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森林资源的价值十篇森林资源的价值十篇

森林资源的价值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8:47

森林资源的价值篇1

【关键词】无人机遥感技术;森林资源;调查;运用价值

森林资源的调查是林业活动开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我国的森林资源调查技术逐渐的完善,尤其是近几年,遥感技术的发展逐渐加快,无人机遥感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一、无人机遥感概述

无人机遥感技术简单的说就是将无人机技术与遥感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其主要的技术内容有无人驾驶飞行技术、遥测遥控技术、遥感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遥感应用技术以及GpS差分定位技术,这是一种相对较为综合的技术,起可以快速的对我国森林资源进行调查,并对相应的信息与数据进行掌握,以此来进行对森林资源的调查。这一技术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成本低、消耗低、风险小、可以进行重复使用的特点,无人机遥感技术最开始是在侦查方面进行使用,主要用于军事领域,逐渐扩展到气象环境的观测、资源的勘探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无人机遥感以其高效率、高分辨率的优势得到广泛的推广,这也是传统遥感技术难以进行比拟的,这也就逐渐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无人机遥感的使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加快,科技水平有着显著的提高,无人机遥感技术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发展,也是由于无人机遥感设备的功能逐渐完善,其在更多的领域得到有效的应用。尤其是在森林资源的调查过程中,无人机以其自身的优势得到相关工作人员的重视,并对我国的森林资源进行了有效的调查,不仅可以有效的预防自然灾害,也可以对出现的自然灾害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测,从根本上提高自然灾害的处理效果,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无人机遥感在森林调查中的运用价值

(一)森林资源调查

森林资源的变化受到广泛的关注,所以对森林资源调查对我国的林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森林蓄积量的调查与森林资源清查是现阶段遥感技术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一系列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无人机遥感的作用,其不仅可以对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进行检测,也可以提高对信息获取的时效性与真实性,同时,图像也可以对现阶段森林的状态与立体覆盖等状况进行真实的反应。此外,无人机遥感的成像速度相对较快,这也就提高的森林资源调查信息的时效性,加强了不同植被所分布的规律,通过不同的遥感资料,来保障森林资源调查的效率与质量。

在对森林资源进行清查的过程总,传统的清查注重对森林资源的面积、树种等方面进行识别,这种调查难以充分的对森林资源中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管理。而通过无人机遥感技术对森林资源进行监察则可以对森林内部的详细信息进行及时的掌握,也可以全面、准确、客观的对森林的分布状况进行有效的掌握,这也是无人机遥感在森林资源调查中运用的价值。

森林资源进行监测的另一方面内容就是森林的蓄积量监测,遥感影像光谱信息与森林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据相关的研究表明,森林自身的蓄积量与波谱比值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所以无人机遥感在对森林的蓄积量进行调查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优势与特点,其不仅可以通过对遥感数字影像来对相应的数据状况进行分析,也可以精确的掌握植被的分布状况,这也是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与分析的重要途径。

(二)森林生态环境研究

森林生态环境的研究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渐的加快,生态环境的平衡受到一定的影响,环境也逐渐开始恶化,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难以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进行贯彻落实。无人机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准确、适时的对森林资源进行调查,及时掌握森林资源的动态发展,这也就为生态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森林火灾检测与灾情评估

森林防火是现阶段进行森林资源管理中的重要内容,通过传感器来将光波与热红外对森林进行检测,以此来对灾区的位置进行明确,并对火灾的发展方向掌握,这也就为救援提供了相应的依据与基础。无人机遥感以其自身的优势来对火灾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此外,在我国的林火监测应用技术系统中,无人机遥感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加强森林防火的效果。

(四)森林水文

森林的水文状况也是进行森林调查中的重要内容,其不仅可以保障生态的平衡发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防洪、防旱等方面的效果。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森林的水文中有着重要的应用,其对森林水文现象的发生以及其发展的动态规律进行掌握,这也是保障森林发展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水土流失的现象相对较为严重,这也就影响到了森林的发展,而无人机遥感技术在这一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无人机遥感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也在不断的完善。现阶段的森林调查中对数据的要求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对数据的精度、实效以及质量等方面的要求也逐渐严格,这就要求明确无人机遥感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价值,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的完善,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园,梁世祥等.无人机遥感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06)

[2]谢涛,刘锐等.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的环境监测研究进展[J].环境科技,2013(08)

森林资源的价值篇2

关键词:清算价格法;抵押处置物;森林资产;评估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8-0191-02

一、抵押处置物资产的形成

森林资源资产抵押处置物资产是指借款人(森林资源资产所有人或授权人)以其合法的森林资源资产做抵押资产提供贷款偿还的担保后,由银行向借款人发放贷款,当借款人不按期偿还或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有权依法以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资产折价或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从而实现抵押权的资产。

目前,各银行利用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可接受的抵押主要是林木、林业用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林地生存的经济植物等。这些抵押资产具有不可分割性、不可移动性、再生性、效益的多样性、保值增值等重要特征,是一种安全系数较高的担保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但这种安全性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忽视了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资产的宜毁灭、长周期、不能快速变现、变现价值低或根本无法变现时,就会带来信贷风险,造成信贷资金损失。因此,确保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资产的变现能力、价值的合理性,是防范信贷风险的一道重要屏障。这就要求信贷员和森林资源资产价格评估人员在利用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评估过程中要做到“三注意”。

1.森林资源资产是否存在瑕疵。森林资源资产应当具有独立性、流通变现性。以不合法或不适宜的森林资源资产为担保发放贷款,会引起森林资源资产无法变现,使银行遭受经济损失。比如,森林资源资产证由于办证时的缺陷,与其他产权共用(发展林下种植、养殖),独立变现能力不强,抵押时又不够谨慎,未将相邻的产权一并抵押,一旦产生风险,就会造成处置困难。信贷评估人员应具有这种鉴别能力,拒绝此类产权抵押。

2.森林资源资产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如果森林资源资产因自身原因(如林种确定不合理等)利用受限,没有使用价值,丧失了变现能力,这将给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比如,购买的森林资源资产因某种原因,造成无法实际使用,时间较长,但是由于周边森林资源资产价格不断上升,经评估给出了高价,作为抵押物从银行取得了贷款,但由于借款人还款能力出现困难,无法到期偿还贷款,而抵押物估值明显偏高,有价无市,变现困难,就有可能形成问题资产。因此,对于因森林资源资产自身问题长期利用受限,无实用价值的森林资源资产不接受贷款申请。最常见的是国家重点公益林、特用林(国防林)、景观资产。

3.森林资源资产是否具有变现能力。森林资源资产的担保能力体现在其未来的变现能力上,而实际的评估工作中,可能会出现评估人员不自觉地忽视对森林资源资产变现能力的评估。比如缺乏实地调查了解,纸上谈兵,轻信借款人一面之词,忽视了森林资源资产变现能力,一旦借款人丧失第一还款来源,而森林资源资产变现周期很长或变现金额很难弥补不足,就会使银行遭受损失。

在个人森林资源资产贷款发展中,银行应当选择与一至两家资质良好的评估公司合作,要求评估人员在评估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技术规范,遵守职业道德,不能迎合委托方的不正当要求,搞虚假评估。同时,信贷人员应陪同评估人员一同前往现场,了解森林资源资产的位置、周边环境,核实森林资源资产的实际林分用途(林种)、林分起源、林分结构、树种组成、林龄结构、林相和林分质量等情况,从森林资源资产地段等外观要素以及内在质量和变现能力综合考虑,对森林资源资产进行全方位、客观合理的评估,从而保证森林资源资产估值质量,防范森林资源资产信贷风险。

二、清算价格法基本理念

1.基本思路。清算价格法是以清算价格为标准来估算森林资产抵押物处置价值的一种方法。是根据借款人清算对资产可变现的价值,评定重估确定所需评估的资产价值的方法。所谓清算价格,是指借款人由于破产或其他原因,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将森林抵押资产变现,在借款人清算之日预期出卖森林资产可收回的快速变现价格。主要根据抵押森林资产因子状况,运用现行市价法估算其正常价值,再根据处置情况和变现要求,乘以一个变现率,最后确定评估价格。在原理上基本与现行市价法相同,所不同的是清算价格低于现行市场价格。这是因为借款人急于将森林资产拍卖、出售。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清算价格法不能算为一种基本的评估方法,只能算是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现行市价法的具体应用。

2.应用前提。以具有法律效力的破产处理文件或抵押协议合同及其他有效文件为依据;森林资产以整体或拆零在市场上可以,而且必须快速出售变现;所卖收入足以补偿因出售森林资产的附加支出总额。

3.适用范围。破产或无偿还能力是指借款人因经营不善造成严重亏损、资不抵债时,借款人应依法宣告破产,当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法院以其全部财产依法清偿其所欠的债务,不足部分不再清偿。森林资源资产抵押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进行融资,用自己特定的森林资源资产为担保向对方保证履行合同义务的担保形式。提供资产的一方为抵押人,接受抵押财产的一方为抵押权人。抵押人不履行合同时,抵押人有权利将抵押财产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变卖,从变卖抵押物价款中优先获得赔偿。清理是指经营不善导致严重亏损,已临近破产的边缘或因其他原因将无法继续经营下去,为弄清楚财产现状,对财产进行清点、整理和查核,为经营决策(破产清算活继续经营)提供依据,以及因资产损毁、报废而进行清理、拆除等的经济行为。

4.价值因素。如果借款人完全丧失森林资产的处置权,无法讨价还价,占有主动权的买方必然会尽力压低价格,以从中获益;如果借款人尚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则森林资产的价格就有可能高些。森林资产的拍卖时限越短,森林资产的清算价格就可能越低;反之,若拍卖的时限较长,森林资产的价格就可能高些。与被拍卖森林资产相同或类似的森林资产的现行市价越高,被拍卖森林资产的清算价格通常也会高些;反之,被拍卖森林资产的价格就会低些。若森林资产与破产借款人的其他资产一起整体拍卖,其拍卖值可能会高于包括森林资产在内的个单项资产变现价值之和。

三、清算价格法程序

进行市场调查,搜集与被评估资产或类似资产清算拍卖的价格资料。

分析、验证价格资料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逐项对比分析评估与参照物的差异及其程度,包括实物差异、市场条件、时间差异和区域差异等。

根据差异程度及其他影响因素,估算被评估资产的价值,最后得出评估结果。

根据市场调查计算出结果,对清算价格进行评估。

四、清算价格法方法

严格地说,按照国际惯例,资产评估方法有三种方法: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现行市价法。清算价格法不称之为一种独立的评估方法。在中国由于《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第91号令)规定清算价格法是一种独立的评估方法,才使业内普遍认为它也是国际通行的评估方法之一。

目前,对于清算价格的确定方法,从理论上还难以找到十分有效的依据,但在实践上仍有一些方法可用。笔者认为,森林资产评估清算价格的方法主要是现行市价。

首先,根据被评估森林资产的具体情况及所获得的资料,选择重置成本法、收益现值法和现行市价法中的一种方法确定被评估森林资产的价格;然后根据快速变现原则确定一个变现率,再用评估价格乘以变现率,所得结果即被评估森林资产的清算价格。

五、清算价格法实例

某拍卖公司将抵押的一某信用社森林资产拍卖出售。该森林资产承包使用年限为50年,到评估基准日已使用15年,剩35年。林分质量状况良好,年生长率3.95%。试评估该森林资产的清算价格。

1.确定重置成本全价。经核查估算,现森林资产的当前价值为15万元(可以利用原评估值调整,但必须是净值),年利率为7.05%(银行当前利率6.05%,上调10%)。根据提供清单显示,此林地流转时缴纳5%的转让金,则被评估森林资产的重置成本全价:

B=150000+[150000/(1+3.95%+7.05%)]*5%=156756.76元

2.确定森林资产的变现率。被评估森林资产的价值变现是依据承包时间确定,林分因子质量与年限关系密切,故使用年限法确定变现率。根据抵押协议,该资产使用年限50年,已使用年15年,则该资产的变现率为:

C=(1-n/n)*100%=(1-15/50)*100%=70%

3.确定被评估森林资产在公平市场下的评估值。根据核查,被评估森林资产的管护较好,功能性和经济性损耗很小,可忽略不计,故在公平市场条件下,该森林资产的评估值为:

p=B*C=156756.76*70%=109729.73元

4.确定折扣率。森林资产的价值变现应由抵押本息总价值和保留底价确定该森林资产的折扣率。

该评估森林资产抵押贷款本息金为100000.00元,拍卖保留底价为40000.00元。则该森林资产的折扣率为:

D=(1-m/m)*100%=(1-40000/100000)*100%=60%

5.确定被评估森林资产的清算价格。被评估森林资产清算价格=p*D=109729.73*60%=65837.85元。

森林资源的价值篇3

【关键词】低碳背景;森林碳汇;资产属性;价值评估

从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再到2009年的《哥本哈根协议》,全世界范围内正在经历从传统高碳社会向低碳社会的转型。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减少大气中的碳气体浓度,一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二是增加温室气体吸收汇。而森林作为陆地上最大的碳储库,其巨大的碳汇①功能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Ratnatunga(2004)认为,对于具有碳汇功能的森林资源,其吸收Co2的能力可以为企业创造额外的碳减排指标,在低碳背景下,森林资源的价值不仅仅体现为其传统意义上所界定的生物资产的账面价值,更体现为碳固价值。

基于低碳背景下森林的巨大碳汇价值,对森林碳汇价值的评估能够使人们更加清晰地了解森林的环境价值,加强对森林的保护,并提高林业生产者的工作积极性。然而,由于当前国内以及国际碳汇市场发育不完善,森林碳汇计量相关技术比较复杂,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估森林碳汇价值是一个有待于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试图在现有评估理论基础上,结合森林碳汇的特点,探析森林碳汇价值的相关评估问题。

一、文献回顾

森林资源的环境价值,早在18世纪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大都是基于公共产品视角的森林生态效益的评估,包括涵养水源价值、固碳释氧价值、保育土壤价值、净化空气价值、休闲旅游等方面。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以及我国制定的《21世纪议程》中,提倡对森林的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进行计量,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后,1995年侯元兆等出版的《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首次对林地、林木及森林的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和固碳制氧效益进行了核算。关于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的方法,大都从揭示消费者的支付意愿着手进行。马中(1999)根据消费者支付意愿方式的不同,把森林资源价值评价方法分为直接市场法、揭示偏好法和意愿调查法三类;陈应发等(1995)通过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等替代市场技术来评估森林资源价值。

在低碳背景下,森林资源巨大的碳汇价值也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许文强(2006)运用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计算得出黑龙江三北防护林第一阶段人工碳汇价值为12.49亿元;李荣、杨婧(2008)估算出糯扎渡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碳汇量为741.26万吨。学者对森林碳汇量的估测方法可以分为涡旋相关法、蓄积量法和生物量法等,价值计量方法有工业处理成本法、造林成本法、碳税法和避免损害费用法等(邢美华等,2007)。从评估的对象和目的看,现有研究侧重于对一定区域内的森林总碳汇量的价值评估。

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森林碳汇功能的资产属性逐渐显现出来。许文强(2008)认为森林未来碳汇流量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归属于企业的一项资产。我国不少学者也提出企业碳资产的概念(万林葳、朱学义,2010;林鹏,2010;张鹏,2011)。因此,森林碳汇的资产属性已得到部分学者的认可,但是当前关于森林碳汇价值评估方面的文献还比较少。

二、低碳背景下森林碳汇的资产属性

回顾会计学界和评估学界资产的定义,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资产的定义为,“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评估教材中资产定义为“资产是经济主体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能够给经济主体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笔者认为,在低碳背景下,随着《京都议定书》强制减排法规的出台,森林碳汇功能逐渐成为对森林所有者有价值的资源,相当于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理由如下:

1.森林碳汇是一种资源。拉马迪认为:“资源对人类而言意味着任何形式的能量或物质,这种能量或物质对于满足人类生理、社会经济和文化娱乐的需要都是必不可少的”。尽管森林的碳汇能力不具有实物形态,但森林资源在生长过程中,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并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气候变暖带来的损失。

2.森林碳汇功能归属于森林的所有者。森林碳汇功能的载体是森林,该能力是森林所附带的一种生态产品,所以,谁拥有或控制了森林的所有权,便同时拥有或控制了与森林相伴而生的碳汇价值。

3.森林碳汇功能预计能够给其所有者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在《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的强制减排限定下②,各个国家为了完成强制减排限额,实行了总量-交易控制机制,即国家对国内企业的碳减排量进行了限定,如果企业的碳排放额度超过其限额,就需要到碳排放市场中购买多余的碳排放信用,反之,则可以把剩余的碳排放配额在碳交易市场中出售,转化为经济利益。这时,对于拥有森林资源的企业来讲,其所拥有的森林资源的碳汇能力显然可以抵消企业碳排放量,或为企业创造额外的碳减排指标在碳交易市场进行出售。

4.森林碳汇不具有实物形态。森林碳汇功能是森林所具有的一种功能,该功能依托于森林这一载体,在一定条件下(叶绿素、光能等),与一定的物质实体(水、Co2)相结合,发挥其碳汇功能,该功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只要森林不停止生长,其碳汇功能就会持续。

综上,笔者认为森林碳汇是依托于森林的一种无形资产,它没有具体的物理形态,但能够为其拥有者带来长期经济利益。若森林资源的碳汇功能这项无形资产价值长期得不到实现和认可,将会大大低估森林资源的价值,影响林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可能还会严重影响我国林业的发展,因此,基于森林碳汇的资产属性,我们有必要对其价值进行评估,为该项无形资产的确认和交易提供价值依据。为了能够全面客观地对森林碳汇价值进行评估,首先要了解森林碳汇价值的影响因素。

三、森林碳汇价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森林碳汇价值是碳汇量和单位碳汇价值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其影响因素也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森林碳汇量的影响因素

森林碳汇功能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过程,其碳汇量的大小既取决于森林树种、林龄等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受到造林面积、森林病虫鼠害面积、人为抚育管理支出等自然、社会因素的影响。

1.不同品种的林木其碳汇功能不同。由于森林的空间地理差异导致的水热条件以及林分结构和土壤性状的变化,不同品种的林木的碳密度不同,森林的碳汇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毕君(2011)就以林分尺度为基础,调查收集了木兰围场六种林分类型的森林碳密度为142.083~218.6947t/hm2不等,其排序为山杨林>灌木林>白桦林>落叶松林>蒙古栎林>油松林。

2.森林的碳汇功能与林龄相关。森林资源的成长可以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或过熟林等阶段,随着森林从幼苗到成熟,树木每年的碳汇流量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当树木达到最佳生长状态时,单位时间内树木形成的碳汇流量是最大的,当树木成熟后,虽然立木蓄积量达到最大,但树木单位时间的碳汇流量已经达到最低。一般来说,树木的碳汇存量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增大,但每年的碳汇流量却是逐渐变小的。

3.森林碳汇功能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不同生长环境中森林的碳汇能力是不同的。因为每一片森林由于生长的环境,比如土地肥沃程度、病虫害的侵害程度、气候的适宜程度等不同,它所吸收的碳数量的多少,即碳汇能力也是不同的。StevenRunning发现,湿度增加会使植物孔径放大,让更多二氧化碳进入叶片,使光合作用更快进行。

4.森林碳汇功能受到抚育管理因素的影响。增加森林种植面积、延长木材轮伐期、减少对现存森林的破坏以及增加对森林的有效抚育管理,改善森林的生长环境,这些人为因素能够提高森林的碳汇功能。沈文清等指出,“人为干扰对森林植被碳密度的影响可能远高于气候等自然因素,人们对森林的抚育管理能在增加林分质量的同时,增加其固碳和贮碳能力。”

(二)单位森林碳汇价格的影响因素

森林碳汇价值的重要评价参数是碳汇价格,单位一般是元/吨碳。评价的目的不同,碳汇价格的确定方法也不同,可以有影子价格、工业减排成本、碳交易价格、碳税价格等。其中,影子价格一般是考察森林碳汇对国民经济和气候变化的贡献,而如果进行经济评价,则并不适用。后三种价格中,工业减排成本对于不同的企业是不同的,是工业企业自身进行碳交易决策的依据;而碳税价格虽然比较稳定,但是不能反映碳汇的公允价值。碳交易价格最能反映碳汇的市场价格,且市场上已建立了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澳大利亚国家信托、英国排放权交易体系和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四个比较有规模的碳交易所,我国也逐渐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昆明等环境交易所,但是碳交易市场还是处于形成阶段,碳交易价格波动比较大,容易受到全球碳经济和政治博弈、全球经济形势和碳供需关系、金融市场投机资本和碳交易市场成熟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江璐林,2011)。

四、森林碳汇价值评估前需明确的几个问题

根据《无形资产评估准则》,我们在进行森林碳汇价值评估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评估基准日、评估目的、评估对象和范围、森林碳汇量的监测计量方法等几个问题。

(一)评估基准日

碳交易市场确立后,全球碳交易发展迅速,但碳交易价格波动比较大。2006年4月中旬,欧洲气候交易所每吨碳交易价格高至30欧元,但到5月中旬就跌至10欧元,2007年的期货价格甚至降到了4欧元。2009年平均价格约是2008年平均价格的1.6倍。由于碳价格波动剧烈,评估时要首先确定评估基准日,选择评估基准日的碳汇价格作为评估依据。

(二)评估目的

根据评估准则,“一般当出现无形资产转让和投资、企业整体或部分资产收购和处置等经济活动时,注册资产评估师可以接受委托,执行无形资产评估业务”。同样,当发生碳汇交易、森林产权变动或生态效益评价时,就涉及森林碳汇价值的评估。由此,笔者把评估目的分为碳汇交易评估、碳汇林交易评估和碳汇功能评价三种。

当前碳交易市场的标的物分为碳减排量和碳排放权两种,前者是指《京都议定书》建立的清洁发展机制③(简称CDm)下,对CDm项目所带来的碳减排量的项目型交易;后者是指具有减排义务的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以碳排放权为标的物的配额型交易,该交易一般采取总量-交易控制机制来实现,以年为单位来分配配额,如果当年企业的碳排放额度超过其配额,就需要到碳排市场中购买多余的碳排放权,反之,则卖出多余的碳排放权。由此,笔者又把碳汇交易评估分为项目型碳汇交易评估和配额型碳汇交易评估,前者是对CDm项目下的森林整个生命期内预计的碳汇流量的价值评估;后者只是对森林某年碳汇流量的价值评估。

(三)评估对象和范围

森林碳汇的评估目的不同,森林碳汇的评估对象和范围也不同,具体表现如下:从项目型碳汇交易角度看,评估对象是一定区域内森林在未来生命期内的预计碳汇流量,不是森林实物量或其当前的碳汇存量。从配额型碳汇交易角度看,评估对象是一定区域内森林在某一年或时间段内的碳汇流量,而不是森林未来整个生命期内的碳汇流量。从碳汇林交易评估角度看,评估对象包括森林实物本身及其碳汇功能两部分,是对一定区域内森林的实物量和该片森林未来生命期内的碳汇流量的价值评估。从碳汇功能评价角度看,是对一定区域内森林的总碳汇量的评估,评估对象既包括森林某一时刻的碳汇存量,也包括其预计的未来碳汇流量,这是基于社会角度对森林生态效益的评估,现有的大多数关于森林碳汇价值评价的文献(许文强,2006;郗婷婷,2006等)均属于对森林碳汇功能评价。

从各种评估目的下评估对象的不同可以发现,项目型碳汇交易评估和碳汇林交易评估符合“经济资源观”理念,认为资产价值取决于其未来带来的经济利益的现值,是对价值的公允评估;而配额型碳汇交易评估是对某年或某一时间段内的森林碳汇流量的评估,评估的是某一阶段的贡献价值;而森林碳汇功能评价并不仅仅注重森林未来碳汇流量,更是对森林当前碳汇存量的评估。

(四)森林碳汇量的监测计量方法

森林碳汇监测计量是林业和生物学领域的范畴,考虑到该工作是进行森林碳汇价值评估的重要环节,评估过程中评估师可以借助外部林业或相关专家的帮助,以客观准确地计量森林的碳汇量。我国国家林业局为规范碳汇项目的计量与监测方法,2010年出台了《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我们进行森林碳汇的计量和监测提供了参考。当前森林碳汇监测计量的方法很多,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生物量紧密相关的反映碳蓄积量的方法,包括蓄积量法、生物量法和生物量清单法;另一类是利用微气象原理和技术测定Co2通量,再进行碳储量换算的方法,包括涡旋相关法和涡度协方差法等。各种方法对森林碳汇量的测度成本、精度等都有所不同,比如蓄积量法由于以森林蓄积量数据为基础,可以充分利用大规模的森林资源清单资料,适合于大尺度的森林碳汇量测算,但该方法容易忽略森林地下项目的碳汇量,使得统计结果出现较大误差;而涡旋相关法能够长期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通量测定,并且测量精度高,但是该方法需要精密的仪器和一套特殊的系统,测量成本也较高,且不宜对大尺度、宽范围的森林碳汇量进行监测。因此在实际评估过程中,评估师要根据评估目的和范围、项目尺度大小、监测成本和精度要求选取合适的碳汇监测计量方法。

五、森林碳汇价值的评估方法

当前开展的森林碳汇价值评价多是基于森林碳汇功能评价角度的事后评估,缺乏以碳汇交易或碳汇林交易为目的的事前评估。在此,笔者结合资产评估相关理论,以项目型碳汇交易评估为例,探讨传统的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如何对森林碳汇价值进行评估。

(一)成本法

成本法是从成本取得和成本构成的角度对被评估资产价值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其评估思路是以被评估资产在评估基准日的重置价值,扣除资产从形成并投入使用至评估基准日这段时间内的各种损耗来得到资产的评估价值。由此,森林碳汇评估值是以现时工价和生产水平重新获得最优状态的森林碳汇功能所需要的成本费用,扣除森林当前的碳汇存量。由于森林碳汇功能是伴随森林实体而存在的,因此如何将营造碳汇林的成本进行分解,以确定森林碳汇功能的成本是该种方法的难点。本文借鉴万道印和周建宇(2011),首先计算采用现时工价和生产水平重新营造与被评估碳汇林相类似林分所需成本费用;然后计算采用现时工价和生产水平计算当地营造与被评估碳汇林收获量相类似的普通用材林所需成本费用;最后二者相减得到营造森林碳汇功能所需要的成本费用。该种方法为获取碳汇功能的成本提供了一种思路,由于普通用材林与碳汇林在树种结构、经营期限等多方面存在差异,实际评估中要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成本法评估的原理是资产的价值取决于资产的成本,而对于与森林资源相伴而生的碳汇功能,随着森林从幼龄林长至中龄林,其碳汇功能逐渐变大,这期间需要的森林抚育支出也比较大。在中龄林向成熟林的生长过程中,森林碳汇功能逐渐达到最优,而所需要的抚育支出可能逐渐变小。因此,成本法比较适合对人工种植的中幼龄林的价值评估,因为该阶段对森林碳汇的抚育支出较大,而森林的碳汇功能还比较小,比较符合成本法的评估原理。

(二)市场法

市场法是以活跃市场上与被评估资产同样或类似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为基础,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调整来得到被评估资产评估值的方法。利用市场法评估森林碳汇价值的步骤是:第一,在碳汇交易市场中寻找与被评估森林品种、树龄相同或相近的参照森林;第二,找到被评估森林与参照森林在碳汇功能的差异因素(比如种植面积、病虫害侵害面积、抚育管理支出和时间因素等);第三,在参照森林碳汇成交价格的基础上,调整各项差异指标,得到初评结果;第四,对初评结果进行分析,结合统计分析或其他分析方法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第五,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森林碳汇的评估结果。

应用市场法评估直接利用市场成交数据,评估值更为客观,评估结果也易于理解和接受。但该方法的关键是:其一,存在碳汇交易的活跃市场;其二,在该活跃市场中找到可比案例。而当前碳汇市场交易中,森林碳汇交易量和交易额都非常低④。很难找到近期成交的可比案例,这给市场法的应用带来困难。不过在现有评估案例中,也有相关专家通过构造虚拟市场,通过询问、调查消费者对于不同森林碳汇功能的支付意愿,来确定碳汇的虚拟市场价格。

(三)收益法

收益法是通过估测被评估资产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来判断资产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利用该方法评估森林碳汇价值的步骤如下:第一,根据森林碳汇流量的历史数据,合理预计被评估森林未来期间的年碳汇流量,再乘以单位森林碳汇价格,得到预计的森林未来各年的碳汇收益;第二,合理预计森林能够创造碳汇收益的期限;第三,根据获取森林碳汇预期收益所承担的风险大小预计合适的折现率,一般可以采用林业行业的平均收益率作为折现率;第四,采用折现技术,对森林碳汇预期的未来收益进行折现,得到森林碳汇在评估基准日的评估值。

应用收益法评估的关键是预计森林碳汇未来期间的碳汇收益,适合于森林碳汇功能稳定的中龄或成熟林的碳汇价值评估。该方法认为森林碳汇的评估值取决于未来期间森林碳汇的预期收益,未来期间森林碳汇功能越强,森林碳汇价值越大,这是对基于“经济资源观”的资产价值的直接估算。需要注意的是,碳汇收益额是森林碳汇未来预期的客观收益,而不是其历史收益或现实收益。

六、结论

自1997年《京都议定书》以法规形式确立对发达国家强制减排约束以来,森林碳汇功能逐渐从最初的生态价值变得具有商品价值。尽管当前我国的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还不能进入国际碳汇市场交易,但随着我国对企业碳排放权的管制和碳交易市场的不断规范与完善,森林碳汇价值必将得到大家的认可。森林碳汇相当于增加了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在低碳时代我们需要逐步探索森林碳汇资产的评估技术。由上文分析可知,传统的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在对森林碳汇价值进行评估时各有利弊,在实际评估过程中评估师要根据评估目的、市场条件、可搜集到的资料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JanekRatnatunga,StewartJones.aninconvenienttruthaboutaccounting:theparadigmShiftRequiredinCarbonemissionsReportingandassurance[R].americanaccountingassociationannualmeeting,anaheimCa.2004.

[2]许文强.森林碳汇资产内涵探析[J].经济师,2008(9):288-289.

[3]毕君,王超.木兰围场森林固碳能力及其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2):45-57.

[4]江璐林.全球碳交易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分析[J].文史博览,2011(10):71-73.

[5]许文强.森林碳汇价值评价――以黑龙江三北工程人工林为例[D].西南林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45-47.

森林资源的价值篇4

关键词:森林生态价值会计主体会计假设会计要素

一、森林生态价值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概念界定了会计核算和报告的范围,但森林生态建设(保护)单位的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这些影响称为外部性,这种外部性是非市场性的,往往不能通过交易价格反映出来。传统会计对于像环境改善、森林生态价值这样一些属于外部性的事项并无反映,人们也就无法了解企业的这种外部性。但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会计不仅要核算和报告内部各种活动所产生的内部影响,还要核算各种外部性,这就要求对会计主体的内涵进行重新认识。

森林生态价值会计核算主体的界定要注重会计主体的行为特征,而非传统会计中的所有权特征。森林生态建设(保护)单位所控制的经济资源,不仅有人造资源,当环境资源因具有价值而被视为资本时,也是这些单位的经济资源,森林生态建设(保护)单位之所以对环境资源必须承担来自于法律、道义等方面的责任,是因为森林生态建设(保护)单位的建设(保护)行为直接或间接促进这些环境资源的形成,其反向的行为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这些环境资源的破坏,因此森林生态建设(保护)单位应履行这种责任,并向投资者等有关各方做出报告。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讲,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并不完全属于森林生态建设(保护)单位,但却是这些组织的行为所致,因此成为会计核算的范围。

鉴于森林生态价值所依附的森林生态建设主体和保护主体的不同,以及森林生态建设主体和森林生态保护主体资金运动方式、会计管理模式的不同,需将该会计主体划分为森林生态建设单位和森林生态保护单位两类。森林生态建设单位是盈利性会计主体,如国有场圃、集体林场等营林单位,其建设活动本身是一种生产行为,为社会提供优质苗木,培育、扩大森林资源,同时又从事多种经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和社会效益,通过森林生态价值会计核算,将其生态效益――固碳制氧、净化环境、涵养水源、土壤保育、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等外部性效益进行计量,并通过一定方式得以补偿,转化为其经济效益。森林生态保护单位是指非盈利性自然及森林保护单位,如森林自然保护区、天然林保护区等,他们从事森林生态保护活动,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施森林生态价值会计每年根据其完成的森林生态增值拨付一定资金作为其事业经费,进行为期一年的森林生态保护活动,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核算资金的收支结余,并对结余进行合理地分配。

二、森林生态价值会计核算假设

(一)森林生态资源有价该假设是森林生态价值会计核算最基本的假设。如果森林生态资源无价,森林生态会计也就无从核算,因为会计核算的对象是经济活动过程的价值运动,森林生态会计核算的对象就是森林生态建设(保护)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运动。

在森林资源中,有一部分是人们加工的资源,如植树造林等,这一部分资源由于是通过人们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因而是有价值的。还有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如天然森林、多样性生物群等,这一部分资源并不是人们的具体劳动产品,但它依然有价值。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凝结了劳动的商品具有价值。自然资源如天然林本身虽然没有凝结人类劳动,但在采伐之后,与森林资源密切相关的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等也随之消失,这些森林生态价值对人类生存的作用往往大于林木的实物价值,人类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将它再生产出来。森林的再生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劳动耗费凝结到再生林成为其价值实体。因此,天然林也必须计价。按照西方的效用价值观,效用和稀缺性是价值得以出现的充分条件,无用之物,便无价值,物品效用在于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能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欲望的物品,才成为有用的东西,才有价值;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来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已为众多人士所认可。森林生态资源具有固碳制氧、净化环境、涵养水源、土壤保育、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等效用,而且这些效用是满足人类生活需要和整个人类发展需要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因此它是有价的;况且环境问题的恶化使得森林生态资源给人类带来的效用变得越来越急切或者说越来越稀缺,人类对这些效用的心理评价有着日益上升的趋势,所以森林生态的价值量也会日益上升。

(二)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多元化计量货币计量为会计对象的确定和工作手段的选择提供了基本指导。货币计量假设认为,会计中应该以货币作为最主要的和最终统一的计量形式。按照货币计量假设,能够进入森林生态会计核算范围的必须是那些能够用货币加以科学计量,或者目前虽无法科学计量,但可通过各种方式合理地予以估计的森林生态资源,如森林的固碳制氧、净化环境、涵养水源、土壤保育、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及基因保护等价值计量。通过具有计量资格的专门机构的计量,出具具有相当权威的计量证明,森林生态价值会计核算主体就可凭以将这些价值入账,进入会计循环。

由于森林生态价值会计核算内容既有商品性又不限于商品性,一部分在计量上具有模糊性,若仅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的森林资源状况,因此必须借助实物单位或指数来辅助反映,如某一森林消除了多少噪音、改善小气候从而调节了多少气温、防灾减灾多少次等,目前很难用货币计量,但如果用其他指标如噪音指数、空气指数等,就能提供更加直观、形象和易于理解的信息。因此,森林生态价值会计核算要遵循以货币计量为主的多元化计量形式。运用货币计量形成财务指标,在表内反映;运用非货币计量形成劳动指标或技术指标,在表外披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目前尚不能以货币计量的内容将逐渐被科学的方法计量出来,这些内容再从表外披露转入表内反映,森林生态会计理论也将更加完善。

(三)森林生态资源是所有权资源在对森林生态价值进行会计核算时,必须界定其产权归属。因为会计只能对自身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确认为会计主体的资产。因此,无论是人工森林还是原始森林,在森林生态价值会计核算中必须假定它们都是所有权资源。这样,森林生态资源需求主体和森林生态资源供给主体才得以确定,从而确定其会计主体。

人工森林生态资源所有权属于其建设者,但原始森林却具有准公共性、一方面,对于这种“上帝的恩赐”,人人都可以自由使用,任何人都不能轻易地宣布对其拥有所有权,具有无排他性;另一方面,它在用途上又具有竞争性,每增加一个消费者,将减少其他消费者的消费量。公共物品的无排他性,决定了它的供给者不可能向消费者收费,通过市场对这类物品实现资源配置几乎是不可

能的,必须通过政府手段进行调节。这类物品的产权往往并不明晰,大多认为属于国家。森林生态资源效益的外部性决定了其供给者无法向各消费者收取费用,供给者所创造的价值无法在供给者自身得以实现,因此必须由政府介入。通过政府对每一项森林生态资源划定产权归属,明确责任;划定权属后,由市场介入对其森林生态资源价值予以评估,确定其价值量,由政府通过拨入款项的方式使各主体的森林生态价值得以实现,这实质上又吻合了森林生态资源的准公共性本身所固有的内在要求。总之,由于森林生态资源的准公共性,使得这一假设是必要的。

(四)可持续发展假设可持续发展假设就是森林生态会计核算以会计主体在森林生态资源不枯竭、生态资源不降级的基础上,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这一假设界定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权利和义务,当代人与后代人是平等的两个主体,从广义上讲也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是保管和被保管的关系。当代人保管后代人的资源,向后代人承担将这部分资源安全完整地交付给后代人的义务,后代人有要求当代人保全资源的权利。为了寻求代际公平,必须核算建设(保护)森林生态资源的价值变动,反映传送给后代人的森林生态资源的增益和减损情况,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打下基础。

建立森林生态会计的初衷,是在环境日益恶化、影响经济正常发展的情况下,为了促进环境改善,对从未在账面上反映也从未真正以货币形式实现其价值的森林生态价值进行会计核算。森林生态资源有受自然力作用自行生长的一面,也有容易遭受火灾、病虫害、风暴、冰雪等自然灾害破坏的一面,同时还有人类为了经济利益大规模砍伐等人为因素而遭到严重减损的一面,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假设作会计核算的前提,会计主体的森林生态会计核算将与其初衷相违背,这样,尽管会计主体依然存在,但将完全改变森林生态建设(保护)的应有经营(保护)目的或方向。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内在要求构成森林生态会计理论体系的根本制约条件,没有可持续发展假设,森林生态会计就失去基本的理论支撑;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森林生态会计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五)外部效益内在化假设森林生态效益大多是自然产生的而且自然外溢,按照常规,对这种外部效益,会计主体无法控制,又由于其准公共性无法收费而难以将这种效益内在化,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森林生态会计主体就无从核算其森林生态价值或从货币计量上核算其业绩。因此,必须通过政府介入,充当这些森林生态效益功能或服务的消费者代表实行购买行为,将森林生态建设(保护)单位的外部效益内在化,才能使森林生态会计核算有了赖以生存的根基。因此,需要有外部效益内在化假设。

此外,森林生态价值会计核算还要遵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

三、森林生态价值会计核算要素

盈利性森林生态建设单位的会计要素与非盈利性森林生态保护单位的会计要素略有不同,这里只阐述前者。

(一)森林生态资产森林生态资产是森林生态会计主体因过去从事森林生态建设经营活动而形成并由有关权威计量机构出具证明文件的森林生态资源,以及因森林生态资金循环而形成并由森林生态建设单位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这些资源预期会给会计主体带来经济利益。包括生态资产(如由森林产生的固碳制氧、净化环境等)、森林生态流动资产、森林生态固定资产及森林生态无形资产(如森林采伐权、森林生态环境经营权等)、林木资产等。在这些资产中,除生态资产以外的各项内容均由森林生态资金运动所形成,其特点及确认标准和现行林业企业会计基本一致。

生态资产是指在林地一定区域内由于森林生态建设经营活动而产出的森林生态价值,这部分资产本身不能由会计主体所控制,但这些产出的导源――林木却可以由会计主体控制,会计主体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对林木的管护和采伐)来左右这些产出的多少,即会计主体可以对其数量甚至质量进行控制,会计主体具有收益权。同时,由于森林生态资源是所有权资源,这种产出的所有权归属应界定为该主体,因此生态资产应确认为特定主体的资产。只是这种资产一经产出,使用权即刻转移给消费者,不像一般商品那样需要销售过程,这是公共物品的特有属性,必须由政府介入,作为消费者代表定期实施购买行为。

关于生态资产的计量必须弄清“是按产出量来计量,还是按消费量来计量”。森林生态建设单位进行森林生态建设经营活动,产出生态资产,这种产出理应是该会计主体所拥有森林的全部环境功能(或环境服务),但这种环境功能未必全部转化为环境效益(如制氧量),转化比率有多少,需要由以后的“使用”情况而定,因此由会计主体产生的环境效益与其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环境功能可能产生差异,这种差异给生态资产价值的计量带来了难题:生态资产价值究竟按环境功能的全部来计量还是按已经产生的环境效益来计量?如果按照环境效益计量对会计主体显失公平,但如果按环境功能计量对消费者又不太公平。一是由于目前环境状况全球告急,二是为了鼓励森林生态会计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三是对已消费的环境效益的计量比对环境功能的计量更加困难,对于这个难题的解决可以粗略化,采用按会计主体的建设活动所产生的全部环境功能即产出量进行计量并确认。比如,对固碳价值的计量采用森林生态建设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培植林木蓄积碳的全部净增总量进行计量并入账;对于水源涵养价值的计量采用森林对降水的储存法,将某一期间会计主体的水源涵养总量全部计量并入账。

生态资产具有以下特征:(1)它的产出是自发的,是生物自然生理作用的结果。(2)它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不可逆性。开发利用改变原状后,再恢复原状,要么技术上不可行,要么需要较长时期的自然变化。(3)它的变化符合生态平衡机制。超限度的消耗将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和失衡。

森林生态资源能否作为生态资产加以确认,应符合如下确认标准:(1)未来效用的可能性。(2)计量的可靠性。当现有技术已经解决了对某一森林生态资源的科学计量时,才能够对该资源计量并准予会计主体确认入账。

一项森林生态资源作为森林生态资产加以确认,应符合森林生态资产要素的定义、符合确认标准,能够合理地、可靠地计量或估算。

(二)森林生态负债森林生态会计作为财务会计的一个新的分支,不能与财务会计的概念框架相违背。因此,森林生态负债也是因过去的森林生态建设经营活动而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包括森林生态建设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借款、形成的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预收及应付款项、育林基金等各项流动负债以及应付债券、由于森林生态降级所负的复原义务等各项长期负债。

其中的借款、应付工资等各项流动负债以及应付债券等项目从形态上看,与一般林业会计中的负债没有区别,但其本质内容是截然不同的:这里的负债是由森林生态补偿资金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负债,比如用森林生态补偿资金进行再生产活动,购买种

苗等会形成借款、应付工资或应付账款等等,因此,其资金循环、资金运动的目的与一般传统会计不同。

在森林生态资金循环中不可避免将产生一定量的应税所得,按照税法规定,森林生态建设单位也必须承担税款,这就构成了对国家的负债,故森林生态负债也包括“应交税金”等各项应交款项。

其中因森林生态降级所负的复原义务在现有的森林生态会计核算中尚不具备核算的条件,因此,目前可暂不将该部分负债的核算纳入会计体系,待日后条件具备,再逐渐完善森林生态会计理论体系,将因森林生态降级而负的复原义务纳入会计核算体系。

森林生态负债是“现存义务”,而对未来的承诺,比如拟定将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一定的制氧量、水源涵养等并不一定构成现存的义务。只有当单位签订了不可撤消协议,不履行该协议将偿付一笔巨额罚款时,才是一项现存义务。

森林生态负债也要按照期限和性质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划分的时间界限仍沿用一年或一个营业周期,由于森林生态效益计量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可能每月进行计量,一般可采取一年计量一次的方法,那么其成本和利润核算也按年进行,这时,以一年为界限划分短、长期负债就较为合理。要特别提出的是,森林生态建设单位的经营周期不能像一般林业会计那样把林木生长周期作为生产经营周期,因为在这里林木资产已不再是会计主体的“产品”,而是借以发挥生态效益的手段,从本质上讲应该是企业的长期资产而不是流动资产。

(三)森林生态权益森林生态权益是森林生态建设单位所有者对单位净资产的所有权,从数额上讲,它等于森林生态资产减去森林生态负债。包括生态资本、实收资本、林木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项目,其中除生态资本以外的其他各项内容与一般传统会计一样。

“生态资本”是会计主体产出生态资产时所形成的资本,包括“已收生态资本”与“未收生态资本”,是每年由于相关权威机构计量出该会计主体的森林生态效益增值部分的资本形态数额。“已收生态资本”是指有关政府机构已经对森林生态建设单位的森林生态资产实施了购买行为的部分,反映了会计主体生态资产中已经得到补偿的金额;“未收生态资本”是指会计主体实现的生态资产减去已收生态资本之后的余额,也即会计主体实现的森林生态效益未被社会认可而未得到补偿的金额。

具体会计处理是:当收到计量证明时,按计量证明文件上的金额全部记入“未收生态资本”,当实际收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时,按收到的收入金额,从“未收生态资本”明细账转入“已收生态资本”明细账。“生态资本”累计额反映该会计主体历年来已实现的森林生态效益总额,是森林生态建设单位的所有者对单位净资产的要求权,其中的“未收生态资本”反映该会计主体已实现但尚未得到政府或社会补偿的森林生态效益价值额。

(四)森林生态收入森林生态收入是在一定时期之内,由于森林生态资产给会计主体带来并已实现的森林生态环境功能或服务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包括会计主体一定时期内实现的固碳价值补偿收入、水源涵养价值补偿收入、土壤保育价值补偿收入、生物多样性价值补偿收人、森林防护价值补偿收入、环境净化价值补偿收入等营业收入,以及因让渡森林生态资产的使用权等日常经营活动而取得的其他业务收入。这一概念的界定沿袭了传统会计中“收入”界定口径――“小口径”,即只包括营业收入而不包括营业外收入。

上述各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是企业已经确定能够从政府或有关管理机构取得的补偿收入。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这部分收入金额一般会小于实际创造的全部环境功能或环境服务,即小于企业已经确认的生态资产金额。那么为什么不按照企业的生态资产的金额确认收入呢?原因在于收入的确认必须依照实现制原则,当企业已经产出了森林生态效益,而不能确定这些生态资产是否能被社会承认,即不能确定这些资产是否被政府所购买时,并不能说明该资产就能“销售”出去,那么就不具备收入实现的条件,因此,只能在已确定政府要实施购买行为时,才能按政府的实际购买数额确认收入。

对过熟林的采伐、残次林的间伐等收入属偶发事项,不属于会计主体的日常经营活动,是长期资产所有权的转让收入,应确认为营业外收入,不属于森林生态收入。

森林生态收入具备以下特征:(1)森林生态收入的实现不一定伴随着某种森林生态资产的减少,这一点与传统会计区别较大。因为生态效益的产出实质上是自然现象,常伴随着森林生态资产的增加,而不是另一种资产转化而来。(2)森林生态效益的产生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但收入的实现应假定在某一时点上(如在实际收到补偿款时),这样其收入的实现便与传统会计收入的实现统一起来。

一项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能否作为森林生态收入加以确认,应符合如下确认标准:(1)现实性。在森林生态建设经营活动过程中,森林生态环境功能自发地形成、人类无意识地索取,这些环境功能提供给人类生态效用。无论这些效用的实现形式如何,能够确定政府的购买行为必将发生时,才说明森林生态收入具备了现实性。(2)可靠地计量。森林生态效用有很多种,由于目前计量方法的限制,有些效用不能可靠地计量,或者只能非常模糊地计量,比如调节气候、吸收有害射线等,由于会计假设的限制,一般讲,能以货币计量的客体才可进入会计核算系统,所以只有能可靠计量的森林生态效用才能确认为森林生态收入。

(五)森林生态费用森林生态费用是在森林生态建设单位的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生态建设经营活动及其有关活动而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由于森林生态收入的界定采用了小口径,森林生态费用的界定也要采用小口径,即只包括森林生态建设经营活动费用,不包括建设经营活动以外的费用(即营业外支出)。

“持续发展”要求森林生态建设单位必须维持森林生态资源的基本存量,保证森林生态质量不下降。所以,不正常的森林采伐支出应作为营业外支出。

森林生态费用主要包括森林生态效益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育林及维简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等。

其一,森林生态效益成本。森林生态建设达到预定目的(如预定公益目的、郁闭成林、预定经营目的,下略)之前,盈利性森林生态建设单位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营林成本(如造林费、抚育费、森林保护费、营林设施费、调查设计费及其他管护费)实质上应由两部分资产承担,一是林木资产的实物价值,另一部分是森林资源所发挥的生态价值,因此,会计期末,企业应采取一定的分配方法,将营林成本分解为实物资产成本和生态效益成本,其中生态效益成本就构成了森林生态建设的森林生态效益成本的主要部分,当企业确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时,就应同时确认一项森林生态效益成本与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收入相配比。

其二,期间费用。当森林达到预定目的(如预定公益目的、郁闭成林、预定经营目的)之后所发生的管护、饲养费用等后续支出,应当按照与上同样的方法在林业一般会计核算与森林生态价值会计核算之间进行分配,将应由森林生态价值负担的部分确认为当期森林生态期间费用。

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森林生态建设单位因生态建设经营活动应交纳的流转税及教育费附加。

森林生态费用具有以下特征:(1)费用的发生往往伴随着森林生态资产的减少;(2)费用的规模取决于政府这一消费者代表对所消费环境功能或服务所支付的及时程度。森林生态费用的发生毕竟是成本增加和收益下降,一般主体不会自动地、无偿地付出费用。因此政府作为森林生态环境功能的消费者代表,是否能够及时支付实施购买行为,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森林生态建设单位所发生费用的规模大小。假若政府支付款项滞后或者支付款项数额较小,会计主体在森林生态费用方面的开支可能会逐渐缩减,那么将加剧森林生态资源存量耗减,社会森林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增加。为了保护环境,必须增加森林保护费用;为了可持续发展,必须增加维持森林生态资源基本存量费用。

森林生态支出能否作为森林生态费用加以确认,应符合如下标准:(1)计量的可靠性;(2)与森林生态建设活动有关。一项支出作为森林生态费用加以确认,应符合森林生态费用要素的定义、符合确认标准,能够进行可靠的计量或估算。

(六)森林生态利润森林生态利润是森林生态建设单位一定期间内建设经营活动的总成果,包括森林生态收入与森林生态费用相配比后的余额、森林生态建设活动外的营业外收支、投资净收益及补贴收入等。

森林资源的价值篇5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过程中的难点在于如何核实委托评估森林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委托方所提供的森林资源资产清单的编制依据、资料的完整性和时效性如何核验?如何使用立木材积表、原木材积表、材种出材率表、立地指数表等测树经营数表资料?这些工作均需要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聘请具有森林资源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承担或专业机构来提供。根据《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暂行规定》第十二条规定:从事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的资产评估机构,应具有财政部门颁发的资产评估资格,并有2名以上(含2名)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参加,方可开展国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须经2名注册资产评估师与2名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共同签字方能有效。签字的注册资产评估师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应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报告承担相应的责任。依据此项规定,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在参与了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并在评估报告上签字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注册资产评估师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各自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如何界定?又如何分担呢?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由国家林业局与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共同评审认定,经认定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进入专家库,并向社会公布。利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专家工作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注册资产评估师在开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过程中可以聘请具有森林资源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专家,利用他们在这一领域中具备的专门知识、技能和经验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提供专业支持,森林资源资产专家作为资产评估机构聘用执业人员参与评估工作。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聘请森林资源专家参与评估工作时,应综合考虑所聘专家的专业特长、职称、专业资格、声望和职业道德等因素,综合分析评判专家的专业胜任能力;了解专家的工作程序和方法等,以确信专家工作可以满足评估业务的需要;评价专家的独立性;最终决定是否聘任该专家参与评估工作。在评估过程中,应对专家所运用评估方法、评估程序进行监督、指导,决定最终是否信赖专家的工作成果。

另一种情况是: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评估过程中运用森林专业机构提供的森林资源专业核查报告,如:森林资源资产清单。森林资源资产清单是由具有相应级别调查设计资格证书的森林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单位提供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二类调查)、作业设计调查(三类调查)成果,或按林业资源管理部门要求建立并逐年更新至当年,且经补充调查修正的森林资源档案资料编制,并由林业主管部门认定的森林资源资产清单。注册资产评估师聘请森林资源的专业机构出具专业报告时,应当:综合考虑专业机构的业务范围、执业资质、业绩、地位等因素,综合判断其专业报告作为评估依据的可靠性;了解专业机构的工作程序和方法等,以确信其专业报告可以满足评估业务的需要;评价专业机构的独立性。注册资产评估师利用专业报告,应当分析其是否满足评估业务需要,通常包括:利用与评估同时开展相关工作的专业机构出具的专业报告作为评估依据时,应当考虑其与资产评估的专业衔接关系;利用委托方提供的、评估前已经正式出具的专业报告作为评估依据时,应当判断其作为评估依据的时效性和可靠性;专门为评估而聘请专业机构出具专业报告时,应当向专业机构介绍资产评估相关规定和评估业务相关情况,提出出具专业报告的具体要求。

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无论采用直接聘用森林资源专家参与评估工作,还是运用有资质机构提供的森林资源专业报告,均属于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资产评估过程中利用专家工作成果,适用于《资产评估准则——利用专家工作》。该准则第十一条规定: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不因聘请专家协助工作而减轻或免除法律责任。显然,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利用森林资源专家的工作成果,森林资源专家是不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而应由评估机构和签字的注册资产评估师来承担。

二、注册资产评估师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选择时的特殊考虑

注册资产评估师在承办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业务时,一般情况下采用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种资产评估基本方法,恰当选择其中一种或者多种方法。由于森林资源资产属于生物性资产,它与其他实物资产有着较大区别,如:森林资源资产属于一种可再生资源,具有周期性、地域性、季节性、生态性等显著特征。与此同时,注册资产评估师还应充分考虑到森林资源资产用途,如是经济林木还是公益林木,是生产性森林资源还是消耗性森林资源,因此,在选择评估方法时,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充分考虑森林资源资产的特征和用途。

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评估幼龄林、中龄林时,一般情况下采用成本法、市场法进行评估,注册资产评估师在采用成本法估算出培育幼龄林、中龄林全过程所支付成本,包括外购种子、人工费、肥、农药、合理利润等,构成重置全价,由于幼龄林、中龄林不存在所谓的实体性、功能性、经济性贬值,无需考虑其成新率。注册资产评估师若采用成本法评估成熟期经果林时,它是需要考虑其实体性、功能性、经济性贬值因素的,因为经果林是有一定使用寿命和经济寿命,它需要考虑其成新率。

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评估防护林、公益林时,通常应采用成本法进行评估。因为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防护林、公益林转让、抵押、采伐是严格限制的,不具备公开市场交易的条件,而且我国财政对防护林、公益林所有权人给予一种补偿机制,这种补偿主要给予森林资源资产所有权人所支付成本加合理的利润,因此,成本法是注册资产评估师在评估防护林、公益林时应优先采用的评估方法。注册资产评估师在采用市场法评估森林资源资产时,应考虑市场的活跃程度、可比森林资源资产交易数据、地域的差异性对森林资源资产交易价格的影响等因素,评估出来的结果反映林地上现有森林资源资产的现时价值。值得关注的是:评估结果并没有包括林地资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价值,即:林地在剩余可使用年限内带来的经济利益。因此,注册资产评估师在采用市场法评估森林资源资产时,不仅应评估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还应评估林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价值。

森林资源的价值篇6

【关键词】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服务补偿制度设计

一、引言

城市森林公园,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林业生态文化建设的阵地,其提供的生态服务的稳定性不仅直接影响到公园本身的游憩价值及未来发展,更维系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然而目前城市森林公园在创造了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其生态环境也因大量的旅游冲击出现退化(黄程,2010)。

城市森林公园由于其公共物品的属性及外部性,其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并没有通过市场价值体现出来。随着人们对森林公园旅游需求的不断扩张,确保城市森林公园提供高质量的生态服务的同时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需要制度的约束。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经济增产过程中,政府采用正确的管理模式,即生态补偿制度,希望达到生态阈值之前找到一条通过库兹涅茨曲线峰值的通道,实现经济、自然可持续协调发展(姜宏福、温亚利,2010)。对城市森林公园提供的生态服务、环境服务建立补偿制度,这也是经济发展对生态服务的反哺,最终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关于城市森林公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管理、发展不足及应对措施上。城市森林公园是位于城市市区或市郊的、能满足市民日常游憩需求且具有大面积优美森林景观的公园(黄程,2010),而目前由于旅游规划定位有偏失(杨财根,2010),应该加强森林景观培育、合理开发自然和人文景观等对策(孙志立,2005)。

国内针对公共物品的生态补偿制度设计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公益林(田淑英,2009;王蓉,2010)、流域(游彬,2008)、湿地(姜宏福,温亚利,2010;谢屹)及自然保护区(王昌海,温亚利,2010)的生态补偿上。而关于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服务补偿制度设计的研究很少,基于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理论、生态资本性理论等理论依据(田淑英,2009)和新森林法,从森林环境功能受益的公共和私人主体必须为此支付费用,开展生态旅游,征收生态补偿税费、成立森林环境补偿基金(刘粲,2003),通过价格、支付、激励机制等创建完善的森林生态服务市场机制(戴栓友,2003;游彬,2008),同时明晰产权(王昌海等,2010),加大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王蓉,2010),吸引社会筹资(姜宏福,温亚利,2010)等。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专门研究城市森林公园制度设计的文献较少。笔者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生态服务补偿制度这一角度入手,试图构建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服务补偿制度。

三、理论分析

根据制度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城市森林公园的特殊性质,利用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补偿原则论,试从政府及市场的角度论述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服务补偿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支持。

1、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根据生态补偿理论,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社会经济系统生产和消费的产品价值,来自劳动生产和自然环境,因此自然环境是有价值的。要使社会经济系统能够持续发展,必须使自然环境系统也能够持续发展,这就要求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环境作出生态补偿(高岚等,2007)。

城市森林公园的环境总价值包括两个部分: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其中使用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娱乐、健康价值)、间接使用价值(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非使用价值包括存在价值和遗赠价值。

城市森林公园目前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直接价值上,即游客支付的门票费用、餐饮费用、娱乐费用等其他相关费用。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服务价值经过合理科学的计算后,通过市场交换体现。所以,对维护生态功能的主体所做的贡献给予足量的经济补偿,通过制度创新激励人们从事生态保护投资并使其生态资本增值,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2、外部性理论

城市森林公园一般具有强大的正外部性,其经营者无法要求哪一个部门去支付森林生态效益使用费,致使经营成本得不到补偿;另外市场价格也不能准确反映其全部的生态价值,导致森林经营者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的背离。因此,必须采用庇古手段实现生态补偿,即政府必须通过政策手段实现森林公园生态服务外部效益的内部化,让生态服务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以维持城市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

3、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泛指无排他性或无竞争性的产品。环境质量或服务这类物品大致上都可划入准公共物品。当今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也与环境资源本身的特殊属性有关,即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公共财产资源与环境质量恶化污染的根源在于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规定得不完全。“搭便车”和“公有地的悲剧”是典型的市场失灵表现。政府对准公共物品的补偿主要体现在通过价格机制、税费补贴的形式直接提供,或者委托给私人部门。

由于城市森林公园的公共物品属性,当旅游活动不可避免地对城市森林公园的环境产生破坏性的污染时,需要完善的制度约束在价格、补贴机制上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或者通过企业、非政府组织维护城市森林公园的环境可持续发展,从而保证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得以持续提供。笔者于2011年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做的相关调查表明,67%的游客认为应该为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游憩、挖野菜等行为支付相关费用。

4、补偿原则理论

根据福利经济学,卡多尔和希克斯认为,按照帕累托标准,政府实行任何经济政策都会引起市场价格体系的变化,使一方有利,另一方受损,如果做出某种改变,使受益者在补偿了受损者的损失后仍旧比以前好,那么就出现社会福利改进。补偿原则为国家实行经济干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我们国家实行的退耕还林工程的财政补贴激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城市森林公园提供的生态服务补偿,可以认为是消费者对森林公园的有意或无意的污染而承担的补偿,通过这部分补偿用于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建设和维护,促进城市森林公园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处。

四、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服务补偿制度设计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等理论分析,对我国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服务补偿制度设计进行如下研究,将从补偿价格的范围确定、补偿的市场形式,政府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参与,公众参与的角度进行探讨。

1、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服务补偿市场机制

(1)生态服务补偿价格机制。通过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等客观方法或支付意愿调查法等主观方法确定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服务价格,衡量城市森林公园的价值。根据市场规律,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通过价格的调整,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不断调整,最终达到均衡,实现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实际上,消费者支付意愿的价格往往高于市场价格,消费者剩余可以作为城市森林公园提供的生态服务补偿,把增加的收入用于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服务的建设和维护。

(2)生态服务补偿支付机制。公共物品的市场支付形式主要有三种:生态服务开发贸易系统、生态服务自愿私有交易、生态标记(游彬,2008)。城市森林公园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可以通过不同的市场形式进行交换,确保生态服务资源的有效配置。例如,通过生态标记,对城市森林公园进行相关认证,贴上生态标志,像“低碳城市森林公园”,这样会增加城市森林公园的价值,消费者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来消费这种生态服务。当然生态标记的前提是要做好科学、合理、严格的认证,促进城市森林公园的可持续经营。

2、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服务补偿政府约束

(1)建立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服务补偿基金制度。根据《森林法》规定,任何从森林环境功能受益的公共和私人主体必须为此支付费用,所征收的费用以森林环境补偿基金的形式解决。城市森林公园提供生态服务,政府可以通过强制性手段,即建立生态服务补偿基金制度。国家对城市森林公园的财政补贴、生态建设支出、社会筹资都可以纳入到补偿基金里面,专款专用,形成强制性约束力,确保城市森林公园生态建设的有效施行。虽然目前我国公益林的生态服务补偿标准由每1/15hm2每年5元提高到10元,对于生态服务的要求来说,这远远不够。所以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服务补偿要经过合理测算后,补偿标准或基金投放标准要在满足经营成本的基础上,保障额外的生态建设支出,比如改造林相、植树造林等等。

(2)界定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服务产权。根据科斯第二定理:如果交易成本为正且较小时,可以通过合理分配初始产权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外部效应内部化,无需抛弃市场机制。城市森林公园的产权不清晰,所有权与经营权、使用权没有明确规定,城市森林公园就会出现开发不当,旅游者就会不遵守规则污染城市森林公园环境。如果明晰产权,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所有权依然是国家所有,如果下发经营权给私人企业,此时政府通过减免税费、加大补贴、技术培训或支持等激励机制吸引私人部门参与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服务产品的提供和维护。再比如,如果产权清晰,确定城市森林公园的碳排放权,可以通过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行交易,不但可以增加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服务补偿资本,而且有助于实现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服务价值。

3、公众参与激励机制

通过公众、非政府组织采取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比如志愿宣传低碳旅游,义务植树等,对城市森林公园的环境保护起到监督作用。政府应该制定针对公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激励机制,例如对参与的公众给予名誉上或物质上的补偿,以此激励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上来,自觉维护城市森林公园提供的生态服务。

五、结论

基于外部性、公共物品等理论依据,通过对我国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服务补偿制度研究与探讨,建立的具体制度如下:一是通过价格机制和支付机制建立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服务补偿市场机制,利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二是通过政府建立城市森林公园生态服务补偿基金制度和界定清晰的产权,鼓励私人部门参与,弥补市场失灵;三是制定激励机制,促进公众参与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通过构建以市场、政府为主体的制度,城市森林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将会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杨敏、杨延风、张谦、宋保平:森林公园管理体制与组织机构探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6(2).

[2]王亚明、李青、王赛:罗马尼亚林业发展对我国林业建设的启示[J].林业经济,2010(4).

[3]陈贵松、陈小琴、陈秋华:低碳经济下森林旅游业发展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10(2).

森林资源的价值篇7

关键词CVm;tCm;森林游憩价值评估

走进森林,回归大自然,是每一个生活在大都市人的共同梦想。秀美的森林景观资源可以使我们放松心情,愉悦身心,它正以一种独具特色的姿态引导着大众旅游休憩方式的改变,并进而演变成一个全新的旅游产业。人们在注重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对由森林资源衍生出的旅游服务产生更多更高的需求,森林游憩价值的评价和利用成为了旅游业研究的热点问题。

森林游憩价值指的是人们离开常住地到林区访问、休憩的旅行和暂留所引起的费用价值。森林游憩是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消费活动,是人们满足自己精神文化需要的一种方式。森林游憩价值不同与其它一些实体性商品价值,因此其评估方法在借鉴一般评估方法的同时要考虑到被评估资源的自身特点、评估的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存在。

1tCm法和CVm法的理论概述

1.1旅行费用法

它是唯一一种用来评价无价格商品的方法。利用旅行费用来计算环境质量发生变化后给旅游资源所带来的效益上的变化,从而估算除环境质量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或收益。

一般地说,旅游者的直接费用主要指的是交通费、与旅游活动相关的直接费用或时间费用等。旅游者剩余则体现为旅游者的意愿支付与实际支付之间的差异。

旅行费用法究其根本是一种费用—效益的分析方法,它考量的是对“消费者剩余”的创造性应用[2]。把“消费者剩余”这一概念引入到对公共商品价值的评估,并计算出数值是旅行费用法的首创。但是由于这种方法本身的一些局限性,因此这种方法只适用于评估那些收费较低或免费的景区游憩价值。

计算所有旅游者剩余之和,就要求出对评估地点的旅游需求曲线,这是旅行费用法最重要的一步。包括以下几步:

1)定义和划分旅游者的出始地,把评价对象作为中心,把评价对象附近的地域按一定的顺序(通常是从远至近)分成若干个区间;

2)在评价对象内部对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以此来确认旅游者的出发地点、旅行费用和被调查者的社会经济特征等;

3)估算实际旅游需求曲线;

4)计算每个区域的消费者剩余。

1.2条件价值法(CVm)

条件价值法是当今最主要的一种对公共物品(如空气、土地、环境等)进行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法直接向问卷者调查的方法,获得旅游者的实际支付意愿来对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进行计算的一种方法。它属于直接性经济评估方法。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对于没有市场参考价值的某些环境商品效益,可以通过替代市场技术来为其寻找到某种替代市场,并用这种替代市场价格来评估其经济价值[3]。例如我们在评估森林涵养水源的经济价值时,要先计算出涵养的水源量,再根据这种技术方法假设这些水用于在市场上交换,并把目前市场水的价格作为森林涵养水源量的替代市场价格来计算出森林涵养水源的经济价值。可是,森林游憩价值是一种无形价值,在现实中无法找出合适的替代市场,所以我们可以凭借一种叫“假设市场”的方法, 事先假定“该商品”的交换市场是现实存在的,然后再依据据人们对这种商品的实际支付意愿来评估其价值。其主要步骤如下:

1)建立模型,预测游客数量;

2)向旅游者调查其支付意愿的情况,获取旅游者对森林景观门票的平均支付意愿值;

3)根据平均支付意愿值来确定门票价格,计算出景观的年门票收入;

4)景区年纯收益=年度总收入-成本费用;

5)景区景观评估值=年纯收益/投资收益。

2tCm法和CVm法异同分析比较

2.1相同点

1)两者都以相同的经济学原理作为其理论基础,都是用效用价值理论和消费者剩余价值理论作为其理论来源;

2)两种方法都以消费者为中心,以消费者剩余作为森林游憩的经济价值。两种方法的评估结果中都包括旅游者剩余。这是因为消费者剩余加上市场价格之和,即为支付意愿。如果说当市场价格等于零时,则支付意愿就是消费者剩余本身;

3)两种评价方法都是采取问卷调查或者是实地调查为其主要的研究方法的。

2.2区别点

1)tCm(旅行费用法)属于替代市场法之一,它把游憩费用作为一种替代物来考量旅游者对旅游资源的评价。当替代市场无法找到的情况下,只能通过人为地创造假想的市场来评估森林游憩价值。CVm(条件价值法)属于一种假想市场法,所有其他方法不能进行的评价都可用它来进行;

2)CVm法即可以对森林游憩资源的利用价值进行有效的评价,还可以评估森林游憩资源的非利用价值,在某些完全以当地居民作为旅游主体的旅游地,也可以利用CVm法来对森林游憩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价。

3结论

森林游憩资源价值的价值构成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利用价值,另外一个是非利用价值,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森林游憩资源价值。在评估中,要先分别进行评估,然后再把二者加起来。使用旅行费用法来评估森林游憩资源的利用价值,使用条件价值法来评估森林游憩资源的非利用价值。在对森林游憩资源价值进行评估时,应力求做到二者的结合统一。在评估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还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法缺陷。比如评估的全面性问题。虽然我们已经尽量地对森林游憩资源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估,但由于森林资源的多样性,在大量的评估实践中还是只注意到了对森林游憩资源的利用价值的评估而疏漏了对非利用价值的评估。显然,这种评估结果不能完全表现出全部的森林游憩资源的价值。还有,在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我们很难避免主观导致的偏差问题。对于这种替代或模拟技术市场评估方法,经常会发生主观偏差性问题。因为这类评估方法往往都是由个人主观支付意愿来测算其结果的。在今后的评估实践中,我们还要引入环境容量、季节、样本抽取等多种因素来对Ctm和CVm评估方法予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海春,乔光华.基于旅行费用法的游憩价值评估分析[J].技术经济,2009,7:27-30.

森林资源的价值篇8

关键词:森林生态旅游旅游产品营销促销营销渠道

森林生态旅游系指以尽力降低旅游开发对森林生态环境之不利影响为前提,以旅游开发为手段,以确保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通过开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方式促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实现,并将面向公众的森林生态环保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一种商业娱乐活动。森林生态旅游产品是指森林旅游资源经营者在生态旅游理念指导下,通过开发并利用森林旅游资源,并向游客提供的森林旅游活动所涉及的产品和服务的集合。

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具有综合性。按营销产品层次划分,森林生态旅游产品是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三个层次的综合体;按旅游产品功能分析,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则包含基础旅游产品、增值旅游产品等内容;按旅游产品形态分析,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则由实物形态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综合而成。二是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具有旅游资源所有权不可转移性。顾客购买传统产品后,通常拥有产品的独占权。游客在购买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后将获得特殊的生态旅游体验而非表达为实物形态的物品。旅游者购买的旅游产品不是旅游资源的所有权而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对旅游资源的有限使用权。三是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具有价值不可储存性。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将生产、交换和消费融为一体,游客可在指定时空条件下即时消费该产品。

制约森林生态旅游产品营销效能的关键问题

(一)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理念滞后

第一,当前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中缺乏绿色营销理念,生态环保理念在当前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中被漠视,致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安全维护相背离。森林生态旅游开发具有较强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影响所在区域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周边居民的常态化社会生活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杨财根,2011)。通过对森林生态旅游的绿色营销,可以在满足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系统的环境责任,确保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第二,当前森林生态旅游开发缺乏生态价值实现理念,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未能在实现森林生态价值与保护森林生态旅游环境方面取得有效均衡。确保森林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基本前提。这要求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者要在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以实现森林生态资源价值与维系森林生态环境安全水平之间维系均衡。对森林生态资源管理者而言,森林生态环境安全带来的森林生态价值增值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其价值需要通过适度的森林生态资源开发方可实现;但是高强度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将导致森林生态旅游地的环境恶化,降低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进而降低森林生态旅游的价值。森林旅游景区多分布于地形地势较为复杂的山地丘陵地带,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过度有可能造成局部森林生态系统承受过大压力,诱发地表土层侵蚀致使水土流失,森林旅游景区局部的植被破坏,干扰森林野生动物的生存和繁衍活动等诸多生态问题。游客在景区内生活污水排放会污染、破坏森林脆弱的水生态环境平衡;不适当的森林游客数量会造成森林旅游景区内的人文景观遭受不可修复的破坏性开发。

(二)森林生态旅游特色产品开发能力匮乏

第一,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对森林生态产品设计缺乏科学性,森林生态旅游项目规划缺乏系统性。局部地区在开发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前未深入调研,其森林旅游资源规划缺乏充分科学论证,由此导致诸多不可再生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不可挽回的损失。经营者在森林生态旅游项目方面摒弃兼顾森林旅游和生态环保的投资理念,背离森林资源现状开发缺乏特色的新景点,导致森林生态旅游项目背离区域森林旅游的总体发展规划,并造成景区生态资源和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采。

第二,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缺乏有效的潜在游客市场运作能力,导致森林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低。传统的森林旅游产品局限于森林观光游览,旅游产品结构单一,难以满足当代游客个性化旅游需求,致使多数游客进入景区后停留时间短,过夜游客比率低(易爱军等,2010)。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缺乏将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市场营销等业务外包的动力,其自身又缺乏有效的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市场运作能力,致使森林旅游资源难以充分转换为企业经营效益,部分生态旅游收入甚至难以弥补为此而增加的森林生态养护费用支出。

第三,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存在多头管理矛盾,各主管部门围绕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事业缺乏有效协调,由此导致森林生态旅游项目从审批到建设再到运营环节都存在诸多体制有待解决。以日本森林生态旅游开发为例,日本政府通过强制执行力规范森林旅游产品开发,并建立科学的开发体系和运营体系(郑群明,2011)。因此我国森林生态旅游项目亟需林业、交通、城建、旅游、税务等政府部门的通力协作、鼎力支持方可有效实施。

第四,森林生态旅游项目融资能力不足制约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实施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开发进程。传统的森林生态环保项目多由以林业部牵头的政府资金来运作,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应探索设计有效的融资机制以吸引各方资金参与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开发。

森林生态旅游产品营销效能提升策略

(一)创新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营销理念

第一,森林生态旅游的产品创新是确保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前提则是确保森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森林生态旅游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游山玩水,而是将生态环保理念注入到森林旅游活动中。如森林生态旅游景点的旅店可以稀疏的散布于森林边缘地带,且建筑物的物理形态应与森林环境融为一体,实现人类在自然界痕迹与自然环境的天然融合。森林旅游产品的开发要遵循生态环保的理念,决策者应当采取对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层有序开发策略,若当前的资金与生态技术水平未能有效确保开发地的生态平衡则需暂缓开发。

第二,凸显森林生态旅游中的消费者体验特色,使森林旅游之游客在吃、住、行及游玩等各方面的旅游体验有别于传统旅游的角度来创新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现代旅游者的需求具有丰富多变、自主性强、兴趣多样化、选择个性化等特点(罗金华,2008)。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者应当强化与消费者的互动性,增强游客的亲切感。

第三,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应当重视开发以原生态文化为主题且具有深厚地方乡土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将人文价值注入到森林生态旅游活动中。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应当将森林居民特有的社会人文元素融入旅游产品中,设计出以森林生态旅游体验为轴心,以森林居民文化为载体的新型森林生态旅游产品。

(二)变革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定价策略

第一,结合森林生态旅游主题实施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弹性定价策略。森林生态旅游产品属于奢侈品消费,其需求弹性系数较大,故特定时间面向特定潜在游客群的降价措施有助于提升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的总收入。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可通过制定季节挂钩的弹性营销策略,在旅游旺季提升价格以降低旅游旺季消费者对景区的生态环保压力;在旅游淡季则可采取低价策略以吸引对价格敏感度的游客来景区游玩,提升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的资源利用率。

第二,基于生态旅游理念制定森林生态旅游的绿色定价策略。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应将投放到保护环境和节约能耗上的成本计入旅游业经营成本并纳入旅游产品价格中。森林生态旅游的绿色旅游产品应当秉持破坏森林生态环境者承担成本的原则以从源头遏制恶化环境的肇因;绿色森林生态旅游产品还应秉持受益者补偿原则,以行政力量将森林生态环境治理成本按合理方式分解,并由从森林环境治理中获益者承担(杜娟,2010)。

第三,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可在制定森林生态旅游产品价格时引入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技术,以利于旅游产品定价贴近游客的心理价位水平。随着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旅游产品的定价权逐步从旅游企业向游客转移。基于互联网的旅游市场电子商务平台的网络定价属于公共旅游信息,价格相对透明。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可据此确定其旅游产品的价格并上网,在公开、透明的旅游电子商务平台与其他同类旅游产品相互竞价以争取游客,有助于推动潜在游客快速做出购买决策。

(三)改进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促销策略

森林生态旅游形象设计要求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将森林生态环境中的森林旅游资源、管理与服务、周边社会经济与文化环境等要素集成,并从森林区域形象、森林旅游资源、森林市场感应等三个角度来设计旅游产品的促销活动方案。

良好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形象定位可强化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链的凝聚力,塑造特色鲜明的旅游地社会形象,增强游客对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形象识别力,进而增进旅游地对客户市场的吸引力。其一,地理资源特征分析是森林生态旅游的形象定位的基础。森林生态旅游的基础性资源是森林所在地特色的地形地貌所孕育的山水风景,其形象定位要基于既有山水风景来设计。其二,人文资源特征分析是提升森林生态旅游的形象定位的动力。基于森林地域内人文资源分析的森林生态旅游的形象定位可促进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开发旅游产品增值服务。其三,整体形象定位是森林生态旅游的形象定位的实现方式。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可根据所确定的森林生态旅游形象整体定位来创作森林生态旅游活动的促销主题内容。

(四)重构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策略

第一,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应结合森林生态旅游特点,运用促销策略组合的方式来增进森林生态旅游营销效果。其一,根据森林生态旅游细分市场的消费特征实施网络促销策略。传统旅游促销主要面向旅行社等中介机构,森林生态旅游网络促销直接客户群则是旅游市场终端的潜在游客群。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通过互联网与终端潜在游客群进行即时无缝沟通,且可将节省的传统促销活动的中间环节运营费用让渡给终端潜在游客群,从而提升森林生态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森林生态旅游的网络促销还可直接向潜在游客群收集游客个性化需求信息,并据此改进森林生态旅游的运营水平,增加游客对森林旅游景点的满意率。

第二,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可实施绿色营销渠道策略,为生态游客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绿色生态旅游产品。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通过选择信誉良好的旅游业中间商作为下游合作伙伴,促使旅游中介企业降低终端市场营销环节的碳排放水平,强化潜在游客群体对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及其品牌的绿色环保印象。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在采购原材料及产品时,可通过选择获得环保认证企业的产品或以可再生产资源为原料的企业的产品,以维护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的良好环保形象,打造贯通上下游的森林生态旅游的绿色环保品牌形象。

第三,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可采纳开拓体验旅游营销渠道的策略。传统旅游业的实施模式是游客在信誉良好的旅游中介公司的组织下完成旅游消费,这有助于游客规避对异地旅游的陌生感,降低异地旅游在找寻宾馆、交通工具及景点时的诸多不便,但亦降低了游客在陌生地旅游中获得的新鲜体验感水平。森林生态旅游经营者可强化对自助游客的服务水平,以满足日益个性化的旅游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杨财根.城郊森林公园旅游规划导向的战略思考[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

2.易爱军,刘俊昌.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林业经济,2010(3)

3.郑群明.日本森林保健旅游开发及研究进展[J].林业经济问题,2011,31(3)

森林资源的价值篇9

关键词森林资源;生态效益;评价;青海玉树;三江源区

中图分类号S75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13-0203-01

森林具有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其中森林的经济效益可以通过简单计算得出,而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显得十分困难。青海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区内的森林生态系统是青藏高原上最重要生态系统,不仅森林资源少,而且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于三江源头的高山峡谷中,这些森林资源面积84%以上分布在海拔3000m以上,生长在高寒、干旱的严酷环境中,广大的高原失去了乔木生长的生存条件,发育着较大面积的高寒灌木林。深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正确全面认识森林的效益潜能,从而更好地保护发展森林,提升森林的数量和质量,不仅可为西部地区的开发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更将为我国及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及生态安全提供重要保证。

1玉树三江源区森林资源基本情况

玉树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流域总面积23.8万平方千米,有“中华水塔”之美誉。这里占绝大部分的天然林受气候、海拔、地形等因素的制约,仅在水热条件好的东南部高山峡谷地带呈块状分布,且树种稀少,林分结构简单。林业用地总面积为98.28万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1.28万公顷,疏林地面积2.9万公顷,灌木林面积54.11万公顷,木本植物有120种左右,分属21科30属,其中乔木树种14种,主要是云杉属、圆柏属、杨属、柳属和桦属。另外,还有多种草本、厥类和真菌,其中有许多种可供药用和菜用,林区内还栖息有多种高原野生动物,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

2生态效益评价

2.1涵养水源效益评价

根据有关资料计算,玉树三江源森林资源每年涵养水源5307万吨,我国1958~1991年规定,水库工程每建库容1m3成本0.67元(均按1960年不变价计算),玉树三江源区森林资源涵养水源的价值约是3.6亿元。

2.2保持土壤肥力效益评价

利用相邻地段,有林地和无林地之间的养分含量差值,折算成化肥进行计算评价。

用下列公式进行计算:

V=Q・b・∑(pi+Ri+Ci)

式中:V―保持的土壤养分总价值,Q―保持的土壤总量(98.28万公顷×3m3/hm2),b―泥重(1.4g/m2),pi―土壤中全氮,Ri―土壤中全磷,Ci―土壤中全钾。

全氮按2009年市场价1800元/t计算,磷酸二铵2700元/t,有机质10元/t,因本地区土壤中富钾,所以钾含量差值不作为价值计算之内。经计算,有机质、全氮、磷、钾总养分在森林保护之下,多年积累的养分总价值为1.16亿元。

2.3保持水土流失效益

保持水土流失效益,采用防止水土流失节省的清淤资金来计算,采用以下公式。

V=Q・S・p・C

式中:V―清淤总价值,Q―减少的单位面积侵蚀量(3m3/hm2),S―集水区总面积(98.28万公顷),p―淤积率(74.3%),C―单位清淤费用(1元/m3)。

经计算减少的清淤效益经济价值为219.1万元。

2.4净化空气效益

根据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方程式原理计算,森林每生产1.0t干物质可固定二氧化碳1.6t,释放出氧气1.2t,三江源区乔木每年材积生长量为59万立方米,按照木材比重0.6t/m3计算,玉树三江源区主要乔木每年固定二氧化碳56.64万吨,释放二氧化碳为42.48万吨。参考《中国环境资源价值评价》报告中规定的指标标准,森林每固定二氧化碳1t,成本为273.3元,每释放氧气1t,成本为369.7元,按照这样计算,玉树三江源区每年创造的价值分别为1.6亿元和1.6亿元,2项合计为3.2亿元。

3结论与讨论

玉树三江源区森林资源每年产生的涵养水源效益、保持水土效益、土壤肥力效益、净化空气效益折价为7.96亿元,尽管在效益评价方面不全面,但也看出三江源区的生态效益是巨大的。国家在实施三江源区生态公益补偿机制时应将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加大补偿标准。同时,也可根据公益林生态区位的重要性和发挥功能的大小,制定不同标准的补偿政策。对三江源区的森林生态效益有待进一步研究,应着力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4参考文献

森林资源的价值篇10

可持续发展是人们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创新,它是在环境问题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涉及人们是否合理地利用资源环境。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物质文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地球的资源与环境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生态系统失衡、资源耗竭、环境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开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威胁。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它没有体现自然资源和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其次,它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最后,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生产成果和投资、消费能力的估计过高。要想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建立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所以,要想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形成绿色国民经济指标核算体系。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在结合关中地区自身的自然资源特点的基础上,尝试构建适合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体系,并且对比分析该地区2001~2010年GDp与自然资源耗减价值的相互关系,从而能够对关中地区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作出客观真实的评价,同时也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促进关中地区甚至是整个陕西省的经济发展的政策作出贡献。

1自然资源成本核算模型的构建

1.1自然资源成本核算的构成从经济学角度看,自然资源成本是指在经济活动中消耗的各种自然资源本身价值的总和;从环境学看,自然资源成本是指在经济活动中造成的资源环境消耗或者形成潜在的与资源环境退化相关的成本。因此,自然资源成本实际上就是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货币价值,反映为在经济活动中消耗掉的自然资源的投入价值。自然资源成本体现为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和资源环境退化价值。自然资源耗减价值的核算侧重于自然资源的数量利用方面内容,它就是在一定时期内,某个地区为了发展经济而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导致资源存量减少的这部分价值。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针对主要的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的耗减价值来进行核算。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的基本组成要素。资源环境质量的退化是指人们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对自然资源和环境造成的掠夺。这样会降低各种资源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同时导致各类资源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资源环境退化价值核算主要包括水生态系统退化价值、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价值和土地生态系统退化价值等。

1.2自然资源成本核算模型的构建

1.2.1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模型关中平原由于土地肥沃、地势平坦、适于耕作,自古为天下粮仓;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经探明的金属矿产主要有铁、铝、锰、铅、锌、铬、铜、金、钨等20多种,矿产资源的开发潜力大,但是部分资源保护程度低;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年际、年内变化大;关中地区的森林资源较少,以乔木和灌木为主,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并且分布不均匀。本文根据关中地区自然资源的实际状况,确定具体的核算内容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4类资源的耗减价值,具体的核算模型如下(式略)

1.2.1.1土地资源耗减价值C土地核算我们通常将土地资源划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和工矿用地等几种类型。本文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将林地列入森林资源价值核算体系中,同时目前针对园地、牧草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和工矿用地等几种类型的市场价值难以估算,它们的价值核算方法也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所以,本文最终采用收益还原法仅用对耕地资源价值的核算来代替对土地资源耗减价值的核算,具体的核算模型如下:(式略)(2)式中,r表示还原率;D表示历年耕地面积的减少量;S表示单位耕地面积的预期收益。

1.2.1.2矿产资源耗减价值C矿产核算陕西省的矿产资源丰富,已查明的矿种就有90余种,其中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是煤、石油、天然气等。本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消耗程度和获取各种资源的消耗量等数据资料的难易程度,决定采用恢复费用法对上述三类资源类型的耗减价值进行核算,具体的核算模型如下:(式略)(3)式中,Zi表示3种资源的消耗量;Hi(图略)种资源的单位恢复费用。

1.2.1.3水资源耗减价值C水核算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指淡水资源,它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是人类能够使用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对水资源耗减价值的核算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在实际核算过程中,对地下水采用恢复费用法,对地表水采用市场价格法来进行核算,进而得到了具体的关中地区水资源耗减价值核算模型:(式略)(4)式中:S表示供水量;H0表示水资源的单位恢复费用。

1.2.1.4森林资源耗减价值C森林核算单位活立木价值和活立木的蓄积量是衡量森林资源的主要指标。本文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资源耗减价值核算的时候采用净价法,具体的核算模型如下:(式略)(5)式中:p表示单位活立木的市场净价;L表示活立木蓄积量;n表示年份。

1.2.2资源环境退化价值核算模型在关中地区可以用水生态系统退化价值、森林生态系统退化价值和土地生态系统退化价值来核算资源环境质量的退化价值,具体的核算模型如下:(式略)

1.2.2.1森林资源环境退化价值(t森林)核算方法据相关研究结果,森林生态系统对环境的服务功能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气体调节、涵养水源、土壤保育、生物多样性、娱乐文化、森林防护、水土保持。本文在模型设计上采用前人对关中地区生态系统的单位环境服务效益的研究成果,得到关中地区森林资源环境退化价值核算公式:(式略)(7)式中:n表示关中地区每年减少的森林资源面积;pn表示关中地区森林生态环境的单位服务功能价值。

1.2.2.2土地资源环境退化价值核算如果不考虑污染的因素,土地资源环境退化一般是由山地农业生产和其它开发活动等原因造成的。理论上讲,这部分价值损失应该作为恢复土地环境质量的费用在国民经济收入中予以扣除,由于这部分的价值核算需要有完善的数据资料作为基础,当前这部分价值的核算也只能在理论上进行简单探讨,具体的核算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会逐步完善。

1.2.2.3水资源环境退化价值核算人类的经济活动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所以水资源环境的退化价值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说水力发电损失、水库泥沙淤积造成的损失、河道淤积造成的航运损失等等。基于这部分价值的核算需要大量水利专业数据,数据可获得性很小,所以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方面的探索,在今后的研究中会加以完善。

2关中地区2001~2010年自然资源成本核算

本文使用的数据源自近10年的《陕西省统计年鉴》、《陕西省水资源公报》及关中地区各地市的各类资源清查数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1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根据本文构建的自然资源耗减价值核算模型,同时考虑到关中地区自然资源的实际状况,我们可以得到关中地区的自然资源耗减价值的核算内容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等资源形式的耗减价值,其中土地资源包括了耕地资源、林地资源和草地资源。

2.1.1土地资源耗减价值核算根据杨凌区位的特殊性,结合陕西省统计习惯,将杨凌区的数据归并到咸阳市进行核算。按照核算模型的要求,结合关中各市现有的统计数据,本文主要对在关中地区范围内由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耕地耗减价值来实现对土地资源耗减价值的核算。每个年份的土地面积变化值是由每年耕地面积的期末存量减去期初存量得到的。经过相关指标的核算得到历年土地单位面积价格之后,就可根据公式得到历年的土地资源的损耗价值结果,(表略)。

2.1.2矿产资源耗减价值核算根据各种矿产资源(煤、石油、天然气)的历年消耗量和理论单位恢复费用,采用理论恢复费用法进行核算,得到了关中地区历年各种矿产资源的耗减价值,。

2.1.3水资源耗减价值核算关中地区的水资源受污染的水体体积以及相应受污染的程度没有监测数据,因此我们采用单位资源恢复费用的估算方式对该地区的水资源耗减价值进行核算,从而得到关中地区水资源耗减价值。

2.1.4森林资源损耗价值核算陕西省森林资源的活立木蓄积量在本文研究的时间段内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改变,一直保持在36144万m3,所以在本研究中不再对森林资源耗减价值进行核算。

2.2资源环境退化价值核算近几年来,随着退耕还林等工程的大范围实施,整个陕西省的森林覆盖面积在逐年增加,到2010年末,全省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了41.42%;但在“十五”规划实施的前期即2001~2003年间,陕西省林地资源的面积呈逐步减少的趋势,进入2004年后,林地资源的面积才逐步增加。所以本课题将对前3年的森林资源退化价值进行估算。根据陕西省2001~2010年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我们采用相关模型对关中地区的森林资源退化情况进行研究,得到关中地区的森林资源退化价值。

2.3关中地区自然资源成本核算综合前两部分的核算结果,可以得到关中地区2001~2010年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自然资源成本的耗减价值。

3关中地区自然资源成本与GDp比较分析

关中地区的自然资源成本与GDp相比较,(表略)。可以看出,关中地区历年GDp增长呈较平稳的态势,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则不尽然,其中2002年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增幅最大;而2003、2004、2007、2009年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呈现负增长态势。经研究发现,在2002年西安、宝鸡、咸阳存在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情况,最终造成土地资源耗减价值较大,从而造成自然资源耗减价值大幅增加。这与2002年资源价格上涨导致资源市场需求量突增的现实情况相符。在2003、2004、2007、2009年这4年中,在土地资源耗减价值、森林资源环境退化价值方面较前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从而造成这4年的增长率为负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