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急诊医学的范畴十篇急诊医学的范畴十篇

急诊医学的范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22

急诊医学的范畴篇1

急诊医学是一个新兴的综合学科,正确理解其基本概念,对于急诊医学发展十分重要。急诊医学所涵盖的范围在它的名字中已有充分的体现。在英文中急诊医学为emer-gencymedicine,直译的概念是与紧急情况有关的医学,也就是说需要紧急看医生的情况都是急诊医学的范畴。日文中与“急诊”相对应的词为“救急救命”,似乎突出了“急”、“危”、“重”的特点[5]。中文中的“急诊医学”和过去曾用过的“急救医学”,很可能是“紧急诊断治疗”和“紧急救治”的简化形式,用于英文名词的翻译,并不能完全体现其内涵。实际上,急诊医学是相对于其他分类方法(年龄划分:老年医学,小儿医学;系统划分:呼吸病学,心血管病学等;功能划分:康复医学,整形医学等),以“时间维度”为标准(“急”与“缓”)的一种医学体系,它只是强调“急”的特性。只要是具备“急”特征的医学现象都是急诊医学的范畴。因此,理解急诊医学应多从时间维度去探讨。还要认识到“急”不一定与病情相平行,“急”可以是很轻的病,甚至是“无病”。只要患者有紧急看医生的需要,就应是急诊的范畴。所以,急诊医学不但是危重病,还应包括慢性病和疑难病等其他方面的所有急诊问题。因此,加强相关专业领域急诊问题的研究必将丰富急诊医学的内涵。

2急诊医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急诊医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而诞生的一个年轻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带有浓重的社会进步色彩[6]。从急诊相关名词中就可见到社会发展的烙印。在急诊医学诞生之前,在医院里的急诊部门常常通称为急诊室(emergencyRoom,eR),表面含义是与急诊有关的“工作室”或“诊室”。强调的是一个“房间”(Room)。它的功能只是为病房的专科医师提供一个紧急诊断和处置的场所。故急诊室一般无专业医师,只有一些专科医师临时派来应诊,并有较多的护理人员协助专科医师的工作。目前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规模较小的医疗机构,急诊室的模式和功能仍较常见[7]。随着经济发展和急诊医学的壮大,医院里急诊部门的功能也发生了改变,它由提供诊治场所的单一功能,转变为急诊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基地。它一般由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三部分组成。这样,无论从功能,概念和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所以改称为急诊科(emergen-cydepartment)。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急诊医学与其它医学专业一样,也有向专业化和大型化的发展趋势。故近来在国内外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相继出现一些以急诊医学为主要专业领域的大型急诊中心(emergencycenter),为社会提供专业化和快速的急救服务[8,9]。因此,急诊医学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平行。

3相对专业化是急诊医学的发展方向

现代医学进展使专业分化越来越细,许多专科医生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日益专一化,有的仅是某病的专家,而患者是一个整体,且随着寿命延长,老年人常有多种慢性病同时存在,某种慢性病急性发作或在许多慢性病的基础上又得了新的急性病,这时各个系统的疾病相互交叉发生在一个病体上,决非单一专科医生所能解决,这就需要有专门的医生对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以期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而这正是急诊科医生应该并有能力完成的[6]。急诊医学是一个综合学科,是对医学以时间维度为标准划分的产物,其涵盖面非常广,非专业化很难提高医疗水平(真正的万金油)。如一个急诊医师同时搞内外科,是很难具备高水平的。所以,急诊医学本身的专业化,既进一步分科化是其发展方向。故在目前阶段,一些较大规模医院的急诊科应设立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专业组,并且每个医师都应该有自己相对较强的专业方向。这样,使急诊医师的知识结构合理化,做到博中有专,争取在某些方面较专科医师有一定的优势。其次,还应拓宽急诊专业领域,如近来出现的胸痛中心,中毒中心,创伤救治中心等。这些领域的拓展,使急诊医学这一综合学科向纵深方向发展,专业化水平会进一步提高,同时也必将促进急诊医学的整体进步。总之,急诊医学专业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急诊医学相对于其他学科的专业化,此方面已成共识。另一层是急诊医学本身的专业化,既进一步分科化。综合学科的相对专业化必将会给急诊医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快速诊断是急诊医学的关键

由于急诊科具有接受任务的随机性、突发性及执行任务时的应急性、机动性、协作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要求医生在有限时间内迅速确诊,采取措施,所以说,快速诊断是急诊医学的精髓。急诊医学中“急诊”二字的表面含义“快速诊断”似明确了急诊医学的宗旨。在急诊工作中,正确诊断是正确治疗的前提,是抢救成功的基础。因此,在急诊管理工作中,应重点考虑提高快速诊断的正确率,如①急诊科需固定一批训练有素的急救专业人才,即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熟练操作各种急救设备的高年资医生二十四小时出诊;②加强急诊人员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少见病和疑难病的诊治;③完善合理的、快速的急诊实验室检查系统,以协助诊断;④加强急诊诊断思维的培训和误诊学的研究。急诊误诊和死亡病例讨论可助于提高急诊医师的诊断水平;⑤完善专科会诊和三级检诊制度,提高会诊水平;⑥制定急诊人员工作量标准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及奖惩制度。

急诊医学的范畴篇2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文病人均来自我院门诊患儿,全部病例均符合风热咳嗽、痰热壅肺咳嗽诊断标准。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66例,男38例,女28例,6个月~1岁14例,1~3岁20例,3~5岁22例,6~8岁10例,平均年龄4.5岁。病程:1~3天28例,4~6天22例,大于7天16例;对照组60例,男32例,女28例,6个月~1岁11例,1~3岁26例,3~5岁21例,6~8岁9例。平均年龄5岁。病程:13天2~6例,46~天20例,大于7天14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ZY/t001.1-9)》《咳嗽的诊断依据》[1]。中医辨证标准,参照高等院校五版教材制定[2]。西医诊断依据,参照高等医药院校第六版教材《儿科学》[3]。

2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清肺止咳合剂(威海中医院制剂室生产,100ml/瓶),6个月~1岁3~4ml/次,1~3岁4~6ml/次,3~5岁6~8ml/次,5~8岁8~10ml/次,每日3次,5天1疗程。

对照组口服麻甘颗粒6个月~1岁0.8g/次,1~3岁1.6g/次,3~5岁3.0g/次,5~8岁3~5g/.次,每日3次,5天1疗程。

3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的小儿咳嗽疗效评定标准。痊愈:咳嗽消失喉中无痰鸣音,发热者体温降至正常,体征消失。好转:咳嗽明显减轻,咳痰减少,其它症状、体征均减少。无效:咳嗽与其它症状、体征均无减轻或加重。

4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疗效比较见表1。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愈率与总疗效率有显著差异(p

5讨论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是儿科常见病,现代医学认急性支气管炎多见病毒或细菌感染,或混合感染,导致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刺激粘膜下的未稍神经引起咳嗽。该病属中医学“咳嗽”范畴。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肌肤柔弱,卫外功能差,易受外邪所侵,致肺气宣降失常发为咳嗽。小儿阳长有余,阴常不足,感邪多从热化,及易从寒化热出现风热闭肺,邪热稽留,炼液成痰。另外,小儿脾胃薄弱,气不化津,痰易滋生,上贮于肺,壅阻气道,肺气闭塞,肺失清和,肃降失常,故咳嗽、咳痰。根据病因病机,自拟清肺化痰止咳合剂,该方以麻杏石甘汤为基础加减,全方由麻黄、杏仁、石膏、金银花、浙贝母、黄芩、牛蒡子、桔梗、前胡、瓜蒌等组成。麻黄外能发散风寒,内能开宣肺气,功擅宣肺止咳平喘。杏仁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与麻黄相配,一升一降,共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石膏辛凉,清宣肺热,金银花疏风清热解毒,与前胡、浙贝母、瓜蒌合用,疏风清热、化痰止咳。黄芩清上焦肺热,牛蒡子辛散苦泄,清热宣肺利咽,与黄芩配伍,善治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合用清利咽喉,化痰止咳、与麻黄同用不致发汗太过、与黄芩、牛蒡子同用以防邪伤正。诸药合用具有清热宣肺止咳化痰功效。而且该合剂较颗粒剂吸收充分、作用迅速、起效快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994,4.

急诊医学的范畴篇3

1急诊基地住培存在的实际问题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中指出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多界面的临床医学专业学科,它与临床各学科既密切关联,又有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属特殊的临床医疗范畴。急诊科病种复杂,不同于其他内科,更强调诊疗时效性,注重住院医师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随着各种急诊疾病指南陆续出台,各种概念与理念的更新,新技术新疗法的应用,传统的基于教材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新时代下急诊医学的发展。急诊科是多个专业住培生的必须轮转科室,各专业住培生知识背景不同,每个学生对疾病的理解也不同,如何快速高效的对疾病进行规范化讲授、同质化培养住院医师是摆在带教教师面前的实际困难[2]。急诊疾病诊疗指南的学习与实际应用可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2临床诊疗指南在急诊医学住培中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新兴媒体的发展,医学知识的获取从传统的教师讲授课本及个人经验,到目前疫情期间的线上会议讲座、医学专业微信公众号与app等多种方式。相比较传统医学教材而言,临床诊疗指南是获取知识的新方式。急诊科疾病多样化,病情复杂危重,患者多合并基础疾病,近年来国内外出台了多项急诊疾病临床诊治指南与专家共识。以脓毒症为例,探讨诊疗指南在脓毒症住培教学过程的应用。脓毒症为急诊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病死率高且预后差,是各专业住培生轮转急诊科必须掌握的疾病。2016年由拯救脓毒症运动(SurvivingSepsisCampaign,SSC)组织提出Sepsis3.0定义[3],同年了2016版脓毒症管理指南[4],2018年对2016版指南进行了更新[5]。2021年SSC了最新的2021版脓毒症管理指南[6]。2021年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发表文章《拯救脓毒症运动:2021年国际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管理指南》[7]。这是2021年的脓毒症管理指南的解读。上述中英文脓毒症指南,相比大学课程急诊医学脓毒症部分,更为系统全面,概念更为与时俱进,诊疗更具实践性与规范性,并且是最权威性与最先进性。

3Sepsis3.0定义与管理指南在急诊住培教学中的实施方案

3.1模块化理论培训

Sepsis3.0定于与2021版管理指南内容繁杂,篇幅长,通过1-2病人使住培生完全掌握并不现实。我们科室将其分解为多个模块,如脓毒症的概念与SoFa评分、脓毒症的早期识别、初始复苏、抗菌药物使用与感染源控制、脏器功能支持等。科室挑选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通过早交班时间与每周固定小讲课时间对脓毒症进行模块化讲述,并结合目前在院的脓毒症患者进行分析。

3.2查房过程中讲解脓毒症管理指南

急诊医学的范畴篇4

【关键词】阑尾周围脓肿清热解毒化瘀散结中西医结合

阑尾周围脓肿多因急性阑尾炎延误治疗,阑尾化脓、坏疽、穿孔后自体大网膜及四周肠袢包裹局限而形成的右下腹脓肿,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若行阑尾脓肿切除术,则易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故而目前对于初发的阑尾周围脓肿多采用保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属于祖国医学“肠痈”的范畴。笔者自2004年8月至今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阑尾周围脓肿4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4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4年8月至2009年1月住院病例。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4-15天,平均9.5天。所有病例均有发热、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B超检查腹腔包块内有液性暗区。

1.2诊断标准

根据《外科疾病诊断标准》[1]进行诊断。(1)急性阑尾炎病程中持续发热;(2)发病后3-5天右下腹出现肿块,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3)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4)腹部Ct或B超可探及局限性包块,其中可有低密度区。

1.3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自拟清热解毒、化瘀散结方:蒲公英30g、败酱草30g、金银花30g、连翘30g、当归10g、桃仁10g、厚朴6g、枳实6g、苡米30g、丹皮10g、陈皮6g、甘草6g。大便干加生大黄3-6g,发热甚加黄连9g、栀子20g,腹痛甚加川楝子10g、赤芍10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

西医治疗:头孢曲松钠2g,日二静点,替硝唑0.8g,日一静点。同时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观察治疗2周记录结果。

1.4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制定。痊愈:全身及局部症状完全消失,体温及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右下腹肿块消失,并经B超检查证实。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体温及白细胞恢复正常,右下腹包块明显缩小或仅有条索,有轻压痛。有效:全身症状减轻,时有发热,体温不超过38℃,白细胞计数略高于正常,右下腹肿块缩小较慢,局部仍有压痛,但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无效:观察治疗2周后上述各项无改善或反而加重。

2结果

痊愈25例占62.5%,显效8例占20%,有效5例占12.5%,无效2例占5%,总有效率为95%。无效采用外科手术治疗。

3讨论

阑尾周围脓肿多因急性阑尾炎病情发展,治疗不及时,或患者抵抗力低下,细菌透过阑尾壁或阑尾穿孔进入腹腔,使阑尾周围组织粘连,大网膜及邻近组织形成包裹,而成炎性包块或脓腔。阑尾周围脓肿形成后,由于组织炎性水肿粘连紧密,手术分离极易造成肠管破裂,导致肠瘘。另外,手术还容易引起炎症扩散,形成新的腹膜炎、腹腔脓肿、肠粘连、切口感染等不良后果,因而应尽量避免手术,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对阑尾周围脓肿有较好疗效。

阑尾周围脓肿属于祖国医学“肠痈”的范畴。本病多由饮食不节、寒湿不适、劳伤过度、跌仆损伤等引起。其病机为湿热结滞肠内,气血瘀结肠内,聚而成痈。在治疗上应以清热解毒、化瘀散结为主。方中蒲公英、败酱草、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当归、桃仁、厚朴、枳实、丹皮、陈皮理气消痈散结祛瘀止痛,苡米利湿排脓,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共凑清热解毒、化瘀止痛、排脓散结之功。故而本方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急诊医学的范畴篇5

【关键词】分诊;病人满意率;护理程序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16-01

随着医学的发展,病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病人需要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其中包括对门、急诊病人的准确分诊,目前,由于病人法律意识的增强,在就医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而使医疗投诉次数明显增多,医疗投诉其中包括对门、急诊病人分诊错误所导致的医疗投诉。正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很多医院都将“零差错”、“无投诉”作为医院发展的管理目标[1]。因此,研究提高对门、急诊病人的分诊准确率就显得特别重要。

1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门、急诊病人人次为194596:,2012年门、急诊病人人次为228787,2011年和2012年门、急诊分诊护士均为谢护士。

2分诊工作方法

2.1原有分诊工作方法

2011年1月份,谢护士从其它岗位调出到分诊岗位,未经任何关于分诊工作方法和知识的学习、培训,未对分诊工作方法进行探索、研究,直接进行分诊工作。

2.2现有分诊工作方法

谢护士进行分诊工作一年,经向各科室医师及病人调查发现,对门、急诊病人的分诊准确率不高,从2012年1月份开始,改进原有分诊工作方法,采用如下现有分诊工作方法。

2.2.1认真学习诊断学的理论知识

分诊护士认真学习并掌握内科腹痛、外科腹痛、急腹痛、妇产科腹痛、癌性腹痛、炎性腹痛、各种性质的头痛等疼痛特点,认真学习并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热特点,认真学习并掌握诊断学理论知识,认真学习并掌握疾病的鉴别诊断要点。

2.2.2分诊护士向各科室医师进行电话预约安排患者就诊

分诊护士经仔细询问病人的病情后,如果仍不能确定该病人属于哪个科别的病人,向有关科室的医师电话告知该病人的疾病情况,得到有关科室医师确认该病人应该到有关科室就诊,再告知病人应该去有关科室就诊。口腔科的病人,需要等候很长的时间才能得到诊治,也可以向口腔科医师打电话为病人进行预约诊治。如朱女士,于2012年2月4号上午8时来院准备补牙,分诊护士可以先打电话询问口腔科医师:“现有需要补牙的朱女士需要候诊多少时间才能够轮到她补牙?”,口腔科医师回答说:“下午1点半”,分诊护士就可通知朱女士下午1点半来补牙。

2.2.3认真学习并掌握传染病的理论知识

积极参加医务科组织的关于院内感染的业务知识学习,掌握常见传染病的症状、体征和鉴别诊断要点,掌握传染病的分诊工作流程。分诊护士需不断地加强学习传染病知识,因新的病毒感染所致疾病层出不穷,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疾病、甲型n1H1流感等,这就需要分诊护士掌握这些新的传染病知识。

2.2.4虚心向医师求教为病人的切诊方法

护士在护理学校和护理工作生涯中,学习了护理知识和实践了对病人的护理,但对病人的切诊仍然是护士的薄弱环节,分诊护士须向各科的医师虚心求教,掌握对病人的切诊方法。

2.2.5运用改进的护理程序进行分诊工作

分诊护士运用“护理评估―医疗诊断(原为护理诊断)―实施(给予分诊)―评价(即由医师或病人进行评价分诊的准确性)―如果分诊护士为病人分诊错误―分析分诊错误的根本原因―改进措施”方法为病人进行分诊工作。运用改进的护理程序为门、急诊病人进行分诊工作是整体护理意义的延伸,丰富了整体护理的意义。如:病人陈某,女,83岁,因慢性下腹痛来院就诊,护理评估:分诊护士对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分诊护士经观察得出医疗诊断:慢性子宫内膜炎,给予分诊:通知导诊人员带领病人去妇产科就诊,经妇产科医师检查,无妇科疾病,妇产科医师评价:此患者不是妇科病人,应该去康复科就诊,分析分诊错误的根本原因:向康复科医师求教,康复科医师解释为慢性子宫内膜炎和腰椎骨增生虽然都有下腹痛的表现,但病人腰椎骨增生仅有下腹痛,但没有白带增多的表现,而慢性子宫内膜炎性疾病既有下腹痛,也有白带增多的表现,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的分泌减少,导致腰椎骨钙减少而致腰椎骨慢性增生,腰椎骨慢性增生可导致慢性下腹痛,经向病人询问,陈女士无白带增多的表现,分诊护士分诊错误的根本原因为分诊护士没有询问患者的白带情况,导致分诊护士为该病人错误分诊。改进措施:如果再次遇到此类病人,一定要询问病人有无白带增多的表现。

2.2.6分诊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

分诊护士必须具备的素质:对病人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观察病情要细致;对病人要热情;视病人如亲人;坚守岗位;学术求精。

3结果(见表1)

2011年和2012年分诊准确率的比较表(表1)

由表1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1和2012年分诊准确率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4.1对门、急诊病人进行准确分诊能够明显降低医疗投诉

如病人张女士,45岁,于2011年4月因患肿物就诊,询问分诊护士需到哪个科室诊治,分诊护士安排病人到妇产科就诊,张女士在妇产科侯诊厅等候了约1个小时,才轮到张女士诊治,妇产科医师告知张女士,肿物属于外科疾病范畴,请张女士到门诊外科就诊。张女士火气大发,向有关部门投诉,诉说让她白等了1个小时。又如病人赵女士,42岁,于2012年6月因患肿物就诊,询问分诊护士需到哪个科室诊治,分诊护士安排病人到门诊外科就诊。赵女士能够得到准确分诊,未有投诉发生。病人对分诊护士投诉次数见表2。

2011年和2012年病人对分诊护士投诉次数表(表2)

由表2看出,病人对分诊护士投诉次数从2011年的10次将为2012年的零投诉。

4.2对门、急诊病人进行准确分诊能够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如患儿陈某,6岁,于2011年3月就诊,因腹胀(但无痛苦面容,无发热,无呕吐)就诊,被分诊护士安排到外科就诊,经外科医师检查,告知患儿家属患儿腹胀属于内儿科疾病,需到内儿科就诊,由于分诊错误,患儿的诊治不及时。如患儿成某,5岁,于2012年3月因腹胀来院就诊,分诊护士观察患儿,无痛苦面容,无发热,无呕吐,经观察和综合分析,安排患儿成某到内儿科就诊,内儿科医师及时为患儿成某进行了诊治。

4.3对传染病人进行准确分诊能够使就诊流程符合规范

如患儿张某,4岁,于2011年5月因手足部皮疹就诊,分诊护士认为患儿患有皮肤病,被安排到皮肤科就诊,经皮肤科医师检查,告知患儿家属患儿患有手足口疾病,需到内儿科就诊(内儿科有独立的手足口疾病病区),因此,不准确的分诊不但造成患儿就诊不方便,更造成患儿就诊路线不符合规范,易造成手足口疾病传染给其他小儿。又如患儿赵某,5岁,于2012年4月因手心、足心皮疹就诊,分诊护士仔细处观察患儿,疾病诊断拟“手足口疾病”,分诊护士安排导诊人员带领患儿按照院感科指定的传染病人就诊路线到内儿科科室就诊。

4.4减少了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量

由于分诊护士能够对病人进行准确分诊,大大减少了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量,导诊人员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提供总服务台的其它工作,如:各种检查报告单的发放、解答病人的药物咨询、双向转诊、免费测量血压等工作。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时间见表3。

2011年和2012年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时间表(表3)

由表3看出,导诊人员对病人导诊的工作时间减少了平均1小时/天。

4.5减少了病人就诊时的候诊时间

由于分诊护士能够对病人进行准确分诊,又由于分诊护士向各科室医师进行电话预约安排患者就诊,大大减少病人就诊时不必要的候诊时间。门、急诊病人就诊时候诊时间见表4。

2011年和2012年门、急诊病人就诊时的候诊时间表(表4)

由表4看出,门、急诊病人就诊时的候诊时间减少了平均20分钟/人次。

4.6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明显提高

由于分诊护士对病人进行准确分诊,大大减少病人就诊时不必要的在其它科室的候诊时间,使病人能够得到及时的救治,因此,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明显提高,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见表5。

2011年和2012年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表(表5)

由表5看出,2011年和2012年病人对分诊护士的满意率有统计学意义。分诊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让病人对医疗服务满意。

4.7减少了各科室医师不必要的工作量

由于分诊护士对门、急诊病人进行了准确分诊,从而使各科室医师减少了对非本科病人的不必要的体格检查、问诊及书写病历等工作,从而使各科室医师有更多的时间对本科病人进行详细的诊治。

5结论

现有分诊工作方法能够明显提高门、急诊病人的分诊准确率,门、急诊病人对门、急诊分诊护士满意率明显提高,减少了医疗投诉,现有分诊工作方法值得应用和推广。

6分诊工作进一步改进建议

因对病人的切诊和对诊断学知识的掌握是护士的薄弱环节,建议把护生对病人的切诊和对诊断学知识的掌握纳入规范的护理教育课程,同样,在护理工作中,建议护理部把护士对病人的切诊和对诊断学知识的掌握纳入护理理论和操作考试范畴。门、急诊病人病情复杂,需要掌握全面的医学和护理知识的高年资护士才能够为门、急诊病人进行准确分诊。

急诊医学的范畴篇6

【关键词】腕踝针;急性腰扭伤;疗效观察

急性腰扭伤俗称闪腰、岔气,是一种常见的腰部软组织损伤,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生。其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功能障碍,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在运动或工作中,因为腰部用力不当,超出了人体正常的生理负荷,造成了腰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等组织的损伤,从而出现了局部的水肿、组织液渗出,刺激肌肉痉挛,腰部活动受限,属于中医学腰痹的范畴。我科于2008年1月~2011年1月对72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采用腕踝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72例,均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的有关标准确诊,患者均有腰部扭伤史,有明显的腰部疼痛、活动受限,腰背肌痉挛,咳嗽、打喷嚏时疼痛加重,男43例,女29例;平均年龄39岁(19~62岁);发病时间2小时~3天,所有患者均拍摄mRi和X线片以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腰椎压缩骨折和脊柱疾病。

1.2治疗方法取穴:取双侧腕踝针下4.、下5、和下6穴,应用0.3mm×50mm毫针,将针体于皮肤呈15°角,针尖朝向近心端,快速进针,针体贴近皮肤表面,沿皮下浅表层推进,进针长度约40mm,不提插捻转,以针下无酸麻重胀感和无痛感为度,每日1次,每次留针30分钟,同时让患者做腰部屈伸,旋转动作。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2疗效观察

2.1疗效标准治愈:腰部疼痛消失,腰椎活动度正常。好转:腰部疼痛减轻,腰椎活动度基本正常。未愈:腰部症状无明显改善。

2.2治疗结果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急性腰扭伤疗效标准进行评定,本组共72例,治愈42例,好转2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2%。

3讨论

急性腰扭伤属于祖国医学中“痹症”“腰痹”等范畴,病机为跌扑闪挫,腰部扭伤,损伤经脉,经气受损,气滞血瘀,经脉闭阻,不通则痛。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历史久远,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临床上常用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张英杰[2]针刺支沟穴治疗急性腰扭伤67例,针刺支沟穴快速直刺1~2寸,用强刺激手法,有酸麻沉胀感后,采用缓慢提插法行针2~3分钟,不留针。每日1~2次,2次为一疗程,治疗总有效率100%。曾贤[3]运用针刺治疗急性腰扭伤106例,选穴肾俞、委中、阳陵泉、阿是穴、腰痛穴,经治疗有效率100%。

腕踝针疗法[4]是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张心曙教授在临床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无痛、安全、简便易行、疗效可靠针刺疗法,自上世纪六十年代问世以来,很快推广至全国,近年来,其理论和临床应用更是得到了广大临床工作者的不断完善和发扬。腕踝针疗法将人体两侧分为六个纵区,在腕踝部各确定六个相应的针刺点,腕踝针于传统的针灸不同,进针时仅需要刺入皮下浅表层,不得深入筋膜下层,以避免酸麻胀痛等“针感”,且越无针感,治疗效果越好。腕踝针的适应症主要是疼痛,其镇痛范围广,即刻效应强,取穴简单,安全可靠,无副作用[5]。苏江涛等[6]研究发现,腕踝针能够减轻急性腰痛患者的疼痛,并且改善患者的腰椎活动度,具有明确的即时镇痛作用。

急性腰扭伤患者的疼痛部位大多在人体分区的下4区、5区和6区,下4区、5区和6区主要是足三阳经及其相应的皮部分布,下4区为足阳明胃经皮部,该经经脉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下5区为足少阳胆经皮部,足少阳胆经也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7]。可见,足阳明经、足少阳经均与足太阳经及其经筋相通。因此,前二者之皮部必与足太阳经脉所布的区域相通。下6区为足太阳膀胱经皮部,而腰部正是膀胱经经脉循行之处,正所谓“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急性腰扭伤时针刺下6区可疏通气血,通络止痛。故刺激足三阳经踝部皮部,即腕踝针下4区、5区和6区可有效治疗足太阳经病证,即急性腰扭伤。我们对所有患者均行双侧腕踝针下4.、下5、和下6穴,本组共72例,治愈42例,好转2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2%。使用腕踝针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2]张英杰.针刺支沟穴治疗急性腰扭伤67例[J].中国针灸.2003,23(11):655.

[3]曾宪.针刺加运动治疗急性腰扭伤106例[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5,27(2):40-41.

[4]张心曙.实用腕踝针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5]符仲华.腕踝针镇痛机理的思考[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1):12

[6]苏江涛,周庆辉.等.腕踝针对急性腰痛的即时镇痛作用: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0,30(8):617-622.

急诊医学的范畴篇7

方法:选择脑梗塞病人64例,按入院顺序将全部患者分为观察组22例、对照1组21例、对照2组21例。对照1组给予单纯的中医治疗,对照2组给予单纯的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

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1组(单纯中医组)的有效率61.90%和对照2组(单纯西医组)的总有效率76.19%,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及单纯的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弥补了单纯中、西医治疗的缺陷,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脑梗塞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17-02

脑梗塞是各种原因致使脑部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造成脑组织局部不可逆的坏死的现象,在中医学中将脑梗塞归为“中风”的范畴[1]。脑梗塞以中老年人为多见,属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大多较为危急和凶险,致残率、死亡率较高,且易造成较重的后遗症,影响到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研究选自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接收的脑梗塞病人64例作为观察对象,运用中西医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入院后经神经系统检查及颅脑Ct或mRi检查,结合病情、病史确诊为脑梗塞。注:必须符合《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2];符合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脑梗塞诊断标准[3]。

1.2基本资料。选择自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间我院接收脑梗塞患者64例。按入院顺序将全部患者分为观察组22例、对照1组21例、对照2组21例。对照1组给予单纯的中医治疗,对照2组给予单纯的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三组基础资料比较,见下表1。

1.3治疗方法。对照1组给予单纯的中医治疗,根具患者不同的症候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脑梗塞属中医中风的范畴,其证候可以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用天麻钩藤饮加减;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用化痰通络饮加减;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用星蒌承气汤加减;气虚血瘀证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阴虚风动证用镇肝熄风汤加减。对照2组给予单纯的西医疗法,可用溶栓,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清除自由基,补充血容量,脑代谢活化剂,钙通道阻滞药,抗凝治疗等。观察组给予上述的中西结合治疗。

1.4疗效标准。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肢体肌力恢复至4级以上,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肢体肌力恢复2个级别以上,病残程度为1-3级。好转: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肢体肌力恢复1个级别以上。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为90.91%;对照1组有效率为61.90%;对照2组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的有效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1组(单纯中医组)的有效率61.90%和对照2组(单纯西医组)的总有效率76.19%,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脑梗塞是各种原因致使脑部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脑供血不足,从而造成脑组织局部不可逆的坏死,相应脑组织控制的脑功能和肢体功能丧失。脑梗塞以中老年人为多见,属中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大多较为危急和凶险,致残率、死亡率较高。脑梗塞中医辨证归属中风范畴,近年来,其发病率显现逐年上升趋势,导致发病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原因除环境因素外,还有生活方面的因素[4]。由于脑梗塞起病前无明显征兆,而发病后常因不可逆脑组织损伤引起很多后遗症,严重的影响了患者患病以后的生活。

传统的西药治疗效果较单纯的中医治疗效果要好,但治疗成本较高,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超出了他们的经济能力,所以很多患者选择放弃单纯西医治疗。本研究考虑到患者面临的此种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疗法用于治疗脑梗塞的患者,降低了治疗成本,并且治疗效果显著。

本研究数据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为90.91%;对照1组有效率为61.90%;对照2组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的有效率90.91%,明显高于对照1组(单纯中医组)的有效率61.90%和对照2组(单纯西医组)的总有效率76.19%,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陈振念.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1,27(7):861-863

[2]王意兰.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2):25-26

急诊医学的范畴篇8

【关键词】脑梗塞中西医结合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0例脑梗塞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mri检查证实,但除外出血性疾病,发病到门诊就诊1-8天,治疗组54例中,男30例和女24例,年龄46-72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6-11分12例,12-17分23例,18-23分18例,24分以上1例;对照组46例中,男27例和女19例,年龄50-76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6-11分11例,12-17分14例,18-23分18例,24分以上4例。

1.2治疗方法门诊就诊100例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给氧,降低颅内血压脑细胞活化剂,控制感染,纠正水电解质,支持治疗等措施。治疗组加用天麻钩藤饮,10剂煎服。对照组丹?粉针剂800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用10天,治疗10天后饮用中药补阳还五汤,配合针灸理疗,并瞩患者加强瘫痪肢体功能锻炼和治疗训练,两组治疗均为26天,患者瘫痪肢体肌力恢复良好,生活基本自理。

1.3观察项目治疗前后,检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肝,肾功能,血常规,血糖,血脂,脑ct及心电图。

1.4治疗标准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治疗会议制定的临床疗效标准,按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分,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

1.5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有效49例,有效率92.3%。对照组有效29例,有效率72.5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1.6其他观察项目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血糖,血脂,脑ct及心电图均无明显变化。

急诊医学的范畴篇9

   纵观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临床教学阶段是最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的教学环节。在此教学阶段,医学生需要逐步开始进行直接专门针对患者的临床医疗工作。关于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具体的工作范畴是哪些,没有明确的规定在我国当前法律中有所体现。当前的临床教学要求都是根据医学教育培养方案和临床教学大纲制定的。如进行规范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练习书写规范大病历、基础临床实践操作、标准医疗文书的书写等。医疗工作以及何种程度的医疗操作是医学生可以承担的,我国目前的医疗法律法规中没有做出具体规定。当前临床医学生医疗工作范畴上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医学生在紧急医疗出现的情况下能否拥有处置权;法律是否认可医学生书写的医疗文书的效力;一些应由执业医师进行的医疗诊疗操作如由医学生承担是否得到法律的允许。目前的法律法规中关于以上问题还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能否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合理合法的临床教学对于医疗效果与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这样的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也会为医患纠纷的产生埋下祸根。

   2相关医疗法律法规现状分析

   分析相关的法律法规,临床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对象有主体有不同。这样的情况决定了不同主体在医疗活动中医疗责任的承担是有着显着的差别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等法律法规都明确了何种类型何种级别的医疗工作者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以及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临床带教教师在医疗过程中的权利以及义务都是有详细全面的法律法规作为标准的。但是,医学生在临床学习期间进行的医疗活动是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保护的,只有通过对学生的医德医风、医学伦理都方面的教育来规范医学生的行为,这样的约束力度和保护力度显然是不够的。技术含量高、风险大是临床医疗工作的一大特点,风险因素存在在医疗诊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卫生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在医学教育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经鉴定,属于医方原因造成的,由临床教学基地和相关医疗机构承担责任。因临床带教教师和指导医师指导不当而导致的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临床带教教师或指导医师承担相应责任。”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出现违反医疗规章制度的行为,其临床教育基地和临床带教教师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也给临床教师与临床教育医疗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临床教学管理针对现状的对策3.1加强医德医风

   教育当前,在医院实习的学生为独生子女的居多,不善于与人沟通、不会主动关心旁人、缺少人文关怀、以自我为中心成为了他们的通病。在对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与临床能力培养同样重要的是医德医风的教育。“保证患者利益的最大化,全心全意服务于患者”是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过程中最为基本的职责。临床医学教育要将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贯穿始终,不断强化意识,不断规范行为。临床带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言传身教,要在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同时进行医德医风教育。选择临床带教教师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过硬的思想素质,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情操,使医学教育尽可能的与德育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在讲课过程中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潜移默化的融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临床带教教师要以身作则展现严谨的工作作风,充分利用临床教学过程中的示教机会以身作则,保持和谐的医患关系,提倡学生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树立良好医德医风观念。要让学生理解作为医生所必须具备的社会责任感,救死扶伤、解决患者的病痛是医生的天职。在医学生准备进入临床实践学习阶段之前,首先要让其树立感恩之心,要感谢为我们提供学习平台的患者,患者不是临床医学教育过程中的道具而且临床学习过程中的特别教师,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知识与技能。尊重患者才能获得患者的信任、理解与支持,才能有机会成长为优秀的医疗工作者。

   3.2强化法制观念

急诊医学的范畴篇10

正是由于头晕和眩晕涉及多个学科(也是许多专科医生所不重视的或是其知识最缺乏的部分),而且其病因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而非辅助检查,导致我国很大部分的患者未能得到及时和正确的诊断,被错误地接受了大量不必要的检查和无效的治疗。

在当前突出的“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中,头晕和眩晕的误诊误治就是最典型的代表。究其原因,除了非学术的利益驱动原因外,患者的文化和科学知识贫乏、就诊时间短(患者没有足够的时间诉说、医生没有足够的时间问询)、医生临床基本功差(不会进行症状学分析、不了解常见病因、不熟悉常见疾病诊断标准)都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基层医院诊治头晕中存在许多问题和错误,突出表现在知识结构欠缺、临床技能缺乏、辅助检查泛滥和治疗不规范等方面。

知识结构欠缺

相关概念认识不清头晕是非常常见的临床症状,是患者就医的重要原因(尤其见于老年人群),也是患者急诊就医的主要病因。传统上,认为头晕是包含多种症状的非特异性症状或是一组症状群的统称,具体包含有眩晕(最常见,约占头晕的半数)、失衡(不稳或姿势)、晕厥前(眼前发黑、站立不住、欲跌倒)及非特异的头重脚轻等4组症状。

许多全科医师对之概念和含义本质不明,误以为头晕就是一件事,导致问诊中不会对症状进行进一步的问询和分析。经常也能看到这种概念不清的诊断被到处使用,甚至还进行病例总结和分析。再者,许多医生连头晕、眩晕(属于头晕范畴)、头胀(属于头痛范畴)、头昏沉不清(属于精神症状范畴)等症状概念都不能区分,使得症状学分析无法开展。

疾病相关知识认识不足许多疾病和临床情况可以导致头晕和眩晕,涉及神经科、耳科、精神科、内科等。国内外大量临床病例的队列研究显示,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前庭偏头痛、梅尼埃病、精神障碍是最常见的头晕和眩晕病因。

但是,我国许多专科及全科医师并不知晓这些重要的流行病学信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常见病、什么是少见或罕见病,眼里只有自己知道的病。如神经科医师眼里全是多发性腔隙性梗死或脑供血不足,骨科和康复科医师眼里全是颈椎病,耳科医师眼里全是梅尼埃病,中医科医师眼里全是“虚证”。

还有不少医师仍然沿用早已被淘汰或不再被推荐的诊断概念,如椎-基底供血不足、颈椎病或颈性眩晕等。缺乏对头晕和眩晕疾患的整体认识,是导致我国大量患者误诊的根本原因。

临床技能缺乏

临床问诊技能缺乏诊断头晕最重要的是病史的问询,正确诊断的基础还是临床基本功。在对眩晕的问诊中,应特别了解相关的临床特征,如起病形式、症状程度、病程、发作频度、伴随症状、诱发及缓解因素等。在对非特异性的头晕问诊中,应特别注意患者的系统疾病史、精神状态及神经系统疾病史。临床医生只要掌握了不同头晕或眩晕的临床特点,并通过仔细的病史问询,就能对绝大多数患者作出正确的诊断,而这些则是任何辅助检查无法提供的。

通过问诊可以鉴别90%的患者的症状是特异性的眩晕或是非特异性的头晕,也可以明确70%~80%的眩晕的病因。许多常见的头晕疾患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需要掌握。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发作性的位置性眩晕最重要的病因;自发性复发性眩晕的最重要病因是前庭偏头痛和梅尼埃病;单次持续的剧烈眩晕的重要病因是前庭神经炎;经常性短暂的头晕发作最重要病因是前庭发作;没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的持续的头晕(尤其是不稳)最主要病因是心因性(焦虑、抑郁障碍)。

我国许多全科医师缺乏这些临床问诊技能的训练,不能在短暂的问诊时间内迅速抓住临床特征。再者,由于不知偏头痛、精神障碍、内科疾病及使用多种药物是头晕重要的病因,故而问诊中不去问,患者更不会主动讲,使得诊断思路极为狭窄。

针对性临床检查技能缺乏在充分问诊的情况下,结合很好的床旁检查,能够诊断出绝大部分的头晕和眩晕的病因。如:常规的神经系统检查能够发现患者是否存在脑神经、运动、感觉、共济运动等体征;听力检查对诊断梅尼埃病和突聋伴眩晕有效;诱发试验(如Dix-Hallpike和Roll试验)能够及时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卧位和立位血压测量可以明确直立性低血压;甩头试验能够很好地区分周围性与中枢性急性前庭综合征。对有经验的医师而言,上述检查只需数分钟。

而我国大量的医师几乎没有受过训练(虽然教科书、网络、文献上有大量的资料可学),全然不知如何做检查,也不知晓这些检查的意义,甚至连基本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都不做,根本无法进行定位诊断。

辅助检查泛滥

结合充分的病史问询和必要的体格检查,绝大多数的头晕病因诊断可以明确,且并不需要各种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必须有针对性,用于明确临床诊断假设和排除重要情况。如:对可能有前庭周围性病变者应针对性进行前庭功能和纯音测定;对怀疑前庭中枢性病变者则应进行磁共振(mRt)检查而非Ct检查(受骨质干扰,Ct极难发现各种后颅窝的病变)。相反,不加选择地开展前庭功能或神经影像学检查,不仅不能帮助诊断,反而会混淆诊断思路,导致误诊。

研究证明,在不加区分的头晕患者与年龄匹配的正常人群间,mRi、听力测试及前庭功能等检查的结果无显著区别,检查的阳性率

在我国,大量的头晕和眩晕患者被错误诊断,根源恰恰就是没有很好地问诊且过度依赖辅助检查,同时对各种辅助检查的特异性和局限性缺乏充分的认识。如不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进行Dix-Hallpike检查,却进行大量的颈椎影像学检查,然后用中老年人常见的颈椎退行性改变来解释眩晕,想当然地诊断为颈椎病或颈性眩晕。

再如,不了解精神障碍性头晕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却开展头颅Ct、mRi或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然后用影像学所见的、老年人群中常见的脑白质病变或腔隙性脑梗死或颈动脉斑块等来解释症状,甚至是随意地诊断为“脑供血不足”。

治疗不规范

既然头晕和眩晕是多病因导致的一组症状,因此对之治疗就必须先明确诊断、再规范治疗。不同病因应该使用不同的治疗方法,除控制急性眩晕症状外(抗组胺类、抗胆碱能类、神经安定剂等),并不存在“什么都能治”的万能药物(如活血化瘀、神经营养、改善微循环等)。

而目前在基层医院,大量头晕患者被接受长期、定期的输液治疗,给患者家庭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同时还因不能及时治疗导致明显的医源性伤害(导致症状慢性化、躯体症状障碍等)。虽然目前还缺乏高级别的证据,但国内外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偏头痛、梅尼埃病、抑郁焦虑障碍都有明确的治疗指南推荐,基层医院的医师必须遵守。

另外,有部分医师错误地认为经过输液治疗,患者的症状改善,对治疗“很有信心”,却不知这些输液可能只是安慰剂效应,更有许多患者的症状本身就是自限性的(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前庭性偏头痛、后循环一过性缺血发作等),并非治疗所愈。

学术信息

对头晕概念认识的新进展

近年国外的神经病学及内科学专著均将头晕看作一个大概念,包括以下几种亚型。

眩晕其概念本身没有变化,只是被放在了头晕项下。

平衡失调感指患者平衡感知系统或平衡维持系统功能障碍,导致患者产生的不稳感,不伴有旋转感,以区别于眩晕。相当于以前“头晕”的概念。也有人称之为无眩晕的头晕。

晕厥前状态指在晕厥发生过程中意识丧失之前的状态,主要表现头昏眼花感,核心是不稳感,其实它也可以被包括在平衡失调感当中。但因其是晕厥类疾病发病的一个阶段表现,为了体现晕厥的属性,故将其单独列出,称晕厥前状态。

精神性头晕特指由精神疾患引起的不稳感,可表现为头昏眼花感、身体内在旋转感、脱离躯体感。平衡失调感与精神性头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由躯体疾病引起,有客观不稳体征。后者由精神疾病引起,无客观不稳体征。

晕动病指晕车、晕船、晕机等。因为这类患者就诊时主诉为头晕,国外学者也把它放在头晕项下。虽然晕动病也属于头晕范畴,但它不是真正意义的疾病症状,大部分人的晕动病为生理反应,只要受到足够强的刺激,所有人都能产生晕动病。

神经病学根据引起头晕的责任部位分为中枢性头晕和周围性头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