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十篇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十篇

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9:11

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篇1

职业教育,不但要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还要从技能方面熟练地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因此,教学过程应体现面向职业,以能力为本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采用工学结合、现场教育,以培养能力为主,企业与学校合作等多种灵活方式进行的教学过程;以国家统一课业考核、学生就业为主,多种形式并用的教育质量评价体制。

一、加强实践教学

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以后生存之根本。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技能学习方面。学校应该以学生就业为目的,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整体社会认可度,从而再以教学推动招生,解决招生困难瓶颈。只有社会对学校培养的学生加以认可,才能真正摆脱社会对技校生素质低,水平低的错误认识,从而提高生源质量,使招生和就业工作走上正轨。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与社会发展需要同步的教学场地。随着社会的进步,世界主流技术也在快速的发展着。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我们作为专业技术的培训机构,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让学生掌握主流的技术,真正做到与社会不脱节,与技术不脱轨。

第二,实行产教结合,建立校办企业,把教学实习延伸到社会,使学生得到实际锻炼。此外,与社会企事业等单位挂钩签约,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保证学生实习的需要。开展经常性的校内外竞赛活动,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竞争意识。

第三,注重能力考核,改革考试方法。由于各门课程的特点不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因此课程考试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应制定一套旨在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多元制综合考试机制。这种新型考试,形式上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内容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上采取考动笔、考动口、考动作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综合测试。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的管理,从严要求,严格考核和检查。对学生实行学历毕业证和专业技术等级证“双证制”,要求全体毕业班学生必须参加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等级考核。

二、加强建设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工作最前线的主要工作单元,承担着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现阶段的职业院校学生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二是学生差异性大,三是学生基础薄弱,四是学生功利性强,五是心理问题多。

对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从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去教导和关心学生,掌握学生自尊心强,模仿性强等特点,从学生中寻找并培养较为优秀的班干部,以他们作为榜样,推广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学习,有利于团结的活动。以一个榜样为点,以他力所能及的范围画面,用一个点去影响其他周围的学生,起到以点画面的作用。

三、建设特色院校,打造特色专业

建设特色院校,打造特色专业,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必经之路。特色职业院校是指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特色鲜明,并已产生较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影响的院校,其基本特征是:标准高、水平高、影响大。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特色专业是建设特色院校的基础,没有特色专业就没有特色院校。特色院校是特色专业的具体体现,特色专业越多、越强,特色院校的特色就越鲜明。

四、创新职业教育道路

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改革办学体制和办学格局,才能有力推进教学改革。教育体制创新,关键是变政府包揽办学为政府统筹管理,下放办学自,对学校的人事制度、机构设置、招生计划、专业结构、收费标准全放开,促进职业学校面向人才市场,在竞争中依法自主办学,自我发展,逐步形成办学形式多元化、教育教学多样化、培养目标多极化,走政府、行业、企业、民间、中外合作的办学新格局。

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篇2

新时代,新征程。为贯彻落实国务院于2019年1月颁发的《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相关要求,顺应互联网时代飞速发展的趋势,以全新的姿态迎接互联网教育发展机遇,日前,由新华互联网科技主办的《“新时代·新职业”新华互联网科技五大专业特色共建学院暨产教融合发展战略高峰论坛》在创新之城中国·合肥隆重举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姚春生处长受邀出席会,并就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方针进行现场致辞。

他在致辞中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工作中做出了重要批示,要求努力推进建设知识型,技能型的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体系,用好1000亿元教育发展基金,扎实高效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在当前的大形势下,新华互联网科技顺应国家政策变革,成立五大专业特色共建学院,坚持与时俱进,是不断创新与探索互联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起到了良好的带头作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做为政府部门,积极推动职业培训的发展,2018年5月份至今已向社会颁布了新职业标准一百一十个,在今后五年内将颁布完善新职业所有标准,给职业技能、职业资格、职业培训提供依据,指明方向。要求在进行职业培训时,注重培养学生实训实操能力,加强课程研发力度,增加师资队伍、专家队伍储备,确保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他表示,“技能强则岗位稳”,“岗位稳则就业稳”,“就业稳则民心安”,在当前高技能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的现状下,强化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将企业真正需要的技术知识、最新应用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让行业发展、企业需求与教学课程无缝对接,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在各司其职的同时,深入开展合作,构筑协同发展机制,实现新时代产教融合,新时代新职业人才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吸引力;高职教育质量;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到2008年,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到1184所,招生310多万人,在校生900多万人,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所导致的劳动就业格局改变,必然带来就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变化,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需求。此外,高职教育在规模快速扩张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迫切需要对之进行改革。因此,如何实现高职教育从粗放型、规模扩张到精细化、内涵优化的发展方式转变,培养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增强高职教育服务经济和社会的能力,事关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高职教育吸引力和高职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其次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强调高职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二者不可偏废,必须同时并举;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如何提升高职教育的吸引力和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根据职业教育的经济学分析,高职教育可以视为一个人力资源的投入产出实体,通过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本支持来创造价值。就像企业为社会提品和服务一样,高职教育结果好坏由市场进行检验,也遵循“优胜劣汰”的一般市场规律。从管理学视角来比较分析高职教育,职业教育吸引力类似于企业品牌和声誉,企业品牌和声誉是企业在社会的外在形象体现。职业教育吸引力是高职教育的品牌和声誉,是高职教育在社会的外在形象体现,它反映了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和信任程度。高职教育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就如企业的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一样。高职教育的产品是高职毕业生,高职教育质量体现为培养的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和受社会欢迎程度。竞争战略理论认为:良好的企业品牌和声誉、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是企业的核心制胜法则。因此高职教育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必须解决好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和高职教育质量不高两个关键问题,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和信任程度以及高职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和受社会欢迎程度。最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其中列出了有关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两大瓶颈――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足和高职教育质量不高,并指出“发展职业教育要把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和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二、职业教育吸引力和高职教育质量的辩证关系

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和高职教育质量不高两个问题,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它们不是相互独立的事物,二者相互联系,互为因果。

首先,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必然导致高职教育质量不高。职业教育吸引力是指职业教育对社会的吸引力,表现为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对教师人才的吸引力和对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吸引力。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国内学者比较认同的原因: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对职业教育的鄙薄、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不足、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素质相对较低等等。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来看,“重学轻术”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价值观念一直以来影响家长和学生在就学和就业的选择,影响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任用和薪酬给付,直接结果是高职毕业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普遍不高,这必然导致了“重普轻职”的思想产生,因此职业教育理所当然被视为二等教育,是进入普通高校无望的一种无奈选择。从职业教育发展的投入来看,2006年职业教育投入占全国教育投入的比例仅为11.6%,而高职教育已占我国教育半壁江山,因此不难推断我国职业教育地位低下,大部分地区对职业教育不够重视。由于社会主导价值观念对职业教育的鄙薄和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也影响到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吸引力,相比较普通高等教育而言,高职教育自然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如很难吸引到在国内或某一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技术能手。

其次,高职教育质量不高会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普高教育既互为补充,又相互竞争。高职教育定位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而普高教育定位为社会培养研究型和技术型人才,在教育功能上高职教育与普高教育互为补充,满足了社会对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然而,近年来高等教育发展迅猛,高校数量增加很快,而我国高考生源开始呈现递减的趋势,预计高校争夺学生资源的竞争会日益激烈。因此,与普高教育争夺生源以及高职院校之间生源的争夺将不可避免。尽管高职院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定岗实习”的培养方式,然而目前还较难真正落到实处,且实际成效不明显,造成高职教育质量普遍不高,培养的高职毕业生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高职毕业生处于一种专业知识不过硬、实践技能不突出的一种尴尬状况;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认可度不高,高职毕业生的工作安排和薪酬待遇与一线员工没有很大区别。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和家长对高职院校就读的热情、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招聘兴趣以及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力度。从长远来看,高职教育必须通过提高质量的途径来提升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从而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促进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文分析,职业教育吸引力和高职教育质量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并且职业教育吸引力和高职教育质量紧密联系、互为因果。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提升高职教育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盘考虑、系统规划和分步实施,绝不是细枝末节的修剪所能解决的,而是从职业教育环境、办学体制、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双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进行变革和创新,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在职业教育环境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教育经费投入、劳动准入和法制建设三大保障措施,为高职教育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构建终身学习与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贯通、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相互衔接。健全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和质量评价制度,树立多样化的人才观,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改进社会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第二,在办学体制方面,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鼓励多元化办学体制,解决现有高职院校资金投入不足、机制运行不畅通的障碍。一是鼓励社会各种力量参与高职教育办学,提供税收、财政、土地等优惠政策加快民办高职教育的发展步伐,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二是大力推进公办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在招生、专业设置、课程改革、经费使用等方面扩大学校自,形成有利于高职院校办学的良性运行机制。

第三,在教育模式方面,高职院校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学校自身特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合作共建企业实训基地和校内企业实训基地,积极开展产教合作,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置专业,开展“订单式”对口培养。

第四,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重新定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遵循教育规律、人才成长规律,结合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结构的需求,来改革创新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除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人际关系能力、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系统思考能力的相对不足,要进行不断强化。

第五,在教学体系上,创新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构建与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高职教育教学新体系。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等方面实行开放式教学。推进讨论式、探究式、协作式和自主学习,强化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过程导向。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第六,实施人才战略,扎实推进双师队伍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基础,经济和社会双转型迫切要求职业教育转型,特别是教师转型。目前高职教师多数从学校到学校,接受的是传统的学科型教育――重知识和书本、轻能力和实践。面对职业教育推行的“行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新教学模式和新方法,不少教师难以适应。探索优化高职教育内涵的措施,其中最重要一条是高度重视师资队伍质量建设。采取“外引内育”相结合人才策略,积极实施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推行外部引进、搭建发展平台、教师自我成长各种人才机制,加快培养“双师”结构队伍。具体措施包括:改善教师来源结构,扩大具有行业背景教师的来源,例如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规定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不低于学校全体教师数量的40%;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派送教师到国内外高校、教师培训机构进修培训;大力推行科研奖励政策,通过重奖鼓励教师进行教改科研攻关、产学研合作等。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eB/oL].,2010.

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

一、高职教育专业质量概念

高职教育专业质量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是高职院校在高职招生专业的基础上,按照高职教育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专业现有的资源条件下,为受教育者提供的掌握本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服务的优劣度。它不仅包括满足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知识、身体和心理以及综合能力的现实需要,还要满足受教育者未来的职业发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需要。

能力是高职教育专业培养质量的核心内容。高职教育专业培养质量标准是随着高职教育发展而出现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不可回避的新问题。高职教育在操作层面上已从以学科型培养模式逐渐转移到以就业、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模式上来,人们正普遍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的。高职教育观念的转变必将带动高职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因为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然而,仅仅以职业技能为培养目标必然将高职教育引向培养单一的“职业人”的误区。现代高职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前提,打破单一的、工作定向的教育观念和方式,使理论知识与职业技术有机整合,综合能力与职业发展相统一,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培养和塑造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职业人。

二、高职教育专业培养质量标准框架

高职教育专业培养质量标准是高职教育的航标,高职教育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专业质量标准,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高职教育,否则就会迷失方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逐渐到来,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且对知识的内涵,特别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能力的内涵越来越丰富,能力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创新能力对人们的影响日益重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次,情感和态度也将社会性目标之外的人文目标包含进来,也成为影响人们发展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专业培养质量标准应该建立在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均衡发展上,实现高职学生个体发展的整体最优。其中知识方面要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包含学科理论性知识、素质性知识和部分经验性知识,隐性知识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难以用语言描述的知识,包括工作过程性知识和部分经验性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交替螺旋上升完成了高职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包括技术能力、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情感包括心理状况、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高职教育专业质量标准框架见图1。

三、高职教育专业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高职教育专业培养质量受高职教育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的制约,也受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整体考虑高职教育系统在整个教育系统以及社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高职教育内部和外部规律、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特点以及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综合因素。从外部影响因素来说,主要包括政府的宏观教育政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支持、职业资格标准与职业准入制度、政府、社会以及各种组织和个人的经费投入、生源的规模和智能结构及水平等因素。从内部影响因素来说,包括专业办学理念、专业特色、师资队伍规模、结构与水平、课程设置状况、实习与实训设施与效果等②。

高职教育专业质量受外部和内部两大因素的共同影响。外部因素系统包括区域经济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规模、政府的宏观教育政策、职业资格标准与职业准入制度、经费投入、生源规模与智能结构及水平、社会对人才的期望值等。其中经费、政府的宏观教育政策、职业资格标准以及生源规模与智能结构及水平是重要影响因素。在内部影响因素中,专业资源包括师资队伍、教学基础设施、实习实训基地与设备、专业特色和图书资料等,其中师资队伍和实习实训基地与设备是关键因素:管理体系包括管理队伍、教学管理方式与手段、教学过程设计、运行与管理、课程设置、规章制度、评估与控制等。其中课程设置、评估与控制是关键因素;教育环境包括校园文化、育人环境和学术气氛,其中学术气氛是重要因素。在这些因素中,关键因素对专业质量的影响最大。

首先,课程是最重要的关键因素。世界成功职教经验证明:课程、教学和评价是成功、有效的三大“核心支柱”,而课程则是处于核心地位,课程是达成职业教育目标的“基石”③。高职课程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内容,决定了高职教育的教学组织进程,最终决定了高职教育专业培养质量。

其次,高职教育实习与实训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掌握职业技能、适应未来社会职业需要的主要途径,是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习与实训效果直接决定高职教育的成败。

再次,高职教育师资也是高职教育专业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高职教育师资建设应本着“数量上充实,结构上调整,素质上提高,能力上增强”的原则,采用校内校外结合的方法,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由高职院校专职教师、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高职教育专、兼、聘三结合的师资队伍是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保证。高职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等内容的培养,归根到底是通过教师传授的,教师的规模、质量、结构决定了教育教学效果,最终决定了高职教育专业培养质量。

最后,高职专业质量评估是验证专业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高职教育培养目的是满足社会区域经济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要,培养质量如何,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成败,建立科学有效的专业质量评估机制对于促进高职教育专业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5-11-10(1).

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12-02

作者简介:陈良勇,男,副教授,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兼教学督导处处长、评建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估。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职业教育科研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研究”(编号:G2012a015)的成果。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办好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职业院校永恒的主题。在此过程中,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对持续改善职业教育质量、优化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育人环境显得尤为关键。因此,需要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系统设计。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及其他非学历职业培训。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在一定职业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指导下,根据质量标准和工作流程,职业教育机构对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价,以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质量保障分为内部保障和外部保障,前者是指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专门机构领导、组织、实施的职业教育质量鉴定活动,以及监督职业教育机构内部质量的活动;后者是指职业教育机构内部的质量保障活动。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人才培养活动现实和潜在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评价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获得持续改进的重要环节。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的现状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通过组织保障、资源保障、制度保障、监控保障等形成特定的运行机制,最终达到质量目标。

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质量管理经验:①法律保障方面。德国通过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条例》等,对各方的职责、激励与制约措施都有详细规定,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提供坚实保障;②课程设置、专业管理与评价方面。英国、澳大利亚通过nVQ职业资格体系和培训包等制度,在保证各个行政区、学校自的基础上,提供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或职业资格标准。从制度上让企业参与国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维护,以及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构建,确保职业教育的科学和规范化发展;③公共经费投入方面。各国采用形式不一,如“用户选择”政策、新学徒计划、“代金券”拨款形式等。由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将学校的吸引力与所获经费挂钩,客观上达到了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目的,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大众的功能。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问题被社会高度关注。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将“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写入《纲要》;2011年,教育部连续出台《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使得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

国内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较多,如北京联合大学鲍洁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浙江工业大学李海宗的“高等职业教育产出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王前新等编著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机制与保障体系》、孙志河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等,都对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原则、方法、要素、体系、机制进行了探索,但也存在以下问题:①对职业教育机构外部质量保障的研究较少;②缺乏对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的研究;③对协调中高职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三、研究目标的设立与内容的选择

1.研究目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可从调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状态入手,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确立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的关键监控指标体系(Kpi);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角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成模式,提出职业教育内外机构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价的方案。

2.假设及重点。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研究可基于以下假设: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可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得到及时的收集与整理;监控关键评价指标,可帮助职业教育机构动态把握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完善,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2)笔者将以下研究内容作为课题选择的重点:①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③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④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社会组织参与的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建构的研究;⑤职业教育机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协同机制的研究。

3.创新之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相关研究的创新之处:①提出人才培养内外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协同问题;②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③提出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外部质量保障机制构建方案(质量标准和工作流程)。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从分析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出发,通过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解决信息的收集与整理问题;再通过确立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评价指标,动态、准确地获取才培养质量的特征;最后提出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

1.研究方法。①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的现状;②调查研究法。对职业院校进行广泛调查,了解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发现共性规律及差异性特点;③比较研究法。比较现行各类职业教育人才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在全面性、灵敏度、有效性方面的异同;④个案研究法。可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进行个案剖析,以验证研究成果的适应性;⑤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数据和质量评价的实际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出研究结论。

2.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可遵循以下技术路线:通过调研、访谈、文献研究分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比较,归纳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的途径、方式、技术、制度、指标――以状态信息指标为基础,通过筛选与再设计提出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个案研究,验证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的敏感性和有效性――提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

具体工作可分为5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总体设计,分解任务;②第二阶段:查阅文献,调查、访谈、取证;③第三阶段:展开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个案研究;④第四阶段:进行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的研究;⑤第五阶段:总结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五、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职业教育蓬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协调性越来越引起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及企业的高度关注,强烈要求职业院校能提供更高端的职业教育机会。例如,北京市“十二五”期间技能人才缺口近60万人,而满足产业升级和创新型企业“十百千工程”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缺口就达10万人。因此,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将是职业院校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针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本研究可在完善相应质量标准和流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机构对内质量管理体系与对外质量保障体系的衔接,并通过对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问题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关键评价指标问题的研究,为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操作方案,对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志河.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4).

[2]张超.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天津高教科院学报,2009,(6)

[3]刘玉东.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10,(04).

[4]鲍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Z].2005

[5]马树超.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若干政策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1,(12).

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篇6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

abstract:inthenewera,scientificdevelopmentprincipleisagreatstrategictheoryinconstructingawelloffsocietyinChina.itisofpracticalandhistoricsignificancetoimplementtheprinciple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thecomprehensive,harmoniou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whichishumanoriented,shouldmeetthedemandsofeconomyandsociety.inspiteofvariousobstaclesonthewayfromenlargingthescaletoimprovingthequality,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canachieveinnovativedevelopmentthroughscientificdefiningofrunningprincipleandproperdealingwiththerelationsbetweenscaleandqualityaswellasreformandstability.

Keywords:scientificdevelopmentprinciple;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runningprincipleofcollege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服务于社会经济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一、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领会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当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新时期,以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思想理论精髓是更好地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总是处于优先发展地位,我国教育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育均衡,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从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进入快车道,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扩张,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落实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才能持续充满生机和活力。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高等教育改革而蓬勃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融合,肩负着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大量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的重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产业均衡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把握以下几点内涵:

(一)高等职业教育要大发展

这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必由之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迅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006—2010年是稳定发展期,2010后将进入调整期。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时序轨迹看,它是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应需而生、按需发展的。以江苏省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例,改革开放后,江苏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迫切需要大批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需求,1980年江苏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地方性职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开启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江苏率先进行经济转型,逐步把长江三角洲建设成“全球制造中心”,并明确了重点发展的产业和产业带,这就给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由此迅猛发展。进入21世纪,江苏又吹响了率先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到2006年,江苏共有高等职业院校75所,在校生63万人,形成了一个以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为主体,其他院校广泛参与,三年制高职、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布局相对合理,结构日趋优化,具有江苏特色和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1]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高等教育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交相辉映,高等教育内部改革发展的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外部需求复合作用催生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持续的发展空间。

(二)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人的全面提高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任务是培养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高技能型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真正改变传统教育的“以书为本”、“以教为本”,具体地说:

第一,以学生为本。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核心功能,教学、科研、基地生产、校园文化建设、后勤服务等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来进行,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一切服务学生。“以学生为本”关键是营造学生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举办一些能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训以及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等,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受社会欢迎的人才。这不但完成了教育的使命,同时也体现了为学生家庭谋利益的教育服务理念。

第二,以教师为本。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特别强调“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但由于观念更新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再加上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带来的规模扩张使得教师疲于应付课堂教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双师型”更多地成为应付各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估的指标追求,而未真正落到实处。

(三)高等职业教育要转入以专业结构调整、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发展期

科学发展观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走质量优先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以超常规的速度在发展,目前,从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已名副其实地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到2006年,全国高等院校1909所,其中高职院校1173所,占61%,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1738万,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825万,占47.5%;江苏省高等院校119所,其中高职院校75所,占63%,高校在校生人数124万,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63万,占51%)。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还处在刚起步的成长期或脆弱和稚嫩的不成熟期,人才培养定位还不够准确,课程体系还不完善,教学条件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教学手段未达到现代化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办学质量还不能得到根本保证。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基本完成数量扩张的发展任务下,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式发展为主的道路,坚持“稳定、巩固、深化、提高”的指导思想,即:坚持质量优先,同时兼顾数量和效益;坚持特色办学,进行结构调整;培植示范专业,形成品牌优势;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机制,激发办学活力和提高办学效益。[2]

二、高等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障碍

近几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使高等职业院校受益匪浅,规模扩大、新校区崛起、基本建设投入增加、收入成倍增长。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家长也有很大的收获。社会充满了继续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的惯性

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在寻求强强联合、提升竞争力的发展之路[3],这种思维从普通高等教育逐渐渗透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高等职业院校领导的思想上追求大而全的发展目标在短期内很难转变,仍会继续要求增加招生指标、开设新专业,使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呈现惯性的增长。

(二)制度缺陷使得教育竞争压力需要一定的数量来化解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虽然竞争的落脚点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但足够的教育投入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而教育的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办学需要,因此,扩大教学规模和数量则可增加学校的收入,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正是依靠收费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和教学设备投入,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另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行的旨在强化内涵建设的办学水平评估,其评价体系中许多都是刚性的数量指标,而教育管理中柔性指标评价的弹性较大,有的甚至可以用技术手段和人为因素从根本上改变。因此,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盲目追求教育数量型的倾向。

(三)个体教育利益的考量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教育的规模效益充分显现,现在,学校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社会地位都处在一个社会高位,高等职业院校也不例外。尽管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质量是数量的保证,但质量的影响是长期的,提高质量的投入是巨大的,而且质量能否提高具有许多不可控制因素;数量的效益是立竿见影的,而且是短期的,再过几年,生源迅速下降,保证现有办学规模将非常困难,因此,抓住眼前机遇,再扩招3年左右是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出于个体教育利益的考量而作出的战略选择,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无疑会遇到许多障碍。

三、高等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眼点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高等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眼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切实找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

科学发展观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明确自身的任务,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坚持走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办学之路,既不能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低层次延伸,又不能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延长。

第一,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整体定位,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4]目前,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是培养技术型人才,一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前者重技术,后者重能力。[5]除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外,教育类型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游离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既要作为高等教育来办,又必须坚持职业教育特色,很难两者兼顾,定位的模糊从招生制度上可见一斑,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是高考中没有被本科院校录取的考生,制度的设计实际上又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低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来看待。

第二,要明确各类型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定位。职业教育要求紧贴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同行业的高等职业院校和不同区域的高等职业院校应有各自的办学定位,办出自身的特色,服务于不同产业和不同区域。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具有趋同性,无论是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基地建设、管理体制都很相似。农业类、工业类、服务类等不同院校对其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各自的行业特色,必须寻求各自的办学特色,“长三角”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和西部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应该具有地域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百花齐放,满足经济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二)用科学发展观处理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质量、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规模与质量、改革与稳定是相辅相成的,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应该继续保持持续的适度规模的增长。为了正确引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整体办学质量,国家正在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到2010年将建成100所国内一流水平的高职院校,优先在化工、建筑、护理、纺织服装、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10个专业领域,加快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在稳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下,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教学模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激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三)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实现资源共享

第一,校企合作办学,走产学结合之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企业人员担当实践指导教师,教师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通过校企合作,不但为企业提供了专业对口的人才,而且利用了企业的资源,实现了校企“双赢”。第二,组建职教集团,走集团化办学之路。高等职业院校联合企业、高等院校、同类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等,组成具有本行业特色的职教集团,通过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发挥学校的办学效益。[5]江苏省从2002年以来,先后组建了以高职院校为龙头的江苏商贸职教集团、江苏农林职教集团、江苏建筑职教集团、江苏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1]第三,高职院校区域集成,形成高等职教园区,促进高等职教园区内各高职院校间资源共享、专业相互配合、课程开放、学生自由选择学习项目,并形成强大的服务地方经济的教学和科研队伍。江苏省常州大学城是全国首家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著特色的大学城,汇聚了6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大学城已基本全方位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形成了强大的高等职业教育效应。

高等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理性的思维、高度的教育责任、务实的办学态度,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并将它作为指导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的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1]华中文.走向现代化的江苏高等职业教育[eB/oL].(20050601)[20060209]..

[2]孙兰芝.科学发展观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5):6670.

[3]朱九思,王怀宇.高等教育与科学发展观[J].高等教育研究,2007(8):15.

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定位

abstract:inthenewera,scientificdevelopmentprincipleisagreatstrategictheoryinconstructingawelloffsocietyinChina.itisofpracticalandhistoricsignificancetoimplementtheprinciplei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thecomprehensive,harmonious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whichishumanoriented,shouldmeetthedemandsofeconomyandsociety.inspiteofvariousobstaclesonthewayfromenlargingthescaletoimprovingthequality,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canachieveinnovativedevelopmentthroughscientificdefiningofrunningprincipleandproperdealingwiththerelationsbetweenscaleandqualityaswellasreformandstability.

Keywords:scientificdevelopmentprinciple;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runningprincipleofcollege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服务于社会经济第一线的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一、从科学发展观的视野领会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当中国改革开放的巨轮推动经济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的新时期,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思想理论精髓是更好地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总是处于优先发展地位,我国教育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教育均衡,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从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进入快车道,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扩张,加强内涵建设、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落实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才能持续充满生机和活力。伴随着我国经济增长和高等教育改革而蓬勃发展起来的高等职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融合,肩负着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大量高素质的技能人才的重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产业均衡发展和区域均衡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职业教育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把握以下几点内涵:

(一)高等职业教育要大发展

这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必由之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迅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2006—2010年是稳定发展期,2010后将进入调整期。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时序轨迹看,它是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应需而生、按需发展的。以江苏省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为例,改革开放后,江苏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迫切需要大批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需求,1980年江苏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地方性职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开启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先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江苏率先进行经济转型,逐步把长江三角洲建设成“全球制造中心”,并明确了重点发展的产业和产业带,这就给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战略机遇,江苏高等职业教育由此迅猛发展。进入21世纪,江苏又吹响了率先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到2006年,江苏共有高等职业院校75所,在校生63万人,形成了一个以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为主体,其他院校广泛参与,三年制高职、五年制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布局相对合理,结构日趋优化,具有江苏特色和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新体系。[1]同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高等教育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过渡交相辉映,高等教育内部改革发展的需求和经济社会的外部需求复合作用催生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持续的发展空间。

(二)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和人的全面提高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和任务是培养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高技能型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真正改变传统教育的“以书为本”、“以教为本”,具体地说:

第一,以学生为本。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核心功能,教学、科研、基地生产、校园文化建设、后勤服务等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来进行,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一切服务学生。“以学生为本”关键是营造学生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举办一些能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训以及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等,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受社会欢迎的人才。这不但完成了教育的使命,同时也体现了为学生家庭谋利益的教育服务理念。

第二,以教师为本。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高等职业教育有别于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是既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具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特别强调“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建设。但由于观念更新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再加上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带来的规模扩张使得教师疲于应付课堂教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还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双师型”更多地成为应付各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评估的指标追求,而未真正落到实处。

(三)高等职业教育要转入以专业结构调整、提高质量为中心的发展期

科学发展观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坚持走质量优先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以超常规的速度在发展,目前,从高等职业院校的数量和在校生人数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已名副其实地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到2006年,全国高等院校1909所,其中高职院校1173所,占61%,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1738万,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825万,占47.5%;江苏省高等院校119所,其中高职院校75所,占63%,高校在校生人数124万,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63万,占51%)。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还处在刚起步的成长期或脆弱和稚嫩的不成熟期,人才培养定位还不够准确,课程体系还不完善,教学条件还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教学手段未达到现代化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办学质量还不能得到根本保证。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在基本完成数量扩张的发展任务下,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式发展为主的道路,坚持“稳定、巩固、深化、提高”的指导思想,即:坚持质量优先,同时兼顾数量和效益;坚持特色办学,进行结构调整;培植示范专业,形成品牌优势;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办学机制,激发办学活力和提高办学效益。[2]

二、高等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障碍

近几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使高等职业院校受益匪浅,规模扩大、新校区崛起、基本建设投入增加、收入成倍增长。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家长也有很大的收获。社会充满了继续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的惯性

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在寻求强强联合、提升竞争力的发展之路[3],这种思维从普通高等教育逐渐渗透到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高等职业院校领导的思想上追求大而全的发展目标在短期内很难转变,仍会继续要求增加招生指标、开设新专业,使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呈现惯性的增长。

(二)制度缺陷使得教育竞争压力需要一定的数量来化解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教育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虽然竞争的落脚点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但足够的教育投入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而教育的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办学需要,因此,扩大教学规模和数量则可增加学校的收入,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正是依靠收费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和教学设备投入,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另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行的旨在强化内涵建设的办学水平评估,其评价体系中许多都是刚性的数量指标,而教育管理中柔性指标评价的弹性较大,有的甚至可以用技术手段和人为因素从根本上改变。因此,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盲目追求教育数量型的倾向。

(三)个体教育利益的考量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教育的规模效益充分显现,现在,学校无论是经济地位还是社会地位都处在一个社会高位,高等职业院校也不例外。尽管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意识到质量是数量的保证,但质量的影响是长期的,提高质量的投入是巨大的,而且质量能否提高具有许多不可控制因素;数量的效益是立竿见影的,而且是短期的,再过几年,生源迅速下降,保证现有办学规模将非常困难,因此,抓住眼前机遇,再扩招3年左右是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出于个体教育利益的考量而作出的战略选择,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无疑会遇到许多障碍。

三、高等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眼点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高等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眼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切实找准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

科学发展观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明确自身的任务,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坚持走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办学之路,既不能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低层次延伸,又不能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延长。

第一,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整体定位,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4]目前,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是培养技术型人才,一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前者重技术,后者重能力。[5]除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外,教育类型定位是非常重要的,高等职业教育游离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既要作为高等教育来办,又必须坚持职业教育特色,很难两者兼顾,定位的模糊从招生制度上可见一斑,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是高考中没有被本科院校录取的考生,制度的设计实际上又把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低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来看待。

第二,要明确各类型高等职业院校的特色定位。职业教育要求紧贴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同行业的高等职业院校和不同区域的高等职业院校应有各自的办学定位,办出自身的特色,服务于不同产业和不同区域。目前,各高等职业院校具有趋同性,无论是办学规模、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基地建设、管理体制都很相似。农业类、工业类、服务类等不同院校对其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各自的行业特色,必须寻求各自的办学特色,“长三角”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和西部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应该具有地域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百花齐放,满足经济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二)用科学发展观处理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质量、改革与稳定的关系

规模与质量、改革与稳定是相辅相成的,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应该继续保持持续的适度规模的增长。为了正确引领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整体办学质量,国家正在实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到2010年将建成100所国内一流水平的高职院校,优先在化工、建筑、护理、纺织服装、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10个专业领域,加快培养技能型紧缺人才,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在稳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下,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教学模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激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三)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实现资源共享

第一,校企合作办学,走产学结合之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企业人员担当实践指导教师,教师和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通过校企合作,不但为企业提供了专业对口的人才,而且利用了企业的资源,实现了校企“双赢”。第二,组建职教集团,走集团化办学之路。高等职业院校联合企业、高等院校、同类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等,组成具有本行业特色的职教集团,通过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发挥学校的办学效益。[5]江苏省从2002年以来,先后组建了以高职院校为龙头的江苏商贸职教集团、江苏农林职教集团、江苏建筑职教集团、江苏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1]第三,高职院校区域集成,形成高等职教园区,促进高等职教园区内各高职院校间资源共享、专业相互配合、课程开放、学生自由选择学习项目,并形成强大的服务地方经济的教学和科研队伍。江苏省常州大学城是全国首家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显著特色的大学城,汇聚了6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高等学校,大学城已基本全方位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形成了强大的高等职业教育效应。

高等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理性的思维、高度的教育责任、务实的办学态度,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并将它作为指导高等职业教育实践的思想武器。

参考文献:

[1]华中文.走向现代化的江苏高等职业教育[eB/oL].(20050601)[20060209].JSxinhuanet.com.

[2]孙兰芝.科学发展观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5):6670.

[3]朱九思,王怀宇.高等教育与科学发展观[J].高等教育研究,2007(8):15.

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篇8

自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先后启动了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100所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计划(以下简称“双百计划”)以来,“双百计划”的实施成效和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成绩有目共睹。“双百”院校在自身综合办学实力、教育教学质量、管理能力水平、办学综合效益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得到显著增强或提升的同时,也有效地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了我国高职院校的新版图。经过近10年“项目式”建设之后,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已进入“后示范”时期,迎来了“后示范”建设暂时的“政策真空期”[1],需要职业教育工作者在冷静评价、理性回归、面向未来的基础上,结合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新常态的新要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新问题和共筑“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教梦,思考未来建设与发展的问题。

可以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迎来了自1999年以规模发展为主、2007年以内涵发展为主、2015年以高水平发展为主的第三个黄金发展新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2]。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新常态的新挑战和新要求,也迎来转型升级提质、内涵质量特色发展的新机遇。毋庸置疑,高职教育发展的潜在需求是巨大的。但是,潜在的需求不等于现实的满足,还需要我们肩负使命、立足现实、破解难题。

一、正确处理好高职院校“规模、数量”与“内涵、质量”的关系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把握了院校合并升格、规模扩张、迎评促建、示范院校建设、骨干院校建设五轮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期,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历史性转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客观地说,这种发展更多地体现为外延的变化、规模的扩张,内涵与质量提升严重滞后,高职院校同质化、人才培养规格同样化现象严重。外延与内涵矛盾凸显,致使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社会吸引力不够、发展后劲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由注重规模扩大,向强化内涵、提高质量转变”[3]。当前,高职教育正处于由“规模、数量”到“内涵、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高职教育要实现转型提质、科学发展,必须要首先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规模、数量”与“内涵、质量”的关系。因此,后示范时期,从国家层面上,应坚持高起点准入、高标准建设的原则,控制高职教育规模、数量,建立高职院校退出机制,促使其由外延型(规模、数量)发展真正转向内涵型(质量、特色)建设的轨道;立足于建设高水平、特色化的职教目标,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对缺乏特色、缺乏竞争力、办学条件差的高职院校和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战略性重组;尽快制定并落实符合职业教育属性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有差别的、动态的生均拨款长效机制,解决其办学经费主要依靠生源学费的后顾之忧。从高职院校层面上,应积极主动适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新常态和职业教育新形势、新要求,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人才观和可持续的发展观,注重内涵发展、质量发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二、正确处理好高职人才“全面发展”与“一技之长”的关系

高职教育不仅应当重视工具理性,也应当关注价值理性;不仅应当重视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也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内涵再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教育质量再提升的一个标志。《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过硬的职业技能,练就一技之长,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毕业生职业发展、转岗换岗的现实要求。但在高职教育3年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既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又要让学生有一技之长,既有当前择业之本钱,又有转换岗位之砝码,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必须要突出“素质教育与高职使命”主题,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与“一技之长”之间的关系。因此,后示范时期,一方面,高职教育要从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目标的一致性出发,从人才培养目标、系统管理、体系架构三个角度进行顶层思考,系统构建“语言与文学”“历史与文化”“哲学与人生”“艺术与审美”“社会与职场”等文化素质教育模块体系,以体制机制建设为着力点,为素质教育提供组织保障;以学分认证体系建设为着力点,为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以目标评估体系建设为着力点,为素质教育提供质量保障。另一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和人文精神。着眼于高职生的就业和未来的职业发展,促进素质教育与“工学结合”渗透融合,牢固树立“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充分应用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积极创新载体,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职业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式和校园文化建设始终,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正确处理好高职教师“学术型”与“双师型”的关系

双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问题。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律,要求高职教师必须要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要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成为“技能大师”[4]。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片面追求高学历、高职称,忽视教师教学能力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的适应性;高职教师职称评聘仍采取“学术主导”,将教科研课题、学术论文、英语、计算机作为职称评聘的刚性要求。同时,高职院校急需的企业、行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由于没有相关政策和经费保障,一些与新兴或紧缺行业相关专业的师资难以引进,这已成为制约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难题。高职院校如何处理好教师“学术型”与“双师型”的关系,打通校企师资双向流动通道是当前紧迫的任务。因此,后示范时期,一方面,政府要先从政策、制度层面上打通校企师资双向流动通道,并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根据高职院校规模的变化制定动态的编制标准,依据在校生人数逐年核定,对高职院校只核编到院校,院校在编制内自主聘任;改革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一刀切”的办法,将教师下企业锻炼、双师认定和服务社会能力纳入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和绩效考核,建立适应高职教育发展实际、体现“双师”特征的职称评定标准、评价标准和考核标准;建立校企共建的企业师资培养、锻炼基地,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转变“选才、用才、留才”观念,以“双师型”队伍建设为目标、以教学科研项目任务为载体,推行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和分层培养培训机制,加大企业“能工巧匠”引进力度。

四、正确处理好高职专业“均衡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

专业建设是龙头,专业特色是高职院校最本质、最核心的办学特色,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打造品牌优势的重要载体和最优路径[5]。然而,高职高专院校片面追求大而全或受办学成本影响专业设置文多理少,与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各高职院校都“瞄准市场设专业”,缺少宏观引导与管制,导致重复建设,盲目招生,毕业生供过于求。这是导致高职院校同质化、缺乏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目前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矛盾突显就是例证。因此,后示范时期,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引导高职院校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增强专业建设机制的适应性和应变性。同时,要在把好新建专业审核关的同时,通过运用政策、资金等杠杆引导高职院校发展产业急需的专业。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强化有所为、有所不为、错位发展战略,进一步突出“区域”意识、“服务”意识和“本位”意识,以专业建设与改革为突破点,依据“适应产业结构,立足区域经济,瞄准岗位需求,强化技能培养”的专业建设思路,依托行业协会,合作骨干企业,着力构建院级专业、省级专业、部级专业逐步递进、三层并进的专业建设体系,以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引领带动专业群发展,进一步提高专业布局与地方区域经济转型的吻合度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支撑度。

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篇9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外部质量保障及评价的薄弱点展开分析,将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多方参与的外部质量保障机制研究,以及职业教育机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协同机制研究作为探讨重点。

关键词: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12-02

作者简介:陈良勇,男,副教授,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兼教学督导处处长、评建办公室主任,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估。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职业教育科研重点课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研究”(编号:G2012a015)的成果。

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办好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职业院校永恒的主题。在此过程中,健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对持续改善职业教育质量、优化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育人环境显得尤为关键。因此,需要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系统设计。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职业教育: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包括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及其他非学历职业培训。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在一定职业教育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指导下,根据质量标准和工作流程,职业教育机构对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价,以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质量保障分为内部保障和外部保障,前者是指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专门机构领导、组织、实施的职业教育质量鉴定活动,以及监督职业教育机构内部质量的活动:后者是指职业教育机构内部的质量保障活动。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人才培养活动现实和潜在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评价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获得持续改进的重要环节。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的现状

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核心,通过组织保障、资源保障、制度保障、监控保障等形成特定的运行机制,最终达到质量目标。

德国、日本、美国、英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质量管理经验:①法律保障方面。德国通过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职业教育法》、《职业培训条例》等,对各方的职责、激励与制约措施都有详细规定,为“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提供坚实保障:②课程设置、专业管理与评价方面。英国、澳大利亚通过nVQ职业资格体系和培训包等制度,在保证各个行政区、学校自主权的基础上,提供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或职业资格标准。从制度上让企业参与国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与维护,以及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的构建,确保职业教育的科学和规范化发展;③公共经费投入方面。各国采用形式不一,如“用户选择”政策、新学徒计划、“代金券”拨款形式等。由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将学校的吸引力与所获经费挂钩,客观上达到了促进职业教育质量的目的,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大众的功能。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问题被社会高度关注。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将“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写入《纲要》;2011年,教育部连续出台《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作用的意见》(教职成[2011]6号)、《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使得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

国内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较多,如北京联合大学鲍洁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浙江工业大学李海宗的“高等职业教育产出质量保障机制研究”、王前新等编著的《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机制与保障体系》、孙志河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等,都对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原则、方法、要素、体系、机制进行了探索,但也存在以下问题:①对职业教育机构外部质量保障的研究较少:②缺乏对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的研究:③对协调中高职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三、研究目标的设立与内容的选择

1.研究目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可从调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状态人手,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确立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评价的关键监控指标体系(KH);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角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成模式,提出职业教育内外机构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控制、审核和评价的方案。

2.假设及重点。

(1)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相关研究可基于以下假设: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可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得到及时的收集与整理:监控关键评价指标,可帮助职业教育机构动态把握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完善,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2)笔者将以下研究内容作为课题选择的重点:①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分析: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③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④政府主导、行业指导、社会组织参与的外部质量保障机制建构的研究:⑤职业教育机构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协同机制的研究。

3.创新之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相关研究的创新之处:①提出人才培养内外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协同问题;②从中高职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③提出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外部质量保障机制构建方案(质量标准和工作流程)。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从分析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出发,通过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系统的研究,解决信息的收集与整理问题:再通过确立监控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评价指标,动态、准确地获取才培养质量的特征:最后提出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

1.研究方法。①文献研究法。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的现状;②调查研究法。对职业院校进行广泛调查,了解中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现状,发现共性规律及差异性特点;③比较研究法。比较现行各类职业教育人才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在全面性、灵敏度、有效性方面的异同;④个案研究法,可选取具有典型特征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进行个案剖析,以验证研究成果的适应性;⑤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数据和质量评价的实际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出研究结论。

2.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可遵循以下技术路线:通过调研、访谈、文献研究分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比较,归纳人才培养工作状态信息采集的途径、方式、技术、制度、指标——以状态信息指标为基础,通过筛选与再设计提出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个案研究,验证关键监控、评价指标体系的敏感性和有效性——提出中高职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案。

具体工作可分为5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总体设计,分解任务;②第二阶段:查阅文献,调查、访谈、取证;③第三阶段:展开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的个案研究:④第四阶段:进行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监控评价指标的研究:⑤第五阶段:总结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五、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299-04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一批以面向地方,服务经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大学应运而生。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决定后,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阶段,大大缓解和改善了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度短缺状况,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中必须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撑起了“半壁江山”,十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近1300多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1.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从全球视野和历史角度来看,每一个迅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国家,都会经历一个对于技能型人才大量需求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期。中国目前正处于高速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各类技能型人才,是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21世纪头二十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战略。实现这一战略,不仅需要精英教育,也需要大众教育,不仅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更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中国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供大于需、劳动力技能素质与市场要求不匹配的国情来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必将会改变劳动力市场供需结构,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可靠保证。可见,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最直接,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在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我们要准确把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方位和发展进程,自觉承担起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时代责任。

2.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需要。就业是民生之本。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具有鲜明的岗位针对性。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把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直接手段,必然会为劳动者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施展才干的平台。同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改善民生,使广大人民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使社会更加和谐,必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十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超过1300多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社会提供培训超过2000万人次,大大提高了全民受教育程度,大大提高了从业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提高了千家万户普通百姓的生活质量。

3.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教育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以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为核心,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高等职业教育在支持在岗人员提高和更新技能,满足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在岗接受高等学历教育,为社会成员提供多样化学习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要求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区域性优势,成为当地继续教育、社区教育、技能培训、新技术推广、先进文化传播的中心。

4.高等职业教育是全面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国际经验表明,处于世界经济增长重心的国家和地区,伴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从而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先进的、发达的、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新体制和新形式。目前,推进大众化高等教育所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国民对高等教育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与短缺的高等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和运作机制难以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由“英才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所以,推进大众化高等教育,满足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是提高国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而国民文化程度和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必将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人力资源保证。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因此,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多渠道办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二、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就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此后,全国各地的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数量大大增加。截至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215所,招生313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639万人的49%,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基础力量。

2.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变化,从1998年的43万人到2005年的268.1万人,七年间招生数增长6.2倍,每年以29.87%的速度扩张。在校生规模从1998年的117万人,发展到2005年的713万人,增长了6.1倍。到2009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数达964.8万人,比1999年增长了8.2倍;招生数达313.4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6倍以上,超过本科生的招生规模;毕业生数达285.6万人,比1999年增长了6.2倍。

3.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明显改善。中国目前已拥有37.7万名高职教育的专任教师,“生师比”为17.27∶1,即大约每17名学生拥有一位专任教师。在人数增加的同时,教师的学历结构也得到大幅改善。按照2004年起试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规定,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的比例必须达到15%以上。2004年全国高职院校的平均比例为14.6%,2008年达到26.2%。另外,在高职院校中,外聘教师和有一定企业经历的技术人员的比例明显增加。据统计,2008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外聘教师数量达到11.4万人,超过2001年人数的72倍,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之比达到30.2%。这充分显示了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4.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供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年度报告(2009年)》显示,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在2004年的初次就业率为42%,2008年达到68%,五年来以每年5个百分点的增幅持续提高。2009年就业率与2008年同期持平,且初次就业率达70%,比2008年提高2个百分点。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国高职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70%,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这表明中国高职教育抵抗住了世界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抗风险能力强。同时,高职毕业生求职意愿强,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还能增长10~15个百分点以上。2008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84%,比初次就业率68%增长了16个百分点,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09届毕业生的半年后就业率为88.1%,高于非“211”本科院校87.4%的就业率。显示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水平提升的后劲比较大。

三、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实用人才,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高职教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速度型发展严重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既定政策。教育部把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设置的审批权下放到省级政府后,高等职业教育机构高速扩张,形成了一种强扩张态势,且多数是由中等专业学校(中专)升格而成的。从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发展速度看,2000年只有442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2001年增加到628所,2002年发展到767所,2003年发展到812所,2004年已达到962所,2005年增加到1078所,2006年发展到1105所,2007年已发展到1109所。连续7年迅猛发展,创造了中国平均每4天诞生一所高职院校的历史纪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速度型发展把校长和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规模发展上,明显地暴露出重速度、重数量,忽视条件(教师水平、教学设施等)、忽视质量的发展倾向。若按“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4000元”的标准衡量,目前至少有21.4%的理工农医类高职院校不合格,从而导致“有条件升格,没有条件也升格”的“”式的发展格局,严重影响到其内涵建设,大大降低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2.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模糊。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标志性特征是在一定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在长期办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个性风貌。它不仅代表了一所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还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的管理水平等,它是学校的优势所在。就目前而言,中国的高职院校在规模发展的同时却淡化了办学特色。一方面,与普通高校比较而言,职业性体现得不明显,多是重理论教育、轻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学科性明显,但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单一,与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脱节,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与同类院校比较而言,高职院校之间的个性不明显,各校之间在办学模式、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甚至在专业设置上趋同,难以体现地方特色和学校的个性。同时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尚未形成。

3.高职院校办学活力不足,缺少与企业、社会的沟通和合作。目前,高职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弱,高职院校缺乏与企业、社会进行互动的主动性。长期以来,一遇到实践环节,学校就寻找企业的帮助,或者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方面,使学生的实习空间由于学校自身能力有限而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学校与学生自行寻找的实习企业间无法建立良好的沟通,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实习效果。同时,市场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发挥不够,高技能人才培养与高等职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行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不到位,人力资本市场不健全,教育市场不充分,人才使用“逆”选择,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可选择范围有限,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结构性浪费严重,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

4.“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素质与结构不能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由于多数高职院校由中专升格而成,教师的教学理念、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都面临严重的挑战。在教学理念上,还没有真正跳出中专教育的思维定式和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的提升严重滞后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同时,专业教师普遍缺乏行业企业工作经历,专业带头人在行业企业中的影响力不够,兼职教师中来自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担的教学任务比例不高,多数高职教师是刚从大学校园里走出来的,缺乏教学经验和实践技能,对学生的认知过程以及学业掌握的情况都不能准确地把握,师资力量良莠不齐,师资数量和质量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要求。

5.高职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且严重错位。发展中国家对教育成本的研究结果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是普通高等教育成本的2.64倍,即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需要有更大的投入。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政府预算内拨款占其学校教育经费总额的比重不到50%。虽然中央决定投入20亿元建设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但90%以上的高职院校是享受不到这一优惠政策的。这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承担其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配置,无法通过政府拨款途径来实现,而学校办学经费不足又难以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办学条件的改善。国家和省级高等教育经费的安排,如生均经费、科研经费、专业和课程建设经费等,基本上把高职院校排除在外,专项建设资金得不到保证,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成本要求不相适应。

6.区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呈现不和谐现象。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即东部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相对充裕而西部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教学条件的改善也明显滞后于发展的要求,从实际情况看,西部地域广阔,但教育资源相对落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西部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极为有限,教学设施与教师资源配置亟待优化和充实。充分说明,西部高职院校发展需要中央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财政倾斜,需要各级政府的重点支持,需要全社会、尤其是东部高职院校的智力援助。

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思考

1.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是生命线,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们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要高度关注行业企业的需求,不断提高学校、专业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符合程度,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将提高质量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全过程,并以此整体谋划未来十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办学活力,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具体来说,就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开展多样化继续教育,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水平较高、具有国际影响的高等职业院校。

2.以市场需求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企业需要懂得高新技术、操作能力又强、能够快速适应岗位并有发展后劲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以学科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仍然很大程度上沿用以前的知识体系,培养的人才没有准确的职业岗位定位,就业能力较弱。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采取国家办学与企业、个人办学相结合的模式,推广“订单式”培养模式,即学院与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共同研究用人规划和培养计划,通过签订委培协议书或以企业正式文件的形式予以落实,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地方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分行业将区域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整合起来,成立若干个职业教育集团,这是高职教育目前发展的趋势,这种趋势必将催生校企合作制度和法律层面的保障措施出台。

3.以内涵发展作为高职教育的重点发展方向。近年来,中国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办学机制改革有待突破等,这些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2006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同年11月,又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建设计划,这一计划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为切入点,把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以增强其社会服务能力。这一举措必将促进示范校建设单位、同时辐射带动其他高职院校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加强内涵建设上来。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组织现有的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对口企业工作一段时间,分批安排教师到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学习并掌握现代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知识,丰富实践经验,提高自身水平。二是从企事业单位调入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上课,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的训练,与教师互补,从而增强师资的总体水平。三是建立校际之间的教师兼课制度,实现教师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率。

4.人才培养逐渐由职业能力训练到综合能力培养方面转变。20世纪90年代,高职院校所探索的以当前岗位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已不再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艺,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团队协调合作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的素质。同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高职教育要鼓励学生在取得毕业证的基本前提下,还要获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即推进“双证制”的实行。教育部在2006年的职业教育工作的要点中提到,强化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推进“双证制”的实行,推动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共同开发高等职业教育职业资格的标准体系,扩大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直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这样,一方面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满足高职毕业生的全面发展需要。

5.高等职业教育必然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探索。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职教育界在层次和类型的问题上争论已久。随着中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这一问题不再成为高职教育界讨论的焦点。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界的共识。因此,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经历本世纪初一段时间的内涵发展之后,必然探索本科层次乃至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这不仅是高职教育界的愿望和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广大受教育者和企业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徐美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4).

[2]沈楚.对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

[3]马树超.高职教育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6-09.

[4]杨良玖,易宣.中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生成与变革[J].企业技术开发,2006,(9).

[5]吴启迪.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十一五”目标和规划[J].职业技术,2007,(8).

[6]刘占文,温景文.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35).

[7]陈嵩.中国不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7).

[8]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意见[Z],2008:7.

[9]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全文)[R],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