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品牌公益营销十篇品牌公益营销十篇

品牌公益营销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3:32

品牌公益营销篇1

关键词:公益营销;品牌资产;营销模式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8-0037-04

20世纪80年代,从事金融投资的美国运通公司向公众宣布:只要用信用卡购买1次运通公司产品,运通公司就向“艾里斯岛基金会”捐赠1美分;只要增加1位运通卡客户,公司就捐赠1美元,并将所有捐赠款项用于修复受风化腐蚀而破败不堪的自由女神神像。截至1983年,运通公司共向“艾里斯岛”捐赠170万美元。这是全球第一个将公益行为融入企业营销活动的案例。

一、公益营销概述

最早的公益营销(SocialCausemarketing)定义是由瓦拉达约简和农门(Varadarajanandmenon)所明确提出:公益营销是形成和实施这样一种营销活动的过程,该营销活动的特征是企业为某一特定事件提供一定的捐赠,同时消费者也参与这种能为企业产生收入的活动。乔・马尔科尼(Joe・marconi)在《公益营销》中指出:公益营销是一种使公司、非盈利机构或者其他类似组织实现推销互惠互利的形象、产品、服务或者信息目的行动。公益营销的内涵在于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同时达到双赢的最优效果。必须明确的是,公益营销绝不等于一个公益活动,公益活动包括在公益营销的环节中,是一个“载体”;公益营销也不是一个简单公益活动的单纯相加,它必须产生1+1>2的效果,是一种持续的整体行为。

公益营销活动被许多企业纳入发展规划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

1.公益营销能够极大地提升品牌知名度。大多数公益营销遵循以下步骤:针对某一事件或与该企业相关的项目策划公益活动,报上级部门、组织审批,实施该项目,并开展公关活动及相配套的媒介宣传,在此过程中,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每人每天的信息接收量83.3%以上来源于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网络广告等媒介,利用媒介受众面广、传播量大、边际成本低等特点,便捷、快速、重复地将品牌信息传播出去,轻松达到街知巷闻的效果。

2.公益营销能够提升品牌美誉度,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丰富品牌文化内涵。企业在制定并实施公益营销战略的同时,会在内部促发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参与公益其中,得到社会赞扬,让员工产生自豪感,提高员工士气及归属感,最终在社会上塑造健康向上、具有精神内涵的品牌形象。

总之,公益营销在提升品牌知名度,提升企业形象,扩大品牌文化内涵等品牌资产的重要元素中起着助推器作用。尤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和谐发展的转型时期,公益营销与品牌资产更是相得益彰。

二、品牌资产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品牌资产(Brandequity)常被定义为:品牌给产品带来的超越其功能效用的附加值或附加利益,这种附加值或附加利益表现为品牌给企业和顾客提供超越产品和服务本身利益之外的价值。若某种品牌给消费者提供的超越服务以外的附加利益越多,则该品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越大,而品牌资产的价值就越高。依据定义,品牌资产是以消费者为中心词的概念,没有消费者就没有品牌,品牌资产也无从谈起。基于品牌资产的界定倾向于消费者角度阐释,本文引入著名品牌战略管理专家大卫・艾克尔(Davida・aaker)的品牌资产“五星”概念模型:品牌知名度(nameawareness)品质感知力量(perceivedquality)品牌联想(brandassociatio)品牌忠诚度(brandloyalty)及其他品牌专有资产(otherroprietarybrandassecs),以前四者为品牌资产的核心特征要素。

品牌知名度是比较关键的品牌资产,但是仅凭知名度的提升却无法增加销量,对新品而言更是如此。品牌知名度是指潜在购买者认识到或记起某一品牌是某类产品的能力,分别有品牌识别,品牌回想及在未提供帮助时能想到的第一个品牌名称达到了铭记在心的程度三个层次。如果企业在同类产品中能够达到品牌知名度最高的层次,则意味着企业拥有该类产品的主导品牌,具有强大竞争力。品质感知力量的内涵就是质量,是产品的基础,消费者如何评价其产品的品质都通过品质感知度表现出来,企业必须把质量水平转化成消费者可接受的品质认知度才能发挥产品高质量的潜在价值与能量。品牌联想是消费者看到任一品牌时从记忆中产生的对该品牌的任何想法,包括感觉,评价,经验等。企业可以通过讲品牌故事,借助品牌代言人,建立品牌感动等方式最大化地诱发消费者产生正面、积极的品牌联想,进而形成持久印象,巩固市场优势。品牌忠诚度,是消费者在作出购买决策时表现出对某一固定品牌的偏向反应,依赖于消费者的亲身使用经历。企业须重点培养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忠诚,降低营销成本,增加利润,面对竞争有较大的灵活性,能吸引新的购买者。品牌资产的四个核心要素按重要性大小程度排列依次为:品牌忠诚度品牌知名度品质感知力量品牌联想。

三、公益营销在品牌资产中的运用

(一)公益营销是建立品牌知名度的利刃

品牌知名度在品牌资产积累的初期有重要内涵。建立品牌知名度的方法通常有巧用名人善打名人牌,事件策划效应等。品牌的知名度越高,消费者对其越熟悉,而熟悉的品牌总令人感受到安全可靠,进而产生好感,加速消费者对品牌从未知到熟悉再到依赖的进程。KFC刚入驻中国市场时由于政治、文化等因素,拓展速度十分滞缓,知名度无从谈起。但其能以中国少年基金会发起的“希望工程”为契机,领头响应,制定并实施与“希望工程”相配合的系列公益营销推广活动,陆续捐建几所“希望小学”,在KFC总公司捐赠了10万美元用于“希望事业”后,北京分公司追加捐赠50万人民币资助“希望工程”,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会,国内外50多家媒体进行大篇幅报道,霎时KFC名声鹊起,知名度在短时间内迅速普及,随后又邀请几十名受资助的乡村孩子来京参观旅游。KFC的公益活动博得社会各界的好评,得到媒体、政府、公众的高度赞许,使得KFC在青岛、西安、上海等地的分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品牌的知名度亦建立稳固。

(二)公益营销是品质认知度的延伸

品质认知度,也叫品质感知力量,是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整体品质或优越性作出的感知。它能够减少消费者在选择其他品牌的不确定性,坚定选择该产品的信心。提高品牌认知度的途径有:依靠促销直接刺激消费者,利用品牌产品的历史文化和发源地做文章,创造新的品牌认知标准,善用策略联盟借力打力。全球杰出品牌中排名第27位的英国化妆品――美体小铺(thebodyshop)以不做广告、提倡并策划组织环境保护、拒绝战争等长期公益营销活动树立该品牌的美誉度,进而影响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品质认知度。

(三)公益营销有利于促品牌联想,树企业形象

品牌联想就是指记忆中与品牌相连的每一件事,包括顾客的想象、产品归属、企业形象、品牌性格、符号等,是影响消费者的内在机制和形成品牌偏好的动因。大卫・艾克尔曾提出赞助可以带来五种类型的品牌联想,其中第四类联想――赞助社会公益活动,可以向公众表明该品牌除了制造产品外,还有其他的信念和价值观。在中国申奥期间,养生堂、农夫山泉推出:“买1瓶农夫山泉,就为申奥捐出1分钱”的公益营销活动,让消费者只要接触到“农夫山泉”有关信息,就立刻联想到北京申奥;提到北京申奥也让大众情不自禁的想起“农夫山泉”这个品牌,巧妙地在北京申奥和“农夫山泉”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中产生联想。这样双向信息传递的自动思考活动为该品牌提供了另一层次的联想理由――为支持公益事业(北京申奥)尽一份力。消费者展开联想,并随着时间推移以及对该品牌的长期购买,演变成对该品牌的好感和忠诚。“农夫山泉”在为企业树立积极、热心、有责任感的形象外衣下进行公益营销活动,卖产品,赢市场,美誉度和企业形象骤然提升。

(四)公益营销有利于强化品牌忠诚

品牌忠诚是消费者对品牌感情的度量。在品牌资产的“五星”模型中,品牌忠诚的作用最关键,相对于其他竞争品牌具有无法复制的企业优势。大卫・艾克尔将品牌忠诚度划分为5个层次:无品牌忠诚度、习惯购买者、满意购买者、情感购买者、忠贞购买者。企业进行公益营销,更侧重于维系情感购买者,抢留忠贞购买者。

品牌忠诚主要由认知性忠诚、情感忠诚和行为忠诚构成。情感忠诚是企业公益营销行为立足的突破点,企业通过建立与消费者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相迎合的品牌情感定位来维系品牌忠诚。品牌的情感定位在品牌忠诚中占据及其重要的地位,公益营销的效果也是将定位准确的情感信息传播给目标受众并引起共鸣。品牌的情感定位是指在了解和分析目标消费者的需求心理的基础上,赋予品牌以人性化的内涵,融入与产品相和谐的真实情感和个性,通过营销传播手段将这一产品形象传达给受众,从而在目标消费者的心目中持久建立起属于品牌自身独有的理想的人际或心理角色位置。情感定位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个性化体验,更容易为消费者所记忆。

因此从品牌忠诚促营销的观点来看,销售并不是营销的最终目标,它只是与消费者建立长久有益的品牌关系的开始,也是建立品牌忠诚,把品牌购买者转换为品牌忠贞者的机会。

四、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公益营销的比较分析

1.国内企业公益营销意识缺乏或对公益营销的认识存在偏差,使得国内的公益营销活动发展滞缓。中华慈善总会资料显示,在过去7年筹集的12亿元善款中,海外捐款占50%,港台地区占10%以上,内地捐款只有30%。中国注册登记的企业超过1000万家,但有捐赠记录的不足1%;在腾讯网评选的“最具责任感的企业”前12名中有1/2的是中国企业,但除了中粮集团和联想集团在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方面有一个统一主题趋势外,其余并未开展过实质性的公益活动。很多企业受传统意识的束缚,做好事不留名或者担心所举办的公益活动被指责为“炒作”、“作秀”,承担着社会责任却没有增进企业的效益,最终成了“无名英雄”,没有达到双赢。跨国公司将公益营销列为常规行为,并且许多公司还在内部设立“公益事业部”,专门管理运作公益项目,每一年都将固定比例的销售收入投进公益事业项目中,鼓励公司员工全部参与到公益项目中。

2.本土企业的公益营销大多数无针对性,更多的是没方向到处捐款捐物,提供赞助。“蒙牛”从“非典”时期捐奶,“神舟五号”的航天员专用奶,“蒙牛优酸乳超级女声”到响应“每天1斤奶,强壮中国人”,其知名度和美誉度早已无与伦比,所树立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品牌形象也是同行望尘莫及的。但缺乏连接企业内涵的长远战略规划的主线。相比而言,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公益营销活动一直以来都比较“专一”。主要锁定在儿童,教育和文化体育事业三个领域。选择公益项目时,都遵循与企业文化和企业所认同的价值观相一致的原则。可口可乐公司和摩托罗拉公司都秉承着诚挚、爱心,从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在支持“希望工程”,捐赠“希望书库”,扶助儿童重返校园,帮助乡村大学生完成学业方面兢兢业业,坚持不懈。

3.本土企业的公益营销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很早就成立了“中国建设银行爱心基金”,“中国建设银行红十字青少年发展基金”项目,可在建行网页上,只能查到有关立项事宜的有关报告,公众对具体的基金操作流程,资助标准,基金历史等一无所知。而跨国公司的公益营销不仅有完善的战略计划体系,并且能够将公益营销项目与公司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紧密联系起来。柯达(Kodak)公司曾投资200多万元改进张家界三大景区,包括改造路线名称标牌、景点与推荐摄影牌、珍贵物种介绍牌、环保公益牌等。这些设施全部取材于自然原料,与原始生态环境融为一体,体现“柯达”环保意识,并争取获得了在每个主要景点都设立一块“柯达”摄影景点石的许可,刺激游客的摄影消费。可见,柯达在确定公益项目后,并没坐观任其发展,而是积极跟进,进一步展现其重视环保,温暖家庭的企业内涵。

4.本土企业的公益营销活动大多采取捐钱捐物的形式,而跨国公司更注重公益活动所能体现的精神文化内涵影响。欧莱雅(LoReaL)中国有限公司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同合作的“真情互动欧莱雅校园义卖助学活动”都有不可或缺的环节――让学生参与“做一天欧莱雅人”的义卖工作人员招募活动,经过激烈竞争和严格面试,学生不仅得到来自欧莱雅的专业培训,包括面试技巧、公司文化、产品知识、销售手段和团队合作意识等,还直接组织运作义卖的具体事项。通过这种形式的公益营销,让参与者实际体验品牌文化,丰富品牌内涵,企业不再只是站在信息传输者的位置上告诉受众他们的产品是如何优质,而是面对面地让大众领悟到公益营销不仅仅在于捐赠资助。

五、中国企业实施公益营销应注意的问题

1.实施公益营销的目的是把产品或服务以另外一种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应讲究诚信,信用原则。高品质的产品才是信任的基石。在采用公益活动这一营销手段时,企业应诚心诚意地担当起社会责任,切实落实公益活动,不欺世盗名,沽名钓誉;实施成功,企业要以服务社会的姿态主动及时回应消费者的热情参与,回报社会,否则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2.公益营销要有针对性,定位要明确。公益活动最好与企业主营领域相关联,公益的主题不能太空泛,更换太频繁,更不能一哄而上,而要与品牌形象、品牌用途及目标市场相呼应。

3.公益营销要成为品牌战略规划的一部分。公益项目确定后,要系统地进行强化,以保持公益营销的效果。品牌形象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使公益活动顺畅展开,从确立项目起,必须预先将整个过程包括与协会组织协商沟通、赞助的整体流程、媒体宣传组合等,都要系统地制定下来,纳入品牌战略规划中,保持长期稳定运作,以获得媒体的持续关注和政府好感。

4.公益营销的内容要紧贴时代主题,创造新颖的活动形式,不要盲目地只是捐钱捐物,应与营销对象进行互动,突出品牌的独特理念和体验,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传播体系。

5.本土企业的公益营销还应注意个人捐赠与企业公益区别开来。企业家通过一个捐赠行为参与公益活动,是公益行为并不是公益营销。企业自身参与的公益要与其经营目标相结合,鼓励全员参与,激发兴趣,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而提高效率,产生效益。

总之,公益营销对于塑造品牌,积累品牌资产,提升品牌价值的作用和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它是一把双刃剑,成功的公益营销必让企业“双赢”,但是若不量力而行,反而对品牌产生负效应。本土企业只有踏实修炼内功,借鉴国外经验,才能发挥好公益营销的作用,在品牌竞争中突显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光斗.品牌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美]尼克・雷登.品牌运营与企业利润[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07.

[3]稻香.品牌延伸法则[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余明阳,朱纪达,肖俊崧.品牌传播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5]刘曙光,郑琛.企业社会责任・公益营销[J].营销管理,2006,(10).

[6]王丽丽.浅议消除公益营销误区的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7,(9).

applicationofthepublic-interestmarketingintheBrandCapitalmodel

HengJuanzi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541004,China)

品牌公益营销篇2

关键词 危机传播 品牌营销壹基金

一、引言

在一个快速变化的“风险社会”(beck,1996)当中,危机传播成为考验公益机构、政府部门以及企业部门的重要时刻。善于把握机会的机构,往往能够变挑战为品牌营销的大好机遇。从而增进公众对于机构的正面认知,并进一步提高自身进行资源汲取、资源配置和社会说服的能力。通常来说,危机传播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机构过失和错误造成的负面新闻事件;另一类则涉及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比如地震、飓风、火灾等。本文所关心的是后一种,即中国的公益机构是如何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进行传播的,这些传播行为又如何影响了它们的品牌营销?

中国的公益机构自1990年代开始取得较快的发展,并逐渐在不同的工作领域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们辅助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的进步。在此期间,一些公益机构开始注意到媒体对于机构发展的价值,也采取了发新闻稿、开记者会、举办活动以及公益广告等形式,增加机构的媒体曝光。但它们较少卷入危机事件当中,对特殊时期的传播行为也比较缺乏理解和把握。比如在5·12大地震事件中,许多公益机构都赶赴前线展开救援工作,也有的积极与媒体互动,但却甚少能通过危机事件中的传播行动而推动品牌形象提升的机构。

作为新创办的公益机构,壹基金就比较善于进行危机传播,在地震时期中,它有效地通过媒体与社会大众进行沟通,迅速确立了机构的品牌。因此,本文选择壹基金为研究个案,观察它如何把握地震时期的传播机会,展开危机传播?而危机事件,又如何影响它的品牌形象?总结其中得失,抽象出规律,也许能为中国公益机构的危机传播行动,提供参考。

实际上,西方学者已经指出,危机传播就是要寻求修复组织的形象,以及增进公众对于组织的正面认识(ray,1999),更有学者提出非常详尽的危机公关的策略建议。在其中,本文选择了coombs(1999)的论述,将危机区分为危机前、危急中和危机后三个阶段,从而更加细致地分析壹基金在地震中的危机传播行为。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了深度访谈的方式,对壹基金相关的传播官员进行了访问;另外,笔者也检视相关媒体在大地震期间对于壹基金的报道,以便更加全面理解壹基金的危机传播和品牌塑造过程。

二、危机事件前:品牌定位与传播架构

按照coombs(1999)的定义,在危机前阶段,机构可以进行危机准备和危机防范等工作,具体指明确组织的品牌定位、建立危机传播架构、明确议题管理程序、建立公共关系以及挑选发言人等。

壹基金是由李连杰发起的立足于中国的公益组织,由中国红十字总会主管。在地震发生前,壹基金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品牌探索。刚成立时,机构定位为一个执行性组织,也推出了一些项目,比如2007年7月时推出了“心灵阳光关爱中心项目”和“心理危机干预项目”。但很快,壹基金就发现国内做项目的公益机构非常多,而这并非自己的特长。经过评估,壹基金认为的自己的品牌优势主要提现在以下两方面:

1 李连杰本身具有强大的品牌价值,同时他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网络。

2 机构工作人员大都有市场、策划、公关、广告、媒体等方面的从业背景。

于是,壹基金将自身的品牌优势锁定在对公益文化的传播,以及对公益事业的推动上,尤其是致力于搭建一个筹款与拨款的平台型机构,而不是侧重于项目执行。有了这样的品牌定位,在传播目标上的设计,就需要凸显机构的“透明、公信力、专业性、执行力”等品牌特征。这一明确的品牌定位,为壹基金在大地震时期的传播行动确立了方向。

明确品牌定位后,壹基金也在组织的架构设置、专业流程以及公共关系网络等方面,为危机传播和品牌营销做好了准备。

在架构设置方面,壹基金目前在国内有三个办公室,但其中只有成都办公室负责具体项目执行,北京和上海办公室都致力于进行品牌建设。不同的是,上海办公室是品牌中心,负责设计、策划和广告;北京办公室是公关中心,负责业务拓展和公共关系维护。实际上,将品牌部与公关部分开,建立专业化的传播流程,是壹基金能够在危机事件中作出快速反应的关键。

在传播的专业流程上,壹基金的品牌传播以事件类内容(event)为核心,配合市场活动、公关手段和广告,完全按照专业化的传播流程进行管理。

“我们有比较清晰的市场推广策略——哪几个时间点?主要的宣传对象是什么?会用什么活动方式?选择什么媒体,线上还是线下,如果线下是用什么媒体,娱乐还是财经?这跟企业没什么区别。”

在外部公共关系网络上,壹基金拥有比较成熟的媒体关系网络;另外,壹基金将自己的合作伙伴分为三类:爱心伙伴(主要是捐赠企业)、推广伙伴(主要是媒体)、专业伙伴(提供专业策略服务的咨询机构)。这些合作伙伴并没有具体义务,但却经常为壹基金的品牌营销提供帮助。比如,壹基金的策略咨询由贝恩负责,广告由bbdo天联负责,公关则由奥美负责,这些国际知名的公司都免费为壹基金提供服务。这成为机构进行危机传播和品牌塑造的重要助力。

三、危机事件中:媒体策略运用

危机阶段中的传播行动,主要指机构采取与社会大众进行主动沟通的方式和内容。如果说,准确的品牌定位、明晰的传播架构、专业化的传播流程等,为壹基金在地震事件中的传播奠定了基础,那么,它在危机阶段中所使用的一系列的媒体策略,则让它成功把握了这个机会,并迅速确立了机构的品牌。

1 增加曝光,针对不同媒体采取不同策略

在大地震事件中,壹基金注意到要针对不同的媒体采用不同的媒体策略,这往往根据机构的宣传对象、媒体的特征以及媒体受众群进行判断。

比如,为了传播的内容能够到达政府部门和专业人士当中,就必须增加机构在专业类媒体上的曝光。这一方面是专业媒体会在政府机关和主管部门当中发行,可以让其充分了解组织的具体运作,增加信任感;另一方面,专业媒体上的传播也容易在业内打响知名度。

“我们会选择譬如《环球慈善》、《公益时报》等在政府部门有发行的专业类媒体,让政府知道我们开展的项目。为了增加权威性也会有意选择上央视的采访。”

与此同时,为了增加机构品牌与社会大众的关联,则需要通过更加市场化运作的媒体进行传播。因此在地震时期中。壹基金的创办人李连杰先生接受了《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等一系列面向大众的市场类媒体的专访。

在面对不同媒体的时,机构所强调的品牌形象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面对专业类媒体时,壹基金会突出其规范化背景,以塑造机构的合法化形象。我们注意到在《公益时报》等媒体上,对壹基金的报道,均使用了“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的全名,强调它的主管部门;而且,相关报道内容都与项目、活动有关。而在市场类媒体之上,机构则使用了“李连杰壹基金计划”的名称,相对突出其作为草根组织的独立性,以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同。比如《南方人物周刊》以李连杰为封面(2008年13期)的报道就是如此。在这篇报道中,李连杰梳理了自己的成长历程,突出了慈善理念,但基本不涉及项目。这说明壹基金面对不同媒体时强调了不同的侧重点。

“针对《公益时报》时,(我们)会讲得专业些、深度些,可以讲公益理念和具体项目;而面对《人物周刊》,我们会强调人物性格,讲到具体的事情会讲得宽泛一些。这样报道质量就比较高。”

引导媒体寻求有别于其他组织的新闻点,提高品牌辨识度

由于地震议题涉及多个公益机构,如何适时提出更创新或更具体的概念,以提升品牌辨识度,是公益机构必须考虑的问题。一旦具备较高的辨识度,就能增加机构在媒体上的曝光并塑造机构的独特形象。

壹基金的赈灾工作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当时政府关注的焦点是汶川,而壹基金却强调陕西等地也值得关注;当时大家更多关注灾民的温饱,壹基金则为灾民提供移动厕所,并推行“垃圾分捡站”,以改善灾民的日常生活环境;当很多机构赶赴一线开展紧急救援时,壹基金就在考虑灾后重建问题,随后它推出一系列灾后重建项目,比如在汶川县、茂县、理县开展“四川省阿坝州妇女羌绣就业帮扶计划”,发动灾区妇女从事羌绣手工劳动,既鼓励和帮助其就业,也有利于羌绣文化的保护和拯救。

对于这样一些工作方法和切入角度的不同,壹基金主要通过李连杰接受媒体访问时进行强调,这构成了媒体报道壹基金的新闻点,也提高了机构的品牌辨识度。

当然,由于当时媒体尤其关切灾民救援和安置问题,壹基金的一些新闻点难以得到媒体的充分理解和重视;另外,由于情况紧急,而壹基金在此时的人手也不够,因此对于议题的引导还是不足,所以在议题中壹基金的品牌形象还是与一般公益机构的区隔不够大。壹基金在后期评估中发现了此一问题(下文将详细讨论)。

3 表现发言人的魅力和发言技巧,避免过度煽情

在地震议题中,李连杰作为壹基金的新闻发言人,为机构的品牌确立做了很好的工作。李连杰有多年面对传媒的经验,在发言中,他常常能够直人主题,紧紧围绕机构理念,充分阐述机构的项目和募捐制度,强调组织的专业性和透明度。不得不说,拥有李连杰这样的发言人是壹基金非常大的优势。

当时有关中国红十字总会善款募集与使用的各种讨论很多,李连杰努力强调,壹基金与主管单位中国红十字总会在募款和拨款的程序设计上有所不同。这种表达很快为壹基赢得媒体的关注目光,也凸显了品牌自身的特点。

4 加强与媒体深度沟通,严格进行风险控制

在一个媒体高度关注的危机事件中,如何控制传播过程的风险因素,往往也非常重要。壹基金在这方面的工作也表现得比较出色。

在安排李连杰接受采访时,壹基金会与媒体单位进行深度沟通,与对方一起探讨和挖掘话题,并且严格过滤访问提纲。比如,在李连杰接受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采访时,壹基金就通过这种方式控制媒体出口。而且,在控制问题的同时,壹基金也对回答做足准备,充分挖掘发言素材。

“针对媒体的特性,比如《鲁豫有约》是故事性的,那就需要垫理出很多故事,我们准备了很多。而一些严肃性媒体,比如cctv9的一个英语访谈,就可以不用从人物入手,可以直接回答。”

当然,由于李连杰先生有演艺身份,有自己的经纪团队,他对媒体也有自己的理解,因此他的发言并不可能都是设计和规划的结果。

四、危机事件后:品牌评估与修补

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的阶段,机构应该采取评估、学习以及后续沟通行动。事实上,在快速变化的危机传播过程中,机构打造出来的品牌形象可能与预期有所不同,并导致了在一段时间内品牌形象的固化。因此,在危机事件后展开品牌形象评估和形象修复措施,将帮助机构调整品牌形象的不足。壹基金就比较严格地展开了这一程序。

1进行品牌评估

在地震议题中,壹基金的危机传播还比较成功,但由于媒体过多关注机构的赈灾项目,使得壹基金在品牌形象上,似乎呈现为一个以赈灾扶贫为主的执行性组织,这与壹基金设定的品牌定位不相符,与其他公益机构的辨识度也不够高。

在议题逐渐平息后,壹基金就进行品牌形象评估,并设定将来调整的方向。比如,在未来的工作里,壹基金虽然会持续推进灾后重建项目,但在宣传上会有所弱化,而把传播重点放在能彰显品牌特性的项目或活动上。这是一个重塑品牌形象的过程。

“目前,我们安排的采访会比较弱化赈灾方面的东西。反而是李先生在达沃斯获奖这种新闻,可能会提升品牌形象,我们会去重点强调。”

2 进行组织形象调整,塑立新的发言人

在危机传播过程中,壹基金借助李连杰的品牌价值赢得媒体关注,但由于李连杰具有演艺身份,他的个人形象也会给机构带来风险。因此,一个成熟的、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应该要淡化这种个人风格。壹基金采取的方法是:塑立新的发言人,把机构ceo作为新的发言人推广出去,很多采访场合都由其出现。

3 增加品牌的落地方式

如上所说,壹基金通过评估发现,与李连杰有关的新闻一直是媒体喜欢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壹基金考虑增加落地活动,同时注重活动的设计,让媒体通过落地的新闻点去展开报道,深入挖掘。一旦媒体对这些新闻点感兴趣,就会更多记住壹基金而逐渐淡化李连杰。

五、研究发现

危机传播与公益机构的品牌发展往往密切相关。如果把握住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传播机会,采取明确的传播策略,主动与大众沟通,注意风险控制和后期评估,机构的品牌就能够得到彰显。反之,则可能陷入被动,甚至失去公众的信任。

本研究说明,公益机构在重大危机事件中的传播行动,也有一套成熟的程序可以遵循,这表现在危机传播的前期、中期以及后期等各个阶段。作为一个公益机构,壹基金的危机传播处理表现了富有策略的一面,这些专业化的操作程序,可以为更多的公益部门以及其他部门提供借鉴。

品牌公益营销篇3

笔者认为,其实,企业的营销活动做到最后玩的是境界。那么,营销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营销的最高境界,不是你卖了多少产品,不是你占领了多少市场分额,不是你赚取多少利润,而是你获取了多少人心。古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做营销也是这样。在我国当前大力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企业获取人心的最好途径就是:在做好产品与服务的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因此,近年来我国好多企业越来越多地把企业自身的市场营销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营销手段——公益营销。

何谓公益营销呢?公益营销,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进步为出发点,关心公益事业,并借助公益活动与消费者沟通,在产生公益效应的同时,树立企业的社会形象,并让社会和消费者对企业认同,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一种营销行为。换句话说,公益营销其实就是与公益组织合作,充分利用其权威性、公益性资源,搭建一个能让消费者认同的营销平台,促进市场销售的一种营销手段或者模式。

公益营销是一种多赢的艺术。企业投身公益事业,公益组织履行了自己的使命,特定群体得到了帮助,企业获得经济上的回报,这是一个“三赢”的局面。尤其是对企业而言,从关爱人类出发,承担起社会责任,不但可以在公益平台上展示企业存在的终极意义——企业宗旨,还可以透过其产品实现其品牌远景和品牌承诺,而受众始终是消费者,以公益营销赢得的市场,消费者通常是忠诚度最高的优质客户。虽然,公益行为不能很快地直接地给企业带来产品销量上地提升,但从长远来看,它会改变人们对企业的看法,间接地促进品牌的声誉、形象以及销量的提高,这也正是公益营销的魅力所在。公益营销是一种长期投资,无速效可言,正确的态度是发自内心去做,感动他人,只有这样,公益营销活动才能为品牌加分,每一次的公益行为才能累积成为企业无形资产的一部分。

企业通过公益营销能很快树立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取得广大消费者的信赖,但公益营销一旦开展起来最好能持续下去。企业的公众形象主要取决于他是否愿意承担,以及正在承担着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所以说,越是知名企业,消费者越希望企业能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其实,任何企业任何时候都适合开展公益营销,但是否把公益营销当成企业的主打营销模式,则要根据不同情况做出适当的选择。

但是,有时一个企业做不做公益营销也并不完全由自己决定,对知名企业更是如此。因为,在许多人眼里,一家企业的知名度越高、规模越大、实力越强,那么它便理应做更多公益事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就是企业知名度越高,公众对它做公益活动的期望值也就越高。自然而然的,那些自告奋勇为社会承担责任的企业,小到哪怕为一所乡村小学提供书籍桌椅,大到举行一次抗击雪灾、抗震救灾的大型募捐活动,人们总能对它们铭记在心。

假如一个知名企业在公众需要“公益”的时候不“公益”,大家就觉得它是不是经济实力不行了,经营状况不好了,或者认为它没有社会责任心,这样就会一些忠实的老顾客慢慢离你而去。在消费者的公益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价格、质量相当的情况下,他们的购买发生着品牌转移,转向有公益事业投人的企业品牌。飞亚达手表有一条极为人性化的公益性规定:所有的飞亚达消费者将六成新以上的旧表捐给希望工程的孩子,就可以六折得到任何一款新飞亚达手表。这样,飞亚达不仅实现了对其庞大用户群消费潜力的深挖掘,在顾客得到实惠利益和公益心理满足的情况下实现再次购买,同时也树立了品牌良好的社会形象。

品牌公益营销篇4

[关键词]品牌战略体育营销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将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2010年亚运会在广州举办,2007年女足世界杯在中国四大城市举办。这意味着,未来的十年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黄金阶段。体育营销也伴随着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中国银行、中国移动、中国网通、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和中国石化、中国石油、联想集团等7家中国企业相继成为北京奥运会的合作伙伴,中石化签署了中国企业有史以来首次赞助F-1赛事的合同,中国的体育营销事业正方兴未艾。品牌使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核心,对企业的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正借助着体育营销的东风,树立的品牌,提升了价值,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就。

二、品牌战略与体育营销的作用机制

1.品牌战略与体育营销的内涵

品牌战略是指行为主体为了谋求长远发展,根据自身特点及品牌形成的客观规律,综合分析各种相关因素,围绕品牌建设所制定的一系列长期性的、根本性的发展规划和行动方案。品牌战略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部分,随着市场竞争态势的变化,品牌竞争是目前企业竞争的最高形式,品牌战略的地位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体育营销包括两种形态:一是以体育为主体的营销活动,指发挥体育自身的经济功能和价值功能的营销活动,如体育竞赛表演、训练、健身、娱乐、咨询、培训等方面的营销活动。二是以企业为主体的营销活动,是指企业借助体育活动,与企业目标顾客产生共鸣,从而提高企业形象,提升品牌和企业价值。

2.品牌战略与体育营销的作用机制

体育营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把企业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企业的一切经营完全服务于体育营销,将体育活动中体现的体育文化融入到企业产品中去,实现体育文化、品牌文化与企业文化三者的融合,从而引起目标顾客与营销主体(企业)的共鸣,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长期的特殊偏好,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如图)。

图品牌战略与体育营销作用机制

三、基于品牌战略的体育营销策略研究的重要性

随着品牌消费的兴起,企业能否培育出自己的品牌,并塑造成知名品牌,将决定一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加强品牌规划管理与运营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成为企业现代化和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当今的体育营销中,企业品牌成为吸引眼球的第一要素,因此品牌成为体育营销聚焦的核心。事实上,从最早的体育赞助开始,树立品牌一直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第一要素,可口可乐就是最成功的典范,通过在历次体育盛会中大打品牌,使得可口可乐成为家喻户晓的全球第一品牌,以至于其产品的全球营销成功有目共睹;此外,motorola、LG、SonY等公司在国际体育赛事中逐步取得的品牌优势,使其树立了在不同时代的领导者地位。

体育营销对品牌战略的服务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品牌体验,提升品牌意识,丰富品牌联想,提升品牌价值,促进了品牌的内部营销。如表所示:

表体育营销在品牌塑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四、基于品牌战略的体育营销策略

1.品牌定位与体育营销实现对接

品牌定位就是为产品在潜在顾客心目中确定一个合适的位置,从而更好地促使目标客户接受该产品。企业的品牌定位和体育赛事的结合点可以是表层的,也可以是深层次的。企业的品牌定位和体育赛事的内涵结合后,体育营销才能满足目标客户群的诉求,达到提高批品牌形象和扩大销售的目的。

品牌定位关系到企业的产品与服务满足哪些顾客群的需求。企业在赞助某体育赛事之前,要明晰自己的品牌定位和体育赛事传达的文化与内涵。二者有了恰当的结合点,才能达到企业赞助体育活动的初衷。企业在借助某项体育活动开从事营销活动时,首先要考虑企业的品牌和产品的文化内涵是否与体育活动定位一致,即产品的属性与体育的连接是否恰到好处。

2.体育品牌营销要精心长期的战略规划,有连续性

体育品牌营销活动要求有长期性和连续性,企业应该在进行市场状况分析、产品状况分析、竞争状况分析、宏观环境分析,对体育营销做一个长期的规划,将体育品牌营销纳入自己的营销发展战略之中,这样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企业应该注重体育品牌营销活动给企业带来的长期利益,多参与一些具有社会性与公益性的体育活动。企业要把自己热衷体育、关心体育事业发展的体育精神和内涵传递给大众,已达到使消费者对企业建立长期信任的目的。

3.深入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

体育事业具有公益性、社会性的特点,体现了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企业通过赞助和参体育活动提升了自己在大众中的公益形象。体育品牌营销还具有隐含性的特点,不同于其他的广告宣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在具有儒家含蓄思想的中国,体育品牌营销起到的效果将更加明显。通过开展体育品牌营销,可以塑造企业健康、权威和有实力的形象,能够提高产品和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形象。

顾客忠诚指顾客对企业及企业产品的特殊信任、偏好而形成的一种热爱及由此产生的对企业产品的长期的购买和使用。据统计,企业的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忠诚顾客,赢得一个新顾客的成本是保持老顾客的5倍。通过企业与消费者对体育活动产生的共鸣和体育明星的名人效用,企业将的体育的价值转移到企业的产品上,培养了消费者的忠诚度。由于企业对目标顾客的心理需求理解不到位,失去了顾客对企业的忠诚。

4.用整合营销实现品牌价值提升

品牌公益营销篇5

笔者认为,不论如何“跨界”,“责任品牌”一定是先有“责任”再有“品牌”,“责任品牌”是责任之“里”与品牌之“表”的有机结合。这可以从各类国际品牌评价机构越来越多地将“品牌”与“责任”关联起来得到印证,无论是《财富》杂志推出的全球最受尊敬企业排行榜,全球品牌Brandz排名,还是爱德曼国际公关公司推出的全球信任度排名,都越来越多地将企业责任理念认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追求、责任战略管理、利益相关方沟通和参与以及履责业绩等因素纳入评价指标体系中,充分体现出品牌排名先后与企业履责优劣之间的直接正相关关系。

笔者认为,“责任品牌”是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理念和责任战略管理灌注到组织运行当中形成的品牌。责任品牌是品牌发展的高级阶段,并已日益成为各类品牌和声誉评价机构的评价依据。“责任品牌”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多维度,体现出组织在责任理念认同、责任管理的战略安排和责任实践的方式上均能对各个利益相关方负责,而不仅是满足股东和消费者的直接利益需求;二是系统性,责任品牌要贯彻组织管理运行的全过程,而不仅限于消费市场和终端环节;三是长期性,责任品牌的形成需要一个积淀的过程,责任品牌营销与传统品牌营销最大的不同是需要经历客户体验、实现多方满意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只有同时满足上述几个要素的企业才能称其为“责任品牌企业”。基于此,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确实存在两种对“责任品牌”误解和误导的情况,需要加以及时探讨和厘清。

责任品牌不能“泛化”

一种是存在着对于“责任品牌”理解和使用中的泛化现象。具体表现为把“责任品牌”当成一个箩筐,万事都可往里装。比如,企业经常将开展的某项具体的履责活动归之为“责任品牌”,并在公开场合大加宣传。毫无疑问,任何组织的履责行动都是值得支持和鼓励的,但如果此项活动仅为企业的单项行动,并不是企业责任战略管理的组成部分,该企业尚未将责任管理纳入到战略层面的话,则该行为仅可以说从一个方面或一个点上支持了该企业的“责任品牌”建设,并不能说该项活动就为企业打造了“责任品牌”或塑造了“责任品牌企业”。

责任品牌不等于公益营销

品牌公益营销篇6

miresballandKRCResearch《品牌状态报告》指出,2010年在反思“社交媒体如何改变品牌影响”时,全球各地百分之四十的品牌营销人员认为社交媒体对保持品牌诚信带来新的挑战。电子营销人员认为,社交媒体是品牌的梦魇,因为营销人员“不再对讯息享有完全的控制权”。但是,品牌营销人员是否曾经对自己的讯息拥有完全的控制权?答案或许是否定的。

消费者对社交媒体的反馈会影响品牌营销人员的行为,其中一个例子便是theGap徽标的变更。theGap希望让自己的公司变得更加现代化、更有时代感,于是2010年10月初在Facebook上推出新的徽标。该公司很快收到负面反馈,包括消费者创建makeYourownGapLogo.com网站。新的徽标完全没有反映出消费者心目中的theGap品牌—“他们的theGap品牌”有“经典”的衬线外观,而非无衬线字体。经过失败的替代徽标后,2010年10月11日,也就是推出新的徽标不到一个星期,theGap就推翻了自己的决定。

请记住,这从来都不是从品牌到消费者的单向对话。消费者影响力和共创并非新鲜事物。只要品牌营销人员要求消费者让一个品牌成为“他们自己的品牌”—以前是社交媒体—它始终是加入对话的消费者心理的组成部分。许多社交媒体实例反映出消费者不认同营销人员的决定,或许这是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发挥影响力的唯一对话。英国航空1997年“ethnictailfins”(甚至玛格丽特撒切尔都对此表示鄙夷)和1985年newCoke的推出只是其中的两个例子。但是,还有其他实例。在15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theLevisStrauss&Co.archives拥有成百上千封消费者表示对其品牌钟爱的“致Levis’s的信”,这些信现在被用于带来设计灵感。

消费者为何加入其中?因为一个品牌不一定是被销售的有形产品或服务。品牌是消费者脑海中或心目中形成的关于实体联想和体验的“标识”,以及对使用它的情绪惠益的承诺。当然,拥有和控制这些联想和体验的是消费者,而非品牌营销人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益普索aSi专注于对它们进行了解和测量的原因。

是的,品牌营销人员对品牌的商业业绩负责。为了实现增长,他们可能需要想象一种新的品牌承诺、形象或标识,从而为消费者创造出新的联想和体验。但是,消费者将会确定这种变化对他们的意义,而且无论这种变化是什么,都必须具有相关性。否则,消费者将始终跳入对话中,并抵制这种变化。

看看theGap、英国航空和可口可乐,我们可以认为品牌营销人员专注于错误的事情,这让他们忘记了消费者对于品牌的作用。品牌营销人员专注于正在改变的事情,比如徽标、tailfins或新的可乐配方,其实他们应当关注的是变化对品牌及其消费者有何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开始重振精神,因为在发展出联想和忠诚度并让品牌成为“自己”的品牌后,品牌营销人员竟然对这些联想和忠诚度视而不见。品牌营销人员已经假设他们将会并且能够控制市场上的变化和品牌承诺。品牌营销人员并未全面评估消费者对变化的感知,并解释变化对于塑造自己的品牌体验有何意义。品牌营销人员没有注意到什么东西对其忠诚用户最有针对性和象征意义。品牌营销人员忘记了消费者最终会承认自己与品牌的关系。

那么,如果消费者影响力并非新鲜事物,那么社交媒体的影响究竟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首先,社交媒体已经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在一种极为公开、透明的环境中—建立了一个即时反馈环路。现在,消费者影响力能够瞬间影响乃至改变品牌营销人员的决策。但是,可能更为重要的是,消费者现在坚信他们能够积极地发挥影响,并要求得到答复。

2010年,益普索mori研究显示,绝大多数人认为社交媒体渠道的讨论能够影响公司的声誉和经营许可,而一半的人认为公司应该正视社交媒体渠道的批评意见。尼尔森《2011年第三季度社交媒体报告》进一步指出出社交媒体用户的影响力:53%的社交媒体活跃用户追求品牌(相比之下,32%的用户追求名人效应),其中47%的用户可能会大手笔购入衣服、鞋类和饰品等商品。

品牌营销人员应该相信社交媒体用户的影响力。社交媒体提供了一个平台,狂热的消费者能够借此轻松并积极共创,而不仅仅是争执不下。这时候,便可以进行双向对话。2005年诺基亚利用其“概念休闲小站”为诺基亚比荷卢设计奖征集消费者设计创意(获胜者的奖品为诺基亚888,这是一款腕带手机)。戴尔运营ideastorm.com,以其梦想、分享,发挥影响力,该网站收到了消费者的1万多条创意。戴尔提供一个月的“实施创意更新”,让贡献创意者知道哪些创意已经完全或部分实施。

社交媒体也是实时、未经过滤的信息的补充来源,可以以此了解消费者如何谈论品牌以及他们谈论的实际内容。共同探讨趋势,可以实现共创和构思。这方面的最新实例是耐克的maG(磁反重力)鞋—“有史以来最著名的鞋”(back4thefuture.com)。maG鞋受到martymcFly鞋的启发,由耐克专为“BacktotheFutureii”(回到未来ii)设计。

maG鞋的开发并非耐克的内部决定,其开发工作受到2005年草根球迷运动“mcFly2015”的刺激。maG鞋的开发耗时6年,走了少数弯路后,终于在2011年9月8日正式推出。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耐克认识到,电影中展示的“自动鞋带”颇具讽刺意味。

随着社交媒体不断影响鞋的设计,耐克利用社交媒体进行鞋类产品的。耐克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鞋类博主,甚至让他们飞赴洛杉矶参加在标志性的时钟塔举办的电影主题活动。耐克在鞋类活动举办之前便大肆渲染。

融合社交媒体的共创实力,并利用消费者对品牌的想象,对品牌营销人员而言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他们不必对自己的品牌持续再造。继2009年举办包装活动后,tropicana北美公司总裁尼尔坎贝尔承认,消费者能够“更轻松、更快捷地”与品牌营销人员进行沟通。鉴于这一积极的现象,他说:“对于万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公司而言,这是一件好事。”

品牌公益营销篇7

很多企业老板认为:做销量是挣钱,做品牌是花钱。于是乎,有些老板整天忙于市场渠道、终端推广,却疏于品牌建设;于是乎,销售部老是在与市场部/企划部/品牌部吵架,因为前者总觉得后者乱花钱。

殊不知,做品牌并不是只花钱。当品牌建设累积到一定阶段,就会有“溢出效应”,从而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市场销路和现金流。虽然业内有“做品牌找死,不做品牌等死”的笑谈,然而当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不做品牌的企业必定难以做大做强,遇到了金融危机必然是死路一条。

做品牌也绝不等于做广告,绝不只是要搞好媒体关系。其实不止是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品牌推广也越来越同质化,在竞争日益剧烈的背景下,如何寻求差异化的品牌塑建之路?换个角度看世界,世界更精彩。

如何像做营销一样做品牌?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营销、如何做营销。市场营销可以理解为“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并使其产生购买的欲望”,营销里讲Stp战略,讲4p策略,其实做品牌也是一样的,完全可以借鉴Stp战略和4p策略实现品牌战略的构建和推广。

“做品牌”是“品牌建设”的简称。那么什么是品牌建设?可以通俗地解释为“提炼、设计形成企业差异化的名称或符号、品牌主张,通过一系列的推广,使消费者记住该名称或符号、品牌主张,并对其产生美感、建立忠诚度”。像营销一样,品牌建设也包括了战略篇和策略篇,北京上德传播机构研究认为,通过Stp工具可以确立品牌建设的战略,通过4p工具可以确立品牌建设的策略。

Segmentation(品牌细分),产品的市场可以细分,其实品牌也是可以细分的,以体育运动品牌为例,阿迪达斯讲“impossibleisnothing”,李宁讲“一切皆有可能”,彪马讲“nothingispossible”,耐克讲“JustDoit”,安踏从“我选择我喜欢”到“永不止步”,361°讲“勇敢做自己”。各大品牌都有非常清晰、相互区隔的品牌定位。而且这些品牌口号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几个系列,如果要塑造一个新兴品牌或是调整一个原有品牌的定位,就可以在自己想要的系列里寻找答案,或是新创一个品牌细分领域。

targeting(目标市场),市场营销的目标市场是企业为实现营销目标所要进入的市场,也是一切营销活动的服务对象。而品牌推广的目标市场有时候与市场营销的目标市场相一致,有时却并不一致。如很多企业在初期是靠中低端市场赢得销量,如果将品牌的目标市场也确定在中低端,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因此会有意识地将品牌形象往高端上拉,从而形成“高端做品牌,中低端做销量”的局面。

positioning(品牌定位),像市场定位一样可以给品牌定位下一个定义,即根据竞争者的品牌在市场上的反馈,针对消费者的品牌消费习惯,强有力地塑造出本企业与众不同的品牌个性和形象,并通过一系列的推广组合将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消费者、经销商,影响利益相关者各方对该品牌的总体感觉。

product(产品):没有产品的市场营销就是空中楼阁,同样没有产品的品牌建设也是无米之炊。在品牌建设中,产品是什么?就是LoGo、SLoGan、品牌口号、品牌形象广告等。营销中的产品强调要根据消费者的需要来生产,品牌的产品也一样。如阿迪达斯在北京奥运期间推出了“没有不可能”的系列广告,就是其品牌推广的产品。企业的产品可以创新,品牌的产品同样可以创新,如长虹,从“产业报国”到“快乐创造C生活”,让人耳目一新。如联想,从Legend到Lenovo,并赋予其国际化的内涵,实现了品牌的完美跨越。好的品牌广告可以让消费者倍感愉悦,甚至看了后就产生购买冲动。

需要强调的是,品牌不是虚无飘渺的,是建立于企业的诚信、社会责任基础上的,如果一个企业只做品牌而不讲责任,品牌叫得再响也会有问题。如在消费者的眼中,三鹿=有毒,欧典=欺骗,而在东窗事发前,它们都是响当当的品牌。

price(价格):产品有价格,品牌也是有价格的。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是品牌推广的价格,而不是品牌本身的价格,即把品牌“卖”给消费者要花的钱。品牌是一种特殊的、不能给消费者实在利益的产品,如何让消费者记住你、喜欢你?这就需要通过广告、公关等形式向消费者品牌信息。一般来说,品牌推广的费用与销量成正比。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企业的品牌推广费用一般较高;而金融危机期间,企业的广告投放则锐减。

place(渠道):渠道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把产品送到目标消费者手中的一个桥梁。市场营销里讲渠道的重要性,经常会说“得渠道者得天下”,会有商、经销商等。做品牌也一样,我们如何把品牌的核心信息送达给消费者、经销商、合作伙伴、政府官员?这就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地铁、站牌、机场等大家获取信息的地方,来传递品牌的相关信息。例如随着地铁在各大城市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国内外品牌都开始在地铁里加大品牌广告的投放力度。

promotion(沟通/促销):营销里讲的沟通是指企业与目标顾客、供应商、中间商和各种公众进行沟通,其形式包括人员推销、广告、公关、销售促进、直接营销等,其实品牌推广的沟通也是一样的。

大家要消除一个误区,就是品牌推广沟通的对象不仅仅是媒体,还有消费者、经销商、政府官员、合作伙伴、公司内部员工。许多人认为搞掂了媒体,就做好了品牌建设一大半的工作。其实不然,因为媒体不是企业的媒体,而是某政府主管部门的媒体,而且媒体记者对企业的了解不如公司内部中层和高管深刻。此外,随着web2.0的飞速发展,目前整个媒体环境与三年前已经是天壤之别,进入了“自媒体时代”,因此成千上万的网民都是品牌推广的沟通对象,这就为品牌推广工作提出了新难题。

经销商、合作伙伴的重要性不再赘述。而公司内部员工也是品牌推广的重要部分,殊不知,有很多公司的品牌塑建虽然做得很好,然而其公司内部却对品牌定位、品牌内涵一知半解,当然可能主要是来自于技术部的相关同事,对品牌相关信息不甚关心,即便如此,亦很有强行沟通的必要。试问,如果一个品牌都不能在公司内部得到成功的推广,又如何能在公司外部做大做强?

就像企业经常要搞促销活动卖产品一样,品牌推广的相关工作人员也要经常与各方保持互动,通过媒体座谈、茶话会、内部公关等形式与之进行沟通,唯如此,品牌的核心信息才能有效抵达“终端受众”——消费者、经销商、政府官员、合作伙伴、内部员工的心中。

品牌公益营销篇8

关键词:体育营销成功经验启示

信息时代带来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于体育运动的强烈热情,当人们对于体育的关注度及参与热情日益高涨时,企业也开始看到了体育的营销价值,并将其作为企业的营销手段之一,加以运用。但在实际的运用中,我国的一些企业却没有取得较好的实践成效。归根结底,在于缺乏对一些精髓的学习。本文首先对世界著名的几家成功进行体育营销的企业的概况进行简要的介绍,然后针对其成功经验进行深入地分析,意在为我国的企业进行体育营销提供一些借鉴。

一、国外企业成功体育营销概况

国外有不少非常成功的企业体育营销案例,本文仅选取其中几个耳熟能详、较具代表性的知名品牌企业对其营销概况进行简要分析。

1.可口可乐——“奥运精神”

可口可乐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跨国饮料公司,其在体育营销方面同样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世界上少数的几个率先认识到体育的营销价值,并成功将其运用于品牌推广中的成功企业之一。可口可乐的赞助从1907年起,先后赞助国际和美国多个体育组织和体育赛事,如世界杯足球赛、nBa赛事等,并从1928年开始连续80多年赞助奥运会。奥运精神已经融入到可口可乐的品牌内涵当中,据悉,可口可乐公司与国际奥组委签约至2020年。可口可乐积极运用“奥运精神、品牌内涵、消费者”三点连成一线奥运营销战略,将奥运精神全面融入品牌文化,成为世界公认奥运营销最成功的企业之一。

2.耐克——体育与品牌的完美结合

提及耐克这一品牌,大家一定会想起那一段空中飞人乔丹的广告片段,而耐克这一品牌成功所在便是其与篮球巨星乔丹结盟。当耐克正处于经济困境时,而其体育营销成功之处在于1984年成功携手乔丹,深入发掘乔丹这一体育巨星的商业价值,并将其发挥到淋漓尽致。特别是我们看到的那一系列由耐克精心制作的乔丹广告,充分体现了乔丹运动天赋、惊人的篮球绝技以及杰出的赛场表现,更似磁石般吸引全球球迷的青睐,从而使得耐克以“空中飞人乔丹”命名的鞋子畅销无阻。我们可以毫不避讳地说,是体育明星乔丹造就了耐克这一品牌的辉煌。

3.三星——挖掘市场,循序渐进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三星开始赞助奥运赛事,积极运用各类体育赛事推广三星品牌。三星30多年来始终以品牌市场发展需要,循序渐进地赞助世界各级体育赛事进行体育营销,并辅助以完整的配套营销策略,使其于2005年成功超越索尼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子品牌新贵。

二、国外成功企业体育营销的宝贵经验

由于地域差异、国别差异等多方面的不同,各国企业在进行体育营销时其特点及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从其成功的体育营销经验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一些内在的营销规律。

1.注重品牌营销与体育元素的结合

品牌元素与体育元素在体育营销当中的结合,不只是单纯地将二者组合或拼凑在一起,而是讲求一种内外结合,让人们在欣赏精彩的体育赛事的同时自然地接触并接受品牌。所谓外在结合,即由体育赛事或明星对企业产品的功能、技术或其他外在属性进行宣传;而内在结合,则是在对体育项目或体育明星的内涵及精神进行深入发掘后,利用企业的广告形式或者公共关系等对企业的品牌含义、个性和精神的内在特征予以表现。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便是:可口可乐赞助nBa,宣扬其“要爽由自己”的品牌概念;签约我国知名运动员明星刘翔、马琳和滕海滨等为其代言人,正是看中这些运动员身上体现出的一种与其品牌理念所契合的拼搏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

2.注重后体育营销时期的投入

对于体育的赞助,公益赞助比其他赞助方式更加易于让消费者接受。特别是对成功进行体育营销的跨国公司而言,其对公益赞助十分注重,并特别注重后体育营销时期的资金和宣传投入。其实,这种冠名或体育赞助虽然从表面上来看是完全公益性的,但从根本上其能够更加充分地挖掘体育的资源,并能够实现后体育营销时期对企业自身产品的不遗余力的宣传。

对于企业而言,体育营销可谓低成本、高回报的一种营销方式。据相关部门的一项统计表明,企业通过对体育进行赞助而获得的回报是其传统广告、常规广告的3倍。但在具体实践中,大部分企业却未获得良好的回报。这究竟是为什么?原因在于忽视了后体育时期的投入,即忽略体育营销的后续投入,而这是体育营销的关键所在。一般我们认为后续的投入应当为前期投入的3倍才能够达到良好的体育营销效果。例如知名品牌三星,在参与奥林匹克全球赞助计划的同时投入了3倍的资金来宣传三星企业的形象,取得极大收益。此后,更是赞助悉尼奥运,使其快速发展成为世界顶级品牌。耐克也是如此,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打造了如可口可乐般的大品牌,其关键在于对于体育营销后期体育明星商业价值的深入挖掘。其高明之处在于,要宣传,但不会直接刻意地去宣传产品,而是以乔丹这一大众焦点体育明星来造就品牌。耐克采用一系列近似艺术品的乔丹广告,使乔丹与耐克在大众的心目中融为一体,人们在被乔丹惊人的球技所折服的同时,也将对于篮球、对于乔丹的热情转至对耐克这一品牌上。因此,无疑是乔丹造就了耐克这一顶级品牌。而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大的营销效益,其根本原因在于耐克能够对乔丹体育资源的持续开发和利用,也体现了体育营销后期的投入上,形成了公益性和商业性完美结合的体育营销典范。

品牌公益营销篇9

公益营销通过赞助、捐赠等公益手段在为消费者、社会提供利益时,其作为一种营销方式,也成功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公益营销可谓一举多得,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提高企业相关产品的市场份额

参与社会公益营销,可以使企业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同时又拉近了企业与消费者的心理距离,使消费者对企业产品产生偏好,从而在购买时会优先选择。因此,公益营销可以让企业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为企业争取更多的顾客――不仅能够帮助企业维持老顾客,而且能够使大量潜在顾客变为现实顾客购买企业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

(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一个企业或一个品牌与相关的公益活动联系起来,就是向社会传达了企业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不仅增强了社会大众对产品的信任,还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提升了企业的品牌知名度。

(三)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凝聚力

根据科恩・罗珀公司的研究显示,一家企业对社会活动的参与,能够对潜在的和当前的员工产生积极的影响。与没有参加公益事业计划的企业相比,在有此类计划的企业里,对本企业价值观感到骄傲的员工比例要高38%。

(四)降低运营成本

如今,企业在电视、杂志、网络上刊登大量广告来宣传产品,使广告费用迅速增长。但由于诸类信息泛滥,消费者不愿接受如此之多的信息。公益营销作为一种低成本的营销方式将为企业产品的宣传带来了更大的影响力。

(五)增加社会公共利益

成功的公益营销运作是将公益活动与企业营销相结合,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利益。企业作为社会构成单位之一,拥有雄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在实践中,有很多企业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回馈社会,达到很好的社会效果,比如,移动公司利用自身现有的短信模式开发出捐助平台,虽然这不是直接捐赠,但是却有着比它更好的社会效果。

二、我国公益营销存在的问题

对国内一些企业来说,公益营销已不再是一个生疏的概念,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公益营销中来,但其整体水平与跨国公司仍有很大的差距,国内企业在开展公益营销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混淆公益活动与公益营销

公益营销,顾名思义,包含了两个方面――公益活动和营销活动。企业用公益的方法和公益的内容去做营销,换句话说,企业在营销活动中要为社会、消费者多做好事。很多企业认为公益营销就是单纯的慈善事业、捐助事业,事实上,慈善与捐赠仅仅是一种公益活动,而非公益营销。

(二)缺乏价值观的指导

缺乏价值观的指导是国内企业在公益营销方面做得比较薄弱的地方。很多企业缺乏价值观指导的原因是这些企业长期忽视企业文化的塑造,导致企业发展的核心理念缺失,这样就导致企业在进行公益营销活动时,缺乏相应价值观的指导。比如,一家烟草公司就绝不能选择一个肺癌防治的公益项目,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很多麻烦。

(三)缺乏与市场定位相结合

企业在创建之初对自身市场方向的定位,也是对公益方向的定位。通常,企业开展公益营销的目的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有的是为了加强政府关系,有的是为了提升产品销量等。但是,无论企业的目的是什么,企业都应该围绕其核心目的开展公益活动。比如,公益营销做的最好的企业之一蒙牛集团,一开始的定位就是让每个中国人喝上牛奶,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蒙牛在从事公益营销的时候就能很好地贯彻这一理念。

(四)缺乏公益营销战略

企业从事公益营销缺乏战略性主要体现在没有科学性和系统性。所谓没有科学性,是指企业没有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考虑如何合理履行社会责任,公益活动没有根据企业当前的市场营销战略来选择,没有与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往往脱离了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观;所谓缺乏系统性是指企业不能全面考虑公益营销的各个阶段,包括公益营销前的策划、宣传以及之后的有机跟进,没有一套完整的公益营销体系。

(五)宣传不当

慈善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从事公益营销的企业应该把自己宣传出来,促进公众对公益活动的了解和关心,同时可以为其它企业做榜样。然而,众多企业在宣传过程中,受落后的公关思维和手段的制约,不知道如何利用企业的公益活动营销其品牌、产品,最后,要么在手足无措间错失发展良机,要么不合时宜过度宣传错失发展良机。

三、我国公益营销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跨国公司在我国开展公益营销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出色的商业化运作使得公益营销变成社会受益、企业有利的双赢行为,并使企业有动力不断进行循环投入。对于我国公益营销事业而言,跨国企业的积极参与不仅为我国公益事业注入了可观的资金,而且还带来了发达国家在现代公益事业方面的有效管理手段和先进经验,促进了国内企业公益意识的提升。我国企业要想拥有跨国企业那样成熟、系统的公益营销体系,必须要找到正确的发展途径,及早从误区中走出来。

(一)全面认识公益营销,从内部做起

员工是企业活动最忠实的参与者和最有效的传播者,从企业高管到普通员工,企业应让尽量多的人参与到公益营销中来,这样不仅能够增进员工与企业之间的情感,同时能在企业内部提升员工对公益的集体认同感,让员工为企业的公益行为而自豪,并形成一种企业文化以影响更多的人。

(二)结合企业文化,塑造品牌

首先,企业在选择公益项目时,应深入分析品牌的内涵,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与品牌相匹配的项目来塑造企业品牌形象。其次,在开展公益活动时,企业不能盲目宣传,而应将其具体化,用行动让消费者了解公益活动的内容,并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我国很多企业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公益不能短视,不能功利,要在选择了某个公益项目后,坚持下去,直至这个项目成为一个品牌。

(三)开展营销活动,使公益与利益相统一

公益活动与公益营销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涉及到了营销活动,公益活动只是公益营销的基础。当公益活动告一段落时,往往会产生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公益营销活动,让自己的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企业应先设计好营销活动,以便在公益活动结束后进行有机跟进。比如,蒙牛为了将捐助奥委会的公益行为价值最大化,打出了“一厘钱精神,千万元奉献”的旗帜,意思是蒙牛在每袋牛奶、每根雪糕的销售收入中各提取一厘钱,累计提取1000万元,分期分批捐给奥组委。这样,蒙牛的公益行为就天衣无缝的与消费者联系在了一起,让每个购买蒙牛产品的消费者感觉到为申奥做了贡献,既体现了消费者的个人价值,又升华了蒙牛品牌形象。

(四)制定企业公益营销战略与规划

公益营销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性、规范性的营销活动,只有将其纳入企业战略层面,通过对某一个或某一类的公益活动持续进行,才能赢得政府、媒体和消费者的高度认可与持续关注,使其成为一个品牌、一个平台。企业应充分考虑公益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公益活动的资源分配情况。企业除了从自己内部获得资金外,还应努力从其他经营单位获得资金。企业应根据不同情况来合理分配这些资金,尽量让更多的企业、部门参与选择的过程,以便为支持计划的实施打下基础。在选择过程中,企业应根据企业文化锁定相关区域,并在这些区域中选择少数合适的社会活动。

品牌公益营销篇10

论文关键词:体育营销;特征分析;战略选择

1体育营销的内涵与我国体育营销现状

一般而言,体育营销是以运动项目为原动基础,以著名运动员群体或运动队等为感召体,以产品销售为终极目标,通过实施公共关系、市场推广、广告促销和产品测试等市场技术,来销售企业产品。它是按照市场规律,结合企业需要,整合企业优势资源,通过所赞助的体育活动来树立企业形象,推广企业品牌,创造消费需求,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的一种独立的营销手段。同时,体育营销也是一种战略,是依托于体育活动,将产品与体育结合,把体育文化与品牌文化相融合以形成特有企业文化的系统工程。它既包括把体育作为商品销售的体育产业营销,还包括企业通过体育来进行的市场营销,它是个复杂的系统执行过程,需要企业在体育赞助的同时,对企业产品、企业形象重新设计、定位,使之与体育文化相符,还要整合企业的资源,综合运用多种形式,使体育文化融人到企业的各个环节,形成企业与消费者的共鸣。它有着其他营销战略不具备的优势:首先,体育赞助的效果自然、易于被接受。体育赞助实质上是一种软广告,但是由于广告并不单独出现,因而商业性及功利性不像硬广告那么明显。

其次,体育赞助沟通对象面广量大、有针对性。在重大比赛现场,观众动辄成千上万,媒体报道更是不计其数。即使一些地方性的赛事,只要组织得好,观众也会十分踊跃,因此非常有利于企业与目标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三,体育营销最大的特点就是公益性。可以说,体育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赞助体育,进行体育营销的市场运作,其作用是普通广告所不能达到的。

从理论上而言,体育营销尚未形成科学的学科体系,因此对其概念至今没有权威的界定。国内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定义及运作的手法。企业在实际运作中也基本上是借鉴国外的成功案例,然后再结合中国国情创造出许多中国式的体育营销,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但更多的是不足与缺陷。例如把体育赞助、体育明星等同于体育营销、用事件营销操作体育营销、将体育作为商品销售的体育产业营销理解成体育营销的全部等等。此外致力于体育营销的本土公司几乎为零。据一位营销界资深人士透露,目前国内虽有不少体育营销机构,但它们的市场顾问、策划几乎都带有外资、合资或由国外背景公司承担的影子。随着中国体育市场的不断繁荣,面对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本土营销公司在这方面明显有些力不从心。在全球性体育机构的市场合作与价值开发(包括中国市场的合作机会)以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顶级体育项目的运营及企业合作等方面,中国的体育营销尚未涉及。此外,全球顶级赞助企业体育战略的规划及实施以及如何对体育与权益进行延伸与保护、运用体育营销打造企业的内部核心竞争力方面,中国的体育营销尚未有完整的思路;而对体育明星的战略投资、体育营销与媒体的结合、体育的最佳组合、体育营销的价值评估及调研等,中国体育营销均缺乏足够的关注与实施的能力,而这些对中国企业而言恰恰是当前最需要了解和学习的。

2我国体育营销的特征分析

我国体育营销是随着我国体育运动特别是体育赛事被越来越多的国人关注应运而生的。随着国人日益关注健康和追求生活质量,能为国人带来娱乐和健康的体育运动就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体育赛事更是成为很多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微观经济学的视角来讲,每个企业都以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和自身的发展为终极目标。体育营销的功能正是在帮助企业实现自身的终极目标中得以完全展现,它向更多的观众介绍新的产品或服务;在目标市场上吸引和争取到更多的潜在客户;强化与目标市场的联系;并不断取得观众对企业的好感;以利于进入一个个新市场;同时提升企业的形象;大大提高企业的销售额,获得可观的利润。

2.1我国体育营销的社会公益性特征

体育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赞助体育,进行体育营销的市场运作,其作用是普通广告所不能达到的。体育营销的公益性和社会性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体育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赞助体育、支持体育极大地体现了人文关怀,有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公益形象。体育运动最能集中公众的注意力和情感,体育运动热烈、紧张、激动的场面及其所代表的拼搏、平等、快乐、健康等都极易得到普遍的认同,体育营销将这些人类情感作为企业品牌形象的内涵元素,可以使赞助商的公众形象和品牌都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认同,从而深入民心。世界上很多知名企业都是在赞助体育事业的过程中树立了全球公益形象。

2.2我国体育营销的中国文化特特征

经济的全球化和互连网的广泛运用,使得全球采购、全球市场推广成为一股潮流。全球化营销意味着要在世界范围开展营销工作,这就需要借助一个合适的载体来表达企业的营销诉求,并能克服世界各地在文化、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获得全球消费者的认同。”体育”由于其特有的激情、活力、精彩等特点,受到全球不同种族、性别、年龄的观众的喜爱,是世界上除音乐以外的“国际通用语言”,最能够集聚全世界人的目光。因此,体育营销是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品牌的极佳方式。世界上很多知名企业都是在赞助体育事业的过程中树立了其全球品牌的形象。全球性的体育赛事潜伏着无限商机。一项来自美国本土针对奥运赞助商形象的调查显示,64%的受访者比较愿意购买赞助厂商的产品。精明的商家早已认识到体育背后蕴藏的无限商机,借助体育赛事开展的营销活动不仅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达到提高销售额和利润的目标,更重要是体育运动所推崇的公正、公平更能使厂商的宣传效果和品牌价值提升到较高的水平。

2.3我国体育营销的国际竞争特征

世界杯、奥运会等国际性体育活动往往全球瞩目,成为最具全球性的市场推广平台,因而成为大型跨国公司竟相争夺的目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top全球赞助商包括可口可乐、柯达、斯沃琪钟表、斯伦贝谢、恒康人寿、三星、通用汽车、松下电器、ViSa等大型跨国企业。与世界一流企业并驾齐驱大大抬高了赞助商的社会形象。一家国际赞助调查机构的问卷调查显示:奥运会的五环标志比任何一家企业标志都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被选为奥运会指定赞助商就意味着该产品是世界知名的产品。这无疑会提升企业和品牌的形象。我国品牌通过体育营销获得成功的案例不多,大多数案例都有给人浅尝辄止、无疾而终的感觉。只有李宁牌通过打奥运这个全球瞩目盛会的牌子,不但用体育营销战略攻占中国市场,而且正在逐渐走出国门。在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的健儿们身着“李宁”领奖装备登上奥运领奖台,无疑有着非常强烈的品牌效应。李宁牌终结了中国运动员穿外国运动品牌登台领奖的尴尬历史,它已经是连续五次为国家奥运健儿提供领奖装备,它产生的品牌效益是无可估量的,对李宁牌保持其地位也有很大帮助。

3我国体育营销的战略选择

3.1我国体育营销战略要服从于品牌战略

赞助体育不是目的,目的是利用体育营销来达到提高品牌认知程度。国外做体育营销其实最成熟的是体育项目的营销,即体育产业化营销,对于企业如何通过体育来做自己的品牌营销,也没有相应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操流程,最大原因就是品牌理论与体育营销理论的接口理论体系没有形成。我国很多企业在体育营销上比较热衷赞助体育明星,因为比较容易操作,同时容易赚钱,但这些和体育营销的各种内容之间是没有什么关联性的,或者说没有从品牌的内涵上进行运作,基本上属于追求时尚,最明显的是纳爱斯,在世界杯期间大力推广“买纳爱斯送世界杯球票”活动,纯粹是赶世界杯而操作,连企业产品及品牌与这个体育营销到底有什么关系,根本就不是他们所要关心的内容,纳爱斯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家庭主妇,而世界杯主要关注群体却是男性观众,这归根到底显然是短期利益作怪。

3.2我国体育营销战略要突出文化融合

体育营销与其他营销方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代表的是一种文化,年轻、健康、积极、向上,这是体育文化应有的内涵,如果企业能够寻找到品牌与体育文化的结合点,那么借助体育文化就可以建立品牌文化系统。何将体育所蕴含的因素与品牌核心理念联系在一起,是体育营销的战略重点。可口可乐有一经典笑话:”我们只需要遵循一种简单哲学。如果它是移动的,就赞助它;如果它是静止的,就把它涂成红色并刷上可口可乐的标志。”从这里一方面我们知道可口可乐对体育营销的热衷,但更多的是感受到它对品牌价值的一贯性和持续性,热情、自由、奔放是可口可乐的品牌诉求,为让这种核心价值传播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可口可乐可谓费尽心思,自从找到体育营销载体后,它自然而然成为体育营销忠实的拥护者。

3.3我国体育营销战略要善于以点带面

在体育营销中,如果企业抓住了一个体育热点,就要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无限地将这点扩大,通过一点带动全面。金六福酒用米卢作形象代言人就是这样,既然认可米卢的影响力,就要以他个人形象及影响力为杠杆,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所以金六福将米卢第一次到中国、第一次执教中国队、第一次带领中国队冲进世界杯、第一次给中国球迷带来快乐、第一次品尝金六福酒,一直到最后引出“中国人的福酒”这样的品牌定位高度联系起来,将各种决定品牌价值的因素通过米卢贯穿起来。而当时米卢正带领中国足球队在2001年冲击世界杯的预选赛中胜利出线,米卢成为拯救中国足球的英雄,毫无疑问,米卢是中国足球的大福星,正好体现金六福是“中国人的福酒”。所以说米卢是点,品牌是面。

3.4我国体育营销战略要有充足的资金投资

我国很多企业在这一点上认识不足,以为赞助商的地位拿到手后,利用体育活动中那几块场内广告牌或者运动员身上的几个商标、或者主办方开发的几项专门为赞助商举办的营销活动就会将巨额庞大的赞助费赚回来。市场的现实是,没有多少消费者会留意到场内外的那几块广告牌,而且单纯是场地广告和营销活动所能覆盖的面积是很有限的。企业的着重点应该是多花点时间考虑如何将资金用于新的宣传和促销方式去获得更好的效果。许多公司赞助款外的预算不足,使得他们不能有效利用所购买的赞助权而失去了市场商机。国外成熟的厂商在接到一项体育活动的邀请赞助函的时候,如果厂商的营销预算在赞助体育活动后的款项不足赞助款的5倍以上,一般他们都会考虑拒绝赞助,因为他们除赞助款以外的营销预算不足以支持开发赞助权所带来的营销收益。获得赞助商地位之前,要制定详细的营销开发计划,这样才能确保企业的赞助款项有效和科学合理的使用。

3.5我国体育营销战略要有创意竞争意识

往往在一场重大体育项目启动时,有许多企业都会努力将自己的品牌向消费者推广,要使自己的品牌在众多商家中脱颖而出,除了重金争取独特方式之外,在表现方式与策略上就要好好思考如何吸引消费者眼球,以及通过各种独特方式建立强势品牌定位。在世界杯期间企业的广告也是缺乏创意。国内的企业在世界杯赛前、赛中广告的创意不是很好,无论是产品广告还是企业形象广告让人觉得很牵强。统一的企业形象广告的冰上舞蹈让人感觉到莫名其妙,怎么也与冰红茶联系不上,广告的片尾贴上任何一家企业的标识都可以。雪花啤酒试图启用杨晨,迅速在全球提高知名度,但球星与产品之间联系不够,创意简单,只停留在表面,广告既没有激情又缺乏幽默,根本吸引不到球迷对品牌的偏好。

3.6我国体育营销战略要界定营销边界

体育是无边界的,但体育营销却是有边界的,全世界的戏迷都可以对同一场世界杯的精彩而欢呼,但不是每一场球都可以让所有的球迷心动。好像明基,虽然它想做世界品牌,但目前它向世界市场进军的焦点区域却是欧洲,所以它选择赞助欧洲杯,相反,联想期望建立世界品牌,因此舍中国足球而冒险参加了奥运会的top计划,营业收入远远高于联想的麦当劳认为其品牌价值与奥运并不是那么相称,就放弃了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top计划,所以,体育营销并不是每个企业都需要的一种营销方式。我国体育营销战略要掌握营销边界,就必须要明确消费者需求,努力提高赛事的吸引力。既努力提高赛事的比赛水平,又努力发掘本土体育市场的潜力。随着中国体育的迅速崛起,外国商和赞助商对于中国市场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所以,需要相关体育协会尽快提高这些赛事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吸引更多的买家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