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动物医学进展十篇动物医学进展十篇

动物医学进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8:55

动物医学进展篇1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oRF3基因的原核表达徐明明刘永刚王淑杰武嘉男石文达李丽琴荣福龙(8)

大鼠胰腺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体外诱导成脂和成骨研究赵程程范东燕叶海青(11)

马垂体促性腺激素的提取及其生物活性测定王志琴陈静波董红张国庭孙金权(17)

云南省禽流感、新城疫与3种免疫抑制性病原共感染的检测宋建领石凤海田建国叶丛华张文东赵焕云吕粤(24)

孕牛血清早孕因子的生物活性检测及妊娠率分析张宏刚陈树林王晓珊张文华孟霞唐彩琰(30)

Dmem培养结肠小袋虫的正交试验闫文朝王天奇丁轲张玲韩利方王新彩(34)

铜绿假单胞菌抗体制备及抑菌作用陈煜杨燕凌谢小芳肖西志(38)

胎衣不下奶牛胎儿胎盘中iL-2含量的测定马清河刘荣欣陈斌王士哲李海燕姜国均(41)

猪脑心肌炎病毒GXLC株Vp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陈进喜施开创屈素洁郑敏李向涛陈宏备许瑞胜(45)

龙葵生物碱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研究贾艳菊代玲张灿(51)

鹅细小病毒不同毒株Vp13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韦艳梅曹宗喜廖明张桂红郑煦灿单芬罗开健(55)

猪蛔虫不同发育阶段09G10基因的表达分析黄翠琴赖芳芳杨小燕戴爱玲李晓华(60)

串珠镰刀菌素对仔猪部分免疫指标的影响黄露菡王凯唐兆新魏文康(64)

微载体培养pK-15细胞试验条件的优化何锡忠李春华倪建平蒋风英邹勇(20)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編通知(128)

《动物医学进展》投稿须知(F0003)

Dna序列在蚌科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欧阳解秀吴小平欧阳珊李绍波(69)

纳米铜毒性研究进展荔霞刘永明齐志明董书伟刘世祥王胜义万玉林(74)

软体动物免疫功能研究进展彭怀明周书林(79)

犬瘟热研究进展刘雯夏志平靳朝(83)

细胞生长因子在小动物角膜损伤修复中的作用丁一王琼陈建国程莉莉吴仪强熊成周敏燕(88)

野生动物结核病研究进展孙泉云王根龙陈琦(93)

盖他病毒研究进展韦鹏建冯若飞马忠仁(97)

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在动物疫病诊断上的应用祖立闯王金良李娇沈志强(101)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断与防控拜廷阳赵德明吴志明闫若潜普志平(106)

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徐引弟王治方朱文豪梁跃郭成留(110)

河北白洋淀水生动物寄生虫的初步调查李文会葛京张耀红管越强(113)

规模化猪场仔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检测李刚文英铁生虎陈茂琴(117)

六种中药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抑菌作用的比较董淑珍付志新宋瑜马艳华曹旺斌(121)

猕猴病毒性肝炎血清学调查杨丽芬李绍东周亚敏唐品超吴志蕾王琼(125)

半定量Rt-pCR检测猪延髓中色氨酸羟化酶2基因表达方法的建立马红娜邓衔柏马勇江何敏习欠云宁章勇张桂红(1)

水疱性口炎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生物学特性鉴定杨俊兴花群义卢体康吕建强曹琛福阮周曦张彩虹(6)

接种猪瘟兔化弱毒株的永生化猪血管内皮细胞传代情况研究谭晓妮张彦明张旭邓力(11)

朱鹮新城疫病毒陕西分离株F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郑亚红张鹏杨增岐韩青松张淑霞党如意(16)

maBa法与二倍稀释法测定齐墩果酸体外抗结核菌活性曾范利于录葛发金晶王全凯(22)

鸡马立克病病毒强毒与疫苗毒pCR鉴别检测方法的建立汪德生罗明星史开志曾佑玲李永明(26)

仓鼠源缓慢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盛相鹏杜崇涛许会会顾敬敏雷连成韩文瑜(30)

pRRSVSC-1株在人工感染仔猪体内的分布刘万铃余树民徐志文曹随忠沈留红(36)

禽流感血凝抑制试验中鸭血清非特异性凝集因子去除方法研究邓波李凯航薛霞孙泉云(39)

变异黄芪内生真菌FeL1a菌株固体培养条件优化郭伟李勤凡张美先林乐荆新堂王建华(41)

鸭疫里氏杆菌油乳剂三价灭活疫苗的研究谢永平陈泽祥许力干吴礼洁杨威潘艳榻雄标(45)

牛磺鹅去氧胆酸对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和igG的影响何秀玲李培锋关红金少琳(49)

金黄地鼠超数排卵模型的建立包华琼孙岚任彬林蔡敏陈可万凌(52)

鸡包涵体肝炎的病原检测及病理学观察李海英尹燕博王建琳郭妍妍王晓红王守春张毅(55)

链脲佐菌素诱导小鼠Ⅱ型糖尿病模型的研究郑素玲陈超武炜杨金迪刘超逊史绪王金滦(60)

新疆某屠宰场牛屠宰及分割中微生物污染情况的调查研究王志琴孙磊姚刚张晓红秦玉梅许勇黎春(64)

大肠埃希菌o111∶B4内毒素对大鼠肝脏表达HSp70的影响高利波郭雯瑞吕周明孔令青孙文汇高洪(69)

杯状病毒受体研究进展陈柳刘光清宋毅倪征余斌华炯钢李双茂(74)

抗原-抗体复合物疫苗研究进展李公美刘海军王海艳钱爱东(78)

奶牛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炎研究进展史冬艳郝永清张爱荣伍玉梅范鑫(82)

基因芯片技术在猪病毒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叶芬蔡家利(87)

副猪嗜血杆菌抗原性研究进展张焕容(91)

脉冲放电杀菌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周继章宫晓炜(95)

猪瘟病毒e2基因活载体疫苗研究进展王青胡建和郑素玲吴玉苹(98)

转基因克隆动物的发展及其应用骆继怀独军政常惠芸(103)

伪狂犬病病毒研究概况吴博黄海龙么乃全胡桂学(107)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含量方法的建立冯学忠吴广辉方炳虎梁德永黄丽梅(110)

仔猪粪便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检测张红见韩志辉潘慧霞(114)

三种处死应激对北极狐血浆皮质醇水平的影响胡罕唐婕车利锋吴晓民谭展杭陈紫康(117)

青海省互助县藏羊弓形虫血清学调查李英李增魁康明李永坚刘李盛(119)

两种肝损伤模型的建立及其切片观察张明(121)

中华竹鼠水肿病的诊断与治疗颜运秋尹德明黎满香蒋大良(124)

宠物犬巴贝斯虫病的临床诊疗梁永春张思义尚文博(126)

《动物医学进展》投稿须知(F0003)

pRRSV和pCV-2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王林吴发兴吴美芹高许雷李平朱紫祥张燕霞(1)

南阳牛BoLa-DRa基因的克隆及其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楚秋霞徐照学施巧婷陆涛峰张彦明(5)

实时荧光定量pCR构建朊病相关细胞因子标准品质粒和标准曲线刘爱玲周向梅杨鸣琦刘爱林赵德明(11)

H5n1禽流感病毒na基因重组腺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王青胡建和徐彦召朱国坡宋涛李任峰(15)

日本脑炎病毒囊膜蛋白的基因原核表达及抗原性分析张宁金洪涛夏志平张瑞岩刘雯李勇薛慧亮(19)

分子伴侣Jiv90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猪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刘伟杨幼聪李宇立张彦明(26)

猪精原干细胞的原子力显微镜检测李盛璞师如意王秋兰潘洁蔡继业张守全(30)

利什曼原虫灭活苗的免疫效果试验马翠平王泽刘全史赫张瑞岩商立民张林波(35)

均匀设计法优选中药免疫复方的试验张明(38)

人工感染雏鸭体内DeV强毒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杨颖夏梦殷俊磊毛君婷杜海燕周碧君文明(43)

黄芪多糖对奶牛炎主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作用杨玉艾杨林富杨亮宇初晓辉毕保良孙永科(47)

12种中药的体外抑菌试验黄玲林居纯马驰钟钦卿(50)

紫黄散对人工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雏鸡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徐建忠邓鑫鑫史秋梅倪耀娣邵欣华梁银聚(53)

Ⅱ型单纯疱疹病毒糖蛋白D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中的表达姜德玉刘坤赵晓燕张伟李君丽王希良于三科(5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秦皇岛株的分离鉴定鲁改儒张艳英孟立根(62)

pRRSVnVDC-JXa1株在marc-145细胞上增殖条件的优化朱贺云霞周振成邵庆红龚玉梅张培君(66)

镉对育成鸡卵巢发育及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杨淑华何剑斌徐世文(70)

鸭疫里氏杆菌的分离与16SrRna的鉴定冯金牛阮二垒杨丽云黎丁滔陈瑞爱王林川(73)

热应激对兔垂体和下丘脑Cat与SoD水平的影响李德喜杨淑华何剑斌(77)

黄芩白术对着床期小鼠iFn-γ、iL-10及no含量的影响张晓思钟秀会(80)

热应激对兔和附睾Cat与SoD水平的影响彭海龙杨淑华何剑斌(85)

昆明地区猪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学调查严玉霖高洪李文贵陈玲高利波赵汝(89)

禽流感病毒致病性的分子基础研究进展杨彩然董淑珍杨宗泽倪静(92)

犬流感研究进展秦海斌张汇东(96)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结构蛋白研究进展宋翥远卿上田肖朝庭黎满香(100)

文冠果提取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尚宏芹(103)

三聚氰胺的毒性及中毒机制盛明巍耿庆华林颖赵玉军(107)

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产动物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曾伟伟王庆石存斌吴淑勤(111)

大熊猫白内障的手术治疗金学林马清义孟永安任建设潘广林赵鹏鹏张强(118)

鸡胚致死率作为检验鸡大肠埃希菌致病力指标的探讨樊琛刘桂芹李丹丹王亚君李一经(121)

仔猪链球菌与附红细胞体混合感染的诊治殷红萍陈泳(124)

信鸽新城疫的诊断薛英成进沙依兰古丽王延(126)

牦牛空肠弯曲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匡学谦汤文陈小飞杨发龙张焕容岳华(1)

鸭粪中环孢子虫18SrDna部分基因和itS-1基因的克隆与分析程家林李国清岳彩铃徐前明高振永刘霞(6)

pRRSV云南株的分离与鉴定段博芳沈艳萍杨贵树张龚飞吴静敏段纲尹革芬(11)

禽流感病毒分离鉴定及其na基因克隆分析金洪涛夏志平王泽连海孙艳永(16)

两种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的比较研究刘振刘玲玲杨廷桐(19)

pRRSV天津分离株nsp2基因的克隆和遗传进化分析孙跃辉黄金海郭立力杨爱华粱智选刘莹(26)

丹参对链脲佐菌糖尿病模型大鼠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李静刘德义(30)

兔豆状囊尾蚴的体外培养研究张念赵振升王帅潘耀谦(34)

黄藤素纳米粒的制备及抗感染试验李云让欧阳五庆吴旭锦李树鹏王珊(38)

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的培养和鉴定李烨张家骅吴建云(42)

恩诺沙星混悬液的研制及其在鸡组织中的残留研究吴海坤方炳虎时书宁刘小艳宋敏(47)

牛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初步鉴定李超林祥梅余多慰李全芬李桂芬韩雪清(53)

一株H5n2亚型鹦鹉源禽流感病毒的分离鉴定单芬焦培荣徐成刚韦良孟罗开健樊惠英曹伟胜(57)

一株犬源滑念珠菌的分子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试验王晓佳杨金福岳华汤承杨松沛(60)

石蜡切片tUneL法检测肉仔鸡法氏囊细胞凋亡的条件优化郭延锋李雪华付登峰胡建和王丽荣王三虎潘耀谦(64)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细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李影王伟利段锐钱爱东(68)

Rna干扰在动物病毒病治疗上的应用杜斌汉丽梅张雷雷李天来(72)

羊痘病毒及其疫苗研究进展赵志荀吴国华颜新敏张强(77)

犬细小病毒生物学特征及检测技术研究进展史利军曾妮李刚(82)

细粒棘球蚴病诊断抗原研究进展安晓雪余华严玉宝杨光友(85)

氯霉素的不良反应及其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高林(90)

双黄连制剂的药理作用及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张志美沈志强郭时金张颖刁鹏飞王艳萍(95)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研究进展袁进邱正良吴清洪顾为望(99)

细菌复苏促进因子李伦李元白婧许崇波(103)

犬附红细胞体病需要研究的问题孔庆波(107)

奶牛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赵战峰宋军科于三科(113)

不同中药方剂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李清艳王建永程晶晶(115)

白鹭大肠埃希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杨泽晓庞歌王印姚学萍张彦明杨增岐汪开毓(118)

骨外固定器在一例犬小腿骨骨折中的应用焦贵昆贺丛孙艳臣郭润霞邓立新(121)

广东部分地区猪场pRRS的血清学调查臧莹安蒋天宇杨展基李春玲(124)

《动物医学进展》参考文献著录规则(128)

靶向口蹄疫病毒iReS区Rna干扰位点的选择及shRna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崔丽瑾王兴龙任林柱李晓艳郎需龙张付贤王英超(1)

单一引物标记LUX荧光Rt-pCR鉴别BtV和eHDV张彩虹花群义阮周曦杨俊兴曾少灵陶虹陈兵(6)

pRRSV云南a06株oRF5和oRF7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曾少灵林庆燕花群义张彩虹阮周曦杨俊兴孙洁(12)

Rt-pCR鉴别小反刍兽疫病毒疫苗株与强毒株方法的建立张玲包静月李林王志亮(17)

伪狂犬病病毒实时荧光pCR的建立和应用吕建强何云蔚卢体康花群义秦智锋陶虹杨俊兴(21)

鸭瘟病毒转移质粒的构建张馨月冉多良叶伟成袁秀芳王一成刘蔓雯张存(25)

犊牛腹泻主要病原菌多重pCR方法的建立高立战刘军赵学前孙栋姜力孙洋祝令伟(3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XX08株Vp2高变区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岳锋宁红梅银梅葛亚明朱彦彩周娟娟贾文科(35)

鸡传染性鼻炎三价灭活疫苗安全性试验和效力检验初报龚玉梅张培君朱孙惠玲王宏俊贺云霞邵庆红(39)

金荞麦根提取物对鸡脾淋巴细胞活性影响的血清药理学研究乔红杰王贵平李春玲(44)

pRRSV的分离鉴定及与其他5种猪病毒混合感染情况调查李吉达尹燕博徐守振王建琳王光刘兴彩韩丽敏(48)

细胞松弛素B对玻璃化冷冻牛卵母细胞的影响郭娟王志琴赵云程林嘉鹏黄俊成(55)

三种药物对pRRSV的体外抑制试验王爱萍占松鹤朱良强祁克宗姚雪静(60)

Balb/c小鼠耳廓组织学观察倪沛佩杨玉荣梁宏德(64)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沙拉沙星可溶性粉中沙拉沙星方法的建立邵耀东逄树君杨振华张凤徐峰(68)

穿琥宁注射液对大鼠的长期毒性试验曾艳陈薇贺月林缪东(71)

犬股骨远端髁间t型骨折内固定实验模型的建立张敦伟李守军曾宪斌夏惠焰余利旋代雪立董圣洁(76)

口蹄疫病毒非型特异性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李乐苗海生(79)

Rna干扰抑制口蹄疫病毒复制研究进展徐娜刘明李宝玉柳纪省(82)

脂蛋白脂酶研究进展黄英俏杨连玉(86)

动物脂肪沉积的代谢程序化及leptin的作用胡艳李慧芳赵茹茜(90)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魏光伟余永鹏魏文康罗胜军(97)

核酸扩增新技术鲁雪李赟黄捷(103)

甲型H1n1流感的特点及其防控王锋高岚(107)

鸡胚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及应用朱国坡周晓丽郭延锋李瑞芳高均伟陈仕均王丽荣(112)

硝唑尼特对利什曼原虫的体外药效试验史赫张瑞岩张林波马翠平张西臣刘全吴永魁(115)

鹌鹑沙门菌的分离鉴定罗玲艾地云杨峻王红琳温国元罗青平张蓉蓉(118)

2006年-2007年长沙市高致病性pRRS流行特点调查宁华杰尹莉亚缪智刚王辉吴杰刘浩柳斌(121)

动物医学进展篇2

1兽医学

兽医学这个专业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畜牧业中动物对环境、食物等因素的过度敏感从而出现一系列不适形成某种疾病的治理和防治。把其治理和防治的手段系统的规范的整理下来便形成了现在所谓的兽医学。随着治理和防治动物疾病的手段的不断提高,兽医学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但是随着畜牧业的发展,畜牧条件,畜牧方式的提高,兽医学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2兽医学研究发展现状

2.1在世界各地,兽医学都已经被列为一个专门的学科进行研究。兽医学因为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对人类生活稳定和社会卫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众多西方国家比中国早很多年就已经把兽医学列为专门的兽医学学科进行研究,不仅设立众多研究机关,还建设专门性的兽医学学校,培养更多的兽医学人才。中国虽然在兽医学学科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但是现在也已经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并且也逐步发展并形成了研究预防和治疗家畜疾病为主的兽医学学科体系。

2.2兽医诊疗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人类的生活之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逐步加快,或许是因为情感上的孤独又或许是发自内心的对动物的喜爱,尤其在一些大中城市,单身事业青年,以及更多的家庭都选择饲养动物作为宠物,一个或多个。致使动物饲养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同时,动物的发病率也在逐渐提高,出现了很多新的疾病类型。越来越多的动物都被送到专门的兽医医院接受专业化的治疗,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例如:数字化x光机、彩超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都被引用到兽医诊疗之中。同时也针对减少动物术中疼痛和术后康复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这些都使兽医诊疗技术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2.3动物中毒病情况日益加剧。各式各样的工业废水排放、良田里的农药残留在污染的环境的同时,还导致了一些流浪动物中毒病情况发生,动物之间病毒的传染是非常迅速的,从而致使更多动物感染中毒病,一些无良商家在动物饲料中随意添加有害物品,严重影响动物的食品安全,所以兽医工作者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之中应当对动物中毒病做好严格的控制。

2.4在兽医诊疗技术中,外科麻醉可以适当的减少动物的痛苦。人类在做某些手术时,也会选择使用麻醉让患者感知更少的痛苦,从而可以使手术更加顺利的进行。随着兽医诊疗技术的发展,外科麻醉在一定程度上也在小动物手术中投入使用。外科麻醉也有不同的麻醉手段,不过我们常见的都是以注射麻醉型药品进行麻醉为主。同时,也会采用给小动物吸食麻醉药物的方法,因为其效果好,并且使用方便,也常在小动物手术中投入使用。

2.5在兽医诊疗技术中为了保证动物的正常繁衍生息,兽医产科技术在治疗小动物的不孕不育等产科方面的问题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动物和人繁衍的方式是一样的,人类在产科方面遇到的问题,动物同样也会经历,可能是因为跟人类产科方面的经历相似,我国兽医诊疗医诊疗技术在产科方面技术的发展是飞快的,小动物的产科疾病正在得到有效的控制。使一些小动物也可以体会到亲人的陪伴和家庭的温暖。

3兽医学科的发展对策

3.1要加强对兽医学科人才的培养,全面提高兽医学科研究者的综合素质。任何一种学科想要发展下去,都必须有人继承发展,兽医学科应当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建立专门的兽医学校,把有关兽医学科的知识细化成各个领域,培养各个领域高精尖的专门人才。与此同时,兽医学科研究的工作人员应当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单单要精通自己所研究的领域的知识,也要懂得与他人合作,共同促进整个兽医学科的发展。

3.2政府应加大对兽医学科研究发展的支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兽医学科的发展,首先要在政府的监管之下,完善其自身的管理制度,在一些药物的使用和生产上应遵循相关规定。其次,政府应当加大对兽医学科研究的财政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最后政府应当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兽医学科研究的发展。

动物医学进展篇3

一、适应新形势,确立“建设服务全校,辐射省内外,教学、科研和开发三位一体的比较医学中心”的发展目标和定位。

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期间,学校总体目标定位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医科大学”,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广东,面向全国,为地区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具有地处珠三角、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具有渊源于第一军医大学的深厚历史和学术沉淀。针对学校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研究所配合学校发展需要,调整工作内容和形式,服务学校发展大局,根据自身情况,定位为“服务全校,辐射省内外,教学、科研和开发三位一体的比较医学中心”。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比较医学教学建设。

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近几年来中心先后引进2名博士和1名硕士,逐渐形成了高中初职称、老中青年龄配合较为合理的人才梯队。更为重要的是当前人才队伍的教育学术背景是和比较医学交叉学科的自身特点紧密契合的。比较医学是在实验动物学基础上新崛起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动物与人类的生命现象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人类和动物各种疾病进行类比研究的一门新兴基础科学。作为医学生命科学的重要前沿交叉学科,它需要具有医学、生物学、动物学及兽医学等学科背景的人才的协同攻关。我所当前专业干部中大多具有上述学科背景,为比较医学教学科研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作为医学科学研究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比较医学是医学教育科研水平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医学生掌握必要的比较医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已成为必需。为发展比较医学思维,培养医学生运用比较医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中心已为医学实验技术、生物技术本科班、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硕士研究生班等多个班开展了实验动物学暨比较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好效果。下一步的目标是逐渐扩大教学范围,最终在医学本科生中普及比较医学教育,让掌握和发展比较医学的研究方法、手段和思路成为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一环。

三、渗透科研思维,加强科研建设,融入全校科研网络

随着实验动物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程度的提高,采用不同手段制作各种人类疾病动物模型、进行比较医学教育和研究将是医学院校实验动物中心今后工作的重点。近年来,在国家、军队和区域的多种场合,我们大声疾呼发展我国实验动物和比较医学科学,大力发展比较医学教育和科研的观点已被普遍认同。

建设一流的医科大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就是支撑学科的建设水平必须上去,必须和国际接轨。面对这种形势,研究所时刻教导业务干部必须绷紧科研弦,不能仅满足于服务保障工作,要树立科研意识,培养科研精神,加强科研工作。研究所以转基因动物研发、人类疾病动物模型研制及新型实验动物资源开发为方向展开了比较医学科研工作,获得了国家和省市的多项课题资助,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放在科研促进教学、科研促进开发、科研促进发展领域。特别是融入学校科研网络,针对医学生命科学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进行科研展开,研制肝炎、肿瘤等人类重大疾病的动物模型,开展基因工程动物研发,为医学研究提供诸如实验用小型猪之类的新型标准化实验动物。

四、加强科研开发,促进可持续性发展,逐步走上教学、科研和开发三位一体的良性发展轨道。

针对比较医学的学科特点及医学生命科学对其的内在要求,我所的科研开发工作逐步得到加强。在乙肝病毒转基因小鼠研制、实验用小型猪和FmmU白化豚鼠培育等领域的工作卓有成效。乙肝病毒转基因小鼠为乙肝防治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FmmU白化豚鼠因显著优于传统花色豚鼠而深为广大科研、药检人员喜爱;“小型猪实验动物化研究”取得较大突破,填补了广东省小型猪生产研究领域的空白,取得了广东省首张“实验用小型猪动物质量合格证”(小型猪是继犬之后用于医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大型实验动物,在实验外科学、器官移植、烧伤等诸多医学研究领域应用意义重大)。

动物医学进展篇4

1 目的及意义

   建设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医药发展史。目前,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学生只是对某一章节所涉及的医史、中药标本等有感性上的认识,缺乏系统认识。而博物馆的建设恰恰弥补了这项不足。其次,可以加大中医药在社会上的影响。我国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博物馆从大学走进社会,将会促进人们对中医药的了解,使我国的中医药学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而中医药也将拓宽它的领地。再次,可以扩大中医药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当前全国的中医药大学中,拥有专业性博物馆的学校寥寥无几,而中医药大学抓住时机搞博物馆建设,不仅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宣传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因此,中医药大学博物馆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 总体规划

   初步构想总建筑面积3000~5000m2。包括:陈列厅、藏品库、业务办公用房、后勤管理及机房变电室等附属用房。陈列厅分为中国医学史、中药、校史三部分,中国医学史展厅面积约800~1200m2,中药展厅面积700~1200m2,校史陈列厅面积约500~1000m2。

   中国医学史展览厅按主题陈列分类,分为:中医药古文物、中医文献古籍、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中医药古代用具、医学科教、少数民族医学、中医对外交流、历代名人与中医药等几个展区,每类按时展沿革布展。中药展厅要以其宏大规模充分展示中药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中药综合展区、中药材标本室等。校史陈列厅通过陈列校史图片、实物,简要反映和介绍中医药大学创建以来的发展历程与前进方向。分为:学校概述、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发展现状等几个部分。通过参观,让观众了解学校的严谨学风,瞻仰历届校长、学校名人的塑像,增强学生爱校情感。

   陈列厅采用环形布局,首尾相接,使参观路线固定,顺序性强。对门厅的装饰、布置、色调等安排处理要做到既不繁琐,也不过于单调;陈列厅净高以4.5~5.5m为宜,按人的最佳视线角度,最佳引导作用的活动路线,以及对展品和谐适用、舒适宜人的环境去组织安排;整体装饰应以简洁、大方、朴素为宜,色彩宜淡雅调和,光线宜柔和明朗,材料要吸音、保温,墙面、地面、吊顶应平坦。

   陈列厅和藏品库必须从建筑面积、布局、防震、防火、防盗、防腐蚀、防潮及运输系统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设备等方面,认真规划建设。其他附属用房要结合使用功能要求,统筹安排,以形成博物馆健全协调的整体。

3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具体事项

3.1 中国医学史展览厅

3.1.1 中医药古文物展区

①远古时期文物。在这个展厅中,展示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有对中医药学的细心研究和发明创造。展品:如骨针、骨制按摩棒等标本文物及针灸、热敷、火罐用法的说明图片。②古代文物。中医药在这一时期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两晋经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本草发展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中国古代长寿养生之道也在这一时期兴起,无机药物的应用,成了制药化学发展的先锋。展品:如医用药签、小药瓶等文物实物。③近代文物。1840年后,夹杂着殖民色彩的西方医学开始在我国广泛传播,形成了中西医并存的局面,同时也引发了中西医学汇通的思想。展品:民国时期药品保证书、药品广告招贴、中药盒等。

3.1.2 中医文献古籍展区 

中医文献在中国中医药的历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事业今天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文学著作的指导。这些医药文学著作把一些凌乱无章的病症归结到一起,使得人们在治病救人方面从束手无策到有据可查,从不知道这种病症到知晓并能医治这种病症。这些中医古籍给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前辈们总结下来的经验,使我们懂得中医的精髓和中医治病救人的精神。展品:中医药学古籍,尤其是治疗疑难杂症的秘方书籍等。原本、影印本或拓本。

3.1.3 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展区 

①画像。搜集历代名医画像原本、影印本或拓本,按出生年代先后顺序排列。②造像。一方面可以搜集历代名医造像真品,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复制品,使观众有一个感性上的了解。展品:历代名医及医事活动雕塑。

3.1.4 中医药古代用具展区

①行医器具展区。展品:医章、听诊器、手术用的工具等。②药用器具展区。展品:药碾、盛药储药器具药杵等。③卫生器具展区。展品:耳勺、卫生拍等个人使用的卫生器具。④养生器具展区。展品:养生图腾、药枕等。

3.1.5 医学科教展区 

①古代医学教育。使用图片、复制医用造像等展示医学教育的发展。展品:穴位图、标注穴位的铜人等。②现在代中医学教育。主要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验。展品:人体图、人体造像等。

3.1.6 少数民族医学展区 

少数民族在中国医学的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留了祖先们的医学经验和医学疗法。展品:少数民族用来治病的医疗用具和中药材,例如藏医、藏药等。

3.1.7 中医对外交流展区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先辈们不断的交流将医学一次又一次地改进,才会有今天发达的医学,交流的经验是发明是否有实用价值的一个很好的验证办法。展品:与国际交流有关的奖杯、奖牌、邮票、信件、纪念品等。

3.1.8 历代名人与中医药 

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很多名人都与中医药有着不解的缘分,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这些名人们更多地信赖中医中药的治疗,信赖中医中药的悠久的文明历史,信赖中医中药治病救人的方法。这也是中医药的威信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展品:名人的照片、题词、画像等。

3.2 中药展厅

3.2.1 中药综合展区 

本区集中反映中药、方剂的发展概况和成就,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思路。展品:各种出土药物、方书、盛药器皿,及其相关的文物。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大学

1 目的及意义

   建设中医药大学博物馆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医药发展史。目前,通过课堂教学和实验,学生只是对某一章节所涉及的医史、中药标本等有感性上的认识,缺乏系统认识。而博物馆的建设恰恰弥补了这项不足。其次,可以加大中医药在社会上的影响。我国中医药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博物馆从大学走进社会,将会促进人们对中医药的了解,使我国的中医药学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而中医药也将拓宽它的领地。再次,可以扩大中医药大学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当前全国的中医药大学中,拥有专业性博物馆的学校寥寥无几,而中医药大学抓住时机搞博物馆建设,不仅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宣传做出了贡献,同时还可以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因此,中医药大学博物馆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 总体规划

   初步构想总建筑面积3000~5000m2。包括:陈列厅、藏品库、业务办公用房、后勤管理及机房变电室等附属用房。陈列厅分为中国医学史、中药、校史三部分,中国医学史展厅面积约800~1200m2,中药展厅面积700~1200m2,校史陈列厅面积约500~1000m2。

   中国医学史展览厅按主题陈列分类,分为:中医药古文物、中医文献古籍、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中医药古代用具、医学科教、少数民族医学、中医对外交流、历代名人与中医药等几个展区,每类按时展沿革布展。中药展厅要以其宏大规模充分展示中药学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中药综合展区、中药材标本室等。校史陈列厅通过陈列校史图片、实物,简要反映和介绍中医药大学创建以来的发展历程与前进方向。分为:学校概述、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发展现状等几个部分。通过参观,让观众了解学校的严谨学风,瞻仰历届校长、学校名人的塑像,增强学生爱校情感。

   陈列厅采用环形布局,首尾相接,使参观路线固定,顺序性强。对门厅的装饰、布置、色调等安排处理要做到既不繁琐,也不过于单调;陈列厅净高以4.5~5.5m为宜,按人的最佳视线角度,最佳引导作用的活动路线,以及对展品和谐适用、舒适宜人的环境去组织安排;整体装饰应以简洁、大方、朴素为宜,色彩宜淡雅调和,光线宜柔和明朗,材料要吸音、保温,墙面、地面、吊顶应平坦。

   陈列厅和藏品库必须从建筑面积、布局、防震、防火、防盗、防腐蚀、防潮及运输系统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设备等方面,认真规划建设。其他附属用房要结合使用功能要求,统筹安排,以形成博物馆健全协调的整体。

3 博物馆陈列设计的具体事项

3.1 中国医学史展览厅

3.1.1 中医药古文物展区

①远古时期文物。在这个展厅中,展示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有对中医药学的细心研究和发明创造。展品:如骨针、骨制按摩棒等标本文物及针灸、热敷、火罐用法的说明图片。②古代文物。中医药在这一时期进入全面发展的阶段,两晋经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本草发展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中国古代长寿养生之道也在这一时期兴起,无机药物的应用,成了制药化学发展的先锋。展品:如医用药签、小药瓶等文物实物。③近代文物。1840年后,夹杂着殖民色彩的西方医学开始在我国广泛传播,形成了中西医并存的局面,同时也引发了中西医学汇通的思想。展品:民国时期药品保证书、药品广告招贴、中药盒等。

3.1.2 中医文献古籍展区 

中医文献在中国中医药的历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事业今天的发展离不开这些文学著作的指导。这些医药文学著作把一些凌乱无章的病症归结到一起,使得人们在治病救人方面从束手无策到有据可查,从不知道这种病症到知晓并能医治这种病症。这些中医古籍给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前辈们总结下来的经验,使我们懂得中医的精髓和中医治病救人的精神。展品:中医药学古籍,尤其是治疗疑难杂症的秘方书籍等。原本、影印本或拓本。

3.1.3 历代名医画像和造像展区 

①画像。搜集历代名医画像原本、影印本或拓本,按出生年代先后顺序排列。②造像。一方面可以搜集历代名医造像真品,另一方面可以采用复制品,使观众有一个感性上的了解。展品:历代名医及医事活动雕塑。

3.1.4 中医药古代用具展区

①行医器具展区。展品:医章、听诊器、手术用的工具等。②药用器具展区。展品:药碾、盛药储药器具药杵等。③卫生器具展区。展品:耳勺、卫生拍等个人使用的卫生器具。④养生器具展区。展品:养生图腾、药枕等。

3.1.5 医学科教展区 

①古代医学教育。使用图片、复制医用造像等展示医学教育的发展。展品:穴位图、标注穴位的铜人等。②现在代中医学教育。主要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验。展品:人体图、人体造像等。

3.1.6 少数民族医学展区 

少数民族在中国医学的历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保留了祖先们的医学经验和医学疗法。展品:少数民族用来治病的医疗用具和中药材,例如藏医、藏药等。

3.1.7 中医对外交流展区 

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正是先辈们不断的交流将医学一次又一次地改进,才会有今天发达的医学,交流的经验是发明是否有实用价值的一个很好的验证办法。展品:与国际交流有关的奖杯、奖牌、邮票、信件、纪念品等。

3.1.8 历代名人与中医药 

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很多名人都与中医药有着不解的缘分,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这些名人们更多地信赖中医中药的治疗,信赖中医中药的悠久的文明历史,信赖中医中药治病救人的方法。这也是中医药的威信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展品:名人的照片、题词、画像等。

3.2 中药展厅

3.2.1 中药综合展区 

本区集中反映中药、方剂的发展概况和成就,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思路。展品:各种出土药物、方书、盛药器皿,及其相关的文物。

3.2.2 中药材标本室 

本室主要介绍中药形态、功效,传播中药科学知识。展品:植物蜡叶标本、中药材标本、各类中药饮片、中成药、药用动物剥制与液体浸制中药鲜活标本立柱长廊及药用植物彩色照片、专题介绍的彩色电脑喷绘展板等。

3.3 校史陈列厅

3.3.1 学校概述 

做学校总体概述的展板,解读学校的校训,让观众对学校有一个初步认识。

3.3.2 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 

按历史沿革,选重点时期,加以文字介绍,说明学校具体发展历程。展品:照片、所获荣誉、学校历届校长及名人的照片、塑像等。

3.3.3 发展现状 

体现学校目前发展的最新成果,使观众对学校的未来有所展望。展品:照片、图片、大事记、所获荣誉等,随时更新。

4 博物馆管理

   博物馆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中所建的博物馆在管理方面又与一般公益性博物馆有所不同。初步拟设管理模式如下:①馆长。主要负责博物馆管理的总体工作,及时和学校领导沟通、汇报工作。②保卫。主要负责博物馆安全工作。③总务。主要负责博物馆日常具体管理工作,及时传达上级领导指示精神,督促实施工作。④保管。主要负责文物标本的征集、鉴定、研究,以及藏品的管理、科学保护等工作。⑤陈列。主要负责陈列展览的研究、设计、制作、布置等工作。⑥群工。主要负责接待、组织观众、陈列讲解及其他形式的教学实验、社会教育、宣传活动。⑦信息。主要负责博物馆多媒体、数字化教学、影像图片资料等工作。

5 博物馆的技术信息化

5.1 多媒体的使用

   多媒体展示能有效地将中医药典籍中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转变为用户交互体验,很好地增强了中医药博物馆科普教育,传播传统文化的作用。多媒体的应用范畴:展示引导、名医简介、药物互动竞猜、针灸沿革、中草药鉴别等多个展示点的互动演示。例如针灸智能人、按摩点穴智能人、舌诊多面体展示、脉象仪、辨证论治触摸屏、中药标本趣味习作展示等。

5.2 数字博物馆的建设

   在中医院大学网站下建设中医药博物馆网页,实现博物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使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中医药的相关知识,与观众及相关研究人员及时互动、沟通、交流。

6 中医药博物馆的未来展望

动物医学进展篇5

【关键词】中医学教育;现代生物学;教学

随着中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现代生物学内容课程在中医学教育体系的地位日益加强。但是,现代生物学课程开设的历史相对较短,与中医药学知识体系尚待进一步的融合。本文对于现代生物学教学在中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教学内容完善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思考。

1明析中医之体,明确教学目的

明确中医学与生物学的关系是理解现代生物学在中医学教学中地位的必要条件。生物学是中医学的主要科学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一门医学科学与西医学相同,其对象为作为生物学存在的人类。中医学在对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生物学范畴之历史认识基础上,巧妙地以古代哲学思想为工具,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不断完善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生物科学为中医之体。

生物科学为中医之体,这决定了现代生物学在中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生物科学成就运用的结果。中医学在产生和历史沿革的过程中着眼于古典生物学,同时又借鉴了古代哲学对生物体人的认识,有着当时历史阶段的先进性,并在当今临床医疗的某些方面较西医仍有一定的优势。然而,中医学与现代生物学的衔接却有些差强人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代西医密切跟踪现代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因之取得了相当的优势。因此,从现代生物学角度完善对中医学理论的诠释,进而为中医学理论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可以更好地说明中医学“源”和“流”的问题,为中医学的继往开来铺平道路。中医学与现代生物学的有机融合是时代的要求,而在中医学教学中加强现代生物学教学是必要的实现途径。

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健康的追求是医学进步的源动力,而生物科学知识的发展及其在医学科学的应用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必经途径。从而,人类对医学进步的需求为生物学发展提供了巨大生命力。医学科学扎根于生物科学,并从中获取营养;二者又休戚相关地伴随时代进步。在现代生物学的带动下,西医学的发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学饱含了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如何借力于现代生物学而承前启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遵循经典中医学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现代生物学的知识体系,适当地对中医学理论增添现代生物学范畴的诠释,“古为今用”与“今为古用”并举,是中医发展的历史必然。现代生物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加强遵循了中医学发展的必然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当今生物学的进步为中医学和西医学均提供了广大的发展空间。中医学必将在现代生物学平台上发扬光大--不要局限于历史渊源的角度,习惯性地将生物学只划归西医学的范畴,无意中将生物学与中医学剥离开来。割裂中医学与生物学的关系,就使得中医学丧失了其科学性的基础。

明确了生物学为中医之体,在中医学教育体系中完善现代生物学教学的目的和迫切性则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在掌握现代生物学知识后将获得更大的中医学研究潜能,并会自觉地从生物学知识理论源泉中为中医学发展汲取营养。为了顺应中医学教育发展的这一趋势,既需要加强现代生物学课程建设,也有必要结合中医学专业特点创新现代生物学教学方法。

2服务中医之本,精选教学内容

现代生物学课程的开设是对中医学教育的有益补充,但要考虑不能过分加重学生负担。在中医药院校现行五年学制的时间内,中医学专业学生需要完成中医学课程和西医学课程,任务之重已不言而喻。学制改革为七年制是一条有研究价值的途径,但短期内不会成为现实。我们当然也不能照搬其它一些国家的做法,即以完成生物学专业的本科教育作为进入医学院的前提要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将其作为借鉴,探索有选择地将精华版的普通高等院校生物学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列入教学内容。结合中医学专业的特点,本着学以致用的精神,有目的地筛选内容,在不过分增加于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将部分重要的有关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其它课程或者学生们已有必要的了解,或者与中医学的发展关系不是很密切,在目前情况下可暂不考虑。

现代生物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系统性地为学生引入现代生物学概念,介绍理论,使之服务于中医药学的发展。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现阶段课程内容的设置有必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化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是生物学的语言。学生在高中阶段积累了一些化学知识,但仍需要有系统地提高,以便为更好地学习现代生物学知识奠定基础。可以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胶体化学的重点内容进行综合,合并开设一门课程。在兼顾基础内容的全面性的同时,结合现代生物学教学的需要,精选重点教学内容。例如,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内容与生物学中细胞膜脂双层的形成、分子生物学中蛋白质疏水作用的原理有密切联系,则应当作为课程的一级内容。

其二,实验动物学是近代生物学乃至医学的重要支柱,是中医学证候模型研究的基础。掌握实验动物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动物的背景材料,充分考量实验动物与人体在行为学等方面的差异,遵循正确的操作规程,是建立中医学证候模型并正确评价结果的要求。同时,学习实验动物学的知识也勿庸置疑地可以开拓中医学证候模型设计的思路。

其三,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研究的平台,作为中医药研究的新兴手段。这两门学科已经与现代生物学的许多领域联系密切,知识体系形成交叉,内容非常丰富。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领悟从微观角度阐释中医学知识体系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在现代生物学中的信号传递体系中,生理、病理或药理等信号沿相应的通路传递,经过细胞内复杂的网络系统的精密调制,而最终发挥效应,即代谢改变、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等,反映在中医学临床的观察,则为人整体的气血阴阳的变化。

3.遵循中医之道,创新教学思路

中医药学根据古代生物学对人体的认识以及临床观察的积累,成功总结并应用了整体观和阴阳平衡等理论。经典中医理论经受了历史考验,在当代医疗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正在被更深入地研究和发掘。中医学久经临床检验的思想理论是中医学的根本,中医理论拥抱现代生物学是中医传承和发展的必经途径。在现代生物学有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中医学与生物学的血肉至亲关系,结合自己对中医现状的了解和在教学科研中的心得体会,适当提示从生物学角度考察中医学的线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教师有必要根据有关中医药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当调整授

课内容,以更好地为发扬传统中医药学理论服务。

在中医学教育体系中,中医药类专业课程自然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学生养成了吸收和消化知识的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为了使现代生物学的教学适应这种思维模式,教学思路需要创新。在科研和教学实践中,我们注意到中医理论与现代生物学的逻辑思路包含内在的相似之处。我们可以据此在教学中将现代生物学的知识与古典的中医学内容进行类比,从而既有助于学生接受现代生物学知识,又便于学生将来学以致用,利用生物学的知识中去思考和解决中医学的“源”和“流”的有关问题。这种创新的教学思路在下面的两个例子中有所体现。

在考察某个信号对生物体系的影响时,需要整体地研究复杂的信号传递网络系统,分析系统的平衡状况的变化;而整体观念和平衡思想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原则。有鉴于此,在教学中

则可先行回顾宏观中医学的有关理论,再转而引导学生进入微观领域学习信号传递网络中的多种信号传导分子如何精密调制信号,实现整体平衡的。

在介绍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知识内容时,可以将基因组视为静态的阴,蛋白质组为动态的阳,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为蛋白质编码,而基因的功能需要蛋白质表现出来,这样就形成了阴阳互生的关系;二者功能正常,则阴平阳秘,生理状态正常。这样,基因组和蛋白质组二者的生物功能及其联系就可呈现在学生面前。

动物医学进展篇6

[关键词]兽医诊治水平分析思考

[中图分类号]S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7-0239-01

一、引言

改革开放后经济及人民生活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人民对肉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当前兽医诊疗水平仍然有待提高,而畜牧管理部门更重视动物的生产、防疫、检疫,而忽视了兽医的诊疗工作,这更造成了当前兽医诊疗水平提高缓慢。

二、当前兽医诊疗水平分析

1.兽医的专业素养不高。老一代的基层兽医诊疗人员多为父辈言传身教,通过世代的经验相传传承下来的诊疗方法,局限性较大。因此,大部分基层兽医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对于动物进行诊疗的主要依据是个人经验。这就使得我国基层的兽医诊疗行为的合理性受到置疑。同时存在着在实际的兽医诊疗工作中,即使遇到了难解的病症,也不会与其他的兽医工作人员交流,以防自己的客户被他人抢走。这种自私狭隘的思想,导致基层兽医工作者之间不相往来。这种传统思想影响下的不利局面,导致了我国基层兽医诊疗水平的严重低下。

2.我国的兽医业发展滞后。我国科学成体系的兽医业出现较晚,因此建立不是很全面,社会对兽医业的认识不足,高校的兽医教育也承认度不高,兽医业整体上缺乏人才的现象较严总,因此整个兽医业的发展滞后,在基层上的体现的,就是高水平的兽医从业人员较少,凭个人经验诊治的情况较多,而通过科学合理的认识、分析和诊治的情况较少。

3.病理知识陈旧,更新缓慢。作为基层的兽医人员,由于生活在农村,以农业为第一职业,兽医一职往往是作为副业来看。因此对于各种新的兽医理论知识接触较少,缺乏组织培训的机会。同时,加之部分兽医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接受能力较差,因此,对于新的兽医理论知识难以快速的接受,导致基层兽医理论知识陈旧、更新换代步伐较慢。

4.动物疫情防治观念低。兽医的存在不仅是为了治疗动物的现有疾病,更要对动物的疫情进行防治。一些兽医对防疫的认识不足,只注重个人经济利益,对于遇到的一些疾病,不考虑其病情发展,盲目开药医治获得经济利益而不及时汇报到防疫部门,造成疫情的延误、疾病的流行和重大的损失。还有部分兽医在疫情发展初期,不能及时指导养殖户正确进行防疫,扩大了养殖户的损失。

5.兽医诊疗内容复杂。人们对于饮食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我国的动物养殖人员开始扩充动物养殖的种类,不断增加新的动物品种,这就使得一些不常见的动物正在成为兽医诊疗人员的诊疗对象,同时一些动物传染病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在兽医面前,他们面对的动物疾病种类也在不断增多,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这对兽医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了全面的深入的要求,兽医人员的专业素质正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6.临床兽医诊疗中,抗生素滥用现象严重。抗生素作为一种抗病菌的药物,效果极佳,在临床中用的较为普遍,但在兽医诊疗过程中,有些兽医没有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和检查,进行科学合理的诊断,也对动物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武断开出抗生素药物,这样将极大的延误病情,增加不必要的付出,如对动物的中暑、中毒的病情进行抗生素治疗只能是徒劳无功的。

三、提高兽医诊治水平的思考

近几年,我国的养殖业生产朝着规范化发展,标准化和集约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兽医业适应养殖业发展需要管理人员创新并加强管理,促进规范化,还需要兽医从业人员从自身出发,提高为基层养殖业服务的能力,更需要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兽医业的发展之中。

在兽医诊疗工作中,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兽医的诊疗管理工作,从而促使畜产品的安全生产。首先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促进依法管理,为兽医诊治工作提高法律基础,其次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确保兽医活动的顺利开展,还要不断加强监督管理,不断建立科学的兽医医疗事故处理机制。同时管理部门还要组织在岗的兽医不段学习,更新自身的只是,提高诊治的水平。

兽医的诊治是一个复杂整体性的工作,需要兽医有较高的理论知识、临床经验和预防知识,而这些都随着兽医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因此应该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并在诊疗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行分析,促进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好地胜任兽医的工作。

为了全面进一步地提高诊治水平,还要加强高校的兽医培养,提高兽医队伍知识水平。高校容易忽视的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要做一名合格的兽医,首先要喜欢动物、了解动物,因此学习一些动物行为学、动物心理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还应该学习一些动物福利、兽医法规、兽医伦理学等方面的只是。其次高等畜牧兽医专业应以基层为去向,因为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县、乡、镇兽医诊疗部门、防疫检疫部门、畜牧业生产企业以及私人开设的兽医诊疗机构等,所以对学生的培养应突出“实际应用性”,应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主,具有鲜明的基层性特点,高校培养出一批基层需要的兽医,才能将基层兽医的诊治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四、结束语

兽医诊疗水平,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而目前的兽医诊疗现状不容乐观,因此需要管理部门和基层兽医人员的共同努力以提高兽医诊治水平,必须高校和全社会重视兽医业的发展,为兽医诊治水平的上升到新的台阶提供力量。它直接关系到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更与人们的食品安全关系密切,兽医诊疗水平的提高为食品安全提供保证,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李凤春.浅谈基层兽医在临床诊疗中存在的误区[J].当代畜禽养殖

业.2010(07)

动物医学进展篇7

医学物理学100多年来对医学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发展水平是医学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例如医学影像等技术为现代医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是医院现代化、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医学物理学在医疗过程中对保障广大患者的生命与健康起着重要作用。医学物理学还为以影像和放疗设备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起源头创新的核心推动作用,占据着全球每年大约1500亿美元的销售额,在有些国家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半个世纪以来,发达国家一直十分重视医学物理学的发展,已经有廿五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成果直接应用于医学,说明物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历来受到重视,而有廿二位物理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说明物理学对医学的推动作用。英美等国在很多大学都设有医学物理学系,在医疗机构内设有医学物理师制度,每百万人口中医学物理师的人数已经占到13人,在某些科室内,与医生的比例已经达到1:1的水平。许多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马来西亚等国都有医学物理学科和医学物理师制度。

但是我国目前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订的学科目录上尚未设立医学物理学科,医院内也没有设立医学物理师制度。目前在我国医院内从事有关工作的人数大约700人左右,且多数是进行技术性辅助工作的,每百万人口中的医学物理工作者还不到0.5人。

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影响了我国医院现代化的进程。虽然我国进口了大量的现代化医疗设备,由于没有得到正确和充分的使用,使广大患者得不到准确有效的诊疗,甚至受到不必要的辐射损伤等医疗伤害,造成非正常死亡。许多昂贵的医疗设备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应用,造成资源浪费。

由于我国医学物理学科发展严重滞后,形不成高精密医疗设备研发的创新源头,影响了我国医疗设备产业的发展。虽经科技人员几十年的努力,所研发的医学影像和放疗设备等,仍然只是市场的低端产品。

对发展我国医学物理学事业的建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增设医学物理学一级学科

基于社会需求的紧迫性和我国现有工作的基础,我们认为,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目录上增设医学物理学一级学科的条件已经成熟。在医学物理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的规划中,要建立适合这个学科发展的环境,在所有相关环节中,核心是促进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2、正式建立医学物理师制度

动物医学进展篇8

[关键词]医学史课程、高等医学教育、功能

医学史顾名思义是医学的历史,它是以医学为研究对象的历史科学。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之一,就是人知道自己的历史;医学工作者与一般人的区别也就在于他们应该懂得医学的历史。医学史课程是医学生懂得医学历史的重要途径,因此,医学史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医学史作为一门以医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史,它有典型的医学特征,但同时也具有一般历史科学的共同特点,因此,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也能体现史学的一般功能。唐太宗《旧唐书》里对魏征有这样一句评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其中的“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正是对历史的现实作用所作的高度概括。也有人指出“历史是一门古老而又年青的充满生机的科学,在现代学科丛林中,历史学对现实和人生的意义不是任何其他学科所能代替的”。①具体说来,历史的现实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博古通今”、“鉴往知来”,即在认识历史过程中,揭示历史的规律性,从而加深对现实的理解和对未来的预测。二是“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即在认识历史过程中,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从而为现实服务。三是有利于人生的修养,即通过历史的教育使人“明是非、别善恶”,用前人的智慧和德行净化心灵、提升境界。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也体现了上述功能。具体概括为:认识医学发展历程,把握医学发展规律,预测医学发展趋势;总结医学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为推动现代医学发展服务;学习医学前辈的德行,明确自己的责任,从而提高自身修养。

一、认识医学发展过程,把握医学发展规律,预测医学发展趋势。

历史就是指过去的人类社会活动,故有了人类便有了历史。医疗行为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行为,也是随着人类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因此,医学也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最初的人类,出于生存和繁衍的本能,与疾病作斗争,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产生了原始的经验医学。又由于当时人们的认识能力低下,对大多数生命现象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普遍认为是超自然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生死祸福。与这种认识水平相适应,禁忌、崇拜、巫术就成为当时医疗行为的主要形式。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从时间来看,占人类历史的99%以上。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一些人开始对自然现象进行思考,于是产生了朴素的自然哲学观念。人们开始把一些医疗经验知识上升为理论,并试图用哲学思想来解释医疗经验,于是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医学”。例如:在欧洲就有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的“四体液学说”,在中国就有“阴阳五行学说”,印度有“地、水、火、风”四元素理论等。这些医学理论虽然不能像今天的医学那样科学地解释人类的生命现象,但这却是在原始经验与神巫医学基础上的理性升华。西方社会的中世纪,被称为最黑暗的时代,神学渗透到一切知识领域,医学也由僧侣所掌握。他们为病人治病,也替病人祈祷,呈现出“僧侣医学”的特征,寺院即医院,僧侣即医生。这种笼罩在宗教神学阴影之下的医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在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逐渐受机械唯物主义影响,出现了人体解剖学、病理学,开始了寻找病灶的过程,听诊器、内窥镜等多种诊疗设备也随之发明并投入使用。这种以机械唯物论为基础的,以生物性的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此时,西方医学得到了迅猛发展。自20世纪中期以后,除生理因素之外,人们开始关注影响人类健康的心理和社会因素。l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在其通过的宪章中对健康这一概念作出了超越生物医学界限的解释,指出“健康除应在解剖生理上无病态表现以外,还必须在精神、心理上是健康的,并能够圆满地适应社会生活环境的要求”。l977年恩格尔教授根据现代医学的发展情况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因而医学也跨入到现代医学阶段。

通过回顾医学的进程,我们不难发现医学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首先,从医学模式来看,医学模式的转变呈现出“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本能、经验、巫术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唯心的僧侣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几个阶段。其中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相对于唯心的僧侣医学模式以及唯心的僧侣医学模式相对于原始的巫术医学模式在形式上都有某种意义上的回归再现。例如现代医学模式中的“心理暗示”或“输导”与僧侣医学模式和巫术医学模式中“祷告”等在形式上有某种共同之处,但是这种形式上的类似绝不是简单的复归。现代医学模式中的“心理暗示”与“心理输导”是在经历了生物医学长足发展之后的理性的心理治疗活动;中世纪僧侣医学模式中的“祈祷”比巫术医学模式也多了一些如希波克拉底、盖仑等“实证医学”理论与医学实践的合理成分。又如生物医学模式在其哲学基础上也是对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的复归,两者都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上的。但是,生物医学模式发生在人类对世界的本源已有较清楚的认识之后,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所发生的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还十分肤浅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因此,生物医学模比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更加科学。医学模式的转变所体现出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规律,也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医学的发展是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教训基础之上的理性升华。医学每前进一步,都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但又都不是简单地重复历史,而是在不断地继承历史,同时又不断地超越历史和不断地创造历史。

其次,从病理学的发展过程看,也可发现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综合到分析的过程,这也是医学发展的规律。在前生物医学时代,病人被视为一个整体,因而“整体观”是前生物医学模式中共有的观念。文艺复兴之后,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在医学中的应用,这种整体观开始走向了分化。例如十八世纪意大利病理学家莫干尼(morgagni)创立的“器官病理学”,就把人们对生命的认识推向器官水平。法国医生比沙(Bichat)把莫干尼的工作又推近一步,建立了组织的概念,认为器官由组织构成,并近一步描述了患病时器官和组织的形态学改变,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由器官深入到了组织层次。十九世纪50年代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Virchow)创立了细胞病理学,从而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到了细胞水平。从20世纪50年代起,英国剑桥结构学派克里克(Crick,H.C)和美国信息学派沃森(watson,J.n)通力合作,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表明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此外,医学在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横向交叉或延伸,出现了医理、医文、医工交叉的多个学科群。这也表明医学的发展经历着由综合到分析,再由分析到综合的发展过程,这也是医学发展的规律。

上述规律只是几个典型例子,事实上在医学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历史中找出其发展的规律。揭示事物规律本身并不是科学研究的目的,其最终目的在于透过规律来预测未来。因此,通过对医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其最终目的在于预测医学发展的趋势。人们根据医学发展的规律,预测未来医学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医学的目的和任务,将从传统的治病救人,延长病人的生命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主;医学工作范围,将从现在的出生到死亡,扩展到生前到死后;分子生物学将成为医学的带头学科,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将成为医学的主导技术,高科技向医学领域渗透将使医学理论和医学技术的面貌发生改观;21世纪医学将朝着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更加趋于完善;基因组医学的发展将会成为新世纪人类医学的主流等等。

二、总结医学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推动现代医学发展。

纵观医学发展的历史,医学每前进一步,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学习医学史,有助于医学生了解前人在推动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失误,并从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从而为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经验积累是医学发展的最初行为方式。正如鲁迅所言“大约古人一有病,最初只好这样尝一点,那样尝一点,吃了毒的就死,吃了不相干的就无效,有的竟吃到了对证的,就好起来。于是知道这就是针对于某一种病痛的药。这样地积累下去。乃有草药的记录,后来渐成为庞大的书,如《本草纲目》就是。”(《南腔北调集·经验》)鲁迅的这句话道出了经验在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又如,在巫医混杂时代,人们在征服左右人的生死祸福的超自然力量时就经历了从“禁忌”到“崇拜”再到“巫术”的过程,这就是经验作用的结果。早期人类对一些不可理解的现象感到奇怪和恐怖,因此不敢接触这些事物,从而产生了各种“禁忌”,即“远而避之”。例如当时人们由于对“死”的恐惧,因此把与死人有密切接触的人视为禁忌对象。菲律宾群岛的阿古泰诺族妇女,在丈夫死后七八日之内,就只许晚上出门,并且走一步路必须敲一下手杖以警告走近的人。然而,这种禁忌的方法往往并不能阻止灾祸的降临,于是人们就会对这些禁忌的对象产生敬畏心理,希望通过祈祷、祭祀或占卜的办法祈祷宽赦,这就是“崇拜”,即“崇而敬之”。然而,当这种崇拜的办法也无法阻止灾祸降临时,人们就开始另一种新的尝试,即对鬼神之类进行“驱而除之”,以保护自己。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巫术”随之产生了。人类对自然界中的不可知物,由禁忌到崇拜,再发展到巫术,虽然不能真正征服自然,但这应该说也是一种认识上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是在经验的推动下产生的。

再如,通过对近代医学产生和发展过程的考察,也可发现经验是其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个坚实基石。从解剖学的发展历程来看。罗马时代,被尊为解剖学之父的盖仑(Galen)在前人的认识基础上,通过对动物的解剖,来认识生命体的结构,积累一定的解剖学经验。但由于他把对动物的形态学认识强加到人体,因而难免有许多错误。在文艺复兴运动时期,意大利的达·芬奇(L.davinci)在对盖仑的经验进行继承和对其谬误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解剖学研究,使人体解剖学进一步走向成熟。十六世纪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里(Vesalius)也是在对前人的经验教训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解剖研究,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写就了《人体的构造》一书,从而奠定了近代解剖学的基础。从化学治疗学的发展历程看。德国细菌学家爱尔利希(ehrlich)提出了“化学疗法”的概念。他在对结核杆菌染色时发现该菌对某一染料有特殊亲合力,由此他推测某些化学物质对病原微生物也有亲合力,决定研制只伤害微生物,不伤害人体的药物。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明了能消灭螺旋体、治疗梅毒和回归热等疾病的化合物“606”(Salvarsan),从而开辟了化学疗法的道路,为抗生素类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继埃尔利希之后,1928年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在这一经验的启示下发现了青霉素,成为二十世纪医学界最伟大的创举。1932年德国人多马克用同样的经验发现磺胺药的抑菌作用,解决了一些常见感染的特效治疗问题。从医学模式的转变看。生物医学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科学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健康状况,并且促进了医学道德的转变。但是,生物医学模式在其向纵深发展过程中却遇到了许多困惑或者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都为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或教训。比如,生物医学模式并不能真正完全解决病症问题;生物医学模式片面的思维习惯,也对医学的发展有消极的影响;生物医学模式也导致医患关系疏远,如医患关系物化的趋势,医患关系被分解的趋势,病人与疾病分离的趋势等。通过对生物医学模式的科学合理的成分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充分的认识,就可以总结和利用生物医学模式时代的经验教训,从而促使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并使其逐渐趋于完善。

上述例子说明经验在医学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任何医学成就都是建立在前人积累的经验教训基础之上的。这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特点,因为个人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而文明却不因个人的逝去而中断,而是在“继承”、“创新”、“传递”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因此,作为人类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医学,也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在学习前人的经验教训基础上不断创新。

转贴于

三、学习前人的德行,明确自己的责任,提高自身修养。

大学教育应当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结合,医学教育更应当如此,因为医学是直接面对人的科学。所以,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责任。何谓医学人文精神?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文精神是指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医学人文精神则是指医学工作者所具备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人文是外在的,人文精神是内在的。因此,医学人文教育就是把外在的“人文”化为医学工作者内在的“人文精神”的过程。在医学人文教育中,医学史是最重要的素材。因为“历史学是各门学科之母”③,医学史从多方面记述了人类与医学有关的活动,是最全面的教材。医学史可以为医学生的人格塑造、气质培养、修养提高提供借鉴。

首先,可以使医学生接受人道主义精神的熏陶。人道主义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内核,它是一个人面对他人、面对人类的一种情感或态度。对医学工作者而言,其人道主义精神则主要体现在如何面对病人,如何面对人类方面。早在公元前古希腊希波克拉底的《誓词》中就强调了医疗行为的目的是为病人服务,把恢复病人的健康视为医生的最高职责。德国柏林大学教授胡费兰德(Hufeland)在其医德十二箴中也写道:“医生活着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别人,这是职业的性质所决定的。不要追求名誉和个人利益,而要用忘我的工作去救活别人,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不应怀有别的目的。”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医学人道主义精神,医学人文教育就是要秉承医学人文精神。

其次,可以培养医学生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在医学发展史上,许多的科学家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情感、健康、乃至生命。例如,比利时医生、伟大的生物学家安德烈.维萨里(a.Vesalius),在欧洲社会还笼罩在神学权威的氛围中大胆进行科学实验,纠正了盖仑解剖学的许多错误并揭穿了神学关于人体的谬误,完成了《人体的构造》的伟大著作,奠定了近代解剖学的基础。然而,维萨里与哥白尼一样,为了捍卫科学真理,遭教会迫害。又如,西班牙医学家、神学家米凯尔.塞尔维特(m.Servetus),通过解剖观察,提出了肺循环学说,为血液循环学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然而,由于违反了教义,还没有来得及完成这项工作,就于1553年10月27日被统治阶级活活烧死在日内瓦。此外,还有许多的科学家,他们的献身精神无不启迪着后人。例如巴斯德不顾个人安危、多次深入疫区研究传染病的病原体,为揭开传染病的奥秘作出了贡献。琴纳首先在自己儿子身上接种牛痘苗,然后又把天花病人身上的脓汁接种到儿子身上。这种献身精神是今天的医学工作者应当继承的最宝贵的财富。关于这一点,爱因斯坦在赞颂居里夫人时就说:“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她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要大”。

再次,可以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医学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不一定都是通过理性的推理、论证或研究的结果,而是偶然的思想火花所致。例如,叩诊法的发明就是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把儿时的经验(常看见父亲用手指上下敲酒桶的木盖从木制酒桶发出的声音来判断酒桶内有多少酒)迁移到医疗行为中的结果。又如,英国医生李斯特从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关于有机物腐败和发酵的研究成果中得到启示,认为伤口化脓是由于细菌作怪,于是决定采取碳酸消毒,无菌手术获得成功。李斯特就是这样移植巴斯德的研究成果,发展了外科手术的消毒法。再如,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在实验时发现,意外落在培养基上的霉菌斑点能够杀死引起葡萄球菌败血症的细菌,从而发现了青霉素,其后又发现了许多的抗生素。使许多另人束手无策的疾病得以治愈。这些例子表明医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是与科学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有关的。通过对医学史上这些事例的学习,可以引导医学生的有意识地培养其创新思维。

此外,通过学习医学的历史,还可以培养医学生对医学专业的感情。只有爱医学,才有可能为医学而献身。即通过学习医学史,了解医学发展的艰辛,看到医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体味其中的乐趣与奥妙,从而产生对医学的热爱。通常所说的“知之愈深,爱之愈切”就是这个道理。

论述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功能,目的在于唤起高等医学教育的主体(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者)对医学史课程的重视。目前,由于受“重科学轻人文”的传统的影响,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对医学史课程不够重视,仅少数院校开设医学史课程,且多为选修课,因此医学史课程的上述功能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这有悖于高等医学教育的目标。这就要求高等医学院校采取有力措施,例如把医学史作为必修课,增加医学史方面的图书资料,提高医学史教师的水平等,从而使医学史课程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功能得到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动物医学进展篇9

目前我国只开展了兽医综合知识的考试。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分为基础科目、预防科目、临床科目和综合应用4份试卷,具体内容涉及动物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相关法律法规、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学、兽医公共卫生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与外科手术学、兽医产科学和中兽医学15门兽医重要专业课程。

目前,我国兽医专业教育在素质教育的潮流下与其他学科基本相同,相当于通才教育,尤其近10年来,兽医高等教育在实践环节上较之前有所滑坡,致使中国兽医专业教育在体制上、在人才教育质量等方面难以与国际接轨。2009年,我国开展了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工作,在执业兽医的甄别选拔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执业兽医制度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对动物生产及疫病防治行业从业人员准入门槛的提高和管理的更加规范。但一个好的执业兽医不是考出来的,执业兽医接受教育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其执业水平和从业能力。因此,兽医专业教育是培养合格执业兽医的基础和前提。

因此,在新时期下,推行执业兽医制度的举措与兽医高等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密切相关,这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兽医高等教育机构对培养合格兽医人才的重视程度,也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兽医专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更好地与国际兽医专业教育体制接轨。尽管我国的兽医制度尚在建设中,但与国际接轨是必然趋势,兽医专业高等教育是为兽医公共事业培养人才的基地,为适应我国兽医制度与国际接轨的要求,兽医专业高等教育必须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及时变革兽医教育。面对这一新课题,兽医专业教育只有主动适应新形势,科学设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创新办学理念,利用好高等教育资源,保留已形成的优势与特色的同时,兼顾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提高培养学生的质量,真正让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2.1参考执业兽医制度,改革课程与教学内容

本着“厚基础、重专业、高素质、强实践”的原则,结合我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的要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对课程建设与整合的合理性进行重新审定,力求在确定课程及名称时,避免为了迎合考试而过于强调学科分类,但也要考虑根据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所涉及内容确定课程,尽量使所开设课程与国家规定的考试科目一致;同时能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客观实际和要求,合理分配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理论与实践的比例;在不增加课程理论学时的基础上,将考纲中规定的考点纳入课程学习标准,融入到常规课堂教学中,同时根据我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大纲要求,适当修订人才培养体系与考核标准。此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将尽量选用该校教师编写的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并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成果、临床实践经验引入到平时课程教学中,增加学生对当地畜牧业发展和现状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作风。

2.2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采取分层次的方式教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宜。从大学三年级开始,依据学生志向,将学生分为2个层次。第1层次:为有志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者,对这类学生采用“高级科技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第2层次:为准备参加工作者,依据学生兴趣和志向采用“高级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适用于临床生产实践的人才。

2.3专业方向分流,按兴趣学习

从大学三年级开始,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对属于第2层次的学生,依据其兴趣和志向进行专业分流教育,如拟将动物医学分为小动物医学方向和普通兽医学2个方向。其中小动物医学主要进行小动物,如犬、猫等小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综合防治等方面的教学工作,普通兽医学主要进行奶牛、猪、羊及禽类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教学工作。

2.4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多途径拓展实习基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应用“校企共建、双向受益、产学结合、教研同进”的建设模式,建设了20处标准化实践教学科研基地,制定了标准化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实习基地网络平台,创新了“2•2”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即创建以培养基本技能和专业综合技能为目标的课程实验实习和专业生产实习;以培养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社会综合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2个层次4个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将前期的2个实习与后期的2个实践有机结合,相互促进,逐渐加强。学生通过参加实习实践活动,实践操作技能明显提高。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周六、周日和假期时间进入校内外实习基地,在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从事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小动物方向学生在宠物医院进行实习,学习从接诊到化验、诊断、治疗的全过程,最后达到单独完成全过程的程度;奶牛场实习的学生在校外指导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年多的临床实习,可全面掌握奶牛的生产过程。

2.5建立专业综合实验培养模式

为了更有利于动物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与学习,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制定以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与临床兽医学为基础的动物医学专业综合实验课程体系,力争创立以点及面,点面结合的综合性、创新性培养模式。1~5学期主要为专业基础兽医学课学习时间。在该基础上,第5学期实施基础兽医学实验,将所学课程进行整合,实施综合试验计划;第6学期主要为预防兽医学学习时间;第7学期主要为临床兽医学课程学习时间。因此,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计划在第6学期开设预防兽医学综合实验,第7学期开设临床兽医学综合实验。经过7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有了较好的基础,因此在第8学期,结合学生的毕业实习,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计划开设动物医学专业大综合实验。通过对动物医学专业综合实验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施,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业务能力,也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有利于所培养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

2.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动物医学进展篇10

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

仪器设备,用于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提高医学水平的一门新兴学科。

生物医学工程在国际上做为一个学科出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随着宇

航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登月计划以来,生物医学工程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我

国,生物医学工程做为一个专门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中

国协和医科大学原院校长、我国著名的医学家黄家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

科最早的倡导者。197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创建、1980年中

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成立,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目前,我

国许多高校科研单位均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机构,从事着生物医学的科研教学工作

,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显微镜的发明 “解剖”一词由希腊语“anatomia”转译而来,其意思是用

刀剖割,肉眼观察研究人体结构。17世纪Leewenhock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推动了

解剖学向微观层次发展,使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人体大体解剖的变化,而且可以进

一步观察研究其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出现,医学领域相继诞

生了细胞学、组织学、细胞病理学,从而将医学研究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只能达到微米(μm)级水平,难以分辨病毒及细胞

的超微细结构、核结构、Dna等大分子结构。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

使人们能观察到纳米(nm)级的微小个体,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和电

子显微镜的发明都是医学工程研究的成果,它们对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影像学诊断飞跃进步 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

之一。50年代X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

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

平。即计算机体断层摄影(computedtomography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

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X线Ct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线照片观

察所得的信息。目前,螺旋Ct(spiralCt或helicaletCt)已经问世,能快速扫描

和重建图像,在临床应用中取代了多数传统的Ct,提高了诊断准确率[1]。医学

工程研究利用生物组织中氢、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nuclearmagneticresonanc

e)原理。研制成功了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mRi),它不仅可分辨病理解剖

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显示某些疾病在

早期价段的改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可以认为mRi工程的进步,促进了医学诊

断学向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向超快速成像、准实时动态mRi、mRa、Fm

Ri、mRS发展。根据核医学示踪,利用正电子发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

创造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美国新闻媒体

把pet列为十大医学生物技术的榜首。pet问世不过30年历史,但它已显示出对肿

瘤学、心脏病学、神经病学、器官移植,新药开发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价值[2]。

影像学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与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介入医学问世 介入医学是一种微创伤的诊疗技术。Dotter和Judkin(1964年

)是最早使用介入技术治疗疾病的创始人,他们用导管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进行

扩张治疗取得成功。1967年margulis首先使用过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Ra

diology),这是医学文献出现“介入”一词的最早记载。1977年Gruenzing成功

地进行了首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获得成功以后,介入性诊疗技术由于其创伤小

、患者痛苦少,安全有效而倍受临床欢迎。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发

展,高精度计算机化影像诊查仪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射频消融技术以及转贴于

高分子(high-polymer)新材料制成的介入技术用的各种导管相继问世,使介入性

诊疗技术发生了飞速进步,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从心血管、脑血管、非血管

管腔器官到某些恶性肿瘤等都具有使用介入诊疗的适应证,并使诊疗效果明显提高

,患者可减免许多大手术之苦。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视为与药物诊疗、手术诊疗

并列的临床三大诊疗技术之一,也有人把介入诊疗技术称之为20世纪发展起来的

临床医学新领域--介入医学[3,4]。

人工器官的应用 当人体器官因病伤已不能用常规方法救治时,现代临床医

疗技术有可能使用一种人工制造的装置来替代病损器官或补偿其生理功能,人们

称这种装置为人工器官(artificialorgan)。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风湿性心脏

瓣膜病的治疗,除了应用抗风湿药物、强心药物对症治疗外,对病损的瓣膜很难

修复改善,不少患者因心功能衰竭死亡。而今天可以应用人工心肺机体外循环技

术,在心脏停跳状态下切开心脏,进行更换人工瓣膜或进行房、室间隔缺损的修

补,使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恢复健康。心外科之所以能达到今天这样

的水平,主要是由于人工心肺机的问世和使用了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等新材

料、新技术的结果[5]。

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愈后不良,而人工肾血液透析技术已挽救了大量肾病

晚期患者的生命,肾病治疗学也因此有了很大进步。

现代生物医学工程中人工器官的发展也非常迅速,除上述人工器官外,人工关

节、人工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人工肝、人工肺等在临床都得到应用,使千千

万万的患者恢复了健康。可以说,人体各种器官除大脑不能用人工器官代替外,

其余各器官都存在用人工器官替代的可能性。

此外,放射医学、超声医学、激光医学、核医学、医用电子技术、计算机远程

医疗技术等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仪器设备都是现代医学工程研究开发的成果,综上

可见,20世纪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显著提高了医学诊断和治疗水平,有力地推

动着医学科学的进步。

21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展望 纵观医学新技术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从伦琴发现

X线到今天X射线诊疗技术的发展,从朗兹万发现超声波到今天B超诊断的广泛应用

,从布洛赫和伯塞尔发现核磁共振到今天mRi的问世,从赫斯费尔德发明Ct到今天

Ct成像系统的应用,都是以物理学工程技术为基础、医学需求为前提发展起来的

医学新技术。循着20世纪医学发展的轨迹,我们有理由预测21世纪新的医学诊疗

技术可能在以下10个方面有重大突破和创新:

(1)各种诊疗仪器、实验装置趋向计算机化、智能化,远程医疗信息网络化,

诊疗用机器人将被广泛应用。[6]

(2)介入性微创,无创诊疗技术在临床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激光技

术,纳米技术和植入型超微机器人将在医疗各领域里发挥重要作用。

(3)医疗实践发现单一形态影像诊查仪器不能满足疾病早期诊断的需要。随着

pet的问世和应用,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新型检测系统将有大发展。非影像增显剂

型心血管、脑血管影像诊查系统将在21世纪问世。

(4)生物材料和组织工程将有较大发展,生物机械结合型、生物型人工器官将

有新突破,人工器官将在临床医疗中广泛应用。

(5)材料和药物相结合的新型给药技术和装置将有很大发展,植入型药物长效

缓释材料,药物贴覆透入材料,促上皮、组织生长可降解材料,可逆抗生育绝育

材料、生物止血材料将有新突破。

(6)未来医疗将由治疗型为主向预防保健型医疗模式转变。为此,用于社区、

家庭、个人医疗保健诊疗仪器,康复保健装置,以及微型健康自我监测医疗器械

和用品将有广泛需求和应用。

(7)除继续努力加强生物源性疾病防治外,对精神、心理、社会源性疾病的防

治诊疗技术和相应仪器设备的研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开发,研制精神分析、

心理安抚、生物反馈型诊疗技术和设备将是生物医学工程的新起点。

(8)创伤是造成青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研制新型创伤防护装置、生命急救

系统是未来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课题。

(9)即将迎来的21世纪是分子生物学时代,有关分子生物学的诊疗新技术将快

速发展,遗传、疾病基因诊疗技术,生物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相结合的Dna芯片、雪

白芯片和诊疗系统将被广泛应用。

(10)空气污染、环境污染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研究和开发劳动保护、家庭保

健、个人防护用的人工气候微环境是未来不能忽视的问题。

1997年我国了关于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了奋斗目标:“到2

000年,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到2010年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经济

发达地区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

进水平。1999年国家科技部召开了“发展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战略研讨会”,国家

工程院开展了有关发展我国医疗器械工业战略研究等,对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产业

发展、落实创新工程战略布置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人类与疾病做斗争,在医学

诊疗技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面向21世纪的巨大挑战,我们要动员起来,调整

政策,制定规划,改革医学研究教学的旧模式,发挥现代科学多学科交叉合作的优

势,创建全新的生物医学,为人民造福。

参考文献

[1]GewangmichealwV.preliminarystudyonhelicalCtalgorithmsfor

patientmotionestimationandcompensation.ieeetrans.medicalimagi

ng,1995,14(2):205

[2]minnH,Lapelam,KlemipJetal.predicationofsurvivalwithfl

uorin-18-fluorodeoxyglucoseandpetinheadandneckcaner.Jnuclme

d,1997,38:1907

[3]Scheinmanmm.Catheterablation.Circulation,1991,83:1489-1498

[4]杨于彬,生物医学工程与介入性诊疗技术,世界医疗器械,1997,3(9):5

0-52

[5]KatirciogluF,YamakB,BattaloglaB,etal.Longtermresultsof

mitralvalvereplacementwithpreservationoftheposteriorleaflet.J

HeartValveDis,1996,5(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