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学资源的科学性十篇教学资源的科学性十篇

教学资源的科学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4:52

教学资源的科学性篇1

一、巧妙捕捉猜想中生成性资源,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探究离不开猜想,组织学生猜想与假设是科学课堂与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猜想点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猜想时心理自由、思想放松,此时思维开阔、奇思妙想,随即会迸发会一些非预设性的“意外”,有些临时生发的“意外”或许正是创新精神培养的良好契机。例如,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时,我首先创设了问题情境:“土豆在水中是沉是浮?”有的猜想“沉”,有的猜想“浮”,学生猜测后动手实验得知,土豆放在水中会“沉”。我紧接着提出新问题:“你们有办法使沉在水里的土豆浮起来吗?”我组织学生进行假设和猜想,我原本预设的是通过“加盐”的办法,没曾想学生出现了各种预设外的猜想,有的说:“加盐”,有的说:“掏空做成船”,有的说:“加糖”,看到学生的求异思维激活了,我表扬了他们的想法,赞赏他们善于思考、敢于猜想,并鼓励他们继续发散思维,接着有的说“切成薄片”,还有的说“将土豆装在塑料泡沫上也能浮起来”,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堂成了孩子们放飞想象的舞台。猜想往往是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新问题的分析与加工,学生思维活动在冲突中不断升华,往往会出现一些另类的奇特观点,这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物,我们要及时把握住这些创新的火花,及时点评鼓励,激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二、灵活捕捉实验中生成性资源,提高操作能力,培养求是精神

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错误,我们要发挥教学智慧,利用这些生成性错误资源,相机开展教学。在科学兴趣班教学《吸热和散热》这个内容时,我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分组实验:给同体积的水和油同时加热,每隔1分钟测量一次温度,然后停止加热,再每隔1分钟测量出各自温度。在实验完毕后,我让各组学生汇报交流实验数据,以便分析得出结论。在10组汇报的数据中,有8组数据显示在给油停止加热后温度立即下降,而有2组数据反映在给油停止加热后温度继续升高,而后开始下降,我知道这里面有学生的数据不真实,私自篡改了数据,我首先表扬了2组学生,赞扬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接着告诉学生:“油在停止加热时短时间内会持续氧化,所以温度会继续上升,然后慢慢下降。”我问另外8组的组长:“你们的数据为什么不是这样?”“我们认为物体一旦停止加热,就没有热量可以吸收,温度应该会下降,其实我们测量的数据也和那两组一样,只不过以为自己实验出错了,所以就改写了原来的数据。”他们不好意思的回答。“其实,油是液体中的一种特例,水和其他液体一般都是停止加热温度立即下降。你们今后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我趁机教育说。课堂就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我们不必惧怕学生出错,而要及时发现灵活捕捉学生的实验错误,巧妙利用这种突发性的“节外生枝”,使之成为一种教育资源,用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发展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敏锐捕捉合作中生成性资源,提高合作能力,培养集体精神

教学资源的科学性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科学教育;生成性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4-0124-02

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要注重把幼儿和教师的兴趣、经验、智慧、情感等作为丰富的课程资源纳入科学教育领域,使其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与幼儿深层互动,成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来源。

一、努力挖掘幼儿本身所蕴藏的课程资源

(一)应趣而生――妙用幼儿的兴趣资源

幼儿虽没有明确的科学概念,却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究科学的思维和对科学问题的兴趣。当和幼儿们在一起时,经常会听到许多奇怪的问题,如太阳为什么早晨升起、晚上落下,水是从哪里来的,人是从哪里来的等,这些看似浅显的问题,却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现象和深奥的科学道理。也正是这些疑问,激发了幼儿无穷的探究兴趣,指引着他们向科学的殿堂一步步迈进。

只有真正了解了幼儿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和兴趣点,教师设计的活动才能真正受幼儿欢迎。如在自然角观察活动中,有的幼儿因为自己种植的大蒜长得高而洋洋自得,有的则因为大蒜长得矮而感觉委屈。幼儿因为大蒜的高矮问题发生了争论,有的说自己浇水多所以长得高,有的说浇水多会把大蒜淹死。究竟是什么影响了大蒜的生长速度呢?教师在发现幼儿的争论后及时介入,并让幼儿又翻看了自己原来的记录。结果,他们发现各自种植的大蒜是放在不同的地方,而且在同一天记录的时间里温度不同、阳光照射的时间也有长短。究竟是不是这些原因,将信将疑的孩子自愿分成两组进行了研究,一组把大蒜放在有阳光照射的窗台上,另一组将其放在背阴的室外,每天坚持做观察记录,结果,他们逐渐发现了两组大蒜存在着明显不同的生长过程。

(二)创设问题情境――巧用幼儿的经验资源

第一,从善用幼儿的疑问中生成。如在主题性科学活动“蚕的生长过程”中,教师让幼儿每人亲自养一些蚕。一个月后,幼儿带着自己的养蚕日记进行交流。教师通过集体教学活动让幼儿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一个明确的再认识和提升。活动中,当教师回顾“蚕是怎样结茧并在茧里由蛹蜕变成蛾后飞出来”时,幼儿却提出:“他们待在茧里时怎么就会长出翅膀,变成蛾呢?”尽管教师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了半天,可幼儿就是不能领会。由于蚕蛹蜕变成蛾是在蚕茧里进行的,幼儿无法用他们的肉眼观察到,而幼儿又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故对自己无法亲眼所见和无法亲自体验的现象很难理解。可见,仅仅靠语言传授是不容易被幼儿所接受的。解决的办法是根据这个问题制作一个电脑动画课件,把蚕在蚕茧里的生长变化过程制作成一个简单的Flas,让幼儿能够亲眼见识一下他们所感兴趣的这个过程。

第二,从妙用幼儿的错中生成。由于幼儿思维发展不成熟,认识事物时往往会被眼前的现象所迷惑,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很多教师在组织幼儿从事科学探究活动时“见错色变”,焦头烂额,不知如何是好。其实,教师如果从教学过程中幼儿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妙用幼儿的错”这一教学策略的特点,是通过利用幼儿的错误,并使其充分暴露出错的过程,然后因势利导从而生成正误知识的辨析点,将幼儿的错误转变成一个良好的教学资源,使幼儿从中获益。比如在“认识风”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大多数幼儿猜想扇动毛巾会产生风,扇动塑料袋会有风,扇动纸板会有风,而扇动小木片没有风。教师就让他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许多小朋友验证后仍然认为扇动小木片没有风。原因是扇动小木片时风比较小,扇动的物体太重,因此不能明显感知。因此,教师就要换一些较轻的物体让幼儿扇,比如小纸屑,小木片把小纸屑扇得到处飞舞。由此,他们认识到“扇动任何物体都能产生风”。

第三,从巧用幼儿的话中生成。幼儿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话,如果教师能够及时抓住这些话语,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案,就会使活动出现一些闪光点,从而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比如在探究“沉与浮”的科学活动中,幼儿把海绵放进水里,发现海绵先是浮在水面上,过一会儿就沉进水中。他们一边做实验,一边自言自语道:“海绵吸了水,所以沉下去了。”一句话提醒了教师,为什么海绵吸了水就会沉下去呢?为了给幼儿一个更高的探究平台,教师拿来了天平,让幼儿称一称干海绵和湿海绵的轻重,从而把探究“沉与浮”的活动引向深入。

(三)与生活接轨――活用幼儿的生活资源

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不仅为幼儿获得能真正理解和内化的科学知识与经验提供前提和可能,而且能让幼儿真正体验到学习内容对自己的意义。只有幼儿自己知道想要了解和解决的问题,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究,才能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才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幼儿获取科学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把幼儿已经掌握的和能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以使科学活动的内容更丰富,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因此,关注幼儿的实际生活,充分挖掘利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的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是开发科学课程资源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二、大力开发教师蕴涵的课程资源

(一)挖掘教师的生活经验资源

教师的人生经历是一种很重要的资源,它就像埋藏在地底下的矿藏一样需要开采、钻探。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用自己的经历、趣事去激发和感染幼儿,引起幼儿心灵的触动,促成幼儿科学灵感顿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激活教师的教育经验资源

首先,教师应重视对幼儿科学经验背景的调查研究。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一定要建立在对幼儿了解的基础上,幼儿对要探究的事物的熟知程度决定他将要探究的程度。对幼儿的调查研究主要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幼儿对将要探究的主题或事物的主要概念、特征等方面的已有经验,并且还要了解对将要探究的主题或事物(现象)的主要探究兴趣点。

其次,教师应重视及时为幼儿的科学活动提供资料反馈。在幼儿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及时的指导和为幼儿提供反馈资料也尤为重要。它作为幼儿科学探究的一种必要学习资源,可以帮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梳理前期经验和探究过程,作一阶段小结,进一步支撑幼儿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作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为幼儿新的科学概念和经验的建构提供支持。

最后,教师应注重对科学活动过程的反思与总结。教师对科学活动的反思也是科学教育活动非常有效的课程资源。通过教师的反思和总结,可以对过去活动的优点与不足加以归纳,这些归纳的结果都能成为教师新的经验和教学策略资源,为其科学教育活动的不断改进和创新服务。教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成为下一次活动最有效的资源,促进科学活动的不断完善、改进和创新。

(三)善于捕捉师生互动过程中的偶发性课程资源

第一,临场应变,适时利用。科学教育活动中常会发生一些不期而至的现象。对这些突发事件和偶然情境,有的教师将其纳入自己的视野,予以关注,并将其和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或者本学科的教育价值有意义地联系起来,进行适当地开发和利用。

第二,筛选重组,合理利用。在一个真实的科学教育活动情境中,有时也可能同时出现多种偶发事件。这些偶发事件,有的与活动有关,有利于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如幼儿突然萌生的想法和建议等;有的虽与活动有关,却阻碍活动的继续进行,如探究过程中幼儿因意见不同突然出现的纠纷等;有时会出现一些与教育内容无关的因素,面对诸多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偶发性事件,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背景,先进行筛选,然后根据活动原理对其进行重组。

不是所有的现象和活动都是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教师的判断和选择在处理类似现象时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辨析出不适当的、毫无意义的意见,选择和强调与科学活动有关的那些意见,以促进科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晓晔,祝军.从各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纲要看幼儿科学教育走向[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8,(6).

[2]张燕.幼儿园如何开展科学教育活动[J].科技信息,2008,(8).

教学资源的科学性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程资源  有效性课堂

恩格斯说:“科学就是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的材料”。所谓“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所谓“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就是用积极的态度理性地、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问题,我们地处江苏苏北农村地区,教学条件比较差,不可能有城市学校的电教设备,但是,我们有大自然天然的资源优势,田园池塘、小桥流水、虫鸟花草等等无不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教学素材,我们亲手建立的科学教育园地可以说比连云港市任何一所小学要漂亮得多,种植的生物种属有260种。这些正是我们进行科学教育得天独厚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利用金山乡的课程资源,积极地进行具有农村科学课程有效性课堂的建构。主要在下列三个方面进行:

一、利用资源优势开展自然教学?

我校位于赣榆县北部,在历史上曾经是徐福道士的故里,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质构造极为复杂,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郯庐大地震,向东就是海州湾,自然资源条件十分优越。这里的农作物不但丰富,而且蔬、果、茶、桑、卉等特色种植栽培基地享有盛名,有“果茶之乡”、“鹌鹑之乡”之称,被誉为“苏北一枝花”。

金山镇还有一个独特的天文现象就是多彩虹,借此,在讲授“彩虹”教学时,组织儿童到校门前的小河边,背对着阳光做“拨水”游戏,在愉快地玩耍中,使学生意外的发现了与彩虹类似的景象,于是因势利导,非常轻松地揭开了彩虹形成的奥秘。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到河边去考察水质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和卵石的形态;到田园去考察分析土壤成分、种类、保水性及农作物生长状态情况;到山坡上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性态构造和生长环境,并适当采集制成植物标本;还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捉鸣蝉、捕蝴蝶、斗蟋蟀、学鸟叫等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体地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达到了自然教学大纲从知识、兴趣、能力和德育四个方面的教学目的。?

二、建立科学园优化课堂教学?

我们金山小学为了有效地进行科学课程的教学,依托周围的环境资源,建立了自己的科学园,种植的生物种属有260多种,地质馆、科学馆。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活动中认识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学生在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认识活动中,接受和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我们的教学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一节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获取知识的结果。例如在《物体颜色》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园地实验法,利用室外充足的阳光,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的情形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两个实验都是学生在自主地探索现象,整理分析现象,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积极进行探究抓住科学灵魂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无论是获得知识、探索真理,还是追求自由,都离不开探究行为和探索精神。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

   我们在实践中,主要的探究活动有以下三点:

1、探究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并围绕问题展开,例如:根据我校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让学生探究地震产生的原因(当然,教师在过程中也是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地震分布的规律,从而逐步形成必要的智慧品质。

2、探究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活动,要使参与者能够具有主动性,就必然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使得学生们们有探究问题的欲望,这是探究的原动力,实践表明,只要真正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就能够充分的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

 3、探究过程必然引起情感体验过程。学习者遇到困难境况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怀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终于得到解决时的愉悦与自豪等等,这些体验都是有助于科学、科学精神的形成的。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科学学科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越来越体悟到我们的科学教学,固然离不开科学教材的学习,但更应该重视一些活的知识的学习,从生活中学习,从社会中学习,从学生自己的身边学习,这样的学习是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的学习。

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广大的农村小学来说,开好这门课还有利于落实“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的要求。”几年来我们开展利用家乡资源优势进行课堂教学,对于建构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课堂起到了极为显著地效果。我们将不断探索,力求更高、更好。

           

教学资源的科学性篇4

>>浅析探究性学习资源在小学科学中的可用性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研究小学科学学科中探究性学习资源的可用性与优化策略研究B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现分析在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浅谈化学学科的可用性学习试论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浅谈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的内涵小学科学教学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设计的可用性探究探究性实验在小学科学课中的重要性关于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思考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浅谈探究性实验在小学科学课中的运用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学习浅析谈小学科学课探究性学习小学科学课程探究性学习研究试论小学几何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该网站探究性资源的配备并没有依据教材版本和教材单元内容来进行,而是由教育专家选择各年级适合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题,根据主题进行资源设计、开发。目前该网站已经为小学教育提供了语文、数学、科学、社会四个学科的学习目标、文本资料、媒体资源、活动建议方案、学习评价等教学资源,其中,科学学科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涵盖28个主题和100多个子主题。

由于笔者主要从事小学科学教育,因此,本文以苏教版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为例,浅谈探究性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可用性。

一、探究性学习资源的含义

为了保证探究的条理性和严谨性,在进行可用性探究之前,我们有必要交待探究性学习资源的含义,及本文所限定的探究性学习资源的范围。

探究性学习资源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探究性学习资源是指学习活动中所选择的学习材料,而广义的探究性学习资源是一个综合性概念,除了学习所需的材料如文本资料、媒体资料、工具外,还包括教学环境、学习方法、活动方案和人力资源(主要是学生、教师)等实施条件和实施者。在本文,笔者提及的探究性学习资源取其狭义,即笔者在教学中对探究性学习资源的选取、组合是自由、灵活的,一切以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为准,不强制使用或不使用某种资源。

二、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评价标准

可用性最初用于tt产品/系统的评价上,是it产品/系统的重要质量指标。可用性的定义有许多,目前较常用的定义是1991年Shakel提出的:可用性是指技术的“能力(按照人的功能特性),它很容易有效地被特定范围的用户使用,经过特定培训和用户支持,在特定的环境情景中,去完成特定范围的任务”。根据这一定义,陈丹在《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研究》一文中将可用性分为三个维度,即有效性、效率和满意度;其中“有效性”含有探究性学习资源与教学内容的相关度、资源模块设置与教师要求的匹配度、多媒体资源质量帮助教师开展活动的有效性、资源具备的探究性特征四项指标,“效率”含有教师获取资源的速度、教师获取资源时的操作便捷度两项指标,“满意度”含有资源对教师需求的满足度、教师比较探究性学习资源与其他资源的满意度两项指标。

总体上说,笔者对陈丹评价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的标准是认可的。教师是探究性资源的使用者,对资源的优缺点有深刻体会,从教师的角度对资源进行评价无可厚非。然而,学生是资源的接受者,学生对资源的接受度、满意度也应影响着资源的使用效果;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不断凸显,探究性学习资源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者。因此,笔者以为将学生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纳入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评价中,更能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三、探究性学习资源在小学科学中的可用性表现

1.探究性学习资源为学生搭建了观察、发现和动手的平台。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说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是主动的一方,需要主动发现科学现象,并从中获取知识。探究性学习资源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因此,它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广阔天地。如在教三年级学生观察叶子时,可让学生以校园中的植物为观察对象,观察叶子的颜色、形状、纹理、气味等,并引导学生比较、统计同一棵植物的两片叶子的特点、两棵或者多棵植物的叶子的特点,引导学生得出“世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的结论。另外,教师可利用网络图片、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季节中叶子在形态、颜色上的改变,拓展学生的视野,健全学生的认识。

2.探究性学习资源促进了师生互动。探究性学习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因此,教师需合理利用探究性学习资源,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探究性活动。例如,在教三年级学生认识水时,教师以问题导入,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水,然后通过让学生观看溪水、河水、海水、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图片或视频丰富认识;继而借助各种容器、工具引导学生感知水的颜色、味道、气味等,从而认识和把握水的性质;接着通过将纸片、糖等物质放入水中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水可托举、能溶解物质等特性;最后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探究水的用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学生的疑难和教师的解答都是师生互动的表现。探究性学习让师生共同参与探究过程,极大促进了师生交流互动。

教学资源的科学性篇5

1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分析

科学教育的资源很广泛,上至宇宙星空、风雨雷电,下至花鸟虫鱼,人类社会以及人们在与自然和谐相处表现的理智和应变等,可以是所见所闻,还可以是吃、穿、住、用、行等,应遵循科学性、趣味性、生活性、践行性等几大原则,在实际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能够贴近孩子的内容来开展科学启蒙活动。根据一般分类我们可以大致分为学校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

1.1学校教育资源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对于科学启蒙教育来说我们所称学校教育资源,特指学前幼儿(幼稚)园、中小学办学必不可少的人财物等资源。人力资源是指教职员工、学生群体、组织;财力资源是指各项经费;物力资源指财力的物质化,包括周边环境和可运用的物化条件,如学校的小山、池塘、科技场馆等。学校教育资源具有多样性、动态性和相对有限性等特点。

1.2家庭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是泛指可为孩子家庭生活、邻里游戏、自助教习的物质类、精神性各种资源。现代家庭不乏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厚的文化内涵、舒适的可供儿童实践的环境,对儿童科学启蒙来说都是宝贵教育资源。可以分为主观性和客观性2个方面:主观性家庭教育资源是指家庭文化、家长学识及早教意识、家教经验与教训、家长的职业特长、业余爱好等等;客观性家庭教育资源是指家庭经济、信息条件、生活设施,相关的有教育意义的物品、器具以及的职业场所等等。家庭教育资源具有开放性、丰富性、随机性、整合性等特点。

1.3社会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广义上泛指一切影响于孩子身心发展的社会生活的全部有机构成;狭义上则指学校、家庭之外的一切文化教育设施及相应的人、财、物、自然环境与社会组织等资源。包括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艺术馆、体育馆、运动场等场馆,戏院、电影院、陈列室、书店、音乐厅等设施,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报刊、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科研院所、实验室、科技专家等科教文卫体社会教育资源;青少年宫、文化宫、社会实践基地、社区各类设施等工(会)青(年团)妇(联)社(区)系统社会教育资源;科技协会、“关工委”等社会教育资源。具有广泛性、开放性、灵活性、公益性等特点。

2优化资源配置践行科学启蒙教育

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得科学启蒙教育异彩纷呈,资源利用需要一定的机制保证。学校要形成完整的资源开发利用机制,高效开发利用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其一,在国家、地方和校本教材的建设中,按照“就近选择,注重体验”原则,有机地融合家庭和社会资源,形成教育特色;其二,研究家庭、社会资源各自特点,积极主动引导带动家长、社区有效开展科学启蒙;其三,发邀请函倡议书、颁导师证辅导员制、教育基地挂牌等,激励倡导家庭、社会科学教育活动长期有效运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多方位稳定、发展的合作关系。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也要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出发,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利用机制,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杠杆机制”、科学管理“互动机制”,实施活动“安全机制”,评价“激励机制”,促进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高效开发利用资源。形成三方互动、沟通机制,创建科学启蒙教育工程,三方拧成一股绳,使科学启蒙教育资源更丰富、达到最优化。

2.1立足学校教育主阵地,立体开发利用学校教育资源校园从来都是教育的主阵地,在科学启蒙教育中也是应有之义,我国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层次性,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战略地位,树立科学教育从源头抓起的战略思想。从考试评价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以及政策法规上赋予中小学科学教育充分的重视,确保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学校应该从坚持科教兴国战略高度出发、担当百年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建设科技教育为主线的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班级板报、壁画、宣传栏在科技教育中的文化氛围作用;必修课、选修课等课程教学中注重科技知识、技能的渗透,体现示范性;活动课、教育实践中注重科技能力的培养。善于设计科学教育活动过程;善于组编和运用科学启蒙教育教材;善于组织学生的兴趣志趣;善于及时吸取与处理来自教育对象的反馈信息,丰富科技启蒙教育教学系统。如在科技小著作教学过程中“明白什么是科技生活”、“深刻感受科技生活”、“淡化作文的难度,强化写作的吸引力”、“激发写作兴趣”。“每门功课都应该这样开始,使它能引起学生真正的爱好,做法是向他们证明,它是如何美好,有用、快意,是如何需要。”兴趣从来使教育事半功倍,我们应增强意识,真正让学生在学校打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争相小发明。

2.2助力家庭教育社区科技大气候,充分挖掘家庭社会教育资源科学启蒙教育强调家校互动,重视家庭教育资源。革除科学启蒙教育内容广而不深的弊端,从立足实践的角度诠释科学,旨在对科学启蒙教育做清晰的界定,减少教学中的混乱与困惑,在校园资源观落伍的同时,家庭、社会资源观也面临挑战。应该走出思想误区,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资源,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启蒙教育对于学校、家庭、社会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胜任,必须有机结合才能取得功效。应树立共同教育的大教育观,本着“立足校园,放眼社区”的思想,敞开教育之门实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教育,密切家校联系,优化了科学启蒙教育同步化。将家长与幼儿的合作成果通过展示栏宣传壁一一展示,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自我、突出成就感与荣誉感,从而构建起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模式。首先,开拓视野,着眼于科学启蒙教育所有领域,充分利用校园家庭、社会教育资源,丰富科学教育内涵及意义;其次,担当主角,教师作为家庭、社会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主导者及领航人,对指导协助资源立体化开发利用有不可替代的责任。走进社区深入研究、精心梳理丰富的科学启蒙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家庭社会教育资源,启动立体化开发利用措施,使之切合教育实际。

2.3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深度开发利用资源学校根据科学启蒙教育的实际需要,鼓励各科教师进行合作,针对同一教育主题,从多学科角度多维度解读。比如对于“运动”,物理老师侧重力与速度;生物老师侧重从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等的肌肉和骨骼运动机理;化学老师则可以从分子、原子的微观世界分析。多学科背景、各异的思维方式,协同合作进行启蒙将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相得益彰,拓展视野、变换视角、活跃思维。“请进来”——家庭、社会科学启蒙教育资源进校园;“走出去”——学校走出校园,依托社区、家庭全方位、宽领域开展科学启蒙。在家里,学生可充分利用生活用品、废旧品,物尽其用,添置必备工具,如放大镜、望远镜、磁铁、锤子、钳子等,在教师适当方式(网络、电话、家访等)的指导下,家长和孩子一起做“零起步、低成本、大智慧、促成长”的科学探究,开展“身边的”、“透明的”、“动手的”、“好玩的”、“探究的”科学实验,使科学教育渗透于家庭生活中,让儿童在生活中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在探究中培养科学素养,在操作中培养动手能力,同时体现“废物利用、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培养环保意识。在社区,则依托科技启蒙教育主题教育资源,组织儿童进行生动活泼的科学探究实验,如自制电铃、风车、望远镜、放大镜,制作标本等小发明创造;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科技实践活动,如走进大自然进行科技采风、观察天象、生物奇趣,举办科普讲座,开展科技小论文、科普小调查活动。

教学资源的科学性篇6

关键词:科学实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特点的课程资源”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理论指导思想,尤其是针对实验科学科目的教学。新课程标准下初中阶段设置了三门实验学科,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课程资源对初中科学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全面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认知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的拓展教材知识,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思想能力。本文浅要介绍初中科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并总结了科学实验室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途径。

一、科学实验室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1.科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目标指向分析。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课程资源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主张的教育价值取向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构建出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供学生利用,并且通过学习,能够形成以自我为主的创新思想。从初中的实际教学实际考虑,课程资源可以定义为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达成的各种教学素材,不再单纯的局限于教材课本,包括了诸如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图书馆等等新的课程资源。在新的初中课程体系中,有许多学科的教学过程都离不开科学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提高学习质量,例如物理、化学等理科学习,都需要一定的科学实验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此,科学实验室是课程资源中较为重要的条件性资源,作为当前初中科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目标指向,如何合理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实验室资源,成为新课程改革落实的重要问题之一。

2.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分析。就目前许多初中实验室资源的使用情况来分析,使用情况并不容人乐观,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许多学习科学教学仪器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尤其是师资能力比较有限的农村中学,学校现有教学仪器无法满足“数量多、形式多、实验多”的新课标要求,在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实验需求,造成了实验教学的效果的局限性。第二,科学实验室的使用率较低,落实实验教学方式流于形式。有许多学校在实验室的配置上都满足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但却没有真正的被科学教学所利用起来,教师仍旧只能在教室进行演示实验,学生没有机会去实验室进行自我的学习体验,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第三,实验室配置过于老旧,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造成实验室的实际应用价值较低。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许多实验室仍采用传统的人力管理的老方式,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对于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没有引进,造成实验室可利用的资源较为有限。

二、科学实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

1.开放性原则。开发性原则指的是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以更加开阔的发展观来看待科学实验室资源,在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不局限于书本、课堂,而是以最开阔的眼界去看待所有能利用在教育教学活动上的教学素材,并将它归类于课程资源。同时,科学教师还要开放式管理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将科学课堂搬入到实验室,让学生们能够将科学实验当做是“知识超市”,来到实验室,就能收获到一些知识,让学生随时随地的设计实验、选择仪器,并着手展开实验,实现自主探究,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以及能力。

2.经济性原则。由于学校经费有限,对于科学实验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追求数量大、质量好。要尽可能的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同时较为经济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从身边的事物中找到可以利用的教学价值。

3.针对性原则。科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必须要符合学校学科的发展实情,有针对性的分析目前学科中对于实验室的使用需求,从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学生学习的需求,开发和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资源,针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发和利用能够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资源。

4.个性原则。科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是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其开发必须紧紧围绕“创造性”,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强化学校特色,展示教师风格,区分学科特点,突出个性。在科学实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还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的个性发展。教师和学生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科学教师本身所掌握的的知识储备、理论素养、实验科学精神、技能以及人格魅力都能够转换为有效的科学课程资源。而学生因为生活环境、不同的生活兴趣以及阅历都会形成富有个性化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合理利用学生已有的科学经验作为科学教学的出发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素材,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更迅速的提炼到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热情。

三、科学实验室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途径

1.重视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对于初中科学学科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重要的条件性资源,是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重视实验室的建设,首先根据初中科学学科对于实验室使用的实际需要去选择合理的实验教学器材,配足配齐必需的实验仪器、药品及防护型用具;其次,要鼓励教师以及学生在不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对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及生活环境中的资源加以利用,尽可能的节约实验药品的使用,实现实验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初中化学实验中,对于碳酸的制作过程,可以用小苏打代替碳酸氢钠,用废弃的饮料瓶当做反应容器,该实验可以作为理论定性的实验,注重的是实验现象,对于精确的定量的分析实验,还是需要以精确的实验器材为主。而在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时,教师则可以利用身边经常出现的碳酸型饮料作为实验道具——以如何鉴别可乐饮料中冒出来的气泡是二氧化碳为探究性实验,由于学生们对可乐饮料比较熟悉,很容易产生好奇心,能够更好的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提出了许多新奇的想法,如:有的同学说看包装说明——饮料瓶身一般都会有成分说明,而可乐中含有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有的同学说直接喝两口,打嗝出来的就是二氧化碳——因为人们呼出的气体就是二氧化碳;也有的同学能够联系到已经学过的知识,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或者紫色石蕊实验,看是否变浑浊或者是否有变色来证明是否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这样一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验课程中来,使得探究式学习的氛围更加浓厚,让学生们更容易自动自主的学习,既节约了实验课程资源,同时还能提高课堂效率。

2.应用信息技术整合实验课程资源。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进一步的扩大实验的演示效果,能够进一步的发挥出实验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优越性。因此,初中实验室应该尝试着将网络信息技术引入实验室建设过程中来,一则丰富的网络资源能够弥补实验室具有局限性的知识体系和知识范围,能够提高更加开阔视野的实验素材,二则通过多媒体与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加强学生的手眼并用、视听结合的能力培养,使得实验课程更富有感染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丰富的网络资源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将社会热点、科学文化、人文素养都整合融入科学实验课程素材中去,能够增加科学实验的人文性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对于初中生物课程中转基因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给学生播放一系列转基因食品、克隆技术的视频,让同学们就这些话题,根据已经学习到的转基因知识谈谈其中的利弊,不仅能够进一步的让学生们熟记知识关键点,同时还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学会从科学的角度去看待事物,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无论如何,实验课堂的效率仍旧取决于教师,进行科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主要责任体现在教师身上,而这种能力又主要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感悟能力以及教学能力。能力强的教师能够在实验器材缺乏的条件下,以旧创造出一堂生动的实验课程,利用身边不起眼的素材,来进行定性的实验分析,达到最好的实验效果。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适应在新课标下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实际要求。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科学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上许多困难,解决方法也各有不同,但只要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都是达到新课标教学理念的。作为一个科学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要善于运用到网络平台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科学实验与多方位的知识的高度整合,并且要学会适当的利用地域资源或者是生活资源,提高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唐建国.转变教师的课程资源观[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5).

[2]宣燕平.跨越科学实验的“三重门”实施“轻负高质”的科学教学——对科学演示实验的若干思考[J].学苑教育.2011(08).

教学资源的科学性篇7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落后。近年来,随着人力资源学科的发展,形成了一些新的、更符合高校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首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其次,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随意性较强。虽然很多高校都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但是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人为性和随意性较大,不符合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原则,容易造成管理的权威差,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满意度低等状况,影响人力资源管理行为的执行。最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差。[1]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师的教师质量,但是很多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都是以管为主,忽视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影响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发展。

2、高校人力资源评价机制不合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德才兼备,其中,才又包括两个方面: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这样,我们对教师的评价就有了三个维度。德可以通过进行教行评定来评判,但是因为缺乏评定主体,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在评价和考核的过程中就显得难度很大,所以,很多学校通过规定教师每年必须发多少篇省级的或者国家的科研论文,申报多少课题等来评价其科研能力。对教学能力的评价则各不相同,有的是通过学生的进行评价,有的是让同级别的教师进行评价,有的是让所属学院领导进行评价等,不一而足。这些评价方式虽然貌似合理,但是却存在着不公平性。首先,教学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都必须兼顾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这容易造成教学型教师没有办法专心教学,科研型教师不能够专心科研,不能够做到人尽其用。其次,高校人力资源评价方式难以公平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评价过程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性。

3、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不重视教师待遇的提升,造成教师流失严重。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消费水平,但是教师的待遇并没有获得相应的提高,这造成了教师流失的严重。首先,教师的工资水平偏低,福利待遇差,造成了教师的大量流失。其次,教师的晋升制度不合理,晋升周期较长,使得很多教师放弃教师职业,或者转向其他机构。[2]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树立新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首先,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继续培训,促使其接受新的、科学的、更符合学校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从而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不断践行这些发展理念。其次,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晋升制度等,并且严格按照这些制度进行管理。最后,在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过程中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吸引人才参与到高校教师队伍当中。

2、建立合理的高校人力资源评价机制。首先,对教师进行分类,让科研型教师着力进行科研,按照其科研水平对其进行评价;让教学型教师专注教学,对其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其次,设置量化标准,促进对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最后,推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促进评价的公平性。在评级的过程中,让学生、同学科教师、评价主管部门等都参与到评级中去,避免评价的片面化。

3、通过各种措施留住优秀教师。首先,待遇留人。通过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福利待遇等来促进教师留在学校。其次,环境留人。通过优化教师教学环境来促进优秀教师留在学校之中。再次,制度留人。建立合理的教师晋升制度,缩短教师的晋升时间,促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进步,自觉留在学校。最后,感情留人。通过与教师培养深厚的感情,帮助教师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各种苦难,促使教师对学校产生依赖,主动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3]

教学资源的科学性篇8

关键词:转型期;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地方本科院校

随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的到来,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贴近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加快校内教学资源与校外教学资源的整合,进而培养出真正迎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专门化人才。接下来以陕西省新建本科院校咸阳师范学院以及周边的渭南师范学院、榆林学院、安康学院等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实际,就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的优化与调整问题开展系统讨论,旨在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期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资源优化与整合的必要性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与深厚的社会背景,这既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选择,也是转型期地方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如何在新时期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的构建水平,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育的紧急任务和时代要求。

(一)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对于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不是缺乏英语教学资源,而是因为学校的发展时间还不是很长,学校以及各部门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了英语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如大学英语信息化教学中的购买英语在线学习软件、开发网络语音学习课程、创建网络学习平台、建设语音实验室,这些大学英语资源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需要,但是由于教学资源数量急剧增长,教育载体也日趋丰富,加上大学英语教学观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落后,这些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很多英语教师仍旧是依赖传统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学生也习惯于纸质资源进行学习,进而造成了英语教学资源的大量浪费。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因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英语教学资源建设基础相对薄弱,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开发主体相对单一,教学资源多是由专家或教师创建,但是与学习者的互动性不够,学生的参与度比较低,很多英语教学资源都脱离了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学的现实需要

(二)是地方本科院校增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为了快速提升自身的教育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是重要的基础保障。尤其是对于大学英语这样的基础性课程,与学校的每个专业、每个学生都息息相关。但是,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英语教师在教师数量、年龄结构、学历层次上的建设还相对落后,所以制约了教学资源建设的步伐,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多的疏漏和缺陷。同时,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制约了当地政府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经费投入,对大学英语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和调整,就是要在不增加经济投入的情况下,提高英语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学质量,扩大地方本科院校在周边地区的影响力,赢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三)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对英语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尤其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获取英语学习资源的渠道在不断拓宽,英语学习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高校提供的英语教学资源的质量、层次以及结构,显然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人才的培养质量。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学习而言,主要是集中在就业需求和考研等深造需求两个方面,虽然一般企业对大学生英语水平要求相对较低,高校统一化、通用性的英语教学资源基本能够满足这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但是对于要参加考研、到外企工作以及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来说,英语学习资源的建设水平就显得更加重要。地方本科院校需要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教育指导,提高英语教学的针对性,进而更好的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的优化与调整策略

(一)加强大学英语课程资源的建设

为了更好的贴近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学英语在进行课程资源的设计时,首先要对地方社会经济对人才的市场需求进行调研分析,理清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英语素质的要求,制定更加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然后依此为导向,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课程的设计。在具体的英语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实践中,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大量内容丰富、主题新颖、形式多样、风格迥异的教学材料,如印刷材料、音像制品、多媒体课件、网络精品课程、数字化图书馆等,实现课内教学资源与课外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弥补大学英语课堂上单一文本课程资源的弊端,为教师的多样化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重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针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日益增长的教学与学习需求,以及英语教学资源相对紧张和不够系统的现状,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可以有效缓和各种矛盾。对此,高校在不断加大英语教学资源建设投入的基础上,要更加看重资金投入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势,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构建起更加有效的教学资源保障机制。例如,像咸阳师范学院与渭南师范学院,榆林学院与安康学院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学英语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需求上都有很多的相同之处,所以高校之间可以加强沟通与协作,建立基于校际联合的英语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避免英语教学资源的重复性建设,提高英语资源的共享效率。一方面,各高校要多渠道的广泛收集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及时上传共享平台,另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教学资源建设的沟通协商机制、教学资源审核机制以及优质教学资源的评定制度,注重教学资源的整体设计,在组织管理和服务上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对资源的利用进行动态的指导和支持服务。

(三)加强课外教学资源建设力度,优化课外英语学习环境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而言,课堂教学只能是进行通用性的英语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起到相应的引导作用,大学生要想有效提高自身的个性化素质,需要在课外积极的开展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这就需要高校加大课外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而这又恰恰是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欠缺的。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充分认识到课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性,结合大学英语课外教学的需要,组织和建设多样化的英语课外学习资源,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写作比赛,制作英语网站、英语板报,开设英语角,举办英语艺术节等,这不仅可以有效活跃大学英语课外学习的氛围,形成对课堂英语教学的有效巩固和补充,还可以促进大学英语校园文化的建设,让学生可以快乐的学习英语,提高英语课外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优化英语教师资源

优化英语教学的教师资源,主要是指要将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的教学机构优化、协调甚至合并,统一调配使用两类英语教师。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重视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激励和引导,尤其是专业英语教师,要让他们充分发挥专业英语教学资源的优势,积极的参与到公共英语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调整工作中。因此,高校要让专业英语教师开展公共英语教学,或者让公共英语教师开展专业双语教学等,都可以有效推动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的优化和建设。

结语

总之,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资源的优化与调整,需要新建本科院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重视学习资源构建主体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加快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促进大学英语学习资源建设的科学化、多样性和针对性,进而帮助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冯霞,黄芳.基于自主学习的外语信息资源整合优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3(02).

[2]高宏卿,汪浩.基于云存储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与实现[J].现代教育技术,2010(03).

[3]廖明伟,赵秋菊.我国开放大学教学资源整合述评[J].软件,2014(04).

[4]汪丞,周洪宇.论我国教育信息化深度推进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技术,2012(11).

[5]王彤,黎春玲.跨校区英语教学资源整合平台的设计与构建[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01).

[6]王玉玲.创建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的探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07).

作者简介

汪美侠(1977-),女,陕西咸阳人,陕西省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语言与语言教学。

教学资源的科学性篇9

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正在朝着“数字化校园”的目标迈进。实现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因此,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任务之一。近年来,很多高校都组织开发了网络课程和学科网站等教学资源,并在现代化教学中推广应用,成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载体。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将常规教学资源与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整合,以达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和教师辅助教学的双重作用,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手段。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是指基于网络的会计专业教学材料,即基于互联网运行的会计学科信息化教学资源。作为一门热门学科,尤其是实践性和应用性特征明显的学科,会计与计算机和网络的关系十分密切:20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带来了会计数据处理技术的革命,成为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和网络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作用也在不断提升。时至今日,计算机应用于会计领域已从最初的单个功能模块发展到集会计核算、会计管理以及预测与决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软件系统,并实现了网络化管理。与会计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相适应,会计学科专业教学中的网络资源使用也十分普遍:会计专业精品课程、网络课程、会计学科专业网站等,大大丰富了会计学科的教学资源,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了教学效果。然而,毋庸置疑,当前高校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和解决。

1、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使会计学科专业教学形式和内容得以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首要特征是丰富性。会计网络教学资源将大量教学资源以网络的形式展现,改变了传统“纸质教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资源匮乏的状况,使学习者可以更多地浏览、观看、下载各种专业教学课件、视频和图文资料,教学形式多样化;另外,网络教学资源及时地将最新的信息以最便捷的途径呈现在使用者面前,使会计专业学生迅速获得最新、最前沿的专业信息资源,使会计专业课堂内容不再局限于已出版的教材之上,而是将教师和学生的目光转向对界内最新知识和技能的了解和学习,教学内容大大丰富且更具有前瞻性。其次,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和使用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增强。高等教育的改革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习惯,即促使学生从“应付学习任务”向“怀有愉快期望主动学习”转变。网络是当前学生最感兴趣的媒介,通过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激发学生探究专业知识的欲望,通过网上讨论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使教师和学生都摆脱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刺激了双方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增强。再次,会计专业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以增强。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单纯的课堂学习仅从理论上解决了专业知识的讲授,对学生实践知识的运用却未能很好地予以指导。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实践应用,通过“实践指导”模块的丰富和讨论模拟企业实际会计工作环境,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

2、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存在的相关问题

当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教学资源“静”多“动”少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很多财经院校的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都得以快速地开发、建设和使用。但是,从网络教学资源提供的情况看,现有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中大部分仍是文本教学材料(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重点与难点、课后练习题等)为主,很多内容是教材或授课的简单重复,且以静态的形式呈现。而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学习者提出问题、得以解决、再产生疑惑和再次解惑的不断循环的过程。静态的信息可以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对学习的基本需求,但无法满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当前“动”少“静”多的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使得其不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大学自主学习支持服务。(2)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偏于“各自为战”,未能有效整合当前,高校会计学科的很多主干课程诸如《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都是校级、省级甚至部级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网络验收模式推动了其网站建设并对学生开放,充实了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但是,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更偏重于展示而忽略与学习者的互动。很多高校开设的网络课程由于更具有互动平台,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精品课程资源的不足,但这些网络课程的开发一般是由任课教师自行组织,教师各自为战的情况比较明显,加之网络课程偏少,使得网络课程之间、网络课程与精品课程之间未能有效整合,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3)网络教学资源整体设计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经费的限制和会计学科的专业性要求,当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绝大部分是专业教师或教师团队,这些会计学科专业教师或是以精品课程为契机,或是以网络课程建设为着眼点,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这些专业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但对互联网、信息化建设、人机界面构建等方面知识还存在一定欠缺,导致其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的整体设计水平不高,影响其使用效果。(4)网络教学资源所提供的便捷下载可能导致教学分析能力下降众所周知,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信息量丰富,相关课程的教案、课件、习题等静态资料充盈,下载便捷,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对教案等的重新编写工作。然而,正是这些便捷的网络资源可能助长了一批教师的教学“惰性”。教案不用编写,课件不必制作,习题不再新出,很多教师“拿来主义”思想严重,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偷懒”,不再根据课程特色、学生特点和自身情况设计教学模式和思路。比较严重的,连最简单的修改都不做,直接从网上下载他人教案和课件在课堂上使用,影响教学质量和效果。长此以往,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堪忧。(5)网络教学资源设计中忽略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向学生提供形式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坚持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为达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在各专业网络课程建设中添加形式多样的学习内容,同时还应注意设计相应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任务。当前很多网络课程中对于学时安排、学习方法介绍等大多是基于传统经验,没能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进行系统和有针对性的设计,也有很多网络课程强调了学生的讨论、互动,但因网络教学资源使用的发散性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不力,影响会计学科网络教学资源的最终使用效果。

教学资源的科学性篇10

【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实施的基础和条件。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应该是综合多样的,家庭教育资源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适应了小学生课程应与生活相结合的特点,对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科学课程资源的理解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基本的素材.是课程实现的基本条件。在教育的全过程中,有了教育的资源并加以利用,才可以谈及后面的步骤。科学课程资源的来源是广泛的,一切能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资源都可以转化成为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做出了如下说明:“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不应该局限于以前单一的以科学知识教授为主的课堂与教材方面,而是要以一个全新的广泛的课程理念来指导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这也是与新课程提倡的在小学阶段课程以综合性课程为主的理念相吻合的,也是适合小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特点的。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按照科学资源空间上的划分,可以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在现代信息化社会,又可以将其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以及网络资源三类。从性质上来看.则包括人力、物力和环境三大类。一般而言,学校资源是科学教育中最主要的资源,是有组织、有目的、系统的教育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形式是科学教材和教师的科学教学活动。尤其是教材和实验室中的教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都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要资源。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对科学教育过于知识化、偏重于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所以往往只把眼光放在校内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而家庭资源与社区资源这些校外的资源由于长期不受关注和重视,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在资源应广泛化的今天,没有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一种资源上的浪费。

二、家庭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和探究式学习方式的新课程观的指导下,家庭资源是小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和探究的重要资源,做好家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将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小学生除了学校以外,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地方,家长是孩子学习的启蒙者。对于科学教育而言,家庭也是孩子最经常性接触的、最早发生的一个学习场所。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也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提倡与孩子的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学科学、在生活中用科学,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

家庭中科学资源的开发可以从家庭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个方面来挖掘。

1.第一个方面是家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活的课程资源,在家庭中,主要是孩子的家长担负起孩子科学教育的指导者的角色。一般来说,家长都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生活经历,与孩子有比较多的接触时间.完全有能力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需要家长提高对孩子的科学教育意识。作为家长,都应该明白,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科学素质的高低是一个人综合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现代社会里,一个人需要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尤其是在目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更需要有仓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科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再是中小学教育中可有可无的课程。家长应该改变过去只看重孩子的语、数、外等所谓的“主科”的成绩的观点,努力从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孩子所有的学习。只有这样。在家长有了很好的科学教育意识的情况下,家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为孩子的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支持。

其次,家长要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科学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创造一个科学学习的家庭氛围。以家长的阅历和职业背景来说,无论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怎样,从事的职业如何,都有可能为孩子创造科学学习的条件。这也是由小学生科学学习应该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决定的,只要家长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科学知识或者是常识.或者是生活经验,都可以为孩子提供帮助,因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传授。能将家长在某一方面的专长与孩子的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做到良好的亲子沟通合作,可以说是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一个主要的途径。如有的学生家长恰好是某方面的权威或者是某领域的专家,不仅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家庭中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帮助.而且可以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帮助,到学校给学生做讲座,或是为学生提供到所在单位参观学习的机会。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广大家长的支持与参与.正是家长的全力支持与合作才能保证家庭科学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科学课程资源。

2.第二方面是家庭物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家庭生活中的所有一切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开发成为孩子的科学教育资源,这些东西的使用需要在第一个方面的参与下完成,即要有家庭人力资源发挥作用.自然包括家长和孩子自己。在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下的科学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下面仅举几个例子.作为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具体方法的范例。

(1)家长引导下的科技阅读。“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言而喻,它同样是科技进步的阶梯。家长作为孩子的科学教育的启蒙者,其职责在于适时选择符合孩子心智发育时机的科技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图文并茂的科技图书,也可以提供电子音像读物(如录音带、录像带、光盘等等)。像《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读物,家长可以多买一些,为孩子建立自己的科普读物小书架。收集孩子喜欢读、读得懂的读物。另外,家长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时问,看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等反映科学的电视节目,给孩子适当的讲解。

(2)科技游戏。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进行有意识的科学教育,起到的效果可能会比生硬地教孩子强记一些科学知识更好。因为这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在家庭愉悦轻松的氛围中进行,可谓寓教于乐,把“教学做”、手脑有机结合在一起。这类游戏可以是手工拼装、拼图比赛、玩电子游戏等,也有很多益智玩具,都可以作为家庭中家长与孩子共同游戏、加强亲子交流的素材。

(3)旅游考察。在有条件的地方和家庭里,特别是对城市中的孩子而言,家长有机会一定要多带孩子“到自然中去观察”,让孩子与大自然有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因为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包含了很多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名山大川,天空海洋、地貌植被、鸟兽虫鱼、古代与现代建筑等,可以说处处是课堂、处处是教材,资源丰富多样,而且生动实在,在潜移默化中,科技教育的素材和资源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到孩子的心灵,这对于激发孩子对自然的兴趣和好奇心,进一步产生科学探究的愿望是十分有意义的。另外,有条件的地方,家长可以多陪同孩子去参观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动物园等场馆,因为这些地方也是科学教育的基地,孩子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到很多东西,既开拓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

(4)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在家庭当中,可以让孩子亲手参与进来,在与植物、动物的亲密接触过程中做全程的仔细观察,深入了解动植物的属性特征。这是一种很有实践意义、能全方面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资源。比如说在家里种植一盆花,甚至可以从种子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让孩子负责照料这盆花。通过整理花盆、播种、浇水,施肥等等一系列的过程,直到开花、结果.让孩子亲身经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引导孩子做一些观察记录,这其实就是在引导孩子用科学的方法来做一件事情。孩子可能没意识到这是在进行科学活动,但是家长一定要有这个意识,才不至于让很好的科学教育资源流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肯定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孩子可能会认为浇的水越多、施的肥越多,花就越长得好,如果家长指导适当的话,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通过结果的对比,小孩明白了自己原来的想法可能并不正确,然后会继续问~些“为什么”,这时候家长又给以适当的指导。这样下去的话,孩子探究的兴趣就越来越浓厚,逐渐就养成了一些科学的思维与方法。这样通过孩子亲自参与得到的东西,比只从书本上看到或是家长、老师告知得到的东西理解要深刻得多。

(5)家庭日常生活的科学教育价值。日常家居生活也隐含了许多可以进入小学生科学学习范畴的资源。很多不经意的小事蕴含了科学的道理,在生活中让孩子结合课堂所学去解释这些现象,一来可以检验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二来也可以利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比如,在小学的科学课本中,有介绍食物的营养结构合理膳食的部分,根据这个知识,孩子可以先记录自己家每天的食物结构,然后分析是否合理健康,最后提出一个修改意见,制定一个合理的食谱。又比如,看到家里烧水用的锅子锅底结了一层厚厚的水垢,可以启发孩子思考这层水垢是怎样形成的,与家庭用水的水质有没有关系,怎样才能除掉这些水垢等.让孩子多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也是给孩子科学教育的绝好机会,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