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态旅游现状十篇生态旅游现状十篇

生态旅游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46

生态旅游现状篇1

一、生态旅游概念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生态旅游的目标是生态旅游应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更好的实现这一目标,生态旅游应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唯有经济发展之后才能真正切实地重视和保护自然;同时,生态旅游还应该突出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意义,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者也更应该重视和保护自然。

二、我国的生态旅游现状

我国的生态旅游是主要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1982年,我国第一个部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虽然这时候开发的森林旅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但是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部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我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在2001年对全国100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82个保护区正式开办旅游,年旅游人次在10万元以上的保护区已达12个。

三、我国生态旅游中现存的问题

1.旅游发展过程中环境破坏严重

旅游虽然被称为是无烟工业,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产生了越来越严重的影响,一方面,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另外一方面,在旅游的过程中,由于游客的活动也不可避免的对环境造成了影响,特别是在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和旅游旺季,但游客人数超过了自然的承载量的时候,对环境造成了破坏。在旅游过程里,一些地区由于对垃圾的处理不合理,还造成了垃圾污染。

2.生态旅游被当成了标签,没有真正按生态旅游的核心内涵去发展

现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地区打出来生态旅游的口号,越来越多的政府和旅游企业都把生态旅游做成了一个标签来吸引游客,但这些所谓的生态旅游地区和项目,大多数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没有真正按生态旅游的核心内涵,在真正保护了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来发展经济,而是仍然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生态保护只是一个附属,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目标想冲突时,往往会选择牺牲环境为代价来保护经济

发展。

3.缺乏专业的生态旅游人才

现在所谓的生态旅游发展中,人才队伍其实就是以传统的旅游业的人员为核心,缺乏真正的具有生态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生态旅游人才。比如大多数景区的导游,并没有生态旅游的导游和传统旅游的导游之分,在对游客的讲解中,由于导游本身不具备生态旅游的专业知识,讲解过程也就简单牵强,甚至胡编乱造,根本不能满足游客对于生态旅游导游的需求。在景区设计、企业管理、政府管理等过程中,真正的生态旅游专业人才非常稀缺。

4.游客对于现存的生态旅游满意度不高

虽然现在对生态旅游有了大量宣传,表面上有了大量的生态旅游产品,但是这些生态旅游产品的层次还比较低,大多数停留在传统的观光游,无法满足游客对于生态旅游的真正需求,缺乏对游客有教育意义、专业体验和学习的真正的核心的生态旅游产品。总体来说,游客对于现阶段的生态旅游满意度不高。

5.缺乏社区参与

要发展生态旅游,必须要依靠当地的社区参与,只有把当地的社区参与和生态旅游建设结合起来,才能可持续的发展生态旅游,才能真正立足当地资源,但现阶段的生态旅游发展中,社区参与的项目还比较少,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对策

1.加强生态旅游的立法,总体规划生态旅游项目

要发展我国的生态旅游,首先要加强生态旅游的立法,总体规划生态旅游项目,只有完善了相关的法规政策,在发展过程中有法可依,才能使发展生态旅游有一个根本的法律保障。另外,要做好总体的生态旅游规划,现在很多项目由于规划不合理,反而破坏了环境,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本前提。

2.建设一支专业化的生态旅游发展队伍

现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非常缺乏专业的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可以考虑建立生态旅游的专业,通过大学教育培养相关的生态旅游人才,同时,对现有的行业人才可以进行专业的生态旅游培训和教育。通过专业人才培养和行业人才培训,来建立一支优秀的专业的生态旅游的专业人才。

3.构建现代化的生态旅游的产业体系

生态旅游现状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产业现状;发展前景

前言

生态旅游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本文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求经验、总结条件、最后解决问题为基本线索和逻辑关系。通过对生态旅游的一些旅游观光园区进行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手段,来研究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及其发展前景,对目前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生态旅游的发展

1.发展概况

(1).发展背景

生态旅游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传入我国,我国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生态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

生态旅游是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来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全球绿色浪潮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生态旅游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实际上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和形式之一。

(2).发展现状

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由于不健全的生态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和落后的管理体制以及盲目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有些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缺乏深入调研和全面科学论证的情况下,便急功近利地进行探索式、租放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珍贵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二.存在的问题

1.由于游客的随意采摘,为建造房屋等基础设施而进行的大面积生态资源移除,森林火灾等造成的森林和草地的退化等原因,植物资源被破坏的情况较为严峻。

2.破坏自然环境;

3.生态旅游被标签化。

三.发展对策

1.加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

认真调查旅游区的生态资源和可能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旌来解决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负面问题,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规模,提倡以生态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体现生态之美、自然之美。坚决制止以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旅游经济增长的项目。

2.维护自然生态稳定

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景观受人类干扰较小,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展开。这些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地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国土生态,经济的最后安全防线。所以维护生态安全性是生态旅游管理的核心目标。

3.加强游客教育管理

目前我国旅游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很容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要加强游客管理。加强游客管理可以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要根据景区内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利用门票、线路设计和分区规划等技术手段对游客进行引导,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以达到不破坏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目的。第二借助景区的宣传栏、宣传画、演播厅、书籍、手册指南以及导游解说系统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旅游之前就应明确告诉旅游者应遵守的规范,特别是通过生态旅游企业服务人员的身体力行和生态旅游区周围社区的环保氛围,使旅游者受到教育和感染。第三生态旅游景区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如有的景区实行旅游者携带物品的检查制度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但塑造了负责任的旅游者,也是在进行我国的生态旅游市场培育,必将加速我国生态旅游市场的兴起和成熟。

4.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依法规范生态旅游活动,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完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必须加强生态旅游环境立法和制度建设,通过规章制度建设,通过法律的手段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必要的约束和规范,避免游客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不断完善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体系,推进生态旅游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进程。

四.结论

在我国,生态旅游正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一个刚刚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生态旅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只要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战略高度出发,更新观念、改革不足,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学技术在生态旅游发展的科技含量,就可以逐步解决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资源效益的长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伦理学一从理论走向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田里,李常林.生态旅游[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田里.旅游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雷默特.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生态旅游现状篇3

基于人类对环境的重视,同时也是实现旅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性要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其中,生态旅游是将生B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是对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欣赏与探索的一种活动,通过教育与宣传等多种措施不断满足游客对于自然美景的享受需求,深入了解自然文化,以保证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同步发展,进一步推动区域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开展,实现社会经济与人们生活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一、泰顺县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状况

(一)旅游发展体系实现创新

在2013年3月,泰顺县人民政府开展旅游主业化发展会议,并且制定了相关政策,为其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与此同时,县旅游发展委员会成立,负责生态旅游产业的全局性事项。另外,泰顺县旅游局还积极组建了县级旅游开发投资公司,构建了旅游投融资平台。

(二)合理制定规划以推进旅游科学发展

泰顺县根据自身旅游资源特色,制定并出台了与本地区生态旅游发展相关的规划。而为了能够实现旅游统筹发展,于2015年贯彻落实了泰顺县旅游整体规划,把旅游规划当作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点途径。

(三)统筹多种生态资源要素以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泰顺县对通景公路加大了建设力度,进而有效地增加了旅游可进入的几率,另外,还进一步推动了红军路、52省道至乌岩岭、宝林通景公路的全面建设。与此同时,注重旅游主业化的发展,落实了酒店、度假村与温泉等旅游项目。

(四)创新营销手段以扩大旅游市场发展空间

在劳模疗休养基地与省教育工会疗休养基地入驻泰顺县以来,使该县的旅游知名度提升。此外,泰顺县还组织并参加了不同层级的展会与博览会等。通过对

“请进来,走出去”营销手段的合理运用,本地风景旅游协会和台湾南投县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形成了客源互送机制。

(五)彰显地区特色以实现产业融合

能够适应游客多种需求,构建了丰富的旅游产品机制。与此同时,进一步推动旅游和多种产业的有机融合,实现当地特色产品的培育。另外,泰顺县还大力发展了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形成了多个农家乐特色村。高度重视观光采摘农业的发展,以更好实现农户增收的目的。

二、推进泰顺县生态旅游产业的有效途径

(一)积极转变发展思路并树立大旅游理念

泰顺县的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历史文化悠久,所以,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其中,应当积极树立“大旅游”理念,力争实现大旅游系统效益的最大化,推动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应始终坚持泰顺县旅游产业的支柱性地位,注重综合性开发,实现生态旅游行业发展模式的有效转变,除此之外,应当积极建设高级旅游区,充分发挥旅游辐射影响作用,进一步推进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合理规划以形成大产业的发展局势

现阶段,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同时,世界生态旅游的平均年增长率是20%,为泰顺县的旅游主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应当积极完善旅游规划机制,重视本地区重点区域与景区的旅游发展规划,有机结合生态旅游行业与整体产业布局,确保旅游设施建设和城镇发展的协调性。基于此,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彰显生态与人文等相关主题,打造以泰顺县县城为中心,省道为景观交通轴,融合廊桥-氡温泉文化生态养生区、乌岩岭生态体验区、飞云湖山水生态游览区、交溪流域产业生态观光区,最终形成全新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三)注重招商作用以全面夯实大项目基础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大项目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一定要积极引进大项目,加大投入开发的力度,在规模效应的带动作用下发挥生态资源效应,进一步提升生态旅游的发展实力。与此同时,应注重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紧紧围绕

“泉、桥、山、水、石”五大资源来构建大项目的招商平台。对景区、景点等进行合理地开发与建设,对大型旅游招商项目进行包装,积极引进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赴泰投资。针对泰顺国际影视基地等诸多与央企合作项目,需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开展前期工作,以保证更好地落实项目。基于此,应当选择“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对融资观念予以合理转变,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旅游开发当中,与“泰商回归”工程等现行举措相互结合。最后,有机结合招商引资工作与旅游工作,使得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全面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旅游发展的社会化,获取最大旅游发展效益。

(四)重视营销手段以全面拓展大品牌空间

增强旅游宣传促销的力度,泰顺县要想实现自身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注重宣传和促销的重要作用,实现区域间的合作。其中,需要对本县内部的宣传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对旅游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积极开展旅游节庆活动,扩大生态旅游影响力与知名度。与此同时,在市场拓展思路的正确指导下,确保客源市场的针对性发展,通过多个渠道与全方位的途径来实现渗透宣传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应当对旅游产品进行全面开发,尤其是具有廊桥品牌标志的产品,还有农副产品,以保证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实现品牌与产业的相互促进和发展,提高该产业的附加值。最后,应建立健全政企联动营销机制,进一步增强泰顺县内外旅游企业参与到宣传营销中的热情,提升宣传与营销的实际效果,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泰顺生态旅游。

(五)全面优化环境以更好地培育大市场平台

为增强泰顺县旅游行业竞争力与发展力,就必须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其中,应当坚持环境决定发展的思想,促进生态旅游行业的软环境与硬环境建设。首先,需要建立并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对旅游市场整顿及游客投诉接待等多种制度不断完善,进而推进旅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针对旅游用地、税收以及水电等应给予大力支持,合理地制定减免税费的政策,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其次,应注重人才培训工作[6]。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全面增强旅游队伍成员的自身素质,同时应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全面增强旅游产业的管理水平,更好地推进生态旅游发展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文章以泰顺县为例,阐述了发展生态旅游的有效途径,希望全面推进该县的旅游产业发展。

生态旅游现状篇4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发展

一、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认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是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森林生态旅游除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光,度假的空间外,其实也是一个环保教育的“大课堂”。旅游者通过观赏森林生态系统奇特的五种形态,群落结构,呼吸新鲜空气,饮用洁净的泉水,从而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成语循环,认识森林保护物种,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和改良区域环境等多种功能。森林里的每棵树,每只动物,每条消息,都是极具雄辩力的环保“活”教材。而只有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才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达到的良性循环。然而,森林生态旅游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对旅游业,林业的发展市场潜力很大。相反,如果发展事务,也会带来环境的灾难。因此,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同时,要注意不要讲传统旅游的发展经验生搬硬套。因为森林生态旅游从目标,受益者,管理方式,效果等方面都不一样:森林生态旅游以保护生态为主,并非追求最大利润;森林生态旅游的受益者除游客和经营者外,还有附近的居民,当前的经济,未来居民,未来经济;环保是森林生态旅游的核心,只能有选择的满足游客需要;传统旅游不同程度上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森林生态旅游则以改良生态与发展旅游经济紧密结合。

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是以良好生态环仅为基础,保护环境,陶冶情操的高尚社会经济活动。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消费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于是人走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通过参加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与自然的交流,满足精神消费的需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旅游融休闲和区及教育为一体,需要依靠科学高标准进行规划和管理,对管理者,游客,导游和经营者都有较高的要求。

(二)、我国生态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考证,中国生态旅游始于舜,盛于唐,宋,即我国生态旅游具有悠久的。但作为一种产业则是近代的事,即生态旅游,尤其是森林公园建设,则是一项新兴产业。森林公园的涧流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游览,观光,度假,健身,科学考察,探险等多种形式的森林生态旅游场所。我国具有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兹1982年我国在湖南诞生了第一个正式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几张家界森林公园以来,只1997年底,我国建立了92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鼎湖山,长白山,扎龙,神农架,西双版纳,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还有列入《国际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录的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青海鸟岛,江西鄱阳湖和湖南洞庭湖等湿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还以国有林场为依托建立了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大部分森林公园已基本形成配套服务体系,不少森林公园已成为我国新的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5000人次以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齐发展。

根据《中国林业“九五”计划和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国家旅游事业的总体规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以森林公园建设和开展特色旅游为重点,依托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增强效益,提高水平,到2010年,我国森林公园将发展到2000处,面积达到1900万庆,使森林公园真正成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基地。但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是较短,目前尚未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的观念还比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资源的粗放式开发和盲目利用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时,粗放式的开发。开发种种开发,请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如今,由于上游和周边森林大面积砍伐,使这里原湖泊水为每年降低6-30厘米,只是黄龙还划地一开始退化,面色。如再不采取保护措施,这里的岩溶胡将会过早衰亡。更令人费解的是有关部门为了大量揽客,在九寨沟内大量建造宾馆,严重破坏了景观的自然氛围。

我国旅游冬天开发利用还处于无计划状态。许多地区已发现好的冬天,就匆忙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东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岩溶洞环境的平衡,促使了冬天景物老化。

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许多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不乱杀,有的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惜品种濒临灭绝,这是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爱护野生动物,应成为生态旅游的得一项重要而给予重视。

2、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近10多年来,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名胜区,包括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些自然风景区,已越来越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或因山洪暴发,塌方挡路,毁景伤人;或因久旱无雨,水源枯竭,饮用水短缺,更有一些建筑毁景障景,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四季常绿的云南西双版纳,近几十年来,由于大搞毁林形式开荒,以林为能源,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使原来良好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的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以索道为例,世界各国在作为国家公园的名山上修建索道都是严格控制的,其中美国、日本是明令禁止的。日本富士山海拔3776米,公路只修到2000多米,游人再多,也是自己一步步登上去的。但在我国,有些古代名山上修建索道,甚至修几条。有的山相对高度不到百米,也修建索道。索道在国家名胜中心区域的建成,不仅破坏了自然风景区的原貌,而且使游人大量集中于容量有限的山顶,导致景观和生态的破坏。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热的掀起,保护区内脆弱的生态系统也遭到致命的打击。

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须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甚至有23%的保护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在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内从事旅游活动,使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地域减少,它们的生活空间和养料系统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这里的动植物死亡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保护区旅游现状调查显示:已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

由于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区域和城郊的一些风景区受到冲击。有的地方在风景名胜区邻近盖工厂、办、浓烟滚滚,污水横流;有的景区对名胜古迹随意修葺,在山林古刹安置电器设备,铺设人造大理石、地砖,人工修整痕迹过重,与其"自然本色"极不和谐;有的景区不顾环境、条件,乱建寺庙、佛像和不伦不类的主题公园等等。这些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今天,我国许多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都面临着人工设施和人工景观过多过滥的问题,正是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景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3、风景名胜区环境污染严重

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这里的水土、大气都有程度不同的污染。噪音、烟尘都超过了规定的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湘区武陵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毫克/米3,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树林大片枯黄,pH值达4.44并出现酸雨酸雾。我国水污染的范围也在扩大,全国135条受污染的城市河段中,52条严重污染,其水质连灌溉标准都达不到,更谈不上饮用标准了。如饮用滇池水源的地区,已成为昆明市传染病和许多疾病的高发区。黄河断流达266天,87%的河段水质达四级污染,尤其是近几个月来,黄河干流中游河段遭到严重污染,水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泡沫,下面呈酱色的污水散发着刺鼻的异味,鱼已死光,连浇地都不能用,对河南省沿黄河各城市饮用水造成危胁。这是黄河历年来发生的最严重污染。而且是一次流域性污染。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驰名世界的黄山、庐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游客也留下了各种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也是日趋严重,目前已有44%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音污染,3%有空气污染。

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二、发达国家生态的概况

在发达国家,都将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纳入公益事业,每年由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如美国在2000年有43亿美元用于国家公园,包括保护、科研、管理的开支。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国家公园局每年预算为1.148亿澳元,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拨款和市政税收,而公园本身经营收入仅0.1亿元。新西兰也是如此,国家公园内的一切设施,包括道路、野营地、游景道和游客中心等均由政府投资建设。就是韩国,每年也有相当于人民币6亿元的资金用于国家公园管理。这些国家都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视为保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基地和公众和生态旅游基地,因而拒绝商业运作,不以盈利为目的。

正是由于这种公益性质的正确定位,因此从规划建设到立法和管理,一切与基本目标相抵触的活动,均在禁止之列,以保护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的自然属性,竭尽全力维持它们的自然状态。

许多国家的国家公园法规定实行分区制:“山上游,山下住”,即功能分开,把旅游服务设施安排在区外,使区内保持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自然文化遗产。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国家公园内见不到宾馆饭店,有的只是供游人野营的古朴而简易的基地,高质量的游景道和各种向导性的指示牌。而且就是这些基本设施,也力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的干扰和,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

日本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高于我国的黄山、泰山和张家界多数游览胜地,但是不但不设缆车,就是上山公路也只修到两千多米,剩下的路不分高低贵贱人人平等自己去爬,连台阶都不修筑。这不仅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护富士山的本来面貌,恐怕还有一种民族感情的因素,即对日本这座圣山的敬仰与尊重。同时,徒步登山更能体现生态旅游的真谛。

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是世界上生态旅游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他们将“无人工痕迹”作为国家公园扩大旅游市场的口号,这种理念使他们的旅游业在全世界享有很高声誉,并带来可观的效益。

美国政府规定,禁止在国家公园中建造豪华宾馆,只允许设立简易的过夜设施,但保证安全和卫生。美国国家公园的营地一般设置在公园的边缘或毗邻的森林中,游客的垃圾自行分类后投入加盖的铁箱内,食物残渣要求完全清理干净,防止野生动物翻拾,从而改变其生活习性。

韩国在户外旅游地也不搞豪华宾馆,多为通铺,每个铺位不到1米宽,或自带睡袋,或租用毛毯,卫生间是公用的。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减少公园中的建筑用地,也减少污染,并与游人回归自然、净化心灵的目标相吻合。在韩国的国家公园没有垃圾桶,也看不见垃圾,因为谁的废弃物谁都会自己带回去。韩国布基岛经济不发达,当地人索性在“简”上做文章,筑起一栋栋茅屋渔舍,古雅的草屋内只有一床一桌一灯一网。这种简陋有效地勾引起了人们怀古探幽的情趣,反而引来游客如潮。

新西兰的《保护法》明确规定,必须提供与保护有关的资料为游客服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新西兰保护局特别重视游客中心、信息中心及国家公园内标示牌、解说牌的建设,并大量出版相关的宣传资料,提供服务信息。每一处旅馆的大堂均有当地国家公园免费的宣传品。同时国家公园在组织旅游活动时,鼓励游人参与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并不搞什么贵族式的“豪华游”。

由于环境教育的普及,自觉保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在许多国家已经深入人心。例如美国人喜爱垂钓活动,政府为了保护水生生物对钓鱼和钓螃蟹有一系列的规定,而对于这些近乎苛刻的规定,几乎没有人不遵守。美国人使用的鱼饵是塑料制的,所以愿意上钩的鱼很少,钓上来的鱼多数也不拿走,而是及时放生。在这里,垂钓只是一项休闲活动,并不为了吃鱼,想吃鱼可到超市采购。钓螃蟹的规定最具体,垂钓者首先必须识别公母,母的一律放回,公螃蟹则用尺子丈量,凡是不够标准的小螃蟹也要放回大海,丝毫不差。另外,美国学生在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中从事教学实习活动时,也不采集生物标本,全心全意保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这一切,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和吗?

三、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通过了解西方国家的先进生态理念,我们看到了彼此的差距。可以说我国的生态旅游还处于初级水平,还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但尽管我国生态旅游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也不应因噎废食。我们高兴地看到,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和院联合倡导,并确定1999年旅游的主题为“生态环境游”,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势必对我国生态旅游事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为了使“生态环境游”活动取得时效,首先应本着积极的、科学的态度加以引导,加强管理,制定规划和生态旅游管理办法;其次要对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区域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监测和疏导,把游客数量控制在自然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第三、应制定相关政策,确保一定比例的生态旅游收入用于自然保护;第四,要加强环境宣传和教育,让游客在旅游中获取生态知识,在享受自然的同时,把保护环境变成自觉的行动。具体应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1、加强森林公园建设,保护森林资源

自然环境是由大大小小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必须保持相对平衡。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对于地上、地面、地下环境有多方面的影响,如果把森林看作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不顾植被具有极为重要的防止环境恶化功能(涵养水源、保护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等等),那么最终破坏森林的恶果将是人类自身的灾难。从古巴比伦王国的消失到全球性的温室效应,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森林公园则是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经济系统,是以人类、生物和环境的协同发展为原则,以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宗旨,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即满足当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人的发展构成危害。这就为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生态旅游活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区域环境。1982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她以神奇的地貌和优美的环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园的风姿,为中国的生态旅游开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截至1996年底,全国已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811处,年吸引游客达5000多万人次。随着森林公园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必然产生矛盾,引起诸如土壤、植被、水质和野生动植物的环境问题。另外我国森林公园大都是在国有林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经营方式的转变,这就带来了一个更新观念和提高对森林价值和生态环境的再认识问题。因此,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森林公园建设是保证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国资源的保护应注意以下两方面:

(1)加强生态管理,使之持久协调发展

森林是一个整体,森林除木头外,还有许多其它物种,它是一个由许多成份构成的复杂系统。如果把森林看作单纯的木材生产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夺式的经营,那么我们采了木头,却恶化甚至是毁灭了其它资源的生存环境,得不偿失。当然也不能发挥森林资源的全部效益。但我们保护森林,并不是完全任其自然。自然森林也会自然枯萎,如不砍伐,任其自生自灭,也是浪费资源。所以在不过度改变森林结构的前提下,进行采大留小有计划、有选择的开采,以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严厉打击森林犯罪

1998年10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林业局、公安部、监察部联合发出《关于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斗争的通知》,经过全国各级森林公安机关和各部门的艰苦努力,打击处理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收回了一批被毁坏和被长期占用的林地。截至1998年12月底,全国森林公安机关共查处各类森林和野生动物案件26369起,打击处理违法犯罪人员28131人,其中刑事拘留791人、逮捕681人,为国家挽回了直接经济损失2928万元,收缴木材46351立方米、野生动物209365头(只),收回林地58305亩,取得显著成绩。但是,林区治安的几个突出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些基层单位、干部法制观念淡薄,毁林开荒、乱占林地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犯罪分子在严打斗争开展后仍顶风作案,如云南省昆明市现每月从市区运往外省的保护动物仍在1吨左右;盗伐、哄抢国有林木、非法运输、销售木材在一些地区仍很严重;有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打击森林犯罪力度不够。因此针对上述情况,要加强森林立法工作,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依法保护森林。只要我们按照严格执行,加大打击力度,森林建设就有了根本的保障。

2、统一规划、有序开发

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使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的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地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刺激经济增长的项目坚决制止。经济开发可以在风景区以外的广大土地上进行。即使是配合风景区的旅游,其主要服务设施也完全可以在风景区建设。古今中外名山、风景区和国家公园都是精神活动的场所而非经济场所。我国古代,五岳山下都设有"镇","镇"就是专门提供服务设施的。宋代规定泰山的7里内"禁樵采"。元代规定40里外的大山禁止砍柴,都是为了保护泰山。美国规定商业开发要在国家公园以外的地方,其黄石国家公园自被发现建立后,不仅禁猎、禁伐,而且陆续迁走了居住其中的印第安土著。德国阿尔卑斯山国家公园的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公园内并无一条索道,若干条索道都是设在公园之外的。这些发挥功能区分、区内观景、区外经商的优良传统,我们可以借鉴。如将旅游设施建在山脚下,山上不修索道,这样游人势必在山脚下的宾馆住宿,当地赚取住宿费和餐饮费肯定高于索道费,而且游人分散于各处,大大缓解了因乘索道造成的山顶过分拥挤。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现有的生态技术,资金条件以及人们的环保意识还达不到维护生态平衡要求的情况下,必须将宝贵的生态资源留给子孙后代,而不是开发殆尽。旅游区的环境容量问题,应加强,在旅游区的环境容量未确定之前,必须控制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对一些重点保护的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人进入,即使是一般旅游区,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坏容易修复难,一旦旅游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再来治理就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3、增强环保意识,强化法制观念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如增加对旅游的环境保护税收,用于修复被损环境的管理。地方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例如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严禁开发,哪些部分可以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又如规定哪些地区禁止带火种,禁止狩猎和毁坏林木,禁止遗弃垃圾和生活用品。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

思想意识比法规更重要。我国在生态旅游的生态规划和生态教育方面都很薄弱,旅游业主要以盈利创收为目的,不少旅游区根本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开始营业。在旅游景点,很少设立宣传生态意识的宣传栏,导游们的导游词中也很少触及生态道德教育的问题。而且,旅游业的干部及导游中大多数人也未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在倡导生态旅游时,必须树立生态保护第一的思想,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全民观念。具体做法一是要通过立法,把对旅游区的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真正落实到每一个景点,并要求所有的旅游管理人员、导游都必须经过系统的生态教育,改变那种认为“旅游业是无烟"、"旅游资源可再生"的观念以及对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评估认识不足的现象,切实把旅游环境当成旅游业的生命和形象。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把发展旅游业的目标与立足点建立在保证当代和几代、几十代人的旅游需要上,并以这种思想观念为指导,做好环境保护的各项具体工作。二是把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国家教育计划,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国情教育中增设这方面的教育。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从小就开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青年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三是充分利用旅游这一生动活泼的大学校,使生态旅游的全过程,成为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全过程。使旅游者在大自然中唤起绿色的激情,绿色的愉悦、绿色的思考,体验大自然合谐、有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达到热爱自然、师法自然,启迪人生的目的。在大自然中接受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使每一个人旅游者从自己做起,从每一件保护自然的小事做起。

森林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还给一直以来发展基金匮乏的林业带来一片生机,而森林生态旅游同时也是一种与教育有的环保宣传新形势。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努力使生态旅游的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做到依法建设,依法经营和依法管理;当前则要对那些如规划或不按规划要求乱开乱建并导致自然景观资源被严重破坏的森林公园及生态旅游项目进行必要的整顿,使其尽快走上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

书目:

⑴龚雪辉:"生态旅游岂能破坏生态",《光明日报》

生态旅游现状篇5

扬州是一座因古运河贯穿其中而熠熠生辉的历史古城。在漫长的历史河流的流淌中,这条的河流与长江水系的交汇,使得扬州古城汇集了众多历史人文景观。新世纪里,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如何将扬州运河的历史积淀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使得运河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方面仍有很大的空间!为此笔者专门制作了以扬州运河生态文化旅游为核心的调查问卷,希望从问卷的调查结果中总结出运河城市扬州的运河生态文化旅游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做更多的思考。

笔者在扬州城的旅游景点和留学生中发放问卷,收回有效问卷六十份,对游客们的回答情况作了简要分析和归纳:

一、运河扬州段的历史古迹的旅游资源的问题

关于古运河的沿岸的历史古迹,游客知之甚少,知名的就是扬州市近年来运河文化宣传和开发保护较好的东关古渡,去过东关古渡的几乎达到百分之一百;而其他的几个水利枢纽和渡口如水利遗址水斗门,龙首关几乎无人知晓。历代君王巡视扬州的瓜州古渡锦春园和高F寺行宫御园只有近三成的游客知道。对于更早时期开凿的古邗沟、避风港来扬州的游客们几乎闻所未闻。

对运河沿岸的民居和盐商住宅,前者有88%的游客从没有参观过,而后者知名度尚高一些,有51%的游客表示参观过或者有所了解。

二、运河扬州段的沿河岸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问题

对于运河沿岸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9%的游客去过鉴真东渡首航地文峰塔;无人去过普哈丁园,80%的游客不知道高F寺是古运河沿岸最著名的禅宗圣地;大约只有7%的游客听说或者了解扬州古运河沿岸的宗教场所。

三、对于扬州城的旅游的基本问题

在对于扬州的旅游基本问题调查中,游客反映从看,交通方便的程度不高,甚至有25%的游客反映交通不太方便。在城内交通选择中24%的游客认为公交车比较方便,75%的游客觉得城市公共自行车很方便。在扬州旅游期间,84%的游客居住于星级酒店,13%的游客选择快捷酒店,还有3%的游客会选择青年旅社,很少有游客知道扬州的特色民宿。

四、游客评价扬州旅游最有吸引力的几个问题

在扬州旅游时,最吸引游客的是园林风光、古巷游览以及扬州淮扬美食与小吃,这仍然属于扬州旅游的特色和传统项目。而九成以上的游客对于运河文化、生态旅游知之甚少乃至闻所未闻。

五、对于运河扬州段的旅游开发给游客留下的印象的问题

游客评价扬州旅游时,对于开发更多的运河沿岸的私家园林以及对民居的开发、开放,运河沿岸的宗教文化旅游开发和沿途的农家乐、渔家乐的生态旅游开发充满期待。

附件1:扬州运河生态游调查问卷

您好!欢迎您来到风景秀丽的扬州,在这些历史文化古迹中,京杭大运河就像一颗珍珠镶嵌在古城之上。我们想就扬州城的运河生态旅游问您一些问题,希望您回答,不胜感谢!

1、关于大运河扬州段您知道的是

a.水利遗址水斗门B.龙首关C.东关古渡

(2――13题统一答案为a.知道/去过

B.不知道/没去过C.听说过)

2、您知道运河沿岸的宗教文化景观吗?

3、您知道古运河的沿岸历代君王巡视扬州的遗址瓜州古渡锦春园、高F寺行宫御园吗?

4、您知道运河沿岸的盐商遗址吗?

5、您去过古韵的渡口古镇瓜洲吗?

6、您知道乾隆南巡上岸的江都邵伯镇和邵伯闸吗?

7、您知道古运河吴王夫差开凿的古邗沟吗?

8、您知道古运河扬州城的避风港吗?

9、您参观过古运河沿岸的民居吗?

10、您去过鉴真东渡首航地文峰塔吗?

11、您知道运河沿岸有哪些宗教古迹游览吗?

12、您去参观古运河沿岸的普哈丁园吗?

13、您知道古运河沿岸的高F寺是著名的禅教胜地吗?

14、您觉得来扬州的交通方便吗?

a.方便B.不方便

15、你在扬州旅游时最喜欢哪种交通方式?

a.黄包车B.公交车C.自行车

16、您在扬州参加过哪一类型的旅游?

a.传统的园林旅游B.农业生态旅游C.运河文化旅游

17、您在扬州旅游时居住于哪里?

a.快捷商务酒店B.特色民宿

C.星级酒店D.青年旅社

18、游览过扬州,除了园林风光给您留下深刻印象以外,古运河游览是否留下深刻印象?

a.是的B.没有C.印象不太深刻

19、您喜欢扬州旅游呈现出的运河文化与城市历史文化交融在哪些方面(多选)

a.更多的古代园林的生态旅游

B.更多的运河沿岸的私家园林与民居开发开放的文化生态游览

C.更多运河沿途的农家乐渔家乐游览

D.更多的与运河沿岸的宗教生态游览

生态旅游现状篇6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现状;发展对策;孝感市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10

abstract:Basedontheelaborationoftheproductionanddevelopmentofecologicalagriculturetourismanditssignificance,thisarticlemakesanoverallanalysisofthecurrentsituationandproblemsofXiaoganecologicalagriculturetourismandthenputforthsomesustaineddevelopmentmeasures.

Keywords:ecologicalagriculturetourism;productionsituation;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Xiaogancity

生态农业旅游在我国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它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也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项目,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有机地附加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性产业,是当今旅游新需求的必然产物[1]。农业生态旅游是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作习、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类型。

1生态农业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农业旅游是20世纪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是生态农业与旅游结合催生的产物。“生态农业旅游”一词首先出现在世界旅游发达的欧美国家。在国外,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了生态农业旅游。意大利在1865年便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专业协会。该协会的主要功能是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体验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这实际上标志着农业与旅游业已经结合成为一个新型的产业。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兴起的这种生态农业旅游,之后逐步扩展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日本、韩国、新加坡陆续成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热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也开始进行生态农业旅游的探索性研究和开发。

我国生态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国家旅游局推出“1998年华夏城乡游”为主题的旅游年活动,拉开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序幕。2006年确定以“中国乡村游”为主题的旅游年,主题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2009年的“中国生态旅游年”,倡导“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这些举措有力地助推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相继出现了以农家乐、度假村、野营地、休闲农村、生态农业观光园、教育农园、民俗文化村、乡村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旅游。全国生态农业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消费方式。

2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现状

孝感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十一五”期间,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迅速,旅游功能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成为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促进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旅游创建力度不断加大

2006年《董永传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国家旅游局授予孝感市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13年中国民协授予孝感市为“中国孝文化之乡”称号。旅游名镇、名村创建及“农家乐”升级达标工作积极推进。2010年6月,湖北省政府授予汤池镇为湖北旅游名镇、孝昌观音湖熊畈村为湖北省旅游名村。还有7个村被列入全省旅游名村创建单位,即孝南肖港镇小周村、汉川翥夂许家村、应城汤池镇洪河村、云梦下辛店镇泗洲寺村、安陆烟店镇碧山村、大悟新城镇江冲村和双峰山大砦村。“农家乐”创星工作开始启动,到2010年底,全市星级“农家乐”达到102家。

2.2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末,孝感市已有2a级以上旅游景区13家。其中,4a级生态农业旅游景区4家、3a级景区5家,2a景区4家,2011年新增4a级生态农业旅游景区1家;省级旅游名镇1个;省级旅游名村1个;星级农家乐102家。

“十一五”期间,孝感市累计接待游客2710.5万人次,年均增长22.4%;实现旅游总收入154亿元,年均增长21%。2013年,全市接待游客14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8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6.8%。

2.3旅游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孝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2008年,孝感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制订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了孝感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孝感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研究并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财政安排旅游专项资金用于旅游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旅游景区、星级宾馆、生态观光园等项目24个,投资规模80多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38亿元。天紫湖、观音湖、嘉沦河、白兆山、钱冲银杏谷、大悟白果树湾新五师司令部纪念馆等生态农业旅游景区相继建成。5年来,市、县两级政府投入3亿多元改造旅游基础设施。

2.4旅游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市场开发成效显著

为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孝感市政府出台了《孝感市一日游管理规定》和《孝感市旅游业管理办法》,批准成立了孝感市旅游执法大队和旅游质监所,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通过新一轮机构改革,全市县市区旅游工作机构得以健全,工作力量得到充实和加强。

围绕开拓武汉旅游市场,组织了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先后组织参加了3届华中旅游博览会,连续2年以孝感市政府名义在武汉举行了大型旅游宣传推介会,开展了“武汉万人游孝感”活动。加快与武汉黄陂区、东西湖区的景区联动和市场对接,着力抓好融入工作。围绕提升孝感旅游知名度,积极开拓境外市场,2次参加省政府组织的“台湾湖北周”活动。先后参加了在昆明、烟台、重庆召开的国内旅游交易会。此外,组织指导汤池温泉、双峰山等景区和有关企业,开拓河南省信阳、南阳,以及省内宜昌、襄阳、荆州等城市旅游市场。

3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3.1宣传营销不够充分[2]

从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对自身旅游资源的宣传和营销以及对景区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都还做得不够,对于不同的客源群体、不同的市场群体没有采取相应的宣传策略。甚至,本地的一些市民对本市的一些生态农业旅游点还不是很熟悉。有些景区在宣传的过程中只注重风景的宣传而忽略了当地文化与风景的有机融合,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全市还没有一个综合性的旅游专业网站。

3.2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改善

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无论是游客乘坐公共交通还是私家车出游,良好的交通条件都是他们考虑的首选。如孝南区杨店镇,交通历史欠账多,虽然近几年交通状况有明显改善,但还是相对滞后,公路等级较低,公共交通落后,难以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需要。

3.3具体产品服务雷同,缺乏特色和品牌化[3],创新性不足

生态农业产品单一,缺乏精品,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难以提高重游率。生态农业还局限于传统的生态农业模式,经营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农家餐饮、垂钓、观光、休闲,模式和格局都大同小异,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农庄之间不能有效地实现协调发展。产品没有品位和特色,许多项目都是由生产性项目改造为观光农园,项目功能单一,缺乏创新与特色,尤其是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较少,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不充分,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缺乏吸引力。生态农业缺乏现代化、市场化理念,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的核心作用没有突显,农产品还在产品价值链最低端,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区域联动机制尚未形成,精品乡村旅游线路还需进一步提升。

3.4经营管理水平较低,服务质量不高[4]

很多旅游经营项目都是个体经营性质,实行的也是家族式管理,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不足,在经营管理上不够规范,在服务质量上不到位。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方面,与游客的要求相差甚远。服务员大多数是自己的亲戚或在本地招聘的员工,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健康检查,用餐设施很少经过卫生管理部门检查和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

4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4.1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无论是生态旅游的景区还是旅游产品,都必须要靠宣传来扩大知名度。没有宣传,即便是再好的旅游景点也只能是“养在深闺无人问”,如果宣传工作做得好,那就是“一举成名天下知”。要以“董永故里,孝文化名城”为主题,以汤池温泉、双峰山、天紫湖、观音湖及白兆山等4a级生态农业旅游景区为标志性产品,塑造和推广孝感旅游对外新形象。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宣传:在交通要道上增加宣传广告;与旅行社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加强售后服务,建立顾客档案,在特殊节日发卡片邀请,采用淡季降价并对重点游客赠送礼品等方法;或推出会展游、商务游、假日游、休闲游等改变以往的以观光游为主的旅游模式,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有针对性地在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等相关媒体上开辟专题、专栏、专版,开通微博,全方位宣传孝感市旅游产品,向游客发放旅游宣传册;发挥音乐作品《孝感》、《孝感我的家乡》、电影《天仙配》、《欢天喜地七仙女》等对孝感旅游业的推介作用,以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制作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网站,并设立网上预订系统,完善网络营销渠道,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加强电子商务网站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5]。建设旅游信息查询平台、互动平台,每个景区将自己的旅游点制作成电子宣传册,把电子宣传册置于生态旅游网首页的醒目位置,配以背景音乐,这样游客在到景区之前就可以通过网站进行前期的相关了解;顺应互联网、物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发展趋势,拓展信息终端,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周边地区举办旅游景点联谊会、洽谈会,借此机会宣传本地景点,扩大景点影响力。

4.2资源共享,突出特色

生态农业旅游必须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什么是特色呢?高文化附加值就是特色[6]。要注重文化品位,发扬地方文化特色,挖掘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并将其合理地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融合。

要尽快改变当前生态农业旅游低、小、散的现象,要根据本地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特色,延长农业产业的产业链,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几方面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借鉴广西灵山荔枝节[7]的成功经验,精心策划“中华孝文化旅游节”、“中国银杏节”、“孝感杨店桃花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力争将其中一些活动打造成全国的旅游节庆品牌。

4.3以管理为核心,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

要将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引入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中,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提高管理技能。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策划、营销、经营、农艺、花艺、公关礼仪、导游等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与劳动部门合作,大力培训本企业从业人员,努力提高管理技能、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扎实搞好环境卫生和餐饮卫生,提高厨房、餐厅、卧室、浴室、厕所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质量,对厨房卫生和餐厅卫生进行定期检查[8]。

4.4大力推进旅游路网建设

要大力发展旅游交通业,提升旅游公路等级,解决景区的可进入性问题。连接主要旅游景区的公路,形成整体合力,产生市场凝聚效应。修通双峰山―孝昌观音湖―大悟龙潭湖的生态旅游公路,提升双峰山至黄陂木兰天池、孝昌观音湖至黄陂清凉寨、安陆白兆山至应城汤池温泉公路等级。加快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建设,城际铁路是连接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是游客进入各地、各景区的快速交通工具。要尽快完成汉口火车站至孝感城区汉孝城际轨道列车的建设,并逐步延伸至云梦县、应城市。高速铁路要利用石武高速铁路和武荆高速铁路的建设,让游客能顺利通过高速铁路交通到达孝感旅游。要完善景区内部交通,景区内部交通要以车辆环行道路建设和游客步行道建设为主,让游客能方便地游玩。

4.5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要充分利用国家的“中部崛起”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湖北省政府把孝感市建设成“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战略,发展孝感市的生态农业旅游业。

4.5.1加大政府投入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宣传推广、旅游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旅游重点项目引导性投入和对旅游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

4.5.2实行税费优惠对投资规模在5000万元以上的新建旅游景区(点),其门票收入征缴的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按第一年至第三年全额、第四年至第五年50%的基数标准,由同级财政予以奖励。对旅游企业上缴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允许企业在缴纳所得税前扣除。旅游企业宣传促销费用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旅游企业在注册登记、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市本级财政收入的,按规定标准的50%收取。落实水电气价格政策,经营服务性收费从优收取。星级饭店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同价。

4.5.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从事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饭店经营、旅行社以及旅游运营业务的旅游企业,凡符合贷款条件的,担保机构应优先给予担保,银行机构应优先给予信贷扶持。

4.5.4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将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列入全市重点项目的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用地计划,按报批程序由市专项安排。非政府单项投资额达到1亿元以上并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旅游建设项目,配套费等规费可由市财政按50%的比例奖励给项目单位。

参考文献:

[1]喻红林,路娜,邓楚雄.基于aHp的新疆博湖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1):84-87.

[2]李霰菲.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探析――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J].北方经济,2012(10):52-53.

[3]王洁佳,陈巍.国外农业旅游及发展实例分析[J].世界农业,2013(5):99-101.

[4]张青,田家林,徐立岗,等.南京市休闲农业旅游现状分[J].经济研究导刊,2013(20):107-108.

[5]林惠恋.农业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及策略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3(16):2-3.

[6]侯敏,何杰,宗如菊.我国创意农业旅游发展初探[J].新农村,2012(4):21-22.

生态旅游现状篇7

摘要:生态旅游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但在我国这一旅游形式的管理存在问题,制约了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通过着重分析生态旅游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探讨了我国生态旅游管理优化路径。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优化路径

我们国家自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生态旅游概念以来,我国的生态旅游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因为起步晚、基础差以及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落后等因素,导致我国在发展生态旅游经济过程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1我国目前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与决策缺乏权威性。我国目前只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年颁发),无法解决目前旅游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得管理与决策缺乏权威性。此外,对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实施的行政和业务主管相互独立的管理模式,这种按照部门进行管理的模式导致管理决策难以统一,使得各地为了追求政绩或者经济效益而过度地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2)旅游区管理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大部分旅游区侧重于旅游产品的开发以及销售工作,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工作,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这对我们国家的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科学发展都产生严重的影响。而在开发旅游资源时没有进行科学规划将会导致过度开发旅游资源或者开发不当的问题,从而造成生态旅游的管理工作难以得到规范。

(3)旅游区和社区存在较大的冲突。旅游区和社区并未建立科学的参与机制,缺乏互动,加上规模小、随机性强等。社区居民主要利用提供旅游服务以及销售各种特产而获利。但社区却很难真正参与到旅游项目的运营中去,并且利益分享及其相应的保障机制以及生态补偿机制也没有建立。同时,旅游区和社区在有关土地权的归属、旅游资源的利用等各个方面的冲突越来越凸显,社区的切身利益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甚至被严重剥削,对于生态旅游的有效管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4)旅游区保护生态环境措施不力。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较大的破坏,而相关机构对于环境破坏的监测仍然存在问题,监测的有效性不够,比如旅游活动对于珍稀的野生动植物造成的干扰、对于大气、水以及土壤产生的污染等。事实上,旅游活动都会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相关的统计结果表明,我国有70%的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监测和调查工作,然而由于技术原因,难以对各项指标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与研究。我国还约30%的自然保护区仍然没有进行监测与调查工作,只是通过感性分析并判断旅游活动对于自然保护区产生的环境影响,无法体现科学性。

2强化生态旅游管理的对策

(1)政府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在政策上不断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政府应该在政策不断促进生态旅游管理。成立各级(由上而下)的生态旅游管理部门并加强管理。同时应当加强宣传教育,让全部人都能充分意识到生态旅游的重大意义,增强旅游有关各方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并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营造发展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的良好氛围。

(2)旅游管理部门应注重对旅游资源进行生态开发,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旅游管理部门工作的重点就是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评估旅游资源的开发的可行性以及开发的价值等工作。旅游管理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当树立牢固的生态开发意识,杜绝盲目以及过度开发,应当遵循科学、整体、系统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整体的原则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

(3)旅游管理部门科学规划并有效协调生态旅游的承载力与游客关系。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进行整体以及区域规划,从环境影响的评估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个股方面,要进行科学设计,统筹规划。比如在三清山自然保护区,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大气、水、土壤等环境因素,杜绝盲目开发。同时应协调好旅游区自身的承载力与游客关系,各种因素都会制约承载力,比如游客的个性、资源配置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此旅游管理部门在对生态旅游进行开发与管理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各种关系对当地旅游承载力产生的影响。

(4)培养更多地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创新型管理与服务人才。创新型管理对于搞好生态旅游管理极为重要,否则,就无法真正搞好生态旅游管理工作。因此,要加强培养更多地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创新型管理与服务人才。

3结语

我们国家的生态旅游管理为一项系统性非常强的工程,必须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探索并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充分了解生态旅游管理所包括的丰富内涵,牢固树立生态开发以及生态旅游的先进理念,不断促进我们国家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旅游现状篇8

1灵川县主要徒步旅游线路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灵川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目前主要的徒步旅游线路有:“长岗岭村线路,江头村线路,大圩古镇线路。”三条线路各具生态特色,形成不同发展前景。

1.1长岗岭线路――国家、地方政府加强重视,线路景区有了一定的区域知名度

据《灵渠文献粹编》记载:“自宋代以来,兴安灵渠商旅繁忙,楚米之连舶而来者,止于全州,卒不能进……”在这种水运不畅的情况下,一条自湖南经全州到达灵川的商道因此繁华达500多年,发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被后人誉为“南方丝绸之路”,后因湘桂铁路的开通,这条繁华的古道渐渐尘封在历史长河中。[1]

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6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长岗岭古商道列入在内,地方政府兴建了桂林市首个生态博物馆――长岗岭生态博物馆,提高了灵川县生态旅游资源名气和地位,长岗岭线也因此被游客评为“十大经典徒步线路”,每年接待众多市内外慕名而来的游客和学者,这对促进大桂林市生态文明的整体开发,保护和利用自然生态与民族文化资源有重要意义。

1.2江头村线路――居民主动抓文物、文化保护,形成了“江头村模式”

江头村被被称为“才子村”,村民大部分是周姓,为周敦颐后裔,村中拥有住房180余座,620余间房屋大部分仍然保留着明清时候原状[2],具有十分高的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研究价值。江头村村民自发地成立了“古居民发展旅游委员会”,领导开展古建筑修缮和文化保护等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头村模式”。具体体现在:一是分工合理,权责统一,工作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追究相应人员的责任;二是领导小组带头,全村民积极参与,做义务劳动蔚然成风,有的甚至主动掏钱修桥铺路;三是修缮文物与保护传统节日并举,江头村人将自家收藏的文物,都放到祠堂统一保管,村人还特别注重保护该村的传统文化节日――姑娘节,以传统方式纪念苦妹,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四是“软硬”兼施,双管齐下,制定了《江头村村规民约》等具有硬性执行要求的条约,又注重培养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如村中教育孩子们从小就要养成爱惜书纸的好习惯,这是从行为意识层面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在这种模式下,江头村线路生态保护取得较大成效,被评为“中国魅力景区”。

1.3大圩古镇线路――创新战略机制,突出产业特色

大圩古镇是“广西四大古镇”之一,曾有“小桂林”之称。在新时期,大圩镇坚持以“产业特镇、生态美镇、文化立镇、旅游强镇”的中心战略,采用市场招标的方式加强镇区改造,依托资源优势,制定了“一岛一桥一瀑布,一山一水两条带”的发展总规划,现已形成以“古东瀑布―漓水人家―草莓基地”为主要景点的生态农业观光带和以“大圩码头-毛洲岛--磨盘山”休闲观光带,两条观光带相互补充,形成了大圩以特色生态农业和生态休闲为特色的产业。[3]

2徒步旅游线路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

2.1旅游产业不完善,生态开发粗糙化

灵川县多山地,交通不便,如长岗岭村地处高大的海洋山脉,交通极为偏僻,有“南方丝绸之路”古商道尚未真正走入大众视野;食宿方面,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餐馆、旅店少,无法满足游客需求;游娱购方面,江头村沉淀了深厚的世家耕读文化,有着丰富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但却基本没有自己的旅游纪念品,长岗岭在购物方面更是真空。各线路景区对文化、文物的保护开发还停留在表面,开发粗浅,生态旅游综合价值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

2.2资金紧张,保护工作不到位

村干部介绍,长岗岭村现有专项修缮拨款500万元,总预算2000万,资金缺口巨大;江头村村民先后虽自筹资金约30余万元,但只能对部分文物进行小修小补,日常管理和清洁费用都十分紧张。大圩落后的基础设施已满足不了经济发展需求,旅游季经常出现拥堵的情况。资金的紧张也影响着技术的跟进,灵川县内大量的文物还处于自然状态,即使是长岗岭、江头这样的重点保护单位,也有大量的文物遭受不同程度的毁坏,甚至发生古墓碑被盗事件。文化局领导介绍,当地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技术能力有限,专业性不够,资金不足是导致文物保护开发建设不当的重要原因,部分文物因此已呈现衰败之象。

2.3定位规划不科学,民俗文化原真性丢失

原真性一词由马康纳(macCannelld)在其“舞台真实理论”中提出,是指既保持古老文化内涵的流传,又不断融合新的元素。灵川县在建设徒步旅游线路过程中,生态文明的原真性逐渐丢失。例如,长岗岭体现的是湘桂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古建筑民居、生活方式等都具有较高的地方民俗文化价值,但在长岗岭村的保护开发上,仅定位为增加收入的“古建筑旅游”,并未有效凸显湘桂文化交融特色。又例如大圩古镇过去是繁华的商贸码头,“淳朴、实在”的商业文化沉淀深厚,但引入过多的现代化商业元素,加上受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景区原本淳朴民风开始被“拜金主义”思想渗透。[4]

2.4当地居民生态文明建设开发意识普遍不健全

生态文明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笔者调研发现,目前灵川县徒步旅游线路的居民生态意识普遍不健全,对生态建设的认识不充分,少数群众甚至有相当强烈的抵制情绪,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重要原因:一是缺乏有意识、有针对性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教育;二是古村镇保护开发,受惠群体只是景区及附近的少部分人,其他没有获得或获得少的群众,容易导致不满心理。

3合理化建议

3.1“四个加强”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促进生态旅游产业链发展

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①加强交通设施建设,要修建镇级村级公路,完善交通体系,特别关注长岗岭等地的交通困难问题;②加强卫生设施建设,实行承包责任制,由领导干部负责当地公共环境卫生,定期对河流,下水道等进行清理,要着重解决漓江大圩河段的污染问题;③加强文化设施建设,继续扩建桂北民俗博物馆、长岭生态博物馆等,成立村镇文化管理中心,加强民俗民风宣传;④加强经济实体建设,努力增加村民收入[5],兴建一批食宿店,进一步开发农家乐、家庭农场等项目,增加景区及周围群众收入。落实“四个加强”,改善旅游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旅游要素,促进产业链发展。

3.2争取上级政府资金支持,加强技术合作

灵川县经济技术实力还相对落后,单枪匹马的搞建设是肯定不行的,各景区一是要积极申请上级政府的项目,获得国家、自治区政府层面的更多资金、政策等支持;二要积极寻找高校、旅游机构合作,例如毗邻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具有较强的电子信息等专业优势,可为景区提供通信、安防技术等支持,解决文物保护的安全问题,阳朔县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可输送专业人才,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3.3科学定位,重点建设三条精品生态路线

灵川县目前已有的几条线路,各具特色,应科学规划,挖掘线路地区的内在生态魅力,重点打造三条精品示范路线。其中:①长岗岭村线路应该以湘桂经济文化的交融为主线,本着“修故如故”的原则恢复湘桂古商道原貌,举办重走“南方丝绸之路”的活动,吸引游客体验原生态商业文化②江头村线路应该主打世家耕读儒学文化,可以爱莲家祠为私塾模拟课堂,来传授周敦颐的理学思想[6],要把姑娘节和美食资源整合,建设民俗与美食体验游特色项目③大圩古镇线路应走生态休闲之路,游客可到草莓园摘草莓体验特色农业之美,可到古东瀑布感受山水的休闲之美,让游客参与其中感受大圩生态美。

3.4加强对内对外宣传,创新跨区域合作新体制

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村民参与的创新联动机制,对内加强教育,鼓励群众发展经济实体,以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群众的生态共建共享意识和积极性。对外加强宣传,突出特色品牌,配合桂林市“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战略”,抓住国家建设湘桂高铁、贵广铁路的历史机遇,加强与周边县市(如阳朔、临桂、贺州、南宁)合作,资源整合客流市场共享,在大桂林旅游圈下,共建设施共享服务,探索新的生态文明保护。

生态旅游现状篇9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现状;问题;对策;浙江缙云;括苍山林场

森林生态旅游是一种基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是一种在观赏森林生态环境、自然风景的同时,以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环境保护为目的新型旅游,是旅游者对优美的森林生态环境的享受,是对孕育人类文明的大自然的回归,更是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人们对山林野趣的寻觅。括苍山林场地处浙江省缙云县东部重镇壶镇辖区,东经120°16′~120°26′,北纬28°42′~28°52′。东与台州市的仙居县毗邻,北与金华市的磐安县相接,西、南与缙云县的壶镇、三溪、前路(一镇二乡)的34个行政村接壤。于1966年12月开始筹建,并于1972年3月29日经浙江省革命委员会正式批准建立,是缙云县2个国有林场之一。交通便捷,大部分景区及景点均有很好的可达性。气候凉爽、环境优雅,加之林海、雾凇、日出等特色景观能吸引众多观光、休憩的游客,特色明显。林区境内地形复杂,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动植物资源丰富,对于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笔者通过对括苍山林场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快今后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1括苍山林场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括苍山场于2006年11月,根据浙江省林业厅《关于命名缙云县括苍山省级森林公园的函》(浙林造函〔2006〕60号)文件批准建立了括苍山省级森林公园。该森林公园的范围涉及青口、五洋湾、洪坑岭、独山和大方田林区,总面积为1136.4hm2。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已投入280万元,改善了森林公园接待游客的设施和道路建设状况,提高了接待能力。

根据森林资源现状、地形地貌、景观及景点资源特点与分布状况,在充分考虑开发与保护、游览与生产服务关系的基础上,缙云括苍山森林公园的区划按“森林公园—景区—小区”划分,具体划分为以下4个区:休闲度假区、农业观光区、生态游览区、科普疗养区。

1.1休闲度假区

位于括苍山森林公园北部,东与仙居县交界,北与雁岭三乡相接。自北向东—南—西,四至界线:东侧防火线—县界—两里半—南田村东侧山岙—青口—884m山峰—西侧防火线—北侧防火线—起点,面积320.3hm2。该景区平均海拔为900m,自然植被条件良好,拥有大片人工种植的杉木林,其树干通直圆满,林相完整,生长繁茂,有较强的观赏性。同时,青口东、北、西三面环山,地势平坦,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其主要景点有锦上添花、天鹅栖松海、千亩速丰林、林中将军、风门等。规划景区以休闲度假为主题,建成林木繁茂,生态优良的景色,开展度假、休闲、摄影旅游。设置度假山庄,内设森林公园服务管理站、休闲疗养区等,为前来避暑纳凉、参加会议、度假休闲、观光旅游的各类旅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服务。该景区是近期建设的重点。

1.2农业观光区

位于括苍山森林公园中部,东与仙居县交界,南至独山林区,西至五垟林区,北至青口林区,面积249.8hm2。该景区地势高低起伏,地形复杂,植被类型多样,有较大面积的农田和经济林。景区景点不多,但可达性好。其景点有苍岭古道、点将台、将台殿、古道哨兵、括苍天池、高山果园等。该景区附近有1个村庄,还有较大面积的农田和经济林,是开展农家乐、农业观光的理想场所。规划本景区以农业观光为主题,发展果园观光、田园观光农事体验游等,并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底蕴,开发出丰富的民俗文化产品。

1.3生态游览区

位于括苍山森林公园南部,其东、南方分别与台州市的仙居县和三溪乡交界,西部与壶镇交界,北与壶镇林场交界,面积298.1hm2。该景区景点集中,主要分布在山谷两侧,类型多样,其主要景点有海临尖观日出、独山殿、独山、石仙等。景区内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较为丰富,并有不少传说故事,是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该景区景点丰富,规划以游览观光、登山、远足等活动为主题,把景区建成森林旅游胜地。

1.4科普疗养区

位于括苍山森林公园的最南端,东、南方与三溪乡交界,西与前路乡交界,北至独山林区,面积268.2hm2。景区平均海拔800m,其中有大片的阔叶林,自然环境良好,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适宜于开展科普教育和保健疗养。其主要景点有玉龙飞舞、山中铜锣湖、明珠池等。该景区有本森林公园最大面积的阔叶林,资源较好,规划以科普教育和保健疗养为主题,把景区建成森林疗养胜地。

2存在的问题

森林公园的建立和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加深了人们对森林与人类关系的再认识,而且为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拉动括苍山林场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括苍山林场的森林生态旅游还存在以下问题。

2.1基础设施简陋,旅游接待能力差

目前,一些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处于低层次发展状态,森林旅游项目的文化品位不高,严重影响森林旅游的整体形象。括苍山林场有的景区道路不畅,吃住条件差,游玩设施少,接待能力差,且没有好的旅游产品,无法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2宣传不力,森林旅游市场认知度低

由于森林公园的宣传促销力度不大,森林公园在周边地区及沪杭等地影响力不大,客源仍以丽水市市民为主,没有形成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和游客规模,制约了森林公园的再发展。

2.3专业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

括苍山林场现有的旅游人才大多是本单位的原有职工,林业专业人才多,旅游专业人才缺乏,造成服务不规范、服务质量低,严重影响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3发展对策

3.1坚持保护为先,合理开发,走可持续经营之路

括苍山林场丰富的森林资源景观是森林生态旅游的基础,森林资源是森林生态旅游的生命之源[1]。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指导思想。以生态保护为先,合理开发利用,坚决杜绝只顾眼前利益、急功近利的做法。在森林公园景区、景点的建设中,要注重保护森林景观资源、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采取有力措施,在保护好的基础上加快资源开发,推动产业发展。

3.2加大投入,加快森林旅游基础建设

森林旅游是综合性经济产业,要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筹集资金,加大对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投入,加快森林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2-3]。森林旅游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弘扬生态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要将这项公益性质的事业纳入社会发展事业中统筹考虑,并逐步将森林公园的建设与发展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加大对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开发的扶持力度,特别要重点抓好景区的道路、电力、通讯和安全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3.3坚持以扩大宣传为先导,开拓市场,提高景区的知名度

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公园景区的宣传力度,扩大旅游市场,吸引更多游客。要不断加强与各新闻媒体的合作,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同时,还要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制作精美网页,增设宣传栏目,与国家森林公园网站合作,全方位宣传括苍山林场森林生态旅游产品,为顾客提供旅游咨询服务。此外,还要加强与地方旅游部门、各旅行社以及其他森林生态旅游景区之间的合作,拓宽营销网络,开辟新的旅游线路[4]。

4参考文献

[1]丛修宝,林凤春,刘永强.黑龙江省生态旅游新趋势探析[J].林业勘察设计,2005(3):29-30.

[2]张华杰.管涔山森林公园旅游资源现状与发展策略[J].山西林业科技,2010,39(1):59-60.

生态旅游现状篇10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可持续发展;对策;福建厦门;莲花森林公园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在文章中使用“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对“生态旅游”世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第一届东亚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域会议认为:生态旅游应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据联合国专家预测,到21世纪初世界旅游总人数将达到30亿人次,其中50%的人要到森林里游憩、观光。厦门特区素有“海上花园”美称,是享誉国内外的国际旅游城市,莲花森林公园作为厦门的后花园现已列为部级森林公园,其突出的景观资源为莲花镇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自然概况

莲花镇位于厦门市同安区西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7°54′~118°24′,北纬24°23′~24°54′。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7~21℃,年最高气温38.3℃,最低气温-1℃。自然条件优越,适合热带、亚热带植被的生长,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3%。厦门市莲花国家森林公园经营面积3823.5hm2,分为小坪、金光湖、莲花山、文山、铜钵岩等5个景区,森林覆盖率达92.1%。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经济林等。其中金光湖景区保存有一片亚热带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是目前闽南沿海地区为数很少、保存较好、面积较大的天然次生常绿阔叶林,木荷、青冈、米槠、刨花楠是群落优势树种,其植物区系有维管束植物146科479属784种。

2有利条件

2.1景观资源条件

厦门市莲花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森林茂密,山径曲折,飞瀑流泉,岩洞幽深,珍稀动植物遍布其间,自然风光美丽迷人,集山峻、峰奇、水秀、峡幽、林茂于一体。其中雄奇灵秀的山石风光42处,如令人称绝的太华岩,岩势突兀,如狮昂首,雄风屹立;繁茂葱郁的森林景观24处,如与恐龙同时代,被称为“活化石”的国家ⅱ级保护植物桫椤,还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闽楠、白桂木等;清丽隽美的水体景观38处,如大深坑的清溪、文山峡谷、钟石瀑布群、花桥溪水等萦回山谷,淙淙涓涓;渊远流长的人文景观20处,如宋理学家朱熹在莲花山留下了“太华岩”、“灵源”、“圣泉”等墨迹,清康熙年间宰相李光地的护林文告不仅成了金光湖原始次生林的“护身符”,更成了景区内珍贵的文物史料;五彩缤纷的林相景观2处,如绚丽斑斓的莲山云海等[1]。

2.2良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全国生态保护“十一五”规划》的,关于生态旅游的目标已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各部委基本的认同。国家旅游局于2008年通知,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口号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生态旅游已经日益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也会日益走向社会,被大众所感知和认可。根据厦门市经济特区的经济状况和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海湾型城市”的发展战略,把莲花镇作为厦门市的一个后花园,把莲花山、金光湖、小坪列为“十五”期间岛外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之一。区委、区政府给予高度重视,把莲花镇列入建设北部生态产业带发展规划,提出金光湖、莲花山、小坪等景区是“闽南沿海少林地区、尤其是厦门特区一处难得的绿洲”,将加以大力保护和开发。

2.3经济基础良好的客源市场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方面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却面临下降的威胁,广大旅游者对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同安作为闽南“金三角”重要的交通枢纽地位,交通上的便利带来了来自厦门、漳州、泉州等地丰富的游客量。加之“金三角”人民生活水平普遍得以提高,具备了较强的经济能力,居民生活的机动性大大增加,人们可以更自由、更方便地进行中短程度假旅游,在生活要求方面也产生了较强的度假休闲需求。莲花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厦门市的后花园,必将成为厦门、漳州、泉州等地居民度假休闲的好去处。

3制约因素

3.1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仍存在“旅游是无烟工业,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思想观念,因此未把生态旅游环境耗损价值纳入旅游产品成本中,这使得生态旅游资源耗费无所补偿,环境破坏难以恢复。一些景区的规划由投资者自己制定,他们往往从本部门或本企业的利益出发,以能够获取批准权为出发点,没有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通盘规划,这些开发往往是以环境的损坏和景区发展后劲的丧失为代价的。例如“野山谷”在开发过程中脱离政府相关部门有效监管,产生了资源保护不力、环境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使得原本是“生态旅游”的产品到最后也失去了“生态”的特征。

3.2森林资源的培育有待进一步加强

莲花镇虽然是厦门市森林资源最多的镇,林地面积达12875hm2,森林覆盖率达63%,但其林相结构存在很大问题。其中经济林面积达3271hm2,主要分布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公路两侧一重山,其主要树种为龙眼树,因经济效益差,90%以上已经荒废,造成了景区公路两侧极差的景观效果。林分中马尾松林达6315hm2,占林地总面积的49%,大面积的针叶树林分使其整体景观效果缺乏季相变化,无法给人以步移景换的感觉;另外马尾松为主的林分受到马尾松危险性病虫害的危害较大,大面积马尾松纯林还存在较大的火灾隐患,其群落多样性也存在许多不足,改善环境的作用较低,生态效益较差。

3.3景区开发未能获得当地居民的有力支持

生态旅游的本意应是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开发始终要与农村居民最直接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要使当地农民在旅游开发中受益。目前景区内社区居民参与区域内生态旅游的程度很低,从中获得的经济收益也较少,开发指导委员会又未能做好与社区居民的双向沟通,导致开发过程中旅游开发企业与当地居民产生纠纷。目前首先开业的金光湖景区就遇到了这种情况,对景区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

3.4其他制约因素

景区在开发建设中日益显现出一些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专业人才缺乏、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水平粗放、科技支持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监测仪器等。随着开发的深入,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如莲花山景区步行道两侧垃圾成堆;景区生态环境系统的失调,如金光湖景区内的歌舞表演产生的噪音是否对周围的动物生存造成威胁缺乏必要的检测。另外,还存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无序性、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等诸多问题。

4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路

根据目前莲花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和有利条件,为提高森林公园的影响力,要在理念上创新,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突出生态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森林景观和生态文化优势,引导民众由观光游转向生态休闲度假游。要固守生态旅游本意,尽量保持原生态、与环境协调,总体建设应以生物工程为主,重在体现以营林为基础的建设方针,要做到景观建设、环境保护、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生态旅游收益除了用于生态保护外,首要考虑当地居民受益,做到开发一处景区,致富一方人民。要在整个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倡导生态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使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植物、理解和热爱大自然成为旅游者的共同心愿[2]。开发建设要借鉴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生态旅游比较发达的国家经验,特别是分析其中的失败案例,尽量避免稍微的差错造成生态环境无可挽回的破坏。

5对策

5.1树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观念

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保护,要注意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将其放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首位,要合理选择生态资源的开发模式,要做到“为开发而保护”和“为保护而开发”的和谐,要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价值补偿,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3]。政府要从全局考虑生态旅游的开发,坚决制止一哄而上和无规则开发。对从事经营性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单位,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把好审核关,按照有偿使用的原则,进行资源价值评估,促进自然资源的价值补偿与价值实现。对已审批的项目要加强监督管理,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防止“只取不还”、“只用不护”的掠夺性开发。

5.2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力度

森林资源是森林公园自然景观的主体,也是周边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森林公园建设过程中应做好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杜绝开发过程中的滥砍滥伐。另外,根据莲花镇现有林相结构存在的问题,针对景区公路两侧荒废的果园的改造,由于其林地大多为个体承包,对于一些有条件的重点地段,可参照“绿色走廊”工程的形式由政府转包林地使用权,营造生态风景林,其他地段可继续推行“退果还林”工程,鼓励果农营造速生丰产林以改善景区公路两侧景观效果。针对马尾松纯林可依各景区、景点特色,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协调乡土树种和引进树种的比例,合理选择多种阔叶树种、多层次混交进行林相改造,从而增加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稳定性,提高林相的生态质量和景观效果。

5.3加大社区居民参与程度

1992年生态旅游协会(ecotourismsociety)的概念就强调生态旅游的发展应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因此,景区的开发建设应做好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取得当地居民的支持,今后在其他几个景点的开发要吸取金光湖景点的教训。另外,结合区域内生态旅游景点的开发,可借助景点的吸引力争取客源,同时依托乡村民俗、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大力发展农家乐、林家乐和茶庄生态游等为代表的旅游产品,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4]。食宿等旅游服务设施应尽量通过民居改造完善或依托村落而建,从而使本地居民长期直接受益,同时可以有效减轻景区的生态环境压力。莲花镇的建设要按旅游城镇的风貌进行控制,发展乡镇企业、旅游商业,如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纪念品的生产及旅游商品一条街等旅游经济,使城镇本身就成为旅游吸引物之一。

5.4健全机构,培养和引进人才

对森林生态旅游区进行有效地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是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5]。森林公园管理机构承担着资源保护、风景林营造、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项公共管理和建设职能,目前挂靠管理只是权宜之计,厦门市区政府应从长计议,建立专门管理机构,确定经费,明确职责,切实履行好所承担的职责。森林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生物、地理、历史等众多学科,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经营管理以及开发高品位、高档次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和产品,需要有一批环保、管理、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为此要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方面可吸收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壮大队伍;另一方面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内外结合,长短结合”的办法,加强对在岗人员的培训、轮训,与外界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别人先进的经营理念、治理方式和方法,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

5.5提高生态旅游的科技含量

生态旅游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应在科技的密切参与下运作。要采用科学监测仪器定期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和景观的生态调控。同时,长期对环境资源的透支性使用造成环境的损害也必须依靠环保技术加以修复。

6参考文献

[1]张荣盛.厦门莲花国家森林公园林相改造问题探讨[j].福建林业科技,2004,31(3):94-97.

[2]吴声怡,施维冰.天竺山旅游资源开发的整体思路与对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4):27-30.

[3]黄义雄.厦门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j].生态学杂志,2003,22(1):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