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十篇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十篇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3:58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一、来源及含义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理想化阶段,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因此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当然也各具特色。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鼓励创造,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解决人类生存危机,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三)核心不同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生态经济学研究现状,以农业生态经济学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核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市场机制的建立,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也就是说,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育德,步秀君,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2004(16).

2、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6).

3、韩锦芳.试论绿色经济的发展[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5(4).

4、王育德,步秀君,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2004(16).

5、李彦龙.哲学视野中的生态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2004.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篇2

关键词: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环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1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综述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1)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2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2.1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

2.2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3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所面临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4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物质基础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基层推广。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篇3

《河北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河北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到2025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降低15%左右。

 

近日,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河北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以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为核心,以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主线,建立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资源循环利用的协同减碳作用,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循环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资源保障。

 

规划明确了主要目标: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重点行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基本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形成较大规模,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循环经济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到202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约20%,单位GDp能源消耗、用水量比2020年分别降低15%左右,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95%;强制分类区域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提升10%以上,基本实现农作物秸秆全面综合利用、废旧农膜全回收。

 

聚焦4项重点任务,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规划提出,河北省实施4项重点任务,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绿色循环发展。

 

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推行重点产品绿色设计,开发60项绿色设计产品,创建200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推动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依法在“双超双有高耗能”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2022年底前完成全省年产危废量100吨及以上的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推动园区循环化发展,鼓励争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到2025年,创建绿色园区20家。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到2025年,新增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处置率达到95%以上。全面推进产城循环链接。

 

加快完善循环型农业体系。完善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到2025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秸秆基本实现农作物全面综合利用。建设完善废旧农资回收利用体系,加强地膜新国标执行力度,推广使用0.01毫米以上标准地膜,到2025年,废旧农膜基本实现回收。推行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到2025年,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00家。

 

大力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完善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合理布局建设“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三级回收体系,争创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1至2个。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到2025年,主要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提升10%以上。大力发展二手商品市场。推动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建立完善覆盖京津冀、辐射东北和华北的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5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倡导绿色消费,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标志产品;实施垃圾分类,到2025年设区市、雄安新区、张家口市崇礼区、廊坊北三县、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和处理系统。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建筑,率先在雄安新区建设“绿色建筑发展示范区”,到2025年全省城镇新建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完善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到2025年,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公交车、出租车占比分别达到90%、85%以上。

 

实施10项重大工程与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规划提出,河北省实施10项重大工程与行动,即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示范工程、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提质行动、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推进行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推进行动、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动。

 

实施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工程。以石家庄、唐山等人口较多的城市为重点,开展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统筹废旧物资“交投点、中转站、分拣中心”建设,合理布局便民交投点,在商超、学校、办公场所等探索推行智能回收设施。到2025年,设区市基本建成较完善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实施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创新工程。鼓励各类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申报国家、省循环经济关键技术与装备相关专项科研项目。围绕典型产品生态设计、再生资源高质循环、高端装备再制造等领域,加大科技支持力度,突破一批绿色循环关键共性技术等;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开展循环经济绿色技术体系集成示范,推动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成果转化。

 

实施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以河间京津冀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迁西机电再制造产业园等为重点,着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程机械等再制造产业。支持瑞兆激光等再制造服务企业发展。加大再制造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建设再制造技术创新平台。积极争取国家汽车产品生产者责任延伸试点,争创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试点。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篇4

【关键词】陕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对策

陕南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地处秦巴山区,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和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94%的区域属于限制或禁止开发区域,环保压力大。同时,陕南经济实力薄弱、财政紧张,贫困面大,加快发展是陕南的现实需求和百姓的期盼。如何服务国家南水北调大局,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成为陕西省、陕南三市地方政府长期探索的问题。经过多年实践,陕南通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生共赢。

一、陕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实践

1、强力关停污染企业,全方位治理污染

陕南三市关闭污染企业,实施了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项目。“十一五”以来,陕南三市已累计关停企业400家左右,陕南秦巴山区传统工艺的黄姜皂素加工企业基本关停,造纸、电镀等高污染行业已然绝迹,中药、缫丝、有色金属、钢铁等多个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受限。同时,各县区高标准配套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环保项目。

2、发挥园区承载作用,培育绿色产业体系

各县区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同步建设融资、孵化、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发挥园区对循环经济产业的聚集、承载作用,构建生态改善驱动力,引领产业转型,培育壮大绿色产业体系。

3、依托科技创新,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通过科技创新,运用清洁生产技术、生产工艺改造提升有色金属、现代材料等传统支柱产业,促进初级加工产业转型升级,像黄姜皂素这样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也通过技术升级,走向了循环发展的道路,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4、创新发展机制,“飞地”模式互利多赢

安康市打破县区行政区划对资源配置的限制,采取“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在允许开发的地方划出一块区域建设产业园区,提供给限制开发的生态地区来使用,通过土地集约、产业聚集,生态地区的发展诉求得以承载,环境也得到保护。“飞地经济”改变了生态脆弱县的传统发展版图,为生态功能区山林经济、涉水农业、富硒产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的发展腾挪出更多空间。

5、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保护山林水源

陕南通过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和农村生态产业发展,实现了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的统一,减轻了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压力,促进了山地森林化生态建设以及迁出区域生态修复进程,促进了绿色、循环产业和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二、陕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有偏差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陕南地区长期发展的基本路径,但绿色发展理念尚未深入人心,个别地方和部门不重视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领导对绿色产业的发展认识不到位,绿色发展还没有成为社会共识。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解读不够全面,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思想依然存在,对绿色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的制度安排及发展规划,不能持续推进,难以形成规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明显。个别地方官员甚至认为绿色循环发展只是一种理论,绿色循环发展没有现实意义,发展绿色经济不可能赚钱,没有经济效益,忽视绿色经济对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没有大局意识,致使不能全面系统地规划并落实推进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绿色发展水平低,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现象仍未根除。

2、资金、技术、人才供给不足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以绿色技术体系支撑引领的发展模式,需要大量资金、技g及相关技术管理人才。陕南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工业化水平低,高层次人才缺乏,开放程度低。陕南三市除汉中市汉台区外,其余县区都为部级集中连片特困区,为部级贫困县,总体经济体量小,地方财政收入少。2015年三市地方财政收入仅占全省的6.6%,地方政府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投入能力有限。同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核心技术研发体系尚未形成,缺乏高端人才和研发资金,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等低碳技术研发尚在初级阶段。此外,由于生态建设补偿机制不完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有限,地方投入极其有限,加之人才技术缺乏,陕南绿色经济发展普遍遭遇资金、技术瓶颈,难以支撑发展的需要。

3、绿色产业体系层次不高

陕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20.5:39.5:40调整到2015年的12.4:55.2:32.4,但农业比重依然偏高,第二产业中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份额不高,现代服务业处于起步阶段。整体而言,陕南三市处于工业化的中期,产业层次低的问题依然突出,资源型、价值链中低端产业等仍然占主导地位,产业绿色发展的配套能力有限,制约了三市绿色产业体系的构建与提升。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例,陕南代农业园区建设受制于土地供给不足而规模偏小,山林特产资源种类多但总量规模不突出,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优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职能单一,作用有限;龙头企业少且实力有限,对周边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辐射带动力不强,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短,产业配套体系不健全,农业内部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农业难以增产增收。农村农业的低水平发展不利于当地资源优势的转化,农民收入长期偏低,制约了二、三产业结构提升。

三、推进陕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对策

1、营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社会氛围

准确把握绿色发展的内涵及本质,形成绿色发展全民参与格局。首先,要加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宣传,让公众了解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作用、意义等,提高公众绿色发展意识。其次,要大力推行绿色社会行动,鼓励居民使用绿色产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构建绿色公共服务系统,鼓励绿色出行,倡导居民日常生活简约化;鼓励单位和居民从节电、节水等小事做起,形成节约资源的文明生活方式,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推行“无纸化”、“网络化”办公,建设节约型政府。再次,要加强绿色经济发展的组织领导,高度重视研究绿色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绿色技术开发、对外合作、先进技术引进等重大政策,组织协调解决绿色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2、健全绿色发展评估与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各级政府、部门协调督导的工作机制,以及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机制,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探索确定不同区域的考核体系,实行考核问责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行排污权、碳排放量配额和市场交易,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争取将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列入国家自然资源管理改革试点范围。实施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行动计划,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实行工业污染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建立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和工业增加值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评价制度。

3、完善生态建设补偿机制

改变以国家为补偿主体、省区对口援助的补偿方式,建立起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为基础,生态受益地区(包括本省的关中、陕北地区)与保护地区、流域上游与下游之间补偿为主体,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资为补充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面向全国的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有偿使用权的交易平台,拓宽生态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建立陕南绿色发展基金,对生态建设县区、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给以对等的资金补助,对陕南地区在产业发展、人才培训、园区建设、生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施补偿,将生态产业转化为富民产业,调动当地群众绿色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可持续,应向国务院申请尽快设立南水北调汉江水源地保护区,由专门机构负责生态补偿和保护。

4、推进绿色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陕南绿色发展的支撑,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将降低产业发展能耗,为节能减排、绿色循环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陕南要围绕山水农林、矿藏资源的开发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着眼市场需求,通过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产学研结合、科技金融结合等方式推进资源产业化难题。充分利用本省科教优势,借力安康高新区,加大与省内外、国际间的技术研发合作,搭建开放式共享式技术研发与转化平台,破解绿色发展的技术瓶颈,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建立企业研发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增加研发资金投入,加大陕南绿色发展基金向企业研发的支持,建立开放、竞争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科研交易转化平台,吸纳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新技术的研发及推广,形成科技―研发―产品―市场的良性循h。

5、培育绿色产业体系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现陕南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基本路径,陕南绿色产业体系的培育应根植于陕南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顺应产业升级的基本规律,重点在于如何改造提升原有的传统产业,以及如何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有色、钢铁、能源、非金属材料、装备、生物医药、蚕桑丝绸、绿色食品等优势产业的技术改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顺应产业升级规律,培育壮大信息技术、新材料、增材制造、绿色环保、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结合具体县区资源优势、主导产业技术需求,布局特色产业创新链项目,以装备制造、新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为重点,强化技术攻关、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提高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发挥绿色资源优势,以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建设为抓手,扶持龙头企业产能扩张和新产品产业化,打造陕南特色中药品牌;按照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联合河南、湖北水源地,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和现代服务业,打造水源地旅游产品。

【参考文献】

[1]辛锦凤.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引领陕西“十三五”发展的思考[J].明日风尚,2016.07.

[2]刘福明、张德清.关于商洛循环经济理念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思考[J].陕西发展和改革,2011.10.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篇5

一、经济人假定下的线性经济模式———“开环”式的传统经济模式

依据经济人假定,某个微观经济单位(厂商或居民户)在经济活动中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它在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的非经济利益。因此,在对待环境、生问题上,经济人假定下的经济模式不考虑经济发展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即除了剧毒和能引起急性中毒的废料外,绝大部分废料均不加处理地直接排入环境,由环境充当“无偿清洁夫”的角色。人们“从地球榨取资源、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然后把剩下的东西(垃圾)送回生态圈,”靠其自然消散、稀释、分解。这种模式一方面表现为“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简称为线性经济模式);另一方面又将经济活动与环境割裂开来,成为相对于自然环境的“开环式”模式这种线性或“开环”式的传统经济模式起自工业化初期,直到20世纪中叶,我国的一些乡镇企业甚至现在仍在沿袭这种模式,表现为“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因为“来得容易、用得潇洒、扔得干脆”,仿佛生活在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污之不染的环境中,对自己潇洒行为的后果自然不用关心,的确有点像牛仔,故又被称为“牛仔经济”。

二、从“开环”到“闭环”———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

在工业化以前的社会中,人类的经济活动规模较小,所排放的废弃物远远低于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尽管当时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同样存在,但这种破坏的影响范围和程度都是比较小的,多数情况下是微不足道的。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企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排放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许多种废弃物的排放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所能够允许的限度,环境与生态因素对经济系统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类逐步认识到,诸如大气层、大江大河、海洋、生态系统等环境资源是经济系统中正常的无处不在的和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博尔丁发表的《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地球只是茫茫太空中一艘小小的宇宙飞船,人口和经济的无序增长迟早会使船内有限的资源耗尽,而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出的废料将使飞船污,毒害船内的乘客,此时飞船会坠落,社会随之崩溃。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必须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要从“消耗型”改为“生态型”;从“开环式”转为“闭环式”。经济发展目标应以福利和实惠为主,而并非单纯地追求产量。之后,他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经济(ecologicalecono-my)”概念,生态经济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是典型的封闭式经济增长方式,如图2所示。目前,生态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微观,即单个企业层面的单一型生态经济;中观,即企业之间层面的生态经济链;宏观,即社会层面的复合型生态经济,体现出从单一到结合、从结合到复合的层层推进特征,而每一次的推进都促使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企业是实施、发展生态经济的主体,也是体现生态经济效益最直接的个体,中观层面的生态经济链和宏观层面的复合型生态经济都是建立在发展生态企业这一层面之上的。只有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实现“最佳生产,最佳经营,最少废弃”,实行生态管理,才会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从“抽象”到“具体”———循环经济理论的形成

完整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既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以及信息反馈关系,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这一概念过于笼统而且抽象,而且,它所强调的生产、消费和废的全过程就如同生态系统一样密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以及能量守恒事实上是无法实现的。然而,科学家们在设计宇宙飞船时非常珍惜飞船空间的利用以及所携带装备和生活必需品的选择,采用循环系统设计,飞船中几乎没有废物,即使乘客的排泄物也经过处理、净化,变成乘客必需的氧气、水和盐回收,再给乘客使用。这一循环系统的设计思想成为循环经济理论的形成基础。在鲍尔丁的启发下,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克里·特纳于1990年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概念,要求在整个经济流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投入并且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即减量化(Reduce),废弃物再利用(Reuse),通过再循环(Recycle)减少最终废物处理量。“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成为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其科学的排列顺序如下:一是减量化,避免产生———属于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二是再利用———属于过程,旨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弃物、旧货等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三是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旨在把废弃物再次资源化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循环经济体现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是具体、可行的经济运行模式。

四、从“模糊”到“鲜明”———绿色经济理念的确立

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首先提出“绿色经济(Greeneconomy)”,认为经济发展必须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以承受的,不会因盲目追求生产增长而造成社会分裂和生态危机,不会因为自然资源耗竭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主张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20世纪90年代,Jacobs与postel等人倡议将传统经济学的劳动、土地、人造资本三种生产基本要素进行修正并增加社会组织资本(SocialandorganizationCapital,SoC),因而认为绿色经济具有以下四项要素:一是人类资本(HumanCapital),强调人的健康、学识、技艺及动机(motivation);二是将土地成本扩充成为生态资本(ecologi-calCapital),或自然资本(naturalCapital);三是人造资本(man-madeCapital),也称制造资本(manufacturedCapital)保持不变;四是社会组织资本(SoC),指地方小区、商业团体、工会、国家的法律、政治组织,到国际的环保条约(如海洋法、蒙特娄公约)等社会组织不只是单纯的个人集合,无论那一种层级的组织,都会形成其个别的习惯、规范、情操、传统、程序、记忆与文化,从而培养出相异的效率、活力、动机及创造力,投身于人类福祉的创造。可见,绿色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它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推动“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绿色社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五、从“分散”到“聚焦”———低碳经济模式的形成

2003年2月,英国政府在其发表的《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对于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即碳基)能源,以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而言,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那么,在人们对线性经济模式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有了深刻认识,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为什么又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呢?首先,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自18世纪中叶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碳基)能源一直人类社会生产以及生活的主要能源。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消耗,致使地层中沉积碳库的碳以较快的速度流向大气碳库,Co2浓度不断升高,从而引发了温室效应。对生态系统、食物与淡水供应以及人类居住都将带来深入持久的影响。其次,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目前的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碳基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在总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7%。按照现有的世界能源储量、技术经济水平以及开采强度,煤炭可能开采200多年,石油可能开采40多年,并且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未来经济的发展如果仍然采用高碳模式,到本世纪中期地球将不堪重负。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该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各方虽然未就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达成协议,但它却是推进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开始。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问题及产生根源是多方面的,造成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防治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措施也是多方面的。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目标就是要全方位地解决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问题。然而,上述全方位、多元化的目标必然表现为分散而难以聚焦,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集中解决降低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目标的聚集有助于选择科学、可行的发展路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

第一,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及低碳经济等都是基于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传统的、基于经济人假定的线性经济模式遇到巨大的挑战,即经济的高速发展己逐渐接近甚至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背景下,人们在不断寻求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共同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及低碳经济等概念提出的具体时间不同,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存在差别,追求的目标取向有别,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实施路径各有侧重。其中,生态经济模式理想、完美而难以实现;循环经济模式路径清晰、措施具体;绿色经济形象、鲜明,诸如绿色计划、绿色设计、绿色标志、绿色技术、绿色企业、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绿色投资、绿色消费等都包含着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的特征;低碳经济主要以碳排放水平作为主要衡量尺度,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调整能源结构等一系列措施,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篇6

关键词:低碳旅游;低碳通道;统购

发展低碳经济,缓解全球的能源和气候危机,是人类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经济运行的方向。旅游业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发展低碳旅游,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低碳旅游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也是在近期世界金融危机、能源危机形势下的一种全球策略。早在十几年前,日本就加强了建筑物的节能技改,以缓解能源紧张引发的社会问题;欧美国家则在新能源利用上另辟蹊径,通过大力发展替代能源来增强国家能源安全。

尽管旅游与其他产业活动相比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及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都较少,但这并不表示旅游业是“零碳排放”产业。由于高度的产业关联性并伴随其产业规模迅速扩张,旅游业整体也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低碳旅游”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见于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低碳旅游是一种绿色生态、循环高效、可持续的旅游产品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是一种面向未来、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低碳旅游不仅是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游客修养水平和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旅游就是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

低碳旅游实质上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的旅游响应方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具体体现在低碳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服务设施、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等低碳旅游发展的内容上。低碳旅游的实现需要旅游参与者各方的努力,让旅游者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个人的碳足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到最低。

“十二五”期间,四川发展低碳旅游业任重道远。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中国的旅游业跃升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中国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第一旅游大国。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尽快实现灾后恢复重建目标,四川省把旅游产业定位为灾后恢复重建的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旅游业尤其是低碳旅游业无疑是“十二五”期间发挥四川省比较优势的战略性选择。

事实上,四川在低碳旅游实践上早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多年前,在九寨沟等旅游景区,禁止机动车进入,改以电瓶车代替,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九寨沟能够一直保持清澈见底的水,与其采用统一的环保大巴不无关系。在“十二五”期间,四川重构与发展低碳旅游业,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统筹城乡为路径,着重在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绿色低碳的城乡一体化城市、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和游客行为“五位一体”上根据各自不同的要求、目标与着力点,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

二、低碳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是低碳旅游的“源头”。低碳旅游景区的首要方向是创建循环型、城乡统筹型旅游景区,即严格遵循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旅游开发、旅游活动,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活动中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把旅游景区清洁生产、旅游资源综合利用、旅游产品的生态设计和旅游者的可持续消费融为一体。就循环型低碳化景区的建设与发展而言,关键是要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在a级景区评定标准、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规范等基础上,逐步执行和推广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并鼓励地方制定适合区域特点的地方标准,在景区创建中对资源开发利用、景区容量规模、景区智能化发展、配套设施环保化水平、清洁能源利用以及对游客的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控制要求。在景区的旅游服务上,要对景区工作人员进行低碳教育,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在景区制作的宣传册、标识牌上要重视对低碳的宣传。景区真正的低碳旅游者,他一举一动都要贯穿生态环保低碳的理念。出行方式多采用公共交通工具;自驾外出时,尽可能地采取拼车的方式;在旅游目的地,多采取步行和骑自行车的游玩方式;住的时候,自带必备日常生活用品,选择不提供一次性用品的酒店等。当地社区或居民是低碳旅游资源的重要保护者,旅游景区当地社区或居民,要树立对资源的保护意识,认同低碳旅游的形式,平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要符合一个低碳的标准。

三、低碳餐饮酒店

低碳餐饮酒店是低碳旅游的“抓手”,推进低碳绿色饭店发展已成为国际住宿业和餐饮业的新型经营方式。针对四川餐饮酒店现状,低碳绿色饭店应该突出四个“抓手”:一是制定由节能、环保、降耗、绿色服务(包括绿色采购)、绿色宣传及绿色营销等环节组成的“绿色”标准,并逐步示范、评定和推广,如川西高原羌藏旅游景点的餐厅应宣传销售当地当时出产的有机低碳食品——草原放养的牦牛肉、羊肉、各种草原上自然生长的野蘑菇、野菜;二是在建筑、供热、空调、照明、电器使用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采用低碳新技术、新材料与智能控制系统,充分利用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清洁能源,如酒店可去掉传统的燃油锅炉,改用生物质洁燃锅炉设备,用由植物、秸秆、污泥、木屑等废弃物料混合而成的生物质能源颗粒作为燃料,通过充分有效的燃烧,为酒店的洗衣房、厨房、洗浴中心提供蒸汽,既可以满足客户的需求,降低农民焚烧秸秆对大气的污染和能源浪费,又可以在能源费用上减少一半左右;三是提升乡村酒店的硬件与服务软件水平;四是建立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员工培训管理、客人宣传教育以及相应的激励制度安排,推行节俭化旅游消费,使游客获得更多的精神体验。

四、绿色低碳的城乡一体化城市

绿色低碳的城乡一体化城市是低碳旅游的“平台”。绿色低碳的城乡一体化城市是在城乡一体化格局下,综合考虑低碳城市建设、低碳经济发展和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有机融合体,是未来旅游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作为低碳旅游“平台”的绿色低碳城乡一体化城市,在宏观层面上,应大力推进包括城乡生产系统、流通服务系统、消费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以及基础设施系统等在内的城乡系统的循环经济发展;在中观层面上,应倡导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推广节能技术在各产业中的应用,调整城乡能源、交通和建筑结构向低碳化方向演进;微观层面上,要鼓励构建企业内部资源的循环体系,在支柱产业、重点行业和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内推进微观循环经济。

2010年成都市都江堰、锦江区先后推行公共自行车。成都市政府还将于2010年10月1日起在高新区试点推广公共自行车服务,今后可望进一步向成都全市推广。预计成都公共自行车总量将达到5万辆左右。今后,成都市应尽快制定“免费单车”服务系统建设专项规划以及自行车专用道建设规划,并确保上述两个规划相衔接。可在成都公共自行车站点建立服务亭,布置城市信息终端,显示公交车信息、出租车信息、“免费单车”信息、交通路况信息,涉及市民和游客低碳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信息。可在四川各地级城市实施“免费单车”服务系统及自行车专用道建设,可考虑建设连接峨眉山、乐山、成都、德阳、绵阳、九寨沟、黄龙等重点旅游城市和景点的自行车专用道——低碳通道,以满足假期骑自行车低碳出行的旅游者的健身需求,并借助低碳通道逐渐被更多的人利用,培养旅游者的低碳行为,传播低碳意识。

用太阳能畜禽舍养殖,建设地热住宅,推行“紧凑型”城市布局,打造“绿色饭店”,让更多的天然气汽车上路……这是上海交大社会实践团为“低碳绵阳”从能源、经济和社会方方面面勾画的蓝图,其实施不仅有利于恢复灾区经济,也将为全国探索“低碳城市”建设积累宝贵经验。

五、绿色环保旅游企业

绿色环保旅游企业是低碳旅游的“纽带”,是指在经营和发展中采用开放式和循环式的绿色发展模式、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处理好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在为社会提供绿色、舒适、安全的旅游产品的同时,将经营过程中资源和生物化石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消耗降至最低,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多赢”的现代旅游企业。在少数民族区域,地方政府、相关机构和优势企业应在政策和资金方面扶持绿色环保的民族手工艺品生产企业发展。北川羌绣是北川羌族农村妇女在劳动间隙完成的民间工艺品,现已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族人的云云鞋、花围腰、绣衣、绣垫、绣挎包等日常物件都有羌绣装饰。羌绣作品的图案、色彩以及针法均蕴涵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情调,体现出千年古羌文化的沉淀。川企前锋一直致力于灾后的重建工作,2009年底前锋与壹基金羌秀帮扶计划签订为期三年的战略合作伙伴协议,通过长期购买帮扶中心的羌绣产品来帮助阿坝州内的羌族家庭,并围绕“用爱点燃每一个家庭”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包括:从羌绣帮扶计划覆盖的村寨中选择一个村子冠名为“前锋羌绣帮扶村”;前锋3年里定制的所有产品都发放到这个村子制作,长期持续的现金帮助村中个别贫困家庭致富。川西高原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年日照多为2,000~2,600小时。可在川西高原各旅游景点的旅游企业大力迅速推广太阳能发电项目,并由地方政府资助。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发展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应借鉴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相关认证标准,制定适宜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认证体系;其次,引导和激励企业绿色化发展,从树立环保意识、强化环保教育、开发绿色产品、进行绿色营销和树立绿色品牌等方面严格要求;最后,选择合适的标准进行相应评定,其过程主要是结合综合评价和现场认证,从而达到创建和推广绿色品牌的目的。

六、游客和居民非低碳行为矫正

游客和居民非低碳行为矫正是实施低碳旅游的“角色转变”。旅游者是践行低碳旅游的“主角”,旅游沿途或目的地居民的日常行为对旅游者低碳意识的养成或强化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2010年5月18日,由于有人焚烧秸秆,造成绵阳机场周围浓烟滚滚,最低时能见度仅100米,远远低于飞机落地最低飞行标准,当日晚11时许,因为燃烧秸秆浓烟的干扰,从北京飞往绵阳的航班没法在绵阳机场安全着陆,只得改飞到成都双流机场入港。该航班上100多名本该当晚到绵阳的乘客只得要么滞留成都,要么深更半夜换乘汽车返绵。另外,18日晚要从绵阳起飞到北京的100多名乘客,除少部分回绵阳家中休息外,余下的从广元、遂宁等地来绵乘坐飞机的乘客共68名,只得暂时入住绵阳的宾馆。直到19日上午11时,天空浓烟渐渐消散,这批乘客才从绵阳机场乘坐飞机前往北京。同时,18日、19日绵阳城区到处烟雾弥漫,空气严重污染。笔者建议四川省相关部门细化禁止农民随地燃烧秸秆的法规,并认真履行。更为重要的是应由地方政府出面协调有关机构,于每年适当的时候,统一收购四川境内的田间秸秆,并适当提高收购价格,由政府补贴统一收购价和市场销售价之间的价差。统一收购的秸秆用于火电厂燃烧发电或作为工业原料生产沼气、饲料、建材等。也有工业机构收购秸秆作原料的,但秸秆才几分钱一公斤,价格天平严重偏向工业,农民如果为了响应政府号召不烧秸秆,收起来卖给工业机构,基本上没有任何利润。我们应以各种“寓教于旅”宣传手段,把旅游活动的碳排放情况告诉游客与公众,让大家知道,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碳排放会有什么区别;住酒店把冷气调高一度,能减少多少碳排放,等等。只要游客掌握这些对称信息,其行为就可能发生改变,对过度碳排放行为就会有所收敛。要进一步加大四川低碳旅游景点、餐饮酒店、绿色低碳城市、绿色环保旅游企业、低碳旅游特色产品的宣传力度,与潜在的游客与公众沟通,进一步激发公众对四川低碳旅游业的市场需求,扩张四川低碳旅游市场的辐射面。要基于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旅游者知晓并实践低碳旅游,可以通过网站四川低碳旅游的信息,并在各景区导游图上增加对低碳概念的描述。

七、结语

低碳旅游业是一种低碳产业模式和生活方式,应当成为四川新时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战略之一。四川低碳旅游业及其运作的重点是:转变现有旅游模式,倡导公共交通和混合动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方式,同时也丰富旅游生活,增加旅游项目;培养和提高公民的低碳意识,养成公民自觉的低碳行为,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全面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碳消耗,促进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营销;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040-03

生态环境恶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已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人和自然的关系,探索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2003年3月,英国政府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最早提出了“低碳经济”一词。低碳经济带给人类的将是一场新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的革命。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所产生的低碳营销必然会深化21世纪的主流市场营销模式——绿色营销,这将是未来每个企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选择。

一、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目前,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实现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条件,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企业实行绿色营销,考虑到了环境保护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承担起了社会责任,从而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推动新型绿色文明的发展

绿色文明是一种以追求环境与人类和谐生存和发展的新型文明。较之以往的文明体系,绿色文明代表着一种更高级的效率目标,也代表了一种更深远的公平理想——既保证当代人之间的环境权利公平又保证后代人生存权发展权的公平体系。绿色文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置身于现存工业文明体系中,并对漠视自然的、非持续发展的工业文明给予否定和改造,因此,也被视为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文明。通过绿色营销,可以协调“企业——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直接和明确地实践与体会这三者的协同模式,使促进可持续发展变成人类的自觉行为,从而推动绿色文明的发展,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三)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首先,绿色营销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绿色营销要求避免产品的过度包装,并强调容器的重复使用、废弃物的二度利用或出售等。从长远来看,这种循环经济模式将保证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最小消耗,有利于企业长期成本的降低。其次,绿色营销能使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在我国,随着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产品日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通过绿色营销,企业无疑找到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保障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绿色营销要求企业要关注地球、善待环境、注重公平、追求和谐,又要具有强烈的人本色彩,有助于企业树立崇高的组织价值观,完美的组织形象,从而有助于良好的企业文化的树立,增强员工的认同感与组织的群体凝聚力,提高员工的道德操守与忠诚。

(五)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社会公众对企业形象好坏的评价,除了价格、质量、服务以外,还有环境保护等。绿色营销可以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与品牌形象,从而帮助企业赢得顾客和市场,并促进其与消费者、政府和社会的良好关系,为企业的各项运作打开方便之门,成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与长远发展的有利保障。

(六)绿色营销能成为企业新竞争优势的来源

绿色营销战略的实施,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早走一步抢占有利先机,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使企业的定位有别于竞争对手,从而占据相对的竞争优势。绿色营销是21世纪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也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武器。

二、我国绿色营销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国家在宏观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足

随着绿色营销和低碳经济的兴起,我国加强了对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引导和管理,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以绿色法规的制定为例,截止2010年底,我国制定了三十多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加上已有的行政法规和环境标准,已经初步形成了环保法律体系。但已有的法律法规涉及的内容尚未完善,加上在执法过程中的不足,影响了绿色法规的真正实施,导致诸如绿色产品标准和市场秩序混乱、市场进入及流通困难等问题。

(二)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薄弱,绿色消费需求不足

目前我国许多消费者对什么是绿色产品普遍缺乏深入了解,往往未将绿色产品纳入消费预算中,消费随意性较大,消费需求不足,还没有形成全社会性的绿色消费需求。特别是一些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关心仅仅是出于对安全和卫生的考虑,还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环保与人们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他们主要希望自己“不受环境污染”,而不是“不要污染环境”。

(三)企业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

生产绿色产品是开展绿色营销的前提,推行清洁生产是解决产品生产环节污染的根本方法。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就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并在西方国家得到了普遍推广。我国很多企业由于生产方式滞后,投入高、产出低,不仅浪费能源,同时还产生大量的工业“三废”。如果继续沿用这种旧的生产管理方式,必然对环境造成更加严重的污染,企业所生产的非绿色产品也将逐渐失去市场。

(四)企业绿色营销组合策略不相适应

首先,许多企业普遍缺乏开发过硬的绿色产品的紧迫感,现有绿色产品的绿色含量也有待提高,产品的包装至今仍然很少考虑所用材料的环保性;其次,企业缺少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制度,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费用没有科学地计人成本而制定出绿色产品价格;再次,在销售渠道的选择上,仍是沿用传统的方式,还没有从产品的绿色特征出发来考虑怎样简化分销环节,如何防止绿色产品在分销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或多次污染;最后,促销方式陈旧,特别是一些先行生产绿色产品的企业,还没有负担起绿色信息的传播者、宣传者的社会责任,缺乏引导绿色消费,开辟绿色市场的时代创意。

三、低碳经济下我国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对策探讨

(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为绿色营销创造良好环境

1完善绿色法规,加强立法和执法力度。一是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绿色法规,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二是要加强立法工作,填补法律空白,使绿色营销的各个环节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三是要加大执法力度,为绿色营销的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

2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在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加快产品安全卫生标准、无公害标准等绿色标准及相应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

3加强信息体系建设。大力建设以互联网络为主的信息体系建设,提供国内外最新的绿色产品信息,以信息引导生产,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绿色营销的发展。

(二)培育绿色文化,提高全社会的环保和绿色消费意识

绿色文化的培育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培育绿色社会文化,增强整个国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二是培育绿色企业文化,倡导企业爱护环境,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绿色产品;三是培育绿色消费文化,教育消费者树立新型文明的绿色消费观念,从而扩大绿色消费队伍,掀起绿色消费的浪潮,推动绿色营销的发展。

(三)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要加快科技创新与绿色技术开发,推广资源节约型、绿色能源型、环境保护型、立体复合型和物质循环型等先进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四)企业要加强绿色营销管理

企业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以监督和管理企业绿色营销的实施和发展。管理机构的职能主要有:绿色信息管理、绿色资源、产品开发的管理和控制、绿色产品质量的监测与控制和企业治理三废及其他环保指标的制定和监督管理等。另外,还应该建立绿色会计和绿色审计制度。

(五)企业要从低碳经济的要求出发,树立正确的绿色营销组合策略

1绿色产品策略。绿色产品的实现关键是技术创新。低碳时代的竞争,说到底是低碳技术和技术应用的竞争。只有以低碳技术促进绿色产品的发展,才是绿色营销实施的基本物质保证。绿色产品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绿色产品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上,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都要满足消费者低碳排放、低能耗、绿色能源等的绿色低碳需求,实现绿色包装、绿色运送、绿色维修等。第二,绿色产品消费链。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原料获取-绿色生产-绿色产品消费-绿色产品追踪服务-绿色产品回收、循环重用-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原料获取,要构成一个整体循环。第三,要推行清洁生产方案。从产品开发、规划、设计、建设、生产到运营管理的全过程,都要有必要的清洁方案,对产品生产要进行有效的低碳化控制。第四,企业要积极开展绿色产品认证。绿色标志同价格、质量一样是一种重要的市场竞争因素,被喻为产品通向市场的绿色通行证。伴随着绿色消费浪潮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压力,开展绿色产品认证,争取获得绿色标志已成为我国企业的当务之急。

2绿色价格策略。在制定绿色产品的价格时,企业首先要摆脱以前投资环保是花冤枉钱的思想,树立“环境有偿使用”、“污染者付费”的新观念,把企业用于环保方面的支出计入产品成本,成为绿色产品价格构成的一部分。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篇8

摘要:低碳消费模式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佳消费模式选择。本文分析辽宁省低碳消费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的自然优化模式、结构转型模式和生态跨越模式等3种区域选择模式,探索了实施低碳消费模式的路径。

关键词:低碳消费模式;区域选择;路径

低碳消费模式包括低碳消费内容、结构和方式,要求在一定社会形态和生产关系下,低碳消费者与低碳消费资料相结合。它强调消费者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消费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各级政府在环境建设和日常管理中,要考虑群体利益和个体健康的保护,形成对低碳物品和绿色服务的理性消费。低碳消费模式是一种建立在科学、适度、健康、文明基础上的消费模式。实施低碳消费模式能够推动低碳生产,能够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低碳消费模式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佳消费模式选择。

一、辽宁省低碳消费现状分析

2010年8月,辽宁省被列入国家低碳试点范围。辽宁省成为中国低碳经济试点省区后,通过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发展的配套政策、优化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措施,推动了辽宁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低碳消费模式尚未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辽宁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由于总体人口环境承载力较低,已经引起生态与资源危机。存在诸如辽宁民众低碳消费意识尚未形成,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政府的示范作用还有待增强,公共建设没有率先启用低碳环保设施;机关办公不能做到资源有效节约,资源循环再利用意识淡薄;媒体在宣扬倡导低碳、环保等社会行为上效用不足等问题。辽宁省是矿、煤资源优势较突显的老牌重工业基地大省,但目前能源利用率仍旧过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仍在持续。尤其是辽宁省商品市场上绿色低碳环保产品类型少、价格高,占市场需求量较小。因此,辽宁省急需采用一种新型消费模式,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在生活消费中,由于人们在追求新鲜奇特的同时,忽略了对普通食物的珍惜,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奢侈浪费的现象;购置商品时不首先考虑是否低碳环保,而是为满足自己某种心理需求,在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也存在着种种“高碳”行为。

二、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区域选择模式构建

根据目前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的实际情况,以地区经济发展、经济技术条件、资源环境形势和发展战略为依据,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的区域选择模式为以下三种。

1.自然优化模式

自然优化模式适用于辽宁省的沈阳、大连等发达地区。从发展阶段看,低碳经济发展与这些地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是同步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制度条件都较好。此类地区以老工业园区改造、发展高新技术、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静脉产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社会建设为低碳经济重点。应着重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生态物流业、生态商贸业等循环型服务业,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建立绿色行政体系,建立废弃物回收流转交换系统,建设循环型社会。利用和完善现有废物综合回收利用体系,围绕固体垃圾处理,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废弃物回收流转交换系统,加快建设再生资源环保产业园,积极发展“静脉产业”。

2.结构转型模式

结构转型模式适用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相关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应以完善工业聚集区循环化改造,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城市矿产”产业和海水淡化产业等新兴产业为重点开展低碳经济工作。以装备制造、船舶、石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主导产业为重点,构建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工业共生网络,完善产品链条和废物代谢链条,加快推进各类产业聚集区建设。大力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积极创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立废旧金属、废塑料、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废纸等回收系统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形成分散回收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再生资源网络体系。

3.生态跨越模式

生态跨越模式适用于辽西北经济区。辽西北经济区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为方向,建设特色鲜明、绿色生态、循环低碳的产业体系。针对辽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脆弱的特点,应积极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加快建立节水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推进农村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调整优化农村能源结构,鼓励发展沼气、秸秆发电等农林废弃物再利用产业。以煤炭清洁生产为重点,构建煤电建产业链、煤电化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在企业内部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模式的路径选择

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模式,要求政府首先编制科学规划,引导低碳消费;其次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管理职能;还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完善激励机制,体现政策效应

积极促进国家推进相关资源价格改革,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健全资源市场体系,促进低碳商品自由流动;推进税制改革,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制定并实施鼓励低碳消费的税收政策、贷款优惠政策、奖励政策;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方式鼓励消费者购买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太阳能设备,普及节能灯等;通过提高燃油税、超额用电税、超额水费等措施,抑制高碳消费方式。构建绿色生产核算制度和体系,纳入统计核算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

2.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绿色产业

由以重化工业为主导转向以新兴低碳产业为主导,降低石化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将先进设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现代绿色服务业,提高其在辽宁经济中的比重,缓解辽宁经济增长和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促进辽宁生态省建设;继续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发展绿色农业;解决辽宁省长期以来农业上的面源和水源的污染问题,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3.强化技术创新,突破制约瓶颈

政府应加大对低碳生产和绿色能源技术领域的投入。努力进行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碳中和技术等。针对电力生产热能供应、钢材加工制造、化肥生产等耗能巨大的环节,加快对高效节能的工业锅炉、节能型供热或制冷设备、节能电机和变频器、节能家电、余热发电、空调节能、建筑材料节能等相关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开发绿色科技体系,包括资源化、减量化及清洁生产等技术。

4.抓好相关环节,促进低碳消费

在企业生产环节,要强化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在政府消费环节,完善政府低碳采购。对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实施优先采购或者强制采购;同时,积极推进公共消费和集中消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发展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倡导使用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等;对水、电、气、热实行集中供给,对住宅、学校、运动场馆、文娱设施集中供给和使用。在社会消费环节,积极提供包括低碳酒店、低碳旅游、低碳商店等低碳消费服务,积极建设低碳消费社区。在个人消费环节,倡导科学适度、低碳环保、健康文明的生活消费模式。

5.加强宣传教育,强化低碳意识

利用各种媒体,积极宣传节约资源、低碳循环、低碳消费的相关知识,加强资源和环境教育,强化公众的生态、资源、环境和低碳意识,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形成消费者的低碳偏好;积极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并进行垃圾分类;倡导适度消费、科学消费、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等良好消费习惯,抵制过度消费、面子消费、奢侈消费、便利消费等不良消费习惯;优先购买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物品,尽可能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养成随手关灯、使用环保购物袋等习惯;多方努力使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和低碳消费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辽宁省的低碳消费模式能较好体现低碳经济的本质,基本符合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特点,容易被企业和公众接受,也便于实际操作。辽宁省进行的低碳消费实践活动基本反映出区域选择模式,能够将低碳消费与生态省、生态市的建设相结合,解决了低碳消费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定位问题。目前,辽宁省的低碳消费模式尚未形成,需要有关部门大力促进。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必须从14个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尊重低碳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践行各种低碳消费模式。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理论基础价值

1、低碳经济及其相关理论学科对比研究

生态经济、绿色、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相关学科,其中生态经济主体探究生态与经济体系的复合结构、具体功能以及规律特征。循环经济则基于生态自然系统中的物质循环以及能量变换规律构建经济系统,令其引入至自然生态体系物质循环中,构建了新一类经济形态。其本质层面体现为一类生态经济,需要利用生态学规律引导人类社会各项经济活动。英国经济学家提出了绿色经济理念,基于对人们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有限资源的合理维护以及能源规划,创建体现健康意识、平衡属性的特色化经济模式。由本质层面来讲,循环经济、生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均为三高一低逐步向三低一高发展转变的形式。也就是高水平资源投入、大排放、高能耗、效率低,逐步发展为降低投入资源、控制消耗与排放量,提升生产服务效率的优质模式。上述四类经济类型均为新型发展构建经济思想。其中,生态经济主体传递理念为,经济活动应符合生态规律,其构建体系则应符合生态系统特征。循环经济主体由循环视角构建生态化的经济发展活动。绿色经济为排除自然资源的消耗价值以及形成环境污染造成的价值损失之后创设的生产总值,其主体侧重对资源利用的有效节约,追求最终实现绿色的GDp价值。发展低碳经济主体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提升对人类生活形成的显著影响威胁,其关注经济发展不应以加大二氧化碳总体排放量作为付出的代价,总体追求经济发展应脱离于碳排放。由本质层面来讲,低碳经济可归于生态经济理论范畴。其提法相比于他类经济形势,则更加凸显了当前经济建设发展阶段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发展追求目标由高碳向低碳模式过度。由哲学辩证视角来看,低碳经济可由明确主要矛盾出发进而应对发展经济阶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该经济思想是社会大众面临资源濒临枯竭、环境恶化污染、生态系统受到不良破坏等问题,进行自我反省与优化更新的实践结果,是对自然与人们实践活动关系的新一轮审视与科学总结。

2、低碳经济理论基础研究

近年来,持续恶化的温室效应对全球经济建设发展均形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其作用程度并不次于世界大战以及全球经济危机。为此我们应主体针对碳排放量持续提升造成的温室效应产生的显著经济影响,探索新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深化理论基础,拓展研究领域,方能促进低碳经济的良好、优质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学理论的分支之一,主体基于经济学相关原理及规律,探究发展经济同二氧化碳排放间的矛盾问题,促进经济建设及环境发展的良好协调性。低碳经济同环境气候的变化涵盖较多学科理论内容,因此对其要想进行整体的研究把握,需要我们树立综合视野,深入至多学科领域。可采用继承传统方式,开展边际研究、弹性分析、结构衡量、总量研究、均衡分析等实证研究,同时还应对各地域碳排放标准规范进行深入分析。再者我们可借鉴他类学科研究分析方式,例如环境经济领域学科之中的波及性研究、成本有效性以及成本效益研究等。还可进行碳足迹、金融、碳权以及碳循环的综合研究分析。

3、低碳经济核心经济学价值

3、1解决国际经济发展合作困境问题,优化整体经济体系

经济发展阶段中,提升整体竞争力,仅利用贸易手段远远不够。倘若由经济效益视角来讲,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可令合作成员国形成良好的合作剩余,对各自发展极为有利。而由生态效益层面来讲,国际经济发展合作则会形成更多负效应影响,引发环境问题。基于国际经济合作中将制造环节逐步向欠发达国家实现转移,其技术水平较低,且能源结构不佳状况,会在制造生产阶段中形成显著环境问题。例如过度开发资源、提升碳排放总量等。而基于碳流动属性,则会对国际领域各国均形成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应科学树立低碳经济合作发展思路,通过开展碳贸易与交易,科学解决潜在不良问题,化解国际经济发展合作困境。再者,低碳经济基于国际经济全面收益视角进行发展,因此其理论应上升到国际经济发展范畴领域,令其研究视角进一步拓宽。应利用低碳经济做好国际经济学的有效补充,优化整体经济体系,进而真正促进国际经济的全面发展。

3、2创建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石,引导更新消费方式

传统经济学发展理论其研究主体目标为提升财富,尤其将物质财富作为核心任务,形成了显著的温室效应问题。基于现代经济学主体任务为提升国家GDp,倘若仍旧应用传统理论作为行动指引,则会无法符合经济全面发展的核心需求。为此,我们应基于低碳经济学相关理论,创建完善研究体系、夯实理论基石,做好生态经济、绿色与循环经济的有效补充,促进现代经济发展模式的良好转变。物质消费的扩充可拉动经济增长,并促进经济循环。基于现行能源体系结构,提升物质消费势必令碳排放总量显著增加,而降低碳排放则会对物质消费形成相应抑制,体现了两环节的矛盾问题,即目标冲突。为此我们可利用低碳经济理论做好矛盾冲突的良好化解。摒弃物质消费是发展经济根本动力的理念,令低碳经济促进生产发展方式的优化更新,并进一步转变人民的生活与消费形式,进而将低碳经济促进物质的过度消费良好转变为精神消费,令人们全面关注智力投资,进而为经济发展建设输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3、3进一步丰富低碳经济主体研究内容

低碳经济研究发展阶段中,形成了一定工具。例如碳交易、货币、经营贸易、碳期货以及关税与期权等。该类理论概念仍旧包含一些不完善的问题,同时为金融领域、贸易学科与虚拟经济创设了新型研究内容。为此,我们应进一步探究低碳经济发展风险因素以及其中包含的不确定性问题,丰富主体研究内容,做好经济学原理概念的新一轮审视、更新传统观念,方能提升研究水平,真正促进低碳经济的持续、优质、健康发展。

4、结语

总之,针对低碳经济内涵与相关理论学科分析,我们应做好实践探究设想,明晰低碳经济发展核心经济学价值,才能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丰富低碳经济内容,实现经济建设全面升华。

[参考文献]

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篇10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对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的有效控制,获得最大的社会产出。实质就是要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面对2020年中国承诺单位GDp减排相对2005年下降40%~45%①,如何行之有效地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对于还处于工业发展阶段的中国不仅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当前亟待研究的理论问题。

低碳经济与绿色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是从订单的发送和获取、原材料的获得、产品的制造到产品的分配发送给用户的这个过程,是物流、信息流、价值(资金)流、技术(服务)流的统一,供应链管理涵盖了整个物流,即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物流在供应链中专门提供物流服务,原材料或产品通过物流企业实现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流转。物流管理作为现代供应链管理思想的起源,同时也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和其他的供应链成员进行物流的协调寻找商业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供应链管理实际就是物流管理的延伸和扩展。如果从社会大范围的角度看,物流可以理解为是所有为最终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活动网络,即供应网络,而供应链则是其中的一个通道②。

在全球一体化发展中,物流与供应链是连通全球的动脉,供应链管理在低碳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供应链中的物流本身是能源消耗的大户,也是碳排放的大户,发展绿色供应链、实现绿色物流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措施,如整合资源、优化流程、信息化、标准化可以实现节能减排,绿色供应链可以支持低碳经济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需要绿色供应链的支撑。

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制约因素

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供应链是为了从资源优化利用的角度,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来考虑制造业供应链的发展问题。也就是说,从产品的原材料采购期开始,就进行追踪和控制,使产品在设计研发阶段就遵循环保规定,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原则,减少产品在生产期、使用期和回收期给环境带来的危害。低碳经济条件下的绿色供应链是由正向与逆向绿色供应链相互联系构成的物流系统,发展正向绿色供应链的同时,融入由废旧物品回收,再生资源循环使用等组成的逆向绿色供应链,形成从产品绿色设计――原材料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营销和绿色回收处理的闭环供应链管理模式,其中绿色物流贯穿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产业链中各企业间和各企业内部部门间的紧密合作,使整个供应链在与环境友好管理方面协调统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

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将能源节约作为成本削减与内部环境改善的途径,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连接为一个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低碳经济条件下的正向绿色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可概括为:制造商绿色制造,制造出绿色产品,经过绿色物流和绿色营销的过程,到达消费者手中,并实行绿色消费,这个过程要求做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尤其是有效控制二氧化碳这一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资源利用减量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逆向绿色供应链物流活动,是指将不符合绿色消费者要求的产品、资源,通过营销回到制造商手中,即退货物流;绿色产品经绿色消费者使用后,回收的废旧产品经检测和分拣后,仍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可再回到营销环节,有修复价值的废品,可通过再制造重新回到营销环节,不能修复或再制造的产品,进入材料循环环节,在材料环节有用的物资还原,以资源的形式提供给绿色采购,实现资源再循环。检测分拣后无用的物质进行焚烧或填埋,力争做到“无害化”回到大自然生态系统。回收分解环节,是逆向绿色供应链回收活动,即回收物流。

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制约因素有:生产、采用环境友好产品和包装的成本高、政府环保等方面法规政策的激励不足、绿色供应链技术不高。其中生产、采用环境友好产品和包装的成本高,对于制约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力最大,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带来经济绩效的同时,也会使成本提高③,由于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经验和能力,因此超前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带来了成本的增加,从而使生产环境友好产品以及采用环境友好包装的成本高;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管理需要绿色技术支撑,绿色材料的选取、产品设计、对供应商的评估和挑选、绿色生产、运输和分销、包装、销售和废物的回收等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绿色技术的支持,缺乏某一环节的绿色技术支撑,绿色供应链的绿色传导就会受到阻碍,进而影响到整条链的环保绩效,绿色技术是影响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也是降低绿色供应链管理成本的关键;国家和地方法规是影响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因素。

由此可以得到低碳经济下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正向绿色供应链和逆向绿色供应链形成闭环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产品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供应商――绿色制造――绿色营销――绿色回收处理;绿色物流、绿色技术、绿色成本、政府法规构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影响因子,其中绿色物流贯穿于整个供应链系统,绿色技术是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关键,绿色成本是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决定因素,政府法规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助力器。

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途径

转变观念,树立低碳经济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念,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途径,是一种长期的发展战略的理念、投资的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成本的节约。充分发挥绿色物流在供应链管理的特殊作用,引导客户关注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在投资决策、行业标准、方案设计中考虑低碳效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在宏观层面上,政府加强机制的杠杆作用,包括相应的价格、税收和法规、政策等方面措施制定,在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贯彻体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影响投资方向,引导企业合理布局以减少物流量,鼓励企业合并提高规模化生产。加强法规建设和执法力度,积极推行iS014000环境管理新体系,以规范企业等组织行为,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推出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形成成功的商业模式的培育扶持的力度,对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科技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补贴或减免税收。使企业在追逐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引导更多的资源投入减排这个新兴产业中来,实现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促进企业全面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最终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技术层面,企业通过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的力量,实现节能减排。关注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进行绿色制造、绿色物流。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和公铁联运,降低公路货运量和周转量的比例;大力发展坑口电站,减少煤碳运输对于铁路资源的占用;大力发展甩挂技术,推广太阳能及混合动力技术等实现高效减排,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市场供需形成的价格机制,实现企业的自身利益最大化,形成绿色供应链的良性循环。

绿色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可以很大地提高绿色供应链运作的协调性和运行效率,降低绿色供应链违约风险的发生,提高绿色供应链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降低绿色供应链的总成本,增加绿色供应链的利润和优化服务。绿色供应链某一节点企业(如供应商)是环保节能知识的拥有者,它期望通过合作获得环保节能知识资产的增值收入;另一节点企业(如制造商)为供应商的潜在合作者,其投入可以是知识、资金、劳动力及这些资源的组合,企业使用显性合同,如使用价格歧视策略,对参与知识共享的企业提供较低的供货价格,而对拒绝参与知识共享的部分企业则采用抑制性高价;利用隐性合同,尤其是利用商誉实现绿色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降低生产、采用环境友好产品和包装的成本。(作者分别为浙江海洋学院教授;浙江海洋学院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戴定一:“‘低碳经济’影响物流业”,《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年第1期,第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