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十篇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十篇

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4:07

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篇1

合众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众人寿)市场部总经理毕生在近期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指出,教育支出正在成为中国家庭子女支出上的大项,调查显示,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家庭子女总支出的76.1%,占家庭总支出的35.1%,占家庭总收入的30.1%。《2015中国家庭教育消费者图谱》统计数据显示,近5成家长每年家庭教育支出超6000元,近3成家长投入超过万元。因此,很多家长对孩子教育金的规划和积累往往从孩子刚一出生就开始了。

子女义务教育期间的教育支出还仅仅是很多家庭在规划孩子教育时的基础项,越来越多的家庭希望孩子能在国外完成本科及更高学历的深造。动辄几十万元的留学支出虽然很多家庭在经济上可以承受,但如果缺乏规划,势必会对原本的家庭生活质量或财务安全产生影响。因此,如何在不打乱家庭财务规划、不影响家庭理财目标的情况下筹备足够的教育金,成为很多父母关注的问题。

对此,毕生表示,教育金是用于支持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所需的一切费用,具有需求刚性强、费用数额大及持续周期长等特点,因此教育金积累一定要提前规划。越早规划,费用的积累就会越从容,压力越小,也越容易实现积累的目标。

教育金保险优势突出

银行储蓄、基金定投、教育金保险等都是实现教育金积累的常用工具,毕生认为,只要能达到足额积累,选择哪一种工具都是可以的。但他同时指出,在教育金规划中,教育金保险具有其他工具难以企及的先天优势。

强制储蓄功能

首先,教育金保险具有强制储蓄的功能,这是其区别于一般银行储蓄等看似灵活性更强的金融工具的鲜明特征。父母可根据对孩子未来所需教育费用的理性预期,选择具体的险种和保额。一旦教育金规划确立,投保人就需要按照条款要求定期交纳约定的金额,进而保证能够按时按需为孩子积累足额的教育金。

保障及豁免功能

教育金保险同时具有保险的保障功能,可以为投保人和被保险人提供疾病和意外伤害及高度残疾等方面的保障。一旦投保人发生疾病或意外身故及高残等风险,不能完成孩子的教育金储备计划时,保险公司会豁免投保人以后应交的保险费,相当于保险公司为投保人继续交纳保费,而保单原本应该享有的权益不变,仍然能够给孩子提供以后受教育所需的费用,确保教育金积累计划的实现。

理财功能

教育金保险的理财功能能够让投保人在教育金积累过程中抵御通胀风险。在保险金给付时,一般采取多次给付的方式,回报期较长。

财商传承

据毕生介绍,目前大多数教育金保险的保险金给付方式为年付,这种给付方式使得资金使用的灵活性较低。如果孩子缺乏对这笔用于全年的学费、生活费的规划,很有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挥霍,难以实现教育金的专款专用。因此,一款以月付为给付方式的教育金产品呼之欲出。

5月18日,合众人寿推出“合众高材生教育金保障计划”,该计划是由“合众高材生两全保险(分红型)、合众健康宝贝一年期重大疾病保险、合众顺乐住院医疗保险(2015)和合众附加投保人豁免保险费定期寿险”组成。“合众高材生教育金保障计划”一方面给孩子提供教育金,给孩子扫清求学道路上的资金障碍;另一方面还提供重疾保障、医疗保障,为孩子的健康保驾护航。

毕生表示,该保障计划的核心特点是“三金”“三保”及子女财商培养功能。三金分别为教育金、婚嫁金、养老金;三保分别为重疾保障、医疗保障、豁免保障。

教育金

“合众高材生教育金保障计划”提供最长达7年的高等教育金,用于本硕连读或出国深造,做到专款专用;同时可支持月领功能,让孩子合理支配财富,培养孩子的财商。毕生说:“父母在交费期每月进行一定数额的强制储蓄,对其本身而言也是一种良好理财习惯的培养。这种良好的习惯将在返还期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实现一种财商教育的传承。”

婚嫁金

三十而立,婚嫁之喜。婚嫁金是在被保险人30岁时,该计划专属的保险金给付,寄托着父母深切的祝福。

养老金

当被保险人60岁时,该计划一次性给付满期退休金。真正实现让父母的爱陪伴孩子的一生。

重疾保障

该计划提供23种重疾保障和3种少儿特定重疾保障,化解孩子成长中的重疾风险,为重疾治愈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医疗保障

保障期内,该保障计划提供日常医疗住院赔付,可应对生活中各种住院医疗费用所需。

豁免保障

全面覆盖投保人身故、全残风险,确保孩子享有的各类保障不受影响。

投保注意事项

父母为孩子配置保险产品很多时候都是一种爱的体现,因为珍视,所以希望能在自己经济条件较好时,付出一定金钱以便锁定孩子未来的幸福人生。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投保常识,很多父母容易因爱而陷入误区。毕生总结出以下几种父母为孩子投保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为子女投保的首要原则是先保大人,后保孩子。很多父母为孩子投保了保额很高的保险,但却不为自己投保,殊不知,自己作为家庭的经济支柱才是孩子抵御风险的最好屏障。因此,在为孩子进行保障规划之前,很多父母应该客观审视自己的保险是否足额。

第二,教育金规划越早越好。如果父母有意为孩子未来的教育支出制订规划,那么这个规划越早制订越好。孩子年龄越小,相应的保费也越低。且较早进行教育金积累可以拉长交费期,对于同样保额的规划目标,这样显然能够降低积累的压力。

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篇2

关键词:家长;教育方法;中学生;影响

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意义

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就必须要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真正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也就是说,父母应当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很强的教育能力。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孩子都是第一次,缺乏经验。因此,必须认真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制订好自己教育子女的计划。对人的教育是不能做实验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不仅需要家长有很强的责任心,对社会、对家庭、对孩子负责,也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仅凭善良的愿望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不同于任何其他的孩子,天生的条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每一个孩子的未来智力与才能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相同的,父母必须在研究与了解孩子这些特点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教育计划。虽然家庭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是相同的,但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具体来说,家庭制订早期教育计划的方法和步骤,主要是:

1.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确定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时机和方法。

2.了解孩子的智力特征,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以一门兴趣爱好为主,确定引导和开发的时机和方法。

3.了解孩子的健康特征,确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时机和方法。

三、家长如何教育中学生得到的启发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四、家长教育中学生的分析

根据一项对国内10000多个家庭的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孩子对自己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满意。有31.09%的孩子不喜欢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气与自己谈话;有18.05%的孩子对父母否定、贬低、侮辱自己表示不满;有5.16%的孩子指责父母经常威胁、打骂自己。应当说,威胁和打骂孩子是家长教育孩子无能的表现。父母文化程度低不要紧,文化程度再低的父母,都能够给孩子讲理,工人能讲出工人的理,但不能打孩子。家庭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条件,制订好培养孩子的计划,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做父母的需要吸取别的家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但不能照抄别人的经验,不能依着葫芦画瓢,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会成功的,只会引起孩子更多的逆反情绪。

五、对家长教育学生方法的思考

1.学生素质的养成不能脱离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其“核心素质”,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素质养成的“重中之重”。

2.学生素质养成的基础在家庭,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教育的责任与压力不能单方面地由学校和老师承担。

3.家长与学校共同负有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责任。学习兴趣(非功利因素)是孩子求知的原动力――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任务不能单纯地将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方面。

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应割裂与对立。能够对应试教育产生积极有效影响的教育,才是孩子们应当养成的真正素质,即“核心学习能力”。

5.在意志力、独立性、自我控制、成就动机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孩子才能形成持续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应当与学校、教师配合,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孩子上述个性特点的培养。

6.应试教育科目的具体学习方法与技巧必须经过系统的学习训练,必须经过反复摸索并灵活的运用和掌握。家长同样有责任、有义务向孩子传播和教授学习方法。

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篇3

一、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强化班主任职能

班主任是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班主任对家庭教育的组织和指导,可以采用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的互访方式。访问家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在家庭的表现和家庭教育情况,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表现,同家长一起研究教育子女的有效措施,以及征求家庭对学校的意见。甲方可以当着学生的面进行明访,也可以背着学生进行暗访。促成学校与家庭不过一起抓倾向,抓苗头,抓行为规范,光靠家访、校访取得家校联系是远远不够的,为弥补这一不足,我们建立了“家校联系卡”由班主任美洲与家长联系一次,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告诉家长,提出教育建议,再从“家长反映”栏里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某个学生一度不用心听课,作业连连出错,班主任通过家校联系卡告诉家长,建议家长观察学生,监督学生认真做作业。从“家长反映中”发现学生“进来回家晚,有几次晚上有人找他”。通过调查,发现该生原来迷上了足球,通过家庭双边配合工作,及时转化了学生,使该生学习成绩明显进步。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联系,保证了加、校教育的合力与同步,增强了教育的密度和力度。

二、用“家庭准则”发挥导向作用

针对部分家长不知道怎样教育和要求孩子的问题,我们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有关内容和家庭教育的有关要求抽出来,作为家长教育子女的重要准则。学校召开“家长会”时,把准则发给家长,人手一份,要求学生家长实施家长准则。监督学生,严格要求。有的条例,要求家长从自己做起,既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又有效的优化了育人环境。为加强家长教育子女的责任感,我们把部分后进学生的家长请到校,讨论其帮共教的方法,共同担负教育责任,合力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促进了差生转化。如有的学生,刚入学时,成绩较差,行为规范也不能自觉遵守,后来通过家校的共同努力,家长也能用正确的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终于,该生在各方面都有进步。在学校注重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思想指导下,家庭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三、开办“家长学校”,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与当前飞速发展的经济相比,家庭教育的方法始终没有取得大的进步,许多家长凭着自己在这方面的浅薄知识,来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其实,家庭教育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应该大力提倡在中学生家长中进行家庭教育的再教育,开办“家长学校”,是一种好方法。我校多年来就是这样做的。以班级为单位成立“家长学校”取得不同凡响的效果。

这种“家长学校”,功能多样,既可以帮助家长与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又可以向家长传播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介绍教育子女的具体经验和家庭教育的典型事例,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四、帮助家长制定家庭教育计划并指导实施

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篇4

一、开办目的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最亲近的终身教师。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教先从家开始”,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幸福,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才能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开办家长学校旨在向家长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改革发展趋势;讲授中学生生理、心理知识,探讨家庭教育正确方法;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使家长掌握教育科学知识,树立新颖“教学观念”;交流家庭教育成功经验,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二、主要工作

1、领导重视、计划落实。成立以校长为首的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订家长学校教学计划。

2、完善社区网络。成立家长学校委员会。继续完善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网络。及时反馈孩子在家庭、社会的有关表现,以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

3、讲授科学家教方法。积极开展理论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家长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办学品位。

4、请家长探讨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倾听家长意见,改进学校工作。

三、参加对象

全校所有在校学生的家长。参加者应达60。

四、组织领导

由家长学校校委会组织实施。

五、教学内容和日程安排

第一讲:20__年3月,开学典礼。理论学习、形势教育、家教方法、家教内容等。

第二讲:20__年5月,农村初中生毕业前培训与合理分流。

第三讲:20__年9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第四讲:20__年11月,学生管理与监护责任的探讨与落实。

地点:各年级教师,学校会议室。

教师:家长学校所聘教师,分年级授课。

六、几点措施:

1、做好家长学校的前期准备工作。密切联系双安乡党委政府及各村委会,精心组织安排,使家长学校成功开办,办出特色。

2、学员点名制度:原则上各年级学生的家长都要参加家长学校学习。家长接通知后要按规定时间准时到校,在班主任处报到注册。

3、分发双安中学《家长学校工作计划》、《学员守则》和《优秀家长评比条件》等计划制度,要求家长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努力塑造好家长形象。

4、结业考查制度:一轮学习完毕,学校将对家长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查,使家长掌握必备的家庭教育知识,科学地教育子女。

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篇5

1.多早开始存

与退休规划和购房规划相比,教育费用的开支最没有弹性,既不能不支出也不能减少或延缓支出,所以及早筹划十分必要。理财专家建议,子女教育金的储备应当从孩子出生时开始,越早准备以后就越轻松。既然子女教育费用需求已成为家庭理财的第一刚性需求,为人父母者当然应该尽早规划。

2.存多少才足够

日本趋势专家大前研一曾说:“投给孩子的资金,往往跟孩子的资质成反比。”因此,子女教育金要准备多少得看孩子的资质。从私立幼儿园到大学、留洋,再加上各个阶段所需的才艺费、补习费,初步估计,至少要100万元才够;如果从小就上公立幼儿园,一路念到大学,教育费用就会减半甚至更少,但至少也要二三十万元才够。但这钱花到哪一阶段,跟孩子学到什么程度以及他的个人意愿密切相关。

3.做好风险规划

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保护伞,这把大伞要稳固,孩子才不会受影响。因此在帮孩子存教育金之前,一定要先检视夫妻双方的基本寿险、医疗险够不够。以寿险来说,一家之主的寿险额度最好是家庭年收入的10倍。有备无患总是好的,万一哪天遭遇不测,也能给家人留下一笔钱以渡过困难期。另外,夫妻也要把最基本的医疗险一次买齐,包括实支实付医疗险、癌症险等。而包含夫妻及孩子所有基本保险费(不含储蓄险)的家庭总保费,最好控制在家庭年所得的两成以内。

4.量力而行

虽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但也别忘了给自己的下半辈子做些准备。以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期可能长达6年来计算,此时,为人父母者大约是43岁~54岁,这段时间既是支付子女高等教育经费的高峰期,也是自己准备退休经费的黄金期。有些父母为了送子女出国念书,甚至舍弃自己的养老金,大大降低了家庭的抗风险能力。每个家庭应该根据自己的财务状况,着手整理家庭资产负债表、每月收支表,看看每一年扣除房贷、生活费、保险费,以及夫妻两人的退休金后,还有多少结余,再根据结余,提供符合预算的教育资源。

5.设立教育金账户

设立子女教育金账户,独立进行分户管理及投资布局,避免孩子的教育金被挪用。许多父母常会因为家庭临时出现的重大支出,甚至是以为稳赚不赔的投资,而去动用子女教育金,这是错误的观念。

6.适合的投资工具

存子女教育金是10年以上的长期计划,选对投资工具相当重要。可以通过股票或基金存教育金,尤其是很多家庭每月能存的教育费不到2000元,在结余有限的情况下,如果父母懂得挑选基金,就可以用定期定额买基金的方式帮孩子存钱。如果完全不懂股票、基金,可以用银行零存整付的方式,或是买一份教育储蓄险。好处是等定存到期、保费缴费期满后,父母可以很确定地知道自己能拿回多少钱,不会发生赔本的情况。

7.适时停利赎回

存教育金的投资报酬率可以设定在10%~15%,父母只要看到绩效达到目标,就要全部赎回再重新扣款,并且每季都要检视基金标的是否仍符合自己的投资目标。儿童的教育基金也要注意存款与基金投资比重。若孩子年纪还小,可降低存款比重,搭配波动较大的基金,例如高收益债券等;反之,则拉高存款比重,并搭配波动度比较小的基金。

8.分阶段做配置

学费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多的,所以父母要把资源分配在孩子的每个学习阶段,才不会没等孩子上完学,就把教育经费花完了。根据教育阶段的不同,把子女教育金目标分成短、中、长期3个阶段。以短期资金规划来说,1年以内会动用到的教育经费,最好采用零存整付的方式,就算中途解约,只是利息打折,不会伤到本金。

中期的资金规划是1年~3年内需要用到的教育费,这个阶段可以把资金放在平衡式基金或是有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上。长期的规划是针对3年以后才会动用到的教育费,可以选择波动大的股票型基金来赚取长期的回报,如果担心赔钱的话,也可以选择教育金保险。

9.避开投资陷阱

一般父母存子女教育金的盲点,在于以为存得越多越好,投资赚得越多越好,无形中就会陷入为了多赚一点儿钱而不顾风险、买错投资产品等陷阱。如果真的不知道选择哪种投资工具,可以让理财顾问协助自己厘清理财目标,学习如何做家庭资产负债表、挑选适当的投资工具,并分阶段准备足够的教育金。

10.训练孩子的自立能力

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篇6

【关键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合作;和谐发展

随着计划生育的不断深入,独生子女越来越普遍,家长望子成龙的心也越来越迫切,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盼望得到高科技人才,“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成为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教育对人才成长的作用愈来愈明显,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把人才培养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他们对人才成长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一致时,学生成长的环境协调统一,教育合力就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相反,学生成长的环境就充满矛盾,教育不仅产生不了合力,还会被减弱和抵消,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阻碍。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携手并进,才能奏出一曲和谐的乐章。

一、学校教育的优势和弊端

德国教育家勒德尔曾这样描述学校:“学校,一个独立和精心策划过的、以思想和言论的准确性为己任的世界,充满着智慧的光芒。”的确,对一个孩子来说,接受学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活动,它最明显的特点是教育目的明确,教育组织严密,教育环境优越。它的中心工作就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以班集体教学为基本形式,受着一定时空和一个严密的教学组织形式的限制,要求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在同一时空中完成同一任务,也就是统一要求、材、统一进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就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使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生与物之间相互协调,在课堂教学形式的计划安排上,对教学的重难点、教法的选用和学法的指导,教学环节的组织和时间的分配,各种教学手段的配合,都要进行严密的组织。而学校教师一般都是从专业化的学校出来的,受过专业化的训练,他们能准确地把握教材的基本理念,能采用适合儿童需要的教学手段以及先进的教学设施来完成教学任务,使儿童在学习中不但易于接受,而且乐于接受,这样儿童学习起来就显得轻松和愉快。一个孩子从入学到大学毕业,经过十几年学校教育正规化的训练,大多数都能成为国家有用之人。但是正因为学校的制度化和正规化,也导致了学校教育的弊端:对社会变革反应迟缓、保守,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对学生不能因材施教,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使他们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二、家庭教育的优势和弊端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原始的教育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启蒙教育和全人指导的终身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的改善为家庭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使广大儿童获得了安宁、温馨、催人奋进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变得丰富多彩,教育形式生动活泼。由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其天然的亲子之情是无人能比拟的,他们之间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子女尊敬并依赖家长,这种尊敬和依赖往往会树立起家长在家庭能够中的权威性,家长的权威越大,对子女的约束性就越大,家庭与孩子相处时间长,能够较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对于孩子的个性需要等较之一般老师更熟知,因此,家长就可以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制定出有计划的、有针对性地教育,使自己的孩子能很好地发挥出他们的特长,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但是,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教育中出现了“四二一综合症”,即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个老人加上父母二人围着孩子转,精心为孩子营造起成长的“超级温室”,对孩子的培养出现了“四过”,即:过高的期望、过分的关心、过重的呵护、过滥的保护。很多家长都有“寒门富养”的意识,使我国的独生子女养成了:任性、自私,独立意识逐渐丧失、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奋斗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娇气、骄横、不合群、不善交际等坏习惯。我从事小学教育二十年,在与家长的交流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老师,请把我的子女管严一点,他在家一点也不听我们的话,但对老师的话却言听计从。”从家长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家庭教育的弊端。

三、家校携手,奏一曲和谐的乐章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才能实现和谐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现实教育中,家长是否有效地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教育,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教育效果。由于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很多家长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教育孩子。目前仍有10%的家长认为自己把孩子送入学校,教育孩子的责任就理所当然地落在学校,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造成了一系列学校教育无法解决而家庭教育又放弃责任的教育过失问题。

家校合作,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教育环境,能协调家校双方的力量并形成合力,避免家庭和学校教育效果的相互削弱和抵制,双方协商一致,又可防止社会不良现象对学生的侵害,不给不良现象以可乘之机,使我们的教育和谐发展,发挥出最大的教育效能。

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篇7

自19世纪70年代开始,家庭扫盲计划就在美国、英国等国家推行,而对于新西兰来说,此类计划仍较为新颖。“家庭扫盲”(familyliteracy)这一术语至今尚未形成统一定义,通常是指父母和孩子之间互动式的读写和学习活动及父母参加与孩子教育相关的培训和使其能自足的读写训练,重要的是意识到成人参与者本身就是学习者。

1996年,新西兰国际成人读写能力调查(internationaladultLiteracySurvey,iaLS)引发了人们对成人读写能力的关注。调查结果显示,约1/5的新西兰成人存在明显的读写障碍;调查同时表明,人们对于提高读写能力的需求不限于特定的社会群体。随后,政府制定了一项国家成人扫盲策略,强调家庭成员的参与,并在不同工作场所实施多样化的成人扫盲计划。这项国家政策的出台为新西兰有读写需求的成人增加了学习机会。近年来,许多组织都相继开发了家庭扫盲计划,包括父母和孩子共同学习和单独学习的模式,因为大部分有读写和计算障碍的儿童来自于父母存在同样障碍的家庭。经证明,家庭扫盲计划是一种解决识字问题、缩小代际差距,并抑制此问题延续的有效途径。此类计划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使父母和孩子一起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马努卡家庭扫盲项目

马努卡家庭扫盲项目(themanukauFamilyLiteracyproject,mFLp)由马努卡教育之城基金会(Cityofmanukaueducationtrust,Comet)扫盲工作组(Literacytaskforce)发起。该基金会设在奥克兰州马努卡市南部,是一所非营利性机构。该地区是新西兰经济最落后的区域之一,且居民的文化背景不同。马努卡是奥克兰的第三大城市,发展迅速,有超过165个不同民族群体,包括许多原著毛利人和太平洋岛居民。该地区的成人和儿童数量庞大,根据国际扫盲调查的数据,他们很少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这导致其读写能力低下。因此,马努卡教育之城基金会扫盲工作组主要面向这个区域的毛利人和太平洋岛民,鼓励并支持他们获得受教育机会。此外,该基金会还和95所小学、40所中学,以及商业和社区合作伙伴一起开展工作。

该项目起初受到美国国家家庭扫盲中心(nationalCentreforFamilyLiteracy,nCFL)和一些相关项目的影响,并借鉴了这些项目的模式。美国国家家庭扫盲中心位于肯塔州路易斯维尔市,2002年,该扫盲中心工作人员的造访为马努卡家庭扫盲项目的设立提供了最初始的推动因素,即资源材料和员工培训。该项目设立了两个试验区。2003-2004年,这两个试验区的项目运作十分成功,于是,2004-2005年又分别增设了第三个和第四个试验区。随着项目进程的不断深化,马努卡家庭扫盲项目也日趋成熟,并开发出适应当地环境和理念的实施方案。

三、项目实施:方法和途径

马努卡家庭扫盲项目是一项代际项目。一位成人家庭成员,如母亲、父亲或是祖父母参加成人教育课程,其学习地点与孩子在同一教学点。该项目的两个教学点都在小学教室,还涉及3个合作机构――一所幼儿园,一所小学,一个高等教育提供者。幼儿园和小学负责参加项目的儿童与其父母或者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这是项目最重要的部分,即亲子时间(parentsandChildtogethertime,paCtt)。事实上,迄今的经验表明,在不同的教学点,项目会有所不同,这是因为每个地方都有自身的特征和优势。尽管如此,家庭扫盲在所有地方却显示出了同样的框架。在新西兰所有的教育方式之中,马努卡家庭扫盲项目标志着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它跨越了不同的年龄段,并从一系列不同的机构寻求资金支持,如社会发展部(ministryofSocialDevelopment)和高等教育委员会(tertiaryeducationCommission),所以它并不能简单地被归于传统机构。

(一)亲子时间

这种模式包括成人在其孩子学校参加培训项目,成年教育工作者受雇负责帮助成人了解孩子的成长,同时还有一些其他活动,比如与孩子一起完成阅读和算数作业。亲子时间每天约为20分钟,一周有4次课程,这吸引了那些重视亲身参与孩子教育的家长。

(二)目标群体

该项目主要针对成年学习者,因为历史上新西兰的教育体制并未充分考虑女性利益,所以项目的参与者多为女性。为大幅提高该地区人们的读写能力,项目主要针对低技能工人,以及那些有读写、计算和语言障碍的人群。这些成人大多未完成学业便早早离开校园,其基本技能低下,从事着技能低、地位低的工作。这不仅影响父母的信心和抱负,同时也影响他们的家庭,即孩子的未来。因此,家庭扫盲项目针对这些家庭,旨在通过教育建立起父母和孩子对未来的信心。

(三)项目目的

家庭扫盲项目旨在帮助那些希望支持孩子学业但自身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长提高其基本技能。这是一种以成人家庭扫盲教育、父母教育以及亲子时间为基础的传统模式。重要的是提高成人的读写能力,在他们帮助自己的孩子提高技能水平的同时,自己也可以继续参与更高层次的教育项目或就业,这样他们就可以自信地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

成年参与者每周学习30小时的课程,课程设置涵盖阅读、写作、计算技能和育儿技能,并获得在家庭生活中可能需要的知识,所有课程都强调基础技能、早期发展研究以及教育发展项目。参加该项目的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学习常规课程,每天和父母拥有20分钟的亲子学习时间。创造时间让父母和孩子共同学习读写技能并参加教育活动是家庭扫盲项目的主要目的。课程主题和活动都是家庭扫盲教师与父母共同设计的,从而使家长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教育过程。

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篇8

一、强化领导责任,完善组织保障机制

关爱女孩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是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需要全社会综合治理、齐抓共管的系统工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以分管市长为组长,宣传部。人口计生、卫生、民政,公安,工商,食品药品监督、团委、妇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广泛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工作职责,并定期召开会议,互通信息,讨论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了关爱女孩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的领导。同时,要求各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部门之间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关爱女孩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工作,真正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局面。

二、强化孕情监督,完善规范管理机制

建立了有效的孕情监控体系,进一步强化孕情监测,提高早孕发现率,实行孕情跟踪随访个案追究制,对正常怀孕的妇女,尤其是对怀孕第二胎的妇女,做到定期随访,指导孕期保健,最大限度地防止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现象发生。此外,建立健全了准生二胎对象孕情跟踪服务制度、人工终止妊娠手术制度,终止妊娠药品管理制度、计划生育合同管理制度,自然流产报告和核查制度、B超操作人员技术服务制度,孕妇B超检查登记制度、婴儿出生与死亡通报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医技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服务规范的教育培训,严格执行机构许可准入和人员资质认定,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确保母婴健康,大幅度减少或避免女婴的非正常死亡。

三、强化整治工作,完善综合治理机制

制订出台了《关于打击“两非”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实施意见》、《关于集中开展打击“两非”治理性别比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关于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相关文件,协调有关部门加大打击“两非”行为的力度。一是部门联动。协调卫生,公安,药监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定期对各级医疗保健、个体诊所开展联合执法检查,整治终止妊娠药品销售市场。二是区域联动。与周边地区建立区域协作机制,签订打击“两非“定期协调双向交流协议,开展区域联防联治,群防群治工作,建立边界地区联席会议制度,互通情况、信息共享,定期联台执法,协作查处跨界“两非”案件,有效堵塞、清理“两非”事件的漏洞和死角。三是上下联动。市,区,镇三级上下联系沟通,建立了“两非”案件年终报告制、重大案件随时报告制和问责制,及时汇总通报“两非”案件进展情况,实行重点调度。同时,把“两非”案件的突破和处理结果作为关爱女孩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责任。四是社会联动。建立了有奖举报制度,充分发动群众检举、揭发“两非”和溺弃、拐卖女婴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两非”案件,动员全社会尊重女孩生存权利,维护妇女身心健康。

四、强化舆论氛围,完善宣传教育机制

在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中,我市始终坚持把宣传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注重舆论先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一)抓宣传,营造关爱女孩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新氛围。充分利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等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以人为本,男女平等。生男生女一样好等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引导育龄群众改变传统观念。加快社会宣传舆论环境建设,全市普遍建起以关爱女孩,男女平等为主题的人口文化园区,在车站,高速公路等公共场所设立以关爱女孩、打击“两非”为内容的大型灯箱广告,宣传栏、宣传一条街,生育文化长廊,生育文化广场等设施,营造关爱女孩的社会环境。

(二)抓特色,构筑营造关爱女孩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新平台。一是针对女孩正面临青春期这一特殊时期,通过讲座,互动课堂、观看教育片等形式积极组织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同时,为了解女孩对青春期生殖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在生殖健康知识方面的需求,在全市初、高中女生中发放生殖健康知识问卷6000余份,形成了分析报告,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青少年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二是在全市开展“女童自护课堂”活动,有近千人参加了女童自护课堂。

五、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利益导向机制

为了进一步建立和落实有利于计划生育女孩家庭的利益导向政策,褒奖扶持计划生育女孩家庭,推动出生人口性别比工作的综合治理,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建设的意见》,在政策方面向女孩及其家庭倾斜。

(一)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女孩家庭的利益导向政策。足额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每月10元。农区独女户每月20元,乌达区农区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上调,独女户父母每月调至了30元;对政策内独女户、双女结扎户分别一次性奖励2000元、3000元,对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的家庭,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一次性发放补助金10000元。

(二)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女孩家庭的养老保障政策。为了减轻计划生育家庭缴纳养老保险金的负担,由政府出资为农区计划生育家庭参保给予补贴。对农区实行计划生育独女,双女户父母参加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政府给予10%的补贴。在制定生活保障制度时,向计划生育女孩家庭倾斜。

(三)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女孩家庭的医疗保障政策。对农区独女家庭和城镇享受低保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及其父母在辖区内各医院就诊时免收挂号费,减免20%的检查费和治疗费。在实施新型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中,对农区计划生育女孩家庭的参合费个人缴费部分实施全免。

(四)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女孩家庭的教育助学政策。为了帮助更多的女孩走进校园,接受良好的教育,建立扶贫助学制度,为城镇特困户的独生子女发放扶贫助学金,为考入大学和高中的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女孩提供2000~5000元不等的助学金。为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农区独生子女家庭女孩初中毕业报考高中时,教育部门给予录取分数线降10分的照顾。

(五)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女孩家庭的脱贫致富政策。把贫困计划生育女孩家庭优先纳入救助范围,对困难计划生育女孩家庭实施扶贫救助、爱心救助和创业培训救助。优先安排女孩及女孩家庭成员培训和就业。将扶贫资金优先安排给生活困难的计划生育女孩家庭,用于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扶持她们尽快致富。农区在划拨住房宅基地时,对计划生育独女户、双女户增加一定数额的面积。在建房时,给予计划生育独女户优先照顾。

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篇9

关键词:单独两孩;政策;人口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制度为了适应社会,也在不断改善。所以一直以来,我国的生育政策都在调整。20世纪70年代,倡导“晚、稀、少”,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1980年开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013年11月,十放开“单独二孩”政策。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外,其中提到“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一政策一经提出,就引发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争议,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一、提出“单独两孩”政策的背景分析

任何政策的提出,都具有它提出的意义。政策是根据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矛盾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调节和解决现有的问题。因此每个政策都具有它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1.人口增长惯性趋弱,增加劳动力供给

近几年来,计划生育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家庭出现了独生子女,包括农村也在内。原来养育小孩为了养老的传统思想也随着社保的加强而慢慢减弱。甚至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们,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工作问题等原因,出现了丁克家庭,双方忙于工作,不愿要小孩。导致了我国生育水平稳中有降,人口增长惯性趋弱。1970年我国出生人口2739万人,净增2321万人;2012年出生人口1635万人,净增仅669万人。

另外,劳动年龄人口供给逐渐减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我国是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13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2亿以上。预计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4.4亿左右的峰值,进入超级老龄社会。所以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有利于改善日益突出的人口结构问题。

2.妇女总和生育率下降

我国人口总量峰值应控制在15亿人左右,妇女总和生育率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在1.5至1.6之间。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急剧影响着人们的身体状况。环境污染对于身处其中的我们来说,其影响不言而喻。但是不仅于此。如果女性受到装修及家具污染、电磁辐射污染和厨房油烟污染等污染的伤害,很可能会影响到其生育健康,并影响胎儿的发育。所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实施“单独两孩”,为保持生育水平总体稳定,力在必行。

3.调整出生人口性别比

由于受到“男孩才是自己的,女孩是在为别人养”传统观念的影响,女孩严重受到鄙视与遗弃,造成男女比例失调。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也发生了变化。2009年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所下降,但仍严重偏离正常范围,目前已多生出2200万至3400万男孩。

对此,按照概率计算,在没有性别选择的情况下,如果一个家庭只想生1个孩子,且要满足95%的家庭生育的是男孩,平均需要生育1.90次至1.93次;如果一个家庭想生2个孩子,且要满足95%的家庭能够得到1个男孩,平均需要生育2.94次。在自然生育状态下,多生是达到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的唯一手段。“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后,未必能使出生人口性别比恢复正常,但一定能使其下降。

4.提升家庭发展能力

我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减,从1982年的4.43人降至2010年的3.10人,独居老人家庭比例有所升高。我国现有独生子女家庭1.5亿多户,出现一些“失独家庭”等特殊困难家庭。家庭的婚姻、生育、养老等传统功能有所弱化,抵御风险的能力下降。

‘单独两孩’从政策上终止了‘4-2-1’的家庭结构,避免出现‘独二代’家庭,即父母、子女两代人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缓解家庭的代际结构,有利于家庭经济社会功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家庭的抗风险能力。

二、“单独两孩”将带来的挑战

众所周知,每件事都具有两面性,任何事再给我们带来利益的同时,同时也会伴随着弊端。“单独两孩”政策亦如此。我们在解决旧的问题时,它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给我们的公共事业、家庭都带来了新的挑战。

1.为公共事业带来了挑战

“单独两孩”政策使得总人口在2030年达到峰值14.53亿,峰值时间推迟4年,但峰值人口增加1500万人。总人口数量的增加,无疑加剧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资源环境分配的竞争性。

一是加剧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竞争。单独两孩政策使得总人口在2030年达到峰值14.53亿,峰值时间推迟4年,但峰值人口增加1500万人,2050年总人口为13.85亿,比现行生育率至少增加5000万人。总人口数量的增加无疑加剧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资源环境分配的竞争性。

面对当今资源短缺,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原来人口基础上在增加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和资源的竞争力将会剧增。对于现在还未就业的,缺乏资源的人来说,给他们带来了新的生活压力和对未来美好生活追求的强大竞争。

二是基层计生服务管理能力面临考验。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恰逢卫生、计生机构调整,按进度,省级卫生和计生机构合并今年完成,乡镇、街道一级机构整合明年完成。此间,应尽量减少基层计生人员受机构调整影响情绪波动,放松和削弱计生工作。

俗话说,梦想是美好的,道路确是曲折的。这话一点都不假,“单独两孩”政策的提出,代表着一部分人的愿望,可是要实施此政策却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很多独身子女家庭,原先领了独身子女的奖金,然而“单独两孩”政策出来后,他们也希望生第二胎。可是对于已经办理了独生子女证,且领了独生子女奖金的家庭,又该如何处理。给卫生和计生机构带来了新的管理问题和挑战。

三是公共服务、管理和保障亟须跟上。新政实施后,三五年可见到效果,出生人口增长将对医院、幼儿园、学校等公共资源造成一定压力。浙江湖州某妇幼保健院院长对在当地调研的乔晓春说:“单独两孩政策,对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件好事,但对我们而言,是个不利的消息。大量高危人群集中生育,我们医院承受不了。此外,孕前免费优生检查的数量急剧上升,也给医院带来困难。”

原本我们公共服务还不到位的情况下,如今哪都还是人满为患的今天,医院排队挂号,车站购票排队,马路堵车等在原来有限的公共设施和保障的情况下,“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将会给现有的公共服务领域带来新的压力,将会给社会又带来了新的挑战。

2.对家庭带来的挑战

家庭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成长环境,家庭的环境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的教育直接影响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可以说家庭是孩子塑造健康人格,预防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

一是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培养孩子的成本逐步提高。常听到大人说“现在的小孩,就是用钱垒起来的。”现在,在城市里养育一个小孩的成本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面对当今社会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竞争力,学历也成了面试的门槛。为了给孩子有不错的未来,很多家长从胎教就开始教育,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从幼儿园、小学、高中、到大学,甚至硕士,博士,经济上就给家庭带来了压力。

如果再生第二胎,可想而知,负担至少将会增加一倍。对于两个原本就是独生子女的父母,上面有四位老人,再加上两个孩子,总共要赡养和照顾六个人。不言而喻,这样的家庭负担有多重,除了教育外,还有生活上,吃穿住行等。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生活条件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又将会给多少家庭带来新的,承重负担。

二是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挑战。家庭教育对每个孩子都很重要,一个人的素养如何,与家教息息相关。原本就是独身子女的父母,他们小时候家里就他们一个人,习惯了对独身子女的教育。现在“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他们面对两个孩子的教育没有任何教育经验。原本他们就是独身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已经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现在面对两个小孩,他们将如何教育。如果还是按照他们原来的经验来教育的话,他们将会成为两个孩子的孩奴。

‘单独两孩’政策试试的同时,面对‘4-2-2’的家庭,还应该开办家长学校,让所有家长都能到家长学校接受培训,并实行合格家长认证制度。通过培训,帮助家长掌握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提高建设文明家庭,全面提高家庭素质,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单独二孩”政策的提出具有它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我国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的成果。如今“二孩”政策,体现了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都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它将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优势,准备更为有利的人口条件,也保证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对我国这一阶段的人口过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任何一个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再给我们带来利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弊端,对于社会与国家而言,应该做好相应的准备和应对措施。对于家庭而言,应该理性的对待,不要盲目地跟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要不要养育第二胎。作为自己的后代,我们都希望给他们创造最好的条件,让他们最好的教育,如果我们做不到,提供不了好的成长环境,那就选择放弃。这样不管对我们,还是对社会都是最好的交代。

参考文献:

[1]田茂勋.关于“单独二胎”政策实施问题的几点思考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管理观察2014年

[2]何方芳.计划生育奖励政策落实难现象应引起关注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3).

[3]王伟.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查与思考人口与计划生育,2002(4).

[4]湛江中公教育网时事政治专栏.中央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

孩子的家庭教育计划篇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的决定,立即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生还是不生,颇让符合政策的“单独”夫妇感到纠结。目前全国独生子女规模约在1.5亿左右,已婚“单独”家庭约3300万左右,生育一孩没生二孩的“单独”家庭在1000万至1200万之间。根据学术界众多的生育意愿调查估计,考虑到不孕、不育、不愿等因素,全国所有“单独”夫妇中最终有生育二孩意愿的家庭只有六成左右。这是大部分“单独”夫妇权衡了养育孩子的成本和效用后的决策结果。

养育孩子成本过高会使一些“单独”夫妇选择不生二孩

把一个孩子抚养成人,其成本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包括按照社会正常标准,~个新生孩子从孕育到出生的费用和衣、食、住、用、行的费用,还有孩子的教育费用、医疗费用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费用,此外还有保姆费用、父母正式或补贴给子女的婚姻支出。按照中国人的习惯,抚养年限一般是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大约需要22年的时间。即使平均一年花费2万,也需要总计44万元,还不包括小孩结婚后单独立户购买住房的费用,对一般家庭来说这无疑是笔巨大的开支。

此外,还有间接成本。因目前我国相关的家庭福利制度还很不完善,不能为新养育孩子的父母提供经济和工作上的保障,导致夫妇为抚养和培育一个新增孩子损失很多受教育、增加收入或事业上升的机会,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夫妇生育二孩的意愿。

在我国符合二孩生育政策的夫妇中,不少是白领阶层,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或正成为城市新的中产阶层,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看问题比较理性,热心于自身的实现和发展。一方面,他们生活方式超前,偏爱自由、玩乐和享受,生育更注重孩子的质量,不愿意生育二孩;另一方面,由于抚养孩子的成本太高,效用递减,孩子的价值不高,也会制约一些夫妇的二孩生育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