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危重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十篇危重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十篇

危重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8:54

危重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篇1

关键词:优化抢救流程;急诊;危重症监护;护理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

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被视作“急危重患者的再次重生之所”,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承担着保障急症、危重症患者生命安全的重任[1]。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病种复杂、病情危重,且极易发生病情急性进行性加重,甚则危急生命的情况,抢救随时可能发生,合理的抢救流程可以影响病房的护理质量,并且直接影响抢救的成功率与之后患者康复情况[2]。为提高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抢救成功率与之后康复护理管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对2014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监护管理的60例患者依据其病情发展,在抢救过程中主以患者与患者家属需求为导向,医护间分工默契合作,优化抢救流程,对本院之前的抢救流程、抢救人员和人数与抢救站位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分配,制定一个科学、高效、合理的优化抢救流程,减少了抢救过程中护理失误情况,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和护理质量,取得患者与患者家属的认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于2014年3月~2015年4月收治监护管理的60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1.38±58.53)岁。病因有急性冠心病、脑血管出血、创伤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情况统计对比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在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规抢救流程遵照主管医师医嘱,建立静脉通道,并及时打开抢救药品箱与相应的抢救设备。时刻监测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以及抢救相应措施的疗效,并详细记录。及时向患者家属沟通患者病情进展与抢救措施,同时简要向患者家属介绍患者病情相关知识与以后情况,得到患者家属对抢救流程的认可[3]。1.2.2观察组患者在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的优化抢救流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以下抢救护理管理措施:①成立危急重症抢救护理管理小组,护士长为组长,统管协调并安排处理抢救流程中出现的各项意外事件。②规范化培训医护人员抢救技能,并且固定配对医护以增强医护之间在抢救时抢救工作的默契配合,达到提高抢救成功率的目的。③对于常见多发急危重病症成立抢救专家小组研究制定Sop文件,可提高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抢救流程的科学性、合理性与成功率。两组患者均在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实施抢救,并对患者家属进行相关急危重疾病知识与疾病发展预后告知、抢救流程与抢救结果。

1.3评价指标

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时效与耗材、抢救成功率、抢救时医护参与人数。比较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患者家属对抢救流程的认可与支持等。其中满意度数据通过本院管理医德医风相关部门的问卷调查获得;抢救护理管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则由本院《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统计[4]。并在出院时对患者分别依据SF36量表进行生存质量调查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为0.05。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在抢救前后两组患者存活率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采用优化抢救流程抢救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p<0.05);并且两组患者在护理后病情改善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患者家属对抢救流程的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抢救之后的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3.1注重医护人员急危重症抢救知识技能的培训

在此次回顾性调查统计中,可以发现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的医护人员熟练的抢救技能与默契配合确实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抢救成功率。因此应当成立常见急危重症疾病抢救Sop文件,合理科学优化抢救流程,缩短抢救时间可以为患者的抢救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与避免患者重要脏器的不可再修复损伤[5]。在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对于患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合理科学的抢救流程是建立在医护人员过硬的抢救技能的基础之上,因此应当着重培训医护人员在急危重症疾病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减少医护人员在急危重症疾病抢救过程中的失误,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确保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在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期间尽快康复。

3.2注重医患沟通

在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治疗期间,由于病情特殊导致医患之间沟通不利,因此医护人员应当多与患者家属沟通患者病情,并且多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与病情变化,及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亦可以通过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引起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的原因,而对症对病治疗以提高患者在病情加重危急时的抢救成功率。此外多与患者和患者家属沟通,有助于提高患者家属对相关急危重症疾病知识的认知与对患者病情发展和预归有大概预判而做好相应心理准备,避免患者家属对于患者病情急、危、重的发病特点抢救失利造成患者意外情况的不理解,而引起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并且可以得到患者家属的支持与理解,更好的配合急危重症疾病的相关抢救措施的实施,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

4结语

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患者因病情发展危急大多数需要经多次抢救,因此合理的优化抢救流程,可以避免抢救过程中时间的浪费,提高抢救成功率。但是在实施急危重症疾病抢救过程中,首先要求医护人员过硬的抢救技能、丰富的抢救经验与医护人员的默契配合,对于此医院应当重点培养一批在急危重症抢救方面的人才,并且不断探索新的、合理的优化抢救流程,为今后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护理管理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娇华,梁金清.优化抢救流程在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4):5-7.

[2]杜云真.优化抢救流程在急诊危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20):8-10.

[3]李敏,陈涛,骆丞,等.联合iCU优化抢救流程救治急性左心衰[J].湖北医药学院学报,2014,33(5):477-479.

[4]陈芝菊.优化流程抢救模式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应用的意义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33):7453-7455.

危重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急危重症;途中转运;安全护理;防范

急诊科的患者病情危急,急危重症患者往往需要在急诊科接受急救、复苏等早期处理后再转运到其余科室、病房或手术室,若得不到有效的安全护理,很容易导致病情加重[1]。本次研究就53例急危重症转运途中采用针对性安全护理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科2014年1月~2015年11月进行转运的急危重症患者9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全部为经急诊处理后送往专科治疗。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3例,男29例,女24例,年龄在34~67岁,平均(48.5±12.3)岁,其中心血管疾病32例,呼吸系统疾病11例,颅脑损伤疾病10例。对照组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在31~65岁,平均(46.9±12.7)岁,其中心血管疾病27例,呼吸系统疾病9例,颅脑损伤疾病9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转运途中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对性安全护理措施,先结合临床经验分析急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采取针对性的安全护理措施。

安全隐患分析:①转运前未做好对患者全身状况的评估。急诊科工作繁忙,护理工作繁重,医护人员急于将患者送往专科治疗,不少患者病情尚不稳定时就急于转运。②转运途中的急救条件限制。由于转运的患者涉及到各个科室,病情严重且病种多样,患者在转运途中随时可能出现病情严重情况,即使按照要求配备急救物品,但是在转运途中也很难对患者进行急救,控制病情,如:转运途中光线差,静脉穿刺失败率高[2]。③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过关。转运途中护理人员对于病情观察能力不强、抢救搬运技术问题等均可能导致转运失败。急危重症患者在转运途中若出现病情变化,而护理人员未能及时发现的,如:穿刺部位出现液体外渗、心跳突然加快、管道脱落等,若未能及时发现将会延误最佳抢救时机,危及患者生命。抢救搬运技术不熟练、搬运措施不当也会引起转运失败,如:对于骨折患者未采用硬板床,对于颅脑损伤患者未将其头部偏向一侧等,这些问题都会加剧患者的病情。④转运制度不完善问题。转运时若急诊科医护人员未与接收科室医护人员协调妥当,接收科室未及时准备好床单位、监护设备等,当患者转到时无法及时接受治疗和监护就会影响病情。

针对性安全护理措施:①转运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评估。首先对威胁到患者生命的首要问题做出评估,例如:患者意识是否清醒、气道是否通畅、是否能自主呼吸等,然后采取针对性急救措施稳定患者病情,初步抢救成功后对患者进行全身身体状况的评估,例如:骨折患者的包扎固定是否良好,待能转运后立即转运,并以详细的身体状况信息确保转运途中的高效监测护理,确保安全转运。②重视急救物品的管理。严格按照要求做到转运途中急救物品的齐全,并定点放置由专人管理,使用后立即补充,确保急救物品处于齐全状态。同时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增加针对性急救物品,例如:便携式呼吸机、氧气、气管插管、手电筒等[3]。③加强对急救搬运技术的培训。定期组织开展急救搬运技术的专题培训课程,并逐步在科室内形成惯例,定期开展内部培训,如:以小组形式进行竞赛,确保每个医务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搬运技术,能熟练使用各种急救设备,懂得不同患者的转运途中的现场急救措施,掌握不同患者转运时的注意事项等,将患者成功的转运到接收科室。④完善转运制度。在转运前10min与接收科室打电话汇报需要转运患者的基本信息以及需要准备的床单位、监护设备等,让接收科室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患者成功转运到专科科室后,转运人员与专科科室护士一起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临床症状等,并将患者病情、用药情况、检查项目、配备血量、进出液体量等信息做好交接班,在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交接单上填写清楚,一式两份,交由双方科室签名后与患者病历一起保存。⑤实行pDCa转运质量管理方式,急诊科每月就急危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安全问题进行讨论,大家一起分析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分析目前的转运模式中各个方面存在的漏洞,并就具体的转运病例进行针对性研究探讨,逐步改进转运管理模式,不断提高转运质量。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转运途中的意外事件发生率以及医疗纠纷发生率。

1.4数据处理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其中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转运途中出现4例意外事件,均及时发现,得到针对性处理,未耽误最佳抢救时机,发生率为7.55%;对照组出现10例意外事件,发生率为22.22%;经卡方检验,p

观察组出现1例医疗纠纷,发生率为1.89%;对照组出现4例医疗纠纷,发生率为8.89%,经统计学分析,p

3讨论

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运是为了让患者得到更好、更专业的监测、治疗和护理,不是简单的患者转运过程,转运中的急救能力也十分重要,其直接关系到转运的成功与否。做好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有助于让患者在转运全程得到最好的监测和护理,避免意外事件发生,在成功转运到专科科室后立即得到最好的治疗,并且以完整的交接信息使得专科医护人员准确掌握患者的病情,并立即给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4,5]。

本研究通过加强对转运前的全身性病情评估,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转运,有效避免转运过程中患者突然出现意外事件;通过加强急救物品的管理和对搬运急救技术的培训,全面提高急诊科转运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时俱进的学习新知识,消除转运中的安全隐患;通过完善的转运制度使患者一到专科病房立即接受最佳治疗、监测、护理;通过pDCa循环不断改进转运模式,确保转运安全。结果显示:采用针对性安全护理的观察组患者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医疗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综上,在急危重症患者转运途中采取针对性安全护理十分必要,对于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月娇,张梅青,高龙海,等.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途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08(6):63-65.

[2]琚金梅,陈兰,王芬,等.急危重症患者在转运途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7):1177-1178.

[3]方有红.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急危重症患者转运安全率中的实践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5(19):168-169.

危重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院内转运;风险;措施

住院处是接诊各类病人的前沿窗口,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种急症和意外事故不断上升,安全、及时地为病人办理住院手续,对病人院内转运途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已成为保证护理安全重要的一个环节。本文将本院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427例住院处危重病人院内转运情况进行了汇总。对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转运存在的风险

1.1病人病情危重,在入院前的转运中有出现生命体征变化的情况,其中主要表现为心跳骤停、呼吸急促至停止等。1.2病人情绪不稳,行为躁动,导致各种引流管滑脱或是堵塞,引发各种意外的出现。1.3病人在转运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可能出现呕吐,处理不及时或不当导致病人窒息。

2措施

2.1充分评估病情

急危重病人病情变化较快,在仓促的转运中潜在着各种危险因素,在处理不当时极易出现意外。因此,做好转运前的病情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状态,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对病人在转运中有可能出现的意外做好准备,以便进行随时抢救[1]。

2.2转运前护理病人的准备

2.2.1检查管路

由于病人病情的需要,在转运前为病人插入不同的导管,而为了防止在转运中发生导管滑脱或扭曲,在转运前仔细检查各管路,尤其是气管插管病人,要同时做好吸痰工作,以在转运途中减少吸痰次数,防止痰液发生堵塞,不利于病人的呼吸。由于病人病情严重,行为易出现躁动,因此,应对病人进行制动,加好床档,并对各导管进行严密的检查,进行妥善的固定,防止发生滑脱。另外,要做好病人的保暖工作。

2.2.2静脉通路

对于危重病人的转运应使用静脉延长管,以防止在翻动病人时发生输液器脱落,并检查静脉管各处是否连接好,对于病人输注的特殊药物应做好相应的管理,随时监测病人的输注情况,必要时使用监护仪。

2.2.3转运工具

在选用转运工具时应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而定。在抬运病人时尽量使用整床,动作要轻,以免发生强烈的震荡导致导管滑脱或其他意外出现,从而加重病情。而对于意识不清甚至是昏迷的病人,要使其处于平卧位,并使头部偏向一侧,防止有呕吐物时发生误吸,引发窒息的出现[2]。护理风险管理在患者入院途中的应用张晶,郭淑艳(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吉林四平)摘要:目的加强对急重症病人院内转运风险的评估,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急救防范措施,减少病人在住院前的危险,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最大限度地挽救病人的生命。方法在转运前充分评估病人的病情,并在转运前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同时根据病情的需要进行有效的防范护理。结果在病人转运的过程中对其实施有预见性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规避危险因素,减少意外的发生。结论对于危重病人在转运的过程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病人病情的评估,做好入院到住院期间的抢救护理工作,能够大大降低风险,提高抢救成功率。

2.3转运前抢救仪器及药品的准备

2.3.1抢救仪器的准备

主要的抢救仪器有便携式多功能呼吸机、多功能除颤起搏监护仪、便携式吸痰机、简易呼吸器、小氧气瓶、微量泵、多功能转运床等,将抢救仪器准备好可随时实施抢救,以免发生意外。

2.3.2充足药品的准备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携带不同的抢救药品,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安定等。对于行为躁动,对转运中的检查造成不良影响的病人应使用镇静剂。

2.3.3氧气的正常供给

充足的氧气是急危重病人在转运中必备的,是安全转运的保障,对于转运病人尽量使用便携式氧气瓶给氧,不仅携带方便,而且在转运中使用起来简单。在转运前要首先检查装置是否通畅,并调节好氧流量与浓度,以便在转运中使用。

2.4对转运护理人员的要求

2.4.1专业技术

转运护理人员应具备熟练的技术,同时应对转运病人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抢救仪器,并可独立进行各项处理。一旦发现病人的生命体征出现异常后,应协助医生立即抢救病人。

2.4.2护士站位

在转运途中护士的站位十分重要,为了能够清晰地观察患者的意识形态、瞳孔变化、生命体征情况,护士应站在病人的头侧,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根据患者的主诉结合病情及时处理;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随时监测血压及脉搏,一旦发现异常应进行有效的处理。

2.4.3转运告知

在转运中做好相关告知是有必要的,对于意识清醒的病人应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争取病人的配合,而对于意识模糊甚至是昏迷的病人应做好其家属的解释工作,并告知在转运途中有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使病人家属做好心理准备,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做好相关的协助工作。

2.4.4科室合作畅通绿色通道

为避免急救病人不能及时取药、检查、入院治疗等情况的发生,应加强与接收部门的沟通,在转运前联系好接收时间,通知相关科室做好诸如监护仪、吸痰器、呼吸机等相应设备的准备工作,以及电话通知电梯,减少等待时间,为病人的救治争取宝贵时间。

2.4.5转运后的交接

病人被送到医院后,应与接收科护士做好交接工作,协助将病人安置好,向交接护士详细交代病人的病情,尤其是转运前后和途中发生的变化,以及用药情况。接收科室的护士对病人的情况掌握好后,双方护士签下“病人院内转科交接单”。值得注意的是,在交接时双方护士都应精神集中,以迅速将病人的情况交接完毕,利于病人下一步的抢救与治疗。

3总结

急诊病人的转运过程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所需时间并不长,但对转运质量要求非常高。病人在转运的短时间内有可能发生各种变化,潜在着各种危险因素,随时对病人的生命造成威胁。因此做好转运途中的护理风险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故对医护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要对病人在转运中的风险进行详细的评估,并告知病人及其家属做好心理准备,同时,要与接收部门联系好,备好途中所需的抢救物品,安排合理的跟随人员及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这些都是确保急诊危重症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晶郭淑艳单位:吉林省四平市中心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危重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篇4

【关键词】 急诊科;定位;抢救;效果

急诊科集中了多种急危重患者,人数多,病况复杂,抢救时间紧迫,易发生突发事件,科室抢救责任重大,患者在抢救室中是不是能以最短时间实施救护措施是患者成功抢救的关键。本文选取了在我院进行急诊科重危患者抢救的15368例患者,都实施新定位救护措施,有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15368例进行急诊科重危抢救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7784例,女性患者有7584例;年龄2-84岁,平均为(66.39±8.47)岁;患者急诊抢救病症为1901例患呼吸系统疾病,2066例患者心血管系统发生病变,1792例患者脑血管系统发生病变,925例患者出现创伤,其他原因都在急救的患者有125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都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方法:按照患者出现病症和实际需要,护士采取各种针对性的抢救措施,各个护理人员在整个抢救过程中所处的位置和责任都没有明确规定。

研究组实施定位分工救护法,在进行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时可以按照的当时护理人员的数量进行确定,可采取3人、2人或1人定位抢救方法。具体措施为:3人定位抢救法:最理想抢救人员配方法,3名护士分别负责患者的头部、体部和脚部,进行及时的治疗,头部护士需要高级责任护士胜任,主要根据呼吸系统具体体征进行急救护理工作,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及时吸氧、吸痰,正确气插管连接呼吸机,而且要关注整个抢救现场负责全程指挥;体部护士需要初级责任护士治疗护理,主要关注循环系统的治疗护理工作,负责患者的心电能力。通过胸外按压刺激心脏工作,帮助医生完及时成静脉通道的建立,抽血、配血、输血工作,遵照医嘱,及时和医生配合实施穿刺检查工作等。脚部护士可以为初级责任护士或进修护士进行担当,主要进行患者抢救联络工作并详细记录患者具体生命体征,包扎止血并固定,导尿,正确并及时填充输液卡。2人定位抢救治疗法:如允许2名护士相互配合进行抢救工作,可以有1名护士在头位,另1位在患者侧位,主要负责患者的管理呼吸系统和循,脚部护士可以让头位护士查看兼顾。1人定位抢救治法:如患者出现病情变化,突呼吸困难,心跳停止等症状时,只有1名护士,可以进行1人抢救法,采取单人心肺复活术,并告知值班医生和二值护士进行积极的配合抢救。

效果判定:患者观察确定病情,实施有效疗法,确定较好的治疗效果,正确实施急救护理措施。患者的满意度分为4级,好值工作临床表现正确都治愈较好。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用χ2进行检验。

2 结果

采取定位分工治疗前后,患者抢救能够成功几率大于常规护理治疗,实施前后,急危重患者在实施抢救时其成功率存在差异,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此种方法的实施,能够通过各病种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且大于常规方法。医生和患者对护士满意度都要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定位救护使急救工作规范化并程序化,抢救过程变得急而有序,按规而行,此护模式能够保证危重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进行及时抢救工作。急救的整个过程,护理人员可以保持较为清醒的头脑,了解自己的责任,明确做事的先后顺序。3名护士一起工作进行急救,可以保证抢救工作迅速但是不会发生紊乱,最大化的争取时间进行患者抢救工作。

提高患者的快速应急能力,熟练掌握急救技术,增加抢救效果。急救室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严格晚上的培训考核工作,提高急诊护理人员技术的熟练性,应急能力速度化上,培训高素质急诊科治疗能力,保持最健康的心态进行患者的急救工作,使其在抢救患者方面效果。

增加医院治疗疾病的竞争力,急诊通常是作为医院被关注的,能够综合体现本院的综合管理,增加医院形象,扩大器在医疗市场的竞争能力。

总之,医疗体制在不断发展变化,竞争力日益增高,新的病患急救模式和服务理念也在随之变化,这就要求急诊科护理人员不断学习,增强自身的知识理论和、技术,增加抢救技能,使急诊室的工作达到及时性、有效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孟庆玲.护士定位法抢救严重多发伤患者的体会[J].护理与康复,2004,3(3):176-177.

[2] 陈月媚,黄艺仪.定位分工抢救配合法在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8(10):58-60.

危重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急诊抢救;作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35-01

1急诊护士必须做到情绪要稳、操作要准确、动作要快、时间观念要强

1.1情绪要稳急诊病人起病急,病情重,病人及家属普遍存在急躁情绪。作为一名急诊护士,在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的过程中,自己首先不要慌,情绪要稳定,在情绪稳定的同时,走路要稳;使用各种抢救药物查对要稳;向病人家属汇报病情时,语言要稳妥;向医生汇报各类报告及各项检查结果时要稳,要准确。只有保持稳定的情绪,才能临危不乱、急而有序地使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1.2操作要准确

1.2.1准确地使用各种抢救仪器在急诊抢救室备有各种抢救仪器,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准确使用各种抢救仪器,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抢救仪器的使用,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1.2.2静脉穿刺要准确急、危、重症病人循环功能衰竭时,应立即建立快速有效地静脉通路,建立有效循环,快速扩容。故静脉穿刺要一针见血,成功率要100%。

1.3动作要快在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的工作中动作快非常关键。如外伤出血的患者要尽快止血;心脏骤停的患者要快速心肺复苏;服毒的患者要快速判断药物的性质、剂量,然后快速采取洗胃的方法。对于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只有快速操作,才能赢得抢救时机,因此“快”字的主要体现就是争飞夺秒地抢救患者的生命。

1.4时间观念要强急诊病人具有危重、突发、疑难的特点,因此,时间就是生命,强化时间意识就是要求每一个医护人员在头脑中牢固的树立延误时间就是延误抢救生命的意识,时间意识是衡量急诊护士素质的标准。所以,在抢救生命体征过程中,要抓紧一切时间作各种检查,并迅速将检查结果转交给医生,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使抢救工作有备无患。

2各种抢救要突出“急”字

护士工作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轻松,特别是急诊护士,每天面对的是病状各异的急、危、重症病人。因为与住院病人相比,急诊病人的病情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急诊急救工作处处体现一个“急”字。因此急诊护士在进行急诊抢救的工作中,心中的急救之弦要时刻绷紧,在检诊和抢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争取有效的抢救时机,询问病情,抓住重点,护理措施果断恰当,要急病人之所急,做到快速反应,迅速而准确地对病情进行评估,保证病人的基本生命支持,维持呼吸道通畅,建立快速有效的循环,积极抗休克、抗衰竭,通过急诊急救的紧急处置,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3急诊护士要有判定急诊病人在抢救时的护理方案和评定指标

对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首先要判断的是药物的具体名称、剂量、中毒途径、是口服中毒还是皮肤污染中毒,中毒的时间及程度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经判断后,评定出可靠指标,确定抢救措施及方法。如经口服中毒者要用电动洗胃机彻底洗胃;经皮肤污染中毒者,应立即脱离中毒环境,脱去中毒衣物,用清水充分冲洗皮肤。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输液,应用解毒药物充分排毒、吸氧,对症处理。

4急诊护士必须具备过硬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4.1急诊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随着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医学知识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急诊护士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来全面提高急诊护士的自身素质,为患者服务。

4.2急诊护士必须具备过硬的操作技术,如静脉穿刺、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与保养、止血的方法、包扎、固定、手术前的各种准备等,操作都必须熟练准确。

5急诊护士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急诊护士在急救工作中必须做到:头脑要灵活;思维要敏捷;观察力要强;判断力要准确;抢救配合要迅速,在紧张有序的工作中抢救患者的生命。急诊护士还要具备丰富的临床抢救经验与方法,要加强心理素质培训,提高应变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

综上所述,在急诊急救工作中,急诊护士必须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要以病人为中心,以挽救病人的生命为己任,用赤诚的爱心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帮助患者赢得生命权和健康权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出色地完成所担负的工作任务,让患者起死回生。因此,我们护理人员在急诊急救中能具备以上五点,就是一名业务娴熟,技术过硬的护士,就能在急诊急救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秀华.急救护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8月.

[2]张瑜.网络化急救运作纪实.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1月.

危重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a)-138-02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急危患者的第一线,既承担院前急救的任务,又要负责院内急救的工作。患者流动性大,病情危、急、重且复杂,这就要求急诊科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护士素质,较高的护理管理水平,机智的应变能力,熟练的技术操作,娴熟的急救技术,还要有应对紧张繁重的工作和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笔者从事护理工作多年,并在急诊科担任护士长,现就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和自我防范措施谈谈自己的体会。

1危险因素

1.1感染的危险

急诊科护士处于抢救工作的第一线,直接接触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在参与各种抢救操作及护理患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尤其在紧急为患者气管插管、吸痰、洗胃、包扎止血、静脉穿刺等的操作过程中,护士如不能有效地防护,就会增加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机会。另外,急诊科流动人员多,病种复杂,特别是各种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季节,也增加了急诊科护士感染各种疾病的几率。

1.2损伤的危险

急诊科护士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各种锐器,如各种注射针头、手术刀片、针剂安瓿、碎玻璃等,很容易造成皮肤黏膜的伤害,导致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危险;对病房、治疗室等区域进行空气消毒使用紫外线时,如防护不当可导致皮肤癌、眼炎的危险;应用各种抢救仪器和设备,如操作不慎或仪器设备老化时可引起电击伤、电灼伤的危险;对病区环境的消毒、抢救仪器的保养、清洗、医疗垃圾的灭菌、处理时应用各种化学消毒剂,会对皮肤黏膜造成不同程度的腐蚀,严重时可引发皮炎、眼炎以及过敏性哮喘等疾病。

1.3心理社会压力

急诊患者发病急骤、来势凶险、患者病情变化快,来诊时间、人数、病种及危重程度均很难预料,造成急诊科护士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疲乏;不可预知的死亡也会给护士造成极大的心理刺激;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要求急诊科护士既要能独立完成工作,又要确保不出差错事故,急危患者及家属心理高度的应激状态,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容易造成护患矛盾,而引发医疗纠纷,这也加重了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各种新的医疗仪器的应用,新的检查、治疗手段层出不穷,要求护士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胜任临床工作;医疗卫生系统引入的竞聘机制,也使护士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此外,急诊科护士值夜班频繁且工作量大,参与院内抢救及院前出诊的任务多,精神高度集中,体力脑力消耗都非常大,加之大部分已婚护士下班之余还要担负着照顾家庭、养育子女的重任,这些都是急诊科护士必须面对的压力。

2防范措施

2.1感染性危害的防范

急诊科护士应了解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已确诊的传染性患者应有明显的隔离标志,接触其血液、体液时应戴必要的防护装置,如戴手套、穿隔离衣等。对带血迹的污物及患者的体液、排泄物等进行分类集中处理,严格浸泡、消毒、焚烧。对地面、墙壁、注射盘、操作台等被血迹污染的地方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1]。对自身有皮肤损伤或破溃的部位应加强防护,避免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一旦不慎被污染,应立即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做到早期防护。对病房、抢救室、公共通道以及救护车等区域应注意定时通风和空气消毒。

2.2损伤危害的防范

在抢救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持注意力集中,小心谨慎,防止被各种锐器损伤。对各种锐器,尤其是带血迹的废弃针头、输血和输液器具等应严格按要求销毁处理,不得乱丢乱放,以免刺伤自己或他人。皮肤黏膜一旦不慎被针头刺伤,应立即尽可能多地挤出血液,并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伤口。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应选择在治疗、护理操作少的时间,接触消毒光线时注意遮盖皮肤,必要时戴护目镜[2]。要熟悉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及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定时对其进行检修和保养,及时更换陈旧及性能不良的仪器,以确保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在配制和使用消毒液时要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防护物品,尽量避免消毒液对眼睛、皮肤、黏膜的直接刺激[3-4]。

2.3心理社会因素的防范

急诊科护士除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修养外,还应注意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心理调控能力的锻炼。护士在紧张的抢救过程中,还应用恰当的语言向家属进行解释和精神安慰,及时安抚患者和家属的不良情绪,避免使用刺激性或冲突性的语言,不使用肯定或绝对性的语言,万一抢救不成功,也能取得家属的理解,这样既得到患者及其家属主动配合治疗,又能保护医护的自尊[5]。遇到个别蛮横无理和具有攻击力倾向的患者和家属,要注意保持理智,加强心理调控和自我保护,学会自我疏导不良的负面情绪,尽量避免矛盾激化,必要时及时寻求社会支持,如电话报警等。合理安排日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注意加强营养,夜班之后要注意补充睡眠,劳逸结合。加强自我保健,主动参与一些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6]。

另外,急诊科护士应加强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法律教育,使其自觉规范医疗行为,明确患者的合法权益,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防范各种护患纠纷的发生,切实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春梅,姬利萍,王丽霞.高风险科室护士焦虑情绪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护理,2004,10(4):47-48.

[2]吴亮军,黄俭强.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范措施[J].护理学报,2006,13(10):24-25.

[3]夏利.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范措施[J].中国保健,2008,16(5):17-18.

[4]王春玲.急诊科护士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27-28.

[5]陈翠,周桂元.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5,5(2):14-15.

危重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危重患者;基层转诊;风险因素,护理措施

危重患者转诊是指转诊医院通过接诊、检查、诊断、救治及转送等有组织有准备地搬移患者,是由专业医务人员到基层医院转运危重患者到专业医院治疗的过程,这也被称作是流动的iCU(mobileintensivecareunits,miCU)[1]。本文通过研究转诊过程中的相关风险因素,并有针对性的建立了一系列完成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为良好的实际效果。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基层医院转诊的230例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比例为1.5:1,年龄平均为(42±2.7)岁。疾病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脑出血及脑梗死38例,颅脑外伤11例,心血管疾病9例,急性中毒24例,呼吸系统疾病16例,其他疾病132例,方法

对230例危重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其中发生意外的情况,并分析风险因素中各种风险发生的次数以及其所占的比例,主要研究的分析因素包括以下几种:医护人员,患者病情评估,应急药物准备,保护措施,检测体系,应急处理,转运记录,交接流程,总结分析结果转诊过程中意外事故发生概率

230例危重患者在转诊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的共有83例,其中供氧问题(7.8%),心律失常(6.09%)的发生概率较高。转诊过程中风险因素评估

从发现意外事故的例子中,我们分析了其中的关键因素,结果显示:医护人员是构成转诊风险的关键因素,由于医护人员配置不合理,相关经验不足,未及时对转诊对接医院进行沟通使转运过程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达(9.13%),此外转诊前未医者未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未充分准备应急药物,以及未对转诊的患者进行有关保护措施,而发生事故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转运分析因素。详细风险因素分析见表2所示讨论

危重患者在转诊治疗过程中,由于交通问题,病情易发生变化,基层医院医疗设备和相关应急药物缺乏等诸多条件因素限制,使转诊过程意外事故发生的概率在36.09%左右,表明了危重患者在基层转诊过程中易发生意外情况,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我们必须要针对性采取相关措施,来降低危重患者在基层转诊过程的意外事故,保证危重患者的转诊安全,达到患者的有效治疗。

3.1医护人员合理配置,培训相关经验

在危重患者的转诊过程中,各相关环节都存在一定风险因素。这要求我们首先要提高医护人员的自身素质,通过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急救能力和专业技术的培训,使其掌握安全转诊的关键技巧,积累更多转诊经验,并通过合理配置转诊医护人员,完成基层转诊。所以,基层医院应当全力组建一支稳定的具有转诊急相关经验的,以及配备相关专业先进设备的专业救医护人员队伍,定会减少基层转诊过程的意外事故的发生。

3.2做好转诊沟通和患者病情评估

转诊前未认真对危重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未能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的安全因素,使得在转诊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而且,由于一些医护人员在转诊前未通知相关接诊医院做好相关接受准备,使得相关部门未准备相关抢救措施,严重影响了危重患者从基层医院转诊到后的治疗。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要完成危重患者基层转诊的转诊手续,建立有效的转诊指南,通过一定的指导方案,形成标准化的转诊模式,实现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评,估有效的规避一些转诊风险,提高医疗质量[2]。

3.3充分准备好应急药物和转运保护措施

在转诊过程中,保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平稳是转诊安全进行的首要条件,特别是对于危重患者,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是患者安全的重要保障[3]。因此,在转诊前,医护人员应当检查各设备是否良好运转;各种管道是否通畅,衔接处是否固定紧密;预先准备各种应急药物。医护人员在转诊过程中,要能保持转运有条不紊的进行,熟悉相关操作,最好还能通过一定心理护理,有利于危重患者配合治疗。

3.4严格执行监测体系和应急处理方案

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还应该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神志情况,尤其是对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进行重点观察[4]。通过各种简便的体格检查和设备监测情况,及时关注患者的各方面情况,随时准备进行应对突发状况。针对一些突况,医护人员要立即进行抢救措施,呼叫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协助,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3.5做好转运记录和交接流程

此外,除了以上几种措施,我们医护人员还应对患者在转诊过程中进行转运记录。详细记录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各个监测指数变化情况,意识状态,检查或治疗期间情况以及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的救治等,这些对医护人员判断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病情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我们要通过不断总结分析,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有效可靠的护理措施来降低转诊过程中的风险,减少意外情况的发生,使患者能安全转诊,及时获得治疗,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容桂荣,肖军.危重病人院间转运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7):653-655.陈敏.危重患者在基层转诊中存在风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7):985-987.方方.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8,23(5):22-23.金润女,陈建霞,赵国平.急重症患者搬移存在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07,25(2):89-90.

,5(2a):41-42.

[3]方丽.静脉滴注与静推青霉素不良反应的对比及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10,8(12):38-39.

10):240-241.

危重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创伤;急诊;护理

我科自2000年6月至2003年6月,在对186例严重创伤急救护理中,紧紧围绕“以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不断完善创伤急救的组织系统,使严重创伤急救的3个重要阶段即院前急救.急诊室急救.急危重症监护病房的监护治疗紧密相连,构成严重创伤急救的基本护理工作程序,从而为病人赢的了抢救的“黄金时间”,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工186例,男121例,女65例,年龄18~50岁;均为健康人受伤,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时间或病人就诊时间分别是伤后10min~4h;交通事故伤142例,坠落伤44例,创伤指数均在15以上,均须入院或手术。

2护理

2.1院前急救护理

院前急救的基本原则是先救命.后治病,包括现场急救护理和运转与途中监护。到达现场后,忽视应迅速对病人进行护理体检,包括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确定意识状态;观察表面皮肤损伤、语言的表达能力.四肢活动状况以及病人对伤情或病症的耐受程序等,原则上尽量不移动病人身体。同时,应迅速而果断地处理直接威胁病人生命的伤情或病状,包括开放气道、建立静脉通路、包扎、止血等。在对病人进行现场初目测急救护理后,快速将病人转至医院。搬运病人时尽可能不改变病人的,将病人平抬上车,病人进入救护车后,护理人员要充分利用车上设备对病人实施生命支持与监护,运送途中应保持呼吸道顺畅和维持有效的静脉通道。

2.2急诊室急救护理

2.2.1接诊:在接诊病人时,护士应保持冷静沉着、紧张而有序,争分夺秒,在几十秒没完成观察病人的呼吸状态.循环状态、意识、受伤部位、伤类、瞳孔;简单询问伤情,探测病人的神志;摸伤员的桡动脉、测脉搏是否快速细弱;测量血压等。

2.2.2评估诊断:在诊病人后,根据病人呼吸、循环情况,护士迅速进行护理评估,如气道是否通畅.通气是否足够.气体将近换是否足够、是否存在休克体征等。在最短时间内有预见性地发现存在的护理问题,做出护理诊断。

2.2.3合作:经过接诊,进行初步的护理体检和评估,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创伤的部位,迅速决定由哪个科医生参加抢救病情危急者,护士应迅速将病人急危重症监护房(eiCU)进行抢救,确保仪器设备.急救药品.监护系统的完备。同时,应向伤者的家属或单位负责人作适当的解释,取得他们的配合。

2.3护理措施

2.3.1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通气。严重创伤病人常常伴有呼吸道梗阻,以致窒息[1]护士可用耳听伤员的呼吸,了解有无通气不良,观察口唇有无苍白或紫钳,胸廓运动是否对称。如发现病人呼吸时发出高而尖的喉鸣音时,应有预见性地警惕气道的不完全性阻塞,应迅速清除口咽部的分泌物.呕吐屋.血凝块等,拉出舌头,必要时作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窒息可很快解除;如发现病人口唇苍白或紫钳,胸廓运动微弱或消失时,就要警惕开放性或张力性气胸,此时,应迅速封闭开放气胸,并在医生到来前做好行胸腔闭式引流的准备。

2.3.2维持有效循环,缩短抗休克时间。严重创伤病人病情危重、死亡危险性高,1h没救治存活性大,能引起医护人员高度重视,但休克症状不典型者,休克早期反映不出危险情况,很容易耽误病情。护士应有预见性地对休克早期病人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在医生下达医嘱前使用套管针迅速建立二、三条静脉通道,在静脉穿刺成功的同时,留取血标本,查血型.配血以及必要的血液检查,以防止失血性休克手术等作好准备[2]。并给予留置导尿,准确记录尿量,以关注组织的灌注量作为调整输液的依据之一。

2.3.3通过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预见病情的动态性变化。严重创伤病人常为多个脏器损伤,病情重,生命休征转化快,护士应尽可能地给伤者接上心电监护仪,根据病情需要对心率、血压、呼吸、体温、血氧饱和度等分别进行监测。合并有颅脑损伤的病人,则应重点监测神志、瞳孔、颅内压等的变化,警惕脑疝的发出;严密观察尿量变化,警惕肾功能的早期损害。

2.3.4预见性协调各科室间的工作,缩短各项处置时间。严重创伤病人的抢救工作涉及的科室围广,为是病人的抢救工作并不受任何阻力,赢得抢救时间的最好的时机,护士可有预见性地协调好与其他科室的工作,在救治病人的同时通过有关科室,使急救工作畅通无阻,使急诊科真正的成为生命的绿色通道。

3结果

186例严重创伤宾人中,抢救脱险165例,死亡21例,抢救成功率为88.7%,比原来上升了4.7%;有效抢救是为28~62min,比原来平均提前30min,说明在严重创伤病人的急救过程中连续性的.有预见性的针对性的护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4体会

通过对186例严重创伤病人急诊救治的护理,深深体会带;为了及时准备地抢救病人,护理上必须做到;①要有遇见性。严重创伤病人病情变化快,护士不能单纯被动的按医嘱处置,而应通过对创伤病人的伤情观察.评估,预见病情的动态变化,主动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②要有针对性和准备性。严重创伤病人病情复杂,涉及科室范围广,护士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全面客观的评价伤情,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抢救过程中,护士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确保护理措施的准确性。③要有时间性。为赢得创伤病人急救“黄金1h”的时间,护士必须不断的提高急救意识,建立起快速反映的抢救机制,从而使自己逐渐成为动作敏捷、观察能力强、急救技能高的急诊护士。④要有整体性。创伤急救的院前、急诊科、监护病房3个部分的紧密相连,构成了创伤急救的基本护理工作程序,护士应紧紧围绕“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确保创伤急救三个阶段的连续性、整体性,从而不断完善创伤急救的组织系统[3]。

参考文献:

[1]刘喜文.刘科焕.万宝珍等.多发伤病人的急救系列狐狸[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33-167.

危重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篇9

[关键词]急诊护理;医疗纠纷;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c)-095-02

医疗纠纷是患者或家属对医务人员或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不满意,双方发生矛盾,通常是由于医患双方对诊疗后果的认定有分歧。急诊面对的多是一些起病急、病情重、随时有生命危险的病情复杂的患者,其中还要承担突发事件时的大批量急救以及需无条件救助的无主患者,是医疗纠纷和投诉最易发生的科室[1]。急诊护理人员不但要有广博的医学知识、快速的救护能力、高尚的医德品质,还应不断学习新的法律知识、强化学习医疗护理规范,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才能有效地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从而提高护理质量[2]。

1急诊护理易引发医疗纠纷的因素

1.1院前出诊环节失误

呼救电话接听不详,未询问清楚病情、发病时间、地址,导致救护车空跑,延误患者的抢救;驾驶员不熟悉当地行车路线,边走边打听,影响出车速度,未在预定的时间内到达现场,甚至找不到呼救现场;出诊抢救物品准备不充分、不齐全;出诊护士心理素质差及操作技术不过硬,因院前独立承担抢救工作,心情紧张,抢救操作技术不熟练:如不能快速打通静脉通路,直接影响院前抢救工作效率;转运途中交待不详,未向患者及家属交代途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如窒息、休克、血压下降、呼吸心搏骤停等。

1.2语言沟通技巧欠佳

护士在了解患者的病情时,可能涉及患者的个人隐私,如未婚先孕的宫外孕大出血者、因各种原因自杀未遂者,对此,护士应持谨慎态度,在询问了解病情及向抢救人员介绍病情时,要注意语言的技巧,若用语不慎,将可能造成侵犯患者的隐私权;急诊抢救的患者多病情危重,家属恐慌,在医护人员的抢救过程中,绝大部分家属都围在抢救现场反复询问病情,此时,医护人员如言语不当或拒绝提供有关信息,则可能导致侵犯患者的知情权;急诊科经常收治因酗酒失态而打架斗殴致伤的患者,他们多情绪激动,言语过激,常迁怒于医护人员。此时,护理人员若对他们冷漠、指责、歧视、侮辱,则侵犯了患者受尊重的权利,易引起纠纷。

1.3工作责任心不强

抢救设备使用管理不当,抢救物品放置位置不规范:如抢救患者输氧时发现氧气瓶无氧,气管插管时发现无电池,急救药品数量不够,药物排列无序,标签分类不明,药品混放,导致拿错药等;抢救操作技术不熟练:如不能快速打通静脉通路,紧张忙乱找不到药,药品剂量换算速度慢,未保存用过的安瓿,不能熟练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操作技术等,耽误抢救时间,引发纠纷。

1.4社会关注程度

急诊科的院外抢救工作有时位于大街小巷或患者家中,特殊的工作性质、暴露的工作环境,使其反应速度、抢救措施、操作技术、言谈举止,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若稍有不慎,易引起非当事人的议论而引发医疗纠纷。

2预防急诊医疗纠纷发生的措施

2.1院前出诊

认真接听并详细记录呼救电话内容。应问清患者的病情、性别、年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居住的街道、门牌号及附近有无明显的标志物或建筑物,弄清患者所在位置;固定使用驾驶员,熟悉当地街道、村庄的行车路线,争取出车速度;加强院前出诊护士的心理素质培养及急救技术培训:对院前抢救物品实行定位、定数、定车、定人检查,及时补充,班班交接,使院前抢救工作及时到位;向患者及家属讲清病情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取得合作与理解,以预防及减少出诊过程中的医疗纠纷。

2.2强化法律意识,重视护理文书书写

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要求医疗机构“举证倒置”,这给护士敲响了警钟。特别在急救护理中,多种因素影响了护理文书记录的及时性和完整性,这是引起医疗纠纷的潜在问题。《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10条将护理记录确定为患者有权复印、复制的客观资料,即可作为护患双方举证的依据[3,4]。因此,急诊科护士必须重视护理文书的书写,严防漏记、错记、涂改、随意捏造的现象。如因抢救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的,应在抢救结束后6h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由于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难以保证,极易发生医疗事故争议,而记录患者生命状态和抢救过程的急救记录是判定医疗事故责任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做好抢救工作的同时,应及时、准确、详细、完整、客观地记录有关护理资料,应注意记录抢救、用药时间、抢救措施及结果,记录具体到分。各种资料不得涂改,应与医疗资料相符并妥善保管。为防范和解决医疗事故纠纷提供真实、准确的科学依据。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法律意识,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2.3以人为本,尊重患者及家属的权益

尊重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首先护士接诊时,护士的仪表、精神面貌、言谈举止会给患者一个很强的知觉反应,在最初交往中让患者拥有良好的感觉,它影响着患者及家属对医院的信任程度。因此,工作中对危重及行动不便的患者,立即给予搀扶、车推等协助,对于有血渍、呕吐物、大小便污染的患者,及时擦洗,让患者从医护人员的接诊和操作中感受到尊重和关爱。同时,用恰当的称呼、温暖的语言,安抚患者家属,消除恐慌,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及配合。急诊患者来诊时病情急、自觉症状严重、进展迅速,急诊护士应从接诊第一时间做到急、稳、准,忙而不乱。尊重患者及家属的意见,边操作边解释,利用点滴时间对其进行心理安慰,告知病情,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医疗过程,消除一些误解。例如急腹症患者未明确诊断前不能用止痛药物等。尊重患者的知情权,保护患者的隐私,一些侵入性操作要实行告知制度,签知情同意协议书。当接诊重症患者时,向家属进行必要的询问病史后,为了便于进行抢救工作,应劝家属离开抢救室,避免家属看到抢救的场面。医务人员应友善和关切地对待家属,随时向家属通报抢救的进展情况,取得家属支持,以便配合工作。对于病情危重、抢救效果不佳甚至无效时,要给家属讲明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对于放弃抢救者,必须做好家属签字工作;对于不愿放弃抢救者,医务人员要对家属表示理解,虽然对于患者的生命是徒劳的,但抢救时间的延续,能够逐渐增加患者家属心理承受能力,使家属理智对待突然失去亲人的重大打击,切忌忽视家属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4加强工作责任心,完善急诊规章制度

急诊抢救设备、药品的完好率应达100%,以确保急救需要,为挽救生命赢得宝贵时间。各种物品均设专人管理、定点放置、不得擅自移位挪用。急救药品要分类放置、标签醒目、数量明确、备量充足、无过期,设专人定期检查设备性能、定期维护、清洁消毒,对不能正常使用的要及时维修、贴上醒目标签并备好备用物品,对重要物品及品要清点交班。为应对某些意外发生,急诊科的护理人员还必须熟悉各种抢救设备的操作原理,学会简单的故障排除,以避免由此引发医疗纠纷。完善和落实各项工作制度,急救药品器材实行定人、定物、定位、定量、定期检查、定期维修和随时补充更换的“六定一随时”的管理制度,从源头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5]。

2.5强化技术培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

急诊护理要求护士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应变能力,护士操作技术不过硬或业务知识缺乏,对患者病情观察缺乏预见性,易延误治疗,造成纠纷发生。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还要有过硬的业务技术水平。具体实施如针对各种急、危、重病症的抢救程序,经常组织模拟抢救,结合临床,强化训练各项护理技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使每位护士的基本技术操作达到快、准、稳,熟练掌握胸外心脏按压、人工简易呼吸器的应用、气管插管、除颤术、洗胃机的操作与调试及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操作程序,急救仪器的使用与保养。定期进行急救理论学习及护理查房等,以达到与医生默契配合的目的,最大限度地避免工作中的失误,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

2.6建立绿色通道,重视患者转送的安全性

坚持“时间就是生命,一切方便患者”为急诊服务宗旨,对急诊患者实行先抢救、先住院、先手术、后办手续的快速有效的服务体系,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治。重视转送患者的安全性,急诊患者诊断明确后转送病房,急诊护士则担负着转送患者的任务,静脉输液供氧中断、监护仪脱落等都会导致转送途中发生危险,引发纠纷。在转送危重患者时及时通知接收科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转送过程中护士要守候在患者身旁,危重患者备氧气、插管者备简易呼吸器等,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处理突况,送至病房应请病房护士测生命体征,做好交接。

2.7重视医疗收费环节的纠纷

正确处理医患双方的经济关系,也是减少投诉的一个方面。抢救患者时个别护士在收费过程中出现不规范收费,如重复收费、一次性耗材收费等,容易引起患者的投诉。积极改善急诊辅助医疗科室的布局和基本设施,急诊化验、药房、摄片、收费等结构布局不够合理,造成需要紧急生命救助的患者及家属在那里排队等候,从而导致医疗纠纷。杜绝不规范收费行为,简化就医流程,普及医学知识,提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技巧,是杜绝医疗纠纷的有效措施。学会忍让,化解矛盾。一旦发生医疗纠纷,要求医务人员学会忍让,把“对”让给患者,同时抓住患者的心理,选择适当的时间场合,巧妙地运用语言艺术,心平气和地与之沟通,最终达到化解矛盾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苏华.浅析急诊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0):618-619.

[2]周明华,周石连.急诊患者医疗纠纷的防范体会[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3):179.

[3]张春舫,任景坤.实用护理质量管理与护理记录书写示范[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102-103.

[4]李菁.如何有效预防急诊科护理医疗纠纷的发生[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5):126-127.

危重病人的急救护理措施篇10

【关键词】安全转运;危重患者;措施

Doi:10.14163/ki.11-5547/r.2015.10.210

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场所,患者经过早期救治以后,因诊断和治疗护理的需要,常需将患者转运至更为专业的科室进行救治。然而在转运期间因各种原因而导致患者突发病情变化的情况很多,据报道,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有比平常高9.6%死亡率的危险[1]。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患者转运期间的安全,对患者的救治极为重要。

1影响安全转运的因素

1.1人文因素①护士水平参差不齐,有些新入院的护士工作年限低、经验不足,未能对患者转运过程中易出现的风险做出正确的评估,在护送患者过程中相关急救物品、药品及器械准备不足,以致在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不知如何处理。②各交接科室未做好衔接工作,转出科室未及时电话通知相关科室,接收科室未准备好床单元及相关急救药品器械,以致患者突发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处理,导致抢救中断。③患者常合并复合性外伤和多器官衰竭,病情不稳定,转运中常易发生病情变化。护士人力资源相对匮乏,低年资护士较多,应对能力欠缺,在转运中如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力量相对薄弱,医疗护理服务质量难以保障。④患者年龄普遍偏大,躁动不安,气管插管易被患者拔除,从而影响辅助呼吸。⑤转运患者病情重,个别科室护士责任心不强,交接班不细致,导致接班者不能完全掌握患者病情、治疗护理措施,从而影响患者继续治疗[2]。

1.2环境因素①患者病情危重,家属及会诊医生过多,导致环境混乱,影响护士的准确判断。②在转运患者过程中,电梯人多拥挤,等候电梯时间过长,以致转运时间大大延长。患者病情发生变化的风险大大提高。③由于平移车出现故障,未及时维修保养,转运道路不平坦等因素使转运患者的速度大大降低。

1.3其他因素①静脉输液过程中因固定不牢固导致针头脱出,输液器扭折等原因导致输液不畅,或患者中途活动引发液体外渗,针头堵塞等影响患者救治效果。②患者出汗较多导致心电监护仪电极片连接不紧密,途中容易脱落,影响监护效果。③途中监护仪或微量泵等设备电量不足,断电无法密切监护患者病情并实施护理措施,影响抢救。④各种管道固定情况,如胃管、尿管等导管未妥善固定,躁动患者未做好约束措施易将管道拔出。

2确保患者安全转运的应对措施

2.1加强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及考核要想做到安全转运,对护士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有很高的要求。转运的医护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精湛的护理技术,平时应加强低年资护士的培训考核,制定培训考核计划,提高低年资护士的职业能力。低年资护士与高年资护士一对一搭班,实行双责制,由高年资护士负责培训低年资护士,向低年资护士传授经验,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制定危重患者转运标准及流程,将危重患者转运的每个细节都要详细指导,使护士更好的实施转运,确保转运安全。

2.2转运前做好正确评估转运前正确评估途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准备好转运箱,转运箱中包括急救物品、呼吸气囊,药品、相关器械如心电监护仪、氧气袋等,一旦发生病情变化,立即就地抢救或者到就近科室实施抢救。转出前10min与转入科室电话沟通,转入科室准备好床单元及相关的抢救物品药品等,做好接收患者的准备以免因准备不足耽误患者抢救及治疗,与转入科室做好交接班。

2.3填写交接记录本认真填写危重患者专科交接记录本,详细记录患者转出时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皮肤状况、静脉输注药物及剩余药品、输液部位、输液通道是否通畅、有无留置各管道及各管道的置管时间,整理好护理文书并做好记录。转入科室准确填写患者转入时的生命体征及皮肤情况,详细做好交接,并将重要注意事项告知对方,双方交接结束后签字并记录转交接时间。

2.4做好转运保护措施对于躁动患者应使用保护性约束带,松紧度以伸进1~2指为宜,时刻观察使用约束带部位的皮肤情况;对于管道使用者,用蝶形胶布妥善固定好管道,记录好插管深度;对于尿管注入水囊,防止管道脱出,清空尿袋,密切监护患者避免管道意外拔出;意识障碍的患者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确保气道通畅,以防呕吐导致窒息的危险;对于骨折患者,应在平移车上垫木板,固定好骨折部位后再进行转运;对于昏迷等重症患者应备口咽通气管及人工呼吸气囊,携带气管插管用物及抢救盒[3]。

2.5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工作转运前与患者和家属沟通,详细告知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取得家属的同意。待家属了解相关情况并取得同意后,签署书面同意。转运途中床栏要处于保护状态,防止意外事件,途中护士位于头侧,加强与患者沟通,安抚患者情绪,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对于意识、瞳孔、呼吸、脉搏的变化,如转运途中发生病情变化,按照及时、就地、就近原则抢救,为患者的抢救赢得先机。

临床中通过进行人员培训,准确评估,采取有效的转运措施,医护人员之间配合默契,责任心加强,途中发生的意外情况明显减少,科室之间配合紧密,衔接良好,保证转运工作的安全顺利进行,提高了安全转运成功率,确保了患者安全,避免医患纠纷。

参考文献

[1]徐丽青,陈月娥.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防范.中外医疗,2012,31(32):133-134.

[2]赵卫勤.护理干预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观察.中国现代医生,20119,49(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