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老人康复护理服务十篇老人康复护理服务十篇

老人康复护理服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9:04

老人康复护理服务篇1

关键词:老龄化;中医;健康服务;对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大众对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保障生命质量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增强,因此对医学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随之产生了变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自身在培养中医药养老与健康服务人才方面的优势,主动思考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谋求中医药成人教育发展新出路,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的背景

(一)政策利好

(1)国家方面:国务院先后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提出“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社区要提高为老年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的能力”,《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更是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

(2)福建省方面:2014年福建省陆续出台的《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福建省健康服务业将重点发展医疗和康复护理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等8个重点领域,《2014年福建省中医药工作要点》提出,“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品研发的同时,开展中医药与养老相结合的医养结合试点”。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频频出台,为加速老年健康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也必然会对高等中医药院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

福建省的人口老龄化开始于1996年,截止到2014年年底,福建省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496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3.03%;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9万,占人口总数的8.38%;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79.38万人,占人口总数的2.09%;空巢老人为109.49万人,总老年人口总数的22.07%。根据中国老年科研中心预测,到2020年,全省老年人口将达到615万人,占人口总数的15.02%。福建省人口老龄化增长趋势愈发明显,必然形成老年人对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还会继续增加。

(三)老人服务业发展

养老服务机构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平台。根据福建省民政厅《福建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情况》报告,福建省的养老服务机构呈现出加快发展的态势。2010年,福建省投入27.1亿元用于扶持养老机构建设;2012年,福建省养老机构1181家,社会养老服务从业职工总数6252人,养老服务人员实训基地19人;2013年底,全省总共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896个。[5]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的加大,将来各级各类养老机构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大。

(四)老年人康复需求增加

随着老年人的快速增长,老年人将成为整个健康服务业的主体人群。对在福建省城乡居住半年以上且65周岁及以上的1512名居民进行调查发现,老年人慢性病以及老年性疾病患病率高达85.78%,其中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冠心病、糖尿病、骨关节病等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这些疾病恢复慢,病程长,并发症多,造成的残障或功能障碍严重,而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慢性病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决定了社区、养老机构或是老年人家中需要相关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人员。

二福建省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业人员现状

(一)年龄结构偏大

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福建省养老服务人员队伍多以中年人为主,其中40-49岁,占总人数的50%以上,50岁以上所占比例约为28%,30-39岁所占比例约为15%,而年轻人员比例相对比较小,仅约占7%。虽然中年人在老年护理岗位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领悟,但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缺乏养老服务基本理念、基本知识,老年人养老护理得不到保障。

(二)文化程度偏低

护工是福建省老年护理人员的主力军,她们多数是城市下岗职工或农村务工人员,文化程度只有初高中,基本上没有护理或相关专业的教育背景,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知识的限制,这些养老护理人员无法为老年人提供更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根本无法适应养老服务模式的转变。

(三)专业化水平较低

从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来看,目前,福建省养老服务团队的整体专业性较差,他们基本上没有或很少接受过系统的老年服务教育与培训,不具备老年护理保健和老年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多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来进行工作,所做的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难以应对诸如精神慰藉、专业护理、心理沟通等较高层次的养老需求。

三国内外高校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一)国外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1)美国。早在1976年美国就有1275所大学、学院和社区学校开设了老年学、老年护理、养老服务与管理等学科。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等多层次老年护理人才梯队。

(2)日本。日本于1994年成立了老年护理专门学校,旨在培养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人才。日本不仅有老年护理培训的专门学校,长崎国际大学、东京福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均开设有老年护理本科专业甚至还设立有相关的硕士、博士项目。

(二)我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情况

在我国,从专业设置来看,全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无论是成人高等教育还是全日制本专科专业,只有极少数院校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医学等养老与健康相关专业。目前来看,福建省乃至全国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三个问题:①现在的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中,开设老年健康服务相关专业的院校较少,人才培养规模很小;②人才培养层次不够多元化,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人才培养格局;③人才培养质量定位偏颇,有的中医药本科院校成人教育虽然开设有护理、康复等健康养老服务类专业,但人才培养多定位为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未能充分考虑到老年健康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四完善中医药成人教育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护理学、营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要有计划的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这无疑给养老服务类专业的开设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因此,各医学高等院校要紧密围绕老年健康服务业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基本上还没有养老服务类专业的现状。

(1)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随着老年人对健康和就医需求的提高,提高老年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显得尤其重要。老年人特有的体质和特有的疾病谱要求老年护理人员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在大健康服务产业背景下,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在养老保健、情志、给药、饮食与临床护理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依托中医护理学科开设中医老年护理学专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护理学专业,中医护理学专业更侧重于中医护理思想的渗透和中医护理技术的学习。

(2)加快中医康复医学发展步伐康复医学的目的在于促进身体伤残后的康复进程,减轻功能障碍的程度,使病人受限或丧失的功能最大限度得以恢复。老年人康复治疗对于预防残疾、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老年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可发挥其在医疗、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增加康复医学专业设置,主要针对专业养老康复护理人员,通过专业康复和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培训,可在养老服务中对老人特别是对失能老人群体做到专业的健康指导、康复和护理服务,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的提升。

(二)多元化补充非学历教育

培养人才、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是高等院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成人教育是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窗口,是扩大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形式,高校必须坚持行使服务社会的功能,多形式开展非学历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补充。

(1)面向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开展中医“治未病”培训中医药专业人员尤其是城市社区和基层农村的中医药工作者,“西化”严重,他们中大部分多使用中成药,不能完全胜任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的“施治”工作。中医药无论养生、保健还是医疗、康复都贯穿着早期干预的思想。中医“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更适宜于老年人康复保健需要。

(2)面向社会大众普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一是走进社区,开展送健康,送知识活动,不断丰富广大老年群众预防保健及康复知识。例如,举办“老年人中医养生科普”、“老年人药膳养生”等保健知识讲座;推进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保健操在社区的普及。二是印制并发放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健康教育手册,并结合季节变化和五运六气中医理论,发放中医药养生处方。

当前,我国老年人健康服务业虽处于发展初期,但国家推进老年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态势已经逐步凸显。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从学历层面到非学历层面全面渗透,逐步推进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翠兰.高校如何培养适应老龄社会需求专业人才的探讨[J].老龄科学研究,2014(2).

[2]傅志红,黄华.人口老龄化及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人才培养的对策思考——以杭州市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117-120.

[3]许若晴,李珍,苏雁,童文琴.福建省养老服务业康复专业人才现状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24):123-124.

老人康复护理服务篇2

【摘要】分析我国老年人的将抗问题、社区护理在老年保健中的作用,展望我国老年社区护理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老年保健;社区护理;老年社区护理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人的预期寿命日益延长,老年人人口比例越来越来大。人口老龄化问题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伴随而来的需要服侍和护理的老年人人数逐年增加。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健康及医疗护理需求,势必需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护理,老年保健的社会化需要更多的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1]。

1我国老年人健康问题以及社区护理老年保健中的作用

1.1老年人健康问题:①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较差: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退行性变化越发明显,从而导致全身各系统的功能逐渐下降。有资料显示,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达82.2%,有64.0%患有多种慢性病,其中患1种及以上对日常生活有影响疾病者占66.7%。老年人有中约21.5%生活轻度不能自理,5.0%~7.0%生活中度不能自理,2.0%~5.0%完全不能自理[2]。②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单位家庭予子女数减少,社会家庭核心化和小型化,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多老的生活照顾和疾病护理依赖于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1亿多青壮年人员的流动和外出就为,进一步减少了老年人保健的关照来源。③老年人身心疾病多发:老年人认知能力减退,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产生无用感,加上丧偶、退休、经济收入的减少、子女下岗、缺乏照顾和交流等社会支持,使得老人身心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

1.2社区护理在老年保健中的作有。

1.2.1慢性病管理及预防: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高、危害大,慢性病管理是社区护士的重要职责。社区护士经过慢性病知识的培训,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社区慢性病病人的生活、饮食,再配合健康教育和适宜的干预管理,降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提高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3]。自我保健意识,以病人自我管理的模式实施慢性病病人管理,提高慢性病的管理效果,降低患病率。

1.2.2心理疾病的护理:老年人心理性疾病尤其是孤独感和抑郁症的发生率高、危害性大、识别率低,治疗率低,在我国社区还没有形成一套老年心理疾病的识别和干预体系。心理健康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护理是社区护士的重要职责,对社区护士做进一步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对老年人心理性疾病的支持性干预,以群体健康和个体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促进老人的心理健康。

1.2.3健康档案管理:社区服务要求医护人员将社区老人健康状况的变化及时输入电脑做好记录,及时与社区医生联系沟通,以便进行相应的处理,使社区老人的整体健康状况能够得到连续性关照,充分发挥社区健康“六位一体”功能。

1.2.4家庭康复护理:我国绝大多数老龄病人不可能长期住院治疗,更多病人带着残疾回家接受康复治疗。病人及其家属普遍缺乏家庭康复知识和技能,社区护士在康复团队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培训后的社区护士可成为康复医生的助手,协助康复医生做好老人家庭康复治疗、指导和护理等工作。

2我国老年社区护理模式展望

2.1健康老龄化:随着老年科学的发展,人们对人类个体老化和群体老化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我国提出了健康老龄化观点,在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后,老年人能无疾而终,至少也会把需要照料的时间缩短。社区护理工作者,能够利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区老人,使老人健康生存,快乐生活,不断提高社区老人的生活质量。

2.2老年临终关怀:老年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的兴起与发展为老年临终病人和家属提供了全方位的社会卫生服务,社区护理是家庭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通过老年社区护理,能够为现代医学治愈无望的临终病人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对维护人的尊严起到积极作用。

2.3老年康复护理工科:随着医学领域的拓宽,康复护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未来将会出现更多老年病医院和养老机构,内设多种服务项目。老年人选择的范围很广,使用功能上突出多元化、标准化,老人一旦入住即可根据专业人员评估和本人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类型,享受全方位的护理。老年康复护理应包括老年人特别养护和老年康复保健,提供常规医疗、护理、养护服务以及预防性、治疗性和恢复性康复。

2.4开设老年社区护理教育:为填补我国老年社区护理教育的空白,可通过继续教育,对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进行老年社区护理理论学习和在拟成立的老年社区护理中心经过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既成为具有老年社区护理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老年社区护理工作能斩的骨干力量。同时,应有计划地在数年内培养出一批较高水平,具有专科、本科学历的老年社区护理专门人才,使我国的老年社区护理教育与国际接轨。

2.5建立老年社区护理体系:①政府应将老龄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虽然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是很高,国家能够投入的卫生保健资源还相当有限。我们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光制订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预防保健措施,将老龄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纳入政府的卫生事业发展规划[5]。②不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将老年社区护理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或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中,以使护士在社区中发挥多元化角色的作用。可依情况设立一些老年社区护理中心作为试点,实施老年社区护理。在试点的基础上制订老年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规划,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中心的建立既可为老年社区护士提供实习基地,又可通过中心普及老年社区护理知识。与此同时,还要制订出相应的配套措施,以保证老年社区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推动我国老年社区护理事业的发展。

3小结

随着医疗服务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社区卫生服务以其方便、快捷、便宜的优势逐渐在医疗市场占有越来越重的份额,如何发展、壮大、推广社区卫生事业,赢得更大的市场,需全体医务工作者的努力。在老年人不断增加的我国,老年社区护理应抓住机遇,重新审视老年社区护理的市场定位,创造各种条件,利用资源拓宽社区护理的服务项目,不断推进老年保健的社区护理工作。我国的老年保健社区护理应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参考国际社区护士角色和社区护理工作内容,探索出适合于我国特点的老年保健社区护理道路,以便使社区护理工作在老年保健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雪荣,于普林.浅析人口老龄化与老年社区卫生保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15(6):24

[2]钟华荪.广州城区老年人生活质理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6):314-316

老人康复护理服务篇3

【关键词】养老地产项目开发CCRC模式老龄化武汉

一、武汉市养老地产项目发展现状

二、武汉市养老地产开发存在的问题

1、适老化设计不足

老年群体因其特殊的生活特点而需要在空间、房型和室内空间布置上符合老年人需求。而武汉市大多数养老机构在无障碍设计上缺乏精心考虑,尤其是通行无障碍、操作无障碍和信息感知无障碍等方面。室内沙发、茶几等物品随意摆放,影响老年人通行或位置过远不方便使用;老年人缺乏私密空间,给人临时居住地的感觉,没有归属感;而卫生间与普通卫生间无异,活动不便的老人使用困难。

2、养老产品类型单一

武汉现有的老年公寓、康复养老院和综合养老社区中,提供住宿、协助服务、康复服务的养老机构居多,这种单一的养老方式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因收入、精神身体状况、养老观念等个人特征不同而不同。身体健康活力老人不希望拘泥于服务功能单一的老年公寓,他们需要社交以及各类文娱活动,现有养老机构类型不足以满足老年人从退休到去世时间段内的需求。

3、缺乏专业管理和服务

武汉市大多数的养老机构存在没有配备全科医生,医护人员短缺且资质难以保证的问题。大多数养老机构都只能治疗感冒风寒等常规性疾病,以及进行测量血压等基本服务,有病不能医、有病不能治是养老机构普遍性的问题。养老机构只为老人日常起居服务,并没有负责提供多样的社会娱乐活动。老人不仅容易产生被社会孤立的无助感,而且没有得到其应有的自尊。缺少专业护理人员,尤其是高级护理人员。截止到2013年底,高级护理人员仅占护理人员总数的3.51%,护理人员与老年人口配比仅为1:16,远低于国家1:4的配比要求。且护理人员年龄大,学历低,技能结构低,无法满足老年人实际护理需求。

三、CCRC模式的概况与经验启示

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y,以下简称CCRC),是在一个社区中,提供给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一系列服务、便利设施和持续护理,集独立生活区、协助生活区、康复护理区及记忆支持区于一体的大型综合类社区。CCRC模式旨在问题出现之前保护和改进住户健康状况。该模式强调的是,即使住户护理等级发生改变,也不用离开社区,在可信赖的环境中即可获得不同级别医疗护理服务,和配偶、朋友们享受多样生活。在美国,现在有将近2000个CCRC,最早的CCRC出现在19世纪初,接收美国内战遗留的寡妇和孤儿,现已有100多年历史。

入住CCRC需缴纳入门费和月费。其中入门费可退还,部分社区入住时间越长,可退还的入门费越少;部分社区退还入门费是合同规定的,与入住时间无关。退款条款在住户退出社区或死亡时生效,但退款时间不定,大多在住户公寓有新住户入住时退还入门费。入门费的多少和社区的区位、居住环境、房间大小、附加的服务和设施的选择有关,也和当地房价有关。

1、产品设计方面

为了方便老年人生活,充分考虑老年人生活特点,CCRC建有各式各样的适老化设施。无门槛入户门、轮椅坡道等无障碍设计,防滑园林、地毯等道路防滑设计,无处不在的高低扶手,医用电梯、残疾人进出门按钮,浴室、卧室等事故高发处安装紧急呼叫系统,具有普通住宅、养老院所不具备的便利性和安全性。配备智能救护监控系统,包括拉绳式紧急呼叫铃、随身呼叫器、无线定位器、视频监控探头等高科技设备,全方位地保障老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并为老年人建立全面的日常健康保障体系。

2、产品定位方面

CCRC的定位是综合类养老社区,集独立生活区、协助生活区、康复护理区及记忆支持区于一体,是将目标群体高度细分的产物。按照老年人不同的健康状况和护理需求分为自理、半自理、康复需求以及记忆照料需求老人,并针对不同护理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在不同的身体机能下,老年人需求不同。身体健康生活自理时,老年人需要的是社交娱乐,参加多样的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朋友们社交以免孤单寂寞;不能完全自理时,需要他人帮助完成有难度的事项;腿脚摔伤或其他需要恢复身体机能时,需要借助不同的器械进行物理治疗使身体得到更好地恢复;记忆或精神方面出现问题时,需要特定的照护和药物维持病情。按照目标群体的特征和需求差异,细分目标群体并提供针对性服务。总体来说,在纵向上,CCRC模式在同一社区中有针对性地满足了老人在不同年龄阶段及身体机能状态时的不同生活需求;在横向上,CCRC模式满足了老人在舒适生活、健康管理、护理医疗等多方面的复合性养老需求,是综合性强的养老产品。3、物业管理方面

在CCRC模式中,不同的生活区域内的服务模式不同。在独立生活区,住户身体健康有完全活动力,只需要日常生活中娱乐活动的服务,也给有需要的独立生活住户提供居家护理服务。在协助照料区,针对有一定的独立能力并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某种程度协助的住户,社区不仅给协助照料区的住户提供独立生活区的服务,而且因为某方面需要照顾的原因,特别提供穿衣、喂饭、用药管理和洗澡等服务,并鼓励他们参与集体进餐,也鼓励其参加社会以及娱乐活动。在康复护理区,24小时为住户提供护理服务,帮助住户恢复短期疾病或外伤,治疗长期疾病,并提供更高级别的支持和监督。康复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帮助住户获得独立能力。记忆支持,也称痴呆护理特别计划或者阿尔兹海默计划。在记忆支持区力争在安全的物理环境内最大化身体机能和生活质量,保持自我意识,保持尊严,尽可能最大化住户的独立。

CCRC社区还配有网络室、图书室、手工室各,各类活动会所、高尔夫球场、配有私人教练的健身房等。并开展健康讲座,例如如何进行适当的自我护理、营养学饮食等。社区还提供住户要求的额外家政服务、外出交通工具等,这些服务需要额外收费。

四、武汉市养老地产项目开发建议

1、加强适老化设施设计与配置

适老化设计即是根据老年群体特征和行为习惯,打造更便利的设施和环境。在规划设计时,设置各种无障碍设施,高低扶手栏杆,地面进行防滑处理,注重室内无高差,安装升降电梯,在走道、电梯厅等需要长时间步行或等待的区域设置停留、等待座椅。在卧室、卫生间等容易事故高发处设置紧急呼叫铃。配备智能化、信息化的适老化设施,充分考虑行动不便以及不能自理老人的活动半径及活动形态,将适老化理念充分的展示到功能设计的各个环节。

2、提供多元化养老产品

老年人在不同的身体心理状态下需要不同的养老产品。综合性的CCRC模式涵盖了老年人从退休到去世阶段内的所有需求,广义上来看包含以下几种养老产品形式:仅提供娱乐社交活动的日托服务机构,针对自理老人的老年公寓,针对半自理老人的协助式公寓,功能恢复型的康复养老公寓,针对痴呆老人的特别护养公寓,涵盖了老年人从退休到去世时间段的所有需求的综合型养老社区。武汉市养老地产项目开发时,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征老人的各种需求,进行市场细分,为其定制养老产品。比如为生活自理的活跃型老人提供日托服务中心,在日间提供各种各样设施,组织开展各类书画课、健康讲座等社会娱乐学习活动,丰富充实生活、满足社交需求。开发痴呆等精神方面照护的养老地产项目,针对精神方面有障碍的老年群体提供专业的康复照护服务,配备神经科医生与护理人员,保证生活质量,最大化恢复身体机能。

3、进行专业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开发的延续和完善,通过运用现代管理与服务,实施企业化、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为物业的产权人和使用人提供高效、周到的服务,创造安全方便的居住和工作环境,是一种综合性经营服务方式。尤其是养老地产项目中,给物业产权人和使用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养老地产项目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部分。

养老地产是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和服务三者的有机结合,服务是养老地产的核心。和其他地产形态相比,养老地产要求更专业的配套设施和完善的服务,要针对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从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支持三方面着手,在饮食起居、协助护理、医疗康复、社交娱乐等方面量身设置。对于老年人来说,医疗护理是基础。可与相应健康管家服务机构、三甲医院合作,引进专家、全科医生、护理人员,提供专业医疗护理服务。老年人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孤立感,应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娱乐活动,充实生活,让老年人适当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其较强的参与感并获得满足与自尊。

老人康复护理服务篇4

关键词:居家养老;康复;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2-145-03

一、丹麦养老体系简介:

(一)“三高”社会也面临“养老难”的问题

丹麦是典型的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的“三高”国家,社会平均税前月收入约合28000元人民币,上交所得税按收入由低到高,从1/3到2/3不等,此外还有消费税和地产税等,市一级政府财政收入中的57%来自个人所得税。如此这般,带来的是羡煞旁人的“高福利”――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失业补助等。而随着人口结构等复杂因素的变化,以“高福利”为基础的丹麦养老体系在负重前行。

以哥本哈根市为例,作为丹麦最大的城市,90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居住着60万人口,每月新增约1000人,预计到2025年总人口达到67万。男女平均寿命分别达到75岁和80岁,超过65岁的老年人口已达19%,到2040年将超过25%。老龄人口比例增长导致税源相对减少,社会对老年慢性病的医疗投入增加,进而引发老年人对晚年生活期盼提高与年轻人不满于社会分配不均的矛盾。丹麦老年人口增长与高福利社会结构的叠加效应类似我国社会正在面临的问题。尽管并未实行免费医疗,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延后效应将在未来5至10年内迅速提升中国老年人口比例。据全国老龄委预计,到2054年我国超过65岁的老龄人口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34.78%,大大超过现在7%的老龄社会定义标准,对发展社会养老事业提出了时间和体系上的双重要求。

前文提到的高福利之所以羡煞的是“旁人”,因为只有丹麦人能切身体会这种制度不尽人意之处,老龄人口的膨胀给丹麦养老体系提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课题。例如,社区医生、医院、康复中心之间病历信息流转不畅;老人要求享受年轻时缴纳的高税收所换来的高福利养老待遇,主观上更希望得到全面护理,导致相应财政压力增长过快;而随着老龄人口增加,公办养老设施不足的问题凸显,民营资本进入养老产业的比例过小且并不受政府鼓励,市民入住养老机构面临更严格的资格审核――现在的丹麦人较之以前,得“更老一些”(不仅是年龄)才能动用社会养老。

丹麦的养老事业行在路上。他们通过明确的职能划分构建起独特的养老体系,引导整体社会养老意识从“要帮助”转向“要康复”,注重专业化人员培养和康复中心建o,用精细化、专业化、人性化的服务打通养老事业发展瓶颈。

(二)分工明确的养老体系

2007年1月,丹麦实行政府体制改革,原有的14个省级政府合并为5个大区政府,271个市政府减少为98个,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同时,形成了独特的医疗和养老体系。所有公立医院和社区医生,统归大区政府管理并划拨预算;病人出院后的康复、养老设施等则由市政府负责。医院、康复中心、养老机构三者分工明确,形成大区和市统筹协调的三阶段医养结合体系。

首先是治疗阶段。民众(丹麦养老体系的工作人员都将服务对象称为citizen,即民众;而非patient,即病人)致电社区医生(Generalpractitioner)电话询诊或预约当面就诊,社区医生视病情决定民众在家服药或去公立医院就诊。在医院接受治疗后,由医院的医生为市民设定总体康复计划。

此后,转入第二阶段,即居家或辅助康复。对居家康复的市民,市政府会安排康复中心(RehabilitationCenter)的工作人员定期电访或家访;辅助康复的市民则在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24小时住院或由中心派车接送。

最后,进入第三阶段,即居家或辅助养老。对康复后有足够自理能力的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对丧失自理能力或有老年精神疾病的老人,则自主选择进入养老院、失忆养护中心(DementiaCenter)、临终关怀所(palliativeCenter)等。

以上提及的康复中心和养老院等通常都是“一个机构、多块牌子”,只是实际职能有所偏重。市民的医疗费用(包括康复训练等)全免,仅需支付养老机构的房租、用餐、车辆接送等医疗外费用,且低于丹麦平均消费水平,有一定政府补贴,体现其非盈利性。

二、康复是丹麦养老事业的核心理念

丹麦从5年前开始强调康复理念在养老事业中的价值,并逐步建立起一套理论体系并加以实践。市民进入康复阶段后,康复中心会安排专人与其一同确定康复目标,并结合医生、护士、康复训练师(therapist)、护工(Caretaker)、市民及其亲属等多方的意见,制定针对市民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康复计划,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实际康复情况进行修订,平均康复周期为1-2个月。

康复中心的所有工作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护士为医科学院毕业,主要负责市民医疗康复监管,即吃什么药、打什么针;训练师学习康复专业,负责辅助市民借助专业器械、通过科学运动达到康复目标;护工经过为期2年的职业培训和实习后上岗,具备一定的医疗救护知识,配合护士和训练师完成相关工作。护士、训练师和护工是康复中心的主要工作人员,受聘于社区,构成比例通常为1:3:5,其中护工在接受职业培训时,已被社区雇佣并领取工资。大部分康复中心都让以上三类工作人员在统一办公室工作,或每天召开工作会议,有利于掌握同一市民的全面情况,更科学合理地规划康复训练。

通过5年的实践,康复的理念在丹麦逐渐深入人心。老年市民在接受养老服务时的心态发生转变,从被动要求并接受政府免费提供的养老服务到主动参与本人的康复计划制定,其康复效果有了明显提高,缩短了约8%左右的平均康复时间,很大程度上节约了社会资源。而政府重视养老事业中的康复环节,客观上增加了专业陪护人员的需求,引导民众参加医护类职业教育,解决了部分社会就业问题。

三、南京养老事业的借鉴

根据丹麦相关机构的调查显示,约2/3的丹麦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尽管丹麦养老体系相对我国较为健全,但也只有1/5的丹麦人在养老院过世,另有50%左右的丹麦人病逝于医院。因此,以康复为核心理念的丹麦养老体系服务的是50%的丹麦老龄人口,养老院等机构也仅满足了少部分丹麦老人的需求,大部分人力和社会资源仍被用在居家养老服务,这与我国养老事业发展方向较为契合。

虑及我国“父母在不远游”的孝传统和社会养老的实际承受能力,即便未来以营利为目的的民营资本大量进入养老市场,提供给民众更多养老选择,居家养老仍会是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首选的最经济最符合传统心理的养老模式。“子欲养,亲尤在”,还需要什么?

需要注重康复的理念。我们一直都有治病救人的概念,而由于人口过多等因素导致医疗资源紧张,造成重“治病”(治疗明显的疾病)轻“救人”(以恢复自主行动力为目标的康复治疗),类似授人以“鱼”而非“渔”的医疗策略。这导致很多经历一次中风或骨折等意外的老人在送医就诊后,虽维持了生命却失去了生活。因床位紧张而无法长期住院,因无专业护理而牵扯整个家庭,所谓“伤筋动骨一百天”用在这些老人身上,更是必须完全卧床静养,结果是恢复几率极低,还无谓消耗社会资源,大大影响老人及其亲属正常生活,遑论幸福感。

“康复”理念的引入旨在应对以上问题。老人通过科学引导,进行适当康复治疗和运动,恢复部分或全部生活自理能力,既能节约因护理不当导致病情恶化的二次医疗成本,又能让老人有更大几率恢复自主生活,客观上减少社会及家庭护理压力,有利于合理配置和释放社会生产力。这对在老龄人口过大的未来社会,缓解日益萎缩的有效劳动力非常重要。

当然,康复只能延缓和推迟人体的自然衰老。当老人逐渐失去自理能力时,专业陪护人员的介入就很必要。我们的现有体系中,有医生和护士这样的专业护理人员,有保姆和钟点工这样的辅助人员,但缺乏大量具备一定老年护理知识且能上门服务的半专业护理人员,即护工。他们可以让老人的亲属从繁重且陌生的陪护工作中解脱出来,在必要时向医护人员更清晰地描述老人的情况,用更专业的方式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护工的培训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在短期内实现上岗,培训和雇佣成本大大低于专业医护人员,可以较快形成具备很强实用性的人力资源储备。

南京长期关注养老服务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已出台的相关指导文件中,对老年康复和护理人员培养均有涉及:康复型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2015年达到50%,2020年达到90%;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医疗卫生服务覆盖率,2015年达到40%,2020年达到80%;养老护理员岗前培训率100%,持证上岗率达到95%;养老护理员每年集中培训不少于30%,中高级职称养老护理员占10%以上。这是南京将“康复”引为养老事业核心理念的制度前提,而养老护理员培训工作的充分展开,也将为南京学习丹麦经验、建立完备的康复体系、实现养老事业康复先行提供保障。

四、养老事业合作恰逢其时

面对横亘在前的养老难题,我国在“十一五”期间即开始了理论探索和系统建设,如今以社会保障为基石,我国老龄化整体战略体系已基本建成;“十三五”将为促进养老事业发展出台支持政策、落实措施。南京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吸收国外适合本市养老事业发展的元素,开展合作。

结合南京丰富的教育资源(尤其是多年来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和医疗优势,将康复作为养老事业的核心环节之一,以培养针对老年康复的训练师和护工为切入点,建立护理人员管理体系并引导就业,制定相关服务及收费标准,在有条件的社区试点由政府主导的小型康复中心和护理人员居家康复养老服务项目;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政府进行政策指导、技术引导和专业人员支持,由点到面,逐渐铺开,惠及大部分市民,以康复补强南京养老体系,配合国家养老产业发展战略,基本实现老有所养、养有所医的目标。

2015年是中丹建交65周年,两国政府希望在2008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推进双方包括养老在内的更广泛领域的合作,预计由双方教育部和卫生部(我卫计委)牵头,2016年签署养老事业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框架协议。南京与丹麦第二大城市奥胡斯市一直保持友好交往,该市Via大学是丹麦最大的应用技术类大学,2012年起参与中丹两国DCare养老合作项目,与上海医学类高校共同负责养老护工培训课程的设计。南京可充分利用奥市养老事业技术和教育资源优势,邀请该市专家来宁进行康复理念培训,在两国养老事业合作中占据领先位置,争取部级试点项目落户南京,以强有力的国家支持完善南京养老事业体系。同时,从养老事业入手推动南京与奥胡斯的实质性合作。

DiakonHome是丹麦最大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始创基于基督教普世理念,现在已经发展为拥有35家独立养老院并为数十家小型养老院提供外包服务的社会公益组织。该机构与上海鸿越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在上海金山区建立上海首家华侨养老基地――颐和苑。该养老院已于2015年10月基本建成并_始营业。DiakonHome为养老院引入丹麦解决方案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与金山医院合作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参与楼宇养老适应性设计及设备推荐,成立分公司,由两名具有多年养老事业经验的丹麦专业人士参与养老院日常管理。目前预定入住的人数已超过开放的房间量。该项目运营效果有待观察,但至少为南京有志于借鉴丹麦经验发展高端养老的企业提供了合作模式参考。

五、结语

通过丹麦的养老研究可以进一步探寻以康复理念为核心,以培养专业养老护理人员为抓手,提出如何从具体操作层面,充分利用丹麦在包括养老教育培训和解决方案等领域的资源,有效推进南京养老事业的发展。与丹麦的养老合作还有诸多可以探讨的地方,比如丹麦地方政府非常强调老人接受养老服务应以能够独立生活为目标的,其养老设备开发、老年公寓改造都基于此,将有限的政府公共资源做最合理配置。

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养老院养老是社会化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兼顾家庭和社会的养老模式。有人说:社区居家养老是一个无围墙的养老院。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相对于机构养老,更为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也更为符合中国实际,符合大城市中心城区发展的社区为老服务的新路子。

作者简介:

老人康复护理服务篇5

1、应用的可行性

首先,社区护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社区护理的健康观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把人看作是一个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需要的整体,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心理对人的健康的影响,这与中医护理的“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的生命整体观一脉相承。中医护理历来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心身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防治和抗衰老理论与实践之中。社区护理的主要内涵是向个人、家庭、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护理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治未病”的预防观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中医护理来源于民间,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养生保健及简、便、易、廉的护理技术更容易为广大社区居民所接受。社区人群对中医护理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中医护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最后,国际社区护理蓬勃发展的背景以及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中医护理快速进入社区护理提供了可能。

2、应用现状

1)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居家护理将成为适应大众需求的一种主要的社区护理工作方法。居家护理是在有医嘱的前提下,社区护士直接到病人家中,应用护理程序向社区中有疾病的个人即出院后的病人或长期家庭疗养性的慢性病病人、残障人、精神障碍者,提供连续的、系统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社区护士将成为居家护理的主力军。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

①在居家护理评估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评估与社区居家病人评估的主要内容相似,包括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及治疗情况等。中医护理评估技术是在整体观和辨证观的指导下,在现病史、个人生活史、家庭环境评估、症状与体征评估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中医护理评估内容的引入加强了居家护理评估的深度与广度。目前,进行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价时,常用居家病人护理需要评估量表。为了充分利用中医护理的优势,可以对此量表进行修订,增加中医护理评估内容。

②在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社区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肾功能衰竭、骨和关节病变需要牵引和卧床者等。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在社区慢性病人居家护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区护理工作中大部分护士能够使用中医养生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辨证下的中医护理干预。干预项目的应用率依次为: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情志调护、健康膳食、康复指导,而用药指导、生活起居调养和情志调护的中医护理干预,在家庭病床列前三项。可见,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护理、药膳护理更贴近生活,因其护理方法简便易学、直观安全、效果显着,更适合在社区普及推广。中医护理技术如针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脐疗、中药离子透入等在社区慢病居家护理中应用广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简便易行,备受社区居民的喜爱。但在实际工作中,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术主要由中医医生操作,中医护士很少应用。中药贴敷、中药熏洗、中药静脉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护士按照医嘱实施。中医养生方法及护理技术因其低廉性,对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覆盖率,有利于提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力度,尽快缩小城乡差距。

③在居家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在社区,需要康复护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稳定但需继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医学|教育网搜集残疾人等。常见的有术后病人、脑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瘫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伤病造成的功能障碍、残疾者。中医药膳护理、情志护理以及针灸、按摩等护理技术在防止压疮、增进病人的心理健康、促进病人的营养、畸形和残障病人的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家庭环境适应性改变的指导等方面应用广泛,使向病人提供优质的康复护理成为了可能。

④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决定了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养老服务的主体。同时,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分居养老将成为今后家庭养老的主要方式。虽然,在社区老年人居家护理中,为老年人,尤其是为分居养老的老年人提供饮食养生、起居养生、睡眠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药膳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指导以及传授灸法、按摩、中药敷贴、中药熏洗等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技术对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国社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尚未完善,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中医护理在老年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较少。

2)中医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在社区健康教育实践中,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中医护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正在逐渐完美融合。

老人康复护理服务篇6

 

一、**市老年人基本情况

    **市目前有6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92万余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7%,其中空巢老年人近24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有19万多,分别占老年人总数的27%和21%,而且每年还在以4%的增速推进。因此,有效解决老年人看病就医问题不仅仅是医疗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二、**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现状

(一)依托社区医疗资源,在社区和居家健康养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以全科医生(含中医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组成的全科医生团队与居民及家庭签约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11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签约服务工作,开展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60%以上,服务签约户数达到79989余户,签约率为15.15%。

(二)养老机构内部举办医疗机构。如云南省社会福利院在福利院举办了云南省社会福利院福利医院,开设床位50张;**市社会福利院也在福利院内举办了**市社会福利院福利医院,开设床位101张。

(三)医疗机构内部提供养老服务。如在东川区第二人民医院原疗养院基础上成立的东川区老年病医院于2014年8月向东川区民政局申办公建民营东川区幸福家园老年公寓,并于2014年11月办理了民办非企业证书。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还提供养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及生活照料等服务,切实解决入住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

(四)内部没有设置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通过与医疗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医疗机构派出医务人员开展定期巡诊或派驻医务人员为养老机构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

三、今后工作打算

    (一)鼓励老年人在社区和居家健康养老。一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充分发挥其贴近群众,方便群众的作用,开展以全科医生(含中医医师)、公共卫生医师、社区护士组成的全科医生团队与居民及家庭签约服务,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并鼓励将医疗护理服务延伸至居家养老家庭和发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种形式的老年人照料服务,逐步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做好上门巡诊等健康延伸服务。二是在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上门健康咨询及健康评估和建立健康档案等服务。

(二)大力发展机构健康养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重点发展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一是积极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实施意见》有关养老机构应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精神,鼓励社会办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二是鼓励和支持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延续性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探索建立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

(三)探索建立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

老人康复护理服务篇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多种性质和形式的老年长期护理机构相继涌现,但其服务模式主要还是医院的坐堂制,服务内容以打针、输液、测量血压等初级、重复的单纯技术操作为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但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定期去医院接受相应的治疗和护理非常困难,而长期在老年护理机构进行养老则面临护理费用较高的问题。有调查表明,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占70.1%,其中城市老人的需求率为50%,主要要求提供家庭访视护理服务,部分希望提供公寓式服务[2]。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方式逐步成为主要的养老模式背景下,根据护理伦理学的公平和有利原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主动提供家庭出诊、上门护理、电话咨询等服务,但由于其服务成本高、潜在的医疗纠纷和风险严重影响着居家护理的顺利开展[3]。

社区老年护理的工作范围除基本医疗活动外,还应包括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方面内容,即对社区老年人健康进行保健指导,配合健康教育和适宜的干预管理,降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提高老年人自我照顾能力。但由于管理不到位和利益驱动,目前对于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流于形式,常常突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一批以备上级检查的健康档案,只有部分有偿式个人、家庭保健合同能实现社区护理的连续性和个性化服务,有悖于护理伦理学的公平和有利原则。

老年患者身心衰老,反应迟钝,说话啰嗦、口齿不清或语无伦次;还有些老年患者疑心重、脾气大、固执己见,不愿意配合医护人员。此外,老年患者病情复杂多变,易出现意识障碍和药物不良反应,给治疗和护理带来困难。根据护理伦理学的互助原则,护理人员应尊重和理解老年患者,以饱满的热情和温馨的语言,使患者获取温暖,建立互信,在实施护理措施时应审慎从事、耐心细致。由于目前社区护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部分护理人员工作不积极,对老年患者爱理不理,甚至流露厌烦情绪,在护理过程中按程序完成了事,动作粗鲁、责任心差[4]。

受长期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医疗价格体制影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依然处于重治疗开药、轻预防康复的以药养医的恶性循环,社区护理人员往往只愿意对老年病人进行一些有偿服务的护理项目。社区即使开展一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免费活动,都会附带推介一些康复药品和器械,有悖于护理伦理学的有利原则。对于主动到社区来的老年患者,部分社区护士也不能一视同仁,对一些开药打针的患者态度较好,对一些不愿开药或对开药有疑问的患者就表现得脸难看、话难听,有悖于护理伦理学的尊重和公正原则。

1加强老年护理能力培养,提高护理人员道德素质

单纯的医疗护理己经不能满足老年人精神、心理、生活等多方面护理的需要。社区老年护理人员应树立新型的老年护理理念,一方面要接受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课程的系统培训,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伦理道德素质的培养,明确社区护理人员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规范,了解处理社区护理服务中一些伦理问题的原则与规范,培养其伦理观念和伦理决策的意识,规范其护理实践中的伦理道德行为。

2加强老年护理问题研究,规范老年护理服务标准

由于老年人在生理上、心理上处于明显的退化阶段,其护理要求也有着不同于中年人和年轻人的特殊性。目前我国老年社区护理的实施还在摸索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服务标准不统一,使得社区老年护理的质量难以保证[5]。这就需要相关研究机构加强老年护理问题研究,尽快制定和规范统一的老年护理标准,包括老年服务对象准入标准、服务内容项目标准以及服务流程标准。

3完善老年社区护理组织,明确老年护理职责范围

为满足我国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提升老年护理品质,社区老年护理所涉及的范围不应停留在传统的疾病护理层面上,而应延伸到社区健康和居家护理。政府应借鉴国外老龄人口的预防保健工作经验,划分好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医院、社区护理服务中心等各级机构之间的职责和范围,细化社区护理人员的角色分工,明确其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任务,完善老年社区护理组织系统。

4制定老年护理质量评估体系,健全老年护理考核监督机制

目前社区老年护理的管理基本都是秉承医院护理管理的模式,缺乏符合护理服务要求和特点的管理规范和监督机制。相关部门应根据老年人护理特点,制定与社区老年发展相适应的护理质量评估体系,建立独立的考核监督机制,从根本上对社区护理人员形成约束和竞争,激发护理人员爱岗敬业精神,规范其护理实践中的道德行为,避免发生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从而提高护理质量。

老人康复护理服务篇8

1确立目标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占社区医疗群体的大部分[2],根据老年人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患病后只愿住院及生活环境改变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敌对情绪等。更迫切需要护理人员充分运用人性化护理服务,解决患者的各种护理问题,达到促进康复的目标。

2将人性化融入护理服务过程

2.1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从老人就诊开始,使用礼貌性语言,热情大方,微笑服务,给老人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从理解的角度出发,说出的话语让老人感到欣慰。针对老人对各种反应相对迟钝,对待他们要认真耐心、态度和蔼、不厌其烦、吐字清楚,使他们对护士产生信任感。

2.2主动服务主动进行换位思考,用老人的眼光加以审视,充分理解和尊重老人的需求。经常开展“假如我是一个老年患者”的活动。主动与老人沟通,运用有效的沟通技巧,针对不同个性的老人使用不同的谈话方式,力争因人而异。使谈话收到良好的效果。

2.3细微处下功夫护理人员在每天的护理过程中应在细微之处下功夫,如在操作前用温和的语言向老人介绍该项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给老人摆好,盖好被子,放置呼叫器至床边。当老人询问病情或其他情况时,应热情、诚恳、准确的回答老人的问题,护理人员将美好的语言、得体的行为、精湛的技术体现在为老人的人性化服务中。

2.4做好人性化护理服务需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同情心、爱心。老年人常患多种疾病,且病情复杂,临床症转不典型。需要护士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护理人员要以老人的立场感受体验,理解老人的痛苦。与其谈话时要全神贯注地倾听,与其目光接触时要表达出关心的态度。适当地运用面部表情、体态语言,给人以亲切感和信任感。

3应激效果评价

本科自2007年8月至2008年10月,对社区728例老年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服务,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主动、真情、关爱问卷调查结果满意度在95%以上,老人对责任护士姓名知晓率95%以上,老年患者信息反馈表中97%对护理人员的工作给予高度赞扬及肯定。这一现象的实施,对老年患者的康复起到了一定的应激作用,达到满意的效果。

4体会

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内涵包括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体现对患者的关爱和重视。调查提示: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因素诸多,特别是老年人在发现疾病是,心理应激状态与他们心理健康直接相关[2]。护理人员应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体谅老年患者的情感,针对老年患者需求提供个体的护理服务。由此可见,实行人性化护理服务,是确保护理服务优质高效的根本方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适应护理服务发展的动态目标。护士通过细致观察,用过硬的技术、亲切的话语、细致入微的服务、丰富的人文知识、良好的素质感化患者和家属,取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使其老年人这一群体产生良好的满意度这一应激作用,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

参考文献

[1]阙红珠.对门诊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体会.黑龙江医药,2007,2(6):32.

老人康复护理服务篇9

关键词:优质护理服务;老年性脑梗塞;护理应用

老年性脑梗塞中的优质护理服务,关系着患者病情的康复和心理情况的健康,发病后多数患者由于瘫痪、生活自理的缺陷严重影响工作、家庭及心理状况。患者能否更为有效的掌握康复训练、增强躯体活动能力、恢复感觉障碍和视力障碍。还有在院期间的进食情况、营养状况、心理焦虑状况都与优质护理服务相关。所以,患者在院期间的优质护理服务极为重要。护理人员在对老年性脑梗塞患者护理期间更应实际而有效的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以下对我院收治的84例老年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用于了解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塞中起到的作用和涉及的尚未了解方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84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对象,将42例划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优质护理服务,其中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62~80岁;男性患者28例,年龄在60~78岁。对照组只按照入院标准进行常规护理,其中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60~80岁。男性患者26例,年龄在60~80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优质护理服务的宗旨是以人为本,以患者为本。满足患者基本生活的需要,要保证患者的安全,要保持患者躯体的舒适,协助平衡患者的心理,取得患者家庭和社会的协助与支持,用优质护理的质量来提升患者与社会的满意度。此次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2.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积极鼓励患者主动获取维持健康的知识,积极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同时护理人员也应消除患者思想顾虑,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保持舒适整洁的病室环境,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饮食,并告知患者生活起居的细节。

1.2.3全程健康教育,住院期间进行个性化教育,使患者不仅获得躯体的康复,还要获得良好的认知,树立健康意识。

1.2.4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该病的基本知识,教会患者康复训练的方法,正确服药、向患者阐述药物的相关作用和禁忌症,定期复查。

1.2.5帮助患者正视病情,说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有助于病情恢复和改善。同时,护理人员也应保持良好的服务意识,熟练的掌握护理技能,在与患者沟通时态度积极,严格遵守一切规章制度。

常规护理为保证患者营养的摄入,改善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等。控制血压,积极治疗短暂性病变,保持患者精神心理卫生,维持良好的病史环境及温度,严格监控患者脑血管病变及各项生命体征。

1.3观察指标护理人员在工作期间对于优质护理服务应用的问题,对于患者病情优质护理服务起到的作用。患者对于优质护理服务所达到的效果是否满意,且对其病情是否有帮助。患者在调查期间所遇到的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医患关系是否得到改善。

2结果

根据回收问卷统计,对照组42例患者优良率为66.6%。无效率为33.3%。观察组42例患者经过优质护理服务后优良率达92.8%。无效率仅为2.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计算p

3讨论

脑梗塞发病急骤,无前驱症状,意识障碍较轻且很快恢复。老年人因身体机能的下降,死亡率上升,治疗效果不佳,并发症多,恢复缓慢,因此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量大,难度也随之提高。因此,优质护理服务对于患者及医务人员的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护理人员在照顾和护理老年患者的时候要充分注意到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的改变,仔细观察,认真照顾,耐心解释,努力帮助老人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与医疗保障服务息息相关。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应及时加强,在面对老年患者护理问题的同时更应注重护理质量。优质护理服务旨在以人为本,不仅应加强患者自身的意识,也该加强护理人员的意识。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进步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人们的寿命逐渐延长,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再加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老年人口增长突出。因此老年护理的工作范围将更加广泛,任务更加艰巨,对护理服务人员的道德技术水平要求也更高。

经过本次调查显示,观察组的优质护理服务的优良率为92.8%,对于医生了解病情、用药方面有很大帮助。而对照组仅有66.6%。且在这期间观察组的护患关系得到很大提升,患者对于自身病情的了解度也很高对医务人员也是更加信任与依赖。反观对照组的优良率,如果仅仅只做到常规护理,护理方面仅止于病情,对于患者、护理人员本身也是并无益处的。我国现在全国范围内创建100所"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医院"、300个"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和600名"优质护理服务先进个人"。通过2010年的工作,以点带面,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2011年进一步推广。临床护理工作直接服务于患者,通过护士为患者提供主动、优质的护理服务,强化基础护理,使患者感受到护理服务的改善,感受到广大护士以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服务于患者的职业文化,感受到护理行业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高质量的护理服务。通过加强临床护理工作,夯实基础护理服务,在全社会树立医疗卫生行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在本文研究中显示根据回收问卷统计,对照组42例患者优良率为66.6%。无效率为33.3%。观察组42例患者经过优质护理服务后优良率达92.8%。无效率仅为2.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计算p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老年性脑梗塞中,对于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治疗效果都有很大益处,推广优质护理服务有利于改善患者身心将康,帮助医务人员更好的治疗疾病。适合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殷慧香,董瑞馨.护理组长负责制在神经内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07(12):109-110.

[2]李艳艳.浅谈优质护理服务在内科疾病护理中的重要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2,18(03):679-680.

老人康复护理服务篇10

 

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在相关部门配合下,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下,我市医养结合工作开展有序。

一、成立组织机构,分工协作

市政府召开了由民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参加的协调会,研究、审定医养结合工作重大事项;部署、督促、检查、指导全市医养结合工作。我市制定下发了《三河市人民政府关于转发市卫生计生局等部门〈三河市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实施方案〉的通知》。成立了由主管副市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局长为成员的医养结合领导小组,办公地点设在市卫计局,主要负责协调相关部门,统筹组织开展好医养结合工作。

(一)完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强化对养老机构医疗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有关规定就近在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鼓励以签约合作的形式确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服务项目、服务方式以及责任与义务等事项,为养老机构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就诊、急诊急救、中医养生保健等服务,缓解老年医疗护理供需矛盾。河北燕达医院与三河市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三河煤矿医院与三河市五福托老院、三河德亨仁厚医院与三河市德亨仁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签订协议开展了合作。

    (二)鼓励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将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按规定由相关部门实施备案,依法依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鼓励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开展康复、医学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申请,优先予以备案。加强对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业务培训和指导监督,支持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医师和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开展疾病预防、营养、中医调理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三)推广家庭医生与居家老人签约工作机制。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卫生计生基层网络,通过优质服务鼓励居家老人与家庭医生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居家老人提供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家庭病床、社区护理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四)落实医疗卫生机构敬老优待政策。全市各医疗机构,对65岁以上老年人看病就医实行优先照顾,开通绿色通道,在挂号、就诊、收费、取药、住院等窗口明显位置设置了“老年人优先”标志。充分发挥医院志愿者服务作用,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门诊导医、出院随访等服务,在医疗服务中体现爱老、敬老的良好风尚。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

    (五)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慢性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支持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老年病科,开展老年病、慢性病中医药防治工作,并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加强转诊与合作。支持养老机构开展融合中医健康管理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与老年人家庭签订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开展中医健康教育。充分发挥中医药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大力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系列服务产品。

    (六)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社会力量针对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办具有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精简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为符合规划条件和准入资质的医养结合机构提供便捷服务。

二、医养结合机构工作开展情况

我市现有65岁以上老年人口6.9万人。养老模式主要有2种,一是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开展医养结合;二是居家养老。我市现有3对开展比较成功的机构。

(一)河北燕达医院与三河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合作情况

2016年6月16日,京津冀三地民政部门签署《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2016年-2020年)》。协议指出,将燕达国际健康城等项目作为试点,推动北京市养老政策外延,燕达国际健康城下属养老板块——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作为京冿冀养老试点先试先行。2017年1月5日,燕达医院与北京医保系统顺利联通,做到了持卡就医直接结算,所享受待遇与在北京市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时完全相同。燕达医院在国家医保大平台搭建前,率先实现了京冀两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三河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总建筑面积约65万平方米,规划床位12000张,一期已建成约12万平方米、开放床位2300张,是一所集医疗、康复、养生、养老于一体的大型老年养护机构。服务人群98%为北京人。为丰富宾客的精神文化生活,养护中心为入住老人开设:老年大学、图书阅览室、康体娱乐中心、心理咨询室、室等机构和场馆,围绕老人的实际需求,精心组织和开展种类丰富的文化、休闲、康体等活动。同时中心还针对有宗教信仰的老人,设置了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四个教堂,针对广大共产党员,还在集团党支部的支持下,不定期开展流动党课。

河北燕达医院与养护中心紧紧相邻,作为“京津冀医疗协同发展示范项目”,市政府协助燕达医院通过与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等各类优质医疗资源的合作,跨越式提升其医疗、护理等方面的软实力,让居住在养护中心的宾客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同质于北京大型三甲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为养护中心提供了近在咫尺的强大医疗保障,使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率先成为国内首家超大规模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成为廊坊市典型。

目前,燕达医院与养护中心携手为现有的入住宾客提供全天候的医疗健康服务:①可第一时间对入住宾客的重大疾病、突发性疾病进行专业救治;②对于宾客的慢性病、老年常见病、一般性疾病、常规体检由养护中心内设置的医疗护理站中的专职医护人员进行诊治;③每年为老人进行一次免费全方位体检;④养护中心不定期邀请燕达医院的专家为老人讲解个体病例,同时针对老年常见疾病每两周为老人进行一次健康讲座;⑤对于失能和半失能的住院老人,养护中心可及时实现与燕达医院会诊研讨老人的个体身体状况并加以干预。

(二)三河煤矿医院与三河市五福托老院合作情况

三河市五福托老院是以三河煤矿医院为依托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成立于2007年,位于三河市齐心庄镇小五福村西,占地面积9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设置养老床位330张,是廊坊地区首家集托老、医疗、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型医疗养老服务机构。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外,还提供医疗保健、心理咨询、护理、保健等一系列服务项目。为了不断的丰富老年人的老年生活,感受家的温馨和愉快。同时配备活动中心、理疗中心以及文娱中心。为了不断满足老年人多种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现能开展多种基础检查项目,其中包括CR、彩超、心电图、胃肠镜检查、全自动生化仪、血流变分析仪,除颤仪、脑功能治疗仪等设备,并能完成各种中小型手术。

    在政府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秉承“孝心、耐心、精心、专心”的职业道德,全力为入住老年人服务,多次受到省、市相关部门的肯定。2013年被批准为“全国爱心护理工程建设基地”,2015年6月被河北省养老服务业协会邀请成为“河北省养老服务业协会副会长单位”,2016年5月成立了廊坊市养老服务业协会;2016年11月,被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协会医养结合分会理事会批准为医养结合分会理事单位;2016年12月,被河北省民政厅评为5a级社会组织。

(三)三河德亨仁厚医院与三河市德亨仁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合作情况

三河市德亨仁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以三河德亨仁厚医院为依托的居家养老型服务机构,主要为三河市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医疗保健、送医送药上门、家政、健康娱乐、日间照料、老年人慢病管理、康复保健等低偿、无偿服务。三河市德亨仁厚医院是我市一级综合医院,共有医护人员156人,床位99张,为三河市德亨仁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老年人提供了全面的医疗服务。2016年7月,被评为全国养老服务专业实习实训基地;2016年11月,被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协会医养结合分会理事会批准为医养结合分会理事单位。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医养结合”机构工作人员流动性强,缺乏专业的医护、养护人员。

四、意见、建议

1、政府牵头,出台扶植政策,对医养结合机构给予土地、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