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境保护工作要点十篇环境保护工作要点十篇

环境保护工作要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6:22

环境保护工作要点篇1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及县委十一届六次全委会议精神,以全县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全面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最佳结合点,紧紧围绕创建部级生态县这条主线,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抓紧实施碧水、生态等环境标志性工程,提升污染治理的速度,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管理、环境执法、环境宣教工作的力度,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促进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1、环境质量指标。濑溪河、窟窿河、怀远河干流水体控制断面满足Ⅲ类标准,6个水库水质达Ⅲ类标准。县城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全年优的周数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其余乡镇城区环境质量稳中有升。县城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区环境噪声值满足二类功能区标准,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控制在70分贝以内。

2、污染控制指标。全县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3211吨以内,二氧化硫控制在6068吨以内,烟尘排放量控制在5166吨以内,工业粉尘排放量控制在1600吨以内,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控制在0.76万吨以内。

二、认真开展“三大行动”,切实解决突出环保问题

(一)认真实施碧水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

一是继续抓好濑溪河污染综合整治项目前期工作,督促有关街镇乡尽早完备辖区的规划、现用地形图、管网图等一系列可研报告急需的基础性支撑材料,争取尽早上报国家立项,早日将该项目纳入国债支持的实施范围之列。同时督促各相关街镇乡切实按照规划要求做好本辖区内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二是严格执行《**市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条例》,加大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重点是通过水务、环保等相关部门组建工作班子,开展联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类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群养鸭鹅及网箱投饵养鱼等违法行为。三是加强对县境内水库的监测监管力度。水务局等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其水质的监测频次,随时掌握和了解水库水质的变化情况,为保护饮用水源安全提供依据。四是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进程,尽早发挥污水处理厂的应有作用,同时,加强医疗污水处理,督促县内各家医疗单位废水、废物处理设施正常运行。

(二)大力开展城区综合污染整治行动,切实解决环境扰民问题

一是以城市空气净化为目的,大力开展“扫黑”行动。县城城区内要进一步巩固烟尘控制区建设成果,建设、环保、市政等部门和街道办要切实加强监管,积极推动我县《城区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的实施。二是继续开展饮食服务业油烟和迪吧卡厅噪声扰民专项整治,扩大整治范围,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环保、工商、广电等部门相互配合,加强对新办三产行业的环评审批,从源头上控制三产业带来的污染。三是以巩固建设噪声达标区建设成果为中心,继续开展噪声污染综合整治,对噪声达标区内的工业企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等各类超标噪声源进行强制治理。特别要加大对夜间噪声污染的查处力度,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宁静的生活环境。

(三)坚持开展严查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要把严查环境违法遏制污染反弹作为巩固达标成果的有力措施,坚持开展严查环境违法专项行动。一是要切实巩固环保突出问题整治成果,重点防止炼焦、电镀、造纸、水泥和碳酸锶行业、濑溪河流域企业废水污染反弹以及建设项目违反“环评”、“三同时”制度的环境违法行为。二是要积极探索加强对污染较重的镇乡环保监管机制的建立。力争在重点镇乡进行设立环保机构试点,以加强基层环保和改善镇乡环境质量。同时还要提高环境监察监管效率,及时快速地办理12369及各类环保投诉案件,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广大群众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而努力。

三、进一步巩固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启动生态县建设

**年,在巩固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启动生态县建设,根据《**县生态县建设规划》要求,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加快实施生态环境与资源保障体系、生态人居环境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今年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按程序完成《**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审批。二是成立生态县建设实施领导小组。组建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县计经委和环保局牵头,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生态县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实施。三是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防止过度开发。四是按照全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方案要求,在部分街镇乡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积极推进生态示范村和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进一步提高管理质量。

四、建立和完善环境长效保护机制,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一)进一步加强工业企业污染防治。结合工业园区建设年建设工作,认真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控制新污染的产生,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企业不予审批,新建工业项目要按清洁生产要求设计清洁生产工艺,鼓励现有企业节能降耗,实行清洁生产。加大对碳酸锶行业等重点工业企业的污染治理监管力度,尤其是龙水电镀工业园区污染综合整治,指导园区污水处理厂按要求对电镀废水污染进行集中治理后达标排放。加强对企业排污口的监管,重点污染源安装在线自动监测监控装置,防止企业偷排、超排。

(二)坚持和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进一步核实各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动态管理。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全面核发排污许可证,加强对排污申报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的核实,依法核定排污单位应缴纳的排污费。积极配合市局做好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工作,加强对广播、电信、电力等重点行业的电磁辐射的监督管理。

(三)强化环境安全管理。完善《**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建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机制,落实环境安全责任。各街镇乡和有关部门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职能要求,加强对所属所管企业的环境安全排查监督,督促企业制定和完善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风险应急预案,配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设施和设备,建立健全设施运行和事故处理应急制度,严防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最低限度地减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损失。

五、切实加强环保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环保队伍思想作风建设。重点开展使命、责任、奉献、守纪四个方面的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做好环保事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和办事质量,积极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二是抓住环境监察大队依照国家公务员制度管理的第一年的机会,加强环境监察大队的素质建设和能力建设。尽早完成环境监察队伍依照国家公务员管理的过渡工作。并进一步加强业务培训,搞好岗位练兵,转变工作作风,规范执法行为,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三是以提高环保队伍的装备水平、增强快速反应能力为目标,积极推进环境监测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力争年内完成环境监测站通过市级计量认证复检工作。四是建立长效思想政治教育监督体系和机制,继续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业务工作与廉政工作同时研究、同时布置、同时检查、同时考核。大力倡导调查研究之风,严肃查处在排污收费、环评审批验收、项目管理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认真落实干部职工培训教育计划,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环境保护工作要点篇2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市、区委全会决策部署,围绕“十四五”生态环保工作开好头、起好步目标任务,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增效,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不断夯实环境保护基础工作,统筹推进商务领域各项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全区商贸流通领域环境保护扎实有序的开展,有效防范和坚决环境保护责任事故。

二、工作目标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全面完成《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明确的目标任务,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要求,全面完成环境保护年度目标考核工作。重点加强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商场、超市和商贸综合体、服务业项目等商务领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按照完成中央、省、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反馈问题“回头看”整改等各项目标任务,提升全市商务系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质量。

三、工作重点

(一)做好中省市环保督察相关工作。一是开展中省市环保督查“回头看”工作。切实整改中央和省级环保督察及反馈问题“回头看”。按照“清单制+责任制”的要求,对已完成整改的,组织开展全覆盖“回头看”,逐一核实每个问题整改落实情况,确保彻底整改、不反弹。二是积极做好迎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相关工作。认真按照全市统一安排部署,统筹做好商务领域督查案件办理相关工作。

(二)做好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执行《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GB22128—2019)》及省商务厅等7部门对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的相关要求,加强与发改、经信、公安、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的配合联动,建立健全协作配合机制,及时加强信息沟通,共同促进报废机动车行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全年组织发改、经信、公安、生态环境、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联合检查不少于2次。

(三)做好再生资源行业环境保护工作。认真贯彻《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强化环境保护。全年联合生态环境、公安、市场监管、城市执法等部门开展联合检查不少于2次。

(四)做好商场超市等领域环境保护工作。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形成节能用水、用电良好社会风气。积极开展限塑令,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督促重点商场、超市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实行购物袋有偿消费,鼓励消费者自备购物袋。实施绿色消费示范,全面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推动绿色出行,创建一批绿色商场,推动绿色商场、绿色饭店、绿色电商等绿色流通主体加快发展。全年开展相关检查不少于4次。

(五)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准入工作。严格执行“三线一单”准入,实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联动管理,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和分级审查要求,依法依规推进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开展招商引资过程中,强化引进项目符合环保要求,引进环境友好型项目,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法律法规要求的项目一律不引进。在编制全市商贸和服务业各类规划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篇章内容。

(六)开展干洗行业专项整治工作。贯彻落实省、市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要求,持续全面淘汰开启式干洗机,推广全封闭式干洗机;建立健全干洗行业档案。

(七)做好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按照《关于强化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运行的通知》要求,根据辖区包片分工,建立“片区包干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三级网格机制网格化环保监管体系,开展好日常监管检查、巡查、协调,对发现的问题、接到的投诉举报及时处理,对环境违法行为及时制止并移交当地环境监管部门。

(八)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加快培育骨干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综合实力雄厚、管理水平先进、市场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团。引导、支持区内有实力的节能环保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开展产业合作。

(九)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法制、科普“进公共场所”活动,利用商场、超市、市场等公共场所以投放LeD屏、印制资料等方式宣传环境保护内容。积极组织开展生态环境法制、科普“进机关”活动,利用局门户网站、法制宣传栏、微信等平台宣传我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普及环保知识,促进公众正确认识支持环保,引导社会各阶层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细化工作职责,做好日常督查检查及资料收集。推动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发挥组织领导作用,研究部署年度生态环保工作不少于2次。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思想认识,提升工作重视。充分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进一步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根据工作要点,切实督促、指导本辖区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企业、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商场、超市、商贸综合体等为主的商贸流通企业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细化工作任务,责任到人。

环境保护工作要点篇3

一、环境保护监理的概念

环境保护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的委托,依法对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各项环保措施满足公路施工环境保护的要求,有效避免公路工程建设中的环境污染。

二、环境保护监理的依据

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项目的环境行动计划(贷款项目均有此文件);国家有关资源环境保护法规;国家有关文物保护法规;国家有关环境质量法规;地方有关环境质量法规。

三、环境保护监理的手段

从施工质量控制出发,规范化施工是达其目的的必然途径,而规范化施工又恰恰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公路工程填筑路堤或开挖路堑会使局部水土流失加剧,为消除或减少这种影响,可根据地形、桥涵、农田灌溉合理布置排水系统,最大限度地使原有地表水排泄和农田灌溉系统不因路基的修建而遭到破坏。可在公路两侧设侧沟、天沟、疏通地表径流,在路堑或路堤边坡种草籽、设置护坡、挡土墙等,以增强其稳定性。在大规模的土方施工点,采取随挖、随运、随铺、随夯的施工方法,不留松土面。尽可能地避免在雨季进行大规模的土方工程施工等。从公路工程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来看,路基扬尘和水毁是最主要的。前者发生在旱季,后者发生在雨季。雨季施工造成路堤边坡被毁,从而造成周边农田污染,严重的污染区,可以造成农作物颗粒无收。为了避免这一环保问题,旱季施工,监理可以督促承包人增加洒水车辆,对压实的路基经常性地洒水养护。为了有效控制水毁污染问题,在路堤填筑开始阶段,即要求承包人规范路堤施工程序。首先,将排水沟位置放线后开挖临时排水沟,以后人工修整即为排水沟基坑,并将开挖的基坑土堆成规则的拦水堤,还要保证临时排水沟真正能够排水。其次,在路堤填筑过程中,无论路堤高低,均应及时修整边坡,公路工程的路堤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修整后的边坡是密实的。最后,进入雨季,路堤必须做路拱,同时在路堤超宽位置,用修坡的土设置拦水带,可在边坡上每20m左右设置临时急流槽;路堑地段,监理应督促承包人遵循全断面、分层开挖的原则,及时恢复中、边桩,以控制挖亏,并及时修整边坡。在需要设置截水沟的位置,应开挖临时截水沟,以免洪水冲毁边坡。

四、环境保护监理的重要环节

环境保护监理的重要环节是取、弃土场施工。在实际施工中,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取、弃土场由于土质征地问题而变更较大;二是承包人在取、弃土场乱取、乱堆。前者破坏了设计阶段综合考虑的环境平衡,而后者使得环境破坏更加严重。所以,作为把握工程全局的监理方,对取、弃土场的施工,必须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监理,其措施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施。首先,监理在施工准备阶段,必须对全线设计的取、弃土场进行实地踏勘,做到心中有数,才可能提出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其次,对变更的取、弃土场,除了实地调研外,在承包人上报征地报告时,即要求其提出环保措施,监理认为方案可行后,方可批准征地。最后,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环保措施,督促承包人实施。

五、环境保护监理在桥梁施工场地的控制

桥梁施工造成的污染,主要是桩基施工产生的泥浆和废油,两者若控制不力,将会造成河流下游大面积污染,严重的还将危及水产养殖,从污染产生的原因来看,最主要的根源是施工场地不规范,施工不按规程操作。为此,桥梁施工中的环境保护监理,应从规范施工现场入手。一是泥浆池,尤其是排浆池,应选在不宜外溢的地段;二是在泥浆池周边应设置良好的排水系统,以免雨水过大而造成泥浆外溢;三是定期检修机械,以免机油、废油四处溢流。

公路桥梁的预制场也存在规范化施工问题。首先,预制场场地必须有良好的排水系统,特别是选择已成型的路堤作预制场的。因为,若排水不畅,施工用水四处漫溢,影响路基质量;施工用水漫溢过程中形成自然径流,冲毁路堤边坡,从而造成污染。其次,各种材料堆放必须规范、有序,特别是砂、石及水泥,这些材料都是车辆运输及用人工或机械装卸的。如果堆放场地设置不合理,将会形成乱弃、乱堆的局面,从而给周边环境带来污染。最后,施工完毕后的场地必须平整绿化,预制场一般为临时用地,所以完工后一定要恢复至开工前自然状态。

环境保护工作要点篇4

关键词: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要点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加剧,环境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通过环境保护与治理,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局部地区环境质量逐步得到改善,但环境保护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环保工作任重而道远。

一、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作为生态立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对环境保护工作发挥着先导和前驱的重要作用。通过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可以引导广大群众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及根本要求,充分认识环境保护在科学发展观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全面提升全民环境道德水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形成文明的生产、消费及生活方式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助推器

当前,环境保护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对环境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正是在人类开发利用环境和资源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缺乏对环境的正确认识,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环境意识是检验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尺度,环境保护是新时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想有效地保护环境,获得理想的污染治理效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增强全民环境意识,提高公众的环境道德素质,倡导绿色生活,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有效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2、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激发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

当前,环境形势十分严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单靠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参与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尺度。我们要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成为环境保护的积极参与者、实践者和监督者。只有广泛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建立起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全社会形成自觉爱护环境和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良好风尚,环境保护工作才能有新的突破。

3、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

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大力推动环境保护的“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瞩目的成就,同时也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资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制约。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加强环境保护,既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

4、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十七届四中全会又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要先行。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全民树立起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共建生态文明家园。

二、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面对更加严峻的形势与巨大的压力,要做好环境宣教工作,就必须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担负起重任。环境宣教工作不是简简单单地政务信息,不能只是锦上添花、唱颂歌,而应建立起通畅的社会沟通渠道和信息渠道。

1、开展全民环境宣教,全面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要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提高环境意识是关键。一方面,开展全民环境教育行动。通过创建环境友好型社区、环境友好型学校等途径,有效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宣传辐射作用,开展环保政策法规、环保工作进展与成效等宣传。力求使公众能真正了解环保、理解环保,从而参与环保工作中发挥正能量作用,并且成为环保事业发展的有效助力。

2、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促进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

要持续不断地主动信息,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让公众更充分地了解环保工作,拉近与公众的距离,拉近与公众的感情。持之以恒,才能使环保形象在公众心中更加丰满起来,才能在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高的同时,引导全社会共同为环境保护出力。

3、不断开拓创新,丰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渠道和形式

多年来,环境宣教活动已成为吸引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要途径。但有些活动方式老旧、缺乏新意。我们必须创新求变,开拓思路,创新方式、手段,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意识。组织开展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公众参与活动,围绕现状、围绕热点、围绕中心工作做好科普,努力使宣教有血有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巩固世界环境日系列宣传活动等品牌活动的同时,根据当地实际、凸显地方特色,开展影响大、立意新,公众喜闻乐见的宣教活动,如环保嘉年华、环保人物评选等。

4、严格执行环境管理制度

环境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不能顾此失彼。在运用环境管理手段时,不能只偏重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更应该将其与法律手段、信息化手段、科技手段等综合使用,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以达到最佳环境管理效果。要认真学习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力度,重点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环保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环保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源。以促进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优化。

总而言之,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起着先导、基础、推进和监督作用。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策划和组织环保新闻宣传活动和环境教育工作,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树立环境道德伦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012年11月

[2]《全国环境保护宣城教育行动纲要(2011―2015年)》2011年4月

[3]《关于做好“十一五”时期环境保护宣城教育工作的意见》2009年6月

[4]《关于做好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宣城教育工作的意见》2009年6月

环境保护工作要点篇5

一、认清形势,把握机遇,切实把农村环保工作摆到重要位置来抓

农村环保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总书记、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把农村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环境保护总体战略,统筹加以推进。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一项基本目标任务。去年国务院首次召开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专题安排部署农村环保工作。今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环境保护部等部门《关于实行“以奖促治”加快解决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农村环保工作投入的政策和机制。从这些连续的重大决策部署看出,党和国家对农村环保工作越来越重视,力度越来越大,措施越来越硬,既为我们加强农村环保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党中央、国务院和环境保护部非常关心和支持宁夏的农村环保工作,从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我区重点倾斜。20*年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安排1936万元支持我区24个村镇开展了环境整治,使全区12.8万农村人口直接受益。今年又安排5014万元对58个村庄实施综合整治。这些都极大地鼓舞和支持了我区的农村环保工作。

“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常抓不懈。20*年,组织开展了全区农村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整治试点工作。20*年,通过积极努力自治区被环境保护部批准为全国首个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的试点省区。从20*年起,连续3年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列入为民办环保10件实事,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不断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积极推进小康环保行动试点工作,累计投入资金5亿多元,组织实施了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中小企业污染防治、污水垃圾畜禽粪便治理和综合利用、土壤污染调查修复、新能源利用等一批工程项目,初步探索出适合我区实际的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模式和机制,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创建了一批部级和自治区级环境优美乡镇,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充分肯定。

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广大农民群众在吃饭穿衣等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后,对提高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也有了更多的期盼。农村地域广阔,水体、土地和居住地的环境一旦遭到严重破坏,就很难恢复,也会使环境承载容量受到极大制约。我区历史上客观存在着村镇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乡村“脏、乱、差”现象比较普遍,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严重等问题。如果对农村污染再不加以严格治理,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持续不了。必须下定决心,下大力气治理农村环境。近期,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农村环保工作的重点、目标和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增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创建全国农村环境保护示范省区为目标,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自治区与环境保护部《推进环境友好型宁夏建设共建协议》,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统筹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统筹工业和农业污染综合防治,统筹点源和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扎实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农村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二、突出重点,综合整治,切实把农村环保工作作为重要任务全面推进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点多面广,地区差异较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以农村环境保护示范省区建设为总揽,以农村小康环保行动为抓手,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农村环保工作,力争通过5年时间把我区建成全国农村环境保护示范省区。当前,要抓好以下工作:

(一)要在抓好农村环境保护规划上下功夫。规划是做好农村环保工作的先导。自治区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宁夏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宁夏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等专项规划,增强规划对农村环保工作的指导。各市、县(区)、乡镇要结合农村环境保护的实际,在对辖区经济社会发展、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加紧村镇建设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搞好环境功能分区。紧紧抓住规划这个“牛鼻子”,通过落实项目、落实资金,推进环境整治,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

(二)要在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上下功夫。清洁的环境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长期以来,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是造成农村“脏、乱、差”重要原因。要按照“三清”(清理垃圾堆、清理粪堆、清理柴草堆)、“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五通”(通路、通车、通电、通自来水、通宽带网)、“六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整齐化)的要求,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大力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同时,今后新村庄建设规划要有环境保护的内容,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防治设施。城市周边村镇的污水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中心乡镇或村庄采用净化沼气池、人工湿地、沟塘等方式处理。通过综合治理培养农民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生活习惯,使农村面貌再有一个大的变化。

(三)要在保护好农村饮用水源地上下功夫。水是生命之源。我区水资源缺乏,保护好饮用水源地关系着全区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大计。要切实把保障饮用水安全作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开展全区农村水源地普查评估工作,及时划定水源地保护区,抓紧编制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切实加大水源地的保护力度。要下决心整治水源地周边的环境,对重点水源地内的排污企业包括规模化养殖场要坚决取缔,确保水源地的环境安全。

(四)要在严格控制农村地区工业污染上下功夫。工矿企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日常监管,坚决打击违法行为。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坚决淘汰污染严重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强化农村工业污染防治,把农村工业发展同小城镇的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农村分散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对污染实行集中防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环保准入门槛,禁止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要坚决纠正一些乡镇只顾眼前利益,盲目招商引资,把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污染项目引向农村,从而把工业污染带到农村的错误倾向和蛮干行为,从源头上防治农村的工业污染。

(五)要在推动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综合利用上下功夫。畜禽养殖污染已成为我区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污染源。要大力推广生态化养殖方式,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支持和鼓励沼气、有机肥等项目建设,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合理规划布局畜禽养殖业发展,科学划定畜禽饲养区域,切实解决畜禽养殖水污染问题和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规模化养殖场、集中养殖区,必须同步建设污染集中治理和综合利用设施。对分散养殖户,要加强引导,积极探索,有效处理畜禽养殖污染。

(六)要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上下功夫。农业污染面广量大,具有长期性。要坚持不懈地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发展生物质能源。惟有净土,方能洁食,要在认真做好全区土壤污染调查的基础上,加强对污灌区域、工业用地及工业园区周边地区土壤污染的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积极推进绿色食品、无公害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促进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发展。

三、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切实把农村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涉及农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监管能力,为推进我区创建全国农村环境保护示范省区提供重要保障。

(一)明确领导责任,形成工作合力。农村环保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加强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以对国家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把思想和行动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把农村环保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建立健全工作目标责任制,扎实做好农村环保工作。各级环保、发展改革、农业、建设、卫生、水利、国土、林业等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协作配合,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环保牵头、部门协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不断推动农村环保工作取得实效。

(二)严格检查考评,落实目标任务。要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考核结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建立完善农村环境保护考核机制。对年度考核优秀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完不成目标任务的单位,要通报批评、限期改正。对因决策失误、监管不力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长效机制。要把农村环保作为公共财政支持和保障的重点,完善“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机制,逐年加大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投入。各市、县(区)每年也要在本级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村环保工作。通过“县上补一点、乡(镇)拿一点、农民出一点”的办法逐步解决保洁经费不足的问题。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农村环境保洁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建设。改革农村环保设施管理使用方式,实行招投标办法和财政补助的方式,吸引愿意参与农村环保建设的单位和个人承包经营,提高农村环保设施的使用率。

(四)加强环保力量,提高监管能力。为加强农村环保工作力量,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环保厅设立了农村环境监督管理处。各市县也要建立健全农村环保力量,乡镇要明确相关综合办事机构或岗位来承担农村环保工作,村、组环保人员可兼职设立,努力构建县、乡、村、队四级环保工作网络,扎实做好农村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环境管理。积极探索城市环境保护派出机构监管机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设立环保分片管理派出机构。

环境保护工作要点篇6

一、制定环保工作方针

为全面落实“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环境保护方针,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三同时”制度,尽量采用国内先进的城市环保技术和严格的施工期环保水保管理措施,切实落实《环境影响报告书》及相关批复意见中提出的各项环保要求。

二、环保工作目标    

目前国家对建筑行业环境保护的要求尤为突出,同时对我们的环保监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监理过程中做到环境污染控制有效,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工程绿化完善美观,环保措施落实到位,努力建成一流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项目。  

三、环保工作范围   

桩基础、主体工程、临时工程(施工场地、施工驻地、施工道路、取弃土场、材料储存场等)及其临近受影响的区域。

四、施工期环境保护项目部监理工作保证体系   

把在建项目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作严格处于可控状态,是监理工作的重要体现。监理项目部为强化环保工作监控力度,采取总监全面负责、分管总监代表具体负责。监理项目部设一名兼职环保监理工程师,检查、督促、指导施工单位专职环保工程师的工作,施工单位专职环保工程师现场负责,进行项目施工过程控制的日常环保、水保监控工作。 

五、过程控制中的监理检查监控方式   

项目部环保监理工程师负责合同段的环保、水保工作,及时沟通情况,齐抓共管各项环保、水保工作。使各项环保、水保工作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专项检查和日常巡检相结合,重点工程项目和一般工程项目相结合,特别是加强各环境敏感点和环保、水保重点控制关键工序的环保检查控制力度。 

除监理工地例会外,根据现场环保工作需要,用组织召开环保专题会议的形式,及时研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各种环保问题。

六、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程监理主要工作方法

  (一)施工准备阶段 

1、参加设计单位环境保护技术交底,熟悉了解标段内施工现场环境特点,设计施工图中列入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设计内容。掌握设计文件中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及设计要求。

2、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执行国家及地方政府颁布的有关环境、生态保护、水土保持、文物保护的法规、政策和法令,结合设计文件和工程现场实际,编制和提报有关环保资料。按照有关标准组织落实。   

3、环保监理工程师对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有关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措施、方案、实施办法进行审核,提出具体的审核意见。  

4、检查施工单位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文物保护体系及措施,施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环保责任制,建立各项环境保护工作制度,并督促实施。措施和体系健全后,符合要求,由总监理工程师批准后,工程方可开工。   

5、检查施工单位临时工程、临时营地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措施落实情况,措施与工程施工是否同步进行,严格规范各类施工行为。  

6、督促施工单位与当地环保部门建立正常的工作联系,了解当地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要求和相关标准,取得当地环保部门的支持。    

(二)施工阶段 

 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及专项方案进行施工,必须把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措施的落实严格贯彻于施工全过程。环保监理工程师加强对施工现场环保、水保情况进行巡检,对发现各类环保问题,及时下发《环境保护监理通知书》,并督促其立即整改。情况严重的,项目部及时下达工程停工令,要求施工单位停工整改,并同时报告总监办及工程指挥部。环保隐患消除后,检查整改效果,合格后签发《环境保护整改验收单》和复工意见。   

工程竣工后,项目部环保工程师应将有关环保文件,验收记录、监理规划、监理月报、年报、会议纪要及相关书面通知等按规定组卷归档。 

七、环境保护监理工作报告制度

1、环保工作监理月报:项目部环保监理工程师每月底将当月环境保护执行情况、存在问题等编制环境保护工程监理月报,并报工程指挥部。    

2、工作记录制度:环境保护监理人员每天根据工作情况,认真填写工作记录,重点描述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工作的巡视检查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只要原因、责任单位及处理意见。

3、工作报告制度: 

3.1环境保护工作事故报告制度。对环境保护工作发生的一般或重大环保事故应按有关规定上报。    

3.2环境保护监理例会制度。环境保护监理例会与安全例会一并召开,每月一次,对当月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总结,指出问题和整改要求以及今后环境保护的重点,并形成会议纪要。     

八、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重点

噪声与振动控制,临时工程节约用地及临时用地环境恢复,交通干道及居民生活区等敏感区域的保护,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沿线城市区域施工噪声、扬尘控制及施工扬尘对城市绿化植被的成长影响控制和施工固体废弃物管理等。

九、施工准备阶段环境保护监理控制措施

施工准备阶段大型临时设施是环境保护工作重点防治区,做好临时施工现场布置优化,加强施工场地、营地周边临时防护。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迹地清理,平整土地恢复植被绿化。    

1、城市生态环境保护 

1.1检查生活区、混凝土拌和站、材料场等按照规划和批复位置 和规模设置情况,禁止随意设置和扩大规模。 

1.2施工单位小型临时设施场地、营地应尽量利用围档内既有场地,控制盲目占地。减少施工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1.3各类施工活动要严格控制在用地范围内,禁止随意占压绿地,扰动和破坏地表。   

2、水土保持措施 

2.1临时工程的修建不得切割或阻挡地表径流。 

2.2施工场地、临时道路、营地修建要边界清楚,排水系统通畅,设置临时挡护和绿化。   

2.3水污染防治措施   

施工营地设置要远离水体边缘,营区生活污水必须建立污水沉淀池处理设施,沉淀处理后在排放。

2.4固体废弃物控制

生产、生活垃圾形成的固体废弃物必须集中放置,及时清运至环保部门指定地点处理,不得随意丢弃,造成生活环境污染     

2.5噪声污染控制措施 

施工机械设备消音装置必须完好且符合出厂设计规定,运输车辆在城区行驶时应减速慢行和减少鸣笛。   

2.6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工程洒水车定时对扬尘区域进行洒水处理,土方装车时要适量,杜绝沿途撒漏。禁止施工扬尘对地表植被产生不利影响,造成环境污染。

十、景观环保、水保控制措施景观范围内施工控制重点   

控制水土流失、环境敏感区生态保护、植被和绿化恢复。   

1、在景观范围内施工,督促施工单位及时办理风景名胜区的施工许可,制定专项施工环境保护措施,施工现场设置醒目的标示牌,划清施工分界线,严格限制施工人员施工活动范围、机械作业范围以及走行路线。    

2、施工临时设施布局合理紧凑,材料堆放整齐,场地整洁,道路平整。施工现场与所处的景观环境协调一致。 

3、严禁在景观敏感区内设置取、弃土场,严禁随意铲除植被和砍伐林木。施工临时弃渣及时清除。     

十一、文物保护措施

1、施工中加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在施工中发现文物古迹时应立即与当地文物保护部门联系,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不得损坏文物。    

2、施工单位要成立保护文物古迹专门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保护文物古迹工作力度,使这一工作落到实处。 

十二、监理环保工作的依据

依据国家有关环保、水保的法律法规和当地政府的相关规章制度要求,更好的为在建项目工程提供服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6、项目的合同文件及有关环保水保设计文件;

环境保护工作要点篇7

今天的全区环境保护工作大会,是区委、区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环保大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总结经验、分析形势,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推动我区环保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上新台阶。刚才,区委、区政府与各街乡镇主要负责同志签订了“”环境保护责任书,克学同志传达了省、市环保大会精神,会议还表彰了全区环保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借此机会,向受到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环保战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稍后,袁书记和谢局长将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清形势,切实增强环保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做好环保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环境保护摆在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

(一)要充分肯定我区环保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期间,全区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切实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积极推进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保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推进,领导考评机制逐步建立,全区环境保护工作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上新台阶:一是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梅院泥水库、后湖、滠水水质总体良好,保持在Ⅱ类、Ⅲ类水质标准,水质达到功能区划要求;二是环境空气质量保持良好,北部地区达到一级标准,其它地区达到二级标准;三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逐年提高;四是重点湖泊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木兰湖水质有所改善;五是生态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旅游景点在保护中发展。总体来讲,区域环境质量基本稳定,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生态保护治理得到加强,全区的环境质量、环境形势较好,已逐步成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要清醒认识我区环保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我区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环保工作成效还是初步的、阶段性的,还存在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一是重发展、轻环保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上,个别地方和单位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环保政策落实不够,产业工艺审批把关不严,无序开挖沙石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滠水等重要饮用水源的保护压力很大;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重项目数量和投资总量,轻环保指标和环保把关。一些企业只顾追求自身利益,将治理污染的负担向社会转嫁,推卸治污责任。二是城乡环境保护与建设亟待加强。前川和南部重点乡镇都没有建成污水处理厂,城镇生活污水几乎直排江河。部分工业企业环保设施不完善。城区内机动车尾气污染、建筑垃圾扬尘污染、各类噪声污染较为突出,临街门店的油烟和噪声污染扰民问题的投诉逐年增多。三是环保执法监管能力不强。全市环境执法监管力量薄弱、装备滞后,对企业超标直排、偷排偷放等违法行为的处罚不到位,制裁强度不够。这些情况表明,在我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在持续增长,发展的环境代价也在增加,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三)要进一步深化新形势下加强环保工作的认识。在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温总理指出,保护环境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后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并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全区各级各部门必须深刻领会温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对环保工作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环境保护。我区已逐步进入工业化中期,城镇化发展步伐也在明显加快,这个阶段往往也是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时期,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正确处理加快经济发展与加强环境保护的关系,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到科学发展的轨道。要充分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就是通过落实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措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实现社会和谐创造一个好的自然物质基础。要充分认识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落实到环境保护上就是要彻底摒弃资源粗放利用、先污染后治理的增长方式,坚持走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良性发展路子,缓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要充分认识到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发展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最根本、最现实、最直接的需要,是增加人民福祉、提高人民幸福指数的需要。保护环境,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

二、突出工作重点,争创环保模范型城区

今后五年,是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状况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市的决策部署上来,理清工作思路,抓住工作重点,切实提高工作水平,推动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今后五年,全区环保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为目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富裕、和谐、生态建设为基本要求,以确保饮用水安全、整治区域性流域性污染、提高区域环境质量为重点,严格控制污染总量,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生态文明,强化环境法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主要目标是:到年,全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控制,环境安全得到保障;主要水体水质达到功能区要求;区域空气环境质量和声学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城镇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工业固废规范管理并妥善安置;主要污染排放总量符合要求;城镇建设符合生态要求,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实现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到2020年,把基本建成生态功能结构合理,拥有“青山、碧水、蓝天”的生态城区。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一)推进发展方式创新,统筹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环境是发展的基础,环境决定发展的方式和模式。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经济发展和环保工作。

一是要大力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时,要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等要素,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区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并根据环境容量、自然资源状况分别进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既要科学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加快发展,又要保护好环境,尤其对各类自然保护区和饮用水源地等环境脆弱区、敏感区要实行强制性保护。要充分运用资源环境政策的杠杆作用,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开发,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北部山区以旅游发展为主,南部经济带以发展工业和物流业为主,东部地区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中部地区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

二是要建立健全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在制定经济政策、规范性措施时,要重视环境保护因素。加快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完善专家咨询和决策环评制度。在制定区域规划、土地规划、区域资源开发、行业发展规划等涉及环境的重大决策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总量控制要求,充分评估对环境的影响,避免因决策失误导致环境污染或破坏,影响发展质量。要搞好环保规划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协调,落实环保措施。环保规划应当体现全区经济和社会“”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落实“”规划环保目标任务,并与产业规划、土地规划、总体规划相互协调。各类规划特别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规划,在编制过程要主动与环保规划协调衔接。同时,要严格实施规划,把环保规划落实到重点工程项目,做到责任有主体、投入有渠道、任务有保障,通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重点流域的治理来推动环保目标的落实。

三是要坚持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要将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市场准入的重要门槛,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充分考虑我区经济发展、环境承载力、总量控制计划,研究制定环境准入标准。今后,凡不符合环保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不符合生态功能区要求、达不到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目标的项目,一律不得批准建设,不得批准用地,不得给予贷款。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确保污染防治设施落到实处,项目未经验收就投入生产的要坚决禁止,对以试生产为由长期排污的单位要严肃查处。

四是要切实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是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优化升级减少环境污染,以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缓解环境压力,努力形成低消耗、少排放、高效率、可持续的产业体系。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看它的高技术含量,另一方面,要看到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污染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所以在发展高新技术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注意环保问题。最近一个时期,现代服务业正在出现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航空物流、铁路物流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生态旅游经济正逐步从三产业的支柱向全区支柱产业迈进。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要结合实施南部地区融入主城战略,围绕制造,大力发展生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在工业方面,要突出以南顺中油、轻纺城、医药化工、农产品加工等重点,积极扶持资源节约型企业发展,坚决淘汰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能力,严格控制高污染行业扩张。要认真制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的政策、标准和评价体系,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五是要加强生态建设。生态是生存之基,环境是发展之本。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是增强环境承载力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需要。生态保护要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实现在保护中建设,在建设中保护的良性互动。要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区国土部门和有关乡镇对凡是已到期限的采矿、挖沙等企业,一律不准续批、续签。对山体、水体、森林、湿地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域,要依据法规和相关规划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炸山毁林、填湖造地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发生。要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生态建设工程,把建成绿色生态屏障。

(二)推进工作方式创新,切实保障环境安全。要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从与人民群众关系最密切、利益最直接的环境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环境权益和身心健康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要把水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抓好。水污染防治的首要任务是保障饮水安全。区环保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完成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和调整,并按规定报区政府批准。要制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划,严格保护饮用水源。要防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源,饮用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要坚决取缔,危害饮用水源的环境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同时,要继续抓好木兰湖、梅院泥、滠水河、后湖等重点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开展工业污染排查,加强对造纸、化工、印染等重污染行业的整治。

二是要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积极调整能源结构是解决大气污染的根本出路。要结合“川气入陂”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推进“煤改气”工程,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同时,要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油烟、施工扬尘等问题,加强综合治理。特别是运渣土车辆、建设工地管理、油烟扰民等问题,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立足长效抓管理,防止反弹。

三是要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土壤污染情况调查,依法调整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要加强面源污染的防治,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态农药,指导和帮助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和农用薄膜,防止和减少农药、化肥残留污染。要加强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做好规划化养殖示范工作,尽快实现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和资源化。要结合“农村家园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强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切实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创建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和“文明生态村”。

四是要严防环境突发事件。要加强环境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水、气、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环境应急预案,完善环境应急综合指挥系统,加强应急专业队伍建设,配备完善环境应急监测装备,提高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在前段全区清查违法排污企业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对存在环境污染隐患全面排查,对有重大环境隐患的要责令停产整治,对位于环境敏感区,隐患大的企业和设施,该搬迁的要下决心搬迁,该关闭的要坚决关闭,确保环境安全。

五是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各级领导要带头学法、知法、懂法,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的模范,坚决杜绝地方保护主义,全面支持、督促环保等有关部门依法管理。环保等有关部门要充分运用环保法律法规,敢于执法,敢于碰硬,下决心纠正环境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松,监管和执法不到位的现象。要加大处罚力度,加快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更高的不正常局面。对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事故、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环保部门要采取临时封堵排污口、封存污染设施、停产整治等非常规手段,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对威胁饮水安全的污染和隐患、工业园区的环境违法行为、建设项目环境违法等,进行集中整治。要建立部门联合执法、案件移送等制度,发挥部门联动优势,形成环境执法合力。

(三)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环境保护机制。要在把握新时期环境保护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

一是要注重运用市场机制促进环境保护。要研究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和“排污者付费、治污者受益”的利益导向。当前,要全面实施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并逐步提高到保本微利水平,保证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正常运行。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积极探索放开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新机制。

二是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恢复备用金制度,保证资源开发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在实施排污总量控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政府调控下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三是要建立环境保护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要通过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区、生态示范区等创建工作,促进环保工作,营造良好氛围。要通过企业环境行为公开、创建环境友好企业等措施,完善企业环境行为自我约束机制。要进一步健全环境信息公开、环保听证、公示、举报等制度,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鼓励公众参与、促进环保工作。

三、强化工作措施,努力开创环保工作新局面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完善措施,扎实工作,把环境保护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把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作为本行政区域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要完善和落实环境保护责任考核机制,把环境质量变化、污染排放强度和公众对环境满意度这样一些指标纳入到绩效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并且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有机结合起来。要认真落实环境违法违纪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决策失误、监管工作不到位,造成环境质量明显恶化、生态破坏严重、人民群众利益受到侵害等严重后果的,必须依法追究责任。

(二)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各级政府要把环境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组织新闻媒体、宣传单位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先进典型,曝光环境违法行为,在全社会倡导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的道德风尚。要通过文艺演出、图片展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要健全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机制,完善环境信息公开、环保听证和公示制度,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鼓励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决策。

(三)继续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单位要将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持。按规定保障环境保护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各级财政要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将新增财力向环境保护倾斜,不断增加对污染防治、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监管等资金投入,保证环境保护投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要坚持走市场化道路,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投入优惠政策,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各类资本进入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保障投资者获得合理的利润,努力形成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入格局。

环境保护工作要点篇8

关键词:村镇生态环保;政策;变革

一、引言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十七大已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建设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一项基本方针。我国自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村镇环境保护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村镇生态环保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和实施经历了起步阶段到停滞阶段,再到恢复和发展阶段,然后是工程化和国际化阶段,最后是快速发展阶段。生态农业建设、环境保护和绿色食品生产得到了重视和加强,促使我国农业经济继续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二、我国村镇生态环保政策和制度的变革

(一)起步阶段(1949年至“”初期)

我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有了迅速发展,经济效益有了较大提高。与此同时,国家在保护和改善村镇生态环境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虽然在法规建设方面还没有提出专门的村镇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但在国家的一些重要文献中做出了相关规定。如1957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暂行纲要》中,就包含了一些村镇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推动了村镇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在农村兴修水利、道路建设、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村镇居民身体健康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

(二)停滞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

该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给村镇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压力。在胜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对经济发展改变了原来稳步发展的战略,实行一种急于求成的冒进战略。如大炼钢铁,滥挖滥采矿产资源,严重破坏了村镇生态环境。尤其是一段时期,关于村镇等领域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被当作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管、卡、压”受到批判和否定。农业生产方面,在当时极左的思想引导下,推行“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等政策,全国各地大规模开垦荒地,大片毁林、毁草开荒造田,我国森林和草原生态状况急剧恶化,破坏了农业生产生态系统,导致了生态环境恶性循环。

以总理为代表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主张以及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召开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给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转折点。197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这次会议拉开了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环境保护工作的序幕。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重点讨论、研究了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10条措施,同时,国务院制定并公布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若干规定》。随后,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食品卫生标准》等一系列条例、规定和标准。1974年,国务院及大多数省市分别成立了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环保机构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从1974-1976年,在污染情况调查的基础上,全国在工业污染防治、城市环境整治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也为全国村镇生态环境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恢复和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

该时期,村镇生态环境保护基本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在这一时期出台。1978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修订的我国《宪法》,第一次对环境保护做出了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为今后我国环境保护和环境立法提供了宪法依据。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和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崭新时期。

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对象和任务,将农村列为法律保护的环境要素。1983年12月31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了城乡建设、环境建设要同步发展,并提出到20世纪末乡村环境和城市环境一起达到清洁、优美、安静的目的。为此,国家采取了几项重要措施。1983年1月11日,国务院决定停产六六

六、滴滴涕的生产和使用。针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带来的污染问题,1983年6月召开了全国县(区)环境保护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出选择无污染、低污染工业的工业产品结构,注意合理布局,制止污染转移和对有污染工业实行“三同时”规定等经验。根据这些经验,国务院及时做出了《关于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环境管理的决定》,将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正式列入国家工作。1984年5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防止农业环境的污染和破坏”。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提出,“山区25度以上的坡耕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牧,以发挥地利优势。口粮不足的,由国家销售或赊销”。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防止土壤污染、土地沙化、盐溃化、贫瘠化、沼泽化、地面沉降和防治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以及其他生态失调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推广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素”。此外,国务院还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保护村镇生态环境的法规。如《关于制止农村建房侵占耕地的紧急通知》、《村镇规划原则〔试行〕》、《农药登记规定》、《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水土保护工作条例》、《渔业法》等,村镇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有了明确的政策法规依据,我国村镇生态环保工作进入到恢复和发展阶段。

(四)工程化和国际化阶段(20世纪末10年)

20世纪末,我国村镇生态环保进入到了工程化和国际化阶段。1991年6月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是全国自然资源保护法规之一,用法律形式将水土保持工作固定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后14个月,国务院颁布了《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同时,各省也先后制定并出台了配套法规,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贯彻执行进入到可操作阶段。1993年7月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为我国的村镇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明确具体的法律保障。

1993年国家环保局公布了《乡镇企业污染重点控制行为和重点区域名单》,将18个行业列为重点控制的污染行业,并根据污染轻重和危害大小,分为禁止从事生产的行业、严格限制的行业、重点控制的行业,437个县市区镇被列为重点污染区域,其重点地区有159个。1994年,农业部决定在全国4亿公顷草牧场上推广内蒙古阿鲁科乐沁旗有偿使用草场的经验,有25个省区约7200万公顷草地范围落实了不同形式的草地有偿承包责任制。

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和沙尘暴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加上由于粮食的连年丰产等因素,促使国家最终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2000年中央2号文件将退耕还林列为西部大开发的政策要点之一,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工作方案》实施。其中规定2000年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14个省、区、市以及兵团进行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同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退耕工作要明确责任,完善政策,健全种苗供应机制,严格检查监督,确保质量。

这一时期,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并下发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农村经济司的《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一文,对我国农村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我国世纪优先发展项目计划也将涉及改善生态环境的项目放于首位,如特别重视工业、农业发展及能源建设中的环境无害化技术与示范项目,优先安排环境污染控制、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方面的重大项目。期间,我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村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取得了很大成就,如五大生态工程、灭荒工程、治沙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草地建设、小流域治理等。

(五)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进入21世纪,我国村镇生态环保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十五”期间,先后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把加强村镇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自然生态恢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村镇生态保护监管与执法工作得到加强。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107个地区开展了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印发了《关于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工作的意见》,加大了对村镇的生态监管与执法检查力度,村镇环境污染防治得到重视。国家环保总局先后印发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联合建设部颁布了《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制定了《有机食品技术规范》和《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考核管理规定(试行)》,会同商务部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命名了一批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新晨

“十一五”期间,我国大力开展村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强化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综合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巩固推进生态示范创建工作。计划到2010年,基本摸清全国土壤环境污染状况,初步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重点区域农村面源污染、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省、市、县、乡镇和村相应级别的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资源开发活动的生态保护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得到提高,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为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提供坚实的生态安全保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自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村镇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村镇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取得了积极进展,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后,我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城乡统筹、以农村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着力推进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环境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R].国家环保总局,2007-11-26.

2、吴雪.我国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初探[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环境保护工作要点篇9

关键词 环境保护验收 框架体系 轻轨

 

     轻轨交通是一种中等运量的城市交通客运系统,它的客运量在地铁和公共汽车之间。轻轨可分为两类:车型和轨道结构类似地铁,运量较地铁略小的轻轨交通称为准地铁;另一类是运量比公共汽车略大,在地面行驶,路权可以共用的新型有轨电车,它是在传统的有轨电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由于其造价低、无污染、乘坐舒适、建设周期较短而被许多国家的大、中城市所接受,近年来不断得到发展和推广[1]。我国目前已有轨道交通投入运营的城市已达5个(京、沪、穗、连、长春),未来几年内,将有超过20个城市计划修建20条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达到850km。我国目前已批准深圳、南京、武汉、重庆、成都、青岛、大连以及哈尔滨等城市,启动各自的地铁与轻轨工程项目。

     2002年2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环保总局第13号令《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加强了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为环境保护验收的实施提供了依据。基于环境影响后评价思想提出的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是在竣工时对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制定的各项环境影响缓解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验收,从一定意义上讲,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也是后评价的一部分或者一种表现形式。这项措施是对现有环境管理制度体系的有力补充,使之形成从环境保护措施制定、实施到验收的完整过程,在逻辑上更为完善[2]。目前,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都已陆续开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并将其作为项目竣工验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国内并没有指导轻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规范和方法,随着各城市轻轨项目的相继启动,迫切需要有针对性的技术文件支持以保证整个工作过程能严格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强制性环境标准以及各项环保政策的要求。为此,本文在北京城铁13号线和长春轻轨1号线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的基础上,对轻轨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构建了轻轨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框架体系,希望能为有效实施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提供支持。

1轻轨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特点和体系构成

     与一般工业建设项目不同,轻轨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并非只有污染物排放,工程建设对沿线生态环境系统有着干扰和破坏,地表开挖面较大,建设过程中形成大量弃土弃渣,容易加剧区域水土流失,对环境产生直接影响。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办法》的第12条规定:“对主要因排放污染物对环境产生污染和危害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提交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表)。对主要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提交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表)。”按此规定轻轨工程应提交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报告。

     轻轨建设项目规模大,建设周期较长,工程的可变性和不确定性大,往往工程的实施内容(如线位)与项目的可研报告存在较大的出入,因此,在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会出现因工程的不确定性而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不充分,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不力或没有上环保措施的情况,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时要特别注意这些问题。

     针对轻轨建设项目的特点,在总结北京城铁13号线和长春轻轨1号线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并参考其他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验收的基础上,提出轻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框架体系包括以下几个部分:验收工作程序,验收内容,验收方法和验收指标体系,如图1。

2轻轨工程环境验收工作程序步骤

     从理论上讲,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工作方案应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制定,并在项目建设期以环境监理的形式开展,以便获取有关建设期间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措施执行情况的客观真实的资料,并监督环保措施的具体实施[1]。但在目前的实际工作中,轻轨工程建设环境监理的执行尚较为薄弱,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也是在建设期结束时才提上议事日程,在制定轻轨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程序步骤时应以实际情况为准。本文从轻轨工程环境影响的特点出发,借鉴环境影响评价理论[3],在保证调查全面、准确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目前实际情况的程序步骤,如图2所示。

     我们在开始调查时,施工单位已经撤场,项目进入试运行阶段,要了解搬迁与安置以及工程建设期间的情况只能依靠已有的资料。如项目征地拆迁、搬迁户安置、项目的开工报告、项目申请进行环境保护竣工验收的函件等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复文件及相关文件。还要在甲方项目主管、负责环保工作人员及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配合下,根据我们开展现场踏勘工作前准备好的所需资料的清单,查阅并收集与工程调查密切相关的主要技术资料。如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设计更改和施工图、环境影响报告书、工程竣工总结报告等与环境相关的技术资料;项目的施工监理报告;项目已有的施工期和试营运期现场监测资料。此外,我们还收集各项环境标准、业主环境保护概算执行情况和反映工程所在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的各项资料等。

     现场调查包括现场踏勘、现场取样监测和公众参与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对已收集信息的有益补充,是环境影响调查的重要依据[4]。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不仅确定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其排放方式,明确需进行现场监测的污染源及污染物,而且对轻轨沿线环境各类敏感点和生态环境都做了记录,力求全面了解轻轨整体环境状况。同时,我们十分重视公众调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访问的形式,走访了沿线居民、搬迁户、相关单位和个人。实践证明,在“三同时”竣工验收中进行公众参与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通过公众参与才能有效地了解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实际影响情况及在保护环境方面所做的工作,为“三同时”制度的最后执行提供可靠依据[5]。

3轻轨工程环境保护验收工作内容

     轻轨环境保护验收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环境调查、环境分析和环境管理各方面的内容,下面根据我们环境验收工作实际,提出以下工作重点。

3.1环境要素及验收调查因子与范围

     轻轨沿线涉及的调查因子很多,为了全面表征轻轨环境状况,我们从以下方面考虑验收的因子和范围,见表1。     除了以上环境要素所包括的以外,还需环保措施有效性分析,调查施工期、运营期主要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措施和应急措施落实情况;环境保护投资调查,调查轻轨工程环保投资的金额,投资类别、措施保护以及保护程度等;运行期风险评估,运行期的交通安全,各污染排放物是否存在危害人群的潜在危险等进行评估。

3.2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是环境验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评价验收结果的重要依据。首先,项目的前期工作完成以后,在项目施工图设计和建设阶段,由于各种原因,而使建设项目发生了一些变化。如线路走向变更,取、弃土场位置变更等,以至使项目的环境评价内容和结果不能或不全部能反映实际情况。在所收集资料基础上,分析项目的概况是否发生变更,变更有多大,这些变更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变化有哪些等。然后,在研究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当前项目运营状况、主要工程量、主要技术指标、污染源数量和污染源参数、污染物种类、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得出确切或定量的结果(采用清单列出),同时对废物的治理、回收和利用措施以及环保设施的安装和运行情况进行实际考察,分析出工程的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并对其效率进行验证,得出确切的结论。

4轻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方法

     在环境保护验收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法是实际踏勘调查技术方法和分析研究方法。

我们的调查工作通过走访咨询沿线地区相关部门和个人了解受影响部门和居民对施工期环境影响的反映,并核查有关施工设计文件以确定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试营运期环境影响调查以现场踏勘和环境监测为主,通过现场调查、现场监测来分析试营运期环境影响,线路调查采用“以点为主、点段结合、反馈全线”的方法;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分析采用改进已有措施与提出补救措施相结合的方法。

     在分析轻轨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效果时,我们主要运用了比较法,即通过将项目产生的实际效果与项目决策期的目标进行比较,找出变化和差距,并通过清单法予以表述。另外,我们认为轻轨作为城市中的重要基础设施,对它做出综合分析评价非常有必要。综合验收分析建立在轻轨环境验收指标体系的建立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数学理论,得出评判结论。

5轻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指标体系

     我们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出轻轨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指标体系框架,为进一步的综合验收评价打下基础,完善了轻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框架体系。

     轻轨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指标体系,应反映项目、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状况,以及与项目环境验收有关的其他因素[6]。所以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指标体系是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指标的组合,它能反映出项目及项目所在区域环境质量的状况与变化进程,从总体上协调项目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图3是指标体系框架的示意图,分为综合层、表现层和具体指标层。每一个表现层下的指标层都有许多具体指标,篇幅有限,只列出其中一个具体指标。通过进一步的综合分析工作还可以进行指标的筛选,得出最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综合验收评价,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6结语

(1)在进行环境影响调查时,要特别注意确定范围、因子和敏感点,尽可能全面地反映整个工程的环境情况。

(2)在收集资料时,尽可能地收集关于工程施工期的临时占地和填方、挖方情况,对这些地方的恢复程度验收是生态环境验收的重点。

(3)本文建立在北京城铁13号线和长春轻轨环境验收工作的基础上,事实证明在实际工作中行之有效,希望能对今后的轻轨环境保护验收工作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杨志峰,郭乔羽,郝芳华.水利工程竣工验收环境影响调查分析(i):一般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7(5):697

2孙有望,李云清.城市轨道交通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3杨志峰,刘静玲等,环境科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49

4刘长兵,李亚娟,林宇.交通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调查方法研究[j].水道港口,2004,24卷增刊(3):137~142

环境保护工作要点篇10

1.1环境保护地方立法内容不完善。生态保护是青海省的重点工作之一,但在青海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中生态保护立法滞后且不全面。只在盐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面,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方面有地方性立法,但对三江源区域生态环境、柴达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明显不足。

1.2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具有保护功能的民间习惯法研究不够,表现在地方性法规中民间习惯并未以法律的样态出现在条文之中。青海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少数民族形成了“对自己生存环境独特的见解”各种禁忌,有些民族习惯上的各种禁忌多是出于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恩,在地方环境与资源保护地方立法中,对少数民族的生态保护习惯的研究应当深化并逐步纳入地方立法实践进行要探索。

1.3地方立法中未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的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统一。根据《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地方各级环境保护局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统管地方的自然资源保护工作和污染控制工,然而在地方立法只规定了各自然资源专管部门职责与权限,却未规定环保主管部门的权限,这种立法倾向显然是把环保主管部门排除在自然资源保护主管部门之外,明显与《环境保护法》的规定不一致。容易造成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生态环境保护监管部门之间的权责不清。

2完善地方环保法制建设的建议

目前,以加强执法、完善地方立法、促进依法行政为主要内容的环保法建设,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资源出发和加工为依托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相关产业发展十分迅猛,给环保法制建设提出了更多新课题、新任务。现结合工作实际,就加强青海省环保法制建设进行思考和讨论。

2.1在当前经济社会条件下,应充分考虑我省民族自治地方占比较高的特点和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保护和建设任务十分繁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完善各级环境法制工作机构。省级环保机构应重点加强法制建设人才引进,完善工作机制,确保相关政策研究、立法规划调研和重点立法计划的深入推进和实施;支持地方行政规章和规范的制定、依法、科学、高效进行;确保环保依法行政的监督和推动工作循序渐进。在民族自治州,应根据当地环境保护工作重点,重点完善环保执法机构建立,充实专业人才,完善工作制度和绩效管理措施,强化普法培训,确保辖区环境保护依法行政工作全力推进,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

2.2加强地方立法工作,逐步完善地方环保法规体系。青海省是国家生态安全战略重地,是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示范区,也是资源开发和民生改善的重点扶持地区,有针对性地加强地方立法十分必要,特别除要加快制定国家重要环保法律的《实施办法》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施细则》以外,还要加强本省地方特色的立法工作。这些地方法规在环保法制建设和促进依法行政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应进一步加强关于青海三江源地区、柴达木盆地等重要地理单位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立法。加强重点工业园区周边环境保护立法,促进自然生态保护与工业污染防治同步发展。

2.3深入开展环保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法制观念。以全民普法教育为载体,制定环保法制宣传教育计划,与全民普法活动有机结合,与各级干部普法教育活动相衔接,突出当前环保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和难点,解决学法、用法问题。在目前干部普法教育活动中,要积极、主动参与到有关部门的专项活动中,制定计划,组织专业人员编纂宣讲资料,围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等重点释疑、解惑。在公众普法教育中,应更好地结合各种新闻媒体,在电视、广播和报纸上组织针对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环保法制小知识、短片、故事等,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公众环保法制观念。在各类普法教育活动中,还应特别突出中小学在校学生第二课堂的环保法制宣传和教育,以提高在校学生环保法制观念,奠定依法保护环境的社会基础,培养“公民环保意识”。

2.4依法保护环境,严打环境违法行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应作为保护环境的基本法律要求。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是这些年来国家推行的强化执法活动的重要方式,在整治和打击突出环境违法行为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青海省环境保护工作中各地依法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工作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如何从根本上遏制环境违法行为还需要深入研究,遏制有的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放松环保要求和限制的冲动依然存在,如何形成有效机制,保障国家环保法律法规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一些企业由于技术、工艺、设备等不能实现更新提高的情况下,存在偷排、停止环保设施运行等违法行为,应确保依法实施淘汰,确保不让这些企业成为环境违法的坏榜样,确保违法企业承担更高的社会法制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