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学实验操作步骤十篇科学实验操作步骤十篇

科学实验操作步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0:07

科学实验操作步骤篇1

一、手与浓硫酸相接触,应如何处理

此问题源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下册第53页底部.教材中指出:如果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关于这个问题,曾困扰笔者许久.此方法在初高中衔接时出现问题.高中教师认为,这涉及浓硫酸量的多少的问题,若浓硫酸的量多,则应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洗,若浓硫酸的量少,直接先用大量水冲洗.为什么会存在两种答案?笔者认为,初中教材中用到了“沾”这个词体现浓硫酸的量少.因此人教版教材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并未存在瑕疵,初中教材由于针对的是初中学生,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教材中的“沾”和“大量水”两个词对于浓硫酸接触到皮肤和衣物上的处理有了比较明确的指向.严格而言,浓硫酸接触到皮肤用大量的水冲洗,温度不会超过40℃,也不会把皮肤烫伤,所以教材呈现了正确无误的简单处理方式.教材一定会注意科学性和后续知识的连接性的,挖掘教材的一字一句,能在众多疑难杂症中找到相应对策.

二、分清实验步骤与操作步骤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发现,“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在操作步骤中的顺序问题一直困惑众多教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上册第45页中涉及的实验步骤为先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完成制取氧气的后续步骤.然而,某些中考题呈现的步骤却忽略了装置气密性检查这一环节,直接制取氧气.笔者深究认为,应理清实验步骤与操作步骤的区别,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属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应属于实验步骤,但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就应只呈现实际制取氧气时所完成的动手操作流程.因此,教材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过错.

同理,待理清上述问题后,就能对其他众多问题进行解惑.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下册第47页中关于“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中利用固体氯化钠配制溶液,提到的实验步骤有计算、称量、量取、溶解四个步骤,而“计算”只算作实验步骤,不能称为操作步骤;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16页“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师应注意:容量瓶的检漏与计算仅属于实验步骤,不能称为操作步骤.这是实验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三、Co2的检验

Co2的检验,源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下册第118页的“练习与应用”第1题,初中教参对此题的解答是: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Co2.教学教参对该气体的解答并没有错误,因为初中阶段不要求掌握碳酸氢钙的生成.因此,教师只需要在高中衔接时,对Co2的检验的方法进行拓展延伸,即:将生成的无色无味(排除So2的干扰)的气体通入足量的(因为足量二氧化碳会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会生成碳酸氢钙)澄清石灰水中,若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是Co2.

四、读懂教材,过渡自然

科学实验操作步骤篇2

一、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操作步骤,体会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以往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往往按部就班、机械地按实验步骤操作,所有的实验都成了验证性实验,导致对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的次序及操作细节都忽略了,而只注重实验结果。这就根本达不到实验的目的,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尽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从课本中的实验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实验步骤中的选材、实验的次序及操作细节等方面折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多问个为什么?有无其它解决方法?

如:在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实验时,教师首先让学生讨论分析其实验操作的细节,启发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酵母菌为什么要培养在淀粉液中?培养在苹果中是否可以?淀粉糊为什么煮沸后要冷却?瓶口为什么要加棉塞?为什么要放在温暖的环境中?

经过讨论,学生才真正地体会到了一个完整的实验步骤原来这么复杂、这么严密,需要注意很多问题,从而使学生真正地理解了实验原理,了解了整个实验安排的必要性,并进一步地懂得了实验步骤的设计需要大胆想象、需要考虑实验方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样为下一步有条不紊的实验操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大胆畅想,初步锻炼实验设计能力

学生在懂得了实验设计的科学性的基础上,教师就应创造机会,让学生扮演发明家的角色,自己去设计各种方案,去探究科学的奥密,去实践一下自己的能力,并在成功中享受到创造的喜悦。

如:在探究种子萌发条件实验中,提出假设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实验步骤。结果学生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了各种实验方案,其中虽然有些显得幼稚和不成熟,甚至有很多错误,但学生是在走自己的路,自己探索,自己运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我对他们的积极性仍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筛选了几个可行性较强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和验证。下面是一组学生设计的比较好的一个实验。

实验来证明“阳光是不是种子萌发必需的外界条件”。学生准备了两组种子萌发实验的装置,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一组装置放在阳光下,另一组放在暗室中,用有、无阳光照射作对照,实验结果就可以说明阳光对种子萌发是否有作用。如果我们只在阳光下做了种子萌发实验,没有做对照实验,就不能说明阳光是不是种子萌发必需的外界条件。

经过实际操作后,学生又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实验步骤和结果进行逐个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给予及时地纠正,从而使实验结果更加科学可靠。

三、激发学生实验设计的热情,使学生养成独立探索的习惯

学生对生物实验往往担心操作失败,缺乏自信心,慢慢地就失去生物实验的兴趣,更谈不上实验设计的热情了,尽对这一情况,我就鼓励学生说:“任何一项重大发明和发现,都是科学家经过多次的实验失败后产生的,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担心失败而不敢去探索,将会一事无成。”通过讲解并结合平时的实验教学,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发现探索空间,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探索的习惯,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和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以增强其自信心,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科学实验操作步骤篇3

   本文以这3种核心实践课程为例来探讨实习报告的撰写规范。首先,实习报告的封面应指明如下信息:实践课程名称、学校、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和提交日期等。其次,实习报告的提纲应涵盖以下内容:实习名称、实习目的、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和实习总结等。1)实习名称,用于概要描述实习内容,字数不宜过多,以20字以内为宜,可作为标题放在实习报告的最上方,也可以作为实习报告的正文放在最前面。2)实习目的,一般言简意赅,直入主题。例如,GiS软件操作的实习目的在于熟悉某GiS软件的某些功能操作,实现指定应用目标,掌握课堂教学的相关知识点;GiS软件研发的实习目的在于熟悉某编程语言、某GiS软件基础开发平台,掌握GiS软件工程设计与实现思路;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习目的在于精通制图软件的相关操作,掌握不同类型的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设计与编绘技巧。3)实习时间,包括完成实习内容的起始时间。另外,还可以在这一部分增加时间进度安排,用于进一步规划实践过程每一个关键步骤的完成时间节点。4)实习内容,是整个实习报告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实践过程的完整反映,需详细阐述实验环境、实验任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方面的内容。实验环境是指实践过程中涉及的各种软、硬件环境。除了实践课程所用的计算机硬件设施、操作系统,GiS软件操作的实验环境还包括各种GiS软件、数据库软件等。GiS软件研发的实验环境还包括编程语言、编译环境、二次开发平台、数据库软件等,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环境还包括各种图形图像处理软件、GiS制图软件等。实验任务是实习目的的具体化,通常通过完成某一个或多个实验任务来达到实习目的。例如,某地区地块拓扑关系的建立可以作为GiS软件操作的一个实验任务;某校园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可以作为GiS软件研发的一个实验任务;某地区人口结构分布图的制作可作为地图设计与编绘的一个实验任务。实验任务篇幅不宜过长,可略多于实习目的,通常用一小段文字进行描述。实验步骤是指完成实验任务的每一步操作、流程、思路等,应结合技术路线进行说明。从以往学生提交的实习报告中可以看出,在实验步骤的阐述中,一部分学生容易产生误区,如在GiS软件操作的实验步骤中大量插图,缺乏文字描述;在GiS软件研发的实验步骤中大量粘贴代码;在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步骤中仅指出图例设计与图面配置的结果。实验步骤的撰写应把握好度,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面面俱到。GiS软件操作的实验步骤应图文并茂,不必每一个参数的设置都配图,但需用文字进行说明,插图以关键步骤的实现效果图为宜,并辅以相应的文字表述。GiS软件研发的实验步骤应结合流程图展开,并辅以关键算法的代码。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步骤中,对于普通地图而言,应先指明地图符号设计和地图注记配置遵循的国家标准、地图综合选取和概况的方法与依据,再插入各种地图符号的设计效果图、地图注记的配置效果图、地图综合前后的对比图等;对专题地图而言,应先分析和比较现有专题资料,再统计分析各种专题数据,接着选择各种专题内容的表示方法,最后以各专题内容的表达效果作为插图。实验结果是指通过以上实验步骤,完成实验任务之后所得结论或取得的总体实验效果,一般以插图或插图加简要文字说明为主。GiS软件操作的实验结果可以是数据编辑处理之后的效果图、执行空间查询分析之后的效果图、二三维数据可视化表达效果图等;GiS软件研发的实验结果可以是系统运行界面、系统各功能操作效果图、算法执行后的效果图等;地图设计与编绘的实验结果可以是一幅完成数字化或地图综合后的普通地图,也可以是一幅完整的专题地图。5)实习总结,是对实践课程的整体回顾,是实习内容的进一步凝练与升华,能够体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是否进行了独立的思考。实习总结的内容包括实践过程的总述、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实践课程的收获与心得、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将来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改进的地方以及对未来从事相关实践活动的展望等。由于实习内容难免和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照本宣科的机械式实践课程学习固然有助于巩固课堂教学所学知识点,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利用所学GiS知识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鼓励学生在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充分进行外延拓展性思考,并将思考的内容记录在实习总结中,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在课外进行实验验证,如GiS软件操作中的缓冲分析拓展综合应用;GiS软件研发中最短路径算法的改进与优化;地图设计与编绘中的自动综合、注记自动配置等。这既符合国家对高校提出的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又能真正让学生发挥专业特长,将所学的GiS知识灵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还能为今后的各种创新性活动提供思路。最后,实习报告的图文格式方面应严格遵循科研要求,以养成良好的科技行文习惯。

   2实习报告评分标准

   实践课程的考核应包含2个方面:一是随堂考核,主要检查学生实习结果的质量;二是实习报告的考核。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实习报告的考核在实践课程考核中应占60%~70%的权重。对于实习报告而言,主要从4个方面进行考核:实习报告的组成部分是否齐全,如是否包含实习名称、实习目的、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实习总结等;实习内容阐述是否清晰,如是否详细阐述了实验环境、实验任务、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外延拓展性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图文是否规范等,考核因子及权重如表1所示。

科学实验操作步骤篇4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们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胃、肠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医生会对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在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1.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2.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3.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微调细旋使像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料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三、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我在下一节课前5分钟小测验,结果63名学生有60名均在90分以上,其余在80分以上。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四、对教材要求掌握但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

我们在初一(3)班、初二(2)班进行了实验考查,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鲫鱼的解剖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结构后,对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行考查,这个实验既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又考查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后面的生物实验打下基础。我参照了高中毕业生物实验考查《显微镜使用和临时装片制作》的方式及评分标准,三分之一的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评90分以上;多数在8分钟内完成,评80分以上;极个别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评60分。这样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做到人人过关。这样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生物课的兴趣。综上所述,通过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认真的科学态度,发展了智力,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提高了生物教学的质量。

科学实验操作步骤篇5

【关键词】生物学多媒体实验教学动手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145-01

一、教学经验

(一)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态度。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注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实验习惯应包括:正确使用仪器、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实完成实验报告、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节约药品和实验安全等。我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注意科学态度、规范操作上,对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出严格要求,对如何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则加以具体指导。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生物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生物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众所周知,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在让学生观察之前,可先向学生提出发人深省的有趣问题,或介绍有趣的知识,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三)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属于“填鸭式”的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选定实验教材,讲解实验原理、目的、方法和步骤,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依葫芦画瓢。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被局限在相应的理论课程中,办事循规蹈矩,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为了改革现有的生物实验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在学生掌握了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后,开展了生物综合实验。在综合实验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实验题目,亲自参与资料查阅、方案设计、方案评审、方案实施、实验报告等工作,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其创造力,并不要求学生像成人那样创造,去发现某一个新东西,而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创新,帮助学生形成爱探索、爱创造的习惯。那么,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大胆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观察、去实验,教师只是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促使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或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利用各种感官广泛收集实验过程中的多种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多角度认识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要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如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不仅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还培养了学生的规范操作能力。

二、教学总结

在生物学实验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较高;遇到问题后,大部分学生都愿意主动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后再与老师交流,并倾向于用自己设计的方案去解决问题;小组内交流的气氛比较热烈,学生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实验,这些现象在以前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中是很难见到的。不难看出,学生成为了实验的主体,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提高了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甚至激起了部分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他们表现出了较强烈的愿望,希望加入到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当中。

生物学教学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思维上有种陈旧的观念,认为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部分,实验教学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在实验教学的起始阶段我们一定要强调实验的重要性,改变学生轻视实验的传统观念,只有学生重视了,我们的实验教学才能有效地开展;

第二,由于实验器材和场地又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实验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操作;

第三,由于是开放式教学,个别学生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实验时临时应付,或者故意不参加实验,通过抄袭来完成实验报告;

第四,实验室的安全保障问题,每次均应有教师及实验人员值班。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思考和努力改进。

参考文献: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唐思成,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钟启泉,郑晓蕙.生物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4]彭小础.反思性教学与常规教学之比较=Jl.钦州师范高等科学学校学报.1999年3月

[5]肖自明.论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成长[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9月

[6]杨明全.反思性教学:步骤与策略[J〕.高中新课改专题研究.2003年第24期

[7]赵蒙成.反思性教学:教师在职发展的必要途径[J].课程与教学.2004年7月

科学实验操作步骤篇6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实验

初中生物新教材学生课堂实验共37个,这充分体现了生物教学大纲指出的“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生物科学的基本方法。”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大纲、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是我们生物教师的责任。现就我在教学中的认识谈几点体会。

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二、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三、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

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四、对教材要求掌握、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

进行了实验考查,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鲫鱼的解剖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结构后,对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行考查,这个实验既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又考查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后面的生物实验打下基础。我参照了

科学实验操作步骤篇7

考法一:教材基本实验的综合考查。一般以选择、填空等形式,考查教材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例:2010年四川高考第2题)

应对策略: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考纲要求的所有教材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考法二:实验原理的考查。(例:2007年全国卷i第30题第11小题:据实验的背景写科学依据)

应对策略:明确实验原理的概念、设计原则、及表述内容,从而确定解决方法。

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和思路,实验基本原理是设计性实验的基础,要研究实验,只有明确实验的原理,才能真正掌握实验的关键、操作的要点,进而进行实验的设计、改造和创新。

实验原理的设计原则:1.科学性:实验原理首先要遵循实验的科学性原则。实验中涉及到的实验设计依据必须是经前人证明的科学理论。如还原糖的鉴定,还原糖与斐林试剂产生砖红色的沉淀,淀粉的鉴定,淀粉遇碘变蓝,这都是科学理论。2.可行性:可行性主要是指从仪器选取、实验条件和操作等方面来看,实验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能否达到实验目的。3.安全性:实验方案的实施要安全可靠,不会对仪器、人身及周围环境造成危害,成功率高。4.简便性:实验便于操作、读数及数据处理。5.精确性:实验的误差应在允许的范围之内。若有多种可行的实验方案,应选择误差较小的方案。

实验原理的表述的内容:实验设计的整体思路,即通过……达到……的目的;还包括实验现象与结果出现的原因以及重要实验步骤设计的根据等。一般有两种题型:一种是知道实验的目的和材料写实验原理:1.自变量的作用的科学依据。2.操作自变量的原理。3.因变量获得的原量。另一种是做完了实验,根据实验的过程和步骤等写实验原理:

1.写出为什么这样操作?

2.写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

考法三:实验步骤的设计与完善。(例:2008年四川高考第29题)

应对策略:在遵循实验设计五大原则(即,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可重复性原则)的基础上,应用简洁科学的语言叙述,一般如下叙述:

1.分组标号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适宜的材料器具,选材应保持条件相同。将实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可分两组或若干组,并进行明确标记,如用甲、乙、丙或a、B、C或1、2、3,使人一目了然,便于实验的观察、统计、比较和叙述。常用语言模板如:选择长势相同、大小相似的同种植物随机等量分组,编号a、B、C等;取两支试管,分别编号甲、乙,各加入等量的某溶液;选择年龄、体重、性别、健康状况相同的某种动物随机等量分组,分别编号1、2、3等。

2.对照处理

根据实验的要求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处理,除实验变量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培养、饲养等条件要相同且适宜,即控制无关变量。要注意能体现“单一变量”的词语的准确使用,例如“等量”、“相同”、“适宜”等词语。

3.培养、观察、记录

找出具体的观察和记录对象,观察、记录、统计、比较实验数据和现象。如果实验现象是隐蔽的,必须找出具体的检测方法,以显现实验结果,便于观察。

考法四:实验结果的统计、预测和结论的得出。(例:2009年全国卷132题)

应对策略:实验结果是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或收集到的数据,如实验对象呈现的特殊颜色、气味、形态、生理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实验结果应是对实验现象的直接陈述,是实验反应的客观存在。实验结论是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合理迁移,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而得出的定性表述,是对以后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的“规律性”认识。实验的假设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理论、事实,对所研究的对象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性的答案或解释。实验结果预测一般与假设相对应:若实验结果与预测一致,则得出与假设一致的结论,即假设成立,反之,假设不成立。探究性实验的结果和结论不唯一,需分情况讨论:若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结果无显著差异,实验结论为:实验变量对结果无影响;若实验组和对照组结果(或效果)有明显差异,则得出实验变量对结果有影响的实验结论。

考法五:实验的评价及改进。(2010四川高考30题。)

应对策略:

1.实验评价——“五看”评价法

一看对照:先看有无对照;若有对照则需看对照是否合理:实验变量设置是否合理;是否有标记;是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是否排除了干扰因素。

二看步骤:步骤的顺序是否合理;步骤是否完整;具体操作有无违反生物学基本原理。

三看验证:实验结果的验证日标是否准确;验证方法是否得当。

四看材料:生物学材料选择是否得当;实验器材选择是否合理;药剂选择、使用、用量是否准确。五看条件:是否需要搅拌、加热等;实验所需的温度、光照等条件是否合理。

2.实验改进

实验改进是指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亡提出准确方案,常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若没有设置对照实验,要根据实验目的、原理,确定应设置的对照实验类型,进行补充。

(2)若操作步骤颠倒,应根据已有生物学知识进行调换。

(3)若实验条件错误,要根据实验的可行性、安全性进行调整,同时注意语言叙述的严密性。

科学实验操作步骤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课时情景教学教学评价

生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检验生物科学知识真理性的标准,同时也是生物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和检验知识的重要媒介和手段,是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1]。《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在这一课程理念指导下,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已呈现出从验证性实验走向探究性实验的趋势,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学习兴趣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国县级以下初中学校,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有待解决,为此,对新课程下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为例,对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几点改进,来探讨如何让学生人人都参与到实验中并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从而提高他们的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当前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县级以下城镇及农村初中学校,生物学实验教学存在诸多弊端。首先,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影响着生物实验教学的开展。作为副科,目前多数县级市内学校占课情况严重,初一生物课时安排规定每周三课时,实际每周只能上一到两课时。因此在实验课时间不足的情况下上一节高效的实验课并不容易。其次,初一年级学生对实验陌生而充满兴趣。但是多数学生缺乏科学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就会出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动手不动脑的情况。学生思维受到限制并形成心理惰性,兴趣下降,实验教学流于形式[2]。再者,多数生物教师过于依赖教材,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且过于重结果轻过程,忽略教学评价多样化的重要性。

二、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改进策略

2.1关于实验课时紧张的对策

探索性实验是知识讲授的有机组成部分,实验所需的时间有长有短,理论知识也有繁有简。例如“消化与吸收”一节内容,实验和理论所需时间都比较长,采用“先做后讲”比“先讲后做”和“边做边讲”的方式效果好。我们就用连堂的形式将两节课一起安排到实验室上,可使学生们有足够的时间操作和思考,效果很好。此外,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家的研究过程,也是弥补了实验课时紧张的一种方法。

2.2设置情景、激活问题

探究性实验符合初中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通过“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细嚼慢咽更有利于消化。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调动,接受知识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改进实验教学设计时,还可以把问题加到实验步骤中激发学生兴趣[3]。通过在实验步骤中设疑,引发学生思考实验操作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实验操作的意义。例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过程中,“步骤1取馒头用量:放入试管中馒头用量过多或过少对实验结果有什么影响?步骤2取唾液:如何取唾液,怎样取又快又多?”像这样把让学生思考的问题放在实验的方法步骤里,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去实验,激发学生对实验兴趣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实验方法步骤的改进

教材中的有些实验的材料及方法步骤不适于课堂教学,不应因循守旧,而应培养学生具有质疑教材的精神,试图改进实验步骤。如有的同学认为书中“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设置的变量过多难以理解,改进实验设计。

有的同学认为在课堂上利用酒精灯保持水温37℃,不安全且不好控制,经过小组讨论想到了用手握住试管代替利用酒精灯水浴加热的环境。取唾液时,教材中介绍的方法是将消毒的棉絮放在口中lmin,同学们普遍不接受这种方法,认为既不卫生,取到的唾液量又很少。在小组合作讨论后,有的组提议该实验步骤可以借助醋味增多唾液的分泌,并用一次性杯子喝一口清水(或凉开水),在口中含lmin,然后吐到小烧杯中。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生可以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生物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并在实验中发现一些有效的改进措施,帮助学生培养科学的试验方法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2.4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

探究性实验应该既重视过程又重视结果,所以要做好实验小结。在启发学生自我评价实验结束前,用一点时间让一些实验认真、观察细致、操作熟练、清楚实验步骤和实验目的、正确掌握了实验技能、并实验成功的同学简单谈谈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也要关注一些实验做的不好的同学或看不到实验结果的同学,鼓励他们的同时并让他们谈谈失败原因和吸取的教训。如在进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取唾液时,需口含消毒棉絮,有的同学怕脏等原因而不愿意做实验,以至实验效果不好或无结果,为此教师也要帮助其克服怕麻烦、怕脏的娇惯心理,改进实验方案让学生自觉做好实验。

三、结语

总之,应逐步提高生物教师和有关教育部门对生物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挖掘实验的可探究性,多让学生自主参与思考、探究和发现。再者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以上是本人在实验教学中的一些见解,需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新课程下的中学生物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汪忠.新编生物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ll7.

科学实验操作步骤篇9

关键词:实验教学能力兴趣

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的许多概念、原理、规律等都是通过实验发现的,生物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实验对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生物教师上好实验课,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才能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严重时会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二、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二、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会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像。用完显微镜应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要领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

三、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的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如在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这样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四、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识活动。由于这种实验条条框框少,不限制学生思维,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创造思维能力大有好处。新的教材恰恰增加了探索性实验,使我有机会进行教学实践。我具体的做法是,在学习新知识前,先围绕新知识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充分去讨论,然后让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自己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实验方法。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实验只能按其中的一种方法来做,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通过逻辑思维、分析、研究,最终真正找到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

科学实验操作步骤篇10

abstract:plantgenomicDnaextractionisthemostbasicmolecularbiologyexperimentforundergraduatestudentsinagriculturalcolleges,butthisexperimenthassomequestionssuchascomplicatedprocedures,time-consumingandfrostbiteresultingfromliquidnitrogencausedbytheimproperoperationofstudents,whichcanbeavoidedafterimprovementsinordertoensurethesecurityandthesmoothgoingintheexperiment.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Dna提取;改进

Keywords:molecularbiology;Dnaextraction;improvements

中图分类号:S1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5-0165-02

0引言

分子生物学实验是农业院校中为农学、园艺、植保和生物工程等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实验课,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重要遗传物质。快速提取高质量的Dna样品是进行pCR扩增、限制性酶切、Southern杂交、测序等分子生物学实验的保障[1]。因此,“植物基因组Dna提取”实验是分子生物学实验中最基础、最常用的一个实验。选择合适的方法快速提取植物基因组Dna显得极为重要。

该实验采用液氮研磨植物叶片,裂解植物细胞,再利用有机溶剂多次抽提,使蛋白质等沉淀于有机溶剂中,使核酸保留在水相[2]。实验需要配制大量的提取液,而且步骤繁杂,学生常常顾此失彼,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验。此外,在用液氮研磨植物叶片过程中,学生们常常会因为好奇或操作不小心造成液氮冻伤情况。鉴于此,笔者对该实验操作步骤做了些适当的调整与改进,化繁为简,缩短了实验所需时间,提取的Dna质量完全能满足后续分子生物学实验的要求,而且避免了液氮对学生们引起的冻伤;同时,在实践中总结出学生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减少了学生实验出错的几率,提高了学生实验教学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实验的基本原理

植物Dna提取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有CtaB法、SDS法、URea法等,这些Dna提取方法在原理上基本一致,都是用液氮研磨植物幼叶破碎细胞,利用CtaB或SDS、URea和β-巯基乙醇蛋白变性剂,再经加热使蛋白变性与Dna分离,在此基础上eDta鳌合金属二价离子、氯仿的抽提使Dnase对Dna的作用降到最低,经离心获得含有Dna的上清液,再用乙醇沉淀,得到生物基因组Dna。

2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①材料:用常规方法培育的大豆植株的叶片。②试剂:CtaB、乙丙醇、无水乙醇,苯酚:氯仿,teBuffer:异戊醇(25:24:1),氯仿。③仪器:高速离心机、恒温振荡器,恒温水浴锅。

3原实验步骤

用液氮对大豆叶片进行充分研磨,取0.2g分装到2.0mL离心管中。在离心管中加入750uL预热的CtaB提取缓冲液,用涡旋混合器充分振荡混匀,放置在65℃水浴锅中温浴30分钟。冷却4-5分钟,加入750uL苯酚:氯仿:异丙醇(25:24:1)混合,放置水平摇床混匀20分钟,12000rpm/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于1.5mL离心管中,加入等体积氯仿,水平摇床混匀5min,12000rpm/min离心10min。取上清,加入120uL异丙醇,12000rpm/min离心5min。弃上清,用乙醇洗涤、烘干后,用teBuffer溶解。

4改进后实验步骤

取大豆幼嫩叶片,用剪刀剪碎放入0.5ml离心管中。加200uLtpS提取液,用涡旋混合器充分振荡混匀,95℃加热10min,4000rpm/min离心10min。取上清,加入等体积的异丙醇混匀,12000rpm/min离心3min。弃上清,用乙醇洗涤、烘干后,用teBuffer溶解。

5效果评价

改进前,要用CtaB提取液、苯酚:氯仿:异丙醇(25:24:1)、氯仿反复抽提3次;改进后只用tpS提取液抽提1次。因此,改进后的实验既简化了实验步骤,又缩短了实验时间,而且通过改进后的方法提取的基因组Dna质量和数量完全能满足后续分子生物学实验的要求[3]。改进前,用液氮研磨植物叶片;改进后,用剪刀将植物叶片剪碎即可,虽然提取量会有所下降,但避免了因学生操作不当引起的液氮冻伤。

6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①要尽可能剪碎植物叶片。用剪刀将植物叶片剪成细小部分,剪得越细,提取的Dna的量会越多。

②要充分涡旋混合样品与提取液。因为此时Dna还没有分离,涡旋混合不会破坏Dna。充分涡旋使样品与提取液混匀,不要有结块儿现象,可提高Dna的提取量。

③操作要迅速、准确。剪切样品速度要快,转移样品要完全,以避免样品损失减少Dna的提取量。

7结论

通过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的改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研素养,还有效的缩短了实验时间、减少了学生实验出错的几率,确保了实验的安全、顺利进行,提高了教学效果。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持续革新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成为了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仍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学校的特色,积极探索并完善适合本校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詹少华,尹艺林.大豆基因组Dna提取纯化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3):9871-9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