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心梗针刺急救措施十篇心梗针刺急救措施十篇

心梗针刺急救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08

心梗针刺急救措施篇1

【关键词】经皮;环甲膜穿刺;套管针;通气

aftertheSkinthyrocricocentesistrocarVentilationinpatientswithairwayobstruction/JianGYong-zhi.//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2,9(33):120-121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vitalsignsofpatientswithairwayobstructionaftertheskinthyrocricocentesistrocarventilation.method:10healthyminiaturepigs,and12casesofrespiratoryobstructionbeforeandaftertreatmentbyskincricothyroidmembranepuncturetrocarventilation,observedbloodoxygenpartialpressure,oxygensaturationandbloodcarbondioxidepartialpressureofthetestresults.Result:theoxygensaturationofsmallpigskinthyrocricocentesistrocarventilation,bloodoxygen,bloodcarbondioxidepartialpressurewerenotsignificantchanges;and12casesofairwayobstructioninpatientswithpercutaneousthyrocricocentesistrocarventilationaftertheoxygensaturation,bloodoxygenpartialpressureweresignificantlyincreasedbloodcarbondioxidepartialpressuredecreasedsignificantly.Conclusion:Bytheskinthyrocricocentesistrocarventilationisnotanadverseeffectonvitalsignsofhealthyminiaturepigs,andthevitalsignsofairwayobstructioninpatientswithsignificantlyimproved.

【Keywords】percutaneous;thyrocricocentesis;trocar;Ventilation

First-author’saddress:thepeople’sHospitalofBaoan,Shenzhen51810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3.076

临床急救时患者往往会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梗阻现象,尤其是喉梗阻,且病情十分凶险,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若医务人员处理不当,则可导致患者缺氧死亡[1]。而在急救情况下,并没有充分的时间或条件进行插管通气。研究表明,经皮环甲膜穿刺套管针通气方法能够对患者迅速建立呼吸通道,改善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纠正患者体内缺氧状态,是对患者进行应急救护处理的重要手段之一[2]。笔者对小型猪和急救患者进行经皮环甲膜穿刺套管针临床研究,以便确定经皮环甲膜穿刺套管针通气治疗手段的正确实施方法,为临床提高救治率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动物实验资料10只实验用健康小型猪购自中山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体重15~30kg,平均(19.2±2.3)kg,年龄12~18个月,平均(14.3±0.9)个月。

1.1.2临床患者资料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采用经皮环甲膜穿刺套管针通气手段进行急救的患者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19~64岁,平均(39.2±0.4)岁。12例患者呼吸道梗阻的原因分别为急性药物过敏性喉头水肿4例,喉部异物堵塞3例,急性会厌炎2例,破伤风喉痉挛1例,溺水1例,急性呼吸道烧伤1例。

1.2方法

1.2.1动物实验方法10只小猪未治疗前先抽血检测动脉血气,观察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及血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然后10只小型猪进行麻醉后行穿刺环甲膜植入套管针,连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再抽血检测动脉血气,观察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及血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治疗前后进行结果分析。

1.2.2临床患者抢救方法护理人员应维持急救患者头部呈后仰位,对患者颈前区域进行消毒并铺巾,之后在患者环甲膜处应用环甲膜套管针垂直经皮穿刺,当针进入0.5cm左右时应有突破感,之后将针芯退出1cm,将穿刺套管针向足侧倾斜30°角,斜向下置入导管针4~6cm,再将针芯退出,用绳子将患者颈部缠绕使导管固定,对患者胸廓进行挤压,出现气流,挤压呼吸皮囊可见胸廓,听诊可闻及呼吸音,证实导管在患者气管内部。用廓挤压或接简易呼吸器、呼吸机等,实施通气,改善患者的供氧情况。

1.3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治疗前后抽血检测实验指标,主要检测动脉血气,观察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及血二氧化碳分压等指标,进行结果分析。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动物实验结果对10只健康小型猪进行环甲膜穿刺套管针通气后,小型猪操作时间为(2.0±0.9)min,出血量为(6.7±0.9)ml,在通气前后血氧分压分别为(95.39±0.67)%、(95.41±0.49)%,血氧饱和度分别为(59.07±2.41)mmHg、

(59.23±2.50)mmHg,血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

(59.19±4.47)mmHg、(59.17±4.3)mmHg。小型猪经皮环甲膜穿刺套管针通气后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均未出现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经皮环甲膜穿刺套管针通气未对健康小型猪生命体征产生不良影响。

2.2临床患者抢救结果12例急救过程中发生急性呼吸道阻塞患者经皮环甲膜穿刺套管针抢救后,患者的出血量为(2.3±0.4)ml,操作时间为(1.6±0.6)min,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分别为(86.21±0.56)%、(95.39±0.67)%,血氧分压分别为(35.87±2.58)mmHg、(52.33±3.54)mmHg,血二氧化碳分压分别为(96.21±4.02)mmHg、(61.24±3.30)mmHg。12例呼吸道梗阻患者经皮环甲膜穿刺套管针通气后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均显著提高,而血二氧化碳分压则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对患者进行急救的过程中,若患者出现上呼吸道梗阻,尤其是喉梗阻,发生呼吸困难等情况,经口对口呼吸、胸廓挤压或面罩加压通气等措施,不能对患者的缺氧状态进行改善时,医护人员没有充足的时间和条件为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通气手段时[3],应用环甲膜穿刺进行建立暂时的人工气道,并可给予患者吸氧或麻醉等其他治疗措施,是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手段[4]。环甲膜位于患者颈部的中线与甲状软骨之间,环状软骨的上缘。

经皮环甲膜穿刺套管针是对发生上呼吸道梗阻患者进行通气的专用医疗器材[5]。应用经皮还价膜穿刺套管针并进行规范地操作,可以对发生上呼吸道梗阻伴通气困难的患者进行应急处理,是确切的临床通气方式,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并减少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6],具有安全、有效等优点。

本次研究发现,皮环甲膜穿刺套管针通气未对健康小型猪生命体征产生不良影响,而对呼吸道梗阻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CombesX,Jabrep,JbeiliC,etal.prehospitalstandardizationofmedicalairwaymanagement:incidenceandriskfactorsofdifficultairway[J].academergmed,2006,13(8):828-834.

[2]许新毅,吕欣.经环甲膜气管内置管注射凝血酶治疗大咯血45例临床报告[J].海南医学,2009,15(9):74.

[3]Davidt,wong,mD,KevinLai,etal.Cannotintubate-cannotventilateanddifficultintubationstrategies:resultsofacanadiannationalsurvey[J].anesthanalg,2005,100(5):1439-1446.

[4]姜勇智.经皮环甲膜穿刺套管针的设计及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21(9):211-213.

[5]thompsonC,HalderS,wimbushS.effectiveventilationfollowingemergencyneedlecricothyroidotomy[J].Resuscitation,2007,72(1):164-166.

心梗针刺急救措施篇2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止痛镇静;高流量吸氧;护理素质

1前言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的病症。急性心肌梗塞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从而使相应的心肌发生持久严重的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所导致的。[1]临床上常表现为剧烈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病人无疼痛),血清心肌酶谱增高,血压下降、发绀,四肢发冷及特异的心电图改变等并且伴有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等,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2]由于急性心肌梗塞病情复杂,急性期病死率较高,严重危害着病人的生命。因此,急救护理显得非常重要。

一旦确诊病人为急性心肌梗塞应及早采取措施进行抢救以保护濒死心肌,缩小梗死范围,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但是通常在院前抢救过程中会受到人力、抢救器材以及所用药物的局限性而耽误抢救。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进行初步的现场急救处理后,应尽快转入医院以进行进一步治疗,据文献报道,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转运途中发生心律失常及心源性猝死者占院前死亡的10%-20%,所以安全转运对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也是十分重要的。[3]因此为了避免无可挽回的局面,我们克服困难,给患者予以及时准确的现场救护及安全的途中监护转移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

2资料与方法

2.1临床资料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36-85岁,平均62岁,病情3小时、10年不等。均经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检查确诊,其中急性下壁梗死13例,后侧壁心肌梗塞10例,广泛前壁梗死25例。[4]

2.2急救方法立即将患者取平卧位,禁止翻身,避免剧烈运动,并且快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保证用药,高流量吸氧,药物或针刺止痛镇静,密切观察胸痛情况,心电图变化、血压等,给以抗凝及溶栓治疗。[5]

3护理

3.1急救护理

3.1.1接医生医嘱首先告知患者以及家属保持冷静并且保证室内安静,不要慌忙搬动病人自行送往医院。同时让患者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酯10mg或速效救心丸10粒用来帮助患者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供,为我们以后急救措施争取时间,降低死亡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立即给予患者吸氧,因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肌耗氧量增加,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肌缺氧,吸氧不仅可以保证心肌的需氧量,而且可以预防心肌进一步损伤,减少梗死面积。

31.2现场急救

3.1.2.1生命体征的监测到达现场后立即将患者就地平卧,给予患者持续高吸氧和进行心电图检查,仔细观察患者有无病理性Q波以及有无St段改变和心律失常的现象。询问患者病史,测量血压、体温、脉搏,在有必要时给予患者心电监护。

3.1.2.2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时会产生焦虑、恐惧等一系列应激产生的情绪反应。我们在抢救时,必须要保证动作的敏捷,保证护理工作轻、稳、准、快,以此来稳定病人情绪,主动关心病人,给予患者护理解释和安慰,不要让负面性的心理状态影响到病人的情绪。在护理过程中必须语言得体,语气温和,体贴关心患者,为病人创造对于治疗最有利的心理状态,以便于患者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3.1.2.3镇静止痛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会有严重的心前区疼痛伴濒死感,要及时进行止痛治疗。应立即给患者舌下含服硝酸异山梨酯10mg,如疼痛症状不能缓解时可肌注杜冷丁50-100mg或皮下注射吗啡5-10mg。

3.1.2.4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选用粗大并且直的肘正中静脉以保证一次穿刺成功,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敷贴妥善固定,以便于静脉给药在搬运时不易脱出及外渗。

3.1.2.5预防和治疗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为心律失常及心室颤动最常见。有资料显示,心室颤动死亡时间多数出现在发病后第1小时以内,占65%-80%。可以使用利多卡因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症状,疗效确切,使用1mg/kg静脉推注利多卡因,每5min一次,总量到达200mg后静脉滴注1-4mg/min。当出现急性心肌梗塞伴心动过缓、心输出量下降及周围循环灌注不良,以及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则应该使用阿托品。

3.1.2.6控制休克急性心肌梗塞伴休克有纯属心源性且伴有周围血管舒缩障碍或血容量不足等各种因素,所以我们应该分别处理。可以应用升压药或者血管扩张药以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等。

3.2监护转移

3.2.1转移前准备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及家属作好解释,交代转运途中可能会出现的意外情况等,在转移过程中持续进行心电监护,在转移前再次测量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检查静脉通道,了解患者在转运前的状态,估计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准备好相应的急救物品和措施,将患者基本信息和病情通知医院,要求院内及时准备的用物,如氧气、心电监护仪等。

3.2.2转移注意在搬运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时,应保证担架的相应水平位,避免患者的剧烈移动。特别是在上下楼梯以及上下救护车时,注意避免大起大落,以免加重患者的恐惧心理及心理负担,同时应轻声安慰患者,对神志清楚的患者,应该告诉患者现在所处位置以及即将去的地方,以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为稍后的治疗工作做好心理准备。

保持患者治疗的各管道通畅。进行静脉输液的患者,应注意输液速度及输液针头的固定,针头局部有无红肿,药物有无外渗等;吸氧的患者,应注意持续的供氧流量,妥善固定鼻导管。在转运过程中要持续而严密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如患者血压、脉搏、体温、呼吸及心电图的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进行处理。

3.3进院护理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转送到医院后,并不意味着院前急救护理的工作结束。急救人员要与病房护士一起将患者送至病房(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该入住CCU病房或单人病房,要保证病房内环境安静、整洁、舒适),向患者介绍其病区的医生和护士以及所住科室,消除患者对于医院的恐惧感。同时,向病区护士交待患者的基本情况,病情程度以及各项生命体征,院前护理时的各种急救护理措施,正在输入的药物及滴注速度,和病房护士一起检查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连接好各项管道,将一切事项交待清楚后才可以离开病房。

由于心律失常等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常有的并发症往往发生在病人发病的二十四小时之内。所以在病人入院后要对病人进行连续的心电监测,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患者室性早博及室性心动过缓,房性心律失常等,这些现象能够作为心室颤动的先兆,及时予以纠治,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控制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

4体会

我们在抢救急性心肌梗塞病人时必须拥有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才能够做到在抢救过程中拉得动、展得开,才能够保证院前抢救的成功。同时护理工作还应该配合医生针对不同的急性心肌梗塞发病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处理,以达到保护受损心肌,减少各种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的目的。同时我们必须具备良好的护理素质,对病人有高度的责任,面对病症有耐心细致的观察娴熟的护理技术,以及准确的操作和独立的分析处理应急情况的能力,这些是保证急性心肌梗塞院前枪救成功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上海医科大学编委会.实用内科学[m].实用内科学第二版,1994,11:166.

[2]中华心血管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参考方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1,19(3):197-198.

[3]曹君,曹玉香.急性心肌梗塞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探讨[B].经验交流,2012,12(02):306-307.

心梗针刺急救措施篇3

关键词心肌梗死猝死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7.197

资料与方法

2001~2009年收治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患者31例,其中2例死亡,均发生在院外。本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40~81(60±4.5)岁,广泛前壁梗死12例,下壁梗死7例,下后壁梗死3例,侧壁3例,前侧壁梗死4例。猝死时心电图示:心室纤颤27例,心脏停搏4例,经过及时有效的现场急救和科学、人性化的护理,2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抢救成功。2例院外心肌猝死,来院时已临床死亡。

现场救护:①病情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生命体征监测值,迅速做出初步护理诊断,然后根据护理诊断的先后次序配合医生进行抢救。②吸氧: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的重要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无论有无并发症,常规予鼻导管吸氧2~3天,氧流量2~4ml/分。对合并急性左心衰竭者予以加压吸氧或用50%酒精湿化吸氧,持续吸氧可缓解疼痛,增加心肌供氧,限制梗死面积再扩大。③用药监护: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给予静脉留置针,穿刺迅速,部位合适,固定可靠,以免搬抬过程中针头脱落,影响药物输入,按医嘱保证滴速和用量。一般24小时内输入液体不应超过500~1500ml,严格掌握输液速度,防止增加心脏负荷[1]。用抗凝血栓药时一定要密切监测血压、皮肤黏膜出血点、二便颜色及出凝血时间。④镇静、止痛:对于剧烈疼痛或烦躁不安者,遵医嘱正确使用镇静止痛剂。ami患者多发病突然,并伴有疼痛、压榨感,因此要认真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因剧烈疼痛、烦躁不安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休克,所以疼痛时要尽快止痛,可给予度冷丁或吗啡止痛。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面色的变化,以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⑤心电监护: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也是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常常发生在心肌梗死后24小时之内,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床边连续心电监测及全面的护理观察,可以及时发现危险征兆,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对发病1周内尤其是最初24小时的患者至关重要。对患者采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护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锐感,及时发现心律、心率的变化,记录下变化的心电图,标明时间。保留静脉通路,准备好抢救车及抢救仪器,如除颤仪、吸引器、呼吸机、气管插管、起搏器等用物,尽快协助医师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时,电极位置一定要固定好,导联线连接要牢固,防止患者翻身时电极脱落。

绝对卧床休息:一般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天,如病情稳定,无并发症,第2周就可在床上做四肢活动,第3~4周可帮助患者逐步离床站立和室内缓步走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适当增加活动量,运动量以不引起心脏不适或气短为指标[2]。

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应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对有合并症、血压不稳定者应每隔10分钟监测1次,血压平稳后,根据病情延长测量时间,无合并症者1~2小时测量1次。

合理饮食:应给予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足量蛋白质,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最初2~3天以流质饮食为主,如水果汁、米汤,以后随病情缓解可进半流质饮食,鸡蛋、稀米粥等,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水果,适量饮蜂蜜水,并强制戒烟。可在睡前、起床后加适量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饮食宜少量多餐,切忌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大小便护理:鼓励患者进食新鲜蔬菜及富含粗纤维食物,保持每天大便1~2次。若2天未排便须积极处理,可用中药番泻叶代茶饮或进行腹部按摩,加速肠蠕动;便秘者给予开塞露或温盐水灌肠。排便时须有专人看护,避免排便过度用力,防止因腹内压急剧升高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变化而发生意外。

心理护理:应及时采取措施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以避免不良心理加重病情。

溶栓护理:溶栓前应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脑血管病、活动性出血、近期手术史等溶栓禁忌症,并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检查。溶栓药物应即配即用并在规定时间内输入;静脉给药时,要求穿刺1次成功,以免局部出血或血肿。用药期间应严密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患者脉率、体温、呼吸、血压的变化和出血倾向,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寒颤、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溶栓后应定时行心电图、血心肌酶检查,询问患者胸痛缓解情况。

康复指导:排便时,嘱其避免过度用力或屏气,以免引起猝死。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镇静、安眠药物,有计划地使患者了解心肌梗死的医疗知识,教给患者相应的健康知识,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防止复发和自我保健,使患者掌握疾病的规律,配合治疗,防止或减少诱发因素及并发症,尽快恢复和促进健康。告知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嘱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减少发病的危险因素。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常并发心律失常、心衰、休克,是心肌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积极抢救治疗,合理有效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如果处理得当,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见的血管急症,也是造成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其死亡患者中50%发生在病后1小时内,如果早期处理得当,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因此,早期及时正确的救治和护理,能有效减少或避免猝死等严重不良后果,降低死亡率。同时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个体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急性心肌梗死,做好康复指导,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刘苏君.专业护士是护理学科内涵建设的重要阶段.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04.

心梗针刺急救措施篇4

【关键词】急诊;昏迷患者;急救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9.076

昏迷在急诊科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因各种致病因素出现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意识丧失,对外界的刺激没有反应,是一种极严重的意识障碍。因其发病急且病情严重,患者丧失意识不能及时提供临床症状信息,无法配合医师的治疗,从而导致医疗人员在及时确诊和对症治疗上加大了难度,易发生误诊和漏诊,贻误治疗,危及患者的生命。故提高医疗水平,提高急诊昏迷患者的确诊率,缩短抢救时间,才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治疗,降低死亡率。如何对患者病因正确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是保证急救成功率的关键。本文研究了2015年2月~2016年1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28例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做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2015年2月~2016年1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128例昏迷患者。其中男72例,女56例;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42.8±9.1)岁;发病时间1.2~7.8h,

平均2.6h。严重创伤患者,包括脑外伤和多发伤共30例,其中交通事故昏迷患者18例,高处坠落致昏迷患者5例,其他意外创伤7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包括脑出血和脑梗死67例,

其中急性脑梗死昏迷者37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致昏迷者30例;急性中毒患者18例,其中急性酒精中毒8例,急性有机磷中毒7例,安定中毒2例,海洛因中毒1例;其他13例。根据患者的肢体动作、语言以及对疼痛的反应能力将昏迷程度分为4个等级[1]:①轻度昏迷:患者生命体征正常,对外界的疼痛刺激有基本的生理反应。②中度昏迷:患者生命体征的各项指标正常,对疼痛的刺激反应消失。③重度昏迷:患者存在生命体征,但是其他各种生理反应均消失。④过度昏迷:患者有脑死亡现象发生。本组患者42例为轻度昏迷患者,58例为中度昏迷患者,19例为深度昏迷患者,9例为过度昏迷患者。

1.2方法接诊后要首先确认患者昏迷与否,再确定患者昏迷程度,迅速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细致做好体格检查,尽早完善相应的辅助检查,如血糖、肝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Ct、心电图等检查以此来评估患者病情,检查措施一定要与急救措施同步进行,以争取充足的治疗时间。若有转运需求,则需要病情允许方可进行。做完辅助检查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开放静脉通道,依据患者临床体征再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并进一步确诊,对于急性中毒导致昏迷的患者,应对患者的呕吐物或者排泄物进行检查,从而确定毒性物质。病情确诊后,要对患者进行专业系统,有针对性的抢救,对危害患者生命安全的情况进行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患者的血氧饱和度,避免患者因阻塞呼吸道而窒息。如有必要,可切开气管实施气管插管进行人工辅助通气;若患者出现休克现象或有一定的休克倾向,应对患者采取容量补充,给予强心苷类或拟交感胺类等药物,维持有效血循环,从而使得患者的整体循环稳定;对药物中毒或疑似药物中毒者给予彻底洗胃,或者立即服用特效解毒剂,严重者行血液灌流治疗;急性左心衰致心源性昏迷予以利尿、扩血管、强心治疗;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昏迷者安装心脏起搏器;肺性脑病应及时对酸碱平衡进行纠正,积极抗感染,随时加用呼吸机在患者呼吸衰竭和血氧含量低时进行辅助呼吸。采取上述措施之后情况仍无好转的患者应迅速送入医院的急诊重症监护室救治,必要时转移到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进一步抢救。抢救成功的患者转入专科病室做进一步治疗。

2结果

128例昏迷患者经急救处理和专业系统的抢救治疗后,119例抢救成功,占93.0%;9例抢救无效死亡,占7.0%。抢救无效患者发病因素多为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中毒、急性脑梗死。

3讨论

意识是中枢神经系统对内环境刺激所做出的有意义的反应,意识障碍患者无法对内环境的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能力,严重时便可导致昏迷[2]。即使给予强烈的疼痛刺激也无法使其觉醒,如不及时抢救临床死亡率极高。导致昏迷有诸多因素,越早进行诊断对患者的抢救越有利。急诊外科常见的以严重创伤患者居多,外伤病史明确,临床以失血性休克、瞳孔改变、昏迷为主要病征表现,若有多发伤或者脑外伤则需尽快行头颅Ct检查,确定是否有颅脑损伤。颅脑外伤昏迷患者易发生呼吸衰竭,在抢救过程中做好呼吸道管理很重要,及时有效地院前处置可以为院内的正确治疗创造良好的基础[3]。为外伤导致的昏迷患者争取到最佳的抢救时间,在治疗时首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性分析,然后再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理和针对性急救治疗方案,才能有助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4]。急诊内科常见病多为急性脑血管疾病、急性中毒,而感染及器官疾病晚期也可引起昏迷,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循环不稳定、瞳孔改变以及神经病理征阳性。患者出现大小便失禁、呕吐、偏瘫等症状时病因多为颅脑疾病,而疑似中毒昏迷患者需给予洗胃和导泄,采集患者胃内容物和排泄物送检,及时对症解毒。

昏迷患者的抢救关键是缩短入院到确诊的时间,这就要求医师有清晰的诊断思路,缜密全面的体格检查,及时合理的辅助检查和丰富的临床经验[5,6],同时医务人员要重视早期处理,找到昏迷的原因,以便尽快做出正确及时的诊断,挽救患者生命。本次研究中128例患者经急诊救治后,其死亡率为7%,由此可见在抢救急诊昏迷患者时,只要尽快确诊,处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其成功救治率的临床效果仍是可观的。

综上所述,急诊科在抢救昏迷患者时需进行恰当的早期处理、尽快确诊病因和病情,和各临床辅助科室以及各临床相关科室协同治疗,维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防控院内感染,缩短救治时间,对成功挽救昏迷患者的生命,降低临床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修宇.急诊科昏迷患者发病原因与急诊救治措施分析.内科,2016,11(1):116-117.

[2]吴发萍.82例急诊昏迷患者的急救临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6(5):120-121.

[3]吴妙桓,郭剑虹,陈雪华,等.简易呼吸囊在颅脑外伤昏迷患者早期抢救中的应用.吉林医学,2013,34(11):2098-2099.

[4]郜莉蕊.外伤导致昏迷患者的急诊科护理探讨.中国伤残医学,2016(1):143-144.

[5]李锐,祝青兰.81例急诊科昏迷患者抢救治疗的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13,8(36):92-93.

心梗针刺急救措施篇5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重症监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9701(2014)09-0086-03

心肌梗死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发病机制为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管腔内血栓或出血堵塞管腔,致使冠状动脉供血中断或不足[1]。研究表明,心肌梗死病死率较高,采取针对性治疗和重症监护能够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死亡率。本文现对我院实施急性心肌梗死重症监护的相关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发病后12h内入院行常规检查,心电图显示相邻2个或2个以上St段弓背抬高,临床表现为持续缺血性胸痛时间超30min,但不超过12h[2],口服硝酸甘油治疗后症状并未明显缓解。两组患者均采取针对性急诊介入治疗,治疗后送至iCU进行监护。随机将92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肌梗死类型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针对性急诊介入治疗,治疗后送至iCU进行监护。其中对照组患者仅采取iCU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

1.3重症监护

1.3.1一般护理①卧床休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必须处于绝对卧床休息状态,视患者治疗效果持续1~2周,如发现并发症则需酌情延长卧床休息的时间。患者卧床休息时期尽量避免体力活动,翻身、饮食、洗漱以及大小便等均由护理人员辅助进行[3]。避免家属频繁探望影响患者休息时间或者引起患者较大精神波动或情绪激动而影响休息[4]。注意合理安排患者饮食,保持大小便顺畅的同时避免频繁大小便。患者病情得到控制后可以在护理人员协助下进行适当肢体被动活动,刺激血液流动,避免形成下肢静脉血栓。②疼痛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剧烈胸痛,可导致患者精神紧张或产生恐惧感,致使心肌缺氧情况加重,可诱发其他并发症。护理人员采取度冷丁、吗啡静脉注射或肌肉注射等方法解除患者疼痛及患者心肌缺氧症状。③吸氧护理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吸氧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心肌缺氧等症状,有助于逐渐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患者初入重症监护室时供氧机参数设定为2L/min,采取低流量供氧,发生心室纤颤后立刻增大供氧流量至(10~12)L/min,氧气供应浓度一般为60%以上[5]。高浓度氧气吸入可有效增加患者血氧饱和度,缓解患者心肌梗死各种症状,短期内不会造成氧中毒,但必须遵医嘱实施治疗方案。④溶栓治疗护理本组心肌梗死患者均排除溶栓治疗禁忌证,采取早期溶栓治疗患者急性St段抬高症状。溶栓治疗对药物的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要求较为严格,因此,护理人员需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发现有出血征兆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避免患者死亡。护理人员还需要监护患者胸痛变化情况、心电图St段变化以及溶栓后血清CK-mB酶峰值变化情况,协助医生对溶栓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制定下一阶段治疗方案。

1.3.2心电监护护理人员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24h心电监护,患者住院期间需全程监护心电图波形变化、心率变化等情况,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准确发现频发性多源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典型心电图波形,及时通知医生进行抢救处理,避免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纤颤处理不及时引发患者死亡。同时护理人员需要掌握重症监护室的心肺复苏术和电击除颤技术,在医生到来之前为患者进行急救处理,并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抢救来挽救患者生命。

1.3.3血压监护仅靠心电监护是不足以及时作出准确诊断,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血压监护。一方面通过设备对患者血压进行监护,另一方面对患者面部表情、面色、体温、尿量等变化进行监护,及时发现泵衰竭、心源性休克等高危重症。如果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情况需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协助医生进行抢救。本组46例患者均未发生泵衰竭、心源性休克等高危重症,但护理人员仍实施了严密的血压监护。

1.3.4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由于胸痛、休克等严重症状引发濒死感、内心焦虑和恐慌,心理压力较大。针对患者的不安和紧张情绪,采取针对性心理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情绪激动引发的高血压、心率加速、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坏死等症状[6]。护理人员要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对患者实施病理知识讲解,指导患者掌握自己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明确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的治疗自信。对情绪低落的患者进行疏导和安慰,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慰藉,帮助患者消除消极情绪,指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监护,以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1.3.5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对增强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护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促进患者快速恢复的重要措施。护理人员通过定期为患者及家属讲解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用药注意事项、生活习惯培养、作息时间调整、日常护理等知识,帮助患者调整生活环境,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消除不良因素对病情的影响,鼓励患者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实验组患者经急救治疗及重症监护均脱离生命危险,死亡率为0,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死亡率为10.87%,满意度为82.61%,差异具有显著性;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70%,差异具有显著性,见表2。对照组无效患者迅速转移至重症监护室采取治疗及重症监护后各项指标均逐渐恢复正常,胸痛症状明显缓解,渡过危险期后,1~2周内出院。

表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的基础上由于不稳定的粥样斑块溃破而引发的管腔出血或形成血栓,导致管腔被封闭,引起冠状动脉供血量大减或突然中断[7,8]。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症状,病死率较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急救和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随着近几年急性心肌梗死重症监护室监护技术的迅速发展,医院护理水平明显提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和护理效果提高奠定了基础。但新的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对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严重、变化速度快,需要采取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理的有效策略[9]。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环节较多,需要护理人员能够使用心肺复苏、除颤、人工呼吸机、心电图等相关设备,并进行急救操作,在医生未到情况下对患者实施急救,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

本研究实验组4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常规检查确诊后立即转入重症监护室,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和重症监护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急救和护理。对照组无效患者转移至重症监护室后病情得到明显改善,表明重症监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十分必要。实验组部分患者启用心电监护后发现心室纤颤,经及时处理后恢复窦性心律,并未引发不良后果。

总体来看,实施有效的重症监护室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降低病死率,对患者的快速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当然,有效的重症监护措施也促使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掌握新的技术和知识,提高了整体护理水平。通过细致的护理工作,也大幅度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509.

[2]肖静.急性心肌梗死重症患者急诊介入治疗的护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8):186-187.

[3]吴霞,孙敏,杨文静,等.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护理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2):141-142.

[4]李巧珍.急性心肌梗死在心脏重症监护室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0):912-913.

[5]朱红玲,张新玲.重症监护病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吉林医学,2011,32(17):3604-3605.

[6]郭艳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4):35-36.

[7]牟会伟.综合护理干预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2,16(22):44-45.

[8]张依瑞.延续护理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3,17(5):29-31.

心梗针刺急救措施篇6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护理

动脉内溶栓作为急性脑梗死的紧急处理方法之一,是近年来治疗脑梗死的新方法。介入溶栓再通技术能够缩短脑缺血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恢复脑的正常功能,改善了患者的预后,降低了致残率和致死率,已逐步在各级医院开展起来,其疗效非常显著,血管再通率达80%左右,介入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为出血,包括颅内出血、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等,其次为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脑水肿和血管再闭塞。为了避免并发症的出现,我科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发展,精心护理患者。现将我科2005年5月至2009年2月期间16例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和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共16例全部人选病例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发病时间小于6h之内,其中男10例,女6例,年龄30岁~70岁,主要症状为偏瘫、失语、意识障碍。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脑出血除外。

1.2治疗方法:16例患者均在脑血管造影基础上进行溶栓治疗。将50万U~150万U尿激酶用生理盐水稀释后经微量注射泵注入阻塞的脑血管中,注射完毕后10min再行造影检查,观察血管是否通畅。

1.3治疗结果:阻塞血管再通或部分再通率为87%。

2 护理措施与体会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我们一面迅速、熟练、有条不紊的进行术前准备,一面向患者家属讲述成功病例,使患者与家属产生安全感,减轻焦虑,同时安慰家属面对现实,正确对待患者,使之有较好的心理配合救治工作,同时应了解各种救治方法并非全面有效。总之,使患者及家属尽可能的配合治疗措施,同时对不良后果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这也正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体现。

2.1.2术前准备:导管室内导管、药品及抢救设备均应处于可用状态。每完成一次手术,就应进行下一次手术准备,包括房间、器械消毒、各种急救药品补充抢救设备检查等。

2.2术中护理:密切注意患者肢体、语言及意识变化,监测生命体征,如患者血压增高,要舌下含服10mg心痛定;对心率减慢及烦躁患者应考虑有颅压增高的可能,应及时采取脱水和降颅压措施;对有呕吐的患者应注意勿使呕吐物呛人气管造成窒息;大小便失禁患者应及时清理干净,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要观察尿量及颜色。溶栓术中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手术,进行相应的急救处理。

2.3术后护理

2.3.1一般护理:①严密监测意识、瞳孔、呼吸、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及肌力、语言恢复情况,随时记录,以便掌握其动态变化。②术后患者需留置导管,取平卧位,穿刺侧肢体制动,置管部位的关节禁止过度屈曲和过度活动。患者卧床期间,被动按摩制动肢体,3次/d,20~30min/次,以缓解肌肉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③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及皮肤色泽情况。如术侧足背动脉搏动较对侧明显减弱或患者自述下肢疼痛,皮肤颜色发绀,提示可能下肢栓塞,应分析原因,及时处理。若为穿刺点加压包扎过度导致动脉血运不良,松开加压包扎绷带后症状可缓解。④为防止出血,治疗期间尽量避免各种创伤性操作,集中采血,减少静脉穿刺的次数,穿蒯后局部压迫时间不少于5min。

2.3.2留置溶栓导管的护理:①保持导管通畅。留置导管是否通畅是溶栓成功的关键。护理时经常巡视,注意加压袋的压力变化及液体量的多少,保持压力表上的刻度在300mmHg左右。观察动脉加压输液系统有无回血,及时更换输液袋,随时调节滴速。指导患者采取合适的卧位,防止导管移位、折叠、堵塞、扭曲,密切观察导管的固定和通畅情况。本组未发生脱管、导管堵塞等情况。②防止穿刺点出血及留置导管部位出现皮下血肿。由于使用溶栓药物,患者处于高度抗凝状态,加上术中反复穿刺或术后卧位、活动不当,患者容易出现穿刺点出血或皮下血肿,尤其是老年人、高血压患者。所以术后要认真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指导患者采取合理卧位,导管拔除后局部加压包扎24h。本组病例未发生皮下血肿。③预防感染。由于术后要留置溶栓导管,致使导管留置时问较长。导管留置期间,引出部皮肤每日用0.5%碘伏消毒并更换敷料,防止局部感染和导管菌血症发生。与三通阀连接时,注意无菌操作,24h更换1次输液装置,同时观察体温变化。置管期间,患者可有轻微低热,勿需特殊处理。

2.3.3并发症的预防:动脉溶栓最主要的并发症是闭塞血管再通后梗死处血流再灌注和脑出血。再灌注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偏瘫、剧烈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术后24h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变化,予20%甘露醇脱水降压。本组6例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采取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血压变化、肢体活动;记录24h出入量;头高卧位;按时应用脱水药物,保证脱水效果等措施后好转。并发脑出血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引发纤溶亢进和凝血障碍。②缺血引起血管壁受损,在恢复血供后由于通透性高而血液渗出。③血流再灌注后可能因反射而使灌注压增高。如出现头痛突然加重或意识加深,脉搏慢而有力,呼吸深而慢,血压升高,肢体活动障碍,首先考虑颅内出血。应立即与医生联系,行Ct检查,快速处理,如急症手术清除血肿。护理上密切观察病情,详细记录。本组未发生脑疝、脑出血等并发症。

3 讨论

心梗针刺急救措施篇7

【关健词】心肌梗塞;缺血性坏死;冠状动脉;心肌坏死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358-01

心肌梗塞是心肌的缺血性坏死。系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导致心肌坏死。目前,在全球每年有1700万死于心血管疾病中,有一半以上死于急性心梗。[1]其在中老年发病很高,死亡率约为10%――15%,急性期能否给予其积极而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决定疾病的预后。本院对3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42~82岁,平均年龄61岁。吸烟者26例,肥胖者24例,36例患者除了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均有心肌酶的改变(CK―mB高于正常值2倍)和肌钙蛋白升高以及心电图的动态演变,全部符合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均能明确诊断,入院后给予积极而有效的抢救处理,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

1.2护理措施

1.2.1病情观察ami早期及后期,均应重视对患者进行床边心电监护,一旦发生室早,心率突然减慢等改变时应高度警惕,严密观察,配合医生及早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防止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2]患者入院后诊断明确立即进行有序的抢救,将患者安置在心电监护病房,进行严密的iCU心电监护,迅速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以备急救时静脉用药,输液速度不宜过快,应控制在30滴/min,以免加重心脏负担。鼻导管吸氧,氧流量2-5L/min,可改善心肌缺氧,有助于心肌缺血及心功能的改善。自发病起到病情稳定为止,要密切注意观察患者脉搏,呼吸,血压及心电图动态变化。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急性左心力衰竭,一般会有早期肺水肿,如突然呼吸增快,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烦燥不安,咳嗽,咯粉红色泡沫痰,脉搏增快,肺底出现湿音,要求护理人员经常巡视病房,观察输液情况。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源性休克常易在发病后1-2h内发生,在观察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及有关症状。

1.2.2急性期24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病室保持安静、舒适,限制探视,减少对病人的干扰,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若病情稳定无并发症24小时后可允许病人坐床边椅。指导病人做腹式呼吸、关节运动等,向病人解释急性期卧床休息可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兴奋性,有利于缓解疼痛,限制或缩小梗死范围,病情稳定后渐增活动量可促进心脏侧支循环的形成和心脏功能恢复,防止失用性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便秘。密切观察病人活动后的反应,如出现呼吸困难、脉搏过快且休息后3分钟仍未恢复、血压异常、胸痛、眩晕等,应停止活动,并以此作为限制活动量的指征。

1.2.3用药注意事项ami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因此紧密而周密的抢救治疗措施极为重要,早期抗凝溶栓治疗是重要环节.[3]询问患者有无脑血管病史、活动性出血和出血倾向、严重而未控制的高血压、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等溶栓禁忌症。每日测定出凝血时间,同时注意有无过敏反应、低血压、及是否有皮肤粘膜出血、血尿、黑便及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咯血等症状,使用吗啡止痛时,注意有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时应随时观察血压的变化,维持收缩压在100mmHg以上。密切观察心律失常、血压、和心功能变化的情况,严密观察意识、尿量、皮肤粘膜,评估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灌注不足的程度。遵医嘱使用溶栓抗凝、改善心肌代谢、抗心律失常、抗休克、纠正心力衰竭的药物,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严格控制静脉输液量和滴速。

1.2.4心理护理早期心理康复护理,是ami早期康复护理的先导,是成功的保证.ami发作后,不仅在生理上发生变化,也带来心理上的反应.[4]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往往缺乏心理准备,容易表现焦虑,恐惧,为了减轻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护士应向患者介绍心肌梗塞的知识和监护室的环境,向病人讲明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肌耗氧量而不利于病情的控制。态度和蔼,,认真操作,回答问题肯定,给患者以安全感或信任感,增强患者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早日恢复身体健康,应针对每个患者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关心、尊重、鼓励、安慰病人,以和善的态度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嘱家属保持稳定情绪,不要在病人面前流露绝望的情绪。指导病人放松技术,分散注意力。加强床旁巡视,给予心理支持必要时遵医嘱应用镇静剂,医护人员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一个患者,以便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

1.2.5大小便护理大小便护理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中是很重要的。大小便尤其是大便时突然死亡者并不少见。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由于长期卧床,消化功能减退,进食少及用度冷丁、吗啡止痛使胃肠道功能受抑制等而易致便秘,一定要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防止因腹内压急剧升高,反射性引起心率及冠状动脉血流量变化而发生意外。合理饮食,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的摄入,无糖尿病者可每天清晨给予蜂蜜20ml加温开水同饮,适当腹部顺时针按摩,促进肠蠕动,发生便秘,告诉患者不要用力排便,可用开塞露、果导片等药物,必要时给低压盐水灌肠。

1.2.6饮食护理给予患者低钠、低脂、低胆固醇、无刺激、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进食过快、过饱而加重心脏负荷。起病后4―12h内给予流质饮食,减轻胃扩张。随后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戒烟酒,不饮浓茶、咖啡,避免辛辣刺激等食物。

1.3健康指导

注意劳逸结合,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病症根据心功能进行康复锻炼,以不感疲倦为限。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随身携带急救药品,以备急用。定期到医院门诊随访,出院1-2周应到门诊复查一次,接受医生指导。若胸痛反复发作、程度较重、服用硝酸酯制剂疗效较差者应及时就医。

2.结果

34例临床治愈,1例死于急性心律失常,1例死于再次心梗,发生心源性休克。

3.讨论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及健康观念的转变,护理工作更应注重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从多角度进行护理,做到以人为本,尽量满足患者的需要,让患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努力为患者提供舒适的护理[5]。3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积极抢救和制定周密护理计划,并精心实施,明显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对3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治疗和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说明早期进行严密病情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制定恰当的护理措施,可明显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好转率。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刁焱杨霄悦对3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早期监护体会[J]当代护士1999,(08):23

[3]肖软林、王丁振、周祥德等常见疾病药物治疗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3):80-90

心梗针刺急救措施篇8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经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死亡率。方法:通过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2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抢救过程。结果:在25例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经过积极抢救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有16例患者治愈,9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36%。结论: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严重的并发症,死亡率高,临床上通过早确诊,早治疗,积极抢救,精心护理及密切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提高抢救成功率,使患者摆脱痛苦,早日痊愈。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急性;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922-02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是指在(ami)患者中有20%的患者会在心肌梗死数小时或数周内与疼痛同时出现心源性休克,常常起病迅速,由于心肌细胞大面积坏死、缺血、缺氧导致心功能不全,心肌收缩减低,心排血量下降,收缩压多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0月25例已确诊为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55-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6岁,其中66岁以下者11例,66岁以上者14例。25例中高血压患者18例,糖尿病患者10例,心功能不全者7例,肺部感染者5例,其临床表现多为呼吸喘促,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表情淡漠,皮肤湿冷,收缩压

1.2基本抢救措施:所有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收住在iCU病室,均以高流量給氧,心电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测量血压,给予镇静,止痛药物,积极抢救,方法如下:①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至少开通两条以上静脉通路,均用留置针静脉穿刺,尽量选择粗且进心端的静脉血管,一条用于抢救给药;一条用于泵入升压药物。②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加入5%葡萄糖中静滴,待血压上升,心功能回复后适当停药。③迅速给予补充血容量后,缓慢静滴硝酸甘油,4-6天后,减少用量。④符合溶栓条件者应迅速给予溶栓治疗,溶栓12小时后选用低分子肝素脐周皮下注射进行抗凝治疗。无意识障碍者可首先口服阿司匹林适量,然后用150万单位尿激酶加入100ml的生理盐水中,半小时内滴完。⑤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在静脉输液时尽可能避免使用葡萄糖溶液,如必须用时要加入适量胰岛素。伴有室上性心动过速者给予西地兰静脉推注,急性心房纤颤者者选用利多卡因或除颤。并发缓慢性心律失常者,应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或肾上性皮质激素,如若心律还不复升者,应急行临时心脏起搏术。⑥此外还应密切观测血压及患者尿量多少,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积极处理病情。2.结果

25例患者中16例患者治愈后出院,9例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通过积极有效的急救处理,高流量給氧,镇静止痛,血管活性药物的运用,动态心电监测及测量血压,观察尿量等相关急救处理,其死亡率为36%(9/25)。3.讨论

3.1加强抢救及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加强护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首先应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并有较强冷静及分析能力,要做到处事不惊,临危不乱。熟悉抢救流程,并提前准备抢救药品和设备,同时要求护士静脉穿刺技术要硬,成功率要高,为抢救争取时间,并要求对抢救药物药效熟知,掌握发挥药效的时间,随时调节静脉给药滴速。护士对进行溶栓、安放心脏起搏器、行机械通气等的病人要有针对性的观察和护理。

3.2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人进入iCU病房不免感到恐惧,惊慌,濒死感,造成患者心理负担大,这对病人预后有很大影响,对于求生心切的病人,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应该在心理上给予患者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鼓励患者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回答患者的疑问,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鼓励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治疗,使患者早日康复。

3.3对患者加强基础护理。基础护理是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经抢救措施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观察患者血压,原则上应反复测量血压,时间间隔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并且观察尿量,给予患者留置导尿管,便于测量,以检测患者各脏器的供血情况。保证患者大便通畅,防止因便秘导致患者腹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大发生心脏附壁血栓脱落而致心力衰竭和心率失常。提倡患者多食富含粗纤维的食物,或口服蓖麻油、大黄胶囊,或用开塞露通便,对于3天以上不大便患者应选择保留灌肠等措施。同时还应时刻注意患者皮肤、色泽及温度的变化。

3.4给予患者供氧的护理。心源性休克的病人往往处于严重的缺氧状态,因此我们应该为病人积极吸氧,持续高浓度给氧,患有肺水肿的患者可适当以高氧流量吸入,还可在湿化瓶中加入适量浓度的酒精湿化后吸入。对于要进行机械通气和气管插管的患者,要严格操作,要熟悉操作步骤和影响潮气量的因素,护理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变化,如血压、脉搏、呼吸频率、体温等,及时调整设备参数,保证适当的氧合状态,及时吸痰,规范吸痰操作步骤。

3.5对于临时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护理。临时起搏器对于心动过缓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促进患者进行pCi手术。护理中应密切注意固定好临时起搏器,防止导线脱出,并重点观察有无起搏器诱发室上性心律失常、局部伤口表面颜色、张力等情况,做好常规换药,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发生[2]。

3.6对患者预后的心理护理。老年人在心理上承受力较弱,疾病的折磨会给老人不仅带来身体上的打击,而且还会带来心灵上的创伤,使年老病人身心疲惫,心理异常、恐惧、焦虑、自卑感油然而生,长期有可能导致自闭症。针对这些病人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指导家属同情理解和善待老人,要时常跟老人多沟通,鼓励老人顽强地同疾病做抗争,振作精神,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顾虑,以增强患者的战胜病魔的信心,并配合做适当的康复锻炼,并嘱患者及家属要定期随访,这对患者预后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

心梗针刺急救措施篇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74-02

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使部分心肌因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的现象。急性冠状动脉闭塞是否引致心肌梗塞往往取决于被闭塞的动脉大小及闭塞的部位。

我科成功地抢救2例老年急性多部位大面积心肌梗塞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

例1:男65岁;于2000年4月12日10时急诊入院。入院前12h与亲属发生口角后引起胸闷、压气、即而出现颜面苍白、心前区不适、大汗,经卧床休息无缓解,伴有左前胸出现针刺样疼痛难以忍受,疼痛并向咽喉部放散来院就诊,入院查体:体温36.8℃,脉搏100次/分,血压160/105mmHg。急检心电:iSt段抬高。Q波加深加宽,avlt倒置。入院第二天心电图再次出现高侧壁、前间壁心肌梗塞。经扩冠溶栓、调脂、降压,心肌营养、预防心律失常、心电监护、抗血小板聚集抗感染对症治疗及心理护理等措施,住院25天痊愈出院。

例2:男70岁;2001年5月21日15时10分急诊入院,入院前4h,无诱因突然出现胸闷、胸痛、气短、大汗、濒死感。入院后查体温36.5度,脉搏60次/min,血压150/100mmHg,呼吸20次/min,心律整。心电图描记:V2V3avF导联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呈QS型)V1V2V3V4V5V6S-t段均抬高0.1-0.5㎜.诊断:急性广泛性前壁、高侧壁心肌梗塞。左前半支传导阻滞,高血压,住院期间合并心律失常,心房纤颤,脑梗塞。经过56天的相应治疗和专人护理,痊愈出院。

2执行循环系统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1急性心肌梗病人我们采取了绝对的卧床休息2-3周,待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坐起或下床活动。有严重并发症者延长卧床时间,必要时给予镇静剂。急性心肌梗塞时我们通常采取鼻塞法给氧。保持鼻腔通畅、鼻塞24h更换1次。

2.2保持大便通畅,急性期7-10日内在床上进行大小便,如病情许可,可在床边使用便桶或在床上坐起用便盆,但应避免用力。绝对安静,解除患者恐惧心理。饮食:心肌梗塞后3d内以流质饮食为宜,以后给予低热量,少量多餐,少吃刺激性易发酸食物,以免过度兴奋致心律加快,避免腹胀影响休息。溶栓期适当限制绿叶蔬菜和新鲜水果。做好康复后的护理辅导,做好家属的家庭护理指导。向病人、家属讲解心肌梗塞的诱因及预防。

2.3急性心肌梗塞引起剧烈疼痛时,应及时解除患者疼痛立即肌注杜冷丁,辅以硝酸甘油或消心痛、罂粟硷等,并迅速通知医生。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血压、心律、心率、神志、周围循环、尿量等变化。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应严密观察有无三大并发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出现。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严格掌握出入量。

心梗针刺急救措施篇10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高发病,其致残率、死亡率均逐年上升。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建议在时间窗内给予溶栓治疗,目前认可的方案是4.5h内予以rt-pa静脉溶栓[1]。早期溶栓是指发病3~6h内经头颅Ct或mRi排除脑实质出血、严重广泛的半球梗死,针对脑主要供血动脉的血栓闭塞引起的脑梗死,可采用动脉或静脉溶栓[2]。目前我国患者溶栓前平均等待时间为116min[3]。对于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时间是恢复缺血半暗带组织血供的关键,临床给药时间越早,越有利于预后效果,神经功能恢复也越好[4]。同时溶栓药物在脑梗死早期应用过程中可能带来严重出血的危险,且脑梗死原发病对患者生命体征及转归均有严重的影响,其溶栓治疗过程中密切的护理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减少溶栓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有效的减少溶栓等待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因此脑梗死早期溶栓成功率的高低不仅有赖于积极规范的治疗更与密切规范的护理小组配合息息相关。溶栓治疗中,一旦有严重的并发症立刻执行抢救流程,小组护理人员的站位采用急诊抢救时的定位分工配合模式[5]。此项工作模式的开展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2014年5月于本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并经急诊绿色通道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35~78岁,平均(51.14±11.59),发病时间1.5~6h,平均3.7h。Ct已排除颅内出血,全部入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无溶栓禁忌证。

1.2方法

1.2.1溶栓前准备建立院内卒中应急流程,急诊预检护士接诊后,在3min内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卒中患者分诊给急诊神经内科医生诊治。急诊神经内科医生确认患者为溶栓时间窗内的卒中患者,即启动院内卒中应急流程,开通脑梗死患者绿色通道。患者入院一旦确诊为脑梗死,应立即入住niCU,启动溶栓紧急预案,niCU常规配备rt-pa,(冰箱保存),责任护士每日做好冰箱温度的监测及药品的清点。护理站附近需设置溶栓专用床,备有溶栓知情同意书。溶栓小组护士在接到通知后,迅速准备心电监护仪、血糖仪、输液泵、注射泵、急救车、抢救药等设备和药品,溶栓以小组护理为单位(至少3名护士)进行,小组护理中由中、低年资护士迅速遵医嘱完成各项辅助检查及化验标本的采集,如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以及便潜血试验等。做好心电图后立即给予持续心电监护,同时在一侧肢体建立动态血压检测,如病房备有称重床,需精确测量患者体重,以保证用药计量的准确性、有效性,将所收集护理资料汇报主管医生。

1.2.2给药方法迅速建立溶栓专用静脉通道,根据医嘱,静脉使用rt-pa以0.9mg/kg,严格掌握药物的时间、剂量及方法,rt-pa总剂量的10%1min内静脉推注,其余90%加入100mL生理盐水在1h内以输液泵方式匀速泵入。由于rt-pa半衰期为20~30min,因此用药需做到现配现用。同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改善循环的支持治疗,溶栓后24h行Ct检查确定无颅内出血后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1次/d.

1.2.3溶栓前的护理(1)分秒必争,一旦确诊为脑梗死,积极配合医生,启动急救绿色通道,通知卒中护理小组,执行溶栓急救护理流程,在小组护理中,准备指导工作由高年资护士负责,明确分工。(2)由高年资护士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t、p、R、Bp、意识、瞳孔及肌力的变化,特别注意患者的语言功能障碍及格拉斯哥(GCS)评分,同时筛查护理高危风险因素如:误吸、窒息、脑疝、液体外渗等,制定护理对策及防范措施。准确记录患者入院时间、溶栓给药时间及病情变化。如病情有变化时,在抢救过程中高年资护士要充当现场管理者[5]。(3)中年资护士负责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准备吸氧及吸痰装置,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流量2~3L/min,保证经皮血氧饱和度95%以上,保护患者脑细胞,减少脑损伤,改善脑缺氧。同时分析判断患者咳嗽、咳痰反射给予按需吸痰,及时清理气道,保持呼吸道畅通。病情危重者给予面罩加压给氧或遵医嘱行气管插管术。(4)低年资护士协助高、中年资护士常规准备抢救药物、器械、输液泵、注射泵、除颤仪等以保证在应急状况下节省时间,做好后备补充工作,完善融合各个护理环节。

1.2.4溶栓过程中的护理

1.2.4.1准确分工,密切配合在溶栓治疗中,由高年资护士迅速建立静脉溶栓专用通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节约穿刺所用时间。需留置外周静脉套管针,以方便溶栓过程中的取血监测,避免反复穿刺[6]。同时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指导护理小组配合溶栓整个过程,做好溶栓记录;中年资护士遵医嘱,执行治疗方案,完成护理计划,取药配药,要求:液体现用现配,剂量、方法、时间精确无误,配置药物不得与其他药物混合,既不能用于同一输液瓶也不能用于同一输液管路。低年资护士评估血管情况,建立第二条静脉通路(生命支持通路)用于补液支持治疗,同时落实各项支持辅助护理措施,如体位摆放、管路安全、出入量观察记录及生活护理照顾等。准备工作由高年资护士指导,遵循溶栓小组护理工作流程,各尽其责,密切协作。

1.2.4.2病情观察高年资护士在溶栓整个过程中应主要负责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瞳孔、意识状态的变化,肢体运动及语言功能恢复等情况,全面掌握患者病情,溶栓最初病情监测,2h内1次/15min,随后6h内为1次/30min,此后,1次/h,直至24h。注意患者个体化差异,随时评估现存和潜在的护理风险,制定护理计划,指导督促中、低年资护士按照护理计划执行溶栓流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80%以上有高血压[7]。因此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如果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05mmHg应更加密切注意血压,并遵医嘱给予降压药物。收缩压>185mmHg或舒张压>110mmHg,是溶栓引起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8]。血压过高易导致颅内出血,血压过低使脑微循环灌注不足,因此血压应控制在140~160/75~90mmHg较为适宜。如溶栓后患者出现头痛、呕吐、血压突然升高或出现意识障碍、一侧瞳孔散大提示有脑出血可能,需立即通知医师启动抢救预案,做好检查急救前准备。

1.2.4.3用药护理高、中年资护士在给药过程中需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用药后症状改善情况,尤其是溶栓后出血倾向,当皮肤、黏膜、口、鼻腔、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等有出血倾向时,立即通知医师,同时停止溶栓治疗,并采取措施控制出血[8]。用药前、中、后均应进行凝血机制检查,以防出血突然发生,同时避免侵入性的操作,如导尿、留置胃管等[9]。已出现牙龈出血者,首选局部按压措施,如出血量大,可用浸凝血酶的棉球咬在出血处;消化道出血时,遵医嘱根据患者情况给予奥美拉唑静推;泌尿系统出血时,可遵医嘱使用盐水溶解凝血酶行膀胱冲洗。其次,再灌注损伤也是一项重要的观察项目:急性脑梗死早期先出现细胞性脑水肿,若缺血缺氧时间超过数小时,可导致血管源性脑水肿形成颅内高压[10]。当发现患者出现困倦、凝视、瞳孔不对称、周期性麻痹和视乳头水肿时,提示颅内高压,应立即报告医生,予以降颅压治疗[11]。血管再闭塞的观察,在治疗过程中溶栓和血栓再形成两者是同时进行的,在溶栓剂作用下抑制了血栓的形成,加速了血栓溶解,随着治疗的进行溶栓剂逐渐被消耗,血栓形成因子可能再度活跃,导致血栓再形成[12]。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如再次出现意识障碍、失语、肢体瘫痪等,提示血管再闭塞的可能,应立即给予处理[13]。

1.2.4.4心理护理高年资护士在指导溶栓过程中,除观察病情外协同中、低年资护士共同做好患者心理护理,避免患者用药过程中情绪低落或兴奋,避免因激动导致的情绪不稳定、血压波动、不配合治疗等情况的发生,造成脑梗死病情的加重、颅内继发性出血、药物外渗、意外脱管等风险的发生。

1.2.5溶栓后的护理

1.2.5.1心理护理溶栓后心理护理是防止意外发生的一项重要护理内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发病时大都意识清醒,常因突然出现瘫痪、失语等症状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责任护士应针对患者的心理反应,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以提高其遵医行为,同时避免盲目乐观情绪,因静脉溶栓后30min大部分患者肌力可见明显改善,由0~1级提升为2~3级,甚至恢复至正常5级肌力。这些患者往往感觉自己已经痊愈了,会要求下地如厕、进食及恢复日常生活习惯。护士应评估患者自理能力,耐心的指导患者继续卧床休息,给予生活照顾,协助做简单的床上肢体运动。安静休养,防止意外坠床、跌倒、出血、二次梗死等事件的发生。

1.2.5.2做好生活护理rt-pa输注结束后严格卧床24h,1周后鼓励患者多做功能锻炼(遵医嘱),低年资护士重点为患者创建良好休养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嘱患者勿用硬毛牙刷刷牙,避免牙龈出血,同时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根据Bathel指数评定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包括进食、穿衣、洗澡等内容,按照帮助程度分为0、5、10、15分四个等级,满分为100分评定。评定标准:

1.2.5.3保证营养供给,增加患者机体抵抗力低年资护士在溶栓后护理中除按照Bathel指数评定量表,负责患者生活照顾,同时给予常规疾病健康宣教,指导患者进食低盐(高血压者)、低胆固醇、低脂、适量糖类及富含维生素、宜消化、温度适宜的食物,同时戒烟限酒。有意识障碍及吞咽功能障碍者,常规床头抬高30°,以防卧床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给予患者软食或半流质饮食,从健侧缓慢喂入,协助病人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鼻饲流质饮食。

1.2.6健康教育指导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是促进患者疾病康复的有力措施,住院期间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疗护理,主动参与做好二级预防,低年资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负责全面巡视照顾,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告知所用药物的作用及各项检查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导早期康复锻炼,提供康复用具,劳逸结合。有效的健康教育可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健康教育内容应全面,包括:饮食指导、用药指导、良肢位摆放、康复训练、危险因素预防及定期复查等。在二级预防方面做好相关防控工作,是健康指导的中心任务。

2结果

治疗10例患者,治愈6例,显效3例,好转1例。其中,6例肌力由1~3级恢复到5级,3例在2~10h出现肌力明显恢复,有1例发生并发症,为牙龈出血。据本科室统计,溶栓等待时间由2013年上半年的60~120min减少至目前35~45min,较目前我国患者溶栓前平均等待时间提前了61~81min,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由93%提高到98%,医生对护理满意度由95%提高到99%。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