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碰撞十篇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碰撞十篇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碰撞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4:50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碰撞篇1

第一大部分—影视作品中古典音乐元素的二次创作。华语电影中,越来越多的背景音乐融入了古典元素,许多歌手不仅唱歌,演戏甚至还当起了导演。周杰伦,这个名字曾经风靡了全华语乐坛,而他执导的首部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中斗琴的电影情节,就运用到了古典音乐元素的二次创作—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肖邦的作品在钢琴文献中占有特殊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对于他的生平已无须介绍。没有一个弹钢琴的人不曾弹过她的作品、尽管有的钢琴家一辈子不再舞台上公开演奏,但毫无疑问,每一个钢琴家都学习他的作品,研究它的音乐。甚至于一辈子只弹肖邦一人作品的钢琴家亦不再少数。①肖邦被称为“钢琴诗人”,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周杰伦在电影中改编了《升c小调圆舞曲》,另整部电影同样也充满了浪漫的氛围。

《河东狮吼》,这部比较经典的港片,古天乐的角色搞怪,无厘头,深深地抓住了观众的心,而片中经典的《菠菜之歌》片段,也是经过二次创作才会有这么深入人心的效果,片中的原曲是出自哪位作曲家之手呢?巴赫,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巴洛克时期的奠基人物。巴赫诞生于今日德国中部杜林根森林地带的埃森纳赫,他是西洋音乐史上最有才华、最伟大的音乐家。巴赫家学渊源,他的祖父是演奏家、两位伯父与父亲则分别为音乐监督与小提琴手。②由他创作的《康康舞曲》正是电影的取材。

不仅仅华语片有运用到古典音乐元素的二次创作,韩国电视剧《mYGiRL》主题曲《neVeRSaYGooDBYe》,以古典音乐元素为背景音乐的形式,加入Rap进行了二次创作。这首主题曲取材于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伟大的音乐家,被人们称为“音乐神童”,尽管35岁就英年早逝,但留下的音乐作品不仅仅在钢琴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在歌剧创作方面也是专家,被后人所崇拜。相同的一首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不同的想法的加入音乐创作元素同样也被改编成由台湾组合S.H.e演唱的作品《不想长大》。

影视作品中古典音乐元素的二次创作,在此做一个小结,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谈谈第二大部分—现代流行音乐中的古典音乐元素的二次创作。华语音乐如今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一些作品,经过作曲家之手,对古典音乐作品二次创作也开始凸现出属于自己的风格。以乐队组合为例:

1.五月天(mayday),台湾知名乐队,乐队团长兼吉他手怪兽、主唱阿信、吉他手石头、贝斯玛莎和鼓手冠佑组合而成,前身名为“SoBand”乐团,在1997年3月29日改名为“五月天”。这个至今充满了各种活力的组合,活跃于各大排行榜,创作出了许许多多励志歌曲,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在他们的专辑《神的孩子都在跳舞》中收录了一首歌曲《垃圾车》,这首作品的前奏出自于波兰女钢琴家巴达捷芙斯卡之手,这首作品作于1856年,是举世皆知的钢琴小品——《少女的祈祷》,全曲结构单纯,亲切感人,略带伤感,但整首曲子感觉异常柔美,生动逼真地表现了一个纯洁少女的美好心愿。

2.S.H.e,三位青春靓丽的女生,任家萱(Selina)、田馥甄(Hebe)、陈嘉桦(ella),曾经风靡一时的组合,她们的歌曲遍布大街小巷,专辑《青春株式会社》中,收录的首波主打歌曲《RememBeR》,原曲为“SweetBox”的“SuperStar”,而副歌旋律为古典乐曲“天鹅湖”,另一首收录于《奇幻旅程》中的《波斯猫》,获得东南劲爆音乐榜颁奖典礼十大金曲,香港tVB8金曲榜颁奖典礼十大金曲金奖,充满了异国风情的音乐因素,出自于科特比inapersianmarket(波斯集市)又名《跳蚤市场》,该作品创作于1920年,整首作品风格变幻多彩,经过二次创作后的作品《波斯猫》,多次被全民欢唱。

3.4inLoVe,说起这四个女生的组合,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见到她们的踪影了,但是在2001年,一首《一千零一个愿望》,红遍了,歌词写得深入人心:“明天就像是盒子里的巧克力糖什么滋味充满想象,失望是偶尔拨不通的电话号码多试几次总会回答,心里有好多的梦想,未来正要开始闪闪发亮,就算天再高那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许下我第一千零一个愿望,有一天幸福总会听我的话,不怕要多少时间多少代价,青春是我的筹码,我只有这一千零一个愿望,有一天幸福总会在我手上,每一颗心都有一双翅膀要勇往直前的飞翔,没有到不了的地方……”多么充满了希望的一首歌,也难怪各大文艺晚会也喜欢用这首歌曲来做表演。《一千零一个愿望》又是改编于哪首古典音乐作品呢?正是德国作曲家巴赫非常有名的《小步舞曲》。

以华语乐坛个人作品为例:

1.张惠妹,amei演唱的歌曲《卡门》,二次创作元素来自于比才的歌剧《卡门》中的哈巴涅拉舞曲。

2.林俊杰,最新专辑《学不会》,收录了一首《灵魂的共鸣》,在歌曲的一开始,由朗朗演奏的作品选自于《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林俊杰对主题旋律进行了二次创作。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碰撞篇2

【关键词】蒙古族音乐音乐元素流行乐传承发展

蒙古族音乐是蒙古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作出的优秀艺术,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不仅体系完善,内容深入,而且相关文献资料众多,为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支撑。将蒙古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能够在保留蒙古族音乐特色及底蕴的同时,为流行元素提供更多素材,形成更具特色的音乐作品。

一、蒙古族音乐元素与流行音乐的结合

新中国的成立,使得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蒙古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也被改变,对于传统音乐的影响虽然并没有立即体现出来,但是同样不能忽略。改革开放后,受国外文化及思潮的影响,流行音乐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加上层出不穷的娱乐活动,蒙古族音乐开始受到多种文化的冲击,在音乐创作过程中,艺术家门开始在本民族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引入其他民族及流行音乐的元素。上世纪70年代,由阿拉腾奥勒作曲、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凭借本身优美的曲调红遍全国,歌曲本身的内容是对草原风光的赞美以及对牧民生活的描绘,采用五声调式的创作形式,配合蒙古族音乐中非常典型的马蹄声,显示出了非常浓厚的民族音乐特征。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与流行音乐融合的不仅仅是传统民歌,还有传统乐器,以韩磊演唱的《天边》等一系列歌曲为例,在编曲的过程中,就采用了流行乐中比较常见的打击乐、电子乐等,同时也没有忽略对蒙古族传统音乐元素如马头琴、呼麦等的使。

二、蒙古族音乐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传承及发展

1.蒙古民歌翻唱。伴随着文化的碰撞,蒙古族传统音乐开始被深入挖掘,许多流行音乐歌手在尊重蒙古族传统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二次创作及翻唱,使得其能够被更多人所接收。以作曲家美丽其格的作品《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为例,在创作歌曲的过程中,主要是将蒙古族民歌曲调作为素材,采用了较为宽广的旋律,作品整体风格优美,在华语乐坛曾经被多次翻唱。例如,著名歌手韩磊、孙楠等人,在保留作品本身创作特点的前提下,将一些新的流行音乐元素植入其中,如乐器、和声等,使得作品更加丰满,更能顺应大众的审美需求。事实上,即便受到了多元文化冲击,蒙古族传统音乐同样保留了游牧生活时期的音乐特点,并且推陈出新,融入了其他该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音乐创作过程中,往往都是将蒙古族旋律作为主线,受其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巨大;进入流行音乐领域后,作品的创作元素变得越发多元化,不同音乐风格及音乐元素的碰撞,使得作品可以在传承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同时,更多地迎合大众审美,也因此得到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族流行音乐。2.吸收文化元素。我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并非汉族一家独大,而是在不同的环境和氛围下,孕育出了56个不同的民族,这些民族有着自身的特色,蒙古族作为其中之一,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纵观蒙古族发展历史,成吉思汗可以说是最为著名的任务,草原上流传的传说更是难以计数,因此,在不少流行音乐创作环节,如果想要融入蒙古族元素,成吉思汗往往是首先被想到的人物。例如,香港歌手林子祥的粤语歌曲中,就有一首《成吉思汗》。单纯看歌曲的名字,可能会认为其是对成吉思汗伟大功绩的歌颂,但是在仔细品味后会发现,歌曲主要是以成吉思汗为例,衍生出了对于人生的思考。在歌曲前半部分,主要描绘了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潇洒而自由,后半部分则是对成吉思汗英雄气概的描写,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对于现实社会中人生价值的思考。作品编曲过程中,融合了流行音乐中一些欢快活泼的形式,配合作词环节融入的英语单词,使得其具备了相当丰富的内涵。这种将蒙古族代表人物作为素材,进行歌曲创作的方式,在流行音乐这一载体的支撑下,能够得到更多受众的接受,不仅可以实现对蒙古族传统音乐元素的传承和发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流行音乐的繁荣。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碰撞篇3

单簧管与四重奏的雅致对话

如果您是一位忠实的室内乐粉丝,那一定懂得在一场音乐会中同时听到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与勃拉姆斯的《b小调单簧管五重奏》这两首作品的意义。10月25日,世界著名单簧管演奏家保罗・梅耶就在北京音乐厅联手上海四重奏上演了一场飙技盛宴。

今年45岁的保罗・梅耶除擅长演奏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外同样擅长演奏现代及当代作曲家的作品,盖尔德・库,麦克米伦和潘德雷茨基的单簧管协奏曲等都是他经常演奏的保留曲目。虽然保罗・梅耶是第一次参加北京国际音乐节,但他曾在去年指挥过中国爱乐乐团。

“欣赏弦乐四重奏就如同聆听4个人的谈话:其中第一小提琴是主角,他总是不停地发表着自己的高论和主张;第二小提琴是依附于第一小提琴的角色,它也在不停地说话、但总是在发表赞同第一小提琴见解的话;大提琴是一位富有修养的高贵长者,他时而发表着自己的不同看法、时而低语着自己富有哲理的分析;中提琴就像一位家庭主妇,虽没有多少见解但忠厚善良的她却总怕双方争吵或谈话中断、故而常以一些不相干的话题‘打圆场’,用来维系谈话的不断进行”。这就是弦乐四重奏在英国幽默大师肖伯纳笔下的“画像”。弦乐四重奏就是几件弦乐器靠拢在一起的音乐对话,它“讨论”和表现的往往是音乐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在“上海四重奏”看来,室内乐训练对于独奏家亦或乐队演奏员都是致关重要的。以李伟纲、蒋逸文、李宏纲、尼古拉斯・塔瓦拉斯4人组成的这个弦乐四重奏小组成立于1983年,是目前活跃于世界范围内的优秀组合。“上海四重奏”在本场音乐会中除了与保罗・梅耶合作演出外,还为喜爱室内乐的观众演奏了波兰现代作曲家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的《第三弦乐四重奏》。《第三弦乐四重奏》是潘德列茨基专为上海四重奏成立25周年所作,2008年11月底在波兰庆祝老潘75岁生日时首演,该作品是老潘40年后再次创作四重奏,此次为北京首演。

四琴拨千斤

10月28日上海四重奏再次牵手应四重奏,室内乐美妙的旋律在北京音乐厅响起。上海四重奏与应四重奏是好朋友、经常出现在同一个音乐节上,但同台演出还是第一次,北京国际音乐节完成了他们的心愿。

成立于1988年的应四重奏团是艾斯本音乐学院、伊斯特曼音乐学院和哈佛大学的驻校重奏组,在当今古典音乐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演奏细腻精湛、充满艺术表现力和大胆的想象且始终致力于弦乐四重奏的开拓与革新,不拘一格、灵活多变,不断丰富和拓展着古典音乐的艺术空间。

四重奏虽是被最多数观众接受的重奏形式,但只是内容繁多的室内乐演奏形式的一种。在西方古典音乐,从二重奏到九重奏均有一一对应的乐器配置和作品,但除去“异类”九重奏,八重奏通常是室内乐重奏所能达到的极限。而限于室内乐亲密无间的性质,五重奏以上的重奏就渐渐失去室内乐的特质,可以说六重奏是一道分水岭。

而此次上海四重奏团和应四重奏团合作的这台音乐会既选用了并不常见的重奏音乐又在尝试体现室内乐重奏的无限可能性并挑战这道人为形成的分水岭――让听众在同一场音乐会中实地体验从四重奏到八重奏的层次和音色变化。

吉他因他们而温馨

应四重奏团之所以得名,是来源于成立重奏组的这4位美籍华裔艺术家应氏四兄妹。由血缘和亲情关系维护的重奏团在古典音乐历史上屈指可数,当今只有美国的布朗四兄妹钢琴组合和西班牙的罗梅罗吉他四重奏组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就在10月25日,罗梅罗家族在北京掀起了一场吉他狂欢。

很少有一个音乐世家能像罗梅罗家族那样专攻一件乐器并演奏得精益求精、炉火纯青。罗梅罗吉他四重奏是一个少见的“同姓”的四重奏,简而言之就是成员均来自一个大家庭,包括一个胞弟和第二代。罗梅罗四重奏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人员几经更换,仍旧坚持姓“罗梅罗”。

相对于传统独奏音乐会和四重奏音乐会,罗梅罗四重奏的音乐会在形式上更为多样化,这得益于纯吉他组合:吉他可以自由组合登场,比如独奏、二重奏和三重奏。10月26日的音乐会中既有四重奏演奏的一系列节日主题作品,也有佩佩和儿子塞林诺演奏的西班牙国宝级作曲家罗德里戈的歌谣,还有第二代利托和塞林诺分别独奏的舞曲,更有佩佩和胞弟塞林的独奏。变幻多端的演奏组合使听众既能在四重奏中欣赏演奏家的起承配合又在独奏曲目中欣赏演奏家高超技巧和自我风格。此外,罗梅罗还在音乐会前与听众见面,讲解演奏的音乐、普及吉他。音乐会前预热、音乐会中欣赏、音乐会后狂欢,便是这场音乐会的与众不同之处。

本报记者孟绮

10月30日,作为音乐节的实习生我与另外几位大学生音乐爱好者一起前往北京电视台参与了北京国际音乐节专题节目的录制。此次节目的焦点话题是华人作曲家周龙和叶小纲的两部委约歌剧《白蛇传》和《咏别》,两位作曲家和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自然悉数到场。

第一次“直面”余隆大师,我们非常激动,也很荣幸,更惊喜的是,通过这次接触,我们获得了余隆的盛情邀请与欣赏。

直面余隆大师

乐迷很专业余隆很欣赏

由于较早接触周龙的《白蛇传》(今年六月我第一次听到该剧在波士顿的首演录音并为之深深的吸引),于是在向周龙提问这个环节话筒交到了周皓的手上。周皓认为《白蛇传》的音乐部分写的非常成功,在配器上中乐器和西方管弦乐队结合的非常自然,这种不留痕迹的混搭风格也正好符合《白蛇传》用西方音乐形式讲述中国民间传说的主题。“在27日晚世纪剧院的白蛇传演出现场,我又突然觉得男低音龚冬健饰演的法海这个角色无论是在音乐上还是戏剧上都有些瓦格纳歌剧《众神的黄昏》中哈根的影子。”现场问答环节,高潮不断,余隆对于大家的表现十分欣喜。北京外国语大学王依伦说:“《白蛇传》与周龙的气质很符合,作曲家旅居美国多年,而他的作品却似中国文化在美国这个西方的舞台上绽放夺人的光彩。另外,该剧的舞美和导演虽然是美国制作,但是作品之中却流淌着中国文化的血液,这才是东西方文化的有机碰撞与完美融合。”对此观点,余隆表示认同。

随后,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迪问到作曲家怎么想到用歌剧形式表达中国传统题材,这种形式的沟通让中西方文化以一种很契合的方式得到了更好的碰撞。面对大家的提问,几位大师都非常耐心地给予了答复。

在大家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互动之后,余隆当场表示要与我们再多聊聊。

大师传道讲述古典之美

在参与节目中的观众里,并非所有人都是资深的乐迷,但大家却都是对古典音乐很喜欢、很愿意去了解的。比如,来自北外的顾双双同学,之前她并非乐迷,对古典音乐所知甚少,但是通过对第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亲身感受,她“开始喜欢古典音乐,领略到古典音乐之美。”

作为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创始人之一,余隆对于北京观众有一份很深厚的感谢之情,“北京观众的包容性很强,接受度比较高,而且乐迷素质整体比较高。”看到北京有很多喜欢古典音乐的年轻人,余隆很感动。在现场,他向大家强力推荐本届音乐节的闭幕大戏《咏・别》,并教给大家进场秘诀――“如果买不到票,直接去后台找叶小纲”。余隆的幽默诙谐赢得现场热烈的掌声。

在谈及欣赏古典音乐的理由时,几位大师也给出了很精彩的推荐理由,让我们深受感动。周龙表示,现在的音乐环境很好,大家很多机会去欣赏很好的音乐,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种机会;而叶小纲的回答很浪漫:“欣赏古典音乐,能让生活变得很诗意。”余隆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古典音乐可以有选择地听,也可以不听,但不听会遗憾。你可以不喜欢,但你一定要经历、去尝试。

余隆主动邀请我们合影

节目录制完以后,最让我们意外的是,余隆在演播室外“围追堵截”我们,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惊喜,虽然我与余隆不止一次的近距离接触,但却从来没有过交流;手上有数不清的中外音乐大师的签名,但却从来没有胆量去找余隆签名,因为每次在排练现场看到的余隆都是皱着眉头的,今天见到他笑的如此灿烂还真是很难得。

在了解完我们的个人音乐爱好历程之后余隆很是高兴能有这么多年轻的音乐爱好者,并邀请我们欣赏他即将在11月14日与中国爱乐乐团和马友友合作的音乐会,正在为这场音乐会门票问题发愁的我们当然欣然接受。

在离开北京电视台之后我们谈及此事,我们都调侃说余隆真是“少见多怪”,平日身边的同龄人中古典音乐爱好者不在少数,只是大家很难得能接触到余隆,才使得他今天这么惊讶,看来以后大家在演出场所再碰到他,可以大胆地去“追星”了。

余隆剪影

平时因为经常去看演出,能时不时碰到他,但总是擦身而过。今天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余隆,感觉很好。余隆语言诙谐、幽默,面对创作上的一些问题,直言不讳,非常认真地回答,很真性情。非常相信自己的艺术直觉,面对不太了解古典音乐专业知识的观众,他也会很耐性地解释。工作上很严谨,但工作之外却很随和,很亲切,很能侃。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碰撞篇4

[关键词]音乐教学;新型体制;课程改革;

音乐教学新型体制,最重要的实施战略就是要实行学科综合与融入,就是对音乐综合不同相关领域的求同存异,通过与其他相关艺术科,比如戏曲民谣,音律舞蹈之间的结合。现代流行乐与古典韵律的碰撞,这都将会给音乐教学带来良好的拓宽及发展空间。下面就音乐学科综合发展谈谈我的看法。

一、学科综合的观点与意见

1、多与其他相关艺术科结合与融入

1.1戏曲民谣与音律舞蹈之间的结合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戏曲民谣随着新时代下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步伐,有些正在逐渐的消亡着有些甚至于已经无奈退出的历史舞台,那么借着教学新体制的综合改革之际,我们何不将这些还尚在弥留的艺术气息与现代音乐体系相结合,把戏曲民谣融入音律舞蹈,从而达到求同存异,既为音乐领域保留了珍贵的历史印记,也为现代艺术增添了活力。

1.2现代流行乐与古典韵律之间的相互碰撞

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大多都喜欢一些爵士摇滚,或是其他的一些脱口秀之类的现代化产物,很少见像追捧摇滚乐一般去追寻古典音乐,那么难道我们真就要看着不受现代年轻人所迷恋追捧的古典音乐,放之不管随新时代的冲击渐而消失,当然不是我们应该尽我们自身最大的努力去挽救才是,应该找到转变的方式和方法让现代年轻人也能对古典音乐加之重视起来,可以采用一些老歌新唱,串烧组合的方式。相信现代流行乐与古典乐律之间一定能碰撞出艺术的火花。

2、可选择综合性较强的音乐素材

例如选择一首描绘草原风情的《草原赞歌》,那么就有很多可塑性教学材料,可以讲草原上牧民的风土人情,蒙古人特有的羊马奶,少数民族精致的民族服饰,还有那广袤辽阔的大草原,老师们可以不断地发觉它的音乐性并且把它有效的传达给学生,可以让学生们一边听着悠扬的歌曲,一边感受歌曲中描绘的游牧风情和令人心驰神往的大草原。再如选择一些带有亲彩的歌曲,拿大家耳熟能详的周杰伦的《时光里的妈妈》来说,众所周知这是一首描写母亲的歌曲,老师可以利用这首歌,来加深现代中学生对亲情的感知,在时间飞转即逝的现下,能多体谅父母的不易,多去带给他们一些问候和关怀,哪怕是在父母忙碌工作回到家后你提前备好的一杯温水,在课业不太繁重的周末为他们亲手准备的一顿晚饭,闲来饭后和他们聊聊你的学习生活,给他们唱一两句音乐课上老师教的歌曲,相信这些都可能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对学科综合新型教育的赞誉不绝,而不是等到最后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无奈,既然提倡学科的综合性,那就应该在教学时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灌输,而是要以学科知识的灌输从而提高对生活、对社会、对人文、对科普的感知和热情,这才是有意义的学科综合教学。

3、根据特长实施学科综合教学自身

就如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也是一样,既然没有完全相同的人,那么个人爱好,自身特长当然也就不同,每一位教学者的自身专业学科能力和它的性格爱好、情感内涵也较之有所出入,故而他们会以完全不同的风格来教学,学科综合教学的提出无疑是给教学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挥空间,好比,有的老师对舞蹈爱之不已,那么就可以在课堂上一边给学生们上音乐课一边给他们教一些舞蹈这样一来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们积极性,让他们的学习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有的老师则擅长绘画可以在上课期间给学生们灌输绘画知识,可以给他们将不同的画风和流派,讲那些著名的画家传奇的人生故事,告诉他们绘画历史的悠久与源远流长,还有在远古时代那个还没有创造出符号和文字的时候,绘画才是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源头,有的老师颇爱乐器,可以在学习之余带学生们去乐器坊转转,多发掘和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开拓他们的艺术细胞。又有的老师在古诗词风方面很有建树,闲来不妨和学生们多交流多切磋,不能因为现代生活的电子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就不重视几千年所积攒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随着学科综合发展的改革教学者们都应该尽自己的力量发挥所长,由此组织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二、学科综合教学的实施方法

1、在音乐教学中,老师主要起到引导作用

不管是在课堂上或是生活中,老师这个教育育人的职业都应当做好一个适当的引导者,与学生之间相互融入配合起来,提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养成学生能自主学习探讨,配合老师的各项教学任务,这些都会有利于教学新型体制的实行。可以在课堂上偶而大胆的与学生互换角色,爱好表演是学生的天性,让学生把讲台当成展示自我的舞台,以动作、眼神、等肢体语言,边唱边跳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放松以下,而老师这个时候就要充当一个鼓励者,给以相应的鼓励,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又或者,在教一首难懂的歌曲时,这时候老师不妨可以给学生们分配不同的角色,让他们进行即兴表演,这样做不但能够加深对歌词的印象,也可以体会到音乐中所蕴含和表达的情感。释放孩子的天性,帮他们发觉自己的潜能,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方式。一定会是学科综合教学实施的重要举措。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

想要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艺术细胞,促进他们想象空间。利用多媒体课堂并茂的的优势来创设意境可谓是再好不过的了。例如:在教《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出示丰富的画面与悠扬的歌曲,可以把学生们自己以及班集体活动的照片展示在屏幕上体现班级体的团结凝聚力,用他们自己的故事来感动分自己,像这样子的比较轻松又有新意的教学方式,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教学思路上,都更能吸引他们,也与他们活波的天性相符合,相信他们一定能被这视听的完美结合所感染到,积极地投入其中。这对加强音乐学科的发展趋势也同样能起到促进作用。

3、将音乐教学与生活相融入

不管我们做任何事,都不能只是一味的闭门造车,要进行开拓性学习,音乐教学也是如此,要适当的走出课堂,感受外界及大自然带给我们的视听感受,比如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流水潺潺。春天的黄鹂,夏天的蝉鸣。这些都是最为纯粹的音乐,让你陶醉其中。现在大多数人都对电子乐器爱不释手,其实你还可以课生活之余去古乐器坊走动走动,那里有古筝、有笛子也有萧等等,多走入生活中去观察,去探索,你可能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知与发现,作为新时代下的教学者应该随着时代的步伐思想也跟着不断的前进,可以平时忙碌的课生活之余多举办一些歌唱比赛、音乐文化节之类的,不仅能够调动学生们对音乐的学习热情与氛围,同时也能增进师生问的情谊,这也是有益于学生们身心发展的,而这些也都将会与你所学的相互融合,会促进加深对你音乐学科的理解与提升。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碰撞篇5

0前言

西方是古典音乐的发祥地,在其漫长的艺术发展道路上,关于古典奏鸣曲的形成,开创了古典音乐发展的新纪元。从巴洛克到海顿,再到莫扎特。贝多芬,奏鸣曲在大师的演绎下,透露出不同时期,不同的音乐风格。尤其是贝多芬,创造了奏鸣曲的巅峰,透过其丰富的作品,让人们感受到其饱满的艺术气息。同时,在古典奏鸣曲的发展中,奏鸣曲的艺术性表现,是创作发展的核心,关于曲式结构的形成,装饰音和踏板的使用技巧,都是其艺术表现的关键。

1古典奏鸣曲的发展进程综述

在西方艺术的发展进程中,衍生而成的古典奏鸣曲,成为了古典音乐史上,一种重要的乐器音乐的表达形式。奏鸣曲起源于16世纪,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奏鸣曲逐渐完善,成为了西方古典音乐的核心形式。巴洛克、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是编制古典奏鸣曲的灵魂,在其音乐的创作下,古典奏鸣曲更加的饱满,其表现出的艺术形态,更加具有艺术气息,是人类宝贵的艺术品。

1.1巴洛克的奏鸣曲时期

在西方灿烂的音乐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奏鸣曲作品,出现于巴洛克音乐时期,主要用于钢琴教学而创作。而正是这种形式下的作品创作,为古典奏鸣曲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对于钢琴演奏的方式和技巧,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1750年是奏鸣曲发展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巴洛克时代的音乐风格,逐渐朝着深奥和复杂的理论方向发展,尤其是复调音乐朝着典雅、清新的方向发展,为主调音乐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与此同时,钢琴音乐的表达方式也开始从复调对位的形式向主调音乐的形式过渡,钢琴的严格音乐调在主调和声的发展下,形式和内容更加地丰富,并为维也纳古典音乐时期的到来,铺展了诸多的前奏工作。而且此时期,大批优秀的音乐大师为古典奏鸣曲,奉献了一身的精力,旨在发展和完善奏鸣曲。其中,C.p.e.Bach最为突出,其实现了奏鸣曲朝着表现性格的形式发展,丰富了奏鸣曲的发展内容。为此,C.p.e.Bach是18世纪,古典奏鸣曲的奠基人,为古典音乐的创造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2海顿的奏鸣曲时期

海顿的古钢琴奏鸣曲的创造,被视为奏鸣曲发展的重要时期。海顿作为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对于C.p.e.Bach的古典音乐模式,进行了发展式的继承,尤其是其创作的60余首的奏鸣曲,是古典奏鸣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1767年之前,海顿的钢琴奏鸣曲,多以嬉戏曲风为主,基于轻快的表达形式,为奏鸣曲作为真正的教学内容,起到重要的奠定作用;在1768年后的中期,海顿的音乐风格逐渐沉淀下来,作品透露出成熟感,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海顿敏锐的音乐思维下,天生的音乐细胞,使得其中期的音乐作品更加地饱满,作品带给人浓厚的活力和亲切感,尤其是在1771年创作的C小调奏鸣曲,是正意义上的钢琴奏鸣曲;在1781年后的晚期,作品形式和内容比较诗意,其后期创作的五首奏鸣曲,展现出其顶级的音乐创作能力,从每一首音乐曲中,流露出海顿独特的个性,多变的曲式,表现出这位大师超凡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1.3莫扎特下的钢琴奏鸣曲时期

莫扎特作为古典音乐的大师,代表了维也纳古典音乐风格,其创作的18余首的奏鸣曲,是奏鸣曲一个时期的象征。莫扎特在音乐的创造上,有着个性鲜明的音乐特征,并从音乐特征中透露出一个时期段,大师所特有的音乐风格。莫扎特和海顿在音乐的创作上,注重旋律和声感的体现,海顿是创作了这一音乐模式,而莫扎特是发展了这一作曲风格。于是,莫扎特的音乐创作把古典奏鸣曲,推向了纯粹的古典意境。并且,莫扎特所表现出来的音乐基调,丰富和发展了海顿的情绪主义基调,在他独特的不协和音律的使用下,关于欢快的音乐节奏,表现的更加淋漓精致,带给人内心情味的碰撞,可谓意味深长。

1.4贝多芬下的奏鸣曲时期

贝多芬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巨匠,对奏鸣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贝多芬一生创作了30余首的音乐作品,被视为是世界钢琴文献中的巨著。他的钢琴奏鸣曲作品,在主调音乐的运用上,达到了一个顶峰,其音乐内容丰富、极具张力,对于情感的变化,以及音律的力度,赋予了戏剧性的变化,带给人心灵的碰撞。而且,贝多芬的音乐之所以伟大,在于天才的音乐思维中融入了创新元素,复杂多变的技术,是其曲目创新的重要情愫。对于贝多芬的研究,可以为三个阶段,即其音乐创作的早、中、晚期。其中,早期的钢琴奏鸣曲作品,受到莫扎特和海顿的影响,其创作的元素单纯而炫技,是后期创作发展的重要铺垫;中期的作品比较丰富,尤其是“月关”曲的创作,完全展现出贝多芬的创作才能,独特地自我音乐风格凸显无疑;而晚期的音乐作品,更多地表现出作者不屈的力量,尤其是在失聪后,其作品展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动感,并在卡农和变奏的使用下,为浪漫主义音乐元素的产生,孕育了“生命力”。

2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分析

奏鸣曲式结构,是音乐严谨性、流畅性、整体性的重要内容。在对于奏鸣曲的探究中,关于曲式结构的剖析是必不可少的。奏鸣曲的曲式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呈现部、发展部、再呈现部,是音乐写作过程中,一种固定的写作框架,具有较强的结构形式。而且,音乐基于三个部分的展示,便于音乐基调的布局,尤其是关于主题元素的呈现,是曲式结构所必须具有的。

2.1曲式结构的呈现部

奏鸣曲式结构的呈现部,主要包括主部、连接段、结尾段。其中主部与连接段的协调性关系,是古典奏鸣曲的传统,乐曲的各元素形成并置或冲突的状态,这样更有助于音乐主题的呈现。同时,在该部分的音乐呈现上,早期的奏鸣曲采用反复式的呈现方法,对于呈现部进行一遍又一遍的表现。而且,呈现部作为乐曲的灵魂所在,是整个乐章的精神所在,因而在创作表现中,该部分的音乐元素比较丰富,需要融入于创作者的情感。

2.2曲式结构的发展部

发展部是音乐展开的部分,是创作者音乐灵魂自由发挥的内容。其主要是音乐的各创作元素,在不同调性上自由融合,进而交替出不同形式下的乐思。在新元素的使用上,要注意复调的处理方式,尤其是对于元素结构上,要以片段性和终止性为核心,使得乐思的方式和内容更加地广阔。同时,该部分是第三部分的过渡段,其造成的矛盾冲突,是在呈现部的内容基础。#p#分页标题#e#

2.3曲式结构的再呈现部

在该部分的展现上,仍以原调为主,并基于连接段,重新使得副部内容在主调上呈现。这样,可以让再呈现部的调性保持良好的统一性。而在收尾部分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同,诸如贝多芬的作品,在尾声的处理上,尾声比较长,有第二展开的尾声特性。同时,在再呈现部的相关主题的表现上,冠以相关的因子,以在调性和速度上,与呈现部的结构形成对比。

3奏鸣曲中的装饰音和踏板的使用技巧

在奏鸣曲的艺术元素中,装饰音和踏板是重点。其中,装饰音在于长短倚音的区分,以形成明确的奏法。而踏板的运用,更多地是技巧和方法,在古典奏鸣曲中,钢琴踏板的使用,有着重要的作用。

3.1奏鸣曲的装饰音在装饰音阐述中,主要基于莫扎特和海顿的音乐作品,阐述几种常见的奏法。

3.1.1长倚音的音效,尤其是留音的效果,要做到分配合理,与主要音符在时值上,进行平均分配。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留音效果,便于装饰音的完美体现。

3.1.2回音的时值控制,主要基于主元素的时值范畴,对装饰音的各节拍的落脚点,进行准确的把握,避免第一音落在拍子前,而应该落在拍子上,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装饰音的价值。

3.1.3在奏音的过程中,关于波音或回音的奏成,要基于实际的创作需要,在“tr”上,做到上方二度开奏,这样便于各装饰音的形成,并适应于实际需求。

3.1.4在装饰音中,贝多芬的比较复杂。各装饰音要融入于作品之中,进而在拍子中准确的体现,其中低音的对准,是装饰音最为重要的一点。而在对于贝多芬的装饰音,在演奏时要对于其相关的元素弄清楚后,方可进行演奏。

3.2钢琴踏板的使用

在古典奏鸣曲中,莫扎特与海顿作品的踏板较少。踏板作为钢琴演奏的灵魂,其在奏鸣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不同大师的作品,其在踏板的使用上,有着较大的区别。诸如,莫扎特的奏鸣曲作品,在演奏的过程中,不宜过多的运用踏板,甚至不用踏板,这样反而可以更好的展现作品的文化艺术。于是,基于作品的不同时期,其钢琴的特点和风格存在较大差异,在作品的演奏上,要站在作品的时期氛围,去控制钢琴踏板的使用。所以,在对于莫扎特、海顿、贝多芬等作品的演奏中,要对于作者的创作时期,对踏板的使用进行巧妙的运用,进而更完美的阐述出作品的艺术价值。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碰撞篇6

[关键词]哥特艺术风格演变服装时尚碰撞

哥特式艺术风格在西方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且独特的地位。它起源于中世纪带有宗教色彩和神学理念的教堂建筑,伴随着哥特音乐的发展而盛行,凭借哥特式电影而呈现出深刻持久的艺术表现力,最终形成了当代颇具特色的哥特式风格特征:黑暗、阴郁、怪诞、神秘和高贵。当哥特艺术独特的美学形式与服装时尚发生碰撞,于是便诞生了黑暗而兼具高贵,怪诞又不失美感的哥特式服饰文化,表现出哥特艺术独特的艺术价值与风格内涵。

1、哥特式艺术风格的起源

“哥特式艺术”起源于中世纪带有宗教色彩和神学理念的教堂建筑,原来是12~16世纪欧洲出现的一种以尖顶大教堂为显著特色的建筑风格,后来这种风格普及于整个欧洲,而且反映在绘画、雕塑、工艺美术、音乐和文学等所有艺术领域,形成一种被誉为国际哥特风格的艺术形态。

“哥特式艺术”诞生的时期,基督教成为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教会与封建统治者勾结,垄断教育,向人们宣传虔诚、禁欲、恭顺、服从,以及死后升入天堂的来世观和以神为中心的神秘主义。教堂建筑不仅仅是信徒的聚会场所,更充当着基督教信仰的象征,高大、华丽成为人们对教堂的追求。哥特式教堂的外形采用十字形式结构,利用线条轻快的尖形拱券形成高耸挺秀的尖塔,而教堂内部则用修长的立柱和彩色玻璃共同构成空阔、神秘的空间。这种尖顶高耸的哥特式教堂成为中世纪的建筑典范。就建筑样式而言,哥特式风格主要表现在纵向垂直线和锐角三角形的强调;就艺术形式而言,夸张、不对称、奇特、轻盈和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线成为其显著的特征。这种艺术风格深深地影响着中世纪的审美意识,并且迅速影响到欧洲的各个艺术领域,当时的服装形式受这种风格影响,充分呈现出锐角三角形和垂直线的形态,主要体现为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的感觉;为使穿着者显得修长,通过加高式帽来增加人体的高度,给人一种轻盈向上的感觉;而织物表现出来的鲜明色调则与哥特式教堂内极具神秘感的彩色玻璃一脉相通……

2、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演变

19世纪中期,一种以恐怖和神秘为基调,多发生在荒郊古堡的小说样式,被人们赋予了“哥特式”小说的名称,这类小说常以古堡、荒原、废墟等环境为背景,气氛阴森、神秘、充满悬念,其表现的主题一般是宗教、死亡、巫术甚至是科幻历险故事。一些小说家还十分热衷于对人性阴暗面的展示,在文学上演变成阴郁、怪诞的神秘黑暗文学。吸血鬼是哥特小说中的典型形象,它以神秘恐怖的气氛、大胆神奇的想象、孤寂疏离的浪漫主义情怀吸引着当时的读者。对黑色的偏爱,拥有吸血鬼之类的异端形象符号以及黑暗、死亡、阴郁和神秘成为当时哥特艺术风格的特征,它发展并丰富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哥特式风格。

而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朋克(punk)风潮的崛起,哥特音乐开始蓬勃发展。哥特音乐以表现人性的阴郁、空虚为主题,曲调阴郁幽暗,歌词晦涩沉郁,音乐中往往弥漫着颓废,冰冷、焦虑、悲观和灰暗的气氛,充满对死亡和黑色的向往,表现了摇滚音乐黑暗和阴沉的一面。而做为哥特摇滚雏形的摇滚乐团JoyDivision,开始采用大量的现代哥特风格造型,如带有大量蕾丝的衣服、象征浪漫的玫瑰、坟墓、吸血鬼、女巫,废墟、哥特大教堂等哥特风格的符号象征。他们典型的哥特装扮是黑色高领紧身皮衣和大量银饰、黑眼圈和悲伤麻木的表情。他们的音乐、恐吓的妆容和黑色的服装成为了歌迷崇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多数摇滚乐队和时尚青年男女沿用至今。进入80年代,现代哥特式风格服饰由这种哥特音乐发展起来,染黑的长发、苍白的皮肤、紧身黑衣、尖皮靴和大量宗教图腾式的装饰成为当时哥特族的象征。

九十年代,恰逢以哥特文学为背景的好莱坞恐怖电影复兴,《剪刀手爱德华》、《夜访吸血鬼》、《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等一系列卖座恐怖片为哥特文化注入了新的兴奋点。古怪的建筑、黑暗的环境、精致、苍白而缺少表情的面庞、刻意的浓重烟熏妆……电影的情节设计与人物造型推动了又一轮哥特式风格的流行风潮。

至此,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演变进入尾声,黑暗、阴郁和神秘成为现代哥特文化的精髓以及标志性特征。

3、当代哥特艺术与服装时尚的碰撞

当哥特艺术独特的美学形式与服装时尚发生碰撞,便诞生了黑暗兼具高贵,怪诞又不失美感的哥特式服饰文化,诠释出时尚潮流的新风貌。

(1)、黑暗、阴郁的视觉表现

哥特的美学基础是黑暗与阴郁,哥特艺术通过对黑暗及死亡的恐惧描绘表达着它独特的“黑暗美学”,神秘,幽暗,冷酷,美丽和悲怆是它的视觉体现。

当服装时尚遇到“黑暗美学”,经典的黑色以及表现神秘、虚幻效果的暗色系色彩成为哥特服装的常用色,中世纪哥特教堂的彩色玻璃也能成为服饰色彩的灵感来源。随着“伪黑暗”主题趋势的流行,一些浓郁华贵的色调,如暗红、深棕、深藏蓝等也开始露面,但是色彩的搭配仍然强调“黑暗美学”的视觉体现。最受哥特一族推崇的是黑色与暗红色的搭配,大面积的黑色中跳跃出暗红色,整体中既带有死亡恐怖的气息,却又不失一种愤世嫉俗的高贵气质。在整体形象方面,哥特们喜欢用染黑的长发、苍白到病态的肤色、浓黑的烟熏眼妆、黑色指甲、网眼丝袜和大量的银饰构建一个黑暗而神秘的个性形象,黑色和白色的极致对比凸显了哥特颓废、阴郁的视觉感觉。

(2)、颓废、不羁的精神表现

当代歌特艺术是在80年代由后朋克风潮滋长成一种的次文化,此后由视觉艺术、文学、音乐和服饰等艺术形式发展为一种颓废而叛逆的地下文化。消沉与漠视是哥特一族一贯的生活态度,这种非理性的处世方式折射出人类精神世界中的黑暗面,恰好切合了哥特艺术的特质---黑暗,由此,颓废与不羁成为哥特精神的精髓。

夸张的造型和繁琐复杂的装饰成为哥特服饰表现叛逆不羁的手段,夸张的荷叶领、肩部、头部带尖角的怪异造型、多层的褶皱袖子、服装款式的不对称设计等都是哥特服饰的典型特征;而大量的褶绉、花边、蕾丝以及维多利亚式的荷叶边裙摆则演绎着没落贵族华丽的颓废感;吸血鬼电影中常出现的披肩、斗篷和长手套成为哥特服饰演绎神秘、怪诞的元素;对于哥特一族颓废、不羁的精神世界,黑眼圈和悲伤麻木的表情是必须的,刺青则是勇敢者的象征;他们在身上和服装上佩带很多银制的宗教饰物,但是却天天改变信仰……哥特迷们用我行我素的着装方式诠释了时尚是黑色的、态度是阴暗的精神信仰。

(3)、神秘、高贵的气质表现

当代哥特艺术以黑暗、阴郁的“黑暗美学”表达人类对未知、死亡的恐惧,但是,尽管哥特崇拜死亡,但它并不代表死亡,哥特艺术往往用没落贵族的气息表达一种邪恶的美丽和隐现的希望,这种与生俱来的贵族气息成为哥特艺术区别于朋克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

当贵族气质与服装时尚相遇,体现视觉夸张感与华丽感的黑色丝绒面料便成了哥特服饰的常见元素,而面料上的暗花纹设计更体现了哥特艺术的细腻与考究;精致奢华的蕾丝和黑色的网眼状面料是哥特一族的最爱,黑色花纹网中隐约透出的苍白皮肤很好地诠释了透而不露的性感与神秘;前卫、时尚的材质是哥特对美的另类追求,80年代哥特服饰里大行其道的人造皮革、塑胶、pVC等面料早已不见踪影,取代它们的是前卫的反光面料、轻盈的雪纺、柔软的锦缎和奢华的皮草——即使是前卫、另类的造型也要兼顾气质的体现,哥特族以一种略带浪漫奢华的方式展示着黑暗风格的美学魅力。

(4)、遗世独立的时尚潮流

哥特艺术大多数时期只是颓废而叛逆的地下文化,它并不被世间的主流文化所接受,也几乎不受大众潮流的影响,形成自娱自乐的潮流特征。哥特服饰依赖独特的黑暗美学与流行时尚在碰撞中演绎新的火花,呈现出新的“伪黑暗”风貌----神秘而优雅、前卫而叛逆,没落贵族的血统中流淌着自由与不羁的气息,它我行我素、独标孤高,成为流行趋势中遗世独立的时尚潮流。

4、结语

当代的哥特艺术是历史演变、社会变迁以及审美情趣共同作用的文化形式,当哥特艺术与服装时尚产生碰撞,演绎出的艺术火花不仅诠释了时尚潮流的新风貌,也赋予了流行时尚更多的文化价值与精神内涵,更体现了哥特艺术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多元的艺术包容性。

参考文献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碰撞篇7

一、对比艺术:视听系统的强烈冲击

这个真实性故事在进行艺术化还原创作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如何吸引观众,如何让观众的注意力完全凝聚在影片塑造的人物本身,从而带动观众的思考以及情感共鸣。此部影片并没有依靠高科技制作刺激观众的视听享受,而是通过利用各种镜头的配合突出人物与人物之间对比性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的,这无疑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但是,它成功了。在拍摄过程中它注重对各种对比的突出刻画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听震撼,有效地赢取了观众的关注。

(一)德瑞斯与菲利普的对比

德瑞斯与菲利普作为影片的两大主人公,影片着重突出了二者之间的对比性,通过一系列鲜明的对比使观众对二人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观众正是带着这种印象行走在故事情节中,一步步追随感受着情节的发展,一切都在意料之外,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

首先,是身份、地位的对比。影片开始便通过多处特写镜头观察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一黑一白的肤色对比,向观众揭示了两位主人公不同的身份,将观众导入了视觉冲击的境界,在这种冲击下又让观众产生了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对之后的剧情充满探究和期待。之后各种镜头配合下的对比更是无处不在,长镜头下菲利普的豪宅与德瑞斯拥挤的小屋,特写镜头下菲利普的洁白浴室与德瑞斯糟糕的小浴缸,菲利普的西装革履与德瑞斯的随意装扮等等,这些强烈的对比在表明二者不同身份与地位的同时,给观众带来了一定的视觉刺激,引起观众思考。

其次,兴趣爱好的对比。影片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很多美妙的音乐,使观众获得了欢快的听觉享受,德瑞斯与菲利普二人都十分喜欢音乐,但是二者喜欢的音乐类型却是截然相反,影片常常伴有菲利普喜欢的高雅的古典音乐,而又经常穿插着德瑞斯为之疯狂起舞的流行音乐,两种音乐一个严肃祥和,一个劲爆沸腾,无疑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听觉刺激,又一次让观众想象这种强烈的碰撞将会是如何走向融合,他们期待着答案。

再次,性格的对比。最能看出二者性格不同的情节,便是关于菲利普与笔友书信往来的镜头。观众最开始接触到这个情节,是特写镜头下的一个蓝信封,这便让观众猜测这封信件到底有何与众不同之处,让菲利普留下来私自处理。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菲利普的含蓄,而德瑞斯知晓后鼓励他打电话、见面,十分直接,这种含蓄与直接的碰撞又一次刺激了观众的视觉感受,而正是这种勇敢的碰撞才让他们在情感上最终走向了融合,而随之产生的情感认同升华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二)德瑞斯与其他雇工的对比

德瑞斯之所以成为菲利普的雇佣,开始了这样一段美好的故事,其原因便在于他与其他雇工相比具备着完全不同的品质。首先,在成为护工之前,德瑞斯与应聘者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是与护工应聘者们共同出现在观众面前的,镜头首先录制的是他们的下半身,一排整齐统一的西裤和黑亮的皮鞋,但突然间一条随意的浅蓝牛仔裤与一双有些污渍的球鞋出现在观众视野中,这种对比在特写与移动镜头下如此鲜明强烈,给观众视觉上带来了一定的刺激,使观众视线紧跟着镜头想对这个牛仔裤和白球鞋的主人一探究竟。于是,跟随镜头看到应聘者们面试中的表现,他们个个仿佛都文质彬彬,复述着自己的高学历、高文凭、丰富的经验以及虚伪可怕的同情心,德瑞斯则是在无聊的等待后挤在别人前面进来的,他单刀直入式地请菲利普拒绝他然后签字,他的举动一下打破了之前应聘流程的死气沉沉,直接引起了观众的兴趣,比起之前应聘者的虚伪做作,他的这种坦诚直率更直接的打动人心。

其次,影片在德瑞斯走后又设置了一个新护工形象,通过对其一系列日常看护行为的描摹与德瑞斯在时的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片在拍摄过程中是有意为之,因为这种对比更能凸显德瑞斯与菲利普之间不可思议的友情,同时增强了观众的观影体验。新护工在照顾菲利普的过程中,穿着白大褂,时时刻刻把他当成一个病人,不让他吸烟,给他找来古板的男按摩师,不知道如何照顾他的情绪,更不知道怎样能让他舒适,菲利普的身体与心理状态每况愈下,这让观众都不禁想念德瑞斯有趣又贴心的照顾。这种强烈对比的设置,符合故事情节的发展,刻意的安排却达到了顺理成章的自然效果,才是这种对比镜头的最高境界。

(三)菲利普与其他上流社会人物的对比

菲利普是法国上流社会中一个特别的存在。首先,他的特别让他雇佣了其他人眼中并不靠谱的黑人青年。菲利普的白人朋友曾特地约他出来告诉他德瑞斯的家庭状况,在他的朋友看来平民窟出来的人可没有同情心,而菲利普恰恰讨厌这种所谓的可怕的同情心,他需要的是平等的对待,他对朋友的劝告毫不在乎的表情与朋友惊讶质疑的眼神的特写镜头,让观众深深体会到了菲利普的与众不同。

其次,菲利普的特别让他并不像其他上流社会的人物一样去嘲笑、嫌弃、排斥德瑞斯“低俗”的行为。德瑞斯与菲利普共同观看长达4个小时的古典音乐演奏,德瑞斯对着表演者的大树般的装扮大笑不止,四周西装革履的绅士们都投来了嫌弃鄙夷的目光,而菲利普并未因有这样一个护工而觉得丢人,相反他也跟着德瑞斯戏弄搞笑的话语笑出声来,仿佛这个世界只有他们二人,但是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却是一群嘲笑鄙夷的目光下两个人开心放肆的大笑,这种笑与当时古典乐演出的高雅气氛产生了强烈的碰撞,给观众在视听上都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从而生发深刻的感悟与情感的共鸣。

二、叙事艺术:真实本事的趣味还原

影片在制作与拍摄过程中,由一种纪实性写实呈现的目的演化为了多种叙述方式展示故事,从而引起观众的推想、悬念和惊奇,将真实性事件创造成为了严格意义上的艺术。该影片创作者深谙叙事理论与叙事规律,通过多角度叙事的形式将这个故事讲述得更为精巧、更富于变化、更具有情感,让观众更为深入、更为具体、更富洞察力的理解故事本身。

首先,影片在叙事上的成功体现在其对倒叙、预叙、插叙等多个叙事角度的交替运用。影片伊始,一个黑人开着一辆车快速地行驶,副驾驶上坐着一个白人,二人交流和打赌的样子明显就是一对很好的朋友,这就是采取了预叙的方式。在观众并不知晓二人是谁、有着怎样的生存状态、命运如何等等的情况下,直接将两位主人公成为朋友的结果公布在观众面前,最大限度地设置了故事的悬念,直接引起观众对故事情节发展的强烈期待。而当故事发展到最后重要情节,即菲利普因为德瑞斯的离开更换了新护工后,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处于不佳状态时,德瑞斯出现了,他带着菲利普呼吸他喜欢的室外空气、让他吸烟减压、给他想要的平等生活,此时便与影片开头的那一幕车中情景自然衔接上,让观众清晰明白此刻的菲利普已经与德瑞斯成为了精神上的朋友,在增强影片真实性的同时,深深触动着观众心中最脆弱最敏感的地方。影片中还穿插使用了倒叙的手法,同样有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这种倒叙的手法并没有扰乱叙事的思路,反而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枯燥,使故事的叙述不拘一格。如在回忆德瑞斯以及菲利普二人各自往事的时候便采取的是倒叙手法,随着情节的自然发展便交代出二人有此处境的原因,自然真实,趣味性强。插叙的手法也多有体现,如在展示菲利普养女的前男友每天坚持送早点过来的镜头,这就呼应了之前德瑞斯为菲利普养女出头教训这个男孩的场面,前后呼应,真实有趣。

其次,影片在叙事上的成功还体现在其对内聚焦、外聚焦、全聚焦等多种叙事手法的巧妙结合。影片在讲述这个故事时在保证真实的基础上还要将其艺术化,从而更加吸引观众,故在影片制作中独具匠心地对整个故事采取了多种叙事手法的结合,内聚焦、外聚焦、全聚焦等叙事手法的结合运用,十分巧妙的将故事叙述得更为真实动人,为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特征以及人物独特的心理活动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使影片主题得到进一步深化。影片在展示德瑞斯与菲利普的性格特征、心理活动时更多地采用了内聚焦叙述的形式,二人对待艺术、对待音乐的理解,对待爱情的状态,对待邻居的态度等等方面,都是通过第一人称内聚焦的叙述方式展现给观众的,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两位主人公从性格态度的碰撞走向了情感的融合,这种叙述方式让观众有了更为细腻真实的感受,在沉思人性的美好的同时,感悟生活中的点滴乐趣。外聚焦叙事在影片中也并不鲜见,如德瑞斯的弟弟经常坐上一辆黑色汽车的一幕,观众并没有通过本人得知,而是借助德瑞斯的眼睛以及他担忧的话语,如菲利普养女与他的小男朋友从相处到分手的状态也都是以德瑞斯这个第三视角在观察,如在表现新护工对待菲利普的照顾时,并未直接叙述新护工的心理活动,而是透过菲利普的双眼以及他抵抗的态度来证明,使得叙事并不紊乱,情节展现的十分清晰又明白。零聚焦是一种上帝视角,全知全能,而观众又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在叙事过程中巧妙的配合着内聚焦与外聚焦。影片中的零聚焦并不像内外聚焦那样丰富,但是这种叙事手法的设置也起到了很好的叙事效果,有些情节通过上帝视角展现给观众,避免了叙事的紊乱,同时也有助于故事的真实性建构,如菲利普并未寄他的残疾照片给笔友这一情节并不为德瑞斯所知,但是观众却是了然于心,有助于观众对于菲利普人物性格的把握。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碰撞篇8

关键词:音乐作品音乐思想音乐机构音乐交流

“”时期是中西方在音乐文化等各个领域并存的一个特殊时期。在音乐文化方面它促使中国音乐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后,中国思想文化领域有了新的气象,各个领域都出现了引以为豪的人才。音乐领域也人才辈出,专业音乐创作也初露头角。对于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矛盾,这一时期则表现出相对宽容的态度,在各个方面对中国音乐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音乐作品及成就

在这一时期,受西方音乐的影响,许多音乐家在音乐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开始崭露头角,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理论专著以及在音乐教育方面等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

萧友梅最先在音乐创作上作出了广泛试探。钢琴曲、管弦乐曲、室内乐等多种形式的创作,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我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开拓者。在教育方面,萧友梅更多的受到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他通过专门音乐教育事业积极引进西方音乐文化;另外一方面,他又非常重视中国本土的音乐,从1916年7月,他的博士论文《17世纪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的研究》到他亲自教授古代音乐史(当时他称之为“旧乐沿革”)并编写讲义,对中国“旧乐”进行整理。这一系列的事件都说明了,萧友梅在对待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一直本着“创作出一种新作风,足以代表中国民族的特色,而与其他民族音乐有分别的中国‘新乐’”。

在器乐创作方面,将中西创作手法相结合的典范如刘天华。他在植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同时,又注入西洋音调、曲式、技法创造出新意的二胡和琵琶曲。如《病中吟》的三段体曲式、《光明行》进行曲体裁和三声中部写法、《悲歌》的“前奏曲”曲体等。他是二、三十年代我国音乐家在一件传统乐器上进行改造革新和用中西音乐结合手法进行系列性创作的表率和典范。

在声乐创作方面,例如赵元任,在他的创作中主要以歌曲为主,写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和合唱曲,“中国味儿”夹杂在其中,同时,他在和声方面做出了许多实验,将和声中国化,萧友梅称他为“中国的舒伯特”。

在歌舞剧方面,黎锦辉成绩显著,他把中国民歌小调、民间戏曲与西洋歌舞形式相融合,从而形成新歌舞剧。

在音乐学理论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音乐救国的理想主义者”,王光祈。他是中国最早采用比较音乐学方法进行音乐理论研究的作曲家,波恩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评价他“一位受过严格教育和训练的音乐学家”。《东西方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等许多著作是其研究成果。他在将西方音乐传入国内的同时,将中国音乐文化也推向世界,为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做出了具有双向流意义的贡献。同时,为我国现代音乐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音乐思想

思想是时代的投影。20年代的中国是新旧文化、新旧思想交汇的时代,在西方音乐大量传入的背景下,中国音乐面貌发生着转折的变化,各种各样的音乐思想也纷沓而来。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国粹主义的音乐思想、中西结合的音乐思想、全盘西化的音乐思想。

国粹主义思想与全盘西化的音乐思想,是音乐思想僵化的结果。周庆云、王露、郑觐文等人在文字论著中都坚持国粹,而青主、欧漫郎则是具有“全盘西化”论的倾向。这样的思想也只是一定历史阶段时代局限性的一种反射而已。

中西结合的思想是大部分的音乐家所采取的思想。在中西结合的音乐思想中,刘天华和黄自堪称为杰出代表。刘天华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组织乐器厂,改良乐器的制造。同时,创作出一批优秀的二胡曲、琵琶曲和练习曲,将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境地。黄自音乐创作的观念、风格与技法主要是建立在西方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基础之上,他在吸收西方音乐的技法、创作经验方面,主要要符合中国国情的“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对待西方音乐文化的观点上,黄自主要是“由西到中”,而刘天华则是“由中到西”。但最终都共同回归到“中西归一”。

三、音乐社团和专业音乐教育机构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多种模式的音乐社会团体和专业音乐教育机构相继成立。如: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中华美育会、西乐社、上海工部局乐队、大同乐会等等。这些社团大部分是由音乐专业人士成立的,侧重于音乐表演、音乐教育和学术研究。音乐教育机构也逐渐得到扩展至高等综合元宵或大学音乐系科的专业设置,甚至出现独立的音乐院校。

四、结语

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今,中国现代音乐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渐壮大的过程。在这期间,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无疑对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正如邢维凯所说,“世界上任何一种音乐文化的主体性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开放,交流,融合,这是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本来面目”。

参考文献:

[1]陈聆群.从国立音乐学院到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创业十年[J].音乐艺术,2007,(03).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碰撞篇9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育教学文言文体验式教学

中职语文课程应充分发挥其独特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中职学生依据其个性品质造就其不同的发展趋势,为他们提供更多自由的学习空间,为未来培养更多有独创能力的人才,并要在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其民族自信息和好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语文教学要实现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文言文语文体验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认知过程,也是一种生活经验。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呢?文言文的学习应该结合现在,从现实角度评估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古人的思想,掌握其丰富的内涵,探索生命的价值和时代的精神。那么,如何进行生命体验式学习?《文心雕龙・知音》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也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因感情怒放而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这个波浪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能够被人理解。那么,我们在平时进行文言文学习的时候,如果要想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就必须通过“披文入情”这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次朗诵、美读来引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教师要善于借用情景、背景等资料来补充学生的空白点。学生只有深刻了解所学文言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领略其文辞美,才有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的可能。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几乎每个国家都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家。我国有孔子、老子、庄子、孟子……正是这些思想者把我们中国引渡到今天。他们用古老又美丽的语言,传递着深刻又丰富的思想。学习者与课文传递的思想碰撞,在碰撞中感受古人的情感,接受思想的洗礼,已达到对生命的深度体验,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文言文教学当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与古人对话,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审美是人渴望自由的心灵对不自由的现实的超越。德国教育家普斯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在文言文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既入文本之内,体验作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碰撞,又超文本之上,对人生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对思想进行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展开说与写的活动,让学生将其体验与感受表达出来。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常常采用的方法是串讲法、翻译法、分析法,使得古典文学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荡然无存。钱梦龙先生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文言文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新课程主张“使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显然,这是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体验与思考的重要意义。

一、“读”占鳌头,融情于读

当前,很多一线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诵读对于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流程中,因为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诵读往往成了一种摆设,走走过场。有效的读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读,在读中体验文言文的魅力,在朗读的体验中培养文言文的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古人也说:“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们不敢奢求学生在百读文章之后忽然顿悟,但是却可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涵咏、体味,得到熏陶感染,使古文语感在诵读中不知不觉培养起来。

(一)多层体验,读出意境

如在教学《兰亭集序》一课时,我尝试带领学生这样读课文:1.初读课文――自由朗读,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教师范读,听清句读。表面上看,这是诵读的问题,实际上只有弄清楚了文章词句内容大意和词句结构,才能做到诵读句读的正确,这也是体验式阅读的前提。3.三读课文――读出感情。《兰亭集序》中情感变化的脉络比较清晰,即“乐痛悲”,诵读时注意揣摩作者、段落间的起伏跌宕来把握语气和语感,就更易于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感表达重点。

(二)角色体验,读出个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种非常奏效的朗读方法,就是分角色朗读。学习戏曲专题,运用这样的朗读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最常见的形式是教师把文中不同角色分派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地放手,让全班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小组,并让每组自行安排角色,然后以比赛的形式完成朗读任务,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此外,教师应大胆创新,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方言和流行歌曲的方式完成形象的塑造。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充分提高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升华体验,读出情感

心理学家认为,音乐能够调动人的联想与想象,激荡起心底的涟漪。播放音乐是渲染气氛、创设教学情境的一种有效手段。合适的音乐可以给学生一个情感基调,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从而自然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充分挖掘文本内涵,促进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碰撞、交流。如《赤壁赋》《逍遥游》《兰亭集序》等都是千古传诵的美文,婉转流畅,抑扬顿挫,语言凝练,富于音乐美。配乐来朗诵,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引领学生入情入境,调动起学生的想象与联想,进入作者描绘的优美意境中,促进学生积极地感悟、思辨、探究。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音乐和文字相结合带来的美,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注释和工具书,搭建体验平台

学生可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去查、去读、去悟。我常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即将班级学生分为5―8人不等的小组,让小组成员在自主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解决文中疑难的字词句,然后由各小组提出讨论过程中觉得困难的字词句,最后采取竞答的方式探讨这些疑难问题,检查个人、小组学习的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点拨、解疑。这样的课堂就在学生讨论、交流、碰撞、生成新的知识中活了起来。学生就可以从自己的动口、动手、动脑中学到知识,养成习惯,增强活力。

三、因文而异,巧立体验侧重点

文言文中应该既有“文”又有“言”。人教版中的文言文,都是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很好地把“文”“言”统一起来。我认为,教师应该在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文言文教学不一定非要遵循什么模式。与现代文相比,文言文更应注重因“篇”施教,巧立体验侧重点。有的文言文语言浅显,但意蕴丰厚,那么就不必在字词句式上过分注重,而可以重在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鉴赏。

如《报任安书》和《渔父》。这两篇文章一长一短,一重一轻,应区别主次,突破重点。《报任安书》是传统名篇,文章比较长,涉及比较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在教学中先开展翻译任务活动,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质疑,为进一步的问题探讨打好基础。而《渔父》比较短,又有较强的故事性,学习的难度不大,教学可以自学为主,教师稍加点拨,抓住几次对话,突出屈原的人格追求。

四、大胆质疑,鼓励学生个性体验文本

阅读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思维的创造活动。同时,学生得有所思、有所问,才能有所引申、发挥与创造。在《兰亭集序》一文中,“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一句中的“一觞一咏”,书下的注释为“饮酒一杯,咏诗一首”。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位学生提出:“兰亭集会,‘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到了谁的面前谁才能喝一杯酒,咏一首诗。其他41人围着曲水,等着曲水中流过来的那只酒杯咏一首诗,这样才够尽兴、惬意,才符合东晋时期文人的习惯。”这个问题的提出立刻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观点不一,分成两派,展开争论。

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体验的空间和时间,在亲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实践水平。如果不经过学生的自主体验以及对体验内容的思考、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概括、评价等语言实践活动,就难以获得结论,也难以真正理解和交流。更重要的是,任何没有独立自主的体验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只有在体验时思考,把体验与思考结合起来,互动互补,让学生逐步体验古典文学的魅力,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不断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文言文生命体验教学,既给予学生广阔的空间与自由的思想,又提高了古文教学的地位。文言文生命体验教学,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培养了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庞维国.论体验式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11(6).

[3]王敬.尊重历史准确解读――重读《兰亭集序》[J].现代语文:下旬,2004(1).

[4]赵继光.新课程中学5S阅读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J].课程・教材・教法,2010(8).

[5]黄荣华.生命体验与语文学习[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曹晶.论关注生命体验的课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03-105.

[7]李晓静.古代文学作品的体验式教学初探[D].2005.

[8]徐霞,余中云.浅谈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4.

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碰撞篇10

进入中学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的心理和生理都具有很明显的变化:开始对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接受、模仿能力非常强。现代社会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成了他们猎取外界消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各类信息中,最受他们关注的莫过于流行乐坛的趋势动向了,加上包装精美,令人目不暇接的音像制品、名目众多的的排行榜,在可视的舞台和银幕上,是“灯光刺激、音响震撼、场面火爆、极具冲击力”的视听效果,这些都使音乐课本上的教学歌曲显得那么苍白、孱弱。

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喜爱是符合他们的正常心理的,是可以理解的。如何利用这种对歌曲的喜爱心理进行积极的引导?流行歌曲能不能走进课堂?如何引导学生把审美的目光从表面的五彩斑斓引入更奇妙更高雅的音乐殿堂?面对这些现代音乐教学中逐渐出现的问题,我个人提出了一点看法和建议:

一正视流行歌曲,摆正流行歌曲的地位

一提到流行歌曲,大家就会联想到港台的许多内容单调、粗俗低下的歌曲,认为凡是流行歌曲必定是“乱七八糟、疯疯癫癫”的。其实并不然,流行歌曲良莠并存是不争的事实,他的纯度、“含金量”绝非可与正统音乐相比,可它能处处掀起青年人的热情,引领时尚的先锋,单靠媒体的传播和音像公司的炒作,还不能达到这样深广的影响力,它必定有它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和理由。

“流行歌曲”我把它理解为正广受传播的歌曲,他具有浅显性、娱乐性、参与性、生动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等特点。他能够得到广大青少年朋友的喜爱,其原因还在于“流行”所特有的规律。当今世界变化很快,“流行”的周期也逐渐缩短,在涌现的众多流行歌曲中,有不少旋律流畅、歌词清新,能突显时尚与经典完美结合的音乐作品,就在这样的新旧交替、中外揉合中,多变的流行乐坛才能引领时尚潮流,才能在日新月异的社会潮流里展示它勃勃生机。

二把好流行歌曲关,引精品入课堂

流行歌曲是动态变化的,它在我国的发展变化中是有其历史的、社会的影响制约性。解放以来,以“文革”为颠峰的“高、硬、快、响”音乐,曾长期制约着我们的音乐生活,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到来,全球化浪潮的涌起,东西文化、各种思潮的碰撞,乐风的变化在所难免。

国内流行乐坛从国外流行音乐中引入了爵士乐,摇滚乐等具有西方传统特色的现代音乐形式,创作了一批节奏感强,乐风前卫,音响震撼的流行歌曲,带给了我们视听新感觉。而更多的音乐创作人在汲取外来音乐精华的同时已把目光投向了发掘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翻旧变新的歌曲创作上,在乐器伴奏上多采用民族传统乐器,如:萧、古筝、琵琶、长笛、二胡等,多汲取西方的爵士,摇滚等动感强的节奏形式,演唱方面揉合美声,民族传统唱法等,形成了东西文化揉合的特色。这些流行歌曲都鲜明的体现了“全球一体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也成了学生们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

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学生较少与外界的联系,视野相对狭小,信息比较闭塞,单单欣赏纯音乐作品不能很好的体会作品的意境。流行歌曲与正统音乐比较,则占有浅显性和易懂性两大优点,引清新流畅,内容积极健康的流行歌曲精品进课堂,让他们在新旧的对比中发现美的内涵、美的规律、美的变化,这样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我发现,学生的情绪越高涨,思维越活跃,接受能力也就越强,教学效果也就越好。所以,课堂教学中提起学生兴趣是关键。当然,教师了解、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并不是单纯迁就,满足学生原有的兴趣爱好,还必须培养、发展、拓宽学生的兴趣爱好,逐渐将他们的兴趣爱好引到更广阔的领域,更正确的方向。

三认真分析,正确引导,突出音乐教育的地位。

在素质教育中,艺术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对人类影响最大最广泛的就是音乐艺术,它不仅影响我们的精神世界、心理世界、道德世界,甚至还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需要正确引导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美、认识美、接受美,以美为善、以美导真,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树立坚定的理想抱负,为了能更好的发挥艺术教育的影响,我从他们最感兴趣、参与积极性最强的流行歌曲入手,在现代与古典、传统与流行的对比中找到教学突破口,让他们在流行歌曲中得到审美意识的提高,这也是流行歌曲走进课堂的最终目的了。在教学流行歌曲是,我采取了“一讲、二听、三说、四感受、五小结”这样的教学方法。

一讲这一环节应让学生明确对比教学的目的,了解音乐作品的时代和创作背景,找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位置,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到第二环节“听”中找寻答案;

二听这是激发学生艺术思维的一个环节,“审美”的关键就在“审”,只有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对音乐进行辨析,才能把“美”提高到“审”的高度,也才能触及作品的思想,形成“美”的意识。

三说说的环节其实也就是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的互动环节,是学生在听了第一遍音乐之后自己的感受与他人感受碰撞、磨合的环节。在这环节里,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再加以积极引导,让学生在学会总结歌曲的内容、风格、特色的基础上,使道德、智力、情感、素质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得到提高。可以说,“说”的环节其实也就是体现音乐教育效果的环节。

四感受第一遍音乐学生是处于探寻问题的角度去分析作品的,再听第二遍音乐时,他们已经找到了欣赏的角度,内心里也已经和音乐作品产生了一定共鸣。此时学生脑中流动的音乐作品对他们来说,犹如“拨云见日”不仅能准确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且在歌曲的风格特色的辨析、理解上是“更上一层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