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资源规划十篇旅游资源规划十篇

旅游资源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4:59

旅游资源规划篇1

【关键词】旅游资源评价方法评价体系

旅游资源评价源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有学者投身旅游研究。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制定了相关国家标准,各种旅游资源评价方法也层出不穷。但是由于旅游资源内涵的界定不清,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性不明确,导致许多盲点和争论的出现。本文试图以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为目的,完善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一、国内外旅游资源评价综述

1、国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国外旅游资源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一些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旅游资源评价作为环境决策的重要内容,公众对其研究的认同性与参与性也逐渐增加,旅游资源评价正向系统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其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增强。

在研究方法上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主要为供给―需求评价,在供给评价的基础上,进而对现实的和潜在的旅游者的需求(结构、类型等)做出调查,然后就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做出的评价。这种方法从游客的需求出发来评价旅游资源,并根据游客需求指导旅游资源如何转化为旅游产品,以客观的数据做支撑,减少了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观性导致旅游资源开发偏向不合理的可能性。

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在旅游资源的视觉质量评价、人类文化遗产的评价、旅游资源的货币价值的评价三个方面。旅游资源的视觉质量评价从取样到数据处理尽量做到客观,从黑白还是彩色照片对样本评价的影响到景观俯视视角与水平视角对评价的影响,甚至得出了观看样本的显示器的最佳分辨率,这些都反映了国外旅游资源评价做到了量化到细微处,尊崇资源的客观价值。

2、国内旅游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国内旅游资源评价从改革开放至今,借鉴国外的方法同时结合我国特色形成了一系列的旅游评价方法。从最初的以保护为主到以深度开发为主最后到保护与开发并重,从以定性评价为主到定性、定量相结合,从各学派各抒己见到国家统一标准的制定,国内旅游资源评价逐渐走向成熟。近年来,国内旅游资源评价主要围绕国家标准《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和评价》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出现的不足以及如何完善而展开;其次是根据国家标准研究对各种不同的资源中进行评价,如探讨生态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的评价。研究方法主要为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通过专家打分,判断矩阵得出相应权重,最后将专家打分乘以权重得出景区得分与相应等级。这种方法减少了定性评价的主观性,但专家打分对旅游资源的评价也存在一定的随机性和以个人爱好为转移的问题,忽略了从游客需求角度来评价旅游资源。

二、旅游资源评价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及不足

1、旅游资源评价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规划通则》中明确规定旅游资源评价应参照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执行,目前旅游规划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基本按照这个标准执行,但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争论,国标并不能完全指导其评价,出现了一些偏差。有学者提出,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资源开发评价不能划等号。因此,本文避开讨论国标的可执行性,探讨如何完善以旅游规划为导向的旅游资源评价。笔者参加了华中地区高校主持的旅游规划近十项,总结其旅游资源评价内容如下。

资源分类与赋存状况概述:将景区的旅游资源按类进行归类分析,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各种资源的特征。

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根据《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对景区各个景点打分评价,并将整个过程以表格的形式予以呈现。最后得出五级资源分别有多少个、景区拥有的总类别占整个分类类别的比例以及整个景区的得分。

景区旅游资源的特色定性评价:通过以上对景区的分析结合实地考察对景区旅游资源的主要特色以精炼的语言加以概括,这里的概括是对整个规划文本的指导,为旅游产品设计提供方向。

资源利用结构分析:将旅游资源分为基础层次、辅助层次、核心层次,以引导哪些旅游资源作为开发的重点,分别赋予不同的开发对策,具体如图1所示。

2、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存在的不足

(1)概念界定不清。在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的概念一般沿用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的定义,但在定性评价中却把这个概念无限延伸。有的学者认为“差异就是旅游资源”,有的学者却反对将旅游资源无限化,国外一些专家认为“事物对游客有吸引力才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概念的泛化导致旅游规划中的旅游资源的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评价对象尚且不明确的前提下,评价当然会出现一些偏差。笔者认为,在旅游规划中的旅游资源评价应该以资源开发为导向,如何让资源开发适合游客需求,经得起市场检验,才是关键所在。

(2)目的不明确。现阶段,旅游规划中的旅游资源评价仅仅停留在资源本身的评价,从美学角度评价的比较多,就资源谈资源,但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是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并根据市场、游客的需求开发成旅游产品。一般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有三个方面:一是确定旅游资源的质量,评估每项旅游资源在整个旅游区以及周边旅游区中所处地位,确定其有无比较竞争力;二是结合其开发条件,确定是否可以开发,以及开发成何种旅游产品;三是根据其所处地位,开发潜力大小,确定开发重点与时序。对照目前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一般只停留在主观、武断地确定旅游资源的质量与级别,没有对比确定其比较竞争力,对其是否能开发为旅游产品更不关心。评价目的不明确,导致资源开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背道而驰,投资得不到回报。

(3)主观随意性强。旅游规划中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观随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定性评价中给出的评价结果没有确切的数据支撑,大多数以规划者的主观感受和臆想为依据;二是在定量评价中,各因子的权重确认很少通过分析调查得到的数据后利用判断矩阵法等算出权重,更有甚者只是某一个人通过个人主观判断得出权重;三是只通过专家打分来判断资源的等级,没有通过大量的调查得出游客对资源的偏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三、以旅游规划为导向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

随着产品的升级换代,旅游需求的深度发展,以旅游规划为导向的旅游资源评价,仅仅按照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内容进行,已经远远不够。结合旅游资源评价的发展新方向,本文试图探讨更能指导旅游规划实践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主要包括旅游资源自身价值评价、环境区位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R―p关系评价(旅游资源转化成何种产品评价)。

1、旅游资源本体价值评价

国标已经给旅游本体价值评价提供了规范和指导,包括旅游资源的分类、定性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建议采取比较分析法,对旅游资源进行竞争力评价。也就是说评价时应把旅游资源放到周边区域的大环境中做比较分析,单体资源的某种特性还可以将其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同类资源中进行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这样增加了量化支撑和说服力的同时,也便于明确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避免重复、雷同开发。定量评价应建立在真实的调查数据基础上,从专家与游客两个侧面进行量化评价。

2、旅游地环境区位评价

不管是按照国标中旅游资源的定义,还是旅游资源的无限化定义,在旅游规划中评价旅游资源都应包括对其所处环境和区位进行评价。旅游环境主要包括视觉环境(原生态景观等)、自然环境(天空洁净度、气候舒适度、水的质量等级、植被覆盖率等)、人文环境(城市风貌、地域民俗风情、服饰、美食)、社会环境是否安全、所处区位以及其可进入性等。有的旅游资源等级较高,但开发后却游客稀少,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其环境和区位认识不够。

3、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它不仅关注旅游资源的质量,还将旅游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环境条件和开发效益等纳入评价范畴,便于根据开发潜力大小确定其可开发性以及科学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时序进行安排,从而为旅游地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开发潜力评价因子有承载力、可进入性、可利用性等,根据不同地区有不同因子组合,目前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评价方法国内目前采取的是多层次灰色方法。

4、R―p关系评价

通过旅游资源本体价值评价得出旅游资源的质量与等级,结合旅游环境区位评价得出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小,哪些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高,最后通过资源―产品关系评价那些适合开发为旅游产品的资源开发成何种旅游产品。旅游产品从类型上包括观光型、文化型、休闲娱乐型、度假型、社会型、康体健身型、商务会展型、猎奇刺激型、生态型等。根据旅游区的资源特征及开发潜力确定几种主要产品类型。定位旅游产品类型,宜精不宜多。最后列出各项旅游资源对应的产品类型。

总之,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评价对象评价方法有不同的侧重点。评价分类、内容以及量化方法也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梁存修、丁登山:国外旅游资源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3).

[2]郑建瑜、贺宝根:区域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方法[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2(4).

[3]尹泽生等:旅游资源调查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J].旅游学刊,2006(1).

旅游资源规划篇2

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极高的开发潜力。为了促进旅游经济进一步发展,使其对全省经济的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印象安徽之主题旅游发展模式,主要阐述印象安徽之主题旅游的优势、意义和可行性等,以及在安徽省旅游资源和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具体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主题旅游模式和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安徽省;主题旅游;资源整合

一、安徽省旅游资源现状分析

安徽省是中国的旅游资源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时空流转、自然形成的山水风光,朝代更迭、历史传承的人文古迹。在安徽,古城、古牌坊、古运河、古战场、古民居等历史遗存十分丰富;安徽山水灵秀,千姿百态;湖泊众多,风情万种;遍布于江准大地的名秀水和森林湿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国家a级景区400余处。[1]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安徽景点众多,灵动秀丽,为古今中外惊叹。

(一)旅游资源的优越性

1、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且密集程度高

安徽省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省份,也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其中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拥有量占全国的4.20%,部级自然保护区占全国的2.74%,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占全国的3.0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2.00%。[2]既有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又有风光旖旎的湖光山色。

安徽省的自然景观以黄山为代表,景区植被覆盖率高。省内拥有6个部级自然保护区,28个部级森林公园,3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山一湖”的自然景观正成为让游客趋之若鹜的旅游胜地。安徽省人文景观十分丰富,遍及全省。不管是高高翘起的马头墙,还是矗立着的牌坊,甚至是婉转悠扬的黄梅戏小调,都是安徽文化的一部分。

2、安徽省资源独特,知名度高,资源地位高

安徽省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其中令人称叹的黄山就是安徽的地理标志之一,黄山景区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省内现有10处部级风景名胜区,7处国家地质公园,28处国家森林公园,6处国家森林保护区,11处国家水利景区,19处省级风景名胜区。此外,安徽省文化遗存也十分丰厚,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4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6处。[3]

(二)旅游业发展的局限性

1、旅游资源区域分布不均,集中在皖南

虽然安徽省知名景点众多,但南北分布不均,在地理上体现出极大的不平衡,大部分知名度大、等级高、集群性好的景点集中在皖南,而皖北旅游区则在资源分布上显示出其弱点,自然资源分布少,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不够,严重影响了安徽省旅游业均衡发展。[4]近年来,该省旅游业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全面提升,2011年省旅游总收入高达1891.6亿元,成为支柱产业。在取得了好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弊端,省内旅游业发展不协调,南强北弱,差距较大。[5]

2、旅游资源缺乏系统整合,开发过程中景观破坏严重

安徽省旅游资源以自然景观、古村落和建筑而闻名,但是这些旅游资源是最易受到破坏。一方面,人为破坏较为严重,例如渣济的古村落风貌已经被破坏,随着游客增多,旅游景区的坏境也极剧恶化;另一方面,古村落与古镇的很多建筑已经年久失修,毁坏严重。

二、安徽省旅游资源的整合模式探究――主题旅游

(一)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优秀的资源整合可以实现资源的强强联手,通过旅游资源彼此之间具有的互补作用,整合后能够加强总体实力,尤其类型不同的旅游资源通过整合可以优势互补,增强竞争能力,同一类型的旅游资源整合能在规模上形成集群效应,例如苏州园林群的整合,使之在规模、名气上都得到了提升,形成精品旅游线路。对于安徽省的旅游资源整合而言,旅游产品成系列、旅游景点成规模、旅游路线成主题是至关重要的。

安徽省旅游重头戏都放在皖南,带来的弊端有二:皖北的旅游资源分散,缺乏有效的整合,在整体格局上呈现出“南重北轻”的现状,严重影响了皖北旅游业发展;此外,皖南景点以自然风景区和古村落著名,该区生态坏境脆弱,植被容易被破坏,由于景区接待的游客数量日益增长,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例如黄山景区部分景点不得不开始采取轮休来恢复生态环境,旅游资源重新整合势在必行。

(二)主题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1、省内交通网的不断完善使得皖南、皖北的交通联系更加快捷方便

(1)航空:安徽省民用机场现有合肥、黄山、阜阳、池州4个,其中合肥和黄山机场沟通了广大外省和港澳同胞和国外游客,对开发国内国外旅游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2)公路:2013年底,安徽省公路总里程达17.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521公里,全省南北向6小时过境、东西向3小时过境。合宁、洛宁等高速公路更是带来大量外省游客。

(3)铁路:宁安城际铁路和合福客运专线通车成为安徽高铁网络重要的骨架。宁安城际铁路将南京、池州、安庆等地贯通,而合福专线将合肥、黄山等多市连接在一起。[6]目前安徽省已经确定的高铁线路一共有十条,也为景区的南北整合提供了新的契机。

2、皖北的接待能力增强,为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省始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在大力打造景点知名度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皖南古村落在景区增设现在化卫生间、垃圾筒、宾馆、atm机等,完成以服务旅游业为主,满足游客需要的一系列基础设施。景区还对受损古建筑进行修葺,增设商业街、小吃街、步行街、观景台,形成集娱乐、商业、购物、休闲于一体的娱服务体系。随着景区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其接待能力增强,为省内资源整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旅游从业人员的增加和从业素质的提高为安徽旅游的发展增添动力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涉及知识领域非常广泛,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安徽省注重旅游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旅游从业人员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了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的软实力,使旅游业朝着更加规范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4、小众旅游群体对主题旅游的偏爱

主题旅游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和明确市场定位的旅游,又称为“专项旅游”或“特种旅游”,它是具有专题专项性质的具体旅游活动形式,同时,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主题旅游是相对小众的旅游形式,需要强大的文化背景支撑才可以实施。[7]随着人们对主题旅游的了解和喜爱,目前市场上已推出为游客量身订制的主题旅游产品,例如以朝圣、徒步、摄影、美食、滑雪等为主题的旅游,其抓住游客的核心需求,使游客可以深入地了解当地特色与文化。

三、印象安徽之主题旅游的整体规划方案

主题旅游随着人们对旅游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应运而生的,为其量身订制旅游线路,具有行程特色突出的特点,是当下时髦的旅游形式。[7]当前主题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潜力,新颖的模式和丰富的主题也将给旅游业带来新的机会。

安徽主题文化旅游是基于资源共存性上的一种整合,形成精品旅游路线,提高旅游景点的集群效应和竞争能力。在该规划中主要提出了“文化之旅”“美景之旅”“健体之旅”“休闲之旅”四个主题。

1、文化之旅

安徽省旅游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历史气息,满足了游客的文化需求。安徽省不仅有以宏村、西递为代表的徽派建筑和民居,还有独具特色的安庆黄梅戏曲文化。在特色鲜明的文化背景下,我们设计了“纸寿千年”宣城民间的宣纸文化游;“青砖小瓦”徽派建筑游;“古色古香”思霉琶窬佑危弧盎泼肥苯凇卑睬旎泼废诽逖橛危弧耙淮徽商”徽商文化游等一系列的主题,既有千年文化底蕴,又有近代文艺气息,可以满足游客对于文化之旅的需求。

2、美景之旅

安徽省美景以山水称绝,黄山风景怡人,驰名海外,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被佛教文化熏陶的灿烂辉煌;天柱山是部级森林公园,被道教尊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是道教文化的典型代表;水以长江和淮河为代表,沿河形成了很多秀美的湖泊,如点缀合肥的巢湖,镶嵌在蚌埠的龙子湖,双龙戏珠的太平湖等。

3、健体之旅

经过合理规划的旅游具有强身健体作用,对一些疾病具有辅助治疗功效,其价值对于久居城市的人尤为明显;安徽省山环水绕,植被茂密,空气清新,适合周边城市人群休闲健体的需求,不仅能感受旖旎风光,更能回归自然,体验健康的慢节奏生活。

4、悠闲之旅

对于游客来说,各地最具有吸引力的莫过于当地的吃食,徽菜是中国菜系之一,彰显了当地人的生活理念、伦理文化。徽派美食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味觉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享受,不论是在一顿丰盛的徽菜佳肴还是街头叫卖的小吃,都显示了这里人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

四、主题旅游模式资源整合的意义

安徽省的主题旅游旨在平衡南北旅游业的差距,提高整体的竞争能力。其具有以下意义:

1、带动安徽省旅游的规模化发展。目前该省仍未摆脱旅游业产出水平与旅游资源大省不相称。主题旅游的发展可以使旅游资源集群,从而带动整体旅游的发展。

2、形成优势精品路线。个性化、差异化的路线将更好的满足游客的需求,不同景点的整合及周边配套设施的完善,不仅可以改善旅游固有模式和消费结构,还可以优化旅游资源,发挥其优势最大化。

3、打破时间、空间和主体三方面限制。在安徽交通网不断完善的背景下,省内南北旅游资源将进一步集聚并加以改造,从而发现更好地开发徽风皖韵的旅游形象,打造安徽品牌。

[参考文献]

[1]胡学凡.壮大提升旅游经济“难忘交徽”续写华章[J].半月谈,2013,(15):91.

[2]王凯.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3).69.

[3]陶启云,修红.论皖南地区旅游资源综合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9)852

[4]王群,章锦河.安徽省域生态旅游资源概念规划研究[C].循环・整合・和

谐――第二届全国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5

[5]曹飞翔.条高铁撑起安徽G时代.eB中安在线―新安晚报2010.11.6.

[6]索安生.专项旅游产品开发策略探析[J].社科学论,2012,(6):224-235.

[7]阴洁.旅游发展新趋势――主题旅游.吉林才智杂志旬,2013,(34).

旅游资源规划篇3

关键词: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Swot分析

一、Swot内涵

“Swot分析”是对区域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确定区域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中的竞争环境的优势和劣势,面临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Swot”主要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首个英文字母缩写。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Sw代表内部因素,主要分析研究对象的内部条件,着眼于研究对象的自身实力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ot代表外部因素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强调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研究对象产生的可能影响。文中优势、劣势分析主要是着眼于胶东半岛滨海旅游旅游资源自身价值及其与竞争对手的比较,而机会和威胁分析将注意力放在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外部环境变化及对区域的可能影响上。

二、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Swot分析

胶东半岛是中国第一大半岛,位于山东省东北面。其它三面临海,北面与辽东半岛隔渤海湾相望,重要的城市有日照、潍坊、青岛、烟台、威海等。

(一)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

胶东半岛三面临海,在全长3121千米的海岸线上,分布着众多的天然海湾和沙滩。这里沙洁滩缓,水清浪柔,主要由中细砂组成,砂细坡缓,平展宽阔,海水清澈,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2.气候宜人

胶东半岛多是温带东亚季风区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半湿润,四季变化分明,年均日照量2826h,海陆风有节奏地交替,形成春秋长、夏季短、冬暖夏凉、近海而干爽的特点。由于受海洋调节,气温日差较小,海滨空气清新且富含负氧离子,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碘,氧和臭氧含量比内陆高,有利于人体内维生素的积累和新陈代谢,是天然的海滨疗养场所。

3.区位优势

(1)地理区位――鲜明

地理区位优势独特。胶东半岛位于欧亚大陆东端的中北部,是欧亚大陆桥的东部出海口。胶东半岛东望日本和韩国,与日、韩具有良好的承接性;北接辽东半岛,西临京津唐地区,南接长江三角洲,是京津唐地区重要的出海口、中国环黄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域,又是环黄渤海经济圈与长江三角洲的交汇点,具有较好的地缘优势。

(2)交通区位――突出

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山东公路以密度大、质量好著称,全省公路通车里程7万多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超过3000公里。拥有17处沿海开放港口。远洋航线可抵达日本、韩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60多个港口。有济南、青岛、烟台、威海四个机场,以济南、青岛国际机场为枢纽的空中运输通道日趋完善,目前已开辟国内外航线300多条,其中国际航线16条。

(二)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劣势分析

1.水平不高――产业经营管理不到位

景区缺乏综合经营管理,现有旅游发展战略重视了游客数量,忽视了质量和收益问题及产品与市场的匹配;缺乏联合促销;缺少重点品牌和形象建设战略由于景区管理体制等原因,经营管理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一些景区经营管理者对旅游产品存在替代现象的认识不足;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空间竞争理论缺乏足够的认识。一味追求门票收入,忽视旅游产业的拉动效应,产业经营管理者在管理水平上忽视了滨海旅游的战略目标,追逐近期利益现象明显。

2.力度不够――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规划与开发欠火候

滨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得到充分挖掘,许多海洋旅游项目还有待开发。许多海岛在旅游开发上更是一片空白,资源闲置和浪费现象严重。半岛200多个海岛除威海刘公岛开发较好,田横岛、灵山岛等初步开发外,其他绝大多数岛屿尚处于待开发阶段。

3.不平衡――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与旅游业发展趋势脱节

首先,受行政管理体制制约,作为全省划定的海滨旅游区,并未实现区域整体性规划开发。长期以来旅游开发始终以各地级市为中心独立运作,因区位条件、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旅游资源及融资渠道的差异,各地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差距很大。滨海国际旅游业主要集中在青岛、威海、烟台等少数大中城市,日照市起步较晚,旅游业相对落后,但近期发展势头正猛,其它滨海城市旅游业规模很小。

其次,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旅游业的规模较小,尚未成为滨海地区的支柱产业。这主要是滨海旅游产品开发特色不突出,缺乏有吸引力的旅游商品,经营较粗放,服务水平不高;旅游线路短,内容较单调,多为短期观光旅游而开辟。缺乏非观光型的滨海旅游产品。

第三,海岛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且很不平衡。山东可供旅游开发的海岛众多,但开发主要集中在三大热点城市附近。长岛、刘公岛、田横岛等因距烟台、青岛、威海较近,具有一定的规模,形成了较好的基础,其它大多数海岛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这种地区性差异导致了整个滨海旅游区旅游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不均衡发展状态。

(三)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机会分析

1.胶东半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机遇

近几年,胶东半岛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一直都保持在9%左右,国民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这将进一步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对于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来说,一方面有助于推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精品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能积极地刺激旅游需求的增加,提高居民的出游率。据统计,当一个国家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旅游动机,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则进入全民旅游阶段。胶东半岛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条件必然拥有广阔的市场。

2.奥运契机

2008奥运帆船项目落户青岛,这是胶东半岛经济以及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难得的机遇,届时青岛乃至胶东半岛必将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将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产生质的飞跃。由于体育盛事带来的机会必将使胶东地区相关产业享受一顿饕餮大餐。相约北京,扬帆青岛,紧紧把握机遇,把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做大作强。

3.大型旅游集散中心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目前,旅游集散中心将游览、购物、休闲等旅游服务实行一条龙服务,将滨海旅游景点和周边地市的旅游景点进行有效整合,建立类似旅游“超市”的服务大厅,规范服务、集中管理。解决游客来半岛后缺乏系统服务的问题,使国内外游客游而忘返。旅游集散中心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整合国有旅游企业,吸引民间等资本参股,实行股份制。车辆、导游、门票等统一管理,形成以青岛为中心的成辐射状的旅游网络。

4.日、韩出境游的最佳旅游目的地

胶东半岛与中国第一、第二大入境客源国日本、韩国一衣带水,市场区位极为优越。开发“黄金海岸”,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主攻日本、韩国市场,与日韩共筑国际旅游“金三角”,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

(四)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威胁(挑战)分析

1.市场的挑战

目前国内旅游项目纷纷上马,区域旅游竞争日益激烈。胶东半岛的一些旅游资源与辽宁半岛地区相似,并且旅游客源市场又有重叠的部分。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争夺旅游客源市场份额上,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中需求市场略显不足。同时在与海南地区的滨海旅游资源的风度和发展旅游业的力度上,无论是景观特色,还是知名度、美誉度上,胶东半岛都可圈可点。

2.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带来的挑战

世界旅游业正面临着转型,由观光旅游逐渐向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休闲性、旅游方式转变,度假休闲旅游趋势日益突出。所以,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是一个重要机遇、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能否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仍然是个严峻的问题。

Swot分析结果表明,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在的形势,权衡利弊,在此提出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竞争策略。

三、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竞争对策

(一)区域“硬核”的建立

强化青岛的旅游业综合发展的核心作用,均衡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带的整体发展,健全区域旅游协作机制,增强胶东半岛滨海区域旅游协作的稳定性。青岛作为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带的“龙头”,其核心带动作用不够强,这从滨海旅游带各城市间相互作用强度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一方面,这是由青岛自身的综合实力决定的,另一方面,这折射出山东半岛滨海旅游带的区域合作尚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在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带的合作中应当把青岛的核心作用进一步突出出来,明确确立青岛的核心地位,青岛也应当加强与滨海旅游带其他城市的合作,起到核心城市应当起到的作用带动其他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二)区域旅游协作机制的健立

通过政府间的磋商协调机制,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从宏观层面上消除行政边界的障碍与壁垒,通过民间组织的制度化谈判博弈机制,建立行业监管体系,从中关层面上走向理性的区域交融和产业整合,通过企业间的市场化调节机制,构建产业结构体系,从微观层面上提升资源配置的区域一体化优势。协同制定发展战略,进行统一、明确的形象定位,将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旅游规划与开发,突出各市的资源特色。

(三)统筹的思想的建立

统筹区域发展是整合与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战略之一。一方面,胶东半岛滨海旅游带的发展应当加强与环渤海旅游区各城市的合作,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定位,同时学习国内为先进的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经验,吸取海南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发展旅游项目的创意,参与大范围的竞争和区域性合作,为半岛滨海旅游带提供更稳定的客源基础,提升其竞争力,增强其发展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加强与半岛城市群内部资源整合与协调区域之间的竞争冲突,促进滨海旅游地和半岛城市群域内客源流动,强化旅游业内生能力和外在潜力,实现半岛滨海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共同打造中国“黄金海岸旅游线”这一极富价值的旅游品牌,有效提高抵御各种经营风险与危机的能力。

(四)合理开放的投资开发政策的建立

制定海洋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旅游资源配置与开发应更加市场化,打破传统的由资源所有者和所在地组织开发的格局,实行统一规划下的成片租赁开发、委托开发、招标开发等方式,试行企业集团整区、整岛开发的建设模式。广辟资金来源,提高投资效益,胶东旅游资源开发的一大制约因素是资金不足,因此必须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体一齐上的方针,通过多种渠道开辟资金来源:在争取省和中央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投入的同时,成立开发投资公司,对有发展前途的景点和开发项目,实行跨行业、跨地区的股份制投资形式,做到谁投资,谁受益;同时重视利用外资和侨资。在资源开发方面还需要一步考虑收取“旅游资源开发费”。目前,一些单位、企业和个体无偿地享受着旅游资源利益,造成对国家利益的损害,因此建议对位于主要旅游街区、旅游景区、旅游点、旅游线上的宾馆、饭店、商店、交通、个体摊点收取定量的旅游资源费,其资金用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鼓励全社会共同办旅游”。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参与旅游的良好局面有利于提升旅游发展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柴寿升.青岛海洋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2]叶勇宏.旅游规划的Swot战略分析法探讨.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3]山东.蓬莱的滨海旅游资源.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03).

[4]马勇等.旅游规划与开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8).

旅游资源规划篇4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型城市;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资源型城市发展的过程必须要经历转型期,这样做不仅响应了国家战略的要求,也可以及时让自身的经济结构发生良好的变革。一座城市的空间结构,能够完整地体现出城市的综合发展程度,以及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类型和层次,将城市所处地域的发展层次进行有机呈现。在对现有的城市空间进行合理规划的同时,运用文化旅游的视角,让历史文化在城市之中得以延续,能够解决资源型城市在当前空间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所以需要人们进行深入探索。

一、资源型城市的定义

在20世纪的20年代至70年代,伴随着煤炭、钢铁等矿产资源在工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此诞生了资源型城市的概念,该领域的学术研究者在对此进行研究的时候,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但是所有学者都认同资源型城市的核心,也就是将开发自然经济的活动作为主导,发展过程高度依赖自然资源。总而言之,资源型城市以天然国土作为根基,以第二产业作为主导的城市类型。工业化贯穿于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脉络,所有的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都会被自然条件所限制。我国的资源型城市受到曾经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呈现出与普通城市发展不同的矛盾,例如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忽视建设相应基础设施等,成长的空间格局呈现出明显的间断性。在对以往的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研究成果进行借鉴后,有学者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学习活动,将资源型城市结构的类型进行总结。本文以煤炭为依托的资源型城市的空间发展作为例子,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类型,主要分为三种:集中分布、多中心分散、一城多镇[1]。

二、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出现的问题

(一)生态资源遭到破坏资源型城市内部的产业结构较低,因此在城市空间结构的布局之中,经常出现居民区与厂矿混乱的情况,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的区域没有明确划分,导致整个城市的城市空间结构并不完善,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随处可见,而且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资源型城市的布局通常为“城中有矿,矿中有城”,不仅污染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导致城市内部居民的健康受到不良影响,生活质量大幅度下降。在开发资源的过程中,由于只注重经济效益,导致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各种废弃物的排放,也使得原本就受到环境破坏的城市“雪上加霜”,甚至导致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严重阻碍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程[2]。

(二)空间结构杂乱无章在资源型城市处于转型的阶段,其空间结构通常呈现为多个中心,所有中心并不是集中分布在某个区域,而是“各自为政”,每个中心所控制的地域有着较大的范围,城市空间由于不同中心而变得散乱。虽然空间之内拥有明显的集约程度,但是,每个中心的土地利用过于紧凑,人员密集,导致城市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受到不宜建设的区域的影响,例如工厂污染区域、因采矿而塌陷的区域等,导致资源型城市在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出现阻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城市空间的发展并非无止境的,不宜建设的区域能够控制城市空间,避免出现过度扩张的现象,让现有的城市出现空间发展的跳跃情况,帮助城市构建多中心的、紧凑的空间,更适合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3]。

三、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因素调整

现有的产业结构,是城市资源能够达成产业间合理分配的有效途径。城市的产业结构能够间接体现出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在对产业资源进行分配时,需要注意到不同资源类型对城市空间选址提出的不同要求。以旅游产业为主的城市为例,在城市用地规划之中,服务用地和旅游用地所占比重较大,其他产业用地则比重较小。

(一)土地利用结构城市发展空间的根本和必要的载体就是土地,如果没有土地,城市发展就失去了生产要素,土地资源也是支撑城市产业发展的坚实后盾。所以在调整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的时候,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也必然发生变化。任何产业的用地与其自身的产业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在对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将会重新分配城市的土地资源,在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划分时,能够形成一一对应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且有效的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城市的整体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城市空间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同时也为城市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注入了活力,城市地域也得到扩充[5]。

(二)产业结构产业用地与其对应的产业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其呈现方式为不同产业有着不同的土地资源需求量,导致城市在分配土地资源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而出现或大或小的差异。对于水平空间而言,产业调整表现为产业用地面积的扩大,为了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占用面积更大的土地资源,这种方式主要是传统第一二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获取发展空间的方式。如果产业结构转变为第三产业,例如先进的制造业、旅游、商务、金融、文化娱乐等方面,上述产业通常会对空间集聚效应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出现较高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因此可以使用垂直增加可用空间的方法。中央活动区(CaZ)、中央商务区(CBD)、游憩商业区(RBD)、中央旅游区(CtD)、中央娱乐区(CeD)等各类新的产业空间,其空间形态的密度都比较高,例如我国的上海、重庆等城市。当城市处于第二产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时,城市密度通常较低,但是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之下,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的密度也会呈现出增加的趋势[6]。

四、以文化旅游视角探究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规划

(一)形成新的城市空间节点在城市空间进行不断发展的阶段,城市规模不断扩充,在城市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中,文化旅游产业兴起,从而促使新的旅游空间节点形成。有形的文化旅游遗存保存自然延续,直接构成城市旅游节点,或者在旧城区的基础上,创建全新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集聚区。对于无形的衍生的文化旅游遗存,可以解构和重新组装文化要素,创建新的城市旅游节点,或者在政策以及市场的驱动下,将更加富有创意的节点进行打造。

(二)凸显城市的空间轴线功能多个节点并存而且同时发展,是城市空间发展所经历的一个必然阶段,在不同的连接点之间,可以产生轴线沿线的相关旅游产业。城市的交通功能,通过城市的空间轴线体现出来,从而构成了文化旅游的轴线,在对城市空间轴线产生影响以及制约的过程中,文化旅游将不同的功能分区,在城市空间之中进行合理的划分[7]。

(三)促进城市空间得到全面发展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要素有很多,而且相互之间存在差异,但是文化旅游相关的元素之间并非孤立,而是有多样化的联系分布其中。当前的城市出现了变化更加深远的空间建设,使得空间轴线与旅游节点的联系逐渐增强,从而有机结合,形成全新的区域。在对城市的文化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中,需要对城市空间的旅游发展主题进行确定。文化旅游与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不是单方面的作用,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可以通过文化旅游来进行推动,从而对旅游节点、旅游轴线、旅游空间三者产生重要的影响。不仅如此,城市空间是文化旅游的物质载体,文化与空间规划二者之间,能够进行传承与创新工作,从而使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大大提升[8]。

五、结语

旅游资源规划篇5

关键词:绿地系统;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生态空间格局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基金项目:

1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经费支持项目:项目编号为2008BaJ10B0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2414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理论研究

3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城市避震减灾公园绿地体系规划与实践

42010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项目: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体系规划理论研究

5南京林业大学高学历人才基金项目:163120020城市避震减灾公园规划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6

城市绿地系统能有效构建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人居环境。随着绿地在城市旅游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区域生态型绿地具备游憩功能,因此,结合生态旅游的可持续绿地体系已成为区域绿地系统规划的重点和方向。笔者从近期参与并已通过专家评审的河北迁西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工作过程中体会到,要想达成大环境生态环境建设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双赢”,必需在绿地系统规划过程中重视城市特色生态资源。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特色生态旅游

1.1城市特色与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特色是在差异性前提下物质空间所展示的形象特征、形象美,是人文活动所透射的地方气质[1]。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是构成城市特色的基石。以城市物质空间、城市风貌、产业发展为基础的城市功能,是城市内在特色的外在物质表现形式。城市特色由两方面因素构成,一方面是显性的物质要素,即城市的自然状况、地形、地貌、气候等;另一方面是隐性的人文要紊,即城市的人文、历史、传统等。一个城市蕴涵着特定的历史资源、自然环境资源、人文习俗资源,这正是城市特色的载体[2]。城市绿地系统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相协调是城市特色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城市特色的营建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引作用,有着独特的山水肌理的小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代表性。在城市特色风貌日趋消退的今天,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创造城市的持久吸引力、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吸引人才、繁荣城市打造良好的环境基础,对重新塑造城市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3]。

1.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毋庸置疑,旅游开发势必对区内原有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旅游风景区发展的生态化趋势,其开发建设越来越重视保护原生态环境,强调绿地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是每个城市决策者的共识,这也对区域的绿地系统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科学合理地布局绿地空间,是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着重研究实现生态化目标的最优途径,合理、高效地配置各项资源,确保绿地系统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这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和保障。

1.3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是绿地系统规划的方向和目标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以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确定城市“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成适宜的、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在对城市生态进行整合分析和绿地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订城市绿地指标,合理安排市域大环境绿化的宏观空间布局,从而达到促进自然生态恢复、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先城市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4、5]。建设生态的城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地强化城市的生态支持系统,提高环境的承载力,贯彻生态平衡的原理,努力建立布局合理、系统完善、种群协调的城市绿地系统。

2迁西绿地系统规划背景研究

2.1新城市总体规划解读与分析

迁西县现状用地拓展已远远超过上版总规确定的近期建设规模,对原有城市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城北新区、河南寨、城东片区等优势条件极为突出的地区并未纳入城市发展结构之中,城市片面强调向西发展、忽视了城市北部、东部的地区的战略地位,导致用地局促。新总规对新时期的城市总体格局提出了前瞻性的规划,对城市用地做出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子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需要适应新总规对城市结构和发展策略的调整。同时,构建新的绿地系统符合迁西县城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可以有效防止城市蔓延、架构城市空间格局,符合迁西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现状城市空间发展态势。建立与迁西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相一致的绿地生态系统,能够有效防止城市无序蔓延。新的绿地系统还符合统筹城乡发展、加强非建设用地管理的需要,促进建设人文绿色迁西、有效引导生态建设,与城市空间发展形成相得益彰的和谐格局,真正达到建设绿色迁西的目标。此外,为适应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管理的需要,对迁西县绿地系统的布局和结构进行整合、优化,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展现城市特色,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城市绿地的系统性、持续性发展提供法规性文件,修编迁西县绿地系统规划势在必行。

2.2迁西旅游发展规划解读与分析

迁西县旅游发展规划综合迁西的资源特点、市场定位、交通条件和旅游竞争情况等,考虑市场需求趋势变化和政策法令等因素,未来五年迁西旅游要形成“一核一带三节点”的旅游空间格局。“一核”指“月亮湾”(滦河)龙头旅游项目;“一带”指“潘家口水库――大黑汀库区”休闲旅游带;“三节点”为青山关、景忠山、五虎山。全面提升以“水体旅游、休闲度假、乡村旅游、长城旅游”为核心的多元化产品体系服务功能。

到2012年,规划将青山关旅游区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区,五虎山旅游区、喜峰口旅游区、潘家口旅游区、大黑汀水库旅游区创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区,将迁西县建设成为中国旅游强县。到2020年,将滦河景观带创建成为国家5a级旅游区。

3迁西特色生态旅游资源特征及分析

城市生态旅游以城市的自然、人文等环境为主体,兼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旅游学家吴必虎指出城市旅游可持续利用资源有三方面:地方特色(文化脉络)、风景质量和生态环境。迁西的生态旅游资源具备了典型的可持续特征,在整个中国北方地区是非常突出,集中体现在山水地貌、森林植被、人文历史等方面。

3.1山水地貌旅游资源

在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40多个重点旅游县中,迁西县山水兼优,特色突出,体现出独特的“山水”格局空间特征。迁西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燕山南麓长城脚下,素有“七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为唐山市境内唯一的纯山区县,山、水资源丰富,地形、地貌独特,山水肌理成为其自然风貌的最大特征。县域内有滦河、洒河等河流,水系蜿蜒于群山中,水资源优良,这是北方城市中非常少见的自然资源。滦河是迁西县最大的过境河流,境内长67.5公里,流域面积为124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8亿立方米。在其上游建有潘家口和大黑汀两座大型水库,并修建有引滦入唐、引滦入津输水工程。

3.2森林植被旅游资源

迁西县森林植被状况较好,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7.28%,北部植被覆盖率高达80%以上,南部约为60-70%。境内主要有果树8科10属32种,干果以板栗、核桃、大枣为主,水果以安梨、鲜桃、苹果、葡萄、杏为主。其产板栗产量、质量、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被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板栗之乡”。迁西矿产资源丰富,有金、铁、银、铜、锰、镁和石灰石、花岗岩、大理石、膨润土、海泡石等矿产36种。

3.3人文历史旅游资源

迁西境内西寨、东寨、沙岭子、沙岭沟等地的古代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属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证明,远在五、六千年前,这里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迁西北部87公里长城串联起龙井关、潘家口、喜峰口、董家口、青山关等20余座雄关险隘,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李广、曹操、戚继光等一代代英雄豪杰,在此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悲歌。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宋哲元所部二十九军将士挥舞大刀,在喜峰口、铁门关、董家口一带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先后毙敌5000余人,《大刀进行曲》由此唱响全国。青山关、喜峰口和潘家口的长城文化,景忠山的佛教文化,凤凰山的民俗文化,都显示出迁西浓郁的人文内涵。

3.4迁西生态旅游资源总体特征与评价

迁西具备了众多突出的生态旅游资源,这在北方城市中是较为少见的。优势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山水格局优势突出;二、具备良好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及较丰富的园林植物资源;三、人文荟萃,历史旅游资源充足。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城市绿地网络连接度及景观廊道缺乏、城市生态系统结构不完善;生态旅游资源整合度不够。大部分山地植被状况较好,但也有部分山地出现不同程度的生态及景观问题,植物品种较单一,林相不够丰富。部分水系缺少防护林带,水域的生态和景观效益降低。县域内分布的景忠山、五虎山自然景区森林茂密,自然人文景观优美,生态敏感度高,需加强保护,同时部分景区林相较单一。以明长城沿线植被为例,明长城沿县域北部边界蜿蜒87公里。长城沿线均为山地,植被保存较好。局部山地坡度较大,生态环境很脆弱,需着力保护。迁西共包括17个乡镇,其中中心城区绿化总量高,2009年人均公园面积达到13.23平方米,园林建设成果突出.其余大部分乡镇普遍缺乏绿地,尤其是公园绿地。县域内有各类道路1100公里,由于地形多变,县域范围内有山有水,道路景观比较丰富。但道路防护林树种单一,部分路段无防护林,需大力增补。

4基于生态环境建设,勾勒大环境特色风貌绿地体系

通过规划建设,将迁西打造成“燕山绿色明珠、唐山后花园”;营造人、城、自然和谐共生的迁西大景区,呈现“山水栗乡、宜居绿城”的城乡风貌;实现“山水相依、城园交融”的绿地体系布局,全面实施绿色空间体系,提高环境质量,把迁西建设成“碧水穿城萦栗香、重峦抱梓亦叠障”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

4.1确立指导思想,明确规划目标

规划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县域绿地生态系统实施保护、恢复和建设,改善县域生态环境,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维持县域绿地系统的生态平衡,充分利用县域内的自然资源,以县城为核心,将建成区绿地系统延伸,与县域范围内的乡、镇绿地系统、构建完整有机的县域生态圈和县域绿色开敞空间背景大框架,突出表现出迁西四面环山,滦水穿城的自然地理优势。

迁西县大环境绿地系统规划范围即迁西县辖区范围,总面积1439平方公里。规划以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为载体,突出“山、水、城、园”,建成环境优美、生态健康、社会文明的迁西。规划指导思想为:(一)建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色网络;(二)优化系统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三)合理布局县域游憩空间。

4.2把握规划原则,引导规划方向

基于已确立的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确定规划原则为:(一)优化自然生态系统,整体完善生境自然属性;(二)建立功能结构合理的县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三)形成与城镇体系相互协调的县域绿色生态游憩空间;(四)构筑个性鲜明独特的县域景观风貌体系。也就是说,在县域空间尺度上遵循各生境组成的自然属性,使自然系统整体优化,改善区域景观基质和生态环境质量,致力于建设乡镇一体化的生态绿色网络,从而形成分布均衡、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并充分利用各类自然生态资源及人文资源,使县域内外及县域的各种生态绿地布局趋于平衡。同时,通过实现县域绿地空间布局及景观资源利用的最优化,使景观系统具备最佳的审美功能,从而凸显县域个性,展现县域风貌。

4.3提炼规划结构,串联绿色“点、线、面”

迁西县域绿地系统规划,将以区域绿地系统的生态性、景观性等相关理论为依据,结合迁西县的自然条件和县域空间发展结构,形成以县域块状绿地为斑块,以交通防护绿地、滨河绿地等带形绿地为连接廊道,并与城区内部绿地系统相衔接的城乡一体、经络全县、外楔于内的生态绿地系统。

概括地说,迁西县域绿地系统结构为“一星多点三带六片蓝脉绿网”,形成一城七星多点、蓝脉绿网多线、三带六片成面、山水廊脉一体的点线面一体的景观格局,其中:

“一星多点”是指以迁西县城区为城市绿色核心,结合各乡镇的绿化,使得绿地合理地分布在县域中;

“蓝脉绿网”是指借助现有河流道路打造线形空间,将县域内山地、平原、湿地、苇滩等区域自然要素与城镇和体现当地历史人文区域的绿地相连;

“三带六片”是指将北部长城文化带、生态旅游景观带、滨河景观带、塞上海风景区、景忠山风景区、五虎山风景区、青山关风景区、凤凰山风景区、金顶山风景区联结成面;

“山水廊脉一体”最终形成山水特色凸显的城乡一体化的区域绿色体系。

4.4形成绿地体系,营建生态大环境格局

规划最终形成“二沿、三环、四区、五带”的县域绿地体系。“二沿”即沿道路两侧的通道绿化工程、沿河系的防护林绿化工程,“三环”即环县城及周边山体、环乡村及荒山、环矿企绿化美化工程,“四区”即景忠山,达峪林场,汉儿庄、四大峪,青山关,“五带”即长城及潘、大水库沿线生态观光林带、滦河滩涂生态防护林带、片麻岩地区板栗经济林带、石灰岩地区核桃、安梨经济林带、城区及周边园林景观林带。

4.5分项规划生态空间,突出山水景观格局

县域绿地系统突出自然山水格局,强化迁西县总体空间结构,维护城镇生态安全,强调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县域绿地主要由相对集中的绿色斑块和沿路、沿河带状绿色廊道构成。斑块指大型独立的绿色斑块,主要分布在城市发展区以外,廊道分沿道路的绿带和沿水域的蓝带两种。规划多因子叠加的生态空间格局,营建点线面结合的大环境生态景观空间,其中“点”为各村镇组团绿化,“线”为河流、道路绿化带,“面”为生态保护区,形成县域绿地系统格局。

同时,为了营造良好生态旅游空间,防止无序发展,通过对各生态旅游资源的分析,根据其特征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规划进行景观特征区的划分。共分为六个区域:长城文化风貌区――风景优美的长城风景带;山岳人文风貌区――县域西部密布风景点的山岳区域;自然生态区――县域中部的自然风光;滦河风情区――贯穿迁西的滦河滨水风光带;历史遗迹风貌区――县域东部,集中了一批古老的人类遗迹的区域;生态旅游区――滦河以南的广大区域。通过生态景观风貌分区规划,有效整合旅游资源,突出大环境的山水格局,形成各自特色鲜明的旅游风光区域,避免资源浪费。

迁西山地林木和草类植被以油松、侧柏、刺槐、栎、板栗、核桃、杏、梨、荆条、酸枣、马耳草、黄米草等为主。平地林木和草类植被以杨、柳、榆、槐、苹果、桑条、马唐等为主。针对迁西地形及气候特点,结合山地绿化现状,林相规划突出“栗香之城”、“色彩之城”、“花海之城”的特点,“栗香之城”指迁西境内遍植“县树”板栗,板栗花香四溢;“色彩之城”指在城区、乡镇和景区周边增植色叶树种,打造色彩之城;“花海之城”指增加开花植物如“县花”锦带、石竹、蜀葵等野生品种,营造花海烂漫的大环境风貌。

5结语

为有效防止旅游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达成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双赢”,城市决策者和规划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到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作用,而不是仅仅把绿地系统规划当成园林城市评审的某一个必要文件。绿地系统规划要在合理的绿地布局、满足公共绿地指标的基础上,挖掘文化历史,考虑城镇周边的自然地貌。正确分析、评价旅游资源,将其与绿地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规划城市大环境绿地体系。通过绿地系统规划,强化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空间特征,充分发挥特色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注重自然生态要素的提炼和挖掘,挖掘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营造独特的城市风貌,高效引导旅游向生态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才能达到城市建设的良性发展。

[1]沈磊,赵国裕,姚瑛.自然、历史、自我――多元化背景下塑造城市特色之问对[J].城市规划,2006,30(3):85-88

[2]王浩王亚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塑造城市特色[J].中国园林,2007(09):90-94

[3]冯佳,张艳秋,潘良.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色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8,24(6):68-72

旅游资源规划篇6

(一)总体描述

旅顺口区是大连市所属的六区之一,位于大连市最南部,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介于黄海和渤海之间,陆域面积506.77平方千米(包括龙王塘街道80平方千米)。属受海洋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境地形是六丘半水三分半田,共有山丘292座,最高峰为海拔465.6米的老铁山。海岸线长169.7千米,有岛屿礁砣13个。森林覆盖率为46.44%,是第三批部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11万人次,总收入6.2亿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大连市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完成的大连旅游资源普查结论是:旅顺口区拥有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1个,优良级22个.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优于数量见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类型与赋存状况

1、数量与品质

旅顺口区旅游资源的单体总数量为209个,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占31个单体。

本表统计中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1可以看出,水域风光类资源数量最多,其次是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气候。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数量虽然不多。数量上在全区中不占优势,但在品质上优于全区和大连市。

2、空间分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单体在5个镇、7个街道(未含龙王塘街道)、1个开发区的分布情况见下页表2。

本表统计中未包括龙王塘街道3个水域风光单体和2个生物景观单体。

通过表2可知,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全部13镇、街道和开发区中,除3个单体为共有外,只在7个镇(街道、开发区)中有分布,分布不平衡。德胜、铁山两街道和双岛湾镇都是5个单体,北海镇是4个单体,主要集中在这4个镇(街道)。

二、主要自然旅游资源景观及开发潜力

在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中。其优良级(三级以上单体)景观资源主要有:

水域风光类:月亮湾浴场(五级单体)、老铁山温泉(五级单体)、黄渤海分界线(四级单体,评价时放人地文景观中,但从景观效果角度放人此类中)、老虎尾海滨(四级单体),北海大潮口海滨浴场、黄金山海水浴场、西湖山庄浴场和龙引泉均为三级单体。

地质地貌类:蛇岛和老铁山为四级单体,鸟岛和白玉山为三级单体。

生物景观类:蛇岛一老铁山自然保护区(五级单体)、老铁山鸟栈(四级单体)、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和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为三级单体。

天象气候景观类:旅顺口避暑地为四级单体。

可以看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特点和开发潜力:

一是数量不多,类型较全,品质较高。这便于综合开发和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

二是可供开发的海滨浴场资源丰富,这与旅顺口区三面环海有关,可以充分的开发。海滨浴场的旅游开发方向主要是休闲度假。

三是生物景观资源分布较集中。蛇岛上的黑眉腹蛇、老铁山“鸟栈”及鸟岛上的海鸥、渤海中的班海豹等景观特色鲜明,具有开发的潜力。基本上都分布在区内的2个部级自然保护区和1个部级森林公园。这一类景观资源可以开发休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和生态旅游等。

四是地质地貌景观具有一定品级和开发潜力。这类景观资源主要有蛇岛、鸟岛、老铁山、老虎尾、白玉山等。是大连滨海国家地质公园四个园区(金石滩、大黑山、南部海滨、旅顺口)之一。这类景观主要可以开发为观光旅游,但也可以同其他景观资源组合开发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

五是温泉和气候景观资源品级较高,可以进行休闲度假旅游和保健养生旅游开发。

旅顺口区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相当的开发潜力和发展空间.可开发的旅游产品为度假旅游、休闲旅游、观光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等。还可以同人文旅游资源、乡村旅游资源组合开发。

三、开发对策

(一)贯彻落实、制定执行好政策

旅游政策被列为旅游核心竞争力之一。在2007年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世界旅游业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列第71位(全部124个国家和地区),总体竞争力仍不是很强,而在旅游政策一项评价中中国列第97位。这一方面说明旅游政策是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通过旅游政策来提升竞争力的余地非常大。旅顺口区如何培育自己旅游竞争力,这是值得政府、旅游企业、学术界进行深入探讨的问题。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都需要有适应社会发展和旅游发展规律的相应政策与法律法规。要大力发展旅顺口区的旅游业,就必须在政策上下功夫。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家、省、市和旅顺区政府先后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一方面提出了许多扶持旅游业政策措施,保障旅游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制定了许多规范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规范也是为了保障。现实中一提到政策或法律法规就与优惠挂钩,而对规范重视的不够。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地方旅游发展的方向和保障,用好政策,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和执行。相关的规范与标准是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保障,尤其旅顺口区拥有1个部级风景名胜区、两个部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地质公园,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更应该贯彻落实和执行好国家和地方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旅顺口区旅游网站上还看不到这些政策和法律法规,给人宣传不到位之嫌。对于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尤其是《森林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件》等法律法规。

某项事业的发展有赖于良好政策的制定。好的政策会促进事业的健康良好的发展,落后的政策会对事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对已有的政策要进行清理,凡是对旅游发展能继续发挥其作用,不能继续发挥作用要坚决取消。考虑到旅顺口区即将迎来全面开放,应该及时从战略层面制定旅游强区政策,进一步刺激旅游业的发展以增加旅游业在旅顺口区旅游业中的贡献率,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使用政策,如地热资源的使用问题等。

(二)做好旅游的策划、规划与开发工作

策划、规划、开发、营销、管理等组成旅游发展链条的各个环节,在旅游发展中不但缺一不可,还要做的好,有特色,有创新,最后才能有发展。

1、旅游策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旅游者的需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方面旅游业要引领旅游消费。另一方面,旅游业又要不断调整自己适应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在这种旅游需求动态变化的时代,要想能不断适应旅游者不断变化的旅游需求,仍停留在原来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观念和开发模式上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近年来.旅游策划这门技术性强、理论要求高的学科正在发展和完善。策划介入到旅游之中,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旅顺口区深度开发自然旅游资源必须重视策划工作,要舍得花钱请智引技,把旅顺口区的旅游大计用智慧和技术描绘出来。做好形象策划、项目策划、产品策划、营销策划等一系列策划工作。比如项目策划问题,旅顺口区缺乏具有旅顺口资源特点和高品质的旅游项目,这就需要大手笔、高水平的策划。等着开发商拿的项目是一种开发,但这究竟还是被动的,也有一些开发商在不断地找项目,我们把项目策划好了与开发商的对接或许更容易。如蛇岛开发策划、老铁山开发策划、地质公园开发策划、森林公园开发策划、气候资源开发策划等。

2、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旅游地的重视。关键是如何规划,又该如何根据规划去进行开发,实践中往往差距很大。旅顺口区已委托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规划《旅顺口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08年7月举行了初稿汇报会。这是一个关于旅顺口区旅游业发展全面的规划,希望能尽快完成,以使旅顺口旅游业发展有个总的遵循。就自然旅游资源而言,应做好具体的规划。主要包括《旅顺口国家森林公园开发规划》、《旅顺口区老铁山一蛇岛旅游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海滨观光游憩地开发规划》(或《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部级)旅游度假区开发规划》、《旅顺口区国家地质公园开发规划》,原则上应在《旅顺口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框架下来规划。

3、旅游开发

对于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在旅游策划和旅游规划的前题下进行,没有策划就是盲目开发,没有策划的规划也是缺乏内涵的空规划。山林草兽、石洞海泉、日出日落、月色气候……移步换景,处处是资源,步步是景观。要有全新的资源观、规划观和开发观,不但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要看到“全息的森林”。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有这样五个子系统构成:气候予系统、海滨游憩子系统、森林生态子系统、地质地貌子系统和泉水地热子系统。具体见下图。

旅顺口区还有一些自然资源的价值和潜力虽然现在还没有表现出来,但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老铁山岬观黄海日出和渤海日落、大潮口湿地等。

通过前述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应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森林资源、蛇、鸟资源,以及海滨浴场和温泉资源。所以,未来旅顺口区在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应在这几个资源上下功夫,而气候资源则是控制和影响着这些资源的面貌。

旅顺口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到:

(1)选准开发方向(定位)——休闲度假;

(2)要引智创意策划——不能走简单的山水观光开发之路,创意要新、项目要新;

(3)科学规划、加强保护;

(4)加强环境建设和市场管理——建设标准要高,管理要到位;

(5)树立精品意识——推出重量级、高质量的产品;

(6)加强营销——要了解竞争对手,进行市场定位和市场细分;

(7)进行资源整合——区内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整合(深度开发自然资源,提升人文资源,系统开发),与区外加强合作。

(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开发建议

纵观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的特点,可总结为:青山、碧海、茂林、温泉、地貌。在此基础上,大力构筑森林生态、海滨休闲度假、温泉养生度假三大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1、充分开发海滨旅游资源,发展海滨休闲度假旅游

旅顺与大海相伴相依,应该发展亲海型休闲度假旅游,看海、玩海、吃海、闹海。旅顺口区拥有众多海滨浴场,但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吸引力,在大连市众多海滨浴场中地位并不突出。旅顺口区旅游要发挥好自然旅游资源的优势,必须做好海滨浴场的文章。

海滨浴场的提升改造。按照《大连市夏季“3s”旅游示范单位评定暂行办法》的标准进行提升改造。主要包括海滨浴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保证海滨浴场的沙滩沙质、海水质量,同时,提高海滨浴场的服务质量,按照服务标准规范服务。

区分大众和高端海滨浴场。针对未来休闲度假旅游发展的趋势,旅顺口区海滨浴场区应坚持大众化,免费开放。同时,要对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进行细分,选取一定的区域或单独开辟建立高端海滨浴场。高端海滨浴场选址建议选择在月亮湾海滨浴场。

海洋体育休闲。海滨浴场不仅作为洗浴之地,在海上还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和水上飞机等运动;在沙滩可发展沙滩拔河、沙滩跳伞、沙滩排球等活动。

海洋美食休闲。旅顺沿海盛产鱼虾,蟹类和海珍品,用这些海产品制作出具有地方风味的海鲜佳肴,如烧海参、烤大虾、蒸鲍鱼、爆干贝、炒香螺、涮文蛤、扒鱼翅等。应根据不同消费层次游客开设高、中、低档海味餐馆,有条件的还可在高档餐厅席间辅以适当表演,介绍旅顺海鲜特色及传统趣闻。也可以建立美食街,形成观光、游览、水产购物、海鲜美食一条龙。

海洋民俗休闲。旅顺渔民在长期征服海洋、生息繁衍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渔家民俗风情,如起锚拉网吹号子、请海神等。可以举办“渔家乐”民俗体验游,让游人随船出海,开展垂钓和养殖等活动。还可以兴办海洋渔业展览馆,陈列各时期的渔船、渔具等实物模型,使游客全面了解渔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2、建立海滨旅游度假区

在旅顺口选取适当的地域,建立部级旅游度假区。大连市已拥有金石滩部级旅游度假区,金州区也正在开发金渤海岸旅游度假区,旅顺口区应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建立部级的旅游度假区。这个旅游度假区选址可以考虑包括老铁山温泉、月亮湾海滨浴场、老铁山海岬等。目标高端,兼顾大众。在度假区内要选择适宜休闲度假的旅游项目,深挖温泉文化内涵,发展温泉养生度假旅游;建立高尔夫球场和海上游艇俱乐部;建立旅游度假酒店(村)和休闲度假主题公园;开拓探险、科考等专项旅游。

3、深挖森林文化内涵,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立足优越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将老铁山国家森林公园、南山森林公园开发休闲度假、科普教育、宗教文化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在大连乃至东北地区有市场影响力的森林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议在森林生态旅游内涵上多做文章。少上开发建设项目,做到森林资源旅游价值的最大发挥和自然生态环境的最小影响。

4、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旅顺口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有林场、果园、农业园区、渔村等,是吸引大连市民及外地来连游客开展乡村旅游的好去处。旅顺口区乡村旅游开发应采取扶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只要条件具备的乡村都可以开展乡村旅游。旅顺口区的乡村旅游中要加强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乡村旅游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编制旅顺口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重点推出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旅游示范村,重点发展观光与休闲度假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产品,与当地历史文化等景观资源组合开发,加大宣传与营销力度。

旅游资源规划篇7

关键词:旅游项目策划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一、引言

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复杂,业界和学界均认为旅游规划开发的同质性却日益严重,千村一面、千景一面的现象层出不穷。比如在海南,2004年流行野人谷,一下有9个野人谷涌现;2005年民族风情游很火,于是在海南岛东线高速公路沿线,大量的黎村、苗寨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2006年游船码头兴起,光一个博鳌就出现了6个码头。而在山西,电视剧《乔家大院》让作为晋商文化重要载体的晋商大院受到全国瞩目。然而,在晋中市这个小小的地方竟然分布着乔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大院等多个同类大院,争抢着有限的客源。事实证明,除了乔家大院,多数大院的经营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纵观全国乃至世界,在大多数品味相同或相似的资源中不能体现出某一资源出类拔萃的比较优势。因此,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中立足,必须跳脱旅游开发同质性的怪圈,提升旅游项目的竞争优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与旅游项目策划研究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不论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相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如果各国都把劳动用在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生产和出口相对有利的商品,进口相对不利的商品,即所谓“优中选优,劣中选优”,将使各国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贸易双方获得比较利益。长期以来,比较优势原理都是指导国际分工及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二)比较优势理论与旅游项目策划。

我国旅游业发展至今,资源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区域旅游规划和旅游项目策划的指导理论之一。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各个区域应当根据自己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开发旅游产品、策划旅游项目。因此,对区域旅游开发比较优势的分析应该是区域旅游规划的起点。

1、对旅游项目比较优势的准确分析是科学编制旅游规划的基础,是旅游项目策划能否成功的关键。

旅游策划的核心是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而旅游资源则是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的物质基础。一个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是旅游供给方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构成了旅游系统中的活力单元。如果没有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则旅游服务设施除了对当地贸易有所作用外便没什么价值了。因此,对于旅游项目策划者来说,合理地利用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区位条件进行科学评估,进而准确地做出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是旅游项目策划的起点。

2、对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的准确分析是提高旅游资源配置效率的客观要求。

旅游项目策划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挖掘旅游资源的内涵,发现旅游资源之间的差异性,开发各地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资源优势的互补。差异性的旅游产品会形成互补,从而可以使区域之间共享游客市场,而同类旅游产品则形成替代性,替代型的产品会造成游客的分流或转移。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提高旅游资源的配置效率,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从而形成特色各异的旅游产品体系,实现旅游资源的整体效用。如果各地旅游产品雷同,必然导致客源的激烈竞争和旅游项目的近距离重复开发,降低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比较优势陷阱。

现有的旅游项目策划的基础理论基本上是以旅游资源论为中心的,旅游资源说认为旅游项目策划的关键在于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垄断性,从而吸收旅游者从异地向资源所在地移动。但该理论并不能说明旅游资源并不丰富,区位一般的地区,如香港、新加坡,旅游业发展却十分成功的事实。过度地强调资源的比较优势,容易使旅游业受资金短缺、人才匮乏、信息阻塞、交通不便等现实因素制约的地区,陷入旅游开发、策划同质性的怪圈。

资源比较优势理论满足于初级资源比较优势的现状,是一种相对的、静止的比较优势。其实质是一种资源导向型的、粗放的旅游开发方式,过于强调旅游资源核心地位的旅游规划理论面临着“跌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危险。片面强调初级资源优势,容易导致旅游产品重复建设;产品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资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三大效益不能协调统一。因此,想要在激烈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项目策划竞争中谋求发展优势,不仅仅要依赖于短期的静态比较优势,更要谋求长期的可持续的动态竞争优势。

三、竞争优势理论与旅游项目策划研究

(一)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

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产业竞争优势的“钻石体系”:从宏观层面上看,一个国家或区域的产业竞争力取决于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辅助产业状况、同业竞争四个基本要素以及政府和机遇两个辅助要素,其主要内容为:(1)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的生产要素(一般的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和被创造出来的生产要素(知识资源、资本资源和基础设施);(2)需求因素,主要指国际国内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等;(3)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指与该产业存在前向、后向与旁侧关联的产业,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的支持与帮助能够提高特定产业的竞争力;(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企业的竞争状况决定了产业竞争力大小,其竞争优势可以通过成本领先、标新立异目标集聚战略获得,具体就是强化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开发特色产品、细分市场等。

(二)竞争优势理论对旅游项目策划的指导意义。

旅游项目策划的最终目的是帮助规划目的地构建旅游竞争优势,将目的地所具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区域整体竞争优势,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竞争优势原理阐明了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调整过程,它需要根据竞争对手的动向、市场需求状况,结合自己生产要素的状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决策,以获得竞争优势。

1、竞争优势理论是全面提升旅游项目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旅游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全方位、全要素的,旅游竞争力的增强主要靠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人力、资金、知识等推进要素的提升,旅游相关及辅助产业的发展,而非仅仅依赖于资源本身优势,因此,竞争优势体现的是一种集约化的发展方式,一种高层次的以人力、资金、知识等高级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的理念。旅游项目策划必须保证策划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全面协调性,围绕发掘和增强旅游竞争力这个中心,对目的地的基础设施进行配套规划建设、对相关产业实施联动开发。只有在深入分析市场需求状况和同业竞争的基础上策划的旅游项目才会增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

2、竞争优势理论有利于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开发。

现代旅游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决定区域旅游竞争优势有五个基本因素: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旅游环境、区域行为、介入机会。五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由此可见,资源要素只是区域旅游竞争系统中的一个影响因子,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旅游资源优势理论在市场处于卖方市场条件下是切实可行的,但当市场处于激烈的买方市场竞争中时,仅仅停留在资源比较优势上是危险的和短视的。而竞争优势理论,可以从五个基本因素出发,全面解释一些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成功,对其建设与发展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四、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升旅游项目竞争力

单纯根据资源禀赋来确定自己的策划内容,以单一观光产品作为卖点,不一定具有竞争优势,反而会跌入“比较利益陷阱”,因为这种资源优势是一种极易模仿和替代的比较优势,旅游项目若没有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就难以跳脱同质化开发的怪圈,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比较优势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静态优势,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条件和基础;竞争优势则是一种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综合能力的作用结果;比较优势作为一种潜在优势,只有最终转化为更具能动性的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一)更新传统观念,确立市场竞争优势导向的旅游发展现。

长期以来,资源比较优势一直指导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但事实上,一些具有资源优势的地区,特别是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与其资源禀赋优势不相符合,相反,东部一些资源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却非常迅速,后劲十足。这就要求我们更新这种仅以资源静态比较优势发展旅游业的战略观,要从动态的竞争优势的角度分析旅游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业要达到可持续发展,仅有比较优势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组织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进而转化为竞争优势。

(二)资源与市场对位分析。

最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就是最好的产品,旅游产品也不例外。所以,旅游项目策划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消费者为中心来进行旅游项目的策划和设计。但目前,在旅游项目策划的过程中,大多数策划没有进行市场抽样调查,缺乏对策划区域旅游者行为的深入研究,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就盲目地进行旅游产品开发规划,没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达不到提升旅游项目竞争优势的目的。

旅游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要求针对旅游者需求而展开的旅游项目策划才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所以,在旅游项目策划中,要遵循竞争优势原理,重视市场调查和旅游者的需求,运用资源与市场对位分析的方法,真正体现“市场导向”原则。

在对区域旅游要素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时,对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的分析尤显重要。如前所述,旅游资源是多种属性和特征的复合体,其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是针对旅游资源具体的属性和特征而言的,具有相对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选择决定了区域旅游产品开发成功与否。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旅游者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在预算约束范围内,必定在同类产品中进行比较,然后选择对其吸引力最大的旅游产品,吸引力较小的产品则遭到淘汰。因此,对旅游资源一定要进行区域间的比较优势分析,尤其是同质性资源只有在进行区域间的比较分析后才能够挖掘、发现其真正拥有的优势。

五、结语

当今旅游业竞争激烈,旅游目的地应时刻关注市场供求与环境的变化,在与其他目的地的竞争和动态博弈中求发展。随着旅游竞争手段的不断升级,今天的竞争更多的是建立在质量、品牌、服务等基础上的高层次竞争,后天优势对旅游市场竞争的决定作用越来越突出,以竞争优势为依据分析旅游市场影响因素更全面,进而在旅游项目策划、旅游地规划开发的时候,制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也更具有长远性、系统性和竞争力,对于指导大量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业发展意义尤为深远。因此,在旅游项目策划、旅游地规划开发时,应尽快从资源比较优势战略转变为竞争优势战略。这既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根本所在,也是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杨开忠.中国区域发展研究.海洋出版社,1989.

[2]杨振之.旅游项目策划.2007.

[3]GUnn.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刘旺,杨敏.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区域旅游规划.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6.04.

[5]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

旅游资源规划篇8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方式不合理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比较单一,主要就是依靠传统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当地有关部门在开发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时,没有对开发进行总体规划,开发方式就是照搬照抄其他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没有结合贵州民族地区当地的具体情况,比如贵州民族地区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众多,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丰富多彩,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对开发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特殊优势。

(二)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策略待完善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有待进一步完善,现阶段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划,各地区各自为政,并没有形成区域协同优势,各地方政府的旅游资源开发规划没有协调统一,这就造成了旅游资源开发资金和人才的浪费。不利于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化配置,也不利于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长远发展。

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相关建议

(一)要改变传统发展策略,开展生态旅游

众所周知,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没有旅游资源或者说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旅游也很难实现持续发展。贵州相关部门在制定旅游发展策略时,要重视对当地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利用贵州民族地区的特殊优势,另一方面要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保护。比如在贵州民族地区开发民族文化村落景点时,要注意对原有民族文化村落的建筑风格、建筑实体进行保护,可以考虑按照原有的比例和风格样式进行仿建。贵州旅游资源开发应以“生态旅游”为基础,并作为贵州旅游开发最佳模式选择。

(二)要加大政府规划力度,增强协同效应

在开发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时,当地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和协作,贵州省政府可以出面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地方政府在省政府的规划下统一对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要做到对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政府规划相一致。坚决制止地方政府在开发当地旅游资源时,不按照相关规划,各自为政的做法。要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增强地方间旅游开发的协同效应。使开发效益最大化、开发过程科学化规范化。

(三)要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塑造品牌形象

在进行贵州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特色,贵州旅游资源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具有“天人合一”内蕴的“自然—人文”景观的有机整体性,以古朴浓郁的民族文化为主要特色。因此,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应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把突出特色、发掘特色作为贵州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支点,制定以“特”取胜的新战略,在“特”字上下功夫,努力提高贵州旅游业的独特文化内涵,使之成为贵州旅游形象包装的主体。

旅游资源规划篇9

第二条凡是在厦门市辖区内保护、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都必须遵守本规定。本规定所称的旅游资源,是指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旅游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

第三条旅游资源管理工作,坚持资源保护增殖和资源开发利用并重,资源保护开发与城乡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旅游资源的义务,并有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出看见和建议,对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五条鼓励内资、外资和各行各业投资开发厦门的旅游资源,并依法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必须纳入各级人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厦门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市旅游部门),依法对全市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实行统筹、协调,并牵头市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区人民政府,根据各自的职责依法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实施规划、监督如管理。

第七条厦门市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由市旅游部门负责组织编制,经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综合平衡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八条建设供旅游者进行观赏、游览、休闲、娱乐等活动、以创造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区,包括旅游景区、度假村、游乐场(园)、主题公园、森林公园、高尔夫球场等,由建设单位负责组织编制该区域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规划。旅游区规划由市旅游部门与市规划、计委等部门会审。

第九条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加强对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旅游区内的开发建设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规定,符合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定的要求。各旅游区管理机构应当集中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加强对旅游区的环境卫生和保护文物古迹的监督管理工作,采取措施新建改建旅游区的厕所,在旅游线路和景点集中的地带设立环境保护标语牌或提示牌。

第十条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项目,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事先制定资源保护计划和措施。其废水、废气、废渣、废弃物的处理处置设施,以及防止水士流失、植被被坏、景观破坏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禁止在旅游区建设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妨碍游览的项目,对已建的要限期治理。旅游区内的工厂,在城市风景通视走廊和重要景观地带的有碍景观的居民住房及建筑物等,应逐步拆迁或改造。

第十一条在规划开发或己开发利用的旅游区内,应保护区域内的生物资源和水资源,禁止在旅游区内捕猎野生动物,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持旅游区内的地形地貌景观,禁止在旅游区内开山采石、挖沙取士、填盖水面、砍伐树木,以及进行可能改变旅游区地形地貌的其他活动。对于已经造成生态破坏的,必须积极整治,限期恢复。

第十二条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的规模,不得超过旅游区的环境容量,其性质、布局、规模、体量、高度、造型、质感、色彩等,必须与周围自然景观和环境相协调。旅游区内应控制资源的开发强度,加强绿化植被,降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严格控制建筑的体量和高度。

第十三条鼓浪屿、万石山和厦门岛东南部环岛路临海地带,是旅游资源的重点保护区域。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方式非法出让、转让或非法占用风景旅游资源及其景区土地,改变其供公众游览的性质。

第十四条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生活旅游岸线,必须按照生活旅游岸线的规范进行建设和管理。在沿生活旅游岸线兴建的环岛路或海滨道路的临海一侧,应作为公众休憩绿地,方便公众进入,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将其占作他用。在生活旅游岸线临海地带,兴建因旅游服务需要建设的少量服务设施用房,应严格控制建筑物的体量和建筑密度,并严禁占用沙滩建设。

第十五条开发和利用古遗址、名人遗迹、历史纪念地、寺庙建筑、古代城堡、园林、特色建筑等人文资源作为旅游项目,应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修缮时不得改变其特有的历史风貌。对危及人文资源保存的行为,市旅游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责令建设、经营单位立即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直到责令其暂停开发和组织游览活动。

第十六条兴建旅游景区、度假村、游乐场(园)、主题公园、森林公园、高尔夫球场、旅游饭店、度假别墅等旅游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必须提交书面申请报告、编制旅游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旅游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建设项目的选址、区域范围和功能划分;

(二)建设项目的性质、建设规模、投资总额和资金筹措;

(三)环境保护措施和环境容量分析,旅游区还应增加资源开发项目和人造景观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等内容;

(四)市政设施配套;

(五)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六)项目客源市场的定位和预期效益;

(七)其他需要申报的事项。

第十七条市旅游部门在收到申请报告和旅游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集计委、规划、建设、土地、环保等有关部门和旅游建设项目所在的区政府对旅游建设项目进行初审。初审同意的,发给建设单位"旅游建设项目初审意见书"。

第十八条建设单位持"旅游建设项目初审意见书",向有关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在部级风景名胜区范围内的旅游建设项目,还应按规定程序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第十九条建设单位不按规定编报"旅游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或者报告书主要结论弄虚作假的,由市旅游部门责令改正。不予改正的,有关部门不予以办理项目审批手续。

旅游资源规划篇10

一、城市旅游规划理论

关于城市旅游规划理论,在二十世纪60年代国外就有研究。最为著名的是马列士将旅游开发与规划运用于城市发展理论中。二十世纪80年代,城市旅游规划理论由巴特勒(R.w.Butler)提出。这位加拿大地理学家所提出的理论,为后来的城市旅游规划研究奠定了基础,并运用这一理论对于城市旅游系统以控制。mill&morrison进一步提出了城市旅游的功能性,并对于影响城市旅游规划的各种要素进行研究,认为城市旅游规划所涉及到的资源,除了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之外,还包括政府政策、金融资本、社区服务等等。要促进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协调性,就要促进各项资源的融合,提升城市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以促进城市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关于城市旅游规划的研究更为完善,所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城市规划、旅游景点、度假胜地等等,所制定的旅游规划措施对于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城市旅游规划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旅游规划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市旅游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不仅可以强化城市的经济实力,也提升了城市竞争力。这就意味着,城市旅游要发挥其作用,还有赖于城市规划。由于城市旅游具有参与性和多元性特点,且与城市规划之间构成整体,两者统一发展,因而城市旅游规划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的,一方面要考虑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要考虑城市可利用的旅游资源以及旅游市场的发展,以定向开发旅游项目。

(二)城市旅游规划服务于城市旅游发展

城市旅游规划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满足旅游者对城市的要求,主要是为城市旅游者提供服务。但是,城市旅游规划并不是对城市进行整理性旅游性质的规划,而是由特定的经济部分来执行,为城市的旅游发展制定总体思路,以发展城市的旅游业。这就意味着,城市旅游规划属于是城市建设规划范畴,但局限于旅游规划,所以,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局限性。城市旅游规划是以城市的旅游区为规划对象,所规划的内容包括旅游资源、经济条件、旅游项目开发等等,都要按照城市旅游发展的思路进行设计,以使旅游区有步骤地开发,有计划地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城市旅游空间使有限的,要将有限的空间合理利用,并扩展到整个城市规划中,就要从旅游服务的角度制定旅游规划,以实现城市旅游业带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

三、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

(一)规划空间的差异性

从规划的空间规模上来看,城市规划覆盖整个的城市空间,而城市旅游规划则划分为不同级别,随着级别的降低,规划的空间规模也会相对缩小。

(二)规划指标的差异性

城市规划存在着硬性指标,涉及到城市的性质、建设标准和城市的发展目标。这些指标可以信息化到交通、绿地、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建设用地等等,都要按照功能分区进行总体部署。城市旅游规划则从旅游服务的角度出发,对旅游区内的基础设施进行规划,所涉及到的内容以旅游服务为主,要求旅游设施齐全,且设置有旅游保护系统,并对旅游市场进行研究,以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城市规划雷同,属于是城市规划内容中的一部分。所不同的是,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的规划局限于宾馆、饭店以及娱乐场所。

(三)规划功能的差异性

城市规划是国家政府对于城市进行宏观调控,对于城市中的各项建设性活动进行协调,以推进城市健康发展。城市旅游规划是国家政府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与旅游设施之间协调利用,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协调城市旅游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

(一)注重城市规划的品牌效应

城市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城市的文化品牌。对于城市进行旅游规划,要考虑到城市总体规划,两者之间相得益彰,才能够使城市品牌呼之欲出。城市品牌所囊括的内容很多,主要是人们从城市的外在表现形成对城市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城市要发展,良好的城市品牌所发挥的辐射效应是不可忽视的,既有利于城市旅游产品的促销,还能够为城市吸引越来越多的建设性人才。从经济的角度而言,做好城市旅游规划,从城市的历史和城市文化的角度出发开发旅游产品,并将旅游区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融合,使得城市特性更为突出的同时,还会使旅游者对于城市发展的主题更为明确,有利于吸引投资以及城市产品的推销。对于城市而言,城市旅游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所发挥的效应关乎到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景观具有旅游适应性

城市规划过程中,要将旅游意识注入其中,将城市景观旅游化设计,使得城市景观既符合城市规划要求,也具有旅游适应性。城市都具有历史性,历史建筑是城市发展的历史符号。以城市的历史建筑为核心,对于其周边的建筑以及景观设计着意于局部景观的融合性,就形成了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景点。从城市的规划元素中提取城市旅游资源,包括城市园林、城市道路、城市雕塑以及广场等等,都可以在保持地方风貌的前提下,发挥其旅游景观化效应,以使城市旅游景观作为城市规划中的一个个布景融入到城市整体景观中。与此同时,还要启动城市交通系统,为城市旅游提供交通服务,使城市旅游者更为方便体验城市旅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