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美术教学理论十篇初中美术教学理论十篇

初中美术教学理论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1:31

初中美术教学理论篇1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3-014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3.092

当今,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美术教学开始受到重视,尤其是欣赏教学走进学生的学习,开始被逐步开发。

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

美术欣赏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一个过程,它需要学生学习、分析和赏析,这是一连串的动作,通过这一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发现生活中美的画面。因为,要想做到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学生就必须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开动脑筋去想象,去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作品中美的方面,才能参透美术作品的真谛,才能看到美术作品中打动人的美。因此,美术欣赏是每个学生自己的事情,欣赏是有学生自己去发觉,去开拓的。单纯地靠教师去讲解美术作品的美,是没有多大作用的,不发挥学生自己的鉴赏能力,是永远挖掘不出作品的美的。因此,美术欣赏教学非常重要,要对其格外注重。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美术欣赏教学却存在很大问题。比如,在小学的时候,学生对美术充满了兴趣,可是,到了初中,教师对美术课不再重视,因为美术课在考试中不占分数,学好学坏一个样,而是把精力都投入到了考试课的学习中,因此,美术就被“悬挂”起来,就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学生因此对美术也就失去了兴趣。我国的教育中对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科目安排比较多,一天一节或者两节,对于美术课堂的安排一星期只有一两节,而且这一两节课还得不到保障,往往是被别的教师所占用或者变成学生的自习课,这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课时开设少,学生对美术的接触和了解也就更少,而且美术课堂的设立最初目的也不是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不重视这门课程的作用,出发点不对,要想取得效果也就更难。

二、如何做好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融合

(一)给出课题让学生进行自由创作

以往教师的美术教学都是让学生看着一副画或者自己创作的作品进行描摹,这没办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出课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进行创作,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深山中的小屋”为题进行创作,不给任何要求与提示让学生进行创作,每个人的思维不同,学生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作品,有的学生可能会画出一座山,在远处添几缕炊烟,因为有炊烟的地方一定有人在居住,有人的地方肯定有小屋,有的学生可能会画一座山和茂密的树林,然后在树林中隐隐约约能看到屋顶,也很好地切合了“深山中的小屋”这一课题,还有的学生可能会画陡峭的山路,山路上有人提着水上山,因为山上有自己的家,这也有一定的道理,让学生自由创作教师会得到很多惊喜,每个人的想法和思路都不一样,创作出的作品也往往让人眼前一亮。通过给出课题让学生自由创作能够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升学生对作品欣赏能力。

(二)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否定,让学生说出自己创造中的美感

让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教师会看到很多好的有新意的作品,也可能会看到一些不是很满意的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创作。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对作品提出批评并否定学生的创作,这会大大打击学生的热情和自信,就拿“深山中的小屋”为例,教师能看到上文中提到过的很多有新意的优秀的作品,也有的学生只画一座深山,不画出小屋,而是通过月光的照射在地面投射出了影子。学生对美独特的感受,使他们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更加得灵活多样。

(三)定时举办绘画展览,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美术欣赏教学要培养他们对于绘画作品的鉴赏能力,学生没条件,也没兴趣去专门的展览馆去看画展,那些对他们来说也太过抽象,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定期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一些简单的画作,让学生从中分析作画者的心理活动以及想表达的情感,比如,梵高的《向日葵》就通过明亮的色彩和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还有他的《星空》这副作品,他将黑夜看作是反思和沉思的时间。这是生活轮回的一种暗喻。他将黑夜和季节的改变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通过一些简单的画作渐渐开始了解绘画的魅力,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让他们爱上美术。

(四)选取多种教学载体,转变教学方式

一般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都是在室内,这十分不符合学生的身份,他们有很大的好奇心,一直把他们束缚在室内没办法开阔他们的视野,学生进行创作需要有充足的素材供他们参考,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去室外,让他们观察室外的景物,改变他们接受教学的环境,面对大自然更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杂志、新闻、网络来了解一些关于绘画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欣赏能力,提升他们对美的追求欲望。

总之,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通过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和感知,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发现美,挖掘美。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不仅仅教学生如何欣赏作品,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如何把生活中的美融入美术作品中。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才能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才能用犀利的欣赏力挖掘生活之美。

参考文献:

[1]李艳.初中美术欣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读写算:教师版,

2015(40).

初中美术教学理论篇2

关键词:多元阐释;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应用原则

步入二十一世纪初叶,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以及文化的多元对当代的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应运而生。新课标与以往相比更具有时代性和人文性,明确提出美术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初中美术欣赏教学是整个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现行初中美术欣赏课堂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没能跟上新课标的步伐。因着美术欣赏教学课堂上的信息量比较大,因此课堂教学中“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的现象还存在。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毋庸置疑,这种老师主动而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这是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的最大弊端。

而多元阐释理论则强调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从受众出发,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多元阐释理论也强调学习活动的探究性和创新性相结合,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和原则性相结合,课程资源的开发性和设计性相结合。多元阐释理论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将会给欣赏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学习方式的主动性和互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习方式的主动性和互动性相结合,既确保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又使教学过程不流于像野马一般无规无矩、放任自流。

学习方式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体性地位,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实际反映,也是多元阐释理论在欣赏教学中的具体实践。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独一的个体,因此每个学生的心灵启迪、生活感应、思维火花够应当给予尊重和珍视。

学习方式的互动性强调教学活动中,师与生、教与学是互构互生、良性互动的,是二者间的双向讨论、交流与沟通。教学中的互动是多元的,是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互动体。比如情境,不只是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还有融洽和谐的人文环境,发人深思的问题背景;内容也不只是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有生活经验的积淀,生命意义的领悟,道德规范的认同,情感情操的陶冶;互动的角色也不只是师生间,还有学生间、小组间、个体与群体间,师生与教材间的沟通、对话与意义创生。

二、学习活动的探究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

学习活动的探究性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获取同样重要,注重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培养。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冲动性”,激发学生活跃的思想,更不可能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强调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种能力,一种在常态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

学习活动的创新性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结合学习的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

三、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和原则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和环节。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强调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诸如过程性(及时性)评价与结果性(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纵向评价与横向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平相结合等。教学评价的原则性强调教学评价应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最大限度挖掘学生潜力潜能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性和设计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性强调充分利用校内的、校外的和网络化的课程资源,校内资源,主要包括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专用教室、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VCD、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以及其他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校外资源,主要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家长、校外学科专家、上级教研部门、大学设施、研究机构、有关政府部门、其他学校的设施、学术团体、野外、农村、商场、企业、公司、科技活动中心、少年宫、社区组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化资源主要指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的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

课程资源的设计性强调就现有的课程资源如何合理地使其价值达到最大化的利用同发挥。课程资源的设计应植根于现有的课程资源,尤其注重其时代性和人文性,确保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有根有基。

总之,多元阐释理论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是有原则可依、有章可循的。多元阐释理论在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将会给欣赏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修订版

[2]姚斯.《走向接受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初中美术教学理论篇3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美术课堂教学;人文关怀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指在初中生的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过程性评价,

这种评价是以实事求是为依据,按照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通过一定的方法手段达到提高初中生人文体验、增强人文感受的效果。

由于初中生的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初中课堂和高中课堂不一样,每节课时间不会很长,因而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将形成性评价充分运用到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提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是我们每个初中美术教师应当重视的问题。对此,初中美术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形成性评价教学,充分运用课本内容来讲解初中美术内容,还要通过课外知识来给同学们增加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形成性评价教学不仅能使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还能通过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适当的反应。

初中美术教学既要注重理论又要重视实践。不管是在理论教学中还是在实践教学中都要把形成性评价作为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要将其作为教学的补充,还要将其视为教学的分支、内容。只有建立了形成性评价的体系,在初中美术课堂中,师生之间的联系才会更加紧密,教师才会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学生也能更好地了解教师的教学思路,这样能及时地接受新的知识,温习旧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初中美术的效率,以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质。

在我国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若干项标准中,对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别强调要注重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的培养与运用。但是,如何将理论的形成性评价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其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

用,并且将教师的形成性评价不断转化为学生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更加主动地学习的人文关怀,是我们这个阶段应当首先解决的

问题。

笔者认为,要想做好形成性评价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需要首先将初中美术课本中的内容展示给同学们,让同学们有一个美的初体验,对美术有一种自己的欣赏态度。首先,初中美术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美术名家对美术作品的评论,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正确认识;其次,初中美术教师在注重学生在对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的训练,重视在学习中对各种美好事物的学习评价;最后,初中美术教师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转化为人文关怀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的兴趣、爱好点激活,善于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琐碎物件进行美化、升华,比如说在学习初中美术之后,学生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易拉罐可以剪成好看的花瓶,不同颜色的废旧塑料带可以制成彩色风筝等等,就是将同学们学到的、感受到的转变为自己的小发明,学以致用就是这个道理。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到,要想使形成性评价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得到巩固,必须注重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注重艺术课堂教学被激活的实践过程,加深对初中美术教学理念的新认识,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现有状况,使艺术课堂的人文关怀价值得道初步体现。

参考文献:

[1]罗绍喜,沈玉顺.论在美术教学中构建成成性评价体系.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2011-04.

初中美术教学理论篇4

本文从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初中美术学科的存在价值,初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心理特点,初中美术学科的课时设置以及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诸方面,对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进行了探讨,提出不同于现行《教学大纲》中关于教育目的的观点,认为对初中美术教育应作全面实际的了解,对初中美术教育目的应作科学准确的定位,并设想了一些根据教育目的的调整而改变的方法。

教育目的,或曰教学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问题,是这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目的一旦确定,必将制约、影响着所有教育、教学行为的实施操作。本文论述的是初中美术教育的目的。在论述该目的之前,让我们对初中阶段美术教育的受众进行一番了解。

美术教育的涉及面相当广泛。如以年龄分段,有学前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美术教育,大学美术教育,直至老年美术教育等等;如以教育场所的不同来区别,则可分为学校美术教育,社会美术教育,家庭美术教育等等。应该承认,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场所的美术教育目的的定是各不相同。本文涉及的美术教育的受众是:必须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初中的全体学生,年龄在十二岁至十五岁之间,学习形式是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

初中美术教育要达到怎么样的目的?九二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是如此表述的:"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美术教育学》又作了如此诠释:美术教育的目的分为一般目的和具体目的,一般目的中包括智育目的,德育目的,美育目的;具体目的则包括:提高学生美术"双基"水平,提高学生美术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编《美术教学学》,p49~52,高等教育出版社。

看了以上这些文字,一个基本感觉就是:上述教育目的内容繁杂,目标繁多,多头平行,条理不清。可以想象,有关专家学者在制定初中美术教育目的时,太想面面俱到,恨不能穷尽有史以来出现过的所有的关于美术的教育目的。于是乎,这个教育目的的字里行间,处处与历史上曾有过的如技能教育、审美教育、情操教育、能力教育、个性教育、创造教育等教育目的论一一暗合,真不愧为集美术教育目的之大成。遗憾的是,这教育目的只是出自一些人的想当然耳,它并没有真正反映出初中阶段美术学科的特点,与学校的美术教学实际情况尚有不少差距。

教育目的应该体现学科特点,联系实际,准确明了,切实可行。本文认为,初中美术教育应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具体说来,就是以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鉴别美等能力为主要目的。

原因如下:

应该看到,初中美术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正在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这从近年来国家对有关美术教育的师资培训、设施添置的投入不断加大可得到印证,这也令从事美术教育的教师感到些许的欣慰。但是,在当前的教育制下,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仍然把应试教育作为首选,语、数、外等应试学科可谓是重中之重,是学生竭尽全力学习的内容。可以断定,此种状况在相当的时间里不会改变。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被不少人视作"鸡肋",弃之不能,食之无味。在这些人眼内,所谓美术教育的价值、功用,仅仅还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甚至连这样的程度都尚未达到。当然,也有极少数初中学校的极少数班把美术学科作为"特色",但其办学目的直指升学,其教学目的与正常意义上的初中美术教育目的不可同日而语,此应另当别论。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就在学校美术教育遭遇冷落的同时,整个社会对美的追求却是日甚一日,这种追求已浸润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此冷热相对,形成强烈反差,而初中美术教育就在这样的无奈和夹缝中自得其乐地生存。

面对尴尬境况,要实施、完成《大纲》中提出的如此众多的教育目的,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很难与实际情况合拍。与其泛泛而谈地广提目的,不如实实在在地明确主要方向,增强教与学的可操作性。

现行的教育模式,在西方已延续了数百年,在我国亦有百年以上历史,其间,各门学科的设立,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具有科学性、合理性,都能体现三学科独特的存在价值。那么,美术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体现在哪里,它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又在哪里?这是决定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问题。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认为,美术可以开发人的智力,并可锻炼、培养种种非智力因素。这些人通常会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达·芬奇为例,说他既是艺术大师,又在物理、医学方面有所建树;并还会把爱因斯坦擅拉小提琴作为佐证。殊不知,此说已步入误区,其错误就在于忽略了美术学科的特点,用各门学科的共性来取代美术学科的个性。试问,现代学校开设的课程,有哪一门学科不能培养、提高学生的智力?有哪一门学科不需要具备非智力因素?

相信每一位从事初中美术教育实践的教师都有如此经验;绝大多数主课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其美术学习成绩也不错;反之,一些美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却不一定是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大家还都知道,各级各类美术院校及美术专业每年在招收学生时,其文化考试分数线之低,总能令人瞠目结舌。这种局面的形成已非一年半载,以至于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某学生学习成绩不佳,报考理想学校无望,便在临考之前求助于美术教师,看能否帮忙突击辅导一下,且到美术门类的学校试试,觉得那里是可以投机一把地方。

以上种种现象从不同的侧面说明:美术学科对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培养并没有什么超乎寻常的作用,事实上,这也是美术学科的主要价值所在。

据说,在美术专业入学文化考试的分数线问题上曾有过争论,结果大概不了了之。不管怎么说,为了开发大脑的左半球,却导致大脑右半球的萎缩,总是令人遗憾的事。

自有美术教育以来,中外学者在研究美术教育的过程中,不约而同地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儿童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从涂鸦期到写实期的转变。研究表明,十三岁到十五岁的少年儿童,由于心理发育的原因,绝大多数人会进入一个被称之为"高原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对自己的绘画自惭形秽,不断产生抑制情绪,进而丧失了动手作画的兴趣。这时候,学生对美术作业取的是一种应付的态度,很少有积极的参与,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甚至不能完成作业,更有极个别学生出现抵触、厌恶的情绪。在教学第一线从事实践工作的教师或多或少都曾遇到这等情况,不少教师经过努力,想改变或者改善这样的局面,但总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就是违背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规律。规律之所以叫规律,就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违背规律,一定要初中学生完成相当数量的美术作业,特别是绘画作业,非但不能达到目的,相反,只会增加教师和学生彼此的痛苦,得不偿失。顺应规律,才是明智的选择。

根据现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整个初中阶段从六年级至九年级,四年共有一百四十四节课时可用于美术科目的学习。对应《大纲》规定的各种目的,极其有限的课时愈显微不足道。面对众多教育目的,其他姑且不论,仅"双基"教学而言,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何为基础知识?何为基本技能?"双基"要达到何种程度?《大纲》没有明确界定。从我们所能看到的教材中,都包括有绘画、工艺设计与雕塑三大板块,具体区分,各板块又都包含了大量内容。就以基本技能而言,视觉艺术的不同种类何止数十种。倘若有位精通各种技法的教师,光是将这些技能讲解,演示一遍,一百多课时不知够用否?更惶论让学生"较熟练地"掌握某一种技能了。美术课上,比比皆是的状况往往是学生将教材工具铺陈开来,还没动手涂抹几下,下课铃声已响,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操作的连贯性或多或少地打了折扣。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高。更全面,这是素质教育的初衷,也是现代教育的目标。曾几何时,家长热衷于送孩子参加各类美术学习班,潜意识中或许还希望孩子能出息成美术专门人才。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不可能、也不需要这么多的专职画家。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要求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能培养出具有审美意识和能力的社会成员。哪怕他们画不好一根线条,涂不好一块颜色。

在新的世纪,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个领域,必然会越来越多地融入审美的要素,可以这样讲,感受美,鉴赏美,审视美的能力,是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综合以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美术教育应以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学目标指向审美能力,并不排斥诸如"双基"、"观察"、想象、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关键是要理顺其中的主从关系。在众多关系中,审美能力是纲!其他能力是目,纲举才能目张;审美能力是皮,其他能力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无论是绘画、工艺或雕塑的教学,只不过是提高审美能力的载体,诸等能力的培养应当视为达到审美目的的手段和媒介。其实,仔细想想,即使在专业性极强的美术院校,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美术能力后,他们制作出来的各类美术作品,还不是为了表达其审美趣味、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么?

教育目的的调整当会增强美术教学的可操作性。从审美的角度出发,教学内容应向欣赏部分倾斜,要循序渐进地、系统地向学生介绍有关美的规律的基础知识、在八、九年级,可以完整地学习史外美术史,结合欣赏古今中外的经典艺术作品,必将会让学生受益匪浅。

当前的美术评价,过多地看重学生的技能,其实应该淡化技能方面的要求。教育以审美为目的,令美术成绩的评定也有了一个抓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绘画作业不再是评价的唯一依据,考核可以更多地以试卷形式进行。

初中美术教学理论篇5

如果一个美术老师只能画画,那当我们的课本中出现欣赏课时,我们的美术老师总不可能还用画的方式来解决吧,所以这时还是需要用理论知识去讲解的。在中学美术课中要教会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审美,若没有一定的理论知识,那怎样让学生更全面的去审美呢?因此作为中学美术教师除了要有较强的绘画能力之外,还应该具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

例如,人教版初中美术课程七年级至九年级总共六册美术教材,每一册的第一单元都为欣赏?评述领域,教材围绕各个单元的主题,选择相关的古今中外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提供给学生欣赏。使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步人欣赏的情境,通过欣赏层面的不断递进,学到欣赏的方法;学会欣赏和解析美术作品,能够体会美术家的创作意图;了解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了解艺术家为了自己的内心表述而采用的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语言,进而对美术作品产生较深入的了解;从不同层面深入了解优秀的艺术作品,去体会作品内在的深层意蕴,从而更好地认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上好欣赏课,对中学美术教师而言,就不只是画好画那么简单了,这要求美术教师必须要有丰厚的文化理论知识。比如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教师要从它的作者、作者的经历、作者所出的社会背景、作者的思想、以及当时的时代潮流等多方面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的思想尽可能回归这幅美术作品所处的时代,设身处地的感受美术作品,从而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思想与意图,感受到美术作品的价值所在。在欣赏中有很大可能会涉及到历史、政治、地理、文学等多学科的内容。因此,在新时期的美术教育中,中学美术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能力,己超越了传统单一的学科界限,成为重新构建跨学科的综合教学的整合力。不论是本学科内部的交叉整合教学,还是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重新整合教学,都需要创造性地运用综合学识、综合因素的有机整合才能获得成功。因此美术教师更应当全方位的去提升自己的能力。

作为初中美术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理论知识,还应注意自己的教学技巧。单一的传播文化知识很容易,但是要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在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具备持续不断的勇于创新的精神,要大胆地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跳出来,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参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对学生的机械训练变成共同探究,把教师表演的课堂,变成师生之间互动的舞台。在充满情趣的课堂中,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开发出学生的生命潜质,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把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为生动活泼轻松有趣的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活力。例如,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民间美术》,主要欣赏民间年画、刺绣、蜡染、编织、剪纸、皮影、玩具、陶瓷、风筝、面具等。对其不同材料、造型、内容等进行简要描述。也可请学生谈谈对民间美术的看法。之后,可以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分组制作面具,各组分别讨论制作出有主题,有故事背景的一组面具,然后各组同学可以依次带上自己制作的面具,为全班同学进行表演并且展示自己的面具。这样,学生就在愉悦轻松的课堂环境中了解了面具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还亲手制作了面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美术课是轻松的、愉悦的。

初中美术教学理论篇6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初中美术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学生拥有创造能力,才能确保国家的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初中时期的学生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能力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因此,应当改变当前初中美术教学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现状,提出改进措施,才能为国家塑造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美术教学虽然得到国家不小的资助,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存在两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初中美术教学方式较为陈旧,教学本身并不具备创新精神,课堂上教师的教学以理论讲解为主,缺乏实践方面的内容。这种现象较为明显,因为许多美术教师对课堂的组织能力不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也不

强,因此把大量时间花费在对理论的讲解环节上,从而使课堂气氛沉闷,难以提高追求新鲜事物的学生的兴趣,容易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总之,对于美术教学一定要避免机械式的理论灌输。另一方面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更新慢,部分家长认为学生上初中的目的就是要努力学习、提高成绩,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这种重视学习、轻视实践活动的错误认识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不少家长公开质疑初中美术课程存在的意义,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是美术生,学习美术没有任何意义,投入时间过多会影响到其他考试科目的成绩,因此不少富有创意的美术活动都因得不到家长的认同而被迫取消。

二、提高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1.提升教师的职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堂的指引者,即便在受到质疑的美术课堂上,依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教师自身美术水平的高低将会深刻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了提升初中美术教师的职业水准和教学水平,一方面学校要在美术教师招聘时加强筛选强度,确保教师拥有从业合格证,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要抽查教师的到岗情况,

实时对教师的课程内容进行记录。一旦教师的整体专业素质提升,就会为新时期的创新能力教学打好基础,相互间多交流,给学生一个提升创新能力的广阔平台。

2.改变学生家长对美术学校的偏见

为了更好地开展美术活动,必须让学生家长认识到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家长对学生的支持将会使学生更加热爱美术,父母长辈的言语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风向标。为了增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让家长更加配合学校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多借助于家长会等活动形式,改变家长原先扭曲的观念,让家长也加入到重视素质教育的行列,清楚地认识到美术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大指引能力,从内心真正地支持学校的教育内容。

3.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创新氛围

美术教学课堂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摇篮,为了改变目前枯燥、单调的美术教学的现状,必须对课堂氛围做出调整,改变以往半封闭的状态,让越来越多的美术实践活动进入美术教学课堂,使课堂变得更加开放。学生在良好的氛围内能够激发各个感官的活性,更加主动地投入创新的环节中。美术不同于数学、地理等强调理论重要性的学科,只有多实践、多思考才能在美术上有所造诣。美术教学课堂是一个良好的平台,虽然大多数学生并不会因为美术课的开设而表现出极强的美术天赋,但是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在这样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里自由发挥、释放压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获取了新的学习能力和更加清晰的头脑,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更强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4.加快建立美术教学评价机制

一旦建立起科学的美术教学评价机制,可以在提高教师组织教学积极性的同时,鼓励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这种评价机制强调大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区别于以往的反复、单调的培养方式。教师在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时应当对其创新能力进行深入考查,增加创新能力的比重,拒绝单一标准,推崇多重评价标准,让学生能够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教师应当优化考核形式,尽量避免用单一作业的形式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查,应当让学生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下表现出其美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认清当前实际美术教学的情形,积极地从学校、家庭、学生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让学生家长和学生自身意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要从教师、课堂氛围等入手,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策略,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地从美术教学课堂上增强自身创新能力。

初中美术教学理论篇7

“初中美术实践探索法”适应于“综合・探索”及“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三种教学领域。

一种新的教学法需要不断的创新实践,更需要有科学的依据支撑和操作流程。在学习王敏勤教授讲座的时候,王教授明确的指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首先应该有一个名字,然后找到相关具有支撑本教学法的依据,总结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分析具体的操作步骤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方式。现将“初中美术实践探索法”的相关内容介绍如下:

一、理论依据

“美术实践探索法”教学模式产生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美术课程标准

实践美术阶段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了强调,提出培养学生必备的审美能力,结合生活中的美术,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创新实践,注重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结合的评价制度等基本理念。

2、教育本论引导

教学实践中,教师由主讲变为主导,师生共同配合、合作完成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促进学生的发展。

3、“三纬”教学理论

我校提出的“三纬”教学模式,从学生已学的知识中找到与新课的切入点,让学生以已学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新的理解,形成自身的再提高。

二、“初中美术实践探索法”内涵

1、概念:所谓“初中美术实践探索法”是由教师展示本节课要达成的目标,再以实践与合作交流为主要探索形式,了解学生学情,从而利用学生已知的知识为切入点,就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探索,以合作、讨论相结合的形式解疑,从而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率的教学法。

2、教学模式:

“初中美术实践探索法”分为:

初探目标――实践感知――合作探索――共同提高――教学评价,五个环节。

初探目标:认知要达到效果

实践感知:个人实践中设疑

合作探索:实践后合作解疑

共同提高:提高目标达成度

教学评价:总结收获及反思

3、具体做法:

初探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图片、视频、实物等形式,展示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认知要达成的目标。

实践感知:学生思考说说自己的理解和实践的构思,学生用已知的知识进行实践,将自己的理解和实践情况相结合,合理设疑。

合作探索: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创作时教师找出典型性作业,完成较好的同学谈谈经验,尚未达成或效果不理想时,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作交流,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示范,并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并总结出目标高效达成的方法。

共同提高:提高目标达成度,经过初探的了解和探索的实践,使学生从小学美术理解,认识的水平向认知掌握的水平迈进。对之前作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再次设计,从而有对比的看到自己的成长和收获,使学生有收获感和成功感。

教学评价: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形式可多样),以师生共评的形式,对作品进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初中美术实践探索法”经过一个学年的实践,收到明显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自主设疑,合作解疑的形式让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得以推动。同时对教师的备课和应变能力的要求相应较高,对教师也是一种新的挑战和历练,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教师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都得以提高。

在薛城区舜耕中学各学科打造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的要求下,初中美术学科在我的推荐下,以“初中美术实践探索法”做为美术学科的教学模式。经过一年时间的研模、建模、练模的过程中,使“初中美术实践探索法”在我校进行推广,尝试“初中美术实践探索法”在“综合・探索”及“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三种教学领域中进行实践总结。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新的教学模式是向传统教学模式发出了新的挑战,在教学中有时要求学生集体查阅资料,有时要动手实践,有时要集体探究,体验学习。在《水墨交融写青山》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先自己做小游戏,我能调出和得老师一样的墨色。让学生感受到用调墨的技巧,然后,让学生临摹一张作品。在这个环节里,老师对学生的学情有所了解。而学生也通过临摹感受到了一些画国画时的难度,总结一下遇到了哪些问题。然后再阅读课本,了解墨分五色,用墨用色的技法。然后学生们对汇总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实践,找到解决的办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们所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肯定和正确引导,如果真是不能解决,教师再进行精讲点拨,示范画法,让学生从之前的尝试中有所悟,有所获。学生在原有小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的尝试,初步探索了一些方法,再经过教师的精讲点拨后,再次进行临摹和实践,与之前的作品进行了对比,可以更明显的看到自己的进步。也能对之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有效的纠错和提高。这样的教学方法摆脱了学生惯例性的模仿,更从被动的获取变成了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即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优质课展示交流时,我执教的一节《身边的物品》,应用的就是“初中美术实践探索法”在盈园中学,那里的孩子们都很纯朴,也很聪明。当我把目标展示后,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来试着画一画身边的物品。可以是教室里的,也可以是自己很喜欢的一件物品,学生们画的很有兴趣,在画的过程中,就把学生画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如:构图、比例、透视、明暗效果的处理等问题都出现了。把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收集起来给学生展示,让学生找找毛病。学生可以解决很直观的一些问题,构图的大小偏左偏右的问题,比例的大小,对称性也可以提出来。而比例、透视、明暗效果的处理对初学的他们来说有些难度,再通过对比、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有了个人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让学生感觉茅舍顿开。教师通过范画,让学生了解正确的绘画步骤后,学生再进行临摹和写生练习。一节课很顺利的完成了,学生们也参与的很有成就感。“初中美术实践探索法”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也得到了区教研员和各校同仁们的一致好评,也让我更巩固了自己的信念:“初中美术实践探索法”真正锻炼了学生,更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经过实践,“初中美术实践探索法”适应于“综合・探索”及“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三种教学领域。敢于挑战对学生们求知领域的引导,也是对教师业务能力的展示,更是教学智慧结出的硕果。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力求将“初中美术实践探索法”进一步完善,使其在美术教学中达到更卓越的达标效果。

初中美术教学理论篇8

【关键词】初中美术;合作学习;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在我国已经进入了校园教学的内容当中,早在2001年,国家就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交流、共同发展及促进师生教学成长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的作用。因此,笔者针对初中美术教学的合作学习问题进行研究,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初中美术教学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主要为了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经过教师的讲解和知识的传授并不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反而是学生之间通过小组等方式进行问题的探讨、争议、协调等方法,可以暴露出学生在所掌握的知识的不足,也经过探讨和争议,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较为鲜明的印象,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合作学习已经深入到了很多国家的教学理论和实施策略当中,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提升教学的课程气氛,促使学生在非智力方面的发展,针对初中美术,这种课程教学使用合作学习的作用也非常大。然而在我国初中美术的合作学习当中,多还是以实验研究为主,应用情况非常少,只是部分学者提出了美术课中进行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学习环境的构建等方面的措施,还没有进入全面的实施当中,同时,在已经实施的院校当中,这种初中美术教学合作学习的开展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制约这这种教学模式的发展。

二、初中美术教学合作学习的现状及问题

(1)合作学习模式较为形式化

虽然在初中美术中开展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了新课程下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然而很多教师在上课期间仍然没有将这种模式深入开展下去,致使合作学习成为了形式,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2)合作学习的时间不足

合作学习也是为了通过这种合作共同讨论的方法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然而由于初中美术课程安排的原因,导致学生每周的美术课非常少,很难提供给学生充足的课堂时间进行学习,同时,合作学习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就是所学、所讨论的内容需要连贯,而较少的课时也决定了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一定只是或是方法进行探讨。

(3)意见不统一

合作学习时每一个小组内部的意见需要达成一致,这样才能继续开展,然而在美术课程上,很多东西都需要一定的技巧或是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成的审美意识及情感,但这些因素都是较为独特的,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也会存在不同的差异,带给合作学习一定的困难。

(4)教师定位错误

合作学习模式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然而在很多学校当中,美术教师的意识还没有完全的转变,仍然将自己作为了学习的指导者,认为自己是知识的教育仲裁者,没有将自身的角色进行转变,在学生学习或是讨论时带入个人的情绪进行指点,或是对自己认为错误的观点进行批评,致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敢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展自己的独特个性,也将初中美术教学的质量拉低,失去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初意义。

三、解决对策

(1)确定初中美术的合作学习形式

合作学习种类较多,针对不同的学科需要针对性的进行一定的调整,在初中美术中,常规的合作学习可能不是非常的合适,造成学生学习期间不能有效的提高美术知识、技能及审美观念的提升,因此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在美术欣赏课上,合作学习主要需要以交流为主,通过分组,分别表达学生自己的感观,对于具有相同审美观点的学生,可以分为同一个兴趣小组,进行讨论研究。在初中美术合作学习中,最关键的就是需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绘画技能、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组,将水平差异不大的学生分为同一个小组,方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2)指定合作学习的目标

以小组为单位,教师为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小组学生制定美术学习的目标,由于课时较少,且中考无美术科目,因此在初中美术学习上,需要学生以自身兴趣为主,对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提倡在课下时间中进行讨论和学习,教师可以适当的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空间,便于学生开展美术合作学习交流。

(3)按兴趣划分合作小组

美术的审美及绘画技巧会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同类型的欣赏则不会有很大的差异。

(4)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师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也不是知识的绝对准确掌握者,而只是知识的传递、引导者,特别是在合作学习当中,作为初中美术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观点,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平等的与学生开展课程学习,不能盲目的对学生的观点及认知进行否认或是批评,而是需要采用引导的方式,通过不断的提问、讨论,解决问题,使学生合作学习深入的开展,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总结

开展合作学习的优势有很多,但是不能正常的开展或是存在问题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反而会造成学生学习效率较低、对课程失去兴趣等不足,因此,在开展初中美术合作学习中,需要充分的了解合作学习的方方面面,为深入开展提高学生所学知识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陈锦洞.探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大众文艺,2010,8(15):45-46.

初中美术教学理论篇9

一、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综观当本文由收集整理前的教育形势,举国上下正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焦点。德育已得到高度的重视,教育界高举“德育领先”旗帜;智育在传统教学中有着深厚的根基,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体育本着全民健身的宗旨,活动有声有势;劳动教育或许与生活实践比较密切,也相应受到越来载多的人的关注;然而,美育?……美育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此外,我们在谈论人文精神的时候,常常把人文精神定位在追求“真、善、美”和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之最高层面上,在讨论艺术美的理论中,也常常谈到“真、善、美”三位一体的问题。怀特海曾经指出,初中数学是真、善、美的辩证统一。一个正确的初中数学理论,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真;初中数学理论不管离现实多远,最后总能找到它的实际用途,体现其为人类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初中数学的善;初中数学理论本身的奇特、微妙、简洁有力以及建立这些理论时人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初中数学的美。而这些观点在初中数学过程中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吗?没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在此,不想夸大美育的作用,但是,作用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未能得到充分重视,确是深感遗憾。值得高兴的是,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已提出了初中数学教育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特别是“初中数学与文化”这一单元体现了初中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在美学方面,这种功能是鼓舞人们对初中数学的追求化为一种对完善的追求。基于此,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或许对中学初中数学教学中加强美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

1.初中数学美的表现

美,作为现实事物和现象,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艺术作品等属性总和,具有匀称性、比例性、和谐,色彩变幻。鲜明性和新颖性,作为精神产品的初中数学就具有上述美的特征。我们知道,初中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了美的世界:数的美、式的美、形的美……,在那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和谐、比例、整体和对称,我们可以感受到布局的合理,结构的严谨、关系的和谐以及形式的简洁。

初中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初中数学内容看,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初中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

经通过对初中数学美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初中数学中含有美的因素,初中数学发展受美育思想的影响,在此,可以借助古代哲学家、初中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断言:“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

2.初中数学美的功能

审美教育的范围正日益广泛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人们不仅通过音乐,艺术,而且通过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得到美的

熏陶,美化精神的境界。美育,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初中数学美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初中数学美能够培养人们创造、发明初中数学的激情。

(2)初中数学美能启发人们探求真理的思路。

(3)初中数学美感有检验真理的作用。

(4)寓美于教,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初中数学美感能达到以美启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

在科学美层次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和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其中包括:科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探索科学规律获得的愉悦,科学思维方法的美妙等诸多方面。科学美的发掘,可以通过种种渠道进行,包括视觉上的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惊讶美”,证明技巧运用中的“机智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的“实用美”,撰写小论文时的感受到的“创造美”。在中学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中学初中数学教材内容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初中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当作为必要的审美示范,引导学生感知,欣赏初中数学美。另一方面,“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只有将美知识应用于实践,审能教育才有意义,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初中数学美之教育途径主要有二:一是展示美,二是应用美。其具体探究途径如下:

(1)展示隐含的美。

(2)挖掘初中数学美。

初中美术教学理论篇10

[关键词]中学美术自主性

由于初中课程的增多加之中考的压力导致初中学生对诸如体育、美术的重视不够,在很多学生心里,美术已经俨然成为了一门副课,虽然义务教育规定美术是一门必修课,但他们除了在课堂上四十分钟的学习外,课下很难再花时间去学习。所以课堂教学就非常重要了,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不但要教会学生美术的理论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要让他们会欣赏美、感受美,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会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既然美术教学的核心是实践,我们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坚毅、灵敏、细致、果敢的心理素质。自主性学习不是老师规定的任务,而是学生自己参与自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进度,对自己进行激励和监控,在学习中自觉地投入情感,高效率学习。

一、增强学生对美术课意义的认识

初中美术不再局限于画画那么简单,它融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学生由于课程的增加,压力也随之加大,从而对音乐、美术等学科的学习就自然放松了,由此给美术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初中生对美术的自主性学习,首先就要增强学生对美术课意义的认识,让他们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使中学生美术的学习变得更加的主动。既然美术课和其他科有着同样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我们的学校、老师都应该注重宣传美术课的意义,让学生在心里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种重视美术课的意识,让他们不知不觉的强迫自己对美术发生兴趣,能够自主的去学习美术,这样学校在开设美术课的时候才能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总之,美术教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种素质教育,它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审美文化素养、高尚思想道德情操和多方面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解决了这个问题,初中生学习美术的自主性自然就提高了。

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中学美术来说,培养学生的兴趣尤其显得重要。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如何去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音乐引入课堂。把音乐引入美术课堂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智慧,使课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趣味横生。好的音乐不但能让学生从听觉的角度体会到美,还会让他们产生视觉上美的感受。从而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对美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感知。比如,我们在讲春天这一课题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播放《春江花月夜》这一动听的曲子,要求学生认真的去聆听,去感受春天那朝气蓬勃的旋律和月夜带给他们的遐想,这样我们的美术课就会变得活泼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也就随着调动了起来。

2.提供大量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直观教学。通过找资料如:挂图、画册、录像、幻灯、光碟、多媒体等让学生直观欣赏,再通过音像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学生处于生长的高峰时期,对于各种新奇事物都充满着极大的探索欲和求知欲,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将生活中比较抽象的事物形象在屏幕上展现出来,能够更直观的刺激学生的眼球,让他们对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产生兴趣,让他们能够自主的去探索美,那么美术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如:在讲《中国画的意境》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几幅国画,再配上相关的中国民乐,结合解说和诗朗诵。大部分学生会马上沉醉其中。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适当的传授给学生多媒体使用的一些方法,让他们在美术课堂上学到更多有利的东西。

3.亲身经历。学生的美术活动应以学生为本,应注重活动前的经历体验,让学生在实物、实地、实景、实情中进行情感体验,使学生真实地感觉到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如教师在讲解《近大远小》这一课时,就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自然界去感受这一规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体会为什么同样的一棵树站在近处看很大而站在远处看却很小?知识丰富的老师还可以借此机会给学生讲讲物理中的成像原理,从而引发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课外实践教学,不但让学生亲近大自然,让心灵有了一个休息的机会,还让学生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丽,进而懂得要爱护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通过这样一节美术课,我们的教学才真正的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的目的。

三、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

初中美术的理论知识的增多让课堂也变得枯燥起来,这导致一些学生对美术失去了兴趣。这就要求学校、老师给积极的想办法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一堂以理论为主的美术课,我们可以把其变为一堂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提问的课,教师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自主的去讨论找出解决方法。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调,彼此尊重对方的情感和劳动,这样的学习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相互尊重的气氛,也提高了合作交往的技能。无论是什么样的学习.都可能遇到困难的.有的人与生俱来地向困难发起冲击.而有的人则回避退缩或动摇。美术老师通过观察发现了的问题,应及时地引导和鼓励学生的学习行为,促使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学习心理,促使身心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