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城镇开发边界管理十篇城镇开发边界管理十篇

城镇开发边界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4:57

城镇开发边界管理篇1

一、上海与苏浙边界城镇群空间布局的现状与特点

(一)具有沿交通线带状分布特征

目前,上海与苏浙边界地区(苏州、嘉兴、宝山、嘉定、青浦、金山)由北向南带状密集分布5大新兴工业城镇群:嘉定、太仓、浏河、罗泾城镇群;安亭、花桥、陆家、白鹤、赵屯、石浦城镇群;青浦、淀山湖、朱家角、周庄城镇群;枫泾、嘉善城镇群:金山、平湖、嘉兴港区城镇群。在未来“十二五”规划期间,有连片发展趋势。如安亭与花桥的城镇建设已经突破行政边界的束缚,跨界建设小区民宅、厂房,联动规划建设条件已经成熟。浏河与罗泾,安亭与花桥,枫泾与嘉善,金山卫与乍浦位于上海通道经济体系通往内地各城市的门户地位,呈生长轴性质的带状分布。

(二)具有发展成面向全国的物资集散中心的态势

在产业布局空间结构上,3省市边界地区发展已形成一条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带,错位竞争格局已现雏形。上海沿边城镇是上海的重化工业产业基地,钢铁、设备制造、汽车、纺织机械、石油化工制造业由北向南沿边梯次延展,成链状布局。产业链北端的罗泾港区是上海内河航运最大的散杂货综合性港区。产业链南端的嘉兴港区是上海、宁波两港喂给、配套的中转港,主要中转石油、煤炭。安亭与花桥,枫泾与嘉善等次级交通枢纽运转点城镇,有进一步发展成面向全国的物资集散贸易中心的态势。

(三)边界城镇已经成为巨大的移民城市

在人口布局空间结构上,边界城镇群多为新兴工业移民城镇,外来流动人口多。上海沿边城镇白天来工业园区上班,晚上回市区家中的“早来晚归”流动人口较多;苏浙沿沪边城镇暂住人口较多。如昆山是台商集聚地,2008年有常住人口69万,暂住人口95万。

二、上海和苏浙边界城镇群联动发展的问题与难点

上海和苏浙边界城镇群联动发展,主要问题与难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边界城镇建设发展的体制障碍

3省市边界城镇群发展空间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但是传统的行政边界区划,日益成为一体化发展的制约,突出表现在“行路难”的人为因素上。如江苏等12个省取消了二级公路收费,上海与苏浙边界二级公路收费依然存在。调研发现,沪太公路罗泾收费站过路费一次达30元,从枫泾经高速到罗店,收费45元,不合理的重复收费制约了1/2小时经济圈的发展。

(二)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

上海边界城镇群以重化工业带动城市化发展模式的作用不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边界地区大多数城镇的常住人口中,农业人口比例偏高,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仍滞后于其他地区。

(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1、上海沿边城镇群第二产业比例过高,三产比例严重失衡。如据不完全统计;第二产业比例,安亭为7543(2008年),枫泾为82.07(2007年),金山卫为70.74(2007年)。这种产业比例失衡,是地方政府将上海郊区的产业发展放在本地区而没有放在长三角区域去考量的结果,由此形成了重制造业产能、轻市场培育建设的局面。

2、房地产业发展落后。房价上涨过快,中心城镇房价偏高;中低价住宅越来越少,高价投资房产越来越多;相对边远的城镇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拍卖竞买体制无序竞争的漏洞,带来土地价格的非理性飙涨和大起大落,并由此增加了房地产业的经营风险,而且越是偏远地区,其风险越大;进入房地产业门槛太低,房地产业鱼龙混杂。

三、上海与苏浙边界城镇群联动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借鉴欧盟小城镇发展经验,成立沪苏浙边界地区发展协调委员会

3省市边界城镇群应将部分城市规划建设和经济权力让渡给协调委员会,以清除发展障碍,促进联动发展。协调委员会共同规划城市建设,创造公平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协调解决断头路,取消二级公路收费和上海高速公路不合理重复收费等行路难问题,推动边界地区统一市场形成,为区域经济交流合作创造条件。

(二)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推行中心城镇联网辐射发展战略

在沪苏浙边界地区3方联手,科学规划,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以城镇单位划分成中心辐射城镇和梯度城镇,联网辐射,缩小区域差别和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经济增长、消灭贫困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建议协调委员会按边界城镇的经济发展程度把沪苏浙边界地区分为4类地区。即经济发达城镇,经济较发达城镇,经济欠发达城镇,经济相对落后城镇。3省市边界中心城镇联合行动,以中心城镇的经济力量进行辐射,包括中心城镇之间较发达的市镇、小城镇协同发挥辐射作用。分期分批缩小3、4类地区,逐步缩小边界地区处于这些中心城镇包围圈内的贫困地区。

(三)突破镇、村行政建制。开展社区经济管理改革试点

建议对上海沿边城镇群的镇、村一级行政单位进行弱化行政管理权力。强化经济服务功能,减少行政层级的改革试点。借鉴昆山经验,在条件成熟、发达的中心城镇,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以新城下辖中心社区一社区来取代现有镇村建制,以达到减少行政层级,实现扩大区划,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目的。同时,建议边界地区各城镇政府建立起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协作对话机制,以利于吸纳民间组织建议。

(四)发展普通居民经济能够承受为主的房地产

地方政府要政策倾斜:支持住宅房地产商的降价销售行为,控制投资房地产商炒房行为,打击哄抬地价、房价的投机行为。利用城市规划、土地规划手段,在更多考虑居民利益的基础上,依据放水养鱼、有序开发居住区、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原则,全力推动低价住宅房产的发展。同时,变把大片土地出售给开发商的做法为小块出售,使街道密布更多的商业网点、娱乐场所和生活配套设施;当地政府负责公立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吸引市内名牌中学、医院到当地开设分校、分院,以增加居住吸引力,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五)建议重点培育专业化市场,实施从重生产向重市场的转变

城镇开发边界管理篇2

关键词:核心;边缘;整合发展;沿淮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缘起

我国近几年区域规划的编制有泛滥之势(张京祥,2011)。纵观区域规划的编制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主导,市场经济初期的地方自发,以及市场经济完善时期的地方主导与国家支持(表1)。区域规划的编制存在了诸多的问题,比如区域内部城市互不认同,存在争议;又或是往往借以争取国家政策,并无内部协调等等。

表1我国区域规划编制的特征

编制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初期市场经济完善时期

类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交集

表现形式国家主导地方开发地方主导,国家支持

案例长三角、京津冀南京都市圈、广佛同城皖江、沿海、中原经济区

资料来源:张京祥.复兴与重塑: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转型[R].2011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年会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经验交流会

区域规划较少关注相邻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这也是导致区域规划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目前学术界认为区域发展的重点主要是如何做大做强城市核心地区,以及区域内各城市之间如何在产业、交通、生态空间等方面进行协调,但往往忽视了处于城市与城市之间边缘地区的整合发展。

相邻城市边缘地区[相邻城市边缘地区的概念尚未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应用,但这一地域却是客观存在的。主要指处于相毗邻的几个城市之间的边缘地带,跨越了几个城市的行政边界。]作为区域内城市协调发展的纽带,在当前强调“多元”与“包容”的发展环境下,区域内相邻城市边缘地区整合与否往往决定了城市之间能否很好的协调,进而影响城市群在区域中的竞争力。(图1)

图1相邻城市边缘地区整合发展与城市群竞争力提升的关系

资料来源:自绘

2相邻城市边缘地区整合发展的经验

2.1基于行政区划调整下的地区跨界整合

地方政府在解决中心城区用地不足的问题上,多采用区划调整的手段来调配资源要素的重新组合,以适应城市的发展。王登嵘(2005)认为区划调整的本质就是通过以减少地方经济决策主体数量为直接目的的整合。但是存在以下弊端:首先,行政区划的调整往往由上级政府提出,地方利益往往受损。其次,区划调整会形成更大范围的“诸侯经济区”,我国并没走出“竞争—调整—再竞争—再调整”的怪圈。

2.2建设跨行政边界工业园区[跨行政边界工业园区指地域范围跨越两个及以上行政区划单位的工业园区,所跨越行政区划单位既可以是同级也可以是不同级。既是一种空间管治的手段,也是实现区域空间管治的空间载体。]

跨行政边界工业园区的建设较好的处理了不同行政主体间的权益关系,整合了相邻行政单元间的零散用地,扩大了园区的规模,实现了资源与基础设施的共享。首先园区通过自身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形成完备的上下游产业,产生规模效应,推动更大区域内的经济整合。其次各相邻政府通过园区的建设必定会加强合作联系,增进各组织成员的认同感,为更大范围的整合做好基础。最后园区的长期合作利于加强相邻政府社会经济交往,便于引导当地群众树立“一体化”的理念,增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认识。

2.3其他关于边缘地区整合的研究

国内学者还从同城化的视角来探讨相邻城市边缘地区整合问题,例如广佛同城的城市规划编制遵循“先近期后远期”、“先交界后纵深”的原则,以重大基础设施的衔接为基础,做好广佛重点交界区域的整合规划(李开平等,2010)。

李汉飞(2011)认为城市交界地区存在现状混乱、规划衔接困难,协调整合难度极大。并以广州、佛山交界的新客站周边地区的整合规划为例,从重组空间结构、共建交通通道、共享公共设施、同治生态环境几方面探讨交界地区规划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此外,东南大学王兴平教授(2008)以苏皖边界的小城镇为例,探讨了省级边界小城镇的整合发展策略。小城镇是省际边界地区城镇系统的主体,相邻城镇之间既有协作也有竞争,按照空间关系划分了三种类型:(1)城镇建设空间相连(2)城镇建设空间相邻(3)城镇建设空间相望。

3对《安徽省沿淮城市群规划》的反思

3.1规划编制的基本情况

《安徽省沿淮城市群规划》是2007年由安徽省建设厅组织沿淮六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规划设计院进行编制的,涉及范围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六市市域和六安的寿县、霍邱县两县,国土面积4.57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3%,2005年末总人口3184万人,占全省的49%。规划形成以蚌埠-淮南为领头雁的“雁阵”结构,形成两大都市区,蚌埠-淮南都市发展区,宿州-淮北都市发展区,一个特大城市阜阳。

3.2新形势下沿淮城市群的空间结构变化

2007年11月2日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在举行的市委八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首次提出构建合淮同城化的论述,合淮同城化总体规划(2008-2020年)方案也于淮南市规委会2009年第12次会议审查通过。淮南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逐渐边缘了与蚌埠同构沿淮城市群领头雁的格局。

2011年编制的《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30)》对沿淮城市群的定位是依托京沪、京九发展轴,以蚌埠、阜阳两大增长极为核心,淮宿城市组群、亳州都市区为重要节点,培育县城快速发展,实现以点带面、多极并举的城镇空间格局。

3.3空间结构变化的反思

对于沿淮城市群产生空间变异的原因,从大的方面来讲是由于新环境、新形势下所引起的,但是深入反思之后不简单如此。近两年区域内各城市发展水平相当,对于皖北中心城市的争夺也异常激烈,各市对于沿淮城市群的规划认同度不高,这也导致2011版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对于皖北地区的定位是多级并举的空间格局,其实也是对于皖北城镇化模式的一种茫然,或者说是一种无奈之举。

调研了解到,阻碍城市群城市间协调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行政区经济。进一步的说正是由于各城市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特别是位于相邻城市的边缘地区不能得到正确的规划整合,该地区往往成了束缚彼此之间携手共进的一处绊脚石。各个城市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把一些有污染的、影响城市景观的企业搬到这里,抑或是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等等,结果往往导致的是彼此之间互损式的竞争,形成恶性循环。

3.4沿淮城市群相邻城市边缘地区整合的路径选择

上述这些相邻城市边缘地区是沿淮城市群构建的先导区,应通过空间、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整合发展,培育邻域副中心,缝合沿淮城市群内部各主要城市,进而提升城市群竞争力。

具体做法应该整合沿淮城市群内相邻城市的边缘地区,包括蚌埠与淮南间的马城-上窑地区、蚌埠与滁州凤阳县间的长淮卫-门台地区、淮南与六安寿县间的八公山-寿州城地区、淮北与宿州间的烈山-符离地区、宿州与徐州交界的萧县城-官桥-朝阳一线。

正是由于产生问题的原因是由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那么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构建区域协调的机制,综合考虑各个利益主体的利益分配问题,使之在不损害区域整体利益的基础上运行。包括在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确定涵盖政府、社会中介组织、跨区域企业集团的协调主体;构建规划、管理机制;走具有制度约束、政策扶持、法律保障、信息共享的整合路径,从而促进这些地区的整合协调发展。

3.5沿淮城市群相邻城市边缘地区整合的实施策略

沿淮城市群各相邻城市边缘地区的整合发展需要突破行政界限,强调整体的空间布局与内部联系,这必然需要有效的实施策略。

(1)规划编制由上级政府主导,相邻地市配合。上级政府根据地区发展的差异,统筹各地市发展方向,结合相关政策,利用项目来主导相邻城市边缘地区的规划编制,使之更为合理,也避免了相邻地市之间为争取项目而恶性竞争。

(2)多方参与规划实施,形成有效的监管。组建由安徽省政府与涉及边缘地区整合的两地级政府的三方实施主体,要充分调动下级政府的积极主动性,上级政府主要起到协调作用,营造一个合作平台,保障相邻地市之间可以进行有效沟通,大家存有争议的地方,由上级政府组织协调。

(3)规划编制内容的创新性。相邻城市边缘地区的规划编制并不是两地市行政区区域规划的简单叠加,也不是上级行政区划的细化,更不是相关专业规划的汇总,而是在以上规划指导下有重点的对空间发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利益分配、制度创新等方面的统筹安排(赵英魁等,2010)。

4结语

2013年在青岛举办的城市规划年会上,张庭伟教授在报告中说今年发现中国的大城市边缘正形成一些跨省的大都会区域,这说明行政界线的影响相比市场经济因素有趋于减弱的倾向。对于皖北这类后发区域,要抓住时机培育形成城市群,而整合区域内部相邻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是促进城市群内部城市协调发展的先导,只有迈出了这一步,才有助于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构建一个区域合作的平台,以提升城市群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张京祥.复兴与重塑: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转型[R].2011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年会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经验交流会

王登嵘,等.基于管治理念的区域整合新手段:建设跨行政边界工业园区[J].规划师,2005,(2):59—63

李开平,等.城镇密集地区城市规划合作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佛同城”为例[J].规划师,2010,(9):47—52

李汉飞.城市交界地区整合规划探析——以《广佛新客站周边地区同城整合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2):60—63

王兴平.省际边界小城镇整合发展策略研究——以苏皖边界小城镇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8,(10):46—53

蚌埠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编.安徽省沿淮城市群规划(2006——2020)[Z]

杨振超.淮南市委书记杨振超在市委八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重要讲话(R)

赵英魁等.沈抚同城区域协作探索——以沈抚同城化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10,(3):85-88

作者简介

城镇开发边界管理篇3

今天,市委隆重召开了二届三次全委会,专题研究和部署全市的城镇化工作,充分说明了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的极端重要性。上午认真聆听了镇东书记所作的重要报告,倍受鼓舞,倍加振奋,既感到责任重大,更感到催人奋进。我认为《报告》和《决定》的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措施具体,有了新的突破,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思路上有新的突破。《报告》和《决定》明确提出把XX建成为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集团的现代化大都市,并将着力构建主城区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小城市、100个中心镇的城镇体系,最终走出一条独具XX特色的城镇化建设新路子,非常符合XX实际。

二是政策措施上有新的突破。最突出的方面,就是实行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转换,实行农用地整理指标折抵,实行小块整理地块新增耕地指标有偿流转,实行农用地转用指标调剂,实行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实行建设用地指标分类供给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明确。必将有利于解决城镇发展用地的现实困难,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制约城镇化进程的“瓶颈”。

三是机制上有新的突破。《报告》和《决定》中提出,加强对中心镇的领导,可根据需要,通过内部调整和适当增加职数,由区县(市)委常委兼任本地区重点中心镇的党委书记,以推动中心镇的建设和发展,这表明XX市委、市政府对中心镇建设和中心镇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的高度重视,更表明市委、市政府为推动中心镇建设在领导机制上进行大胆创新的决心。

我们感到,整个《报告》和《决定》征求意见修改稿,提出的总体思路非常具有指导性,提出的奋斗目标趋人奋进,提出的政策措施很具操作性,对加快我市的城镇化进程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必将开创我市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新局面。

一、对城镇化的几点认识

通过这些年来抓城镇化工作的体会,我理解: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

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村人口非农化,核心是城乡一体化,动力是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第三产业、社会公益事业、管理体制及政策措施的良性互动。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二是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越来越多的人口由分散的农村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多;三是城镇空间形态的变化,城镇建成区扩大,新的城镇地域、城镇景观涌现,城镇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四是人们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城市文明、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乡村地区渗透和扩散,传统乡村文明走向现代城镇文明,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和“人”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五是经济要素集聚方式的变迁或创新,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推动下,人口、资本等经济要素更健康、高效地在城乡之间流动、重组。

城镇化是一个区域人口、资本、产业、市场、信息等诸多要素的集聚过程,也是以城镇产业、商品市场、服务业为支点的区域经济演进过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二、XX城镇化进程概况

XX是XX北部地区中心城市,幅员面积2356平方公里,人口152万,辖36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采取强力措施,有效地推进了全市城镇化进程,到20__年我市建成区面积为40.8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为51.1万人,城镇化率为35.69(新口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房屋建设量不断增加。作为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市近五年城镇房屋建设量出现连续上升的趋势,1998年全市建制镇房屋建设量31.98万平方米,99年为35.95万平方米,20__年为49.88万平方米,20__年为50.12万平方米,20__年为66.4万平方米。年平均增加量6.884万平方米。房屋建设量的增加为推进城镇化起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保障。

二是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增加。1998年全市基础设施投入2.4亿元,其中主城区1.28亿元,镇1.12亿元;1999年全市基础设施投入4.56亿元,其中主城区3.03亿元,镇1.53亿元;20__年全市基础设施投入5.23亿元,其中主城区2.2亿元,镇3.03亿元;20__年全市基础设施投入5.07亿元,其中主城区2.99亿元,镇2.08亿元;20__年全市基础设施投入6.17亿元,其中主城区5.4亿元,镇0.75亿元,年平均增幅达35.9。

三是建成区面积不断增加。全市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化率不断提高。1998年我市建成区面积为26.12平方公里,全市城镇人口为37.18万人,城镇化率为26.40;至20__年我市建成区面积为40.7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为51.1万人,城镇化率为35.69,年均提高2.33个百分比。

XX城镇化进程取得了新的进展,但也存在小城镇规模偏小,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滞后于产业转换;乡镇企业发展相对滞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弱;资金不足,农村小城镇建设缺乏后劲;城镇管理水平较低等问题。

三、加快XX城镇化进程的打算

按照镇东书记的“XX应建成XX北部地区中心城市和周边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此次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下一步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全力推进XX城镇化进程。

(一)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刺激和推动城镇化进程。立足与城镇化互动,用工业化的理念、观念、方法和手段,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化推进力度。一是以培植壮大五大产业特色为切入点,加大规模经营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由点到线、由线到带、由带到面的迅速扩张,在交通干线沿线规划布局产业带,增强主导产业的集中和集聚力,着力将大量的农民转化为农业产业化工人。通过产业化发展,激活农村经济要素,壮大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向城镇转移资本,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加快培植龙头企业,采取引进和培育相结合,引导和吸引民间资本和完成原始积累的农民投资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龙头企业,加快传统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化。三是以农业产业化带动为之服务的相关产业发展,如物资供应、产品运销、科技信息、中介服务、特色餐饮、专业批发等,在产业的集聚和链条延伸中促进城镇化发展。

(二)加快推进农村工业化,实现农村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农村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是农村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当前,我市农村工业化严重滞后于城镇化,我们将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迅速扭转工业腿短的局面,坚定不移走农村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新路子。

把农村工业化作为城镇化的核心动力。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新型工业化为核心,以招商引资为手段,全力推进四大工业园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镇,特别是工矿型镇发展特色工业园区,加快形成中小企业发展的连绵群,以园区建设实现城镇规模扩展和带动新区开发,以企业的集聚和带动作用助推城镇化发展。

把农村工业化作为城镇化的强力支撑。做大做强能源建材、制药食品特色,培植一批优势扩张型支柱企业,壮大工业经济,形成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要按照“三四五”发展思路,以农村工业化提高城镇消费水平、增强财政实力、加大城镇建设投入、促进住宅、餐饮、娱乐等产业发展,增强城镇化的持续发展力。

把工业化作为增加城镇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进城镇生活的成本与就业、收入预期不确定性的反差,是农民踊跃落户城镇的最大障碍。我们将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和传统优势发展小型加工企业,吸引在外人士返乡创办企业,放手发展民营企业,对吸纳本地劳动力的企业给予一定扶持,提高企业用工规模,增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的能力,让更多富裕起来的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实现第三产业发展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而且也是城镇化发展的产物。第三产业对城镇化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与城镇的人气、商气集聚和辐射范围等密切相关。随着城镇化的全面推进,将拉动衣、食、住、行,广告、运输、批发、零售、金融,旅游、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发展,并逐渐成为城镇产业主角,对吸纳劳动者就业,扩大城镇容量,增强城镇活力,推动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将着力抓好三个层面和一个核心,加快第三产业与城镇化互动。三个层面:一是以主城区为中心,以专业批发市场和发展现代流通业为重点,尽快把XX主城区建成XX北部商贸中心和经济高地,增强对农村、集镇的带动力和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二是努力把三汇、太和、钱塘建设成商贸流通组团,形成第三产业发展次中心。三是加快边贸经济发展,形成XX辐射带动的前沿阵地。一个核心: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要求各镇立足镇情,准确选择建立特色市场,注重与XX专业市场的对接和连通,如在钱塘建立旧货市场,与XX旧货市场对接等。加快综合服务社发展,要求每个镇要加快建立一个连锁经营超市,与合作仓储对接,努力推进城乡市场一体化发展。

(四)加快社会公益服务事业发展,实现社会公益服务事业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公益服务事业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门,其发展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城镇的规模和质量。我们将加快教育、文化、卫生等与城镇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事业发展,调整学校布局,尽量向集镇集中。加快镇街卫生事业发展,推进镇级卫生院改制,建立完善多元化的城镇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完善资产管理机制,在三个小城市和一些资产较好、较多的镇,组建城司或XX城司分公司,提高资产运作收益,增强融资能力,加大对公益服务事业的投入。合理界定政府资金投向,道路、街道等基础、配套设施与土地打捆,由业主建设,其费用从镇级收益中扣减,政府集中财力对公益服务事业进行投入。降低准入门槛,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金、外资、金融资本投资有回报率的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市场化运作。通过创新社会公益服务事业的投入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增强对农民进镇落户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推动城镇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五)理顺管理体制和创新政策环境,实现管理体制、政策措施与城镇化良性互动

管理体制、政策措施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有力手段,是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就管理体制言,我们将实行不均衡发展战略,对太和、三汇、钱塘等三个规划中的小城市,在建立监督约束机制的前提下,把市级部门能够下放的权限尽量下放,实行委托受权办理,部门备案的办法,增强其统筹城镇化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加快向小城市跨越。对划片管理的税务、工商等部门,实行逢场集中办公的办法进行解决。市财政对应返还各镇的非财税收入,直接留镇用于区域发展。就政策措施而言,一是建议市里充实和完善城镇化领导小组,每季度对城镇化问题进行定期研究,切实加强城镇化的组织领导。二是按照XX市新一轮城市发展布局,高起点修编XX城镇规划。三是创新政策环境。创新户籍管理新方式。在城镇化进程较快、水平较高的镇试点,按居住地和从事的主要收入职业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用好用活土地政策。采取土地置换、传递、租用、入股和兴建农民新村、合伙建房等方式获取建设用地,将土地拍卖权、土地使用权证和房屋产权证办理下放给各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解除进镇落户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快拟定边界镇的相关扶持政策,切实加快边贸经济发展。

四、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突出农业产业化的地位和作用

城镇化的关键是实现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三化”联动。农业产业化对于工业化、城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工业化对于农业产业化具有带动功能,而城镇化对于农业产业化具有扩张功能。在“三化”中,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最重要,也最具现实性。因此建议,在城镇化进程中,要突出农业产业化的地位和作用,在具体措施上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二)加快大城市发展

大城市是XX市域城镇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极,根据XX的现状,应该加快大城市的发展速度,以构建一个合理的XX城镇体系,带动整个城镇化起程。黄书记在《报告》中已明确提出,把万州、涪陵、XX、江津、永川、黔江建成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我们对此深受鼓舞,我们相信,在XX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能力把XX发展成为国内大城市。但同时我们也深感压力,要实现中等城市向大城市跨越,我们的任务还很重,工作还十分艰巨,还必须采用超常规方式和措施实现城市发展的突破。为此,建议市里制定“加快大城市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向规划的大城市优先安排“退二进三”项目及产业;向规划的大城市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及管理权限,某些方面可享受市级权限;向规划的大城市进行财税扶持及倾斜等,在其它方面享受主城区同等或相似政策,以使规划发展的大城市能超常规跨越发展。

(三)重点扶持边界镇发展

XX与四川、贵州等省相邻的边界镇较多,边界镇是XX辐射和抢占周边市场的重要阵地。如果不把边界镇的扶持壮大,我市的市场必将被占领和分割,XX的影响力也必将削弱。

以我们XX为例,与四川省相邻的边界镇有13个,据我们调查,与邻近镇相比,我们的经济发展指标大多处于劣势。最典型的是我们的合隆镇与四川的万隆镇,两镇仅一桥相隔,但反差明显:一是集镇贸易发展的反差;二是集聚辐射的反差;三是发展态势的反差。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有四:一是执行税费政策没有万隆灵活;二是城镇载体功能不如万隆强。

对此,我们建议制定“扶持边界镇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增加边界镇场镇发展的资金支持,出台鼓励边界市场发展的财税、工商方面优惠政策等,以便边界镇能轻装上阵,参与与接壤省的边界镇的激烈竞争,抢占市场和发展空间。

(四)进一步扶持农业产业园区发展

实施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的有效手段,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结合,对此,我们建议制定“扶持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比如:鼓励农业产业化项目向农业园区集中,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市沿公路、铁路、江河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并享受XX市特色工业园区的优惠政策。通过这种措施,可以有效地实现农业人口向农业产业园区转移,可有效地推动农业工业化,有力地推动城镇进程。

(五)要重视“失地农民”的保障

城镇化进程中,因征地使农民丧失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基础,加上补偿安置费用未完全落实到农民头上,“失地农民群体”正在形成,正在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大因素,而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亟待得到重视。一些失地农民沦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游民”,生活在城市的边缘,在就业、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受到歧视。党中央、国务院对失地农民的问题极为关注。国务院总理同志在20__年初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改进土地征用的补偿方式,增加给失地农民的补偿,妥善安排好失地农民的生计”。因此建议:

一是在城镇规划问题上,必须考虑规划区内农民的发展,不仅仅是买断补偿,要考虑用国有化征地后产生的收益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或者让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产权入股分享城市化后土地的增殖收益,在规划区外则允许农村集体土地直接进入建设用地市场,这样可以搞活农村经济,扩大农村人口的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这也符合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

三是用地制度创新。变计划色彩浓的征地制度为公开、透明的市场化用地制度。要大幅度缩小征地范围,确保政府征地用于公共利益;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同时,要处理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要确保农民失地后生活水平不下降、长期生计有保障,并将此作为征地的附属条件。

二是要尽快研究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六)高度重视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推进城镇化的基础工程。城镇化是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从农村生活向城镇生活升级转化的过程,它是培育知识经济的基本环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对实施城镇化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建议:

一是增加投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

二是打破区域分割,加快普及高中段教育的步子。如发挥重点高中的“品牌”效应、质量效应,扩大招生范围;高中布点向城市收缩;打破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分隔的局面,尝试农村中学“初中2加职高2”的分流模式,尝试普高、职高学校修业融通,尝试综合高中承担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双重任务的办学模式。

城镇开发边界管理篇4

近年来,我县针对边界接合部社会矛盾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认真贯彻“调防结合,预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人民调解工作方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联合调委会调处矛盾纠纷的新办法、新途径,充分发挥边邻地区跨省跨系统联合调委会的作用,通过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依法调处了边邻地区大量复杂疑难民间纠纷和社会矛盾,有力地维护了全县及周边地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富裕。近三年来,联合调委会共调处各类纠纷336件,避免纠纷激化38起,避免非正常死亡16起,制止群众性械斗22起。

一、联防联调工作的动因及形式

我县地处江苏省西南端,隶属南京市,下辖9个镇,总面积802平方公里,总人口43万人,边界总长150多公里,其中与xx省界长达100多公里,占全县边界总长的三分之二,西部和南部有6个镇与xx省宣州、郎溪、当涂三区县的5个乡镇接攘,东北部有2个镇与我省溧阳、溧水两市县的3个镇相毗邻。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使我县与xx的边界地区历来形成“两不管”地区,是矛盾的“多发地”,纠纷激化的“是非地”,甚至成了犯罪分子的“藏身地”。历史上边界地区的因争山夺林、抢水夺地,婚姻家庭、计划生育等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动辄引发群众性械斗事件,造成群死群伤,省际间矛盾不断加深,“火药味”十足,简直成了“敌我”,边界纠纷不断激化,双边地区成了“雷区”,民间矛盾不断升级,边邻地区老百姓成了“冤家”。如70年代,我县的原薛城乡和xx当涂县湖阳乡、原丹湖乡和xx芜湖县雁翅乡为争地、建造圩堤等大动干戈,发生大规模群众性械斗,打死打伤多人,双方地区老百姓诚惶诚恐,怨声载道,连正常的走亲戚都提心吊胆,不敢踏入对方的地域。

为有效地防止边界纠纷不断激化,维护接合部地区乃至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繁荣,我县从80年代初就不断探索建立联防联调组织的路子,经过不断努力,先后建立了二种形式的联防联调组织:一是和xx省交界地的跨省联合调委会;二是县域内矛盾纠纷多发地的跨乡镇联合调委会。

二、联防联调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联防联调工作的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组织制度健全。为正确处理和解决边界地区矛盾纠纷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淳县委、县政府对联防联调工作十分重视,早在1991年就以县政府名义批转了由县司法局和xx宣州市司法局共同制定的《高淳县与宣州市相邻区域民间纠纷联防联调工作章程》,并明确要求各镇依照章程认真开展联防联调工作。县人大也将全县联防联调工作列入了监督范围,多次进行视察和调研。各联合调委会本着“平等、协商、及时、公正”的原则,先后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的章程、规则等工作制度。固城镇和xx狸桥镇、苏皖定埠两镇还成立了联防联调工作领导小组。由值班方党委书记任组长,把联防联调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苏皖定埠两镇,固城与狸桥两镇分别从1983年和1991年起坚持双方轮流值班制度,从未间断过。为使这一工作形成制度,今年5月29日,在苏皖固狸联合调委会第十一次工作会议上,讨论并表决通过了重新修改完善的《苏皖固城狸桥地区联防联调工作规则》,从而更优化了联防联调工作运行机制。

2、互通信息,联合排查梳理。近年来,我县的各个联合调委会坚持定期排查矛盾纠纷。做到相邻边界村每月排查一次,两镇联合调委会常务工作班子每季排查分析一次,联防联调领导小组每半年检查监督一次,听取联合调委会工作情况汇报,联合调委会每年召开一次成员单位大会,总结一年来联防联调工作情况,研究布置下一年工作意见,并进行双方值班交接班,平时信息交流,各成员单位都有通讯录,可随时随地保持各联防联调成员单位间的联系,真正做到定期排查,随时疏导,把信息互通在最早之时,把问题控制在最小状态,把矛盾解决在萌芽之中。

3、协同配合,联合调处矛盾纠纷。解决边界地区发生的矛盾纠纷,重在及时调处,贵在协同配合,如果联合调委会成员单位间协同配合不好,再及时矛盾纠纷也难以化解。而我县联合调委会的关键作用就在于协同配合上,做到相关成员单位间互联互动,及时调处。在具体运行机制上,当边界地区矛盾纠纷一经发生,联合调委会常务工作班子,运用《工作规则》所赋予的权利和职责,可迅速召集或指派双方的成员单位负责人(即纠纷涉及到的村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等),召开办公会议或现场办公,必要时吸收相关人员参加,及时研究调处的方案和措施,联合调处矛盾纠纷。如2000年6月,我县固城镇九龙村乡村医生侯生明在给狸桥镇祖家村高红美行医过程中,高不幸死亡而产生的重大医疗纠纷,联合调委会主任---狸桥镇政法副镇长,当即召集双方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卫生部门及相关村等成员单位领导进行现场办公,及时商定调处方案和措施,使这一重大纠纷及时得到了较好处理,从而避免了一起群众性的跨界闹丧械斗事件。由于我县的联防联调组织调处矛盾纠纷迅速,被当地群众誉为化解纠纷的“110”。

联防联调工作开展以来,得到xx宣城地区和南京市两地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宣州地区电视台曾专题报道;也得到两地人民群众的高度称赞。其成效有以下几方面:

1、各类纠纷得到及时调处,钝化了矛盾。由于各联合调委会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使我县边界地区特别是与xx省交界地区矛盾纠纷明显减少,纠纷调处成功率明显提高。联合调委会成立以来,矛盾纠纷调处率逐年提高,达到现在的99%以上。如以往苏皖定埠两镇民间在春节期间有一个《降福会》“菩萨”出会的旧俗活动,每次出“菩萨”参加的人数少则数千,多则数万,该活动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给当地百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时常引起群体性械斗,影响极坏。1999年春节前,《降福会》部分会首,暗地在以定埠为中心的高淳、郎溪、溧阳三市县交界处准备再次组织出“菩萨”活动。定埠两镇联合调委会及早发现苗头,双方及时开展了排查,并互通信息,经联合调解组织及时协调各有关成员单位配合,采取果断措施,经一个多星期的说服教育,开展法律知识宣传并配合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地制止了活动的进行,从此以后,出“菩萨”活动再也没有搞过,该项工作受到了双方县委、县政府的充分肯定。

2、久拖不决的重大疑难纠纷得到妥善解决,增进了感情。联合调委会成立以来,加强了边界地区的沟通了解,加深了感情,使一些久拖不决的疑难纠纷得到了化解。如:岔冲水库是我县固城镇与宣州市狸桥镇抗旱防汛的“矛盾库”,每年防汛抗旱期间,为泄洪争水经常引起群众性械斗,联防联调组织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多次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双方达成了均衡泄洪和抗旱用水的协议,从而解决了四十多年来久拖不决的矛盾。有效地调和了两地干群关系,增进了感情。

3、联防联调组织的的威望得到提高,减少了上访。以前,省际间的一些矛盾纠纷由于双边处于隔离状态,常因一些小事就闹到乡镇党委政府,稍大一点的事闹到地(市)省,甚至告到中央。在联防联调组织成立后,大量的边界矛盾纠纷有了调处的组织和机制,不仅缓解了矛盾纠纷,而且减轻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压力,现在边邻地区因发生矛盾纠纷,找领导、围政府、集体上访的现象被联防联调组织化解了。

4、为繁荣边界地区经济作出了贡献,促进了发展。由于联防联调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为周边地区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如:苏皖定埠两镇边界贸易越做越红火,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使南北两镇已发展成为联成一体的具有一定规模的苏皖边界贸易集散地。又如:我县固城镇九龙村发展的150万平方尺的实用菌生产基地,通过示范推广,已成为边界地区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成为远近闻名的“蘑菇区”。

总之,通过联防联调工作的开展,我县边界地区从矛盾纠纷的“是非地”变成了和睦相处的“联心地”,两地群众从“冤家”变成了“亲家”。

三、联防联调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县的联防联调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与目前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有的镇(村)领导重视程度不够。有的镇(村)领导不够重视,工作没有摆上应有位子,致使联防联调工作虽有组织机构和完善的制度,但人员不到位,工作粗糙;往往遇到突发性跨界纠纷才想到联合调委会,造成很多小矛盾、小纠纷往往没有及时、妥善地去处理,激化成重大、疑难纠纷,有的甚至激化成刑事案件。这方面的案例很多,教训也很深刻。

2、联防联调工作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联防联调工作是以双方诚信合作为基础的,按照工作规则,每年要开展多次活动,如联合排查梳理,联合调处跨界纠纷,召开年会等等,这些活动都需要一定的经费作保障。从现实情况来看,联合调委会没有专项经费。

3、联防联调组织少,人员素质不高,工作不平衡。一是现有的6个联合调委会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要求,真正的联防联调工作网络还没有建立起来。二是客观上由于联合调委会是一种松散联合型组织,调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年龄偏大,有的缺乏必要的法律专业知识,致使各联合调委会的工作很不平衡。比较好的如固城—狸桥联合调委会,每年都开展活动,培训调解人员,调解机制灵活,效果明显,双边地区社会安定。相反,有的联合调委会虚有其名,遇到纠纷有的推诿,有的方法简单,致使矛盾激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今后的对策措施是:版权所有

1、提高认识,强化职能,把联防联调工作落到实处。为切实加强对联防联调工作的组织领导,我们将积极争取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的支持。把这项工作列入推进依法治县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指导和协调,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使全县的联防联调工作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城镇开发边界管理篇5

西咸新区,不止是带动西安,辐射的将是西北部的一个城市群。在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经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看来,新区像火车头一样引领区域发展。

然而,在成立之初,西咸一体化的动力问题、跨行政区的管理体制问题,就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问题。我们不妨将目光转向国外,探寻一下它们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

日本模式

由于日本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日本政府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土开发和整治,城市群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以及空间组织都是在政府有计划、分步骤推动下逐渐形成的。

作为亚洲城市群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日本城市群又称为“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由东京、名古屋、大阪三大都市圈组成。其中,以东京为中心的城市群,不仅是全国的大市场和重要的综合性大工业带,也是世界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战后的东京破坏严重,159平方公里遭轰炸,71万户家庭房屋被炸毁。为建设新首都,日本政府先后提出了《战灾地复兴规划基本方针》和《东京复兴都市规划》,重新确定东京的新格局。随后,日本政府又调整实施了四次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其中,第四次大东京都市圈建设规划于1986年制定,进一步对周边城市的职能定位和发展布局进行了调整,同时提出了要强化中心区的国际金融职能和高层次中枢管理职能的设想。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东京完成了欧美国家100年才完成的城市化过程。

但是东京城市群发展在促进地区经济大发展的同时,也带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地价迅速飙升,年轻人口大规划流向城市,山村人口过于稀疏老化,同时,交通噪音、废气污染等社会公害现象不断发生,使得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经济增长非常不协调。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上世纪末,日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学界、财界、政界均开始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案。最终,由东京地方政府提出的缓解“一点集中”的对策与中央政府所倡导的由“一极集中”向“多核分散”的对策成为“战术”层次上的选择;而“全国综合开发规划”中有关国土结构调整方案以及“迁都”方案则成为“战略”上的选择。

纵观日本东京国土开发整个历程,可以将之分为三个阶段,前期通过城市群“据点开发”、“大规模投资项目构想”,侧重开辟城市间交通线路,引导城镇间的产业部门联动效应,形成产业密集带的雏形;中期通过实施“定住构想”,进行居住综合环境改造,培育功能完备的新产业增长极,完善产业密集带的功能中心结构,后期则通过“交流网络构想”、“参与和协作”计划,强化产业集中区之间的联系,构建产业地域轴,发展为成熟的产业密集带。其中,乡村过疏化教训尤其值得拥有68万农民的西咸新区警示。

美国模式

美国学者认为,中国地方政府在城市群的合作方面比美国操作方便,见效也快。实际上只说对了一半:在同一行政范围内的政府合作,一般工作推进比较顺利;如果跨行政区,政府合作的难度不一定比美国小。美国的做法有可借鉴之处。

美国城市群的形成与制造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三大城市群都分布在制造业发达地区。其中,波士顿-华盛顿城市群分布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平原,由5个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分布于美国中部五大湖沿岸地区,包括匹兹堡、克利夫兰、托利多、底特律等大中城市以及众多小城市,城市总数达35个之多。

为了解决发展中的区域协调矛盾和问题,美国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在协调区域性矛盾时仅靠单一城市政府的力量是无法解决一些问题的,有的大都市区在城市政府之上探索建立了具有较高权威性的区域政府。在这方面,美国“双城大都市区议会”和“波特兰大都市区政府”是成功的范例。双城大都市区是指位于明尼苏达东部两城市圣保罗和明尼阿波利斯及其附近连绵成片的城镇密集区,共存在372个独立的地方政府单元,包括7个县、138个市、50个镇、149个学府区、6个都市组织、22个特殊法院。大都市区议会,1967年由州立法院授权成立,能够以规划者的身份具有针对性地处理一系列大都市区内单个政府不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收到一定的效果,但到了后来,身份从“规划者”向“领导者”倾斜,同时由于其议员是推举产生而不是选举产生的,其地位和影响力逐渐下降。

签订政府间的合约,是美国在城市群协调管理中的另一种创新。城市群区内成员政府间签订合约。在一些公用设施建设方面签订政府间的合约,就可以在解决资金问题的同时避免“搭便车”现象。洛杉矶市投资46亿美元兴建巨型污水处理厂,与周边29个城市签订合约有偿共享,是这种协调机制的成功范例。除此之外,签订合约方式还应用在社会安全与消防等方面,普遍受到欢迎。

英国模式

与国内的城市群追求核心城市的“大”不同的是,英国伦敦城市群追求的是小城镇的“小而精”。

英国伦敦城市群是世界地域面积最小、发展最早的世界级城市群,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伦敦、伯明翰、谢菲尔德、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数个大城市和众多中小城镇。这一地区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和经济核心区。

伦敦城市群走的是一条以城带乡发展之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汽车在家庭的普及,英国人口开始大量向小城镇迁移,大中城市周边的卫星城镇迅速兴起。上世纪60年代,英国伯明翰的人口减少了8%,伦敦的人口减少了54万。

为进一步带动小城镇的发展,英国政府实施了逆城市化行动,将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小城镇转移,以期带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小城镇整体经济发展,缩小与大中城市的差距。

随后,英国政府的行动很快得到公共事业单位及企业的响应,高校、博物馆等公共事业单位紧随政府之后开始了迁移。英国大企业总部落户小城镇也渐成趋势,英国泰晤士水公司总部在斯文登小城,英国燃气公司总部设在了温莎小镇。另外,许多跨国企业也把英国总部设在了小城镇,如能源企业e.on的英国总部在考文垂小城,丰田英国总部在朴次茅斯小城。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同层次的城镇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英国发展理念也逐步发生转变。从上世纪80年代起,通过科学规划,英国大城市分区实行优势互补,各区突出特点,形成城市多功能协调发展;而中小城市则追求“小而精”,通过精细化设计,简化主体功能,让市场规律确定其功能产业,与周边大城市协调发展。

城镇开发边界管理篇6

一、加强调研,着力思考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发挥区划管理职能作用

加强对统筹区域发展研究。以统筹余慈地区发展为目标,加强调研指导,组建了相关研究课题组,起草了调研提纲,并开展调研。加强与市余慈办的联系,分解落实余慈地区统筹发展年度目标考核任务,做好余慈地区综合交通路网与余慈两地地名规划路网名称的统一落实。

(二)开展行政区划调研。以完善行政区划设置、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开展有关区域行政区划的基础性调研,掌握区划调整报批工作流程和上报材料要求。根据毛光烈市长在对上海市部分区行政区划调整报道上的批示精神,赴上海市民政局作了专项调研,并完成了批示件办理。完成了市政协委员2件有关区划调整提案的答复办理。慈溪市地名办就去年部分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后异议地段存在的问题开展调查,并形成调研报告。

二、攻坚克难,基本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扩大服务成效

今年是实施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的收尾之年,我市以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为目标,开展攻坚克难和创新服务行动,通过采取落实绩效考核、加大专项事务督查力度和加强工作交流等措施,已基本完成了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任务。

(一)地名规范化有序推进

1、地名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各地重视地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慈溪市调整了地名委员会,明确了镇(街道)地名管理职能科室,成立了地名学会,建立健全了地名工作决策、管理和研究队伍。北仑区在镇(街道、乡)建立了地名协管员队伍,加强了基层地名管理力量。

3.开展地名规范化检查。市和有关地区地名办对城区路牌等地名标志的拼写进行了专项检查,对标志上错拼、漏拼及时作了纠正,确保地名标志文字书写规范、拼音正确。镇海区地名办抓住迎接国家三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契机,发动社区干部对城区内路牌、门(楼)牌等地名标志进行纠错检查。

4.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准化方案完成报审。有关县(市)、区继续开展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准化管理工作,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辖区内无居民海岛甄别和名称论证的基础上,拟定了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准化、重名(同音)处理和名称注销方案,并报当地政府审议通过。市地名办积极会同海洋与渔业等部门,严格审核各地上报资料,认真进行分类汇总,并赴奉化、宁海等地,对无居民海岛作了甄别。按照省厅要求,对509个无居民海岛名称的专名、通名分别进行了规范化、标准化处理,制定了全市无居民海岛名称标准化、重名(同音)处理和名称注销方案,报经市政府审核通过。目前,有关材料已上报省政府审批。

(二)地名规划编制基本完成

1.抓好《**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的贯彻实施。为加强地名规划实施力度,落实以保障措施为重点的相关配套政策制度,市地名办分别召开部分市地名委员会成员单位和城区地名工作座谈两个会议,针对《规划》贯彻落实中出现的问题听取不同层面意见,共商对策措施。并走访市规划局、市建委等部门,加强横向联系。3月份,组织县(市、区)民政局同志赴广州、深圳等城市考察学习了地名规划工作,努力提升《规划》的执行力度。

2.全力完成县(市)地名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省厅地名公共服务工程考核标准,各县(市)地名规划的完成率必须100%。针对各县(市)地名规划编制进度不一,市局分管局长和业务处长赴象山、奉化等地进行督促指导,要求加快推进地名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规划编制的攻坚任务。目前,象山已完成规划文本的编制并报省地名学会预审,奉化地名规划根据省级预审意见又作了修改并报市级评审。余姚、宁海地名规划完成市级专家评审,已进入向当地政府报审阶段。慈溪地名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三)城乡地名标志设置巩固完善

1.健全城区地

2.农村地名标志设置不断完善。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我市各地积极开展农村地名标志设置“回头看”活动。余姚对全市农村门牌进行查漏补缺,宁海开展了完善农村门牌设置试点工作,奉化在2005年完成农村门牌编制工作的基础上,对辖区所有乡镇、街道的农村地名标志进行全面清理核查,有287个行政村的11万块门楼牌、70路牌、70个村牌等地名标志进行招标、制作,预计于8月份完成制作、安装。

四)数字地名取得新进展

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统一格式、整合共享”的要求,各地完善地名管理信息化系统,提高地名管理的科技化水平。稳步推进地名数字库建设,进一步落实地名数据库动态管理措施,做到新命名一批标准地名就即时录入地名数据库,不但丰富了数据库信息量,更有效地避免全市地名重名现象的产生。实现网站信息的及时更新,上半年更新录入信息500余条,确保地名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即时性。余姚市完成“城区电子门牌录入系统”1000条数据的整理更新。继**、余姚、慈溪、奉化、宁海五家地名网站开通后,象山地名网于6月开通试运行,至此,我市6家独立地名网站已全部建立,更好地发挥了地名宣传和公共服务的基础作用。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探索地名信息化服务新载体,进一步增强和完善地名网络服务功能。江东、海曙等地积极发挥社区资源优势,开展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调研,着手建立仿真三维地名信息系统触摸屏和数字地名软件。

(五)地名服务形式多样化

1.积极慎重做好提供地名证明服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工商登记、房产交易等各类经济活动较频繁,其中涉及门牌地址变更的为数众多。为方便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办事,各县(市)、区积极应对,或通过委托下放地名证明权限,或实地踏勘现场出具证明,或窗口专人负责等方法提高办事效率,解决实际困难。据统计,上半年各地共出具地名证明5000余份。

2.大力做好地名资料的开发与应用。为方便人们出行,便于社会管理,充分发挥地名公共信息基础性作用,全市积极做好地名资料开发和成果应用。《**市政区图》和《城区街巷地名图》编制已完成前期调研并进入审报招标阶段。鄞州、北仑、象山出版政区图、街巷地名图8800份,镇海启动新一轮《地名志》的编纂工作,并已完成初稿的审核。

3.借力借势,扩大地名宣传力度。镇海、慈溪、宁海纷纷抓住文明城市创建和旅游节有利契机,加大地名宣传力度,开展地名路牌专项整治,增加公益广告版面,树立地名权威性和严肃性,充分发扬地名导向和指位作用,服务社会,服务大众。

三、完善机制,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创优活动,确保边界地区平安和谐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省厅要求,积极开展平安边界创优工作,制定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平安边界建设创优工作的通知》,对创优工作任务、目标、步骤予以明确。市、县两级界线管理保障经费基本到位,界桩基座硬化及界桩警示牌设置的设计方案经层层选优已经确定,并开始实施。目前,共有10余个市、县级界线界桩落实了基座硬化和警示牌设置工作,慈溪市完成了“余慈线”界桩基座硬化和警示牌设置工作。

通过开展市、县两级界线毗邻双方的定期走访,加强有关界线跨界建设问题的协调督促,落实“四位一体”的界线管理长效机制,有力地推进了平安边界建设。一些地区注重平安边界建设的制度建设,江北区民政局协调区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平安边界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管界队伍建设,海曙、江北、镇海、鄞州、慈溪、余姚等地相继召开行政区划界线工作培训会议,颁发界桩管理员聘书,明确各级职责。

第二轮界线联检工作全面推进。市级界线“宁台线”和“海鄞线”、“北慈线”等11条县级界线联检工作稳步实施,制定了联检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平安边界创优活动,搞好界线联检工作。

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对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和管理模式的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不够,不规范的地名时有出现,地名信息化建设进展相对缓慢,地名管理协作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平安边界建设配套政策措施研究力度不够,个别县级界线不平安因素尚未消除,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重视并不断解决。

下半年主要工作安排

按照2009年工作要点和省厅要求,下半年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积极稳妥做好行政区划工作

1.加大行政区划调研力度。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为原则,继续注重完善行政区划设置的思考和理论研究,加强与发改委等部门的联系,掌握区划调整基础性资料和动向,熟悉相关区划调整的论证、报批等工作程序,发挥好民政部门在区划调整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加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论学习,探索减少层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协调发展的行政区划新格局的模式和机制。

2.加强对统筹区域发展研究。以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注重对统筹区域发展的研究,重点探索培育中心镇的发展,引导小乡镇的产业、人口资源向中心城区集聚,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完成统筹余慈地区发展相关课题的调研。

3、加强对政府驻地迁移的管理。各地要继续加强对辖区内政府驻地迁移的管理,积极做好向各级领导的宣传,严格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切实做好辖区内政府驻地建设立项审批和搬迁的报审工作。

二、全面完成地名公共服务工程

2.加大规划实施力度。象山地名规划要根据省地名学会的预审意见,认真修改后争取在7月中旬报市局,由市级专家进行评审;尚未向当地政府报审地名规划的地方要抓紧修改完善工作,力争在8

月底前报当地政府审批。地名规划经批准实施后,有关地区要大力做好地名规划的宣传和组织实施工作,明确相关部门的贯彻执行职责,加强与规划相配套制度建设,建立跨部门的地名规划协同执行机制,确保地名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3.健全地名标志长效管理机制。继续开展老小区门楼牌的更新和东部新城路标调研工作,推行住宅小区住宅分布平面导向图设置,完善农村门牌设置,提升地名标志规范化、美观化功能。要加强对地名标志质量的监督和检查。

4.探索地名信息化建设新途径。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拓展以地名查询触摸屏等地名信息化服务新途径。以地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为原则,完善各级地名网站、电子地图等公共服务功能为重点,加强网站的日常管理和数据库的更新,着力推进地名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地名信息电子政务和公众服务的能力。

城镇开发边界管理篇7

数据库建设项目技术设计书

**市**测绘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2011年11月10日

**县**镇地籍调查

数据库建设项目技术设计书

项目承担单位(盖章):**市**测绘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人:

日期:年月日

审批人:

审批单位(盖章):**县国土资源局

日期:年月日

目录

1.项目概况.............................................1

1.1前言............................................1

1.2工作任务........................................1

1.3完成期限........................................1

2.技术依据.............................................1

3入库数据主要技术指标..................................2

4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2

4.1数据库建立的流程................................3

4.2数据库内容......................................3

4.3数据库信息......................................4

4.4数据建库的主要工作内容..........................4

4.5数据建库要求....................................5

4.6数据检查........................................6

4.7注意事项........................................6

5.质量监督与保密措施...................................7

5.1质量检查制度....................................7

5.2检查的内容......................................7

5.3检查工作的实施..................................8

5.4成果保密措施....................................8

6成果提交..............................................9

1.项目概况

1.1前言

**县国土资源局按照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06]38号)及2010年**市政府与**县政府签订的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要求,全面开展**县建制镇的地籍调查工作,为查清**县城镇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将全野外数字化地籍成果数据进行入库,满足经济建设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更好的为土地宏观调控及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县国土资源局委托我公司承担此次**镇(镇区及高家屯、王三家子、半拉窝铺)的地籍调查工作。

1.2工作任务

本项目是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土地资产效益、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实施科学化的城市管理和建设“数字国土”、“数字**”的基本条件;工作任务是在完成**镇地籍调查中的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后,建立地籍数据库。

1.3完成期限

计划在2011年11月10日至2012年2月10日完成整个测区的数据入库工作。

2.技术依据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1014-2007);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tD1001-93);

《城镇地籍测量技术规定》(暂行)(吉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标准);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1015-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技术规范》;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3923-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7);

《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

《吉林省城镇土地调查检查验收规定》(暂行);

经审核的《**县**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项目技术设计书》。3入库数据主要技术指标

坐标系统:1980西安坐标系;

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

成图比例尺:1:500;

平面投影:高斯-克吕格正形投影3度带,中央子午线126度计量单位:长度单位采用米(m),取位至0.01m;面积计算单位采用平方米(m2),取位至0.01m2;面积统计汇总单位采用平方米(m2),取位至0.01m2。

4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

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是指在地籍调查过程中形成的调查成果数

据库,是数字地籍调查的最终成果,也是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源。

4.1数据库建立的流程

4.2数据库内容

城镇地籍数据库包括城镇地籍数据处理、管理和分析应用的基础地理要素、权属要素、地类要素、注记要素、土地权利人要素、土地登记要素,以及房屋等附加信息。

4.3数据库信息

4.3.1数据上交格式

地籍测量生产和地籍数据库输出的图形文件可采用如下方式:

4.3.1.1.支持eSRi的SHp格式。每个图层对应一个SHp文件,相关属性记录在SHp文件中,扩展属性表以.DBF表示,元数据支持文本(.txt)。SHp文件命名以对应属性表命名(参见《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1015-2007)表1),以区块文件输出。

4.3.1.2.支持国土资源部规定的VCt数据格式。

4.3.2系统平台

外业数据采集满足《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1015-2007)要求;

内业数据建库采用城镇地籍建库管理软件(CmS)。

4.4数据建库的主要工作内容

以1:500城镇土地调查图形成果为数据源,采用电子数据的抽取、转换、装载(etL)工艺或辅助屏幕数字化工艺,建立满足一定拓扑规则的城镇土地调查图形数据库;以城镇土地权属调查、登记发证和建设用地审批的非图形资料为数据源,建立城镇土地调查属性数据库;为保持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逻辑一致性,并将两者相互挂接为城镇土地调查数据库。

对地籍测量采集的空间矢量数据(包括地形、地籍数据)按照要求进行分层、编辑等处理。

4.4.1.对数据进行相对关系、拓扑关系等处理,按照规定的面层,对每一个面层按照拓扑关系进行构面处理,如区划,街道、街区、宗地(地块)、地类等层。

4.4.2.属性录入,对于外业采集软件中不能录入或不能转入的各种属性数据,按照规定进行录入及链接。

4.4.3.在系统平台上进行统计、面积汇总检核及成果输出等。

4.5数据建库要求

4.5.1矢量数据

对于内业构面,按照一级控制一级的原则,在街坊层,同一街道内所有的街坊构成具有严格拓扑关系的各个面,面积之和应等于此街道的面积;在宗地层,所有的宗地构成具有严格的拓扑关系,宗地面积与虚宗面积之和应等于此街坊的面积;在图斑层,同一宗地内不同地类以宗地界线构成的面具有严格的拓扑关系,且面积之和等于该宗地面积。

4.5.2编码

全部数据按《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1015-2007)城镇地籍要素的编码规则进行编码。

4.5.3属性数据的录入

根据《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1015-2007)城镇地籍要素属性表的结构对除宗地外所有要素进行属性录入。

4.5.4面积统计和汇总

4.5.4.1.面积统计的有关规定

(1)按街坊街道逐级汇总;

(2)各类面积统计要独立量算两次,面积单位m²,计算取值到小数后一位。

土地分类均用二级类填写;

(3)所有面积以地籍信息系统汇总的面积为准。

4.5.4.2.面积汇总

在完成街坊面积量算后,按街坊对宗地进行面积汇总统计。街坊汇总统计结束后,进行以街道为单位宗地面积汇总统计。当一个街道涉及两个以上作业组时,街坊宗地汇总数据交由一个作业组完成。输出面积资料有:

(1)街坊为单位的界址点坐标册;

(2)街坊宗地面积汇总表;

(3)街道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和《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1015-2007)规定的地类号填写。

4.6数据检查

4.6.1.属性录入检查,及时发现权属调查的错误、属性录入错误。

4.6.2.地籍分幅图数据的接边检查:检查接边情况、图形数据和母线数据的一致性。

4.6.3.图形数据中界址点的数量、位置与地籍调查表的界址点的数量、位置一致性的检查。

4.7注意事项

4.7.1.地籍调查各项成果的矢量数据质量是否满足标准要求将直接影响到项目后续的数据入库,因此在矢量数据入库前,应按照GiS前端数据采集要求开展数据生产与编辑,从图形规范、属性编码、空间拓扑等方面进行控制,做到面向对象,图属一致;对象的分层、分类、编码按照国家《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的空间数据库标准执行;制定相应的地籍要素采集、编辑规则,以规范数据生产。

4.7.2.在数据库中,图形与主要属性用同一张表中的同一条记录来描述,其他相关的属性通过图属关联实现图属一体化。

5.质量监督与保密措施

质量监督与检查制度的确立是确保项目质量的关键。

5.1质量检查制度

按照《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的规定,为确保成果质量符合设计要求,该调查区地籍调查成果,严格执行各项技术、质量管理制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认真按照iSo9001:2000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开展工作。

5.2检查的内容

使用城镇地籍建库管理软件(CmS)检查功能对数据库的拓扑和属性以及地籍调查表数据有效性进行检查。

5.2.1.拓扑检查

5.2.1.1行政区:面不能重叠;面不能有空隙;面边界被线层覆盖(行政区界线);a面层被B面层覆盖(地类图斑)。

5.2.1.2行政区界线:线不能有悬挂点;线不许相交或重叠。

5.2.1.3宗地:面不能重叠;面不能有空隙;面边界被线层覆盖(界址线);a面完全包含于B面内(行政区)。

5.2.1.4界址线:线不能有悬挂点;线不许相交或重叠;线终点与点重合(界址点)。

5.2.1.5界址点:点与线终点重合(界址线)

5.2.1.6地类图斑:面不能重叠;面不能有空隙;面边界被线层覆盖(地类界线)。

5.2.1.7地类界线:线不能有悬挂点;线不许相交或重叠。

5.2.1.8房屋:a面完全包含于B面内(宗地)。

5.2.2.属性检查:对所有地籍要素的属性进行检查。

5.2.3.标识码唯一性检查:检查数据库内各要素标识码是否唯一。

5.2.4.调查表数据检查

5.2.4.1地籍调查表主表检查:检查地籍调查表中字段值填写的正确性。

5.2.4.2指界表检查:检查指界表中本宗指界人与邻宗指界人填写的正确性。

5.2.4.3界址标示表检查:检查界址标示表中相邻宗地的界址线位置,界址线类别,界址点类型,界标类型填写是否矛盾。

5.2.4.4调查表宗地四至检查:对调查表宗地四至与邻宗权利人一致性进行检查。

5.3检查工作的实施

专人利用城镇地籍建库管理软件(CmS)检查功能对数据库进行复查,以及参照外野权属资料与数据库进行对照检查。

5.4成果保密措施

5.4.1.严格执行测绘资料管理办法,做好测绘资料的保密管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和职业道德教育,杜绝资料泄密或遗失。

5.4.2.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有关该项目的测绘成果要做好造册登记,严格管理。

5.4.3.未经甲方单位同意,测绘单位不得擅自向第三方提供任何该项目的测绘资料。

5.4.4.在生产作业现场使用的计算机网络要与外界的计算机互联网保持物理隔绝。

5.4.5.做好计算机防病毒工作,所有生产用的计算机要安装反病毒软件。

5.4.6.做好计算机的使用维护管理工作,对各计算机建立统一的标识、统一的文件系统、统一的文件格式。不用的或废弃的文件要进行清理,在工作的文件系统内保持数据的唯一性。

5.4.7.防止电子数据成果的意外损坏和丢失,坚持在每天工作结束后对该项目的所有电子数据成果进行备份,并作好备份记录。备份数据保存在专用计算机内。

5.4.8.对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中间资料(不上交)在项目完成时应统一在监督下销毁,不允许随意丢弃。

城镇开发边界管理篇8

针对城镇化建设与优质耕地分布空间上高度重合的实际,决定了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耕地保护

粮食安全既包括总量安全,也包括质量安全和结果安全,是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基础,面对城镇化进程中耕地数量减少、质量降低、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发生变化等挑战,必须始终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为新型城镇化积极稳妥推进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一是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履行情况纳入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提高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权重,强化耕地保护指标优先制度。二是统筹安排可用于耕地保护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耕地开垦费和土地复垦费等,重点推进土地整治,集中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三是在全面完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基础上,统筹考虑国家及自治区重大建设项目的占补平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耕地储备库,用经济手段大力推进跨区域补充耕地制度建设。四是进一步完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分配使用制度,对承担跨区域补充耕地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的地区给予重点支持,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激励机制。

针对城乡建设用地利用粗放、承载人口和产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以转变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推动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型

一要做好土地资源承载能力与城镇化目标、模式和空间格局的协调,严格划定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和规模边界、禁止建设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强化对城乡建设规模、布局和形态的管控,促进城镇组团式发展,确保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不突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土地用途管制。二要建立完善规划统筹、政府引导、产权明晰、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的城乡土地整治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推进废弃居民点与废弃工矿用地复垦调整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镇存量闲置土地再开发、旧城区与城中村改造等,在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中释放发展空间,在统筹配置城乡土地中提升用地效率,促进工业化、城镇化与农牧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发展。三要加快制定国土规划,叠加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空间管制要求,构建城乡一体的土地用途管制“一张图”,加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遥感监测和监督监管。四要将现行法律设定的建设用地预审、农用地转用审批、未利用土地开发审批等行政许可,整合为土地用途转用许可,进一步完善土地用途转用许可制度。五要改进和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分类下达、分别考核的有关规定,按照从严控制大城市、适度安排中小城市、支持县域和重点镇发展的原则,分解下达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并建立计划指标执行考核、预警机制。六要适应城镇化发展要求,加快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或修改办法,抓好规划中期评估和实施评估,建立健全土地规划定期评估和适时调整制度。

针对摊大饼式发展和高资源投入等现行城镇化模式、格局与资源环境承载不匹配,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加大的现状,必须细化城镇化土地利用评价与资源承载研究,审慎决策建设用地配置问题

城镇开发边界管理篇9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建设;外来人口

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基础建设工程,在时展中又需要根据新的形势发展变化进行不断调整和适应。论文参考。我们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在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来源多样化、利益差别扩大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局面,在这些地区的群众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是否还应积极关注到一个重要的“边缘”群体,即外来人口或称之为“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并有意识地作为一个群众文化工作的长期规划来部署并落实,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体系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城镇居民的“边缘”群体

城镇的农民工,实际上包含了三种因素组成:一是从农村流向城镇、或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地区的流动;二是在职业上从农业向工商服务等非农产业的流动;三是在阶层上从低收人的农业劳动者阶层向比其高的职业收人阶层流动。从农民转化为市民,从务农转变为务工经商,意味着两个根本性的变化,一是社会关系网络从以血缘地缘关系转变为以业缘关系为主的社会网络;二是以机会资源为象征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论文参考。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改变了生活场所和职业的农民仍然游离于城镇体制之外,从而造成了流动农民工的生活地域边界、工作职业边界与城镇社会网络边界的背离。

二、城镇“边缘”群体的文化需求现状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不仅是物质文明充裕富足,还在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保障得以满足。国家近年来大力扶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大了对农村基层文化事业发展中老区、经济欠文化设施建设,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然而,从这些地区到城镇来的广大农民工因长期离乡背井身在异地,无法享受体会到故乡的精神文化生活“福利”;而对城镇的基础文化建设的投人,如对社区文化建设、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投人等,多半是直接面对城镇市民的,又因为农民工特殊城镇社会属性而无法惠顾。论文参考。造成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文化生活的“真空”和“边缘”处境,是社会文化发展基本保障的新问题。我们的社会保障机制、特别是文化基础建设还来不及适应这个变化。农民工长期居留在城镇中,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被农村与城镇忽略,无法接受到农村和城镇文化建设的社会公益事业实惠。

城镇农民工不仅仅需要干活挣钱,还需要基本精神文化生活。从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现状来看,绝大部分在工余时间只是看电视听广播,他们也注意通过报纸关心国家大事,尤其是关于自身权益方面的报道,而往往涉及到他们的多半是负面的信息,如民工潮、民工荒等。也有些媒体经常报道一些流动人口中损害社会安定的现象,造成城镇对他们的不认同感,使之产生自卑低下的心理感觉普遍存在。以城镇市民为消费对象的文化休闲娱乐场所,他们只能可望而不可及,他们不仅没有经济能力涉足这些场所,仅就特殊的身份而言,他们中间绝大多数人都会望而却步。而由群艺馆、文化馆组织的社区文化活动也不能将他们有组织地吸收进来,更无从谈起他们可以接受各类文化或文艺方面的培训提高。作为城镇“边缘”社会群体,农民工同是城镇的纳税人,他们中间绝大部分是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应完全和城镇人平等地享受生存发展、教育、文化等公益权益。

三、关注城镇“边缘”群体的群众文化开发

文化建设需要经过长期积淀、创新、发展,并经过接受主体长期认可参与。它需要根据不同层次文化需求,不同地区文化特色,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努力营造适合人们成长的良好人文环境,并且源源不断地施加社会主流文化对每个人的影响。健康向上、多彩多姿的文化形态,是以文化人、厚德载物的过程,这样的过程,能够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凝聚和振奋民族精神,激发人们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关注这个至今还是属于城镇“边缘”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尽管它还没有被认定是社会文化基本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它已经实实在在地客观存在,应该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城镇的重视。

城镇开发边界管理篇10

中图分类号:tU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与内涵

1.1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概述和含义

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对农业利用的研究,由大卫•里卡多(DavidRicardo,1772-1823)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次提出。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度的,理论上,当对土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力达到经济上的报酬递减点,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产出时,经营者将不会追加投入,这一临界点就是土地利用的集约边界,达到了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称之为理论上的集约利用,反之,未达到集约边界的土地利用称之为理论上的粗放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实质上土地投入产出的关系,即以在土地上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产出,其内涵扩展包括以下3层含义:

1、土地地块集约利用,指区域某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块集约化利用。

2、土地类型集约利用,它是指区域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土地集约化利用。

3、区域土地集约利用,主要是根据有限土地资源自然属性(土地经济、生态、适用性)和社会属性(市场供求关系、城市发展需求、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土地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

1.2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与内涵

1.2.1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是从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借鉴而来,其基本涵义就是指在土地上增加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一般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资本和劳动投入量来衡量土地与资本、劳动的结合程度,即土地利用的集约度。由于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提高是有限度的,理论上,当对土地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力达到经济上的报酬递减合理布局、优化用地结构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通过增加存量土地投入、改善经营管理等途径,来不断提高城市土地的使用效率,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

1.2.2城镇土地集约内涵概括

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最直观的内涵就是高投入、高产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是以合理的城镇布局、优化的城镇结构和宜人的人居环境为主要层面。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静态的终极目标。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衡量具有区域差异性,而且城镇土地集约利用自身也具有阶段性。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城镇土地利用由最初的劳动力资本集约型过渡到资本技术集约型和更高层次的集约形式—生态集约型。

2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进展状况

国外对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和探索从未间断,随着土地供求矛盾的日益尖锐,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显得越发重要,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进一步拓展。二战后,许多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开始复苏,国内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土地管理政策方面的薄弱,造成城市和郊区的无序延伸和盲目扩张,城市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大量闲置并存的现象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日渐突出,城市面临着新一轮的更新与改造。因此,各国政府以及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和规划学界,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城市管理对策,旨在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尽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发达国家的代表性作法包括:英国:1938年成立“绿带法”,通过在城市周边设置“绿带”来限制城市的无序扩展和小城镇的集中连片,目的一是防止土地的外延扩张,二是保护生态用地,促进城市用地的合理布局;美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理性发展理念”和“城市发展边界的设定”。理性发展理念是美国政府针对目前城市发展不是很理性的现状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美国部分地区的城市开始快速扩张,并侵占了大量农业用地,出现了所谓的城市蔓延趋势。解决城市无限制低密度蔓延所带来的各种环境、社会、经济问题,过分依赖市场自我调解不行,但光靠政府的政策控制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如果政府的决策缺乏理性,那城市发展也不可能是理性的,由此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因此,必须使市场调节和政府控制相结合,实现城市土地的合理利用,防止城市蔓延。

2.2国内研究进展状况

国内土地集约利用领域的研究首推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由于其土地资源极为稀缺,可以说是寸土寸金,因此对于存量土地的内涵挖潜和严格保护取得的成就较大;在我国大陆地区,由于历史上主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城市土地利用上沉淀的问题很多,土地管理及城市土地利用中所面临的问题有其一定的特殊性,因此相对于国外和港台地区来说,该领域研究起步较晚,并且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方面还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要进行研究和探讨。

大陆:我国大陆地区学者对土地利用和管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诸多的政策措施,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城市土地利用置换、城市土地的收购储备制度。在借鉴国外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为指导,进行土地利用分区或区地重划,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和城市土地利用置换,并运用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来控制城市用地的盲目扩张、优化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和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基本思路,对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和耕地保护产生深远的影响。

香港:香港的土地市场管理经验较丰富,在土地使用制度上,香港采用的是有限年期及有偿使用的土地批租制度;在土地市场的运作上,香港政府有效控制土地开发和土地供应量,控制土地开发是采用城市规划和地契条款两种措施同时进行,以防止土地浪费。

台湾:台湾地区土地的集约利用主要体现在土地重划及空地和荒地的强制使用上。其土地由于历经继承、买卖等分割而造成土地细碎分散、形状不齐,或是交通不便,不符合经济使用等情况。针对这一弊端,其土地立法除了规定最小面积土地单位,禁止再分割外,对已经细分的土地则以土地重划或区段征收的方式予以解决。台湾的土地重划有市地重划和农地重划两种,其土地立法对土地重划的原因、适用范围、实施方式及举办主体、市地重划的程序及方法、民间自办市地重划的程序及方法、农场重划的程序及方法均列有详文规定,从而促进了土地的有效和集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