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区域经济行业分析十篇区域经济行业分析十篇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8:12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篇1

【关键词】银行业发展经济增长地区差异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迫切需要银行在资本调节和配置环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各地方性商业银行也经历了从无到有到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天津银行等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为区域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在改革开放的程度和市场化程度均有差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各省基于不同要素察赋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从而形成了今天各个地区银行业不同的竞争格局。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银行业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不匹配深刻影响了银行功能正常发挥,进而限制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与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其发展的原因需要进行探究,发展经验与模式对其他省份有借鉴作用。本文将基于我国改革开放31年来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面板数据,对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并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得出可靠的结论。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本文综合了Goldsmith(1969)、mckinnon(1973)的研究,选取了货币深度、金融相关率的对数作为衡量银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指标,采用林毅夫和肖烨(2006)的计量模型,结合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特点,基本计量方程设定如下:

lnpergdpit=?琢+lnKit+lnLit+FiRit+Deepit+?姿i+?滋t+?着it(1)

其中,下标i表示省份,t表示时间,?姿i为不可观测的地区效应,目的在于控制省份的固定效应,?滋t为不可观测的时间效应,是一个不随省份的不同而变化的变量,它解释了所有没有被包括在回归模型中和时间有关的效应。?着it为随机挠动项,它服从独立同分布。具体而言,计量方程中的各变量分别的含义如下:lnpergdpit是i省t年的真实人均gdp的对数值;lnKit是i省t年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对数;lnLit是i省t年的就业人数的对数;FiRit是i省t年的金融相关率;Deepit是i省t年的货币深度值;

本文选取了清华大学中宏数据库1978—2008年中国各省的相关数据,运用stata11软件求出了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值。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因果关系及其在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地区之间的差异,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与河北省,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市、浙江省和江苏省。同时为了更加明显地看出两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银行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本文也收集了全国各省的数据,并作出了处理,由于时间跨度为1978年至2008年,所以将重庆市并入四川省计算。

二、计量检验与回归分析

1、单位根检验

数据的非平稳性会导致伪回归现象的产生,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数据进行了单位根检验。为了使结果更为可信,本文选用了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和aDF-Fisher检验四种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方法。结果显示,lnpergdp、FiR、Deep、lnK以及lnL基本都在1%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所有变量不存在单位根,为平稳序列。单位根检验结果符合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可以更进一步进行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为了研究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需要对数据进行协整检验。主要的协整检验方法有基于Johansen协整检验的Fisher协整检验法和eG两步法。而eG两步法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则包括Kao(1999)为代表的同质面板的协整检验法和pedroni(1999)提出的异质面板的协整检验法。本文选取eG两步法进行检验,具体结果如下:两个面板的检验结果均出现了一定的差异,根据pedroni的结论,当检验结果出现差异时,优先采用panelaDF-Statistic和GroupaDF-Statistic的结果,而两个面板这两个结果都在5%显著水平下都拒绝了原假设,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Kao检验在2%置信水平下也拒绝了原假设。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lnpergdp、FiR、Deep、lnK以及lnL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回归时不会出现伪回归现象。

3、模型回归

为了实证研究银行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本文依照公式(1)进行回归。对回归结果进行Hausman检验,两个面板检验结果均拒绝了原假设,故应使用固定效用模型。回归显示,R2分别为0.97以上,方程的拟合优度很高,说明自变量从总体上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较强。考虑两个银行业发展水平指标的影响,两地区的货币深度和金融相关度都显著的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这说明两个地区的银行业发展水平高,银行在筹集资金,配置资金方面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所以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两个地区的相关方式却是有所区别的。对于环渤海地区来说,金融相关程度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这可能是因为环渤海地区有我国几家重要的国有垄断企业,这些企业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由于企业的规模大,并且很多企业为重工业企业,故生产所需要的资金量大,周转时间长,特别需要银行对其从资金上予以大力的支持。所以,对于环渤海地区来讲,金融相关率极大地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增长。而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这一地区的金融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长三角地区的金融深化程度要远远领先全国其他地区。同时,各类金融衍生工具也都基本最早出现在这一地区,并且市场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二级市场交易量大,货币周转速度也快。银行业改革早,产权合理明晰,管理科学高效。同时应注意到的一点,该地区的民间集资活动广泛,已经构成了市场中不可忽视主要力量,所以货币深度水平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4、因果关系分析

对两个面板进行回归分析后,可以看出对于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来说,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发展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对于二者的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明确。本文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环渤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数据进行因果检验。从基于环渤海地区数据的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滞后一期的情况下,货币深度与经济发展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金融相关率提高的Granger原因。而滞后两期的情况下,货币深度和金融相关率与经济发展均互为因果。这表明,短期内,经济发展需要银行充分发挥融资功能,并以此带动银行业的发展。但同时,该地区金融业的发展并不自由,银行的贷款方向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更偏好国有大型企业,一些情况下,容易导致资本的非优化配置,所以银行业发展对经济发展带动性不强。而长期情况下,金融改革不断深入,银行业能够对资本进行充分的优化配置,所以银行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也不断带动银行业的发展。从基于长三角地区数据的因果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滞后一期情况下,经济发展与银行业发展没有因果关系,而滞后二期的情况下,银行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Granger原因。由于长三角地区银行业高度发展,金融改革不断深入,银行业为经济发展筹措了大量资本,并且银行的行为是由市场主导的,所以能够使资金运用到最有效率的行业,从而拉动了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结论

本文运用固定效用模型以及格兰杰检验的实证方法分析了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1、银行业对经济的影响方式在区域间存在差异

由于环渤海地区与长三角银行业发展的程度与侧重点不同,所以,两个地区银行业对于经济的影响方式是有差异的。对于环渤海地区,主要是依靠传统银行业的功能,为重要企业解决资金的困难,金融相关度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著。而长三角地区,金融深化程度高,金融工具种类多,特别是近些年来民间资本流动广泛,市场活跃,货币流通速度快,是我国的金融中心,对周边地区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其金融深化水平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2、经济增长与银行业发展的因果关系存在区域性差异

对于环渤海地区来说,由于其在我国经济政治中的特殊地位,其经济的发展带有明显的政府导向性。短期内经济增长是银行业发展的原因,这是由于该区域经济增长迅速,对资金的需求量大,需求带动了银行业的发展。但同时,政府对于银行的干涉也较多,银行在资金配置上的只能受到了干预,所以资本无法配置到最有效率的部门,故银行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明显。但是长期情况下,银行能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周转,同时资本也可以在各行业间进行流转,所以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而长三角地区的银行业及金融业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市场导向型特点,市场化水平高,市场引导资金流向最有效率的部门。各种符合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不断产生发展。银行业的管理方法先进,产权合理,资产组织结构合理,所以在资本的配置效率上高,所以银行业发展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显著的。

(注:本文属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2105010208)。)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姜烨: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基于分省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6(1).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篇2

关键词:民航运输业;区域经济;模型;互动关系

民航运输业是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产业体系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大型的国际机场是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重要集散场所,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带动性作用。机场充分运用了自身的区位优势,构建了集纸质密集型服务业、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科技产业为一体的产业体系,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对促进区域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和产业体系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一、民航运输与区域经济关系理论

首先,区域经济对民航运输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民航运输业是建立在区域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域经济增长推动了人流和物流的发展,增大了客货运输需求。区域经济的产业机构直接影响着民航运输业的产业结构,民航运输业的发展需要建立在设施生产部门和能源部门支持的基础上,生活服务部门需要展现出辅助作用,促使民航运输生产工程能够实现对整体产业体系的依赖。区域商贸活动对民航运输业发展有直接推动作用,区域间的商贸活动能够满足货邮交互和居民出行需求,推动了民航运输业的发展。其次,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民航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民航运输业的发展会降低交通成本,带动城市形象、技术进步、经济产品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民航运输业在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服务和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基于投入产出法的民航运输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模型

1.研究方法。需要将经济效益评价作为民航运输业经济效益评价的重点内容。使用的主要方法包括投入产出法、重力模型方法、凯恩斯乘数模型。其中投入产出法主要是指利用经济学原理,结合产业部门的技术经济平衡关系,对企业的投入产出数量进行分析的方法,能系统的分析出产业体系部门经济数量关系。重力模型方法主要是从地理空间角度对产业单位与机场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研究,为提高机场的社会效益评估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凯恩斯乘数模型,主要是根据区域航空运输业的投资情况,来计算航空运输业的经济活动给区域活动造成的影响。2.研究原理。投入产出表需要将特定的行政范围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需要明确各个部门之间与区域外相关产业之间的经济关系。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关系主要分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诱发影响和催化影响。航空运输业对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体化建设。3.模型构建。模型构建需要结合产业关联理论和经济效益评价模型的建设方法,需要从宏观整体影响的角度出发,模型构建思路为:第一步,计算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的总影响,并分别计算出对区域外和区域内经济产业体系的影响。第二步,制定出民航运输业投入产出结构,定位产业体系作用和类型。第三步,对产业关联影响的前向推动作用和后向拉动作用进行分析,细化产业结构和产业部门的影响规律。

三、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和产业分类。本文主要是对北京和上海在2015年的投入产出表,对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产出表上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主要将航空运输业分为航空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两个部门。在对产业结构影响进行分析时,侧重结构特征分析。为了避免部门分类繁琐和结构特征不清楚带来的影响,将产业部门进行合并,对整个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表1中显示北京和上海的民航运输业完全乘数在2005年和2015年处于增值状态,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总影响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北京市和上海是的民航运输业单位产出对经济贡献持续提升,说明两地的航空运输业得到了持续发展,民航运输业的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对跨区域产业的一体化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2.两地民航运输业对经济及产业结构影响分析。从两地民航运输业对经济及产业结构影响对比进行分析可知,民航运输业单位的产出对经济贡献得到了明显提升,促进了两地航空运输业的明显发展。民航运输业服务能力的提升,带动了产业服务体系的稳定,促进了产业体系的协调发展,需求和投入更具稳定性,产品和服务体系逐渐完善。影响运输业区域内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业部门空间布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需要充分利用航空运输业来完成生产活动。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贡献,由于民航业自身具有多种类服务,主要是围绕民航运输业的产品需求,来形成具有层次结构的产业链体系,需要充分发挥大型机场的带动性作用,以民航运输业的发展升级为契机,结合当地产业体系的实际发展情况,构建民航运输业产业链,强化区域产业体系部门之间关联关系,促进民航运输业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本文以民航运输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论述了民航运输与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对基于投入产出法的民航运输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实例来论述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通过分析可知,民航运输业对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机场周边的区位优势,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和快速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民航运输业作为产业体系中的重要服务部门,与其他产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对产业体系有了越来越深入的影响,实现了对区域产业体系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作者:霍淳单位:烟台国际机场

参考文献:

[1]王恩旭,王立新.区域性中心城市民航运输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02:70-73.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篇3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法;产业结构调整;新疆

一、引言

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analysis,SS分析法)是一种在区域经济中应用广泛、相当注重实效的评价产业结构效益和竞争能力的一种分析方法。SS分析法的基本思路是将被研究区域的增长与标准区域的增长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区位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解解释。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考虑,由于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率为地区内各产业部门增长率的加权平均数,而不同产业部门具有不同的技术特征、供求弹性和生产率增长速度。因此,各部门经济增长率存在很大的差异。若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快速增长的部门为主,则该地区的增长率会快于标准区域增长率的平均水平,则称该地区的产业结构为“有利于增长的结构”;反之,则属于“不利于增长的结构”。

SS分析法把一定时期区域经济的增长额分解为区域增长分量、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区位偏离分量(竞争力分量)。区域增长分量是假定当研究区域按标准区域增长时所应达到的增长水平;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反映研究区域产业结构类型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区位偏离分量反映研究区域的区位条件或竞争能力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用公式表示:

公式中:Gj代表j区域在计算期内经济的增长总量;nj代表区域增长分量;pj代表产业结构偏离分量;Dj代表区位偏离分量;ej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e代表标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i代表第i个产业;0代表基期(年);t代表末期(年)。nj是区域j按标准区域产业年均增长水平时应达到的产业增长水平。pj是由区域产业结构差异造成的结构偏离分量。pj为正值,表示区域产业结构素质较好,促进了区域经济水平的增长;pj为负值则,说明区域产业结构素质较差,限制了区域经济水平的增长。Dj反映区域的区位条件或区域产业竞争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Dj大于零,表明区域处于有利区位,产业竞争力高。Dj小于零,则表明区域处于不利区位,产业竞争力低。

二、综合分析

本文运用SS分析法,以新疆2000-2004年为研究时段,以新疆15地州市为研究对象,选取了新疆及其下辖15地州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产值数据,将这些数据代入上述公式,计算得出各地州市偏离-份额各分量(见表1)。

从表1可以得到以下基本结论:

第一,从2000年到2004年,新疆各地州市的国内生产总值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增长数额(nj+pj+Dj)从克州的63680万元到乌鲁木齐的4563545万元不等,增长幅度从大到小依次是: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巴州、昌吉州、伊犁地区、阿克苏地区、塔城地区、喀什地区、吐鲁番地区、阿勒泰地区、石河子市、哈密地区、博州、和田地区和克州。

第二,各地州市的区域总偏离分量(p+D)j的变动幅度较大,区域差异显著。区域(p+D)j>0的地州市包括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吐鲁番地区、昌吉州、伊犁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州、巴州、阿克苏地区和克州。表明这些地州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额大于假定的地区份额。和田、塔城、喀什和哈密的区域(p+D)j

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分量pj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新疆大部分地州市的结构偏离分量小于零,表明大部分地州市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其中仅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地区和巴州的区域结构偏离分量大于零,表明这些地州市的产业结构较为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第四,新疆大部分地州市的区位偏离分量大于零,仅吐鲁番、哈密和塔城三地区的区位偏离分量为负值,表明大部分地区的区位条件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根据产业结构分偏离量和区位偏离分量的组合情况,对新疆的15个地州市进行了分类(见表2、图2)。

第一类是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和区位两类因素都比较优越的地区,即pj>0,Dj>0。这类地区包括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和巴州。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产业结构层次较高,交通便利,区位条件比较好。巴州位于南疆铁路的主干道上,交通便利,并且是南疆最大的城市,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

第二类是产业结构较好,但区域竞争力较差的地区,其产业结构pj>0,但Dj

第三类是区域竞争力较强,但产业结构较差的地区,其pj0。这类地州市,包括石河子市、昌吉州、伊犁地区、阿勒泰地区、博州、阿克苏地区、克州、喀什地区和和田地区。其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主要在于产业结构之外的因素,事实上这类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第四类是产业结构和区域竞争力都比较差的地区,这类地区pj

总之,新疆区域内部之间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总体上,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中心地区产业结构层次比较高,地区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即产业结构层次由中心向边缘逐渐降低。南疆的和田、喀什和博州以及北疆的塔城地区产业结构仍然是“一、三、二”结构,产业结构层次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重比较大,大部分地区属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很大一部分地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三、新疆产业结构的总体评价

综合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得到优化和升级,向高度化发展,但是,目前新疆的产业结构还处于较低层次。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发展较弱,各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区域发展差异大,区域二元特征突出,所有制结构缺乏活力。

四、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思路

综上所述,新疆现有的产业结构已远远不能与经济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落后的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新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随着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新疆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随之也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必然要求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但是,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就没有工作重点,这在现实工作中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关键就在于正确地选择主导产业,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现代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也是主导产业的选择过程。

目前,新疆的支柱产业发展还不成熟,主导产业发展不明确。因此,目前新疆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适时适宜地选择和确立一定时期的主导产业,从着眼于选准、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出发,力求通过主导产业来拉动,实现产业结构得转换和升级。

参考文献:

1、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1997(3).

2、叶依广,陈海明,武松明.新疆省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

3、郝寿义,安虎森.区域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钟契夫.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10).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篇4

关键词:区域经济生产总值因子分析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完成我国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是现在发展生产的重要任务,也是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经济发展是我们实现这一历史重任的重要环节。发展经济应是一个分步、有序的过程,只有不断发现和改进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使经济健康稳步的增长。

1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成就令世界瞩目。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时,我们发现了问题。

第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没有得到相当的重视。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区域众多,各区域内的经济条件各不相同,导致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1]。怎样提高整体效益,是我们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区域与产业关系密切,发展区域势必带动该区域内各种产业的发展。把区域整合起来,以一种健康的姿态持续加速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第二,难以通过评定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各种影响因素来找出各区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影响各地经济发展的因素众多,怎样找出各个因素、怎样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正是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2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所研究的区域经济,是指在我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内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相互影响产生的区域发展综合实体。因此在选取研究区域经济指标的同时,依据指标体系的学术性、全面性、典型性原则,应该考虑到以下几方面[2]:

①分析国家经济总体发展情况,基于国家总体情况研究地区经济的地位。

②各地区域经济发展速度是否与当地总体情况相适应。

③除了重视发展生产,还应发展交通,金融等非生产部门。

本文从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等方面对中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3因子分析模型的应用

因子分析模型的目的是使原始变量分解并简化,在众多变量中筛选出少数几个潜在的信息因子,以反映变量信息的统计分析模型。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7.0可以对搜集到的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抽取公共因子、输出数据结果等工作。得到公共因子之后,整个计算过程便得到了大大的简化,操作性得到增强。

4因子分析模型实证分析

4.1样本来源及指标选取

在我国区域产业经济生产总值分析指标的选取原则上,选择了能充分反映区域经济生产总值的指标,指标应该能够全面、真实有效的反映地区的发展状况。指标数据必须为已有统计数据或经过实际监测获得真实数据,同时应当选取政府关注,且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数据,本文原始数据来自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截取我国三十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直辖市生产总值(单位:亿元)有关数据,全方位选取农业、工业等九个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4.2因子分析的步骤及结果

4.2.1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求得相关系数矩阵,巴特利球度检验值为513.699,显著性为0.000,由此可以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同时Kmo检验值为0.856,大于0.5,所以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如表1所示。

4.2.2提取因子

本文使用主成分法提取公共因子,依据选取主因子的特征值必须大于1,且所选取的主因子对方差解释的累计贡献率百分比应大于85%的原则来确定公共因子的个数。据此原则,由表2得到的结果,本文选取了前2个主成分因子,其特征值分别为4.727和3.739,且其累积贡献率达到94.067%,很好地保留了原始数据的信息,我们将这2个公共因子作为评价这31个地区生产总值的综合变量。

4.2.3因子旋转

为了更好地解释公因子的实际意义,本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即使得每个因子上的载荷尽可能向

±1或0的方向靠近,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因子载荷反映了公共因子与原有指标变量的关联程度,因子载荷值越高,表明该因子包含该指标的信息量越多。从上表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F1在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批发和零售业这些指标上都有远大于0.5的载荷,反映了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情况,把它称为综合经济实力因子;第二个因子F2主要解释了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工业,称为一二产业的发展情况。

4.2.4因子得分与综合得分

由SpSS得到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

SpSS自动由因子得分系数矩阵给出公共因子的得分,然后以各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进行线性加权求和,得到各个地区的综合得分,并按综合得分情况对各区域进行排序,见表5。

表5的综合评分显示了各个地区的产业生产总值情况排名,而且从表中可以看出,广东、上海和北京的F1因子成分比重较高,说明其以金融业、房地产业、其他、批发和零售业等衡量第三产业的综合经济实力较强;河南的F2因子比重很高,而F1因子比重较低,即在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邮政业等第一、第二产业方面发展较好,即其传统产业经济相对更为发达。

5结论

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可大致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由分析可见,因子F1可以反映金融业、零售业等行业发展情况,即可代表某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因子F2反映农业建筑业等行业发展情况,即可代表地区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情况。某些地区,如河南,F2因子比重很高,而F1因子比重较低,说明其传统产业经济相对更为发达,则这些地区应该着重发展第三产业,以平衡经济发展,使该地区经济保持稳定平衡的健康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宋焕斌,孙鸿鹏.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经济

实力比较[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7.12:

72-80.

[2]李秀洁,张志,郭均.基于因子分析的河南省18地市综合实力问题研究[J].财经政法资讯,2011,5:26-32.

[3]王琳,张清清.因子分析模型在政府环境绩效审计中的运用[J].会计之友,2012,3:83-85.

作者简介: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篇5

一、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概念

1、区域经济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对区域发展的研究之上的。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的一个根本目的,是解决区域经济如何增长的问题,即如何生产更多财富、提高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区域发展离不开三个最基本的要素:资本、劳动力和技术,要素转化为财富,需要有条件和途径,而政策、机制和环境,决定各类要素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大小。区域经济规划,是一组生产要素现在和未来在特定区域的配置或部署问题。它以现实的各类生产要素的组合为基础,根据发展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安排未来时期的要素如何组合、如何配置。区域经济规划所涉及的区域发展问题,是以当前资源环境条件和经济要素组合所进行的决策行动,但实施这种决策是未来的问题。如果这种未来是很长的一个时间,那就需要解决战略问题;如果是一个不长的时间,那就需要解决行动的方案问题。所以我们说,区域经济发展的范围和内涵决定了区域经济规划涉及的范围和内涵。

2、区域经济规划与区域产业布局的关系区域经济规划和区域产业布局是容易被混淆的两个概念,被混淆的原因是两者有许多共性。所以,我们需要对两者的相同性和相异性进行分析。自韦伯和杜能以来,产业的空间布局是以致富最小的生产成本为目的进行的,韦伯和杜能的区域模型,都是以运费最小为标准来选择最佳区位。则引入产业空间布局的利润最大化概念,并提出。现在区域经济学则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产业或企业的问题,研究的中心是企业如何选择分布地点的问题。根据廖什的市场区位的模型,如果市场区的范围成为已知条件,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什么?显然是结局三个问题:第一,如何巩固这个市场区;第二,在这个市场区当中,如何增加更多的内容;第三,如何扩大这个市场区。我们的对策应当有两条:第一,加大对这个产业的各种要素投入;第二,提高这个产业的经济效益。我们还要解决三个具体问题:第一,在什么时间、投入多少、投入那类要素?第二,各类要素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什么样的地方组合?第三,以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机制和什么指导思想去组合?显然,解决这三个问题,是区域经济规划中的任务。

二、区域经济规划的基本内容

区域经济规划以区域为规划对象,其基本职能是从总体上进行综合协调,不同于行业规划、部门规划、专题规划。不仅要对经济、人口、社会、环境、资源等进行协调规划,而且要对条块之间、块块之间、区内区外之间进行协调规划。除此之外,还要对主要产业部门之间、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之间进行协调规划。不同层面形成的规划一般是单项规划。单项规划是综合规划的基础。它与综合规划相互联系,构成区域经济规划的体系。区域经济规划的内容是十分丰富而广泛的。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自然条件和国土资源的综合评价;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和远景预测;国土开发整治的目标和任务;自然资源开发的规模、布局和步骤;人口、城市化和城市布局;交通、通讯、动力和水电等基础设施的安排;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综合开发的重点区域;宏观经济效益估价;实施对策和措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方自日益扩大,区域经济规划的内容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并日益区域化。在区域经济规划中,具有主导意义、关键性的中心内容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主导产业结构配置、区域空间布局和调整等。

1、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区域经济规划的总目标是通过目标体系全面体现的。它主要包括三个目标,即经济增长方面的目标、社会进步方面的目标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的目标。这些目标之间,既存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面,也存在相互矛盾和制约的一面。比如,经济增长目标和就业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为求得经济的高速增长,一般做法是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重工业是资金密集型工业,要提高投资利用率,就限制了劳动就业的增加。反过来,增加就业,劳动力多了,平均每个劳动力的固定资产减少,劳动生产率相应下降,经济增长就受到限制和影响。再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如果注意到了二者协调发展,经济增长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如果忽视了生态环境,只顾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反而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2、主导产业的选择一个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关系到区域经济优势的发挥、产业结构的形成,以及区域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格局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因此,主导产业的选择是区域经济规划内容的中心环节。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应看其职能是否起到了双重作用。一方面,它应是区域产业结构的中心,能起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应在全国区域分工中占有优势,具有区际意义,能起到强化区际分工与合作的作用。而不应把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即所谓的“瓶颈”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选择,更不能把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小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加以选择。区域主导产业一定是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能发挥区域优势的产业,能够在区际贸易取得比较利益的产业。具体地说,其产业的产品收入需求弹性要大,市场前景更好;经济效益要好,市场占有率要高;产业关联性强,连续效应要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率要高,在产业中波及效果要大。对这些方面通过量化指标综合分析,然后再确定主导产业,就会更准确。

3、产业结构的配置主导产业确定之后,接着就是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配置。这也是区域经济规划的重要内容。区域结构若干个产业的结合,它涉及产业的分类、产业结构合理化标志以及如何配置等问题。因此,在制定区域经济规划时,必须注意如下问题:首先对本区域产业结构的现状、特点、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对影响和决定本区域产业结构配置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除了经济因素外,还要对社会、环境、政策等的因素进行分析。产业之间的联系及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主要注意主导产业的合理规模,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以及其它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时序上的衔接与协调。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要与本区域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要把重点放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上,通过优化配置提高产业结构的效益。

4、区域空间布局区域产业结构的布局是把生产要素按部门配置,并把它们组合起来,部门间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而区域空间布局是把生产要素按地域空间配置,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地区间按比例协调发展。区域空间布局主要是通过生产力的布局协调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促进区域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此,在安排区域空间布局规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区域空间布局框架。在规划期内区域开发建设的方向、重点产业基本轮廓等予以确定,以便作为项目选点和生产布局的宏观依据。在区域空间投资上,采取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要正确处理投资重点地区与非投资重点地区的关系,既要从总体上把握投资效果,又不使区域内各地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从区域全局上对主导企业和相关企业的区位选择、各建设项目的规模配套和建设时序进行协调安排。共同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以及有利的环境,对工业企业或工业集团可采用成组布局或综合布局形式。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布局要按照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进行不同层次和等级的城镇体系建设布局,使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和地域与其相适应,更好的发挥城镇体系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篇6

运用theil系数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20032012年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地区总差异、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及各经济区域的区内差异。结合研究分析结果,广西各级政府为此应该采取相关对策建议,为加快广西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工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theil系数

一、引言

近年来,在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背景下,广西各地区的工业发展不断加快,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效。2012年,广西全区各地级市的工业增加值为5167.51亿元,较2011年的4745.88亿元增长了8.88%。其中,柳州市的工业增加值为1055.69亿元,是广西各地区中数值最多的地级市;南宁市的工业增加值为706.11亿元,全区排名第2位;排在第3位的是桂林市,其工业增加值为585.55亿元。此外,工业增加值高于200亿元的地级市有梧州市(479.88亿元)、玉林市(404.39亿元)、百色市(361.92亿元)、北海市(267.77亿元)、钦州市(237.24亿元)、贵港市(229.15亿元);而其它地级市的工业增加值均低于200亿元,这些地区分别是防城港市(197.64亿元)、来宾市(189.06亿元)、崇左市(184.06亿元)、贺州市(136.10亿元)和河池市(132.96亿元)。可见,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目前,国内学者主要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数据包络法和计量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地区工业发展差异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如:张二勋等(2000)、刘显全等(2002)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别对中国工业发展差异、重庆市区县工业发展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其工业经济发展差异情况,将各经济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类型。董毅(2010)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方法,选取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工业利润总额、年度应交税金、企业单位数等投入产出指标,对安徽省地区间工业发展水平进行实证研究。李雪琪和熊雪如(2013)结合面板数据模型和回归分解法,对广东工业经济发展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国内学者对区域工业发展水平差异的相关探讨,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对区域工业发展水平差异的效果评价及对策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因此,本文根据theil系数的差异分解方法,从地区间差异、地区内差异以及各经济区域的区内差异的角度探析地区总差异的形成及其变化原因,并深入探析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差异特征,为加快广西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二、分析模型、变量和数据

(一)theil系数分析方法

theil系数,又称泰勒系数或泰尔系数,是theil在1967年提出的用来衡量地区差异的重要指数,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各个研究领域。根据theil系数的相关理论,在运用theil系数衡量地区差异过程中,可以根据研究需要将theil系数分解为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两个不同的组成部分,以对地区差异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研究。theil系数,即地区总差异,其数值越大,表示地区之间的差异越大,发展越不均衡;theil系数值越小,表示地区之间的的差异越小,发展越为平衡。theil系数可以采用以下公式1进行表示,即:

t总=t区域间+t区域内=ni=1YilogYipi+ni=1Yi(jYijlogYijpij)

(1)

其中,t总表示地区总差异,区域间差异为t区域间=ni=1YilogYipi,区域内差异为

t区域内=ni=1Yi(jYijlogYijpij)。n是区域个数(n=14),Yi表示i区域的指标属性值所占的比重,pi表示i区域的人口数量所占的比重,Yij表示i区域j地区的指标属性值在i区域中的比重,pij表示i区域j地区的指标属性值在i区域中的比重,t区域间/t总、t区域内/t总分别表示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对地区总差异的贡献率。

(二)变量和数据说明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广西桂东经济区(包括梧州市、贵港市、玉林市和贺州市)、桂南经济区(包括南宁市、北海市、防城港市和钦州市)、桂西经济区(包括崇左市、百色市和河池市)、桂北经济区(只包含桂林市)、桂中经济区(包括柳州市和来宾市)五大经济区域。为有效探讨20032012年广西各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差异情况,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和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了工业增加值和年末总人口两个指标来进行衡量。在指标数据来源方面,20032012年广西14个地级市的工业增加值和年末总人口两个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04年至2013年的《广西统计年鉴》。为减少干扰因素,本文使用的工业增加值是由地区生产总值指数以2002年为基期计算得到的基比指数。

三、实证分析

(一)20032012年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地区总差异、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及比较

根据公式1以及20032012年广西各地区的工业增加值和年末总人口等数据,计算得到20032012年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地区总差异、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的测算结果(略)。从地区总差异来看,20032012年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地区总差异大体上先从2003年的0.0523以较小的幅度减小至2007年的0.0479,减小了8.40%;之后迅速以25.43%的增长幅度从2007年的0.0479增加到2009年的0.0601,而后又以4.19%的幅度减小至2011年的0.0575,但随后以33.02%幅度从2011年的0.0575增加到2012年的0.0765。因此,从整体上来看,20032012年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地区总差异在总体上呈扩大之势,特别是2007年以来增加的幅度较大,20032012年间地区总差异总体上增长了46.42%。究其原因,主要受20032012年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在地区总差异中的变化影响,这也是由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出现较大的变化和调整所致;通过以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贡献率变化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贡献率的差距在20032008年间趋于减小,在2008年间分别达到50.46%、49.54%;虽然在20092010年间两者的差距还一度有所扩大,但是在20112012年间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仍不断缩小;区域内差异的贡献率则不断扩大并迅速超越区域间差异而成为影响地区总差异的主要因素,此时区域间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小于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

为深入分析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对总差异的影响及其变化特征,针对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从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来看,区域间差异在20032007年间总体上有所减小,从2003年的0.0295减小到2007年的0.0253,减小了14.34%;随后在20072012年间,除了在2011年区域间差异的数值有所回落之外,总体上不断增加,这期间区域间差异扩大了36.72%。而区域内差异在20032007年间虽然经历了先是小幅度减小、再到小幅度扩大的变化过程,但是总体上变化不大,从20032007年间仅减小了0.73%;但是在20072012年间,区域内差异除了在2010年间有所回落外,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从2007年的0.0226扩大到2012年的0.0420,扩大了85.65%。可以看到,20032007年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均以较小的幅度在减小,导致地区总差异在这期间也出现保持较小的幅度在减小的情况。但是在20072012年间,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都以较大的幅度在扩大,区域内差异甚至在20112012年间的差异值大于区域间差异的差异值,进而导致了地区总差异在20072012年间整体上不断扩大;这也意味着该时段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区域之间工业发展水平的非均衡差距在不断扩大。

(二)20032012年广西各大经济区域之间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内差异及其贡献度的比较

在计算20032012年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地区总差异、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的过程中,还计算得出20032012年广西各大经济区域之间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内差异及其贡献度的测算结果(略)。通过对区内差异的深入分析,可以剖析区域内差异形成和变化的原因,并据此探讨其对总差异造成的影响。由于桂北经济区只含有一个桂林市,因此桂北经济区的区内差异和贡献率均为0,在此不再对其深入分析。在测算结果中可以发现:

首先,桂中经济区的区内差异和贡献率较其它经济区域的区内差异和贡献率而言,其差异值较大且较突出,其区内差异从2003年的0.0093增加到2012年的0.0159,扩大了70.28%,且其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均保持在17.86%以上,最大时达到26.00%。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桂中经济区中的柳州市和来宾市之间的工业发展差距较大。柳州市作为广西的工业强市,其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来宾市的工业发展水平较低且远落后于柳州市的工业发展水平,造成两者之间的工业发展差距较大。

其次,桂西经济区的区内差异和贡献率均较小,则远小于其它经济区域的区内差异和贡献率。桂西经济区的区内差异和贡献率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先减小、再扩大的过程,即在20032007年间有着一定的幅度减小(差异值减小了0.0008),而在20072011年间又以一定的幅度扩大(差异值增加了0.0011);紧接着在20112012年间迅速以较大的幅度扩大,20112012年间其区内差异增加了0.0034,扩大了188.47%。究其原因,一方面既与桂西经济区的崇左市、百色市和河池市的工业发展水平较低有着较大的联系,其年度工业增加值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又与百色市近年来的工业发展水平较快有着较大的联系,使得崇左市、河池市与百色市之间的工业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再次,无论是桂东经济区还是桂南经济区,其区内差异和贡献率总体上呈扩大之势,特别是在20102012年间这种扩大的趋势更突出;而在20032010年间桂东经济区和桂南经济区的区内差异及其贡献率总体上都较为接近,同时桂东经济区在20102012年间表现出来的区内差异及其贡献率的扩大幅度更大,表明该时段桂东经济区中梧州市、玉林市、贵港市和贺州市之间的工业发展差距进一步突显。究其原因,桂东经济区的区内差异不断扩大,是由于近年来梧州市和玉林市的工业发展不断加快,而贵港市和贺州市的工业发展速度相对较低,特别是贺州市的工业发展水平远落后于梧州市、玉林市、贵港市的工业发展水平。此外,桂南经济区的区内差异不断扩大,主要受到近年来南宁市的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加之北海市、防城港市、钦州市的工业发展与南宁市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影响,致使桂南经济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内差异不断扩大。

四、研究结论

针对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地区总差异、区域间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各经济区域的区内差异以及各差异的贡献率进行实证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首先,20032012年广西各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地区总差异总体上呈增加之势,总体上增长了46.42%,特别是2007年以来增加的幅度较大;而区域间差异在20032007年间总体上有所减小,但在20072012年间总体上不断增加,整体上呈扩大之势;区域内差异在20032007年间经历了幅度较小的波动过程,但是在20072012年间区域内差异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地区总差异总体上不断扩大,究其原因,是由于工业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出现较大的变化和调整所致,20032007年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均以较小的幅度在减小,是导致地区总差异缩小的主要成因。在20072012年间,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都以较大的幅度在扩大,是导致地区总差异在20072012年间整体上不断扩大的主要成因。

其次,桂中经济区的区内差异和贡献率较大且较突出,其区内差异从2003年到2012年扩大了70.28%,且其对总差异的贡献率最大时达到26.00%,这主要是由于桂中经济区的柳州市和来宾市之间存在工业发展水平差距而引致。桂西经济区的区内差异和贡献率均较小,桂西经济区的区内差异和贡献率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先减小、再扩大的过程,这既与桂西经济区各地区之间的工业发展水平较低有着较大联系,同时又与百色市近年来的工业发展水平较快有着较大联系。桂东经济区和桂南经济区的区内差异和贡献率总体上呈扩大之势,特别是在20102012年间这一扩大趋势更为突出。桂北经济区由于只有一个地级市,因而其区内差异和贡献率均为0。

总体而言,广西各经济区域存在工业发展水平的地区总差异、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这些差异是广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凸显的发展特征。为了进一步加快全区工业发展水平,广西各级政府可通过加快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加大工业投资力度,提升工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强各经济区域相互间以及区域内各地级市之间的合作,强化工业发达地区对工业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强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建设和发展;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和服务化协调发展,加快广西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2]张二勋,姚静.中国工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00,(3):8790

[3]刘显全,喻开志.重庆市区县工业发展差异分析[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7781

[4]董毅.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安徽省地区间工业发展差异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10):3235

[5]李雪琪,熊雪如.广东工业经济发展差异及异质性成因研究――基于一种回归的分解方法[J].华东经济管理,2013,(2):5661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篇7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产业集聚;集聚机制

经济集聚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一种独特方式。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这种发展方式业已出现,但一直未被重视。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直到工业革命以后,这一发展方式才越来越受关注,现阶段经济的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在研究产业集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涉及到三个问题,即产业为什么集聚、选择在那里集聚以及如何集聚,这三个问题一直是相关学科及学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的空间性问题

社会经济活动的复杂多变与人类思维方式以及技术手段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从古至今一直存在。首先,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是建立在对资源的消耗基础之上的,然而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各种资源是有限度的,那么如何在社会群体之间分享这些有限的资源,使得物尽其用,就成为了当政者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在这个前提条件下就形成了经济学这门科学,经济学就是研究资源如何在社会群体之间有效配置问题的科学。其次,人类社会的任何经济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之上,时空的有效结合保证了社会经济行为活动的正常运行。因此在时空条件下对于经济学的资源配置问题就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即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同的时点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同空间位置上的资源配置。

传统的主流经济学主要致力于前两个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对第一个问题的研究,探讨资源在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配置,强调个体行为的动机。它首先建立了物品稀缺性和理性人假设,然后通过消费者的均衡和厂商均衡分析来获得最终的市场均衡。主流经济学的市场均衡分析没有考虑空间的因素,假定消费者和生产者都集中在同一地区的,因此剔除了空间因素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经济活动受制于地理空间上的限制由来已久,即使在现如今交通运输很发达的状态下,经济活动仍然脱离不了地理空间的限制。主流经济学缺乏空间维度并不意味着空间因素被所有的学科所忽视,实际上,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某些经济学分支学科始终关注经济活动的空间维度或地理尺度,也不缺乏经典的空间分析方法。早在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就已经建立了著名的杜能模型,深刻的分析了城市周围的土地利用,开创了经济学分析空间因素的典范,他被认为是区域经济学的开山鼻祖。此后,从20世纪初开始,一批区域经济学者,如韦伯、克里斯泰勒、廖什、艾萨德、胡佛、佩鲁等对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区域经济学对产业集聚的探索

区域空间是产业集聚形成与发展的承载实体,产业集聚不仅是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学想要解释的对象。然而,主流经济学由于缺乏对空间因素的研究,所以限制了它只能解决产业集聚的一个方面问题。我们知道,最早对于产业集聚原因提供系统解释的来自于经济学家马歇尔,他通过成本与收益的古典经济学分析方法,认为产业集聚是因为规模经济所致。这一解释目前仍然被多数学者所推崇。区域经济学在分析的过程中引入了空间因素,从微观企业区位选择的角度来解释产业集聚,并在分析过程中综合形成了区位论的概念,区位论不仅成为产业集聚的微观基础理论,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区位论解决了产业集聚的地点问题,至于产业集聚的原因,区域经济学继承主流经济学的解释,认为产业集聚是由规模经济导致的。但是在具体的成本收益分析思路过程中,更多的考虑了空间的影响因素,也即更多的考虑运输成本对产业集聚的影响。

主流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对产业空间集聚的各自解释,实际上体现的是如何处理空间布局、市场结构和报酬递增三者之间的关系。但由于二者研究对象的不同,使得区域经济学和主流经济学一直不能相融发展。主流经济学缺乏空间分析的工具,而区域经济学又缺乏对空间经济问题的规范解释,这严重限制了他们解释现实中出现的区域经济问题的力度。虽然区域经济学对集聚问题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但始终都没有给出满意的回答。区域经济学中的一些主要理论,比如佩鲁的增长极理论、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等都意识到了集聚存在,并强调集聚效应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集聚为什么会产生,以及为什么会在特定的区域产生,并没有给出过多且合理的解释。直到20世纪90年代,以克鲁格曼、藤田等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将不完全竞争模型引入区域经济的分析中,尝试利用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对区域经济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统一。克鲁格曼认为主流经济学对空间问题的分析必须解决三个问题:规模收益递增、竞争的非完全性和对运输成本的处理。规模收益递增是古老的经济学命题,马歇尔曾经论述过规模报酬与产业集聚的关系。主流经济学对非完全竞争市场的研究有很长历史,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成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础。运输成本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直到现在,经济学对运输的许多问题都难以解释。所以克鲁格曼假设运输成本以萨缪尔森的“冰山成本”的形式存在,即假设只有制成品有运输成本,任何制成品的价值在运输中都会有一部分的损失,而不是引入一个专门的运输业。新经济地理学派首先将区域产业集聚归结为个体理性的行为的结果,然后又把个体理性动机归结为规模收益递增所致,最后又将规模收益递增的原因归结于外部性所带来的技术外溢和交易费用的降低。这样融合了主流经济学和以往区域经济理论对区域产业集聚的解释,也为我们解决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区域经济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分析

通过上述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学者们都在试图找出产业集聚的一条发展路径,但是由于各自研究的局限性,使得他们未能实现这一目标。直到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才给产业集聚的研究带来了新机。本文结合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对产业集聚研究的成果,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归纳出产业集聚形成的一般机制,认为产业集聚机制是内生于经济系统的一系列因素交织并相互促进的具有累积因果循环关系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聚集的形成具有阶段性和梯次性,表现出初始集聚机制和后续集聚机制两个方面,初始集聚机制解决的是产业集聚从无到有的过程,而后续集聚机则制解决的是产业集聚规模从小到大的过程。

1.初始集聚机制

初始集聚机制是在区域要素禀赋不同的条件下个体理选择的结果。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空间”,区域的划分正是以空间为基础的。区域空间具有分异性,即区域间是不均衡的。区域经济学对于区域差异的解释,最初来源于地理上的不均衡,比如由于矿产资源、水文资源、气候资源等自然资源在地表的分布不均而导致的,后来,在此基础上,由于人类的经济活动行为和城市出现就加剧了这种不均衡性,最终使得区域间的要素禀赋不同,或者是区位势能不同[7]。在要素禀赋差异的前提下,使得维持维持经济活动的市场是不均衡的。在非均衡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通常会选择最有利的区位进行生产活动,比如选在人口集中、交通条件好、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生产。其选择遵循的是成本收益最优原则,最主要是降低各种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等,这个在前面分析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的时候都已经解释过,可以把它融入到前人的研究中。最终,众多企业集体理性选择的结果导致了产业在区域内的集聚发展。

2.后续集聚机制

其次,后续集聚机制是建立在递增收益基础上的各种集聚或溢出效应循环累积的结果。区域经济学研究区域经济现象时的理论基础是规模收益递增,不管是城市还是区域经济发展,都存在这种规模收益递增现象。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区域经济景观,在分析它的过程中必然要运用递增收益理论。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一旦产业实现了集聚发展,集聚所带来的好处会促使产业集聚自我发展,并且依循这一路径使产业集聚的规模变大变强。产业集聚的好处主要表现在递增收益上,递增收益又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解释。一方面,从企业层面来说,一个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节省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率,这个实际上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从产业层面来说,众多企业集聚在某一区位,能够使各个企业获得集聚租金;比如由于聚集效应的存在各企业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和辅助行业带来的专门的服务、由于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学习降低学习成本、由于人才集聚效应的存在人口的集中利于形成专业的劳动力市场等等,这些实际上是我们所熟悉的聚集经济。建立在递增收益基础上的各种集聚或溢出效应,通过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作用,产业集聚倾向于自增强发展,最终使产业集聚规模的变得更大更强,以至于产业集聚的力量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郝寿义:建立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想[J].南开经济研究,2004(1):68~69

[2]殷广卫: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D].南开:南开大学,2009

[3]marshalla:1920(1890)principlesofeconomics[m],macmillanpress,London

[4]weber,a:1929thetheoryofthelovationofindustries[m],ChicagoUniversitypress,Chicago

[5]Krugmanp:1991Geographyandtrade[m],ma:mitprcs,Cambridge

[6]颜飞罗永刚:区域经济学理论范式演进与应用拓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8(8):25~26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篇8

关键词:区域差异;泰尔指数;分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近年,区域差异问题是国内外学者近年研究的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差异的定量研究有标准差、极差以及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等[1]。其中杨开忠[2]、陈秀山[3]分别用变差系数、离均差系数等来衡量区域收入差距。覃成林、郑云峰[4]对全国经济差异进行定量分析,陈红霞[5]、欧向军[6]、韩曾林[7]分别对京津冀、江苏和东北地区进行了定量研究。本文拟采用山东省17地市1997-2012年的数据,利用泰尔公式对对山东经济差异进行定量分析与研究。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及区域划分

本文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近年对山东经济差异的研究,均将山东省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本文拟利用地理位置的毗邻,划分东中西部如下:东部:青岛、烟台、威海、东营、潍坊、日照;中部:济南、淄博、临沂、莱芜、枣庄、泰安、滨州;西部:菏泽、聊城、济宁、德州。

2、研究方法

泰尔系数能将整体的区域差异划分成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区域内与区域间的差异,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区域整体差异以及区域间差异的定量化研究中。其计算公式为[8]:

其中i(o)为泰尔指数,n为i单元的个数,yi是i区域的GDp总量,是yi的平均值(),将区域按一定的指标划分成若干组,则泰尔公式进一步分解成下面得公式[9]:

公式中:第一项表示每组内的各区域之间的差异,第二项表示各组之间的差异;vg表示g组人均GDp占全区人均GDp总量的比重,pg表示g组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10]。计算分3、结果及分析

分析图1可知:山东省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泰尔系数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在1997-2012年,区域差异仍然存在波动性,1997年到2003年,泰尔系数在波动中不断升高,于2002年达到最大值,表明区域差异达到最大值;2003年至2007年,泰尔系数值基本保持稳定,2006年差异达到次高峰,从2007年至2012年,泰尔系数差距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表明区域差异正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图2中:山东省泰尔系数综合数值由组间和组内差距所构成,近十几年,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都呈现先缓慢增长后逐渐下降的趋势。

山东省地区差异在近几年虽呈下降趋势,但由图表可知,在区域差异的组成中,组内差距的比值要高于区域间的差异,这部分源于本文采用地理空间的邻近性划分的三大地区,使得三大区域内部的差异不能忽视。中部地区的泰尔数值最大,虽然中部7个市区的经济差距近十年有不断缩小的趋势,但是观察可知,区内绝对差距的扩大是不容忽略的事实,如作为省会城市和经济隆起带的济南和相对落后的枣庄等地的绝对差值日益扩大。为此,在东部蓝色经济区率先发展的同时,要稳抓中部地区的发展;东部地区全部位于沿海较为发达的地区,使得区域间差距较小;西部四个市,观察泰尔系数数值,可知西部的经济差异较小,相对的平均,但西南部地区经济总体水平落后,所以这里的差异较小属于相对较落后地区的平均,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的市县还有一定的差距。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探究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的差异会受各地历史背景、自然资源及条件、区位条件、原有经济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1],这些因素会使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潜力不同,最终表现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现象。针对差异各地区应分别制定出适合的发展对策:

1、东部地区

本区作为山东沿海开放的核心区域,应将涉海经济作为依托,改变低效率、高排放、高消耗、劳动密集的粗放型模式[12]。①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使产业结构向三、二、一模式发展,提高经济效益,重点发展贸易、金融、娱乐、旅游、会展、信息咨询等服务行业[13]。②完善区域规制,将蓝色半岛经济区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相结合,探索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模式,构建半岛城市圈。

2、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应采取点轴发展策略,充分发挥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铁的辐射作用,同时要加快济南都市圈的建设。针对都市圈经济区欠发达的实际,加大要素投入,推动产业密集区与地区的良性互动。城际轨道交通的建设,利于强化济南都市圈的核心功能,强化涓滴效应,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3、西部地区

建设地区核心城市,借助高铁和政策扩大融资渠道,加快地区结构转型。①西部四市深居内陆,交通通达度较低,制定以交通干线为主轴的集约开发战略,形成综合交通网络布局。②重视资源的深加工,加快落后企业改造,发展现代加工工业。③西部地区教育落后,居民商业意识淡漠,应扩大教育投资,提高居民受教育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三、结论与展望

分析可知,省内地区间相对差异在逐步缩小,但分析泰尔分解系数可知,区域内部的差异是影响山东省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分析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区特色,对三大地区协调发展提出建议:东部地区以涉海经济为依托,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中部地区积极构建省会都市圈,强化涓滴效应,带动落后地区发展;西部地区要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等基础事业,在政策的帮扶下积极发展现代工业,努力实现东中西三大区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三维目标下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爱芝,杨开忠,李国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1,31(5):705-706.

[2]杨开忠.中国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28-33.

[3]陈秀山,徐瑛.中国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5):117-129.

[4]覃成林,郑云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及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1):9-14.

[5]陈红霞,李国平.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5):7-11

[6]芦惠,欧向军,李想.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计划的时空分析[J].经济地理.2013,33(6):15-21

[7]韩增林,张云伟.东北地区经济综合发展能力时空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0,30(5):716-722.

[8]刘慧.区域差异测度与方法研究[J].地理研究.2006,25(4):710~717.

[9]欧向军,陈修颖.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04,24(3):338~342.

[10]周.中国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水平测度和成因探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2):20~27

[11]蓝丁丁,韦素琼,熊小刚.基于泰尔指数的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7,(2):37~40

[12]杨建辉,任建兰,程钰,徐成龙.我国沿海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J].经济地理.2013,33(9):13-18.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篇9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发展较快,到2008年底全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了1840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6.1%,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仅次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位居第5位。但由于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省内各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现象。这种不均衡现象,不仅直接影响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对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准确评价和分析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状况,不仅对缩小河南省区域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缩小区域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都有借鉴意义。本文以18个省辖市为区域分析单元,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较系统、客观地分析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差异程度,并提出了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情况,不仅要考察经济发展状况,还应考察社会发展状况,因为社会发展状况是经济发展状况的一个结果,社会发展状况反过来会影响经济发展状况。这就需要一种综合评价的方法。另外,通过综合评价还有助于我们发现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总体发展水平的因素,为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一个地区的发展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上。为此,本文依据可获取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功能性原则、非重叠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科学性原则,选取反映经济发展实力水平、经济发展潜力水平、社会发展水平的3大类共17个单项指标,构建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所用原始数据均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

三、实证分析

(一)主成分分析过程

整个分析过程借助SpSS19.0软件完成。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从略),求R的特征值以及贡献率。根据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提取主成分作为初始因子。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主成分有3个,累计贡献率达到85.776%。可见,选择的3个主成分,其所代表的信息量已能比较充分地解释并提供原始数据所能表达的信息。同时,因子方差在0.785-0.989之间,说明全体变量能较好地被3个主成分解释,选择3个主成分的信息能比较充分地反映和代表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高低。

建立主成分分析模型的目的不仅在于找出主成分,更重要的是知道每个主成分的意义,以便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第一主成分在经济发展指标X1、X2、X3、X4、X5、X6、X7、X8、X9、X10等几个指标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把第一主成分F1命名为经济发展因子,其贡献率为47.446%;第二主成分在经济发展潜力指标X11、X12、X13、X14、X15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把第二主成分F2命名为经济发展潜力因子,其贡献率为30.739%;第三主成分在社会发展指标X16、X17上有较大的载荷,可以把主成分F3命名为社会发展因子,其贡献率为7.591%。

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中的系数可以得出因子得分函数如下:

F1=0.945X1+0.856X2+…………+0.161X11+0.421X12

F2=-0.184X1+0.462X2+………+0.198X11+0.474X12

F3=-0.0567X1-0.184X2-………+0.935X11-0.652X12

由因子得分函数利用SpSS19.0进行计算得到各市的3个因子变量得分。由于选取的3个主因子对各区域综合发展水平所能解释的能力不同,即它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贡献率各不相同,因此,为了求得一个能够综合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分数,以其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建立描述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模型如下:

F=F1*0.47446+F2*0.30739+F3*0.07591转贴于

由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模型利用SpSS19.0计算得到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得分结果(见表2)。

(二)结论分析

综合得分值的意义,综合得分大于0,说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于全省的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小于0,说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绝对值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从综合评价表可以看到,综合得分位居第1位的郑州市和位居最后1位的周口市相差6.33。综合得分为正值的区域有郑州市(5.19)、洛阳市(1.16)、济源市(0.65)、焦作市(0.61)、安阳市(0.11)、新乡市(0.08)6个省辖市,这说明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的区域不足一半。其中,这6个省辖市,也有很大的差异,位居第1位的郑州市和位居第2位的洛阳市相差4.03。

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和基本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河南省内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反映在经济发展方面,制约了全省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因此应该采取措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和投资

省政府应通过政策支持、财政倾斜、社会资助等手段加大对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的投入,完善落后地区的管道、通信、交通、电力、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快落后地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尽快与周围地区形成畅通的交通网络。还应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特别是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落后地区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同时,在落后地区推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科技人员,发挥他们在本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设“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进行奖励,吸引在经济发达地区懂技术、有管理能力的人才,鼓励学有成就的名牌高校毕业生和高学历高职称的科技人才回本地区工作。

(二)优化各区域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

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投资水平和投资率,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和承接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创造优越的投资环境。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注重人力资本的投入。民营经济、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国有经济在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大,因此,政府部门应加快转变职能,改变管理经济、社会的方式和手段,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建设和完善要素市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扫除行政壁垒障碍,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取消一切限制民间资本投资的不合理规定,给予各市场主体以均等的投资机会,鼓励和支持各地区的金融机构改革,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区域经济行业分析篇10

一、昆明市区域经济发展差现状

作者以昆明市各辖区、县(市)为基本地域单元,从时间序列、空间分布两方面对昆明市2003~2013年区域人均GDp差距进行分析。

(一)时间序列上昆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

经济学中,习惯用标准差(S)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在绝对量上的变化,即区域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用变异系数(V)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变化,即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标准差(S)和变异系数(V)可用公式表示,其中Yi为第i个区域的人均GDp,Y0为n个区域GDp的平均值,n为区域个数。利用此公式及相关数据得出昆明市各区域人均GDp的差异状况(表1)。

分析绝对差异,我们容易看出,2003~2013年期间,除2003~2004年,各区域人均GDp的绝对极差出现短暂缩小之外,昆明市各区域人均GDp的绝对极差及标准差整体呈逐年增长之势,即昆明市各区域经济发展在绝对量上的差异在拉大(表2)。相对于绝对量的变化,昆明市各区域人均GDp的相对差异逐年变化并不明显,呈下降、上升交替变化。2003年以来,相对极差由2003年的14.50下降到2013年的6.87,变异系数由2003年为0.86下降到2013年降至0.59,除2004年降幅较大外,昆明市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整体呈稳步下降趋势仍很明显(表3)。

从数据变化趋势进一步分析可知,绝对差异代表的是量的变化,从昆明市人均GDp绝对差异量逐年加大不难看出,2003年以后,特别是2007年以来,伴随着昆明市产业结构转型,昆明市各辖区区域经济增长量的差距正逐步加大。而相对差异代表的是变化率,从昆明市人均GDp相对差异整体缩小趋势容易得出,2003~2013年昆明市昆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正逐步缩小。由此可知,昆明市各辖区经济发展虽在量的变化上有逐年扩大之势,但从其整体发展来看,昆明市各辖区经济发展差距却在逐年缩小。

(二)空间范围内昆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

一般地,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要从时间序列上和空间格局两方面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作者收集2003-2013年昆明市六区七县一市人均GDp数据,利用人均GDp距平值(各区域人均GDp与全市人均GDp之差)对昆明市与区经济发展进行空间范围内的研究。

易知,2003~2013年期间,东川区、晋宁县、富民县、宜良县、石林县、崇明县、禄劝县和寻甸县的人均GDp距平值均为负值,其中,崇明县、禄劝县和寻甸县人均GDp距平值排名在后三位。呈贡区人均GDp距平值2003年为-939.5元,2007年为2179.14元,2011年为-4048.5元,是昆明市唯一一个先负后正、又由正变负的区域。2003~2013年期间,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和安宁市的人均GDp距平值均为正值,其中,五华区长期居昆明市各区域人均GDp首位,官渡区、安宁市、盘龙区分别排在第二、三、四位。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2003~2013年期间,昆明市区域经济发展在时间序列上的总体表现为绝对差距不断拉大,相对差异稳步下降趋势。这一趋势表明,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背景的不平等,昆明市一批经济发展稍缓慢区域,如东川区、晋宁县、富民县、宜良县、石林县、崇明县、禄劝县和寻甸县等,虽因绝对差距加大而暂时处于劣势,但在昆明市经济运行的时代大背景中,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却在不断的提升,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差异也在不断地缩小。进一步从昆明市区域经济发展在空间布局的总体表现为各区域经济总量在不断增加,区域间的相对差距正稳步缩小。五华区、官渡区、安宁市、盘龙区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及资源禀赋积极发展本区域经济,同时也为昆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而崇明县、禄劝县和寻甸县等一些经济发展缓慢区域则在昆明市经济运行中处于劣势地位,这一结论也与时间序列的分析相吻合。

二、昆明市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各区域三次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特征

由表五易知,2003~2013年期间,昆明各区域一产占比较少,总体呈现三二一特征。在不同发展阶段,各区域三产结构的调整又各具特点(表6)。其中,2003~2008年期间,除石林县一产增加值略有提升外,各区域一产增加值均在下降,昆明市一产总体下降了0.77%;与第一产业相比,第二产业增降幅度并不明显,五华区、盘龙区、东川区、富民县和寻甸县的二产有较大增长,昆明市一产总体下降了0.29%。第三产业的增幅比较明显,其中五华区增加41.84%、盘龙区增加21.92%、东川区增加10.55%,昆明市总体水平也总体上升了1.05个百分点,由2003年的46.3%上升到2008年的47.35%。2009~2013年期间,除盘龙区一产增加值上升0.11%外,其他各区域一产增加值均在下降。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则呈现升降波动趋势,其中呈贡区、晋宁县、富民县、宜良县、石林县、崇明县、禄劝县、寻甸县第二产业增加值略有上升,其他各区域第二产业增加值则在下降;与2003~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相比,2009~2013年昆明市各区域第三产业增加值仍在不断提升,除晋宁县、禄劝县第三产业增加值略有下降外,其他各区域第三产业增加值均在上升。昆明市总体也提升了2.67个百分点,由2008年的47.35%上升到2013年的50.03%。

(二)各区域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采用偏离――份额法来分析各区域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偏离――份额法将区域经济增长分两大方向研究,即分享增长(由总体经济增长而带给本区域单元的经济增长)与转移增长(由本区域单元自身特点带来的增长)。根据增长原因的不同,转移增长又可分为结构性转移增长(由本区域单元的产业布局特点带来的增长)和竞争性转移增长(由各区域单元三产竞争力不同产生的增长)两部分。具体可用公式表示为:

综上易知,昆明市各区域经济总量差距虽在不断增长,但各区域间的发展差异却在不断缩小。同时也为昆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而崇明县、禄劝县和寻甸县等一些经济发展缓慢区域则在昆明市经济运行中处于劣势地位。

昆明市是云南省政治和经济中心,尤其独特的资源、地理等发展优势,通过整合人力资本、先进技术和产业布局,打造昆明市特色优势产业,让先进区域单元经济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实现外溢效应,只有那些发展稍缓慢区域形成自身的特色支柱产业,使得本区域单元的经济发展水平尽快靠近总体水平。只有先进区域带动后劲区域才能保障昆明市整体经济得到长足和谐发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不懈的横向纵向地发展第一产业,利用自身优势重点提升优化第二产业,加大力度第三产业投入及大力扶持高新企业。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在昆明市14个区域单元中,仅有4个区域单元的结构性增长为正,其他10个区域单元的结构性增长均为负。产业结构的负向增长严重阻碍了区域单元的经济发展。要加快昆明市区域经济发展就必须要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结合每一个区域单元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及产业结构特点,制定出符合区域单元自身发展的产业结构模式,高效利用现有资源提升自身经济发展。

(一)优化产业结构,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

围绕建设国际性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突破产业发展过分依资源开发现状,加快工业内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优先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巩固提升烟草及配套、有色冶金、黑色冶金、磷化工、新型建材等重点产业,培育发展煤盐钛化工、石油化工、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构筑现代工业产业新高地,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形成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二)坚强体制创新,促进产业升级转型

创新区域产业体制机制,整体统筹区域经济。提升产业配套设施,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产业链和产业体系,实现产业一体化发展。建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完善区域创新体系。集中优势资源,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工业集群式发展建设步伐。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主体等培育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机制。

(三)合理优化生产力布局,协调发展区域经济

充分考虑昆明市各区域单元的产业结构,高效利用本区域现有资源发展特有支柱型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增长极。加强政府干预,以吸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为目的,着力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及市政建设,形成极具竞争性转移增长与结构性转移增长的高新产业集聚区。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形成农产品深度加工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带动区域单元间的发展,构造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统计年鉴.昆明统计出版社,2004-2014.

[2]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昆明规划局,2008-2020.

[3]张软富.区域经济开发研究.中国枉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