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学历文凭提升十篇学历文凭提升十篇

学历文凭提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8:18

学历文凭提升篇1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全面发展的转型期,即: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过程,是社会中的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此消彼长的进化过程,也是社会的结构性变化和整体性发展的过程。在全面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教育、科技和经济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他们使知识发挥应有的作用,保证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

在知识经济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的今天,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对我国现代化的建设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越来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已经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识。1987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在其中“成人教育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必备条件”的论断已成为这一共识的鲜明体现。

成人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在短时间内能以最少的投资产生最大的回报,推动社会快速进步。政府以及各类社会团体正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成人教育的多样化发展,努力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服务。同时,国家通过法律法规确保了社会成员通过成人教育所获得的学历、学位同样受到国家的承认,在社会生活中享有与在普通学校教育获得的学历、学位同样的收益权与发展机会。这既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为成人的学习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提供了机会和可能。一时间各级各类学校、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所举办的针对成人的学习班、学历班、证书班和课程班便应运而生;名目繁多的学历、学位和证书也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因缺乏规范的管理和正确的引导,成人教育在“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现象,成人教育的文凭不仅出现了不断攀升的趋势,甚至引发出一些丑陋的社会现象,“伪文凭”――名不副实的“虚文凭”和见不得光的“假文凭”的泛滥就是其中之一。在城市街道两旁的建筑物和公用设施上布满了贴上去或用油漆喷上去的“牛皮癣”――“办证”的广告,笔者在南京某街道旁的一个公用电话亭内发现,在电话机旁不到0.5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竟然贴有56张这样的“办证”广告,这样的广告都宣称能办理各种证书和文凭。显然,这是地下造假工厂在大量地制造假文凭和假证件。有需求才会有市场,这么巨大的“市场”竟然在何处?据报道:深圳市对全市干部,重点对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市管企业及市属一、二级企业以上领导人员的学历、学位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在已查验的44213人中,共验出假学历(学位)证书107份,非学历(学位)证书719份。其中4人受到撤销专业技术资格和党内警告等严肃处理,……在这次清查检查中,深圳市有55名干部在学历、学位上弄虚作假。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样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伪文凭”是如何产生,并且愈演愈烈的呢?

“伪文凭”的泛滥究其缘由可从文凭的内在功能、社会的人才考评观、社会流动的加剧以及市场经济发展的完备程度等方面加以考察。

首先,对文凭的人力资本存量标识功能的绝对化认识。文凭在现实社会中不仅简单代表了一个人的学习经历或受教育的程度,按人力资本的理论,教育还是一种投资和创造价值的活动,一个人所接受的教育越多,也就意味着它所具有的人力资本也越多,所以,学历还具有人力资本存量的标识功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受教育,社会成员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了提升,在个体的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社会里,这种提升意味着个人的人力资本的存量得到了增加。这种个人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的内隐体现就是社会成员在处理社会事务时更具效率,其外显的物质的体现就是社会成员所具有的学历,在现代社会表现为文凭的提升以及由此而获得的收益的提高。

文凭的人力资本存量的标识功能既使得有高文凭的社会成员进入理想的社会阶层成为可能,也使得他们能方便顺利地向上流动。但是,对文凭的人力资本存量的标识功能的认识一旦被无限扩大,一旦把追求能力的提升简化为文凭的提升。那么,社会主体就只能陷入盲目地跟风提高学历和文凭的漩涡之中。

其次,文凭成为社会考量和遴选人才的重要依据。在社会中流行着这样一些话:“文凭是敲门砖”、“高文凭是进入上层社会的准入证。”这些都生动地说明了文凭对劳动力筛选功能。同时也是社会组织雇用人员和人力资本投资的依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的过程中,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必须参与到社会竞争中去。这种竞争为社会不利地位的人群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也对占据有利位置的既得利益者形成了压力和挑战。而社会流动的“阀门”是什么,决定着社会成员的流动途径。因受对人力资源进行考评手段有限的限制,目前,我国社会的流动虽然也采取了各种方式,但这其中最具有公平的因素还是考察一个人的学历,即文凭。因为,如果仅凭考察某个现有位置上的人的业绩成就,这其中还存在一个起始占有位置的差距和不均等问题,同时考察还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渐渐地,文凭变成了社会流动的重要“凭证”,甚至在某些时期或某些部门成了“单一凭证”,进而对这种单一凭证的认证也受到既得利益者,社会有利位置的占有者的左右,各种各样的文凭、证书都具有了同样的效力。一些当权者通过简单的培训或学习就获得了继续占有现有位置或再向上流动的“护身符”或“凭证”。

再次,社会流动刺激了社会成员对文凭的需求。当今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这样的社会整体转型是建立在社会整体开放和流动的基础上的。即由农业经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转型;由封闭的社会向开放的社会转型;由伦理的社会向法理的社会转型;由农村为主要形态的社会向以城市为主要形态的社会转型,即城市化。

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社会成员的社会角色和位置再也不是原封不动或在小范围内震荡,而是产生了大面积和大范围的流动。并随着社会结构的开放程度的提高,社会流动程度也愈来愈高。

随着社会流动程度和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占据某一社会位置的社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成为可能,社会成员的位置的改变不仅建立在社会需要的基础上,而且愈来愈建立在个人能力和素质甚至是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之上。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对工作环境和在此社会位置上的个人满足程度的要求也在提高,这些都刺激了社会的流动。

社会的外在压力和个人的内在需求对社会成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挑战。社会成员应对这样的挑战所采取的策略就是继续学习和继续受教育,即终生不断地学习和终身受教育并从学习和受教育中获得代表其人力资本存量的标志――文凭。

最后,教育市场建设和发展的不完备。由于处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建设还不健全,这为“伪文凭”的泛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整体上,从管理体制到公众素质都需要与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进一步接轨。首先,由于社会上成人教育办学主体的增多,且对他们缺乏有效的管理,有些单位出现了招生、授课、考核、发证的一条龙服务,且教学管理混乱,有些学员开学来一次,考核来一次,论文请“”代劳,就能拿到一张文凭。导致了一些学员在报名时就左顾右盼,谁的收费低、谁的管理松文凭好拿就报哪家。其次,由于经济建设的主体,人的各种观念和素质没有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甚至缺乏最基本的诚信,导致“伪文凭”得以滋生并成泛滥的趋势。

“伪文凭”的泛滥不仅对社会个体而且对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了影响,造成了教育高消费;过渡教育和人力资源的浪费;形成了社会信用危机;影响了社会的正常流动;直至危及国家和民族在全球化舞台上的竞争以及教育与国际接轨。

(一)导致了人们对学历、文凭的“过度消费”,从而形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

人们对学历、文凭的人力资本存量的标识功能认识的无限扩大,容易把文凭简单化视为直接的社会财富的化身,并失去理性地追逐高文凭,从而形成文凭的“高消费”。文凭的不断攀升,最终使劳动力市场中高学历求职者的供给量剧增,导致在岗的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存量远大于本岗位所需的劳动素质和能力,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社会资源的浪费。例如,有报道称,公路收费站的收费员是研究生学历硕士文凭;名牌大学生在街头卖猪肉等。这些现象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而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体现。另外,从雇主对人力资本的投资的角度来看,同样的一个岗位,如果一个低一点学历的雇员能干的很好,他是不会花更高的价钱去雇用一个更高学历的人。这样,高学历者在求职和就业时,现实的状况与其理想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益之间的差距甚大,造成社会个体的心理失衡,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二)导致无效文凭的增多,产生文凭的信用危机,危害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

对学历、文凭的过度消费必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无法承载无限扩大的社会需求,直接影响了成人教育的质量,使文凭的人力资源存量的标识功能失真。在教育泡沫下培养出的“人才”,大多有“名不副实”之嫌,从而造成了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质量以及文凭的信用产生怀疑,更加大了通过成人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的市场竞争的压力。雇主对持成人教育的文凭的社会成员不免会有歧视。同时也增加了雇主对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源投资的风险。进而挫伤了成人通过成人教育和培训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热情,影响了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导致文凭的商品化,强化了因经济的不平等导致的社会不平等,使社会正常的流动遭到破坏,影响了社会的有序发展

由于社会成员对学历、文凭的追逐标准的攀升,使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增长赶不上受教育需求的增加,依市场经济的规律,当供求小于需求时,而短时间内供求又无法大范围地提高来缓解供求压力,此时,商品的价格就会提高,促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这样在教育领域,获取文凭的代价就相应提高,从而出现了“高价文凭”。

“高价文凭”的出现使只有处于社会上层的具有充足经济资源的人才能付得起高额的教育投资。而处于社会弱势的人群只能购买与之经济力量相匹配的教育产品。而这样的教育产品大多是技术性的技能性的,而很少是管理性的,使得他们通过成人教育无法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而经济富有者通过继续用于高价文凭占据着社会的有利位置。并由此位置而获得管理社会的特权来制定对自己有利的向上流动的标准以巩固自身的位置,从而使社会的正常流动遭到破坏,使腐败滋生,影响了社会前进和发展。

学历文凭提升篇2

[关键词]教育性失业;教育经济学视角;教育社会学视角

教育性失业(知识性失业)是教育身份功能过度膨胀而走向反面的恶果。教育性失业、文凭贬值、文凭病、泡沫教育、人才高消费、“教育过剩”、“过度教育”等提法,所指的基本上都是同一种现象,即相对于历史上的较高水平,学历的含金量减少,高学历者面临就业困境,现实无法满足其原先接受教育的期望(高收人和高地位)。简而言之,教育性失业(educatedunemployment)或文凭贬值指受过较高教育的知识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教育性失业”直接导致教育正向功能的衰减,这是在许多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都发生过并仍时时出现的情况。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失业人群中出现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越来越多。

“教育性失业”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受过教育乃至高学历的人大量失业。二是受过专业教育的人不能学以致用或大材小用、高能低就,不得不从事那些技术水平和收入都低于他们当初预期达到的水平的工作,“学校培养的似乎是徒有许多证书,却极少具备与工作明确相关的本领的人。事实上,将近半数的美国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行业同他们所学的专业毫无关系”。日本的情况尤为严重,不但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不好找工作,连处于顶层的“学历贵族”也遭遇到某种失落。

至于中国目前的学历情势,常常有报道说,大学生就业难,很多本科、硕士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失业人群呈现向高学历者蔓延的趋势。的确,仅就2003年来看,这是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应届毕业生达到212万人,比上一年增加30%,而相应的社会需求的增长则与往年持平。广州2003年毕业生招聘会需求人员总计6300多人,进场者达到30000多人。甚至有报道说高学历者纷纷“下嫁”中小学,如北京一中招聘教师,30名毕业研究生纷至沓来,其中一人是北京大学考古系的博土,应聘到该校实验部小学一年级教拼音,结果因试讲没通过而被刷掉了。于是有人就此宣称“中国知识失业时代已经来临”。但我们认为,对这种现象应全面观察和分析,不可简单下结论。许多大学生的失业不是真正的失业,象有人所列举出的国内知识型失业的几种表现(专业结构性失业、专业过热性失业、学历性失业、行业性失业、区域性失业和主动性失业)都具有中国问题的特殊性,与发达国家所出现的那种较典型的知识性失业差别甚大,不可一概而论。不能把“就业压力”与文凭贬值相混淆,局部的供过于求并不表明整体教育水平已经很高,因为我国整个国民的教育素质仍然很低。部分大学生“知识失业”是发展中国家在教育深化过程中(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当然要引起重视,但不可危言耸听,重要的是找出其特殊性及其原因。为什么会出现“教育性失业”现象?换句话说,文凭何以贬值?一般人常常将其归因于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认为这是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不可避免的产物。然而这个推论过于简单。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令许多研究者困惑不已。我们可以从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社会学这两个角度去考察。

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看,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教育供给的过激增长,即随着大学入学率的飙升,大学毕业生一下子大批量地涌进劳动力市场,使得市场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这些高学历者,“当市面上有更多的学历角逐少数的职业时,它也象钱币一样,会发生通货膨胀现象”。但这种膨胀往往不是绝对膨胀,而是相对膨胀,也就是说人才是相对过剩,不是绝对过剩。展开来说,当个人教育成本较低而个人教育收益较高时,人们就会大量地去追求学历,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趋旺,一段时期内劳动力市场上高学历者甚为走俏。但后来由于教育扩张、供大于求,低层次工作所要求的教育资格上升,高学历劳动者只好受雇于过去曾由低学历者从事的职业,去干知识、技术含量甚低的活,所得薪酬自然就低。此时文凭身份的含金量相对原先期望而言就等于是贬值了。

另外,文凭身份的“行情”也与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所处的阶段有关。希腊经济学家萨卡洛普洛斯在对世界上五六十个国家的教育收益率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人力资本在经济不发达阶段属于较为有利的投资形式,而在经济发达国家则并非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有利可图。就教育发展水平这方面来说,教育产生经济功能的一个条件是教育的普及,超过这一限度,教育的经济贡献并不显著。当教育培养高规格人才的数量过多、超过社会发展的需求时,就会引发一场“文凭危机”。弗里曼在《过度教育的美国人》一书中,把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文凭病的原因归结于“教育过度”,即教育供给超过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当战前日本的大学升学率低于10%时,大学毕业生很受欢迎,容易找到好工作;1969年以后,当大学升学率达到21.4%时,在25~29岁的男性大学毕业生就业人员中,就有22%的人从事贩卖业的工作(过去只有初高中毕业生才愿意干这种活)。日本大学生的身价普遍降低了,除非毕业于名牌大学,否则很难找到好工作。目前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刚刚处于兴旺初期,因而文凭的价值正在上升,贬值现象虽存在,但尚未演变为普遍的、全局性和严重的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文凭贬值或“知识性失业”的原因有其特殊性:一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过急过量;二是社会就业结构过于僵化而无法充分吸纳新的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力;三是大学毕业生的观念问题,往往只盯着官场或国营大企业,不愿进入一般的事业单位或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就更别提了。例如,2003年中央和国家机关计划招考公务员5400人,报考比例高达20比1,其中绝大部分为应届毕业生。

学历文凭提升篇3

“知识就是力量”。21世纪的经济是以知识决策为导向的经济。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对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正在和将要产生重大的影响。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上升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知识成了最重要的资源,“智能资本”成了最重要的资本,在知识基础上形成的科技实力成了最重要的竞争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凭和学历成了紧俏商品,很多人进行大量投资获取文凭和学历,难道文凭和学历就是知识和能力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文凭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文凭是学习的最终结果,是知识的象征,当然这也是我们的教育体制给很多人造成的印象。大学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就拿了一张文凭,靠着一张纸闯天下。学海无涯,学习本无止境,所以也没有什么最终结果,拿了博士学位并不代表就到了学习的终点,就不需要继续学习。拿到文凭说明可以在相关的专业和领域中能够进行更多的学习和研究,它是继续学习的新起点。学习是为了培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真正的学习”才是“真正的能力”,显然文凭不等于知识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虽然我们不能“唯文凭”,但是也不能藐视文凭,应该科学、理智地尊重文凭。

既然文凭不等于知识和能力,那么文凭又为何如此抢手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由于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出现逆向选择问题,这时候文凭就作为一种信号,告诉用人单位求职者的水平。文凭的本质就是一个间接衡量求职者知识和能力水平的信号,但是“学历文凭只能代表一个人的静态能力,而学习才是一个人的动态、实在可用的能力”。文凭不仅只是众多个人能力信号中的一种,而且还是间接信号。随着人才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文凭的信号作用越来越弱。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实例可以为此提供佐证。前些日子,一个朋友参加软件公司的求职面试,担任主考官的公司人力资源副总裁对笔试入围者说了几句开场白,其中讲道:这次招聘大多数人学历很高、文凭过硬,是正规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也有些人文凭不怎么样,比如在职函授、电大等,甚至是办的假文凭。按时下的说法只能算水货文凭。而我的那位朋友送验的就是这种水货文凭。他听了主考官的话起身准备离开放弃面试,刚想起身又听到主考官接着说:“我的态度是,就算你是假文凭我也不查。文凭是什么,是说明接受了某种教育。接受软件开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开发软件。我不管你是什么文凭,我要的是会写代码、开发程序的工程师。博士也好,小学生文凭也好,考试和三个月试用期证明你能开发软件,我就聘你,开发不了你另谋高就。”面试录取率20∶1,许多本科生、研究生落选了,朋友却被录取。讲这个故事,笔者不是主张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文凭无用,只是希望让文凭的作用和地位回归到它客观应有的位置。

有人有文凭,但有名无实,比如有些持有文凭的人,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让人确实不敢恭维,他们所表现的能力与他们持有的文凭有很大的反差。再加上现在假文凭泛滥,让人对文凭可能含有的“水分”有了不少顾虑。而没有文凭的人,并不一定没有实力,爱迪生、华罗庚等杰出人物以及我们身边许多有一技之长的普通人虽没有文凭,但他们的才能与成功已经说明了一切。在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和用人单位不断务实的今天,能力导向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文凭只是能力的一个间接信号,如果我们可以更好识别能力、了解能力,又何必去在乎文凭和学历呢?我们追求的是能力不是文凭。

作为人才标准的主导,能力有着比文凭更丰富、更高的内涵与实质。能力的基本起点是社会责任感,有德行的能力具有强大的人格感召力,它能激发团队整体能力的释放;能力的基石是学识素养,它源于教育训练又高于书本知识;能力的最佳体现还在于实践,即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以其智慧创造未来。

学历文凭提升篇4

2018天津成人高考报名条件导语:

【天津成考报名条件】报考条件与报考对象(部分省份略有不同)(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二)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不影响所报专业学习。(三)报考高起本或报考高起专的,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含应届、历届毕业生)或同等学力。2.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毕业文化程度(含应届、历届毕业生)或同等学力。3.初中毕业后通过3年自学或其他途径学习,达到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文化程度。同等学力指通过自学或其它途径的学习,从而达到某种文化程度的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四)报考专升本的,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必须是能在次年春季入学注册前取得经教育部审定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构颁发的专科毕业证书或以上证书。考生提供的证书必须是可以在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chsi.com.cn)查询认证的。对未能在上述网站查询认证的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须提供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出具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2.只获得本科结业证书而没有获得毕业证书的。3.持部队院校文凭报考专升本的,须提供由总参谋部和总政治部自1995年起统一制作颁发的高等专科毕业以上学历证书原件、复印件和本人身份证。(五)现役军人报考需提供所在部队团政治部以上出具的证明、身份证(士兵证或军官证),退伍军人报考须提供退伍证或转业证。(六)持国外文凭、港澳台文凭报考专升本的,应取得国家学历认证部门出具的专科毕业或以上学历的认证报告。(七)报考成人高校医学门类专业的考生应具备以下条件:1.报考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等临床类专业的人员,应当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相应类别的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证书或取得国家认可的普通中专相应专业学历;或者县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并具有中专学历或中专水平证书。2.报考护理学专业的人员应当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执业护士证书。3.报考医学门类其他专业的人员应当是从事卫生、医药行业工作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4.考生报考的专业原则上应与所从事的专业对口。对于不具备上述条件且要求报考医学门类专业的考生,毕业后所获得的医学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将不能作为参加执业医师、执业护士考试的依据,请考生慎重填报志愿。(八)考生应当在本人户籍所在地或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就近参加考试。非天津户籍但在天津工作、学习、生活的考生提供指定的证明材料也可以在当地就近报考。(九)在中国定居并符合上述报名条件的外国侨民,持所在省(区、市)公安机关填发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外侨居留证》,可就近到所在地市考试院(招生办)报名。

【报考必备材料】1、身份证明。身份证及相应复印件,如果身份证遗失,应及时到派出所办理带有本人照片的户籍证明,同时标明身份证号码,并应迅速补办身份证,以不耽误考试。2、学历证明。本人学历的毕业证书原件及相应复印件,按照教育部规定,报考专科起点升本科的考生,须持国民教育系列专科及以上文凭。3、工作单位证明。成人高校的某些专业对招生对象会有特殊的要求,如不少省对报考脱产专业的考生,要求考生出具单位同意报考的证明,报考医学专业要求出具对口单位证明等等,因此考生如果选报这些有特殊要求的专业,一定要预先备好相关工作证明书。注:各省情况不同,以上信息仅供参考,请以当地主管部门信息为准!报名网站:

学历文凭提升篇5

2018年我省高职专科升本科招生考试及“3+2”转段升学课程考试评卷及分数统计工作已顺利结束,现将成绩上网供考生查询。

参加2018年海南省高职专科升本科招生考试及“3+2”转段升学课程考试的考生,请登陆海南省考试局网站(zsb.hnks.gov.cn),凭网报“用户名”和“密码”进入专升本报名系统查询自己的考试成绩。

统招专升本

统招专升本考试的选拔工作各省份各有不同,现基本上由各省教育考试院主持举办,统一考试。个别省份如上海,从2013年起改由各本科院校出卷选拔。各省每年的统招专升本招生计划根据教育部统一下达的普通高等教育分学校分专业招生计划。

招生对象仅限于应届优秀普通全日制专科毕业生。各省市和学校规定不同。某些省市和学校要求英语三级以上(上海为四级)、无不及格记录且所报专业必须与所学专业对口,某些省市和学校无此要求,具体情况请参照当年各省的政策。统招专升本只限报考本省本科院校,不允许跨省报考。国家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规定,普通高校统招专升本为国家统招计划普通全日制学历。

统招专升本是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性质的本科,指在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应届毕业生中选择优秀学生升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层次进行两年制的深造学习,修完所需学分,毕业时授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学历证书,符合条件颁发学位证书,并核发本科就业报到证。统招专升本属于国家计划内统一招录(统招),统考全称为“选拔优秀高职高专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统一考试”,简称普通专升本(河北省称“专接本”,江苏省称“专转本”,广东省称“专插本”)。列入当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享受与普通四年制本科同等待遇。

近年来,浙江省教育厅在招生工作重要会议中多次明确提出“专升本”生源计划是浙江省内一般高校的主要计划增长点,要求各高校切实加强对“专升本”考生的关心和培养。

成考专升本

“专升本”招生是指具备大学本科办学资格的高校,根据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以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校的大学专科毕业生及以上学历者为对象,通过成人高校“专升本”统一考试进行录取的本科招生类别。所获文凭国家承认,文凭硬度相对还比较高,在工资、人事待遇、考研究生、考证、考公务员、考事业编、出国留学、职称评定以及其他方面与普通本科具有同等效力。

学历文凭提升篇6

《教育》旬刊:为什么中职在社会上的认可度这么低?

石伟平:世界上通行的做法是建立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职教直通车,通过国家资格框架,实现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等值,加强普职融通。澳大利亚构建与普通教育相对的职业教育体系,其一、二级证书与普通教育的初中和高中学历文凭沟通;还在职业教育高级文凭上,开设研究生证书、研究生文凭课程,促使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这样,就建立起职业证照和毕业文凭之间的等值互换关系。职业证照制度的落实,也有助于在社会上树立“学力比学历更重要”的观念。

《教育》旬刊:中职教育的发展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

石伟平:中职规模萎缩,高职规模扩展,职业教育重心后移是世界职教发展趋势。中职教育重点将由学历(职前)教育转入全民终身(职后)教育。普通教育学历高移,以及人们对职教偏见诸多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扩大学历教育招生成为一大难题,学校很难做大职前教育,职后培训则成为学校的发展方向。职后培训将不再是副业,而是主业。学历教育这个重点将向职后培训转移。国外的情况也如此。中职学校要考虑转型,即由规模化办学转向内涵式发展,要重新调整和确定办学定位、发展思路和内涵建设提高质量的策略,实行职前学历教育与成人职后培训相结合。

同时,中等职业教育出现综合化,由“就业导向”转向“升学导向”。如英国职业课程学习者中升学比例升高;美国、日本综合高中鼓励职业课程学习者升学;我国台湾综合高中与职业高中绝大多数有升学导向。

《教育》旬刊:如何做才能更好满足中职生的升学愿望?

石伟平:中高职衔接问题,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绕不过去的问题。据调查,目前,中国中高职课程有30%的内容重复,必须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拓展继续职业教育的通道。因为高职规模的扩大,对象的丰富,必然带来入口和出口群体的结构复杂性,这就无可避免地出现衔接问题。为此,许多国家都提出了实施无缝衔接,无论是对下――与中等教育的衔接,还是对上――与大学高年级教育的衔接都要采取积极的对策,而且这一课题将成为许多国家未来高职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必然涉及一系列问题,如中、高职衔接,职业分类,学分互认,教育等值,证书等值,经历等值,等等。

《教育》旬刊:那么对于那些想就业的中职生,怎么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学历文凭提升篇7

硕士参加成人高考――低学历考生不再独霸天下

成人高考是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考试的简称,其设立之初是为了解决在岗人员的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问题。它的学习形式多样,有脱产、业余、函授学习等形式,考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考生通过成人高考完成学业后,获得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符合相关条件的,还可获取学士学位。

多年来,由于高中起点成人高考考试科目设置和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科目比较接近,更利于高中毕业生参加考试,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成人高考的阵地都被高中生占领,参考考生年龄普遍较低。

然而,这一现象在近年来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高学历考生开始参与成人高考。在刚刚结束的2007年全国成人高校招生考试中,上海地区报名的9万多名考生中,本身已达本科学历的就有390余人,更令人惊讶的是,有15名硕士生也加入了“竞争”队伍。而2006年,上海也有8名硕士报名参加了该项考试。

据悉,这些拥有本科、硕士学历的考生,所在单位大多没有对高学历文凭需求方面的压力。不看中一纸文凭,仅仅是为了满足兴趣爱好,已经成高学历考生“复读”的首要动因。据介绍,曾有一名毕业于复旦的硕士生利用成人高考的方式到高校“回炉”,就读专业与兴趣爱好“书法”关系甚密,却和本职的海关工作毫不相干。

还有一些高学历考生认为,在学校合适、专业合适、时间允许的前提下,成人高考不失为一种不错的充电方式。无论是单纯满足兴趣,抑或为以后转岗及个人发展增加砝码,这都无疑是一种低成本投入后的高回报。

刚踏出大学校门的张文浩是一名本科生,原本学包装工程的他,却应聘到了重庆市医药公司当销售。为了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要求,今年他参加了成人高考,报的是市场营销专业,“以前学的专业在工作中用处不大!”张文浩说,面对几百种药品,他不得不采取强化记忆。背了一个多月,他才勉强记住些药品名称,但由于对药品成分、用途完全不了解,所以忘得很快,去跟客户谈业务,胜算也很小,“所以我决定从头开始学!”

几个月来,张文浩只有买回药学方面的书籍自学,后来当他看到中国药科大学的成人高考招生简章时,便决定参加成人高考,系统地学习药学知识。他说,随着就业压力增大,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可能都从事着与自己专业不相关的职业,这就必然需要充电。

该不该赞成

近年来,社会上不乏本科生“回炉”技校的先例,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仅有文凭的大学生因为缺乏实际技能而不得不重回技校锻炼。但很多人认为,如果说大学生“回炉”技校尚可理解,那么,高学历人员“回炉”成人教育就有点匪夷所思,因为大多数成人高考侧重的还是学历教育,与全日制高校并无二致。

对此,部分教育界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现象说明越来越多的报考者已不是单纯冲着文凭而来,他们希望通过成人高考,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也有的希望通过业余时间增加专业知识,提升兴趣,因此这种行为值得赞同。长春大学青年教师许茁认为,人的兴趣不可能只有一个,如果说硕士参加成人高考,是在满足了一个兴趣(硕士教育)的前提下,再进行的第二兴趣的选择,那么这是一个让人皆大欢喜的局面;而如果是为了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充电,其精神更值得肯定。

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尽管在众多的成人高考报名者中,高学历者还只是凤毛麟角,并不具有普遍性,而且高学历者“回炉”成人高校提升职业技能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个人选择,但这似乎并不应该就此被视作正常现象,不值得提倡,否则会浪费高等教育资源。

吉林大学教师王上说,从高学历“回炉”的比例看,“回炉”者不足0.5%,客观上也说明了这种现象的不合时宜。如果实用教育和兴趣教育没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甚至南辕北辙,那么我们所看到的只能是教育资源的被重复利用和浪费。而一些人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个兴趣爱好,就要参加几万乃至数十万人的竞争,这样的成本和代价是否过大了?这样的渠道又是否过于狭窄?而这样的局面是否也折射出,我们的基于兴趣爱好乃至技能方面的社会化教育出现了缺失?

谁该反思

学历文凭提升篇8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所公布的开展认证工作的内容、范围、方式等如下(也可直接进入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网站查询)。

国外学历学位认证的主要内容:

鉴别国外或境外颁发学位证书或高等教育文凭机构的合法性;甄别外国或境外高等教育机构颁发的学位证书或具有学位效用的高等教育文凭、证书的真实性,对外国或境外学位的层次和对应关系提出认证咨询意见;为经认证的外国或境外学位或高等教育文凭出具认证证书。

国外(境外)学历、学位证书的认证范围:

1.在国外或境外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攻读正规课程所获学位证书或高等教育文凭;

2.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颁发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证书;

3.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并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的高等专科教育、非学历高等教育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颁发的国(境)外高等教育文凭。

目前认证服务受理国家和地区

外国和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

下列证书目前不在学历认证受理之列:

1.外语补习和攻读其他非正规课程(如短期进修)所获得的结业证书;

2.进修人员和访问学者的研究经历证明;

3.国(境)外教育机构颁发的预科证明;

4.未经国内教育主管部门批准的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颁发国(境)外学位证书或高等教育文凭;

学历文凭提升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市中等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培训工程”要求,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深入实施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工作,使成人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培训、成人技能操作培训和文化活动相结合,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普遍提高。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二、工作目标

(一)开设大专学历班2个,招收学员50人以上。

(二)继续开展丁桥镇第二期双证制教育培训,培训人数83人,确保毕业人数70人以上。开展丁桥镇第三期双证制教育培训,招收学员65人,确保毕业50人以上。

(三)举办丁桥镇两创实用人才培训班2个,培训人数130人以上。

(四)全年开展蚕桑技术、防疫知识、水稻高产综合管理等农业专业技能培训10期,培训400人次以上。

(五)开展以家常菜培训为内容的被征地农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期,培训目标200人。

(六)开展以安全生产、劳动保障、产品质量、科技业务、统计业务、会计继续教育为内容的务工人员岗位培训8期以上,培训1220人次以上。

(七)开展农村后备劳动力培训1期,培训目标25人。

(八)开展外省籍务工人员培训,培训达到150人以上。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宣传,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农民素质提升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农民的意识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更新,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现今社会的一个主旋律。我们要利用各种途径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让他们意识到只有坚持学习,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才能立足社会。农民的意识更新了,就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广大农民就能踊跃参加到学历提升、技能培训中来。

(二)协调配合,打造素质提升平台

为保质保量完成全年的培训任务,各农民素质培训工作涉及单位应在丁桥镇“万民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协同工作。培训的具体工作任务落实到相关单位,工作的开展相互配合,充分利用好成校教学阵地。通过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岗位培训、转移就业培训、实用人才培训和学历教育培训等为全镇农民搭建一个全方位的服务平台,架起培训、就业、求职、交流的桥梁。

(三)充分挖潜,拓展学员招收渠道

学员的招收是农民培训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为确保各培训班的顺利开出,让每期培训班发挥最大的效率,各村、各企事业单位要为各农民培训项目积极动员、选送学员。通过几年工作,村级管理网络已基本形成,各村都已明确各培训项目相关的负责干部,较好地完成学员选送、培训管理工作。我们要在不断完善村级管理网络的基础上,将培训管理工作向企业进行延伸,力争让更多的农民得到素质提升。

学历文凭提升篇10

关键词:继续教育;考试诚信;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Doi:10.13981/11-3315/g4.2016.01.005

学历继续教育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现阶段,考试不诚信现象严重,只交费不考试、替考、考试过程走形式的情况时有发生,考试起不到检验知识、以考促学的目的,甚至有些办学机构的做法严重地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学历继续教育应回归到培养人才的本质上来,加强考试诚信建设是主管部门、主办高校和每一位从业人员应该深思的问题。

一、学历继续教育考试不诚信的现状

考试诚信是指在各类考试中,参与考试全过程的各主体因素,包括主考者、组考者、出题者、管理者、应试者等,必须遵守各种考试规章制度与法制条例,不作弊,不违规,不违法,认真公正进行测试和评鉴。考试内容与课程要求相适应,考试成绩能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现阶段高校的学历继续教育多采用联合办学的形式与校外教学站点合作,具体考场管理多由校外教学站点负责,考试不诚信现象表现在考生个人、校外教学站点和主办高校等多个方面:考生个人:考生没有充分重视考试的重要性和严肃性,找人替考、考试时手机搜索答案、携带书本或答案参加考试的现象屡见不鲜,造成考试失去应有的评鉴和检验目的,结果使得个人获得的考试分数和毕业文凭与实际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发生严重偏差。校外教学站点:校外教学站点作为学历继续教育校外考场的实际组织者,为了吸引生源,方便学生顺利毕业,对考生个人不诚信行为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有的校外站点甚至承诺只交钱不考试就可以拿到文凭,帮助学生组织替考或在考试中为学生舞弊提供方便,对国家和主办高校的考试规章制度置若罔闻,使得学历继续教育考试环节流于形式。此现象近期也引起了主流媒体的关注,曝光某些严重的考试不诚信行为。主办高校:主办高校作为学历继续教育的最终责任人,主观上有加强考试管理的愿望,也为此做出了相应努力,特别是媒体对有些机构的办学行为曝光之后,迫于舆论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压力,主办高校进一步加强了校外考场的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历继续教育考试诚信缺失恶化程度。但由于缺乏校外教学站点的积极配合,往往会遭遇监管不力的现实难题,很多要求难以落实,甚至有时不得已屈服于现实,抱着不出事即可的态度组织考试。有时为了保证不出事,会采取降低考试难度、提高考试通过率的做法,这种做法也造成了考试在一定程度上的失信和失真。

二、学历继续教育考试诚信缺失的危害

(一)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考试是学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起着评价知识掌握程度、检验教学效果和以考促学的重要作用,考风是学风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学历继续教育中,考试还起着为质量把关的作用,如果考试诚信缺失,考试变成走形式、走过程,学生无论是否掌握了应达到的知识和技能,都能通过考试并获得文凭,那么考试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就无法保证。

(二)影响文凭的社会认可度

现阶段,学历继续教育考试诚信缺失严重,文凭与学生实际获得的知识和能力有较大差距,一些虚假文凭大量流向社会,再加上学历继续教育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社会对学历继续教育文凭的认可度降低,在就业甚至公务员考试中,学历继续教育的文凭不作为报名依据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影响着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个行业,其输出的产品如果没有质量保证,该行业的发展必然会受到负面影响。考试诚信缺失的背后是质量的缺失,学历继续教育行业如果没有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

(四)影响社会风气和诚信环境

考试诚信受社会诚信大环境的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诚信。教育事业是塑造人类灵魂系统工程的主体,负有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净化社会风气、培养社会诚信的重责。学历继续教育考试诚信的缺失不仅影响着教育本身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同时影响着社会风气和诚信环境。

三、学历继续教育考试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观念和定位的偏差

虽然国家对学历继续教育定位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构建学习型社会,但对大部分继续教育学生而言,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是希望拿到文凭,有了文凭就可以在求职、升职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砝码及更有利的竞争条件,因而平时不注重学习和知识的积累,缺乏对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掌握,认为考试只是走一个过程,有的考生甚至过程都要别人去替代完成,考试诚信无从谈起。社会也形成了一种观念,认为学历继续教育就是混文凭的,文凭的含金量低,招聘单位对学历继续教育的文凭另眼相看,考试不诚信造成的不良后果,形成了社会对学历继续教育文凭认同程度低的局面。主办高校对学历继续教育的定位更多的是创收,大多数高校保留学历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筹集部分资金,以增加高校办学经费的灵活性,而对人才培养质量远没有普通高校在校生那样重视,除了经济效益外,学历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校的核心定位无太多帮助,与学校的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相比较,学历继续教育处于边缘地位,无论是主办高校还是校外教学站点,都在办学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迎合了学生混文凭的心理,对考试诚信和质量缺乏监管的动力。

(二)学历继续教育市场的恶性竞争

在学历继续教育招生市场,大家争抢的是生源数量,对生源质量几乎没有什么要求。办学者追求的是经济利益,只有多招生,才能创造更多的收入,通过规模效应达到利益最大化。这种以利益为主导的学历继续教育办学机制,往往以更低的收费、更短的学制和更宽松的入学条件来吸引生源,以急功近利的办学方式来满足学生获取文凭的需求,这种恶性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考试形式化,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权衡中,只能随大流,以牺牲质量来换取数量。有的主办高校为了省事,将考试权下放到校外合作办学单位,由合作办学单位命题和考试,高校只接收成绩,合作单位可以用开放式的作业来代替课程学习和考试,有些办学机构把学历继续教育办成了文凭批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向社会发放了大量的虚假文凭,严重违背了办教育的本质,在这样的办学大环境中,强调考试诚信成为一种美好愿望,具体落实起来难度很大。

(三)校外考场监管难以到位

教育部多次修改《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各高校也多次出台考试违纪处理的规章制度,但是考风考纪依旧出现目前这种令人难堪的局面,究其原因不是缺乏规章制度而是欠缺执行的力度。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政策的调整,学历继续教育的学生都以业余形式参加学习,考试组织和监考多由校外教学站点具体负责,教学站点为了生源考虑,主观上不会将考场管得太严,监考教师对学生的作弊行为常常是“网开一面”,甚至予以帮助和“放哨”,共同应付主办高校的监管,使国家和主办高校的考试纪律和要求很多只能停留在书面上。

(四)缺乏强制性的毕业标准

尽管国家在宏观层面对学历继续教育质量比较重视,但缺乏详细的监管和评价标准,对办学机构没有真正形成约束力,学历继续教育学生(不包括自考学生),现阶段只有现代远程教育专科起点本科有计算机和大学英语的国家统考,其他都没有强制性的毕业标准,学生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都由主办高校自己确定,主办高校多参照校内普通生的教学计划来制定学历继续教育的计划,在计划中虽然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毕业条件都做了规定,但实际执行起来多流于形式,培养目标和考试诚信在经济利益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由于缺乏强制性的毕业标准,也为有些办学机构的不诚信做法提供了可趁之机。

(五)社会不诚信的影响

考试不诚信,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与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大学生们亲眼见证了身边很多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特殊或不正当的关系走上了一条优越于自己的道路,对社会的纯洁和诚信产生质疑,使诚信道德的滑坡就变得更为严重。在学历继续教育考试上,不诚信者可以轻易获得文凭甚至拿到学位,而诚信考试者可能影响其按时毕业。在学历继续教育办学上,不诚信的办学机构可以获得较好的生源和经济效益,而诚信办学者有可能难以在市场中生存,这种不诚信加剧了学历继续教育市场的恶性竞争,间接鼓励了不诚信的考试和办学行为。

四、对策与建议

(一)学历继续教育应回归到培养人才

本质上来考试不诚信,与学历继续教育偏离了教育本质有重要关系。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学历继续教育同样如此,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学历继续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同样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在中国,学历继续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建设人力资源大国方面确实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普通高等教育的普及,学历继续教育作为学历补偿性教育的历史使命逐渐完成。如今的学历继续教育已边缘化到为办学单位提供经济补充的尴尬地位,注重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本质要求。学历继续教育要回归到人才培养的本质上来,为建设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做出新的贡献,要扭转当前学历继续教育不正之风,除了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过程落实外,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加强考试管理,增加考试诚信,使考试能真正起到检验知识、以考促学的目的,以加强考试管理为契机,把考试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检测关口。

(二)强化法制、机制建设,维护办学诚信

考试诚信,机制要先行。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学历继续教育管理规范,通过法律法规手段约束高校和机构的办学行为,推进依法治教。可以借鉴国家对普通本科教学质量的管理办法对待学历继续教育,自上而下形成压力传递链,就有可能扭转当前不利局面。要形成一种体制机制,营造一种诚信办学的大环境,建立以质取胜的良性竞争市场,让诚信办学者能获取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纠正市场的恶性竞争,加大监管力度,对不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不加强考场管理,甚至帮助学生应付考试的办学机构要加大违规的处罚力度,让不诚信的办学机构得到相应的惩诫甚至取消其举办学历继续教育的资格,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维护办学诚信。

(三)净化社会环境,教育要先行

诚信是每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是人类的道德底线,人无信不立。教育的目的在于“求真、向善、唯美”,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同时还负有培育社会诚信文化的重任,在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多元化文化思潮在社会上相互激荡的历史时期,教育要走在净化社会环境的前列,坚决反对不负责任、随波逐流,对学历继续教育而言,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做好考试诚信工作。

(四)改进考试方法

现行的学历继续教育大多数是主办高校自己组织考试,自己制定相应的毕业标准,具体考务组织和监考工作多由合作教学站点负责,试卷难易程度和监考尺度不统一,这也为不诚信考试提供了机会。建议增加统一标准化考试范围,由社会第三方来统一组织考试,形成教考分离机制,教学单位不负责考试,考试组织者不干涉教学内容,形成相互独立的社会评价机制,这样主办高校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教学服务上,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素质人才为核心,考试组织者也可以独立开展考试和评卷工作,把好考试质量关,构建诚信的学历继续教育考试制度。

(五)落实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学习型社会

学历继续教育之所以出现众多的虚假文凭,与学生未认真学习有很大关系,教学过程未严格落实,考试又未起到检验知识和促进学习的目的,学生虽然获得了文凭,但其知识结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并未获得实质性的提升,这与真正建立学习型社会尚有较大差距。主管部门要创新激励和约束机制,主办高校和从业人员要认真执行办学要求,落实教学过程,维护考试和文凭的诚信,为真正建设学习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甘庆华.浅议医学院校大学生考试诚信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2).

[2]刘超.成人学生考试诚信问题探究[J].辽宁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10,(5).

[3]房庆平.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缺失及发展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1,(2).

[4]梁艳萍,高建军,冯安伟,黄大乾.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

[5]金五成.探究现代大学生考试诚信危机[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4).

[6]马启鹏.体制创新:高校继续教育转型的制度保障[J].继续教育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