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命科学考研方向十篇生命科学考研方向十篇

生命科学考研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9:00

生命科学考研方向篇1

谈到教研活动,人们自然会想到听课、说课、评课、磨课、辨课等组织形式。确实,这些是当前的教研活动的主要形式。相对而言,关于命题的研究,或许因其所需的专业技术要求较高,又或多或少地可能会带上些“应试”的嫌疑,所以在一线的教研活动中很少作为一种教研组织形式而被明确提出。事实上,命题研究着重聚焦“考什么”和“怎么考”,与“教什么”和“怎么教”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它不仅是充实教研活动内涵、提升教研工作效能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绍兴市上虞区教学研究室开展的“基于命题研究的区域性教研方式创新”的课题研究,明确了基于命题研究的区域性教研的思想内核、内容指向,并形成了内外兼具的“多向互启式教研”、点面结合的“多环融合式教研”、前后贯通的“多维全景式教研”等多种实践形式,无论是在教研理论还是在教研实践上,都体现出了较好的创新性。

教研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近年来,绍兴市上虞区教学研究室立足区域实际,着力传承与革新,对教研工作的品质提升作出了诸多有益的探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2013年5月,上虞区教研室申报的《基于命题研究的区域性教研方式的创新与探索》被立项为“浙江省2013年教研系统立项课题”。一年来,上虞区教研室着眼“考什么”“怎么考”“考了以后怎么办”“怎样能够考得更好”等等问题,来充实、提升、加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基于命题研究的区域性教研的思想内核

作为区级教研室,我们之所以开展“基于命题研究的区域性教研行动”,其核心价值取向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着眼于评价研究,改进教学测量

教学测量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科学性水平将直接影响教学工作的内涵发展。而在教学测量中,试题是普遍应用的重要载体。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各学科的课程理念、施教导向均发生着显著变化,因此,作为测量工具的试卷也势必要与时俱进、作出变革。唯有如此,教学测量才有可能确保实效。

(二)基于评价变革,引领教学导向

教研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促成教学转型、提升学科质量、助推师生成长。为此,我们从命题研究入手,让教学评价更为紧密地接轨新理念、融入新思想、体现新追求,并以此“倒逼”学科教学的课堂重构与实践改良。所以说,基于命题研究的区域性教研行动,旨在通过评价变革,引领全区教师努力实现教学创优。

二、基于命题研究的区域性教研的内容指向

根据课题方案,为提升研究的操作性和达成度,我们确定了“基于命题研究的区域性教研行动”的内容维度。以下,仅作简要梳理。

(一)基于“命题过程”研究的内容维度

命题是一件“专业活”,表面上看与一线教师关系不大。但事实上,命题流程中的很多元素,可以作为区域性常态教研的可用资源。

1.命题准备(或条件)研究

一是命题理论的学习。各学科教研员结合日常教研活动,组织教师研习相关命题理论,其本质是深度洞察教学评价及质量监测的文献背景。由此,必定能在一定程度上更新教师的执教理念、凸显教学的本质核心。二是命题能力的提升。在我区的教师基本功比武中,“命题能力”是重要内容。所以,命制一份试卷(或设计一份独立作业)需要关注什么、把握什么、凸显什么、坚守什么、注意什么,值得教研活动悉心探讨。三是命题素材的积累。我们积极倡导一线教师适时积累可用资源,做日常教学的“有心人”。显然,这种持久积累,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洞察力和反思力。

2.命题指向研究

一是指向课程标准理念的试题设计。比如,《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数学教学亟须关注的“十大关键词”,对此,如何在质量评价中有所体现,便成为我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教研工作的重要问题。二是指向学科核心能力的试题设计。每门课程都承载着培养学生一般化学习能力的任务,也担负着发展学生学科化核心能力的责任,比如语文学科的“语感”水平、科学学科的“探究”能力、英语学科的“对话”意识……都应成为学科试题设计的聚焦点。三是指向学生疑难问题的试题设计。哪些知识学生容易模糊、难以突破,命题也应对其重点关注。

3.命题类型研究

不同类型的教学测量,其命题的实际难度与操作流程不尽相同。对此,我们围绕“阶段性评估试题设计”“水平性测试试题设计”“选拔性考试试题设计”等类型板块,着眼命题技术开展专家引领、经验交流及评比推广等活动,使一线教师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把握每个类型的命题要领。

(二)基于“试题文本”研究的内容维度

试题的形成过程,值得研究;已经成型的试题,同样值得品味。面对一份相对完整且经实践检验的试卷,我们着重引导教师做好以下三篇文章。

1.整卷剖析,把握学科结构

我们知道,一份好的试卷,会在“考试大纲”的宏观指导下,对所要涉及的学科内容(某单元、某册或某学段),按其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安排比重不同、形式多样的试题。可以说,一份试卷必定承载着一个体系。所以,我们可以引导教师着眼一份试卷,透过题目表象,提炼知识要点,梳理知识板块,构建知识链条,最终洞察命题者关于学科质量评价的专业立场。在这方面,我区高中学科多年坚持的“高考之后话高考”教研活动,便是较为典型的实践样例。

2.典题细品,提炼评价要义

这里要说的是对试卷题目的细节聚焦。围绕特色鲜明的好题,我们组织教师赏析“好在哪里”,共同解读其中折射的命题思想;遇到值得反思的差题,我们带领教师分析“原因何在”,及时吸取里面存在的命题教训。我们发现,一段时间下来,很多教师对学科教学问题的个体思考变得具体、细致、深入了。

3.教学反思,促进实践改良

命题是教学的“后视镜”。对于教学实践,质量监测不只是评判优劣,更是引领方向。教研员在命题时,总会有一定的“期待视野”,在某些试题中体现自己的独特意图。等考试结束后,一个必然现象是:有的班级在这些试题的解答中没有什么问题,有的班级则“波澜频起”。于是,我们要求教研员在组织教研活动时,在说明自己命题意图的基础上,引导教师深刻反思“监测能给我的教学带来哪些启发”,进而促进后续教学的行为完善。

(三)基于“检测结果”研究的内容维度

1.持续关注,把握发展态势

基于科学命题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建立稳定健康的区域质量监控长效机制,供各校进行纵向自省及必要时的横向比照,从而客观把握相对真实的发展状态。

2.科学分析,提供评价依据

命题研究提升了教学测量的准度与效度,保证了后续数据分析的科学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区域质量的真实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3.问题诊断,寻求改进策略

如“高考之后话高考”“中考之后话中考”等专题教研,正是通过对检测结果的理性解读,来深度洞察可能存在的教学漏洞,进而为后续的改进创造条件。

三、基于命题研究的区域性教研的形式探索

为了助推教育改革向纵深行进,教研工作必须持续地丰富内涵、创新路径、浓厚氛围、提升水平。经过一年多的探索研究,我们已初步引导全区各校、引领全区教师将“命题研究”更为充分地纳入教研常态,并尝试形成了“基于命题研究的区域性教研方式创新”的运作方略。

(一)内外兼具的“多向互启式教研”

以往的教研,一般是“单向”的,即以一位教师或教研员为核心展开的,更多的是以“专家”的研来教教师,以专家权威的姿态使教师“鹦鹉学舌”、亦步亦趋。在命题研究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教研方式,其基本流程如下:自我修炼(在命题前和命题中,教师所作的各方面的准备和研究)―思维碰撞(在试题命制中,大家对初步命制的试题进行点评、讨论,通过交流,开阔命题者的视野)―改进完善(根据讨论,对试题作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反思提升(对命题和讨论、修改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这种教研方式,打破了单一核心的模式,摒弃了关起门来搞教研的弊端,是力求互启的内外兼具的“多向互启式教研”,即人人都是核心、个个都有亮点、两两都受启发、次次都能提高的教研。

首先,以“内”来说。第一,让研究主体内的每一成员都能提前自觉准备、自主研究,即通过设计某种创新的教研载体,促使教师在某次教研活动中提前明确:自己选择担任什么样的主角?以怎样的命题研究来展示自己什么样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切入点是什么、着力点是什么、突破点是什么?发展的方向点又是什么?这样做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确保了教研活动的有血有肉,有相互启发又有各个击破。第二,使不同层次的研究成员能在同一主题、渐进式教研的动态过程中,不断发现自我,持续处于基于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上的命题研究之中,即让教师在受到教研活动的相互启发之后,站在新的研究起点上,准备新的命题研究:下一个研究点应该怎样设计?着力点应该怎样才给力?突破点应如何才能突破?研究的方向点应如何把握?等等。这样做的一个实际效应,就是使“新教师学中会研,老教师研中在学”。

其次,以“外”而论。第一,不同层级的教师都能在不同的研究位置。事实是:新教师在命题研究中,“解题”并不一定处于“弱势”,所以,“解题”上他们可以处在核心位置,而“解题”所折射出来的“不足之处”与“独到见解”却能成为老教师可以捕捉的研究素材,以这种素材为基础的命题研究,既扎根于实际的课堂教学,又孕育着新命题的诞生,使老教师们又站在了新的研究起点上,形成并准备成为下一个教研活动的内容。新、老教师的这种交互启迪,随之逐步形成为基于命题研究的教研新风貌。第二,教研活动中的“点评讨论、修改完善”环节,既是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基本终结,又是后续研究主题、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的初步形成。通过“点评讨论”让研究核心易位,思想火花碰撞,每一个成员在看到自己“闪亮点”的同时,又听到了有别于这种“闪亮点”的观点,这样的观点可能点破了自己研究中的不足,也可能打破了已有研究的局限,使自己研究的“题”在横向、纵向两方面都得以拓展,进而带来自己新的思索、新的“问题”,对自己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提高。通过“修改完善”环节集中研究成员集体智慧,可以最大程度地提炼几方面的研究成果,框架性地形成下一个教研主题。这种递进式的教研,既是一环接一环的命题研究,又是一层接一层的教研创新。

(二)点面结合的“多环融合式教研”

以往的教研,主要立足点是围绕课堂教学即教师的教展开的,而忽视教学工作的其他环节。其实教学是一个生命系统,局部环节的问题会影响整个系统。在命题研究中,我们紧紧围绕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以研究考为载体,把考、教、学、评各环节前后贯通,以考导学,以学定教,实现了研究教、研究学和研究评价的有机统一。这种点面结合的“多环融合式教研”,重在各环节的深度融合,进而实现系统效应。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研究考,即分析试卷、试题、考试结果(成绩),也就是研究考什么的问题;指导学,即根据考什么研究学生应该怎么学,也就是以考导学;改进教,即根据学生怎么学研究教师应该怎么教,也就是以学定教;完善评,即根据教、学、考的情况,一方面研究如何完善对教和学的评价,另一方面研究如何进一步改进命题质量。这种基于命题研究的融合式教研方式理清了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内在的逻辑呼应,实现了考、教、学、评各教学环节的前后贯通,实现了研究教、研究学和研究评价的统一,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行为变得更加有效,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从本质上提高教学质量。

为有效推进教研的创新与研究,我们建立起了覆盖全区、纵横交叉、多向互启、多环融合的“经”“纬”网。“经”是“区级学科评价专业组―竞争圈命题核心组―校级学科命题小组―备课组命题小组――教师”,“纬”为分学段分专业的“学科专业指导组”与“学科命题(评价)组”;“经”在析题、品题、评题、研题上发力,“纬”在出题、磨题、组题中运作;“经”以“组织教师对现成试题析、品、评、研”为特色,“纬”以“安排教师对试题设计、改造、新创、审定”为本位。这种教研特色,可概括为两个方面的特色:一是“经”中有“纬”,即在析题、品题、评题、研题的活动中,一般邀请几位命题人、审题人参加,命题人、审题人的发言首先会给与会教师以启发,析题人、品题人、评题人、研题人的发言又反过来会与命题人、审题人发生思维碰撞;二是“纬”中有“经”,即在“学科专业指导组”与“学科命题(评价)组”组织命题之前,先听取几位教师的意见,如对去年同期试卷进行分析、品赏、评价与研究,这样做会有效帮助命题人、审题人最大限度地减少命题的不足,同时会有效提高教师研究命题的水平。

(三)前后贯通的“多维全景式教研”

以往的教研,以单维度立意,重个体轻整体、重结果轻过程、重现在轻未来。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向科研学习,以整体的思想整合资源进行设计,进而形成“整体建构”,侧重于空间、时间、学科多维度的综合研究,从而实现前后贯通的“多维全景式教研”。

对此,笔者以我们已连续多年设计开展的几个有代表性的活动载体来阐述。为了加强命题研究,我们在高中、初中教师中开展了三大系列的活动。

一是“考试之后话考试”活动,即“高考之后话高考”“学考之后话学考”“中考之后话中考”活动。活动包括做题、析题、评题三个环节。(1)做题:每位学科教师独立做一遍相应的高考、学考或中考试卷。(2)析题:每位学科教师选取相应的高考、学考或中考试卷中的至少一题进行分析,要求分析出试题立意、考查内容、试题功能。(3)评题:每位学科教师在析题的基础上作出评价,指出该题的成功之处或不足之处、对教学的启示以及对今后教学的建议等。

二是“考题我来编”活动,即开展“高考考试题我来编”“学考考试题我来编”“中考试题我来编”的微卷征集活动。微卷应包含命题、解题、说题三个部分。(1)命题:以近年浙江省高考、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和绍兴市中考试卷和试题为蓝本,创编原题,题型数量和试题数量不限,可以是一类一题、一类多题,也可以是多类多题。(2)解题:给出每一试题的基本解法;对于其他解法(多解),简要叙述解答思路和主要步骤(不详细罗列解答过程)。(3)说题:既对试题本身(如试题立意、考查内容、试题功能等)进行说明,又对试题创编(如创编的基本思路和思想、所参考的素材原形等)进行说明。

生命科学考研方向篇2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导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thinkingontheteachingobjectivesandteachingmethodofintroductiontoBiologicalScience

LiweiYanGYu-ling

(SchoolofLifeandenvironmentalSciences,HuangshanUniversity,Huangshananhui245041,China)

【abstract】throughsettinguptheintroductiontoBiologicalSciencecourse,thetheoreticalsystem,researchhotspots,curriculumprovisionsystem,school-runningcharacteristics,furthereducationandemploymentwillbeintroducedtofreshmanmajoredinBiologicalScience.themainobjectiveofthiscourseistohelpthefreshmanestablishingtheirinterestsandclearingthecurriculumsandfuturedevelopingdirections,whichwilllayasolidfoundationforthefuturestudy.

【Keywords】introductiontobiologicalscience;teachingcontents;teachingmethods

0引言

生物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科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同时又是生命科学(医学、农学等)以及其他交叉领域(仿生学、生物物理学等)的基石[1],已成为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当前以及未来都将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2]。

与高中阶段的生物课不同,大学阶段生物科学已作为单独开设的专业。高中生物的某个章节在大学阶段可能会成为单独设立的一门课程。因此,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前如果能够提前对入学新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熟悉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学习内容、继续深造的潜力、就业方向等),对学生尽快融入专业学习会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因此,作为开设生物科学专业的院校,正视当前生物科学专业学前教育,结合实例介绍本专业特色、未来发展趋势,通过各种形式开展生物科学新生入学学前教育,能够帮助新生为未来的学习和目标制定奠定坚实基础。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新生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程通过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待解读和分析,使学生了解未来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理论体系、研究热点、办学特色以及考研就业等相关方面的信息,树立学生对本专业课程的兴趣,为后续的相关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生命由来的学说,进化论发展历程;掌握本专业的研究热点与前沿问题;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本专业的整体(学习内容、就业、深造)情况全面把握;通过大量实例分析、经验分享等,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为学生未来四年对本专业的学习树立信心。

2教学内容

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应围绕生物学的经典理论,以生命由来的学说为起点,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热点为主线,具体介绍生物科学专业设置、就业方向、考研情况等,并通过英语微课、优秀毕业生经验分享等方式授课。课程共8个学时,课程内容可作安排如下:

2.1生命的由来,进化论(2学时)

生命的定义和生命的基本特征、人类认识和研究生命的历程及现代生命科学的重大意义;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进化以及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

2.2生命科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的热点问题介绍(2学时)

介绍当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以及其与人类社会的主要关系。内容涉及生命的基础、生命的结构、生命的本质、生命科学与农业、医药、健康、生活、环境等领域的关系。

2.3生物科学专业设置、就业方向、考研情况介绍(2学时)

对生物科学专业未来四年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简介、就业方向、就业率及本专业历年考研情况等进行详细介绍。

2.4邀请外语专业教师进行全英文生物科学专业示范课、讨论、答疑(2学时)

生物科学的学习,在当前科技发展现状下,离不开英语这门工具。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某一知识点(以生态学为例),通过邀请从事多年生态学教育的教师进行全英文微课教学,激发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以及对英文学习的兴趣;同时,邀请本专业已就业和已考取研究生的同学(在读)与新生互动,通过课堂讨论、提问等形式,对本专业就业方向及深造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学生有困惑的问题进行答疑。

3小结

《生物科学专业导论》课程是专为生物科学专业新生开设的专业导论课,通过本课程开设,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认识各种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现象及本质,把握当前生命科学的发展动态,了解生物科学在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并为以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本专业学生能够对未来就业与再深造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为同学们未来大学四年的学习以及目标制定提供背景知识以及思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需要本专业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研究特点以及院系特色等进行[3],如何通过专业导论课程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促进专业发展,不仅是生物科学,也是其他学科需要面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鸿.新世纪中推动生物科学发展的“Bio-X”[J].生物物理学报,2001,17(1):1-9.

生命科学考研方向篇3

关键词:“说卷”活动;命题;有效性;知识双向细目表

中图分类号:G632.4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3-0010-02

2013学年,我校(此处指广东省英德市第一中学,下文同)进行了“说卷”活动的校本教研。笔者对我校开展此项活动进行总结反思,观察活动效果,并从“说卷”活动的操作流程、基本特征及其对提高命题有效性的积极作用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说卷”活动能真正服务于教学工作,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体现和深化,实现“说”有所得,“说”有所用。

一、何谓“说卷”活动

所谓“说卷”活动,是指分别从命题前和考试后对试卷进行评说的活动,命题前重在说考什么,为什么这样考;考试后主要说反思及改进措施。“说卷”不是简单的试卷分析,不仅要求教师分析该试卷命题的水平,最根本的是要求教师对试卷进行科学认真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找出学生在试卷中产生错误的原因,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并在教研组内对试卷进行评说,通过组内教师的集体智慧,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说卷”活动是一个动态评说的过程,需要跟踪反馈每个阶段的教学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这也是它不同于平时撰写试卷分析的地方。

二、“说卷”活动的操作流程

1.考前说:重在说考什么,为什么这样考。

(1)说方向定位和命题依据。考试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过程,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每次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就是以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以及最新高考《考试说明》,以教材为命题依托,结合各地模拟考试的命题特点和不同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命题,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重点检测阶段性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复习的情况。

(2)说试卷内容。主要包括考试的范围及占的比例、试卷题型的设计及分值、知识双向细目表(见下表)。通过知识双向细目表,可以清楚地看出每次命题的知识点的分布详细情况,可以确保重点知识重点考查,也保证了常考知识点的覆盖率。

(3)说题目来源及命制重点题目的设计意图。命题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①经典高考真题――感悟高考,体验高考;②最新各地模拟题――关注热点,关注最新命题情境,把握相关命题信息;③改编、自创题――结合本校学生情况,考试常丢分的知识点进行变式训练;也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命题。结合试题的来源,考查的侧重点及该部分内容在高考试卷中的地位和难易度,分别从选择题和主观题来说明重点题目的命题意图。

(4)说试卷预期。主要说两个方面:一是说试题难度预测。全卷预测平均分、难度值。不同层次的班级(实验班、平行班、艺术班等)都要进行相关预测,体现分层教学的效果。二是说学生作答预期:预期学生作答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前段时间教学的效果等。

2.考后说:重在说反思及改进措施。

(1)说考后成绩分析。①不同层次的班级(实验班、平行班、艺术班等)考试难度测评跟踪表;②分别从平均分、及格率、分数段、优秀率等方面与近几次考试进行对比分析。

(2)说考试好的地方与存在的问题。任课教师在考试结束后,通过阅卷,对照考前说卷的情况,对试卷进行认真分析:①本次考试学生的答题情况与预测情况相比如何?如出现较大差异,原因何在?②平时自身的教学与训练有哪些地方需及时改进?③学生的答卷情况与自身课堂教学的知识训练要求是否一致,如不一致,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④学生在考试中对自己所要求的重难点知识掌握的情况如何?⑤针对出现的问题,准备采取的补救措施是什么?组内教师根据考试情况与教师说卷情况进行对比,提出建议。

3.说考后反思及改进的措施。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说:“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考后,任课教师应当结合以上说卷的内容,通过考试数据分析出自己所教学生本次考试好的地方在哪里,存在什么问题,及时反思自己在前段时间的教学,结合组内教师提出的宝贵意见,以完善和改进今后的教学工作。

三、“说卷”活动的基本特征

1.命题过程的导向性。通过考前“说卷”,明确了考试方向、命题依据、考试内容和考试难易度等,教师在命题过程中就具有较强的导向性,依据上述参数来命题,就像药剂师按医生处方拣药一样,快捷、准确。

2.命题反馈的有效性。反馈是考试比较重要的一环,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是依靠不断地反馈矫正来实现的,反馈是手段,矫正是目的,两者密切联系、有机统一。通过考后“说卷”,找到问题及对策,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命题评价的全面性。命题考试重在评价学生,无论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要求面向全体,兼顾个别差异,帮助学生改善学习,不断进步,全面发展。通过知识双向细目表,把握考试重点,保证知识点的覆盖率,确保考试评价的真实、准确、全面。

4.命题诊断的针对性。通过考前“说卷”,明确了考试的结构,也对学生作答有一定的预期。通过考后成绩数据分析,总结出每次考试好的地方及存在的问题,教师再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为有针对性地改进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说卷”活动对提高命题有效性的积极作用

1.开发和利用校本研究,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需要。在校本教研实施过程中,我校重视教师业务素质提升,2013学年开始的“说卷”活动,旨在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教师们往往认为,教师的教学实践与校本研究活动脱节,参与性不高,参与度不深,这些都与此次“说卷”活动的初衷相去甚远。通过“说卷”活动,使教研活动更聚焦课堂,聚焦课堂中学生的知识学习,落实知识点、突破重难点,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科研质量。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师有效命题能力的需要。考试是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研究命题的规律性,科学规范命题,已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有的教师出卷,主要是简单拼凑,不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考查的效果不好。命好题,需要教师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潜心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高考试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无形中得到更新,教学策略得到优化,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教师命题的过程是钻研、理解和把握教材的过程,也是对习题的理解、钻研过程,更是钻研如何将教材知识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方法的过程,它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3.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的需要。我校近几年每年都有几十名新到校的年轻教师,学校比较注重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注。经过考试和作业训练,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远不如课堂反映的那么清晰,感到学生问题层出不穷,无所适从。年轻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必须进行考后反思,把握各类考试的命题方向和命题规律,才能摒弃盲目的训练,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说卷活动,破译各类考试命题的规律,可以很好地帮助年轻教师真正从自己学生的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训练,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4.强化教师责任心,激发教师创造力,科学有效地进行高考备考的需要。当今信息社会,资讯发达,各类试卷资料唾手可得,网络搜寻随时可下载、粘贴,而教师自主命题的能力渐渐弱化,学校应及时发现这种苗头,以校本教研为平台,帮助教师克服依赖心理,用“说卷”活动来考量命题的有效性。广大教师有着良好的业务发展能力,只要有合适的手段,就能激发教师的创造力。教师在自己准备说卷活动的同时,每次都想到了“解读高考”,把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分解、再现为一张张知识双向细目表,寻找命题重点,探索发现命题规律,指导复习备考。

通过“说卷”这一校本教研活动,组织大家学习探索,研讨试卷的编制,教师不仅可以从中加深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认识、对教学方法和复习策略的认识;在考后反思环节中,还可以从容地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也使“说卷”活动真正服务于教学工作,并能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体现和深化,实现“说”有所得,“说”有所用。我校开展“说卷”活动的时间不长,主要是从新的角度来对常规教研活动进行有益补充,只要能处理好“说”与教学的关系,持之以恒,肯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立东分册主编.新课程有效教学疑难问题操作性解读・高中思想政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生命科学考研方向篇4

【关键词】高考备考考纲研究复习策略精准训练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141-03

每年的2月至5月,高考备考工作都进入备考的关键阶段,也就是说,各高中的高考备考工作都进入第二阶段,最为关键的阶段。根据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大纲的说明》,考试内容都作了较大的修改和调整。根据多年的经验,为了使全市高考备考统一步调,提高备考效益,针对二模表现出来的情况,提出第二阶段的备考思路,供大家参考。

一、鼓劲励志,使师生保持昂扬斗志

进入第二阶段的备考复习,将面临教学的“高原期”,教师和学生都进入体力和精力的疲劳期。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生的鼓劲工作,使师生保持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精神状态,高三团队才能形成合力。

(一)关注教师身心健康

高三教师是高考最为关键的力量,只有教师斗志高昂,才能把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传递给学生。高三教师是最为辛苦的团队,精神压力、生活压力、体力透支等都可能成为影响高三教师健康的因素。为此,要高度关注高三教师的身心健康。高三管理者要开展高三教师“关爱行动”,为高三教师排忧解难,想方设法楦呷教师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工作氛围,尽量为高三教师精神减压松绑。

(二)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高三第二阶段是最为艰难的时段,各校各班要充分利用好主题班会课,要用足班会时间。班会要以正能量教育为主,以鼓舞斗志为主。每一节主题班会课都要以振奋人心为目标,努力做到“五多五少”:多找亮点少找黑点,多表扬先进少批评后进,多正面事例少负面材料,多同学发言少老师包场,多讲集体荣誉少树个人英雄。

(三)加强学生信心教育

到了第二阶段,学生的成绩进步值明显放慢,可能出现成绩停止不前,甚至有退步的可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高三“混沌期”,成绩进步没有第一阶段明显,体力下降,精神状态不佳,加上各学科都是大运动量的训练和测试,中等学生成绩举步维艰,信心倍受打击。到这一时段,信心教育尤为重要,班主任及各学科老师要加强学生的信心教育,要从学习帮助学生找到实现目标的支持力。

1.加强集体励志教育。各校要充分利用成人仪式、百日动员会、毕业证书授礼、周一集会、主题班会等活动开展励志教育,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状态。

2.组织观看励志影片。各校要在适当时间给学生播放励志电影电视,寄宿制学校可以利用周末给学生播放一些励志电影,让学生感受励志氛围。非寄宿制学校可以用班会课观看励志节目,激励学生的斗志。

3.建立学习互助小组。在班级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成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助小组,调动学生互助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困惑时段得到同伴的帮助,消除消极心理因素。

4.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学校心理教师要关注高三学生,鼓励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放下包袱,树立信心。建议各校在心理辅导工作上,集体辅导以正面鼓励为主,鼓舞士气,提振精神,负面情绪干预宜个别辅导,不宜集体辅导,否则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开展各类集体活动

备考进入第二阶段,学生高度紧张,学习压力巨大,为此,高三年级要组织一些活动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1.开展趣味体育活动。学校充分利用每天的大课间和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各类趣味、娱乐体育活动,帮助学生放松紧张的心态,做到劳逸结合,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2.坚持抓好早读晚读。各校要狠抓早读和晚读,要让读书声充满高三年级,年级主管领导、班主任要加强早读、晚读巡堂,保证早读、晚读的良好效果。

3.坚持三操和体育课。各校不要放松高三的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要加强三操的纪律要求,不能放松要求;体育课一直坚持到最后,而且体育课要体现高三的特点,多开展集体项目,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要让三操和体育课成为学生体能加油站。年级管理者要加强体育课的监管力度,杜绝放羊式体育课的出现。

二、深研考纲,全面把握高考新改革

2017年高考改革力度空前,从总纲到学科大纲,都进行非常明显的改革,这是十年来第一次大范围、大幅度修订《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这对我们来说,又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考纲,我们必须做好深入的研究,不可穿旧鞋走新路。

(一)研究高考评价体系

高考改革不断深化,更注重顶层设计,2017年高考变化尤其大。国家在探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高考评价指向非常明显,但我们必须深入研究这些指向,挖掘其中的深刻内涵,这样才能更有利地指导备考工作。

(二)研究高考命题规律

要研究高考命题专家的命题规律,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学生理解命题意图,理解考查角度,从而做到答题有的放矢。

1.研究命题专家命题过程。命题专家均由大学教师组成。中学教师只作为难度和质量评价测量代表参加。命题是开放和封闭相结合,命题依据就是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必须是原创试题,长时沉淀,多次打磨,反复锤炼,精心设计,严格审题。这些表述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思考。

2.研究高考试题的特点。“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由考查学习结果到考查学生学习潜能和学科素养转型。试卷结构基本稳定,试卷长度(阅读量和信息量)较大,试题开放性加强。强调学科的基础性,强调对重要事实和概念的尝试理解,强调综合性,注重考查内在联系和学科体系,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依法治国理念,强调与高校课程密切关联的内容。刻意反对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突出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还原高考命题“双向细目表”。双向细目表是命题必备的计划表,根据这两年的高考试题,还原双向细目表,分析研究考点、重点、难点,推测今年高考的命题方向。

(三)研究说明样题变化

今年的考试说明有很大的改动,各学科的样题都有所调整和更换。针对这些重大变化,各学科教研员要组织学科中心组加强对考试说明中的样题进行细致研究,要从样题变化中找到命题专家修改样题的意图,从而明确下阶段复习的重点和方向。

三、应对有方,凝聚学科骨干智慧

今年高考改革力度大,就要求高三老师必须作出应对。需要高三管理者和高三老师认真研究,根据学生实际和学科情况,加强针对性的研究。

(一)多级组织研究活动

针对高考的变化,从市教科所到学校,从年级组到学科组,必须尽快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活动,要从大纲和说明的变化中找到应对的办法。

1.市教科所学科教研员组织中心组研究今年考试大纲。各学科教研员要尽快组织学科中心组,研究考纲变化,形成全市性的学科应对策略。

2.市教科所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专题互动交流活动。市教科所的学科教研员要利用学科交流平台,通过主题研究形式,在网络上开展专题研讨活动。教研员组织学科教师定时、定专题进行互动式网络教研活动。

3.学校管教层要加强教师研究考纲的组织管理。高三管理者要想方设法鼓励教师研究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结合学校学生及教学实际,制订下阶段的复习计划。

4.学校学科备课组要在变化内容上做微观研究。各校学科备课组必须行动起来,从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变化点开展研究,理解考纲变化的实质和意图,以便在训练中做到精选精练,精准复习。

(二)全市共享研究成果

各校把各校的研究成果进行汇编,利用高三微信、QQ管理群和学科群,共享研究成果。鼓励教师利用网络,搜集各类信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研究,在学科平台上,共大家参考。

(三)关注学科核心素养

加大学习力度,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教研员、教师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结合高中三年的学科教学,检查教学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发现落实不到位的内容,要及时查漏补缺,对重要的能力点要在第二阶段的专题复习中补充和强化。

(四)植入核心价值观念

社会主义核价值观是今年高考特别强调的内容,立德树人成为高考的价值取向。针对这一要求,我们必须端正态度,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学生的心中,三个层面,12个关键词,24个字,要让每个学生都要牢记、理解、认同、悦纳和践行。学科教师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与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语言。

四、套专结合,全力提升学科复习质量

经过第一阶段的复习,绝大部分学科已经完成第一轮复习,学科的知识框架基本搭起,学生基本能力有所提高。第二阶段重点是套题训练和专题查补为主要复习办法。如何使这阶段的复习效果更好,各校有各校的做法,但一定要结合今年高考的实际做相应的调整。

(一)优化套专结合方法

1.做好细致精准的复习计划。包括时间、进度、训练内容、备课内容、评卷讲评等内容的分工和要求。

2.做好学科训练时间安排。充分考虑各科考纲变化情况,适当调整学科的针对性训练时间,确保考纲变化大的学科适当增加训练时间和训练量。

3.做好专题辅导内容安排。各学科要在套题训练中,根据学生的薄弱环节穿插专题辅导,提高学生的基础能力。

(二)提高套题训练质量

今年高考刻意提出反对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因此,套题、专题训练要体现质量。

1.试题要精选精编。针对今年高考命题立意的转变,不能再以题海战术作为应对主要方式。各学科教师必须开动脑筋,自选自编试题,整合成为适合本校学生训练的试卷。

2.考试要精心组织。因为不再以多次重复训练为主要复习方式,所以必须精心组织每一次考试,要从考试时间、考试方式、考试评卷、考试质量分析等环节都必须认真组织,确保每一次考试有信度。

3.评卷要及时有效。每一次考试过后,要做到评卷及时有效,要尽可能做到客观、公平、公正评阅每一份试卷,使考试成绩有效。

4.讲评要重难突出。每一次考试后的试卷讲评,要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方法,确保讲评课的质量。

(三)强化专题补漏效益

在套题训练中,要适当穿插专题辅导,对一些考点学生还不能掌握的,或是一些时事类的专题,要通过专题辅导进一步强化。

1.专题要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在套题训练后,根据学生的得分情况,适当加入一些学生在本次考试中该得分却没有得分的内容再进行专题复习,以免在下次考试中,再次丢分。

2.专题要精心筛选和精细备课。备课组要从众多的考点中,精心筛选出若干专题,在确定专题后,年级备课组要分头备课,备课组老师每人负责一些专题,分头备课,备好后,年级讨论修改,最后形成年级共享的课件和授课方法。

3.专题要有针对性的配套练习。在每个专题的讲座后,要精编一定量的对性、适应性训练习题,这样才能夯实该专题的复习效果。

(四)增加自主学习时间

今年高考改革更突出考查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考查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建议老师们,要给学生多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各校要多安排一些自习课,晚自修不宜以讲代学。

生命科学考研方向篇5

关键词: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能力评价;考试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14-02

研究型课程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不同研究课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独立自主的开展研究,主动的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中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课程[1,2]。研究型课程教学中,老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更多地起“场外教练”的作用;不仅仅传授知识,而是遵循认识规律,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教学资源、提供学习建议,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控制,关键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引导和指导,并及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方法。如果传统的考核方法不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就很难深入。评价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导向、鉴定、改进、激励和管理作用,即所谓的“指挥棒”,完善考试与评价制度是推进研究型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使研究型教学的推进工作顺利开展,就必须对考核和评价加以重视。

目前我国高校考试更多地表现为知识导向,而非能力导向,而高校除了要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外,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3-6]。因此,能力的考核应该成为考试的重要内容。但是,大部分高校的考试内容依然侧重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知识的再现水平,而忽视了对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考察,造成学生死读书本、知识面窄、兴趣缺乏,只习惯于接受和承认已有的结论,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7]。目前,高校考试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的缺陷,使考试不能很好地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失去了能力导向的功能。

为此,笔者对研究型教学模式下面向能力评价的考试方法改革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提出具体的改革内容和实施方案,期待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地、科学地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给予学生公平、公正的综合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一、国内外考试方法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因教学环节的不同,考试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通常采用的有:传统考试和标准化考试两种形式。传统考试一般凭经验命题、主观评分、题量较少、覆盖面窄、评分误差较大;标准化考试从命题到考试,从评卷到登分,各个环节都力求规范标准,减少或避免各种误差,能较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成绩。但标准化考试很难考核出学生的分析和创造能力。开卷考试虽然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能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因答案不统一,评阅试卷带来误差较大;闭卷考试相对命题简单、阅卷准确方便,但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很难考查对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与综合能力;口试拟题范围广,既能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地复习,又能较准确而深入地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但考试时学生易紧张,很难深思熟虑,教师如有精力分散,则会影响评分的准确性;实践能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好衡量,考核效率不高。

国外高校的考试方法比较复杂,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且每部分占总成绩的百分比也不同。第一种是笔试,上千人的学生同时考试,考试的场面会很宏大,每个学生的考试科目都不相同,这样有效避免了学生作弊。第二种是个人陈述,每个学生都必须在课堂上向老师和其他学生陈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第三种是论文。国外高校的作业一般都是论文形式,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才能完成论文。第四种是平时作业,学生们被分成小组来共同完成一个作业,这样他们不仅可以互相交流观点,还能培养团队精神。

二、面向能力评价的考试方法改革内容

研究型教学模式下面向能力评价的考试方法,应由原来单一性的知识技能能力测评转向学生对知识的创造性运用、加工、组合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评价[4]。这种考试方法的改革,应从考试形式、命题方式、考试内容方面打破传统考试方法的局限性和不科学性。具体改革内容有:

1.考试形式改革。结合各学科、专业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积极推进多元评价方式改革,多层次的考试方式灵活组合,来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获得,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适应社会的需要。

2.命题方式改革。命题要突出能力的考核,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同时,考试命题要从学生培养目标全局出发,反应课程教学的目的。

3.考试内容改革。笔试考试,不论是开卷还是闭卷,内容均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试;口试考试的内容,应该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全面深入测试;操作考试内容,要重点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间的相互配合和协作能力;课程论文,应该考核学生对图书馆资源利用的能力及写作能力;竞赛及设计报告,考察学生对课题研究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以及设计报告的撰写水平和口头汇报中的表达能力。

三、面向能力评价的考试方法实施方案

针对前面提出的改革内容,可采取的实施方案如下:

1.考试形式实施方案。考试形式要摒弃一张试卷与一次考试的定论的评价模式,采用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灵活组合的考评方法。如采取笔试、口试、操作、课程论文、设计报告、竞赛等形式;依据考试形式拟定不同的考试时间等。

2.命题方式实施方案。转变命题思路,降低考查机械记忆试题的分量,试题渗入工程背景,考查学生对专业理论及方法的工程理解和书面科学表达能力。命题过程要求学生全员参与。依据教学大纲、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制定命题原则,要求等具体事宜。在课程结束的前两周,按学习小组分配具体命题任务,可以每个学习小组负责不同的类型题,每组每人各出一道题,且题目内容不能重复。促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人与人、组与组的交流讨论,积极主动的完成命题任务。全体学生在命题过程中进行主动性的研究性学习。

3.考试内容实施方案。笔试考试,试题内容的设计要体现研究型教学的要求,即试题必须具有研究性的特点。即使是概念题也必须是通过分析、理解相应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才能作答。题目要有难易程度不同的区分,以便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既要有单一的知识点测试,又要有利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考核,还要考虑考场纪律的现实情况。试题必须增加考生通过“东张西望”所获得信息的难度,即使采用选择、填空这种简答的作答形式,答题时必须附加说明选择理由,否则不给分,从而消除蒙题的可能。

口试考试,将课堂启发式教学提问变为课堂随机口试。口试题要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合理设置和以学生主动提出的问题为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作答来获取成绩,每人作答次数不限,哪节课作答不限,作答成绩不理想可以下次再答,直到满意为止,课堂教学全过程中不作答成绩则为零。口试题的设计必须按照教学大纲精心合理设置,抓住每次课的教学中心和重点,教师仅仅是引导、答疑和师生共同解惑。这种考评方式会使学生逐渐养成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有利于开展好研究型教学。

操作考试,采取学生间相互配合和协作的方式来进行;课程论文,考查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能力、对文献的归纳总结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写作能力;竞赛及设计报告,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考察学生与课程相关的课题研究、创新创业大赛、设计大赛等活动的参与情况,这种考评不以结果是否获奖为尺度,主要是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过程所表现出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以及设计报告的撰写水平和口头汇报水平。

四、结语

“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下的面向能力评价的考试方法”,可以成为实现研究型教学的教学评价和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这种考试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从多个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发挥各种考核形式的长处,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体现给出公平、公正的评价。而且通过这种考试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真正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杜烁.中国高校俄罗斯地理课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Z].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龙继林.基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新探索[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09,(12).

[3]陈兴文,白日霞,李敏.开展研究型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

[4]黄晓东,何奎.研究型教学在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6).

[5]展涛.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1).

生命科学考研方向篇6

关键词:生命科学导论;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团队;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94-02

21世纪生命科学将在人类科技、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和进步中起到巨大作用,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等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因此为非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生物学方面的课程是一项很重要的举措。大学生的素质培养是我校一贯重视并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我校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思路进行了重新调整和尝试,提出文、理、工、艺术等非生物类专业本科生也必须学习有关生命科学的知识,并将《生命科学导论》课定位为全校本科生的素质教育课。因此,围绕《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部分体会总结如下,供同行指正。

一、更新教育观念,构建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新体系

为适应生命科学对社会经济、生活和持续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加的势态,世界一流大学,如,mit等从20世纪80年代后叶起陆续为全校大学生开设了生物类课程。我国几所重点院校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也相继开设出类似的全校性课程。在这个前提下,2000年,我院组织在科研和教学方面有丰富经验的教师首次面向全校非生物学类专业本科生开出了《生命科学导论》公共基础课程,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受到热烈欢迎。经过近十年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本课程组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实际,制定了课程培养目标,构建了独特的课程教学体系。

1.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在对国内外《生命科学导论》教学与研究的调研基础上,探讨非生物类专业理论教学必须掌握的知识和结构。利用我院生命科学教学的基础和特色,根据培养对象的不同建立了茅以升班、理工科类、文科类等几个不同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教学体系,从学时、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材的选用和老师的配备几个方面保障教学质量。结合学生所修专业背景和不同专业的特点,分层次确定了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构建了适合的专业平台,同时面向全校开设必修、限选和公选课等不同类型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在教学体系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贯穿生命科学的先进技术和手段,紧跟世界科技前沿,为我校通识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2.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命科学导论》讲授的内容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讲授生命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教学过程中,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整体规划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学时数和教学条件,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紧扣当前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如,干细胞研究、转基因等,牢牢抓住学生关注点;选取生命科学发展历程中的经典研究,引导他们去提出问题、去分析问题、去研究、去创新,取得启迪悟性、挖掘潜能的效果,实现本课程教学的基础性与前沿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交叉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3.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生命科学导论》作为基础和前沿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在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设计中以“人与生物圈”为主题整合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突出了生物科学知识对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为了充分体现生命科学“重基础、重交叉、重人文、重实践”的教学理念,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启发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积极推进探索性或研究性、启发式教学。教师们结合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同时围绕媒体关注的有关生命科学研究中涉及的热点话题,将教学内容贯穿其中。同时,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科学发现、技术创新过程、科学家的故事等充实到课堂教学中,以启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培养科学素养。

2.将声、形、言、情等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教学课件灵活运用于教学。通过语言的轻重缓急突出重点、难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的比喻、生动的实例、直观的图表及深入浅出的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加强学生记忆;用激情讲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主要内容和关键环节,通过教师的手势、表情、动作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认识。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使得单位教学时间内的信息量大、网上资源丰富并使知识的获得和更新速度加快,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和动画演示,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3.教与学的互动。针对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分小班查阅本专业与生命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制作成多媒体后,请小班代表在课堂上演讲,开阔其思路,以对学生跨学科的联想、创新思维起到一定的科学启迪作用,认识生命科学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我们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包括小型研究课题、知识拓展讲座和教材评论等,并随时注意调节教学进度,留给学生充分吸收消化的时间,达到师生互动学习的目的。

4.多环节考查模式。考试改变了传统的期末一次卷面考试定成绩的方式,实行多元成绩评定办法,采取用平时成绩、期末考试、讲演成绩和考勤成绩等多个考核环节评定学生的总成绩,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评价,培养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好习惯,克服少数学生临时报佛脚的不良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认真踏实的学风。

5.设置研究生教学助理,加强沟通。《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组配备有研究生教学助理,教学中加强例题示范、习题讲解、答疑及作业批改等教学环节,并经常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如,在2006年下发收集学生对该课程意见和建议问卷达5000余份。学生同老师的联系也延伸到了email、BBS、ftp及短消息等系统上。

三、教材、扩充性资料的使用与建设

教材的选择使用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而生命科学发展迅猛,很难通过一本教科书把至今人类对生命的了解全部反映出来。课程组针对工科、理科和文科学生的不同生物学知识背景及课程属性,准备了不同的教材。采用上海交通大学张惟杰教授主编的《生命科学导论》[1]作为限选课和选修课的主修教材。针对茅班开设的必修课,在选用恰当的《生命科学导论》教材方面,教师们多次组织研究讨论,查阅了大量的图书,最后确定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吴庆余教授主编的《基础生命科学》[2],该教材为国内第一本生命科学类的全彩色教材,图文并茂的彩色图片更能真实高效地反映生命的特征和规律,用现代的观点重新审视、选择和组织传统教学内容,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地阐述生命现象。经过3~4年的使用,又更新其新版。此外,还提供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辅材料和相关教学网站,如,高崇明主编《生命科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沈显生主编《生命科学概论》(文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裘娟萍、钱海丰主编《生命科学概论》(工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neila.Campbell,JaneB.Reece著《essentialBiology》(影印版)(高等教育出版社,Highereducationpresspearsoneducation出版集团,2003)、曹阳、林志新主编《生物科学实验导论》(附光盘)(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等。同时,拟构建《生命科学导论》全方位、立体化的网络教学平台[3]。在学校学院的支持下,依托生物信息实验教学平台,初步构建了“生命科学导论”网上教育资源框架,包括理论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和课件、电子教材、习题与解答、实验指导、知识扩展、学术讲座、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测练、网上提交作业和报告等相关内容,为进一步完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网站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自身知识的提高和队伍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生命科学发展迅猛,为了更新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我们采用引入和走出相结合的模式,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我院讲座和授课,并派出数名老师到清华、浙大、上海交大、北大、武大等学校观摩、交流教学经验,参加国内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及有关《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改革研讨会。

2.树立团队教学理念。按照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统筹协调发展的原则,改变“单兵作战”的育人模式,由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多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以系列课程建设为教学团队的最终目标,形成综合实力,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有效地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从整体上提高教书育人的效果和质量。课程组经常开展互学活动,通过相互之间的定期交流,使各位教师的专业特长得到交叉、融合,教学更加生动、深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通过科研带动教学。课程组教师所从事的学科专业有植物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生态学等,几乎涵盖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所有领域。除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外,还是各自所从事学科研究领域的骨干力量,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吸收青年教师到自己的课题中担任一定的科研工作,使青年教师将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技术、信息及研究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促进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生命科学导论》作为面向非生物学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通识课程,为了充分体现和实现本课程的“素质教育”宗旨,应该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实际,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学科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了解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科交叉和知识迁移,进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将如何影响人类和人类社会,增强学生的健康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生命观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最终达到“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终级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惟杰.生命科学导论[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吴庆余.基础生命科学[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徐鹏,关学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材料力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94-95.

生命科学考研方向篇7

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不仅悠久,而且一直是主流。教师重要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有思想和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教育教学过程是由师生互动共同完成。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也就成为每一个教师必须面对、思索与回答的基本命题。回顾十几年做学生和三十年教学的经历,师德至上、学术为本、用爱点燃爱、师生共同成长是我工作中感悟和体会最深的。

“师德至上”.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教师的光荣职责。教会学生学习是重点,教会学生做人是关键,教会学生如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核心。孟子曾经说:教者必以正。教师素养的厚度,决定了学生发展的高度。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室观会通过一言一行传达给学生,对成长中的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历史系毕业的学生比较念旧,十分珍惜大学的情缘,每每聚会都会邀请老师参加。这几年参加毕业学生的聚会比较多,他们跟我聊到大学时代对他们记忆深刻的、或者影响到他们考研、择偶的话题,大多是我带他们史迹考查活动中的一些细节,课下交谈的一句话、教室讨论时一个肯定或赞许的眼神。每每至此,你会感到身为教师的欣喜、压力和责任。这时你会发现,我们熟悉的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影响学生、以和蔼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等等话语,对塑造一个好老师是多么重要。我的感受是只有秉持和践行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学术为本”.学高为师,备好课、上好课、育好人是作为一个好教师的基本操守。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在谈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时曾提出:“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J·迈克尔·毕晓普在他的自传《如何获得诺贝尔奖》中写到:“教学,这是大学教师生涯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可以是非履行不可的职责,可以是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可以是荣誉的,令人欣慰的一部分。教学的愿望是发自肺腑,不需要辩护,不需要解释,它是一种文化义务,是一种使命。只搞学术研究而不尽教学使命,是枯燥无味的。现代的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学者,其最崇高的使命,就是要把科研发现和教学两方面的杰出本领结合在同一人身上。”从事教学和科研管理的工作实践和我自身的教学科研经历,让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学与科研如同鸟的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学激发科研的灵感,研究成果反哺教学,我自己研究的课题有些就是来自备课、上课、与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讨论过程中。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需求成为推动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之一,教师只有很好地把握所教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研究热点,把握最新的知识体系和创新技能,才能适应和培养社会需求的人才。可以说,教学过程既是对科研精神和科研成果的传播和验证,也是教师科研动力激发的过程,教学实践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科研有助于革新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品位。只有教师是创造性人才,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这几年参与我课题研究的学生,所做的毕业论文和考研方向的选择也多受此影响。

“用爱点燃爱”.爱是做一名好老师的前提,用爱点燃爱,建立“尊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师生的共同成长至关重要。历史学是基础学科,历史学专业的生源和就业都面临着现实的挑战,许多学生一开始有着“所学非所爱”的迷茫,想打退堂鼓,或者想转专业。如何通过入学教育、毕业生的成长经历、教师的现身说法来确立和巩固学生专业思想,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几年下来,历史教师的感觉是树立学生认识,站在学生的角度,付出真爱,用爱点燃爱,主动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培育主动向上、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室文化,多途径为学生考研、就业服务,就会让学生明白专业没好坏,关键在于你能否学好。逐年好起来的生源质量,不断提升的考研率和就业率就是教师付出真爱,最终赢得了学生的真爱的说明。在培育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老师们也享受到过程本身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焕发、生命价值实现的欢乐。爱是彼此成全,用爱点燃爱,师生共同成长已成为师生的共识。

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会变着更加美好的职业。好老师是学出来的,好老师是做出来的,好教师是通过好学生成就的,好老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为做党和人民的好老师而努力。

争做四有教师心得体会(二)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讲话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灵。一个国家的繁荣、民族的振兴需要的是积极向上、团结奋进、有先进的科学知识、有强烈爱国心和奉献精神的青年人。培养青年一代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团体的力量,而学校教育在其中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所以作为当代人民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感到了自己莫大的压力和无限的动力。

正像所讲的那样,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的知识、有仁爱之心”.通过学习,我越来越感觉到一名教师的职业责任感。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反思并及时更正自己的不足。

正人先正心,我以为做老师必须有一颗“仁爱之心”.从自身做起不断地审视自己工作目标是否正确;和身边人比存在多大的差距;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是什么。通过学习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严禁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六条禁令》和相关文件。我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决心践行师德先进人物的事迹,向先进学习,向模范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并从以下几方面考核自己思想:

生命科学考研方向篇8

摘要:中国产业市场因全球化程度加深,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各产业结构及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出现同时处于“制造型”“设计型”与“品牌型”产业模式混合发展的特殊阶段。它决定了专业设计人才需兼具技术实践应用、创意思维、设计策划等方面综合能力。文章通过对多方向设计命题模式的分析,建立工业设计人才素质评估体系,找到实现适应中国产业市场的专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与实际接轨,学以致用”的最终培养目标。

关键词:中国产业市场实践应用多方向设计命题人才素质评估

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是针对其理性与感性兼具、技术与艺术共存的设计学科之特性,强调感性与理性结合,培养出适合中国经济体制下的专业设计人才。而目前中国的产业同时处于“制造型”、“设计型”与“品牌型”发展相混合的特殊阶段,制造型企业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企业要的设计往往有严格的结构、功能限制,如脱缰野马般的创意方法令企业难以消受;但如洛可可设计公司类注重设计原创的企业又在慨叹设计人才思想太僵化,缺少创新性。同时,开始注重品牌建设的中国企业又缺乏设计策划类专业人才。这些新时代特征下的企业需求已使得对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定向培养愈加迫切。

一、多方向设计命题类型与特征

多方向设计命题类型包括:竞赛类命题;企业真题;跨学科合作命题;创新实验型命题等。不同的设计命题将能够实现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某方面的设计能力。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与企业方的发展都产生积极作用。

1.创新型命题

无时间限制形式的创新型命题将能够使学生在放松的情绪中认真思考,反复推敲。能够使学生通过设计仔细理解教师讲授的专业知识,加深对系统性学习方法的认识。而规定时间形式的创新型命题则可通过极短时间内的头脑风暴、联想法等方式刺激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提升创意性思维能力。

2.竞赛类命题

通过设计创意要求,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系统的思考主题设计的能力训练。在规定的主题范围内,学生的创新竞争意识将被最大化调动。训练学生面对真实的设计投标案时应具备的“排在第二名,就不会被企业采纳”的超强竞争意识。

3.企业真题类命题

能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纯粹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实践应用型知识。创新思维将受到企业技术与成本核算甚至品牌建设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在此限制下原有的创新思维方法不得不结合实践进行打散重构,学生通过企业真题类命题训练将能够形成一套适应制造型产业要求的设计思维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企业专家将能够分别通过对共同目标“学生”进行教育培训与业务洽谈,实现教育与产业的碰撞,找到彼此契合点,实现共同进步。

4.跨学科合作命题

跨学科合作命题注重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具有科研性。是对学生专业能力提高与教学中交叉学科理论研究的重要训练方式。另一方面,跨学科命题将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工学专业学生严谨的思辨能力与文科学生细腻的分析能力。

二、多方向设计命题模式对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对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就当前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而言,仍存在较大的实现难度。首先,校企结合的教学模式仍处在摸索阶段,与某一企业的定点、长期式合作,需要企业方与校方不断修正教学合作模式,才有可能达到双赢的目的。而校企合作无疑是对学生实践能力提升最好的途径。其次,跨学科合作教学存在具体实施上的困难。工业设计专业对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以及流体力学等跨学科领域都有知识交叉。如何实现众多交叉学科的教学内容改革甚至是体制改革仍需深入探索。而工业设计跨学科合作将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至此,可以说以实践需要为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最直接有效的前进道路都荆棘满地。

通过多方向设计命题的方式,将与企业合作的模式;跨学科合作教学的模式都转化为命题式训练,企业与相关跨学科领域以提出设计命题的方式介入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训,提出具体设计要求而不是每一次合作都要配合一次教学模式改革。减少每一个企业和不同学科与工业设计专业合作时都要制定不同类型合作计划的复杂程度与工作量。将不同领域的知识特点与技术限定以“提出具体设计要求的形式”进行转化,并结合相应的人才素质评估系统实现对专业应用人才的培养。多方向设计命题模式为实践型人才培养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策略。

三、不同命题方向对专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

四、具有综合素质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途径

第一阶段,在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初期,通过针对性命题式训练锻炼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为实现工业设计专业设计人才做准备;多方向设计命题类型是学生进行专业训练阶段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方法途径。将几个方向的命题循序渐进的融入学生专业学习与训练中,充分考虑各个命题的特性,交替进行,实现对学生个性化培养与初步综合性锻炼的目的。

第二阶段,在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中期,确立学生未来的专业侧重方向,利用工业设计人才评估体系,发现综合实践能力中的不足之处后进行针对性训练;多方向设计命题的训练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还需要考虑学生的专业特色发展方向。

结合多方向设计命题类型建立的工业设计人才评估体系,由针对人才素质建立的评分模式与教师综合评价两部分组成。也就是最终学生是否是合格或优秀的专业设计人才需要由人才素质成绩单与教师综合评价两部分构成。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评分标准改变以往一门课程对应一个成绩的模式,而是设计一个能看到学生在创意思维、系统性设计方法、技术实践应用能力、等多方面表现的综合成绩单。通过分项打分的模式,综合整理教师评价的方式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其中较为优秀的专业特色通过分数量化表达。如表1:

考核方式分为:创意思维、系统性设计方法、技术实践应用能力、协同工作能力、设计策划能力五方面,而每个类型的命题都会在某几个考核方向有侧重。以创新型设计命题与企业真题类命题为例,在创新型命题中将分“创意思维”与“系统性设计方法”两方面考察,而企业真题类型则从四个方面分配分值。通过专项考核的方式学生得到的分数将能准确的体现其专业综合能力。学年总评阶段,学生也可以通过多个分项命题在五个考核方向的总成绩明确了解自己在专业上哪里不足,哪里有更大的设计潜力,为自己最终明确专业深入方向提供更准确的引导。

教师综合评价将是对专业人才素质评分系统的有效保障。将靠分值表达学生素质的量化形式与教师综合评价的感性化形式有机结合,实现完整的工业设计人才素质评估体系。

最终,通过人才素质评估系统完成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实现完整的专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与多方向设计命题结合的方式,实现为企业、学校、社会培养具有专业特色的新型设计人才的目的,并且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自身的不足与专业发展方向,也从侧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发展对新型专业设计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中国市场由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深,市场的竞争已同步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各产业结构及地区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性,导致了中国的产业同时处于“制造型”“设计型”与“品牌型”发展相互混合的特殊阶段。在此种国情之下,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必须高度结合市场的变化规律,新型专业设计人才培养将是解决中国市场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结合多方向设计命题对人才的针对性训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引入工业设计人才素质评估体系,探索改变传统形式的一门课对应一个成绩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不同类型设计命题的训练侧重点作为考核标准,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向的能力考核,量化表达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结合教师的综合测评分析,实现对学生专业能力更加准确客观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凌继尧,张晓刚.中国设计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研究.创意与设计,2012.04(21)

[2]高颖.工业设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现代装饰(理论),2011(5)

生命科学考研方向篇9

在学习中,我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从精读原著切入,领会精神实质与内涵,通过学家一致认为,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一门科学,只有把“好想法”与“好办法”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发展的科学性,并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于工作中,才能真正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通过学习,每位教师都能从自已的工作视角出发进行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共同探索学院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科学解决问题办法,认识到生命科学学院的发展只有坚持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才是最科学的,才能实现学院快速发展的目标。

在大家广泛的思想讨论与调研的过程中,提出了35条建议,通过梳理形成了10条共识,下面我就其中比较重要的5条向各位领导作一汇报:

共识一:如何进一步构建高水平学术团队,在重大项目申请、高水平成果及奖项获得上有所突破。

凝炼研究方向、构建科研团队,形成有方向、有项目、有成果、有队伍的四有学术团队是目前生命科学学院构建高水平学术团队的根本所在。生命科学学院经过几年建设与发展,形成了有一定科研实力的队伍,申请并获得了一些部级科研项目,但是我们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大方向、获得重大科研成果与奖项,存在研究方向散、单兵作战的问题,这是我们今后必须要解决的。目前,我们已着手于这方面的努力,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张树彪博士就是很好的例证,恰恰是有团队、有方向才能获得国际排名第五的知名制药企业-罗氏公司的亲睐,人家才能信任你、资助你。最近,罗氏公司的专家对张博士的研究成果非常满意,说:你们学校没有大名气,但科研实力、研究水平、敬业精神是不输于一些名牌学校的。这充分说明了,领军人物只有组建团队才有能力承担和完成大项目。在项目申报上,我们是这样认为的,要组建好团队,加倍作好项目准备,积极推介自己、推介项目、推介学校,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共识二:如何进一步理顺学科与专业关系、整合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优质教学资源在教学与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这些年,经过建设,我院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较好成绩,学院的民族地区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有9名教师,其中学科带头人和教授占的比重较大,而且在科研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由于研究所没有专业为依托,优质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只有将研究所打开,与生物技术专业打通,建立生物技术专业、成立生物科学系,使他们在学科发展上有根基、在教育教学上有专业、在专业发展上有目标。

通过研究所与环境工程系的资源整合,成立民族地区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将成为融合已有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两个专业和目前新建的生物技术专业资源的学科大平台,形成了由9人发展到21人的学科大团队。这样做,有利于这些教师在教学上发挥作用、有利于他们在学科建设上有立足点、有利于在环境、生物、生态等方面更好地为民族地区服务。这样做,在我们学院就构建了2个一级层面的研究中心,一个是生物工程研究中心,这个中心经过多年建设已经取得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国家民委-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等多项建设成绩,形成了非常好的学术团队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这个中心涵盖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五个专业。第二个就是新成立的民族地区生物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它涵盖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生物技术三个专业。将来,我们将加强这个中心的建设,使其在三个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辐射与平台作用。

共识三:如何进一步发挥学科与科研优势,为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真正做点实事,体现民族高校办学的贡献度。

多年来,我校在利用科研与人才优势,在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农产品深加工、逆境植物利用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总支书记姜国斌博士选育的抗逆杨树新品种已通过辽宁省品种审定,正在辽宁西部推广。副院长吕国忠博士的生物防治研究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阮成江作为年轻博士在抗逆植物沙棘对生态环境改良的研究上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是,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以我们这些教师的学术实力,其取得的成绩还是远远不够的,原因在于其项目对接上还缺乏很强的针对性,仅限于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没有突显出来。对于这个困扰了我们几年的问题,范圣第副院长、王晓华副书记、以及科技处与我们学院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决定首先要深入民族地区进行调研,鉴于以往的作法,我们这次先在家里把我们已经成形、成熟的科研成果与技术进行筛选与论证,带着项目到民族地区进行现场对接,目前,前期准备工作都已完成,计划下月底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本溪满族自治县等地区进行洽谈和项目对接。

共识四:如何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人才培养放在中心地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

一直以来,我们把人才培养质量做为学院中心工作,大家在讨论中都认为,办大学、办教育,必须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让学生能就业、能发展、能成才。这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秉承的基本思想。这几年我们一直重视学生质量培养,无论在教学团队、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下了很大力气。现已在精品课程建设、学生考研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学习、调研与讨论中,我们的教师、用人单位和我们的毕业生都反映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再扎实一些,那会对我们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成才会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为了我们学生的发展、为了我们学生的未来,也为了我们学校的长期生存,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结合09版培养方案的修订,我们是这样思考和实施的:

一是,将多个独立的生物工程系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成立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确定我院骨干教师朴永哲博士担当主任一职。

二是,结合培养方案的修订,在8个专业建设中,有效利用教师资源与实验条件,建设2个大类专业基础教育教学大平台,形成多个专业分流与培养模块,建立15-18个导师工作室,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通过导师工作室,使学生介入导师的科研项目,并在这个过程中,导师进行全程指导,让学生的专业水平、实际操作能力、社会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最终突破学生就业能力低的制约瓶颈。

三是,学院实验室全部开发,为学生全方位提供自主选择进入实验室,并能得到教师指导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

在此基础上,坚持我们原有提出的大学生素质、创新、考研、就业四项工程的实施,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我们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共识五:如何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构建团结和谐奋进的领导班子,为学院和教师的发展服好务。

生命科学考研方向篇10

新课改中历史教科书是以“模块+专题”的形式编撰的,涉及孙中山的内容涵盖多个模块和专题,这些内容既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本文基于教学内容的优化和实际的教学经验,对人教版教科书涉及孙中山的内容在教学中如何引入史学研究成果,进行粗浅的探讨:

1结合史学研究夯实学生基础

从历史学习的角度讲,高中历史重在普及基本知识,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但高中生在学习中往往不满足于课本知识,质疑某些历史事件的固有结论,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结合史学研究成果,适当引导学生涉足课本以外的知识。

通常认为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导致革命以失败告终。面对这一固有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这一表述科学么?为什么孙中山最终要“让位”于袁世凯?然后通过引入史学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分析武昌起义后复杂的历史条件,让学生了解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主客观原因,加深对特殊历史现象的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学术界对“二次革命”的问题争议比较大,甚至怀疑它不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革命。其中“宋教仁案”和“善后大借款”是“二次革命”中争论的焦点,对于这段研究成果的引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通过介绍“宋教仁案”的来龙去脉,澄清宋案至今是悬案的事实,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能启发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在善后大借款的问题上,教师可从借款实际用途出发,介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帮助学生了解当时中华民国的运行机制,明白国家面临的困难,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从而引导学生探讨“二次革命”的必要性、正当性以及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深刻认识辛亥革命后国家面临的复杂处境,最终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素养。

2立足时代背景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课程标准要求“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是历史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2]注重探讨人物与时代的关系是历史人物教学的侧重点。涉及孙中山本人的教学,教师可以大胆设问,为什么孙中山能够成为辛亥革命的领袖?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了解孙中山坚持革命的史实,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得出是历史选择了孙中山,从而揭示历史人物与时代的关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人物教学的关键。实际教学中历史人物本身的复杂导致了评价原则和方法的多元复杂。不难看出教科书对孙中山的评价基本是“丰功伟绩”“盖棺定论”式的政治评价,这样的评价难免过于单调,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教师可在尊重教科书的前提下,使用多种方式评价历史人物,拓展学生的思维。一般认为孙中山对辛亥革命贡献巨大,但从史实看,武昌起义之前的历次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些失败一度使革命陷入了低潮。基于这个史实,教师可以介绍该阶段革命史研究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个时期孙中山长期以广东为根据地,主张由南向北推进革命,而且始终坚持海外‘输入式’的少数志士潜入沿海城镇举义的僵化模式,导致革命的局面迟迟没有进展,反倒是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成立,使革命形?莘⒄寡杆伲?并在中部的武昌胜利起义。依托该观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分为二的评价孙中山,既看到人物进步的一面也看到其局限的一面。

3培养历史思维揭示事件本质

“历史思维不是感知和记忆,而是需要运用形式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来解释复杂历史现象的本质”[3],历史学科有独特的思维形式和认识方法,其中重证据意识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内涵之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多表现为被动的接受,存在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大于对历史问题的思考的弊端。随着国内外对历史教育的深入研究,历史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这一点在高中历史新课程中有明显的体现。

教师在引入史学研究成果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揭示历史事件的本质。历史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避免单向度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出发理清推动事件发生的各种因素。如立宪派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问题,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迅速取胜的低烈度的革命,立宪派在这场革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就推举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为民政部长,汤在组织军政府方面起到了指挥作用,湖南咨议局议长谭延?]在辛亥革命之后担任都督,使湖南社会秩序迅速恢复,没有造成大规模的流血冲突。通过这些史实的引入首先让学生产生对立宪派投机革命说法的质疑,培养学生的重证据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事件本质的探索欲望,其次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可以使学生感悟辛亥革命发生的复杂性,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本质的思考。再如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恰当的引入学界对辛亥革命性质的看法,如有人说辛亥革命是全民革命,有人说是民族革命,有人说是“假革命”,还有人说是王朝的更替。教师可以允许学生先思考争论,然后向学生一一解释出现这些观点的根据,最终对辛亥革命的性质进行揭示,让学生认清楚事件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