究源远流长。儒、道、法家对音乐美学都有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傅聪的父亲傅雷非常重视对傅聪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自小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字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上选教材,以富有伦理观念与哲理气息、兼有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史诗为主,以古典诗歌与纯文艺熏陶结合在一起,亲自对他施教。“我的东方人的根,真是深,好像越是对西方文化钻得深,越发现蕴藏在我内心里的东方气质。”[8]所以在傅聪的演奏中有蕴含中国音乐美学的“无我之境”。这和他自小得益于中国深厚的文化背景和成熟的领悟力是分不开的。

民族性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是艺术再创造的土壤和源泉,是创造具有特色的表演艺术的动力所在。中国的钢琴表演艺术要坚持发扬民族性,与时代共进,突出个性意识,才能使钢琴表演艺术在社会发展潮流中始终保持活力,在时代变革过程中展现新的魅力。

内容摘要:钢琴表演艺术作为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它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时代化、个性化及民族化有着必然的联系。钢琴表演艺术应密切关注时代化、个性化以及民族化的时代特征,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推广钢琴作品、音乐艺术,使钢琴表演艺术学科日趋完善、成熟。

关键词:钢琴艺术表演时代化个性化民族化

钢琴表演艺术是一门理论实践性的艺术学科。钢琴表演艺术作为艺术作品的二度创作过程,是建立在遵循作曲家原意的基础上、具有表演者个性风格特点的作品再现。钢琴表演艺术学科的实践运用和音乐美学的审美观是密不可分的。在音乐的表演过程中存在着两种方向的运动:一是表演者把内心的精神转化为音乐,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二是观众把这种音乐再通过大脑的理解转化为精神,即物质变精神的过程。好的表演艺术形式总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演,积极地影响和感染观众,帮助观众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调节观众的欣赏角度和趣味。任何表演艺术的存在都脱离不了时代、个性以及民族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对钢琴表演艺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个性、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是钢琴表演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钢琴表演艺术除了在原有的优秀传统表演基础上要不断发展,还要考虑出新,结合不同层次群体的心理需要,从现代社会人们希望出现新事物的角度,以及对钢琴表演艺术、钢琴文化传播途径的新需求,真正使钢琴表演艺术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赵保清《浅谈音乐表演艺术》南京艺术学院院报2001年第2期

[2]《论音乐表演艺术的创造性——从布莱希特“陌生化”表演艺术理论得到的启示》冯效刚人民音乐1997年第11期

[3]艺术风格学:(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著、潘耀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251页

[4]《试论音乐表演艺术中表演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张放音乐探索1999年第1期

[5](德)罗采《卡里哥纳》H·里曼著缪天瑞译

[6]彭根发《李凌音乐表演美学思想初探》交响——西安音乐学院院报1996第4期

表演的艺术形式篇9

戏剧表演程式是一种源于生产、生活动作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即表演者将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的动作进行艺术的加工与整理,使其更具美化、节奏化。戏剧表演程式的形成与发展经过观演双方的长期磨合,逐渐形成的相对统一、规范的舞蹈化动作模式,广泛适用于各类剧种的舞台表演中。程式化动作在舞台上的广泛应用,以及塑造人物时的生动性、形象性、客观性都奠定了其在戏剧舞台表演,特别是人物形象塑造中的重要地位。

程式是人物塑造的依托

戏剧表演程式自社会生活中提炼而来,因而其在舞台表演中能带来强烈的表现力。为更好地运用程式塑造生动鲜活的戏剧人物,表演者只有长期坚持深入生活、熟悉生活,准确把握生活与艺术的内在联系,才能使通过表演程式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于戏剧艺术性审美要求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戏剧表演程式普遍面临着发展中的困境,因而“吸取精华、寻求创新”成为戏剧表演程式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由于过去生活元素的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而新的生活元素又不断产生,并且日渐深入人心,戏剧表演程式也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适时强化表演者对所表现时代背景的理解和感悟,还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能力。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戏剧表演程式的发展与创新中也要注意到这一客观艺术规律。这就要求戏剧表演者要坚持深入生活,仔细观察,悟彻如何运用程式表现生活。为此,戏剧表演者必须遵守两条基本原则,即“内容决定形式”与“从生活出发”。戏剧表演程式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现代美学与艺术理念,即戏剧表演不仅要满足舞台需要,更要效法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全面求索美学法则与艺术规律,进而创造完美的舞台表演效果和深入人心的舞台艺术形象。

程式与人物塑造的关系

戏剧表演与影视剧相比,在舞台背景布置、配乐、表现形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戏剧表演往往是通过表演者的唱、念、做、打等相对简单、传统的程式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对于舞台表演者而言,表演程式是否真正做到位、发挥作用,将成为决定人物形象塑造是否获得观众认可的关键因素。[论文网]

程式——把握人物特性的前提

在戏剧的舞台表演过程中,每一个角色都有着其特定的性格,舞台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完全需要通过表演者对于人物的性格与所处的环境的准确把握。作为戏剧表演者,首先必须准确把握自己所饰演的人物特性,其中包括人物的年龄、经历、性格、时代背景等,这是人物塑造成功的必要前提之一。一个成功的戏剧表演者不论角色的主与次,戏份的多与少,都会在舞台表演中通过对于表演程式的完美展现,以及准确把握角色特定的性格与情感,并赋予其艺术的生命力和活力,这样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表演。另外,在戏剧表演中,程式动作对于完善人物形象和提升人物亮点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程式——人物情感的关键

戏剧表演程式是规范表演者舞台表现的一个行业标准,它要求表演者通过“内在外化”的表现方法来刻画角色的艺术形象,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更贴近于日常生活,更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和赞扬。此外,戏剧表演中的人物塑造过程中,仅仅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表演者通过对唱腔的琢磨、雕饰;音色的浓厚、圆润;音调的高昂激越、跌宕起伏等艺术表现形式,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深入的刻画,也就是说通过表演程式塑造的人物形象要做到“有血有肉”。但是,在戏剧的表演程式中,内心活动必须通过外部肢体动作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完整、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戏剧表演程式与塑造人物的关键主要表现为:表演者通过内外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角色的内在美与外在美融合、统一起来,进而实现听者动情、视者动容的表演效果。

程式——完成表演的先决条件

表演的艺术形式篇10

【关键词】高空绸吊杂技艺术魅力

在我国杂技表演由来已久,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形式,从古代的街头卖艺到现今的马戏团表演,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逐渐变化,杂技为了适应市场需求也作了不断地跟进变化。高空杂技即以独特的表演形式,在空中完成“奇、难、险、美”的一些高难动作,以视觉冲击感、艺术展示等形式赢得观众认可,是杂技的艺术再现。作为高空杂技的重要形式,高空绸吊借助舞台、绸段与人体动作的完善融合来最大化的展现艺术,艺术感更强。

一、高空绸吊的内涵及特征

我们知道,高空杂技节目源于古代走索,以人征服自然的魅力来表现人类追求超越自然界的束缚,主要展示人肢体运动过程中的美感。同时,“绸”在舞蹈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柔细的变化无常的空中姿态可以很好的展现艺术性,尤其是与人体舞姿的完美融合后更是美妙无常。高空绸吊即是高空杂技借助“绸”这一工具来更加艺术性的衬托人在高空中的形体的艺术性,高空绸吊表演的艺术魅力无穷。整体而言,高空绸吊有以下几大方面的特征:

一是利用空间塑造人体艺术造型。高空绸吊是以高空中完成相应动作的一种艺术展现,为最大化的体现艺术,赢得观众,舞台后的每一位演员都付出了超出常人的艰辛和泪水,以此通过人类超常规身体控制能力来展现高空的艺术感。高空绸吊的表演空间宽阔、立体感强,结合演员超乎常人的胆魄,表演技巧高难而深受人们喜爱,其也是一种超越自我、克服恐惧心理、挑战人类竞技极限的人体造型艺术。舞台的立体感和独特性,加上演员空中形体、动作的新鲜、奇特、高难、险要、优美等特性,人体肢体造型的艺术美感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二是综合艺术的表现方法是辅垫。舞蹈、体操等综合艺术是重要的高空绸吊的辅垫,更是高空绸吊借以展示艺术魅力的重要形式之一,这些综合艺术作为高空绸吊技巧的基础,其能使高空绸吊创造中更舒展更优美的人体造型,比如安徽省宿州市桥区福利马戏团演出的《梁祝?绸吊》就是一种很好地实践。绸吊艺术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孤立的,它是众多艺术的相互借鉴、融合、创新,综合艺术是高空绸吊艺术的奠基石。

三是美的艺术形象是出发点与落脚点。高空绸吊跟高空杂技一样,其表演以在高空中完成而得名,追求空中人体塑造的完美形象以达到理想化的程度。作为综合肢体艺术,不仅要求演员要有一个美的外在形象,还需要形成动作技巧的完美节奏,同时还应考虑空中舞姿与高空舞台、绸所变化的形式等形成完美的搭配,来激发人们审美心理上的,并且高空绸吊本身还在不断发展,以此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追求心理。

二、高空绸吊表演的艺术魅力提升

高空绸吊表演使观众在视觉上产生了广阔的空间感、动作的立体感、技巧的惊险感、凌空的悬念感、动作的艺术感等,从高空绸吊的整个表演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魅力无处不在,但是如何进一步提升表演的魅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思考。

一是艺术展现方式。高空绸吊的艺术展现方法是形式多样的,它可以借助优美的舞姿、刚健的体型、动感的体操等,要想进一步提升高空绸吊的表演魅力,必须在艺术展现方法上予以重点考虑,尤其是其姐妹艺术。《空中体操》作为高空杂技的一个典型,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获得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节的黄鹤金奖,其是通过演员在离地18米的高空来完成艺术体操的一系列动作,给人感觉表演内容充实、新颖,把体操艺术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这是地面体操永远无法超越的。此外,“绸”也是空中杂技的重要表现手段,它能进一步衬托形体艺术的展现。总之高空绸吊需要融合多种艺术展现形式,以此来衬托甚至提升高中绸吊表演的艺术魅力。

二是艺术表演张力。广阔的空中舞台给了高空绸吊表演者更多的空间来展现动作的张力,这是其区别于地面杂技的重要方面之一。空中动作的风险性较高,但这也是杂技的艺术魅力所在,空中绸吊只有充分融合表演动作的险、难、奇、巧等因素,最大化的表现出空中表演艺术的表演张力,才能更好地体现出空中绸吊的表演魅力。但是反过来,险、难、奇、巧等富有表演张力的动作并不一表演成功的关键,表演本身所要展示的内涵,尤其是表演的一系列动作的连贯有意义性才是最重要的,表演张力的展现是重要的加分因素,只有将空中绸吊表演的艺术内涵与表演张力完善融合在一起,空中绸吊的表演才能达到更高的层次,实现以表演张力来助推表演魅力的得升。表演张力的展面需要导演及演员去抓住观众的猎奇心理,激发观众的审美追求,这时提升空中表演动作的难度系数就成了一项重要的因素,一个个令人目不目不暇接、惊心动魂的高难动作,会最大化的赢得观众的叹服与青睐。

三是舞台空间布局。空间布局对于高空绸吊艺术的展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它能给高中绸吊带来美感和立体感,给观众的感观带来立体感的愉悦。高空绸吊表演不仅能在体能上显现出自身的非凡能力,加上合理的动作技巧编排,有助于建构起观众对高空绸吊的广阔空间感受,以此发掘出高空杂技的魅力源泉。通过舞台空间布局的展现,有助于塑造观众视觉的超强立体感,而且舞台空间布局与表演的完美融合,更能进一步衬托出表演本身的艺术魅力。因此,空中绸吊表演中舞台空间的布局是一项不能忽略的因素,要依据表演的内容,重视舞台的选择,重视舞台空间的布置。

参考文献:

[1]孙美茹.高空杂技表演的艺术魅力[J].戏剧文学,2003,(01).

[2]赵东.大型高空杂技《梁祝・绸吊》的戏剧化设想[J].杂技与魔术,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