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关于建设科技馆的建议十篇关于建设科技馆的建议十篇

关于建设科技馆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7:48

关于建设科技馆的建议篇1

两年间,45套展览从这里出发,巡回全国60个城市,展出196站,超过600万观众在展览中受益。

9月28日,位于奥林匹克公园内的中国科技馆新馆以“回顾与展望”为主题召开新馆建言献策座谈会,纪念开馆两周年。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程东红,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荣誉委员、中国科协常委会决策咨询专委会主任齐让,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出席了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国科技馆党委书记赵有利主持。

中国科技馆新馆开馆两周年之际,为深入思考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展望未来发展前景,中国科技馆广泛征求馆内干部职工、地方科技馆、科普人士,以及社会公众对新馆的意见和建议,短短半个月的时间,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249条,其中较为集中的意见是中国科技馆交通不便,建议增设公交车站;还有部分建议认为应继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做好短期展览开发工作等。

与会人员畅所欲言,就中国科技馆新馆展览开发、教育活动策划、硬件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提升等诸多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从细节处着眼,或高屋建瓴、或平实恳切,为中国科技馆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在听取与会者发言后,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徐延豪表示,非常感谢社会各界本着高度负责任的态度对科技馆未来发展提出的中肯意见,这些意见和建议涉及面广、有的放矢,对科技馆的发展和未来高度关注。他强调,会后将对这些意见和建议认真梳理,落实到馆内工作中,以期为社会公众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新馆两周年纪念是中国科技馆的新起点,我们要切实担负起全民族科学普及的责任和使命,引领中国科技馆界不断进取,开拓创新。

关于建设科技馆的建议篇2

1976年10月,“”被粉碎,“”结束,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全国的档案工作者在揭批“”罪行的同时,纷纷要求为档案工作昭雪,尽快建立全国档案工作领导机构,把全国的档案工作恢复起来。中共中央档案馆向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汪东兴建议,成立中央档案局,掌管全国的档案工作。之后又建议成立筹备机构恢复国家档案局;基层的档案人员给党中央写信,要求恢复国家档案局。1979年1月13日,邹步英、姚锋、郝存厚、费云东、易全金、殷子贤、杨世诚、李景仁、沈正乐9人给中央写信:“我们认为,要改变我国档案事业的落后状态,首要的一条是恢复国家档案局。为此,我们再次要求恢复国家档案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党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全面展开。197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办公厅主任姚依林,第一副主任冯文彬以及副主任邓典桃、邓力群、李质中联名写信给中共中央李先念副主席并转报主席,建议恢复中央档案馆名称和国家档案局,并推荐曾三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兼中央档案馆馆长、张中任国家档案局局长。4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室印发《关于恢复中央档案馆名称和国家档案局的通知》,明确“经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国家档案局已开始恢复工作,中共中央档案馆仍恢复为中央档案馆。遵照中共中央1959年1月7日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的规定,这两个机构,既是政府机构,又是党的机构。”

5月12日恢复后的国家档案局正式对外办公。中央办公厅任命张中为国家档案局局长、党组书记,韩毓虎为第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田风起、李凤楼为副局长、党组成员,郝化村为顾问、党组成员;批准了国家档案局内设10个处级机构、150人编制的方案。中共中央秘书长批准了张中的建议:国家档案局“既是党的机构,又是政府机构;为加强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应规定各级档案管理机构在中央由中央办公厅主任直接领导,在地方由各级党委秘书长直接领导(不设秘书长的县委由办公室主任直接领导)”的体制。

全国档案工作会议召开

中共中央办公厅1979年5月26日发出《“档案工作中主义黑线”等错案彻底的通知》,宣布“1966年,由于中央办公厅改组后的领导同志推行了、‘’路线,把‘主义黑线’等罪名强加在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和全国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同志的头上,在档案工作战线上制造了一个全国性的大错案。现经中央批准,对这个错案予以彻底。”认为“一九六六年中央办公厅发出的两个通知是错误的,应予以撤销。对国家档案局和十七年全国档案工作所强加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应予推倒。各级档案部门必须为因受这两个文件的影响而造成的冤、假、错案彻底,为在这些冤,假、错案中所有受打击迫害的同志公开恢复名誉,对被迫害致死的同志予以昭雪,强加给他们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应予推倒。”

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召开了昭雪大会,为局、馆在“”中被迫害致死的邱兰标、吴善昌、卫文秀、王仲珊、殷仲麒及所有受极左路线打击迫害的同志昭雪。

1979年8月国家档案局在北京召开全国档案工作会议。姚依林、冯文彬、曾三出席会议并讲话;张中在会上作了题为《加速档案工作的恢复与整顿积极开展档案的利用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报告。

会议重新印发了《中央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国家档案局组织简则》,重新确立了档案工作应遵循的原则、体制、方针;再次明确国家档案局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掌管国家档案事务。

会议认真总结了30年来档案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加速档案工作的恢复,整顿、总结与提高,积极开展档案的利用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方针,特别强调:鉴于、“”破坏档案工作的严重教训。为了确保党和国家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保证档案工作人员的权责不受侵犯,着手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法》。

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档案局《关于全国档案工作会议的报告》,要求“尽快地把被、‘’破坏了的档案事业恢复和发展起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全国档案事业进入了恢复和全面发展的新时期。

恢复整顿档案工作秩序

国家档案局一面聚拢被打散的队伍。一面恢复整顿档案工作秩序。大批档案专业人员归队,一、二史馆恢复国家档案局的领导建制,《档案工作》复刊,重新组建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筹备处,建立档案出版社,成立中国档案学会。

为尽快把中央和国家机关的档案工作恢复到原有的基础和规模,国家档案局在抓紧制定新的规章制度的同时,采取了多项措施:

恢复了中央国家机关档案业务研究小组的活动;建立和健全文书处理部门立卷为中心的归档制度。要求迅速恢复机构,配备足够数量、有业务能力的干部,把过去被搞乱了的档案清理好。

198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机关档案工作条例》,为进一步加强机关档案业务建设提供了依据。

对于恢复整顿重点之一的档案馆工作,国家档案局一手抓档案馆机构的恢复和建立、抓基础业务。一手抓历史档案的开放。

1980年全国省以上档案馆工作会议分析了档案馆工作的现状,研究了档案馆机构恢复、人员编制、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配备和训练、经费、库房建设、复制设备等问题,以及按全宗原则解决一部分档案的归属与移交问题,要求把档案馆事业尽快恢复和发展起来。

为帮助各地档案工作的恢复和发展,国家档案局积极与财政部、国家计委、劳动人事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协商解决档案工作发展必需的条件,促成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由国家拨款抢救珍贵历史档案。

规范了中央国家机关档案进馆问题,发出了《中央档案馆接收档案资料试行办法》、《中央档案馆收集资料范围》、《中央档案馆接收档案的标准》。

经过恢复整顿,到1982年年底全国恢复、建立各级各类档案馆2554个,各项业务逐步开展,馆藏增加,保管条件改善,不少档案馆增加了缩微、复制设备;加强了档案文献研究、编纂工作,配合城乡建设、工农业生产、编史修志和其他工作,编辑出版了一批参考资料,受到社会有关方面的好评。

随后颁布的《档案馆工作通则》,突出了档案馆的科学文化事业单位的特点,使其真正成为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

为尽快改变科学技术档案管理混乱的局面,1980年7月国家档案局联合国家经委、国家建委、国家科委。召开了全

国科学技术档案工作会议。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讲话中强调,对科技档案工作“要进行恢复、整顿、总结、提高”。会议研究了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恢复、整顿的任务,提出了要把科学技术档案工作纳入科研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城市建设管理的范围,要在企业、事业的整顿中同时整顿和加强科学技术档案工作,科学技术档案工作必须按专业实行统一管理,要逐步用现代化技术管理档案的意见。

1980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准了《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这是科技档案工作的第一个法规性文件,它支持和引导了科技档案工作稳步向前发展。

企业档案工作一直是结合企业整顿工作而开展和发展的,在全国企业整顿领导小组的支持下,科技档案工作的整顿作为企业全面整顿的一项内容,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检查和验收,顺利完成了企业档案工作的整顿任务。

城市基本建设档案工作是在曾三同志和国家档案局多方呼吁、协调,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关心下建立起来的。到1983年,全国省辖以上城市大部分已建或在建城建档案馆。同时,国家档案局重视基本建设尤其重点工程档案工作,1982年10月20日广州石油化工厂竣工验收,国家档案局科技档案处派人作为国家验收委员会成员,参加验收工作,表明档案作为工程建设的组成部分已被认可,工程档案在工程管理、运行、维修工作中的作用已被初步接受。在按专业管理科技档案工作的体制下,经过恢复整顿,科研档案、农业档案等以及高校科技档案的管理都有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关于建设科技馆的建议篇3

[关键词]高职图书馆;现状;发展建议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4.18.080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4)18-0131-02

高职图书馆在高职院校中扮演着为学生解答难题、拓宽学生文化知识的重要职能,同时它也是人类文化教育继续传播的重要的教育机构。在当今的高职教育取得可喜可贺的发展成果中,图书馆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和壮大,图书馆在发展中也遇到了诸多的瓶颈问题,这些存在的瓶颈问题严重制约着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对此,本人结合高职图书馆的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性的策略。

1从目前高职图书馆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

1.1图书馆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

图书管理人员对于读者起到了引导帮助的作用,对于图书馆的未来发展也起到了更重要的作用。当今,部分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队伍素质低下,很多管理人员大多数都是教师从教学岗位上转过来的,有的管理人员还是大学生,其业务能力很差,他们根本就没有从事过图书馆的管理工作,更没有参加过正规的图书馆管理培训,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服务工作。可见图书馆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这样的管理队伍专业素质不高,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对于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根本就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1.2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率很低

图书馆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得好坏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好坏。在当今的部分各大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中,有些馆藏资源利用率很低,对于教师在教学上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对于教学研发来讲也没有起到参考价值的作用。这主要是由于高职图书馆在管理的过程中重储藏,忽视了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另外,有些图书馆采集的书籍对于来老师和学生来讲根本就没有起到参考的作用,只是一些出版社发行的书籍等。总之,图书馆馆藏资源结构单一,利用率很低,严重影响着图书馆未来的健康发展。

1.3高职院校缺少资金投入,导致图书馆基础建设不完善

一直以来,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方面投入了很多的资金,却忽视了图书馆的基础建设。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对图书馆缺少相应的资金投入,导致图书馆的基础设备设施、馆藏资源文化老化,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明确,仍处于落后状态。例如,很多图书馆的馆内面积小、基础设备陈旧、座位数量极少等等。随着,科学教育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由于高职院校缺少对图书馆资金的投入,导致图书馆规章制度落后,基础设备陈旧,图书馆根本就不能适应社会时代的快速发展。

2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建议

2.1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丰富馆藏资源来完善图书馆的基础建设

现代图书馆建设必须将图书馆资源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处理,在管理过程中实现自动化、标准化,从而提高检索效率以及服务读者的效率。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其软硬件环境的现代化,尤其是图书馆功能不完善的转制学院,其在图书馆场馆建设、图书资料建设、网络系统建设等方面要加大投资力度,在馆内配备相应的现代化设备,使馆藏资源实现电脑化管理。另外,高职院校还要根据本校的学科发展规律以及方向来制订一套系统的、可行的藏书计划,确保图书馆资源的完整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根据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及时优化馆藏资源的结构。另外,高职院校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读者的需求来优化馆藏结构,文献收藏力求全面系统,确保重点学科、专业方面文献有一定的量和较为合理的比例,来适应高职院校的需求。高职院校图书馆只有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以促进图书馆管理全面创新为着眼点,整合再造图书馆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数字化、服务方式网络化和检索手段的智能化,为加快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

2.2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合格的队伍,是办好图书馆、发挥图书馆作用的决定性条件。现代化图书馆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高职院校图书馆在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应做到,把好图书馆工作人员入口关,新进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有较高的专业学历、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并具有适应未来发展的潜力;把好现职人员的在职培训,全面提高文化素质,达到较高学历;还应开展全员培训,重点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应用,努力提高外语水平和特殊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把好不适应岗位的工作人员的分流关。使图书馆所有人员都能适应现代图书馆的需要,为图书馆的建设培养人才。

3结语

高职院校的图书馆要想跟上当今社会时展的步伐,一定要认清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只有认清局势图书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本身的作用。本文只是对高职图书馆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建议做了几点浅薄的探讨,对目前高职图书馆的现状来看,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建议发表了自己几点粗浅的看法,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有更大的帮助,进而发挥图书馆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仇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图书馆建设,2005(5).

[2]孙林山.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刍议[J].图书馆论坛,2003(2).

[3]何瑜.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策略[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6).

[4]李东林.内行明白人:近期未来大学图书馆馆长角色定位[J].河北科技图苑,2006(1).

[5]林安.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若干问题[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6]王英哲,程艳艳.高职院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与共享[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

[7]李永佳.浅谈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

关于建设科技馆的建议篇4

关键词新升本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andexplorationofSettinguptheSubjectLibrarian

SysteminnewUndergraduateUniversities

——takingtheRailwaypoliceCollegeforexample

XiaoQian

(LibraryofRailwaypoliceCollege,Zhengzhou,He'nan450053)

abstracttakingtheRailwaypoliceCollegeasanexample.thispaperanalysistheproblemsinthepracticeandexplorationofsettingupthesubjectlibrariansysteminnewundergraduateuniversities,throughconductingthesubjectlibrarianservicesinthecollege,andproposessomesuggestions.

Keywordsnewundergraduateuniversities;library;subjectlibrariansystem学科馆员制度是指,图书馆为延伸其服务功能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指派学科馆员与某一学科或院系进行对口联系,负责该学科专业资源的组织、加工,提供该学科的资源导航,主动为该学科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源服务并进行用户教育,即为特定读者提供深层次针对的相关规定。①学科馆员制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延伸,也是目前主动服务的主要形式。

学科馆员最早产生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型图书馆。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50多所高校图书馆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最早试行这一制度的是清华大学图书馆(1998年),随后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少数研究型高校图书馆逐渐推行这一制度,在促进馆藏资源建设与利用、优化读者服务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十几年来,虽然关于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研究论文达1700余篇,而真正实施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图书馆并不多,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铁道警察学院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于2009年开始试行“系馆联络员”制度,主要开展与专业系部的沟通与联络的被动咨询和主动宣传服务,经过2010年的调研,考察我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可行性后,于2011年正式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并逐步尝试开展更加深入并有针对性的服务。

1我馆现有馆员情况

(1)从职称结构上看,在我馆15名正式职工中,干部有10人,工勤人员5人,干部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馆员有3人,占我馆职工总人数的20%;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馆员有5人,占我馆职工人数的40%;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馆员有1人,占我馆职工人数的6.67%。从总体上看,我馆现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馆员已占全馆人数的60%,已经具有开展学科馆员工作的能力或条件。

(2)从专业背景上看,具有法学专业背景的馆员有1人,占我馆职工人数的6.67%;具有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知识背景的馆员有8人,占我馆职工人数的53.33%;具有社会科学其他专业知识背景的馆员有1人,占我馆职工人数的6.67%;其他工勤人员5人,占我馆职工人数的33.33%。我馆现有的10名馆员在文献信息资源组织与利用方面可以基本达到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要求,在对应系部专业知识背景方面稍显欠缺。

(3)从年龄结构上看,目前我馆具有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馆员,30~40岁之间有4人,40~50岁之间有5人,共占我馆职工总数的60%,综合工作经验、个人阅历以及在系部间的沟通能力,现有的馆员队伍老中青馆员兼具,年龄结构相对合理,并有一定活力。

(4)从学历结构上看,目前我馆具有硕士学历的馆员有3人,占我馆职工人数的20%;具有本科学历的馆员7人,占我馆职工人数的46.67%;其余5名工勤人员,占我馆职工人数的33.33%。我馆职工的学历结构基本符合国家教育部《普通高校图书馆工作规程(修订)》中的相关要求。

结合前述职称、专业及年龄情况,笔者认为虽然现在具有中高级职称的馆员中,高学历者相对欠缺,但其中不乏长期以来在业务岗位不断钻研并深入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具有一定深度理论研究水平者。另外,具有本科学历的年轻同志正在努力争取进修本专业及学院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学位课程(或硕士学位),证明我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不但具有现实基础而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前景。

2学科馆员制度在铁道警察学院实行情况

根据学科馆员制度理论及实践探讨的文献,学科馆员应当发挥的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四大主要方面:(1)图书馆与院系(部)之间联络的桥梁。(2)图书馆馆藏建设及优化与提高服务工作质量的参谋和顾问。(3)学科信息资源的组织者和传递者。(4)促使学科信息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的宣传者和教育者。②参照上述内容,我馆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将初级(含)以上职称馆员分别确定为各系馆学科馆员,并及时开展了以下工作:

2.1与各系部进行联系

我馆首先将初级(含)以上职称馆员分别确定为各系部学科馆员,并在有人事变动时进行了及时的调整。在开展系馆联络工作中,学科馆员分别向对应系部的领导汇报了我们开展此项工作的目的、意义及作用,争取系部领导对学科馆员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其次,确定了系部中与图书馆学科馆员对应的系部联络员,以保持与系部间的长期有效联系。我们将所有学科馆员的联系方式进行公布,请广大教师及时将自己在文献信息和图书馆利用方面的需要、困难及时通告我们,并保证问有所答、询必有果,力争扮演好图书馆与系部之间联系桥梁的角色。

2.2成立图书馆工作委员会

在2011年3月我院成立了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并召开了第一届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铁道警察学院图书馆工作委员会条例(暂行)》。明确了初步建立“学科馆员——图情教授”制度、提升馆员队伍素质,加强与系部沟通交流,创新服务模式和提高服务质量等工作重点。收集到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委员在图书馆近两年文献采购方案,与系部间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图书捐赠方案和图书馆流通服务等各个方面提出的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3积极征求系部对馆藏建设上的意见并及时反馈处理意见

本着尊重读者需求,“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我馆加大了教师参与图书采购的力度,保证每次现场采购图书均有2名以上系部专业教师参加,并针对学院不同时期工作重点和图书馆馆藏建设不同侧重点,合理地、有选择性地邀请不同系部教师参加图书现采。对日常收到的读者对我馆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建议和意见进行了针对性的处理:(1)对我馆已收藏的文献,而读者因为不了解情况提出的增补建议,具体指出其在我馆的收藏情况及馆藏位置,提请其直接借阅。(2)对我馆的确没有收藏的专业文献,结合读者实际需求及图书馆文献采购经费的承受能力,尽量查出其在全国范围内的发行情况,及时予以补配,完善馆藏文献。(3)对读者提出增补的虽然缺藏,然而价格过于昂贵的文献,及时向读者做出解释,同时记录在案,考虑在经费允许时予以补配。(4)通过校园网和读书荐购系统对每一位提出建议或批评的教师、学生均及时反馈相关的处理意见。

2.4根据读者建议及实际需求,改善、充实了相关业务工作

(1)及时新书通报,并在新书通报中增加详细的“图书查找方法”。在图书馆改扩建调整书库位置后,及时增加新的馆藏借阅位置,进一步方便读者利用馆藏资源。(2)在每学期的新生教育活动中,对馆藏资源及其利用进行推介和宣传。在每年读书月中,开展资源建设互动荐书和数字资源利用讲座等活动,旨在使读者能更好地从总体上了解和使用图书馆的资源及开展服务。

3我院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实行中存在的问题

(1)学科馆员制度缺少馆内统一协调和管理。在了解我院学科、专业设置及发展需求后发现,许多工作还亟待开展,以使学科馆员的工作质量与水准明显区别于一般馆员,而非主要忙于查缺补漏,被动工作。在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过程中,图书馆的许多业务工作中出现很多需要全馆统一协调、统一管理、统一采取措施的问题。

(2)学科馆员服务层次较低,停留在与系部联系层面。我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着重强调对系部的宣传和沟通的作用,在采纳系部教师对馆藏资源建设的专业性意见上效果明显,但在与系部间的科研合作,和对教师教学改革研究等紧扣学院发展的学科性较强的领域涉及很少。学科馆员的服务内容应侧重于与专业读者的交流,帮助他们发现和提供更多的专业资源和信息导航,深入读者的科研或教学活动过程中,为其科研和教学提供针对性很强的信息资源。

(3)我馆学科馆员专业素质较低。作为一名合格的学科馆员,必须接受过较系统、正规的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教育,或至少具备与该学科领域相关的一定的工作经验。③学科馆员一般应为学历和职称较高的并且具备一定科研素质的馆员,不仅是简单的信息资源与读者之间的中介,也应当是知识的创造者,他们应能组合整理分散的片断信息,并产生出新的信息;他们应具有综合分析能力,能提供正反两方面的学科咨询建议,使读者获得更准确的学科咨询服务;同时较强的判断力、精确性、条理性也是参考咨询人员必备的素质。

4关于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议

我院办学层次提高后,图书馆如何满足学院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等一系列工作对信息资源的更专深、更个性的需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逐步建立并有效开展学科馆员制度不啻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而相对于处在发展阶段的新生本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上,我院图书馆都尚处于起步阶段。我院对图书馆发展关注不够、图书馆复合型专业人才匮乏、管理服务理念过于传统、现代化技术水平较低等诸多问题都制约着我院图书馆对学科馆员制度的推行,因此我院图书馆需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学科馆员制度的逐步完善。

本文系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校级教研项目“学科馆员制度服务高校学科建设途径的研究(编号:JY2012019)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

①陈宇旸,李剑.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6(10).

关于建设科技馆的建议篇5

江苏苏北地区图书馆,既有政府主办的市、县(区)、乡镇等公共图书馆,也有教育、科研、行业机构兴办的行业图书馆。每个图书馆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隶属关系不一,彼此独立,形成了“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苏北地区图书馆在馆舍配置上,缺乏对图书馆服务的人口覆盖率和地域辐射度的考虑,文献资源配置失衡。由于各类图书馆分别隶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分灶吃饭、各自为政、相互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协作,催生了“小而全”的办馆模式,导致图书馆文献资源重复采购,业务工作重复劳动,现代化设施重复建设等现象,而无更多人力投入到文献开发、数据库建设、联合检索、参考咨询等深层次业务上,使区域图书馆整体效益不能充分发挥,造成资源的重复浪费。

服务全社会的建设理念

图书馆服务全社会是针对区域内图书馆发展不均衡、资源分布不均状况,提出的一个新概念。该理念源于东莞区域图书馆集群理念,是总分馆制、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在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上的表现形式,是为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图书馆服务联合体是以若干图书馆为主体,联合相关信息资源系统,根据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工作程序,实现一项或多项合作功能的联合体。

图书馆服务全社会的最大优势在于,不改变各级图书馆现行行政体制,而是通过理念和技术突破,将地区图书馆间所有数据进行统一集中存放。除中心图书馆配备服务器设备外,其他成员馆只要申请加合体即可成为加盟馆,共享资源。这种模式更加符合国情,因而被广泛采用。采用后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得到了几何级数的提升。

服务全社会的价值取向

苏北地区图书馆三大系统(公共系统、高校系统、科研系统)的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公共图书馆尤其薄弱。两年一次的图书馆学会学术调研活动,让各级图书馆的领导与专家普遍感到基层公共馆与高校馆之间在办馆理念、硬件建设与队伍素质上的差距。面对这种状况,高校馆牵手公共馆,通过图书馆联合体这一平台,展开多方面的合作,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图书馆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出的科学选择。

图书馆服务联合体是一个跨行业、注重服务体系研究、具有实践价值的系统工程,以覆盖全社会作为重要目标。在图书馆服务联合体的构建过程中,应努力推进基层馆的分馆建设,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构建以市、县(区)级图书馆为中心,以村(社区)图书馆、流动图书车为基础,以高校、科研、企业系统图书馆加盟为保障,配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建设,最终建成覆盖全社会、城乡一体、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管理规范的新型图书馆系统。

服务全社会的建设模式

服务全社会首先应重建服务理念,树立以人为本、服务地方的文化服务理念,树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的先进文化理念,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的文化教育理念,以兼容并蓄为宗旨的文化创新理念;其次,重塑服务模式,从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扩展,从馆内封闭式向馆外开放式扩展,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扩展,从综合服务向专题、特色服务扩展;最后,重造服务功能,从馆藏固态文献服务向网络数字资源服务延伸,从精英服务向为大众服务延伸,从局地服务向全社会服务延伸,从经济效益化服务向社会公益化服务延伸。

苏北地区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模式是采用签订资源共享协议和委托代管的总分馆模式,将分散的、隶属关系不一的城市公共馆、高校馆、科研馆、企事业单位馆整合成相对固定的、联系紧密的图书馆网络组织。在组织内部建立了统一的规划、技术标准、工作流程和服务。基于计算机网络共享系统,形成纵横交错,脉络贯通的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图书馆服务以各成员馆共同约定的资源共享协议为行为准则,即联合体是在各成员馆地位平等、合作共赢、利益互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受协议制约的组织实体。各类各级图书馆不改变行政隶属,以自愿为原则,通过签订协议参加联合体。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体制内资源共享协议,此种形式适宜建制较为完整的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二是分馆延伸管理型,即科研、机关、企事业单位图书馆或新建图书馆,由其主管部门委托中心馆筹建与管理,从而以规范化的分馆形式参加联合体图书馆的合作。

建立一个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负责联合体规划、组织、协调与管理,并相应建立业务管理中心,即文献采编中心、计算机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构建一个分布式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以联合体中心馆为核心,各成员馆加盟,中心馆负责系统的组织、指导、协调与技术保障工作,提供门户网站服务,各成员馆承担文献信息传递等服务功能。

服务全社会的配套政策

服务全社会首先要明确建设主体,联合体图书馆建设应明确各级政府为实施主体,文化主管部门和各成员馆要切实担负起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职责;完善由文化宣传主管部门负责的联合体图书馆项目建设规划、组织协调和考核评价工作。其次,完善投入机制,保障联合体图书馆建设经费,形成持续投入机制;建设发展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补助街道、社区分馆;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联合体图书馆服务建设,确保图书馆服务真正得以普及。最后,合理配置资源,按照国家出台的《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和《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设公共图书馆,按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设置公共图书馆。

服务联合体的功能定位

关于建设科技馆的建议篇6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205)

摘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图书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人们在这里可以接受终身教育,同时,图书馆也保存了人类文化知识遗产,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的文化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图书馆档案管理包括档案收集、保存、传播、开发与利用等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高校图书馆一定要加强图书馆档案管理.档案要集中统一管理,以维护它的完整性、真实性.档案的管理要有专门人员负责,对归档的材料要及时鉴别整理,并且要定时检察、收集.本馆各部门及工作人员应积极主动提供有关归档材料,保障档案工作顺利进行.现在还有一些高校的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还是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有待改进.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13-02

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图书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它真实地记载着图书馆的发展情况和发展历史,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图书馆的现状,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料.所以,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既要立足于现阶段的条件状况,也应该着眼于今后的发展,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和最新的技术手段把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提升到全新的高度.我们要用新的思路,新的方式方法来引导我们的档案管理工作,那些陈旧的观念,不适合工作发展的思路,甚至是阻碍工作因素,我们都要摈弃,只有这样学校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才能迅速建设起来,才能让图书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一、图书馆在高校所处的地位是文化与精神的象征,是师生们崇敬的地方,这就要求图书馆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对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水平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所以说为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一定要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又是图书馆工作极其重要的部分,体现着该图书馆的水准,也反映这该学校办学水准.在社会进入信息化以前的图书馆由于获取信息途径和数量有限,资料没有现在的丰富,再加上管理人员少,很多时候由办公室办事员一类的工作人员兼职档案员进行全馆档案管理工作,造成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成效底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档案工作要敢于破旧创新,用新的思维、新的管理模式、新的技术来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进行.近些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普通高等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等学校办学水平不断地提高,图书馆规模也是得到很大的扩大,图书馆的工作要求和作用范围也在增大.为了使图书馆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中发挥出与之相对应的的重要作用,建立一套完整的适应当今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档案管理体系,是保障学校教育自身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推动国民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符合深化教育改革的方针的.通过对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了解和研究,我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面:首先是领导层面,鸟无头不飞,一个单位或者是部门工作具体开展得怎样与该领导领导水平是有直接关系的.一个部门可能不止一个领导,但是档案工作必须指定一个领导负责,负责的领导要对档案管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发挥领导的作用,档案管理看似单调,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涉及面广的工作,领导容易犯的错误是过分的依赖各部门的档案管理者,导致工作缺乏组织和系统性,主管领导也应该参加各种培训,加强加深对档案工作的认识,提高管理水平,调动可以调动的资源为档案工作服务,遇到棘手的问题还可以请主管校领导出面支持.第二级管理:图书馆应该培养出专门管理本部门档案的人员,由专人负责,责,保任心更强证了档案的安全、真实、完整.档案管理员要完成全校各部门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档案管理员还有上传下达的作用,把学校的一些档案管理方面的举措传达到学校各部门.第三级管理:就是档案的来源.就是要把全校各部门都动员起来,把档案信息全面、真实、及时、详尽的了解收集在一起,分门别类统一归档到图书馆的档案里面,为了确保各种资料能准确、真实、及时的反馈到图书馆的档案库,图书馆档案管理人员要及时经常的与学校其他各部门的档案管理员接洽沟通,如此形成了档案管理的第三层.一般情况下,学校各部门的档案员通常是由各部门办公室室主任、干事、或者是党支部书记担当,来负责本部门范围内的档案材料整理上报工作.高校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一步一个脚印的工作,图书馆档案管理三个层面的建立是图书馆档案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这样坚实的前提和基础,再加上技术上的创新应用做动力和管理机制上的变革创新作保障,另外还有档案工作者努力工作、积累经验、求实创新,相信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崭新的局面即将出现.

二、高校图书馆的档案大致有纸质文件档案、电子档案和其它种类的档案也是非常多.这项工作的材料分文书档案和业务档案两类,材料形式主要有:纸质文字材料、图纸、图表、照片以及电子形式.它不仅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图书馆的现状,还能客观真实地记录着图书馆过去的成就.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甚至是枯燥无味的工作,但是这种枯燥无味的工作却不能出现差错,因为档案的作用是供读者查询的,是不能有错误的.所以要按照档案部门的要求,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按部门、内容等科学分类.图书馆文书档案按类别归档,归档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行政类.学校以外上级主管部门发文、学校内部分发的文件.上级主管部门文件:政府主管部门下发至我馆的文件.校内文件:学校以及其他职能部门下发至我馆的有关文件,包括会议决议、各部门的规章制度等.本馆文件:图书馆内部的有关决定事项,规章制度等.规划计划:本馆制订的长远规划和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学校各部门、以及图书馆所做的工作总结.报告及批复:本馆向学校及有关部门递交的请示报告及批复意见.二是业务类.包括各业务部门的报表、工作日志、各类活动等.来往信函:我馆与外单位有工作关系时产生的信函.业务工作:有关我馆各项业务工作的有关材料,如计算机、检索课、书友会等.大事记载:随时对本馆发生事情进行的记录,收集有关报刊对我馆的报道.会议文件:我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会议材料,本馆主办的有关会议材料,我馆人员参加校外会议的材料及递交的论文,本馆各种会议的记录.三是设备类.馆舍资料:有关我馆建筑、内部改建的有关资料,以及内部布置的资料.设备家具:有关我馆设备、家具的购置、制做等方面的资料,以及设备维修记录.四是人事类.包括职称晋升、考勤、考核、职工培训及进修情况等.单位人事档案收集整理之后分类归档,以便日后查找.机构人员:我校图工委、图书馆机构的情况及人员名单,人员进馆离馆情况.晋升材料:有关我馆人员晋升、评职称的有关资料.统计资料:各部室上报的统计数据和全馆汇总的资料,以及我馆上报的数据资料.考勤资料:各部的考勤表及有关材料.考核评估:对个人、部室考核的有关材料,上级对我馆进行评估的有关材料.成果记载:我馆人员出版的著作、在报刊发表的论文,以及其它科研成果的记载.奖惩记载:我馆人员获得奖励的材料和受处分的情况.建议意见:对改讲我馆工作提出的各种书面建议或意见.另外,根据归档材料的实际情况,可增设一些其它类别.

三、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的获取显得尤其重要,信息技术现在已经发展为一项产业,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亮点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面对着这样的一种社会形势,高校的图书馆应该深刻的思考如何乘此良机将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搞上去.图书馆信息化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着图书馆在高校中所处的地位,更关系到图书馆将来的发展和兴旺.在新技术革新的时代,档案管理工作的性质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将导致档案文件的数量更加庞大,内容更加丰富.改革与发展是并存的,当然这种改变也给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发展机遇.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要抓住这种历史机遇,在探索中不断求实创新,才能把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做得更好.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顺应时展要求是提高档案信息服务水平与推进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社会化的必然选择.改革会碰到许多的新问题,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在变革中所面临的问题,是要如何运用数据库技术、高速扫描技术、数据压缩技术等技术手段将档案资料信息化,将传统介质文件比如纸质文件资料、图片等和视频信息资料归档保存为方便读取的电子档案,系统组织成具有详细目录与内容的档案信息库.档案管理信息化建立需要图书馆各个部门的材料汇集.收集和汇总后的档案材料经过科学的手段分类加工成为各项数据信息,然后把档案资料录人计算机,建立完善电子档案信息库,这样将会提高图书馆档案资料的存储读取与开发利用档案信息的能力,如此便实现图书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通过对档案材料的信息化对各种资料的分类归纳也会起到促进的作用.光有了电子资料还不够,资料信息不光能让本单位的人查阅,还要能够面向社会、造福社会,为教育的社会化出力,这才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档案资料信息化的另一个重点工作就是建设为用户提供数据服务的档案网站,档案网站是通过互联网在公共信息服务网站上建立的专门提供数据服务站点,它一般是以主页访问方式提供相关档案服务和开展相关宣传.档案网站的主要功能有三项:服务功能、宣传功能、交流功能.为了提供用户优质的服务,网站的管理要有专人负责,网站上的资料要详细、全面,类容要有深度,要有自己的特色,更新资料要及时,要能够提供下载服务.档案网站还是档案部门联系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要让信息的提供方与数据的使用方能够有很好的交流,要让信息得到及时的反馈,所以应安装档案管理软件,让用户的观点,建议及时的反馈到网站的管理者面前,为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能提供有用的有价值的建议,让档案管理工作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目前还是有一些图书馆领导能不够认识到档案信息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为部门档案管理是次要任务,这种理念是不符合社会的发展的.本人写此文就是要抛砖引玉,引起共鸣,和大家一起努力来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档案管理工作,这才是本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振江.浅谈企事业单位档案的创新[J].中国档案,2006(6).

〔2〕朱兴明.我校图书档案信息效益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6).

〔3〕何晓威对高校图书馆档案工作的几点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1999(6).

〔4〕曾民生,林乃杰,沈雯.图书档案γ辐照消毒[J].深圳特区科技,1996(01).

〔5〕陆汉荣,钱万里.苏州大学图书馆;新形势下图书档案情报一体化的若干问题[J].江苏图书馆学报,1997(03).

〔6〕李君,张久波.大专院校图书档案为教学服务的思考[J].黑河科技,1995(02).

〔7〕张同梅.谈“7”的乘数效应对图书档案服务的启发——兼谈品牌战略服务[J].兰台世界,2007(24).

〔8〕肖丽.宋代官方图书档案及文化教育的作用[J].档案管理,2009(02).

关于建设科技馆的建议篇7

关键词:新一代图书馆

图工委

管理系统

分类号G250.7

Doi10.16603/j.issn1002-1027.2016.06.001

图书馆在面临日益增长的数字文献资源以及读者更高的服务诉求下,管理系统面临整合升级,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呼之欲出。但是在新兴的学术生态系统中,图书馆应该如何自我定位,又该具有怎样的特征和功能,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服务图书馆工作,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的图书馆系统该如何发展等,诸多围绕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的思考已经成为关心图书馆发展者热议的焦点。为分享优秀高校图书馆管理系统升级换代的经验,破解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面临的难题,归纳图书馆变革下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高校图工委)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年会于2016年6月2日在重庆大学图书馆召开。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近30所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馆长及图书馆服务商代表参加了会议。教育部高校图工委主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在会议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现阶段正处于图书馆转型的关键时期,现有的图书馆管理系统跟不上高校的发展,急需更新换代。究竟怎样的系统适合当前中国图书馆的发展,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又该具有哪些特征和功能,是这次会议研讨的重点。朱强馆长认为,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应该是开放的、可定制的、功能灵活、支持个性化开发。图书馆应该联合第三方机构一同开发系统,解决学术成果资料中学者、机构的认证与识别,数字资源的维护与共享、系统的更新与完善等问题。朱强馆长强调,当前图书馆对其管理系统的发展无话语权,系统与数据开发商对数据库和系统的垄断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图书馆的发展,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组成联盟,自主研发服务系统,加大自和议价权,从根本上改变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现状。本文通过对参会高校图书馆馆长与数据商代表所作L獗ǜ婧脱刑帜谌莸墓槟捎胱芙幔意在分享发展理论与实践经验,破解发展难题,创新思维模式,描绘出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雏形与未来,为各高校图书馆今后开发与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和构建网络服务平台提供参考。

1.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分析

1.1超越集成图书馆系统:图书馆的新角色(Be-yondintegrateLibrarySystem:Library'sRoleinemerging)。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图书馆馆长王雪茅首先通过帆船的进化演变史引出图书馆服务系统的革新不应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更应该是本质的变革,就像蒸汽机最终代替风帆成为船只前行的动力。图书馆原本建立在以纸质印刷为基础的工作流程系统已随着数字资源大规模的崛起而发生彻底改变。那种基于印刷的依次从获取、组织、发现、宣传到保存的单向工作流程,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新兴学术生态系统中已被创造、修理、收集和使用四个密不可分的环节所代替。其中,创造环节的主角是学术成果的作者,修理环节则是由出版商和其他组织机构对原始学术资料进行加工出版,收集环节主要由图书馆完成,将学术资料永久保存,使用环节又回归研究人员、学者、学生和公众,以此促进新学术成果的产出,然后重新启动新的学术生态系统循环。

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新的学术生态系统循环速度越来越快,图书馆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清晰的定位将决定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数字技术与创新、人力资源、空间资源和数据信息知识这4个方面的转化将是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重点。最后王雪茅馆长总结:图书馆应重点从组织、战略规划行动和探索、人员岗位知识和技能、心态和文化、程序和操作、市场营销及推广、财政资源、基础设施等图书馆发展所涉及的各要素进行管理系统集成,最终使集成化的图书馆系统走向集成化的图书馆应用。

1.2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兰州大学图书馆馆长沙勇忠详细讲解了信息技术的发展简史、具体定义、体系、应用层面和发展趋势。他指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应用先后经历了由最初实现采购、编目、流通典藏、连续出版物等各项传统业务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向网上电子文献信息服务的方向发展,再到现在的数字图书馆阶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几乎遍布图书馆所有日常业务,社交网络、无线射频、触摸屏、3D打印、oCR(光学字符识别)、VR(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已经成为图书馆实现其价值的主要驱动力。

现阶段驱动高校图书馆技术应用的关键趋势可分为近期趋势:以提升用户体验的价值,移动内容的优先与传播为目标;中期趋势:学术记录的发展本质,提升对研究数据管理的关注度;长期趋势:提升研究内容的可访问性,反思图书馆空间。沙勇忠馆长认为,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应集中体现在5个方面:(1)技术应用更加广泛;(2)技术系统的集成化发展;(3)智能图书馆技术的探索;(4)计算技术的深入应用;(5)个性化服务技术的推广。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开发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何将更多、更好、更有用的信息技术用于图书馆,促进发展、创新模式、提升质量将是未来图书馆的工作重点。

1.3需求驱动的图书馆系统发展思路与实践

重庆大学图书馆馆长杨新涯以资源、管理、服务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思路介绍了重庆大学图书馆从2006年开始通过我的书斋、aDlib3和弘深搜索发展起来的服务系统体系。2014年重庆大学图书馆按照用户层、服务与管理层、资源层、评价与分析层这4个层次对服务系统进行调整和简化,以图书馆总服务台、移动图书馆平台、智慧门户为重点,构建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服务平台。关于最核心的图书馆智慧门户,他指出图书馆业务离不开文献资源,电子资源服务的现状仅表现为网站上各数据库商列表,是以“库”为粒度单元的服务,国内外一共有上百个数据库,读者体验很不方便。在行业的发展史上,从“跨库检索”到“发现系统”,都没能改变现状。受限于平台技术、版权观念等因素,图书馆没能实际拥有和掌控数字资源。因此新一代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应该广泛收集数字文献资源的元数据,通过读者行为分析研究,制定个性化服务,为读者提供更加精细的应用场景服务。

现今的图书馆行业正在从“面向资源”到“面向服务”进化。面向服务的能力提升和转型,迫切需要新型的业务平台。新型资源门户的目标并不是简单地合并成一个大库提供搜索,而是要继续把海量数据资源转化为更加系统具体的服务内容。如提供科研专题服务内容,提供教学课程服务内容,提供基于读者行为的智慧推荐内容,提供院系所需的数字分馆服务内容。随着“双一流”建设的开展,大学之间的差异将越发明显,大学图书馆未来会成为各具特色的大数据服务中心,直面本校的教育科研需要,把数字图书馆融入数字校园里面去。因此,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特征应该是以资源为基础,以服务为核心,不断利用更多新技术,如移动平台、社交网络、大数据分析、游戏式学习、体感技术、二维码、慕课等,为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阅读体验。在新系统的开发中,要高度整合服务和资源,消除读者使用障碍。

1.4我们需要怎样的图书馆服务系统

资源环境的变迁使图书馆的业务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信息技术的进步又促使图书馆不断丰富和改进自身业务,因此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图书馆人所面临的难题。清华大学图书馆窦天芳副馆长以本馆的管理系统为例,通过介绍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建设思路、项目组织、进展和问题与展望,描绘了国内顶尖高校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现状与未来。她指出信息系统的建设阶段性地满足了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开始逐步适应资源和环境。但是这种重建设的历史阶段势必忽略系统建设的规范性,给系统管理带来系列问题,诸如重复建设、缺乏整体规划、系统架构缺乏层次、互操作消耗大、数据一致性差等,这些问题甚至影响了图书馆服务的整体性及系统性。

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应该以强化信息系统分层建设为思路,推进数据建设与数据展示在逻辑上分离的建设模式,重视需求分析,以需求分析作为业务逻辑层(中间层),实现从资源/数据到精准的、更有表现力的服务,最终达到利用信息技术灵活部署各项服务的能力。具体到点,她认为下一代图书馆目录系统应具备对流程的管理和全媒体的管理能力。在资源管理方面应该支持全网域资源聚合、全媒体一体化的资源管理,以多来源、专业化、细粒度的知识对象,共同编织一个美妙的知识关联网络。流程管理则应该支持订购一揭示一服务一统计一评估的全流程管理,解决效率问题。同时系统应该开放互联,支统数据共享和系统集成,以互联网思维保留连接世界(toUCHGLoBaL)的可能,解决合作问题,提供多终端适配、多层次的服务响应,支持与表现层的逻辑分离以及无缝整合。

1.5从“kualioLe”到“openLibraryCommunityForum”

现有图书馆管理系统已跟不上高校的发展,图书馆系统已经不是简单的集成系统可以覆盖,而是一个综合的技术生态系统。然而没有哪一家图书馆集成系统公司可以承担所有图书馆功能的开发,在图书馆对已有管理系统的发展没有话语权的当下,图书馆应该从一些成功的开源软件得到启示,自主建设开放可定制的管理系统才应该是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的未来。深圳大学图书馆馆长陈大庆指出,高校的教学、科研、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方法都在变,现今的图书馆管理系统无法适应电子资源利用、关联数据开发、开放获取、科学数据管理等业务的变化。高校图书馆应该自主设计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将其建设成为由大学图书馆主导,支持广泛的学术信息,与校园网应用和外部商业系统集成,提供工作流程设计,具备信息管理能力,同时支持广泛的联盟合作。陈大庆馆长详细介绍了基于RiCe的KoLe系统架构和Kuali对象连接与嵌入(oLe)系统的各功能模块,以及深圳大学图书馆oLe系统的开况。他认为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应该开放系统架构,以适应越来越多的、未知的、耦合的功能模块以及第三方系统,以此覆盖绝大部分资源,成为即时更新的知识库,并且满足图书馆联盟协作的功能需求,以支持多租户的软件即服眨Software-as-a-Service)。

1.6面向“数字校园应用服务”的下一代图书馆系统

本次会议还邀请了部分数据商代表,一同为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献计献策。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马磊指出,单纯的资源提供商和单纯的服务系统提供商发展到现在都遇到了瓶颈,厂商也必须跨界。如何将资源和服务有机地连接,来解决图书馆的个性化需求,将是厂商未来的发展目标。图书馆的核心业务离不开资源,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服务现状是以“库”为粒度的粗放服务,各个平台上的封闭数据不可重用,制约了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同时,数字图书馆现有的服务应用是数据库商各自为政,图书馆缺乏自己的服务应用平台。高度整合数字资产管理、读者管理、服务应用管理3大模块,打造图书馆业务管理的后端工作平台及前端服务门户,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直观的面向数字化校园的教学与科研应用图书馆服务门户,将是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联合重庆大学所建设的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联合国内高校开发图书馆管理系统的重要一步。

1.7图书馆技术的新篇章(anewChapterinLi-brarytechnology)

eBSCo大中华业务副总公丕俭为各图书馆馆长介绍了图书馆系统的发展简史,并详细讲解了eBSCo对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规划。他指出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一定是以用户需求为设计导向,灵活进行模块化设计,来满足不同高校图书馆的个性化需求。如今的图书馆业务已不仅仅是对资源进行收集和管理,更多的像学术计量与评估、机构知识库建设等多样化的业务需求,使图书馆未来的工作重点已由资源管理转移到服务管理。eBSCo与深圳大学图书馆达成协议,合作开发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目标是帮助国内高校图书馆建设开放的、可定制的、多元化的集成管理系统。

1.8会议总结

通过报告与讨论,各高校图书馆馆长普遍认为图书馆管理系统首先要做到“瘦身”,即对本身的业务项目和服务内容进行梳理、整合和精简,“瘦身”成功后再进行需求的开发和满足。其次,高校图书馆在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过程中,需要第三方服务厂商的支持与协作,重庆大学图书馆和深圳大学图书馆与第三方服务厂商的合作值得借鉴。最后,图书馆针对新一代管理系统的开发应该组建技术联盟,但在维护联盟关系、制定联盟责任和义务、联盟成员的确定、联盟关系的长效持续性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商讨。最后朱强馆长总结,希望此次会议可以成为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的里程碑,并强调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需要重点面向数字文献资源的管理、面向读者需求,通过自主研发,建设开放、可定制式的图书馆管理系统。

2.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特征

2.1读者需求引导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的业务已不只是管理纸本资源,庞大的电子资源的管理、数据导航、虚拟学习环境营建、机构知识库建设、科研数据存储等,也已成为现代图书馆的责任和价值体现。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发展必须以读者、高校所需要的服务诉求作为导向进行设计开发,才能使图书馆跟上高校发展的脚步。现今,图书馆首先应“瘦身”,梳理、整合与精简现有业务和服务内容,全方位调研师生、学者、管理人员对图书馆的需求与期许,以满足读者需求为发展导向。诸如,建立数字专业图书馆,为不同学院梳理、归纳文献资源。根据各学院开设课程和承担研究课题,由专职学科馆员建设数字专题图书馆,将相关文献形成专业鲜明、时间清晰的文献资料集合,同时开辟自由交流讨论区,根据读者需求及时更新文献。为读者搭建个人图书馆系统框架,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求。读者可通过自主添加数字文献资源、检索结果或检索轨迹,不断丰富个人数字图书馆的内容,并可以随时分类管理,使读者拥有属于自己的个人数字图书馆空间。图书馆未来管理系统的发展应首要参考读者需求,将为读者提够更为便捷、精准和贴心的服务作为管理系统发展的重要指标。

2.2信息技术提升管理系统的服务质量

图书馆应用的每一个飞跃都受益于时代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层出不穷的新信息技术必将不断丰富和充实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然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必须建立在提升读者使用体验的基础上,例如,移动图书馆的创建、读者使用图书馆轨迹大数据的分析,都必将直观地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读者的使用体验。但是在海量的信息技术面前,图书馆绝不能盲目跟进,应充分调研读者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馆发展的信息技术,做到谨慎考察筛选,大胆尝试应用,将信息技术发展的红利充分应用到图书馆工作中,有效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2.3管理系统助力高校科研发展

新一轮“双一流”大学的建设规划,给高校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图书馆作为高校科研发展最为重要的辅助单位,应该创新服务,助力高校科研的建设与发展。根据各高校学科建设特征与规划,图书馆有针对性地开发新一代管理系统,设立不同业务模块,支持高校对重点学科发展建设所需的文献支持,开展具体学科的科研产出量化指标评估、科研数据存储与管理、人才评估与引进等多方面的工作。在满足师生日常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学院、实验室,了解学者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充分发挥图书馆对文献的大数据存储、管理和分析的特有技术功能,在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发展中,增加服务模块,提升图书馆在高校科研发展过程中的价值。

关于建设科技馆的建议篇8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华侨;历史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7-1620-04

博物馆是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说明,现代博物馆不再是简单的藏品标本的收藏、展示、研究机构,而是面向社会、服务于公众的文化教育机构和信息资料咨询机构。因此,信息化建设必将为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是中国侨联第一届主席陈嘉庚先生1960年提出建设并捐款50万人民币,经历过中国侨联几届领导努力,现在基础建设几乎完成,如何把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建设成为国际领先的一流博物馆,信息化建设更为主要。该文主要介绍信息化技术在华侨博物馆应用。

1博物馆与信息化

1.1博物馆概念

博物馆是一个不追求营利的、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机构,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览。

在我国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通过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

1.2信息化概念

“信息”(information)是指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所产生的各类有用符号(资源),“信息化”(informatization)一词,是指对这些符号的通过技术手段所进行的收集、整理、加工、保存、传播、利用,目前而言主要利用的技术为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我们可以理解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它也是一个国家地区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现代化过程。

1.3信息化与博物馆

博物馆信息化工作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从博物馆的资源到服务以及各项工作之间充分交互的处理过程,是对博物馆利用资源实现服务以及使服务更加深入、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的总体方法的称谓;在博物馆中,数字化是指在博物馆一些单项具体工作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数据处理的过程,是对博物馆资源利用的具体手段的称谓。需要指出的是,信息化和数字化两个概念在这里是不可分的,是不对立的,是总体规划与有机关联的若干数字化手段的集合,共同构成了博物馆的信息化。

博物馆信息化也就是数字化建设分以下几点:

1)博物馆信息化是指通过网络、计算机、通信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博物馆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不断使博物馆收藏、研究、陈列、宣传、管理和服务等的效率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过程。

在博物馆的收藏、研究、陈列、宣传和管理活动中,现代数字及信息技术的使用,都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博物馆数字化需要多种技术的支撑。博物馆数字化所涉及的技术主要有: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

2)博物馆信息化,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点:

①博物馆技术的自动化,主要是指以自动控制系统等信息化。包括: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通讯自动化系统;火灾报警与消防连动自动化系统;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陈列中的感应互动系统。

②数据处理的信息化,即将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和管理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电子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③管理和办公的信息化,即在上述两点的基础上进行博物馆信息化的系统设计,并逐步开发使用信息资源,建立整个博物馆的管理信息系统(miS)。

④博物馆陈列、藏品、研究和管理一体化的数字化,即将征集、设计、布展、研究等过程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设备、能源、人力资源等整合起来,实施eRp和intranet,使博物馆内部数字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⑤博物馆数字化由内向外扩展。整合博物馆的各种资源,利用博物馆内网和互联网平台,将内部的实体陈列与互联网虚拟陈列结合起来,向社会公众展示和宣传博物馆,更大范围实现内外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2中国华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

华侨历史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综合布线

华侨历史博物馆综合布线涵盖以下几个部分:

1)涉及网络互联的计算机系统以及各类计算机外部设备等

2)涉及传统通信系统

3)涉及通过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化和安全防范系统

4)为博物馆智能化提供基础,同时综合布线系统要求达到以下功能:

计算机网络系统覆盖整个博物馆的公共区域及展区和走廊;

综合无线网络系统将覆盖整个博物馆的公共区域及展区和走廊

网络可根据具体用途配置,各个级别不同性能的设备,还可以提供灵活的系统更新和布展区的移动应用,同时还可以适应网络设备的扩展和调整。

传输系统配置内外网主干为10G光纤,配线架到信息点为六类双绞线;内网1G到信息点;外网进线为双100m-1G线路;配线架到无线、有线信息点为六类双绞线,外网1G到信息点;

⑤信息中心到配线设备间采用双核心10G链路,交换机椎叠采用1G光口。

5)无线系统布线

综合无线覆盖系统,可实现无线信号从400兆到2500兆赫兹频率范围全覆盖。全面连续覆盖2G(GSm、CDma),3G(wCDma、CDma2000、tD-SCDma),wLan,数字集群、对讲、寻呼、消防警报等所有频段的无线应用。

2.2内网

博物馆内人员使用的为内网,实现办公自动化,数据录入,有多个子网(小局域网,如展陈部、藏品部、网络部、办公室、研究室等),各子网内的计算机可通过授权和密码访问其他子网计算机或服务器,没有授权和密码的计算机无法访问其他子网(通过网络交换机和网络管理实现),内网中计算机访问互联网必须通过weB服务器、防火墙、路由器来实现,以保证内网不受侵害,对保密性要求较高的子网的计算机,原则上不允许登录互联网,登录互联网的机器必须独立在子网之外。

2.3外网

外网是为在馆内的非馆内工作人员(参观观众、访问学者、会员等)提供的网络服务,服务包括互联网访问,馆内信息资料平台等。为外网是设置的布线系统、网络系统以及信息系统和内网实现物理隔绝,互不相通,以保证内网使用的安全性。

2.4无线覆盖系统

无线网系统要求支持各常设、临办展馆的网络接入。支持各常设、临办展馆的无线信息导航,支持博物馆内移动办公,支持重大活动时安全人员的音频视频传输。要求传输性能好,技术先进,覆盖范围广、技术成熟、具有良好的扩容性,系统安全可靠。

2.5办公室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是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主要部分,目的是帮助博物馆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水平。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更快更好的实现博物馆办公手段自动化、资源处理信息化、信息传输网络化等。它是实现内部信息共享和的集成化平台,为内部所有的信息应用系统提供单一的访问各种信息资源的入口,包括:

1)行政办公系统

行政办公系统由公文拟稿、收文管理、发文管理组成,完成执行“拟文”、“发文”、“收文”的管理工作,实现公文电子起草、传阅、批示、会签、签发和接收工作、处理发文反馈、催办、流程跟踪与统计、查询和归档等工作。

公文流转过程采用电子邮件的通知方式、设置日志文件进行记录。建立流程自动控制模块,可查看流程并能够进行办理检查或催办。在规范收发文工作的流程的基础上,系统应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以适应实际工作过程,采用自动提示功能,对超时未办的文件,进行友好提示。

①公文拟稿

用于进行公文起草或选择已经起草但未送出的稿件进行修改、完善。建立相关的文件信息。

②发文管理

发文管理应具备发文的登录、审批、查询、统计、打印、数据备份与恢复等功能。拟稿完毕后的公文经过多个流程处理后才能正式发文。

③收文管理

收文管理应具有收文登录、办理、催办、借阅、催还、查询、统计、打印、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

2)会议管理系统

对博物馆各种会议进行管理,包括会议计划、会议审批、会议安排(包括会议日程;会议议程;会议地点;参加人选等)、会议通知、会议提议、会议的管理监督等等,主要包括:

【会议计划】安排会议计划,应包括会议年份、申请部门、申请人、申请日期和会议的信息,会议信息应包括会议名称、地点、会议时间、人数、会议会期等信息,部分信息由系统自动填写。

【会议通知】拟定会议通知单,包括会议名称、申请部门、会议日期、会议时间、参会人员、与会部门、会议地点和会议内容。然后发给相关人员。

【会议记录】会议记录的信息包括会议的主题、记录员、召开部门、召开地点、召开时间、主持人和会议主席情况等信息。

【会议查询】对博物馆计划和召开过的会议进行查询,并显示打印结果;

查询有多种方式:

全部会议结果;

②单项查询结果;

③多条件查询结果。

3)财务管理系统

将财务系统纳入网络中,内部的事物可以进行远程处理,博物馆的一切财务活动可以进行在线管理,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使资源配置优化,最大限度的节约使用资源。系统高度集成为:凭证管理、期末处理、账簿管理、财务分析、帐套管理等。

4)人事管理系统

实现对组织机构、岗位技能、员工招聘、岗位聘用、劳动合同、新近福利、考勤休假、教育培训、保险健康等各项业务的计算机管理。

5)后勤管理系统

将博物馆后勤行政工作的各项规划和制度、后勤保障业务、资产管理、房产管理、机电设备管理、文件印制、交通及停车场、会务、接待服务、医疗卫生、职工食堂等事物的各个环节纳入到网络体系内,可降低运营成本,约开支提高工作效率。

2.6安全防范系统

安防系统包括:门禁系统、报警系统、巡更系统、周边防范系统、一卡通系统、闭路电视、有线无线对讲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等。各相应子系统通过网络互联,统一报警模式,在同一个操作平台工作,成为一个安全防范管理系统。各子系统可共用系统数据库,针对博物馆内部管理发展的要求,除在门禁、报警、巡更、闭路电视实现统一管理外,还可以实现与消防报警及联动系统、消防紧急广播系统等结合,以达到集中管理、分散监控的目的,通过和其他系统的联动以发挥强大的应用功能。

2.7公众展示系统

1)电子导览讲解系统

自动导游系统能为博物馆传输音频信息。采用无线传输与数字控制技术,可以创建上百类为参观者特设的声音信息,例如,不同的语言,在不同语言中在设不同的收听水平(如:小孩、专家等)。

通过自动导游系统为每一个参观者配备一套装置。根据观众的不同,可以由管理人员为他们设置不同类型(语言、收听水平),或者由观众自己设置。当观众接近一个展览时,相应的预置解说(关于这个展品的介绍)就自动开始,包括:展览信息、音乐、声音文件等。观众就不必按固定的路线进行参观,可以随自己喜好的路线来参观。此外,他可以在任何时候停留在不同的展品前,而且可以重复地收听。

2)触摸屏技术

博物馆触摸屏通过把博物馆基本情况、展览内容以及展品信息等多种与博物馆相关的

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使这些信息在观众需要的时候,通过观众对触摸屏触摸或点击以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让观众更容易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触摸屏动态展示画面性强,是博物馆陈列展示形式的有益补充。博物馆展览的传统展

示方式大多是“以文物说话”的静态展示方式,形式比较单一,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触摸屏利用动画、视频、互动游戏等动态的形式直观地进行表现,使展览内容变得更加生动丰富,增强了观众的兴趣。

3)三维动态成像技术

三维动态成像技术在博物馆虚拟展厅中常有应用,它可以使立体影像不借助任何媒介而直接投影于特定的空间,忠实地再现现实中的物体或复原出存在于远古的物体。由于影像清晰可见、色彩还原度高,因此非常逼真,可以给受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置身其中,满足了受众对博物馆展览探索、猎奇的要求,提升了参观的体验性和娱乐性。

4)自动售票系统

自动售票管理系统包括:售票管理、自动检票系统、票务中心管理、结算管理等。

5)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

多媒体信息查询服务系统主要为顾客提供生动的各种观众指南信息,包括博物馆结构和功能,展览布局位置和服务内容,还能提供各种时事信息、服务信息和交通信息等。咨询方式采用触摸屏,并具备图像、文字、声音、视频等多媒体方式。

2.8消防系统

1)消防报警系统

本工程采用集中报警系统,所有场所采用感烟探测器、感温探测器、火焰探测器和手动报警器,在车库采用红外探测器。在各个楼层的前室适当位置设置一个火灾复示盘,当火灾发生时,复示盘能可靠的显示本层火灾的部位,并进行声、光报警。复示盘上设有向消防控制室进行报警的确认按钮及报警灯,还应设置检查复示盘上各指示灯的自检按钮及声光报警复位按钮。复示盘上的图形应和楼层建筑平面一致。火灾复示盘为防尘封闭型,所有指示灯按钮均布置在面板上,美观大方,操纵及维修方便。

2)气体灭火系统

气体灭火系统是和自动报警系统相连的。当自动报警系统收到二级报警(同时收到感烟探测器和感温探测器就叫二级报警)的时候,就会发一个信号给气体灭火系统的控制盘。气体盘收到信号后,就会发指令启动气体钢瓶顶部的启动电磁阀,电磁阀动作来开启钢瓶顶部的阀门,使钢瓶内的气体释放出来。气体主要是七氟丙烷,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由贮存容器、容器阀、集流管、连接管、液体单向阀、选择阀、信号反馈装置、安全泄放装置、驱动装置、压力表、气体单向阀、管路管件、喷嘴、机架及控制器等组成。

本系统在库房、展厅、中心控制室、文物修复中心等设有该气体灭火系统。

3)消防联动系统

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是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消防联动控制器、消防控制室图形显示装置、传输设备、消防电气控制装置(防火卷帘控制器、气体灭火控制器等)、消防设备应急电源、消防电动装置、消防联动模块、消火栓按钮、消防应急广播设备、消防电话等设备和组件。

本系统在消防控制室设置联动控制台,控制方式为自动控制和手动控制,可实现对消火栓泵、防烟、排烟、加压送风系统,以及照明和动力电源的监视和控制。

4)消防广播系统

消防广播系统也叫应急广播系统,是火灾逃生疏散和灭火指挥的重要设备,在整个消防控制管理系统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在火灾发生时,应急广播信号通过音源设备发出,经过功率放大后,由广播切换模块切换到广播指定区域的音箱实现应急广播。一般的广播系统主要由主机端设备:音源设备、广播功率放大器、火灾报警控制器(联动型)等,及现场设备:输出模块、音箱构成。

2.9藏品管理系统

实现文化遗产藏品管理的数字化,结合博物馆文化遗产管理工作流程、基本要素和特点提供一套解决方案。

实现有型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将博物馆文博信息的手工管理流程更新为数字化方式,结合博物馆工作的基础要素和工作特色,建立一个管理软件,以博物馆藏品为基础建立数据库,兼备二维、三维多种信息媒体形式,进行文化遗产的登录、管理、维护、补充等处理。采用GiS技术进行不可移动藏品的管理,应用电子标签技术对每一个藏品进行智能化管理,芯片中记录信息。使用相应的接收设备,利用电子标签自动进行藏品的出入库监控和记录,和高效率地盘库清点。

从管理方面,从通常的文化遗产编目字段,扩展到包括藏品的鉴定报告和鉴定记录、征集收藏记录、出入库记录、展览陈列记录、修复保护记录、以及流转经过、历史相关的论著等,除日常藏品信息管理功能外,还能体现博物馆文博信息一致性的管理。

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藏品编目管理、藏品征集管理、藏品研究管理、藏品保管管理、媒体信息管理、网络搜索工具等。

2.10虚拟博物馆

虚拟博物馆(Virtualmuseum)或数字博物馆(Digitalmuseum),是以博物馆为主题,数字模拟物品及真实场景的三维模型展示历史,是传统的博物馆历史研究与先进的计算机虚拟技术的结合。整个场景可以三维和交互式探索形式重现。随着藏品和展陈新信息的获取,场景虚拟再现可以得到更新,以反映增加的资料,建立细节越来越丰富的藏品和展出模型。

在完成展馆主体建设的基础上,将珍贵的、需要保护的展品,通过三维建模,将原展品按1:1进行复原,用户通过投影、计算机等显示、交互设备,360°全方位观看展品,是展品展出与展品保护两不误的新型手段。

以上是华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内容,展陈、藏品、安防等系统集成为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使华侨博物馆成为展现华侨艰苦创业、奋斗的现代化博物馆。

关于建设科技馆的建议篇9

1研究背景

协同创新多为(组织)企业内部形成的知识(思想、专业技能、技术)分享机制,特点是各独立的创新主体拥有共同的目标、内在动力,通过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和多样化协作。在政策引导、项目扶持以及制度的保障下,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工作得以有序开展。目前,高校图书馆协同创新主要存在资源获取难、跨学科、信任感缺失、跨系部交流渠道不通畅等问题,因此建立协同一体的、无所不在的知识服务体系是非常重要的。高校图书馆必须及时调整服务模式,研究用户的需求变化,转变观念,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同时,高校图书馆要创新和整合知识服务模式,建立协同创新知识服务体系,拓展服务范围,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以推动科研创新及服务水平的提高。

2开展知识服务的必要性及研究现状

2.1必要性分析

2.1.1发展趋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读者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也有了新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原有的以单纯文献传递以及提供印刷实体藏书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服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其服务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必须创新服务方式,开展知识服务。知识服务是指从各种显性和隐性知识资源中按照人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炼知识,并用来解决用户问题的高级阶段的信息服务过程。这种服务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面向知识内容和解决方案的服务。知识服务是以对互联网信息进行搜索查询为基础的,它可以为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目前,实现知识服务的方法有情感互动、真人图书、知识网格、微书评、知识博客、知识地图以及学科导航等。

2.1.2平台与系统。图书馆服务平台中的个性化定制模块是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主要的应用平台,但该平台缺乏高效性和实时性。相比而言,国外在这方面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以霍普金斯大学图书馆为例,该馆在应用信息传递空间(touchdownSuite)平台中嵌入知识服务,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图书馆知识服务平台。

2.2研究现状

目前,有关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王秀红等提出了一种基于情报和知识服务的协同创新驱动模型,其建议在需求分析、提供情报、情报分析的基础上提供知识服务;创新团队应利用情报和知识进行决策、创新,并将成果转化为论文、专利、产品等;成果转化后再次被收集、分析、加工,提供给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利用这些反馈和评价来不断调整决策,形成一个循环的知识服务模型。聂峰英对基于协同创新的图书馆知识服务联盟进行了探索,提炼出了不同的协同创新主体的需求特征以及图书馆可以提供的知识服务,这为图书馆面向协同创新的知识服务指明了发展方向。二者主要从宏观角度探讨了面向协同创新的知识服务模型、运作模式等。笔者拟从普通地方高校创新用户的需求特点和高校实际情况出发,运用Swot分析法,研究面向协同创新的知识服务优化策略,为普通地方高校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提供思路和建议。

3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优化整合策略

3.1知识服务需求分析

读者的建议和意见对图书馆提高服务质量非常重要,高校?D书馆每个学期都应该围绕信息资源建设、读者服务及管理、图书馆环境建设等主题召开读者座谈会,听取读者对知识服务的意见和建议。笔者收集并分析了部分高校图书馆最近两年的咨询服务内容和走访记录,经整理归纳后发现,咨询以及走访所涉及的主要用户需求归纳起来有:资源本体需求,决策性信息服务需求,科研、教学的融入性知识服务需求,信息咨询与信息素养的提升需求,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需求。

3.2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Swot矩阵分析

笔者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协同创新知识服务中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并以Swot分析法的方式呈现出来(见表1)。

3.3整合策略

3.3.1构建基础创新资源。高校图书馆应构建具有创新特色的资源,以此来丰富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建设知识地图和机构知识库。高校图书馆可以全面保存、整合、收录学术成果,建成机构文库,使读者可以按照成果层次、成果名称、研究方向、学科专业、系部、姓名等进行多途径检索,实现快捷访问,获得重要信息。②在高校图书馆网页的显著位置设置导航,宣传重大专利、科研成果,方便读者查找。③在高校图书馆首页提供地图链接,介绍相关专家的情况等。④馆员及时统计分析。高校图书馆通过合作建设、自建、购买等方式,配备企业行业信息库,在首页企业行业动态。

3.3.2培养馆员,组建知识服务团队。目前,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服务能力、学历层次高低不一,由于新资源、新技术、新媒体发展迅速,馆员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增强服务效能,因此提高馆员素质非常必要。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馆员的知识和技能:①对馆员进行继续教育,提高馆员的能力和素质。②高校图书馆应制订激励措施,鼓励馆员进行在岗学习,不断提升其专业素养。③高校图书馆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学科馆员、专家、教授等组成跨部门、跨学科、多层次的服务团队。④加强团队成员的协调合作,履行服务用户的承诺,挖掘服务创新点,提升服务质量。⑤引进综合业务水平高、具备多学科背景的人才。此外,高校图书馆还应与相关科研部门和院系进行协作,明确中长期目标和发展模式,建立激励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

3.3.3开展嵌入式个性化知识推送服务。高校图书馆可以构建嵌入用户信息环境的服务模式,及时了解用户科研活动、生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整合相关学科资源,开展个性化知识推送服务,进而为科研人员改善科研流程提供决策支持。馆员可以深入企业一线或科研院所,直接与用户开展沟通交流,全方位了解他们的信息需求,为科技创新提供必要的资源;也可以通过微信等新媒体构建交流平台,与科研人员或企业团队通过微信开展交流互动活动,将学科服务嵌入用户沟通渠道中,促进学科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提升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时效性。馆员要对重要科研领域的学科资源进行整合归类,采用持续跟进的服务方式,根据科研活动进程开展知识推送服务,拓展学科服务范围。

关于建设科技馆的建议篇10

[关键词]新中国图书馆 协作活动

[分类号]G250

1 前言

由于自身结构的原因,我国图书馆界有着良好的协作传统。协作活动不但促进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而且为推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繁荣等作出了重要贡献。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图书馆界协作的发展历程,重新评价活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对当前图书馆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创图书馆工作的新局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我国图书馆界协作活动的发展演变

2.1 第一阶段(1949年到改革开放):统筹规划期

建国初期,我国的国家安全没有保障,客观上促使我们党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国防建设上。1956年,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由此,各方面都注意改善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图书条件,从而掀起了新中国图书馆协作协调活动的高潮。

2.1.1 标志性事件:《全国图书协调方案》的公布为了充分发挥图书资料和科技情报工作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957年6月制定并通过了《全国图书协调方案》(以下称《方案》)。该方案在为科学服务的旗帜下,调动了各系统图书馆的力量,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文献支持,奠定了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2.1.2 协调组织 ①图书小组。图书小组归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管辖,由文化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卫生部、地质部、北京图书馆的代表和若干图书馆专家组成,负责全国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图书工作的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它虽是一个“小组”,但直属国务院科委,是属于中央直接领导的一个组织机构,它能高屋建瓴、非常准确地抓住关系图书馆事业发展全局的大事,在各类型图书馆之间成功地开展各种协调、协作活动。②中心图书馆和图书馆委员会。1957―1967年间,根据《方案》规定,在图书小组的指导下成立了以北京和上海为中心的全国性中心图书馆,确定在武汉、沈阳、南京等地设立地区性中心图书馆。同时,成立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全国性和地区性中心委员会之间只有协调方面的工作关系,没有领导关系。全国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和地区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应该经常交换协调工作情况,互相帮助,进行全国和地区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工作。

2.1.3 活动的主要内容 ①编制全国图书联合目录。1957年6月,在全国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下成立全国图书联合目录编辑组。1957年至1966年9年间,图书馆界共出版全国性和地方性的联合目录共300余种,不但克服了科研人员在了解图书和使用图书的困难,促进了馆际互借活动的开展,而且健全了目录组织和目录制度,促进了我国图书编目的规范化进程。②图书采购的分工与协调及复本书调拨。自中心图书馆委员会成立以后,中心图书馆主持进行了各馆书刊的协调采购工作,使一个地区内逐渐形成了门类齐全、内容多样、系统完整的藏书体系。据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各成员馆的不完全统计,从1958年到1963年,共调给602个单位100多万册书刊;上海图书馆也调出了100余万册图书,给了吉林等6个省、自治区的图书馆。对这些图书的清理、调拨和交换,使许多有用的图书资料由“死书”变成了“活书”,节省了国家资财,有力地支援了新建图书馆和边远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③培养图书馆在职干部。当时图书馆学院系少,专业干部也少。在向科学进军、大力加强图书馆工作的形势下,培养和提高图书馆在职干部的专业素养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1958年10月,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在北京成立了图书馆红专夜大学,吸收北京地区各系统图书馆的在职干部参加学习,为北京地区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带动了各馆的干部培养与业务学习。④组织参观交流。鉴于《方案》的顺利实施,国家科委和文化部准备于1964年召开一次全国性的图书馆工作会议。为了配合这次会议,经国家科委和文化部批准,由全国第一中心图书馆委员会组织的三个参观学习小组,分赴华东、东北和西南地区。虽然参观小组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各地图书馆在为科学研究服务过程中的情况和经验,但其所具有的调研和沟通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各地图书馆的协作和协调活动。

2.2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调整恢复期

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们党及时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为此,我国推行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战略,客观上助长了基础研究领域急功近利的风气,导致与科研有关的文献资料(特别是进口科技书刊)被大幅削减。而我国各类各级图书馆经费多年来基本没变,我国的图书馆事业陷入了困境,图书馆界的协作活动也一度陷于停顿。既便如此,图书馆界协作服务科学研究的努力也一直没有放弃。经过调整,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界的协作活动又重新恢复。

2.2.1 标志性事件: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为协调解决我国图书情报工作领域的重大问题,以便充分利用国内外文献资源和建设图书情报计算机检索系统,由国家科委和文化部共同发起的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于1987年10月成立。它的成立是“图书小组”因终止活动之后,我国图书馆界协作发展的又一个组织机构。

2.2.2 协调组织 ①全国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于1987年10月在北京成立,是在自愿、平等、互惠基础上建立的横向联合组织。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并向有关政府部门提出我国图书情报事业发展规划及方针政策的建议;研究和协调全国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与开发利用;研究和协调全国图书情报系统计算机数据库和网络的建设等。②计算机检索系统专业组和文献资源专业组。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于1988年先后成立了计算机检索系统和文献资源两个专业组。它们都是在自愿、平等、互惠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层次联合组织。它们的成立是我国图书情报界的一项改革,也是图书情报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2.2.3 活动的主要内容

・全国性文献资源调查与协调。全国文献资源调查最初于1986年12月提出,1987年被列为国家“七五”社科基金项目。1988年10月,全国文献资源调查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明确,本次调查是在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文献资源专业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专业组下设社会科学文献资源和自然科学文献资源两个调查课题组。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跨系统的文献资源调查评估。为全国文献资源合理布局和建立图书情报网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参考

资料。

经调查,北京地区的文献资源聚集量在全国处于绝对优势。而北京图书馆又以其绝对的文献收藏优势和经费保证,成为我国文献保障体系中的中坚;中国科技情报所因收集特种文献而与北京图书馆互为补充;其它系统虽然都有相当规模的文献机构作为本系统的文献支持后盾,但是数量较少。为了发挥文献优势,1991年国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文献资源专业组在地学、电子等10个系统开展了文献资源的协调工作,涉及外文原版书刊采购协调、书目报导与馆际互借等,有力地推动了系统内的组织协调工作。

文献资源布局。文献资源的协调布局,可以上溯到20世纪50年代。1984年之前主要着眼于馆藏建设的方法研究与交流;1984―1986年,研究重点转向宏观的角度,分析研究我国文献资源布局的理论与模式;1986年以后,尤其是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成立后,研究从理论探讨开始转向实际调查,力求了解现状,推进建立文献资源保障体系。1988年起开展的全国性文献资源调查,是在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的组织下进行的,为全国文献资源布局奠定了基础。1990年,全国文献资源调查课题组提出了全国文献资源布局的可行性模式。

经验交流。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于1989年底在安徽屯溪召开了全国图书情报协调工作经验交流会,这是一次全国图书、情报、档案工作者齐聚一堂的盛会。交流会期间,共收到各地区、各系统的经验交流材料53篇。其中地矿部等16个单位作了大会发言,分别介绍了各自开展协作协调工作的情况和经验,受到了与会者的重视和好评,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区、各系统协作协调工作的开展。

2.3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深化发展期

20世纪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但科学技术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只占30%左右。中国要在21世纪赶上或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将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走集约型经营的道路。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对其它馆文献需求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图书馆界加大了对区域图书馆系统的完善与发展,使区域图书馆的协作成了这个阶段协作活动的主角。

2.3.1 标志性事件:中国高等学校文献保障系统(CamS)的启动CaLiS是教育部领导下的国家项目。它的启动,标志着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创了21世纪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模式。

2.3.2 协调组织 这个阶段已没有全国意义上的协调组织,系统中心和区域中心成了实践领域的两大类型,其代表分别是CaLiS和nStL。

中国高等学校文献保障系统(CaLiS)。1998年11月,中国高等学校文献保障系统(CaLiS)正式启动。其宗旨是:在教育部的领导下,把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科技部联合财政部等有关部委,在京召开会议宣布成立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该中心由中科院图书馆、工程技术图书馆、农科院图书馆和医科院图书馆参加,收集和开发理、工、农、医等学科领域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面向全国提供信息服务。

2.3.3 活动的主要内容

完善了信息服务保障体系。我国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既有跨地区的,也有一些地区范围内按系统建立的。跨地区的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中心,建了4个全国文献信息中心,7个地区中心和1个国防信息中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CaLiS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网络;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其资源和服务体系由两个全国中心、五个区域中心和十个学科中心构成;中国科学院“网上文献信息共享系统”,基本上实现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其所辖的上海、武汉、成都、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及其覆盖范围内各所的互联。地区范围内的如“上海高校图书馆网络图书馆”、“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和“广东高校图书馆文献信息网络系统”等。

加快了信息资源共享共建。这个时期,我国加大了对全国性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投入力度。除了CaHS,1998年,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立项;2001年,国家图书馆二期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基础工程立项:200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项目启动。这些项目都是一个系统或跨地区、跨系统的大的合作资源共享项目,标志着我国新世纪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建设高潮的到来。

2.4 第四阶段(21世纪初至今):自主创新期

进入21世纪,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矛盾趋于突出。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党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使科技发展完成了由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的战略转变。而自主创新,离不开基础科学的研发,离不开图书文献资料的保障。图书馆界敏锐地看到这一点,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的领导下,开始了以行业自助为特征的新一轮协作活动。

2.4.1 标志性事件: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分会的成立

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分会于2004年10月成立,它是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作为团体会员整体加入中国图书馆学会的。它的加入标志着全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科研系统图书馆等各类型、各系统图书馆学会或委员会,统一在中国图书馆学会之下,有利于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开展学术研究。

2.4.2 协调组织:中国图书馆学会 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于1979年7月,是发展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2004年前只有七个分支机构:专业图书馆分会、党校图书馆委员会、团校图书馆委员会、军队院校图书馆委员会、工会图书馆委员会、医院图书馆委员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是2004年11月加入的。它的成立结束了此前我国没有全国性的图书馆学术组织,各类型图书馆条块管理的状况,有利于图书馆事业的共同繁荣。

2.4.3 活动的主要内容

开展志愿者行动。为培养出一批深刻理解现代图书馆理念的职业图书馆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从2006年开始,连续四年以志愿者的形式开展了基层图书馆馆长培训。这次活动是图书馆人自律、自助、自强的信号和标识,是在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由图书馆界组织的一次大型创新活动,必将推动基层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推动图书馆的立法工作。为了构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中国图书馆学会对图书馆立法的推动工作一直没有间断,连续几年的新年峰会上,都把图书馆立法作为重要议题讨论。2007年还把图书馆立法建议的研究列为学会

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总结归纳近年来图书馆法治建设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我国《图书馆法》的框架体系,对若干基本制度和重要问题提出立法建议,从而推动和促进立法进程。

3 启示

3.1 图书馆事业发展离不开图书馆界的协作

图书馆界的协作把我国图书馆事业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从20世纪50年代《全国图书协调方案》掀起的新中国图书馆建设高潮,到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和文献资源布局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末数字图书馆建设高潮,到21世纪初图书馆行业的自主创新,图书馆事业的每一次发展进步,都是我国图书馆界大力协作的结果。

3.2 图书馆界的协作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

由于我国的图书馆体系是按行政隶属关系建设起来的封闭性体系,人为地把图书馆约束在条条块块之中,各个行政系统都从自身需要和利益出发,自成体系,各搞一套,在文献建设上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曾经成立“图书小组”统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全局,曾经成立部际图书情报工作协调委员会解决图书馆界的有关重大问题,曾经将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作为一个分会纳入中国图书馆学会的管理。

但是通过比较,“图书小组”因是中央直接领导的一个组织机构而具有更大的权威性,正是它的权威性,使得图书馆界协作活动的成效最为显著。尤其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信息的主要公共查询场所之后,图书馆界的协作更应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构来推动,以使图书馆事业能有较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天驹,黑龙江地区图书馆协作工作的回顾与展望图书馆建设,1982(S2):28~34,

[2]马佰莲,新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三次转移,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6):30~33,

[3]冯耀明,我国科技政策的历史演变及主要内容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95(2):55~57,8

[4]图书协调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57年第45号

[5]张树华,赵华英,新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次浪潮,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