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汽车工业的发展十篇汽车工业的发展十篇

汽车工业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8:53

汽车工业的发展篇1

[关键词]汽车工业、限制、科技比拼、国民意识、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8-0257-01

中国汽车工业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汽车制造的高科技核心技术。天津汽车集团总裁林引曾有一个论述,“中国的汽车企业能不能生存、壮大,并不在于你是谁,而是在于你背后是谁。”道出了中国汽车企业的一大问题,过分依赖于国外技术。绝大多数的中国知名汽车企业都热衷于和世界著名汽车集团合资生产。比如天汽和日本丰田,一汽和德国大众,上汽和美国通用,广汽和日本本田,北京和戴姆勒―克莱斯勒等等。他们寻求更快的发展方式,可这毕竟要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核心科技仍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而我们仍然是生产者,不是创造者。事实上,我们仍在通用、丰田、福特、大众、本田、标致雪铁龙几大国际汽车集团的竞争夹缝中求生存。如何真正掌握汽车创造的核心科技,是我国汽车工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我国民族汽车工业能否继续壮大的关键。

二:汽车生产厂规模小,导致生产成本加大,市场竞争力降低。2010年我国汽车市场经历了“”,产销量双双突破1800万辆蝉联世界第一。但细看,平均到如此之多的汽车制造厂,这个数字便不再惊奇,只缘于我国汽车生产厂规模较小,分散。汽车企业没能强强联合,增强自身实力。如此便使得许多发展设施的共同利用率下降,增加了生产成本,自然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如2009年,长安汽车以142、5万辆的自主产量居中国车企第一位,但也仅为同年的丰田汽车的16、7%,可见差距如此之大,令人堪忧。相反,国外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从一开始就没有平静过。他们以此方式扩大自身的实力,增加市场份额,为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做好准备。例如早期的奥迪、漫游者、霍希、小奇迹组成的汽车联盟使奥迪汽车一跃而起成为世界著名汽车开发商和制造商。而之后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和美国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更是引发了一系列的车企合作高潮。

三:中国国民支持国产汽车的意识不高。爱面子是中国人比较显著的特点,曾作为奢侈品出现的轿车在中国人眼里往往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国产车大多因没有大气的外观与较高的知名度而倍受冷落。中商情报网在2011-2012年中国汽车市场品牌关注度比例对比中指出,大众分别以16、2%与13、6%在两年内稳居第一,雪佛兰、日产、丰田、现代则名列前五。国产长城两年排名仅为第十和第八,虽然位次有所上升,但2012年3、50%的关注度,足以说明问题。如何通过企业自身文化征服国民,吸引国民,如何通过提升自我科技水平得到国民的支持与信任,是中国车企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能源问题极大的限制了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自2009年开始,中国原油对外依赖度就超过了50%。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车用燃油消耗量占总燃油消耗量的比例也逐年增加,燃油价格更是逐年升高。如何制造出更省油的乘用车极大的决定了市场竞争力的大小。2009年中国汽车协会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公布了首次汽车产品节能评价结果,参与实验的984款我国汽车平均百公里耗油8、06升,相对于2008年欧洲百公里平均油耗6、6升和日本的5、5升,有较大差距。不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汽车多能耗问题,则难以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也难以与国外汽车相媲美。

解决中国汽车业面临问题的几点探究

我们说一味的模仿,最好也就是得到相似的复制品,永远也散发不出自我创造的光环。面对汽车制造业核心科技的缺乏,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技术,才能从根本上缩短民族车企与外企的差距。

一:加强我国车企上层管理者与企业员工之间的交流。让接受过有关车辆的高等教育的人员,提早融入到汽车制造厂的氛围中,感受汽车文化,积极的展现思想,接受挑战,利用好年轻人富有创造力的大脑。丰田喜一郎创办丰田之初,用富有战略家的头脑,提出一项制度,也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创意提案制度”,该制度的内容,就是让全体职工都可以就公司的生产、质量、安全等所有经营活动自由地提出自己的创意和方案,其目的在于通过这样的方案,充分的调动起员工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而最后丰田的巨大成功,也印证了,一个好的企业的成功,绝不是仅仅决定于管理者。美国作家比斯盖特―舒尔茨曾在《顶尖管理智慧》一书中说“凡有作为的领导者无不善用各种手段激发其下属的工作热情和斗志,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体力,可是你买不到他的忠诚、热情和奉献的精神。”

二:加大对创新科技的投入,加大对科技研发人才的物质鼓励。技术研发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比较枯燥的,而合适的物质奖励,则会激发科研人才的潜能。瑞典的汽车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沃尔沃从1959年创造三点式安全带,到1966年采用的四式制动及之后在车身前后安装撞击吸能区等科技技术的创新,一直造福于现代汽车行业。当然,在1978年马自达汽车公司首次推出的第一款装备转子发动机的跑车也极具代表性。这些科技创新的背后,离不开雄厚资金的支持,也离不开科研人员夜以继日的埋头钻研。没有财力的支持,科技创新则俨然成为一句喊出去的口号而已。而中国车企,则正要加大对研究型人才的奖励力度,充分的带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力。

三:重视汽车文化,赢得国民的支持与信任。汽车文化包括汽车的产生、命名、造型,汽车技术,汽车内饰风格等一系列的因素。而中国的汽车行业发展较晚,相应汽车文化的积累不足,导致了国民对国产车的喜爱度不高。而我们,在关注营销利润的同时,必须兼顾独特企业文化的形成,才能得到国民的支持与信任。中国有着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积累,而中国的汽车产业,也应该融入我们的民族历史,融入我们的文化积淀。这就告诫我们的管理者,要想让企业有长足的发展,盈利是必须的,但企业文化的积淀,更决定了车企到底能不能成长为世界上富有竞争力的汽车集团。雷克萨斯是一个仅有20几年历史的豪华车品牌,从一开始它就被设计制造者赋予了明确的方向,针对北美市场的,豪华的,集舒适、科技与艺术于一身的高档乘用车。于是属于雷克萨斯自己的文化氛围悄然生成,更让他在美国市场稳居全美最畅销高级轿车的宝座。可见,独特汽车文化的形成,可谓重中之重。

汽车工业的发展篇2

关键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时空布局;建议

中图分类号:K9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汽车工业不仅创造了巨额的经济效益,并且拥有十分庞大的就业容量。因此,我国早在改革开放后不久便把汽车工业作为国家重点主导产业加以扶持。

一、中国汽车工业布局的时空演变

上世纪60年代,我国汽车工业逐渐起步。1956年第一家汽车厂在东北的长春市投产。此后,在北京、上海、济南、南京及其周边,逐步形成了几个工业基础良好的汽车制造厂,至此,我国汽车工业出现“一大、四小”的格局。“四小”分别为:北京汽车生产基地、济南汽车生产基地、南京汽车制造厂和上海汽车生产基地。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我国政府决定新建三个大型汽车制造厂: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该阶段,中国汽汽车业技术水平低、厂家规模小的现象更加突出,产业布局呈现“散、乱、小”的特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六大汽车生产基地(地区):东北汽车生产基地,京津汽车生产基地,中部汽车生产基地,以上海、长三角汽车生产基地,西南汽车生产基地及珠三角汽车生产基地。

综上分析,初步得出我国汽车工业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由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始向南延伸至长江下游,由华北华东沿海向内陆扩展,随改革开放,又由长江下游地区沿江扩展至长江中游的重庆四川等地并向南延伸至珠江下游地区。

二、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2012年,中国汽车市场销售额稳健增长,产销突破1900万辆创历史新高,再次刷新全球记录,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①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1.乘用车产销明显增长。2012年乘用车产量1552.37万辆、销量1549.52万辆,增幅比上年分别提高2.9和1.9个百分点。乘用车产销辆首破1500万辆大关,创历史新高。

2.小排量汽车平稳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上窜。2012年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量占乘用车总销量的67.15%,新能源汽车生产12552辆,销售新能源汽车12791辆2。中汽协预计,随着新能源汽车规划推出,今后几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将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②

3.自主研发能力弱,产能过剩严重。我国汽车工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从新中国第一辆红旗轿车到现在年产近两千万辆汽车,核心技术几乎都让外国大企业垄断,导致国产汽车产量大但利润少。2012年的产能过剩就已经达到500万辆,相当于日本的新车市场,预计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相当于美国市场的1500万辆。③

4.汽车出口保持良好态势。据中汽协会统计,2012年汽车整车出口增长明显,高达105.61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29.7%。出口的主要车型为轿车和货车,所占比重分别为45.3%和27.9%。④自主品牌出口增长较快,奇瑞、吉利、长城高居出口企业前三名,其中奇瑞和吉利均超过10万辆。

总之,尽管中国汽车行业面临不少问题,但整体已步入发展快车道,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

三、优化中国汽车工业的建议

中国汽车工业的优化过程需要多方参与,共同努力。

1.政府方面,纵观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布局,政府的决定性作用清晰可见,故汽车产业的优化仍需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1)完善技术创新融资的政策环境。政府资金主要投入技术的前期开发阶段,而后续的竞争性研究领域由企业出资支持,同时利用风险投资机制吸引大批社会闲散资金投资于企业的技术研究工作。政府还可以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加入基础技术研究领域。(2)加强区域协调合作,打破行政地域限制,控制地方政府盲目的汽车工业重复建设,提高整个汽车行业的生产效率。同时积极促进汽车企业同国外的战略合作。(3)结合我国“梯度开发战略”,调整汽车工业布局,使汽车工业适度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2.汽车巨头企业加大行业间兼并、重组或联盟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强大的汽车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定位,利用独立、灵活、专业的特点,进行专业化生产,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总之,通过多方积极努力,我国汽车工业自主研发能力将得以强化,特别是核心技术的研发会推动我国汽车品牌战略的实施,提高本土汽车产量与质量。适应市场场需求,传统汽车生产将向节能、环保、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转变。这些最终均将促进中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

注释:

①2012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四年全球第一.中商情报网,2013-01-12.

②2012年我国汽车产量增长统计情况调查分析.中国行业研究网,2012-01-16.

③中国汽车行业面临“2015问题”.日经中文网,2013-01-15.

④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企业排名出炉.中商情报网,2013-01-11.

参考文献:

汽车工业的发展篇3

【关键词】工业园区汽车工业产业集群

一、引言

工业园区是指根据地方工业发展水平,为较好地发展区域经济,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通过集中配置基础设施并制定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吸引或引导工业企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向该地域集聚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是一种人为规划特别是在政府主导之下规划的为实现工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经济活动空间,是区域工业开发政策的工具。

汽车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辐射范围广,对上、下游产业的依赖性和带动性非常强的特点,决定了其最恰当的发展模式就是汽车产业集群,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也证明汽车工业发展的最成功模式即是汽车产业集群。所谓汽车产业集群就是指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以及相关的销售服务企业、研发中心、大学、培训机构、中介机构等组织在一定地区的高度集中和紧密关联。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汽车工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安徽省合肥市近年来围绕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合肥昌河汽车有限公司,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聚集,已形成以经济技术开发区、桃花汽车工业园、双凤工业区、岗集汽车配件园、包河工业区汽车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昌河汽车工业园为主体的环城汽车零部件产业带,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初步形成。笔者通过实地走访与调研桃花汽车工业园、岗集汽车配件园、包河工业区汽车工业园,认为工业园区的发展应以产业集群理论为导向,实现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良性互动,促进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

二、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快了吸引外资,带动本地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进程,进而达到推进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同时,工业园区作为另一种经济发展形式在吸引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成为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联系通道,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二者不仅均表现出一定空间上的聚集,并且与政府的引导息息相关,更存在着根本上的共性,即无论是工业园区还是产业集群,各自的产业集聚效应均产生了一定的外部规模经济,实现了资源、技术、人力资本以及市场的共享,大大节约了企业在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中的交易和物流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虽然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二者的形成与发展存在相似之处,但他们之间又存在着显著的差别。第一,从其形成方式来看,产业集群一般是通过企业自动聚集和自行孵化形成,而工业园区基本上由政府主导创立并统一管理。第二,在企业合作方面,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分工合作程度较高,相对而言工业园区并不一定具有产业集聚的企业关联性。第三,集群形成的基础和动力是具有协同机制的企业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一种内在的结构关系和外在的互动关系,而工业园区的建立并没有以此为基础,大多数的工业园区只是企业形态上的集聚而非集群化发展。

综上所述,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以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有效载体,但是工业园区不能简单等同为产业集群。

三、合肥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近年来,合肥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以合肥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与合肥市内其及近郊的三个主要的工业园区(合肥市包河工业园、肥西县桃花汽车工业园、长丰县岗集江淮汽配园)为例,二者相互促进,既完善了安徽省汽车产业链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外部规模经济,较快带动本地经济的发展,汽车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1、良好的区位优势

以江淮汽车集团为主要依托的桃花、包河、岗集三个工业园区,拥有良好区位是三者共同的优势。其中,桃花工业园区临近码头,与芜湖港毗邻而居,合肥市金寨路高架桥直通肥西。位于合肥市东南部的包河工业园区,北侧的312国道连接合宁,合安,合同等高速公路,沪汉蓉城国际高铁也建在国道北侧,东部濒临淝河“黄金水道”,大型部级机场骆岗机场与园区仅一路之隔。岗集江淮汽配园相对桃花、包河园区规模较小,但其区位优势亦不容小觑,206国道横穿镇域,沪蓉高速,合淮阜高速途径镇域北部,使得岗集镇成为合肥的交通重镇。

2、土地政策优势明显,投资成本低

据笔者调研情况看来,桃花工业园的投资企业享受部级开发区的优惠政策,享受县级的水、电、劳动力价格,综合商务成本较低。岗集工业园区在投资方面更是低成本的投资“洼地”,它的土地综合成本低廉,厂房建设成本相对较低(厂房造价按照材料分类,框架结构约为800元每平方米;轻钢结构约为600元每平方米,综合服务楼土建造价约为650元每平方米);标准厂房租赁价格每平方米8元/月;工业性原材料资源丰富;在此生产产品总体生产成本、经营成本、生活成本低于周边30%以上。

3、政策支持优势,良好的发展机遇

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发展战略支持示范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中明确规定:对企业在示范区从事国家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所得自取的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企业所得税。税收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提供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环境。以桃花工业园为例,园区欲在新桥国际机场(肥西县境内)建成后,围绕此打造空港物流园区,恰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对从事物流服务的港口码头用地免征收土地使用税,为桃花工业园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4、明晰的园区产业定位

明晰的园区产业定位有利于产业集群协同效应的发挥。桃花工业园区不盲目引进企业,而是明确以汽车、家电、装备制造三大产业为主导,以生物制药、新材料和物流服务为积极培育的新产业。

包河工业园区以“江淮车谷”为主载体,正在实现包括汽车产业、金融服务、航空产业、环保材料、高新技术等多个产业聚集,努力打造工业经济的主平台。

岗集工业园区将产业定位重点放在建设合肥江淮汽车配件工业园上。目前,园区共引进项目190多个,主要涉及汽车配件和机械加工等行业,一批如江汽集团、万向集团、万安集团、万事利集团、宁波软轴软管、豫北机械厂等知名的汽配企业及安徽古井集团等全国500强先后入驻园区,初步形成了以汽车配件、模具和机械加工为特色,以职业教育、批发市场、生态旅游等行业为基础的特色园区。

5、科研创新资源充足

创新是各种力量集体互动的过程。笔者走访的三个园区积极建立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鼓励院校科研人员走进企业。合肥工业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两所高校给合肥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输送了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素养的人才。桃花工业园区与包河园工业区内很多汽车配套企业均与高校直接合作,园内也有不少企业与省外的大学如浙江大学合作,研究开发新能源汽车。省政府近期颁布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的通知》,也为安徽省汽车产业集群的科研创新提供了硬件支持。

6、与核心企业的紧密联系

合肥汽车产业集群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作为核心企业的江淮汽车集团的发展和支持。在生产上,三个主要的工业园区内部的汽车企业均以江淮汽车集团为主要资金、人才、产业链的依托。在招商引资方面,桃花工业园区内的汽车配套企业由江淮汽车集团和园区管委会共同选定,配套企业之间存在的配套关系也紧密围绕产业链,由江淮汽车集团决定。岗集工业园区临近江淮汽车集团总部,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围绕江淮汽车集团,着力打造汽车零部件的“供应巢”,几年来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客商尤其是从事汽车配件和机械加工业的企业抢滩合肥乃至于安徽的首选之一。

四、工业园区发展汽车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园区发展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受限问题

在走访的三个工业园区中,位于合肥市西南近郊的肥西县桃花工业园是一个产值超百亿,以汽车、家电、装备制造三大产业为主导的省级工业园。由于受限于合肥市区的规划,原有的为江汽集团乘用车进行配套的板块要进行整体的搬迁,并进行重新规划布置。不仅如此,园区的整个发展空间也急需拓展,以适应零部件企业的进驻及生产配套。

位于合肥市东南部的包河工业园,是一个以汽车、金融服务、航空科技产业为主导,集工业、居住、商业、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省级都市型工业园区。由于其自身处于城区内,正在融入合肥市滨湖新区最新规划,发展空间受限问题更为突出,不得不对原有规划进行调整,原有的汽车配套板块发展受限,有转向发展服务业的趋势。

2、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服务体系不完善是制约以上三个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岗集江淮汽车配件园为例,岗集江淮汽车配件园位于合肥市长丰县,是部级的贫困县,岗集镇是长丰县的穷乡,过去人均收入不过400元。而这个过去不知名的小镇,从2003年起,仅用两年多时间,建成新兴的零部件产业重镇。2005年,长丰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61个县(市)的位次由2001年的41位跃居第11位,动态指数居全省第2位,进入了全省“十快县”行列,成为2006年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的百强中小城市之一。200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2%、44%、18.9%,2009年汽配产值达到26亿元。然而,虽然其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迟,基础设施建设较合肥市及周边工业园区不太完善,为整个集群服务的行业协会和培养专业性人才的教育机构没有得到发展,使得镇政府不得不从其他方面入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为园区企业创造良好投资环境。

桃花工业园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存在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赶不上项目入驻需求。综合岗集江淮汽车配件园和桃花工业园这类省级及省级以下的工业园区发展状况,地方财政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应加大支持力度,为园区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3、工业园区企业的根植性有待增强

所谓根植性,是指经济行为深深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根植性是园区产业集群的一个基本特征,集群经济行为对特定区域环境关系如制度安排、历史传统、社会文化、产业结构及区位条件等的适应与否是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能否实现的良性互动的关键。

走访的三个工业园区的汽配企业主要是江淮汽车集团的零部件配套企业,来自全国各地,而且外地的企业占绝大多数,然而在根植性方面却少有注意。对于外地的企业不仅要在产业结构和核心企业的企业文化上的具有植根性,更要根植于当地的社会文化,密切接近目标用户,考虑当地原有技术的基础和联系的界面,适应当地的政策法规。

园区在培育植根性方面层次较低,在营造一种适合创新主体发展氛围的软环境上不足,包括合理引导集群发展的产权保护、金融政策及可持续发展等公共政策。现有的软环境上的支持大多只是局限于个体存在的问题和短时间的帮助,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

4、汽车零部件配套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从调研的情况看,合肥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普遍较弱。一方面是现有的零部件企业普遍实力较弱,产品开发能力不强,产品开发对主机厂的依赖性大,难以实现与主机厂同步开发。产品结构上主要以技术含量较低的冲压、机械加工等劳动密集型零部件为主。因此,整车厂的零部件采购大部分来自外地。

产业集群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如果园区内企业出现技术创新停滞,园区就会面临衰落的危险。园区在产学研营造上力度不够,多是企业的市场行为,难以实现集体的互动。

5、劳动力素质不高,制约企业和地方的长远发展

桃花工业园和岗集工业园力图发展汽车配件的“供应巢”,有效地吸纳了当地的大量劳动力,一方面使劳动力不需要外出打工,能够有效缓解诸如“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由于外出务工人带来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也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但农业人口普遍存在的教育水平低下等问题也给园区企业的发展带来困难,制约着集群向创新型产业集群的过渡。

五、工业园区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升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优势

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产业布局和产业链的形成,从而获取因产业集聚优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针对园区在土地规划上存在的对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或多或少的限制,政府要积极给予土地供给方面的帮助,园区用地的指标可以在园区间进行周转,实现省内的平衡。同时也要因地制宜,整合土地资源,如进行老村庄的拆迁,使农田集约化利用。

另一方面,要把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与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坚持以产业集群为导向,有选择地吸引企业落户,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和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联系。坚持筛选机制,实现园区内部良性的自我循环。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体系

地方财政要加大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的“硬环境”,也使集群自身的区位优势得以有效利用。同时,在“软环境”方面,通过加强工业园区的中介机构的配套服务,如行业协会建设可以为工业园区企业交流搭建平台,将园区企业凝聚成一个整体,并且还能够发挥规范市场的作用。加强技术咨询、科技成果交易、知识产权转让、律师会计事务及教育培训中心等方面的中介机构的配套服务能加速集群的发展。

3、营造工业园区集群创新环境

汽车产业集群建立起来一种集群创新体制即创新是各种力量集体互动的过程。集群创新包括三种互动机制:一是水平互动,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整车或零部件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共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既竞争又合作;二是垂直互动,即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整车企业把部分开发任务交给零部件企业,或者帮助零部件企业进行开发,同样零部件企业也可以主动参与到整车开发过程中甚至进行超前开发;三是交叉互动,即产学研联合开发,借此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智力资源,及时了解科技前沿,又可使科研成果走出校园,实现产业化。因此,为了有效实现上述三种互动,提高汽车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可以在园区内建立研发机构,并对科技研发项目给予资金和信贷支持;在产学研合作上,采用政府牵头,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广泛参与的形式,减少合作的交易费用及利益冲突,帮助确立产业技术研究联合体,设立“共性技术发展基金”等促进创新联盟形成。

与此同时,核心企业如江淮汽车集团所具有的创新、进取的企业文化也应当在工业园区集群发展中得到充分的宣扬,通过文化手段引导园区企业共同价值观的确立和传播也是推动集群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六、结束语

工业园区发展汽车产业集群,是一种自上而下发展产业集群的模式,因而在发展中不能单纯注重产业的集聚而忽视产业集群自身的形成和发展。在集群发展的初步阶段,工业园区要以集群发展为导向,在做好工业园区建设的经济分析基础之上,做好园区发展的长期规划,为集群创立良好条件,使进入园区的企业根植性强,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最终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注:该论文系武汉大学东湖分校2010暑期社会实践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兵: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7(4).

[2]何震翔:论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的比较及良性互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6(2).

[3]李国武: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关系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8).

[4]吴爱华:基于产业集群的烟台汽车产业发展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7(6).

[5]肥西桃花工业园[eB/oL].taohuaip.省略.

[6]合肥岗集江淮汽车配件工业园[eB/oL].gangji.省略.

[7]合肥包河工业园[eB/oL].省略.

[8]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9]胡卫东:西部县域园区产业集群地域根植性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10]张毅:产业集群视角下的重庆特色工业园区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

汽车工业的发展篇4

【关键词】消费者需求 汽车工业

发展思路

【引 言】

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看,在汽车进入家庭的过程中,收入和价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进入家庭的先锋车型往往是结构简单,价格便宜的车型,如t型车,2Cn等。根据这一历史现象,许多人认为中国家用轿车的普及也要从价格低廉的微型车开始,而且国内大部分汽车生产企业也沿着这条路子走来发展,但效果却令人并不满意。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拿到我们国家就不适用呢?原因就在于,时代不同了,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况且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汽车消费观念和消费政策也不同,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已与祖先们有了很大不同。正是由于居民的消费需求改

变了,我们不能再按以前的那些需求理论来指导企业的生产。认识到这些特征,将对今后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一、现阶段,我国汽车消费者需求的现状。

市场是商品流通和交换的集散地,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纽带。现代企业的营销活动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市场上需要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企业要想取得发展,除了要了解与企业相关的市场外,更要做好市场的研究工作,重点就是做好研究市场需求的工作。而要研究市场需求,首先就得研究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

对于我国汽车工业来讲,要使它能够取得发展,也必须从研究汽车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入手。只有在研究汽车消费者需求后,各汽车生产企业才可以决定“生产何种汽车”,“为谁生产汽车”和“怎样生产汽车”。先来看看,目前我国汽车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是怎样的一种状况。

(一)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欲望现状

北京大视野社会经济调查有限责任公司对有购买意向的家庭“主要购买目标”做了专相调查。调查结构按购买的先后顺序排列为:第一位是家用电器;第二位是住房;第三位是电脑、家具、汽车等。从调查结果来看,人们对汽车的购买欲望并不是很强,只有在他们拥有住房后才会考虑去购买汽车。

2000年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做了一相题为“我需要汽车吗”的消费者心态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大致与上述结果相似。其中,回答“现在我不需要汽车”的比例高达70.3%;回答“今后我可能需要汽车”的比例有47.3%。

两项调查虽不能表明目前国内汽车消费者需求的全部,但它们都给了我们一个共同的看法:就目前来讲,我国消费者对购车的欲望还不是很强。

(二)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能力现状

2001年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形态调查表明,全国经济较发达的东部12个大城市,大部分居民的月收入水平不到1500元,即按照月收入1500元计算年收入也不过1.8万元;普通居民家庭年收入2~2.5万元。而现在要买一辆13万元左右的家用汽车仅一年的消费总支出就要2万元左右,大大超过了居民的实际支付能力。在这样的情形下,居民回去买车吗?结果我们发现,居民不但买车,而且车的档次也还不错呢。

据中国汽车市场调查研究会提供的一分调查报告,目前城市家庭购买汽车的价格档次比例最大的是10~13万元这一档车,也就是夏利左右的车型,占31%;其次是10~20万元的这一档次,包括捷达、富康等品牌,占17.5%。但是消费者表示,如果以后买车,它们的选择将集中在10~20万元的档次(占30%)。尽管一些小排量的经济型轿车的知名度较高,但是人们今后购买家用轿车的意向选择,几乎都集中在中高档轿车。

对比两项调查结果,我们不难发现,依照目前我国居民已有的收入水平,如果要购买一辆家用汽车,他们的购买力还是很有限的。但就已经购买家用汽车的家庭来看,他们的购车档次却都集中在中挡车。这种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不相匹配的现象,也就构成了目前我国汽车市场上消费者“购买力”的一大特征,尽管其中包含贷款消费。

(三)消费者消费汽车的相关环境现状

目前阻碍汽车进入家庭的因素不只是收入水平,诸如市场供给、消费政策等相关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容忽视。

北京晚报记者对76位汽车消费者进行定点拦截采访,在81%已着手购车和准备购车的消费者当中,有38%的消费者面对价格波动的汽车市场处于观望状态,导致“持币待购”现象的产生。当问及他们既然想买车为何又不买的理由时,摆在第一位的理由是“汽车价格还是太高”;摆在第二位的理由是“各种汽车消费政策不明”;摆在第三位的理由是“现有车型还不够丰富”;接下来的理由便是“还没有攒够足够的钱来买车”。

这则采访资料反映的其他事实我们暂且不论,就有两点提醒我们:目前消费者觉得我们的汽车消费政策还没有让他们信赖,市面上还没有丰富的车型让他们选购。归结起来,就是在我们国内,还没有一个让消费者觉得满意的汽车消费环境。经过统计和分析,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环境主要存在着三大问题:

1.市场上小型车可选性相对较大,而大多数中国人需要的国产中挡车可选性却比较小

2.各种汽车消费政策不完善(消费税、信贷等)

3.汽车保险制度很不完善

二、汽车消费者需求的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1.现状分析

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欲望一方面受到收入水平的影响,这点无可质疑。根据马斯洛的需要五个层次理论,只有人们在获得较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才会产生较高层次需要满足的欲望。对我国消费者而言,按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是买不起轿车的,就算是买得起轿车也用不起。这就使得我国有相当多的消费者要买车只能是想想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购车欲望自然不会很强烈。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欲望还受到特定消费观念的影响。就目前而言,国内大部分汽车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还很落后,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把消费汽车放在身份的位置上。这种观念把消费汽车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一是把消费汽车看成是“超前消费”或是一种“时尚”。这种观念并没有考虑他们出自何种目的买车,当中从众心理起着较大的作用。就是由于这些落后的消费观念,导致有部分消费者有较强的消费汽车的欲望,尽管他们还没有足够的钱买车。

2.优化对策

要想提高消费者对购买汽车的欲望,归根到底就是要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只有当消费者的收入上升到一定档次时,他才会有购买汽车的欲望。然而在收入水平不可能短期飞速发展时,要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是改变消费者的汽车消费观念,通过引导消费者的汽车消费观念来引导消费者消费汽车。还可以通过汽车租赁业务出租汽车或按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汽车,从而刺激消费者想拥有、购买汽车的欲望。克莱斯勒总裁艾柯卡在20世纪60年代刚接管该公司时,就是采取这种方式使本公司汽车的市场占有率迅速增长的。

(二)消费者购买能力的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1、现状分析

消费者购买能力最直接的决定因素是收入水平,但收入水平并不是决定消费者有无能力购买汽车的唯一因素。在上述我国汽车消费者收入水平有限而消费汽车的档次并没有随之降低的情况下就可以看出这点。

那么,就目前我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大多数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会是怎样的呢?通过调查资料分析得出,其中最受广大私车消费者关注的十万元到十五万元人民币的轿车接近总量的40%,出租车需求量在18-20万辆。此外,价位在九万元以下的占到22%;十五万元到二十万元的占到19%,二十万元到三十万元的占到12%-15%,三十万元以上的占到8%。这些数据就可大致反映目前我国汽车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2、优化对策

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能力有限,一味地降价来迎合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虽不是长久之计,但就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我们不妨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只要厂商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价格低廉、性能好、售后服务优良的适销对路的汽车产品,以此来刺激汽车消费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这也就从侧面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能力”。而且,中国在加入wto后,外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在国内提供汽车贷款服务,这也会提高消费者对汽车的购买能力,尽管那是一种贷款消费。

(三)汽车消费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

1.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汽车消费市场上三大问题的出现,对我国汽车生产企业来说是个机遇也是挑战。说它是个机遇,因为只要解决这三大问题,就会吸引一大部分消费者购买汽车;说它是个挑战,因为如果这三大问题不能尽快解决,就会失去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购买汽车。因此,汽车生产企业因时因地地生产出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这无疑对扩大国内汽车的消费有极大的帮助。但仅凭这点远不够,还必须有良好的汽车消费政策和售后服务体系。

我国汽车政策属地性、汽车生产与销售各自为政、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产业政策无法得到很好的贯彻实行,这都导致消费者想买车都难的局面。加上在汽车税费方面,各级政府我行我素,在汽车购买和使用过程中各种收费项目繁多、数额巨大。

在售后服务系统的观念上,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差距很大,由汽车引发的信贷、保险、租赁等较国内要完善许多。特别是国内的汽车保险,缺乏一种服务的理念,使得消费者害怕买车。因为一旦消费者买车后,享受不到社会化的规范的售后服务,那么养车的成本就更高。这样只怕是买得起车而用不起车,有哪个消费者还敢去买呀!

2.优化对策

要优化汽车消费环境,还得从问题本身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针对目前国内汽车消费市场上的三大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三条解决方案:

(1)推出性能好、款式丰富的国产中档车。

(2)完善汽车消费的法律法规,搞好汽车信贷、汽车减税工作。

(3)完善和调整国内汽车保险业,让消费者在买到汽车的同时也买到了服务。

汽车消费环境的优化,单靠企业的力量还不够,还得有政府和社会的支持。

三、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情况下,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思路。

我国汽车工业的起步较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但就现阶段,面对我国汽车消费市场上消费者需求的特殊情况,各汽车生产厂商应根据自身条件,制定一条合理的、科学的而且最大程度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发展道路。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四点思路:

(一)产品方面。车只是代步工具,没有必要讲究排场。因此,国内汽车生产企业应重视经济型轿车的发展空间,把发展经济型轿车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然而在现阶段,企业重点应放在生产性能好、耗油量低、环保型的中高档轿车。这些产品的适应人群年龄层次在30~50岁之间。

(二)价格方面。汽车价格的制定应根据消费者的实际情况,并要考虑一些

地域因素对制定价格的影响。一般来讲,在国内居民当前的收入水平下,高收入家庭的预期购买汽车的平均价格为18万元,而中等收入家庭的预期购买汽车的平均价格为13万元。对于一些低收入家庭而言,10万元是一个“坎”,他们的购买汽车的平均价格为8万元左右。

(三)销售方面。各汽车生产企业完善机制,同一商只能一种品牌的汽车。各汽车专卖店或会展中心应设在离城市中心最近的位置,以便消费者咨询或参观。同时,企业应培育好与商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从而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

(四)营销表现方面。现在媒体不该再炒汽车价格降了多少,更不应该煽情“高消费”;媒体的宣传应强调车的性能、环保,并且宣传正确的汽车消费观念,要让消费者明白买车是用来提高生活质量的。对企业而言,一方面应注重公关、促销等市场活动;另一方面,企业应重视品牌的推广活动。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能强迫消费者买什么,不买什么。需求是无法阻挡的。我们不能强迫消费者去认同或购买某种汽车,我们只能去生产消费者喜欢或需要的汽车。在弄清楚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汽车后,企业就可以决定生产什么样的汽车,为谁生产这些汽车和怎样来生产这些汽车。全文在分析完我国目前汽车市场上的消费者需求后,提出了现阶段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思路,概括为:以生产国产中高档轿车为主,以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消费者为主要消费对象,同时兼顾公务车市场,在宣传正确的汽车消费观念时,走国产轿车的精品名牌之路。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蜕缁峋?玫姆⒄梗?颐窍嘈胖泄?钠?倒ひ到?峥焖佟⑽炔降姆⒄埂?

【参考文献】

① 罗明 《现代企业营销理论与实践》气象出版社

1998年版

② 符国群《消费者行为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③梁小民《西方经济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④汤定娜《中国企业营销案例》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汽车工业的发展篇5

关键词:汽车产业;科学发展;自主创新;对策

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指导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则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订有效政策,保持我国汽车产业的科学发展。

一、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我国汽车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汽车产业的规模得到了大幅提升

在制造规模上从1978年的14.9万辆到2007年的888.3万辆,30年汽车产量增长近60倍;在市场规模上从1981年的187.3万辆到2007年的4358.3万辆,26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增长了23倍。私人轿车拥有量从1.93万辆到2007年的2316.9万辆,22年增长1200倍;在经营规模上从1980年的88.43亿元到2007年的17242.02亿元,我国汽车工业总产值27年增长195倍。利润总额从1991年的44.1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027.04亿元,增长23倍。

(二)自主品牌有了新的突破

在载货车和客车领域,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仍占有主导地位。2004年自主品牌载货车占有率为94.2%,自主品牌客车的市场份额为95.2%。在轿车领域,目前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已多达几十种,目前自主品牌轿车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左右。

(三)汽车金融和保险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据中国人民银行初步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地金融机构共发放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583亿元,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余额743亿元,股份制银行余额311亿元,汽车金融公司余额318亿元;国内汽车和汽车配件生产企业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共发行短期融资券217亿元,中期票据20亿元。2006年我国财产保险收入1509.4亿元,车险保费收入1075亿元,比例为71%。车险已成为我国财产保险中的第一大险种。

(四)汽车产业人才数量增加

据2005年《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显示:各类汽车企业共有职工169.3万人,其中技术工程人员20万。在人才数量增加的同时,汽车企业也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例,近几年选派1188名专业技术人员和224名高技能人才出国进行培训,提升了人才的质量。

二、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汽车产业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世界汽车第三大生产国、第二大消费市场和第一大潜在市场。汽车产业已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但是,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汽车产业的结构不合理

1、汽车企业数量过多,市场占有率不平衡。2008年我国汽车整车企业达到130多家,销量排名前10位的汽车企业年销售782.01万辆,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3%。

2、产业集中度逐年下降。2000年全国产销量最大的10家乘用车企业市场占有率为99.25%,2005年为68.11%,2008年,销量排名前十位的轿车生产企业共销售汽车327.89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65%。

3、汽车合资企业的数量过多,资本过大。根据2003年11月的数据显示,外资、民资等社会资本已占汽车工业资本总构成的50%以上,虽然在卡车领域国有资本仍占主流,但乘用车几乎是合资或外资品牌的天下。

4、在合资的汽车企业中外方掌握着控制权。虽然国家规定在整车和发动机合资企业中,外方所占股份不得高于50%,但实际上我国合资企业的控制权普遍为跨国汽车公司所掌握。

5、外资和合资品牌轿车的主导我国的汽车市场。目前在国内市场上,自主品牌的轿车销量不到30%,而且价位主要集中在10万元以下中低档轿车,尤其是5万元以下的低档轿车占了近50%。

6、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滞后。我国汽车零部件技术基础较弱,投资严重不足,长期滞后于整车发展。

(二)汽车产业自主创新不够,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合资、引进过程中,“以市场换技术”的指导思想,致使我国自主品牌的汽车产业发展受到了抑制,关键技术被外方公司掌控,中方和合资企业本身缺乏核心技术,汽车企业的利润率低,研发能力下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调查报告》指出: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品主要以机械加工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技术创新层次和质量有待改进,国内申请汽车专利80%左右为实用新型,发明专利较少;虽然多数高新技术产品已经实现本土化生产,但核心技术基本掌握在外方。

(三)自主汽车品牌发展不够,民族汽车工业举步维艰

自主汽车品牌发展不够是不争的事实。暂且不论自主品牌的汽车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技术和质量的可靠性、国人对其青睐程度,就以进口汽车为例:在1980-2003年的24年时间里,我国累计进口汽车266万辆,平均每年进口11万辆;进口汽车及配件共用外汇700亿美元,平均每年花费外汇29亿美元。国际上建设一个年产30万辆的轿车生产厂,一般需要投资20亿美元,建设周期3年。按照这个标准,我国近300万辆的汽车进口量和700多亿美元的巨额外汇资金,完全可以建成和支持几个具有相当规模的轿车生产企业。

(四)汽车产业人才缺口仍然较大

首先是人才总量的匮乏。目前我国汽车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从技工、技术人员到管理人员,都存在空缺。缺乏既懂现代汽车技术,又懂汽车管理的高素质人才;缺乏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缺乏销售、维修、二手车评估等人才。其次是我国汽车产业现有的从业人员整体知识水平不高。据统计,外国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有30%受过高等教育,而我国的这一比例还不到15%。国外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工队伍的40%以上,而在我国仅为3.5%。再次,是研发人才短缺。据统计,欧美发达国家汽车研发人才一般占全行业的30%以上,而我国仅为8%。

三、我国汽车产业科学发展的对策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一)国家政策应当扶持汽车产业的发展

世界发达国家之所以在政策上给予本国汽车产业扶持,主要是因为汽车产业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例如美国汽车产值占GDp的3%,10%的就业同汽车和交通有关。2008年我国汽车工业总产值占机械工业总产值比例超过27%。2009年3月我国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不仅有基本原则和目标的规定,还有主要任务和具体的措施。几乎同时,国务院还颁布了《汽车摩托车下乡实施方案》,以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民购买汽车和摩托车。这些政策的出台,无疑将促进汽车产业的发展。

(二)注重汽车产业人才的培养,汽车产业的发展以人为本

原国家机械工业局局长我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长邵奇惠指出:要高瞻远瞩,从产业战略出发思考人才工作;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汽车人才生态环境;要团结合作,共同搭建汽车人才工作平台;要深化服务,切实做实做细汽车人才工作。汽车行业应注重培养既懂业务和技术,又擅长管理和经营的人才;注重对一线工人的培训,提高其技能和素质;注重对汽车金融、保险、维修和装饰人才的培养。汽车企业对现有的人才应当“以人为本”,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避免“重视人才引进,轻视现有人才”的误区;企业对潜在的人才也应重视,注重从高等院校招聘毕业生。国内的汽车企业可利用本次金融危机,吸纳和储备人才。

(三)调整汽车产业结构,确保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汽车产业应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应注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兼并重组力度,促进汽车企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分工专业化。《规划》支持并且积极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汽车产业重组是必要的,但是汽车企业的兼并重组应当遵循市场的经济规律。我国汽车行业几次大的兼并重组,如“天一重组”、“上南合作”等都有着政府推动的背景。政府可以推动或者引导兼并重组,但不能主导甚至强行兼并重组。虽然兼并重组可以更好地集中人、财、物进行自主创新,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但也会面临不同企业文化的融合、管理成本的加大、人才的重新配置等一系列难题。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国外的一些汽车企业面临着经营的困境,甚至倒闭的危险,是否应对其兼并重组呢?其实不然,对海外企业的购并更应慎重,收购汽车公司不难,难的是收购之后的经营和发展。二是大力发展汽车服务贸易。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发展表明,整个汽车业的50-60%的利润是从汽车服务业中产生的。汽车企业应扩大产业延伸,全方位进入与汽车市场直接相关的汽车服务贸易领域,加强汽车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的建设,努力提高汽车金融、保险、租赁等新兴汽车服务项目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三是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工业。事实上,缺少零部件工业的支撑,整车生产也是上不去的,零部件的技术水平决定了整车的技术水平。汽车产业的发展尤其要注意整车与零部件工业的协调发展。四是汽车产业的发展应注意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在发展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较大污染,尤其是汽车生产制造业对水和空气的污染较为严重。为此,国家应当关闭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小型汽车企业或配套企业,严格排放标准,加大对小排量和节能环保汽车开发、生产与销售扶持的力度,保障汽车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采取统筹兼顾的方法,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汽车产业的发展也需要统筹兼顾,具体如下:统筹整车与零部件的发展;统筹民族汽车产业与合资汽车产业的发展;统筹新能源汽车与汽油汽车的发展;统筹外资品牌与自主品牌的发展;统筹整车与零部件的进口与出口。汽车产业的发展不能只顾及速度而忽视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的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目标不是成为世界汽车的加工厂和销售地,而是要有自己的民族汽车产业,要有自己自主的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的自主品牌。此外,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单位的和谐。汽车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和其他相关人员的支持。公司的社会责任理论与运动对现代公司法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它破除了“股东至上”理论,导致了“利益相关者法律”的产生。公司不仅是股东的,也是公司债权人、公司雇员、公司供应商和客户、公司所在地社区的。因此,汽车企业的发展应当考虑到职工和相关人员的利益,做到统筹兼顾,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春棉,陈红.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调查报告出炉[n].我国汽车报,2009-03-02.

2、邵奇惠.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汽车人才队伍建设[n].我国汽车报,2009-02-02.

3、肖俊涛.金融危机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及对策[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08(4).

汽车工业的发展篇6

关键词:汽车工业;广东;趋势;建议

一、广东社会经济及汽车产业发展概况

广东各项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在全国占比均超过10%,2013年全省GDp达6.23万亿元,人均GDp为5.85万元,已达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广东社会经济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工业产业发展更是得风气之先,取得骄人成绩。

截至2013年末,广东汽车企业年生产能力超200万辆。近年,广东汽车工业产销、产值、保有量、利润总额均占全国的10%左右。总体上广东社会经济发展良好,汽车消费需求旺盛,为各大汽车厂商的必争之地。

二、在粤汽车企业状况

1.广汽集团快速发展。1998年,广州本田在广州标致的基础上成立,广汽集团开始快速发展,现已形成六大业务板块,走出了一条“整车带动零部件和汽车服务领域”的全面发展道路。2013年广汽集团实现产销超百万辆,销售收入超两千亿,跻身世界五百强企业。

广汽集团在战略上积极向“夯实产业基础、打造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转变:一是投入巨资打造“传祺”自主品牌;二是顺应市场规律进行兼并重组和战略合作,先后重组长丰、吉奥;三是深化与菲亚特克莱斯勒的合作,充分整合资源,建设广州分厂,促进合资与自主的协调发展;四是产融结合,建立汽车金融和汽车保险公司,促进主业发展的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广州形成三大板块。广州的东、北、南分别以广汽本田、东风日产、广汽丰田为代表形成了三大汽车产业集群基地。产业的集聚效应推动了众多零部件和汽车服务类企业的蓬勃发展,区域产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完善。

3.一汽大众、北汽集团华南布局。受广东良好市场环境和雄厚产业基础的吸引,近年来一汽大众和北汽集团也在广东积极进行汽车产业布局。一汽大众佛山轿车项目已于2013年上半年投产;北汽集团通过重组广州宝龙轻汽,建设华南基地,主要生产北汽自主品牌乘用车产品。

4.深圳汽车产业迅速发展。在深圳政府支持下,比亚迪快速发展,在深圳的年产量已超20万。长安在重组哈飞汽车后,在原哈飞深圳基地建设了长安pSa项目,并已于2013年实现量产。

三、广东汽车产业主要特点

1.产业集群效应明显,东方底特律现雏形。在日系合资汽车企业带动下,广东珠三角地区汽车工业集群效应快速显现,集群特征显著。广东汽车工业通过“整车工业吸引和带动零部件产业发展,零部件产业发展助推整车工业壮大”的产业链投资方式,形成了汽车整车与零部件产业协调发展的良性格局,较好地促进了汽车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

2.资本结构多元化发展,欧美系和自主品牌打破日系格局。日系车商“扎堆”广州并取得卓越的成绩,但受历史因素和时事政治的影响,本地汽车工业也面临较高的风险。随着一汽大众和长安pSa的落户,广汽自主品牌、比亚迪汽车、北汽广州项目的发展,给本地汽车产业集群带来了新的活力,将吸引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广东汽车工业新一轮的发展。

3.产能急剧扩大,竞争促进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广东汽车工业的价值创造也主要以生产制造领域为主。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必须积极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打造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此,广东汽车工业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产融结合,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实体产业的推动力,搭建上市融资平台;延长汽车产业链,开展汽车金融、保险业务。二是打造自主品牌,强化核心竞争力。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能源汽车发展道路。

四、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发展机遇

1.自主品牌发展承担我国汽车工业由大到强的历史使命。我国汽车工业“大而不强”特征仍然明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是制约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最大问题。未来中国汽车行业将进入稳定的发展期,平稳发展既是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一阶段汽车工业发展关键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产品结构的调整和自主品牌的培育。这是我国汽车产业的政策导向,乃至国家战略,承担了我国汽车工业由大到强的历史使命。

2.兼并重组与战略整合是市场需要、大势所趋。在经济增速放缓、交通设施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的制约下,我国汽车工业已进入微增长时代。历史经验表明,行业整合是汽车工业由粗放向集约发展转型的必经阶段。汽车行业存在大量重复投资,限制了自主品牌关键领域的突破、规模效应的实现以及竞争力的提升,导致自主品牌在本土市场上越来越难以与合资品牌竞争。因此,中国汽车企业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未雨绸缪,把握主动,以做强做大自主品牌为战略导向,同时推进兼并重组,积极寻求国内汽车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合作。

汽车工业的发展篇7

关键词:汽车车辆;车辆维修;维修发展方向;对策措施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正在日新月异的提升,汽车也逐渐走进了越来越多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汽车维修行业也由此取得了较为长远的发展。然而,在汽车车辆维修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汽车维修企业的未来发展。现代汽车的制造工艺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也给维修技术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面对未来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汽修企业必须要立足于自身,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分析研究相关对策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1汽车维修的概念及特征分析

1.1汽车维修的概念阐述

汽车维护与汽车修理统称为汽车维修。汽车车辆维护是保持车辆自身良好概况,维持汽车工作性能而开展的一项维护性作业。它通过对汽车开展定期的清洁、紧固、检查等相关操作,有效降低各零部件的磨损程度,进而使车辆维持较高的工作性能。汽车车辆维护主要被分为日常维护、一级维护和二级维护这三类。日常维护主要是对车辆进行日常的清洁和安全检查。一级维护主要是由专业性的工作人员进行,在日常维护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对车辆进行相关的、紧固作业,并查看安全部件的可靠性。二级维护在一级维护作业的基础上,将对车辆的检查和调整作为工作重心。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轮胎的更换。汽车修理是恢复汽车本身的工作能力,延长汽车使用寿命的一项恢复性作业。开展汽车修理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汽车因使用磨损而降低的工作能力。其主要是对零部件进行更换与修理,以使汽车保持较为良好的概况。

1.2汽车维修行业存在的重要性分析

汽车制造业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工具,公路建设施工行业为汽车运输提供了可靠安全的线路,而汽车维修业则为汽车的使用提供了充分的安全保障。汽车维修业对于汽车整个制造运输系统来说是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汽车在日常使用的过程当中,常常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变形与老化,工作性能也在不断下降。汽车维修业就是在汽车技术概况和性能出现变化时,对车辆进行适时的维护与修理,使汽车车辆保持较为良好的使用性能。由此来看,汽车维修业的存在,使汽车的使用寿命大大的延长,增强了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汽车维修业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整个汽车产业的大跨步前进。

2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汽车车辆的增长速度正在不断攀升,汽车维修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也在逐步扩大。然而,随着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维修行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就目前来说,汽车维修业虽然发展势头较为良好,但目前的汽修技术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下面将对汽车维修行业目前存在的不足进行简要分析。首先,各个汽车维修企业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汽车维修业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这也就导致了部分企业仍然存在使用不合格汽车配件的不良现象,继而使汽车维修质量难以得到良好保障。与此同时,汽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良莠不齐,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较低,从而造成了车辆维修的效率与质量不能够迎合用户目前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汽修行业的创新性发展。

3汽车车辆维修的发展方向研究

3.1汽车车辆维修要向着规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在以往,汽车车辆维修的发展大多较为粗放。并没有强化细节维修的重要性,零部件维修针对性不强,所以汽车维修业要想实现更大的突破,就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从之前的粗放式发展转变为现在的集约式发展。规模化的汽车车辆维修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从而使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更多地投入到汽车维修行业当中。比如说,可以通过兼并各类小型汽车维修企业,扩大汽车车辆维修的规模,使其不断扩展,并朝着标准化、规模化的方向稳步前进。规模化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各汽车维修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

3.2汽车车辆维修要向着科技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社会各行业的升级和发展,对于汽车维修行业而言,维修技术的发展也要不断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进步而提升,先进工艺技术和新型材料的引进对现代汽车维修行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汽车车辆维修必须要向着高科技的方向不断发展,与时俱进更新当前技术,全面了解高新技术内涵,为用户提供质量更高、效率更快的维修服务。维修技术科技含量的提高还有利于增强汽车维修企业自身的综合实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3.3汽车车辆维修要向着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随着汽车车辆维修市场体系的不断健全,车辆维修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化,汽车车辆维修服务也在朝着专业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专项维修服务的普及,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将汽车维修业务进行精确划分,部分汽车维修企业只承担专项的维修服务。汽车车辆维修这一业务在向着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同时,也在逐步向工业化的方向转型,实施流水作业发展,这一转变提升了维修服务的专业性,使其向着优质化的目标稳步前进。

4提升汽车维修质量的有效措施

4.1规范汽车车辆维修企业的质量管理,严格汽修行业的准入标准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汽修企业必须要采取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在确保企业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为企业营造较为丰硕的社会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说,质量管理工作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企业领导必须强化自身的质量管理意识,并对员工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打造企业优质标杆。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要注意规范汽车车辆维修行业的准入标准,对于质量不达标的企业要从严处理。鼓励汽修企业发展自己的特色,形成专业化的汽修技术服务,引进先进维修设备和维修技术,完善当前在维修方面的缺陷。除此之外,要做好对汽修企业的评级检查工作,对企业进行督导管理,确保各项硬件软件条件都能够符合行业标准。

4.2组建专业的车辆维修服务团队

优质的车辆维修团队是提升汽车维修质量的基本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汽修团队的建设来说,可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汽修企业之间要加强交流,积极学习其他企业维修人员先进的工艺技术。同时邀请专业性较强的技术人员为维修工人进行相应的培训和解答,使员工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在每日工作开始之前,车间负责人要再三强调工作规范,做到质量与安全并重。最后,可以通过开展技术竞赛,使员工之间形成相互竞争的良好氛围,促使他们不断精进技艺。

4.3加大对汽车综合检测站建设的投入力度

汽车综合检测站的设立一般需要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检测技术相结合,以此使对汽车进行全面检测,综合评价汽车的各项性能和目前的技术概况。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汽车综合检测站建设的投入力度,借鉴其他团队建设成功的经验,并培养维修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兼顾的人员。汽车综合检测站的成功建设可以更好的使汽修团队全方面的掌握车辆的动力性能和可靠性能,为以后的汽车维修工作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这也是当今时代社会发展对车辆维修行业提出的新要求。

4.4学习汽车车辆维修新技术,实现多方面的技术升级

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对于任何一个行业的长远发展来说都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对于汽车车辆维修行业来说,加大科技的投入与开发力度,将会极大的提高汽车维修的效率与综合水平。汽车维修技术的进步发展应该始终紧跟汽车制造业的脚步,例如,先进电气系统的引进与电子监控设备的使用,将会是未来汽车维修技术发展的一种趋势。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使汽车维修向着智能化的方向不断前进。由此来看,现代信息技术与汽车维修技术的紧密结合,一方面可以增强车辆维修的针对性,有利于维修数据的及时反馈,为后期的车辆维修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还能够使汽车车辆维修这一产业向着规模化的方向快速前进。各企业之间车辆维修新技术的学习交流,可以激发整个行业的创新潜力,不断推动各类技术更新升级,最大限度的贴近用户的需求。在维修技术日益提升的同时,各企业也要注意维修技术与环保技术的结合使用,尽可能的减少车辆维修带给社会环境的污染,使产业充分展现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汽车维修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落后的车辆维修方式必然要被先进维修服务所取代。就目前的汽车车辆维修服务而言,其发展必要与高科技设备相结合。汽车维修行业要想取得新突破,首先,必须具备专业化的维修团队,针对用户需求提供精准的专业化服务。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新老观念进行融合碰撞,为我国汽车车辆维修行业的发展注入崭新活力。

参考文献:

[1]王民升,朱吉安.分析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科学技术创新,2012(020):155.

[2]李亮,潘学志.机车车辆维修的发展方向及对策[J].环球市场,2017(034):375.

[3]张夏爽.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6,023(001):162-163.

[4]廖亿方.分析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新课程(下),2013,08(276):46.

[5]李武成.白城市汽车维修业发展趋势与对策的研究[D].(Doctoraldissertation,东北林业大学),2005.

[6]茹奕洪.我国汽车维修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019):202.

[7]孙继磊.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00328-00328.

[8]孙曦.当前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东工业技术,2015(09).

[9]王民升,朱吉安.分析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0).

汽车工业的发展篇8

北美作为全球最大、也是全球最成熟、更是全球最难啃的市场,能否打开,是衡量汽车制造商是否拥有国际地位与实力的标尺。如果说参加北美车展是企业实力的体现,那么被主办方邀请、作为本次车展中国唯一的代表参展无疑是国际地位的肯定。

湖南汽车工业加快谋局布子

被誉为国民经济“发动机”的汽车产业,是“1∶10的产业”。也就是说,汽车工业每增加1个百分点的产出,就能够拉动钢铁、石化、电子、纺织、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增加10个百分点的产出。正因如此,汽车制造成为全国各地争先恐后全力发展的产业,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巨大的发展空间激发了湖南汽车工业的投资热情,欲在高速增长的汽车市场中分取一杯羹。目前,长丰猎豹汽车15万辆扩建工程已经完成,即将投产,并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再投资275亿元,启动发动机和轿车项目;湖南吉利汽车公司10万辆经济型轿车项目已经开工;北汽福田长沙车辆厂新增10万辆工程车技改项目已提上日程,“十一五”期间拟投资18亿元建设中国南方最大的卡车全系列发展战略基地;世界500强德国博世公司入驻长沙,拟打造中国最大的汽车电器生产基地;此外,湖南美的、和三一集团进入汽车领域后也有良好的发展规划。

湖南省委、省政府更是对汽车产业倾注了无限希望,“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把汽车及零部件作为十大优势产业扶持,5年内,举全力整合建设形成以“一主体(长丰集团)、三基地(星沙汽车产业基地、九华汽车工业园、永州汽车工业园)、五车型(轿车、越野车、载货车、客车、皮卡)”为重点的湖南汽车产业新格局。力争到2010年,全省五大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1100亿元,利税达150亿元,形成整车82.5万辆、发动机20万台的生产能力。

弱项虽多但崛起有望

专家认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湖南汽车产业应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而汽车产业要实现后发赶超,谋求更高发展,就要应制定“跨越式”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

在湖南汽车产业发展中,虽然速度较快,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产业规模不大,整车发展滞后,龙头企业不强,缺乏带动力。湖南企业普遍规模小,全省31家国家公告内汽车生产企业(不含4家摩托车企业),年产量不到10万辆,平均企业年产在3000台左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即使是湖南的前三强长丰、北汽福田和湖南车桥,2005年与国内前三强一汽、上海通用和东风汽车比,销售收入只是他们的4.98%,利润只是他们的1.02%。

汽车工业的发展篇9

[摘要]随着wto保护期结束,汽车工业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汽车工业企业必须对所处的内外环境、宏微观环境进行分析,找到汽车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优势与劣势,对汽车企业实施危机管理,构建一套既有理论依据又具实践价值的危机管理对策,以保证汽车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危机管理汽车工业Swot分析对策分析

随着wto保护期结束,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加之中国汽车工业企业普遍缺乏危机意识,没有建立相应的危机管理对策,危机应对能力十分薄弱,一旦危机出现,汽车工业将难以应对,必将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因此,正确分析我国汽车工业所处的内外环境、找到汽车企业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优势劣势,构件一套危机管理对策,对保障汽车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一、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Swot分析对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进行Swot分析,可以找出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中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从而构建出有效的中国汽车工业企业的危机管理攻防策略体系。

1.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优势分析首先,完备的汽车工业体系。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体系完备,基本建立起了包括轿车、载货车、客车、专用车和零部件等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次,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成本低廉是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竞争中突出的成本优势,也是国外跨国公司争先在中国投资办厂的动因之一。再次,价格上有比较优势。中国生产的某些国产车型与进口车相比价格上有比较优势,如3吨左右的轻型货车的价格水平还不及国外同车型价格的三分之一。最后,熟悉市场。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比国际跨国汽车公司更熟悉中国的国情,更清楚市场和用户的要求,开发的产品更有针对性。2.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劣势分析首先,汽车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低,整车出口能力较弱。按照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统计,若将零部件行业也计算在内,则中国汽车工业大致是每年人均生产一辆汽车,而日本是40辆~60辆,欧美是20辆~40辆。其次,技术开发投入和投融资来源不足。据《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统计,2004年中国汽车行业的研发费用仅为86.2亿元,占汽车工业销售总额的1.45%。而国外主要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费投入比例一般为5%,有的甚至高达10%。最后,产业链条短,企业规模偏小,生产成本偏高。3.改善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机会分析第一,到2020年中国国民经济要实现翻两番的奋斗目标,经济增长速度年均须达7.2%,这将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第二,经济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加上庞大的人口,使中国成为当代最有吸引力和潜力的汽车消费市场、巨大的国内市场给中国汽车工业的成长壮大提供了较好的机会。第三,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将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从而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如果不考虑其它因素,未来10多年,中国汽车市场维持年均15%左右的增长速度是有可能的。最后,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和国际汽车产业制造基地不断转移,中国已成为跨国汽车公司投资热点,从而可能成为世界新的汽车制造基地。4.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的威胁分析(1)经济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根据需求理论,汽车消费需求是人们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需求而产生的次生需求。在经济危机时,由于员工对未来预期充满不确定,就会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由于主要需求大幅度地降低,作为次生需求的汽车消费需求也随之大幅度减少,汽车工业企业收入也随之急剧减少,出现亏损和财务危机。(2)自然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导致危机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因素多种多样,其它们引发危机的作用方式、范围及后果不一样,对它们的预防和控制手段也不一样。首先,汽车使用量的增加,加重了自然环境的负担,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引发汽车工业危机的首要因素。其次,中国目前各大城市的道路交通严重不足,成为限制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又一危机因素。最后,随着汽车数量的与日俱增,对石油和石油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石油的短缺,已经构成未来汽车工业发展最为严重的瓶颈。以中国5%的人均GDp增长率计算,到2015年交通的能源消耗将是现在的3倍,国内的原油根本无法满足需求。(3)政策环境因素带来的威胁。第一,不合理的税费延缓了中国私人汽车消费热潮的到来,成为制约汽车消费扩大的最重要的因素。第二,不完善的金融政策制约了产业的发展、汽车消费的增长、汽车市场的扩大。第三,交通管理政策。长期以来,城市交通管理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道路交通的变化,城市交通拥挤程度日益加剧。由于中国存在混合交通、城市道路占用严重、停车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交叉路口秩序混乱、道路的不合理占用等方面的问题,而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很低、管理手段落后、设施缺乏、交通法规教育及执法力度不够等等弊病,导致了通行能力的下降,也加剧了交通供需失衡的矛盾,给交通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以上分析说明:入世后中国汽车生产企业面临的危机是多方面,多数危机是汽车工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而成的,入世环境的变化使这些新老危机进一步加剧,如果不加以消除,将直接危及中国汽车工业的生存与发展。二、汽车工业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汽车工业企业应充分认识所处的环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通过卓有成效的危机管理活动,制定有效、合理的危机管理对策,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和危害,获取危机中的商机,激发汽车工业企业更大的活力。1.战略创新策略中国汽车工业企业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辅以必要的政府政策引导的前提下,以国内大的汽车集团为基础进行重组,在此基础上推进与国外大型汽车集团的合作与重组,向国际大型汽车集团的实力靠近,缩小与外国汽车制造企业的差距,更好地迎接汽车工业全球化的挑战和竞争。目前,中国仍要继续扩大和加强与世界领先汽车集团的合资与合作,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对利用外资的政策和政府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做到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本和先进技术,尽快地缩小与国际发达水平的差距,共同面对加入wto的压力,更有利于免受国际汽车龙头企业产品的直接冲击。提高企业集团的竞争实力。2.自主发展策略中国的汽车工业企业要在国际上立足,就必须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和品牌,拥有自主研发的能力,应当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将使中国市场对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需求不断上升,中国企业必须作好迎接市场升级的准备,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迎接市场升级的挑战。首先,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官、产、学、研大联合,集成各方面的技术创新资源和能力,构建起一个具有世界水平的、具有雄厚的创新实力、运作机制良好的创新平台,从而与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在关键的产品和技术上形成持续创新力,实现新一代汽车技术的重点突破,从而促进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大技术研发与科技投入的力度,形成自我设计开发能力,带动中国汽车产业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再次,构建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加强国际国内合作。鼓励企业采取合资、合作的方式,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不断研制、开发、生产新车型。3.人才策略汽车工业企业在实施人才战略时,要突出四个重点:首先,培育真正的企业家。企业家是企业发展所急需的优势资源之一,企业家被公认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因素,企业家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稀缺资源。特别是经济转型中汽车工业企业的改革与成长,急需大批企业管理帅才的支撑。其次,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在知识、信息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情况,中国的汽车工业企业既要留住人才,更要吸引外来人才充实自己的队伍。再次,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建立良好人才开发运行机制。最后,实行人才资源提升和人才国际化双战略。在人才资源提升战略方面:一是提升汽车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专业教育层次,专业教育中心高移,以本科教育为主,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数量。二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提升现有人才尤其是具有中专以下学历人才的文化技术素质,争取到“十五”末期,现有人才中50%以上达到大专以上水平。三是吸引高层次学历的海外人才,回国投身中国的汽车现代化建设。四是进一步提高汽车系统的人才管理水平、布局水平、效益水平和信息化程度,使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进而进入到国际先进行列。在人才国际化战略方面:一是培养中国自己的,在人才管理和培养方法上与国际接轨,并能够进入国际科技前沿、与国际同行交流密切、有较大影响的汽车科技大师和高技术创新人才,以及培养一大批精通国际惯例、善经营会管理的国际技术人才和国际商务人才。二是吸引海外优秀人才来中国工作,为中国的汽车工业献计献策,同时把大量优秀的汽车人才送到海外工作、学习、进修和交流,逐步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并具有中国特点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三是把握住引进海外人才的关键点,投入足够的资金,引进急需的优秀拔尖人才,并积极扩大人才劳务出口,寻求合作发展,开创广阔的人才空间,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1][2][][]4.加快汽车服务业发展策略加快并提升汽车服务业的发展速度与水平,既可以应对开放汽车服务贸易所带来的直接冲击,提高中国汽车服务业的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减弱服务贸易开放对汽车产品市场的全面影响,提高中国汽车工业的综合竞争力。(1)从宏观经济政策上加快汽车服务业的发展。要允许汽车工业企业进入汽车服务贸易领域,鼓励和推动汽车工业企业与金融、保险、租赁行业的合作,以促进汽车金融服务、汽车保险服务、汽车租赁服务的较快发展。尤其是要尽快对非国有经济开放汽车服务业,打破国有企业对汽车服务贸易的垄断地位,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平等竞争,通过加强市场竞争程度推动汽车服务业的资源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各类汽车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2)依赖体制改革加快汽车服务业的发展。一是解决汽车制造业与汽车服务业,尤其是汽车金融业和汽车保险业的体制分割和体制障碍,沟通、加强这两个产业的内在联系;二是改革与汽车服务贸易相关的贸易、财税、金融、保险等方面的体制,形成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三是要加快国有汽车服务企业的体制变革,大力发展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汽车服务公司,尽快加强汽车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汽车服务企业提高经营效率和国际竞争力。5.提升核心竞争力策略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国汽车工业企业能获得超额利润,有了雄厚资金实力,中国汽车工业企业也就能更好地抵御危机,降低危机对企业的威胁程度,追求核心竞争力是保证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战略。首先,汽车工业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认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汽车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汽车市场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汽车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其次,要集中资源从事汽车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第三、加强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中国汽车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个汽车工业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对汽车工业企业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归类和整合,弄清一般技术、通用技术、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第四,在汽车工业企业管理方面,应加快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企业领导体制、法人治理结构、生产经营管理体制、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等,为汽车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供制度保证。第五,塑造独特的汽车工业企业文化。竞争对手可以模仿技术、品牌,惟独不能模仿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企业文化,这个价值观无形中能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使他们为此而奋斗,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6.发展电动汽车策略从治理环境污染和调整能源结构的角度出发,中国发展电动汽车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1)以创新精神来精心组织电动汽车的研发。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国家应发挥主导作用,由国家统一部署,组织计委、经贸委、科技部、各有关地方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共同做好这项工作。还可按照市场机制原则,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大型汽车集团为依托,组建电动车辆股份公司,主要从事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在保证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提下,还应加强与国外有关机构(学术团体)的交流,及时掌握国外研究开发动态,为我所用,与国外有关研究开发机构(公司)进行一定程度的和多种形式的合作,甚至引进某项关键技术或联合开发、成果共享,以便在世界电动汽车领域取得领先地位。(2)全社会支持,尽快实现电动汽车产业化。国家对发展电动汽车应进行全面规划,统盘考虑,既着眼于当前,又放眼未来。从整个项目工程看,应采取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车多项并举的方针。由于中国在纯电动车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已有相当基础,技术较成熟,重点是突破电池技术“瓶颈”,提高电池的性能、寿命,降低使用成本。建议在一些城市和风景旅游区开设实施电动汽车试验示范区,试验或强制使用纯电动汽车。同时大力开展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研究,加快产业化的步伐。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相对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车近期更具产业化前景。参考文献:[1]《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5》[2]数据来源:《中国经济年鉴》[3]数据来源:《中国软科学》[4]数据来源:《中国软科学》

汽车工业的发展篇10

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汽车工业经受了严峻考验,进而引发了推进产业发展的深度思考和不懈努力。从全球范围来看,当前汽车工业在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总体正呈现复苏势头,但过程有所波动,市场冷热不均,以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主要市场复苏势头较强。

作为目前全球最大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汽车市场,中国现已步入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

中国汽车工业同机械工业等其他传统产业一样,正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加快推动产业步入创新发展轨道,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战略选择与当务之急。

国际化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

当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汽车产业相互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汽车产业越来越成为一盘棋,成为一个同呼吸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汽车产业是世界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是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推动力。

实践证明,国际化战略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是决定一个国家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

《关于促进我国汽车产品出口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出口目标:到2015年,汽车和零部件出口达到850亿美元,年均增长约20%;到2020年,实现我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额占世界汽车产品贸易总额10%的战略目标。

在汽车出口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包括:一是拉美和亚洲国家,要进一步拓展市场,继续巩固并加快传统发展中国家整车中低端市场向中高端市场的转变,稳步进入发达国家整车中低端市场;二是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增加出口汽车的品种,优化产品的结构,加大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品出口;三是推进企业逐步形成国际化的生产、销售、采购和研发体系,逐步向汽车强国目标迈进。

2010年,大众、丰田、通用三大汽车公司在本国生产汽车815万辆,占总产量3437万辆的三分之一。世界汽车出口量占总产量的40%左右,各大汽车跨国公司的自制率普遍在30%左右,而且在海外设立的研发中心越来越多,汽车设计和研发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我们需以全球视野研究中国汽车的发展问题,加大品牌建设的投入,在境外建厂设点,实施跨国并购,扩大海外生产规模,贴近销售市场,带动汽车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

纵观世界汽车发展史,从二战后到1980年,全球大汽车企业集团从50多家减为30多家,1990年以后又减少到10家左右。中国能不能出现世界排名前十的大跨国公司?能有几家?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应加快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集团。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以及对外交流的逐渐增多,未来中国将更加重视出口市场结构优化、产品品质和溢价能力的提高,争取在世界汽车市场赢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对汽车工业而言,“中国梦”就是“汽车强国梦”。

汽车工业是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与市场竞争力的具体体现。同时,汽车工业又不是普通的工业,它对相关产业有很强的辐射作用,对地区经济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对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有深远的影响。

面对安全、能源、环境等方面的严峻挑战,汽车工业必须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争取新的发展机会。在经济全球化、竞争白热化、发展绿色化的当今时代,如何推动全球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让汽车焕发出新的活力,造福社会、惠及民生,成为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共同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汽车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和实现转型升级的落脚点,是进一步提高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提高对发展绿色经济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度,实现汽车工业的振兴,提高汽车产品对人民幸福的指数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的贡献。

就汽车工业而言,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总体上要加快实现几个转变:

一是由技术外源型向创新引领型转变。

二是加快产品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三是实现由以本土发展为主向国际化发展的转变。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是权宜之计,是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选择。走出去有风险,不走出去风险更大,既要稳扎稳打、扎实推进,又要审时度势、把握机会。当前,应该说是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