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职业教育学习心得十篇职业教育学习心得十篇

职业教育学习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3:33

职业教育学习心得篇1

就我校十五年职业教育发展史,尤其是在近三年快速发展的特殊时期,提出“打造职业教育品脾”的战略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

要打造职业教育的品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重中之重,我认为就课堂教学而言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学生管理:

在严格学生入口与出口的前提下,加强各个环节管理。从课堂出勤率、课堂听讲、完成作业等方面入手,严格与学生的德育考评相联系,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同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接轨,使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采取理论教学阶段考核机制,对于理论不过关的学生不予参加实践学习,进而促进理论学习。围绕“科学发展要以人为本”这一中心,开展“人文教育”,重点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贯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帮助学生确定自我发展的方向,使学生一入校就有目标,并始终保持足够的信心,成为促使学生成长的内驱力。把教书和育人、成才与成人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使毕业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培养过硬的专业技能以外,还能做到人格健全、品行端正、诚实守信。

教师管理:

打造职业教育品牌,师资队伍是关键,学校应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教师业务学习,引入竞争机制。使教师的学历进修、业务学习与教师考评相结合,实行课程竞争上岗,加强教师的竞争意识。

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轮流把教师送到对口生产单位专业技能训练,要求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参加校内外生产实践,参与课程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并积极参与行业和社会的科技服务。力争改变以往的照本宣科,而是进行适用性、实践性的技能和知识的讲解。定期聘请有关专家、教授到校讲座,更新理念,提高水平。持之以恒地开展师德师风系列教育活动,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鼓励广大教师成为学生的“人格示范者、发展促进者、心理支持者”。

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学习心得篇2

2020年4月25日在紫惠项目参加中铁一局广州分公司工程技术人员“坚持职业操守,弘扬职业精神”专题教育活动中,,我通过仔细的研读加以思考和总结,我有以下的心得体会.

这次组织实施的“坚持职业操守,弘扬职业精神”专题教育活动意义非常深刻,它是我们技术员从业履职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行为准则,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依法合规经营和风险防范意识、实行人性化管理与提高员工忠诚度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的.这对引导员工正确处理利益冲突,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提升员工良好的社会公信力,树立中铁一局良好的社会形象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学习我认为认真执行职业操守,是规范员工从业行为、教育和引导员工自我约束、自我激励、提高员工从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我们要积极贯彻职业操守,不仅有利于提高全公司的整体素质,加强员工队伍建设,而且对构建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夯实管理基础,培育健康和谐的企业文化,树立和保持中铁一局良好的形象,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加强员工职业操守教育是中铁一局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防范风险案件的迫切要求.员工是企业的宝贵财富和价值源泉,中铁一局的发展需要一直具备良好职业操守的员工队伍,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更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如果我们严格规范职业行为,工作态度良好,服务质量高.始终坚持忠于职守、诚实守信;依法合规,遵章守纪’廉洁从业.亲友回避;公平竞争.以人为本.我们就会赢得广大客户的信任和支持.促进各项业务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中铁一局的知名度,树立了业界良好的口碑,这样各项工作开展就会事半功倍.

职业教育学习心得篇3

[关键词]发展型职业教育;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践导向;累计学分制;模块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8-0077-03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促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批准号:08JY57)

[作者简介]胡重庆,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江西南昌330013)

一、职业教育与培训在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1.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现实诉求。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就是主体通过教育、培训、使用、管理以及政策等途径,开发人的潜能、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培育人的创新能力,并通过引导人们不断学习,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他们认识、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能力,进而提升人力资源整体能力的系列活动。能力建设包括基础能力、核心能力、职业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建设等。

基础能力指读、写、算等,主要靠普教中的基础教育获得。核心能力指交流表达、数字运用、与人合作、创新创造、解决问题、信息技术、应用外语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需借助于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中普通文化课程的教学来完成。职业能力分为通用职业能力和特定职业能力两种,通用职业能力是胜任每一个职业领域所共同需要的能力,特定职业能力是胜任每一个具体的职业、工种和岗位的能力,职业能力的养成需借助于以实践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来完成。

2.知识经济背景下社会经济生活的巨变赋予职业教育与培训更重的历史使命。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影响首先就是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党的十六大提出应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个表述概括了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我国教育培养人才的思路。在这3种人才中,数量最多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主要靠职业教育与培训,这是由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职业教育被定义为:“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同时也被定义为:“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通过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职教与普教相比具有以下4个特点:(1)突出的实践性;(2)广泛的社会性;(3)鲜明的职业性;(4)明显的地方区域性。可见,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迅速适应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某个职业岗位或某个岗位群的劳动者。

知识经济背景下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2)工作世界的变化造就了待就业群体。除毕业的学生外,还包括农村富余劳动力、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等。而且,工作的不断变化也要求在职从业人员要不断参加培训。(3)社会经济运作方式的转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的选择令终结性的教育显得软弱无力。这些变化都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发展型职业教育的强劲生命力:以生存型职业教育为参照

生存型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理念、发展策略、办学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仅仅是为了求得生存,而且只是为了职业教育本身的生存。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主要表现为:

1.技术独立性的丧失,生存型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的错位与职业教育特色的丧失。从哲学角度看,19世纪中叶以前,科学与技术处于二元分离状态,这恰恰支持了当时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学徒制的存在。19世纪中叶以后,科学理论对技术发明产生越来越大的实质性影响,“技术是科学的应用”这一范式悄然确立,这一范式引入到职业教育领域便演化成“实践是理论的应用”。换言之,理论相对于实践具有更基础更核心的地位,这样,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开始错位。理论课程的学习开始成为了职业学校课程的主体,职业教育学问化倾向形成,职业教育特色丧失。甚至有的职业学校直接将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职校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指标,作为职校自身在社会立足之根本。

2.政府主导与职业教育自主发展机制的缺失。在现实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国家是社会意志的体现者,政府是国家的人,社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通过政府的规划、政策体现出来,政府主导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学校是在政府领导下开展活动的,对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很少有选择权。

此外,职业教育的体系还没有健全,和其他教育类型的关系没有理顺,相关制度没有建立。虽然有的职校采取了诸如“订单培养、无缝对接、规模扩张”等办法,都只是为了求得暂时的生存,并不是通过提供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成果求得长远发展,缺乏刺激职业教育强劲发展的自主发展机制。

发展型职业教育是相对于生存型职业教育提出来的,它在职业教育的理念以及发展机制方面具有与生存型职业教育截然不同的特点:

1.人本主义的职业教育发展观。发展型职业教育中的发展首先强调的是职业教育对象――人的发展。因此,发展型职业教育不仅着眼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而且还立足于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它将满足个人的发展和学习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考虑学习者的需要、特点和学习条件。它重视学习者个人的学习经验,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能够根据个体的差异实施多样化教育。它在关注学生技能学习的同时,还关注动机、兴趣、爱好、意志、性格、毅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现代文明特质等的培养。它强调在尊重个性发展和选择自由的基础上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经济功能。

2.以需求为导向的自主发展机制。发展型职业教育中的发展还指职业教育体系自身的发展完善。这是以市场需求为指针,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实现的。一方面,职业教育系统相对于其他教育系统和领域,相对于企业和别的机构,都是通过高质量的、不可替代的成果获得发展机会。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体系比较健全。表现在职业教育内部,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层次多样化,既包括正规的职业学校体系,还包括非正规的职业培训体系。而且,职业教育内部以及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领域之间有很好的通道。此外,职业教育有属于自己的评价制度。国家通过职业教育法规、财政政策等方式给予个体选择的自由,对各种职业教育提供机构进行引导,保证职业教育提供者的多元化和竞争。

三、推行发展型职业教育促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策略

1.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制。科学发

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具体到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所依靠的教育中,那就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协调好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以往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与培训,都更多地强调教育者而忽视学习者。知识经济对教育的冲击还表现在人才培养方式需要改进,为适应这个社会需求和学习者的个体需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制将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唱主角。实践中,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以为学习者进入学习提供最大的便利为目标,形成了很多创新的做法,值得借鉴。

(1)认可以前的学习成果(apL)。这是一种结果本位而非过程本位、学习者本位而非教育者本位的学习观。它承认以前未被认可的工作技能和经验;承认工作之外所获得的技能和经验;承认职业资格所认定的能力;承认个人发展计划的基础。它为学习者以一个合适的起点进入学习提供了可能。

(2)建立累计学分制。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因为个体有一个随时展不断接受教育与培训而逐步提高和开发能力的过程。为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我们有必要建立一种制度,使个体在不同阶段、不同机构的学习都能得到承认。英国有终身教育卡,韩国和荷兰等国有学分银行。这样,学习者既可以在教育或职业培训机构听课,又可在大学或学院作为部分时间制学生注册,获得各种国家资格证书,通过学士学位水平考试,获得学分或学位。

(3)开发并实施模块化课程。模块化课程既可以充分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并实施模块化课程,当新技术出现时,只要适当增加、减少或更换其中的一些模块,便可满足技术革新的要求。同时,学员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一些模块,组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课程计划。此外,通过区分通用模块和专用模块,还可以满足地区课程差异的需要,因为不同地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专用模块。而且,课程小型化以后,由于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能得到及时的评价与反馈,有利于增强学习的动机。

2.建构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三大类课程:普通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专业实践课程。从形式上看,这种课程体系与传统的三段式课程相仿,但两者有着本质的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在课程功能的定位上,还表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开发上。

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将普通文化课程的功能定位于培养具有当代社会文化底蕴的完整的人。因而,尽量选择艺术、人际沟通、环境保护等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课程内容。这类课程在培养学习者的核心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旨在发展个体技术实践能力。其开发采用的是能力本位教育中的“DaCUm法”,这是一种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来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的方法:聘请行业专家运用“DaCUm法”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后获得一张DaCUm表,根据此表,采用相关性原则和同级性原则,在课程分析的基础上可开发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门类。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内容适宜采用模块课程的形式呈现。为有效克服DaCUm法割裂实际完整工作的不足,还专门开设综合专业实践课程,这类课程适宜以项目课程的形式呈现。

3.构建融学生职业能力、特定职业能力和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于一体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体系。职业能力和特定职业能力是学生融入社会生活之根本,对职业教育而言,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特定职业能力是首要任务。职业能力是以职业操作技能为基础,以实践性思考为核心,融动作技能、心智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多种要素为一体的技术实践能力。其中,情境性判断和对实践方法的思考是实践性思考的核心要素。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任务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综合使用是必需的。任务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知识附着于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提出相关的实践性问题,促进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整合。实践证明,任务教学法在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通过任务教学法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割裂的,而项目教学法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实现知识之间的连接,发展完整的职业能力。在实际的或仿真的工作情境中,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还获得了许多默会性知识,发展了实践性思考能力和与职业有关的态度和价值观念,职业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训练和提高。

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工作世界迅速变化,工作岗位的变换日趋频繁。因此,发展型职业教育不仅注重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当前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未来的发展,着眼于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培养。问题解决教学法从问题人手,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和活动去解决问题,发现并获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使用头脑风暴法,鼓励并自觉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问题解决能力,以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转岗能力,促进其一生的发展。

4.以技能训练为基轴,构建融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于一体的实训基地。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教育本质特点的必然要求。关于实训基地,人们通常理解为实施职业技能训练的场所,这是一种生存型职业教育理念影响下的看法。按照传统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将职业教育专业理论的讲授与职业技能的训练分割开,将实训基地的功能狭隘化,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时仅强调硬件设备,其实训效果是不尽如人意的。而发展型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关于实训基地的功能,强调以技能训练为基轴,融理论讲授与技能训练于一体。要实现此功能,在进行实训基地建设时,首先强调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来确定实训模块,其次才是考虑设备、工具和材料,再次是工作情境的仿真性,最后还要在实训基地配以相关的讲授设施。

5.构建具备更高沟通水平和弹性的职业教育供给体系。教育系统作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供给体系,它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系统内部建立更高水平的沟通和弹性。作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核心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包括正规教育机构、企业等生产部门以及各种形式的社会培训机构。但是,这一供给体系内部条块分割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成人要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仍然会面对很多体制;企业培训未纳入职业教育系统,它在职业培训上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未能被社会充分共享;社会培训没有足够的信息、技术和资金支持,在分散和低质中踯躅徘徊。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因此,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内部的沟通与弹性十分必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打破正规教育机构对学历认可、学位授予的垄断局面,对企业等生产部门以及各种形式的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以及学习者所有场合的自主学习也应进行正规的资格认定,以便从制度上保障和支持非正规教育机构灵活多样的培训及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欧盟各国的“为就业而学习”的职业教育新政策就是这方面的光辉典范。

参考文献:

[1]庄西真.论生存型职业教育和发展型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9,(1).

[2]庄西真.职业学校自主性问题的再思考[J].职教论坛,2007,(8).

职业教育学习心得篇4

【关键词】中专;职业教育;幸福感

中专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成熟技术型人才的重要使命,社会要求中专职业教育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有熟练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还应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完善的人格,只有如此,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当中,才能够很好地胜任高强度的工作。而幸福感作为学生心理人格培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心理的健全和人格的塑造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以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为基点来对中专职业教育进行探索,以最终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完善学生的人品人格。

一、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

中专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文化课水平较低,进入到中专院校是因为考不上相应的高中因而选择学习一门技术以供日后养家糊口。这样的生源状况使得很多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认为他们在以后的社会就业中,只能够从事一线操作岗位,即从事体力劳动,很多人由于这种心理而对自己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想法,影响了学校的日常教学和学生的日后发展。因此,我们在中专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发展前景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重视自己的未来,重新认识自己的专业,进而建立职业发展规划,促进自己不断发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学生所学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日后的发展状况以及学校对学生的定位等,使学生能够重新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进而不断地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不断地积累和发展。这样,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定位以及学校和社会对于学生的定位之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够调整自暴自弃的心态,努力学习,最终产生相应的职业幸福感。

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鼓励

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鼓励也是在职业教育中提升学生幸福感的重要策略,对学生进行鼓励,能够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产生的挫败感得以减少,使得学生得以更加健康地成长。中专学校的学生整体学习水平较差,因此,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其存在着理解不了教师的课堂授课内容,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较为困难等状况,因而,很容易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挫败感,进而影响自己的幸福感以及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所以,教师在开展职业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鼓励,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树立自信心,进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首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解决相应的问题,并且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予以表扬和鼓励,这样,学生才能够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幸福感。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阶段性的职业规划或者说职业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完成相应的目标,能够从中得到相应的鼓励,进而对职业学习产生很大的激情和动力。

三、使学生在职业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让学生在职业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也是提升学生幸福感的重要策略之一。中专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讲,整体文化课素质较差,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都较差,因此,需要让学生不断地在职业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同时为其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中专学生在职业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职业学习成绩中获得的精神成就,二是从职业物质回报中获得的物质成就,这两种成就都对学生的职业幸福感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首先,精神成就的获得。在职业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让学生参加相应的职业实践,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对比,产生一种我能够做更多事情的成就感,也能够直观地看到自己学习的效果,如此,学生就能够获得相应的精神成就,能够产生一定的职业幸福感,进而更加地热爱自己的职业。其次,与企业签订实习合同,或者是让企业给相应的订单,学生按照企业的要求来完成相应的订单内容,企业给学生与其付出成正比的回报。

四、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

中专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自我关注程度较高,自我实现愿望较强,但是同时,心理较为脆弱,因此,在中专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心理引导,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和排解,这样,学生才能够健康地生活,学生的职业幸福感才能够得到有效地提升。首先,在职业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对学生的关注度。在职业教学的过程中提升对学生的关注度就是指教师要将注意力平衡地放在学生身上,及时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答学生关于职业的各种疑惑等,这样,学生才能够摆脱包袱,积极认真地开展职业课程地学习。其次,通过现代通讯手段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畅通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及时地发现并且解决学生在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获得稳定的心理支持系统,在日常的生活中遇到的矛盾能够得到及时地化解,能够以更加积极乐观地态度面对学习、生活和日后的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专职业教育中提升学生的幸福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职业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了解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教育的定位、不断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不断地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并且不断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等,这样,学生的职业幸福感才能够得到有效提升,才能够以更加积极地态度面对职业学习和日后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徐文琴.生本教育视野中的学生幸福感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职业教育学习心得篇5

关键词:江恒源;补习教育;成年补习教育;职业补习教育

作者简介:谢德新(1984-),男,广东化州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汤婷婷(1990-),女,四川仁寿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社科类)“广东特色现代学徒制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015wQnCX085),主持人:谢德新。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2-0092-05

江恒源(1885-1961),字问渔,号蕴愚,别号补斋,江苏灌云人。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与黄炎培、冷御秋、杨卫玉并称为职教社“四老”。自1928年7月起长期主持职教社社务,历任办事处主任、总干事、评议会评议长、副理事长,积极参与创办中华职业学校、女子职业学校、职业补习学校、职业指导所等职业教育机构,先后担任中华职业学校、中华职业补习学校、中华工商专科学校、比乐中学等校的校长。作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探索者,其职业教育理论著作主要有《职业指导问题》(中华职业教育社1928年)、《职业教育》(与沈光烈合著,正中书局1937年)、《如何办理职业指导》(商务印书馆1941年)等,发表职业教育文章数十篇。其中他对包括成年补习教育和职业补习教育在内的补习教育理论进行过系统探讨,在充实和丰富民国时期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理论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一、补习教育的定义与目的

(一)补习教育的定义

补习教育作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补充形式,它曾在较长的时间里没能被社会所认识,更谈不上受到相应的关注。江恒源指出:“以往一般人,多以为职业学校就是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以外,即无职业教育可言,对于职业补习教育是绝对看不起,对于职业指导更是漠不关心,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误解,一种偏见。”[1]进而,他解释说,补习教育是“对于基本知识技能尚未有获得者”,“补授他们未及在学校时代获得的知识技能,所以一切教材、方法、训育等”,与“全日学校”、“正式学校”没有很大的差异[2]。

为了纠正当时社会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偏差,正视补习教育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教育形式,江恒源结合自身的认识和理解,对补习教育的概念进行了阐释。他明确指出:“所谓补习育,皆是为小学毕业,无力升学,现正从事于农工商职业之青年而设,目的在利用工作余时,补授以职业上必要的知能,及与职业有关系的科学常识,又于青年立身处世的公民道德服务道德,同时加以相当的训导。”[3]简而言之,“凡对于就业青年或成人,利用其工作余暇,予以知识、技能、品性、体格各方面之相当训练者,谓之补习教育。”[4]因此在他看来,补习教育的对象是服务于职业界的青年,而补习的课程又是重在职业知能的灌输与训练,所以学制上往往把它列在职业教育范围之内,或称之为职业补习育[5]。

(二)补习教育的目的

关于补习教育的目的,当时国内外学者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江恒源在充分了解可莱(RobertL.Cooley)、普鲁逊(prosser)和爱伦(allen)、顾树森、孟宪承等学者相关观点的基础上,力求更加全面和系统地阐释补习教育的目的[6]。他认为补习教育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通过文字教育,让受补习教育的成人在识字读书的基础上,能够作文和写信,从而拥有完全吸收知识经验的工具;其二,通过公民教育和科学教育,让补习教育的成人,能够明了三民主义,运用四权,爱国家,重法律,急公义,略识中外大势、宇宙自然现象、社会进化情形以及近代文化要素,从而具有辨别是非的理智和补助公益的热情;其三,通过生计教育,让补习教育的成人,能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具有弥补缺憾的必要和改良的需求,从而补充较高深的职业知识和训练较优良的职业技能,来增加工作收益和解决生计困难;其四,通过康乐教育,让受补习教育的成人,能意识到健康方法的不讲求,以及娱乐方法的太卑陋,由此注意锻炼身体,预防疾病,祛除迷信,从而提高个人的工作效能,促进群众的互爱互助精神[7]。因此可以看出,补习教育的目的涵盖面虽然较为广泛,但文字教育、公民教育和科学教育、生计教育、康乐教育在补习教育实施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共同实现补习教育的目的。

二、补习教育的学校类型

江恒源把补习教育分为普通补习教育和职业补习教育这两种类型,并解释说:普通补习教育是“对于未毕业义务教育而从事职业的儿童,令其分执业时间的一部分,补足其应受的义务教育”;而职业补习教育则是“对于已毕业义务教育而入职业界之青年,于执业之余暇,或分执业时间之一部分,授以职业上之专门知识和技能”。[8]与此相对应的是,他把补习学校相应地划分为普通补习学校和职业补习学校,并指出这两种补习学校的区别在于它们设立的目的不同:普通补习学校为一般教育而设立,而职业补习学校则专门为改进职业而设立。

(一)普通补习学校

根据受教育者的教育程度和所从事的职业不同,江恒源把普通补习学校分为成人识字学校(亦称“识字班”或“平民读书处”)、普通职工补习学校和普通农民补习学校这三种类型[9]。

成人识字学校专为不识字的民众而设,它不受区域、城乡的限制,主要是根据当时社会民众的实际需要而设立。江恒源强调,这种学校虽是为民众识字而设,但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民众识字的层面上,还应该以识字为契机,向民众传授一些切合他们实际生活,有助于他们改进个人职业的知识。同时,成人识字学校的教育期限不必过长。民众接受完识字教育后,可以进入高一级的学校继续学习。城市的民众,可以进入普通职工学校;而乡村的民众,则可以进入普通农民学校。

相对成人识字学校而言,普通职工补习学校和普通农民补习学校的教育对象不同,这两类学校的设立具有明显的城乡特征。普通职工补习学校设立在城市,为略识文字或已受小学教育的一般工商界职工提供相应的补习教育;而普通农民补习学校则设在乡村,为略识文字或已受小学教育的农民提供相应的补习教育。江恒源指出:这两类补习学校虽都以文字教育、公民教育和科学教育、生计教育、康乐教育为重,但就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情形而言,更应以生计教育为中心,让民众掌握谋生的方法,解决好衣食住等问题。这种生计教育不是铁匠铺、成衣店只传习陈旧技术的方法,而是实施生计教育的过程中兼顾公民道德和实用知识的传授。

(二)职业补习学校

根据地域和性别的不同,江恒源把职业补习学校分为都市而设的工业补习学校和商业补习学校,为乡村而设的普通农业补习学校,以及专为妇女而设的妇女补习学校[10]。

工业补习学校和商业补习学校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它们又可以具体分为:工业补习学校可以分为某种工业补习学校、某种工厂徒弟补习学校、某种工厂职工补习学校和某种工业徒弟补习学校;而商业补习学校可以分为某种商业补习学校、某种商业技术补习学校、某种商店职工补习学校和某种商业徒弟补习学校。这些不同类型的学校,其教育的目的和教授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普通农业补习学校是为农民补授实用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教育,但由于各种农业知识技术的性质不同,其设立的短期传习所及技能科,又可以分为养鸡班、养蜂班、养鱼班、除螟讲习班、农具讲习班等等。

另外,还有为妇女设立的妇女补习学校,这种学校可以分为普通家事班和技艺班。其中,按农业性质来分,技艺班可以分为园艺、养鸡、养猪、养蜂等;按工业性质来分,技艺班则包括各种手工艺。

在江恒源看来,普通补习教育和职业补习教育的门类较多,仅仅依靠补习学校来开展和实施,取得的教育效能非常有限。因此他认为,除了补习学校之外,还应该辅之以图书馆、博物馆、运动场、展览会、讲演会,以及各种集会、游艺等社会教育机构,整合并利用这些教育资源,为成人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从而增进他们的知能,并提高他们的技能。

三、补习教育的功效

江恒源指出:“在我国一般人的见解,总以为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的正宗,而对于职业补习教育,仍多视为无足轻重。”[11]针对补习教育没有引起社会重视的情形,他对补习教育,尤其是职业补习教育所具有的优势、功效和价值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剖析。

在江恒源看来,补习教育既不浪费时间和金钱,又不制造书呆子,能够迎合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他认为补习教育有四个优点[12]:其一,机动灵活。在适应学生需要的原则下,补习学校的课程、设备和训育机动性很大,可以灵活使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也可随时改变,避免学生在校所学非社会所用的弊病,摆脱正式学校管理的呆板机械和教学的限制约束。其二,不限程度资格。在入学资格和程度方面,补习教育对教育对象没有限制,学习者需要学习什么内容,补习学校就提供相应的教学,它只注重学习者能力的提高,而不注重学习者原有的资格。其三,学做合一。补习教育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既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又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把知识学习与职业要求密切联系起来,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其四,学习与生活相结合。补习教育是寓学习于生活之中,生活与学习融合在一起的教育,通过学习来改进生活,同时又通过生活来促进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职业补习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优势逐渐凸显,地位日益重要,江恒源认为它可以和正式职业学校教育“分庭抗礼”,并把职业补习教育的问题作为当时中国职业教育的六个中心问题之一,并从以下十个方面来阐述职业补习教育的重要性[13]。

第一,职业补习教育可为受过小学教育,准备进入或已经进入职业界的青年提供相应的训练;第二,职业补习教育和识字教育混合举办,既可以普及和推广青年和成人的识字教育,又可以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第三,职业补习教育既可以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又不耽误正常的工作,为青年节省学费;第四,职业补习教育有助于消除青年因家境贫困不能继续升学而产生烦闷抑郁的心理;第五,职业补习教育能为接受过不同层次国民教育的青年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第六,职业补习教育有助于改进社会产业的利器;第七,职业补习教育能够提高国家生产效能;第八,职业补习教育能够较好地弥补职业学校教育的不足,有利于职业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更好地发挥社会效能;第九,职业补习教育能为无力升学却有出众天才的人提供补习教育的机会,让他们的特殊才能不被埋没;第十,职业补习教育办理便利,经济效能高,能够充分利用闲置的校舍和社会其他场所。

江恒源分别从受过国民教育、未受过国民教育、节省学费、不能升学的青年心理、毕业学生出路、国家教育政策、增加生产效能、职业教育自身效能、特殊天才、办理便利和经济效能这十个方面来论述职业补习教育的功效。由此得出,在当时中国社会需要和教育畸形的情形下,职业补习教育比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指导还更重要,更值得提倡[14]。

四、补习教育的设科

关于职业补习学校的设科,江恒源认为可以参考欧美职业补习教育学者所提示的学理,同时也要符合中国的实际需要。他指出:当时职业补习教育的设科主要有学年制和学科制这两种不同的争论,其中主张学年制的理由有三点,主张学科制的理由有六点,具体内容如下表1所示[15]:

职业补习教育设科主张学年制和学科制的理由。从学年制与学科制的主张来看,理由都比较充分,各有所长,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直指当时社会的实际状况。在此基础上,江恒源进一步强调:无论是采用学年制,还是学科制,职业补习教育的设科应力求精简,不宜过于繁多复杂。他认为,职业补习教育的设科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原则[16]:

其一,职业补习教育的设科应服务区域生产发展。职业补习教育的设科在不同区域,其具体需求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手工业区办手工业补习科,电气工业区办电气补习科,机械工业区机械补习科,园艺区办园艺补习科,棉业区办棉业补习科,稻作物区办稻作物补习科,畜牧区办畜牧补习科,蚕桑区办蚕桑补习科,茶叶区办茶叶补习科,银行区办银行补习科,进出口商区办国际贸易补习科,公司区办会计补习科或商业广告补习科,普通商业区办商业补习科。当然,同一区域需要不同的学科,或者不同区域需要同一学科的状况也会出现。职业补习教育的设科应因地制宜、灵活机动,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生产和经济发展。

其二,职业补习教育的设科应切合地方实际情形。就程度而言,职业补习学校可分初级、中级和高级这三种,但办哪种程度的补习学校,则要依据地方的实际需要而定。一般而言,程度属于初级的只好办初级补习科;初级虽多,中级不少,可以兼办中级补习科;初级中级虽多,高级也不在少数,可以兼办初级、中级和高级这三种补习科。职业补习教育的设科只有切合地方职业界的实际情形,才能真正发挥自身的功效。

其三,职业补习教育的设科应注意供求相应。职业补习教育的设科应进行统筹、协调和规划,尽量避免重复设科,造成供过于求,从而导致资源浪费的现象。

其四,职业补习教育的设科应兼办长、短期科。由于工作、住所、兴趣、待遇、服务地点、雇主反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职业补习学校的学生流动性极大,能够坚持长期接受职业补习教育的人数非常少。所以职业补习教育的设科,应兼办短期科,利用适宜的时间,根据学生的需要随时举办。

五、补习教育的师资

师资奇缺是职业教育普遍面临的共同难题。在补习教育优势日益突显的情形下,一方面,社会对其需求逐渐增多,另一方面,师资缺乏成为制约其规模扩充和普及推广的重要瓶颈。

无疑,江恒源深刻认识到师资对补习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并强调“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无好教师,不会有好学校,所以要想发达职教,第一先决问题,便是养成且不断地养成许许多多的职业教师”。[17]同时,针对“成人需要补习教育,如是之切,应受补习教育的人数,又如此之多”的客观现实,江恒源认为依靠正规学校培养师资“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了”,但要大规模办理补习教育,仅仅依靠正规学校来培养师资,这种途径仍然非常有限,无异于杯水车薪。尽管当时补习教育的师资非常紧缺,但江恒源要求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素质。他说:“补习学校的教师,绝不是人人皆可以做的,学识如何,姑且不论,至小限度,也要有一些不厌不倦热心教育的兴趣,和随机应变、善于观察社会心理的才能。”[18]

对于解决补习教育的师资问题,江恒源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

第一种途径,教育行政机关及教育界鼓励或奖励志同道合的教师义务担任补习学校教师。他建议:“在各小学校、中学校、各师范学校,乃至其他各级各种学校,皆能由教职员合力组成成年补习学校一所或数所,先由具有相当兴趣及才能的人担任教师,再由此声应气求,可以引起许多富于这一类兴趣才能的同志,多来加入或愿同尽义务,若在师范学校,其中最高年级学生,具有此臻兴趣,而愿担任教授的,也可帮助原来教师共同办理。”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行政机关和教育界要进行监督指导,及时为解决问题提供相应的帮助。这样,“一文不费,可以教育许多成人,一校不设,可以造就许多教师。”[19]

第二种途径,由教育部指定国内若干所大学负责培养职业学校和职业补习学校的师资。他建议把要做职业学校及职业补习学校的教师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学过农、工、商和家事这些学科的人员,再到大学教育学院或专科教育班去接受一些教育学术的训练;另一类是学过师范或教育学科的人员,再到农、工、商、家事等学科或学院,去接受一些职业知能的训练。这两类人员接受相应的训练后,均由政府检验,并准许其充当职业教师[20]。

六、结论与启示

作为民国时期重要的职教知识分子,江恒源在长期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办学实践中获得丰富经验,一方面,他深刻地体会到补习教育不仅没有引起社会应有的重视,还对补习教育存在偏颇之见;另一方面,他又敏锐地认识到补习教育所具有的优点以及蕴含的重要功效。他在精准把握国内外相关学者对补习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职业教育理论的体悟,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补习教育思想。他分别对补习教育的定义、目的、类型、功效、设科和师资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他关于补习教育的独到见解,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第一,补习教育的目的能兼顾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能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补习教育虽然注重受教育者技能的提高,但同时也兼顾知识、道德、体格的全面发展。江恒源特别提出,补习教育的目的“当然注重在职业训练,但基本的知识,亦时时顾及”,“又虽以职业训练为唯一任务,而对于道德修养、公民训练、体格锻炼、更须特别注意”。[21]他倡导通过文字教育、公民教育、生计教育和康乐教育这种“四教”交融办法来实施补习教育,让受教育者不仅获得技能上的训练,在德、智、体方面也有所发展。可见他对补习教育目的的认识,与当时工具理性盛行的社会普遍存在职业教育就是注重谋生的技能训练这种狭隘的认识相比,无疑更具有前瞻性、进步性、全面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第二,补习教育的功效明显,能充分有效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补习教育在节省青年的教育费用、消除不能升学青年的心理怨气、为未就业的毕业生谋出路、避免特殊天才埋没、改良社会产业、增加生产效能、办理灵活便利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彰显出其特有的优势和价值。然而,补习学校的门类繁多,仅仅依靠正式学校有限的资源是难以真正发挥其教育效能,应积极调动政府、学校、民间等团体组织参与办学,进行多方联动,实现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的开放与多元,从而充分有效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发挥补习教育应有的教育效能。

第三,补习教育的设科能兼顾社会与个人的实际,服务于个人发展与地方经济需求。补习学校的设科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个人发展为根本,依据受教育者的程度、职业、地域、性别和对象来进行因人和因地制宜。同时补习学校的设科既富有弹性,能兼办长期班和短期班,符合受教育者流动性大的特点,又具有灵活机动性,不耽误受教育者白天工作和晚上学习,切合个人的实际情形。此外,补习教育的设科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融合,既能兼顾好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又能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在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问渔.职业教育的真义与使命[J].教育与职业,1932(139):494.

[2][4][6][8][15][16][21]江恒源,沈光烈.职业教育[m].南京:正中书局,1937:81,80-81,81,82-85,88-89,89-92,82.

[3][5]江问渔.补习教育的效用在那里(一)[n].申报(上海版),1932-08-28(16).

[7][9][10][18][19]江恒源:对于成年补习教育的意见[J].教育与职业,1929(109):1455-1456,1459-1460,1460-1462,1462-1463,1462-1463.

[11]江问渔.关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六个中心问题[J].教育杂志,1935,25(9):10.

[12]江问渔.职业青年与补习教育[n].申报(香港版),1939-06-04(02).

[13]江问渔.职业补习教育的十种重要性[J].教育与职业,1936(174):227-231.

职业教育学习心得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职业道德师资建设

一、对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分析

(一)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现状

福州船政局1866年附设的船政学堂,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械学堂,形成我国职业教育雏形。1917年5月,由黄炎培先生联合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新纪元。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在相应调整其教学制度,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进入21世纪,各国之间形成了无形的竞争,渐渐演变成为科技与教育的较量。作为社会与学校的“中间站”,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意义

2.建设两支骨干队伍:德育师资队伍和学生干部队伍。

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学生干部”两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全体教职工要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担负起德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形成全员参与,言传身教的作用。

(1)建设一支以班主任、辅导员和德育课教师为主体的高素质德育师资队伍。

班主任是基层的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具体实施者。学生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教职工担任班主任。学生管理部门要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对班主任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积极帮助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班主任要更新教育观念,采取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要深入学生,深入班级,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班主任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引导工作,及时发现、纠正和解决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德育课教师要发挥德育课主渠道作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理论知识的讲授;要探索德育课教学新方法、新途径,工作务实求新。其他课程教师应结合课程特点,充分发掘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

3.抓好三个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

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决定了德育工作要分层次教育。养成教育、成才教育、创业教育等三个层次很好地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

4.利用四种教育方式: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针对每个学校学生的特点,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要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通过灌输教育、模范激励、活动陶冶、情感凝聚等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和卫生习惯,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灌输教育:通过开展“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五心”(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教育、法制纪律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模范激励:要运用各种方式向广大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激励学生更好的开发自己的潜力。

活动陶冶: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和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的活动(技能大赛、田径运动会、球赛、文化艺术节以及通过各社团组织开展的日常活动)让学生增长才艺,陶冶情操。

情感凝聚: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情感凝聚教育,着力培养广大学生尊重人、关心人、宽容人的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广大学生养成高尚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针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大力实施“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提供坚强保证。

5.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全体教师的任务,因此,他们的职业德育的养成直接关系着职业德育工作的成败。

(1)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道德要求融入了以生为本的理念、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落在实处。

(2)教师需终身学习,是学习性社会的基本要求,即使是相对稳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新要求,如电子商务,同样是讲求诚信的,同时也有了新要求——严格守时。自觉学习、掌握职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建立职业道德平台,要学习并且养成良好的师德,师德是教师职业的道德规范,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养成的。

职校教师要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下,要把师德和相关职业的道德规范融合在一起,构建起教师的道德平台,以此作为起点,在教育学生中教育自己,自觉成为职校德育的对象。

综上所述,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德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教师与学生都是职校教育的对象,是德育新理念的新认识。教师既教学生,也教自己;学生既接受教育,也要影响教师;在教学相长和自己教育自己的德育氛围中,师生共同完善着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促使自己成为一个职业道德高尚的职业人。必须明确职业德育的特点,使职业德育的预期结果,成为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以争取最优的教育效果。作为职业教育者,应摆正自己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达到人教合一,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职业教育学》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刘合群主编

[2]《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北京教育出版社马学平耿学超刘志

职业教育学习心得篇7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高职院校高职教师

[作者简介]田云阁(1968-),男,河北威县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张献奇(1968-),男,河北隆尧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鲍东杰(1975-),男,山东莱阳人,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河北邢台054035)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课题“河北省综合性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建设”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Z080336)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8-0062-02

一、教师专业化的含义及其研究现状

20世纪初西方国家就开始了教师专业化的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专业”一词最早是从拉丁语演化而来,意思是指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信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在1966年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以官方文件形式确认了教师工作的职业性和专门化,认为教师工作是要求具备特殊的智力来培养并经过长期持续的研究才能从事的一种需要专门技术的公共业务;它要求从业者对服务对象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1996年召开的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专业化列为提高教师地位的最有前途的策略。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也提出了《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明确界定了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将教师的专业化区分为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湘溶认为,我国教师专业化就是教师按照工作岗位的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获得胜任工作岗位的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不断提高个体的专业水平,并通过个人和集体的努力取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陈丽如则从专业道德、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自主方面谈论了我国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所在。张亚群就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做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即学术研究、学位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和国际交流。林杰认为“在宏观上,我们应该研究在制度和政策层面如何为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在微观上,我们应该研究在学校层面如何建立起完善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机制”。谢培松对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其发展途径包括提高教师对专业化的全面认识、建立大学教师的职业标准、完善大学教师教育制度和构建多元化的大学教师教育模式等。罗鹏和何萍在《学习共同体与大学教师发展》一文中,主要从建立学习共同体的角度来寻求加强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化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受到各国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实践的热点和重大课题。虽然教师专业化命题不是新生事物,但对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还不多,单独针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就更少之又少。正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确认,教师的工作作为重要的专业和职业得到确认,教师发展的意义才得到普遍认可。

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的现状与问题

1.高职院校教师职前缺失高等职业教育学的教育。由于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新进教师和聘用教师上往往从普通高校而非师范院校或企业中招聘,即使担任普通文化课的教师,也有一部分毕业于非示范院校、非教育学院,他们也没有接受过教育学教育,更未接受过高等职业教育学的教育,这些教师不懂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原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活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也不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

2.高职院校教师职前缺失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育。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新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既缺失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又缺失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感知体验,不懂高等职业教育的心理本质、作用与内容、教师角色、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及其培养、学习迁移及其促进、认知发展与认知领会等内容,必然导致教师施教中的盲目性,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毫无保证。

3.高职教师职前缺失高职教学理论与方法及职业实践的教育。据调查,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新进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在从事高职教育之前,90%以上的人员缺失高等职业教学理论与方法教育,他们不熟悉高等职业教学理论,更没有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也不懂得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的市场需求、人才的市场需求、岗位或岗位群的情况、岗位操作人员的核心技能,加上没有经过工程训练、顶岗实习、指导实习、工程协作、科技开发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流程性的职业锻炼,必然导致施教中的盲目性、理论实际联系的短缺性,降低了教学效果。

4.高职教师职业道德有待提高。教师工作的职业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公共性或公众性、教育性、榜样性或示范性等特征,但由于前述的高职教师中很大部分教师既未接受过专门的师德教育,也未接受过诸如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专门的教育法规的教育,不懂得教师、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深刻的内涵,无法按师德法规从教,按师德法规治教,按师德法规育人,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社会转型时期,部分教师追求经济利益的观念与教育的公共性、服务性产生冲突,教学内容更新慢和教学方式的呆板、职业倦怠等,都导致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下滑。目前,教师职业道德危机体现最明显的是高职教师的事业心和进取意识薄弱,敬业献身精神差,部分教师在企业任职或自办企业,将教学工作视为副业,影响了教学质量,部分教师职业倦怠现象严重,忽视或不认真遵守劳动纪律等。

5.高职教师专业自主受到限制。教师专业化水平衡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看教师是否拥有相当程度的自主决策的权力,然而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院校升格而来,尚没有摆脱中等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其余高职院校也尚未形成基于受教者特点的教育管理模式,加上职业院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任务繁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其执教过程中教学内容往往只是基于教材,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受到学校的统一限定,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主体自主意识,教师权力名不副实。而学校管理者又多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严格规范,忽视了教师应该享有的权利,没有赋予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充分享受的诸如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民主管理权等权利,从而使教师自受到限制。

6.高职教师自治组织力量较弱。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中国职教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和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学会等学术组织。这些组织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强化院校交流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高职院校由于教师力量薄弱,在授课时数多、教学任务重的情况下,教师没有富裕的时间去参与教师专业组织的活动,再加上高职院校资金相对短缺,教师参加培训和交流等地机会相对减少,导致教师专业组织无法更好地发挥作用。另外,目前我国各高等学校获得的办学自日益增大,教师专业组织在教师聘任、教师管理等各方面的可参与程度逐步降低,加上教师专业组织面临经费缺乏的窘境,组织活动的广泛开展受到资金短缺的制约。

三、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1.教师整体的职业教育观念确立策略。第一,确立高职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超前反映,是其基于职业要求、社会环境和自身条件而设定的奋斗目标。因此,要提升高职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和层次,就要及时准确地确立高职教师的职业理想,使之成为高职教师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努力方向和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并成为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奋斗目标。

第二,树立高职教师职后教育教职合一的理念。树立教职合一的高职教师职后教育理念就是要使高职教师达到从教和从职合二为一的目标,即要求高职教师既具有理论课的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课的教学能力。这就要求在职后将教师培养成“双师型”的教师,从而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师主体的主动发展策略。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特点决定了教师一刻也离不开学习,学习是教师胜任教育专业工作的前提条件。要提高教师专业地位,教师首先必须充实专业知识技能,求取专业发展并献身教育工作。因此,在社会、政府致力于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同时,教师主体更要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改善自身的教育专业素质,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与服务品质,以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信赖和认同。第一,主动学习职业教育理论,深入进行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由于高职院校教师职前有90%以上的人未接受“教育学”“高等职业教育学”“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教育,职后的学习培训也并不到位。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当主动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学理论,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学感知体验。加深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原理、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活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及基本规律的了解。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弥补高等职业教育心理学感知体验,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心理现象和高等职业教育心理规律。深化进行高等职业教学理论与方法学习。通过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的全面学习,强化职业教育素质,深入开展职业教育科学研究。

第二,积极投身教学实践和工程实践,主动进行教学反思。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要求教职合一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作为教育保障。作为高职教师个人,仅仅积极投身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自觉投入到工程实践中,通过工程实践的培养促进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另外还要自觉培养对教学进行积极反思的能力。因为高职教师这个职业是应用性很强的职业,同时也是创造性很强的职业,创造的基础就是不断地研究和反思。高职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积极反思,才能将教学内容和工程实践实现高度的融合,并找到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做中教、做中学”的适合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方法,并逐步形成过程考核和评价的新型教育考核方式。高职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实践和工程实践,主动进行教学反思,自觉成为反思型的教育教学实践者,是现阶段加速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形式。

第三,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高职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首先,应加强道德知识的自我学习,弥补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这三大师德教育的培训缺失,提高自己对师德的认识和理解,把握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和尺度。其次,职业道德理论的学习也应与教师的教育实践相结合,要通过师德学习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中可为和不可为的标准,并在教育实践中按照标准推进教育科研工作。要牢记教师工作的公众性、教育性和榜样性,高标准严要求地规范自身的行为,认真遵守劳动纪律,树立敬业献身精神,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政策体制上的保障策略。高职教师专业化任重道远,对教师专业化的顺利推进,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素质和层次不只是教师个人的责任,更应成为社会的责任。国家应该为此制定一系列持续、稳定的政策帮助教师成长,为教师提供更多完善自我、培训提高的机会,在政策体制上为高职教师专业化提供保障。第一,拓宽教师来源,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教师配置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应该从政策上鼓励并支持高职院校拓宽教师来源,不仅要从普通高校引进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还要强化自身专任教师建设,并使厂矿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合理、顺利地流动到高职院校的教师岗位上来。企业高水平技术人员除引进外,更要注重聘任,在企业技术人员的聘任上要创新师资聘任模式,通过与企业合作而不是与个别技术人员合作,实现与企业共建兼职教师资源库的聘任方式,革除一对一单聘的弊端。在企业兼职教师的聘任上主要是聘任企业能工巧匠参与课程实践教学与生产性实训,强化实践教学效果。聘任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导师指导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实现顶岗实习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提供和增大教师专业自。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拥有独立决策的权力,这些权力包括教材选用、教学组织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评价方式的确定、辅助教学人员的聘任以及学生的作业以及学校部分与教学相关物资的分配使用等。学校管理者应充分尊重教师应该享有的权利,赋予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该充分享受的诸如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民主管理权等权利,要为教师提供各种宽松便利的专业环境和教科研条件,从而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其更好地发挥出自身的专业潜能和创新能力。

第三,提升高职教师自治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国家和社会应该在政策和资金层面对高职教师自治组织进行支持,保证教师专业组织能够切实有效地参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和科研促进工作,并通过其工作监督和评价教育教学工作,提升教师素质,保证教师获得相关权利,履行相应义务,从而在整体上提升教师的专业层次。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

[2](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

[3]刘湘溶.简析教师专业化与教师教育专业化[J].中国高教研究,2004(7).

[4]林升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职后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5]胡东芳.谁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6]赵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职业教育学习心得篇8

关键词:学校;英语;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198-02

本人自2000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等职业学校工作,通过10余年的教学和管理,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深有感触。各级各类学校中都有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现代教育界称之为“学困生”。他们虽然只是极少数,然而对教师的教学影响极大,使教师感到头痛。在中职校,学困生的问题更是不容忽视。就学科而言,英语学困生在学困生中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许多英语学困生对学习英语的社会价值认识不清,学习动机不明,学习兴趣不浓,这与中职校的教育现状关系密切,下面笔者就浅析下中职校教育现状及英语学困生的特点。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现状

从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看,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着诸多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影响高素质初、中级人才的培养。

1.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量和质量呈下滑趋势。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处于最薄弱的环节,特别是伴随近几年来高中和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使得高中阶段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不均衡,学生质量严重下降。

2.传统的人才观念束缚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陈腐观念严重束缚着家长和学生,大量初中毕业生和家长都会想方设法,不惜重金去接受普高教育,中职校还不被社会和公众认可、重视。

3.中职校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不合理,影响了职业学校的发展。中职校的课程体系是以较少的课时和难度较小的文化课为基础,并辅助一些专业技能课和实践操作课,简单地拼凑使得中职校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相对滞后,达不到社会发展所需求的标准。

4.目前职业教育教学依然陷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现状依然在职业教育中广为传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薄弱,创新能力欠缺,与现代教育相悖。

5.在中职校,学生学业不良的状况相当普遍和严重。中职校的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也无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困生的特征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家取消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分配制度,职业学校丧失了原有的“短平快”的优势,再加上“学历高消费”等不正常风气,使人们有这样一种错觉:接受职业教育就没有前途和出路,只有读高中、上大学才是成才的唯一出路。于是,考不上高中的初中生才不得已就读职业学校成为了不争的事实。中职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阶段学习成绩的中下生,即目前大部分中职校是学困生集中的地方,根据本人的经验和调查,中职校学困生具有以下特征。

(一)中职校学困生的认知特征

首先,学困生在知识量的积累上不足。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困生往往缺乏相关知识基础,致使后继学习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学业成绩就难以理想。

其次,学困生所掌握知识的程度、概念的水平等存在缺陷。古人云:“先易后难而渐入”,学困生往往缺乏一个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头脑中的知识点是水平堆积的,掌握的概念含糊不清,在运用时只会生搬硬套。

再次,许多学困生不能有效地利用学习策略。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许多学困生不知道如何在学习中思考,不知道如何把重要的信息从不重要的信息中区别出来,其头脑中有关知识组块少,缺乏相对的思维策略。

(二)中职校学困生的心理特征

1.自卑和恐惧心理。学困生因为学习成绩一般,在学校中不被老师赏识,很自然产生自卑心理。从学习到自我能力的全面否定使其缺乏自信,在很多方面做事会唯唯诺诺,甚至产生恐惧的心理,经常会担心受到老师和学生的嘲笑或者批评,对学校和社会都有一种极强的防范心理。

2.应付和厌学心理。学困生的学习通常都表现为极其被动,没有任何主动性,上课精力不集中,作业并不能按时完成,对于学业只是应付,只是一种给老师和家长学的对付心理。而由于长时间处于一种应付的心态,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厌学的态度,产生讨厌上课、讨厌学校的心理。

3.逆反和矛盾心理。逆反的学困生对于别人和老师的教育批评感觉是在针对,并不心服。自我心理上很排斥其他学生和老师,所以对于集体活动处处搞对立,行为消极。有矛盾心理的学困生则表现为学习成绩不太稳定、时好时坏,好的时候积极向上,坏的时候又一落千丈,通常表现为感情比较脆弱。

从学科角度来看,英语学科在中职校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英语学困生在中职校学困生中得比例很大。英语学科在中职校中不仅仅是公共基础课,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而且它还是众多专业的专业课程,如:计算机英语、幼儿英语、机械英语、旅游英语等。中职校学生自初中以来,大多数学习成绩不理想,特别是英语,进入中职校后对基础英语课本来就缺乏信心,再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更加感到头疼。

三、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学困生的特点

1.消极的学习动机。对学习英语目的不明确,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英语,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习,表现为混日子、厌学。

2.淡薄的学习兴趣。华罗庚曾说:“有了兴趣就会乐此不疲,为之不倦,因之也就会挤时间来学习了。”而对于英语学困生恰恰相反,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和求知欲,感到枯燥无味。

3.焦虑、沮丧的学习情绪。英语学困生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很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英语成为他们沉重的心理负担,极易产生不良的情绪,如急躁、烦恼、不安、慌张、甚至手足无措。

4.不端的学习态度。对待英语学习,英语学困生往往表现为对其不感兴趣、怕苦怕累、作业马虎、抄袭现象严重,课后不注意复习、归纳、总结,满足于一知半解。

职业教育学习心得篇9

关键词:中职校;德育课;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倾向。”[1]较强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积极的主观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目前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学校学生文化基础课的学习,苏州市从2014年6月开始增设中职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其中包含德育课程的考核。作为普通高中竞争中的失利者,大部分中职校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这些因素使得中职校学生德育课学习效果不佳,从而形成教师对学习效果高要求和学生学习低成效之间的矛盾。[2]因此,全面、深入分析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成为当前中职教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课题。本文以苏州市某中职学校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进行调查,以厘清中职校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现状,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一、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德育课是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但是很多教师都感到课堂教学难度大,教育效果不理想,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有“黔驴技穷”的感觉,体验不到成功感,这和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现状密不可分。笔者以苏州市某中职学校2013和2012级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式抽取样本。笔者在问卷网问卷,委托被调查班级班主任统一安排学生进行答卷。笔者及时对问卷结果进行整理。以下是此次问卷调查获得的有关数据:

(一)德育课学习的兴趣不强

从总体上看,该校中职生对德育课学习有浓厚兴趣的只占2.02%,且主要是女生,有一点学习兴趣的占20.2%,剩下的学生则显示出对德育课学习兴趣不强或毫无兴趣(男生所占比例较大)。这表明,该校绝大部分中职生对德育课的学习动机不强,这种状况不利于该地区中职校德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德育课学习的目的不明确

调查结果显示:90.8%的学生认为学习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和顺利毕业,2.2%的学生认为学习德育是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1.1%的学生认为德育课学习是为了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未来就业打好基础,其余的学生对进行德育学习的原因感到较迷茫,德育课学习缺少目的性和方向性。

(三)德育课学习动机强度不高

本文主要从完成德育课学习任务和学习德育课的主动性两个方面体现学习的动机。比起普通中学的学生,中职校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对德育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不高。调查显示,有80.9%以上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德育课学习任务,只有14.4%的学生能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其中大部分是女生,这个结果从侧面告诉我们,中职生自身所具有的德育课学习基础是影响中职校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一个因素;至于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的主动性,调查结果显示:只有0.8%的学生会在课外时间主动进行德育学习,尝试接触新的德育资料,其余的学生几乎不会在课外时间主动进行德育学习或查阅相关资料。这表明,总体上该校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二、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不足的成因

为了解影响该校中职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笔者通过对该校部分专、兼职德育课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访谈,认为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中职学生对德育课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

部分中职学生认为到职校学习是为了学好专业课,学好技能,将来好找工作,而德育课对将来的就业没有大的帮助,因而对德育课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访谈显示有的学生认为“德育课上都是一些空理论,今后生活没有多大用的”;有的学生认为“课本上讲的和现在社会上的事不一样的,学不学就那么一回事,无所谓的”。由于认知内驱力不足,加之实用主义倾向的影响,所以很多学生不愿意把时间花费在德育课学习上。[3]

(二)部分中职学生心态浮躁,只看到眼前,德育课学习打球

访谈中有德育课教师告诉笔者,“现在的学生心浮气躁的,德育课学习在随意,觉得通过考试就行了。”[4]部分中职学校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人群复杂多样,有部分学生纯粹是为了拿文凭,平时学习无动力、激情,考查准备、复习不积极,不愿意在德育课学习上花精力。

(三)教师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学习动机

调查显示,学生能否认真听课是德育课学习成败的—个重要因素。而能不能让学生有兴趣听课跟教师讲课的水平有着密切关系。访谈中部分学生表示,“我们老师上德育就是讲大篇的大道理,有的我们都听不懂”,也有学生表示最反感的德育课就是“照本宣科”。教师讲课生动、活泼,学生就愿意认真听,学习动机就强,学习效果就好;相反,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学生就不愿意认真听,学习动机就弱,学习效果也就不好。[5](四)德育课内容空泛,对职校学生吸引了不足尽管德育课重要,关系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但内容往往比较抽象而深奥,条条框框的内容比较多,坐而论道的内容比较多,部分教材内容显得“大而空”,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存在着一定差距,对学生的吸引力缺乏。此外,我们很多教师把德育课上成了思想“灌输”课,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填鸭式”教学,缺乏趣味性。作业抄答案,考试背答案,学生们对德育课不感兴趣、消极对待乃至产生抵触情绪,也就不难理解了。[6]

三、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有激发行为、行为定向、维持行为三种作用。”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生产生某种学习活动,使其对与学习有关的刺激表现出渴望求知的迫切愿望,激起其探索活动;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认真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专心致志,甚至废寝忘食的学习毅力,能够经受时间、寂寞、成功与失败等的考验。最终达到学习目标,取得学业成功。”可见。培养、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保证有效教学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一)学生转变学习态度,端正德育课学习动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一文中指出,只有学会自我教育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能激发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当前的中职学生德育课学习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形成机械接受学习的心理定势。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指导自主学习要求德育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逐渐成熟的社会性心理,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认识到课程学习与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性,认识到自主学习能力与个人成长的关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调动情感和意志的积极作用,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满足其内在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德育课动机

首先,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德育课学习重要性的教育。教师在教学中注重挖掘德育课的实用功能,把德育课学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真切感觉到所学的知识确实可以指导自己的生活,确实是有用的,从而重视德育课学习。调查显示,87%的学生希望能在德育课上学到真正能指导自己生活的德育知识。德育课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培养观察、分析社会政治、经济等现象的能力,使其懂得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的权益,掌握哲学原理来指导自己学习、生活、工作。访谈中德育课教师也反映,如果教师讲的知识紧贴学生生活,或者和他们未来的职业有关,学生一般更愿意认真听讲。[7]德育课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德育课学习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积极性。其次,德育课教师应培养职校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严肃对待学业。中职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许多学生德育课学习目标不明确,缺少理想抱负,对学习和就业产生困惑和迷惘,并且职校学生经常处于失败的心理体验下,导致其形成不良的自我意识,失去学习兴趣和动机。[8]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大多数职校学生在学习心态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对待学业态度不严谨。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所以,德育课教师不但要做教育专家,还要做心理专家,多与学生谈心,引导学习正确认识自己当前的学习状态,和学生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与困惑进行调适,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学习。[9]在德育课教学中,积极采取有效办法,全面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再次,德育课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德育课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重新审视、定位德育课教学,摒弃传统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教学方式,采用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促成学生思维、人格个性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发展。[10]综上所述,激发中职校学生德育课学习动机应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改进教学策略,凸现德育课的启蒙色彩。

四、结语

德育作为一门中职校学生必修基础课程,学习它的最终目的是能够内化为学生的素质,用所学知道其今后的生活,而不是仅仅通过考试。因此,在中职校德育教学中,我们更应重视挖掘并正确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与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向持久性学习动机转化,通过多媒体等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作者:罗玉红单位: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杨娟.中职德育教学中实行兴趣教学法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2013,(16).

[2]郭德俊.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动机设计与情绪调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J•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陆怡如,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陈丹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特点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

[5]郭德俊.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动机设计与情绪调节[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张群英.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有效性探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8]范源清.职校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1,(11).

职业教育学习心得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习心理;学习行为;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085-03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对学生开展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担,同时还是对高职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职学生心理过程以及个人行为,并直接影响着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所谓学习心理,即学习者对待学习的态度或者其在学习时候的心理状态。而学习行为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校的教学质量。近年来,尽管高职院校非常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并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着高职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鉴于这个原因,笔者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例,指出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并提出改善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提高学习实效性的优化对策,以期为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一、高职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属于激发与维持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动力。根据调查和研究发现,一定比例的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这种并非以掌握知识为目的建立起来的学习动机是十分脆弱的,因此不能持久存在。这一少部分学生非自愿进入高职学校,例如一部分高中毕业生,由于毕业后没有能考上大学,再加上他们本来就不愿继续就读,然而家长却对其进行强制,出于无奈他们才随便选择高职学校来就读。这样的学生大多数都认为学习是件无所谓的事情了,所以对学习的兴趣并不高,易于产生“厌学”情绪,严重的还会出现“逃学”行为。

2.学习负担过重。当前社会竞争激烈,高职学生要想毕业后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只有在校期间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总是处于一种高度紧张学习的状态,使学生身心感到疲惫不堪,不能忍受这些压力。

3.感觉前途渺茫。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前途丧失了信心,感觉前途非常迷茫。这是由于高职学生大部分是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他们长期生活在“笨蛋”、“不可救药”等批评之中,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许多学生和家长都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上高职低人一等,没有多大的出息。再加上教师和家长的批评教育方式不妥当,不知道尊重孩子的意愿,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进而对自己的学习、前途丧失自信,导致对学习产生了厌倦。

4.读书无用思想。一部分学生将高职学校当成跳板,存在急于就业的错误想法。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时代的变迁,高职生的道德水准、思想意识、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均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向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当前社会中存在劳动力准入门槛低和劳动力就业难的矛盾,极大地冲击着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的形势是就业市场供过于求,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高职生毕业之后就面临失业,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另一方面现实社会中的劳动力准入门槛相对较低,不存在受教育程度与专业技能等级的具体要求,许多小学初中没有毕业的人,只要能够出力,照样可以找到一份工作。该社会现实使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以为:学和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将来都能在社会中找到工作。所以,就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形成了“读书无用”的消极情绪。

5.学生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因为受高考热潮的影响,一些高职生持有这样的观点,认为只有能够升入大学的才是优秀学生,而他们这些进入高职学校的学生低人一等。在这种消极情绪的影响下,再就是大多数的厌学学生的自卑失败体验相对较多,使学生的自卑心理得到深入发展,并不断扩大,使得他们的依赖心理比较强,缺乏责任感,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差,导致丧失信心与勇气,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二、问题成因

1.学生原因。相比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第一,高职生大部分知识基础十分薄弱,认知水平较低,其对社会发展规律缺乏深刻认识,具有相对较低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充分的认识。第二,学生的知识逻辑性以及系统性普遍较差,更谈不上知识迁移的能力。第三,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具有相对较大的惰性,意志品质严重不足,尤其是其坚持性、自制性以及目的性等方面不足,对其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2.学校原因。首先,大多数高职学校的软硬条件相对较差,相比本科院校而言,其在师资力量、校园环境、教学设施、校风、教风以及学风等方面落后,这些因素均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进而表现在学习行为方面,如迟到、逃学等。校风、教风以及学风等方面相对较差,易于形成较差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产生影响。其次,学校教育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相对落后,其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数停留在课堂之中,很少开展实践活动,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性特征,同时也没有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社会原因。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阶段,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各种不良的社会风气与现象不断发生,使学生经常体验到教师传授的内容和社会不良现象发生冲突。如贪污受贿现象时有发生,官员养情妇、包二奶问题频频曝光,市场中假冒伪劣产品、坑蒙拐骗现象层出不穷,造成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兴趣。此外,社会上拜金主义、投机取巧的现象时常对学生的思想进行侵蚀,使学生养成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对于高职生,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他们对自己的前景产生担忧,因此片面地以功利主义的价值观看待学习,认为一些理论课程缺乏实用价值,导致形成扭曲的学习心理以及学习行为。

三、解决高职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问题相关对策

1.充分掌握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手段之一,教师一定要不断拓展教学内容,并和学生生活以及实际相贴近,使其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对个人成才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及实训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自主讨论,接着通过教师总结,让学生充分把握知识内容。另一方面,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巧妙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播放视频资料的方式,引导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并解决现实问题,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努力增强其学习自信心。通过调查看出,高职学生自信心不足是造成其学习心理、学习行为出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非常差,经常将其归结于自身能力缺乏,使得他们对学生产生厌倦、无助,导致学习积极主动性下降。所以,教师应该牢牢把握这一个问题,充分关注学生、尊重学生,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不断对其进行鼓励确认、为其提供更多的帮助,使他们能够找到自信,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另外一方面,多给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辩论、演讲等活动,让学生获得发言机会,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切实感受到自身努力的收获,从而使其从无助、厌倦情绪中得到解脱,进而使其成就意识得到增强。

3.努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到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构建起一种全校全员的育人氛围,特别应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到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具体来说,可通过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方式,该组织成员主要包括学校领导、党委宣传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院系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等,该组织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定期或者不定期调查学生学习、思想状况,分析其中存在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行动活动以及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宣传党政方针,以及政策,也可以通过参观具有纪念意义的场所,让学生在亲身的参与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并能够有所收获,从而使学习实效性提高。

4.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及教学积极性。首先,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第一,加强学习现代职业教育、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理论知识,全面把握高职学生管理的特点以及规律。第二,切实加强自身学习,积极改进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充分把握住学校为其创造的学习机会,参加培训班以及远程教育,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学研讨会,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充电,努力将教学水平提高。其次,学校应该努力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断将教师的待遇水平提高。学校之间应切实加强合作以及交流,实现师资的充分共享,使专业课教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再次,学校应努力将教师职业倦怠心理克服。科学合理地利用好薪酬、评优以及职称政策,对教师进行引导,并为其提供服务,使高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

参考文献:

[1]王雪娟.山西省高职学生学习行为研究――以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3).

[2]崔维彬,詹红霞.当代大学生学习行为的心理特征分析[J].德州学院学报,2011,(S1).

[3]冯骁.论大学生反学习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1).

[4]何进军.高职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5]陈淑范.探讨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J].职业技术,2011,(5).

[6]王晓辉.关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行为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

[7]魏冬云,魏敏.高职学生学习心理问题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