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康复训练计划十篇康复训练计划十篇

康复训练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4:00

康复训练计划篇1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关节置换康复训练

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和康复是现代医学的四大支柱,而康复治疗应贯穿疾病治疗的全过程,康复治疗的质量关系治疗的最终结果。从2008年5月开始针对我们骨科患者的康复训练,对10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HR)的病人进行了个体化的康复训练,现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作一回顾性分析、总结,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102例,男48例,女54例,年龄24~95岁,平均65.3±2.6岁。合并糖尿病者11例,高血压12例,冠心病2例,轻度老年痴呆1例。2康复训练

2.1第一阶段(术前康复训练):此期康复训练主要为术后锻炼做准备。具体方法:①加强股四头肌伸缩锻炼:足背屈,膝向下压紧绷5~10秒,放松再绷紧,重复进行,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绳肌锻炼:同法踝关节用力跖屈、背屈;髋外展肌训练:取平卧位,收紧下肢肌肉,膝关节保持伸直,平床褥缓慢、尽力向外侧拉伸后返回为1次,重复进行,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必要时行被动牵拉。②加强健侧下肢及双上肢的肌力练习:充分利用床头的吊环进行双上肢臂力训练,引体向上运动,同时教会患者深呼吸运动、有效咳嗽排痰运动、扩胸运动,每天4-6次,每次20分钟。③教会患者如何取外展中立位,如何使用拐杖及助行器,为术后行走作准备。

2.2第二阶段(术后当天~出院前)具体如下:①患者麻醉未完全清醒,即手术结束返回病房时,髋部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及患者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或无,所以搬动患者务必正确、安全――以肩背部、臀部及双膝为支点托起患者平移上床,移动时需保持患髋与患侧肢体在同一水平面并呈外展中立位,用软垫枕和“t”型枕使患髋维持于前屈、外展各15°中立位并给予约束,以防患肢内收、内旋。患者麻醉完全清醒后,再次嘱咐病人及陪护禁止患髋内收、旋转及过度前屈的不良动作,如避免盆腿、交叉腿,勿健侧取物等等,预防假体脱位。②静脉栓塞多继发于术后24小时,预防是主要思路和措施,本组病例在下肢知觉恢复后即指导其行踝泵功能锻炼,术后第二天行屈膝锻炼,指导多饮水,避免下肢静脉穿刺,病房内禁吸烟。病人下床站立、行走最早在术后18小时,最迟72小时,无压疮、肺系感染等并发症。术后第1~7天与骨科医师沟通良好和有效镇痛的前提下,康复训练旨在促进伤口愈合,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方法:①手术当天取正确(患肢外展中立位),麻醉清醒后鼓励患者双下肢行股四头肌伸缩活动、踝关节的踝泵功能锻炼。同时指导其适当抬高床头30°左右适应性训练,同时指导深呼吸、有效咳嗽锻炼。②术后第1天起由专科护理人员根据病情指导、协助患者在卧位下进行患肢肌肉等长、等张收缩练习,兼顾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肌力训练,采用主动、被动、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形式。方法:股四头肌训练――大腿肌肉收紧,膝关节保持伸直5~10秒,再放松,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肌力足够时可行直腿抬高练习:膝关节保持伸直,足跟抬离床面20~30cm并尽力维持数秒钟,重复进行,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终末伸膝练习:患肢膝下垫一圆枕,下压膝关节,足背屈并使小腿和足跟抬离床面,膝关节伸直,保持5~10秒,放松再行,反复进行,每次20分钟,每隔2小时可重复一次。同法训练臀大肌、腓肠肌、髋外展内收、屈髋屈膝和伸髋伸膝(闭链运动)。③患者全身情况允许,术后第1~2天开始训练床边坐起,应避免患侧髋关节屈曲大于90°,同时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非常重要。患者感觉良好,在专人辅助评估双上肢肌力正常下,被允许使用助行器下地站立训练,每侧肢体伸直练习脚趾抬高、脚后跟离地,手术侧逐步部分负重,练习股四头肌、臀肌收缩舒张,伸直髋、膝关节。情况允许可在室内移动数步、数十步。具体以患者不感到疼痛及疲劳为宜,量力而行。④术后3~7天,行卧―坐―立转移训练。要求动作规范有序,允许病人坐高椅,确保座椅牢固最好有扶手,预防跌倒,患肢免负重。适当加垫增加坐高,保持膝关节低于或等于髋关节高度,坐时身体向后靠不前弯,患肢腿前伸;双腿不交叉;不突然转身或伸手去取身后的东西。根据情况进行上下楼梯训练,坚持“好上,坏下”的原则。行走时应循序渐进,以前一天的训练状态来调整运动强度与方式,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术后第8~14天巩固和提高前一周的训练成果,一般骨水泥型固定术后7-10天可允许部分负重下地活动,而生物型固定由于早期下地负重存在微动,可能影响远期人工关节松动,故下地负重的时间可推迟到术后2-3周,患肢负重一般采用渐进性,即由不负重――少负重――部分负重――完全负重,为出院作准备。加强肌力训练:股四头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的抗阻训练,加强关节活动度训练。具体目标,出院时患髋能主动屈曲达到或超过90°,同时伸直位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完成髋内收、外展和内外旋运动。以免因肌力不足导致步态不稳。运动方案因人而异,随时调整,以不增加疼痛、略感困乏为宜。术后3周内绝对禁止患髋屈曲、内收、内旋的复合动作,以防术后关节脱位。

2.3第三阶段:出院后的康复训练(手术第3周后)(1)指导患者继续步形、步态训练,抗阻训练。(2)木阶梯训练:将患足置于适当高度台阶上,患肢于屈髋、屈膝位进行压腿练习,据实际情况逐渐增加台阶高度直到髋关节屈曲度接近或达到正常为止。(3)功率自行车训练:开始时尽可能升高座垫,能骑满圈后,逐渐调低坐垫以增加髋关节屈曲度。车速开始时保持在24km/h,据情况逐渐增加,每次以15min为宜。同时加强身体前倾度来增加髋屈曲度;仰卧外展中立屈膝位,双膝并拢、分开来活动髋关节的内、外旋。以增加患髋内、外旋的活动度。(4)髋关节保护技术:为防止髋关节脱位,注意髋关节屈曲小于90度,内收不超过中线,避免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位。(5)避免不良资势:上身不要向前弯腰超过90°,手术侧膝关节的抬高不能超过同侧的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不要交叉。(6)嘱咐患者及家属定期复诊,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医护人员也可不定期电话随访,以便了解康复情况,调整、修改计划。术后3个月可以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骑车、平地远足、仰泳、保健操。避免跳跃类运动、爬山和一些球类运动等,避免提取和运送重物。2.4髋关节功能评定: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百分评分系统。临床疗效评定:优:90~100分;良:80~89分;中:70~79分;差:<70分。

2.5结果:本组102例获随访3~12个月。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76例,良23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95.8%。

3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介入的时间对于患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非常重要,过早活动与负重可能导致假体的松动、移植骨移位等;过迟可导致功能恢复不良。因此,把握适当的康复时机则有利于患者的早期恢复,并使功能达到最佳的程度。训练时应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康复护理人员应在规范化、系统化、循序化、全面地实施训练程序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人的个体差异性,如疾病本身情况、全身状况、医生的手术技术操作及个体的精神状态,力争使每位病人获得其自身应有的最大限度的功能康复。具体应注重以下几点:(1)康复训练工作应由专职人员指导、实施,并且与医生、患者沟通良好。⑵强调早期主动的康复训练方法,耐心讲解、示范动作要领,多鼓励,忌指责,忌操之过急。(2)必须向患者及家属强调注意事项,有良好的安全意识-防脱位,防跌倒。早期在休息或睡眠状态时选择性的给予肢体约束。(3)对于特殊的全髋关节翻修的病人的康复训练由于骨量相对于初次全髋置换的病人来说其运动量的幅度应较小,下地活动的时间应推迟。(4)康复训练介入时要综合考虑到术前患髋病损的程度、手术行全髋置换固定的牢固程度、软组织术中损伤及术后修复的程度。(5)原则是由轻到重、由易到难、由被动到主动,并根据年龄、体质及耐受能力而制定个体化康复训练计划。

参考文献

[1]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0611062.

[2]贾勤.48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训练[J].中华护理杂志,2005,3

康复训练计划篇2

[关键词]康复护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616(2015)22-87-03 

回顾以往临床上关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报道和研究后,我们总结发现:早期临床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实际意义,可以显著改善促进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探讨康复护理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实际效果。本次研究选取了相关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如下总结和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计11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本研究获得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全部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110例研究对象中,男60例,女50例,平均年龄为(69.54±5.43)岁。对110例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后(观察组55例,对照组55例),观察组55例患者中男29例,女26例,平均年龄(69.44±5.48)岁;对照组55例患者中男31例,女24例,平均年龄(69.58±5.36)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措施 

1.2.1对照组本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基本措施和方法,主要包括:住院前的病房环境介绍、集中的健康知识宣讲、定期通风、遵医嘱给予用药护理、给予患者简单的常规的康复训练指导(不分阶段,仅给予基础指导)。 

1.2.2观察组本组患者在给予基本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以下临床康复护理措施:(1)健康宣教:针对患者存在的共性问题积极总结,并集中向患者进行系统的解释,进一步强调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同时制定详细的制定系统的康复训练整体计划和针对患者个体差异特点的个人康复训练计划;(2)康复训练的内容设计:康复训练整体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入院后的所实施的心理干预措施、患者患肢等长收缩练习以及患肢股四头肌肌力训练、髋关节屈曲练习、体位练习、行走训练以及注意事项、观察项目、预期目标等。康复训练计划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手术后1~7d),患者每日实施踝泵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20min,每日实施训练3次;患者每日实施股四头肌和臀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15min,每日实施训练3次;第二阶段(手术后8~56d),患者在控制好疼痛与水肿的情况下进行仰卧位和坐位的主动辅助屈髋练习、伸髋练习,每次训练时间为30min,每日实施训练3次;第二阶段(手术后57~100d),给予患者进一步的髋关节伸展练习、抗阻力屈髋和伸髋练习,髋关节外展练习,前上台阶练习等,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增加训练的时间和强度。(3)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针对患者要指导其注意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适宜程度,要按照康复训练计划进行锻炼,记录并评价训练的具体实施情况,同时可根据评价结果对康复训练过程进行适当调节。 

1.3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护理措施前后的Harris功能评分情况以及通过我院自行设计的问卷来测评临床护理满意度。 

评价标准:(1)Harris功能评分包含以下四个项目疼痛程度得分(46分)生活能力得分(12分)行走能力得分(37分)关节活动度得分(5分),总计100分,得分越高关节功能越好;(2)依从性的标准:完全依从:能够主动按照医护人员指导保质保量地完成;部分依从:只有在医护人员督促时进行锻炼;不依从:拒绝按照医护人员指导进行康复锻炼。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以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Harris功能评分情况比较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得分、生活能力得分、行走能力得分和关节活动度得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得分、生活能力得分、行走能力得分和关节活动度得分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各项Harris功能评分结果显著的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满意度情况比较结果 

观察组55例患者中,非常满意患者34例,满意患者20例,不满意患者1例,满意度为98.18%;对照组55例患者中,非常满意患者22例,满意患者25例,不满意患者8例,满意度为85.45%。临床满意度组问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患者水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9296,p=0.0149)。见表2。 

2.3两组康复训练计划依从情况比较结果 

临床康复训练计划依从度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康复训练计划依从度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患者水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7.3684,p=0.0000)。见表3。 

3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年人群的骨颈骨折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了逐年缓慢升高的趋势。目前在临床治疗老年骨颈骨折的实践过程中,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实践效果。但是,患者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相关肢体功能恢复需要依靠系统的康复护理措施来给予保障和支撑。 

从以往的相关临床同类报道和统计数据上分析:与常规的临床护理措施相比较,针对患者采用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措施对于改善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我院针对患者所提出的康复护理措施对于提升患者对康复训练计划依从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正是凭借以上的众多优点,我院在针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措施以来,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得到了广大医生、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广泛认可。 

有研究和病例报道证实:康复护理措施,可以对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起到显著的促进租用,能够给患者髋关节稳定性的提升带来一定的帮助,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假体的松动发生率,显著的提升髋关节功能康复的质量。在康复护理措施的指导下,患者可以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在规律功能锻炼的保障下,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的骨折愈合速率,降低和减轻患者的水肿状况,增强关节周围肌群的肌力,确保患者尽早实现生活自理。此外,也有报道显示:采用有针对性的临床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的提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住院满意度。 

康复训练计划篇3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引入国外康复医学理论和技术后,康复医学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康复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学生生源等条件的限制,至今我国仍严重缺乏合格的康复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儿童专科康复师。因为缺乏完整系统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神经学、人体发育学、运动学等基础知识,也缺乏基本的儿科医学和护理专科常识,大多数儿童康复师不能透切理解儿童康复技术原理、治疗目的和意义,不能有效地指导家长参与训练,不能从容面对重症患儿,业务素质较差,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思维能力,只能机械地按康复医师的医嘱执行训练,影响康复疗效,有的甚至在训练过程中发生意外,如脑瘫儿的骨折等,不能正确应对训练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如胃食道返流引起误吸等,导致医疗纠纷。

2儿童康复师的指导与训练目标

根据我国的国情以及儿童康复的特点,我们希望培养出一批在一专多能的基础上有自己发展专长的儿童康复师。作为儿童康复治疗小组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康复师通过一对一地为孩子执行治疗,能以自己的“妙手”和“仁心”获取家长的信任并鼓励家长树立治疗信心,引导家长共同参与康复训练,以达到最好疗效。

3儿童康复师的指导与训练方法

3.1制定统完整系并切合实际的继续教育计划

在注重康复师临床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有计划地举办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讲座、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积极利用包括香港在内的国内外资深康复师来院讲学并示范指导康复操作。加深对Bobath等在校已接受过教育的理论的理解并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并积极扩大知识面,引导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如“感觉统合理论”、“言语治疗”、“言语前口腔功能评估及干预”等,丰富和完善康复学知识结构。对学习能力较强、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康复师,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感觉统合训练(包括niCU中新生儿的多感觉输入)、语言治疗(包括言语前口腔感觉运动功能评估及训练),而三年以下工作经历的要在康复组长的严格引导下进行各专业组间轮转工作。康复师之间,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轮流主持康复小讲座,温习提高康复基础知识。

3.2基础理论知识讲授

组织高级康复医师、儿童发育医生、niCU医生、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师有计划地举办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讲座,除了康复医学外,还进行与康复有关的一些儿科常识的教育,如新生儿吸吮吞咽呼吸功能的发育,新生儿生命体征的观察,癫痫的发作诱因、症状、意外伤害的预防,婴幼儿视觉发育,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及紧急应对措施如早产儿呼吸暂停、胃食道反流、误吸窒息的第一救治等等。在早产儿的多感觉输入中,感觉刺激的强度、剂量是否合适极为重要,若输入过多过强极易产生疲劳并很快导致生命体征变化,因此必须学会细心观察患儿肤色、精神状态的细小变化以防刺激过度。康复师必须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和急救能力才能进入niCU为患儿服务。感觉统合与儿童成长之间的关系不断被大家所认识,感觉统合训练已渗透到各年龄多种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如新生儿、脑损伤患儿早期训练),但因为康复专业尚未开设本课程,所有儿童康复技术都不了解感觉统合理论,因此,我们专门组织力量进行了系统地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

3.3教学查房和病例计论的运用

每周定期举行一次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参加人员包括高级康复医师、儿童发育医师、各级康复师、家长或生活照顾者。由康复师汇报病史、训练目标、康复计划、疗效、训练中存在的困难等,高级康复医师现场进行康复功能评估,生物力学分析,现场解答康复师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康复训练计划,纠正康复师训练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必要时由高级康复师示范操作过程。在病例讨论中,康复师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疑问,康复医师从功能评定和训练角度进行阐述,儿童发育医师则从病因、病理、神经学角度进行分析讲解。通过教学查房和病例计论,康复师既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患儿病情,又可以更系统、扎实地掌握康复治疗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技能,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同步提高,促进了独立操作能力的发展。

3.4外国专家的操作示范和现场指导

充分利用国外儿童康复专家,包括香港专家来访机会,为康复师现场操作示范和指导,如Bobath理论技术的使用,感觉统合理论在脑瘫患儿及niCU脑损伤患儿中的应用,口腔感觉运动功能缺陷的理解及处理等。仔细聆听专家分析,身临其境地感受专家的一招一式,同时将整个操作过程拍摄成录像反复观摩学习,用心体会专家的手法、动作力度,包括跟患儿交流时说话语气、表情等,学习如何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3.5资深康复师的传帮带

康复师不仅依靠技术,还要有热心爱心才能获取患儿及家长的信任和支持,顺利完成康复训练,达到最佳训练效果。选取基础较扎实、具有多年工作经验、责任心强、工作勤恳、品德高尚的资深康复师为组长,在日常工作中指导操作手法、与家长沟通技巧,掌握年轻康复师的思想动态,以其娴熟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和人道主义精神传、帮、带年轻康复师。

康复训练计划篇4

评估①身体状况评估。如既往健康状况、家族史,了解患者患病原因及治疗经过。②心理状况评估。患者的心理反应是极其复杂的,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愈后。③社会文化背景评估。如职业、文化程度、生活保障、家庭居住环境等。④患者对康复需求评估。如患者对疾病的愈后及康复知识的了解程度。术后能重新恢复行走是他们最迫切的需求,如何处理术后并发症是他们关心的重点。⑤学习方式评估。根据患者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制订具体的康复计划,根据患者自身特点,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应力求内容简单,通俗易懂,每次时间要短,不超过5分钟。

训练目标 从评估中获得患者的具体资料,根据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文化程度、学习能力等来确定符合患者各方面实际情况的康复训练目标。这样才能使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的每一个过程,达到预期的效果。康复训练形式与方法

①在手术后出院前由责任护士行术后康复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的健康教育,对于有知识或经常更换陪伴的患者,可将教育内容集中整理,向患者讲解后,将书面材料发给患者或家属。②出院前及出院后6个月进行1次日常生活能力状况问卷调查,出院后即进行社区康复干预。③出院后2周内进行访视1次,每半个月电话访视1次,每月家访1次。④1个月、3个月、6个月来院复查1次,患者和家属可随时来电话咨询。

康复计划的实施

影响康复训练计划实施因素的评估与干预 对患者全面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个体康复训练方案,使患者了解康复训练治疗是加快骨折愈合,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在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并督促患者分阶段按计划实施:坚持股四头肌舒缩及髋膝关节屈伸、髋关节内收外旋的练习,注意患侧关节屈曲应>90度。术后上下床方法的指导,即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患肢始终保持轻度外展中立位,健肢先离床并使足部着地,然后患肢离床并足部着地,再扶助行器站起;上床时健侧床边坐稳后健肢先上。他人协助托起患肢放于床上。步行训练指导:助行器行走练习时,健肢在前先行,患肢跟上,再移动助行器向前;扶拐杖下地练习时,上楼健肢先上,拐杖随后或同时跟进,下楼时拐杖先下,患肢随后,健肢最后。

家庭支持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多,伤后卧床时间长,更需要家庭和亲人的帮助,因此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协助是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因素,在访视中把需要注意和配合的有关内容教授于患者家属,帮助和督促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并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积极、有利于康复的家庭环境。

居家环境致跌危险因素的评估和干预 通过访视,了解患者家庭环境中不利于患者康复的各种因素并实施干预,如对不适宜的家具和卫生设施的改善。可在房间设防滑标志,室内设施简单,高矮适合老年人使用,卫生间设坐厕并安装扶手,指导患者起卧缓慢,如上厕、起床、洗澡等要站稳才移步,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等,防止患者跌倒,以免引起再次骨折和影响康复训练的正常进行。

心理干预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过程长,大部分患者不了解及时、正确的康复训练,对不能及时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忧心忡忡,加之康复训练的单调、重复及害怕骨折移位、疼痛,日常活动能力和水平的下降,导致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减退和与社会接触减少,都对患者及家属产生一定负性心理反应。通过家庭访视,使患者有机会向医护人员诉说自己的困难,感受患者内心的焦虑等,有利于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等,负性情绪得到有效的宣泄。同时向患者耐心讲解术后康复训练对恢复肢体功能的必要性,与患者共同制订康复计划,鼓励患者增强信心,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才有可能达到康复的目的。

预防并发症干预及饮食指导 ①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卧床期间,要定时变换,同时要注意个人卫生,防止压疮的发生。患者的房间每天都要定时开窗通风,促进空气流通,让患者呼吸新鲜空气。冬天更要保暖,防止受凉。要鼓励患者常做深呼吸,并协助患者定时咳痰,防止形成坠积性肺炎。同时要鼓励患者多进食,主食以米面、杂粮为主,做到品种多样、粗细搭配。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常饮蜂蜜水以润肠通便。每天早饭后半小时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②大多数老年髋部骨折是由于骨质疏松引起的,骨质疏松是髋部骨折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骨质疏松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所以应有针对性地向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其生活方式、饮食及不良习惯,如吸烟、饮酒等进行干预和指导,介绍一些如合理膳食、正确补钙方法等基本常识。合理膳食能减少钙流失,预防骨质疏松症;低盐膳食有利保钙;进食蛋白质要适量,减少钙流失。奶制品和海产品的含钙量较多,所以补钙宜选择鱼松、虾皮、奶制品、豆制品等含钙丰富的食物。奶类制品的含钙量高,且钙磷比例合适。所以老年人宜饮用牛奶补钙,每天早晚各饮用牛奶250ml。

康复训练计划篇5

评估:除一般资料、疾病及诊疗状况、既往疾病史、家庭康复情况外,包括:①生理状况评估: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定向力、语言表达、视野、吞咽、排泄、运动、感觉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③心理社会状况评估。④日常生活方式评估。⑤患者的知识、决策及行为性自理能力评估。⑥主要照顾者的知识、决策及行为性照顾能力评估。⑦家庭情况:家庭一般情况、主要照顾者情况、家庭康复环境评估。

初次评估后,确立主要的康复计划,分析评估资料,总结(自理缺陷、自理能力、治疗性护理需求),在康复不同阶段每次评估后确立康复计划。

脑卒中家庭康复干预措施

按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组成家庭护理组(每组2人),不定期到患者家庭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疗程为1年。

康复计划的实施

心理康复指导和疾病康复知识的认知教育脑卒中后抑郁是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情绪低落、意志活动减退、思维迟缓,这严重影响了脑卒中患者的生活及预后。心理康复指导是利用首因效应、疏导和支持方法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的精神和躯体的状态。通过护理干预,调动卒中患者康复的积极性。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卒中的病因,脑卒中的常见诱因及预防指导,脑卒中再发时的家庭应急措施,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及用药的注意事项,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的目的及注意事项等。使其对疾病有一个整体认识,以消除其抑郁情绪,增强康复的信心。

家庭康复环境布置和改造指导居室通风、消毒,家具和物品的合理摆放,患者床铺的清洁平整,安装卫生间扶手,消除地面障碍物,安装床挡和特制专用坐便器等。

家庭康复训练指导①正确摆放指导: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俯卧位。②床上活动:侧方移动、前后移动、翻身、肢体按摩、指导关节被动运动、肢体的主动运动。③坐位指导:训练良好的坐位姿势,指导床上坐位、椅坐位、坐位平衡训练。④站立训练:站起、站立平衡训练。⑤吞咽功能训练:吞咽困难以口腔为主的训练、吞咽困难以咽部为主的训练、进食训练。⑥语言功能训练:练习发音、练习数数、汉语拼音、日常用语、简单对话等训练。

家庭日常生活能力训练指导指导和督促患者进行活动功能、四肢的协调训练,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进行如饮食、握笔、穿衣、洗脸、刷牙、如厕、轮椅转移,上下楼梯等动作训练。

脑卒中患者生活方式指导加强脑卒中的预防知识宣教。按时服药,控制血压,生活有规律。饮食宜清谈、易消化、多食维生素含量高水果、蔬菜。多食芹菜、萝卜等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低盐、忌肥甘,戒烟酒,不暴饮暴食,情绪稳定,劳逸结合,预防脑卒中再发。

家庭支持家庭成员的支持和协助是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因素。在访视中把需要注意和配合的有关内容传授于患者家属,帮助和督促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并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创造一个积极有利于康复的家庭环境。

讨论

康复训练计划篇6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约为1.3亿,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从1990年的800万增加到2010年的2540万,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1.6亿。骨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大于55岁年龄组人群发病率高达80%,有症状和活动障碍者约占1/8,重度关节疼痛和严重功能障碍者需要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近20年来人工关节置换术已经在我国得到广泛开展,该手术通过改善关节功能,减轻疼痛,矫正畸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中以人工髋关节和人工膝关节效果最为肯定。随着人工关节的广泛应用,行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康复日益受到重视,先进的假体工艺、精湛的手术技术,与全面的围手术期康复治疗相结合,才能使患者获得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把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治疗作为手术后治疗的重要部分,术后的功能训练要尽早开始,而不是消极卧床等待组织愈合。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治疗应该遵循科学性、全面性、个体化、循序渐进原则,须详细掌握患者个体情况(原发疾病、有无合并症、术前功能状况、软组织状况等)及手术情况(假体类型、固定方式、假置、术中有无特殊处理等)。患肢能否早期负重、患者进行早期康复的结果受许多因素影响,老年人尤其是内科合并症较多的患者,全身条件较差,手术风险较大,须制订完善的康复计划。若术后全身状况变差,有较严重内科合并症(严重认知障碍、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不宜进行早期负重练习,应以床上轻量、被动运动为主,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

康复评定

与其他所有疾病的康复过程一样,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过程也是“始于评定,止于评定”。制订康复计划前,须先对患者进行全面、准确的体格检查与功能评定,从疼痛、肌力、关节活动度、本体感觉、平衡、步态、日常生活、心理状态等方面全面了解患者,才能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体格检查与功能评定是人工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康复治疗的基础。

国外已有10余种髋关节的定量评级方法,主要用于评估各种髋关节手术的疗效,其中以Charnley髋关节疗效评分法(表1)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Harris评分(表2)应用最广。

康复计划的制定

康复训练时应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全面性原则,由轻到重,由易到难,由被动到主动。进行髋关节置换的多为老年患者,体力相对不足,功能需求也与年轻人不同,在保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前提下,康复治疗应量力而行。同时,应有全面康复的概念,不仅锻炼患肢,还应注重健侧下肢与双上肢的主动活动、呼吸训练及心理治疗。训练中出现疼痛、肌肉僵直,则应及时调整训练次数和幅度,避免过度活动造成的再损伤。

术后早期(术后1~4天)即炎症期或称为急性期。这一时期康复计划制定的重点在于让患者了解并遵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一切活动中须时刻警惕髋部禁忌动作,尽早开始独立进行部分基本的日常生活活动及自行训练项目,学习如何利用药物和物理治疗手段控制疼痛及肿胀。

术后中期(术后5~21天)康复计划制定的重点在于让患者密切观察基本身体情况,包括伤口、体温、疼痛及肿胀程度等。继续警惕髋部注意事项,在助行器的帮助下实现非防痛步态,在开始门诊物理治疗前通常先自己在家中进行练习。

术后中后期(术后4~8周)康复计划制定的重点在于增强髋部肌力和柔韧性的同时结合功能性活动;重视平衡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降低跌倒风险;逐步恢复正常的步态。此阶段的末期在手术医生的允许下可以解除一切髋部禁忌动作;疼痛和肿胀在此阶段基本得以控制。

康复训练计划篇7

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力。为了保证康复项目的实施质量,中心从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优化康复质量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康复师团队服务能力。

1.抓职业精神培养,树立良好团队形象。大力倡导“敬业、博爱、兢业、进取”的职业精神,鼓励敢为人先,力创佳绩。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政治理论和先进人物事迹学习,培养岗位责任意识。结合上门康复指导服务,开展访贫问苦活动,增强爱心奉献意识。强化制度引领,进一步完善了《康复中心奖惩办法》,制定了《康复中心月度爱心奉献奖励制度》,从优化服务细节入手,促进康复师职业精神的养成。

2.抓业务技能培训,提升康复服务能力。康复水平和质量是康复中心提高儿童参训率和有效率的重要保证。中心通过加强投入,落实举措,不断提升康复工作的能力。一方面,主动派出多名康复师外出进修。通过参加上级残联组织的孤独症、低视力、智力、肢体类康复治疗和辅具使用等专业培训,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另一方面,注重强化中心内部培训。坚持好每周五下午集中开展的业务学习制度,做到“五定”,即定教研时间、定教研地点、定专人负责、定教研主题、定学习要求;确保培训活动正常化、形式多样化、主题系列化,突出评估这一重点,强化实践意义。另外,不定期开展机构间业务活动。每年12月份与常州天爱儿童康复中心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3.抓学历资质进修,提高员工素质层次。我们努力引导员工学习,通过员工工资结构规范化,并将学历和职称与工资水平挂钩,鼓励康复师参与学习进修和资质考试,并对外出学习人员主动关心,协调安排好工作。今年就先后安排4人去南京儿童医院进行为期2个月的脱产培训。目前,康复中心10名康复师中,本科5人,本科在读3人。

4.抓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服务日常工作。我们在中心幼儿园、特校、区人医、区中医院发展近20名志愿者,对中心日常工作,尤其是开展引导式教育起到积极作用。我们注重加强志愿者管理,建立起有关档案。

“为每一位残疾儿童的明天着想,为每一个残疾儿童家庭排忧解难”,这是中心员工的共识。中心强调:“中心无闲事,事事训练人。”中心坚信:康复细节决定成败,康复质态决定口碑。

1、规范实施项目训练。中心坚持“项目训练课程化管理”。具体做到“四定”:(1)为每一位服务对象定制个性化训练计划。每一位儿童每次来中心至少参加4个以上项目的训练,确保上下午都能接受训练。(2)为所有项目定好训练时间。(3)为每一位参训儿童定好参训课表。(4)为每一个项目训练定好阶段目标。目标上墙,家长人手一份。

2、着力抓好机构训练。务实做好现状评估,将新进中心的儿童现状录好视频保存,坚持由负责儿童康复的各位老师集体评估,认真制定个性康复训练计划,积极开展项目训练,定期留下训练视频,定期进行训前训后对比达标检测,适时调整训练计划,坚持儿童家长参与训练,年末聘请专家规范认真开展评估。

3、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千里行”活动。对全区各乡镇确有困难不能来康复中心参训的儿童,中心坚持常态指导,上门回访服务。从2012年起,中心一直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千里行”活动,利用暑假和寒假时间将康复师分成几组下乡上门回访指导。在回访前,康复师做到先电话联系家长,告之上门回访时间。在回访中,请各镇康复室人员陪同中心康复师深入村组,上门入户,了解儿童康复实际情况,对照其具体现状,制订相应的家庭康复计划,发放相应康复器材,现场指导家庭康复器材的安全使用。平时要求镇康复室人员定期上门指导,康复师电话随访,每月电信发送相应的康复知识和训练计划,指导家庭训练,实施阶段评估,进行宣传沟通。此举既让有实际困难的儿童正常享受免费的康复服务,又积极宣传了康复训练的理念和知识,更树立了良好残联工作者形象。今年对家庭康复的72名残儿采取一年两次以上的上门指导、回访慰问方式,共发放慰问金近20万元。

4、搭建康复网站信息互动平台。为了让康复中心的服务伴随残疾儿童身边,中心投入近12万元,建起了康复中心网站及“康复服务信息平台”,向近100儿童家庭每户免费发放一部手机,给予200元话费补贴,享受集团内免费通话。经常与残疾儿童家长进行信息、通话联系,提供了宣传、沟通、咨询、指导等服务。今年康复中心发送给家长的各类信息有百余条。免费给76位家康残儿配备了平板电脑,为他们缴纳网络费,让家康残儿及其家长网上自由获取我中心康复训练情况,更好地进行远程家长培训及互动。

5、编制《康复课程流程》手册。智力组、肢体组、感统室、ot室老师各自整理形成自己的康复课程流程,认真梳理,形成文字内容,说出每天八节康复课程操作流程等,进一步提升康复项目训练规范化程度。

6、注重提供便民服务,拉近与家长的距离。为解决儿童家长电瓶车充电问题,提供了50个电瓶车充电插座,还免费提供四季校服、理发券、洗澡券、午餐、茶水、上下午副餐、针线包及简易药箱等,做到一切从残儿及家长的角度考虑,一手抓康复训练,一手抓便民服务,让残儿及家长感受到“家”的温暖。对在机构康复训练的残儿,每年为他们办理免费意外伤害保险,最大保额3万元;每月补助100元,今年共补助了139名在各类康复机构康复训练的残儿,共发放补助金166800元。同时实施临时救助,全区共实施救助10人次,共发放慰问金1万余元。

7、加强残儿安全保护管理,确保无责任事故。儿童安全保护重于泰山,区康复中心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成立安全督导小组,实行专人负责,并签定责任状。充分利用每周五学习、每月

康复训练计划篇8

【关键词】护理干预;偏瘫患者;依从性

effectResearchofnursinginterventiononComplianceofRehabilitationtrainingofStrokepatientswithHemiplegia/ZHaoGui-juan.//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6,13(10):085-088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effectofnursinginterventiononcomplianceofrehabilitationtrainingofstrokepatientswithhemiplegia,inordertoimprovetheeffectofclinicalrehabilitationofpatients’limbfunction.method:64patientswithstrokehemiplegiafromJulytonovember2014wereselectedandrandomlyassignedintoexperimentalgroupandcontrolgroup.thecontrolgroupwasgivenroutinenursingandfunctionalexercisedirectedbytherapist.theinterventiongroupwasgivenstrengtheninterventionofrehabilitationtrainingcomplianceonthebasisofthecontrolgroup.thescoresofabilityofdailyliving(aDL),complianceandpatients’satisfaction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thefirstweekafteradmissiontohospital,thedifferencesincompliancescoreandaDLscorebetweenthetwogroupswerenot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Beforedischarge,thecompliancescoreandaDLscoreoftheexperimentalgroupwerehigherthanthefirstweekafteradmissiontohospitalandhigherthanthoseof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swere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

【Keywords】nursingintervention;Hemiplegiapatient;Compliance

Firstauthor’saddress:thepeople’sHospitalofZouchengCity,Zoucheng2735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0.025

脑卒中是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类型之一[1]。临床研究发现脑卒中可引起重度神经系统的损伤,且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偏瘫是神经内科脑卒中常见的症状,特别是在老年人群中多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2-3]。经临床发现,患者预后的好坏与患者康复锻炼的依从性密切相关[4]。通过调查,适时的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其康复锻炼的依从性,对其预后是非常重要的[4]。本研究选择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64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与康复锻炼依从性的护理干预,并比较两种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7-11月住院进行治疗的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会议诊断标准[5];(2)经过头颅Ct或mRi确诊的脑卒中初发者;(3)患者神志清,生命体征稳定,能够配合治疗与护理;(4)无失语及智力障碍。所选患者中男34例,

女30例,年龄50~80岁,平均(67.8±4.2)岁。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利用宣教图册、宣传栏进行宣教,用平板电脑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方法的视频演示,2~3次/周,均在患者病情稳定的情况下适时开展康复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由康复师指导功能锻炼;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及康复师指导功能锻炼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干预,包括心理干预、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创建适宜的训练环境、取得家属的支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等,具体方法如下。

1.2.1针对性的心理干预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也逐渐应用到各科护理当中[6]。偏瘫患者由于肢体活动受限,生活自理能力差,患者往往会存在不同程度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7]。怕别人瞧不起、怕花钱、怕给家人添麻烦、怕摔倒、怕劳累等,严重的心理负担,往往导致患者对康复训练缺乏信心,使患者主动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欠缺[8]。因此应重视对患者的心理干预。在患者住院后,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动态变化、文化程度、既往病史、经济情况,患者家庭结构、工作、对疾病的支持情况等,然后根据情况及时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尽可能满足患者需求。积极宣传本院“先治病后付费”的工作模式,出院时只需交个人负担部分,从而大大减少了患者及家属经济负担,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进行康复训练。同时安排患者与肢体康复较好的患者一起谈心,分享其训练的经验。在训练之初,患者往往对康复效果要求比较高,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一旦出现结果不满意,会出现悲观失望的情绪,放弃训练,此时护士及家属要对其进行安慰与帮助,掌握沟通技巧,对患者所表现出的进步要及时鼓励,从而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信心。

1.2.2针对性健康宣教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患者文化程度及时进行健康宣教,注意宣教内容的针对性。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健康宣教方法的选择,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地点的安排,以确保宣教的效果。避免护士一味的进行宣教,引起患者及家属的反感,达不到宣教的目的。宣教时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采用反问的方式了解患者对宣教内容掌握情况,及时指导不正确训练方式,必要时再次现场演示。由于神经内科老年患者比较多,思维反应能力比较慢,沟通时注意语速要慢,利用非语言沟通方式向患者传达信息以安慰患者。护士要学会倾听,鼓励患者诉说对训练的感受,提高宣教效果。

1.2.3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进行肢体训练前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即可以进行早期的康复锻炼。根据患者年龄、病情、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与康复师共同选择患者能耐受、喜欢的训练方式,制定康复计划,便于患者积极参与。利用平板电脑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方法的视频演示,2~3次/周,根据患者的病情、学习能力、家属的接受程度,适当增加演示次数。急性期主要是患者良肢位的摆放,关节、肢体的被动活动。责任护士每次为患者翻身后,指导家属良肢位摆放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及家属懂得良肢位摆放的意义与技巧。在康复师的指导下,鼓励患者家属参与患者肢体的按摩与被动活动。被动活动的原则,应遵循关节由大到小,运动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以患者不感觉到劳累为宜。根据患者肢体恢复情况,逐渐减少辅助量,从被动运动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主动活动的动作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简到繁。鼓励患者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练习,如Bobath训练、患侧的翻身练习、桥式运动、踝关节锻炼。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恢复期逐渐进行坐位平衡锻炼、抬腿锻炼,逐步完成原地迈步、借助助行器行走等。当患者感到不适时,注意休息,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在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时,适时给予指导与保护,积极回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尊重患者的权利,多征求患者的意见,及时改进训练方式,保证训练的顺利进行,充分体现人性化护理原则。

1.2.4注重患者信息反馈,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7]。在住院期间,患者及家属对护理人员的语言非常的敏感,护士不愉快的情绪有可能感染患者。护理人员在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时要注意沟通的方式、语气、语调、时间、地点等。护士应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娴熟的专业技术、良好的沟通能力赢得患者的信任。对年龄较大、疾病较重的患者,责任护士在病房巡视时,应积极主动的为患者提供生活帮助,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性,给予患者适时安慰与鼓励,及时消除患者不良情绪,让其主动诉说心理的感受和特殊要求,从精神上安慰患者,心理上支持患者,行动上帮助患者,增强彼此的信赖感。由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时间约为6个月,康复需时较长,要注意患者耐心与意志力的训练,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提高患者主动锻炼的积极性。

1.2.5从被动转主动,取得患者家属支持由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较长,需要家属长时间关心与支持,因此家属态度的好坏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患者与家属每日近距离的接触易产生矛盾,再者家属要工作、生活,于是陪护人更换过于频繁。往往由于新更换的陪护人对患者病情及生活习惯缺乏了解,再加患者不愿意麻烦旁人,最终导致护理过程不连续,训练工作不能按时进行。在护理过程中首先协调好患者与家属之间的关系,利用各种宣传方式,做好陪护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家属积极主动多从亲情的角度去关心患者,行动上支持患者,为患者康复提供帮助。根据患者家庭情况,尽可能固定家属陪伴,患者与家属的朝夕相对,可使家属对患者情况十分了解,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锻炼。通过康复师、护士的指导,使患者及家属掌握肢体功能训练技巧及注意事项,充分调动了患者及家属的康复训练主观能动性,使患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出院后也能持之以恒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炼,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1.2.6适宜的训练氛围护理人员恰当的言谈举止、专业的康复指导、适宜的训练环境、患者家属的支持,有利于患者积极主动的进行康复训练[9]。不仅缓解患者思想压力,而且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活动场地周围应开阔、无杂物,以防患者跌倒、碰伤,让患者学会合理地使用辅助工具。同病室可根据患者病情采取集中训练的形式,由肢体功能恢复较好患者带动进行康复训练。训练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发现危险因素并妥善处理,使患者感受到安全的保护。

1.3调查工具及评价标准(1)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内容包括一般人口统计学资料及疾病状况。(2)Barthelindex(Bi)反映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balityofdailyliving,aDL),是在1965年由美国人DorotherBarthel及Floorencemahney设计并制订的,是美国康复治疗机构常用的一种aDL评定方法[10]。Barthel指数记分为0~100分,100分表示患者生活自理;61~99分为轻度功能障碍,日常活动需要部分帮助;60~41分为中度功能障碍,需要极大的帮助方能完成日常生活活动;≤40分为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生活活动不能完成。(3)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共包含10个条目,内容包括病房环境、护士仪容仪表、服务态度、业务能力、是否主动巡视病房、是否主动提供生活照顾、是否主动提供安全照顾、是否主动提供康复技术指导等。该调查表维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采用李克特计分方法,满意为3分,较满意为2分,不满意为1分,调查方法为对出院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该量表在正式调查前已做信效度检测,Cronbach系数为0.732,内容效度为0.836,适用于本次研究。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生活自理能力及依从性情况,并对两组出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对依从性的评定采用观察和访视相结合的方法,共分为3个等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及不依从,积分依次为5、3、1分。分别于入院第1周及出院前运用Barthel指数对两组aDL进行评定。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不同时间依从性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入院第1周,两组依从性评分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试验组依从性评分及aDL评分均高于入院第1周,对照组aDL评分高于入院第1周,且试验组依从性评分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48,p

表2两组满意度比较(x±s)分

组别满意较满意不满意

试验组(n=32)86.12±0.034.41±3.771.10±1.20

对照组(n=32)69.23±12.418.80±3.684.62±2.91

3讨论

大量护理研究表明,脑卒中患者因比较特殊,单一的护理模式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11-13]。而适时有效的康复护理模式可多角度、全方位的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护理干预,从心理上,让患者克服对疾病的恐惧,提高了患者生活和生理上的舒适度,了解了疾病的常识、预防及相关影响因素,提高了自身管理,对脑卒中患者出现的偏瘫等并发症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从而达到很好的治疗和干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对提高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依从性及aDL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因此对偏瘫患者,做好病情评估,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可以纠正患者心理障碍,使患者放下思想包袱,积极主动地参与康复训练。护士良好的沟通能力、娴熟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增强护患之间的信任感。个体化的训练计划,有利于患者采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训练方式,有利于患者训练依从性的建立[14]。患者家属的支持与配合,让患者感到被尊重,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变被动训练为主动训练,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偏瘫肢体的功能,使临床护理有效率明显提高。

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本研究中试验组由责任护士通过全面评估患者,制定出系统性、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计划,并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循序渐进的护理干预,对重点问题反复宣教、反复指导。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重视患者的认知、行为、心理和环境因素,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地认识疾病,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试验组由责任护士深入病房指导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功能锻炼,增加了护患双方的了解和信任,护理人员可以有效地发现患者存在的潜在问题,及时给予处理,增加了患者的安全感。同时,在护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交流不断加深,对患者的关心与爱护得到进一步体现,从而使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及临床工作有了充分的肯定,满意度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自理能力,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加快了患者的康复。患者主动性及配合性增强,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Kirkevoldm.theroleofnursingintherehabilitationofacutestrokepatients:towardaunifiedtheoreticalperspective[J].advancesinnursingScience,1997,19(4):55-64.

[2]millereL,murrayL,RichardsL,etprehensiveoverviewofnursingandinterdisciplinaryrehabilitationcareofthestrokepatientascientificstatementfromtheamericanHeartassociation[J].Stroke,2010,41(10):2402-2448.

[3]周晓娟,侯亚红,赵岳.连续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健康指导依从性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9,23(4a):884-886.

[4]代启燕.脑卒中偏瘫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J].全科护理,2011,9(2B):419-420.

[5]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223.

[6]张建华.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发生抑郁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6):29-30.

[7]吴时新,徐红,李妹芳,等.舒适护理对老年脑卒中恢复期病人舒适度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0,24(33):213-214.

[8]李鸿雁.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依从性及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8):11-12.

[9]周素萍,林强,蒋桂花,等.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9-11.

[10]LoewenSC,andersonBa.Reliabilityofthemodifiedmotorassessmentscaleandthebarthelindex[J].physicaltherapy,1988,68(7):1077-1081.

[11]崔欣,欧阳荔莎.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0,26(8):72-73.

[12]陈雪容,王永美,陈海英.康复护理训练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24):21-22.

[13]刘文静.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12):1435-1437.

康复训练计划篇9

关键词脑卒中家庭护理康复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128

脑卒中病人经积极的治疗及护理,尤其是近年来诊断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病情迅速稳定,但80%的存活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由于大多数患者基于经济的原因不能留在医院康复,而选择出院。因此进行家庭护理指导,让患者以良好的心态进行继续康复训练,可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资料与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80例意识清楚,能交流合作的脑卒中患者,实施家庭护理指导,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40~75岁。脑出血45例,脑梗死35例。

方法:按护理程序评估患者及其家属的生理、心理状态。如有无焦虑、抑郁、依赖、角色认知冲突、急切等心理状态;是否有偏瘫、语言不清、咽下困难、流涎、记忆等方面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经济收入等,通过评估获得最佳研究实证,结合临床专业知识、经验、患者需求[2],确定护理诊断,与患者一起制订康复护理指导计划,进行康复培训。出院后由康复医师、护士上门进行康复护理指导,具体第1个月每周家庭康复护理指导1次,第2个月、第3个月每2周1次,后3个月每月1次,每位病人共11次。康复护理方法多采用良性肢,定时变换,关节被动活动,早期坐位及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行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及中医的穴位按摩等[3~5]。遵循个体化、针对性的原则,康复医师、护士一对一训练病人的同时培训家属辅助技巧,以取得病人配合及教会家属为目的,并将康复计划写在卡片上,嘱病人及家属按计划执行。再留下有效的联系方式,以便及时帮助和指导。

结果

脑卒中患者实施家庭护理指导后,支持系统的积极性高,患者能以最佳的心情接受训练和主动配合,家庭关系融洽。6个月后全部回归社会,其中68例重返工作岗位,12例生活能自理。

讨论

大多文献研究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意义,而实际上在基层医院,病人迫于经济、生活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在医院进行康复,只要病情稳定,便主动要求出院,因此康复训练往往立即中断,患者不可能得到医护人员的持续指导,以致不能达到预期康复的目的。本研究中出院需要康复的占60%。因此我们加强了这类病人的家庭康复护理指导,针对性强,改变了过去那种常规的指导,而侧重解决患者康复的具体问题。临床资料证实:经有效的康复训练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结构和功能代偿、重组的产生,一些继发障碍如肌肉萎缩、压疮、关节挛缩、足下垂等都得到有效阻止,降低发发生率[6],提高了生命质量。

脑卒中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康复出院指导计划的实施,我们以人为本,耐心沟通交流,一对一在家训练病人的同时,培训家属辅助训练技巧,以取得病人配合及教会家属为目的,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自觉配合及参与康复,真正回归家庭和社会。

患者在家康复,节省医疗费用,减轻经济负担。脑卒中的康复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病人家属的密切配合,医护人员的细心指导和出院后的继续康复训练,并将延长到家庭护理中,才能降低残障率,达到运动功能最大限度恢复的目的。

结论:通过对脑卒中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指导,减轻了并发症的发生,杜绝了“废用综合征”的出现,降低了致残率。家庭康复护理即医生-护士-病人-家属“协同”,对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郎艳霞,王玉华.脑座中患者早期康复的探讨.国外医学护理分,2005,24(5):249.

2王艳,成翼娟.循征护理学.护士进修杂志,2003,18(1).

3崔丽平,赵凤春.急性脑卒中病人独立步行能力预测及康复护理.护理研究,2003,17(12):1383-1384.

4方定华,王茂斌,胡大萌.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5):265-266.

5张玉珍,苏凡,陈尊霞.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意义的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1,17(4):912-913.

康复训练计划篇10

一、全面实施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

(一)印发《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配套实施办法》,“工程”各个子项目都要严格按照配套实施办法来操作。

(二)确定定点医疗康复机构。定点医疗机构主要由卫生部门确定,定点康复训练机构主要以残联系统为主导,尽量把残联的康复机构纳入其中,承担后期康复训练任务。

(三)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先抓好试点,在试点成功地基础上及时总结推广。

(四)实行精细化管理。依托“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管理系统”这个软件,对“工程”实施实时、高效精细化、销账式管理。

(五)抓质量控制。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工程,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抢救性”。可抢救性的内在要求具有三个特征,一是残疾的可逆性,二是康复的最佳期,三是康复效果好。这就要求,在康复对象上,要选择低龄的、最具康复潜力的、家庭配合的;在医疗康复机构上,要选择优质价廉的、积极性高、负责的;在康复质量上,康复有效率和家长满意率都要达到优良以上;在康复过程中,要定期组织康复效果评估;在康复完成后,要追踪问效、定期回访,真正把好事办好,办成政府满意、社会满意、残疾人及其亲友满意的“民心工程”。

二、加快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建设

(一)强化康复人才培养。以国家实施康复人才培养百、千、万工程为契机,结合我省实际,投入专项经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一是举办多层次、多形式、多类别的培训班,抓紧培养0-6岁实用性康复技术人才。二是抓县级社区康复协调员师资培训,为每个县、市、区培养2名骨干师资。各地要高度重视康复人才培养工作,积极选送康复人才参加省里学习培训;要充分发挥康复人才的作用,做到人尽其才;要留得住人才,防止康复人才流失。此外,各地要按照省里下达的社区康复协调员培训任务,制定培训计划,扎扎实实开展培训,保质保量完成培训任务。

(二)为基层残联培植一批能承担儿童康复训练任务的康复机构。配置一批已有专业人才、有训练场地、有相应资质的残联康复中心,作为0-6岁工程的定点康复机构,在人才培养、康复设备、任务计划下达等方面给予扶持。

三、迎接全国社区康复示范县(市、区)检查验收

2010年是创建国家社区示范区验收年,拟创建全国社区示范县、市、区的10个地方,要按国家制定的验收标准,抓紧准备创建验收工作。各市要在第一季度先行进行督导,省里将于上半年进行检查督导,迎接国家检查验收。

四、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康复工作任务

根据2009年康复数据统计上报任务完成情况,合理调整任务计划,重点攻克任务完成有困难的项目,确保全面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各项康复任务。

(一)做好终期检查、验收准备工作。按照国家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和国家公益金项目,对贫困精神病患者救助、聋儿康复训练、残疾人辅助器具发放、假肢安装等项目的要求,完善受益对象的数据库和档案资料清理归档,在各地做好自查工作的基础上,由省康复办择期进行抽查。配合卫生部门一道实施好“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做好贫困白内障患者筛查工作。

(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意收集典型事迹和康复成果资料,为将要进行的“十一五”残疾人康复工作总结表彰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