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老年职业教育十篇老年职业教育十篇

老年职业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5:36

老年职业教育篇1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永州425100)

【摘 要】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年化,老年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护理人才培训,特别是非医疗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教育迫在眉睫。目前我国养老最大的问题是老年护理行业对专业护理人员的需求存在巨大缺口。如何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尽快完善老年人非医疗护理从业人员的培养和职业教育体系,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老年护理人才,已成为社会颇为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职业教育;老年非医疗护理

基金项目:2014年度湖南省情与决策咨询研究立项课题“老年护理职业技能培养与区域养老服务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路径与措施研究”(2014BZZ018)、湖南永州市2013年度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强化产学研结合,创建具有医疗护理功能的新型养老服务中心(基地)”(永科发(2013)26号文件)研究成果之一。

据民政部2014年9月在国新办新闻会上透露,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4.9%。这一比例已明显高于10%的联合国传统老龄化社会标准。预计,未来20年我国平均每年增1000万老年人,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从“少年中国”到“银发中国”,我国仅用不到20年时间就走过西方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变老”之路。面对我国“未富先老”的这一人口老龄化严峻形势和来势迅猛的“银色浪潮”,如何满足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和照顾,逐步实现老年身体健康化、老年护理专业化、养老事业社会化,已成为关系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养老事业中老年护理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而养老护理从业人员又严重不足的这一突出供需矛盾,则成为老年护理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快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特别是非医疗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职业教育则迫在眉睫。

1 我国老年护理从业人员现状

随着城市家庭结构模式“四、二、一”倒金字塔形(即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赡养两对老人)的不断呈现,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日趋削弱。“空巢家庭”日益增多,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强大冲击。根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的相关数据,我国失能老人有3750万人,这部分人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照顾。如果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比例3:1推算,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而在目前全国4万多个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中,从业的养老护理人员仅约100万人,其中只有不足10万人拿到了养老护理职业资格证。老年护理工作量大,专业护理人员少,护理人员招聘难;大多数从业人员年龄偏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教育背景,其知识和技能与快速发展的养老需求不相匹配;特别是现有的“四低护工”(学历和素质较低、正规化水平较低、薪酬待遇较低、社会地位较低),难以应付未来的“四高老人”(学历较高、精神文化层面护理需求较高、日常护理质量要求较高、因各种疑难疾病照料难度较高)。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2 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中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老年护理从业人员缺乏正规职业教育,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尚属空白

在我国,老年护理学也是这二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20世纪90年代卫生部对医学类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曾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1998年,老年护理学课程才在华西医科大学等几所高等护理学院开设,2000年12月《老年护理学》本科教材才正式出版,且尚未在全国普及。目前虽然许多高等院校已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只能使学生粗浅的了解老年护理知识,缺乏系统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说从中职、高职到本科各层次老年护理专业护士的培养和老年护工的培训还刚起步仍是一片空白。

2.2 老年护理教育偏重医护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忽视非医疗护理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我国几乎所有老年人护理专业都开设在医学院和护理院校中,且老年人护理专业所设置的科目大都关于医护方面,面对老年人非医疗护理则几乎未设置相关专业及课程。(从互联网上获悉,上海有3所高职院校从2015年开始新设老年护理专业,并计划于2015年开始招生。浙江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从2014年起率先在全省培养老年护理方向高职生)。

另外,我国对护工上岗前的培训也不是学历教育。大多走形式走过场,主要依靠护工培训公司或招聘单位自主培训护工来持证上岗。培训时间短,培训科目大都是面向排泄、擦身、换尿布等最基础的身体及外在护理,忽视对老人人文、心理、康复、营养等方面的护理。而按照国外先进经验,医护和非医疗的护理教育和培训是完全独立的。日本、荷兰等国的非医疗护理则是正规职业教育,而且规定其教育、实习时间要达到1600小时以上,其教育学习科目系统全面。北欧一些国家则要求从事老年护理专业工作者均需先期接受护理专业正规教育,护理专业毕业后还要接受一年以上的老年护理专科实习训练。

3 借鉴国外老年护理经验,尽快增设和完善老年非医疗护理专业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3.1 借鉴参考国外老年护理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及老龄化特点,尽快在中职、高职、高专等层面开设老年人非医疗护理专业

第一步:可先在医学护理院校设有护理专业的高职高专或本科院校增设医疗护理(老年护理方向)新专业;并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本专科层次的老年护理专业;在目录中应明确“老年护理”专业,并划分到“医药卫生类”去。

第二步:在中职、高职高专范围层面内,开设老年人非医疗护理学历教育的新专业;并将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和非医疗护理两者都纳入国家认可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内;充分利用原有护理专业的办学条件及专业建设优势,开发适合国情的老年护理教育课程和教材;在现有养老机构中广泛设立非医疗护理见习、实地基地。

第三步:待时机成熟和条件具备后,在全国范围内单独设立专业院校;拉通老年护理专业从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的学习晋升通道;大力鼓励、支持具有国内外相关经验的人士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或对非医疗护理职业教育及培训提供智力和资金支持,并将其纳入政府认可的再就业再培训体系。

3.2 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对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院校给予政策支持和鼓励,并提高老年护理工作者的薪酬待遇

国家和各级政府要对办学优势突出、成效明显的院校给予大力扶持和奖励;对从业入职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本科、高职高专、中职毕业生,政府财政要给予一次性奖金和补助;要仿效国家执业护士考试制度,对非医疗护理专业执业人员也开展(国家)资格考试,并设立与工资挂勾的相应职称体系,提高老年护理工作者的薪酬待遇,使他们能长期安心在养老服务机构中工作和服务。3.3 各类职业院校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养老服务

在满足自身教育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各类职业院校可采取无偿或优惠的办法,向社区老年人开放教育设施、活动场馆等校园资源;同时,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寒暑假、节假日投身对老年人的义务照护、陪护服务等志愿者服务。

3.4 加强老年护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

在老年护理专业教师欠缺的情况下,除加强老年护理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外,还要为退休的老年护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老年护理专兼职教师提供政策支持和劳动经费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老年职业教育篇2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中老年教师;职业价值观;危机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82-03

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对该职业的评价,意即该职业对教师需求的满足程度,包括对教师职业的地位、作用及其对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等。国内外很多实证研究已经表明:教师职业价值观对个体态度和行为具有导向性。中老年教师在农村担任教学工作时间较长,熟悉教育环境,适应当地文化,教学技能较为熟练,是农村教育的中坚力量,但目前许多农村中小学中老年教师职业价值观出现危机,直接影响到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也对刚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造成了不良影响。

一、当代农村中老年教师职业价值观危机现状

根据教师职业特点以及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所要处理的主客体关系,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可提炼为:忠诚教育、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本文将以上五个方面中出现不同程度相反表现的教师定义为价值观危机教师,并将以上五个方面具体化为五个方便于研究者观察的教师行动特征,即教学特征、科研特征、学生管理特征、个人生活特征、人际关系特征。

本人对云南省某市1区、1县共6所农村中小学的40岁以上教师进行了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调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在参与调查102名中老年教师中,有35名教师出现不同程度职业价值观危机,占被试总体的34.3%,超过中老年教师群体的一半。这些教师的行为特征可概括为教学方面:缺乏活力,得过且过;科研方面,惰性严重,反感抵触;学生管理方面,推卸责任;个人生活方面:贪图物质享受;人际关系方面:缺乏与学生和家长的合理沟通。调查结果证明,农村中小学中老年教师的价值观危机已是值得大家关注的迫在眉睫的问题。倘若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老年教师的价值观危机,城乡教育质量的差距将不断扩大,教育公平难以实现。

此外,结果分析发现,农村中小学中老年男性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危机比女性教师程度严重,究其原因是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普遍认为,对于女性而言,教师是较好的职业,而男性则不然;乡镇中小学中老年教师的价值观危机与村小中老年价值观危机程度无明显差异;在教师行为特征方面,科研、学生管理、个人生活方面价值观危机较为严重,价值观危机在中度和严重度的教师人数分别为28、26、31,可能教学是教师的基本工作任务,教师较为认可。

二、农村中老年教师职业价值观危机出现原因探究

(一)职业的发展前景

首先,存在职业价值观危机的中老年教师普遍缺乏成就感,认为在教育界奋斗多年,一直默默无闻,所教学生之中少有成就突出者,而自己一生也未获得任何值得自豪的荣誉。

其次,中老年教师认为自己的发展已经定型,目前工作生活不能提供发展的机会,这就造成农村中老年教师普遍认为自己已无职业上的发展空间。比如,学校的很多发展机会已经倾向于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去县城参加的培训次数都少的可怜,更不用提出国这些奢侈的机会了,有个别教师甚至认为该职业阻碍了自己以前可能在其他行业的发展。

第三,中老年教师认为该职业竞争机制不公平。一是新课改以来,各项改革措施更倾向于青年教师,中老年教师教育理论相对青年教师陈旧,而且在性格上较传统保守,习惯于墨守成规,因此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境地。二是与城市中学相比,农村中小学的地域环境、硬件设备都与之相差甚远,所培养学生学业水平与城市学生相比遥不可及,缺乏公平竞争的机会。

(二)职业对于个人生活意义的态度

从调查中得知,很多中老年教师对职业持负面评价。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业压力较大。第一,体现在工作任务繁重上,在被调查教师中有80%的教师每周承担课程20节以上,此外还要批改作业,应付各级各类检查,而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与精力已大不如前,身心疲惫。第二,体现在完成工作任务难度上,中老年教师从事教学时间较长,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而这些模式化了的教学被中老年教师视为经验,而频繁的课改与教改却与自己的经验相冲突,适应新课改较为困难。第三,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加重使得教师心灵疲惫。社会的不良风气、留守儿童数量增多而家庭教育缺失都使得中老年教师倍感学生难教,教化难行。

其次,工作与生活难以和谐。第一,农村中小学教材与城市保持一致,课堂教学内容与农村实际生活相脱节,很多教师认为教学是教学,生活是生活,教学工作机械单调,与自己的现实生活毫无联系,无法从教学中找到乐趣。第二,人到中老年家庭事务繁杂,教师下班后还要批改作业、备课、家访,占用了太多业余时间,职业与家庭之间的关系较难处理。

第三,教师职业物质报酬低下。我国学者袁立新的研究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年龄差异,青年教师更强调心理与精神因素的需要而相对地淡薄物质因素,中老年教师则较重视物质因素而较淡薄精神因素。农村中老年教师最不满意的就是现在的经济收入与物质条件,工资较低,工作环境艰苦,交通不便,甚至不如农民工打工的收入;福利与一些企业也无法相比,唯独可以认可的是工作相对比较稳定。在此次调查中,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很多教师追求物质享受。35名价值观危机教师中有31名在个人生活方面追求物质享受的程度为中度到严重。

(三)职业的社会地位

中老年教师对于自身的社会地位自我评价较低。

首先,在农村,由于生存条件较差,很多年青教师来了不久就又离开,流动性大;另外一些善于钻营的老师想法设法跳出学校,从事其他部门工作,比如借调到乡政府或其他事业单位,在当前社会崇尚权力、崇拜金钱的现状下,中老年教师自认为是没有本事,没有能力,安于现状的庸人。

其次,目前我国社会舆论导向有偏差,学校中的暴力事件、教师的不良行径成为媒体的关注焦点,而农村中小学,教师辛苦工作并没有得到真实的反映,造成的负面效应是大众误解了一大批辛勤耕耘在一线的广大教师。农村中老年教师比较注重教师的声望,这些以偏概全的不公正的评价严重伤害了中老年教师的感情。

第三,新课改使得学生地位上升,教师权威地位下降,一些学生及其家长对教师不尊重现象严重,对教师职业苛求,造成教师自信心跌落,对教师职业评价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

第四,当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拜金主义流行,经济地位成为评判社会地位的标准,加之新的读书无用论开始蔓延,使得教师地位处于难堪境地。

三、提升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有效建议

加强对中老年教师的关爱,改变中老年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调动中老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能,已成为农村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完成这一艰巨任务需要社会、学校、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社会层面

1.提高中老年教师的工资与福利待遇。增加工龄工资,对于坚持在教育战线上10年以上的教师应设立特别津贴,使中老年教师认识到自身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与价值,更加坚定在教育战线上奋斗的信心。

2.改革农村教育内容。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学校应建构适应本地学生发展的本土课程,从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情感出发,充分挖掘本土社会中的课程资源,消除学生与课程、教育与生活、知识与实践之间的隔阂与对立,使学生学有所用,对知识产生敬畏感。

3.加强教育立法和舆论宣传。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教师、学生、家长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同时发挥舆论宣传的作用,使全社会都认识到科教兴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定教师在社会中的高尚地位。

4.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要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教师、支持教师的良好氛围,加大力度致力于教师成长的科学研究,既要注重对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培养,又要加强对教师情感、意志的培养,使教师有社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增强对自己职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

(二)学校层面

1.区别对待。学校制度可根据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两个层面区别对待。比如,在工作量的界定上,对于体弱多病的中老年教师或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就可以给予适当的照顾;教学常规管理中的有关听课、写教案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也不宜都搞一刀切,可以根据老、中、青的不同对象提出不一样的要求。这样既切合实际,又体现对中老年教师的关怀。

2.搭建发展平台。学校尝试为中老年教师搭建新的进步平台,加以正确引导。作为学校管理者要转变中老年教师“人老不中用”的思想,使他们积极学习,与时俱进。中老年教师经过多年教育教学的积累,一般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学校可以让他们做某一方面的模范。比如,有的在做班主任方面是很成功的,可让他们传授班级管理经验,指导年轻教师开展工作;有的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应有意识地多让他们带教些年轻教师。

3.做好思想管理。学校要按排一定的时间让教师进行政治、业务学习。通过学校、支部、科室、教研组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政治业务学习,使教师充分认识肩上重任,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念,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4.建立合理的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建立公平的分配机制,做到奖勤罚懒,实施目标管理,为教师创建一个公开、公平的竞争平台。

5.给与家庭关怀。中老年教师的家庭事务繁多,学校可给与其人文关怀,婚丧嫁娶学校都应关心、过问,并给与一定的帮助。适当时候可调动青年教师积极帮助中老年教师。

(三)教师个人层面

1.要完善职业价值观。教师要将个人的心理需要导向学校和社会需要的轨道上来,自觉调整心态,进行自我教育,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完善自我,改进教学,才能在其职业活动中获得心灵的满足,从教师职业活动中体验到生命的内在欢乐,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念。

2.重新树立教师权威。新一轮课改走向深入的今天,传统的教师权威受到冲击在所难免,教师要加强各方面的学习,重塑崭新的教师权威。任何时候,即使是人到中老年,也不应该放弃努力与梦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中老年教师应利用自己经验、阅历丰富的优势继续努力,扎实的专业功底、精湛的授课艺术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必将重新树立教师权威。

综上所述,中老年教师职业价值观的转变至关重要且势必可行,职业价值观的转变将直接作用于教育价值观,使得农村教育质量获得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黄正平.凝练当代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人民教育,2012,7.

[2]张传学,李皓瑜.农村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06.

[3]张佩萍.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略论[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08.

老年职业教育篇3

关键词: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道德实现途径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内涵

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行为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是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及应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以老年人为对象,从业者尤其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就要求学生理性地认识将要从事的行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和服务对象,并愿意为养老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此专业的学生需具备“尊老敬老,无私奉献;自尊自强,爱岗敬业;严谨细致,技术求精;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目标

(一)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

要不断加深学生对所从事工作的理解,从而在思想上尊重老人、感情上贴近老人、行动上服务老人。

(二)丰富的职业道德情感。

无论是从事护理工作,还是从事管理工作,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服务对象都是老年人。通过职业道德培养,让学生们真正懂得从事老年护理工作,需要有爱心、耐心和热心。通过亲身感受,让学生们深切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工作,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三)坚韧的职业道德意志。

体验和认识将从事的职业和自身角色的特征,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并树立自身的角色,以职业意志为引导,并反映在自身的职业活动中。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一)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造就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能使学生深刻领会职业本身的意义,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的积极性,以便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形成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社会作出贡献和促进自身价值得以实现。

(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尽快“社会化”。

学生正确的职业观、职业道德是在接受了长期的教育后逐步形成的。因此,充分利用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的有利时机,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将有助于他们明确自身将来社会角色责任,有助于他们顺利地走上社会、融人社会,促使他们在由学习阶段到就业阶段的重大转变中,尽快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

(三)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能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模式全面发展的要求。

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职业道德培养的三个中心建设。

职业道德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系统的专门的训练,应建立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训练中心,主要从道德素质要素着手,从品格、心理、礼仪等方面分项目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职业道德训练,包括学生职业品格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礼仪训练三个方面的内容。

1.开展职业品格拓展。

(1)开展“健全人格,提升职业品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系列活动。一年级,以了解自我为主发现自身潜在优势,提升专业认同度;二年级,以了解专业需求为主挖掘职业技能优势,提升专业自信;三年级,以了解市场需求为主寻找职业与能力结合点,提高就业对口率。

(2)举办以“学技能、爱专业”为主题的拓展训练活动。以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突破口,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能力,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行诚信品质、求索精神、团队合作、抗挫能力、竞争意识等品格养成教育。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从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深入认识自我,通过优势分析和弱势分析,全面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扬长避短。

(2)各年级进行各有侧重的心理测试。一年级以了解自身特性中的气质、性格测试为主,帮助学生客观了解自身特点;二年级以了解专业所需心理特点为主,了解自我能力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寻找改正的途径;三年级以了解职业能力为主,知晓自己适合的职业特点,帮助学生知晓擅长的职业类型,为求职提供依据。

3.开展职业礼仪训练。

(1)从行业特点和职业岗位要求出发,着眼于开展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礼仪培养和训练需要,通过专门的礼仪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仪态仪表更趋职业化,符合行业的要求。

(2)着眼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公关礼仪大赛,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将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活动充分紧密结合起来。

(二)完善职业道德建设途径。

1.职业认识与职业规划。

通过参观养老机构,聘请养老护理一线的模范人物、实训基地护理与管理人员和相关行业的专家为学生做讲座,与往届从事养老工作的毕业生和校外实习基地老年人加强交流,学生认识职业特点、职业要求、职业的发展和职业的社会意义,并做出个人的职业规划。

2.认识养老机构和老年群体特点。

学生通过实习,了解养老机构的组织特点、经营与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趋势,根据目前养老机构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设计理想的养老管理模式。学生从入学开始就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老年人“结对子”,与老年人进行交流,并对老年人进行跟踪服务,以了解老年群体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特殊需要。

3.规范服务行为。

通过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职业礼仪训练等方式,掌握养老机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掌握沟通技巧与服务礼仪,规范服务行为,提高职业素质和岗位服务水平。

4.社会公益活动与自我教育。

通过到养老机构和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生活照料等服务,参与慈善总会义工分会、红十字会等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

5.完成“个人职业道德建设总结”,接受“德育答辩”。

学生毕业时需完成“个人职业道德建设总结”,在毕业前进行“德育答辩”,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现场表现、书面总结、同学互评等形式为学生评出分数,对学生大学三年职业道德进行检验和总结。

(三)强化全方位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1.学校方面。

(1)开展职业道德讲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道德规范并不了解,由此应结合专业开展职业道德讲座,组织学生学习本专业、本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聘请已就业并有成就的大学生回母校作报告,讲授他们的体会,通过正面引导,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通过组织法制讲座,通过反面的案例,警示在校大学生应遵守职业道德。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有关职业道德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专业技能大赛;根据学生的兴趣,举办各种培训班,成立课外兴趣社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利用宣传栏,张贴有关职业道德的规范、原则、核心等内容的宣传材料,促进学生人际沟通、业务动手、岗位适应等能力的养成和提升。

2.教师方面。

在每一门课程中开展相关职业道德教育。所有的教师都要在自己所教的课程中,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社会实践中大量的案例,讲授相关的职业道德知识。在课堂上多开展学生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3.学生方面。

让学生认真学习职业道德的理论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朴素的道德观念上升为自觉的职业道德意识,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而提高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形成符合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观。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职业人立足社会之本。高质量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之路。应该通过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来提高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为中国养老事业培养造就合格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的养老事业攀登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盖晓芬.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与实践.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8).

[2]林艳.论大学生职业道德基本规范的教育.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VoL9,(3).

[3]胡皓炅.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4][5]王文.浅谈大学生职业化素质教育.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VoL19,(2).

老年职业教育篇4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B-0015-03 

目前我国人口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我国老年护理论文事业的发展与快速老龄化的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老年人的赡养逐渐由家庭转到养老机构。但是养老机构里存在专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设施不足,养老服务的项目和内容不全等问题,特别是具有专业老年护理知识的护理人员严重短缺等问题。要解决好老年护理发展存在的这些社会问题,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中职学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既面临良好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中职学校应在发挥护理学专业优势的基础上,与养老产业对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及加强老年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来提高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养老事业发展。本文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对职业学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现状进行分析。 

一、人口快速老化下的养老护理现状 

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02亿,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4.9%。我国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我国政府对老龄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有597.6万失能老年人需要入住养老机构,但在民办养老机构中约有15%的养老机构可以提供“康复护理”服务,远不能满足失能老年人对长期护理的需求。随着养老模式的变化,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迅速增加,老年服务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从事老年事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随之突显出来。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内,老年护理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数量少;二是大多数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没有经过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教育,其知识和技能满足不了老年护理的需要;三是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护士薪水相对偏低,护士离职率较高。 

2013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强调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部门要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和护理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到2015年,通过开展试点,探索建立针对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随着护理服务领域的拓展,加快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可贯彻“基层普及、高层突破”的战略,即在全国中等、高等护理院校中普及老年护理学课程或探讨式地开设老年护理方向的护理专业,有条件的医学院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硕士专业,培养老年护理的专业护士。 

二、目前我国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于2007年颁布了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其中基本的学历要求是初中毕业,并要接受相关职业教育。在目前国内养老服务机构中,从业的护工服务队伍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其从事的职业热情有限。而且,护工大多是没有受过老年护理正规专业培训的外来打工人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护理。因此,养老护理员的专业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从1990年代以来卫生部对护理专业的课程结构做了调整,增加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现有的《老年护理学》教材虽然可使学生粗浅地了解老年护理知识,但不能使学生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老年护理专业教育根据社会需要而诞生,并拥有广阔的用人市场,该专业教育将大有发展前途。目前,国内有一些院校率先探索性地开设了老年护理专业,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自主办学型 

2005年,香港理工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联合举办老年专科护士培训,此培训项目只针对比较高学历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训。 

2013年9月,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老年护理专业面向全国招收高中文理科毕业生50人,学制三年。为了鼓励更多学生从事老年护理工作,根据“浙江省老年人口状况和老龄事业发展”规定:2013-2015年,凡是入职浙江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高校、专科(高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入职满5年的,财政给予一次性奖补。其中专科(高职)生26000元/人。 

(二)校企合作型 

天津中医药大学与天津市养老院、鹤童养老院和天同医养院机构合作,开设校企合作的老年护理专业。2014年,首批毕业生共有48名,但只有7人选择进入养老机构,除了1名同学保研外,剩下的40人大多选择二甲、三甲医院。 

目前,国内卫生职业学校关于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报道比较少,但是校企合作的模式为职业学校培养的老年护理专业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及实习基地。 

(三)联合办学型 

2014年,北京城市学院与丹麦Via大学共同成立“老年研究中心”,这是我国高校中第一个老年学科领域跨国合作项目。丹麦Via大学与北京城市学院进行教师交流和学生互换,合作研究相关项目。两校专家共同研制专业病种老年护理标准,编写专门的老年病家庭护理手册。 

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与日本长崎老年护理学院拟合作共同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双方拟定在上海大学高职专业中增设老年高级护理2+1专业,即学习理论基础知识2年,赴日本进行技术实训1年。上海大学高职学院负责招生、教学、学生管理等工作。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主要负责项目的开发引进、协调,组织赴日本实训等事项。日本长崎老年护理学院提供部分办学资金,主要用于教学硬件及软件设施的建设等。 

三、国外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老年护理的市场日益扩大,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和地区的老年医疗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逐步完善,老年护理的专业建设及配套设施比较健全。国外护士协会制定的老年护理实践标准主要分为基础和高级两个水平。基础性的老年护理实践标准把老年护理技能纳入到注册护士的培养课程,纳入在职护士的继续教育中。很多西方国家的老年护理高级实践护士除了具备专科知识及熟练的技能,必须同时具备硕士或硕士以上学历,并获得老年护理专科执照。

泰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开设老年护理硕士专业。泰国老年护理硕士专业是专为促进老年人健康服务而培养的高级护理人才。泰国护理司于2003年开设了高级执业护士,其中包括了老年护理在内的9个领域。老年护理硕士毕业后,可参加老年高级执业护士考试。通过考试的护士,完成短期培训后可拿到老年高级执业护士资格证。获得老年护士执照的护士可以在医院及其他养老机构从事老年护理服务。由于泰国护士拿的是国家阳光工资,所以养老机构留得住老年护理人才。拥有部分处方权的老年创业护士及老年护理专家,只针对硕士以上学历的护理学生开设单独老年护理专业课程。 

四、中职卫校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可行性探讨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职业学校护理学专业的建设有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在护理学教育及办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目前职业学校的护理学专业设置相对于其他医学专业来说比较单一,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应该细化,可以增设如老年护理专业、社区护理专业等。 

职业教育比本科教育更能培养出实用性、应用性的人才。面对迅猛发展的老年事业,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应在发挥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如何对接养老产业,创造出新的老年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实用型的老年护理人才进而促进养老事业发展是值得探讨的。 

(一)老年护理人才定位 

职业学校可考虑与民政、卫生与教育部门联合定向培养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并以较高学历的2+3高职为主,开设定向培养实用性养老护理专业。由于2+3高职专业的学生在校时间长且可塑性强,在校4年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教改试点。在征求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可考虑在2+3高职班中选一个班来做教改试点班。 

在目前三大类型的老年护理专业创办模式中,与国外学校联合办学模式比较适用于本科层级和高级养老护理管理型的人才培养。自主办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就业率没有保障。校企合作模式比较适合中职学校,如与养老院、临终关怀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建立定向培养。此模式比较适用于中档养老护理员的培养,并能较好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二)老年护理课程设置 

1997年版的护理教育计划中首次出现了“老年护理”的选修课程,2007年版的护理教学计划中将其作为临床护理专业方向的专业课,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医药卫生类2010年新目录中首次将老年护理作为护理专业的一个方向规定下来,这标志着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将开展老年护理专业护士的培养。1990年代以后自中职学校开设《老年护理学》课程以来,全国范围内的大部分院校也相继在专科、本科层次中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老年护理学》课程在所有层次学生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过于统一,不同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应根据培养目标不同,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在老年护理课程设置中应加强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有效观察及管理,老年人突发事件的应对及其实施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等方面的内容,增加实验、实习锻炼的机会。 

老年护理专业设置要根据目前养老产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确定老年护理专业学生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制订老年护理课程体系及构建老年护理专业课程的模块结构。根据湖南省岳阳市、山东省多家医院及医学院校调研结果,目前老年护理专业有21门核心课程。从老年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在现有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可考虑增加一些老年护理的核心课程,如,老年心理学、康复训练与指导、营养与膳食、老年医学、疼痛护理与临终关怀,并在实践课程模块中增加老年病房及其养老机构的实习时数。 

在老年护理专业教材上,可借鉴国外和香港地区老年护理教育经验,把现有的老年护理专业外文教材翻译为中文后整合使用。还可考虑咨询资深国内外教授及临床护理专家,编写适用于实用型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教材。 

(三)人才培养质量定位 

老年护理方向的护理人才除了要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还需掌握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具备规范熟练的基础护理和老年专科护理基本操作技能及良好的服务态度,具有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和老年护理员资格证。 

学生毕业后能在择业上有更多的选择,就业岗位可定位于: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形式的养老机构、临终关怀机构等。 

(四)老年护理教师队伍建设 

老年护理专业的创办需要一个团队及各部门的协作来完成,可考虑建立一个老年护理教研室,由教科及教研室主任来统筹、协调专业各项环节的工作。目前,学校需要把全面提高护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作为师资队伍培养的目标,建立师资队伍建设及师资培养的长效机制。鼓励老年护理专任教师定期到临床进修,加强教师临床知识,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参与国内外交流,使教师进一步拓宽视野、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如每年选送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已开设老年护理的院校参观学习等。此外,通过多渠道引进专业发展必须的高素质人才,如邀请有实践经验的老年护理专家、技能型临床教师参与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五)老年护理实训基地的建设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学科,实践教学是护理教育的核心环节,需要强化养老护理实践操作。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缺乏定点的养老机构实践基地,学生的实践及见习受到了很大限制。卫生职业学校可以根据老年人特殊的专业护理技术建设老年护理实训中心,并与其他养老机构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增加学生实习及见习的机会。 

面对迅猛增长的老年人口,培养合格的老年护理人才,满足老龄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此分析我国养老护理现状、国内外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现状,有利于适合中职卫生学校老年护理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2-24).http://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 

[2]吴玉韶.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eB/oL].http://jnjd.mca.gov.cn/article/zyjd/zcwj/201310/20131000534003.s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卫生部关于印发《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R].行政法规及法规性文件,2011 

[5]谢凤香.关于开设老年护理专业的前景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1(14) 

[6]练玉春.中国—丹麦老年研究中心成立[n].光明日报,2014-09-01 

[7]黄桂芳.中国老年护理人才的职业教育[J].社会福利,2009(4) 

[8]田素芳.国外老年护理模式于我国的比较与启示[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 

[9]刘宇,孙静,郭桂芳.国外老年护理学发展状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护理管理,2014(1) 

[10]李菲,莫新少,wanapaSiritanyarat.泰国孔敬大学老年护理学人才培养现状及启示[J].护理教育,2013(12) 

[11]李婧,董茂江,邱桂红.老年护理专业建设[J].2012(4) 

[12]李婧.关于老年护理专业能力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7) 

[13]付朝阳,李婧.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设立老年护理专业的可行性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2(10) 

[14]陈四清,王海荣.老年护理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 

老年职业教育篇5

[论文关键词]老龄化社会涉老专业人才体制机制创新

一、我国涉老专业人才教育事业发展现状

1.高职院校相继开发涉老专业。1999年,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首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为养老机构培养高级护理和管理的专业人才,该专业的建立填补了我国老年服务专业教育的空白。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于2000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0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康复医学系内创办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能够从事涉老机构管理、老年人的康复与护理的高级专业人才。之后,又相继有江苏南京的民办学院——应天学院等十多所院校开设了相关专业。2006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面向现代服务业的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原有旅游管理、食品营养、文化产业等强大专业群的支撑下,首次以二级学院的高度在国内创办了老年产业管理学院,培养老年产业急需的专业人才。

2.涉老专业人才培养受到政府重视和用人单位的关注。开设涉老专业的各个学院在办学时都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为涉老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各院校也积极吸纳相关行业、涉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共赢发展。与地方有特色和品牌的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操作技能实训,完成毕业顶岗实习,用人单位评价良好。

3.我国涉老专业人才培养瓶颈。我国在老年产业人才培养方面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培养严重滞后,至今尚未构建起完整、独立的老年服务类教育体系。尽管先后有十余所学校开办了涉老类专业,但办学层次多为中专或大专,办学模式多以职业教育为主。老年产业人才的培养,起步晚、规模小、层次低,已经凸显出很多问题,从教育层面看,国家对于社会需求量大的老年服务类专业还没有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大纲、教材、办学条件、高素质专业教师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从社会层面看,社会对老年服务工作存有偏见,政府对老年服务工作缺乏必要的引导;从学生层面看,很多学生对未来涉老服务的职业定位存在误区,由于薪酬较低,门槛较低导致的人才流失率高居不下。基于上述原因,加快为老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尤其是培养具有先进理念和较高实践技能和高尚职业道德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先行。

二、高职院校涉老专业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探索

围绕“十二五”教育规划“创新政产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这一主要任务,开办涉老专业的高职院校可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角度探讨人才培养的可能性。

1.建立理事会。学院可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与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广泛合作,构建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新机制,建立理事会。理事会由本专业领域内政府部门、公益性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学校代表组成。为学院发展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和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建设等,提供咨询、指导、建议和决策。具体包括:指导学院探索机制体制创新;根据国内经济发展需求和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确定专业群的培养目标及其岗位(群)所需的能力和知识;审定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技能训练大纲;指导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协助组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研究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2.探索二级学院发展新模式。创新政产校企深度合作的运行机制,在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借鉴合作多赢的企业管理理念,依托政府部门、引进知名企业或公民个人等资金,合作办学,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探讨体制创新(包括办学、管理、人事、筹资等)和新的运行机制,建设相对独立的二级学院。整合专业办学资源和师资队伍,凸显行业特色和职业教育特色,切实提高毕业生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老龄事业发展。

3.成立“专业实体化”公司。高职院校应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秉承“把学校引向市场,让社会参与办学”的指导思想和“依托政府,紧联企业、市场运作”的引企入校合作理念,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组建由民政部门作为业务主管,由学校、行业、企业、自然人等共同参与,按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进行组建、注册、经营管理和运作的“专业实体公司”,实现教学实体、经济实体和管理实体的“三位一体”。涉老专业的实体化公司可围绕中国养老服务体系中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这两大养老模式,分别承担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两条主线的运营,开展老年人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文娱活动、精神慰藉等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分别发挥教学和生产(经营)双重功能。(1)居家养老中心的运营机制探索。与民政部门合作,共建示范性“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政府提供场所、政策扶持和项目,学校负责服务、人员和管理。这种校政合作新机制,可破解目前国内居家养老服务存在服务内容单一、服务组织体系运转衔接不规范、服务队伍规模小和素质低等发展困境。(2)机构养老中心的运营机制探索。政校企可合作共建机构养老服务中心,探讨校、政、企多元投资的渠道,坚持管理运营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以服务地方、服务老年人为宗旨,以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一体化服务为特色,建设集养老服务、康复医疗、研究、培训于一体的示范性养老基地和涉老专业学生实习基地,并以老年公寓为平台,逐步搭建省际、国际养老服务、研究和培训网络。机构养老中心可整合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建立顾问团队;整合高校在涉老服务行业所需的养老服务、酒店管理、旅游策划、营养与保健、财务管理、文化创意等方面具有一线管理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组建管理团队;招收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运动与保健、老年营养与保健、老年休闲旅游等涉老专业的学生组建一支年轻化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专业服务团队。同时学校要出台相关的政产校企合作共建管理办法,制定科学标准,对政产校企合作进行全面的评估,树立参与政产校企合作的先进典型,同时以评价体系为基础,建立激励机制,保护和激发企业、政府、产业参与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积极性,以此保障政产校企合作长期稳定进行。

三、高职院校涉老专业的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的预期效果

遵循“政府支持,校企联合,市场导向,龙头带动”的理念,进一步深化涉老专业院校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学校管理机制,加强校政企合作的紧密性,可达到政产校企共同培养涉老专业人才的预期效果。

1.开创鲜明的政产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依托政府,对养老行业和涉老专业加大扶持力度,提供政策倾斜,扩大涉老专业招生规模,规范养老行业从业标准。同时,探索政府、企业、学校合作制度,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采取多渠道融资手段,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政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共同建设老年产业管理学院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运行模式。同时,该平台还将实践教学和职业训导、技术推广应用开发、课题研究、政府委托培训与企业员工的职业技能鉴定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高职办学特色,是人才培养机制的一种积极创新。

2.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将专业办成实体后,专业实体必然要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承担生产经营任务,履行法人职责,从而将本专业第一线的职业岗位要求与素质要求及时提供给教学部门,为教学部门制定与调整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第一手资料,并据此为调整专业教学目标和构建课程体系提供有力支持。依托养老服务中心,可夯实涉老专业的课程、教材建设,根据目标工作岗位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按照目标工作岗位的职业素质能力要求,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并根据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加强专业调研论证,动态调整适应于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适合高职高专院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现养老服务行业特点和课改方向的创新型课程、精品课程、“工学结合”校企合著教材、教学辅助软件等。

3.培养创业创新型学生。“专业实体化”建设能够通过综合性、实战型的人才培养流程,帮助大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和个人素养,是对高职院校德育素质教育新模式的践行。同时,依托实体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切实体现能力本位和实战本位,为涉老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轮岗机会和完善科学的实训锻炼计划,将创业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学生顶岗实习,为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孵化”服务。高职学院将认真研究并实施可以系统化、专业化、任务化训练的涉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市场敏锐度,找准市场机会,探索创业方向,推动和扶持学生在养老行业中自主创业,并以创业带动就业,进而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方式发生积极转变。

4.做大做强“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实体化”建设将为进一步夯实集教学和实践技能于一体,培养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的技能训练,具有教师和工程师双重身份的“双师型”教师。学院应当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专业实体进行产、学、研等生产性实践活动、开展师徒结对,以优带新、鼓励教师校企“双向挂职”、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行业资格和职称资格的培训考试。并制定“双师素质”教师的资格认证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培训制度等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措施,以确保教师队伍建设过程的良性运行。

老年职业教育篇6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型升级;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5)06-0032-04

2014年是中国经济增速换档、转型升级,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年,也是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开启新阶段、掀开新篇章的一年。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了《现代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这一系列重大举措和重大部署,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背景下,2014年11月21~22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在济南召开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来自全国职教战线和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界人士共计700余人参加了大会。

一、宏观视角:中国职业教育改革面临新常态

2014年5月,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2014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了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的“新常态”。本次年会也将关注的目光聚焦在“新常态”上,大会专题报告也都围绕这一主题探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发展教研室主任施红认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由高速转入中高速。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GDp增长率由2010年的10.3%下降到2012年的7.8%,2013年降到7.7%。2014年第1季度GDp增长速度为7.4%,第2季度为7.5%,第3季度GDp增速降至7.3%,初步预计全年GDp增长率比7.5%左右的设定目标要略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2015年到2019年经济增长速度将会降至7%以下。二是中国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面临“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由世界银行在其《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特征是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造成畸形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金融体系脆弱,等等[1]。三是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2013年,全国雾霾天数大为增加而且分布广泛;中国人均能耗是2.63吨油当量,世界平均水平是1.88吨油当量;2013年地下水监测点水质情况以及东海水质情况,水质较差和极差已经占到60%。这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加以转变,从依靠受教育水平比较低的劳动力变成高素质的劳动力,从依靠资源的大量投入转向技术、管理与创新。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其必然也必须对经济社会的重大方针政策给予回应。系统阐释了“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准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服务新常态,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我国人力资本素质[2]。

二、政策取向:立足新常态,深化改革,服务发展

直面“新常态”带来的挑战,中央提出要力推改革,适应新常态:一是要有清醒的认识,“新常态”伴随新矛盾和新问题,许多潜在的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对此要有相应的准备;二是能否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深化改革的力度,重点是激发出市场蕴藏的活力,为创新拓宽道路,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产业转型问题

经济增长新常态表面上是经济增长从高速下降到中高速台阶,实质上则是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就我国而言,当前学界判断我国已经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王列军指出,我国工业化的几个阶段可以分为:第一,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进入以国防军工为主导的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阶段。第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轻工、纺织等行业开始发展起来,之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逐步发展起来。第三,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行业高潮过去之后没有形成新的主导产业,形成了一个空档期,加之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当时的经济比较低迷。第四,2002年以来,形成新一轮的重化工业化,以住宅、汽车等大额最终消费品的生产为特征,带动钢铁、机械、能源等中间投入行业的发展。目前,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进入了新常态,这一轮重化工业化是否临近结束还不能给出明确的结论。

王列军指出,工业化特征对职业教育有重要影响,主要在于三点:一是要求职业教育不断更新,跟上产业变革的步伐;二是对职业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对通用技能和专门技能的平衡提出了更大挑战。

对于这一点,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发展教研室主任施红也指出,从国际视角看,现代产业体系是一种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占较大比例、第二产业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体系。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涉及到职业教育的目标、规模、结构和布局几个方面的问题,在经济的新常态下,中国目前这种产业青黄不接,产业结构不断演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对职业教育的目标、规模、结构和布局有所影响。在转变、调整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决策者必须要能够根据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对职业教育进行统筹规划。

(二)新型城镇化与老龄少子化问题

人口和经济向与国际市场紧密相连的大城市快速聚集是我国城镇化的最显著特征。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快速城镇化时期,但速度将有所放缓,仍然有大量农业人口需要转移,到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城镇化将趋向更加均衡。关于城镇化特征对职业教育的影响,王列军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仍然需要服务农业转移人口,但要提高针对性和效率;二是要求职业教育机构布局与城镇化格局和产业布局相适应;三是存在日益增长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

与城镇化相对应,人口老龄化也是本次年会上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仅就目前的统计情况看,中国现在还不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受特殊计划生育政策、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生育意愿迅速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正在进入快速的老龄化过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所面临的形势更严峻,问题更复杂,困难更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为93727万人,比2011年减少345万人,是几十年来绝对数量的首次下降。从年龄中位数看,1980年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的中位数不足30岁,2010年上升至37岁,2025年将突破40岁,这意味着到2025年我国15~59岁劳动力中有一半在40岁以上。从年龄组比重看,2000年15~39岁较为年轻的劳动力人口占15~64岁劳动力的比重为64%,但到2010年,这一比例降到56%,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降至49%,远低于58%的世界平均水平[3]。劳动力结构的快速老化,将不可避免地带来经济增长贡献潜力下降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人口红利优势减弱。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显著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第一,对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会有所减少。第二,对涉老职业的职业教育需求增加,如老年产品设计和制造、老年服务和护理、养老机构管理等。第三,随着劳动力的相对短缺,企业对在职培训的投入将会增加,技术工人的收入也会明显增加。第四,培训对象年龄结构的变化给职业教育和培训带来挑战。劳动力老化,以及提高退休年龄政策实施以后,大龄劳动力比重会显著增加。所带来的挑战是,再培训需求增加、难度更大,教育培训的方式方法需要作出相应变化。

(三)农村职业教育问题

党的十提出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在当前社会经济结构加快转型的新形势下,农村农业发展需要新型农民,时代呼唤新型职业农民。没有农民的职业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当前在我国农村“人走村空”问题愈演愈烈,“老人农业”、“妇女农业”、“小学农业”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后继乏人问题步步紧逼,因而切实解决“谁来种地”,迫切需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副主任齐国指出,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把普通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获得稳定的、足够的职业收入,得到平等的社会保障,赢得应有的社会尊重和个体尊严,农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潜力才能得以激发和保持,才能从根本上让农民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实现农民由身份向职业的转型跨越。由此,富裕起来的新型职业农民将在改善自身生活的同时,逐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推进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进而影响带动一大批农民、返乡人员、退役军人和有志青年投身农业,形成一支稳定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四)就业质量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中指出“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正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胆改革创新,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统计数据表明,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低于“985”院校,高于“211”院校和其他本科院校,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这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一个贡献[4]。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就业与人力资源市场研究室主任张丽宾分析了每年平均新增劳动力的供给情况。她指出,我国现在每年新增劳动力超过20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不少,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就业也存在困难。因此,在2030年之前,新增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于新增就业机会,从总量来看,就业压力依然存在。

张丽宾指出,当前我国就业质量问题日益突出,而就业质量不解决,会使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严峻。国际劳工组织把就业按身份结构分为四类:一是雇员;二是雇主;三是自营劳动者;四是家庭帮助。目前我国雇员占46%,雇主占4%,私营劳动者占47%,家庭帮助占2.5%;而发达经济体雇员比重达到86%。因此提高就业质量的方向,就是要提高雇佣就业率,要靠经济的发展,要靠创业者,先从办小企业开始,逐步地成长壮大,打开雇佣局面,让创业带动就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发展职业教育,则是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和有序推进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为此,职业教育应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走对接需求、特色鲜明的发展道路,重点提升青年就业创业能力,助推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公平[5]。

三、理论探讨:职教科研回顾与展望

(一)构筑平台

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的一项主要任务。学术年会是非常重要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信息、成果交流的平台,也是理事会最为重视的学会品牌活动。全国职教大会精神和的批示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新课题、提出了高要求。总书记在给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中将职业教育的宗旨定性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学会也将此作为本次年会的主题。围绕“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年会设立了“创新职教德育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创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创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与机制创新”“加强职业指导促进学生就业”7个分论坛,其出发点是想就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大家所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为与会学者、教师提供一些学术观点、政策信息和实践感悟的交流平台。

(二)回顾分析

全力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繁荣,需要对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课题立项情况进行了梳理。第一,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类)职业教育立项情况。2013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职业教育研究立项30项。其中,国家重点课题1项,国家一般课题7项,国家青年基金课题3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4项,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5项。第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职业教育)立项情况。2012年,上海师范大学李进主持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立项;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主持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立项;2014年,天津大学肖凤翔主持的“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立项。第三,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立项课题情况。2012-2013年度,确定338项课题予以立项,截至目前,已经有250项课题结题,结题率为73.96%。

杨进认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数量逐步增加,区域逐步扩大,共有28个省市自治区项目申报;二是选题特色鲜明,以贯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体现较强的时代性特征、区域性特色和实践性特点;三是职业院校一线教师申报比重较大,由职业院校一线教师担任课题负责人的比例超过80%;四是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五是项目质量明显提高。

对于目前职业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杨进认为主要有六点:一是研究方法相对单一;二是协同创新比较缺乏;三是研究成果质量不高;四是重大问题突破不够;五是研究队伍建设不足;六是科研经费投入不够。

(三)研究展望

在接下来的职教研究工作中,与会专家认为经济新常态下的人力资源需求结构、教育结构和“十三五”职业教育面向人人的研究等选题,应该成为研究者重点关注的方向。本届学术年会特别呼吁全体职教战线同志,进一步发扬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发扬民主争鸣、包容互鉴的学术精神,发扬大胆实践、求真务实的拼博精神,坚决摒弃因袭前人、墨守成规、亦步亦趋、人云亦云、闭门造车、固步自封的愚腐陋习,沉下心来,积极研究和努力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全力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繁荣,并以职教理论创新的硕果促进全国职教会精神的落实,创造职业教育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陈江生.中国发展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eB/oL].http:///comments/2011-08/01/c_121751026.htm,2011-8-1.

[2][5]鲁昕.在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Z].2014-12-12.

老年职业教育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国―东盟;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6)30-0068-04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进,使跨国关系的发展越来越重要。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贸易区(CaFta)正式全面启动,这是继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后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该贸易区的成立,是新时期开展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发展的重要内容。对职业教育自身而言,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是不断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不竭动力,而开放多边合作机制是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的重要举措,这无疑对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大有裨益。2016年9月22日召开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以“开放合作,共享发展”为主题,与会专家们就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发展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和交流。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中国职业院校与东盟国家职业院校交流合作的项目洽谈和签约仪式。

一、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背景

(一)人口的发展趋势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博士在以《职业教育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着的新需求》为题做的报告中提到,目前国际主要有四种趋势,分别为:老龄社会的到来、城镇化进程加快、新一轮技术革命以及全民教育与终身学习。他首先提到的便是老龄社会的到来。2015年,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5年(修订版)》报告称,世界人口将在2030年之前达到73亿,2050年达到97亿,2100年达到112亿。而当前全球老龄人口大约有10.41亿人,若照此速度发展下去,到2100年,老龄人口将会比现在增加3倍。世界人口老龄化加剧,将导致劳动力年龄的老龄化和人力资源的紧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数据,中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由2000年的7%增长到2015年的10.5%,比重逐渐攀升。在该形势下,老龄社会的到来,不再只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发展中国家也要引起重视。如何在全球老龄化背景下,通过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对于进一步促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联合国人居署的《2016年世界城市状况报告》中指出,自1996年以来,世界人口在过去20年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规模向城镇迁移,在城市面貌发生巨变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城镇化给职业教育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和机遇。截至2015年底,居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超级城市”数量已从14个增加到28个,其中22个都集中在拉美、亚洲和非洲地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6》的数据显示,中国“六五”至“十二五”期间,城市化率从19.39%增长到56.10%。目前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了城镇化的进程。因此,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态势下,各国如何发挥职业教育自身优势,通过合作提高转移人口的素质、就业能力、生活水平等是该阶段值得探讨的关键问题。

(三)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到来

从历史上看,职业教育可以说是科技进步的产物。杨进提到,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很多国家经济受到重创。为寻求经济复苏之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德国大力实施“2020高技术战略”,并于2013年4月提出“工业4.0”愿景。这一系列的m步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变革,从而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大发展。目前,面临的新技术革命的特征主要有三点。首先,新一轮的技术革命进一步扩大了不同的学科、领域之间,技术相互融合的范围和深度;其次,着重通过不同领域技术的融合,形成了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新型高端产业;最后,高端产业间的相互作用会形成以区域为中心,以创新为根本的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1]。因此,各国在发展中需要积极依托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把握职业教育在此机遇中的地位及方向,制定应对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四)全民教育及终身教育的普及

杨进在报告中提到,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仁川举办“世界教育论坛”,通过《仁川宣言―教育2030:走向全纳和公平的高质量教育和全民终身学习》。该报告提出要求向学习者提供公平的、高质量的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机会。同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了《2000―2015年全民教育:成就与挑战》,该报告主要考察了世界是否已实现全民教育目标。报告指出,全民教育运动自2000年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这对各国技术手段、生产方式、职业要求等诸多因素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而这些变化对于劳动者素质也必然产生相应影响。终身教育视野下,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要培养如今行业所期望的具有高技术能力的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要求,要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的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因此,探讨职业教育的合作发展是在全民教育及终身教育普及趋势下的必然要求。

(五)“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一路”的目的是共建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发展相对接。而中国―东盟间共同体的建立与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紧密相关。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王屹在交流中提到,“一带一路”为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提供了现实基础,这体现了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必然性,使职业教育发展遇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机遇期。可以说,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类型的前沿,正逐渐从区域的、个别的市场,演变成全球的市场,逐步走向“无边界”化,走上跨国发展的道路,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二、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东盟国家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重要的合作伙伴。目前,中国―东盟区域合作机制逐渐成熟,该阶段是双方关系发展的好时期。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共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加快推进区域内教育合作发展,需要正确面对中国和东盟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挑战。

在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中,亚洲资源基金会主席niramitKunanuwat在以《internationalCooperationonVocationaleducationandDevelopment》为题做的报告中提到,目前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世界各国失业率的增加,其中包含了全球经济危机以及非熟练工人的缺乏。第二是缺乏技术工人以及毕业生。第三是职业教育被很多人认为处于较低的地位。关于我国职业教育目前面临的瓶颈与问题,杨进在报告中提出五点:一是社会轻视职业教育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现象仍然很普遍;二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顺;三是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不完善;四是大部分职业院校基础能力相对薄弱;五是人才培养质量不尽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东盟中以马来西亚为例,新纪元大学推广教育部主任李泉氚在《技职教育培训课程》报告中详细指出了目前马来西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一是技术员工及熟练员工的短缺;二是制造业过于依赖外籍技术及熟练员工;三是对技职培训的错误观念,没有制度化的培训,导致很多熟练员工没有取得认证。

三、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交流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因此,在职业教育领域,通过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国外优秀办学经验,是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重要手段。与会专家就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中的探索和实践进行了交流,主要包括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的探索、职业院校实践与经验以及专业建设上的合作交流。

(一)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探索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合作发展离不开各国、各地区的政府、企业、院校等共同做出的努力。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吕景泉在报告中以《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现代职业教育探索与实践》为题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经验的分享。他认为,天津与国际上的成功交流合作离不开所提出的“六化”理念、“六项”任务、“六个”特色,最终构建具有天津特点、中国特色、国际水平、服务现代产业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社会经济开发研究中心ChanhdaHemmaVanH博士探讨了老挝职业教育的变化发展。报告中指出,老挝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老挝和中国的合作、老挝和东盟的合作以及老挝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协同推动。充分认识到本国、本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特色及不足,将直接推动接下来双方的合作交流。

(二)职业院校合作的实践经验

职业院校因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特点,在国际交流合作的模式、目标、机制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SantiratinstituteofBusinessadministration以及越南师范大学等分别以各自学校为例进行了合作交流的经验分享。在国际化办学上,与会专家们纷纷表示,“闭门造车”的时代已经过去,职业院校的建设必须“睁眼看世界”。因此,职业院校的发展必须有全球化的视野,以国际环境为背景,结合国内政策及趋势,在充分了解自身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寻求国际化办学的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保障机制以及师资建设等。

(三)专业建设上的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合作的落实需要立足职业教育R蹈母锖头⒄沟氖导省R虼耍在专业建设上进行国际合作交流是促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全国电子商务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陆春阳提出,职业教育支撑了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产业,并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下,建立中国―东盟电子商务产业与职业教育合作对话机制。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副主任、广西农业科学院百色分院院长、百色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贺贵柏认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有效公共平台。因此,依托骨干院校,多种形式合作培养技术人才,建立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双边信息交流平台等是十分有必要的。“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中国―东盟相应专业的合作发展。

四、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交流的经验及启示

国际上的合作交流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主要包括构建办学新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对外开放交流平台、形成独特的职业教育品牌等。

(一)国际职业教育合作交流的经验

会议期间,北京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教授和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现代职教研究所所长吕红教授分别就中德以及中澳合作交流总结经验。赵志群在《职业教育合作的质量与效益―以中德合作为例》的报告中,针对中德合作的成就与不足,提出加强中国―东盟合作的观点。他表示,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中有两种类型,分别为公益性和营利性。在中国―东盟的交流合作中,保证质量和提高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之间的职业教育合作有“促进弱势群体发展”和“扶贫”等公益性质,尽管对投资效益也有考虑,但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效益”不是关注重点。此外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质量,建立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吕红通过对利益相关方的问卷及访谈的方法,调研中澳职业教育合作办学状况。根据调研情况,她指出,加强课程的实践部分应着重培养中方教师如何提高就业能力方面课程的讲授。此外,将澳大利亚的理念融入中国的体制从而引发改变,让企业积极、主动的参与职业教育培训,将澳洲培训包的单元课与中国课程相结合,形成新的合作模式,用中文授课,同时辅以密集型英语课程,可能是达成既定目标更为有效的方式。同时,适度调整1/3授课的规定,不把时间局限于实际授课上,或许能令合作办学的开展更有成效。因此,需要建立“政府―企业―职业院校”的三方合作关系,作为合作办学的推动力。

(二)中―东盟职业教育合作交流的启示

江苏理工学院职教研究院院长庄西真研究员认为,不同国家之间,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人口有多有少、经济发展水平和各自要解决的问题各异。但是,所有国家都需要发展职业教育为各自国家经济发展培养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所以,先行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对追赶型国家是有意义的。庄西真根据近几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得出了对东盟国家发展的启示,其中包括政府需要起到主导作用,逐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课程的开发面向就业,以提高质量为本等。另外,岭南师范学院职教所副所长曾茂林教授根据新加坡职教特色,提出了对我国职教“后示范”的启示。他认为,目前我国职教重点在于拔尖技术引领经济转型升级,以提升学生拔尖技术与管理水平为教学目标,以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借助强化校企文化融合,建设崇尚技术的校园文化,切实做到以培养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的拔尖技术人才为“示范”和辐射重点。

亚洲资源基金会主席niramitKunanuwat就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包括各国提供国际交流合作的经验,为学生交流提供平台,增强专业实践,改进国际语言,同时帮助学生了解跨国文化,提高团队工作建设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不能忽视教师的发展、机构间联合研究,并且建立国际网络等。浙江工业大学陈衍教授在本次论坛上报告了中国及东盟在近十年职业教育国家竞争力情况。研究结果发现,东盟的职业教育均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中国与东盟职业教育的国家竞争力发展方面各具特点,互有优劣。他主张建立一条适宜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和谐交流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孙早,梁晓辉,许薛璐.新一轮技术革命与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再升级战略[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2):91-99.

practiceandexperienceofinternationalCooperationinVocationaleducation

――aSummaryofthe2016China―aSeanVocationaleducationDevelopmentForum

GuoShan,Xumengjia

abstractasaseriesofchangesinpopulation,economy,educationandtechnologyathomeandabroad,theforefrontofmoderneducation―vocationaleducationisgraduallydevelopingfromtheregionalandindividualmarketto“borderless”oftheglobalmarket.Basedonthisinternationalbackground,the2016China―aSeanVocationaleducationDevelopmentForumhostedbytheChina―aSeanVocationaleducationResearchCenterandtheGuangxiteacherseducationUniversitywasheldonSeptember22innanning.themainwaysforthisforumarethemereport,sub―forumdiscussionsandexchangeofexperiences.thediscussionfocusedonthecurrentsituation,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ofthedevelopmentofChina―aSeanvocationaleducation.atthesametime,thehistory,currentsituation,problems,countermeasures,successfulexperience,typicalcases,communicationandcooperationmechanismofChina―aSeanVocationaleducationexchange,vocationaleducation,multilateralexchangemechanismsandmethod,newtechnology,aswellastheneweconomicbackgroundofvocationaleducationtrendsandotherissueswerealsodiscussed.throughthisforum,welookforwardtopromotingthefurtherdevelopmentofChina―aSeanvocationaleducation.

老年职业教育篇8

关键词:教学名师;教书育人;责任使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27-02

13年前,我从师范院校毕业,带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师者理想,满怀憧憬地来到沙坪坝区歌乐山下美丽的菁菁校园——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新学期教师节座谈会上,邂逅信息学院的何同林教授,儒雅、睿智、博学、春风化雨的款款深情,理想中的教师形象顿时变得生动而鲜活起来。

何同林老师197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数学系。大学毕业后,到校任教,至今已三十四年。三十四年来,他坚守专职教师岗位,始终战斗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他坚持教书育人,兼职担任班主任工作长达三十年之久。如今早已桃李芬芳,绿树成荫。三十四年来,何同林老师秉承理想和信念,在一线教师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从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到计算机专业的开拓者,从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到重庆市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从重庆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组成员到重庆市综合评标专家库评标专家,何同林老师总是坚定地说,他首先是一名教师,教书才是他的本职工作!在三十四年的教学工作中,他不断钻研和创新,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最新教育科学成果,注重学生学习心理活动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以任务案例导课、以设疑启思、以启发式解惑、以自律求知”的教学特色,给历届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何同林老师给我们上过课的!”是学生们骄傲自豪的表达,更饱含了对何同林老师的崇敬和爱戴!2011年,何同林老师被评为学校建校六十年来的首届教学名师,他却说:“是学校多年来对我的培养和关怀,帮助和引领,为我们搭建了人尽其才、学有所用的成长平台,我们可以在这里起飞,获得教育的力量,使我们不断成长。”

三十四年来,何同林老师肩负责任和使命,在育人工作的战线上,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文明以止,化民成俗。”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何同林老师深知:既要教给学生做事的技能,更要引领学生探求做人的真谛!三十四年来,他始终牢记教师的责任与使命,积极投身育人工作。先后担任了12个班、486名学生的班主任,8次获得优秀班主任、师德师风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也曾多次与新生班级班主任进行经验交流。在开学典礼上,他是满怀深情的班主任代表,勉励新同学“走出自我,融入群体;直面挫折,从容应对;抗拒诱惑,潜心学习;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专业成才、品质成人”,希望同学们立志成为学识渊博的有用之才,成为技术精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未来人才竞争的佼佼者,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一个有修养有素质的人。在毕业典礼上,他是依依不舍的师长朋友,与毕业生们一起回顾“梦想并奋斗着,付出并快乐着,实现并超越着”的大学时光,用“学习、包容、责任、理想”四个词作为临别赠言,殷切嘱咐学子们牢记学海无涯,要与时俱进;能够拥有一颗包容之心,热爱生活,宽容自信;能够坚守一份责任之心,甘于奉献,勇于担当;要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一年又一年,一届又一届。当学生们一个一个成为行业单位的中坚力量,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念念不忘何同林老师的为人师表、谆谆教导时,他却说:“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渴求和纯真睿智的目光,时刻鞭策着我们,使我们不敢懈怠。是他们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推动了我们的进步,让我们在从事这项绵延亘古、传递未来的事业中,豪情满怀、信心百倍!”

三十四年来,何同林老师孜孜以求,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道路上潜心钻研。近年来,何同林老师主持或参与国家科技部、市教委、中国职教学会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多项,主编教材2本,中文核心期刊8篇,进入ei检索3篇,论文《anewmetHoDoF3-DwaVeLetimaGeCompReSSion》被iCmLC2007国际会议论文集收录(ei检索)。而在行业企业3年多的工作经历,更让其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注重到企业调研、参与企业技术项目、投身企业骨干技术培训、担任科学技术协会特聘顾问、受聘为招标评标专家、担任高等职业院校评估专家……何同林老师积极发挥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服务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在实践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进一步服务高职教育改革发展。2007年,当何同林老师成为学校建校六十年来本土培养的第一个教授时,他却说:“是当今这个大气磅礴的时代赋予了我们高职教育深化改革创新的历史使命,鞭策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努力做先进职教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弘扬者与推动者。”

三十四年来,何同林老师发扬传帮带精神,引领团队和青年教师攻坚克难,茁壮成长。作为专业带头人,他带领教学团队积极学习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从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分析工作过程,构建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完成了本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并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教研室主任,针对青年教师经验欠缺、育人乏术这一问题,组织安排他们听老教师的课、学习讲课艺术和方法,让他们掌握更多教学技能,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育人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几年来,何同林老师指导了多位青年教师,从课程设计、课程分析、内容选取、课程考核、任务设定等细节方面进行详细解释与悉心指导,使他们的授课水平迅速提高,许多教师已成为教学骨干。作为教学团队负责人,他积极组织团队教师共同参与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参与学术交流和专业建设。他本人承担的教学科研项目,均有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使教学团队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近三年,团队成员编写专业课程教材10多本,建成精品课程1门,发表专业及教改论文30多篇,90%的教师都取得了硕士学位,1人晋升为副教授,4人晋升为讲师,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爱岗敬业的朝气蓬勃的教学团队。当一个又一个青年教师逐渐走向成熟,成为骨干,担当重任,对指导教师表示诚挚谢意的时候,他却说:“我要感谢每一位朋友、同事,是你们的支持、帮助、认可和甘为人梯的无私奉献,给予我机会,使我站在巨人的肩膀,迈入名师的殿堂。”

老年职业教育篇9

【关键词】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职业能力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使命和重要任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提高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实现教学和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我院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不断探索和创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造性构建“三三三”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其就业能力,使学生逐步实现由学生身份向职业“老年护士”的渐进性的转变。

1传统模式的弊端及创新模式的必要性

老年护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是首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传统老年人才培养模式中,沿用本科学科体系课程,压缩课程数量和学时,改头换面,为高职所用。有些课程中原理性的内容过深、过细,新技术信息量少,重理论轻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实践训练为辅,动手能力较差,这些问题造成学校专业培养出的毕业生无法达到市场需求。因此根据本地区养老行业发展状况,及老年护理岗位需求,加强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就业能力是老年护理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按照人才培养为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服务的要求,充分考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我院在制定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方案时,充分考虑到济南地区养老服务机构的现状并做了大量调研,结合调查结果开发设计出了“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三”即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考虑到三项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职业拓展能力与行业发展前景相结合。第二个“三”即构建三个教学体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专业核心实践课程体系及职业拓展课程体系。第三个“三”即三年的学制分三个阶段进行。具体陈述如下:

2.1三项结合

2.1.1老年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与岗位能力需求相结合。通过调查问卷、随机走访、座谈会等形式的专业调研,明确老年护理岗位能力需求,为老年护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制定的依据。老年护理岗位工作任务主要有:老年人的生活护理、预防保健、心理护理、老年慢性疾病的护理、健康教育,老年用药的护理、养老机构护理及管理人员的岗前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这些岗位工作任务需要毕业生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从事本职业的基本职业能力、专业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基本职业能力主要包括爱岗敬业、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质。专业核心主要包括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的能力、心理评估和心理保健的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急救能力等。职业拓展能包括:对护工进行岗前培训及技术指导的能力、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认证的能力、对养老机构(如老年公寓)进行设计、管理的能力。

2.1.2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2002年,国家颁布了《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标准》,任何从事老年护理的工作的人员都必须持有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老年护理专业的毕业生首先要考取养老护理员证,还需要具备护士资格证书。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中,要融入护士资格考试大纲及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可以获得以上两个证书,为就业做好准备。

2.1.3职业拓展能力与行业发展前景相结合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1.7765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26%,到2020年将达到30%。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和老年护理专业的发展,老年人健康保健服务会逐渐从医疗机构独立出来,转向社区和专业养老服务机构【1】。“老年护士”需要全面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老年用药的特点,老年人预防保健等知识和技能,要通过专门的培训学习。同时老年人口绝对数目较大,老年护理员市场需求较大。据统计:目前我国需要养老护理员1000万人左右,而全国现有养老护理员仅2万多人,其中取得职业资格的不足1万人,缺口很大。因此具有较大的就业潜力。另一方面,随着养老保健服务体系的建立,对于养老机构管理人员需求量也随之增加。故学生除了具备老年护理岗位基本能力外,随着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从事养老机构的管理。

2.2构建三个教学体系在“校企合作”,培养老年护理人才的过程中,我们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按照职业能力分解细化的原则,基于工作过程构建具有老年护理特色的课程体系,具体包括通识教育教学体系、专业核心实践教学体系、拓展技能课程体系三个教学体系。按照“通识教育是基础、专业技能教育是核心、拓展技能教育是特色”的总体架构,构建课程体系。

2.2.1通识教育教学体系通识教育主要学习公共课程和医学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养成基本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形成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

2.2.2专业核心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健康评估、老年护理、老年预防与保健、老年营养和食疗等课程的校内实习实训、临岗见习、协岗实习及顶岗实习实践教学内容。根据老年公寓护理岗位工作任务,重组教学内容,每个工作任务为一个学习单元,课堂教学全部在学校一体化教室进行,或养老机构内进行。教师通过采取pBL、CBS、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分组讨论、床边教学、仿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从多个层面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2.2.3职业拓展课程体系拓展能力课程主要学习伦理、护理礼仪、老年公寓管理与运作、沟通与交流、养老保障制度等。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老年护理工作岗位,体现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该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拓展的能力,充分考虑到未来养老市场的发展和学生个人价值的实现。

2.3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即将学生三年的学习期按照“1+1+1”的模式设计。第一年学习通识教育课程,在学校完成;第二年学习专业核心实践能力课程,通过养老机构的临岗见习、协岗实习的方式进行。第三年学生到养老机构进行顶岗实习。

目前护理专业的实习一般按照2+1的模式进行。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在医院顶岗实习。该模式的缺点是:学生前两年集中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脱离,第三年实习时,理论知识遗忘较严重。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职业认同感。通过“1+1+1”三阶段渐进式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接触职业岗位,逐步完成学生―即使学生又是老年护士―老年护士的身份转化。学生专业知识牢固、有责任心、能吃苦,对岗位适应较快[2]。这种模式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并将学习、见习、岗位体验融为一体,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及作用

“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在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学习阶段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完全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校教育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及岗位工作内容融为一体,打破传统学科体系,重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将过程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有机融合,体现工学结合特色,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实践证明,这一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动手能力、职业能力、就业能力方面有良好的效果。但是,这一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细节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今后还需要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实践,使这一模式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老年职业教育篇10

关键词:专业教学课程资源传统工艺就业适应性行业发展

近些年来,职业教育深受国家政策的支持,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来抓,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职业学校要谋求发展与壮大,就要实事求是地结合社会生产力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学,应当始终致力于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时俱进地搞好特色专业,吸引更多的学生就读职校。

地区的职业教育应当为当时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持。藤铁工艺是我县的一个支柱性行业,有着三四十年的发展历史,是个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这决定了我校藤铁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美术专业,这也对学校的专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业教育与初高中阶段教育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不仅仅要“育人解惑”,更重要的是要“传道”与“授业”,所以进行一定的市场调研使学校的教学适应经济发展很关键,这对学生的就业、对专业老师的技能培养和对学校的专业建设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一、职业学校“就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专业教学应当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职业教育实质是就业教育。学校要坚持“市场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课程和专业结构,解决对迅速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缺乏灵敏反映的问题,努力开发能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校本课程,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服务功能。而要使专业教学与市场相适应,就要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要与行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才能使学生学到真正适应工作岗位的知识。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应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具备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三要素(知识、技能和修养)的课堂教学设计必然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就业需要,课程内容定位要准,要能满足学生、社会和企业的需要。我县藤铁工艺行业发展至今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我县是我国农业部挂牌的“全国藤铁工艺之乡”,对此我校创建了藤铁工艺美术专业,但学科的教学很难找到可供借鉴的模式。对此课堂教学要求老师建议与行业建立接轨制度,以就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尽最大努力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适应性。

2.学校相关专业相对应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学校培养的学生要求是多方面的能手,使学生毕业后对就业有普遍的适应性,为行业企业提供“能用、好用”的人力资源。实践证明单一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容易被市场淘汰。比如在我校藤铁工艺专业的培养方向中有一个树脂雕刻与设计方向的专业,2006年以前的就业形势相当好,2007年该专业的就业就碰到了难题,原因是藤铁工艺行业中的树脂配件在新样品开发中被其他材料替换。我校在接收到“学校藤铁工艺行业发展与学校专业建设”课题研究小组反馈的信息后,在2006年就开始调整专业教学方向(把泥塑泥雕课程改为选修课),淘汰了相应的专业课程,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教学失误,所以没有对之后的2008年毕业生的就业产生影响。

3.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要实现与本行业经济发展接轨。职业教育课程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多样性。由于对象、地区、行业、职业等门类众多,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必然趋于多样化;二是应变性。应变性首先表现为对社会有效需求变化的适应,应变性要求一线教学老师的课堂教学有极大的弹性和灵活性。学校通过设立课题研究小组,组织相关专业老师配合行业专家,编写了《藤铁工艺学》《编织工艺》两本乡土教材,形成一部分有价值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教学案例、课例、研究性论文等,很好地实现了课堂与行业的对接。

4.办学必须以教师为主体。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低乃至职教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的高低。人才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建设好与市场相适应的专业。学校要进行师资在实践技能上的培训与进修,就要让教师走出学校进入企业熟悉行业的整个生产流程,要求教师人人有一项技能特长。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要求专业老师不但具有理论方面的知识,而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技能。开展相关的课题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尤其是提高技能水平,拓展发展空间,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可用的专业人才。我校教务处灵活安排课程,由学校主要领导带队把本专业组老师分批次、分科类送到藤铁工艺行业龙头企业中去,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学习与进修,极大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

总之,职业学校的课程目标制定要兼顾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课程内容要直接反映经济发展,教材要弹性化,适应地域性差异;教学方法要多样化,配合学校特色;教学过程评价要与终结性评价并重;教师要逐步具有行业技术专家、教学专家及辅导专家的身份,只有这样,职校的专业才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二、职校对学生技能培养的功能性决定专业教学应当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职业教育课程具有技能主导性特点。职业技能的获得是专业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操作技能与现场能力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重心,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具有应用性,表现为课程内容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职业技能训练,所传授的是能在生产、服务中直接应用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宽泛的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一技之长”。

实践是形成技能的最重要的方法。见习、实习、实践、顶岗等方式是实现理论与技能之间转换很有效率的方式。首先,我校综合利用校园内建设的“藤铁工艺品设计工作室”、“竹藤编织实践基地”和“铁艺制作实践基地”场所,努力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机会;其次,老师转变教学思维模式,真正“把课堂搬到企业,把知识搬到车间”,学生做好工学交替式现场实习与实践,甚至是顶岗实践。这样的方式大多适用于高年级学生,尤其是临近毕业的年级,这种方式能很好地接触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同时能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的人才供需联系,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实践证明效果显著。最后,我校充分利用资源,按照现代企业模式建立校办工厂,让学生与工厂实现“无缝连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场地,真正学到一技之长,从而成为用人单位欢迎的实用人才。

总之,职业学校的终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取就业机会,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所以老师要综合发挥实训实习基地的作用,使学生能直接面对生产、管理、服务的一线岗位,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使其直接融入社会经济生产,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三、行业发展本身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基础

1.行业发展需要有学校技术人才的支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职业教育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服务;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制定地方和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划;要求职业学校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夯实人才地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藤铁行业发展需要人才保证。藤铁工艺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材料多元化、生产流程复杂繁琐,产品的更新很快(一年两次、全部更新)。行业发展本身需要大量的创新设计,创新能力是一个公司保持竞争力的“核武器”,这就需要大量的工艺品设计人才满足行业发展需要。

2.企业劳动力再培训的需要要求学校的专业老师应该成长为技能高手。《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规定“职业教育要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在企业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人和技师,建立学习型企业。对此,我校逐步开设针对藤铁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现代企业管理学》、《简易外贸英语》课程;针对从事化工涂装的技术工人的《化学品的性能与使用须知》;针对特种工艺如电焊工的短期培训等。

为了更好地搞好企业的劳动力再培训,我校注重实施老师培训计划。利用节假日时间,甚至提供脱产时间,让老师“下厂学习”,老师为企业工人提供理论指导,企业工人成为老师的老师,很多老师甚至因此成为企业的得力帮手。

在下厂学习的阶段,老师对藤铁工艺业从竹编,再到藤编到藤铁的产品实物、图像、资料等收集、分析和整理,很好地为专业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素材,甚至带领学生参与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保护和弘扬,这是对我县传统手工艺产业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也是对我县藤铁工艺行业的贡献。

此外,共建行业企业为我们提供了专业办学方向的指导。藤铁工艺同业工会在校企合作方面起到了架设沟通桥梁的作用。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学校聘请了多名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担任藤铁工艺设计和工艺制作课现场教学示范,用于弥补老师某些技能教学方面的不足。

综上所述,作为教学内容的直接负责人,我们要根据藤铁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特点,努力更新教学理念,认真做好教学改革实验,使课堂教学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努力实现学校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了产教结合。今后,我们将保持危机感,苦练“内功”,一如既往地保持与行业紧密的联系,不掉链子,力争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去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朱克忆,张柏森.职业教育课程特点研究综述.2008.

[2]《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

[3]湛红艳.关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教育与职业,2006,(11).

[4]《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项目成果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