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十篇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十篇

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3:16

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篇1

论文摘要:为了探析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与身心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心理量表测评、体质测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与健康知识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评价愈高

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残害同学事件…一件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引起了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关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e身心健康水平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和凿发展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为此,一些高校为增进、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了相应的教学与教研活动。目前,高校主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途径对大学,fi的身心健康进行分块教育],没有注重发挥各种形式和途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综合作用;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也多采取个别心理咨询的方法j。所以,现行的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没有形成合力,教育效果不尽人意。有鉴于此,本文从调查和测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体质和健康知识结构人手,深入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深化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湖北经济学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t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宜昌三峡学院等5所高校的5o个体育教学班级,共1842人作为心理问卷调查和体质测试对象,其中有效回答fl,理问卷并参加伞部体质指标测试的学#为1715人,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量表测评法

选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i一90),测定大学牛的心理健康水平。据问卷统计结果,将调查对象区分为正常绀、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近年来,SCi90最表在内心理卫生问题调查以及临床诊断中应用十分广泛,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1.2.2体质测试法

基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体质测试内容,测试调查对象的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和握力等6项数据,并通过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网中的在线体质测试与评估指导导航栏对测试的原始数据进行在线评分,据此将测试对象划分为体质优秀组、良好组、及格组和不及格组。

1.2.3身体自尊量表

《大学牛身体自尊量表》(pSpp),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用来测量个体对自我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的标准化工具。基于本研究的目的,笔者利用本量表的调查结果来分析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对其体质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4数理统计法

将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得分和体质测试评分的数据录入计算机,运用excel和SpSS11.0软件对2项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总体情况分析

SCL一90总分是9o个单项分相加之和,说明了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i一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参照李虹报道中的类似标准规定:SCL一90总分兰18o为心理障碍,其中18oSCL一90总分<225为轻度心理障碍,225耋SCL-90总分<27o为中度心理障碍,SCi一90总分耋270为重度心理障碍。9个因子中任一项三3分为心理卫生问题的阳性检出。对SCL一90问卷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有226人存在轻度心理障碍,占调查总人数的13.2;具有中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157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7;具有重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3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3;有173名大学生至少在一项因子上得分茎3分;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o.1。以上的初步统计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为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笔者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心理问卷中的9项因子进行了分项统计,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症状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其次为抑郁、焦虑和敌对。这些症状可引起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窄、与大多数同学合不来、对同学的优点嫉妒等现象,从而致使其心境处于忧郁、苦闷的情感之中,并导致他(她)们在体育教学中不愿参加集体性和竞争性活动项目,对游戏性活动项目缺少兴趣,反应迟钝。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在大学生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2大学生体质状况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依据大学生体质测试的等级标准,将体质总体评价、肺活量体重指数分数、握力体重指数分数、台阶试验分数和立定跳远成绩划分为4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将身高体重等级划分为体重正常、较低体重、肥胖和营养不良4个级别;为便于比较,本研究将体重正常者归为优秀组,将较低体重者归为良好组,将肥胖和营养不良者归为不及格组。将所测得的6项原始成绩经过在线评分后,得到6项指标的评分和等级,按体质等级统计得到如表4的结果。从体质总体评价等级来看,96.97%的大学生体质等级达到及格及以上水平,说明当代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整体较好;然而,从另外5项指标的具体分布情况来看,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有些指标整体偏低,如立定跳远和肺活昔体重指数不及格的比例分别高达44.o2%和24.9o%。由此说明,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促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已势在必行。

大学生体质健康总评分采用百分制评分,身高标准体晕、台阶试验、肺活量体重指数、立定跳远、握力体重指数在总评分巾所占的权分别为0.15、0.20、0.15、0.30和0.20。为检验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6项体质指标间是否存在差异件,现分别以各项体质指标得分和心理健康水平为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同时对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的各项体质指标得分进行描述统计,经整理得到如表2所示的结果。由表2可知,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除在身高标准体重指标上没有差异外(Sig~0.05),其余5项体质指标的得分均存在差异性(Sig

2.3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2.3.1大学生健康知识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健康知识结构是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学活动和健康自我监控的心理基础,有关资料把青少年的健康知识结构分为3个方面:1)本体性知识,即青少年对整个健康学的理解与掌握;2)条件性知识,即青少年所具有的心理学、教育学、体育学等知识;3)实践性知识,指青少年在健康促进的实践情景时所具有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为考察青少年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其健康评价的关系,杨剑博士运用访谈法和健康知识评价法,对青少年的3方面的知识水平进行了5级评定,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与健康评价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从相关系数高低排序看,本体性知识与健康关系密切程度较高,其次为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都达到显著性水平。笔者在与调查对象的访谈中也发现,对健康自我评价较高的大学生掌握的健康知识比较全面,而那些对健康知识知之甚少的大学生则对自己的健康评价不高,由此说明: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健康自我评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即健康知识结构越高,健康自我评价就越高。因此,今后有必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

2.3.2大学生身体认知结构对其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大学生对自我身体的认知是基于对健康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之的。为分析身体认知结构对大学生身心的影响情况,笔者利用pSpp中的调查数据,从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5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据该量表的评分规定,除运动能力分量表的评分是越低表示对自我运动能力认知越高外,其余4个分量表则是评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由表4、5可知,随着体质状况或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运动能力认知方面的评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的评分则逐渐下降。另外,体质不及格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中的标准差和其它3个方面的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重度障碍组要5方面评分中的标准差与其它各组相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由此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健康自我评价愈高。有学者研究发现,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与健康的良好感觉紧密相连,且健康主观感受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身心实际健康状况的感觉;所以,在今后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有必要增强健康知识传授力度,改善大学生的自我身体认知结构。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在调查和测试的对象中,有24.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o.1,说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体质之间有同向变化的趋势,即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大学生的体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3)大学生的健康知识结构与其身心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健康知识结构愈高,其体质状况就越好,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2建议

1)建立和谐的健康知识教育系统,全方位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首先,把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系统,做好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的统筹规划工作;其次,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课程的相对学科优势,有重点地开展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工作;再次,通过专题报告、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校园网及校刊等多条途径,宣传普及身心健康知识。

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篇2

关键词:肥胖;大学生;体质健康;调查分析

前言

众多研究表明,肥胖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引起肥胖的行为涉及社会、生物、心理等多种因素,通过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体育锻炼等行为,可有效降低肥胖的发生率。本研究通过对肥胖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课外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调查与理论分析,来探讨影响肥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因素,为公共体育教学、防肥减肥的运动处方等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身高标准体重评分标准,以江苏省四所普通高校2007级588名肥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心理健康、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状况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体质健康测试、问卷调查以及数理统计与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

2结果与分析

2.1肥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状况

从表1和表2统计结果来看:在必测项目中,身高体重项目上得到50分;肺活量指数项目上男生有55.29%人不及格,平均得分为40.61分,而女生有45.97%不及格,平均得分为40.16分。在三项选测项目中,男生的1000米跑(平均得分为60.57分)、立定跳远(平均得分为65.17)、坐位体前屈项(平均得分为70.87);女生的800米跑(平均得分为69)、立定跳远(平均得分为63.99)、仰卧起坐(平均得分为63.92)。在总分上,男生平均分为58.50,不及格率达到48.24%,而女生平均分为60.49,不及格率达到43.55%。可见,肥胖大学生在必测项目上得分比较低,直接影响肥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得分,这给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实现“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及格率达到85%以上”的目标带来困难。

表1肥胖男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评价统计表(n=340)

项目不及格(n/%)及格(n/%)良好(n/%)优秀(n/%)平均得分

身高标准体重340/10000050

肺活量指数188/55.29136/40.0014/4.122/0.5940.61

立定跳远42/12.35188/55.2990/26.4720/5.8865.17

坐位体前屈14/4.12176/51.76134/39.4116/4.7170.87

1000米96/28.24162/47.6576/22.356/1.7660.57

总分164/48.24158/46.4718/5.29058.50

表2肥胖女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评价统计表(n=248)

项目不及格(n/%)及格(n/%)良好(n/%)优秀(n/%)平均得分

身高标准体重248/10000050

肺活量指数114/45.97116/46.7718/7.26040.16

立定跳远38/15.32134/54.0364/25.8112/4.8463.99

仰卧起坐38/15.32116/46.7772/29.0322/8.8763.92

800米36/14.52108/43.5578/31.4526/10.4869

总分108/43.55114/45.9726/10.48060.49

2.2影响肥胖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因素

2.2.1肥胖程度对肥胖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

Bmi指数是反映身体发育程度的评价指标,从Bmi指数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之间相关性视角,来探讨肥胖对体质健康水平的影响。从表3、4的统计结果来看:男生的Bmi指数与肺活量指数、1000米、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等项目之间存在高度的负相关性;而女生的Bmi指数与肺活量指数、800米、立定跳远、仰卧起坐等项目之间也存在高度的负相关性。这些表明Bmi指数与肥胖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之间存在高度负相关,即Bmi指数越大,体质健康总分就越低。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依据我国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增加了部分备选项目,旨在为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学校特色和地域特色,选择适宜的测试项目提供方便。但是拥有测试项目的选择权是学校,而不是学生。学校在选择项目时,“省钱、省时间、操作方便”的项目是首选,致使测试项目又集中在传统项目上来。肥胖大学生Bmi指数与选测项目之间存在高度的负相关,也就说肥胖大学生已经输在起跑线上,要达到“合格”标准,要比“正常体重”大学生付出更多的艰辛。

表3肥胖女大学生Bmi指数与《标准》测试项目之间相关性统计表

目平均成绩Bmi指数样本(n)相关系数(r)直接检验

肺活量指数43.3526.32248-0.453p

800米(s)243.8126.322480.378p

立定跳远(cm)170.9226.32248-0.280p

仰卧起坐(个)34.1226.32248-0.302p

分60.4726.32248-0.540p

表4肥胖男大学生Bmi指数与《标准》测试项目之间相关性统计表

目平均成绩Bmi指数样本(n)相关系数(r)t检验

肺活量指数54.4426.55340-0.568p

1000米(s)259.6926.553400.613p

立定跳远(cm)230.3326.55340-0.435p

坐位体前屈(cm)11.4726.55340-0.220p

分58.5026.55340-0.668p

2.2.2肥胖大学生对自己身体发育程度的误诊与认识不足

2.2.2.1身体发育程度的诊断

表5肥胖大学生对自己身体发育程度的诊断情况统计表(n/%)

营养不良体重较低正常体重超重肥胖总计

男生04/1.17116/34.12148/43.5372/21.18340/100

女生0034/13.71156/62.9058/23.39248/100

合计04/0.68150/25.51304/51.70130/22.11588/100

从表5统计的结果表明,只有22.11%的学生认为自己身体是肥胖,51.70%的学生认为自己身体超重,25.51%的学生认为自己体重正常,也就是说77.89%的肥胖大学生不能正确判断自己身体发育状况。

2.2.2.2身体发育程度诊断的途径

表6肥胖大学生对自己身体发育程度诊断的方法统计表(n/%)

称体重看体型体质健康测试合计

男生160/47.06130/38.2350/14.71340/100

女生140/56.4586/34.6822/8.87248/100

总计300/51.02216/36.7472/12.24588/100

从表6统计结果来看,有51.02%的学生仅通过称体重来判断身体发育程度,由于大学生身高发育基本稳定,从体重单一指标来判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36.74%的学生单从看体型上来判断身体发育程度,是凭借经验。仅有12.24%的学生通过体质健康测试的二元指标来诊断。

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2007年大学一年级新生身体素质的调研报告》中指出“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过程中,有41.8%的学生参加过测试,有近58.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测试,而参加测试的学生有61.4%不知道测试的结果”。可见,由于单纯依靠经验和体重指标来判断身体发育程度,即使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测试的结果,导致肥胖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

2.2.3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宣传与执行力度不够

在调查中,有60%的学生不知道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反馈功能要为每名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身体健康诊断,并将每位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各项身体健康素质的发展水平以及他们之间发展的平衡度等信息及时地反馈给每一位学生,使学生能够准确地了解自己、明确目标完善自己、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在调查中,有39.80%肥胖学生没有听说过运动处方或健身处方;在时间允许情况下,有41.50%的学生十分愿意、53.74%的学生愿意、4.76%的学生不愿意参加专门健身指导;有49.66%的学生十分愿意、44.56%学生愿意、5.78%不愿意参加体育教师指导下的健身运动。指导功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针对性较强的运动处方,指导学生个体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和方法,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给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带来很大工作量,学校、教师忙于完成测试、上报数据任务,而忽视测试主要目的。测量与评价是一种测定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手段,是对学生业余身体锻炼结果的检验,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会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身体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激励学生自觉地经常性地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而不只是完成数据上报。

2.2.4肥胖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不足

2.2.4.1课外体育锻炼态度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形成之后会对个体的体育参与行为及其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它是体育活动动力调节系统的重要心理成分。从表7统计结果来看,肥胖大学生中有八成以上的同学对体育持有积极、喜欢的态度,少数表现出不喜欢;而且男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明显高于女生。表7肥胖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统计表(n/%)

非常喜欢比较喜欢不喜欢合计

男生70/20.59226/66.4744/12.94340/100

女生18/7.26178/71.7752/20.97248/100

总计88/14.96404/68.7196/16.33588/100

2.2.4.2课外体育锻炼动机

动机是指能引起、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想法或愿望。体育动机是人们对体育运动客观要求在心理的反映。大学生的体育动机表明他们对体育功能的摄取,也是对参加体育的理解。从表8统计结果来看,肥胖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是为了增强体力与健康,男生把“散心解闷、消遣娱乐”放在第二位,而女生则把“健美体型和减肥”放在第二位,这于男生和女生的审美观点与追求体型标准的差异所致,女生与男生相比更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所以在体育动机上有所不同。

表8肥胖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统计表(n/%)

体育锻炼动机肥胖女生肥胖男生总计

n/%排序n/%排序n/%排序

增强体力与健康210/84.681302/88.821512/87.071

解除疾病86/34.68478/22.944164/27.894

散心解闷、消遣娱乐164/66.133248/72.942412/70.072

健美体型与减肥202/81.452198/58.243400/68.033

2.2.4.3课外体育锻炼频率

体育锻炼的频率是考察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表9统计结果来看,肥胖大学生中,每周参加一次课外体育锻炼占26.87%,1-2次占44.58%,2-3次占15.99%,3次以上占12.59%。可见,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人数所占比重比较小,这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倡“每天锻炼一小时”相差甚远。

表9肥胖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频率统计表(n/%)

1次1-2次2-3次3次以上合计

男生70/20.59142/41.7658/17.0670/20.59340/100

女生88/35.48120/48.3936/14.524/1.61248/100

总计158/26.87262/44.5894/15.9974/12.59588/100

2.2.4.4课外体育锻炼持续时间

表10肥胖大学生每次课外体育锻持续时间统计表(n/%)

15分钟以下15-30分钟30-45分钟45分钟以上合计

男生18/5.3076/22.35124/36.47122/35.88340/100

女生40/16.1396/38.7172/29.0340/16.13248/100

总计58/9.87172/29.25196/33.33162/27.55588/100

从表10统计结果来看,在肥胖大学生中,每次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上占60.88%,而在30分钟以下占39.12%。对于一名肥胖者来说,锻炼持续时间比较短,很难起到减肥作用。肥胖大学生的内在惰性与外在客观条件对于他们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起到制约作用。近年来普通高校的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提供给学生体育锻炼环境越来越拥挤。这些客观因素使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减少,学校必须加大对有限的体育资源管理,提高场馆的利用率,为肥胖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时间、物质和组织上保障。

2.2.5心理健康水平对体质健康的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是指肥胖大学生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中9个因子中某一项因子分≥2分或因子分≥3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当某一项因子分≥2,表明在该因子方面有轻度障碍,测试中有262人的心理因子得分≥2,检出率达到44.56%,其中男生的检出率达到44.71%,而女生的检出率达到44.35%,而当因子分≥3,表明存在中度心理障碍,有57人的心理因子得分≥3,出率达到9.69%,男生检出率为10.29%,而女生检出率为8.87%。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常常将肥胖与“懒惰”、“愚蠢”、“丑陋”、“笨拙”等陋习联系在一起,从而对肥胖学生的心灵造成极大创伤,使肥胖学生产生人际关系的敏感、敌对、焦虑和强迫症状等心理问题。

从表11统计结果来看,体质健康水平良好的肥胖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好,其次是及格的学生,最后是不及格的学生。体质健康良好的学生和及格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明显性,而在敌对、偏执、恐怖症状因子中存在显著性差异。体质健康不及格的与及格的肥胖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

表11肥胖大学生不同体质健康等级之间心理症状比较

不及格

(n=272)及格

(n=272)良好(n=44)t1t2

躯体化1.54±0.511.41±0.351.37±0.363.567**0.543

强迫症状1.96±0.601.77±0.441.68±0.334.137**1.467

人际关系1.80±0.651.66±0.481.59±0.362.891**1.146

郁1.62±0.511.48±0.381.41±0.343.694**1.205

虑1.61±0.521.44±0.351.36±0.324.606**1.439

对1.64±0.601.52±0.461.39±0.362.447*2.194*

怖1.47±0.561.34±0.341.21±0.163.353**2.753**

执1.67±0.571.52±0.481.40±0.203.194**2.550*

精神病性1.56±0.451.43±0.341.41±0.203.395**0.536

分148.21±43.03135.24±28.85128.68±23.374.129**1.668

备注:t1表示不及格与及格之间比较,t2表示及格与良好之间比较。

3结论与建议

3.1肥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比较低,男生体质健康测试平均分为58.50,不及格率达到48.24%,女生平均分为60.49,不及格率达到43.55%。

3.2肥胖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项目的选择、对肥胖认识不足、缺乏课外体育锻炼以及心理因素是影响肥胖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主要因素。

3.3建议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加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宣传与执行力度,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针对体质弱势群体——肥胖大学生建立健身减肥俱乐部,进行科学的健康干预,提高肥胖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合格率。

参考文献:

[1]《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88.

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篇3

调查过程采用团体测试法。以整班为单位参加调查,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统一发放问卷,统一指导语,由学生自行填写问卷,当场作答、回收并逐一核对,发现漏填或误填,当场返回本人核对。回收问卷的数据统一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数据录入采用双人双录入的模式,并进行交叉核对。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对2组心理问题的检出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2组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心理健康和心理弹性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心理健康的测量共包括以下8个维度: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心理弹性的指标为心理弹性总分。

2.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的比较

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有6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6.8%。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的有43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7.4%。非留守儿童中有心理问题的有20人,占非留守儿童总数的5.8%。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阳性检出率高于非留守儿童,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393,p=0.084)(表1)。

2.2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比较

留守儿童8个因子的得分及总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总分、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表2)。

2.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分析

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分及8个子因素得分与心理弹性总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除去学习焦虑和自责倾向这2个子因素之外,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总分及另外6个子因素得分均成显著负相关(表3)。

3讨论

重庆市三峡库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当地耕地条件差、工业化水平低,因水库失地的农民在当地就业无门,被迫外出打工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有调查显示,部分重庆市三峡库区社区中,留守儿童户占长期外出打工户的100%[5]。这些儿童的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留下大批家庭结构不完整的儿童群体。儿童尤其是中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形成的阶段,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三峡库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其面临的自然、社会环境变化较大,加之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可能更易出现心理问题。但是并非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存在心理问题。有相关资料显示[6],我国有10%~30%的中学生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某些研究中这一比例更高,有的达到77.9%[7]。在重庆三峡库区农村中学生中所做的1项调查研究显示其心理健康阳性检出率为67.4%[8]。由表1可以看出,本研究中所有库区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6.8%。这一比例低于全国儿童的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也低于在三峡库区农村中学生群体中所做的类似研究的结果。另外,本研究的非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7.4%,也低于全国水平及同类群体的研究结果。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并且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本研究在设计、实施到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整个过程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因此研究结果是真实可靠的。本研究数据较其他研究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与普通儿童相比,三峡库区儿童经历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变化,有可能这些不利因素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让库区儿童变得更加坚强,抗压能力随之增强,心理健康水平也由此升高。因此,与非库区儿童相比,三峡库区儿童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库区的环境对库区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很大。库区儿童又分为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但是与库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产生的影响相比,留守与否对于库区儿童的影响较小,两个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篇4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健康自评;睡眠质量;生活方式;认知因素;广州

中图分类号:G804.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4-0071-04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习惯,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同个体自身认知程度差异的影响。本研究试图在现有健康生活方式评价体系中主要因素分类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广州市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认知因素及其相对重要性,为广州市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广州天河区、白云区、越秀区3个中心城区的部分社区发放问卷,问卷回收后有效输入样本量952份。受调查者中男性480人,占50.4%,女性472人,占49.6%。年龄分布在(35.9±6.9)岁。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参考文献资料以及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后,制定《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调查问卷》。问卷中设置的健康自评等级包括非常健康、健康、一般、不健康、非常不健康5个等级。同样,反映睡眠质量的内容包括入睡快,一觉到天亮;入睡情况一般,有时会做梦;会半夜醒来,总体影响不大;不易入睡,半夜梦多或经常醒来,起床精神状况不佳;入睡困然,易失眠,已服药或开始治疗共5项。生活方式认知因素参考李世明等[1]提出的“健康生活方式评价体系”,本问卷将生活方式主要认知因素设定在饮食、阅读、锻炼和烟酒4个属性。每个属性又衍生出4项认知因素。生活方式认知因素包括运动让我精神饱满、运动能帮我健身塑形、运动能让我结交挚友等16项(见表1),每项生活方式认知因素采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没意见、同意、非常同意进行5个等级。

(2)数理统计。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包括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因子分析、相关分析法、逻辑回归分析等。

2研究结果及分析

2.1《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调查问卷》信、效度

1)内容效度。对问卷初次编制完成后,请相关专家针对问卷条目是否合理与准确进行评价与反馈,经过多次修改,最终专家一致认为本问卷内容效度达到发放要求。此外,经因子分析结果显示,Kmo样本测定大于0.5,巴特莱特(Bartlett)球形检验小于0.01,表明本问卷的16项生活方式认知因素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2)信度与结构效度。选取某小区居民25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间隔6天的同一问卷的重复测试,对影响因素部分进行相关检验。结果表明,影响因素部分的内容呈中等以上程度相关,相关系数在0.61~0.89,总问卷相关系数为0.87,表明问卷有较好的重测信度。从内在信度结果看,本问卷的内在信度检验结果为Cronbach’sα=0.866,一般认为Cronbach’sα系数在0.8~0.9时问卷的内在信度甚佳,表明该问卷生活方式认知因素内容能较好地反映广州市居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属性。另外采用Kmo样本测定和巴特莱特(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708,大于0.5,Bartlett球形检验Sig值为0.000,小于0.01,结合Cronbach’sα系数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2.2生活方式认知因素的因子分析结果

在《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调查问卷》中,共罗列了16项生活方式认知因素。待问卷回收输入后重新进行因子分析,Kmo检验值为0.801,大于0.5,Bartlett球形检验Sig值为0.000,小于0.01,表明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研究采用主成分提取公因子、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经因子分析提取出5个主因子(见表1)。

2.3健康自评与睡眠质量状况及相关分析结果

本研究用来反映研究对象的健康状况包括健康自评与睡眠质量状况。健康自评参考了众多主观健康自评研究的健康自评度设置,设置的等级包括非常健康、健康、一般、不健康和非常不健康。睡眠质量状况的填写内容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在健康自评项目中大部分受调查者的主观健康感以非常健康和健康为主。另外,受调查者反馈“以入睡快,一觉到天亮”和“入睡情况一般,有时会做梦会半夜醒来,总体影响不大”这两种睡眠情况各占45%左右。有10%左右的受调查者反映有时不易入睡,半夜梦多或经常醒来,起床后精神状况不佳,也有少部分人存在较为严重的睡眠质量问题。对健康自评等级由“好”到“坏”进行定序编码,即非常健康=5、健康=4、一般=3、不健康=2和非常不健康=1。同样对睡眠质量由“好”到“坏”从4到1进行定序编码。健康自评与睡眠质量经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存在极其相关性(r=0.329,p=0.000)。这表明不同个体的主观健康感觉与睡眠情况反映一致性强,主观健康较差者往往存在睡眠问题。

如果将受调查者健康自评填写非常健康定义为“优”,其它为“非优”,数据编码为“优”=1,“非优”=0。同样,受调查者睡眠质量情况填写入睡快,一觉到天亮定义为“优”,其它为“非优”,数据也编码为“优”=1,“非优”=0。同时结合健康自评和睡眠质量填写“健康总体表现”,两项都为“非优”=0;有1项为“优”=1;两项都为“优”=2,结果见表3。

2.4健康总体表现与生活方式认知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根据表3的健康自评和睡眠质量总体表现情况,将“健康总体表现”等级划分为如果两项都为“非优”=0,有1项为“优”=1,两项都为“优”=2。以“健康总体表现”等级为因变量,广州市居民生活方式认知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其结果见表4。

虽然模型Cox&SnellR2为0.196,解释程度较低,但正如谷琳[2]认为健康自评是主观意义变量。很难如自然科学中达到很大的解释程度,即使解释程度在0.2左右,仍可采用该模型。由结果看出,“运动能帮我健身塑形”这一因素对“健康总体表现”影响度最大(2.644)。

3讨论

3.1广州市居民生活方式认知因素属性

研究经过因子分析后,将输出的5个因子归纳为锻炼、饮食、阅读和烟酒,其中锻炼因子的贡献度最高。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健康,这已经在许多研究中得到证实。王佃俄[3]对全国14省市1193名国民的周体育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的计划性、参加体育锻炼与身体满意度的关系进行调查与分析,发现随着锻炼状况的提升,国民的健康满意度也在提升。本研究对锻炼生活方式的认知因素大都从身心方面考虑,包括运动让我精神饱满,运动能帮我健身塑形,运动能让我结交挚友,运动能让我放松、减少抑郁。因此,将以上4项生活方式认知因素归纳为锻炼因子,能够准确地反映受调查者对锻炼生活方式的认知。

饮食因子包括了少用饮料解渴、少吃刺激性食物,少吃高脂食品和少吃快餐4个认知因素。徐晓莉[4]认为老年人存在不良饮食行为可能与其健康饮食知识缺乏相关。许亮文[5]的研究表明,杭州市居民存在着动物脂肪摄入过多,不良饮食发生率高,且饮食行为随着不同认知阶段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本研究的饮食生活方式认知因素主要从较为基本的饮食选择认知方面进行描述。

阅读因子包括规律性阅读有益身心健康、应多阅读提升自身境界、阅读能让我获得满足、应多阅读健康方面的书籍4个因素。阅读对人体最为直接的益处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6]。因此,本研究的阅读因子中有益身心健康、提升自身境界和获得满足3个因素从心理方面阐述阅读生活方式认知。

本研究中烟酒生活方式认知因素包括别人抽烟喝酒时尽量避开、抽烟喝酒对自身不负责任、靠烟酒增加人际关系得不偿失、减少靠抽烟喝酒缓解压力。抽烟与饮酒(酗酒)是人们不良生活方式最为典型的代表。众多研究显示,抽烟、酗酒常与心理压力、精神焦虑等相关[7]。张河川[8]的研究也发现,研究对象中烟酒滥用组自尊水平低、焦虑和抑郁情绪高于无烟酒滥用对照组。被动吸烟的危害性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是引起倡导“无烟运动”的重要原因。作为个人主动性的避免“被动吸烟”的有效方式是别人抽烟时尽量避开[9]。

3.2广州市居民健康状况及与生活方式认知因素关系

由表2可知,健康自评与睡眠质量存在极其相关性,这表明不同个体的主观健康感觉与睡眠情况反映的一致性强,主观健康较差者往往存在睡眠问题。结合本研究中受调查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6岁左右,各项身体机能未进入明显的衰退期,这一结果与实际较为相符。此外,此年龄区间的特点是不良生活方式对健康影响最为显著。年纪较大者会因身体机能的衰退而更加注重自身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因为健康自评与睡眠质量存在极其相关性,因此如果受调查这两个方面的表现都为“优”,那么其健康的总体表现较健康,这要比单方面对健康的反映更全面和客观。由结果看出,健康自评和睡眠质量情况都为“优”的比例并不高。

通过回归分析后发现,“运动能帮我健身塑形”认知因素的影响度最高,是其它因素的2倍,显著度也很好,这可能与许多受调查者进行运动锻炼多出于控制体重、健身塑型目的有关。饮食生活方式认知因素中“少用饮料解渴”、“少吃高脂食品”两个认知因素的影响度都在1以上,可以认为是重要的健康饮食认知影响因素。而阅读生活方式认知因素中,影响度在1以上的有3个,是4类因子中最高的,其中重要的认知影响因素包括了“应多阅读提升自身境界”、“阅读能让我获得满足”、“应多阅读健康方面的书籍”。不难理解,形成规律性的阅读习惯在这几类因子中难度较大,除受教育程度外,受到多方面如行为、遗传、环境的影响,而生活环境影响作用最大[7]。因此,形成规律的阅读生活方式对于健康,尤其是精神健康至关重要。烟酒生活方式认知因素中,“别人抽烟”、“喝酒时尽量避开”和“靠烟酒增加人际得不偿失”3个因素对健康自评、睡眠质量的总体表现影响度较大。这也表明受调查者也大都认为为了保证自身健康,应避免被动吸烟和认清烟酒能增加“交际”的误区。

参考文献:

[1]李世明,部义峰,高金栋,等.健康生活方式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2):28-33.

[2]谷琳,乔晓春.我国老年人健康自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学刊,2006(6):25-29.

[3]王佃娥,李树怡,王雪征.体育锻炼与健康满意度关系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9,16(8):44-47.

[4]徐晓莉,俞玉华,王建萍.徐州市社区老年人饮食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全科护理,2010,11(8):3105-3107.

[5]许亮文,马海燕,杨廷忠.居民饮食行为分阶段转变的现状调查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4,38(3):179-181.

[6]高兵,杨玉芳.发展性阅读困难的行为遗传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586-595.

[7]柳春红,pingSun,彭权生.饮食习惯、烟酒使用行为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1):4108-4110.

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篇5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theconceptandstandardaboutmentalwellness)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各种国内外各种观点,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条件:

(1)智力正常:智力是个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了解、认识外部世界的十分必要的条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并具有情绪体验能力,从而自我效能感增强,而智力落后者经常遭遇失败,伴随烦恼、痛苦的体验,产生自卑感。

(2)适当的情绪调节能力: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个体就会被消极情绪所困扰,而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有效宣泄的话,就可能使自己产生心理疾病,并可能对生理健康造成损害,患上身心疾病。同时,不良情绪的发泄方式必须考虑道德及社会的评价。

(3)自我评价恰当:心理健康者能充分了解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在学习、工作上获得成功,在生活中同他人和谐相处。心理不健康者,往往将失败归因于机遇和任务难度,整日怨天尤人,或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4)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他人交往,建立了较为和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反之,就会离群索居,对他人不信任,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烦恼和痛苦。

第二节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促进

(theeffectsofmentalwellnessuponphysicalexercise)

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个体的一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呢?参加体育活动就是调节个体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智力(physicalexerciseisusefultointelligence)

智力是个体圆满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基础条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研究表明,由于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大脑获取更多的氧气,给大脑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能够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不仅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有效,使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为智力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疲劳感,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而体育活动的参与,有助于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形成兴奋与抑制合理交替的机制,降低疲劳感,提高文化学习的效率,此外个体的体质增强,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充分地挖掘与开发学习的潜力。

二、体育锻炼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physicalexerciseforgoodfeeling)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产生紧张、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降低应激水平,使处理应激情境的能力增强。麦克曼(mclman)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者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的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体锻炼者,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一些。

更多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文章>>

2012年教育工作总结2012年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音美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九年级组教学工作总结

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篇6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身心健康;运动干预;中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4.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4-0106-05

团中央、教育部、体育总局制定了相关规定和政策,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中小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以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来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1]。但目前我国中小学生行为问题、心理危机与疾患问题、网络成瘾问题、攻击问题、校园暴力事件以及他们体质健康下降问题等仍不能得到有效解决[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了全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发现至少有3000万儿童青少年出现了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并出现增多趋势[3]。某些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疾患与成年期心理疾病存在相关性,他们的心理卫生问题均会影响到成年期的身心健康[4]。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肥胖率与近视率都出现增加趋势,他们的耐力、力量和柔韧性有下降趋势。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真正与国家要求相差甚远。

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测量,其目的在于了解他们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3个方面,而非仅是体质、体能健康状况方面的问题。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自编了题目结构合理、易操作(约3~5min完成)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量表,全方位、系统地探讨了我国目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及影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因素,并制定运动处方干预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以期培养我国中小学生健身意识,养成锻炼习惯,增强体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上海市城区、广州市城区24所中小学校,共计5780名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上海和广州两地各12所中小学,其中小学各6所,中学各6所。每所小学分别选取小学4年级2个班和6年级2个班,每所中学分别选取初中初一两个班和初三两个班,高中高一2个班和高三2个班),其中小学生1941人(男生959人,女生982人),初中生1934人(男生963人,女生971人),高中生1905人(男生967人,女生938人)。

1.2研究方法

1)自编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量表并进行调查。

在前人研究成果[5-7]基础上,编制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量表。它包括中小学身体健康分量表、心理健康分量表和社会健康分量表。身体健康分量表包括维度:身体症状、体育锻炼、睡眠状况、卫生习惯、健康饮食和健康意识。心理健康分量表包括维度:心理疾病、情绪稳定、自我认同和学业成就动机。社会健康分量表包括维度:人际关系互动、生活适应和亲社会行为。中小学身心健康量表和3个分量表,均采用5点记分方法,得分越高表示身心健康越好(“身体症状”和“心理疾病”两个维度采用反向计分)。经检验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总量表及各个分量表的克伦巴赫系数均在0.90以上,Guttman分半信度在0.86~0.89之间,重测效度在0.84~0.96之间,这表明编制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实验法。

运动处方实施:处方1:篮球类练习游戏、篮球小比赛,辅以小足球练习。先进行篮球类练习游戏,约15min后,篮球小比赛,约20min后,再进行小足球练习,约15min。处方2:健绳操练习游戏、健绳操小比赛,辅以健身操练习。先进行健绳操练习游戏,约15min后,健绳操小比赛,约20min后,再进行健身操练习,约15min。处方3:轮滑练习游戏、轮滑小比赛,辅以轮滑基本技术练习。先进行轮滑练习游戏,约15min后,进行轮滑小比赛,约20min后,再进行轮滑基本技术练习,约15min。运动处方干预前后,对实验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进行比较。

锻炼强度采用中等强度:对中小学生桡动脉进行脉搏测量,每次测量15s,乘以4,以此来反映中小学生1min的心率,一般控制心率在120~140次/min。每次锻炼时间为40~60min,每周3~4次,锻炼时间安排在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进行,持续时间为12周。

3)数理统计与分析。

全部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4)调研和实验时间。

调研和实验时间在2012年3月至2012年7月。

2结果与分析

2.1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现状

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以5分制评分,中小学生身体健康平均为3.23分,心理健康平均为3.14分,社会健康平均为3.07分,身心健康的总体情况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各个维度来分析,在身体健康维度方面,中小学生的健康意识(4分)、卫生习惯(4分)得分最高,其次身体症状(3分)为中等,健康饮食(2.5分)仅能够达到及格线,而体育锻炼、睡眠状况方面最低,未能达到及格线水平。在心理健康方面,中小学生的自我认同(4.5分)得分最高,其次情绪稳定(3分)、心理疾病(3分)为中等水平,而在学业成就动机方面仅达到及格线。在社会健康方面,亲社会行为(4.5分)得分最高,人际关系(3分)处于中等水平,而在生活适应方面未达及格线。以上现象表明,尽管目前中小学生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意识,但他们体育锻炼意识淡薄、睡眠不足,生活适应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

当今社会,家长“望子成龙”,学校想尽办法增加中小学生的学习时间,均不顾及中小学生兴趣爱好、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锻炼的时间,他们参与身体锻炼的次数不多,娱乐活动及休闲时间又多以看电视、玩电脑,上网玩游戏等静止活动为主[8]。他们睡眠质量也为此受到严重影响。中小学生常过着紧张的学习生活,日积月累,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出现问题,甚至有厌世情绪。参与运动的缺失,其直接结果是容易引起肥胖增多、体能下降。这些不合理现象,使得我国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出现不少问题。

2.2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

1)性别、年级的影响。

经多元方差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见表1)。由表1可以发现,中小学男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均显著好于女生,中小学女生社会健康好于男生;小学生男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均好于初中生和高中生,初中男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均好于高中生;高中生社会健康均好于初中生和小学生,初中生社会健康也好于小学生。这些研究结果与Hamilton[9]和Cung等[10]的研究结果有部分相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中小学男生活泼好动,喜欢竞技运动。中小学生女生喜欢安静、追求时尚美,更喜欢健康、娱乐性活动。所以男生在体育锻炼、睡眠状况、情绪健康、自我认同和人际关系互动和亲社会行为方面明显好于女生。研究还表明,中小学女生卫生习惯与健康饮食方面好于男生,可能与她们更加关注饮食可能带来的体型变化有关。

随着年级的增高,中小学生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越来越出现问题,这一结果与Haleiii等[11]研究结果相一致。这可能与我国目前的教育及考试制度等有关。随着年级的升高,中小学生的社会健康越来越好,说明他们能够接受新鲜事物,逐渐能与父母、长辈、老师进行沟通,能与同学和平相处,与志趣相投的人交流、做朋友,做一些亲社会行为,使他们逐渐适应了社会环境和生活。

2)体型、学业成就的影响。

经多元方差分析,体型适中、学业成就好的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均好于体型偏胖和偏瘦、学业成就一般和较差的中小学生(见表2)。体型适中的中小学生一般性格开朗,喜欢参与运动,有朝气,充满活力,自我效能感较高,做事较有耐心,自信地认为自己能够胜任该做的事情。体型偏胖和偏瘦的则相反,不爱运动、有自卑感,自我效能感比较低。

学业成就好的中小学生表现对待事物有高度的认知,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做事有恒心、有信心。他们善于与老师、同学交流,自我效能感较强。在课外活动时间,他们喜欢参与各种身体锻炼,比较清楚知道参与锻炼对提高自己学习和身体健康等有益处,在锻炼中他们能享受到运动愉,在运动中释放在学习上、课业上承受的压力,并结交了不少志趣相投小伙伴和小朋友。学业成就一般和较差的中小学生则相反,在课外活动时间,他们不喜欢参与身体锻炼,对锻炼的益处有比较模糊的认知。上述原因说明,学业成就好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均好于学业成就一般和较差的中小学生。

3)家庭背景、经济收入的影响。

经多元方差分析,除身体健康外,生活在双亲家庭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均好于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生活在大专以上家庭里,他们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均好于中专以下家庭的中小学生。经济收入高的家庭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均好于中等、较低经济收入家庭的中小学生(见表3)。这可能与不同结构家庭、不同学历家庭的环境和教育有关。

4)寄宿形态、学校类型的影响。

经多元方差分析,寄宿学生与非寄宿学生相比,非寄宿的中小学业生身心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均显著好于寄宿学生(见表4)。寄宿学生可能由于家庭住址离学校远、父母忙于工作或做生意、无法照顾孩子等原因,让他们的孩子住在学校里。在学校里,学校规定不让学生外出,环境封闭,大部分时间不能与外界联系。他们的学习生活单调,再加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多数学生缺乏锻炼,就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往往产生孤独感,对学习生活不适应。他们的社会健康也产生问题,不能与老师、同学较好的沟通。非寄宿的中小学生与外界接触多,有他们父母的精心照顾,学习生活上较适应。少数部分条件好的家庭,还让孩子定时去健身俱乐部去锻炼,因而他们身心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要好于寄宿的中小学生。针对寄宿的中小学生,建议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活动,安排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加强对寄宿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城市的中小学生在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方面均显著好于乡镇的中小学生(见表4),这可能与城市的中小学具有教育资源优势等有关。

2.3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运动干预

1)总体干预效果。

经过12周运动干预,使实验组中小学的生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达到良好及以上水平(见表5)。

2)运动干预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分析。

中小学生在参与运动处方1、处方2、处方3后,他们身心健康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在身体健康方面,中小学生的身体症状、身体锻炼、睡眠状况、健康意识与他们参与的3个运动处方存在非常显著性的相关(p0.05)。中小学生在参与运动处方后,他们身体的乏力症状、身体疼痛症状等基本消失,睡眠状况得到改善,培养了健康意识,在课余时间有了参与身体锻炼的好习惯。在心理健康方面,中小学生的心理疾病、情绪稳定、自我认同、学业成就动机与他们参与的3个运动处方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p

3结论

1)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总体状况是中等偏上水平,小学生社会健康比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差,高中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比初中生、小学生的差。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各维度来看,中小学生严重睡眠不足,参与身体锻炼意识淡薄,在生活上也很难适应社会环境和学习生活上的变化。

2)不同性别、年级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小学男生身心健康好于女生,中小学女生社会健康好于男生。随着年级升高,中小学生身心健康问题越严重。

3)不同体型、学业成就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体型适中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均好于体型偏胖、偏瘦的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好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均好于学业成就一般和较差的中小学生。

4)不同家庭背景、经济收入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双亲家庭、高学历家庭、经济收入高家庭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均好于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低学历家庭和经济收入低家庭的中小学生。

5)不同寄宿形态、学校类型的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非寄宿、城市学校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均好于寄宿、乡镇学校的中小学生,寄宿与非寄宿的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城市学校的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均好于乡镇学校的中小学生。

6)适宜运动处方干预,能够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运动处方干预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存在非常显著性的相关。运动干预后,高中生身心健康干预效果好于初中生和小学生,小学生社会健康干预效果好于初中生和高中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eB/oL].http:///jrzg,2011-12-25.

[2]边玉芳.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25.

[3]殷恒婵,陈雁飞,张磊,等.运动干预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学,2012,32(2):14-27,57.

[4]齐方.青少年精神障碍你了解多少[n].光明日报,2010-05-20.

[5]雷开春,杨雄.中日韩高中生的身心健康:指标、现状及影响因素[J].青年研究,2011(3):11-21.

[6]neumark-SztainerDm,FrenchSa,ResnickmD.psychosocialcorrelatesofhealthcompromisingbehaviorsamongadolescents[J].HealtheducationResearch,1997(12):37-52.

[7]KeyesCm.promotingandprotectingmentalHealthasflourishing:acomplementarystrategyforimprovingnationalmentalhealth[J].americanpsychologist,2007,62(2):95-108.

[8]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239.

[9]Hamiltonna,Gallagherm,preacherKJ,etal.insomniaandwell-being[J].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2007,75(6):939-946.

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篇7

【关键词】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横断面调查

我国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日渐增高,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前瞻性意义。以往绝大部分研究〔1~4〕都是针对普通老人群体的,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极少。且陈天勇等〔3〕的研究取样为高学历老年人,子女在国外较多,子女的经济、社会地位较高,老人对子女的前途不用担忧,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对于低学历老人,绝对空巢可能以子女在国内不同城市或没有子女多见,其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和他们调查的高学历空巢老人有很大程度的差异。因此,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在浙江省湖州、绍兴和丽水三个市按照方便取样的方法抽取不同年龄、性别、经济状况、家庭结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离退休前职业状况的城市空巢老人和非空巢老人进行调查,共抽取样本1750人,有效样本1646人。其中非空巢老人396人,空巢老人1250人。空巢老人包括相对空巢老人(和子女在同一城市,但不同住的老年人群体)870人、绝对空巢老人(子女在国外或国内另一城市的老年人群体)270人和无子女老人(没有生养子女或子女已故的老年人群体)110人,其中,60~69岁432人,70~79岁590人,≥80岁202人,未填年龄者26人;配偶相伴者792人,单身者458人;文化程度小学以下者654人,中学者436人,大专以上者160人;低收入≤600元者448人,中等收入601~1200元者534人,高收入>1200元者268人;无固定职业者264人,工人服务人员者446人,技术管理人员540人。

1.2工具

1.2.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离退休前职业状况。

1.2.2调查问卷采用自制〔5〕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测查问卷测查城市空巢老人和普通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问卷共包括51个条目,分成7个分量表,分别是抑郁、自卑、敏感焦虑、人际交往问题、适应问题、认知问题、睡眠食欲问题。让老年人进行自评,分为“非常不符合、基本不符合、基本符合、非常符合”几个等级,分别记为1、2、3、4分,得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为0.78~0.84;项目与因子分的相关系数为0.79~0.84;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71~0.84。取30位老年人过1个月后重测,各分量表和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78~0.86。从测验题目的编制和内部一致性系数可以看出该量表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采用入户调查的形式,对受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文盲的老年人,由调查员读题,并将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让被调查对象作出自评;受教育程度较高、能看懂量表的老年人自己独立填写问卷。调查员为课题组成员和心理学专业的部分学生,调查前进行统一培训。

1.3统计学处理进行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单维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χ2检验等。

2结果

2.1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城市空巢老人在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得分上从高到低依次排序为认知问题、睡眠食欲、敏感焦虑、人际交往、适应问题、自卑和抑郁,除适应问题和自卑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外(p=0.221),其余因子得分两两间差异均显著(p<0.001)。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得分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家庭结构类型组间差异均显著。除敏感焦虑因子外,其余心理健康状况因子得分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不同家庭结构类型老人按得分从低到高排序均为相对空巢老人、普通老人、绝对空巢老人和无子女老人,其中抑郁、人际交往问题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相对空巢老人组和普通老人组差异不显著,自卑得分绝对空巢老人组和普通老人组差异不显著,适应问题得分相对空巢老人、绝对空巢老人组和普通老人组差异均不显著。认知问题得分、睡眠食欲问题得分绝对空巢老人组和无子女组差异不显著。此外,其余组间差异均显著。敏感焦虑因子按得分从低到高排序为相对空巢老人、普通老人、无子女老人和绝对空巢老人,其中无子女老人组和普通老人组差异不显著,其余组间差异均显著。见表1。

2.2不同年龄、性别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除人际交往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得分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女性老人。见表2。

以性别、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老人原职业为协变量,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进行年龄组间差异协方差分析。见表3。结果显示,城市空巢老人在抑郁、自卑、敏感焦虑、人际交往问题、认知问题因子均值表现出显著的年龄差异,其中抑郁、自卑因子均值低龄组(60~69岁)显著大于中龄组(70~79岁),敏感焦虑因子均值低龄组显著大于中龄组和高龄组(≥80岁),人际交往问题因子均值高龄组显著大于低龄组和中龄组,认知问题均值低龄组显著小于中龄组和高龄组。适应问题、睡眠食欲问题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年龄差异均不显著。

2.3不同经济状况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以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老人原职业为协变量,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进行经济状况组间差异协方差分析,见表4。检验结果表明,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经济状况组间差异均显著,后继检验表明,抑郁、自卑、敏感焦虑、人际交往问题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和高收入组两两差异均显著,随着收入的降低,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差。适应问题因子均值低收入组显著大于中等收入组和高收入组,认知问题、睡眠食欲问题因子得分低收入组、中等收入组显著大于高收入组。

2.4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以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婚姻状况、老人原职业为协变量,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各因子均分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分进行受教育程度组间差异协方差分析。见表5。结果显示,除睡眠食欲问题因子外,其余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受教育程度组间差异均显著。其中自卑、认知问题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两两组间差异显著,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变好。抑郁、敏感焦虑因子均值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组显著低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组和中学文化程度组,人际交往问题和适应问题因子得分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组显著高于中学文化程度组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组。

2.5不同婚姻状况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老人配偶是否健在且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均存在婚姻状况组间差异,均为有配偶相伴老人的得分小于单身老人,即有配偶相伴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单身老人。见表6。

表1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城市空巢老人、普通老人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略)

表2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性别差异(略)

表3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年龄差异(略)

表4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经济状况组间差异(略)

表5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受教育程度组间差异(略)

表6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婚姻状况组间差异(略)

2.6不同离退休前职业状况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以年龄、性别、经济状况、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为协变量,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老人原职业组间差异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老人离退休前职业状况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不大,只在抑郁、自卑因子均值上表现出显著的离退休前职业组间差异,检验结果分别为,F(2,1216)=4.099,p<0.017;F(2,1216)=3.107,p<0.045。抑郁因子无固定职业组得分(2.25±0.51)显著大于工人服务人员组(2.04±0.51)和技术管理人员组(1.83±0.54)。自卑因子均值无固定职业组得分(2.32±0.40)、工人服务人员组得分(2.21±0.45)显著大于技术管理人员组得分(2.02±0.43)。

3讨论

3.1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城市空巢老人排行前五位的心理健康问题为认知问题、睡眠食欲、敏感焦虑、人际交往和适应问题。

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城市空巢老人、普通老人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比较表明,相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其次是普通老人,第三为绝对空巢老人,无子女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相对空巢老人虽然和子女不一起居住,但由于和子女生活在同一城市,容易得到子女在生活上的照顾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同时减少了由于和子女在生活习惯和观念上的不一致导致的各种摩擦,保证了老年人的自由,因此在4种老人群体中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好。本文调查的城市为国内中小城市,绝对空巢老人中子女在国内另一城市较多,在国外很少,大部分老人子女的经济、社会地位一般,部分老人甚至为子女的前途担忧。子女没有办法为老人提供像搬运重物等急需的生活上的服务,老人生病时子女也无法顾及。由于子女在外地,距离带来的不可控感更增添了老人对子女的担心。因此绝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相对空巢老人和普通老人更差。无子女老人虽然不存在对子女的担心,但他们缺乏子女的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调查发现无子女老人的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比较担心,因此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在这四组老人中是最差的。无子女老人是最需要社会关注的老人群体。这一研究结果和李德明〔4〕,原因可能是研究取样在学历、子女的经济、社会地位均较高造成的。

3.2各因素对不同家庭结构类型的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性别差异的比较表明,女性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差于男性。女性老人的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受教育水平较低,情感较男性细腻,再加上女性寿命较男性长,因此单身独居老人较多,更为孤独和寂寞,因此女性体验到的心理压力较大,心理健康状况较差。

年龄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抑郁、自卑因子均分低龄组显著大于中龄组,敏感焦虑因子均值低龄组显著大于中龄组和高龄组,人际交往问题因子均值高龄组显著大于低龄组和中龄组,认知问题均分低龄组显著小于中龄组和高龄组。低龄老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尚存在较多的不适应,尤其是社会地位的突然下降,社会价值的无法体现,会使老年人倍感失落,从而容易自卑、抑郁和敏感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的不支和行动的不便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人际交往,生理功能的衰退会使老年人出现更多认知问题。

经济状况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较大。在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和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上均表现为,随着收入的降低,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降低。其影响趋势和贺寨平研究〔6〕一致。经济收入是老人的立身之本,衣食住行、生病就医必须有一定的经济收入才能得到保障,经济收入提高,老人的各方面的需要容易得到满足。我们对老人的心理压力的调查表明,随着老人月收入的提高,老人的心理压力明显降低。心理压力的降低是导致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转的重要原因。

受教育程度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较大。除睡眠食欲问题因子外,其余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均值和心理健康状况总均值受教育程度组间差异均显著,表现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这一结果和国内大多数有关老人的研究〔2,3,7〕一致。调查同时表明,离退休前职业状况对空巢老人的抑郁、自卑产生影响,总的来说,老人的职业地位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好。随着老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离退休前职业地位的提高,老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减轻,同时老人所交往的群体的心理素质较好,应对压力的能力增强,应对方式更为积极有效,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更高,从而心理健康状况更好。

老人配偶是否健在且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对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较大,心理健康状况各因子和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均表现为,有配偶相伴的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好于单身老人。和子女分住或没有子女的空巢老人,配偶是其重要的信息支持、实际支持和情感支持者,配偶的支持能有效地减轻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压力,从而提高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振云,许淑莲,李娟.老年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10(1):13.

2吴振云,李娟,许淑莲.不同养老方式下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1):7135.

3陈天勇,李德明,李贵芸.高学历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1):7424.

4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7):4057.

5王玲凤,施跃健.城市空巢老人的社会支持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1822.

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篇8

【关键词】八段锦;健身功能;研究评述

aReviewofStudiesontheBody-buildingFunctionofQigongBaduanjininChina

YanGHong-guang1weiLin2

(1.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ZhengzhouUniversity,Zhengzhou,Henan450044;

2.Henan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Xinxiang,Henan453000)

【abstract】thepapersummarizesthestudiesonthebody-buildingfunctionofBaduanjinbyChinesescholars.itisfoundthatthescholarsemployeddifferentwaystostudytheeffectofBaduanjininpreservingphysicalandmentalhealthofcollegestudentsandpeopleofmiddleandseniorages.theyalsostudiedtheclinicaladjuvanttherapyeffectofitincuringdiseaseslikeinsomnia,diabetesandmigraine.theirstudiesofferedevidentscientificgroundsforthefactthatBaduanjinisgoodforthephysicalandmentalhealthofpeopleandpredictedthefuturetrendofresearchinthisregard.

【Keywords】BaDuanJin,body-buildingeffect,ReviewofStudies

1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八段锦的健身功能从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促进八段锦的进一步推广普及起到了促进作用。为总结八段锦健身功能研究成果,进一步探讨如何发挥八段锦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本文拟对国内八段锦健身价值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述评。通过中国知网总库检索,并查阅《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吉林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文献资料,经过初步筛选、分析,确定其中的20篇关于八段锦健身功能方面的论文为本文研究对象。

2研究现状

通过阅读分析,发现这些研究大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对练习者习练八段锦前后相关生理、心理指标的对比分析,充分肯定八段锦的健身、健心功效。

2.1八段锦对不同年龄人群健身价值研究

2.1.1八段锦对大学生健身价值研究

2.1.1.1八段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刘洪福等研究了八段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生参与八段锦练习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的良性发展〔1〕;刘洪福等对健身气功・八段锦健心功效进行了实验探讨,结论显示:八段锦属于中小强度的有氧运动,用来练习持久力和耐力,可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修心养性,调整心态,促使大学生心境向积极的方向发展〔2〕。胡秉娇等研究了八段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八段锦在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对神经系统具有更为明显的影响和调节作用,可以修养心性,使情绪趋于稳定平衡〔3〕。刘洪福等研究了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八段锦练习对躯体化、焦虑、其它症状的影响较为明显,达到了显著水平;对强迫症状、抑郁、敌对、总均分方面有积极的影响,已达非常显著水平,八段锦可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重视修心养性,调整心态〔4〕。

以上研究的研究对象既有体育专业学生,也有医学专业等非体育专业学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八段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运用了测量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证性研究方法;研究结论表明,通过练习八段锦,可以增强自我控制能力,调整心态,对躯体化、焦虑、强迫症状、抑郁症状等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坚持习练八段锦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积极效果。

2.1.1.2八段锦对大学生身体形态等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

胡秉娇等研究了八段锦对大学生体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八段锦对人体健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在增进人的生理健康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可以提高人们的柔韧性〔5〕。王荔研究了八段锦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八段锦练习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肺功能、身体形态、以及部分身体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和改善作用〔6〕。

以上研究主要围绕练习八段锦对大学生身体形态等生理指标的影响展开,主要运用了实验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实证性研究方法;研究结论表明,八段锦对人体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对大学生的心肺功能等身体素质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在增进大学生生理健康方面具有积极效果。

2.1.2八段锦对中老年人健身价值研究

2.1.2.1八段锦对中老年人身体形态等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

周小青研究了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中老年人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及血脂的影响,结果表明: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后,明显提高了中老年人上下肢力量素质、平衡能力、关节及神经系统灵活性,改善了呼吸系统机能,老年组男、女的血清tC浓度显著低于锻炼前、血清LDL浓度非常显著低于锻炼前,中年组男、女血清HDL浓度非常显著高于锻炼前,老年组男子血清HDL浓度显著高于锻炼前〔7〕。黄涛研究了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中老年人自由基代谢及性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训练后10周,总体血清no和SoD显著高于训练前,总体血清mDa显著低于训练前〔8〕。孙革研究了健身气功・八段锦对男性老年人智能生理年龄和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3个月锻炼,反映老年人智能生理年龄的动作反应、计数、跟踪操作平均误差等指标改善显著,数字符号、两位数字广度指标改善非常显著,肺活量、握力、下肢平衡能力改善非常显著等〔9〕。曾云贵等研究了八段锦锻炼对中老年人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练习八段锦能明显提高中老年人上肢和下肢力量素质、明显改善呼吸系统机能,提高中老年人关节灵活性、平衡能力和神经系统灵活性〔10〕。周小青等研究了八段锦对中老年人血脂的影响,结果表明,习练健身气功・八段锦后,老年男、女的血清tC浓度显著低于锻炼前;老年男、女锻炼后的血清LDL浓度非常显著低于锻炼前;中年男、女锻炼后的血清HDL浓度非常显著高于锻炼前〔11〕。汤庆华等研究了八段锦对高校退休教师身体机能及素质的影响,结论显示:八段锦对高校退休教师体重、体重指数(mBi)、腰臀比(wHR)、收缩压、舒张压(女性)、坐位体前屈、闭眼单脚站立有显著性的积极影响,对腰围、肺活量、握力有非常显著性积极影响,有效提高了老年知识分子锻炼者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12〕。

以上研究主要围绕练习八段锦对中老年人身体形态等生理指标的影响展开,主要运用了实验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实证性研究方法;研究结论表明,八段锦对中老年人的力量素质、柔韧性、灵活性、平衡性等身体素质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对呼吸系统机能、神经系统机能等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2.1.2.2八段锦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王松涛等运用测试法、实验法、统计分析法研究了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对中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后,老年人的躯体功能(pF)、躯体健康问题导致的角色受限(Rp)、生命活力(Vt)、社交能力(SF)、生理健康总评(pCS)和心理健康总评(mCS)的得分明显提高,而情感问题所致的角色受限(Re)和精神健康(mH)在整个实验期间变化趋势不稳定。研究结果表明,习练八段锦对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其生存质量〔13〕。

2.2八段锦对有关疾病辅助治疗效果的研究

王超等研究了八段锦对偏头痛患者脑循环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论显示,习练八段锦可以改善偏头痛患者脑部的供血供氧状态,缓解血管痉挛,提高机体的调节免疫能力〔14〕。李兆伟等对八段锦治疗大学生失眠症的疗效进行了研究,结论显示:八段锦对大学生失眠症有显著的疗效,褪黑素分泌的增多有可能是其产生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15〕。李兴海研究了健身气功・八段锦对2型糖尿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八段锦锻炼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血糖和血脂指标的改善,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康复〔16〕。易淑梅等分析研究了八段锦对糖尿病患者的康复作用,研究发现,健身气功能调整人体阴阳、疏通经络、和畅气血,有增强体质、祛病延年之功效。通过八段锦锻炼,能改变神经系统的控制,调整不同中枢的兴奋水平,使代谢水平增加,降低人体的紧张和忧虑,愉悦身心,对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控制血糖、改善血脂指标均具有良好的作用〔17〕。王超等研究了八段锦锻炼配合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结论显示:八段锦功法锻炼对肩周炎患者的中医症候及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功能指标有改善作用,可提高临床疗效〔18〕。

以上研究主要围绕八段锦功法对一些疾病的辅助治疗效果展开;主要运用了实验测试法、数理统计法、观察法等实证性研究方法,也有一些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等;研究结果表明,八段锦对大学生失眠症、糖尿病、肩周炎、偏头痛等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或积极的改善作用,提高了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2.3八段锦健身价值其他方面的研究

卢红梅进行了五禽戏、八段锦健身效果的实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健身功法五禽戏、八段锦为中、小强度运动方式,如果能够根据适量运动的锻炼原则坚持进行练习,那么对于完善练习者的心脏功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提高呼吸系统机能以及控制身体形态的健康发展都将有很好的作用〔19〕。廖玉美从中医学角度探讨了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功理与作用,研究发现,八段锦通过调心、调身、调息,在心理上可调节改善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在生理上可疏通经络,保证人体气血畅通,长期习练可以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培育真气,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20〕。

以上研究从不同健身气功健身效果的对比研究、中医学角度等探讨了八段锦的健身功能,进一步拓宽了研究思路。

3八段锦健身价值未来研究方向

总体来看,相对于现代锻炼方式的研究而言,对于八段锦等中国传统健身功法的实验研究数量不多,充分运用测量法、实验法等深入开展八段锦健身功能研究可能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关于八段锦对大学生等青少年人群的身体形态等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以及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关于八段锦的疗疾功效研究数量不多,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会得到充分的重视;八段锦对不同职业人群的健身意义应该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加强;八段锦对不同年龄人群身心健康指标影响的细化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等。

4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研究者多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广泛运用实验测试法、数理统计法、观察法等实证性研究方法,探讨了八段锦对大学生、中老年等不同人群的健身、健心效果,研究了八段锦对大学生失眠症、糖尿病、肩周炎、偏头痛等疾病的辅助治疗效果,为习练八段锦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进一步肯定了八段锦的健身功能。

(1)八段锦对大学生、中老年人等不同年龄人群的生理指标、心理健康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2)八段锦对大学生失眠症、糖尿病、肩周炎、偏头痛等疾病具有显著的辅助疗效或积极的改善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3)八段锦健身功能的未来研究方向可能有:充分运用测量法、实验法等深入开展八段锦健身功能研究,八段锦对大学生等青少年人群的身体形态等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以及对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八段锦的疗疾功效研究,八段锦对不同职业人群的健身意义研究等。

参考文献

〔1〕刘洪福,赵利明,安海燕.八段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148,150.

〔2〕刘洪福,安海燕,王长虹,曹承,张冰.健身气功・八段锦健心功效实验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54-57,77.

〔3〕〔5〕胡秉娇,刘洪福.八段锦对大学生体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08(1):89-91.

〔4〕刘洪福,安海燕,孟凡友,胡秉娇,魏跃臣,孟繁江.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8(8):63-64.

〔6〕王荔.八段锦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部分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周小青.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中老年人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及血脂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8〕黄涛.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中老年人自由基代谢及性激素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9〕孙革.健身气功・八段锦对男性老年人智能生理年龄和某些生理指标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0〕曾云贵,周小青,王安利,杨柏龙,王松涛.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对中老年人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9):1207-1209.

〔11〕周小青,曾云贵,杨柏龙,王安利.健身气功・八段锦对中老年人血脂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6):795-797.

〔12〕汤庆华,谢相和.健身气功・八段锦对高校退休教师身体机能及素质影响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3):142-144.

〔13〕王松涛,朱寒笑,张禹,曾云贵,王安利.新编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对中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203-205.

〔14〕王超,李鑫,林晶.健身气功―八段锦对偏头痛患者脑循环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8(11):701-702.

〔15〕李兆伟,张梁.八段锦治疗大学生失眠症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1):49-50.

〔16〕李兴海.健身气功・八段锦对2型糖尿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影响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50-51,55.

〔17〕易淑梅,周琰.析健身气功“八段锦”对糖尿病患者的康复作用〔J〕.萍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4):96-98.

〔18〕王超,刘丽娟.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配合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J〕.体育世界,2009(5):24-26.

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篇9

关键词: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评价

新义务教育课程结构设计,基于“整体”与“一贯”的理念,将初中原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这是对传统的初中体育的根本性变革。我校通过近3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深刻体会到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须对传统体育课进行全面改革,在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全面创新。

一、多维发展,确立教育目标新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实施这一目标体系,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目标的权威性。课程目标是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不可随意拔高或降低;二是目标的灵活性。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总体要求的规定性与实施单元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选定具体项目或内容后,执教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目标;三是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将目标纵向分解,形成目标树,使各阶段教育目标具体化;四是目标的针对性。体育与健康课必须关注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在总体目标范围内,根据学生性别和年龄特点确定教育目标;五是目标的全面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既有显形的习惯、技能目标,也有隐形的品质、情感目标,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不可偏废。

二、多育并重,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性育”,即性知识教育。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加强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性科学,打破性神秘,既是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多方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新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与教育诸方面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首先,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将改革体育课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时,必须将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有益补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趣味)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技能构建有效载体。第二,坚持课标的规定性与内容的选择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标准,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原则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项目或内容。第三,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与教育诸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既可以增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强身,以体益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第四,坚持课程选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涉及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第五,坚持学校、家庭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在加强校内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调动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或家庭体育锻炼,鼓励学生参加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文化宫、少年宫、体育俱乐部等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互动协调的良好局面。

大学生身心健康总结篇10

【论文关键词】父母文化程度;大学生;心理健康;建议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因素,又有学校环境因素,同时还有家庭环境因素。有研究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父母职业、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父母关系等相关,不良家庭环境可导致大学生抑郁、焦虑等情绪。本文旨在通过家庭背景问卷调查,了解父母文化程度高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以期引起家长及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度重视,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1研究方案设计

1.1研究目标一是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的比较;二是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与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三是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与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四是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与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1.2问卷设计调查问卷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家庭状况问卷,包括性别、家庭住址及父母政治背景、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父母关系和家庭结构等,父母文化程度分为大专及以上、中学、小学及以下三个层次;第二部分为心理健康自评(sc0)问卷,包括10个因子分量表,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按1—5个等级评分。

1.3调查样本的选择被试为四川某大学学生,实发问卷430份,回收问卷418份,回收率为97.21%,其中有效问卷405份,有效率为96.89%;男生101人,占33.22%;女生304人,占66.78%。问卷采用spss11.0社会统计软件包进行统一数据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显示:其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学生占6.42%,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的学生占65.93%,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学生占27.65%,说明大学生中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占的比例较少,绝大多数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近三分之一的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

2.1大学生总体scl——90各因子检出率

从表1可知,大学生总体scl——90的10因子阳性检出率较高的主要为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强迫、其他、敌对和精神病性,躯体化和恐怖检出率较低。

2.2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

从表2可知,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二者在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偏执三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可能本调查样本有一定的局限性,限于一所高校取样,不能从各个方面全方位地考察所研究的问题。

2.3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与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从表3可知,父母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与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差异,二者在强迫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余9因子差异不显著。

2.4、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与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从表4可知,父母文化程度为中学与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显著。二者父母的文化程度差别不大,可能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所处的家庭文化氛围没有太大的区别。

2.5、父母文化程度为大学与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

从表5可知,父母文化程度为大学与父母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差异,除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外,二者在强迫和其他二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可能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自身素质也越高,越注重日常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教育方法也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子女的教育也越好,并对子女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较好的示范作用。相反,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尤其是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母,一般处于农村或城市下岗,自身素质不是很高,家庭文化氛围不浓,对子女的教育方法欠佳,为子女成长创造的条件艰苦,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形成极为不利,往往造成子女的心理脆弱而固执,极易使子女形成心理障碍。

3讨论与建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生活空间和文化环境,人的心理与家庭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美国学者lang(1946)曾指出:家庭在中国比在世界上的任何国家都更重视,因而获得了更重要的地位。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所受教育程度以及文化素养,对子女的心理成长影响很大。本研究结果表明,家长文化程度高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影响,父母文化程度越低,其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越高,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心理发展越健康,此结果与吴敏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3.1家长应树立终身学习观。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党的十六大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之一,终身学习不仅成为面向21世纪的生存理念,而且已成为现代人们的典型生活方式。同时,随着信息化及知识经济浪潮的不断涌入,人类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信息和知识正在取代资本成为推动社会财富增长的重要资源。家长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要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及时地吸收、处理外界信息,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在工作的同时,也不放松学习,通过终身学习获得持续动力,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家长只有适应构建学习型社会需要而不断反思与创新,才能适应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