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十篇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十篇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2:57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篇1

【关键词】德育教育;初中;音乐教学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世界各族人民都是“伴歌而生”的民族。我国的传统音乐,尤其是各少数民族音乐往往与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和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密不可分。从远古时起,中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就有了《采茶歌》、《洗衣歌》、《采薇曲》等歌曲,甚至在行军打仗时也有了《兰陵王入阵曲》之类的战斗歌曲。中国古时便有“闻弦歌而知雅意”的说法,意为音乐能够沟通人的心灵。这也说明音乐具有教化作用,可使闻“弦歌”者受到来自乐与歌的美与德之教育。

一、音乐与德育教育的契合

1.音乐通过审美实现教育。众所周知,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教化人的心灵,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音乐带给人以美感,其教育功能是通过创造美、给予人审美体验而实现。音乐给予的审美体验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人们对于音乐中的爱与美之体验也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人类历史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就是从小受到了音乐爱与美之熏陶,接受了音乐无形中的启蒙教育,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一生。我国著名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就有这样的人生历程。冼星海幼时在位于珠江海堤的下环街外祖父家度过,每当夜幕降临,海风把纤细委婉的《船娘曲》、粗犷低回的《昼民谣》和海边渔娘们的海歌吹上岸边,迷人的水乡音调让年幼的冼星海深深着迷,缠着外祖父问这些都是什么歌。外祖父见外孙如此喜爱渔歌,就拿出竹箫吹出逼真的螺号声。年幼的冼星海边听边鼓着嘴模仿,外祖父于是开始教他吹箫,从此冼星海开始了他终其一生的音乐生涯。2.音乐与德育教育天然的联系。美育与德育是共生共存、相伴相随的人类精神层面的高尚教育,音乐带给人审美教育的同时也给人以道德教化。作为创作者有感而发的心灵之声,音乐是超越语言的符号与旋律的艺术,其带给人类的共鸣经常在一些极端的环境中起着鼓舞人心、振奋士气的作用。奥地利著名音乐家海顿在战火中奏出的《国歌》就在当时给了最后抵抗的战士以最强的支持。1809年5月,拿破仑的军队已经逼近了维也纳,炮声将原本喧嚣的街道变得空无一人,只有奥地利的士兵正在准备最后的巷战。就在轰隆的炮声中,一座宅院内传出了钢琴演奏的奥地利国歌,庄严的曲调使准备拼杀的士兵备感振奋。演奏者正是该曲的作者、音乐家海顿,即使炮弹已经落入了自家宅院,海顿也毫不理会,而此时的他已经77岁高龄,且身患重病。

二、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举措

1.采用对比教学手法。对比教学的一大优势在于能够迅速明确对比双方的主要特点,通过强烈的冲突使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参与对比的作品之间的差异甚至是矛盾之处。例如将《命运交响曲》和《二泉映月》进行对比教学,雄壮、激昂的管弦乐轰然奏响与二胡独自演绎出凄婉、低旋、如泣如诉的清冷曲调可以立时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在这种过程中得到的心灵震撼远比单独欣赏其中一首强烈百倍。教师可以顺势启发学生探究二者的相似与差异:相似在于两首乐曲创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贝多芬的失聪和华彦钧的失明;差异在于创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情绪——一个是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的呐喊,而另一个则是将内心的凄苦透过琴弦发出叹息。而在学唱《茉莉花》这首歌时,除了按照教材规定的内容教学生唱了经典版本的《茉莉花》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域不同版本《茉莉花》的曲调。比如江南版的《茉莉花》与河北地区民歌版的《茉莉花》。学生在欣赏了两种不同的《茉莉花》后立即发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江南水乡人性格中的柔婉也融入了歌曲之中,而河北广袤平原上刚毅果决的人民性格也使《茉莉花》带上了爽利干脆的旋律特点。不仅如此,现代流行音乐《亲亲茉莉花》和《送给妈妈的茉莉花》两首歌曲则让学生感受到了老歌新唱的独特韵味,虽然现代管弦乐与传统丝竹之声差别巨大,但其中主旋律却有异曲同工的联系,学生欣赏了这些既传统又现代的歌曲后立即发现了其中的奥妙——民歌是音乐创作的源头。2.增加音乐的背景与创作者的介绍。音乐都是由音乐家在不同背景下创作所得,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离不开对音乐背景与音乐家生平的介绍,通过普及音乐背景知识和音乐家生平轶事,学生可以更好理解音乐的内涵,进而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接受审美与德育教育。

三、结束语

德育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强调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而音乐天然具有的教化作用中最主要的就是对美与德的教育,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仅是音乐教学固有的优势,也是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提升与进步的契机。

作者:王立英单位:吉林省长春市综合实验中学音乐组

参考文献:

[1]赵露.试论音乐教育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7(14):11.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篇2

一、利用爱国题材的歌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有针对性地施教,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要选择思想性、艺术性、品位较高的歌曲作品。例如《铁蹄下的歌女》、《嘉陵江上》、《黄水谣》、《松花江上》这类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使学生更深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近代历史及其伟大精神的内涵;《我爱你,中国》、《祖国颂》、《保卫黄河》、《长江之歌》、《歌唱祖国》、《祖国慈祥的母亲》、《我的祖国》、《在希望的田野上》、《党啊,亲爱的妈妈》这类作品,主题明确,深情地倾诉着中华儿女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理解歌词表达的思想内涵,通过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思想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产生心灵的震颤。之后,再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唱以及听赏磁带和VCD画面的展示,用音乐语言激发学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升华对祖国爱的高度,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利用军旅歌曲激励学生勤奋读书,立志报国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阅历、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的差异,一般列队歌(进行曲体裁)容易调动他们的感受力,特别是近些年比较流行的军旅歌曲。如《当兵的人》、《东西南北兵》、《当兵干什么》、《一、二、三、四歌》、《军营小唱》、《十八岁》等一大批优秀军旅歌曲备受他们的青睐。加之军营生活对每个高中生而言,都充满了神奇的诱惑力,通过军训和国防教育最能激发他们崇高的思想认识。因此,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一系列军人生活题材的歌曲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以增强他们求知的欲望和报国的志向。

三、利用优秀的民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深情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地方文化。热爱家乡的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思想感情的重要体现。对音乐教育而言,进行不同地方民歌教学,也是加强民族音乐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措施。因此在教学中为达到对学生施教的目的,提高学生认识的广度,达到精讲精学的效果,选歌时应尽可能选择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歌进行施教。如《茉莉花》、《牡丹江》、《牧歌》、《嘎达梅林》、《玛依拉》、《辽阔的草原》、《阿里山的姑娘》、《信天游》、《一杯酒》这类作品,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学生虽略知一二,但通过歌曲教学、音乐语言的刻画,于无形中使学生对各民族的风土人情、语言特点、社会发展有了本质的认识,唤起了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从而激发了他们产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情感。

四、用高尚的音乐启迪学生的道德情操

音乐感知植根于人类的本性之中,只有通过对音乐情感的体验,才能使这种感知能力得到健康发展。教学中如何选择高雅、健康、有艺术品位,又能使学生乐于接受的音乐作品至关重要。如《叫我如何不想她》、《我住长江头》、《那就是我》、《高天上流云》、《常回家看看》、《母亲》这类作品,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艺术性,充满了人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这类歌曲的教学能使学生的内心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会对道德行为的形成产生一种有选择而又有推动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感受音乐本身的美。针对一些音乐素养比较高的学生,教师也可选择一些外国的作品,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比捷的《卡门序曲》,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以及肖邦、施特劳斯、柴科夫斯基等音乐家的经典作品,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层次和鉴赏力,从而起到情感的体验作用。通过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与形象,对学生动之以情,感知以形,晓之以理。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篇3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方法

现阶段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以及缺乏专业师资的影响,我们很多学生、老师、家长,甚至有些学校领导,把音乐教学当成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致使我们的音乐课在很多学校开展不起来,这种现象尤其在农村学校表现得更为突出。试问:正常的音乐教学都开展不起来,何谈德育渗透?音乐教学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完美艺术手法和艺术形象的感染,树立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我们的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那么,如何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我经过多年在职教中心一线工作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确定德育教育的目标

由于音乐学科本身具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思想比较广泛的特性,且它的教学包含着我们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使得我们的德育教育不能像思想品德课那样有一个明确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我们音乐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我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德育教育的内容,以使我们的学生在音乐知识学习和提高的过程中道德品质得到升华,使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在音乐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

二、在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德育渗透

职教音乐教学的环节最主要的包含音乐欣赏和基础音乐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可以分环节进行德育渗透,使得我们的德育渗透始终贯穿于我们整个音乐的教育之中。在音乐欣赏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欣赏好的音乐作品的,从而使学生对我们祖国美丽的山川河流、传奇故事、英雄事迹以及爱国情怀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从内心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比如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苏武牧羊》这首历史歌曲时,就可以利用这首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歌曲中所涉及的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由于这首歌曲创作于民国初年,当时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广大的爱国人士都站起来抵抗外国的侵略,抛头颅、洒热血,这就包含了一种爱国情怀。这首歌曲所讲的故事,也是苏武爱国形式的一种表现,学生通过欣赏以及心灵深处的触动,加深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实现了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次,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音乐教材中的每一节内容都涉及到不同的德育教育内容,我们必须将这两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利用这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创新思维,以达到德育教育的升华。这不仅是培养具有高水品的专业音乐人才的基础,也是人才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的基础。

三、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篇4

1.渗透品德教育要有艺术性受教育期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叛逆思想比较重,教师如果不注意方法,不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进行正确的德育教育,勤于思考、讲究方法,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和途径,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的教育效果。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课堂中渗透品德教育要委婉,要具有艺术性,这样才能实现品德教育的效果。

2.渗透品德教育的直接方式是谈话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有效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谈话是最基本、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谈话运用的比较多,现在的钢琴课和声乐课中,教师都要指出学生完成作业中的不足,并要对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赞扬,指出优秀作品的表现手法以及点睛之处,让其他学生也能更好的完成钢琴作品和声乐作品。施教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是波动的,和老师配合默契,情绪较高或素质底蕴扎实的学生,完成的作业相对来说比较好;而思想被动素质比较不稳定的学生对作业具有抵触情绪,那么完成作业就会差些,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去和这些被动情绪较大的学生进行交谈,给他们进行品德教育,从他们的内心开始,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事,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端正学习态度,从思想上找出他们不想学习的根源,最终让这些学生乐于接受批评,并心甘情愿的完成音乐作业。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在点评和讲解作品时,学生就会乐于接受和理解,这样不知不觉中,既让学生学到了音乐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品德情操。

3.渗透品德教育需注重德育的基本品质音乐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首先要注重音乐教师素质的提高,品德教育从教师的基本品质开始,循序渐进,根据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将诚实、责任、自律、奉献、同情、尊重、坚韧等基本品质融入教学之中,这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能够起到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根据不同的音乐内容,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教育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具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关心同学、尊重师长、具有善良的同情心等等。

4.渗透品德教育的前提是拓展教师课程资源从思想政治和德育的内容来看,品德教育和音乐教育的可联系性非常强,音乐教育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古今中外,历史地理等都有所涉及,这就对音乐教师的知识视野要求较高。在分析一个音乐作品时,不仅要懂得音乐的旋律、内容,还要对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创作背景等,甚至还要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政治意义。贝多芬的《命运》描写了作者与命运做斗争的坚强意志;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是鼓舞波兰人民的的斗志而创作的。如果教师的知识面比较广,在讲解音乐的同时就会顺其自然的讲解一下作品的意义和作者的生平等,把德育自然而然的寓于其中,学生不仅学到了音乐知识也得到了品德教育。

5.渗透品德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功能有目共睹,但是品德教育如何才能在音乐教育中更好的体现,怎样才能产生有效的德育效果是音乐教师以及其他学科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阅读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中学生的思维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推荐学生多读书。多读好书,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心里素质,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二、结语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篇5

音乐是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信念上的崇高追求。首先从状态上来看,音乐是一种道德的三维存在,这三维即是行为、观念和形态。一些音乐观念、审美意识、音乐行为、乐音运动形态、乐器形态等即是音乐行为、意识和形态上的三维存在。其次从历程上来看,音乐是一种道德的历史存在。音乐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量,旋律、节奏、和声、速度和力度、曲式结构、音色、调式调性等都包含着不同的意蕴,音乐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自身文化的发展过程。最后从内构上来看,音乐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这是和德性相对应的。音乐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而后再从理性回到感性的过程,美学家认为,感性和理性的相统一即是美,我们感受到的音乐之美就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结果。音乐的产生和人的多种需要构成了价值关系,人的需要推动了音乐的产生和发展,音乐的逐步完善又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要,音乐适合了人,人必然选择音乐。

二、音乐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音乐教育与品德教育是相通的,音乐教育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中进行品德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音乐教育中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渗透品德教育要有艺术性

受教育期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叛逆思想比较重,教师如果不注意方法,不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进行正确的德育教育,勤于思考、讲究方法,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和途径,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的教育效果。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课堂中渗透品德教育要委婉,要具有艺术性,这样才能实现品德教育的效果。

(二)渗透品德教育的直接方式是谈话

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有效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谈话是最基本、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谈话运用的比较多,现在的钢琴课和声乐课中,教师都要指出学生完成作业中的不足,并要对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赞扬,指出优秀作品的表现手法以及点睛之处,让其他学生也能更好的完成钢琴作品和声乐作品。施教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是波动的,和老师配合默契,情绪较高或素质底蕴扎实的学生,完成的作业相对来说比较好;而思想被动素质比较不稳定的学生对作业具有抵触情绪,那么完成作业就会差些,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去和这些被动情绪较大的学生进行交谈,给他们进行品德教育,从他们的内心开始,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事,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端正学习态度,从思想上找出他们不想学习的根源,最终让这些学生乐于接受批评,并心甘情愿的完成音乐作业。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在点评和讲解作品时,学生就会乐于接受和理解,这样不知不觉中,既让学生学到了音乐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品德情操。

(三)渗透品德教育需注重德育的基本品质

音乐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首先要注重音乐教师素质的提高,品德教育从教师的基本品质开始,循序渐进,根据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将诚实、责任、自律、奉献、同情、尊重、坚韧等基本品质融入教学之中,这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能够起到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根据不同的音乐内容,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教育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具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关心同学、尊重师长、具有善良的同情心等等。

(四)渗透品德教育的前提是拓展教师课程资源

从思想政治和德育的内容来看,品德教育和音乐教育的可联系性非常强,音乐教育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古今中外,历史地理等都有所涉及,这就对音乐教师的知识视野要求较高。在分析一个音乐作品时,不仅要懂得音乐的旋律、内容,还要对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创作背景等,甚至还要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政治意义。贝多芬的《命运》描写了作者与命运做斗争的坚强意志;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是鼓舞波兰人民的的斗志而创作的。如果教师的知识面比较广,在讲解音乐的同时就会顺其自然的讲解一下作品的意义和作者的生平等,把德育自然而然的寓于其中,学生不仅学到了音乐知识也得到了品德教育。

(五)渗透品德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功能有目共睹,但是品德教育如何才能在音乐教育中更好的体现,怎样才能产生有效的德育效果是音乐教师以及其他学科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阅读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中学生的思维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推荐学生多读书。多读好书,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心里素质,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三、结语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篇6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德育教育;学生;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236-02

“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第一要件”,可见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音乐不但能益智,而且能以美辅德,是德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中”。在音乐教学中要渗透德育,要依靠音乐本身的优势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震撼学生,使其心灵萌发美的种子。如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德育渗透的时机

在音乐教学中导入教学是音乐教学的序曲,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导入新课的任务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新课的题材和意境中去,作为课前的思想和情绪上的准备,为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基础。教师的导言要传情,“情动而言行”,“情信则辞巧”。教学中抓住导入教学这一德育渗透时机,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富余激情的方法创设一种音乐情境,从而感染学生,使学生动之以情。音乐学科是融艺术性、情感性为一体的综合万象学科,它是人情感体验最好的载体。在教学中抓住“情感”这一德育渗透点,迸发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其从自然、本能的的思想中解放出来,进入高尚、纯洁的精神境界中。课堂上我曾这样尝试:采用对比讨论的方法,播放了两首不同情感的乐曲:《金色的秋天》和《扬鞭催马运粮忙》,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体验不同的情绪变化,同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两幅图片,一幅是秋风萧瑟、万木凋零的画面,一幅是麦浪滚滚、热火朝天收割场景。当忧郁深沉的小提琴曲与画面将学生情绪带入沉思时。学生聆听着、体验着、感悟着,思索着不同的情感是通过哪些不同的音乐要素来表达的,音乐的情感呼唤着学生的情感,激起了学生心中阵阵情感的波涛。

2抓住德育渗透的手段

歌唱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在以审美为核心的歌唱教学中,情感的表现、情感的宣泄以及情感的交流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目标。歌唱教学是情感体验最重要的过程体验,是人们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的感受,是认识主客观世界必不可缺少的途径。音乐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通过抓住不同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手段。用情歌唱,用情表演,用情参与实践。是我歌唱教学中对自己最基本的要求。我以我的热情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使其真正体验到不同乐曲中不同的情感抒发。节奏在音乐中具有重要的表现意义,是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且与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结合孩子们好动的特点,让孩子们在带有节奏韵律和欢乐情绪的音乐活动中动起来,这样就更增加了动作的趣味和愉快的感受。随着音乐做简单自由的律动会使孩子们对音乐的情绪、情感有更直接的感受和想象,这是一种自我表现,也是沟通交往的情感表达。肢体动作就是孩子们的思想过程。在教学中鼓励每个孩子都跟随着流动的音乐动起来,不要求外在的动作优美,不要求动作整齐划一,鼓励每个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做自己想做的动作,这样孩子们各自的内心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获得快乐。这时教师若给予孩子们以赞许,他们更会感到成功的喜悦。在《银屏乐声》的教学中,我首先播放了四大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主题音乐片断,让学生听辨乐曲不同情感的抒发。并鼓励学生看着大屏幕的歌词跟唱,随着歌声抒发内心的情感,同时思考讨论音乐与原作品的关系。接着采用分组比赛,师生同唱的方法,指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歌唱,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情感的支配下,尽情地表现音乐,以情带声,以情感人,引领学生步入真善美的境界。

3课堂教学要创造条件,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篇7

1.现行教育对德育的不重视,影响到教师对德育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德育的不完善。

现行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不少学校和教师把智育凌驾于一切工作之上。如果把素质教育当做一项完整的工程,那么,现在社会上呼唤最强烈的德、体、美、劳这些方面的教育不能令人满意。这样看来,我们的现行教育并没有完整地实施素质教育。各学科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同样有着德育、智育、美育的义务和功能。德之所以放在首位,并不是轻视其它方面,而是只有在“有德”的前提下,人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才能实现和谐的发展。不如一些数学教师认为:“数学课就是要培养学生‘数与概念、测量与计算、解题与应用’等能力,至于德育,那就是思想品德课和语文课的事了。”这种人为割裂德育与数学学科联系的做法,必然导致学生德育的不完善。

2.以往有些学科教材中德育内容空洞,教师的德育方法古板,导致学生的德育不成熟。

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老师往往会忘记进行德育教育,即使能够想起来往往方法也是不够恰当的,可能有些老师会采取比较死板的说教方法,甚至可能会出现打骂等体罚现象,但是德育不是靠简单的说教,而是需要一定载体、一定情感的投入,才能让受教育者有所感悟。小学各个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特别是数学),相对来说,显得比较隐性和单调。即使在教材中存在的一些德育材料,也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致使德育与学生生活的断层。

那么怎样才能在各个学科中悄然无息地渗透德育教育呢?这是笔者思考许久的一个问题,在下文笔者主要探讨语文教学、数学教学和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1.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诊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应当是一种有意识地去达成“无痕”、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效果的举措。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凸显以下策略。

1.1钻研教材,寻找德育渗选点

钻研教材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这一项工作尤为重要。要上好一堂好的语文课,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寻找德育的渗透点,可以这么说,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渗透能力完全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因此,教师始终要把这个工作放在第一位,要研究教材的依凭性、前瞻性和德育渗透性。我们要钻研教材、寻找文本的德育渗透点,不能光停留在“文本说了什么”的层面上,而是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了解“文本是怎么说的”,甚至要让学生知道“文本为什么这样说”。这正是文本的价值所在。

1.2课堂互动,生成德育渗透点

课堂互动是教师教学智慧与学生学习智慧的碰撞,通过课堂互动,能够生成德育渗透点,成为文本价值的拓展和提升的引子。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考虑课堂的互动,课堂如果没有了互动,学生的学习就肯定会显得枯燥、无味,教学将会陷人呆板的僵局.“三维”目标也就不能有机地结合。课堂互动与德育目标渗透并不是不可预测的。笔者认为,课堂互动与生成在于教师课前对教材文本的钻研程度,在于对学情的掌握程度,在于对教学环节的预设程度,在于课堂对文本价值的引导程度。课堂上,只有围绕文本的价值趋向,做到有效互动,才可以及时生成、有效生成,那么文本的价值达成才不会太远。这样,德育渗透也就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2.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学

2.1通过教材挖掘德育教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是明确提出的,并不象语文文本内容那样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例如,在圆的教学中,可举一出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伟大成就;再如教三角形,举出“勾股定理”等,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伟大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为祖国建设事业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2.2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

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学应与时俱进,注意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不仅要发扬优良传统,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不仅要教学互动,还要引导学生讨论,建立学生之间的互助协作关系,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盲从、不迷信、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

2.3利用研究型课题进行德育教学

德育不能只局限在教师的说教上,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汲取营养。一个研究性课题,一般要经历选题、确定课题研究目标、制定研究计划、课题研究、课题结题等阶段;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传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而学生投入到更为积极、主动的学习当中,教学过程更能体现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密切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尊重知识、热爱劳动的优良品质。

3.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3.1课型的选择

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唱歌教学、读谱知识,欣赏教学和综合训练等,教师要分析这些课型的特点,寓德育于各种课型之中。课本中的唱歌教学所选用的歌曲内容丰富题材,体裁广泛,演唱风格多样,歌曲的优美旋律与生动活泼的语言学生爱听爱唱,教育内容最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

3.2寓德育于音乐艺术美之中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篇8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教育渗透优化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与德育教育联系在一起的,先秦诸子认为“乐教”可以是整个社会“移风易俗”,可以“善民心”,具有“教化”功能。说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的德育作用。那么,当今社会如何加强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呢?

一、加强教材的编撰

无论是普通音乐教育还是专业音乐教育,一项基本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教育和相应的思想的教育,音乐是倾注了浓重情感和鲜明意向的艺术,音乐课本中优美动听的歌曲也好,器乐独奏曲也好,还是大型的交响曲,都是具有思想倾向的作品。音乐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形成高尚情操的一门重要的课程,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理想和道德等的教育。所以,作为音乐课的教材,必须遵循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原则,所选的歌曲或乐曲不但要体现音乐的美感和艺术价值,还要以其明朗的格调和高尚的情趣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健康发展提供丰富的精神食量。

二、加强教师队伍优化

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根本。在我国各学校的音乐教师队伍中,还有很多地方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有的地方并不是很重视音乐教育,用一些喜欢音乐多少懂点音乐知识的非音乐专业的教师上音乐课,或者直接把音乐课的时间改为别的文化课,这是很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所以,专业的音乐教师和学校对音乐课的重视是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条件。

另外,应重视对现有专业师资的思想教育。思想品德素质的高低影响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重视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加强师德修养,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确立现代教育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任务,积极投身素质教育的实践,并重视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为实施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业务基础。因此我们要在音乐教师中提倡自尊、自重、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用实实在在的教学成果来达到音乐教师队伍优化的目标。

三、加强课堂教学的优化

音乐课,一般分大课和小课两种方式。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专业课一般是小课,一对一或一对二的上课方式,除非是音乐理论课是用上大课的方式。而中小学的音乐课一般都是大课的方式。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上课,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由表及里,旁引博证,讲一些必要的音乐故事,扩大知识范围,迎合各种不同的兴趣面。如中外音乐家轶事、趣闻、名人与音乐、音乐与智力等。这样的方式能避免学生纯学音乐的专业只是而感觉到有些枯燥。从而使学生感受美的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

举个例子,在声乐作品中有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叫《幸福在哪里》,歌曲琅琅上口,通俗易懂,但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学会了节奏和音准,背诵过了歌词。但歌曲的内涵很容易忽视。在这首歌的教学中,应该顺势举一些相关的例子,使学生在心灵中播下“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种子。又如:儿童歌曲《我的好妈妈》和《小鼓响咚咚》,简单、生动的歌词和欢快、流畅的旋律给学生们语言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的感染,使人们充分感到孩子对妈妈的关怀、体贴,对“小娃娃”的关心、照顾的良好感情。学生在愉快、活泼的音乐中,接受了品德和情感的教育。歌曲教学的全过程应始终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怀着真挚丰富的感情去引导学生,不能单纯的机械的教学,也不能用对学生无任何感染力的语言,这样既不能使学生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还将使学生失去对歌唱甚者一切音乐课的兴趣。再如,乐曲《中国人民进行曲》和歌表演《小海军》,学生们在感受威武、雄壮的旋律和坚定的节奏的同时,体会到坚定不屈的英雄气概,激发出勇敢、坚强和热爱的情感。

音乐是含蓄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以巧妙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进行音乐各方面知识的教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很关键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争取课堂活跃、松紧适度、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在充满愉悦的气氛中得到音乐给人带来的精神享受。

四、加强音乐课外活动的优化

音乐作为学科类课程应在课程中增设文艺活动方面的内容。所以除音乐课堂教学中注意德育渗透,更有必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发挥德育的效力。例如歌咏比赛、合唱比赛、乐器比赛等。这一工作应该纳入音乐课的工作计划,并且认真研究,努力做好,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组织、管理、协调和落实好活动的时间安排,让学生得到书本之外的知识,增强团结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增强思想纪律方面的教育。学生在参与集体音乐教育活动时,一起活动,共同体验,表达一种愉悦的情绪,易产生共鸣,形成友好、愉快、协调的集体。它有利用培养学生互助互爱、关心他人、有礼貌、守纪律等优良品德。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使音乐成为实现人生目标的动力之一。高素质人才,音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古人曾说:“夫声乐之人人之深,其化人也速”。可见音乐对人的发展影响之大。如学生通过歌唱和欣赏乐曲或者弹琴来表现思想、抒发感情,从而提高音乐文化修养,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通过音乐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开发学生动手、动脑筋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通过音乐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音乐教育不一定非要培养音乐家,首先音乐教育是培养人,通过言传身教是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素质,是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达到的目标。

五、加强音乐环境的优化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篇9

关键词:音乐教学;德育;渗透

一、音乐作品鉴赏中渗透德育

音乐鉴赏是以聆听的方式或者以多媒体等手段为载体来对音乐进行领悟,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并得到精神上的审美。高中音乐教学是美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作品中蕴含了真、善、美,将这些因素成功地传达给学生,能打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音乐不会像文字那样具体地将故事情节与人物内心活动表达出来,它具有非语意性的特点,音乐作品鉴赏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学生心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例如,在欣赏《祖国颂》时,教师首先要将作者创作的背景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情感朗读歌词,然后再进行欣赏。欣赏完之后,教师要对《祖国颂》的曲式、旋律进行一定的分析,让学生用心体会祖国的大好河山,体会到广大人民建设祖国的兴奋心情,从而产生一定的民族自豪感。此时,音乐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周围的实际情况,看看新中国发生了什么变化,让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情感,这是一种正能量的形成。因此,鉴赏《祖国颂》的同时也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音乐知识、技能运用中渗透德育

高中音乐知识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掌握音乐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充分进行德育渗透,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是实现音乐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例如,在声部合唱训练的过程中,有些同学主观上认为声部高不可攀,并出现了一定的畏难情绪。教师要鼓励这些学生敢于挑战困难,树立信心、耐心与恒心。具体演唱的过程中可以先慢后快,先分后合,先易后难。学生一旦成功掌握相关知识,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在演唱上尽量统一,保持统一的节奏,并很好地控制自己呼吸。学生在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要兼顾其他声部,体会合唱效果是否良好、是否和谐、是否优美,出现问题的地方大家要一起面对,一起克服,最大限度地保障合唱变化中的统一。在这种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过程中,能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主义观念。

三、歌唱教学中渗透德育

1.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基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年龄特征,榜样对他们的成长一样有着重要的作用。歌手韩红是大家非常喜爱的,不仅歌唱得好,而且还资助、收养了不少孤儿,韩红演唱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曲《感动中国》,让很多人从内心感受到了人生的价值。高中学生非常喜爱的周杰伦,其作品《听妈妈的话》当前已经编入了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欢这首歌,因为这首歌蕴含了周杰伦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明星就是广大学生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必然会影响到学生,而教师应该做的是要充分挖掘他们的闪光点,进而对学生进行熏陶与感染,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当今社会充满了物质诱惑与权利诱惑,学生需要优秀的榜样,尤其是高中学生正处于关键的成长阶段。榜样的正能量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在学校里,教师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受到潜默移化的良好熏陶。

2.充分发挥军旅歌曲的作用。高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更多的军旅歌曲激励学生勤奋读书,立志报效国家。高中学生在心理、生理、阅历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对音乐的感悟能力也有区别,一般的列队歌非常容易调动他们的情绪,尤其是我们熟悉的军旅歌曲。例如,《咱当兵的人》《打靶归来》《军营小唱》等一大批优秀军旅歌曲受到了人们的青睐,而且军旅生活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诱惑力,通过军训与国防教育更能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因此,高中音乐教师要充分发挥军旅歌曲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增强求知欲和爱国热情。

高中音乐教师要明确,音乐不仅拥有自身的艺术性,而且在德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渗透德育,将德育寓于具体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净化心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黄佳梅.论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1).

[2]罗巧.情感体验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渗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11).

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篇10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有机结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77-02

音乐是一种以情感人的艺术形式,对于音乐的教学必须不断丰富教学的形式和方法,增强这种艺术形式的感染力,锤炼自己的教学艺术。与此同时,音乐教育还和思想道德教育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也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渠道,能够更有效地向学生传达和贯彻德育的有关内容。为此,高校的音乐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学生的心灵起到一种指导和引领的作用,将音乐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密切关系

随着教育改革理念和素质教育思想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新时期高校音乐教学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音乐技能的同时,也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思想观念处于成长和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很多思想认识方面的问题,如何在音乐教学中贯穿并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全,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优美的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用音乐的内涵感染学生,使学生从音乐美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思想境界,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必须将实际的教学工作与德育工作相联系,实现二者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效果。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革命历史歌曲教学的契机,向学生传达革命历史过程中的重要思想,这也是一种思想道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感受正确的思想与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例如,可以运用《义勇军进行曲》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体会革命与斗争的激情和力量,体会解放战争的重大意义,从而获得一种昂扬向上的力量,发挥这首歌曲在精神方面的陶冶作用。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德育的效果,音乐教师必须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使学生在精神上受到鼓舞和陶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体会歌曲所蕴含的精神,通过对歌词和节奏的把握,掌握歌曲所传达的内涵,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认识。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传达而言,这种教学方法和教育形式会起到一种更好的效果,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提高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具体说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视”、“听”、“唱”这三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也更容易被感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传达歌曲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体会歌曲中蕴含的精神内蕴,并将这种思想与自己的思想境界相联系,让学生不断加深自己的思想认识,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因此,我们必须认清音乐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在音乐的教与学中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塑造,将音乐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德育手段,更有效地对学生实施德育。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的途径

(一)明确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音乐这种艺术形式,与道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通过它更好地传达德育思想。这不仅是因为音乐中蕴含着美的思想,更是因为这种形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更好地传达思想政治内容。为此,音乐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认识,将伦理道德、个人品德等内容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进而不断净化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二)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每一首音乐作品中都包含着作者的观念与思想,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外在体现。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容,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环境因素进行深入的挖掘,概括出作者的情感,并对学生进行传达和引导,用作品中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去感染学生。总之,高校音乐教师不能仅仅向学生传授音乐技巧方面的知识,更要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内容,更好地用音乐这种独有的形式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在高校德育教学中运用音乐教育的方法

相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比较刻板,学生很可能会感到学习过程中的枯燥,甚至是厌烦。这主要是由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决定的,为此,我们必须不断改进高校德育教学的形式,根据学生的生动活泼的心理特点,采用多样化的德育教学形式,增强德育教学的感染力,让学生能够喜闻乐见,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师可以用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就会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育与思想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二者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在思想和精神的传达方面有共通之处。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才能更好地提高音乐教学的水平,为思想教育服务。对于青少年来说,要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不断改进和革新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运用音乐这种独有的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领会到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