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十篇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十篇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49:11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篇1

关键词 铜川 矿产资源 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背景

矿产资源是能够以某种方式为人类所利用的,赋存于地壳中的多元素或单元素矿物,其重要和突出的特点是不可再生性,其储量是有限的,一旦一个地区或城市资源枯竭将容易造成产业衰败,进而导致因矿而建的城市衰败。目前,我国有资源型城市(镇)426座,资源型城市人口31084万人,其中近1000万人从事资源产业工作。资源型城市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1/3。全国主要矿产品产量中93%的煤炭、90%的石油、80%的铁矿石、70%的天然气均由资源型城市提供。根据资源开发程度和发展阶段,我国的426座资源型城市(镇)中,有82个处于成长期,占资源型城市总数的19.2%;有290个处于成熟期,占总数的68.1%;有54个处在下降期,占总数的12.7%。随着资源开发程度的提高和开发的进展,资源型城市若没有其他支柱性的非资源产业支持,就必然会出现由兴起到鼎盛,再到衰败的过程。这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现在矿区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二、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水平的提高,我国各地对各种资源的人均需求和总需求持续的增长,这对于建国以来一直为祖国建设出力的资源型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怎样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了我国众多城市急需解决的问题。陕西能源基地之一的铜川市是依靠能源建立起来的地级市,经过了几十年矿产资源的开采带动,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然而担负着陕西乃至国家某些矿产资源的长期增长性的需求的铜川市,不但要结合国家和陕西省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谋求自身的长远发展和经济转型,而且面临矿产资源的减少,需要通过研究和长期的规划来实现它的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产生及发展

如果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是从个人的角度来告诫与要求人们要从长计议、考虑个人的长远发展,那么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兴盛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则是从全球以及全人类的角度和高度要求所有人类关注自己的发展、关注承载着人类生命的地球的未来与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就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过程,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提高,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特别是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更是以前人无法想象的速度前进,先进的技术和众多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但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众多益处的同时,一些负面影响也显现出来,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所有这些,不仅对当前而且对将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会产生影响。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共同发展问题即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从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仅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发展观,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一大飞跃,同时可持续发展也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可持续发展思想一提出来,很快就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可持续发展思想已成为发展理论与概念现代化、发展决策与规划方法科学化的全新领域。

四、铜川市矿业发展状况

1、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铜川市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之北的陕北黄土高原南缘,地理坐标东经108°35′-109°20′,北纬34°48′-350°35′。辖区南北长84.03千米,东西宽83.97千米,面积3882平方千米。铜川市是陕西省关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中和陕北经济联系的纽带,属陕西“一线两带”经济发展战略重要的核心层和辐射带。铜川市以煤炭、水泥用灰岩为主的能源和建材类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铜川市经济开发新区位于渭北黄土高塬南缘,远离旧工业区、空气清新、地域开阔、景色宜人,交通发达,通讯便利。西安-延安铁路和包头-茂明高速公路纵贯全市南北,市区距西安市中心71千米,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70千米;全市建制村已全部通公路;程控电话及网络通讯覆盖全市各个行政村。铜川市是投资、兴业致富的理想之地。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建材业为主导的新兴工业城市的奋斗目标,继续强势推进“5523”工程,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2009年,全市生产总值剔除价格因素,比2008年增长15.3%,达到142.27亿元,为1984年以来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9亿元,比上年增长6.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8.81亿元,比上年增长18.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266万元,较上年增加2201元。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4.09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42.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47.6%,创历史最好水平。

以果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煤炭、水泥、铝业、陶瓷、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电力、食品、医药、电源、旅游等新兴产业迅速增长。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迈出实质性步伐,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工业三废排量显著下降,采煤沉陷区和滑塌区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2、矿业地位和作用

铜川市采矿历史悠久,是全国著名的矿业城市之一,是陕西省重要的煤炭、建材生产基地。矿业是铜川市重要的支柱产业。2009年,全市从事矿产资源采掘业共计57546人,生产原煤1849万吨,实现产值40.58亿元。生产水泥725万吨,水泥熟料639万吨,水泥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成品实现产值25.67亿元。矿业在铜川市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支撑作用显著,煤炭、水泥、水泥熟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成品产值,占全市当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收入144.03亿元的59.84%。矿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其他行业的进步和提升,为全市城镇化建设,交通运输、通讯、电力、铝业等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铜川市经济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第一,可供勘查开发的煤炭资源地有限,建新井扩大煤炭开采规模的路子难以再继续。规划期内煤炭工业的发展,对内需通过资源整合,改扩建现有井田的生产能力,走节约、集约化开采的道路,对外除进一步招商引资,改造现有井田,提升产能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可与相邻资源丰富的市县联合,争取对方

资源,扩大煤炭资源开发地。第二,就2005年煤炭矿山企业数量、规模看,铜川市煤炭矿山规模普遍很小,全市2007年生产煤矿,按国土资发[2004]208号文件规定,符合中型煤矿矿山规模(≥45万吨)以上的仅为16家,占全部煤矿的17.02%。占有查明资源储量1亿吨以上的大型井田8家,但设计年生产规模在百万吨以上的只有4家。明显制约了全市煤炭生产规模的进~步扩大。第三,水泥用石灰岩矿山偏小的现象也很突出,有待于通过资源整合,关闭和淘汰小型水泥用石灰岩矿山,建设与现代化大型水泥工业相配套的骨干水泥用石灰岩矿山,实现水泥用灰岩采掘业的跨越式发展。第四,对资源量丰富、尚未开发利用的矿产资源的开发途径及方向的研究投入不足。如油页岩、粘(铝)土矿等,探明资源量虽较大,但因开发方向不明、市场前景模糊,所以开采规模均很小。石炭二叠纪高硫煤仍有很大的资源潜力,但因精选煤与脱硫技术的研发与投入不足,制约了对这类资源开发规模的大幅度提升。第五,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欠账较多,特别是计划经济时期建设的老井田,因煤炭采掘引发的地面塌陷区、滑塌区尚未得到有效的恢复治理。其次,已停产或关闭的小煤窑、小采石场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也有待进一步加强。第六,砖瓦用粘土因粘土砖厂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因而数量虽多但开采规模总体很小。而且少数分布不合理,如分布于新区的8处砖瓦用粘土矿山,虽然对新区建设有利,但对环境影响较明显。另外,本地粘土类页岩分布广泛、煤矸石资源丰富,但对国家提昌的新型煤矸石、粘土页岩砖的发展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六、政策性建议与结论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篇2

关键词:矿产资源;矿产勘查;经济发展;可持续性

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战略重点

提到矿产资源勘查的开发,着重要说的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对于矿产资源来讲,本身的不可再生性就已经提醒人们无论是生产或者利用的时候,都要秉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那么众所周知,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战略重点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及实施都将会是重要,突出的方面。但是有些问题是用来解决的,而不是一味的避免,虽然综合情况来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具有科学性的方式方法,但是如果既要快速的进行发展又要保护资源的利用度,的确是一件矛盾而且很困难的事情,那么在矿产资源稳定性上,进行制定有利于矿产资源稳定的政策相信会相对的缓解此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问题,此外均衡发展是需要每一个个体,或是集体都要有的意识概念。与此同时加强矿产勘查有利于对新兴事物的发掘,以及加大矿产资源的利用率,是有效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其实无论采用了哪一种措施,都是在对资源,特别是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保护,那么在制定建立适合矿产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上,着重强调的是引导作用,而不是强制性的一个规矩,相信那样结果不会如出所愿,反而适得其反。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使其整个矿产资源在利用开发的方面,有一个方向性的发展。政策是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指令性,所以在很多情况之下,更具规范性。因为人们的认知水平会不断的发生变化,所以在政策制定,勘查方式,维持资源平衡等等的方面上都要有一个综合的考量,在综合因素的分析之下,做出相应判断或者是措施方法。作为基本国策的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在一定战略重点中正在慢慢一个好的态势发展着,新的理论技术,新的方式方法,新的应用效果都在进行不断的完善着。

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管理的主要任务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正以一个积极的态势发展着,要想达到更高的水平,就需要在各个方面做出努力,做出成绩,所以经济的发展应该算是所有发展的前提条件,更是所有发展内容的基础,正因如此,生产促进发展,促进经济的进步,所以在矿产资源的问题上,态度才显得那么严谨和重视。首要任务是在解决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根本任务是解决后序的经济问题,也就是整个中国是否有能量,有底气继续拼。如果真的要做出一个解释或者是定义,那就是经济是矿产资源勘察开发管理的支撑目标。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正因它的不可再生性致使很多复杂性的问题出现,在全面发展的趋势中,市场作为矿产资源的实施场所,就要进行一定意义上的建设,是矿产资源在市场的利用中完成一个优化配置的长效机制。具体到怎样进行发展中,众所周知培育矿产勘查,开发,加工一体化的经济体制,可以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水平,此外要加大整治的力度对于矿山环境,完成对环境的保护。据了解有五百多家矿山在恢复治理中,而且土地相应复垦率也不低于百分之六十。所以说好的机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问题,并且促进连带的发展。

三、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

(一)明确矿业的基础产业地位

“一马之奔,无一毛而不动,一舟之覆,无一物而不沉”在国家的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等问题上,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种态势,都有可能引起形势的变化,所以蝴蝶效应在国家发展方面尤为明显。面对矿产资源利用率大,供应率困难的情况,所以国家相关部门开展了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勘查,以及在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培育方面,正在作为主体地位,所以提高矿产资源保证程度尤为重要。时日之下矿产资源供应形势严峻,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应该明确矿业的基础产业地位,唤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给矿产资源一个基础产业的定义定位并不无道理,用一组数据来讲,其实就一目了然了。当然众所周知矿业在我国的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矿业生产总值的统计中,2001年我国矿业生产总值达到了4790亿元,这可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概念,它是一个国民经济的度量,4790亿元的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五,此外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三十都是矿业以及矿产品的加工产值,综合计算来看,矿产原产区还是相对富裕的,全国共有各类的矿山15万座,从事相关产业的人员也在2100万人,所以这在很大的程度上,缓解人们的就业问题,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重视,拓展了人们职业的发展方向。全中国13亿人口,在矿业城镇管辖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了3.1亿人,而且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城镇人口占其1亿人,所以横向的来看,矿产资源或者矿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现有的态势,都是很大的一个数据,很重的一个比率。那么如果说矿产资源是基础产业,还需要它本身的一个纵向的定义,矿产资源具有总量丰富的特点,约占百分之十二,就世界范围来讲,而且矿种相对较为齐全,有156种,第三就世界排位来看。当然像人均不足,贸易逆差等等问题还是存在的,但是全面的整体的进行考量,矿业的基础地位还是可以明确的。

(二)加强国家提供资金支持

在综合因素的考察之下,对于矿产资源的发展给予了一定重视,并且国家正在出资开展战略性的矿产资源的勘察,制定一些列符合国情的政策措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求全面的发展,并且保持可持续性,所以国家作为家长要稳定供应需求,以保障有充足的矿产资源利用,因为资金存在相应的问题,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可投资的项目较少,导致了发展出现问题,但是在国家给予了相应的资金投入后,缓解甚至解决此问题。

(三)积极培育矿产勘查的主体地位

准确来讲,矿产的勘查作为主体地位发展属于商业性质,矿产资源勘查的一定目的在于开发矿产资源,而实现取得经济利益是最终目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市场条件下,要求一定的出资额度并且有限度的进行战略性勘查,所以这一条件之下的运营主体由企业投资运作,继而属于商业性质,但是在地质勘探中,管理体制在不断进行改革,革新认识,彻底改变矿产资源供不应求的被动状态。这就需要培育拓宽矿业市场,促进企业和社会资金的有利投入,从而促使矿业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制约因素还是存在的,但是积极的趋势还是占据主导的地位,就像不断改善的矿业环境,税收的减免政策的扶持,战略性和商业性的衔接,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使发展的方向上有了一个向好的态势。(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12月,第22卷(第4期).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篇3

摘要: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规划对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和迫切的。资源型城镇应如何制订产业规划,以防随资源的枯竭而衰落,是关系区域发展乃至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产业规划,可持续发展,协调建设

abstract:Chinaresourcescityindustrialplanningofurbansustainabledevelopmentisthenecessaryandurgent.Resourcesshouldbehowtoformulateindustrytownplanning,incasewiththeexhaustionoftheresourcesanddecline,isrelatedtotheregionaldevelopmentandeventhewholecountrykeyproblemsoftheadjustmentofindustrialstructure.

Keywords:industryplanning,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coordinated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资源型城市或城镇随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由于资源种类的不同,可分为石油工业城市、矿业城市、森林工业城市等多种类型。这些城镇由于其兴起条件和背景不同,规划建设有其鲜明的个性,“点多、线长、面广”往往是资源型城市或城镇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很容易造成缺少现代化城市应有的聚集效应,在形成城市精神生活氛围和城市设施建设与合理利用方面有很一定的难度。

资源型城市在我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此类城镇应如何制订产业规划,以防随资源的枯竭而衰落,是关系区域发展乃至全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问题。

1资源型城市产业规划的必要性

资源型城市是伴随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由于资源产业与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律的作用,资源型城市必然要经历““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

目前我国的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非常严峻,主要表现为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的增长需求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的矛盾、市场化因素先天不足与发展市场经济的矛盾、以矿山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封闭与对外开放的矛盾、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矛盾、职工下岗失业增加群众生活困难与社会稳定的矛盾等。对这些城市和地区积极实施产业规划和结构调整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2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特点

资源型城市大多依资源而建,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区位条件差,因而缺乏一般城市的开放性,经济体系处于封闭状态,城市其他社会服务功能紧紧依附于主导资源产业,使得城市的自我发展能力有限。资源型城市兴起于地方资源的开采、开发,其主导产业、支柱性产业较为单一,城市的经济发展对资源产业的发展依存度较大,这必然导致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资源的开发、开采一般都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承揽,几个巨型企业的建立支撑起整个城市的经济框架,而服务业、手工业和中小企业却得不到充分发展。资源企业吸纳了城市中的大部分劳动力就业,这又导致了人力资源结构的单一,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停留在较低层次,择业范围狭窄。世界上许多资源型城市都存在这种经济结构失衡问题,高附加值生产部门的缺乏和初级加工工业众多是资源型城市的共同特性。

3资源型城市的产业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3.1政府在产业优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成长,既取决于经济资源禀赋和现有的经济条件,也取决于适宜的产业政策。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并使产业结构成长摆脱资源短缺的束缚,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难以实现的,政府的力量也很重要。应由政府来规划产业结构,实现高效益的产业结构目标,确定带动整个经济起飞的“战略产业”,并通过政府的经济计划、经济立法和经济措施,扶持“战略产业”的起飞,诱导经济按既定的目标发展。

3.2多元化的发展战略

资源型城市凭借丰富的资源可以高速度地奠定城市发展基础,并实现初期的资本积累。为了避免城市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首先要实现资源产业的有序适度开发和集约经营,促进支柱产业稳步发展。其次要适当延长资源产业的产业链,发展资源的深加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附加价值。同时鼓励其他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3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型城市所衍生的灾害与严重恶化的生态环境影响久远。长期过度和非科学开采会破坏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的原始地层结构,致使水、气循环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产生了一系列资源型城市所特有的灾害,如大面积沉陷区变形、开裂及塌陷,水系变化及水质污染,大气环境恶化及爆炸,大型露天煤矿闭坑后灾害及矿井关闭后的矿震灾害等。这些灾害发生频繁,后果严重,极大制约了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对人民生活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经济规划中要考虑废矿的填充和大气环境治理等问题,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把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

4资源型新城规划和搬迁建议

4.1资源型城市一定条件下考虑城市搬迁或环保搬迁

4.1.1城市搬迁

资源型城市在两种情况之一出现时可以考虑城市搬迁:

(1)资源枯竭,并且在原城市内找不到合适的接续产业;

(2)环境恶化,难以在短时间内治理恢复或者治理恢复成本过大。

城市搬迁需要注意的2个问题:

(1)考虑可以接受的搬迁成本。资源枯竭型城市本来财政就十分困难,国家也不可能拿出许多钱来支持搬迁,而搬迁需要巨额资金,所以轻易勿搬迁。

(2)通过化整为零,分散原城市不宜生存的居住环境,城市和职工生活基地各奔东西,背道而驰,会降低城市的消费能力和减少就业岗位,既不利于提高经济效益,也不利于提高社会效益。

4.1.2环保搬迁

资源枯竭型城市,因历史欠账多、产业布局不合理、工业严重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就业、环保和社会保障等压力集中在一起,交织成一个高难度的“问题复合体”。长期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污染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再发展已没有容量和空间,此时应考虑环保搬迁,就是通过城市环境容量和质量的改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采取相关措施,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4.2资源型新城规划建议

4.2.1产业结构影响之下的城市布局建设

城市布局与建设受到城市产业发展及城市建设政策的影响,以资源开采为主的产业结构使资源型城市布局呈现过于分散的特征,并对城市建设造成很大因难,城市布局迫切需要进一步更新和优化组合。一方面要克服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了聚集效益较差;另一方面城镇体系建设要形成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辐射力的地域中心,综合经济发展形成必要的优化组合空间。

4.2.2资源新城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建设

根据生态学家理斯提出的“生态脚印”理论,任何一个城市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城市的发展必须在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

资源开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生产和生活分区不十分明确的城市,因为在资源型城市中,工业生产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较大,工业用地在城市中若得不到合理规划,长远安排,所造成的空气、水质等方面污染必然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从而对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据此资源新城与环境之间一定保持协调建设。

4.2.3不可急速城镇化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矿产资源;经济发展;济源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58

1引言

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不可或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据统计,人类目前使用大约80%的工业生产原材料、大约70%的农业生产原料都来自于矿产资源。而作为河南省重要的矿产基地、全国最大的铅锌基地,济源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科学发展观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的发展之路也越来越顺遂。

2济源矿产的概况

济源的矿产十分丰富,目前发现的矿产就有30余种,被开发利用的也有十几种。济源矿产的分布特征是以风门口断层为界,它的南部和太行山南部的冲积平原主要产外生沉积矿产,西北部主要产内生矿产。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济源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矿产资源开发自然也就会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自从五六十年代以来,济源就凭借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五小工业闻名全省。随着改革开放,矿产资源开发更是发展至高峰。由此,济源矿产经济得到发展,矿产开发也迅速成为济源的支柱产业之一。

济源矿产主要矿产应用类别以及其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3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3.1矿产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目前,矿产资源供给人类生产生活大约90%的资源,无论我们的饮用水、农业灌溉水,还是建筑用材,抑或是工业中的冶炼、锻造等。矿产资源贯彻着我们整个生活环境。矿产资源产业可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3.2矿产资源开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

开发矿产资源能够创造产值,为国民生产总值做出一部分贡献,也是矿产资源产业劳动者获得报酬、企业获得利润以及上缴税金的来源。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的矿产业以及地质勘查能够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以上,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3矿产资源开发创造社会就业机会

开发矿产资源是一项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作,可以一次性引入大量劳动力减轻社会就业压力。就以济源为例,仅一个小小的市就有超过五千人从事矿山方面的工作,而全国更是有2000多万人跻身于矿业。

3.4矿产资源开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矿产资源开发极大地推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济源市作为矿产资源型城市,不仅仅自身率先在全省实现镇镇通高速,组组通硬化路,完成很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凭借矿产资源开发为千千万万个城市提供了更好的设施条件,使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3.5矿产资源是人类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

煤炭、钢铁、石油、天然气以及硅等矿产资源,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无处不在了。无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还是娱乐享受,我们都已经离不开了矿产资源,它几乎贯穿了我们整个生活环境。

4矿产资源开发中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提及矿产资源与经济,便会很自然地联系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矿产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我们只有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够更广更深地挖掘矿产资源的价值,最合理以及最大限度地利用它们,从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确保矿产资源开发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落实到具体应对措施。

4.1调整济源矿产产业结构,推动多种矿产经济共同发展

目前,济源市矿产开发格局是以国有企业为主,集体和个体为辅。但是我们在支持国有矿产的同时,也应积极引导个体矿产,加强对其监督指导,使其合理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多种矿产经济共同持续地发展。

4.2支持济源地质勘查工作,确保矿产经济持续发展

目前,济源市的矿产资源虽然很丰富,但是能够广泛开发利用的矿产种类相对还是较少,一些较为重要的矿产资源开发受到限制,在济源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金属矿产,例如铁矿、铜矿以及铅锌矿等。因此,只

有充分地进行地质勘查,才能够规避矿产开发中的投资风险,使济源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4.3回收矿产废物,促使矿产经济有效循环

矿产资源的回收以及再利用,不仅能够减少通过开采产生的矿产资源的消耗,减轻对环境的危害,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提升经济效益。倘若将矿产资源,比如金属等丢弃到环境中,不只会影响环境的美观和卫生,更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造成水源、空气等污染。但是,如果能够对废物进行回收,就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利益。

5结语

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依然是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的话题。也只有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前提,我们才能充分地考虑到社会、自然与经济的关系,更好地进行矿产资源的开发,更合理地调整矿产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单海平.矿产资源产业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18(12):1618.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篇5

1系统设计的原则

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且处于一定环境之中的有机整体[1]。系统构成包括有不同层次的众多要素元,这些要素元之间存在着不同性质的耦合关系,正是这种不同性质耦合关系的总体作用,决定了系统的整体性质和功能。

1)整体性。整体性原则是系统科学方法论的首要原则。它认为,世界是关系的集合体,根本不存在所谓不可分的终极单元。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立足于整体,通过部分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考察达到对象的整体把握。铀矿资源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对象,本身是一个特定的系统,整体性要表现以下特征:第一,铀矿资源本身的特征和自然生态规律。铀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矿产资源,既具有一般矿产资源的通性,如不可再生性和储量的动态变化性、分布区域性等,又具有开采提取工艺多样性、生产过程中污染性、复杂性与特殊性等特点。铀矿开采的技术含量比一般性矿产开采的技术含量要高,因此,铀矿开采企业的生产和处理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第二,循环经济理论及“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我国铀矿冶业具有矿石处理量大、“三废”产生率高、影响范围广、废物辐射潜在危害时间长、存在非放射性有害物质影响等特点。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铀矿开采必须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从而使经济发展及增长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2]。第三,可持续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来说,决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是5个———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与经济。要求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任一要素的缺失都不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总体性要求。因此,按照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要素采取层层分解的方式,追根溯源,逐步展开。

2)动态性。一切实际系统由于其内外部联系复杂的相互作用,总是处于无序与有序、平衡与非平衡的相互转化的运动变化之中,任何系统都要经历一个系统的发生、系统的维生、系统的消亡的不可逆的演化过程。也就是说,系统存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过程。铀矿资源从运行过程看主要包括矿石勘查、开采、选矿、水冶以及利用几个环节,构成铀矿产业链的复杂大系统。这几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随着每一个环节的不断深入,前一个环节构成了后一个环节的前提和基础,而矿产资源的现实可供量是由其中最薄弱环节上的生产能力和水平决定的。另一方面,后一环节对前面的环节具有很强的反作用,如果后一环节的资源利用不合理,会造成资源浪费,加重以前环节的工作强度[3]。随着技术的进步,铀矿资源生产循环利用以及外在环境的改善,系统将处于动态趋于稳定的发展过程。

2基于循环经济的铀矿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模式转型

铀矿企业的铀资源开发主要指矿石开采、选矿、水冶以及利用[4],传统铀矿业的工业体系由原生矿物资源出发,形成“矿产勘查—矿产品生产—产品消费—废物弃置”的单向运行模式,其过程见图1。循环经济要求在物质不断循环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达到“低开采、高利用和低排放”,从而使经济发展及增长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其核心要求是降低原矿物的开采量,提高矿物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矿物的处置及堆存量,强调“减量、再用和循环”。基于循环经济铀矿生产体系应是“矿产勘查—矿产资源开采—循环利用型工业—产品消费—再生矿产资源深加工—产品消费”的反馈式运行模式[5],所有的矿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利用,从而减少对矿产资源的消耗,把矿产开发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实现系统内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矿物质交换,从而产品产业链得以延长,矿物质的综合回收率大大提高。从循环经济的“减量”原则要求,我们应尽快开展这方面的综合利用研究工作,使这些资源发挥作用,同时也可以实现循环经济的“再用”原则,达到用少的投入实现高产值的附加收入的目的,使资源在开采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其过程见图2。

3基于循环经济的铀矿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要素体系

依据系统设计原则以及循环经济下铀矿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从区域空间范围内来看,系统结构维度反映了铀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重要环节,主要包括规划系统、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要素评价系统等环节和过程,见图3,而且各子系统中又包括很多更小一级的子系统,子系统与大系统之间、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与更小一级子系统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相关关系,这些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了整个系统。

1)规划系统。铀矿资源规划系统是人们在对铀矿资源开发利用前,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对矿产资源的持续需求,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及其需求控制目标,科学安排未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容方式、范围、数量,准确预测系统内外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6]。对铀矿业本身来说,对矿产资源统筹规划,加强共生矿、伴生矿和尾矿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对不同品级的矿石应合理规划,贫富兼采。

2)技术系统。通过系统运行每一个环节的科技进步,增加资源的有效性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矿产资源的开源与节流,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要大力发展资源的循环利用技术,包括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关键技术和共用技术;资源的优化利用技术,如采用先进采冶技术,如地表堆浸、原地爆破浸出、地浸和细菌浸铀等技术,从而简化工艺流程、减少生产环节、降低能耗、减少放射性对环境的污染、提高铀矿资源的回采率[7];污染的源头治理技术,生产过程中推行空气污染防治工程,主要包括矿区锅炉除尘、地面扬尘治理、矿井通风设备改造等;生态恢复技术,通过密闭密封处理,进行围挡,防止废石流失,覆盖隔离降低氡析出率和γ辐射水平;另外还应该有可再生能源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系统等。依此作为支撑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3)管理系统。铀矿业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还需要有科学的管理模式。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以可持续发展为宗旨,遵循生态学的规律,依据共生理论,使企业个体层面的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成涉及产业间和整个社会经济层面的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的循环经济模式。企业共生本质上是以共生企业各自利益为基础,依靠共生企业之间的共同利益关系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稳定而密切的组织系统,使各个企业的利益在共同利益增进中得到提高。这种共生系统既有物质上、技术上的依存关系,又有信息上、价值链上的互换和强化。对此铀矿业管理系统涉及3个层面:核心生产层、企业共生层、社会共生层。系统中铀矿企业是核心生产层,核心生产层管理系统是面向产品制造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miS),实现单个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管理,对人、财、物等要素实施有效配置和科学决策。以资源产业链为支撑,进行深加工和循环利用形成相关企业产业群,是企业共生层。企业共生层管理系统是一个基于产业的制造管理系统,必须结合集群管理、区域管理、生态工业园区管理理念,融入企业eRp管理思想,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8]。社会共生层是从社会整体循环的角度,建立配套支持和绿色循环系统,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表现为地区资金、技术、劳动力、环境容量、社会服务体系等的协调和配套,这一体系为铀矿业基于循环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宏观的自然、生态、社会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4)要素评价系统。在铀矿业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判断和测度系统的发展能力,是否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量化指标建立铀矿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如基于突变理论的改进突变评价方法[9]。铀矿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多角度去考察,现实中也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本文受资助的课题已经重点从铀矿企业内部角度进行了研究,从资源、经济、环境和智力支持4个系统构建了铀矿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资源系统包括2个基础指标层,经济系统包括3个基础指标层,环境系统包括2个基础指标层,智力支持系统包括2个基础指标层,并且每个基础指标层又包含具体评价指标层,且大都是定量指标[10]。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篇6

【关键词】绿色;绿色开采;绿色矿山;矿产资源

一、绿色开采与绿色矿山的涵义

绿色开采其真正精髓在于“绿色”,究其何为“绿色”?根据中央提出的循环经济――在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新构建经济系统,将经济开采矿山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保持经济开采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少污染,从而将经济开采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最终形成绿色矿山。因此,“绿色”就是实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满足经济开采活动的需要又保证自然环境得到有力保护。相对于粗放型的传统矿山经济开采――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绿色开采是形成“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开采技术。不可否认,我们国家现在的矿山开采的确距离绿色开采还有一段路程。我们提倡绿色开采并不是对现有的开采理论、方法以及技术的否定,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发展与创新,努力寻求一套具有更加丰富技术内涵与经济原则的绿色开采方案。鉴于此,近几年来我国很多学者提出了绿色开采理念及其技术,他们根据我国矿产开采的现状指出绿色开采是一种以资源利用最大化,环境损坏最小化为最重要的目的,并且安全、高效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矿产开采技术体系,这对建设绿色矿山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绿色矿山与环境保护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人们都是以扩大开发自然资源和无偿利用环境做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这一方面创造了人类空前巨大的物质财富和前所未有的社会文明,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因此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在倍受全球矿业界广泛关注的2006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国土资源部部长在会上首次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绿色矿业”的口号,从此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绿色矿业逐渐被世界矿业领域的业内人士所认同,并且成为我国矿产业的目标与开采原则。由此可见,建设绿色矿山的目标之一就是保护环境,使得矿山的开采逐渐与环境保护接轨最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矿产资源开发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如果不及时减少这种环境的负面影响,那么它的影响范围会不断扩大到矿区周围,造成大面积的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因此加强矿区的环境保护,不只是关系到矿山本身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全局或全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问题。一方面,应该合理选择生产技术工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减轻矿区环境负荷;另一方面,切实加强矿区环境保护工作,使因矿产资源开发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和恢复。

建设绿色矿山的主体是矿山企业,无庸置疑矿山开采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任是落在矿山企业的身上。矿山企业是我国矿业的核心组成部分,但我国12万多家矿山企业的情况却令人不甚乐观,在12万家矿山企业里虽然有大型企业,但占大流的却是那些中小型企业。虽然有国有企业但也不乏各种体制下的非公有企业,但不管是大型矿山企业还是中小型矿山企业,不管是国有还是非国有,他们的技术水平大都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且都面临着管理上、资源上等各方面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现拥有三百多座矿业城市,但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采与利用造成对矿山及其周围环境严重的破坏与污染,这不仅违背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原则,更危害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也严重制约了我国各方面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环境的保护有赖于对矿山企业的监督与考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矛盾的压力,矿业面临着时代赋予的机遇与挑战,这一切综合起来都对我国矿业提出更高更远的要求与期待,因此走绿色矿山道路迫在眉睫,也只有建设绿色矿山,才能最终促进我国绿色矿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必将成为人类科学永不停步的坚强后盾,成为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保证,对国家的发展、人民子孙后代的繁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三、绿色矿山的经济效益分析

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资源总量大,矿种比较齐全,但人均资源量少,部分资源供需失衡,而且优劣并存。据统计,我国有关矿山类企业不少于12万家,而单矿业城镇就达到300多座,矿业为我国解决的就业人口至少2100万人次,其中涉及开发的矿产包括10多种能源矿产、54种金属矿产、91种非金属矿产、3种水气矿产等158种,而这个数字也在不断增长。就经济发展需要来看,目前我国92%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以上的工业生产资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30%的工业总产值和33%的工业增加值都来自矿产资源,可见矿业对促进我国的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日前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却令人担忧。据估算,全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仅有30%~40%,低于国际水平10~20个百分点。随着矿业全球的一体化,矿产资源市场竞争激烈,我们应该抓住机遇,创造矿产资源的最大效益。绿色矿山以保护环境为基础,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注重矿产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绿色矿山首先以合理的开发方式开采矿产资源,由于矿产资源为国家所有,因此必须坚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有偿开采,这不仅可以增加我国的财政收入,也可以根据国民经济需要对矿产资源的限量定量的开采,使矿产资源的开采更加灵活也使得矿产资源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得到一定的保护;建设绿色矿山必须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从资源的开采、运输再到综合利用水平的整个矿业生产流程都坚持科学的、绿色环保和节能的理念,从通过合理的生产工艺、调整生产格局、研究开发和投入运用新技术,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避免造成浪费,统筹全局,使资源实现的效能达到最大化,而在整个过程中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产生负面的影响。绿色矿山要求我们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发展”的原则,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要努力实现从“废物排除”到“环境净化”再到“废物利用”的绿色矿山发展方向,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四、绿色矿山的可持续发展

(1)保持矿产资源的持续利用。矿山最重要的就是矿产资源,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矿产资源的持续利用为基础。而矿产资源是一种非再生性的自然资源,而其总量是有限的,所以保持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即尽可能延长其耗竭的时间。这完全依赖于矿产开采行为的合理性。(2)矿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矿山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经济效益为效益为核心,无论从维持简单生产、提高装备水平、进行工艺改造的角度,还是从矿区环保、污染物的控制与处理的角度来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只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才能为持续、稳定的生产积累必要的资金。(3)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发展的协调性。矿山发展虽然强调以本身经济发展为核心,即在资源开发过程中,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但同时又必须充分发挥资源效益和客观评价生态环境效益,使综合效益达到最佳,只有这样矿山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总之,坚持绿色开采,建设绿色矿山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需要国家多个部门的参与与相互协调,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使这项工程逐渐推进并扩大。

参考文献

[1]刘军,刘丽涵,吴海娟.关于建设绿色矿山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论述[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6,30(2):9~10

[2]黄敬军,倪嘉曾,赵永忠等.绿色矿山创建标准及考评指标研究[J].中国矿业.2008,(7):36~39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篇7

关键词: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经济因素;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5-0021-02

1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标准或指标因素依据于人们对事物或现象的理解与分析,就经济方面而言,灵活地选择指标,其科学性与否直接也会影响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结果。因此,构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因素评价体系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1反映土地的经济可持续利用思想的主要内涵

在不降低土地质量和不破坏土地资源基础上的经济发展。

1.2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立足于客观现实,建立在准确、科学的基础上,指标意义必须明确。另外,评价方法的选择也非常重要。通过选择适当的、科学的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评价,使指标数据转化为可供决策参考的结果,为土地利用合理化提供依据。

1.3综合性和系统性原则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广泛、综合、系统的范畴。在经济方面包括土地对粮食安全的保障、土地收益与分配、城镇化和城市化发展、土地市场和土地价格、矿产对经济发展的保障、矿产资源收益与分配、矿业权市场发展、矿产品贸易与矿产品价格等各个方面。因此,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经济指标体系必须体现这种综合性与系统性,各个指标之间要形成有机、有序的联系,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指标体系,来反映区域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1.4简明实用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尽量简单明了,易于理解,便于操作。用尽量少的指标反映尽量多的内容,同时便于收集和计算分析,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研究、战略规划具有实用价值。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把复杂的区域土地利用变为可以度量、计算、比较的数字、数据,以便为制定区域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及方针政策提供量化的依据。

1.5独立性原则

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不应有很强的相关性,不应出现过多的信息包含、涵盖而使指标内涵重叠。

1.6区域性原则

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不一样,指标的选取一定要体现区域特色,反映区域特征。

1.7动态性原则

区域土地利用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客观上要求编制动态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所选指标要能对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做出客观的描述和评价。指标体系还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为将来增加或改变某些单项指标提供“接口”。

2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经济领域,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矛盾,主要是资源的有限性和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经济指标体系,以是否有利于保障经济平稳、持续增长作为基本的评价标准,对土地资源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保障能力变化进行描述、评价,对可能导致经济发展不可持续的风险进行监测、预警。根据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涵、特征及评价原则,本人构建的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经济指标体系由土地对粮食安全的保障、土地收益与分配、城镇化与城市化发展、土地市场和土地价格、矿产对经济发展的保障、矿产资源收益与分配、矿业权市场发展、矿产品贸易与矿产品价格八个方面的指标构成。

2.1土地对粮食安全的保障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正是土地提供的粮食和养分,人类才能从蛮昧的远古进化到文明的今天。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生活已成为人类居住的主导潮流。城市的扩大离不开土地的征收,而土地征收则意味着农业用地的减少。而农地承担着为人类提供粮食的基础,农地尤其是耕地的缩小直接导致粮食总量的减少。因此反映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土地对粮食安全保障指标应包括以下指标:(1)耕地面积:反映耕地规模的指标。(2)耕地单产水平:反映耕地利用经济效益指标。(3)粮食自给率:反映粮食供需情况的指标。(4)人均粮食产量:反映一个地区的农业综合实力的指标。(5)农业技术的科技支撑能力:反映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指标。(6)农业装备水平:衡量农业发展水平、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指标。(7)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反映人类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以及如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指标。

2.2土地收益与分配

对土地收益与分配问题的评价,既要看土地收益的总量及其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还要兼顾分配结构的合理性以及使用支出方向的合理性。主要评价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土地收益与分配指标包括:(1)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反映政府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土地使用者,并向受让人收取的政府放弃若干年土地使用权的全部货币或其他物品及权利折合成货币的补偿的指标。(2)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反映土地稀缺原则,加大土地取得成本的指标。(3)被占土地利益相关人、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分配比例:反映土地收益在国家、农民集体、农民、用地单位等各产权主体之间的分配的指标。(4)使用支出方向:反映土地出让收益的使用方向,如:征地和拆迁补偿支出、土地开发支出、支农支出、城市建设支出和其他支出。

2.3城镇化、城市化发展

从土地因素方面来说,由于我国存在着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国情,因此,土地问题将是决定区域城镇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本质上来说,市场化是城镇化的真正内涵,土地要素市场是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建设用地的扩张,使建设用地供需矛盾越来越尖锐。因此反映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城镇化、城市化发展指标有:(1)城市生产总值:反映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一个城市为社会所提供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量的指标。(2)城市人口总量:反映一个城市人口规模的指标。(3)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反映城市人口增长快慢程度的指标。(4)城市用地规模:反映城市用地总量的指标。(5)城市用地扩张速度:反映城市用地扩张快慢程度的指标。

2.4土地市场和土地价格

土地市场也称地产市场,是以土地及其地上建筑物、附着物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市场。在我国,土地市场是指国有土地使用权单独或连同其他地上建筑物、附着物以价值形态流通过程的集合。在土地市场上,土地交易活动主要是土地出让和土地抵押。土地交易可以在某一固定场所进行,也可以不拘形式、不拘场所进行。反映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土地市场和土地价格的经济指标包括:(1)各种方式出让土地的面积:反映不同方式出让土地面积数量水平的指标。(2)单位面积的土地出让价款:反映土地出让价格的指标。

2.5矿产对经济发展的保障

矿产资源埋藏于地下或于地表,是地壳的构成部分。这一自然事实就决定了矿产资源与土地之间密不可分,要开发矿产必须使用矿产附着的土地。因此,反映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矿产对经济发展保障的指标有:(1)不同级别的储量数量及其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从规模和结构上反映区域矿产储量的基本情况的指标。(2)资源分布地区集中程度:反映矿产资源地区分布是否均匀的指标。(3)储量替代率:储量替代率是反映储量接替能力的指标,表明储量增加与储量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的指标。

2.6矿产资源收益与分配

对矿产资源收益与分配问题的评价,既要看矿产资源收益的总量及其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还要兼顾分配结构的合理性以及使用支出方向的合理性。主要评价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矿产资源收益与分配指标包括:(1)矿产资源补偿费:反映采矿权人向国家缴纳的矿产资源使用费用的指标。(2)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反映的是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向国家支付的准予使用权利的费用的指标。(3)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反映的是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取得国家出资勘查或勘查并已经探明矿产地的采矿权时向国家支付的一种补偿。(4)矿区使用费:反映的是按照固定标准征收的矿产资源使用费。(5)勘查和采矿登记费征收的数量:反映已登记的勘查和采矿费用征收情况。(6)征收标准:衡量征收尺度的指标。(7)利益相关人、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的分配比例:反映矿产收益在国家、农民集体、用地单位等各产权主体之间的分配的指标。(8)收益使用支出方向:反映利用矿产资源收益的使用方向。

2.7矿业权市场发展

对矿业权市场发展状况的评价,主要看矿业权在市场中的流转是否促进了资源、资本和技术的优化配置。主要评价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矿业权市场发展指标包括:(1)勘查投资总量与结构:从规模和构成上反映勘查投资的指标。(2)探矿权采矿权流转交易的数量和金额:从实物量和价值量上反映探矿权采矿权流转交易的指标。(3)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登记的数量和面积:反映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两证登记以及许可区域范围的指标。

2.8矿产品贸易与矿产品价格

对矿产品贸易与矿产品价格问题的评价,是评价矿产品作为商品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主要评价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矿产品贸易与矿产品价格指标包括:(1)矿产品进口量、进口额:从实物量和价值量的角度来反映矿产品进口的指标。(2)矿产品出口量、出口额:从实物量和价值量的角度来反映矿产品出口的指标。(3)矿产品价格指数:反映的是矿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相对数值。

3总结

在实际评价工作中,就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经济方面的指标选取而言,由于不同的区域资料取得的难易程度不同,以及人们所选取的评价方法不同,因此实际指标有可能出现一些出入,但只要评价结果和实际情况一致,就可以认可。

参考文献

[1]陈百明.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与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2,(3).

[2]曾毅.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国土资源导刊,2005,(5).

[3]王东升,聂华.区域土地资源可持利用评价指标探讨[J].甘肃农业,2007,(4).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篇8

关键词: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划体系;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13)04—042—05

一、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的现状分析

1.对矿严资源规划理论的简单回顾

矿产资源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的矿产资源进行合理勘探开发和保护的总体部署。它通过地质学、区域经济学和资源环境学的综合运用,对一定区域内矿产资源禀赋、勘探开发现状、开发利用条件和矿产资源供求形势进行系统评价,分析区域内矿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关系,研究特定区域内矿产资源不同时期勘探开发目标与资源保护措施,通过对开采区、限制区和禁止区的严格划分,确定矿业结构调整方向和资源利用方式,制定矿业和相关产业的组织政策,从而保障矿产资源的集约开采和持续利用,并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对整个国土资源的战略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大规模地落实矿产资源规划工作,我国的矿产资源规划理论也在实践中不断更新与发展。其中,矿产资源经济区划理论主张,应分别比对生产力和生产力布局的主客观条件、地区经济的自然地理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条件来确定资源经济区划,并实现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的广泛结合和地区间的优势互补,这是以省级为代表的地方矿产资源规划制定的重要理论依据;而矿产资源配置与价格规律作为矿产资源规划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资源“影子价格”的分析把握,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去改善资源配置的扭曲状态。鉴于世界范围内气候危机和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融合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理论中,同时亦成为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理论的前沿创新指导理念。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对于矿产资源规划的理论意义在于,它着重强调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对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具体表现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矿产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使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率低于可再生资源的再生率。通过不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相协调;在资源开发利用观方面达到不可再生资源系统规划与跨期优化配置相统一。

2.我国矿产资源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2001年4月国务院批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以及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各省级矿产资源总体展开的规划审批工作的陆续展开,标志着我国矿产资源管理规划方面从无序混乱到有规则可依,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的初步建立。自此,我国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领域有了明确的管理和指导,从而完善了国家在该领域的宏观调控职能,全国和地方的矿产资源规划从编制到实施过程逐渐具有规范性和政策导向性,与矿产资源规划的相关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低碳经济的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全球范围内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突出矛盾,特别是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时期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国内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实施的陆续开展,致使我国的矿产资源在需求、开发与利用方面势必承担着更多的压力。鉴于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日益紧张,我国的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与管理部署工作的形势将异常严峻,而我国目前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缺乏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领域的专项立法。有学者提出矿产资源规划是一种行政规划,并指出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的不完善和规划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将政府行为纳入到“权力(利)——行为——责任”的法律对权力(利)控制的约束模式下。这使得在矿产资源规划立法缺位的情形下,相关部门的规划工作缺乏逻辑性与程序性,特别是缺乏法律强制力的根本支撑。尽管我国《矿产资源法》和《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的相关条文对矿产资源规划的相关事宜和权限有明文规定,但由于法律条文内容简单抽象,缺乏详细的量化标准,在矿产资源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因自由裁量而产生法律效果的明显差异。

(2)在矿产资源的规划方式和具体制度安排上,仍然存在着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指令性计划的影响,特别是从一些地方各级矿产资源规划编制的思路上看,部分规划未能体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一些资源规划未能统筹好特定区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未能在规划中通过协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代际冲突以探寻区域内资源的跨期配置机制,而是直接指导和干涉特定区域矿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并对其各规划期内的产量和产值指标作了具体安排,这就造成了某些区域矿产资源供求结构的扭曲。在规划思路和具体措施方面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体制的束缚,矿产资源规划工作与国际国内的资源形势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现状严重脱节,资源规划的跨期意识薄弱。

(3)矿产资源规划的具体实施层面缺乏有效的配套制度予以支撑。首先是基层(市、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矿产资源规划工作在机构、经费和人员方面不到位,基层规划工作开展的不力严重制约着上级规划工作的贯彻落实。其次是缺乏矿产资源规划实施的监督制度,这必然导致规划工作的低效和政府机构因权力缺乏制约而诱发的腐败现象。最后是矿产资源规划技术层面的滞后,特别是基层规划部门和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地区的管理规划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相对落后,技术设备陈旧,信息处理与更新量不足,与矿政管理工作的其它信息系统缺乏衔接,操作性不强。

二、矿产资源规划方面的国际经验

美国的矿产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位。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下引发的高能耗、高消费、高排放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致使美国政府日益认识到保护本国环境与资源的重要战略意义。美国在国内市场上对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加以各种法律和政策层面的限制,对从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企业提出了苛刻的环保要求。例如,美国在矿业生产的环境保护方面有着严格的制度,矿产资源开采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评估要经过4—5年的调查论证。矿产开发前,矿业企业要向政府支付用于日后矿山闭坑后进行复垦工作的“复垦保证金”,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由政府严格监督。相比在国内矿产资源市场上的“韬光养晦”,在国际矿产资源市场上美国可谓“锋芒毕露”。美国运用其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充足的资金优势,通过鼓励对外贸易与合作,充分利用外国资源并进行国际资源投资。不论是国内储量小、质量差的矿产资源品种,还是国内有一定储量的战略资源,美国均从外国大量进口。美国的实践充分体现出其矿产资源规划的长期思路,即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本国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

日本虽然是一个经济强国,但其资源禀赋,尤其是矿产资源存量十分贫乏。日本主要通过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本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长期规划。在节能减排方面,日本于1979年颁布《关于合理使用能源的法令》,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对重点能耗企业施行企业专员向政府年度汇报制度,并就其节能整改意见做出计划;就居民生活和消费领域在技术环节设定了一系列节能标准。例如汽车燃料的燃烧率要提高22.8%,住宅冷暖空调的耗电量要减少20%等。另外,政府就节能减排的开展予以财政和金融方面的大力支持,通过财政拨款、税收减免等财政优惠和低利率、贷款担保等金融优惠支持企业节能设备的研发和技术推广;政府通过宣传和舆论在国民社会生活中营造低碳环保文化和节能减排氛围,并最终影响本国国民的生产和消费观念。在循环经济方面,日本政府通过立法强制企业回收废旧产品并促进其再利用,并建立生产企业、销售商、地方政府和消费者废弃产品回收和循环利用的链条,同时在产品回收过程中明确四者各自的责任。由此可见,日本政府通过完善细化的立法以支撑本国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而这两项战略措施充分体现出日本在矿产资源规划领域的资源可持续利用观。

与美日两国在矿产资源规划具体实践方面所不同的是,德国政府大力鼓励可再生资源和可替代能源的发展,并确定新能源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实现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在全国总发电量的比重提高到50%。在政府大力投资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同时,在制度设计上也为可再生能源的迅速推广提供支持。可再生能源配额机制(RenewableportfolioStandard,RpS)在德国的出现,保证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国内的市场份额,通过在电力市场中的政府规制行为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国民生产生活中的比重。如果说美日两国从正面角度采取各种机制设计对本国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战略规划,那么德国则是从侧面角度,通过寻求可再生资源与可替代能源的开发利用,突出了矿产资源之于该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意义。尽管角度不同,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各异,三国的具体实践的确为完善我国矿产资源规划体系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三、完善我国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的具体措施

1.加强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的立法,为规划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我国矿产资源规划无法有效地承担科学、合理安排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本原因在于有关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法规缺位,致使有关部门在矿产资源规划过程中出现行为的随意性与自由裁量性。从现实问题出发,实现矿产资源规划的法治化,则矿产资源规划法的出台势在必行。新法应与《矿产资源法》建立密切联系,将散见于我国现行有关矿产资源规划的法律条文和规章制度集中在专项立法中,并结合我国近些年来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实践经验,在立法的具体环节与细微操作层面进行查缺补漏。应当强调的是,要实现矿产资源规划的程序法治,就意味着要将矿产资源规划制定程序中所包含的拟定、确定与公布程序所涉及的各项步骤用清晰的条文呈现在专项立法中,而迄今为止,这是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立法的一处空白。从法理学层面而言,程序的公正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实体的公正,规划要取得公平、公正、合理、科学的结果必须以正当的程序设计为前提,以保证最低限度的公正。为此,应当着手建立矿产资源规划的信息公开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以从民主法治的理念要求实现矿产资源规划工作中政府与民间的良性互动。

2.统筹协调矿产资源规划部门的职能安排

在矿产资源规划的具体实施细节方面,应当统筹协调矿产资源规划领域相关部门的职能安排,切实树立国土资源部的一元主管权威,彻底根除以往矿产资源规划工作中若干政府职能部门互相推诿、权责模糊的弊病,从而实现矿产资源规划工作中的权力制衡与权责明确。应当建立“中央——地方”纵向一体化的矿产资源规划的权力体系。矿产资源规划的具体工作主要应由国土资源部承担,并直接对国务院负责;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矿产资源规划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具体协调工作;财政部主要为矿产资源规划工作提供财力和物力方面的支持和保障。而各级地方发改委、国土资源部门与财政部应按上述权力划分在矿产资源规划工作中发挥相应职能,并分别对上级部门负责。

3.要充分协调矿产资源规划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与政策实施之间的关系

美、日、德三国的具体实践告诉我们,矿产资源的规划工作不能“就规划论规划”,要用国家发展战略和具体政策带动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落实开展,从而为资源规划工作提供新模式、新思路。美国的全球开发与海外资源战略为我国矿产资源长期规划提供了一条“以空间换时间”的路径,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是实现矿产资源横向可持续开发的重要途径;日本模式启示我们要将矿产资源的规划与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以及开展节能减排等重要国家战略与政策紧密结合,充分挖掘本国的社会经济系统内矿产资源纵向跨期配置的内在动力;德国的实践则启发我国应在矿产资源规划中发挥制度设计的替代与互补效应,即在矿产资源规划的设计与实施中,要将眼光投向与其密切相关的可再生资源领域,充分发挥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建立两种资源并行规划的互动机制。此外,还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间的关系。鉴于自然环境要素的不可逆性与矿产资源的可耗竭性,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应当建立环境要素适度内化机制,在矿产资源的开采、消费与处置过程中应着重考量资源开发的环境成本,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当遵循“资源——环境”的双向约束关系。

4.应将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未来我国矿产资源规划工作的重点

21世纪是海洋经济发展的新时代,浩瀚的海洋为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富饶的资源和能源。由于当今人类面临着日益严峻的陆地资源与能源危机,越来越多的国家都把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与能源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我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管辖权,这意味着我国在拥有面积辽阔的海洋的同时,享有在海洋国土面积内丰富的资源开发利用权益。然而,近几年来我国东海与南海领域的持续性地受到来自日本、菲律宾等国家的严重侵犯,这不仅深刻危及到我国的国家与领海安全,更深层地意味着我国的海洋资源正面临遭受临海国家蚕食与掠夺的危险——这实则是对我国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空间的挤占。面对国家战略安全受到日益严重的挑衅和威胁,同志在“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应当承认的是,海洋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应有之义。海洋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规划,首先,应当完善海洋矿产资源价值的评估工作,即资源采掘、资源发现、资源勘探补偿、资源耗竭的补偿,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的补偿五个价值内容进行详细测定与评估。只有在对海洋矿产资源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才能对其开发利用进行有效地规划。其次,在对包括海洋矿产资源在内的所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战略上,应当本着“沿海优先于陆地,远海优先于近海”的原则。即受到经济成本、科学技术和国家战略利益等因素的具体约束,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顺序方面,在陆地与沿海资源同时能够开发利用的前提条件下,应先考虑开发利用沿海资源;在近海与远海资源同时能够开发利用的前提条件下,应先考虑开发利用远海资源。这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战略意义在于,一旦出现全球或区域内的资源危机或争端冲突,我国能够有效减少近海与陆地的资源安全受到外部环境的威胁。此外,还应在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过程中,积极通过资金技术投入,深入挖掘可替代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以更好地对不可替代资源进行节约与保护。通过构建并实施我国矿产资源技术创新战略,切实解决我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技术瓶颈问题,不断完善陆地矿产资源开发中的深层勘探技术与海洋矿产资源开发中的深海探测技术。最后,应当着重提出的是,应当处理好争议海域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工作。作为就我国争议海域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一项基本原则,“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已经开启了我国东海与南海争议海域资源开发的新模式。然而,在当前我国争议海域局势日趋紧张的状况下,我们一方面要与相关国家通过和平谈判与友好磋商的方式,积极促进争议海域共同开发区的完善;另一方面,亦要通过加强国防军备力量和资源开采技术水平,有力确保争议海域内资源开发保障系统的建立。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篇9

在当代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的制度价值主要体现为法的目的价值体系,对秩序的维护是首要的价值体系,显现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所追求的社会目的和法律创制实施的宗旨。资源枯竭型城市出现的产业、社会、生态等种种问题其根源在于资源无序开发行为,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的首要价值也在于树立资源开发与保护、节约与综合利用、转型与发展的秩序。秩序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现象。美国法理学家博登海默认为,秩序意指在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因此,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是秩序的具体特征。社会秩序表示在社会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系的稳定性、进程的连续性、行为的规则性以及财产和心理的安全性。具体来看,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的秩序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资源开发与保护秩序

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确立开发秩序约束机制、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就开发秩序约束机制而言,重在通过立法规范在资源枯竭型城市发生的各种开发利用行为,使之朝着绿色发展方向前进。其着力点主要在于,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准入和分区管理制度,调控引导开发时序和强度,建立资源开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协调评价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控制森林资源采伐强度,从而促进资源开发和城市发展相协调。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而言,重在将环境成本内化,通过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科学制定资源性产品成本财务核算办法,把矿业权取得、资源开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安全生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费用列入资源性产品成本构成。就资源开发补偿机制而言,重在坚持污染者付费原则,监督资源开发主体承担资源补偿、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将企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成本内部化。

(二)节约与综合利用秩序

节约与综合利用秩序强调按照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要求引导和促进资源开发利用行为。首先,需要提高矿产资源采选回收水平。严格实施矿产资源采选回收率准入管理,从严制定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等新建矿山、油田准入标准,并对生产矿山、油田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引导资源开采企业使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切实提高矿产资源采选回收水平。充分利用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重点加强有色金属、贵金属、稀有稀散元素矿产等共伴生矿产采选回收。其次,强化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先进适用的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和冶炼废渣等综合利用工艺技术。在资源开发同时,以煤矸石、尾矿等产生量多、利用潜力大的矿山废弃物为重点,配套建设综合利用项目,努力做到边产生、边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综合利用产业,积极消纳遗存废弃物。

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篇10

关键词:矿业环境;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的焦点集中在环境与发展上,正确解读我国的经济与发展形势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十分重要。为了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要突破“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深入解决环境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推动环境的跨越式发展。

矿产资源是一种对人类有重要作用的资源,矿产资源经过地质成矿作用,把埋藏在地下以及出露于地表的有利用价值的矿物利用到工业中,从而创造工业利用价值。矿产资源是现代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物质资源,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它的储量有限。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必不可少会产生环境问题。矿产的生产过程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会对环境产生扰动和污染。对于矿业环境问题与解决分析的研究,有利于环境问题的防治,以及矿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一、采矿业环境问题的概念

采矿业环境问题是指矿业活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以及矿业安全卫生问题。矿业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大气、水、土壤的污染,矿业环境破坏主要指采空区的地面塌陷以及崩塌、滑坡、山体断裂、泥石流等造成的土地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矿震、大自然中水平衡的破坏、海水的入侵等现象[1]。矿业环境安全卫生问题指的是矿业矿业生产活动中对生产与生产作业人员的影响以及危害。

表1“十一五”期间工业污染物的排放状况

从上表中可得出随着我国生产总值的不断增加工业中的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为了防止矿产资源的严重短缺,矿业环境问题的保护也治理显得尤为重要。矿业环境污染问题广义是指环境污染因素进入环境与人为扰动,致使环境改变、环境质量恶化从而对整个人类以及其它生物产生危害。矿业活动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对自然界的水体、大气以及土壤造成了污染。具体体现在:采矿业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炮烟、矿尘与冶炼炉中产生的烟气对大气所造成的污染[2];带有大量重金属离子、固体微细粒以及残余的化学药剂所产生的工业废水与矿坑废水排放于地表,经过水系渗透后对地表水以及地下水造成的水体污染;采矿业中产生的煤矸石、炉渣、废石等堆放在地表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采矿业发展十分迅速,年采矿石量达到60亿吨,但伴随着采矿业所产生的的生态破坏也与时俱增。许多地去的地下水为下降,水质恶化,酸雨现象严重[3]。据统计,我国矿区的固土废弃物堆放达70亿吨,直接侵占、破坏土地达1.7-2.3万平方公里。采矿业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尤其是在地下开采中。尽管现代开采业的安全技术提高了,但也会经常事故。在采矿业中保障矿工安全的关键就是矿井通风,通风不畅会到导致矿工发生矽肺病。在矿井中,瓦斯的积累会发生爆炸,造成人员的伤亡。矿井中的通风系统是通过强力排风扇完成的,从而达到矿井内内达道负压,新鲜空气便会顺着其他管道输入矿井,达到良好的空气循环。

二、解决对策分析

1、强化采矿业环境问题的立法与监督管理机制

实现环境保护与环境问题防治的根本保障就是严格的法律制度和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矿业环境问题具有鲜明的特点,涉及到了环境工程学、环境安全卫生学,包括环境污染问题、环境岩土工程问题以及环境安全卫生问题。因此,针对采矿业环境问题必须进行专项立法,建立起适合我国采矿业环境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法律体系和监督管理机制,使我国的矿业与国际矿业接轨。建立并且实行严格的矿山环境保护制度,从源头上避免或减少矿山环境破坏和污染。矿产资源的开发必须依据法律提交相关开发利用方案、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在矿山环境保护设施和主体工程上要严格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4]。新建矿山或办理采矿许可证时,必须提交矿山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方案,对于那些不符合标准的企业应不给于批准。对于正在生产中矿山企业要实行严格的监督,杜绝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环境保护的现象。

2、采矿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

表22005-2009年我国县以及县以上工业污染治理状况

如上表所示2005-2009年间随着可持续发展zl。采矿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需要矿产资源、矿业经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人为的管理监督是其关键。在我国矿业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矿产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状况、矿业的科技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矿产资源是采矿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的平衡是采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我国是矿业大国,目前矿产资源紧缺任然是主要的矛盾。高强度的开发矿产资源仍然会带来很大的矛盾。矿山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要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战略目标,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科技创新相结合[5]。保护矿山环境与加强矿山环境的综合治理,有利于改善矿山地区人民的生活环境,从而推进矿产资源的开发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武、吴爱祥;中南大学.《矿业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2]刘芳;吉首大学,商学院.《湘西州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3]郑丽、李玉、王月悦;吉林大学商学院.《矿业企业环境保护内部控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