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中化学实验归纳十篇高中化学实验归纳十篇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0:05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篇1

所谓归纳法,它是从一般性较小的前提出发,推出一般性较大的结论推理。它能将零碎的化学知识,复杂的化学原理,不同知识间的区别和联系简单化,条理化,系统化,从而使化学学习更简化,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果。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几点运用。

一、对比型归纳

比较归纳既可以强化对知识理解和应用,也可对求同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1.求同型归纳可归纳出知识的相似之处,可强化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如在学“碳,一氧化碳,氢气”的化学性质时可归纳成是有“可燃性”,“还原性”在学“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三种气体的性质时可归纳成都具有可燃性,点燃前都应检验纯度,在氧气中燃烧都可放热。

2.求异型归纳对相近的知识进行对比归纳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本质的区别可防止知识间的混淆,同时加深知识的理解。

如“氧化物”与“含氧化合物”可归纳成,氧化物是两种元素,含氧化合物是两种或多种元素的差别。金刚石和石墨、C60的物理性质差别较大是碳原子排列顺序不同。生铁与钢是含碳量不同。

3.类比型归纳通过对同类物质的性质的学习可用现有知识进行类推,先从理论上认识,再从实践中理解。

如先通过对“硫酸”,“盐酸”性质的学习可归纳出酸的通性。

(1)酸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2)金属+酸盐氢气

(3)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4)碱+酸盐+水

(5)盐+酸新盐+新酸

二、特性归纳

对物质的特性归纳,有助于掌握物质的本质,、特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含有亚铁离子的溶液为浅绿色,含有铁离子的溶液为黄色,含有铜离子的溶液为蓝色。

三、知识要点归纳

对学习的知识用简明扼要的字词或韵语加以概括,可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

1.谐音型归纳,可增强记忆效果激发学生兴趣,把握知识要点

如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可将步骤归纳成:“查、装、定、点、收、离、熄”―谐音为茶庄定点收利息。地壳中含有的元素前三位氧硅铝―谐音“养闺女”

2.字词型归纳,化繁为简,加强记忆。

如电解水实验,可归纳成:“正氧体―能助燃;负氢体二能燃烧。化学方程式计算步骤可归纳成设、方、关、比、算、答。

四、网络归纳

这种方法即有知识内容又有主体框架,能理清逻辑关系。能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掌握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是复习课中必用的方法。(略)

五、解题方法、技巧的归纳

在学习中可将解题技巧与方法加以归纳;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联系可有效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1.公式型归纳,这种方法具有直观性,可操纵性,能把抽象的事直观化,复杂的事简单化在学习金属与酸反应定量问题时可归纳成

反映消耗的金属质量×表现出的化合价数

H2的质量=

相应金属等相对原子质量

如判定等质量的铝、镁、铁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多少就可利用,mg:2m/24=m/12.al:3m/26=m/9.Fe:2m/56=m/28.al>mg>Fe

在学习酸碱盐之间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时可归纳成:溶液质量=可溶性固体质量+液体质量-气体或沉淀质量

2.精炼的语言型归纳。这种方法的掌握和使用,可以提高解题的速率和质量

在学习金属与盐酸溶液反应时可归纳成:“前置后、盐必溶、钾钙钠不行”。即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他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但钾钙钠除外)

在学习金属活动性探究时可归纳成:“一中间、二两边。”如设计实验证明Fe、Cu、ag的活动性顺序。即按金属的活动性把金属的位置排号在确定方案

①金属取Cu(即一)溶液取CuSo4\agno3

②金属取Fe、ag(即二)溶液取CuSo4(即一)

六、发散性思维归纳

这种方法可以将同种事物从各角度去理解它,可加强知识间的同步联系,又可使零散的知识融化它

如化学式可以表示意义:

表示一种物质;表示物质种元素的种类;表示一个分子中个原子的个数;表示分子中个原子个数比;

表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表示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表示物质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七、数字型归纳

这种方法能无规律的知识有序化,知识要点量化细化增加记忆效果,具有条理清晰任务明确的特点。

1.化学知识中,最多的归纳数字是“三”。

实验基本操作中有“三不准”,即不能用手直接拿药品;不能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不能把鼻子凑到瓶口闻气味。

酒精灯的火焰分三层。

三种可燃性气体即氧气、一氧化碳、甲烷。

三大化石燃料即煤、石油、天然气。

构成原子的三种粒子即质子、中子、电子。

2.化学知识中有时用几个数的组合来表示。

在过滤的实验中归纳成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液面低于滤纸边。三靠:倒液体的烧杯靠紧玻璃棒;玻璃棒的下端靠在三层滤纸一边;漏斗下端以较长的一面靠紧烧杯内壁。

初中化学知识可归纳成以下内容:

一个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

两种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两种分类:化学反应类型、物质的分类。

两种推断:元素、物质的推断

三种常见的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三种图示:原子及离子结构简图,基本仪器,实验装置图。

三个规律: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金属活动性顺序规律,物质间反应的规律。

三种计算:根据化学式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有关溶液的计算。

三种元素:(H、o、C)及其单质,化合物性质。

五种关系:化合价与化学式,无机物的相互转化关系性质与用途关系;溶液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五个判断:反应能否发生的判断,化学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计算法,物质性质描述的判断。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篇2

【关键词】高中生物归纳思维生物素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1B-0144-02

高中生物是一门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不像物理或者数学一样那么严谨,因此我们教学时可以适度从技术的培养偏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思维能力中,归纳思维方法是学生需要不断掌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人们以一系列经验事物或实验素材为依据,寻找出共同规律并进行假设推理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人类精神文明不断进步的产物,更是我们在进行教学时需要予以重视并不断培养学生的一种思维。它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使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归纳法包括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每种方法下又分为不同的方法,因此它是学生在生物学习乃至整个高中的学习过程中都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联系生活,讲解概念

概念学习是学生学习生物时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又因为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所以很多生物概念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联系生活常识,并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归纳,那么就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学习概念。

比如笔者在讲解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节课时,笔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糖类以及脂质的种类和作用,并能够明白生物大分子是以碳链为骨架,体现C是生命的核心元素。上课时,笔者没有直接将知识讲解给学生,而是问他们说:“同学们仔细想一下,你们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糖类都有哪些呢?”这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都纷纷列举:白糖、冰糖、葡萄糖,等等。之后笔者又问他们:“根据你们的化学知识,在你们列举的这些糖类中你们能够写出几种糖类的化学式吗?”让学生稍加思考之后,笔者请了几个学生到黑板上写下他们刚刚想到的化学式。之后,笔者指出他们在认知上犯的小错误并进行更正,然后进一步讲解本节课要学的糖类以及它们的化学式。这时,笔者仍然没有将糖类的概念直接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通过观察归纳这些糖类的化学式,让他们自己尝试对糖类进行定义。学生发现这些分子式中均含有C、H、o元素,经过归纳推理,部分同学已经能够较规范地定义糖类。

在上面的案例中,笔者没有直接将糖类的概念讲解给学生,而是联系生活常识一步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归纳、总结并进行推理,逐步形成概念。这样做不但能够较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初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意识。

二、制作图表,比较异同

高中生物的知识点非常多且细碎,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加以整理、总结,那么就会非常容易混淆甚至记不住一些知识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制作图表将知识点进行归纳并比较异同,以方便他们记忆。

比如,p者在讲解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这节课时,笔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以及主动运输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原理、归纳概念的能力。上课时,笔者简单讲解这些基础知识后,让学生做几道题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结果发现学生错得很多。他们纷纷表示知识点很混乱,分不清。这时,笔者没有责怪他们。为了进一步使学生掌握和巩固本节知识,让他们每个人都按照笔者的要求自己制作一张表格,这张表格要将之前讲解过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三种运输方式的运输浓度梯度、运输方向、是否需要载体和能量、每种运输方式的运输实例进行对比总结。大多数学生完成后,笔者让学生先互相参考并完善表格。之后,笔者又让学生做了几道题目,这次学生的整体情况比之前改善了很多,不但做题的准确率大有提高,速度也加快了不少。

在上面的案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制作图表,比较知识点之间的异同,较大地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学生在自主完成这个表格的过程中,不但回顾了之前学过的知识,而且也在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归纳能力。

三、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高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必然也离不开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生物实验数量多且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归纳总结,进行实验探究。

比如,笔者在讲解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六章第二节《细胞的增殖》这节课时,笔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细胞增殖的方式,并重点学习细胞的有丝分裂。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会涉及一个实验,即通过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来观察有丝分裂,这是本学期学习过程中较难的一个实验,因此,笔者没有直接在学生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带他们去实验室,而是先按照两人一组进行分组,让学生先行预习。笔者给每个小组发一份实验报告,让他们按照“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的步骤先预习这个实验。结合之前做过的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的实验,回顾归纳染色的步骤,并根据课本上的实验步骤思考以下问题:(1)培养根尖时,为何要经常换水?(2)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可以用丙酮代替么?(3)若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原因是什么?(4)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么,为什么?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应提前知晓或者在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因此学生在小组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都开展得很顺利,而且大多数学生能成功观察到了有丝分裂现象。

在上面的案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在正式实验之前进行知识的归纳总结与预习,减小了实验失败的可能性,提高了学生实验探究的效率,培养了学生归纳实验操作知识的习惯,对他们日后的实验探究大有助益。

四、提取信息,高效解题

由于学科的人文性与生活性,高中生物的题目有时不像数学一样那么简洁,冗长的题目往往会成为影响学生做题的障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利用归纳思维提高学生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做到高效解题。

比如笔者在讲解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这节课时,笔者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并能够阐述种群数量增长的种类和特点。上课时,在已经讲解了基本的知识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习题训练,其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D共四组实验……曲线图如下,请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1)图中曲线①②③分别是什么组;(2)B组和a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3)D组和B组实验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实验组aBCD

培养液中葡萄糖质量分数%4.04.00.80.8

培养液体积/mL200800200800

这道题目非常冗长,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这时我们要鼓励他们不要被题目的表象所迷惑,要利用自己的归纳能力从题目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X得较难的地方可以来问老师或者进行小组交流。在学生的努力下,终于攻克了这道题目,也大大鼓舞了学生。

在上面的案例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不要惧怕较长的题目,主动进行归纳,提炼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解答。这样做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归纳思维的重要性。

笔者通过联系生活常识可以更高效地讲解生物概念,通过引导学生制作图表比较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巩固知识,通过在小组合作实验探究之前进行实验归纳可以降低实验失败率,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归纳并有效提取信息更能提高他们的解题效率。这是我们在培养学生归纳思维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我们升华学生生物素养的不竭助力。

【参考文献】

[1]王熳.在归纳中提升――高中生物有效教学探析[J].教师,2013(25)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篇3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本节课的教学应该实现三个方面的目标:①知识目标:酶的特性(应用)。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对比分析能力、综合归纳能力。③情感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特度,培养不断探求新知识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二、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酶的特性的理解和相应的实验探究的过程;难点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探究影响酶的活性的条件实验。

三、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着重指导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因为本节课的教学核心是通过实验探究酶的特性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设计实验、独立操作、并通过分析现象及结果、最终得出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其次是指导学生对比记忆和分析归纳的学习方法。对比记忆是一种高效而科学的记忆方法,本节课中酶的特性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高效性与专一性类比、四个实验间的类比等内容采用对比记忆的学习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节课中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分析、设计实验、归纳总结酶的三个特性。

四、教学层次结构安排

酶的高效性与专一性虽然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通过演示实验强烈的对比效果,学生还是比较容易归纳,这两部分花费时间仅7分钟,而重点和难点是第三个特性——酶的作用条件,因此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在这部分内容上,从实验设计思路到取材、操作至最后得出结论,既要注意引导,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为了突破重难点,采取了4个步骤:

(1)演示归纳:演示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对酶的高效性进行归纳;演示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实验对酶的专一性进行归纳。

(2)实验探究归纳: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给的材料自主设计探究温度、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方案并通过操作结果归纳总结出温度和pH对酶活性有影响这一结论。

(3)图解归纳:通过出示图5-3酶活性受温度影响,5-4酶活性受pH影响这二个曲线图,让学生分析归纳出酶的作用条件温和这一结论;并且这两个图还可以作为学生今后学习这类曲线图表题的基础。

(4)强化练习:出示学案多媒体课件练习图、p86练习题对学生进行强化练习和检测,并布置课后思维发散题——一则广告设计和有关酶与社会联系的资料收集。通过上述步骤,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现对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髓,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本节课内容,板书设计如下:

酶的特性

(一)酶具有高效性

(二)酶具有专一性

(三)酶的作用条件

这种设计突出了两个特点: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篇4

一、培养学生的不完全归纳推理能力

所谓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一类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某种属性,从而得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在引导学生对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进行简单枚举归纳(不完全归纳的一种)时,要注意多举一些事例,否则就会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其训练方法是:先引导学生对每一事例的属性或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上升到一般判断。例如教学“金属是否容易导电”时,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一些常见金属进行实验并做出判断,再得出一般结论。推理过程是:

铁钉接入电路中灯泡亮了,说明铁容易导电;

铜钥匙接入电路灯泡亮了,说明铜容易导电;

铝丝接入电路中灯泡亮了,说明铝容易导电。

由此可以推断:金属容易导电。

由于以上是不完全归纳推理,所得结论不一定真实。为了检验它的真实性,教师可以让学生再对其他一些金属物体进行检验,只要没有发现反例,就说明“金属容易导电”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二、培养学生的完全归纳推理能力

所谓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中每一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对象都具有某种属性的推理。完全归纳推理是一种必然性推理,在应用这种推理方法时,应当注意:推理的前提必须对某类事物的所有对象的情况一一作出判定,决不能遗漏;同时,前提所判定的事物情况必须真实可靠,不能有一个是虚假的。如在教学《水的浮力》一课时,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会先认识到,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又通过实验认识到,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都会受到水的浮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归纳推理:所有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所有在水中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由此可以推断出: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以上推理即完全归纳推理过程,这种推理的前提考察了浸在水中所有物体的全部情况,所作出的断定没有遗漏,而且所断定的情况又都是经过实验所证明的,因此所得出的“所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结论是真实的。

三、在对比实验教学中,教给学生归纳推理的方法

1.“求异法”在对比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求异法是不完全归纳推理中的一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它在自然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它要求被考察的两个场合,只能有一种不同情况,其他情况必须完全相同,只有这样才能确定这个不同情况是被研究现象的真正原因。如果不同情况不只一个,就不易确定被研究对象的真正原因。在对比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点。在教学《怎样加快溶解》一课时,为研究搅拌能否加快溶解这一问题,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实验的相同条件是:两个杯子大小,水多少,水温及放入高锰酸钾数量,颗粒大小均相同,不同条件是一杯用小棒搅拌,而另一杯静止不动。其结果是:搅拌的杯子里高锰酸钾溶解得快。由于两实验中唯一的不同情况是搅拌,由此可以判定搅拌是使高锰酸钾溶解加快的真正原因。

2.“共变法”在对比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共变法也是探求因果联系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在自然对比实验教学中应用也比较广泛。其基本内容是:如果某一现象发生某种程度变化,另一现象总是随之发生同程度变化。那末前一种现象就是后一现象的原因。仍以《怎样加快溶解》一课为例,为研究温度高低对物质溶解快慢的影响,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以下实验操作:同时向三个杯中倒入同样多的30℃、50℃和80℃的水,同时各放入一粒大小相同的高锰酸钾,在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情况后,可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推理:

水温高低,高锰酸钾溶解快慢: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篇5

关键词:思维的切入点思维品质思维的自主性演绎与归纳

新课程的核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不追求对科学事实和信息量的更多占有,而是对核心概念和科学思想的深刻领悟。

一、思维的切入点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阿基米德曾自信地这样说。怎样让学生对核心概念和科学思想达到深刻的领悟,需要给学生一个支点,那么这个支点就是思维的切入点。归纳知识,解决问题都需要准确地切入,切入点准确,效率就高,反之就低。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要给学生思维的切入点,就要培养学生发现切入点找出解决问题关键点的能力,提高敏锐度。

例如,有很多学生学习化学用语、运用化学用语的能力比较薄弱,原因就是对化学反应的原理理解不深,归纳不够,书写方程式生搬硬套、死记硬背,配平用时很多。其中有许多切入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发现。如偏铝酸钠和酸的反应,如果这个反应不加以分析,学生写方程式肯定存在思维障碍。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该反应可以看做是较强的酸制取较弱的酸的反应。该反应怎么配平,配平的切入点是酸碱的元数。氢氧化铝作为酸是一元酸,作为碱是三元碱,那么1mol偏铝酸钠和1mol氢离子反应生成1mol氢氧化铝。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切入点是氧化剂还原剂化合价的变化,而非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切入点则是酸碱的元数。

这种思维切入点的引导,具有化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重要价值。

二、教学过程中重视“演绎法”与“归纳法”的运用

布鲁纳和奥苏倍尔是美国非常有影响力的两位教育家,他们的理论在现代教育论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他们的教学观点,特别是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却大相径庭。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奥苏倍尔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演绎的过程。演绎法是从一般到特殊,优点是由定义根本规律等出发一步步递推,逻辑严密结论可靠,且能体现事物的特性。缺点是缩小了范围,使根本规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展现。归纳法是从特殊到一般,优点是能体现众多事物的根本规律,且能体现事物的共性。缺点是容易犯不完全归纳的毛病。

两种教学方法反映在课堂教学中教的顺序、学的顺序不同,学生的思维方法,思维方向也不同。

那么哪一种理论适合高中化学教学?通过长期实践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归纳与演绎不能简单地割裂开来,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独使用某一种教学法。“归纳法”由学生自己积极思考,主动获得知识,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功能较强。但学生如果不是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直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则较难适应,课堂上花费时间多,所定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完成,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把握。演绎法能较好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容易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网络,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目标容易驾驭,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主动探索意识培养不够,直觉思维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训练。

两种教学法各有优缺点,但归纳法和演绎法在应用上并不矛盾,有些问题可采用前者,有些则采用后者。而更多情况,将两者结合起来应用,则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再看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第三册教科书以陈述性语言为主,栏目为辅助内容,表述方法以演绎法为主。而新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不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采用了多种形式的叙述,增加了设问、自问自答等,用栏目展示的形式来表达主要内容,表述方法把演绎法和归纳法结合起来,体现了两种不同方法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栏目,“归纳”、“演绎”的特征非常鲜明。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都把各块知识内容中的重难点作为背景,选择不同的思维激活点,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进行设问。

我曾在不同班级进行过多次同一教材不同教法的对比尝试。

三、强化几类意识,多角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1.分类意识

分类方法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没有分类方法,客观世界就是杂乱无章,就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分类是一种能力,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苏教版必修(1)中第一单元第一节就是“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是“物质的分类”,它们都对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了归类和分析,突出了分类的重要性,也启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培养分类意识,这既对学生作出要求又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分类”贯穿于教法和学法之中,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使得知识的逻辑层次更清晰,记忆更牢固。分类意识的强化,有利于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有序性、深刻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

2.实验意识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归纳

高考复习课,由于受课堂容量的限制,一般教师多采用演绎式教学,即先告诉学生该这样,不该那样,学生自己没有总结、归纳、提练的过程,很难理解到位,印象也不深刻。而归纳教学法模式是指教师利用一系列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从许多个别例子中归结出某种原理或定律。此种教学法一般适用于抽象概念的教学。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多是先行让学生从观察、体验中认识到某种观念的实例或特质,学生有较多机会从实践中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的角色是资源的提供者及活动的带领者,主要是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积极参与者课堂的活动。这种教学模式在生物高考复习中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也有很大作用。

教师应树立新课改理念,更新自身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保证。复习课,更应多归纳,而且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归纳。归纳那些内容、以何种形式,都应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定,而不能由老师包办。复习其实就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目的在于“把厚书读薄”。归纳不是进行知识的简单堆聚,而是为了找出知识的本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从而提高自身对知识的理性把握。

高三复习,要注重运用归纳的方法。

(1)整理笔记的方法。如:复习生命的结构基础这章内容时,按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来进行归纳整理。其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做到对本章学习内容一目了然。

(2)分类归纳法。在复习完一个模块或一个阶段的知识后,可以按着知识体系的不同,对同类知识内容给予归纳。如:学完生物的结构基础后可按生物有无细胞结构分类,对细胞生物又按真核、原核来归纳。

(3)按序归纳法。这是按照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这种归纳方法有利于帮助我们建立起知识体系,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住知识内容。

(4)绘表归纳法。按照知识类别及要点项目,使用表格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归纳。可以绘制归类表、对比表。这种表格归纳法,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列表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等等。

(5)列知识树法。这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以知识概念为主干,对知识细类及细目进行层层分解的归纳方法。它体现了知识概念的等级次序,对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大有益处。如近年来在高三生物复习中常用的“概念图”。

(6)题型归纳法。这是按照高考题型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提高解题速率和成功率,对高考复习至关重要。如:对实验设计题可归纳出一般解题规律,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思路设计实验步骤预测结果并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牛顿是一位因创立了牛顿力学而蜚声世界的科学家,但他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却有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企图把一切自然现象都归纳为机械运动,以致被恩格斯谑称为“归纳法的驴子”。在生物教学中,面对零碎的生物知识,为提高教学效率,进行归纳分类,是教者和学者常用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解决问题时,常常把规律绝对化,把问题硬往“规律”上套而犯错误并不鲜见。因此,如何避免犯这类错误,是教者不能忽略的。运用归纳法归纳出的知识规律时,一定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才不会成为“归纳法的驴子”。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篇7

关键词:归纳法科学确证作用原理

归纳法作为一种科学方法,其作用在哲学界一直颇受争议。古典归纳主义者认为归纳法是唯一科学的方法,坚信归纳法在科学发现和科学证明上的双重功效。“休谟‘归纳问题’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归纳法和归纳逻辑的信念,让人们逐渐放弃了归纳法是科学发现的方法的观点,将归纳的功能限制在证实甚至是检验的范围内”,[1]进而建立起各种归纳证明的理论。

一、关于归纳法在科学确证中作用的不同见解

通过科学发现的活动,科学家提出了理论假说之后,面临接受质疑的挑战,证明理论假说的正确性和较之其他的可供选择的理论假说的优越性,是科学家为其理论假说进行辩护的必做功课。纵观科学史,用归纳法作为一种证明理论假说的方法是科学研究事业的一种传统。人们由于持有不同的逻辑观念,对归纳法在科学证明中的作用有不同见解。

古典归纳主义者是归纳法的忠实拥护者,他们认为归纳不仅是发现的方法,而且是证明的方法。运用归纳法不仅可以发现科学命题,而且可以证明理论假说。在古典归纳主义者看来,只要满足归纳法所需要的条件,从一系列有关观察事实的单称命题就可以推出一个关于原理或定律的全称命题,这种思维进程在逻辑上是完全合理可靠的。前提中关于观察事实的单称命题的真伪,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确定。排除不符合事实的观察命题,符合事实的观察命题的真将被万无一失地传递到归纳结论上。因此,古典归纳主义者深信,建立在观察实验基础上的有关单称命题,既可作为发现全称性命题的前提,又可作为完全证实全称性结论的论据。

与演绎推理不同的是,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是或然性关系。古典归纳主义的致命弱点是无视归纳法的或然性特征,把归纳法看做是科学发现与科学证明的唯一可靠的方法,夸大了归纳法在科学发现和理论证实中的作用。事实上,一个理论完全被证实,意味着需要穷尽一切由这个理论演绎出来的个别事实,这是不可能的。

虽然在面对明确限制了考察范围的对象时,科学工作者可以运用完全归纳法,但是,科学研究总是要面对更广阔的对象,当科学工作者运用归纳法处理无穷个体的对象时,总是要跨越很多个体对象,个体对象的不可穷尽使得一个理论被完全证实是不可能。因此,现代归纳主义者放弃了完全证实的信念,代之以确证。归纳确证是一种若证实理论,即追求一定程度的证实,而不是完全证实。正如卡尔纳普认为:“如果证实的意思是决定性地,最后地确定为真,那么我将会看到,从来没有任何‘综合’语句是可证实的,我们只能够越来越确实地验证这个语句。因此我们谈的将是确证问题而不是证实问题。”[2]因此,现代归纳主义者认为归纳理论就是一种关于证实程度的理论,他们求助于关于随机过程的数学理论,建立起归纳概率逻辑。

归纳概率的确证理论由于要借助于一组观察数据,观察的不确定性导致观察数据的非精确性,因此而得到的概率能否确证科学命题表现出一些困难。因此,以波普尔为代表的证伪主义者认为理论的证实是永远不可能的,他们不采用了检验的可证实性原则,转而采取检验的可证伪性原则。

古典归纳主义者坚持理论可以完全证实,这是关于归纳理论的一个极端;证伪主义者坚持理论完全不能证实,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现代归纳主义者认为:“一个理论能否在科学大厦中占有一席之地,取决于它能否得到相应的确证。”[3]一个理论的相对的、一定程度上的证实即确证是可能的。

二、归纳确证的原理

作为一个普遍定律,必须具有普适性,在其相关的范围内,不仅过去有效,现在有效,未来也有效。由于一个假设的普遍定律所涉及的具体事例是无数之多,人们对无数具体事实一一给以验证是不可能的,因此,人们只能以一个定律所涉及的部分具体事例验证一个普遍的定律。这种验证不是完全的验证,而是一定程度上的验证,我们把它叫做确证。显然确证的方法只是一种不完全的归纳法,其论证形式正如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形式。

e1:S1是p

e2:S2是p

e3:S3是p

en:Sn是p

………………

h:所有S都是p

在以上论证形式中,作为论证的前提的e1、e2、e3、en是一个个单称陈述,是由观察、测量和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个别性经验事实。作为论证的结论的“所有S都是p”是一个全称陈述,它表达一个接受验证的理论假说h。“……”表示没有穷尽所有的经验事实,所以,这样一种归纳论证的提前与结论之间只具有一种或然性的关系。在这种或然性的推理中,前提的真无法保证结论的真,因此,通过归纳论证的方式,不可能完全证实一个理论假说,而只能给这个理论假说以某种程度的证实或支持。

现代归纳逻辑引进了逻辑概率的概念表示归纳确证的前提对结论的确证度,把归纳逻辑量化,发展出一种定量的归纳逻辑。按现代归纳主义的做法,证据(“e”)对于假设说(“h”)的确证度(“c”)以下面的公式来表示:

c(h,e1e2……en)=r

上式表示归纳前提(证据)e1e2……en联合起来,将逻辑概率r给予归纳结论(假说)h[4]。

我们应该看到,在上述归纳确证的原理中,作为确证前提的事例e1、e2、e3、en给予假设定律h的支持强度被看做是等价的,确证的程度取决于前提事例的数量,前提中陈述的事例愈多,给予结论的支持度就愈高,反之越低。事实上,每个确证事例是不一样的,它们给予理论假说的支持强度也不一样,有的确证事例比另一些确证事例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即给予结论更强的支持。因此,理论的确证既不可以简单地交给确证事例的数量,又不可以简单地只关注确证事例的质量,而是要把定量考察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把静态考察与动态考察统一起来。

三、归纳是科学确证的重要方法之一

古典归纳主义者和现代归纳主义者都不同程度地肯定了归纳在科学确证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运用归纳法确证假说性的经验定律是科学研究事业的一种传统。当一个理论假说已经提出以后,科学家尽可能搜寻迄今为止已有的经验事实支持这个理论假说,这时科学家们经常用到列举式归纳确证法。列举式确证是归纳确证的一种常见操作,例如,为了确证“凡金属都导电”这个理论命题时,列举“铁导电”、“铜导电”、“铅导电”……以此确证“凡金属都导电”。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论学说之后,许多科学家搜集了大量医学、胚胎学等证据捍卫进化论,采用的也是列举式归纳确证的方法。

现代实验科学常常采用归纳确证法。科学家为了确证一个理论假说,变幻各种条件做实验,以期有相同的结果,其实是列举式归纳确证的一种特殊形式。科学史上有许多假说都是这样确证,如罗伯特·科赫验证杆菌是炭疽病的根源,伽利略验证“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奥斯特验证通电导线可以使磁针发生偏转的理论等。

四、结语

虽然古典归纳主义者和现代归纳主义者对归纳法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他们对归纳法的科学论证作用有某种程度的契合。古典归纳主义者采取强证实观点,坚信归纳法对科学假说的完全证实作用,而现代归纳主义者采取弱正式观点,认为归纳法只能给科学家说一定程度的证实及确证。强证实观点经不起归纳或然性问题的质疑,归纳确证的观点则给自己的理论留足了生存的空间。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归纳法作为一种科学确证的方法,为经验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太忠.归纳法的科学方法论渊源[J].宜宾学院学报,2013(2):5.

[2]洪谦.逻辑经验主义(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69.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篇8

关键词:情景导入;性质猜想;实验探究;归纳拓展;迁移应用;概括整合

高中化学新课标的教材体系对原教材进行了大幅度地修改,尤其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原来教材的六章内容压缩为必修教材中的两章内容,且选修教材中除了《化学与生活》涉及了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其余选修教材中几乎未涉及。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不重要吗?肯定不是,因为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是构成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和骨架,元素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的主体,贯穿于化学学科的始终。它又是学习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和化学实验等其他化学知识以及学习其他自然学科的基础。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可以综合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与素质,可以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科学的情感。

新教材在贵州已使用四年,许多高三一线的化学教师在复习中均感觉到,课改后的学生在这部分知识上较课改前的学生有较大的缺陷。这是因为在旧教材中,总体说来是以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为主要依据。而新教材完全不同,在教学中,要紧扣新教材的特点,从元素化合物知识与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角度去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把课堂学习与知识的应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就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的感悟和想法,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新授课这部分内容的基本结构可归纳为:“情景导入―性质猜想―实验探究―归纳拓展―迁移应用―概括整合”。

1.情景导入: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就能迅速吸引观众,让人产生非看不可的强烈欲望。情景导入即课堂导入,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特点,学生特点,有意识,有目的运用各种教学媒体,通过不同的方式引入新课的一种教学行为,是课堂的起始环节。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倡导在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背景中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利用多媒体等形式展示给学生。

案例1:“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导入

【教师】大家都知道,水能灭火。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教师提前准备一装有少量乙醚和钠的蒸发皿)注意看当我把水滴入蒸发皿的时候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呢?(教师用胶头滴管滴少量水在蒸发皿中,突然燃了起来)

【学生】满脸疑惑,滴水生火?

【教师】实际上这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物质――钠有关,钠还具有哪些性质呢?请你动手做一下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并思考问题:钠可以用小刀切开,说明了什么?……

好的课堂导入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紧紧抓住学生心弦的教学情意,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或趣味横生,或处于新旧知识的认知冲突中,产生探奇觅胜的求知欲,很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于是我们便自然进入第二步。

2.性质猜想:该步骤是想模拟前人研究该物质性质的过程,也是依据新课标倡导的目标体系之一“过程与方法”出发设计。同时也能联系前面所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以金属活动顺序表为线索,让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分析、归纳的能力。

案例2:“钠的化学性质”的学习

【教师】同学们对钠有什么样的认识,我们在前面的化学知识中有哪些提到过钠?

【学生】我们只知道钠的化合物,金属活动顺序表中知道钠应该是活泼性强的金属单质。

【教师】对了,大家见过钠的化合物,没见过钠单质,其实也说明钠是一种很活泼的单质,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也知道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钠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呢?钠我们知道它有+1和0价,所以钠单质应该有还原性,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3.实验探究:新课程强调“在做中学”,尤其是将“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应用在实际的教与学中。目的是通过课堂上师生对所设计问题进行讨论、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也是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的具体体现。

我们高中的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也不是简单做做实验,应该在做实验的同时让学生回忆知识,分析应该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然后进行实验验证。探究实验就应该设计好实验的步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前人掌握这部分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介绍一些实验的方法,实验的基本操作。

4.归纳拓展: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大量叙述性材料为特征,它的学习是一种掌握事实的学习,学习时易于产生兴趣,却难于保持;易于理解,却难于记忆与运用。所以通过实验探究,要引导学生归纳出本知识点的主要内容,总结出学习本知识点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本知识点。元素化合物课要充分利用基础理论的指导作用,揭示知识内在联系。例如,学完钠的性质后,我们来小结一下学习金属的步骤和思路:(1)钠与非金属的反应(与o2、S、Cl2)(2)钠与水或酸的反应(3)钠与盐溶液的反应。如果我们去学习其他的金属,也是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学习,在这些通性的基础上掌握其特殊的性质。现在我们来学习一下铝的性质……。

5.迁移应用:新课程则更加重视课程的“社会性”――“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新课程一贯秉承的理念。注意落实元素观、分类观和转化观。通过例题、练习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例如讲到Fe2+性质后,知道其还原性较强,易被酸性Kmno4氧化,请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写出其离子反应方程式,再写出如果K2Cr2o7氧化Fe2+呢,请写出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于是便可归纳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讲到喷泉实验时,归纳出喷泉实验的原理,知道只要气体在液体里溶解度大都可以形成喷泉,于是能形成喷泉的组合就可以是Co2(酸性气体)、KoH溶液;还可以把喷泉实验化解为与物理联系的题目,例:在一个容积为250ml的烧瓶里装满某气体,如果形成喷泉的导管高于水面30cm,小滴管里装入0.5ml的水,当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多大时才能形成喷泉?通过这样的题目开拓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对该知识有更多的了解,也知道各学科的相互联系。

6.概括整合:化学必修1的元素化合物从覆盖面上看,几乎涵盖了原来高中化学中的物质。但是相关物质的知识内容的深度与难度下降了,而且细节性的知识不要求,即面广要求低了,突出了核心,对核心知识和观念方面的知识要求提高了。化学必修1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如果仍然像原来一样将某个知识内容挖掘得很细致,必然造成教学时间不足。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大量叙述性材料为特征,它的学习是一种掌握事实的学习,学习时易于产生兴趣,却难于注意的保持;易于理解,却难于记忆与运用。因此,教师要改变原来关注细节的教学,转变成抓核心的教学,让学生建构核心认识,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元素化合物知识中的核心内容进行整合,回顾过程与方法,形成知识网络。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王磊.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篇9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化学;分课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20-01

课型一:新授课

化学新授课主要有概念理论新授课和元素化合物新授课两类。

1、概念理论新授课。基本模式:“自主预习――问题探究――展示交流――精讲归纳――巩固训练”。

高中化学知识中属于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很多,有的形成了独立的单元,如物质的分类、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等等;有的穿插在元素化合物知识中,如有机化学中的烃、苯的同系物、醇、酚、醛、羧酸、酯等概念。因此,概念理论新授课这种课型非常普遍。在进行概念理论新授课的教学时应主要采用“自主预习――问题探究――展示交流――精讲归纳――巩固训练”的教学模式。

自主预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导学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或其它材料)、观察(实物或图片、模型)、实验等多种方式进行自学,使学生亲身体验思考的过程,主动尝试解决问题并获取新知识。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固然是主要的,但绝不能淡化教师的作用。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恰当的方式;要控制合理的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要加强对学生的自学指导,要加强辅导,在巡视中留心学生的疑点,使后续的讲解更有针对性。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问题探究的前提是创设高质量的问题情景,围绕某一概念或理论精心创设问题或问题组,创设的问题要具体明确、贴近学生的实际,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要有启发性、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要具有可操作性、能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切忌“假、大、空”。问题探究的形式可灵活多样:或问题组或图片或投影或实验或材料等等。关键是激活学生思维,真正让学生大脑动起来。

精讲归纳:所谓精讲,就是讲学生所需。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1、适时启发点拨,释疑解难;2、抓住要害,讲深讲透。做到“三讲,三不讲”,提高课堂效率。归纳是精讲的延伸、巩固与深化,通过归纳让学生对每节课所学内容更加清晰明了,知识更系统化。

巩固训练:以小结、练习等形式检查落实学生对概念理论的掌握情况。

2、元素化合物新授课。基本模式:“自主预习――实验探究――展示交流――精讲归纳――巩固训练”

元素化合物部分描述性知识较多,适合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还要精心设计针对性强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深化、规纳总结、迁移应用。

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特别是化学性质的教学时,要特别突出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策略。既要重视教材中现有的实验,也要根据教学内容补充一些针对性实验,既要重视教师对实验的演示,更要创造条件,尽量让学生多做实验。

课型二:习题课

1、展示习题:把习题中所涉及的知识点,目的展示给学生。2、分组讨论:将学生根据班级情况进行分组,分析解题的关键、思路、方法和答案。3、学生分析:各个小组分派代表对所展示的题目进行解题思路分析,并由其他组成员对分析人在讲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补充。4、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性的点评,对于好的地方进行及时表扬,讲解不到位的地方给以相应的补充和纠正,对于重点和难点的内容进行强调、分析。5、师生总结:题目讨论结束,教师指导学生对习题讲解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进行相关的归纳总结。6、平行题练习:通过师生的共同总结,得出规律之后,然后再把这种规律应用到其他的相似的题目中去,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7、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虽然所用的时间不多,但是能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恰到好处的课堂小结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使重、难点得到强化和升华,并且还能引导学生探讨钻研,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习题课课堂小结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以学生自述、教师展示知识网络的形式,也可以习题的形式,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8、作业布置:作业是教学反馈的形式之一,有效的作业布置能使教师和学生了解教与学的情况,从而调节教与学的进程和方法。

课型三:复习课

在进行单元复习或阶段综合复习时,常常需要进行知识梳理。在这种课型中应主要采用“自我梳理――展示交流――精讲归纳――反馈提高”的教学模式。

自我梳理: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我归纳总结。

方式:可采用设计知识梳理专用纸,主要体现如下栏目:

知识归纳:(主要包括基本知识点、知识点间内在联系、重要规律等,可以用知识网络、列表等形式)

知识疑点:(交流讨论时需侧重解决的问题)

经典摘要:(交流时认为精华的东西、或深受启发的东西以及老师强调的东西)

展示交流:是知识梳理课的核心策略和主要环节,是在自我梳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展示并交流。按照教师事先分配的任务,先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全班整体交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阐释自己的观念和见解,进行生生、师生、组生、组组互动,主角是学生,教师是其中平等的一员。

高中化学实验归纳篇10

关键词:归纳推理课程;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利用归纳推理方式可以对数学概念、规律等内容有一个系统性的理解,建立数学知识体系,并且利用归纳推理还能够快速找到数学问题的关键点。

一、归纳推理课程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分析

1.统筹归纳推理课程内容

小学数学归纳推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枚举归纳推理,另一种则是科学归纳推理。枚举归纳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其在推理过程中主要是依据推理对象外部联系做出结论,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状态及心理特征,是不同数学水平的小学生都比较容易接受的数学归纳推理模式。科学归纳推理方法应用范围较广,其不仅适合在小学中年级数学教学中使用,同样还适合在高年级中使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科学归纳推理方法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让小学四年级学生观察8.6÷22得到的商为

0.39090…的长除法,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言,从该组计算中可以得到两个结论:(1)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能够发现商依次为3,9,0,9,

0,9,0……由此可以推断再计算下去后面的商依然为9,0,9,0,从而得到该除法计算的商为循环小数;(2)学生在长除计算期间还

可以发现余数9,0,9,0,不断重复出现,从而导致商重复出现,商与余数具有因果关系,这个计算推理的过程就属于科学归纳推理。

2.归纳推理课程内容要素分析

要实现归纳推理课程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大的作用力,在应用归纳推理课程教学之前应对归纳推理课程内容要素进行有效分析,重点分析数学对象其本身所具备的性质及特征,讨论数学各知识点及对象间之间的关联性,了解了这些内容,那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数学知识及知识中的难点进行归纳推理。例如,18这个数字,既可以说它是一个偶数或者二位数,又可以说它是6的倍数等,从不同的数学角度出发其所诠释的数学含义也是不同的,因此,要对将要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归纳推理课程内容要素进行分析。另外,在归纳推理课程内容要素分析过程中,还需要对数学对象间的差异性及共性进行分析,例如,10,15,30,这三个数的共性有很多,它们都是两位数,且都是5的倍数;三个数的差异性,10与30是偶数,而15是奇数,10是2的倍数,15是3的倍数,30是5的倍数等。将归纳推理课程内容融入小学数学课程之前应全面了解归纳推理课程要素,这样当归纳推理课程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课程中之后,教师就可以明确地应用这些归纳推理要素,引导小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合理解决数学教学中的难点。

二、归纳推理课程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小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将整个小学阶段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小学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与高级阶段,在归纳推理课程教学实施中,应遵循有由浅到深、从低级向高级、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养成善于归纳推理的习惯。将归纳推理课程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小学生能够运用归纳推理的方式对数学对象及知识有一个清晰的把握与分析,从而使小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更加稳固,提升小学生的整体数学水平。一般情况下,在小学数学归纳推理课程实施中需要经历三个步骤:(1)前归纳阶段,这个阶段重点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在学习中不断积累数学经验。所谓的数学经验就是积累一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分类比较的经验;(2)数学归纳推理的初级阶段。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及分类比较经验的基础上开始进行相对较为系统的归纳推理学习,积极寻找数学学习中的变化规律,从而找到适合自身数学学习的归纳推理方式;(3)数学归纳推理的演绎阶段。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将教学相关问题导入教学课堂,以问题为引子,

让学生进行思考或者讨论,然后由学生表达自身的整个归纳推理过程,对于学生归纳推理不完整的部分,教师应给予正确性引导,从而使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数学归纳推理模式。

小学数学归纳推理课程是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小学教师应积极地将归纳推理课程合理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那么要保证小学数学归纳推理课程内容实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应将小学阶段分为不同的归纳推理学习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使其形成属于自身的归纳推理

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瑾.小学阶段数学归纳推理课程的实施研究[J].教育科学,2010,6(0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