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健康管理的内涵十篇健康管理的内涵十篇

健康管理的内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4:22

健康管理的内涵篇1

【关键词】社团活动;大学生心理;心理健康教育

以共同兴趣爱好、共同价值观形成了大学社团,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社团活动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进行自我锻炼的机会和平台,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网络。

一、社团活动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意义

1.高校社团活动是高校学生进行心理互动的重要平台

高校大学生存在着从高中相对比较封闭的自我管理向半社会化的开放的自我管理的过渡。因此就需要有相应的心理互动平台为其提供互动的关系和平台。这种平台提供是进行朋辈互助的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整的重要途径。高校社团开放的心理互助平台具有发散性的特征。这种发散是从一个心理节点到关系复杂的心理网络的过程。这种发散性能为高校大学生心理管理提供相对开放的管理,不但可以从一个心理平衡转化为另一种心理的平衡,还有利于形成不断进行群体心理更新的和不断进行群体心理调适的自我更新机制。但是这种求助需要相关的制度保障。因此就需要相关的高校社团管理者提供相应的引导。

2.高校社团活动是高校大学生群体形成的重要机制

高校大学生心理互动包括了群体心理互动和个体心理互动,因此,存在着群体心理行为和个体心理心理行为。群体心理行为需要相应的群体互动平台,而高校大学生的社团活动刚好为大学生群体心理互动提供了平台,这种平台是以相关的管理机制作为管理保障的,这种保障是由高校管理者作为社团中大学生心理互动的关键的引导者,并将高校社团的管理要求和国家相关的教育理念作为引导的重要内容,保障了高校社团活动目标的正确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在实践过程中,高校社团能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有效的心理互动的救助,同时也是高校大学生进行朋辈互助机制形成的重要保障。

群体心理行为的互动为高校大学生进行个体心理行为互动做了准备。个体心理行为互动需要相关的群体心理行为作为依据,并在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心理趋向中进行自我心理的调适和完善。高校社团活动中的人际互动和群体形成,有利于高校学生群体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非正式组织的形成。这种形成机制是对高校学生个体心理行为的导向。当然个体心理行为和群体心理行为之间相互的互动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具有相互影响的作用。这种互动都可以在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这个载体中实现。

3.高校社团学生活动是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手段

高校大学生社团是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出现的,是学生进行素质工程提升的重要渠道和手段。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对高等教育基本理念和素质教育理念有效的实践和继承,希望通过高校大学中的社团活动向高校大学生进行传递。学生在这种传递和互动过程中有利于形成自我价值取向和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是在社团活动多维的关系和价值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具有较广泛的内涵,例如基本的技能、性格形成、价值取向、社交技能、专业技能等等都是属于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而除此之外素质教育需要相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依托。专业技能或者价值取向等都可以通过课堂教育等进行相关的传授,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有课程的教育,也需要有进行实践的平台和渠道来践行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同时通过实践来内化为具有自我约束能力的心理行为特征。这种可以在高校社团活动中得到实现,同时由于这种互动是多方的关系互动,因此这种心理健康互动关系具有参照的特征。大学生可以在群体心理健康互动过程中通过与朋辈之间的关系参照对自己的心理行为逻辑进行修正,得出具有自我意识的价值特征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具有客观的心理价值和意义。

二、我国高校依托社团活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高校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脱离

高校素质教育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脱离,主要表现在高校学生社团与高校素质教育之间的内涵分离、高校素质在学生社团活动中不能得到有效的反应,学生对高校素质教育高校社团活动的表现形式产生反感等。首先是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缺乏素质教育内涵的指导。高校对于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强调了素质教育的形式和素质教育的表象,而忽视了内涵与活动之间的有效结合,以至于出现了素质教育内涵只是空头上谈的缺乏有效的实践,同时高校学生的社团活动缺乏有效的内涵建设和素质内涵融合,使得在活动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念作为指导,只是一味的表现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现行为,而忽视了其真正具有价值意义的内涵建设和品牌建设。这种品牌和内涵建设需要有学生的心理的相心力,这种相心力的培养和维护需要有相关的心理教育作为基本保障的,而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管理者将心理健康作为单一的管理职能和教育功能从学生社团活动中分离出来了,这种分离导致了学生社团中由于群体之间的关系互动变得单一,学生之间的心理变成只是单一的工作交流,缺乏有效的心理互动和心理参照,以至于朋辈之间的心理互动只是空谈。

2.强化了社团的活动性忽视了心理健康的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中的活动组织和举办强调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度和群体参与性,对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形式缺乏科学的设计,这种设计也忽视了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基本的功能要求。首先表现为强化了社团的活动性,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有效的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来选择活动、组织活动和进行活动的效果反馈。社团活动往往会出现活动搞得很热烈,但是实际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在于对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缺乏有效的合理的内容融入。因此需要关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与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进行融合问题。其次由于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群体的认知度,高校学生活动社团往往会选择学生普遍认为的价值理念和活动形式作为其进行活动的主要内涵,因此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忽视了具有向上的积极的价值导向,而是一味的从众和趋同。其次高校学生社团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缺乏有效的制度设计。这种制度设计需要有学校社团管理部门进行制度设计和运行模式的设计来具体完善。

3.高校心理教育与社团活动设计之间缺乏管理和运行机制

高校学生的心理教育与社团活动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机制,这种融合机制缺乏主要表现为内涵之间的缺乏融合,管理模式之间缺乏融和,运行实践之间缺乏协调。首先是两者之间的内涵之间的融合问题。高校管理者由于过分将管理职能进行了细分,使得社团管理与心理教育进行的分工和职权分离,这种分离不利于两者之间的内涵和价值导向的融合。同时由于分工和职权分离,出现了管理过程中的部门协调问题。在管理的实践中由于部门之间的相互比较和封闭,价值融合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社团活动管理之间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过分的强调了学生社团活动的学生价值的迎合忽视了各种功能之间的有效整合。尤其是学校管理者虽然进行了部门之间的有效分工但是在分工过程中缺乏制度设计和管理流程设计,使得在实行过程中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对策研究

高校需要根据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情况和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具体实践要求进行制度设计和管理模式选择,并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心理健康的实施效果的评估和管理反馈的有效控制来提高高校社团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1.高校管理者需要认识两者之间融合的重要性

高校管理者在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并未意识到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与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和融合。首先,需要理清楚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内涵的相关性。因为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的统一要求,因此在融合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机的配合和共同价值的确定和管理模式的选择。需要从管理层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强化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和社团活动中的重要性,并通过管理过程中不断向教育的各个部门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种管理之间的关系和融合要求。形成相关的教育理念框架,在制定学生的教学素质培养计划和目标时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课程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在社团活动的导向过程中需要强化其心理教育的职能,指导学生如何设计社团活动的目标和形式强化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

2.制定社团活动形式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制度设计首先要考虑社团活动的活动计划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计划之间的关系。通过高校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专业研讨,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并形成统一的相关的管理目标,并将其从管理理念和抽象的管理想法转化为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管理实践。通过对高校中课程设计和活动模式的选择来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计划的实践要求,并通过教师和管理层的实践来强化这种管理理念和管理要求。其次需要通过相关的制度和法规来规范社团和教学在心理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这种制度需要在高校总的制度框架下对相关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同时将社团活动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管理中脱离出来并进行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管理目标和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实际。这种制度需要在各个部门互动的基础上形成,并得到各个部门的认可和肯定,使其更具有实施的基础。

3.成立相关的心理健康监控机制

这种依据高校社团管理和学生心理健康管理机制构建的心理健康监控机制能对高校的心理健康进行时时的监控和效果评估。因此,在心理健康管理的过程中,其主要发挥有效的评估和有效的控制两个职能。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评估关键问题在于健康指标的设定和健康指标的有效测评。这种指标的设定需要在对高校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管理实际进行有效的分析和监控,分析当代学生的心理特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根据实际操作过程中管理要求和可操作选择符合测评要求的监控指标,同时需要在测评过程中分析其测评的信度和效度,保证测评的有效性。其次是对管理过程的有效控制,其包括了社团管理前的目标的控制,社团实践过程中的偏向控制和社团实践过程后的效果控制。不仅需要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管理与目标之间的偏向,同时也要及时将控制和测评的结果反馈给管理,以利于在第二轮的社团管理过程中及时进行目标的改进和制度的完善。

参考文献:

[1]石国亮,万磊.试析大学生社团的现实困境与突围之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3).

[2]朱坤倩.论大学生社团发展及其建设途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03).

健康管理的内涵篇2

一、2013年第四季度工作完成情况.

1、新农合补偿体系更加健全,惠农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为了从根本上体现党和政府的惠民举措,彻底解决老百姓“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问题,我们始终坚持“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工作原则,扎实推进保障体系的各项工作。2013年,全区参合人数为348822人,参合率为100%。参合农民受益人数64131人次,发生住院医疗费用总额20405.49万元,可补偿范围内医疗费总额14938.55万元,实际补偿金额7290.81万元。新农合对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全区农村儿童白血病和先心病的补偿比已超过70%,符合民政医疗救助条件的家庭还可再获20%的补助。在全市各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出院即时结报,即时结报率95.96%。出台按病种付费的办法,对种特殊病种确定了按病种付费标准,在此基础上对先心病、白血病等20种重大疾病提高、统一了补偿比例和标准。为确保基金的使用安全,强化监督管理,规范保障行为,充分发挥利用行风监督员、社会各方面监督作用,确保了基金使用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安全性。真正使全区广大农民的受益面不断扩大,受益水平全面提高。

2、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更加规范,实施范围不断扩大,群众负担显著降低

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我区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根据《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目录》,精心筛选基本药物230个品种690多个规格,实现了基本药物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定价,保障了基本药物的质量和供应,基本药物制度覆盖率达100%。同时,将目录内药品全面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报销目录,确保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有效落实,基本药物使用率达100%。全区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已全部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度,基本药物价格实际下降比例达15%。2013年基层医疗机构门诊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3.9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收入占基层医疗机构总收入比重从20__年的41.7%下降到38%,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次均费用从20__年42.03元下降到40.25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次均费用从20__年812.58元下降到796.19元,有效减轻了群众看病负担。

3、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服务更加到位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最终目标是使城乡居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公共卫生服务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2013年实施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等11类国家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区累计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建档人数为400450人,建档率84.84%,电子建档共计399878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共登记管理38075人,管理率达87.74%。已登记管理高血压患者46004人,健康管理率64.98%,规范管理率58.13%;登记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8415人,管理率25.47%,规范管理率66.74%。精神病患者登记管理1564人,检出率3.31‰。

今年全年全区产妇总数4671人,活产数4709人,住院分娩率为100.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90.08%,孕产妇死亡率0,儿童系统管理率94.80%,婴儿死亡率4.7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6.88‰,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0,母乳喂养率93.96%,出生缺陷率6.77‰。2013年1-9月份已发放叶酸3269人.2013年儿保科对全区133所托幼机构进行卫生监督管理,举办了涵江区幼儿园卫生保健员培训班,参加培训保健人员43人次,卫生保健指导,托幼机构卫生管理率100%,计幼儿健康体检12308人次,幼教职工健康体检610人,合格发证589人。发放宣传资料3000份。

4、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一是继续开展“三好一满意”、临床路径管理和优质护理工作,不断提升医疗机构内涵建设,并聘请10名政风行风监督员对医疗服务进行实时监督,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态度和服务水平,为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是认真落实“五统一”管理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三是严格绩效考核,引进激励机制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四是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人才培养机制,继续实施对口支援办法,从而整体提高全区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

5、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新的机制不断完善

我区被确定为全省首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县,经过深入调研、审慎研究、多方论证,初步确立了以实施药品零差率、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核心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思路,20__年12月1起,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将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调整到位。同时,涵江医院继续推行规范服务、院务公开、优质护理示范、临床路径实施等十项惠民措施;加强以人才、技术为核心的能力建设,提高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服务水平;加大督查力度,有效控制了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群众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

6、合理用药及业务培训圆满完成

我区的乡村医生队伍存在着年龄老化、诊疗水平落后、过度治疗、不懂网络等问题。为此,我们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出台培训制度方案,对全区329名乡村医生进行合理用药、基本药物临床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健康教育进行强化培训,大大提高了乡村医生的整体服务诊疗水平,使全区人民和广大患者更能够达到合理的、科学的治疗和服务。

7、疾病控制能力不断加强,健康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积极出资组织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学习培训班,今年共参加各级各类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班8期,156人次。落实网络直报,对暴发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实行“零报告”制度。加强霍乱等腹泻病、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治工作。扎实开展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5月21日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召开2013年登革热防治工作会议,会上下发“关于做好输入性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涵政卫[2013]31号)”;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260人;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16例。无甲型H7n9流感报告,无重大传染病疫情发生。今年我区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百白破、麻风、乙肝、流脑、乙脑等疫苗接种率均在99%以上。脊髓灰质炎等疫苗强化接种率也均在99%以上。全区“五苗”适龄儿童接种率以乡为单位达到了90%以上。15岁以下儿童乙肝等8类病实行零报告。开展碘缺乏病病情监测点工作,未发现无碘食用盐。利用各种健康教育主题宣传日,上街头、进社区、下农村、入学校进行各种宣传和义诊巡讲,加大健康素养促进工作,让健康知识家喻户晓,使全区人民的健康生活方式逐渐形成。

8、严打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确保人民的饮食安全

为确保我区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强化组织领导,加大协调力度,不断加强执法,强化各环节监管。2013年,共新办理餐饮服务许可证193家,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55家。其中餐饮服务全部实施量化分级管理;对辖区内各类餐饮单位和公共卫生安全进行督查。共出动卫生监督人员673人次,检查执法206次,检查餐饮单位873家次,立案进行行政处罚1起,罚款人民币0.4万元,未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确保了全区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没有发生较大以上的食品安全事故。

9、监督执法力度不断加大,协管职能发挥到位

在深入开展卫生监督协管的基础上,今年重点对医疗机构进行了集中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设立乡镇办卫生监督协管工作站11处,聘请卫生监督协管员33人,督促各卫生监督协管员在辖区内开展卫生监督巡查,对无证无照单位进行排查登记、信息报告。并协助卫生监督员开展各项执法活动。四是规范医疗市场秩序。重点打击无证行医和查处医疗机构诊疗科目、人员准入、医疗废物处理、医疗广告等行为。共出动卫生监督员82人次,检查医疗机构76户次,取缔无证行医点6个;清除非法医疗广告23处;立案行政处罚3起,罚款0.3万元;没收医疗器械10件,没收药品15箱。全区医疗市场得到了有效规范。

10、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闯进全市第一军团

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任务重、项目多、管理难度大、资金配套困难,为此,卫生系统迎难而上,采取强硬措施,层层分解目标,领导包乡镇,卫生专业机构包项目、包业务指导等办法,今年在全市验收中名列第二名,闯入了全市各区区的第一军团,受到了上级的一致好评。

11、强力推进卫生重点项目,全面改善医疗环境

今年以来,区政府将卫生重点项目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落实项目责任制,实行每月一报告的工作制度,积极推进项目建设。目前,莆田平民医院新综合大楼建筑面积24269平方米,总投资7672万元完成主体建设,预计2014年8月底竣工;涵江医院新院址建设,征地200亩,拟建设医院综合楼、门诊大楼、病房大楼等业务用房6万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规划编制床位1000张,达到三级乙等医院标准,总投资5亿,计划2014年完成项目前期筹备工作;涵江区涵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合楼建设工程,综合楼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总投资300万元,计划2014年完成项目前期筹备工作;莆田市涵江区白塘镇卫生院门诊大楼建设,建设面积1680平方米,总投资230万元,计划2014年完成项目前期筹备工作。

12、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鼓励开展中药专方传统加工、小锅煎药等特色药事服务,积极创建中医特色护理病房;积极创建部级、省级重点专科、实验室,开展多层次名老中医带徒活动。

13、全区各医疗单位的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工作平稳的开展当中。

14、在全区各医疗单位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活动,各医疗单位通过互评和自评及领导班子台上的八分钟公开承诺演讲,进一步提高我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15、做好2013年度医院评价工作,公立医院评价内容重点围绕“三改二推一评议”和“三好一满意”活动要求;民营医院重点评价依法执业、规范管理、诚信服务。

二、第二季度人员进出、晋升及学历更改情况

1、学历更改:社区服务中心佘霞娇大专升本科,江口卫生院陈蓉大专升本科。

2、人员进出情况:郑少丽由华侨医院调往涵江医院,范东华由涵江医院调往国欢镇计生服务中心,余霞娇由秀屿区调往社区卫生院,林俊荣由江口镇卫生院调往涵江医院,程敏由平民医院调往涵江医院。

3、涵江医院陈宇航等15人2013年秋季事业单位招考人事报道。

4、取得卫生高级技术资格人员:陈怀兴(平民医院)。取得卫生副高级技术资格人员:

吴春新(涵江医院),李丽霞(平民医院),郑智晶(平民医院),陈玉容(涵计生站),林秀英(涵江医院)。

三、车辆使用情况(无)

燃料费:0元通行费:0元

维修费:0元

过桥过路费0元

养路费0元

车辆保险费元

车辆购置费0元其他0元

四、财务收支情况

1、财务总收入:14974690.42元

其中,财政拨入:13146959.76元

继教收入:0

拨入:1827589元

其他:141.66元

利息收入:

2、财务总支出:135129.18元

其中,拨出经费:

公用支出:21722.42元

经费支出:91684.34元

办公费:8916.2元

空调维修:0元

邮电费:11181.22元

交通费:1188元

差旅费:299元

接待费:0元

会议费:0元

健康管理的内涵篇3

1预防保健工作现状

近几十年世界各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健康标准所需的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比例为1:8.5:100,从这个比例显示预防保健在卫生事业中的重要性。

美国人口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卫生保健费用也在持续增加。过去由于公共卫生干预的进展与实施,美国人的期望寿命增加了25岁;但是,与此同时,一些可预防的慢性病的患病率(尤其是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等)仍在持续增加。美国卫生保健费用的支出与结果分析显示,人群中的5%患有多种和复杂的慢性病,他们大约消费了50%的卫生保健费用。到2010年为止,大约1.4亿美国人将患有各种慢性病[1]。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意味着由于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构成的变化,未来的人口将比现在的人口需要更多的卫生保健服务。然而在现实中,尽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与在疾病发生后的治疗相比,可以挽救更多的生命,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但卫生系统的大部分资源仍主要花费在疾病的治疗上[2]。

目前,在我国亚健康人群超过10亿人,只有15%属于健康人群。要建立全民健康社会,需要大力发展以创造健康和预防疫病为中心的产业和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包括中医、中药、健身、保健、足疗、健康饮食、体育、旅游和文化活动在内的健康产业和健康服务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作用,充分利用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2"治未病"思想内涵

所谓"治未病",通俗说即"预防"思想。一是指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指当疾病已发生,如何控制处理,不使它严重。"治未病"还包含了医生对民众所采取的保健措施。故而"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上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素问・上古天真论》主要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就是说要预防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同时又强调注意人体内在预防疾病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中医对预防疾病,即"治未病"是从考虑人体内在抗病能力的调动和对人体外界致病因素的防治[3]。从体内、体外两个方面着眼,足见其重要和价值了。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说:"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是说已经得了病,不让它加深加重而采取措施;这是"治未病"的第二个概念。《金匮要略》还对整个疾病的发生和预防也作了很多原则性的阐述和纲领性的治疗方法。如指出:"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水能浮舟,亦能覆舟"和"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等一系列预防和治疗措施[4]。

3"治未病"思想在预防保健服务的发展战略

国际上关注预防保健以健康为目标的重要发展趋向,这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医药卫生系统改革提供了重要参照。我国重新定位了人群健康目标的实现机制与途径,重新配置有限的卫生资源,重新调配了卫生系统的服务提供功能;从关注单一的疾病到关注整体的人,从关注疾病诊治和医疗服务转向全面关注生命全过程中的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保健,从只专注疾病本身的治疗到转向关注影响疾病和人体健康决定因素的社会、心理与环境等因素的整体化保健服务;从关注治疗已存在的疾病到关注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减少其发生、发展[5]。

"治未病"思想决定了中医在预防保健的特色优势;它和现代医学研究的切入点不一样,现代医学切入点主要从人体物质的分析来切入的,而中医药主要是从人体的信息规律入手研究的。正因为中医是以人为中心的健康保障的体系,所以在"治未病"方面就有其先天的优势。正由于此,在国家启动从"治疗疾病"向"预防疾病"的"前移战略"后,"治未病"思想很自然地被推向重要位置[6]。

4"治未病"思想在预防保健工作中的应用重点

目前,我国卫生资源总体分布不平衡,面临着卫生资源总量不足、新的健康问题不断出现、健康水平存在差距和卫生公平性差等挑战;基层卫生资源所占比重有限,尤其是投向农村地区的卫生资源有限,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初级卫生保健的运行机制。实施预防为主的卫生服务措施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途径。当前,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中,中医预防控制作用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治未病"思想是指导基层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基石,如果能够将中医预防保健思想和基层初级卫生保健相结合,一定会促进基层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7]。

要实现"治未病"与社区预防保健的推广就需要政府的牵引,实施相应的政策,做好社区的卫生健康知识和预防保健知识的宣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8]:①以区政府及卫生局为带头组织,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方针及考核指标,使"治未病"与社区预防保健落到实处;②政府要引起对"治未病"与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视并将这一工作纳入社区工作内容之中,将"治未病"与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纳入年度计划,做好工作实施情况考核严格考察各级医疗机构的实施情况,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③建立"治未病"与社区预防保健的工作目标,并按照目标逐渐深入开展工作,通过大会等形式讨论实施内容和管理条例;提高居民对"治未病"与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支持与参与积极性;④建立相应的"治未病"与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管理对于和管理制度,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的培训和考核,使得"治未病"与社区预防保健工作有组织、有顺序的开展。

目前,"治未病"内涵尽管还需进一步探讨和明确,但是其理论的战略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建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时机已经成熟;充分发挥"治未病"的中医预防保健思想,充分发挥我国中医药防治疗效确切而费用相对低廉的优势,从而真正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卫生服务体系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SamuelR.nussbaum.prevention;theCornerstoneofQualityHealthCare[J].amJpreymed.2006,31(1):107-108.

[2]woolfSH.theneedforperspectiveinevidence--basedmedicine[J].Jama,1999,282:2358-2365.

[3]刘进,李国信,李丹.治未病学术思想探源及研究展望[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6(26):1309.

[4]李俊德.中医"治未病"的科学内涵和精髓[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3(21):125.

[5]王思成.基于治耒病理论的预防保健体系构建思路及公共卫生政策措施分折[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9):852.

[6]汤凤平,何琳,陆永飞.中医"治未病"理论在指导健康疗养中的意义[J].武警医学,2010,21(8).

健康管理的内涵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阶段是青年人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当前高校学生的年龄基本分布在18-24岁之间,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虽然在生理、心理等各方面趋于成熟,还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不了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矛盾和迷惘;因为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无法在短期内调整适应,与周边的环境和与身边同学的关系都很难快速融入,心理落差非常大;不会处理男女同学之间的恋爱、宿友之间的友谊等感情问题。虽然步入大学,但承载社会与家庭的双重期望,面对大众传媒的无所不及,价值观念的迅速更迭,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来自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加之强烈的自尊,叛逆的个性,他们的内心大都充满着各种矛盾,心理变化异常剧烈,因而导致大量的心理问题。厌学、抑郁的现象频频出现,心理障碍乃至更严重的心理疾病也时有发生。自身因素再加上外部因素影响,诸多因素导致心理层面上表现出来的不成熟、不稳定,往往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这一切都引起了高校、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视。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及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避免大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保证,更重要的它也是践行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基本内容。同时,进一步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方法和策略,让大学生具备健康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内涵“模式”

一词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它标志着各种事物之间隐藏的一种规律性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从不断反复出现的相关联的事物中发现和抽取出的有规律的东西,是解决问题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概括地说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方位地置于开放式的大的教育环境中,通过学校内部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及通过家庭教育的密切联系与指导,充分利用广泛的社会资源,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进行正面的、有效的影响与干预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内涵,就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培养身心健康的专业人才,以营造和谐校园人文环境为既定目标,以塑造和完善学生思维架构、价值取向、人格为最终目的。其具体内容包括:传授心理疾病预防、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在其它教学课程中渗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境,进行心理素质行为训练,搞好课外活动,优化校园环境,实施大学生心理测量、心理咨询,改善家庭内部环境,争取社会力量等。这对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形成健全人格大有裨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重心围绕点是积极的“健康心理”,其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主要关注主体(大学生)的思维、理解、判断能力;第二,主要关注主体(大学生)的内心思想状态;第三,能够做到客观、公正评价主体(学生)不健康的思维、辨析能力,或是能够评估非正常的思想、内心状态,促使(督促)大学生在校园学习、生活期间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思维能力,时刻保有一个相对良好的心理和思想状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特点

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服务性。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地创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与体系,属于教育管理工作的范畴,而所有的教育管理工作均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来进行的。换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本质就是服务于学生,引导各专业学生在校园学习和生活中树立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层次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各方面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同专业或者同班级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价值观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富有针对性。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动态性。社会、时代的飞速发展与变化,大学生对待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在与时俱进。因此,学生的心理状况、思想价值观也呈现为一种动态的变动趋势。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只是学生自身的问题,也不仅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问题,它是一个社会性的大问题,关系到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层面。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开展与创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意义重大。第五,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有效性是指模式实施后对学生管理工作产生的意义、价值,是运用这种或那种模式可以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多问题。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必须要有制度来加以约束,正所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的管理,绝不仅仅只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方位地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各种保障。在教师的教学管理,学生的学习管理、生活管理的方方面面,通过构建一套与现实状况相吻合、相适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自主解决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当然,任何事也都不是绝对的,模式也不是固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是复杂的,是针对不同区域、环境、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的一门实践科学。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的探究

(一)结合“五性”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通过调查本地的几所高等院校情况看,近几年来都相继开展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往往流于一种形式。如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候,没有专业的教师,经常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笼统地混为一谈,而所谓的心理辅导员其实就是政治辅导员,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和帮助。此外,所设立的心理咨询中心有时也形同虚设。一些高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实际意义,由于片面的认识,或者是不愿意主动尝试,导致开展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极不到位,纯粹是为了应对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需要。对此,明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服务性、层次性、动态性、可行性、有效性特点,高校在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时候,必须紧紧依据这“五性”。具体说,第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的建构与实践必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服务理念,即从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具体选择上,一直到模式的开展与实施,还有后续活动阶段,都应当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核心。第二,模式的搭建、设计要体现出层次性,尤其是在内容的安排设计上,需要根据大学生心理状况和差异性需求来进行调整,从整体性体现出个性,并将每一个个体统一化来管理,层次分明。第三,模式的搭建、设计要尽量结合时代背景以及学生的自身变化,所有的内容与形式设计,均需要围绕着学生的层次性特点来逐层实施,尽可能地对所建构的心理教育模式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动态调整。第四,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思想上、政治上及教育管理工作上的重要性,模式的建构必须取得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估和论证,确实保障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可行性、有效性,真真切切地为各专业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能够良好运行下去。第五,模式的构建、设计,一定要确保可以作为短期(一段时间内)内的检验和判断标准。可以通过此模式来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出部分学生存在的、潜在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来加以防范,切实做好心理健康保障工作。

(二)多元化、全方位地构建立体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在新时期,许多高校重新审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内涵以及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意义,从实际出发,落实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精神,从全方位、多视角来对待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构建立体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总体架构设计上,以实践为基准,以理论教育为辅助,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既不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进行,同时还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整套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高效运行。在具体实施方面,可以按照“三项两互”模式来进行。所谓“三项”,即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与组织工作;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编入到学校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体系内容中;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完善各项配套设施,实现其科学化。“两互”,即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互结合促进。所有的教学工作、学生工作都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进行,构建互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理论教育环节主要涵盖以下内容:一是聘请专业的心理学科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定期对学校各专业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是以心理学理论为主,通过传授最基础的心理学理论知识,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具有较好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二是在实践教育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的校内外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即心理健康社会实践教育模式。例如去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人进行心理互动,对残疾儿童的心理干预,对贫困学生的心理疏导及爱心捐助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更加有针对性,从心理医学方面开展实践,比如医学类专业学生开展街道心理义诊、送医下乡等校园公益性活动。总之,通过理论知识的教授,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通过社会实践式的心理教育,更加提升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知高度。尤其是对于那些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责任心和开放性思维。

四、结束语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走向社会、承担家庭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素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它是高素质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大学生受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身心处于不稳定期,往往容易在心理上出现障碍,产生“心理负效应”。因此,在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探寻高校较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势在必行。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全方位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各种保障。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化的教育工程项目,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差异性特点,更加有针对性、策略性地运用各学科知识,包括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运用,对社会学和德育论等学科知识的运用,构建一套完整的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做到科学、实效,以利于更好地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现状调查与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4):102-105.

[2]刘丽.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再认识[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51-152.

[3]王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19-21.

[4]叶金勇.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3(9):135-137.

[5]孙一方,马小惠,惠筱.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6(4):184-185.

[6]王炜丽,彭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J].新校园旬刊,2015(12):150-150.

[7]张德臣,王海峰.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策略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6):35-37.

健康管理的内涵篇5

学校文化建设体现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精神文化泛指学校的历史、传统、成就、影响、特色等等。它对师生的思想、行为起着内在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物质文化泛指学校的设施,它对师生的思想、行为起着外在的陶冶、示范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科学发展理念。塑造学校内涵灵魂

“有理念才会有信仰,有信仰才会有追求,有追求才会有成功”。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办学、治学、育人的指导思想,是来源于办学实践而又指导办学实践的理论认识和价值追求。办学理念是内涵发展中指导性的纲领,是学校的生命和灵魂。学校在制订办学理念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质量立校,以内涵发展为核心,走特色化道路,实现管理与服务,管理与发展的和谐统一。

二、重视学生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德育以“会做人、有基本能力、有创新能力”为不同层次目标,一是要创新教育方式,探索不同形式的“润化”“内化”育人途径和模式:二是要积极探究并构建学生自我管理系统,落实学生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三是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两健”发展;四:是要开展固定的艺术节、体育节、一文化节等活动,不定期开展各类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又合乎校情的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加强教师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内涵发展实力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师生的发展。要实现发展这一硬道理,就必须构建和谐校园,创造厚重的文化氛围,使师生的品格、学识通过熏陶、滋养得到提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永久:话题。学校要将“做教育的教师”作为教师成长要达到的目标,并搭建教师成长平台,形成进入教育、研究教育、创新教育的良好机制,促进教师由职业型向事业型、应试型向育人型、单一型向复合型、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

四、构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和谐规范管理机制

制度建设,不仅是规范全体教职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准则,而且是全体教职工利益的保证。学校制度建设应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来制订,要体现发现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素质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制度建设要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改革和完善。改革和完善制度是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全体教职工各项权利和义务进一步巩固和保障的需要。根据学校教育教学条件的变化,及时修改原有制度中不相适应的环节,改革和完善部分与学校发展不相适应的制度,使制度合乎法规,顺乎时代、体现民意。

五、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夯实学校内涵发展基础

健康管理的内涵篇6

关键词:旅游;温泉;温泉度假酒店。

一、温泉酒店的沿革。

度假酒店(村)作为度假旅游的核心产品,在西方已流行了一百多年,但在我国大陆尚属新生事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和内陆大中城市人均GDp开始突破国际上公认的度假旅游3000美元门槛值,以及休假制度的调整,休闲度假旅游在我国迅速兴起,成为我国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的基本方向之一,度假地、度假城、度假区、度假村、度假酒店、度假中心等度假旅游产品纷纷涌现。

在主题酒店中,以温泉文化为主题的酒店正在蓬勃发展。

温泉文化主题酒店是以“温泉”为载体,以“保健养生”为主题而形成的集休闲、保健、娱乐、度假为一体的酒店。它为人类创建一种新型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活得更加健康,更加美丽,更加愉快,更加智慧。在温泉文化主题酒店所享有的健康生活方式通过以下主要形式体现:温泉沐浴有氧运动达到休闲、康复、养生的功效;温泉Spa疗程达到减压、美容、瘦身的功效;营养配餐达到身体营养的动态平衡;自然疗法、心理疗法恢复健康的心态[1]。

自1996年珠海御温泉开创了中国温泉旅游产业,引发全国温泉旅游热潮,各种温泉主题酒店相继出现,如北京小汤山温泉、从化碧水湾、新会古兜温泉、恩平锦江温泉、湖南普瑞温泉等等[2],均各具特色。一时间,温泉旅游成为休闲旅游的新时尚,人们休闲度假的新宠。

与商务型酒店比较,温泉度假酒店具有以下特点。

(一)主题。

温泉度假酒店是以“温泉”为载体,围绕温泉文化提供具有保健养生功能的特色服务、专项产品,并营造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酒店的设计、建造、装修到产品开发、经营管理、服务都是以“保健养生”文化为主题,独具魅力。

(二)客源。

温泉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是以养生、休闲、度假为目的的旅游者,包括情侣、家人、朋友、单位团体或商务、会议旅游者。

从需求来看,温泉旅游者在温泉度假酒店逗留的时间比较长,他们往往要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酒店必须提供丰富娱乐设施和活动,以充实客人的停留时间。从消费来看,由于温泉的理疗效果是逐渐产生,需要经常重复才能保证疗效。因此,温泉消费具有明显重复性,客人的回头率较高。另一方面,与观光旅游者相比,温泉旅游者的消费更高。温泉旅游以休闲、度假、健身、娱乐为主,需要大量的疗养和娱乐设施,每一种设施的使用基本上都是付费的,这就使得温泉旅游者的消费较高。

(三)服务。

温泉度假酒店的服务对象是以放松、休闲、保健、娱乐为目的的度假旅游者、会议客人以及奖励旅游客人。服务内容以康体、休闲、娱乐为主,餐饮、住宿为辅,同时提供基本的商务服务,服务突出个性化,强调健康、放松、享受、娱乐。服务人员除必须具备一般酒店的基本常识外,还须掌握温泉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需要具备如按摩、针灸、保健、美容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为客人提供专业性服务。

(四)建筑风格。

温泉度假酒店大多采用古朴典雅的田园林建筑风格,其建筑模式视酒店所在地区的人文、地理、气候、民俗民居建筑特色而定,讲究淳朴简洁、回归自然。

二、我国温泉酒店发展的存在的问题。

温泉产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旅游产业的发展,由于温泉旅游本身兼具健康养生与休闲度假的特性,温泉产业已成为最具活力的休闲产业之一。近几年来,我国温泉旅游发展比较迅速,作为新兴休闲旅游方式,温泉旅游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快。但是从目前看来,我国的温泉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3]。

1、从文化角度看,尽管我国温泉资源丰富,温泉发展历史也很久远,但相对国外温泉文化成熟的国家来说,一直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温泉文化,没深刻挖掘到温泉文化的内涵。

2、从产业角度看,中国温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没有形成规模,也不具备温泉产业链的基础。从品牌角度看,大部分温泉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定位不清晰,雷同度高,没有真正依托温泉文化内涵深刻地挖掘和组建营销市场,使得温泉的品牌效应没有真正凸显。

3、从旅游方式角度看,虽然温泉大多走休闲度假路线,但还没做到真正的休闲度假,其温泉产品设计比较粗放,不能满足消费者全身心放松休闲的需求。没有真正实现温泉养生、健康休闲,仍处于娱乐休闲阶段。

三、我国温泉酒店发展建议。

(一)温泉度假酒店的设计应亲近自然。

当今社会,人们厌倦了都市喧闹的生活,更渴望一份宁静,需要一种充分享受自然、回归自然的体验,这要求温泉度假酒店要为旅游者提供一种自在、幽静的氛。,因此温泉度假酒店应该选址于自然风景优美宁静的地区。同时要充分利用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优势,使温泉文化主题酒店开发设计出来的产品与自然融为一体。对于所修建人工建筑的外观也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建筑风格要充分亲近自然、融于自然,要给人以回归自然的宽松环境氛围,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度假境界。可将客房的窗户设计成大面落地窗,客人躺在床上即可欣赏窗外风景。室内温泉也可设计成大幅玻璃窗,在沐浴的同时也可观赏自然美景,给客人提供更多与自然融合的空间,也可将温泉池设计成具有不同高度的台地式样,并形成小尺度的天井,墙壁外部包裹木材来打造原生态风格,而屋顶上也种满了植物,加强了其作为休闲度假胜地的功能,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度假境界。

(二)挖掘温泉度假酒店的文化内涵。

目前,我国的温泉酒店遍地开花,但真正具有文化内涵的温泉酒店不多。要使酒店具有生命力,就必须不断给它注入文化,突出独特的文化品位,使来酒店的每位客人都能感受到酒店的文化氛围。日本著名的温泉旅馆加贺屋,其独具魅力的温泉文化及对客人无微不至的体贴服务,成为日本国民和海外游客心目中最向往的温泉居所。我国的御温泉独创了一种温泉沐浴的文化“御泉道”————将传统的温泉沐浴程序科学化、丰富化、完善化,融合御温泉特有的“御式文化”而形成尊贵独有温泉沐浴仪式,赋予了温泉沐浴文化新的内涵,成为御温泉品文化的特色内容之一。古兜温泉酒店则抓住“盛唐文化”这个文化核心,在古兜的“唐宫”温泉区内,温泉浴池仿照唐朝风格,以皇家花园为背景,用鹅卵石筑成圆池,唐宫从格局到室内装饰,都模仿中国唐代的风格而建,其中妃子池和太子池都是仿照华清池而打造的,房间还配有唐式装修以及唐代音乐,为这两个特色的温泉房注入了“盛唐”的文化气韵[4]。所以酒店应该从它的理念、服务、管理、设计、装饰等各方面注入文化内涵,这才是温泉文化主题酒店的制胜之宝。

(三)开发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

温泉度假酒店的客源市场主要是以保健养生为目的的休闲度假客人,住酒店的时间一般在两天至七天以上,所以酒店推出的产品应以温泉为载体,开发出多样化的产品,这要求不断的完善休闲度假设施功能,以满足不同需求的客人,这样才能留住度假的客人。由于温泉度假酒店的客人主要在于追求身心疗养和宜人的精神享受,因此温泉度假酒店的产品开发必须以休闲、保健、疗养为主,同时应该做到有层次、有重点地进行开发。此外,还可以开发健身项目如配套的高尔夫球场设施等、开展会议旅游和举办节庆活动,如温泉文化节、地热科普节等。既可调节酒店的温泉产品的淡旺季平衡,又可以丰富温泉文化主题酒店的旅游功能。入住温泉酒店的客人比商务酒店、旅游饭店的客人更注重个性化,他们追求的是具有特色的温泉产品,所以温泉度假酒店也需要研究客人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一些个性化产品,比如:理疗、美容、减压等等,以满足客人的差异化需求。

(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和当地特色的产品。

中医、中药历史悠久,是我国三大国粹之一。中医注重于人体调节,以预防、修养、保健为主要目的,着眼于长久的调理以求得身心健康,非常符合当前旅游发展趋势中的休闲理念。近几年来,传统中医在疾病预防、养生康复及针灸、心脑血管疾病等疾病治疗领域的良好治疗效果。可在温泉度假中推出了中医理疗、中医保健等项目,如中药养生沐浴、推拿、针灸、足浴及中药美容疗法。在饮食方面可为旅游者量身定制营养膳食处方,如中医药膳、中药保健茶、有机绿色食品等。

在设计客房时,需考虑展现当地的风俗、艺术、文化特色,做到本土化,以形成独特的设计理念,才能满足客人的心理需求。

如西藏地区温泉度假酒店可在房间中使用一些民族元素,采用富有当地特色的藏式手工家具,墙上挂上色彩绚丽地藏族装饰,地面上使用具有藏族风格的地毯,使房间设计本土化、舒适化。

(五)更新管理理念。

温泉度假酒店的管理包括绿色环保管理、资源节约管理、健康客房管理、营养配餐管理,以温泉沐浴为主的有氧运动管理、温泉理疗管理(如中西医理疗管理、Spa)、中医养生管理、和温泉文化管理,及健康服务管理、健康快乐管理、健康人才培训等内容,充分将健康元素渗透到物质环境管理、产品项目管理和员工服务管理中,贯穿到整个空间环境、产品项目、服务过程和管理过程中。形成健康产品体系、生态环境体系、主题文化体系、健康服务体系、健康管理体系,提炼出健康经营管理模式。

(六)培养专业人才。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温泉度假酒店作为朝阳行业中更是迫切地需要大量人才。目前,温泉度假酒店人才极其缺乏,诸如保健养生指导师、温泉理疗师,营养师、心理健康指导师等专业人才,因此应当健全温泉度假酒店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机制,采用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外派培训等方式提高温泉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2002年,珠海御温泉与广东韶关大学合作创办了中国首个温泉旅游管理专业大专班,培养温泉旅游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2004年,御温泉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温泉旅游经营管理专业的大学本科班,解决企业发展的人才问题。此外,广东省还采取优惠政策引进一批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提高各温泉酒店的经营管理水平,以上做法都值得提倡。

四、结语。

温泉度假酒店作为度假酒店一种特殊的产品类型,其设计与管理具有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从根本上说是来源于温泉度假客人在需求与行为规律上的特点。因此,无论是设计还是管理,温泉度假酒店都须以客人的需求为中心。温泉度假酒店不但要打破以商务酒店为基础形成的设计模式与管理规范,还需时刻关注温泉客人在新时期的新需求,设计出与时代潮流相符的产品,建立更符合客源特点的新标准。

参考文献:

[1]http://travel.people.com.cn/GB/41636/41638/3883682.ht-ml[eB/oL]。2005-11-23.

[2]张羽。基于顾客体验的温泉主体酒店的产品设计[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3):53-56.

健康管理的内涵篇7

[作者简介]张学俊(1963-),

男,陕西合阳人,西安通信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教授,主要从事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雷培森(1962-),男,陕西合阳人,451医院肿瘤血液科主任医师,教授,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摘要]一个人道德是否健康,不仅会对自身身心健康有较大影响,而且对他人及社会也有较大影响,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尤其如此。具体而言,党员干部道德健康具有四重价值,即有益于官员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助于提升官员的道德人格,有助于官员的事业成功,有助于提高官员的幸福感。重视道德健康视域下的官德价值研究,不仅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而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价值。

[关键词]道德健康;身心健康;道德人格;官德;党员干部;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29(2017)01-0077-10

当今人们都重视身体健康,但对精神健康却不够重视,尤其极少关注道德健康。无论从理论意义还是实践价值来看,道德健康都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一个人道德是否健康,不仅会对自身身心健康产生较大影响,而且对他人及社会也有较大影响。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尤其如此。如果一个党员干部在道德健康上有缺陷,那么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而且影响党性纯洁,更谈不上对党忠诚、廉洁奉公、服务人民、尽职尽责、牺牲奉献了。因此,把握道德健康的内涵及其衡量标准,理解道德健康对于党员干部的重要价值,对于党员干部提升道德修养、道德境界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实现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净化,乃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道德与道德健康的内涵及其衡量标准

健康管理的内涵篇8

一、素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联动

马克思指出:“未来的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而且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素质教育就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尊重学生主体和主观能动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学生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因此,体育教育和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教育一样,都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方面,都是提高人才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对学校教育的改革,为社会培养全面的、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予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进一步说明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到体育教育与改革的重要性,将素质教育融于体育教育、健康教育之中,对学校教育将是一个重大的推动。

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中央根据学校教育改革,对体育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和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就是要求体育教育从过去传统单一的传授知识转化到多元化的教育过程中来。同时,健康教育已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在各国的教育策略和实施办法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1、健康的内涵

目前,世界上各卫生组织,普遍认可由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所组合成的现代多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1978年在《阿拉木图宣言》中提出:“健康不仅是疾病和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联合国卫生组织(wHo)也明确提出:健康的内涵应该是体格的心理的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表述了现代社会对健康概念的共识。

2、身体健康

从生理学和医学的角度看,健康就是发育正常,体魄强健,没有疾病、不虚弱。在体格外形上:身材均匀挺拔、体重适当;头、肩、臀位置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捷;头发光泽、牙齿坚固、肌肉发达、皮肤有弹性。在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各内脏器官中无疾病。

那么,从体育运动的角度看,则以其速度、力量、耐力、协调、柔韧、灵敏、反应等基本素质和消化、神经、呼吸、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等,来衡量判断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3、心理健康

在当今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一个健康的人,除了身体健康外,还要使心理与环境保持同一性。心理活动和行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保持相对稳定而又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人格。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充沛的精力,不感到紧张、疲劳、烦躁。要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精神饱满、能上能下、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应变能力与适应能力。

4、社会健康

社会健康包括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就是指个体对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平和的心态。使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保持良好的协调关系;与人群之间保持友好和睦的相处,把个体很好的融于社会之中。道德健康,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和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健康行为与准则。不仅要维护和提高个体的健康行为和准则,而且,要维护和促进整个社会和人群的道德健康。从而促进社会健康地发展。

三、健康教育的实施

健康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新目标,也是人类健康事业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一项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过程。通过健康教育的有效的实施,能增强人们对健康的意识,进行健康教育,自觉进行健康行为,从身体、心理、社会三个方面达到健康教育的效果和目的。

1、健康意识的培养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健康意识的教育,能影响和促进人的内部努力系统的生成、发展、完善,从无序走向有序、从低级走向高级。也就是通过各种健康宣传教育,使广大受教育者从思想上,认识到健康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健康行为中来。也就是促进了个体内动力系统、提高了个体完善自我的意识和正反馈机制。把社会和教育对其提出的外部要求,化为其个体内部的需求,为实现健康教育提供了内在动力。

2、健康教育的传授

在健康教育的传授中,课程结构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是十分重要的,是完成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出基础性、全面性、整体性、时代性;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接受性。教材要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基础与前沿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趣味性与系统性统一。还应增强一些学生喜爱的、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和交往能力的、终身收益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如“体医结合”的体育医疗、体育保健、体育康复及各种科学健身知识和技能。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三个方面都取得良好效果。并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能客观反映受教育者的生理、体能、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等综合素质,以保证健康教育的全面实施。

3、自觉健康行为

指个体在有了健康意识、掌握了健康知识技能后,要有长期地、自觉地进行健康行为的习惯,也就是终身体育观念和习惯行为。运动习惯是在多次重复、能满足身体发展、并得到愉快感受的运动过程中,不断积累而成,并逐渐变成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需要。因此,人们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环境情况、体育设施、兴趣爱好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进行长期的自觉的健康行为,从而获得身体上的、心理上的、社会上的健康效果和目的。

健康管理的内涵篇9

一、推行规范管理,强化基础工作

根据《陕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结合企业现状,出台了《职工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规范》。规范从指导思想、服务对象、服务内容、职工权益与责任、服务程序、避孕节育、统计报表制度等八方面强化管理,细化工作。在制定推行中,始终立足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职工维护合法生育权益,有利于计划生育干部管理服务,有利于人口计生工作持续推进。通过“一档一册一证和两项制度”的跟踪管理服务,努力营造阳光管理、阳光服务、阳光维权的计划生育工作氛围。

结合规范内容,设计印制了《阳光计划生育服务手册》,以此为链条贯彻整个服务流程。《阳光计划生育服务手册》集证件性、知识性、政策宣导性“三位一体”。一是职工办理生育第一胎子女登记手续、再生育《生育证》、《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以及子女入户的有效凭证。二是不同时期避孕节育方法、怀孕和生育后保健等知识介绍。三是《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发放对象、再生育一胎子女条件等政策性内容的宣导。

为将规范推行落实,企业以文件的形式印发各基层单位;在企业报刊登了规范全文;组织召开了推介交流会,进一步强化人口计生工作管理服务内涵,规范人口计生基础工作。经过日常管理和实施,计划生育干部共同认为规范的操作性、指导性强,是夯实企业人口计生基础工作的有力保障。

二、注重源头统计,实现动态管理

人口统计报表工作坚持质量至上,应用主导,信息支持的原则,强化基层统计基础和源头数据质量,通过月报、季报、年报,强化人口统计报表工作,实现动态统计,动态管理。

统计报表在上报环节中,充分利用企业oa协同办公助手,基层单位人口统计报表以电子版的形式通过oa系统上报,既节约又快捷。月报表从婚姻、迁移、流动、生育、避孕节育、死亡等六方面统计,充分体现动态管理;季报表阶段性的反应单位职工婚姻生育状况;年度报表按照婚姻状况和家庭子女数细化表格,分类统计,明确掌握每个职工的婚姻生育状况,为做好不同人群的管理服务奠定数据基础。

三、强化三种意识,锻造计生队伍

新时期的人口计生工作量大面广、业务性强。企业重点强化三种意识,努力锻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扎实、团结协作的计生队伍,更好的服务职工、服务企业。

一是强化学习意识。对队伍中的新人,及时进行政策法律、办事程序、管理服务等相关知识、能力的培训,使其具有一定的基本功;有计划的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计生干部进行培训,强化理论基础,观摩先进管理方式,不断满足新形势、新任务的需求;鼓励计生干部自我“充电”,提高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二是强化执行意识。以“创先争优”和企业“执行力文化建设年”两项活动为契机,查摆问题,整改提高。对办理《阳光计划生育服务手册》、《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职工婚育情况证明等日常工作,认真落实首接责任制、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切实提高计生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办事效率。三是强化责任意识。责任胜于能力,敬业胜于水平。在队伍中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怕苦、不怕累、乐于奉献、不计得失。工作中多站在职工的角度思考问题,依法依规,及时快捷的解职工所难,帮职工所需,以真诚的服务赢得了职工的信任和好评。

四、拓展服务内涵,提升计生品质

以满足职工需求为出发点,用真诚感动职工,用服务缩短距离。转变服务理念,拓展服务内涵,树立计生服务新形象。

服务理念由“小服务”向“大服务”转变,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与企业医院联合推行三级预防体系,具体开展了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免费增补叶酸、孕产妇免费健康管理、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工作,防范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送知识入户、关注健康、关爱女孩、扶助失独家庭等活动,将服务对象延伸至全体职工,将服务内容延伸至家庭健康,将随访内容延伸至优生、优育、节育的全过程。

健康管理的内涵篇10

【关键词】文化强市;群众舞蹈;文化;研究

【abstract】Basedonscience,sociologyandmanagement,thedanceculture,characteristicsofjiangmenmassdance,culturallandscapeandlimitationswerediscussed,inordertoobtainjiangmenmassdancethebasisoffirst-handdata,forthemassestoprovidepracticalandtheoreticalsupportforthedevelopmentofdanceculture,provideareferenceforthegovernment'spolicy.

【Keywords】Strengtheningcitybyculture;massdance;Culture;Research

1背景

2015年是江门文化强市建设的启动年,江门市政府制定了《江门市侨务强市建设工作纲要(2015-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涉及江门市打造“中国舞蹈之城”,既是中国侨都江门启动文化强市建设的一部分,也是江门创全国文明城市的重头戏。近几年,江门在文明城市建设中,以推广普及百姓健康舞为抓手,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用制度规范管理“广场舞”,切实解决“广场舞大妈”扰民问题,并积极创建“中国舞蹈之城”,取得显著成效,有近百万名市民加入舞蹈的行列,“快乐舞蹈”、“健康舞蹈”、“文明舞蹈”理念深入人心,戴爱莲“人人舞蹈”夙愿得到实现。

随着群众舞蹈深入人心,在江门三区四市,每天都有跳舞的人群,已经成为城市文明名片,为当地的经济、旅游资源开发、整合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研究江门市群众舞蹈文化,是探索文明强市背景下江门市民生活状态的一种体现,对打造区域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有促进作用。

2江门市群众舞蹈文化的内涵研究

江门是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的故乡,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侨乡,她的生活理念、舞蹈态度很早已经深入人心。江门市群众舞蹈的发展体现着贴近生活、舞蹈内核积极向上、健康理念表明生活态度的文化。从2011年江门市作为全国首批、广东省首个“百姓健康舞”推广城市,采取免费培训师资、免费授课、免费赠送音响教材、免费赠送参赛服装“四免费”措施,首先在江门市区推广普及,并制定三年推广计划,分市区、县(市)区、乡村和企业三个层次逐年推进。同年10月,成功举办6000人“我舞蹈・我健康”百姓健康舞大赛,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百姓健康舞比赛。

戴爱莲的舞蹈态度深入人心,江门市承办百姓健康舞把江门市群众舞蹈推到极致的境界,江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群众对舞蹈的态度更加热情奔放,江门市群众舞蹈被镌刻着为百姓而跳,为健康而跳、为文明而跳的称号,所以江门市的群众舞蹈文化也体现了领导决策、服务基层社会人民,以构建文明城市为核心的基调。

3江门市群众舞蹈文化对文化强市的效用

3.1江门市群众舞蹈文化的社会价值

研究江门市群众舞蹈文化社会价值时,要更加重视在江门市文化强市的背景下,这种舞蹈文化的社会价值是如何发挥的。舞蹈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舞蹈背后的民族精神情趣,这种文化社会价值要远远大于其娱乐价值。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借助舞蹈作为外在的表现形式,舞蹈在慢慢的成为民族文化的承载体。

首先,江门市群众舞蹈文化本身具有着重要的价值,研究挖掘与合理应用这些价值,将会促进江门市群众舞蹈文化未来的发展走向。其次,舞蹈的文化可以展现精神文明风貌,江门市百姓健康舞作为我国群众舞蹈文化的重要代表,人们舞蹈过程中展现自我,同时也在传达一种精神,使每个被感染在其中的人不仅身心愉悦,而且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再次,江门市群众舞蹈文化在将来的发展中会始终本着来源于大众并服务于大众的宗旨,在发展规划中也要始终坚持贯彻以群众路线为重要根本原则。

江门从2011年开始推广百姓健康舞,到2015年5月成功申办中国舞蹈之城,经过4四年的普及推广,把“百姓健康舞”活动推向了顶峰。广大老百姓通过齐跳健康舞,真正体会到健康舞给身心健康带来的好处,身体素质好了,身材健美了,部分群众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下降了,不少群众的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关节炎痊愈了,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百姓健康舞”的成功推广,已经成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新亮点。中央电视台、中国文化报、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舞蹈》杂志、新浪视频等数十家媒体对我市“百姓健康舞”推广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

3.2江门市群众舞蹈文化的教育价值

文化是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和内核,而群众舞蹈文化是现代化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群众文化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两种基本形式。因此,群众舞蹈文化的教育价值主要表现为文化传承价值,个体自我完善价值以及和谐社会价值。

群众舞蹈是广大社会成员创造并广泛参与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人民的生活情调,展示了人类生命力的美的韵律。无论哪个社会阶层的人,均可在大众舞蹈活动中寻找并塑造自身的形象美!气质美!神韵美,并达到自我娱乐!自我陶冶!自一我审美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广大社会成员既是接收主体,又是创造主体,他们在参与大众舞蹈活动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精神文化财富,因此,群众舞蹈对传承文化,促进个体完善,和谐社会环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3.3江门市群众舞蹈文化的传承价值

群众舞蹈文化体现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它代表着人们的思想、愿望、感情等,而人的感情一旦与思想,信仰融为一体,即可形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蕴涵丰富思想内涵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体现出某一地区、国家、民族的精神。这种精神经过时间的沉淀,将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传承下来。

传承群众舞蹈文化首先了解群众舞蹈文化的文化精髓,这体现了舞蹈文化的传承价值。除了在民间组织文化团体、协会、俱乐部展现舞蹈文化,学校的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让江门市的孩子们通过正规的学习,了解江门市群众舞蹈,不仅能使舞蹈文化得到传承,同时从小就培养其孩子这种责任感,对将来民族文化的发展更是非常有利的。

3.4江门市群众舞蹈文化的经济价值

目前,江门市群众舞蹈文化必然属于群众娱乐行业的一部分,已经与商业、媒体业、广告业有紧密联系,展开相辅相成的工作。这一现象不但满足了各行各业所需的群众文化素材,也成为了推动江门市群众舞蹈文化的重要动力。通过广场舞蹈队伍参加各种比赛、商业演出、代言宣传活动等所获得的收益,均为其团体创造了经济价值,维持了阶段性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经济共荣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4江门市群众舞蹈文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江门市群众舞蹈如火如荼的开展,以下因素制约着群众舞蹈活动的开展,主要有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的主观认识等方面。第一,群众舞蹈文化的内涵知识匮乏;第二,活动经费不足;第三,场地与时间管理不够规范;第四,缺乏专业指导员。

以上江门市群众舞蹈文化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独有,也可看做全国范围内广场舞蹈中的普遍问题所在。因此,全国各城市、各社区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领导重视是最主要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5文化强市背景下江门市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与建议

5.1以构建文化强市背景政策导向为契机,使侨乡舞蹈与区域教育结合

目前而言,江门市群众舞蹈文化的研究还未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对群众舞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赛、舞曲创编、表演等领域,而对具有丰富内涵的群众舞蹈精髓鲜有学者涉及,对江门市群众舞蹈文化的社会地位、文化价值、健身理论和方法,以及其在促进五邑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方面缺乏研究和探索。因此,应挖掘、整理、统计、抢救、传承江门市舞蹈之城的人文价值,对群众舞蹈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以获取详实的一手基础数据资料,为相关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将优选出的群众舞蹈项目一方面可在全民健身、旅游资源开发中进行推广,另一方面在五邑地区的学校引入群众舞蹈项目,带动广大五邑学生参与的热情,丰富学校体育的文化内涵。

5.2依托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大江门市群众舞蹈开发力度

首先,需要各主管部门应重新审视群众舞蹈文化的开发和利用,站在服务于全民健身和非物质文化保护及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高度,普及、推广群众舞蹈文化项目。其次,进一步调动和组织高校科研人员,依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申报工作,进一步挖掘整理丰富多彩的群众舞蹈项目,制定必要合理的规则和要求,力求科学性、合理性、亲和性,使之符合民族地区的开展要求和管理,以此促进五邑地区社会进步和丰富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增强体质。

5.3以发展群众产业为载体,使侨乡舞蹈文化与旅游结合

将侨乡舞蹈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目前我市在打造珠三角最理想休闲度假旅游城市,将舞蹈文化融入到“一个中心”、“三条旅游经济带”、“四个功能区”中去,既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舞蹈文化的发展。

政府需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依托现有的风景名胜区和民族文化生态村的布局来开发地域性、民族性、趣味性、精彩性较强的体育旅游活动,充分利用不同区域的地貌环境、歌舞、节日文化开发市场。将现有的群众舞蹈项目经过改造、包装进行市场化的营销,以人文体育来提高其文化内涵,进而提高其市场吸引力。

首先,建立健全服务市场,如为群众进行体育运动提供场地、器材的有偿服务,以及有偿地组织体育比赛和表演,组织体育旅游等。其次,建立、健全技术市场,如可以举办土族传统体育培训班,进行有偿教学,对需求者提供有偿的技术、信息辅导与咨询。第三建立文化市场,建立为广大群众提供娱乐、健身等文化需求的场所,通过建立各种市场,可有效地扩大土族传统体育服务的覆盖面,加速群众舞蹈的普及程度。

5.4以文化传承、保护为切入点继承和发扬群众舞蹈文化,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政府引导与监督广场舞开展

将舞蹈与学校结合,创办舞蹈学校或者在学校开设舞蹈专业课程;加强广场舞的监督管理,一方面,提高广场舞教习者的舞蹈素质,以便给普通大众呈现更专业的舞蹈教学,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教习者的管理素质,发挥其管理作用,避免扰民现象,对从事群众舞蹈的社区指导员、教练员、老师、社团舞蹈老师等进行再培训,以便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编排更具有本土特色的群众舞蹈。

6结论

江门是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的故乡,舞蹈艺术有着深厚的土壤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舞蹈文化又是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炼江门群众舞蹈文化对文化强市的效用,从理论上总结这一群众文化的价值内涵,对其特征和传承进行理论梳理,为江门市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法途径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萧翎.谈群众舞蹈与社区文化建设[J].艺术教育,2012.

[2]杨承军.浅论群众舞蹈的特征与作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07.

[3]易洪武.广场群众舞蹈文化现象发展特征研究[J].舞蹈艺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