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配音学习十篇儿童配音学习十篇

儿童配音学习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39:06

儿童配音学习篇1

一.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现状

在儿童歌曲弹唱课程的教学方面,许多学校的教学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教学问题就是将弹唱简单地进行了弹与唱的叠加。弹唱需要的是一种技术性与艺术性要求均较高的综合艺术修养能力。我国许多城市的教育教学及研究机构普遍存在问题,不仅是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而且弹唱方法的失误与失策。我国目前有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小学校甚至根本未开设弹唱这门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音乐教师仅仅能够做到音乐的理论教学阶段,而未能将音乐理论与音乐实践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去,就更谈不上使得儿童们能够达到五官与肢体的自如配合与音乐技巧以及音乐语言的灵活运用了。针对上述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提出了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方面的解决之道。

二.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方法解决之道

从整个音乐理论来看,弹唱教育与弹唱训练不仅与音乐实践密不可分,而且还与作曲理论、和声理论等音乐理论息息相关,好的弹唱教师不仅可以在弹唱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些音乐理论潜移默化地教导给儿童,而且还可以通过弹唱达到提高儿童的整体艺术修养的超出教育预期期望的目的。弹唱也常常被通俗地称之为自弹自唱,弹唱的表现形式已经充斥于各大媒体与各种“秀”的现场,弹唱也因其较强的实用性、大众性、艺术性而被应用到包括影视剧、电影等更多的艺术形式当中。

儿童歌曲弹唱方法在单纯练习弹奏技巧的同时必须兼顾其艺术性,同时还要考虑到演唱的配合。弹唱与其他音乐形式的特殊性在于弹奏与演唱之间的弹奏动作触觉与演唱声觉的完美融合。无论是演唱技巧还是弹奏技巧都是音乐艺术的一部分,绝对不能脱离音乐艺术单独存在。在教授音乐弹唱方法时应该将音乐对弹奏的技巧要求交待清楚,同样一个音在与不同的演唱配合时要弹成不一样的效果,不一样的弹奏效果可以从触击键盘的角度、柔音保留延音踏板等技巧加以实现。初学弹唱的儿童最易出现的问题绝大多数表现在手指与键盘的距离过远,这就使得弹奏的半径过长,对于较为紧凑的乐句就会显得有点忙乱。应训练儿童们对于音乐的表达应融入到每一句唱腔之中与每一个击键动作之中,久而久之,儿童们会主动从音乐的内容中自然而然地找到恰当的音乐表达方式。和弦弹奏是弹唱的一个必备的基本功,娴熟地掌握所有和弦的弹奏技法与表现是弹唱所必需的支撑技能,在熟练掌握了和弦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实现音乐艺术的艺术性表达与感情的渲泄。

三.儿童歌曲弹唱课程的教学策略解决之道

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是融弹奏技巧、和弦技法、乐理基本知识、曲式与作品分析理解等于一身的音乐课程。儿童歌曲弹唱课程的基本方法的练习策略亦不外乎在键盘方面熟练掌握与领会和弦的使用与表现方式以及音乐元素的技巧处理方法。儿童的音乐弹唱练习是儿童学习音乐的最为重要的基础,不仅可以在练习弹唱的过程不知不觉地学会视唱的基本知识与演奏的基本技巧,而且还因为儿童的音乐素养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使得儿童从小就具备了不练习弹唱的儿童所不具备的音乐气质与艺术修养。弹唱的基本练习策略应从声乐练习配合机体的肩、臂、肘、腕、指有序的进行,以发掘儿童的对于音乐的理解潜力为主,教师宜采用实践为主,理论随辅的原则,在实践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内化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之中去。根据演奏风格的变化对弹奏技巧做出相应变化,进阶的练习可以以乐句为主,逐渐变成乐段、乐曲练习。儿童歌曲弹唱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教会儿童改变弹奏风格的技巧,不仅可以通过和弦的变化,还可以通过踏板的恰到好处的控制与指力的触击角度、方式、力度对音乐的表现力加以铨释。在讲解弹唱的基本方法的练策略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慢动作的方式,将手指触碰键盘的角度直观演示给儿童们,让他们真切了解弹奏的高级技巧及其与演唱的完美配合。弹奏与其他音乐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演奏者必须学会情绪与身体机能最快的融入音乐配合实现音乐艺术的表达。儿童歌曲弹唱课程的练习策略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形式,从最基本的视唱开始,然后发展到边弹边视唱,让音节与键位在儿童的脑海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然后再进行双音、三音、乐句的一步步的进阶练习,每一步练习都要求边弹边唱。儿童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就可以采取练习中学习的方法向儿童教授更多的音乐理论,这些技巧一旦融入到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实践中去,儿童们就会觉得这些音乐理论并不是太难,是完全可以通过练习与音乐实践获得的。

(一)协调与配合是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中的关键策略

钢琴弹唱的老三样要求弹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与弹奏过程中必须很好地把控音准的正确性、节奏的稳定性、速度的均衡性。在老三样的基础素质要求上,随着新时期音乐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为老三样赋予了新的话题。首先在音准方面,发音的正确性与弹奏的按键的正确性已经成为基本要求,优秀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还会在儿童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儿童指出弹奏乐音的柔化以及演唱发声的感情化。其次在节奏方面,节奏的稳定性之外,还要指导儿童在实现基本节奏的前提下有意识地调整按键的触点角度与力度以及踏板的初级应用,同时在发声的过程中应依节奏的要求注意发声的铿锵。在速度的均衡性之外,还可以教授儿童们注意连奏与断奏的灵活运用以及演唱过程中的速度疾徐的稳定控制以实现演唱与演奏的流畅性配合。

(二)技术性与艺术性之有机结合的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方式

音乐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也是老生常谈的一种音乐教学企盼,但是往往在训练方式方法上觉得无从下手。其实,技术性的发声与弹奏的一点一滴的微小组合与积聚过程中,只有每一步教授的都是正确的方向,那么最终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必将是水到渠成。但是,如果训练方式方法有误,那么后期的矫正也是极困难的事情。

(三)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方法策略探究

弹唱方法的策略是音乐教育教学中的战略性问题,那些只将究墨守固定流程式的音乐教育教学是过于死板与机械的,音乐的教育与教学首先应该形成策略,然后按照既定的策略实现教育与教学框架,在框架之下实现各种弹唱训练方法。一个好的弹唱方法策略的示例是教育与教学工作应从分析作品着手,将作品本身的曲式架构、伴奏织体的改进、和声对位的调整以及调式特点内涵的理解,并将其消化成教学的策略,然后就可以根据音乐作品中的这些精髓进行弹唱方法的系统性策略安排。在儿童的弹唱教学中的主要策略可以将气息的练习方法、音域的拓展练习方法等纳入其中。

四、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方法策略探析

弹唱方法策略大致包括弹唱的和谐性、伴奏的渲染性、伴奏的引导性、弹唱的双重内涵性以及乐感的多重性等策略。虽然从理论上儿童可能无法全部理解这些策略,但是做为音乐工作者至少必须了解这些策略,并在这些策略的指导下进行音乐教育工作。

(一)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之和谐性探析

弹与唱的和谐统一是儿童弹唱方法策略中的基础,也是以下各项策略的大前提,对于儿童们而言,达到这一点相对要比成人初学者容易许多,这也是许多音乐教育家们呼吁对儿童进行早期音乐教育启蒙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的弹唱和谐策略是先从儿童的右手练习开始,逐渐加入右手与左手的配合,自如以后就可以加入左脚的配合,然后就可以加入演唱的配合。但是,这种传统式的练习方式从一开始就忽略了演唱与手脚的配合,使得儿童从一开始就会出现弹与唱的人为不和谐屏障,正确的策略就是从一开始练习就力求演唱的加入。

(二)儿童歌曲弹唱课程教学之伴奏的渲染性探析

相对于小提琴、小号等其他“人味十足”的乐器而言,钢琴是人味化、歌唱化较差的乐器,但是其在烘托乐曲的氛围、创建宏大的场景、补充和声与对位、产生丰富的旋律方面则更擅胜场,因此弹唱过程中应善加利用钢琴的特性更好地增加钢琴对于环境的渲染性。因此,在教授弹唱技法的过程中必须着重对儿童进行连奏、音色变化、踏板运用等方面的训练,使儿童从小就将优美的连奏、丰富的音色转换、踏板的灵活应用熟稔于心。

(三)儿童歌曲弹唱课程之由内心乐感到多重乐感的飞跃

儿童歌曲弹唱课程中的声乐钢琴伴奏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钢琴艺术指导的作用及其与声乐教学的关系常常被忽视,是其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声乐艺术指导应该受到声乐演唱者与钢琴演奏者的重视。

儿童配音学习篇2

关键词:钢琴启蒙教育重要性

素质教育要从儿童抓起已经逐渐成为了家长的一种共识,学习钢琴作为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一种方式备受家长青睐。学习钢琴的过程中需要儿童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平衡觉和运动觉等并将其进行协调,集中注意力,锻炼记忆力,是促进儿童大脑发育,培养其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在儿童启蒙教育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启蒙教育的含义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启蒙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启蒙教育已经受到了全世界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重视。儿童的启蒙教育,是在儿童最具有可塑性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最低限度的教育,充分对其智力进行开发,挖掘其潜力。儿童的启蒙教育必须是建立在遵循儿童成长规律的前提之上的,只有依据儿童成长发展的特点对其进行教育才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极有可能适得其反,不仅不能开发儿童的智力,甚至可能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智力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在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对其进行适当的训练,相比于让其自然发展效果是十分明显的。正所谓“三岁之魂,百岁之才”,一个人在三岁之前所积累的才华能够使其受用一生。儿童阶段是大脑生理发展最快的时期,在此期间给予儿童足够合理的刺激,促进其大脑的开发,对其终身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钢琴在儿童启蒙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能够培养儿童的协调配合能力

儿童在学习钢琴的时候,身体的肌筋运用是最基本的,各个器官要进行配合才能够成功演奏出优美的旋律,例如眼睛要观看谱子,对每个音符的律动进行观察,口中要轻哼旋律,双手要配合着按键,手指、手臂、手腕都要进行协作,耳朵还要判断弹奏的旋律是否正确,脚踩踏板或者轻打节拍,大脑还要对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和含义进行理解。因此,钢琴是需要身体多个感官的配合的,在儿童对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其协调配合的能力。

(二)能够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想象是人脑对已经存在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思维方式。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钢琴已经走进了不少家庭之中,人们已经认识到学习钢琴离不开形象思维的开发和运用,对想象力的挖掘能够起到促进作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要更加重要,毕竟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能够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的源泉。在儿童启蒙教育中,通过钢琴的学习,能够对其想象力进行挖掘。

(三)能够培养儿童的思维力

学习钢琴,离不开对抽象的音符背后所蕴藏的意义的理解,这包括一首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内容及其在音乐发展史上的地位、在当今音乐界的艺术价值等。儿童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不可能只接触一个流派的音乐,这就需要儿童对各个流派的风格特点进行理解,需要思考作曲家是以怎样的取舍标准将不同的音色、高低、强弱等构筑在一起创设出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同时,还要对儿童与作曲家的思想进行沟通的能力进行训练,在此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

(四)能够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学习钢琴,不单单学的是知识和技巧,更重要的是挖掘儿童的想象力,为其插上想象的翅膀去创造音乐。如前所述,儿童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会接触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在广泛积累的基础之上,锻炼其即兴创作的能力,培养其创造力。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丰富多彩、感情细腻的音乐能够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教师对此进行引导,使其在演奏的过程中加入个人的意图,展示个性和创作的能力,使儿童的想象力和创作的才能得以发挥,在大家的鼓励中体会到创作的快乐,培养其创造力。

(五)能够培养儿童的记忆力

钢琴弹奏不仅是手指的长期磨练,更是对记忆力的锻炼。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背琴谱、记节奏、记乐曲的旋律等,从每一个手指的动作,到乐句再到乐曲,直至个人弹琴模式的记忆积累,都是对儿童记忆力的培养。在弹奏钢琴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儿童的大脑将音响信息进行在现,也需要对发生该音响的动作进行记忆,并能够在极短的时间进行再现。由此可以看出,儿童学习钢琴的过程是对听觉、视觉、动作等一系列信息进行记忆的过程,并且在弹奏钢琴过程中的思维过程及结果、情感与情绪、技能和技巧等都在其头脑中保存了起来,也是对记忆力的锻炼。众所周知,人的左右脑是有分工的,其发展也不尽相同。左脑更多的体现为理性与分析记号等,又被称为语言脑,右脑主要体现为直观形象的感受和认知,又被称为音乐脑。儿童时期对其进行钢琴的教育,能够促进其右脑的发育,培养其记忆力,使其大脑更加的灵活。

(六)能够培养儿童的耐力与意志力

弹奏钢琴需要很强的技巧性,从开始的入门指法,到初步的演奏技巧,到加入情感的因素,再到自如的演奏乐曲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坚持练习。要想学好钢琴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坚持练习,但是纯技巧性的练习曲比较枯燥,钢琴又要求每天都要练习手势、指法以及演奏方式等,因此,在坚持练习钢琴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儿童踏实、认真的品质,也锻炼了他们的耐心和意志力,培养儿童不怕苦、不怕累、勤奋好学的精神。

三、结语

钢琴作为一门专业的学问,不单单是对儿童进行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其进行启蒙教育,是对其性格和气质的塑造。儿童时期是听觉和思维最为敏感的时期,在此期间学习一门乐器,能够开发其智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利用钢琴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能够培养其协调能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记忆力以及耐力、意志力等,使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牛艺.浅谈钢琴启蒙教育的方法[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儿童配音学习篇3

一、根据儿童实际情况的不同制订音乐教学目标

身为教育工作者,清楚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实际发展情况是最基本的要求,幼师也不例外。在进行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时,需及时了解儿童的心理和学习接受能力,对儿童在音乐学科上的理解能力和潜能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总结,灵活地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与修改,以此满足儿童不同的心理期待和需求。幼师要严格遵守幼儿教育的法则,否则对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育不但没有成效,反而会增加幼师和小朋友之间的隔阂,甚至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伤害。幼师用音乐带给儿童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完成对幼儿的音乐教育,使其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调动儿童对音乐的兴趣。

有些儿童唱歌很棒,但并不擅长在人前表现,尤其是人多的时候更放不开,白白浪费了一副好嗓子。对于此类型的儿童,幼师可通过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鼓励其大胆发声。儿童在这样温馨的氛围中放松了紧张的情绪,就会敢于表现自己,展示出自己在音乐方面的才能。如果幼师忽视了这种类型的孩子,任其发展,没有正确的引导,那么,他们难得的音乐才华很可能就会被彻底埋没,甚至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幼师对不同类型的儿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幼师在了解儿童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实施因材施教,制订合理的教学发展规划,对于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和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边学边玩和儿童开展音乐游戏互动

学龄前的儿童生性好动,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游戏是非常基础的活动形式,它是小朋友顽皮天性主动引发的活动,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有非常特殊的作用。在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中,游戏不只是玩耍娱乐,还是一种学习的手段和方法。因为,充满趣味性的音乐课堂和儿童活泼的天性最接近,很容易激起小朋友对音乐的热忱,学习气氛可以轻松地被调动起来。

学龄前儿童在音乐学习上的游戏特性是由小朋友的身心特点所决定,七岁以前的儿童意志力很薄弱,无法明确意识自己行动的目标,和成人之间的配合也十分困难,幼师设定的游戏场景和过程如果不能及时激发小朋友的积极性,再使他们集中精神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就变得更加困难。所以,在针对学前儿童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幼师除了首选一些音乐游戏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外,音乐课堂本身也一定要具备游戏性的互动。幼教工作者将游戏的娱乐性自然地融入音乐课堂的互动情景中,让小朋友快乐地参与课堂,这种生动活泼的学前音乐课堂才真正有教育意义。

三、加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传统教育多以老师的传授为主,大多数学生都是被动地进行学习,学前音乐的教学也不例外。部分幼师只顾把课讲完,忽略了儿童在学习方面的主观能動性,在进行教学规划时,没有顾及儿童的性格特点和发展需求,忽视儿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始终进行填鸭式教学。儿童在这样乏味刻板的课堂中就变成了只能吸取知识的机器,重复机械地接收老师讲授的内容,不能独自思考,尤其是音乐本身是非常灵活的学科,长此以往,不仅扼杀了儿童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还大大降低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将儿童被动学习知识的情况变成主动学,是幼教工作者应率先考虑的问题。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给儿童体验和创作的机会,而不是重复机械地进行模仿。幼师设计趣味性强的课堂互动环节,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资源的辅助,利用活泼有趣的故事、图画的配合,让小朋友在丰富多元的音乐课堂中学习进步;更要时刻鼓励他们的想象和创造,欣赏他们的才华,让每一个参与学习的小朋友都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这样才能全身心投入音乐的学习和欣赏之中,体会音乐带来的美妙感受。

儿童配音学习篇4

关键词:亲子教育识谱钢琴教学

钢琴的学习经历着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欣赏美这几个审美心理过程,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家长对学琴的正确认识态度是孩子学好钢琴的重要心理基础。怎样才能使儿童在良好、和谐、轻松的环境中保持学琴的兴趣。亲子教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亲子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和儿童教育,它是一种特殊的、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新型教育模式,强调父母与孩子在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实现双向互动,以促进儿童形成健康的人格,也使父母自身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应该说,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与保障,对儿童个体发展以及家庭幸福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发起了著名的才能教育运动。以“母语学习”的方式开发和培养儿童的音乐潜能,并要求家长要以身作则跟着孩子一块学,并适时地注意孩子在课堂上犯的毛病、老师的指导方法,然后在课外督促改正。这就是亲子教育。

在当今的钢琴学习中,一些教师中往往只重视钢琴弹奏技巧,而忽视识谱能力的培养。认识和熟读五线谱是儿童钢琴学习的重中之重,因此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家长给予密切的配合。下面提出几点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提醒法

在学习一首新曲子时,开头的几个音儿童可能会认真的去识谱,但在接下来的弹奏中他们很容易按照谱子上标注的指法去“猜”音。很多儿童启蒙教材由于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问题,一般在指法安排上都很有规律,所以很多儿童通过只看指法也能顺利的弹奏。为了避免出现儿童“猜”音的情况,可以让儿童在开始弹奏每首曲子之前先把谱子上的每一个音“读”出来。做这项工作之前,家长可以先把谱子上的指法遮住,防止儿童通过指法去猜音。在识谱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耐心,要让儿童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如果儿童一时想不起来,家长可以通过“提醒”的方法(比如告诉儿童中央C的位置)让儿童自己来找音,而不要直接把音告诉儿童。

二、像学习母语一样识谱

相比较之下母语——汉字要比五线谱复杂得多。既然我们能用科学的方法识字,那么只要方法正确学习五线谱也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五线谱上的每一条线、每一个间都代表了一个有固定音高的音,而且没有重复。要想把每个音都记住,首先要先搞清楚音和音之间的距离概念。《周广仁钢琴教学艺术》中提到:‘从一条线到邻近的一条线中间隔了一条河,要“跨”过去,在键盘上要隔一个音;从一个间到邻近的间中间有一堵墙,也要“跨”过去,键盘上也要隔一个音。但从线到邻近的间,或从间到邻近的线叫“走”,在键盘上是旁边的音。这种“跨”和“走”的概念,对于儿童最好用大动作,家长可以在地上划线,让孩子用全身动作体会“跨”和“走”的区别’。这种认谱的预备练习将会帮助儿童提高识谱能力,因为当他正式接触五线谱以后,就不会死数线和间上的音,而是看前后音之间的关系,而同时很快就能找到琴键上的关系,脑子就灵活多了,反应也就快多了。

三、边弹边唱

根据笔者的观察,每个小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都大不相同。有的孩子识谱很快,从来不感到费劲,还有一些孩子反应比较慢,学得吃力。例如,有的小朋友懂得一面弹,一面继续往下面小节的音符去看。也就是说,眼睛走在手的前面。而另外的小朋友却是弹到哪里,看到哪里,想到哪里,脑子不先行一步,这样就耽误时间了。识谱慢的孩子不一定是智力差,这里关系到一个方法的问题。家长可以让儿童在弹琴时边弹边唱。如果要求儿童在弹琴的同时把谱子上的音唱出来,那么就能避免儿童出现脑子跟不上手的现象了。这对儿童弹奏的准确性及养成儿童勤动脑的好习惯非常有益。边弹边唱的练习刚开始的时候必须放慢速度,家长不必太着急,让儿童慢慢想好了再进行弹唱,等儿童熟悉了这种技能后才能慢慢加速,使弹唱更加流畅。

四、慢速识谱

用不合适的速度去识谱也是造成多种错误的原因之一。对于一首新曲子来说,速度太快一切都来不及准备。眼睛、脑子走不到前面,拍子乱了,节奏也就乱了,手来不及到位就一定会找错位置弹错音。这样断断续续的识谱,节奏和音调都破坏了,更别提曲子的完整性了。所以,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放慢速度去识谱。

五、分节、分句、分段练习

音调的熟悉,节奏的把握,技巧动作的习惯都要依靠重复。但是重复的部分太长也不利于记忆,所以我们可以用分节、分句、分段的练习。这样练习表面上看起来只学了一句,但却牢牢的掌握了这一句,比起学了四句,一句也没掌握要好得多。

六、严谨的学习态度

儿童配音学习篇5

快乐活动性原则的语言教学理论认为,语言具有群体性、生活性,并依不同的身份、角色而变化。不同的群体,语言的特征不尽相同。儿童的语言必然带有童年期的特征,比如,以单音节词为主,善长于韵律儿歌,歌曲。此外,由于儿音的生活是准成人化的,因此更多地喜欢富有幻想的儿童故事以及拟人化的动物故事。童年期的儿童还非常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理想,所以利用儿童对角色游戏、角色语言最有兴趣这一特点来组织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

快乐活动性原则,是儿童英语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歌曲、韵律儿歌的应用

小学生好奇心重,他们有时不会按照课堂模式走,敢说敢做。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的语调亲切,表情丰富,并配以手势和肢体语言来组织课堂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动力自然逐步增强。

二、音标教学的应用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参加多次教研室组织的研讨课,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意识到在教授单词与句型的同时,适当的出现一些音标,让学生们见多,从而识广。比如教授单词bike,我们可以将i的发音/ai/告诉同学们,同时做单词延伸,将发/ai/音的单词like、ice告诉同学们,这样日积月累下,同学们能够认识到更多的音标也拓展了更多的单词量。另外一点就是,我们可以从音标下手,让学生们将每一个单独的音标拿出来,如/ei/双元音发音圆润饱满,/e/发音短促有力等等,这样由点及面,让学生们发出好听的语音语调。

三、游戏的应用

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是激发儿童英语学习兴趣的另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在复习动物名称时,我们可采用猜谜的方式,即根据一些动物的特征编成易懂易记的儿歌,根据它来猜是什么样的动物。如“鼻子似勾子,耳朵似扇子,大腿象柱子,尾巴象鞭子”﹙elephant﹚。还可根据学生所听到的一些动物的叫声进行复习。如果教师在课下准备一些动物头饰,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做《我是谁》的游戏,即教师戴上某一种动物的头饰问“whoaml?”“学生回答Youare……”如果教师能结合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通过游戏的生动性和竞争性,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即调节了学习的节奏,又锻炼了儿童的语言能力,在愉快协调的气氛中巩固了学到的知识,这种自觉参与实践的活动,对儿童的英语教学尤为有效。

四、情景创设法

在教学中依据所学内容配备一些有趣,易懂的短故事,对培养儿童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强趣味性很有帮助。即根据故事内容画成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复述故事,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扮演角色是创设情景、锻炼儿童听说能力的极好方法。如果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再制做一些简单的道具,配上动听的音乐,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会话表演,会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五、评价法

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形成性评价会起到很好的画龙点睛的作用,儿童需要鼓励,形成性评价有评价表、评价性语言等形式,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目的的评价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才能实现《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目标:使学生保持对英语学习的持续的兴趣和爱好!

学生语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能力。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要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实到实处。

以上是我的一点看法,并且在教学中加以实践,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希望我的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在英语海洋中自由遨游。

参考文献:

[1]刘娟.简论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表演情境的创设[J].英语教师.2010(05).

儿童配音学习篇6

关键词:音乐;儿童智力;开发

一.听音乐、学唱歌对儿童智力的开发

(一)听音乐对儿童智力的开发

音乐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美化与净化。生活中的音乐犹如春日的鲜花芬芳而美丽、夏日里的清风清新宜人、秋日里的果实硕果累累、又如同冬日里的阳光灿烂温暖,而作为儿童一旦养成听音乐的好习惯就会使他的生活更加丰富。当人在幼年时,听觉神经的发育和成长,决定了儿童智力的发展水平。近期美国的试验证明,听音乐会让人聪明。通过听音乐可以促进儿童听力的发展,使儿童进行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引起联想。儿童在听音乐的同时,家长或老师可以用音乐的美进行审美教育。音乐以动听的旋律、鲜明的节奏、生动的形象、优美的曲调等得到了儿童的喜爱。音乐作为跳动的灵感,处处体现缜密的逻辑。让儿童听一首完整的乐曲,在乐曲中不同的乐章之间都无形的表现出了音乐的理性特点,因此儿童在听完一首完整的乐曲时就能把音乐的这种理性,无形的传递给他们,有助于儿童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学唱歌对儿童智力的开发

如果说听音乐可以促进儿童听力的发展,那通过学习唱歌就可以有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当音乐教师引导儿童用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自己对歌曲内容的理解和对音乐的感受以及启发儿童创编符合音乐特点的舞蹈动作和表演动作。就如儿童在学习儿歌“小白兔”的时候,他们边唱边跳,既锻炼他们对音乐接受能力,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二.器乐对儿童智力的开发

如果说通过听音乐、学唱歌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那么通过学习乐器,进行有节奏的演奏,则可以锻炼儿童双手的精细动作,使儿童的听觉、触觉以及视觉等协调地配合,使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形象思维能力也得到训练和发展,促进儿童大脑左右两个半球的均衡发展。

(一)器乐学习对注意力的影响

器乐的演奏常常与身体的器官特别是手指的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儿童在练习时都需要精力的高度集中,这就有利于培养注意力的稳定性。儿童在练习时眼睛要看谱、双手要动作、耳朵要听辩、口里还要唱,这正是在锻炼儿童注意力分配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以后,儿童就会适应这种能力,使注意力达到高度的集中。

(二)器乐学习对观察力的影响

人的观察力并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要想有意识的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就要使儿童由被动的观察到主动的观察。体现在乐器的学习上就是儿童在学习乐器时对乐谱的观察能力,首先是由老师告诉儿童乐谱之间的某种联系,慢慢地由于儿童自身能力的提高,他能自己观察到乐谱的变化,从而达到锻炼儿童观察力的作用。

(三)器乐学习对记忆力的影响

古希腊戏剧家阿斯基洛斯说:“记忆是智慧之母”儿童处于记忆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在音乐学习中儿童通过对乐谱的记忆,达到锻炼记忆力的目的。这种方式使儿童在快乐的环境中达到锻炼的目的。在某音乐学校任教的外语老师、语文老师都发现这里的学生比一般中学的同年级学生在记忆英语与语文知识的能力上要强。这样就更进一步的证明了音乐对记忆力的提高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四)器乐学习对想象力的影响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人想象力的发展趋势:由无意想象到有意想象,由再造想象发展到创造想象。音乐做为一种听觉艺术是最富有想象力,并需要想象力的一种艺术。音乐的无形性为想象力的发挥打开了大门。同样的儿童在学习乐器时同样需要想象力,因为乐器是无词的,这就为儿童想象力的建立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某音乐学院学琵琶的一位同学,能用学过的乐曲素材即兴发挥,描绘各种情景。从小学钢琴的小丽同学,想象力很强,能即兴演奏,她写的作文。

(五)器乐学习对思维力的影响

儿童对乐器的演奏可以促进右脑的发展,调节大脑两半的功能。而右半脑主要控制的是人的思维能力,它是主管音乐、情感等方面的“音乐脑”。以前人们多注重左脑而忽视右脑在创作思维中的作用。鉴于这种现象,儿童从小就应该进行器乐的学习,无论是西洋乐器的钢琴、弦乐、还是民族乐器的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左手的作用都很突出,这对左手的灵敏度的训练极有好处,而左手的经常运用及灵敏程度又可以大大促进大脑右半部的发展以及唤起其潜力的发挥。

三.律动对儿童智力的开发

儿童配音学习篇7

关键词:音乐幼儿键盘趣味性

近几年,我国引进多种外国版本的儿童钢琴启蒙教程,他们都有先进的教学理念,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心理,但是由于外国版本的儿童钢琴启蒙教程缺乏一些我国的本土元素,有着巨大的文化背景差异,我国与外国的儿童审美需求、审美心理等也有很大的差异,外国版本的儿童钢琴启蒙教程会让我国的儿童难于理解。由此可看出我国缺少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钢琴启蒙教程。正是基于以上的需求和责任,段晓军、段学军老师编著了《键盘上的游戏——儿童钢琴启蒙教程》,全教材共有6册,每册书有3-4个单元,由点到面,逐步渗透音乐知识,把趣味性放在突出地位;把多重音乐知识与钢琴弹奏技能有机融合,多角度发展儿童音乐才能,形成了独特的入门方式和读谱体系。

一、现代音乐教育观念

现代音乐教育观念早已不是照本宣科,把一些知识去“硬塞”给学生,让学生去死记知识。现代音乐教育观念提倡学生具有研究性的学习思想,提倡教学的民主化和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强调对学生音乐才能的全面培养,强调兴趣爱好是学习的重要动力。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所学的知识一样,但是如果他们接受知识的方式不同,他们所掌握知识的程度、所接受知识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很明显,从这套教材的标题“键盘上的游戏”就可看出,这本教材把趣味性的学习放在重点。我们经常会听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不断提高音乐素养。在教材中,就是通过一些趣味性的音乐活动、游戏来引入音乐知识,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全面主动的学习,充分的感受音乐。这套教材力求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审美需求,所编选的作品很多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充满童真童趣,内容反映的是儿童的生活及他们的所思所想。

二、现代音乐教育观念融入教材

(一)对教材基本框架的介绍

整套教材中,每个版块所选用的作品都是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同时旁边配有和作品相应的彩图,这个彩图的设置犹如一个有故事情节的场景,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作品,便于儿童的理解与学习。作品下方,设置了一个可爱的卡通精灵,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引导儿童学习。通过彩图和儿童化的语言,可以让儿童对这个版块的学习目标一目了然,有助于儿童对知识的巩固学习和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每当有新的节奏引入的时候,就会有生动的歌谣念读辅助教学。每个单元还设置了若干的“音乐宝盒“和”巧巧手,用以引入音乐知识和进行音乐练习、创作、探究活动。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儿童学得轻松、学得牢、记得住。

(二)举例说明现代音乐教育观念融入课堂的利与弊

1.兴趣爱好是学习的动力

就拿教材中《小朋友,踏步走》这首作品来说,主要是让儿童认识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感受他们的长短关系。如果直截了当的去告诉一个孩子: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分别是多长。这样孩子可能会难以理解,就更加没有兴趣继续学习。在这套教材中,《小朋友,踏步走》作品旁配有彩图、可爱的卡通小精灵、音乐宝盒。彩图上四个小动物依次排开踏步走,四种可爱的小动物,用鲜艳的色彩来描绘成,直观的表述这个作品。这种用图形来展示音符的方法,最早在柯达伊教学中出现。在柯达伊教学法的影响下,这本教材同时加入了现代音乐教学的观念,当学生们看到这些图形,会对整个作品提起兴趣。再来看可爱的卡通小精灵:边念歌谣边踏步。想一想,在二分音符上踏几次脚。“边念歌谣边踏步”让学生们从实践中学习,来亲身领会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到底多长,这就是所谓的在游戏中学习,让学生轻松的感受二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长短。“音乐宝盒”在这个作品的右下角,在认识感受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长短的同时,可以学习到在作品中出现的一些知识,什么是小片段、小节、终止线。这样以儿童可以理解的方式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提倡先实践,通过体验和感受理解知识,表现音乐。

2.从兴趣爱好出发,针对低幼儿童,要注重引导

笔者觉得这样的教学方式,也会有一些弊端。如果是针对低幼儿童来教学,可能有一部分儿童看到这个彩图,就不会考虑彩图以外的任何知识。很多低幼儿童看到这样的彩图会很高兴,会看这是几只可爱的小动物,会觉得很好玩,可能并不会融入到这个作品中。在这方面,教师的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一定要将图片和作品融合,引导儿童走进作品。可爱的卡通精灵:边念歌谣边踏步。几个孩子可以拉着手,像图片上的小动物一样,边念歌谣边拉着手踏步走。大点的孩子可以做到这些没问题;对于低幼儿童来说,这种游戏中的学习,孩子确实会很有兴趣,但是很有可能会乱成一片,更不会去考虑在二分音符踏几次脚的问题了。

三、结语

整套教程逐步引入,细化了每个知识点,做到了循序渐进。教程注重了节奏、节拍的训练;西方经典名曲主题改编曲丰富,使儿童获得了良好的熏陶。教程整体来看力求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和需求,从兴趣、实践出发,让儿童去亲身感受、理解、表现音乐。

参考文献:

[1]廖乃熊.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儿童配音学习篇8

关键词:儿童钢琴教学;乐感;节奏感;旋律

0引言

儿童学习钢琴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家长把它作为一种智力开发或提高少年儿童基本素质的一种途径,通过学习钢琴使得儿童对音乐产生共鸣,同时提升儿童的艺术修养,学习钢琴还可以发展儿童的协调性,引发他们的理解力、领悟力等。学习钢琴过程不仅是活动手指,通过对作品的认识,还可以了解世界各个民族的特点、风土人情,学习到一些人文知识,无形中提高孩子对美的欣赏能力。

儿童钢琴教学不同于青少年更不同于成人,不仅需要教师的耐心,更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而且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及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生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基本技能训练固然重要,但不能过分“强调”,抹杀了孩子探索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必须向表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的方向发展。很多少儿虽然掌握了一些弹奏的方法,但是他们不懂音乐,更不知如何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他们弹奏的只是没有生命的音符,无法表达乐曲的律动美,无法用心去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钢琴练习是一个具有反复性的较枯燥的练习。对于儿童钢琴教学兴趣是关键。那么,怎样培养儿童的兴趣,弹钢琴过程中如何对其进行诱导和提高?教音乐要放在教学指导思想的首位。在故事中、游戏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让儿童爱上钢琴才是明智之举。

1儿童钢琴教学的内容

1.1乐感的培养

在教学中注重对少儿音乐感的培养。所谓乐感,就是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一个孩子的演奏具有较强的音乐感,指的是他对旋律、节奏、和声、力度等有较强的表现力,对于作品的音乐形象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并通过自己的演奏把这些感受想象力表达出来去感染别人。

乐感的培养是一个从小就应着眼的重要课题,在学习各种基本技术的同时仍要启发孩子主动表现音乐。如儿童在教师的带领下,根据旋律的起伏、静止、涌动等,用肢体的运动或舞蹈来感知音乐旋律的流动。而后通过通觉联想,把“听觉”的旋律线条转换为“视觉”画面,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心中的“音乐图谱”同时还可以让儿童把“音乐图谱”涂上与音乐情感相对应的颜色,如高潮上升的旋律线条用红色涂;平稳、恬静、安详的音乐线条用绿色涂等。儿童钢琴音乐作品既有标题音乐,又有非标题音乐。由于标题音乐具有明确的曲名,给儿童提供了联想和想象的具体范围,只要稍加讲解和启发,儿童就比较容易理解它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情绪和意境。常见的钢琴初级教材中,很多都采用了具体的标题,使学生很容易产生明确、生动的音乐联想。像汤普森的《简易钢琴教程》,每首乐曲都有明确的标题和诠释乐曲的图片,教师运用图片、标题、倾听音乐来讲述故事,通过故事引导儿童发挥想象,用音乐绘出绝美的“画面”。如四手联弹《黄昏的歌》这首乐曲的音乐画面感就非常强烈,像一幅用音乐勾勒出的油画,反反复复缓慢弹奏的两个音程,模仿着老牛悠闲的叫声,教师弹奏的旋律、和声、模仿了远处教堂传来的唱诗班悠远的歌声。通过这首乐曲的学习儿童可以感受到这样一幅画面:太阳余晖照耀在乡间的小路上,一头归家的牛缓缓地走着,时不时发出“哞哞哞”的叫声,农夫在牛身后慢慢地走着,烟斗中冒着淡淡的烟雾……不远处飘来了唱诗班悠扬的歌声,“绘成”了一首《黄昏的歌》。非标题音乐,对于儿童来说,联想和想象起来困难要大一些。联想和想象非标题音乐,首先依赖于学生对音乐语言已有的感受和反应,同时也要从乐曲本身所标明的音乐表情记号、速度力度标记,以及乐曲采用的节拍、织体、和声等方面去理解。在初级钢琴教材中常见的非标题音乐作品有《小奏鸣曲》《回旋曲》《变奏曲》等,曲名只说明了乐曲的形式、类别,力度、速度标记,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教学指导,就会让少儿接近音乐所要表达的含义。例如:把已学过的标题音乐的情感“移情”过来,或适当根据乐段的情感加一些想象中的小标题,再结合乐曲中其他演奏标记,就容易产生正确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丰富、加深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拓展和深化。音乐后天的培养和提高,就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内涵,让他们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尽可能地弹奏出旋律的强弱变化、进行的动力、感情紧张与松弛的变化。教师可以尽量范奏,让学生先大致地感受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以用同一乐谱用不同方法弹奏,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只要有正确的引导方法,多鼓励学生听赏中外名曲、音乐会等,学生的乐感就一定会提高。

1.2节奏感的培养

学习开始时就应全面了解学生的节奏感情况,对节奏不佳的学生,就要借助节拍器,从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基本节奏入手,反复练习巩固基本节奏。建立节拍感、等速感。同时还要建立“节奏律动感”。在律动中练习节奏,可以大大挖掘出儿童对节奏的敏感度。如非洲人的节奏感非常好,多复杂的节奏,只要扭动起来身体,很快就可找到复杂的节奏。这是因为人类在运动中与生俱来就有节奏感,需要教师去引导,去挖掘,所以我们在训练儿童节奏时,用身体的摆动来打拍子进行节奏训练比死打拍子硬练习要好得多,如果再加一些故事情节进行节奏训练就更有趣了。最重要的是能让孩子学得开心,容易接受,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所有的音乐作品,除了它们特有的节奏韵律外,还要凭借不同的速度来表现不同的风格。用什么速度去演奏一首乐曲,既要尊重乐曲本身的要求,也要根据乐曲的风格来确定一个合适的速度。这一点在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1.3旋律的培养

要表现好旋律,首先要理解旋律,只有反复多练、多听,才能体验到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句子的结构,以及理想中的音色、表现的内涵等。为了让旋律表现得跌宕起伏,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教师要强调学生边弹边有感情的演唱,同时,还可以辅助以画音乐线条流动图谱、应用音乐色彩教学,讲故事及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去吸引儿童感受丰富多彩的音乐旋律,总之要放飞孩子的想象,在流动的旋律中培养听觉联想,让孩子用心去表现曲子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无形中孩子的旋律就会透着丰富的表现力。

1.4听觉的培养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弹奏音乐作品时对听力的要求主要强调的是对声音、音色的追求,以及曲调感、节奏感的多声部音乐感。听力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聆听”自己的琴声,努力分辨自己弹奏的声音是否符合音乐内容的要求,钢琴作品大多数是多声部的,声音这个要素必然体现在每个声部中。有的学生弹奏时对旋律声部比较强调,而把其他声部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那么其效果就会过于单薄,缺乏丰富的表现力;有的学生不注意控制伴奏声部,弹得太重太响,那样的效果一定也很差。因此,通过“听”发现问题,恰当地摆好各声部的位置,有意识地对各个声部做好安排,这是音乐表达力的重要环节。

1.5记忆力的培养

音乐记忆力是一个包括听觉、视觉、动作、逻辑思维活动等各种动作的协调综合,它和各种能力一样,可用科学的方法来加以培养。钢琴对培养记忆力有很大的好处,有些学生学习钢琴时太侧重于动作记忆,要在听觉上、头脑中、手指上全方位地熟悉音乐语言,直到脑海中能想象出这些音符如何在钢琴键盘上流动,才能淋漓尽致、尽善尽美地表达,给人以美的感受。演奏时,要进入角色,让音乐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一项技艺是不要付出努力的,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成功。

2儿童钢琴教学的策略研究

2.1明确儿童钢琴教学的方向

在重视少儿弹奏技巧训练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提高少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幻想是儿童在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是他们纯真心灵的一种大胆的无拘无束的表露,也是一种智慧、聪颖的反映。因此,音乐教师要用动人的音乐艺术形象去陶冶儿童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为他们架起幻想的天梯。如果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学琴而学琴。一个学生一开始对学习钢琴很有兴趣,可教师让他反复地练习,家长也不管其是否有兴趣,一味逼他练,于是他便会由喜欢到不喜欢再到厌烦乃至厌恶,最终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在学琴的漫长过程中,家长必须认识到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家长对学琴的正确认识态度是孩子学好钢琴的重要心理基础,做到收放自如,控制好孩子练琴的松紧度,使儿童在良好和谐轻松的环境中保持学琴的兴趣。“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建造起美丽的钢琴艺术大厦,就必须打造好牢固的基础工程。

2.2家长、老师相互配合,引导学生产生乐学好进之心

应重视对儿童感官协调能力的培养。心理学家认为,所谓聪明,无非就是反应快、接受能力强、理解力强。这些能力需要多种感觉器官同时产生反应,互相配合、协调运动才能迅速提高。而学习钢琴,除了身体的肌筋运动外,必须把感官的各个系统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平衡觉协调起来。在学琴初期,教师应该给家长灌输正确的学琴观念。对儿童进行钢琴教学是由教师――家长――学生三个环节构成。在儿童漫长的学琴道路上,家长的正确观念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家长通常有以下几种典型表现:第一,家长代替太多,理应由孩子自己努力去做的事却由家长代劳了;第二,因急于求成而对孩子过分施压,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第三,采取完全不过问的方式。在学琴初期,家长都是满怀好奇与神秘,但这种兴奋瞬息即逝,伴之而来的是艰苦和漫长的陪学、陪练。这个过程让很多家长焦急、苦恼,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必须一开始就给家长树立几个正确的观念:第一,学习钢琴是长期的行为,贵在坚持;第二,学习钢琴,家长不只是投入金钱就万事大吉,更重要的是投入精力和时间;第三,学习钢琴,家长应担负起提示、启发、协助的工作。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主要落实在孩子上课以外全部练习的辅导中。学龄前的幼儿接受钢琴启蒙教学,就像刚刚学走路时一样,需要父母的帮助。现在有不少家长已经认识到辅导的重要性,从孩子学琴起,就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跟着孩子一起学。当年龄幼小的孩子刚刚开始学习钢琴时,家长要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比如,开始练琴前先要洗干净双手,修剪好指甲,检查琴凳与脚垫的高度、位置,为孩子安置合适的灯光做好练琴的各种准备工作,使孩子努力做到一旦上琴便专心致志,直到完成练习要求。幼儿学琴出于智力和能力上的原因,家长可以帮着记一记教师上课的要求,尽早有步骤地培养孩子独立练琴的能力。

3结语

儿童钢琴教育要有前瞻性,教师要从长远的角度去训练学生、教导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而不是追求立竿见影式的教学。

参考文献:

儿童配音学习篇9

关键词: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现状

一、特殊儿童现状

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的重要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殊儿童的数量只是有增无减。即使科技在进步,还是会有很多特殊儿童降临在这个世界上。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全国残疾人的总数约为6000万人,在我国特殊儿童中仅学龄残疾儿童就将近750万人,而接受特殊教育的还不到40万人。到2000年为止,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仅1539所。学龄残疾儿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务率为4.53%。很明显,我国的特殊儿童人数众多,有限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明显不能满足需要,因而造成了特殊教育普及率很低的现状。

现在的特殊教育学校虽然开设了音乐课,但是对于音乐课并不是特别的重视。在特殊学校,人们更加注重技能上的培训,和就业接轨的技能知识学习相比,学校更重视他们今后的就业问题。例如我调查过的特殊教育学校中主要教授一些裁剪衣服、配钥匙、做饭等这类课程。虽然从物质角度上讲很实用,但是忽视了学生的精神需求。特殊儿童的精神一般比普通人群的精神更加脆弱,需要更加关注,但是现在的现状并没有足够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这样的现状需要人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特殊儿童为什么需要进行音乐教育

特殊儿童需要人们的关怀,但不是过分的同情,他们更需要人们像对待平常人一样对待他们,而不是用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特殊儿童有缺陷部分,也一定会有优秀的地方,人生来是平等的。特殊儿童需要像普通儿童一样快乐地成长和学习,需要以健康、自信、充满希望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普通的人群需要音乐,特殊群体也同样需要音乐。文化课程可以让学生获得技能上的知识,为他们的生活提供所需要的基础,而音乐教育则可以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让他们用更加积极的心理加入到更加美好的生活中。

音乐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教学过程,音乐教育不在于最终结果能否把学生培养成音乐家或是艺术家,而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享受这种乐趣,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正是特殊儿童所需要的教育。音乐教育可以增强孩子的审美情趣,让这些特殊儿童了解到生活中的美丽。特殊儿童的生活会与普通儿童的生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这些特殊儿童的心理都有一种自卑感,这种有时会让这些儿童慢慢地把周围的一切都看得非常灰暗,并不是世界灰暗,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灰暗了。通过音乐教育,可以丰富他们眼中的色彩,让他们的眼中不再只有灰色,而是更加色彩斑斓、明亮鲜艳的世界,让他们变得更加积极乐观。一张黑纸上有一个白点,一张白纸上有一个黑点,积极乐观的人会看到黑纸上的白点,悲观的人会只看到白纸上的黑点。不能说特殊儿童的生活就是一张黑纸,或是一张白纸,但是如果他们能看见白色,他们的生活就不会非常痛苦,痛苦与幸福往往取决于个人的观念上。审美情趣的提高,可以帮助他们发现美、了解美、欣赏美,从而用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即使生活中充满苦难和艰辛,但是他们的精神是积极乐观的,所以他们的生活是快乐幸福的。

音乐是没有语言的,是一种抛弃了语言文字的交流手段。即使不会说话,看不见对方,但是通过音乐就能很好地进行交流。特殊儿童的自卑情绪会导致他们越来越自闭,而音乐教育正是一种无言的沟通与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灵魂深处的对话,比起一切的语言文字更能传达到人们的内心深处,让与世隔绝的特殊儿童重新走进人类交流的过程中。音乐的交流不存在歧视与不平等,在这种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进行人与音乐的交谈不会让特殊儿童感受到挫折,而是更加敞开心扉地接受音乐、接受交流,进而接受别人。音乐的这种功能是任何语言无法代替的,是拉近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距离的有效手段。托尔斯泰曾说:“艺术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际的手段之一。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个人的离群和孤单之感,就在于是个人和其他人融合在一起。”在聆听音乐过后,在学习音乐过后,会让特殊儿童与音乐发生共鸣,与参加音乐教育的其他学习者产生音乐共鸣,这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是非常需要的。集体的心灵对话强于语言上的对话。

特殊儿童的集体意识和人与人的协作关系需要加强培养,音乐教育恰恰就可以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关系。有的音乐作品需要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比如,合唱、合奏、集体舞蹈等需要集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配合,这就培养了特殊儿童在集体和人与人协作方面的能力。除了合唱、合奏、集体舞蹈外,独奏、独唱独舞也需要协作意识。在独奏独唱、独唱、独舞时涉及与伴奏之间的协作能力。要想让独奏者和伴奏者之间形成默契的配合,也需要有足够的协作能力。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这种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在不断地加深,使特殊儿童能够融入集体与集体中的成员形成很好的写作能力。通过这样的意识培养,他们才能融入社会这个大的集体当中,并且能与社会中的其他人形成很好的协作关系。

音乐教育可以健全他们的人格,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无论是特殊群体,还是普通群体,只要他们的精神、内心、人格足够健全,就是可以弥补他们身体上的缺陷的。音乐教育促进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成为一个对周围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以最强烈的力量侵入人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他们就会以美浸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事物中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赏他们,并很快乐的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而使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国家一再强调音乐教育对于道德情操的培养,虽然普通百姓觉得这个作用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道德情操高尚的人,不光对社会,而且对周围的人有所贡献,在这种贡献中,获得自我价值的体现,获得自我满足感,为自己的人生找到更好的道路。很多特殊群体对于社会上的人和事物非常不满,常常抱怨生活,然而生活的不幸常常正是他们自己造成的。他们没能用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周围的人们作贡献,自然不会被周围的人所接受,即使是普通人,不为周围的人作出贡献,普通人也是会被讨厌的。特殊儿童通过学习音乐,可以培养道德情操,进而抱着更加高尚的情操进入社会,与人接触。久而久之,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接受他们。音乐家们创作自己的艺术作品是为了表现对人和事物的一种真知灼见,以达到追求真善美的目的。每当聆听到这样的音乐时,会自然地被艺术作品中的真情实感所打动,进而追求真理,养成真诚待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如何开展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

在特殊教育学校认真开展音乐教育,在学校中应该加强集体性质的音乐教育,例如合唱课程、合奏课程、舞蹈课程等,这样的集体教育比较适合在学校中开展,而且对于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合唱与合奏可以是不同年级的儿童集体参与,也可以按年级或是班级进行学习,并且开展团队与团队之间的合唱比赛、合奏比赛、舞蹈比赛等,会更加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热情。特殊教育学校应当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给予特殊关注和支持,这样才能真正地开展音乐教育,学生也能从这种音乐教育中得到他们所真正需要的精神食粮。

对于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像对待普通儿童一样,除了加强在学校的音乐教育力度外,还要加强课外音乐教育。普通孩子学习音乐的越来越多,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音乐教育在普通儿童中日益受到重视,而特殊儿童学习音乐的人却是少之又少。特殊儿童对于音乐的需求比普通儿童更加迫切,但是重视特殊儿童教育的人却很少,大家更加强调的是音乐教育在普通学校的贯彻落实。学校中的集体性质的音乐对于音乐学习非常必要,但是集体中的人数非常多,想要学习到更加细致的音乐知识非常不容易,这就需要课外的音乐教育进行补充,要想真正地达到一定的审美水平,只有学校的音乐教育还不足以达成音乐教育的审美目的,还需要更加细致的音乐讲解和学习,课外音乐教育多采用一对一的教育模式,对于特殊儿童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学习计划,让他们学习到真正的音乐艺术,学习到真正的审美能力。

特殊儿童比普通人群更加需要音乐教育,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加强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让他们享有与普通人一样的音乐教育,给他们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人民文学出版社.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儿童配音学习篇10

关键词:儿童英语教学颜色音乐语言

在我国,学龄前儿童特指4到6周岁的儿童,这个时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关键时期。科学家发现,学龄前儿童大脑的神经系统是由无数个突触组成的,儿童在学龄前见到的事物越多,突触就越发达,这些事物的颜色、形状、声音、动作等特征对学龄前儿童学习语言是非常有帮助的。学龄前儿童学习英语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各种学龄前儿童英语教学机构以及双语幼儿园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家长也迫不及待地想让孩子学好英语。在学习英语热的浪潮推动下,我国的儿童英语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充分肯定儿童英语教育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目前看似繁荣的学前儿童教育表面下存在的不足。作为学龄前儿童英语教育的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思考如何让学龄前英语教育更完善和科学高效。

一、颜色的运用在学龄前儿童课堂中的作用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在儿童的世界里,对色彩没有很强的定论,因此他们比较中意鲜艳的颜色。在课堂中,彩色的教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除了用彩色教具来教授颜色类词汇,教授其他类单词时也可用同样的方法作为辅助,便于幼儿反复练习。比如,文具类词汇pencil(铅笔),如果教师用若干彩色铅笔教具来帮助幼儿练习、认读,既有助于增强记忆,又能培养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幼儿的视觉神经发育得并不完善,教师需选用辨识度高的颜色。

其次,儿童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他们会按照自己的想象去使用不同的颜色,有时颜色会和画的线条混在一起,甚至有些儿童会分不清浅色画笔和深色画笔。但是,正是这样的行为活动会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1]。在课堂上,利用儿童的这一兴趣点,将涂鸦、描点、彩笔连线等课堂小活动和教学内容适当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生看图识单词时,多让学生描摹对应的图形或者给单词涂喜欢的颜色,他们会更加感兴趣。

无论是填涂还是认读,还需注意的是教具不宜过小。适当大小的教具不仅可以让儿童看得更清晰,减少不确定性,而且可以作为课堂游戏的工具,一举两得。

二、歌谣的运用在学龄前儿童课堂中的作用0到6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儿童对语言刺激非常敏感,而学龄前儿童正处在挖掘语言潜力的重要时期。发音器官、语音听觉系统和神经中枢的成熟是幼儿语言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生理前提,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和想象能力等心理发展是幼儿语言发生和发展的重要保障[2]。儿歌内容简单、贴近生活,形式简洁明了、朗朗上口,易被幼儿接受。学龄前儿童对儿歌感受力主要来自于对儿歌的节奏体验,为此,在学龄前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诵读、吟唱的方法来引导儿童学习儿歌,提高儿童的语言感悟和感知能力[3]。例如,“Londonbridgeisfallingdown,fallingdown,fallingdown.Londonbridgeisfallingdown,myfairlady.Builditupwithironbars,ironbars,ironbars.Builditupwithironbars,myfairlady.”这类儿歌句子短小,很多简单的单词反复出现易于记忆。语感在学习任何一门语言中都十分重要,正如牙牙学语的儿童刚开始唱着“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唱大戏”这样的歌谣。这种语感的训练,在英语的学习中起到了很好的启蒙作用。从儿歌本身来说,大部分儿歌都具有押韵的特点,并且曲调优美,内容生动有趣,节奏感强,是训练儿童语言节奏感的最佳材料。因此在课堂练习中,教师不妨将教学内容编成各种小儿歌,也能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儿童喜欢并善于模仿,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模仿儿歌,鼓励学生大声、大胆地跟着教师唱出来,从而提高学龄前儿童的英语语言能力[4]。

三、教师的语言运用在学龄前儿童课堂中的作用

(一)指令性语言简洁明确

教师课堂用语需要简洁明确,儿童才能准确地抓住主要问题,更好地参与配合教师。特别是在讲述规则时,教师更要明确要求听到口令才能做动作,如游戏开始时听到“onetwogo”才可以开始活动;课堂中抢答的幼儿听到开始口令“standup”时,需要站起来大声说“onetwo”,才能开始回答问题。

(二)指令性语言循序渐进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每次提出的问题应循序渐进,数量在一到两个比较合适。如果一次性提问的数量过多,会分散儿童注意力,超过儿童的思维能力。例如有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过尝试,让学生观察一幅图,并将所有问题一次性写到黑板上,学生的注意力会在四五个问题之后开始分散。常规做法是逐个提问,还可以两两分组合作,回答两个到三个问题,这些都是有助于提高问题回答率的方法。

(三)多使用激励性言语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龄前儿童的思维简单直接,教师点滴的鼓励也会成为他们更努力学习的动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的赞扬会让他们开心愉悦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多表扬,也可引导全体幼儿来赞扬。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有效地为其他幼儿树立正确的、积极的榜样,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幼儿在课堂发言中所犯的错误,教师应做到不正面批评,只要他们敢于表达,就应该被肯定[5]。

(四)肢体语言的配合运用[6]

在课程教授中,教师还需要配合肢体动作具体指示幼儿应该注意的对象,使他们明确任务。比如,在教授动作类词汇时,可以让幼儿配合这个动作演出来,加强记忆。在教授字母时,也可以设计一套可爱易学的字母操让他们边做动作边识记。另外,教师的肢体语言在鼓励时也会起到作用,如鼓掌、竖起大拇指等等,若是在幼儿回答错误时也能摸摸幼儿的头或拍拍他们的肩膀,也是一种很好的鼓励。

影响学龄前儿童英语课堂效果的更多要素仍有待探究,各种要素的运用需要进一步深析,才能更科学地发展学龄前儿童的英语教学活动,真正让学龄前英语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幼儿英语教师还要具有科研意识,在不断总结个人教学的基础上,学习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在不断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幼儿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英语教育技能和教研能力,引导学龄前儿童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雪梅.美术活动――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4).

[2]刘秀蓉.发挥音乐教育优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J].音乐时空.

[3]苗芳芳,李珊泽.儿歌与幼儿语言教育[J].语文建设,2013(4).

[4]马春玲.歌曲、歌谣在幼儿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选择[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5]刘云海.幼儿英语素质教育与幼儿英语教师素质[J].职业技术理论研究,2007(16).

[6]史爽.浅谈肢体语言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学周刊・艺术教学,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