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通信专业培训十篇通信专业培训十篇

通信专业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7:59:34

通信专业培训篇1

[关键词]油田通信;网络培训考试系统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29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054-01

0前言

根据目前油田通信专业培训考试现状,利用油田通信专网构筑专业培训和考试系统,按照工种进行网上分级培训,不仅使培训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而且大大减少了主考者出题和判卷等工作。网络培训考试系统针对油田通信业务的特殊性,其题库涵盖了通信原理、设备维护等试题,并能随着通信专业的发展和设备更新,方便地进行知识点试题补充和更新,以满足员工学习和考试的要求。本文对该系统总体框架、系统各模块的功能以及系统的特点做一介绍。

1系统总体框架

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模式,服务器端包括webServer、数据库系统、aSp组件,系统所有的升级和更新均在服务器端完成,客户端通过activeX控件实时下载浏览器以控制考生的考试时间和存盘交卷等操作。

web服务器与数据库服务器位于同一台机器,数据库服务器安装SQLServer2005数据库管理系统。web服务器的aSp通过本机访问数据库服务器。

客户端通过局域网或者互联网与服务器相连,客户机在访问服务器前,无需安装任何软件,只需在网页浏览器中输入web服务器地址,便可立即访问服务器。

考试系统运行于windows2008Server操作平台,使用microsoft公司的SQLServer2005数据库软件,系统运行于iiS5.0上,.net框架3.5版本。

2系统功能结构

该在线培训考试系统功能齐全,主要包括考生在线培训、考生在线考试、考生成绩查询、考生试卷管理,教师出卷出题、管理试卷等,系统详细功能如表1所示。

3系统特色优势

油田通信专业在线培训考试系统在技术、功能、性能和扩展性上完全超越了传统的C/S+B/S混合模式开发的网络考试系统。与传统的网络考试系统相比较,油田通信专业在线培训考试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技术领先:该在线培训考试系统采用技术开发,管理端和考生界面全部采用B/S模式构建,系统的部署、应用、维护更加方便。

功能更强:该在线培训考试系统除了具有传统网络考试的功能外,新增了更多高级功能,更加注重用户的使用细节。例如:试题批量维护,试题实效性管理以及更多的统计功能。

性能更高:该在线培训考试系统除了使用.net平台带来的性能改善外,还独家研发了答卷页面局部提交技术和考生、试题信息上载下载技术。这些最新技术的应用使该在线培训考试系统的性能与传统的网络考试系统相比较有了3~5倍以上的提升,即在同样的硬件条件下,该在线培训考试系统能支持的并发用户是传统网络考试系统的3~5倍。

扩展性能更好:信息系统整合,统一门户、统一资源、统一消息是现代企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油田通信专业在线培训考试系统与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有效整合。

通信专业培训篇2

关键词:电力通信;创新策略;菜单式培训;情景式教学

C975;F426.61;tm73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对电能的需求也在逐渐提高,而电力通信对于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新型电力通信技术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需求,因此各企业对电力通信实践应用研究和培训也越来越深入。本文将对电力通信技能人员培训进行分析。笔者将分别从:电力通信技能人员培训现状、提升电力通信技能人员培训效果的有效策略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电力通信技能人员培训现状

就目前来看,电力企业在实际培训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企业虽然非常重视员工技术技能培训,但是部分员工仍然对培训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由此可见,企业部分员工缺乏危机意识,自我的学习积极性比较低,很多的员工培训都还停留在“要我学”的阶段,而不是“我要学”的情况[1]。

由于员工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和职业素质大不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培训态度和培训效果,“一刀切”式的培训方式不仅不能够带来理想的效果,反而会逐渐拉大员工内部的技术能力断层,容易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木桶效应”。

二、提升电力通信技能人员培训效果的有效策略

(一)培训前的准备工作

为了能够使员工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培训中,教育管理组织需最大程度上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在下发培训通知后,确保每一个受训的对象都能及时接到消息。与此同时,后勤服务还需合理化安排学员的餐饮和住宿,做好工作服、学习资料等必要物品的配置工作。培训教师要根据培训需求,做好详细培训内容的规划工作,结合培训的实际内容,做好教材、教案的收集编写以及整理工作。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为学员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校园中设置读书角、徒步甬道来丰富学员学习及课余生活,提高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二)优化培训内容设计

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培训教师应针对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对培训进行合理安排,在培训新章节、新课时时,应紧密联系已学基础,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不同知识点的相互补充[3]。如果培训出现了重复的内容,培训教师应简化甚至避免复述。

同时培训内容应该更加贴合现场实际,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一方面需要教学人员深入现场充分调研培训需求以及员工实际情况,形成员工基本信息数据库;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听取学员意见,让学员可以自主选择培训内容。

笔者所在企业针对以上问题,在培训中采取菜单式培训,即学员可以在“培训菜单”中自主选择培训课程。比如通信专业作为大类专业可以划分为传输、交换及网络等中类专业,中类专业可继续细分,比如传输中类专业可分为线路、SDH传输设备及otn传输设备等小类,而每一个小类又可以划分为各个具体课程,这样就形成了系统的通信专业课程体系,即“培训菜单”。“培训菜单”对于提高培训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提升培训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培训菜单,可以避免课程体系混乱,课程内容重复导致的教学资源浪费,同时可视化的培训内容更便于学员根据需求自主选择相应课程,有利于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培训效果,激发学员学习兴趣,避免“一刀切”式的培训方式。

(三)培训实施与授课

在培训阶段,应采取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方式,特别要重视实际操作的训练,通过学员积极主动地学习来完成培训内容。培训教师要定时为学员解答学习难点与重点,尤其注意强调实训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针对学员独立完成动手实践的部分,培训教师不但要在一旁作指导和监督每位学员的学习情况,还要实施定期的模拟测试方案,增强学员主动学习的意识,使学员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从而实现培训的真正意义。同时,培训教师应结合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辅导工作,使每个学员都能够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3]。

在授课教师的选择上,电力通信的培训内容也可以由企业现场专家或相关学者进行讲解,企业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来校讲解并研讨相关课题。与此同时,来校专家还可以给学员多讲解一些现场鲜活的案例,使员工积累更多的实际运用知识,让知识超越书本的限制。

(四)采用多元化培训法

培训方法的革新应更直观地体现在培训内容的变化当中,形式作为内容的载体会随着内容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任何形式上的改革也是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培训内容[2]。电力通信培训的主要内容在经历过长时间的使用之后,能够对实践起到非常有效的指导效果,因此具有很强的工程性,但相对的逻辑性就会差一些。在培训方法的选择上,可以采用更现代化、更多元的培训手段,将概念的内在逻辑展现出来。

另外,培训教师应首先摆脱束缚,树立学员主体的课堂新秩序,积极展开师生交流。如今的员工,在接受了越来越多开放性的知识文化之后,思想已经变得非常活跃,并且拥有自主意识,他们会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培训教师的培训内容,而不是被动接受。如果培训教师不能真正倾听学员的想法,那么课堂培训的效果一定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培训教师应通过多种培训方法,营造一个良好积极的课堂氛围,学员在积极的课堂氛围下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学习能力。

(五)总结培训工作

为了更好地培训通信技能人才,企业应对培训效果及时进行评估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改进。学员需对培训的结果进行真实地评价及意见建议,进一步改进培训工作质量。在学员中开展的培训综合情况调查活动中,测评学习环境、课堂管理、教学质量、后勤服务等几项内容,并设立建议栏,让学员对培训工作有什么好的建议可尽情提出来,从而提升培训的整体水平,为下一次的培训工作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电力通信培训够有效提升员工的理论知识理解及运用能力,切实培养员工的动手能力,对于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加快电力通信专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培训策略,能够极大地提升培训效果,培养出优秀的、充分适应企业发展的技能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李伟雅,王清.电力通信技能培训现状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4,34:22-23+25.

通信专业培训篇3

【关键词】协同育人应用型培养模式通信工程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104-03

近几年,独立院校为适应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积极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在高等教育中“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在职业教育中“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联合高校与企业,整合教育和产业资源,构建校地协同育人模式,已成为高校与地方亟须解决的课题。通信工程专业具有知识更新快、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本文试以下面以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通信工程专业为例,探讨独立院校校企合作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通信工程专业通过与中兴通讯、桂林优利特、广西英伦等区内外知名企业合作,采取共建工程实践中心、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共建和顶岗实习等多方面、多形式深入的合作,在合作中逐步完善以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通信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促进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优化。

一、与中兴通讯公司合作共建中兴通讯实训中心,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

中国的通信产业经30多年的超常规发展,已经由技术驱动,资源驱动过渡到了业务驱动,运营商以及制造商需要大量的网络规划、工程技术、研发、维护、行业销售、业务销售、后台运营、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人才,但目前高等院校的教学环境及课程却不能完全满足业内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行业与技术、技术与实际、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相当严重,不能适应产业升级对国内工程人才的需求。

针对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于企业用人需求的矛盾,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与优秀通信企业中兴通讯合作,共同建设中兴通讯实训中心(见图1)。实训中心由Lte4G仿真教学系统、程控交换实验平台、数据网络实训平台、光传输实验平台、光接入实训平台组成,可开设程控交换系统、光传输系统、Lte4G移动通信系统、数据网络系统等四大方面的课程;并能提供企业对应工作岗位的中兴通信产品工程实训(见表1)。

通信工程专业依托中兴通讯实训中心,借鉴中兴通讯先进的培训设施、规范的培训管理、优秀的讲师队伍及其20年的专业培训经验,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方式,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实践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以就业为目标,改进教育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结合企业成熟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共同培养符合通信领域新技术人才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实训中心采用先进的企业化教学模式,结合通信企业人才需求,建立工程案例式实训课程体系;实训中心教师均由信息工程学院选派优秀教师赴中兴通讯企业接受系y专业培训,并取得中兴通讯培训教师资格认证的教师担任。学生在实训中心通过系统的专业实训,可以学习中国电信网络现网运行的程控交换、光传输、接入、数据网络等电信网络的基本组成、电信网络的基本机构以及电信网络的基本信令流程等一系列电信基础知识以及电信基础技术原理,使学生掌握的知识与社会应用实现同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通信网络方案规划,网络通信自我设计,通信网络产品自我选用,通信网络环境自我配置与调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的思想意识,锻炼学生进入科研与工程实践的能力,系统地培养学生通信工程网络的调试能力。

二、校企合作共建以工程实践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针对通信工程专业具有知识更新快、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融合企业培养模式,以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构建“以就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基础知识、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细化学生专业能力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和专业职业技能(见图2)。

学校主要通过理论课程教学和实验课程教学,培养学生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扎实的工程实践基础,及应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工程实训和生产实习使学生经历过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运行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新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注重发挥企业特点和优势,积极邀请企业参与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全过程优化,尤其是实践教学、实训实习。理论课程方面:专业必修课中的数字移动通信技术、现代程控交换技术、现代光纤通信系统、计算机通信网基础等四门课程均采用中兴通讯培训教材。专业实践课程方面引入中兴通讯企业实训教程,如通信设计实践、企业局域网组建、光接入网络实训、移动基站建设。这些课程内容和教学做了全新改革,均采用中兴通讯学院mimpS企业教学法(见表2)为指导。依据通信行业的岗位职责,将通信技术教材的内容模块化(modularization),在教学过程中把通信技术学习的知识点和技能提炼分层为任务模块,强调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如程控交换技术学习分为四大任务模块。教师以实训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学中做,做中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实施能力和职业技能,并采用相关的仿真教学系统辅助教学,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充分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前进行了通讯企业工程师培训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储备,又具备毕业后立即进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技术能力。学院还不定期邀请优秀的企业工程师来校讲座,促进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共同提高信息通信技术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和项目实施能力的培养。

三、以“项目+平台”和“实习+就业”共建校企育人模式

针对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3+1”人才培养模式。“3”即为学生在校进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以及必要的专业实验和实践,期间利用寒暑假到合作企业进行短期实践,并且有一个学期依托校内中兴通讯工程实践中心,进行“项目+平台”校企合作育人培B,在实训平台上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方式,实现教学和企业实训的统一,有利于师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1”则为大四到合作企业和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采取“实习+就业”校企育人模式进行培养。企业面向学生招聘信息,如岗位要求和待遇等,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学生通过面试等环节竞争上岗,再进入企业进行岗前培训、顶岗实习,学生带着企业问题完成科技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学生管理实行双导师制、绩效由双方考评。企业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指导,并优先聘用实习期间表现良好的学生就业。

目前,广西英伦、桂林优利特、广西超讯等都与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合作建立了“实习+就业”模式的实习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无线网络优化工程师、通信网络规划设计人员、通信技术员、生产技术员等岗位,实现了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尤其是在中兴通讯实训中心学到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同时也能在实际工作中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其就业和创业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近三年,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平均年就业率在92%以上,毕业生中涌现出一批优秀人才。用人单位如广西联通、广西广电、桂林优利特、广西润建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广西英伦等,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素质、综合素质方面满意度评价很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结束语

近几年,通信工程专业基于独立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与中兴通讯、桂林优利特、广西英伦等区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共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采取共建工程实践中心、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共建和顶岗实习等多方面、多形式深入的合作,发挥企业和学校各自的优势和社会影响,促进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以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为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优秀人才,企业也为学校提供较好的社会服务实践场所、新技术、新理念,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前军,陈东初,袁毅桦.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行业协同育人平台的研究和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2)

[2]高诚辉,杨晓翔,温步瀛,钟春玲.全方位协同育人培养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12)

通信专业培训篇4

abstract:thisarticleexpoundsthetrainingmodeforuniversity-enterprisecooperationfromseveralaspects.throughin-depthuniversity-enterprisecooperation,alearningplatformcanbebuiltandthetrainingschemecanbeoptimizedthroughreasonableresourceallocation.thetrainingsystemshouldbefurthermodifiedwiththecombinationoftheadvantagesoftheenterpriseanduniversity.

关键词:校企合作;通信行业;培训

Keywords:university-enterprisecooperation;communicationsindustry;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9-0244-02

0引言

近些年,通信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人才的制约,对于运营商而言,很大一部分的人才引入是通过大专院校的毕业生招聘,这种模式的人才引入受到了制度和条件的限制,其实远远不能满足现在企业的人才需求。而在岗员工的继续教育和能力提升并没有完善的体系支撑,只是在需要的时候由设备商提供相应培训。这种方法并不足以使人才队伍适应通信行业高速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要有一种完善的继续教育体系来保障通信行业人才素质的提升。

2008年以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寻求新的持续性人才培养的方法,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和实践的磨合,我们终于找到了一种相对合适的方法,那就是校企合作的可持续性的继续教育。

1可行性分析

对于企业,近年来由于工作压力和人员编制问题,运营商的精力主要投入到了通信网络日常的建设、运行维护和市场开发之中。员工的知识和素质提高绝大部分是自主完成,同时公司也没有太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其中。对于从事工程和业务一线的专业人员而言,继续教育的师资也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而在校方,凡是设置有通信相关专业的高校,由于资金、环境等方面的限制,购买现网运行的设备提供给学生实习和实训并不现实。学生的培养主要还是以专业基础教学为主,实习实训的手段只能借助于企业见习和顶岗这种单一的形式来完成。这样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也很难实现现在企业所需要的具备一定职业素养,很快投入到实际工作中的人才需求。通过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多层次沟通,我们发现双方可以合理的资源共享,搭建平台,从而很好地解决双方亟需解决的问题。

2合作方式

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中国联通十堰分公司与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方式是由企业提供现网中的设备和耗材,学校提供场地和师资,共同打造先进的实训平台。这样不论是学生的日常教学还是企业员工的入职和提高培训,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很好地实现。

我们具体的做法首先是校企双方派专人负责组建工作组,工作组成员是由企业一线的员工和学校相关专业教师组成。然后确定企业的培训目标和学校的培养目标,通过周密的调研确定所需的专业设备与耗材,选取适当的场地建立实训基地。在此基础之上制定基地运行方案,双方根据培训和培养目标围绕设备和环境制定培训方案,开发培训课程,选拔培训师资。截至目前为止,我们共同制定了包括勘察设计、网络建设、设备维护、网络优化和市场开发这五个大项的培训课程。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会根据公司的实际需求,针对具体课题开展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另外,也会经常性地请学校专家到公司举办专题讲座,同时不定期的派遣公司高资质员工赴学校讲学,与专业教师沟通。

3培训管理

培训平台的管理由校企双方共同指派负责人完成,日常的管理主要由校方的专业教师负责,企业方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在培训和校方授课的过程中,首先根据目标双方共同针对不同的对象开发课程。其次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校方专业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共同组建课程组来完成授课。每次授课结束及时获取反馈意见,并针对其中所存在的不足对课程加以完善和提高使教学效果达到目标要求。在校企双方的共建、共管、共用的理念之下不断努力,不但能够为企业培训技术人才也可以为学校相关专业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而且在运行过程中也可以作为实验室针对现网的运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在合作之初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缺乏和合作院校的沟通交流,也缺乏对送培员工的跟踪管理。培训的员工达不到企业的期望值,这不仅使企业浪费了培训资源,也使送培的员工培训效果不好,极大影响了送培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后来我们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一,企业要把好员工选派关口,根据自己所需选派参培员工。

实行企业与院校联合办班培训的方式,企业要筛选和培养思想道德好、技能水平高的员工作为企业优秀人才培养的目标,把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内容,将提高学员实际操作技能与提高思想和职业道德素养并重。同时,企业针对自己所需的工种和专业定向培训学员,由企业将需要的工种告知合作院校,院校针对企业所需专业人才招生,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订单式定向培训、培养。

第二,院校要提高培训水平,保证企业送培员工的培养质量。

建立和完善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根据参培员工学历层次、岗位来源、专业设置等灵活确定学制及教学重点。

第三,院校要建立合格师资队伍,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开展培训。

院校要围绕企业发展和企业生产急需,实行“定向”、“订单”式培训,为企业“量身定做”合格的技能型人才,针对企业培训专业、职称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教师到企业沟通协调,使教师队伍理论素质与操作技能同步提高。同时,职业院校可以选派专业教师进企业挂职,了解企业特殊工种、专用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对技师学院的客观要求。

4效果

经过与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五年的合作,企业方共投入设备及耗材约300万元人民币,总共开展企业员工入职和提高培训12期计380人次。学校借助通信技术实训基地为平台成功申报了省级通信行业职级技能鉴定培训基地,为社会输送优秀毕业生400多人,其中在联通及其相关企业就职人数达到60余人。校企合作完成了技术服务项目10余项。在为企业员工提供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的同时培养了大批毕业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5总结

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方式为企业培训员工只是校企合作的其中一项内容,是多种员工培训提高方式的一种,但通过若干年来的校企双方的磨合,我们发现这种方式非常适合通信运营企业目前的状况。经过系统的培训,我们的员工都达到了预期培训效果,为企业的发展真正提供了人才保障。相信未来我们可以更好地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平台的方式为企业员工提供更加系统、更加有针对性地继续教育和素质提高培训。

参考文献:

[1]孟源北著.高职院校发展与校企合作的互动关系[J].高教探索,2013(3).

通信专业培训篇5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实验室建设

教育部于2017年10月26日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通过开展分级分类的师范专业认证,全面保障和提升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基本理念,其中产出导向,将师范生的学习成效作为主要导向,对标对表师范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能力,科学评价各学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二级认证支持条件中明确要求学校“建有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在《小学专业认证标准》二级认证支持条件中明确要求学校“建有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在《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二级认证支持条件中明确要求学校“建有中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滇西北唯一的公立高等院校,拥有114年办学历史,被誉为“滇西北教师的摇篮”。学校高度重视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完善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教育教学技能实践课程体系,加强师范类专业实验实训场所建设,不断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学校投入970×104元建成了教师教育发展实训中心(下称实训中心),共25间功能完备教学实验室,以满足师范类专业学生“三字一话”、微格教学、实验教学、远程见习等实践教学需要。

1建设实训中心背景

党的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学校作为一所师范院校,为社会培养合格师资队伍是学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学校以师范专业认证为指导,通过到中小学教育一线实地调研,为修订完善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有力依据。在调研中,中小学反馈接收的师范类专业实习生和新进的年轻教师普遍存在教学技能不扎实,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脱节,信息化教学水平不高等问题。根据调研结果,学校一方面在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强化师范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另一方面加大培养师范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实验室建设。

2实训中心基本情况及运行成效

2.1实训中心基本情况。实训中心以培养师范类专业学生基础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为目标,为培养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提供现代化平台。见图1。(1)“三笔字”训练实训室。“三笔字”实训室包括板书设计实训室和墨香书画坊。板书设计实训室经过特殊设计可容纳40余名学生同时进行粉笔字练习。墨香书画坊融合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能对教师书写过程面向学生终端实时同步展示,便于学生掌握书写技巧,学生终端内置丰富的毛笔字帖学习资源,学生可通过终端自由临摹练习。(2)教师口语技能实训室。《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明确要求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者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教师口语技能实训室建设标准完全对接普通话水平测试要求,为师范类专业学生训练普通话提供了专业平台。平台内置普通话水平测试仿真环境,能为每一位参加模拟测试的学生建立成绩档案,科学分析测试学生在发音朗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改进意见。(3)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技能实训室。《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二级认证要求学生具备“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能力。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技能实训室包括教育信息设备实训室、微课录播室、微课制作室,主要培养师范类专业学生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教育信息设备实训室配备了当前中小学广泛使用的教学一体机、电子白板等信息化教学设备,师范类专业学生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践环节均安排在教育信息设备实训室进行,一方面增加师范类专业学生对主流教学信息设备的直观了解,另一方面为学生熟练掌握运用信息设备使用技能提供便利。微课录播室配备了专业教学录播设备,师生可在微课录播室录制教学视频。师生可通过回放录播视频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方法,磨炼教学能力。微课制作室为师生提供专业视频编辑软件和微课制作软件编辑录制视频。(4)各类教学互动研讨室。《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二级认证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各类教学互动研讨室为师范类学生开展教学技能比赛、教学研讨提供了平台。研讨室在布局上以小组为单位,方便学生开展小组式教学研讨,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分组式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在教学研讨中学习掌握沟通合作技能,增强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体验。(5)特色功能。实训中心的录播视频管理系统为每一位师生分配了账号和存储空间。老师和学生可以将在实训室录制的教学视频上传至自己的视频空间,方便师生随时下载回看录播视频。录播系统支持实训室教学视频直播功能,可在学校范围内开展教学直播,如线上教师示范课、线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等。2.2实训中心运行成效。自实训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以来,极大地满足了师范类专业实践教学对实验室的需求,积极承担学校各级师范类专业学生教学技能比赛,为师范类专业学生参加更高级别的教学技能提供了训练平台,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稳步增强。2016年,在“高教社杯”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第三届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3个三等奖;2017年,在“高校社杯”云南省高校教师教育联盟第四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决赛中获2个二等奖、4个三等;在2017年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学前教育赛项中获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2018年,在“高校社杯”云南省高校教师教育联盟第六届师范专业(学前教育)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获2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在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育职业能力竞赛云南赛区决赛中获3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在首届云南省高师学生英语教学设计大赛中获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019年,在“高教社杯”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师教育联盟第七届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获1个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在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学前教育赛项中获1个一等奖;在全国高师学生英语教育职业能力竞赛中获2个一等奖;在第二届云南省高师学生英语教学设计大赛中获1个特等奖、1个二等奖。2016年-2019年师范类专业学生教学技能获奖情况从图2中可以看出,自2016年开始,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师范类专业学生在教学技能竞赛方面的获奖数量逐年提高,2019年因参赛项目调整,获奖数量略有减少。该校在2016版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强调了培养师范类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技能的重要性。2017年实训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师范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和学生开展实践技能训练提供了全面保障。基于上述两个原因,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教育技能得到全面提高,获奖数量增加。

3实训中心运行管理

3.1在管理模式方面,实行学校-教务处-实习实训中心三级管理。实训中心由教务处实习实训中心直接管理,面向全校开放,教务处统一管理的优点是:一是教务处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职能部门,在下达全校实践教学任务时能确保实训中心首先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始终为一线实践教学服务;二是实训中心作为学校公共教学资源,在无课时间段面向全校师生开放时,教务处统一管理便于统筹调配协调实训室资源,最大程度发挥实训中心作用;三是教务处统一管理能及时掌握实训中心使用情况,为下一步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提出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的意见和建议。3.2在管理方式方面,实训中心引入了信息化管理技术。实训中心建有一套集成管理信息系统,教务管理系统中排课信息和学生班级名单可直接同步至实训中心管理系统。师生通过网络预约实训室时,能够查询实训室使用、借用情况,避免出现实训室使用冲突问题。3.3在管理人员培训方面,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实训中心管理人员由教务处老师和学生组成。学生主要为实训室对应的师范类专业学生。教务处老师定期对实训室的学生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安全培训,每学期期末和期初对实训中心开展设备巡检,不断提升实训室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保障实训室正常运行。3.4面向师生开展使用培训。实训中心积极配合学院开展师范类专业学生入学教育、认知实习、课程实践等教学活动,面向学生介绍实训中心基本情况、实训室基本功能、实训室设备操作方法以及线上预约借用实训室的方法,全面展示实训中心为学生提供的良好实训环境,帮助学生增加专业认识和专业认同感,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到实训中心开展专业技能训练。

4结语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是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师范类专业的办学质量将对今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产生深远影响,进而影响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幼儿园师资队伍提供了有力保障。教育教学能力是每一位合格的师范类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高校应以有效培养师范类专业学生教育教学技能为导向,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手段,构建全方位、综合性教育教学技能实训平台,将师范类专业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培养贯彻整个教学过程,有针对性地强化师范类专业学生教育教学技能培养,推动师范类专业学生教学教育能力稳步提高。作者简介:刘中旭(1983-),男,籍贯:重庆合川,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实习实训教学管理及计算机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2017-10-26.

[2]周晓静,何菁菁.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从理念到实践[J].江苏高教,2020(02):72-77.

[3]陈光富,刘中旭,郑小英.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发展实训中心建设实践[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06):42-44.

通信专业培训篇6

关键词:高职高专;通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作为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构建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特征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三网合一的脚步加快,技术方面正在向软交换、下一代互联网nGi、3G和后3G、智能光网络和宽带接入共同构成的下一代网络nGn技术发展,通信企业的经营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高职通信人才的培养目标

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充分了解和研究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网通、铁通、卫通)及一些依托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增值电信服务商与支撑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了通信类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通信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后劲”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通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既掌握通信技术知识,又懂市场营销,能进行通信设备维护管理、设备营销管理、通信工程施工的复合型营销人才。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后,我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三加强一紧跟”(即加强英语教学,加强计算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紧跟通信技术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按照为邮电通信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构建了“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依据高职教育教学的规律,科学地安排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使学生从入学就接触专业,专业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断线,形成“实践——理论——实践”螺旋式推进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

“一”是确立一条教学主线。即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

“二”是构建两个教学体系。即“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专业人才培养的框架。通过课程的模块化与综合化、课程的整合与重组,优化课程内容,弱化课程的学科性,强化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突出高职特色。从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出发,以应用为主旨,以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三”是实施三个结合。即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产与学相结合。实施“三个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认识事物、掌握规律的基本方法,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产与学相结合就是学校与企业结成伙伴关系,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权利与义务对等、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制定、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两种学习环境(学校与企业)、两类教师(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两种课堂(教室、实验室与生产现场),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中,可及时获得最新的实用技术信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就是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进行相关的课内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制定具有较强岗位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深入通信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通信类专业学生就业针对的岗位群是通信设备的安装、调配、测试、维护以及线路和杆塔工程的施工、安装、建设等一线岗位。通过对职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与知识结构要求的分析,确定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将职业能力分解为综合能力、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将知识分解为思想政治基础知识、计算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强调计算机、英语、专业技术等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围绕岗位关键能力组织教学,构建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计划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根据教学计划确定相应的课程,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综合素质分析与培养见图1,专业素质分析与培养见图2。

图1综合素质分析与培养

图2专业素质分析与培养

“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课程体系的建立基本做法是:在前两个学期,通信类专业所有学生学同样的课程(基础平台),完成基础共同课和专业共同课的学习,从第三学期开始,分专业完成专业方向(专业模块)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课程体系。

1.搭好“基础平台”,培养综合素质。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礼仪》等必修课程和《书法艺术》、《文学欣赏》等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举办《健美操》、《诗歌欣赏》等讲座以及开展书画比赛、朗诵比赛等课外活动搭建“基础平台”。在“基础平台”类课程的教学中,创新方法,注重素质培养。在学生人文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提出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德育环境的有机结合,整合德育资源,建立一体化德育网络的理念与具体构想,并在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实践环节,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分析与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2.重视“专业模块”,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一方面加大“专业模块”课程建设力度。一是根据通信技术发展方向和电信企业转型需要,开发新课程,如根据aDSL的安装与维护的需要,开发新课程《aDSL技术》。二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如分别在《现代通信网》课程中增加软交换的新内容,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增加ipV6的有关内容,在《现代交换技术》课程中增加固网智能化改造的有关内容,使专业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更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三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建设,注重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如已将《光纤通信原理》、《通信电缆线路》和《通信英语》等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将《数字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技术》等课程建成院级精品课程。此外不断开发企业急需的培训课程,在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的同时,组织毕业班学生进行培训,学习《号码百事通》、《商务领航》等课程。另一方面在“专业模块”课程的教学中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注重能力锻炼。如在《现代通信网》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完成《×××通信网络系统设计方案》,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着重强调知识性、模拟性和参与性。将学生分成几个项目小组,每组设项目经理1名,技术总监1名,工程师若干名。项目经理以自荐形式产生,任职条件是能组建一支10人左右的团队;技术总监由项目经理任命,负责方案的架构设计、进度监测等;组员由技术总监根据能力和特长分工,分别承担子系统的设计、资料收集、方案文本打印等工作。同时成立一个10人评审小组模拟实际评标,负责答辩工作并评出各组的成绩和名次。实践活动模拟了实际的工作环节,达到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的实训目的,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竞争力。

“仿真﹢全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三个训练(课程单项训练、专业综合训练、职业素质训练)、五个环节(课程实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构成的。

1.实习实训的内容逐年递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实训安排上“年年有实习,期期有实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有机结合。第一学期安排入学教育、军训与认识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职业意识。以后每学期集中安排为期2~3周的实习实训,让学生完成相关的实训操作,了解和掌握今后就业的岗位群的技能要求,树立知识与技能的感性认识。暑假安排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第六学期安排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

2.实训方案的设计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课程平台及实训阶段,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训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一是实施单项实训,如在物理课单项实训中开设设计性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按照课题的要求,根据相关原理设计实验方案、选用仪器,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全过程。在《电工与电子》课程实训周,按照规定题目要求学生完成电路板的设计、制作、测试等工作,最后进行课题鉴定。二是开展校内综合实训。按照教学计划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要求,在校内实训基地熟悉通信企业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完成通信网中交换、接入、传输等各个岗位的操作训练。三是完成阶段性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通信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不同岗位的基本要求,加深对未来就业岗位群的认识。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到通信企业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带着课题到企业实践锻炼,在企业实训教师或学院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能力。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一二三”通信类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已显现成效。一是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二是毕业生成为深受通信行业与企业欢迎的“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后劲”的高技能人才。我院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统计表明,80%以上的毕业生都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与增值电信运营企业实现了就业。我院2005届毕业生被选聘到四川通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作,在参加华为设备认证工程师考核时,成绩列前8名的均为通信类专业的学生。

参考文献

通信专业培训篇7

【关键词】:电力通信;培训体系;构建;实施

1、实施背景

(一)适应当前国家形势,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就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g与各行业跨界融合,随着通信技术的日趋成熟,集视频、音频、数据共享、模拟仿真等为一体的通信信息平台越来越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那个部分,因此,全面加强电力通信培训体系,建设具有特色的电力通信培训,加强公司人员通信方面知识培训,一方面是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也是时展市场竞争力对从业人员素质提出的的客观要求。

(二)适应当前国网形势,提升特高压智能电网整体水平的需要

各地市公司变电站运行维护人员主要负责站内技术公关,故障处理,信息运维;经研所和电科院主要负责智能变电站的设备研制、装置试验、数据调试;各地市公司调度、信通相关人员则主要负责信息传输的正确及时、通信链路的畅通、事故处理的及时。面对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参与的建设、调试、运维团队,如何有效发挥各方优势,使其相互取长补短,营造“比、学、敢、帮、超”的内部氛围,全面提升人员电力通信基础素质,激励参与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建设的各单位在科研管理、设计管理、设备管理、信息运维、事故处理等方面不断突破创新,搭建内部管理经验交流和创新平台,促进各单位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和持续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实现特高压和智能电网的整体运行水平,实现公司经营业绩的有效提升。

2、主要做法

2.1科学搭建运转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为电力通信培训体系的建设提供保障明确中心培训管理组织体系:落实新员工全员覆盖集中培训要求,发挥合作基地专业优势,《国网技术学院分院管理办法》经国网人资部审定下发,明确了合作基地所属省公司、合作基地的权责。

明确中心功能定位:作为国网技术学院合作基地,中心主要负责优势电工类专业新员工培训。中心在国网技术学院的统筹指导下,开展培训项目开发、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培训理论研究等工作。每年定期组织对培训业绩、培训质量、师资队伍、教学管理、设备设施等指标情况进行量化考核。

2.2建设综合性通信实训基地,支持全类型设备安装、操作、维护、配置培训

综合性通信实训基地建设于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共分为三层,分别位于笃行楼地下室、一层和二层。

其中,培训基地地下室设有通信电源及蓄电池运行维护实训室,安装通信直流开关电源6套,蓄电池8套,电压表、电流表、万用表、电源分配屏等设备。通信电源及蓄电池运行维护实训室主要用于开展电源及后备电源的安装和检修培训。

2.3建设全数字通信仿真培训基地,支持机房巡视、网管操作、故障分析、处理培训

由综合型全场景电力通信仿真系统通过网络互连形成。综合型全场景电力通信仿真系统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基于国网山西省电力通信网络特点定制开发的仿真系统,是一套以通信专业学员培训为目的,集通信设备模型库、电力通信机房1:1三维仿真、网管系统仿真、通信故障仿真于一体的综合型电力通信仿真系统。

2.4构建电力通信网络培训平台和网络考试平台,实现“互联网+学习”

电力通信网络培训平台及网络考试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多媒体技术,实现电力通信专业知识远程教育、在线学习考试等功能,通过文本、题库、图像、视频、在线交流等多媒体技术,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培训方式,将培训内容高效、生动地展现,可以使学习者获得较好的学习体验,并通过远程在线考试实现规模化人员培训结果的评定,极大提高了培训的效率和水平,使培训过程更具系统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2.5师资管理体系构建

提升培训业务能力:针对专职培训师现场工作经验不足、兼职培训师授课传承能力不足等问题,以素质模型为依据,采取挂职锻炼、岗前培训、教练辅导、参与课题研究等多元化的方式弥补。

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中心认真总结以往培训师资管理经验,建立健全了培训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实施全员全过程考核。针对专职培训师,中心完善了内部晋升机制,根据培训任务及培训成果定期组织评选;针对兼职培训师,中心不断加强师资库建设,对兼职培训师教学、课件开发、课题研究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并对考评结果优秀者给予奖励。

2.6课程管理体系构建

第一步,确立培训课程体系框架;第二步,分析岗位胜任能力要求;第三步,能力与课程的转换;第四步,根据培训课程的组成要素,按照能力项目中行为要点的要求,依据所涉及内容的属性和逻辑顺序开发培训课程,编写教材、课件和题库等;第五步,通过对已开发的各类课程进行结构化整合,形成新员工培训课程体系。

3、实施效果

(一)依托实训基地,全面提升培训效果

虚实融合全场景电力通信多功能实训基地,提供了和学员工作场景一致的真实通信网络环境和仿真通信网络环境,为电力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全方位的能力提升,特别是与岗位工作相关的实操技能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经过运行使用,相关培训效果得到了明显改进。

(二)强化故障演练,提高异常分析处理能力

通过虚实融合全场景电力通信多功能实训基地提供的故障仿真功能,讲师能够结合三维场景和网管告警等现象,为学员讲解、演示故障分析思路和处理要领,在学员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员可以借助故障仿真功能,独立、反复演练故障分析和处理技能,直至完全掌握并固化为内在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通信专业培训篇8

【关键词】4G移动通信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国务院总理在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这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随着移动通信的迅猛发展,我国4G网络开始了大规模建设,通信行业伴随着4G的高速发展,开始与传统互联网、广播电视网进行融合。这样就迫切的需要大量的使用人才,同时对通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通信行业培养需要创新型、复合型和专业型的人才。首先,创新是技术发展的动力,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必将依赖于技术创新;其次,4G不仅仅局限于话音业务,它将会向增值业务扩展和延伸,而且会与其他技术领域相融合,因此需要各类专门人才。为培养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都需要进行改进。

一、高职院校移动通信专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1课程体系

目前,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主要有《通信技术》、《基站的勘察设计》、《移动网络运行与维护》、《无线网络优化》等,课程设置偏传统的移动通信网络,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加强专业在网络方面的课程。另外该专业的理论和实训课程,对于一些专业基础课程可采用的是先上理论再进行实训的方式,但对于像《移动网络运行与维护》等这类操作性强的课程,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教学更为适用。在机房里讲授知识,让学生面对实物会更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教学内容与方法

大部分的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就来到学校任教,没有企业工作经验,虽然有些老师通过自学和假期实践取得了一些时间实践经验,但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上仍存在较大的不足。另外大部分的课程仍然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了多媒体投影设备教学只不过增加一些图片,效果不尽人意,对于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推广使用,力度不够或根本没做。特别是网络教学手段的推广和使用。另外,由于移动通信专业发展迅速,更新换代很快,容易导致课程的教学跟不上行业的变化,同时课程教材的更新换代也跟不上行业主流的变化。

1.3实训条件

实训设备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开发,实训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些实训设备已经过时或陈旧,没有及时更新、添置或维修;实训场地太小,不适合开展”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训平台空负荷运行,与真实工作环境存在差异,不利于开展教学和科研。

1.4校企合作的现状

目前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方式比较传统,采用的是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室,建立企业专班,订单式培养模式,专班的毕业生由企业推荐就业。但随着这几年该模式的运行,也显露出了某些问题,比如实训设备落后、专业老师讲授内容跟不上行业的变化,这样就导致了用人企业对学生专业核心能力不满意,毕业生的工作能力与用人企业的期望相差太多。

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因此为培养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对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移动通信专业改革的思路

2.1课程设置的改革

2.1.1加强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地位

随着4G网络大规模的组建,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移动通信专业的学生要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如根据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需求,加开相关的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如:数据库、Java程序设计、移动互联开发、android系统应用开发等相关课程。

2.1.2课程体系模块更能贴近企业

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相结合,确定人才培养所针对的职业岗位,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和能力需求提炼所需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能力、岗位基础能力、岗位专项能力、岗位综合能力和拓展能力”,围绕培养的5大能力制定相应的课程体系模块。

2.2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1、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职业能力,可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各类培训,如说课、技能比赛、教学研讨、示范课、教学观摩、信息化培训等,提升专任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方式的能力,培养专任教师课程标准、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的能力。对新进专任教师实行导师制,安排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对口帮助新教师,从而提高专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专业实践技能。安排青年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同时利用寒暑假定期组织专任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参与社会实践或调研活动。拓展培训途径。在校内要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如岗前培训、专项培训,利用校内实验实训室培训教师的实践能力。

3、通过技能大赛提升教师技能。职业技能大赛设置的项目都是区域、国家经济建设中人才需求迫切的专业岗位,青年专业教师在参加技能大赛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和同行的学习、交流与合作,专业能力、教学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成为新职业技能的实践者,铸就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的力量。

2.3校企深度融合

2.3.1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双师型”教师可以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担任,但更多的是本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后来担任的。但目前专业教师培训只是在合作初期前往企业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这种培训方式单一,力度不够。企业应与学校加深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如定期开展专业教师的培训,培训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也可以使专业教师前往第一线观摩学习,这样使教师的授课内容跟得上行业的最新发展,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

2.3.2校企共建实训室模式的改进

目前很多校企合作方式都是共建实训室,开设“订单班”。由学校购买企业的设备,企业为学校教师提供培训,或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一些课程的教授。但由于通信行业发展迅速,设备更新很快,若重新购买设备资金投入太大,所以应改变这种合作模式。可以由学院提供基础设施,企业提供实训设备并保证设备的维护和更新升级,实训设备的所有权归公司,学院每年向公司缴纳设备租用费,支付参与实训教学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劳务费。

三、结语

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了不落伍于信息时代,我们必须抓住教学改革这个中心环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专业品牌优势,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使培养的通信专业人才跟得上信息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玲马秋明丁宏通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2期

[2]哈喃等通信专业校企联合实习发展改革的探索教育界2013年24期

[3]伍学珍黄跃华等高职通信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广西教育2011.12期

通信专业培训篇9

关键词:高职;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化;模式

作者简介:罗尧(1981-),女,江西樟树人,北京联合大学高职所研究实习员,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就业的有效途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教育面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肩负着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等从事实际工作技术人员的历史使命,但高职师资队伍存在的种种问题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建立起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成为整个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文章针对现阶段我国高职教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剖析高职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构建专业化取向的高职教师培训若干新模式。

一、现阶段我国高职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

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多方面的综合性原因,我国高职教师总体情况还不容乐观,目前,我国高职师资队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高职教师数量不多,结构不合理,教师素质不高

近年来,高职作为新生事物迅速发展,而高职教师却严重缺乏,限制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根据教育部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1147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2%,在校生794万人,而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专任教师26.8万人,师生之间比例的严重失调,成为制约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瓶颈。

高职师资队伍在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从学历结构看,高职教师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学历达标率低,本科学历的教师占了很大比例,缺乏硕士、博士学位的高学历教师。从职称结构看,初、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分布极不合理,绝大多数是由原来中专学校的高级讲师平转为副教授的,正高级职称的比例非常小。从年龄结构看,高职教师队伍出现了断层,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趋向老龄化,而青年教师均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为主,缺乏必需的职业教育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从学科结构看,理论型教师居多,而双师型教师很少,导致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不足,缺乏适应能力。

合格的高职教师应具备“双师型”的素质,即能够授好课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在现实中,高职教师理论素质不高,实践操作能力差却普遍存在。据北京市调查资料显示,在最能体现高职教师特点的“双师型”教师中,曾下厂实践过的“双师型”教师只占23.9%。{1}同时,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体系匮乏,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教育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课程开发能力弱,很难根据企业需要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教学中,使目前我国高职教师整体素质相对滞后。

(二)培训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体系;尚未推行严格的高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目前,我国高职教师主要来自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高校教师和少数企业技术人员,来源渠道比较复杂,综合素质不高。高职院校的教师基本都在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缺乏企业工作经验;从企业引进的教师在专业培训方面也未跟上,甚至有些教师未参加过专门的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就直接从事高职教师工作,导致部分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技能和实践操作技能,也限制了教师自身的成长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此外,我国还尚未推行严格的高职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在教师聘任时把关不严,不具备条件的人也加入了高职教师队伍的行列,难以保证教师的素质和质量,影响了高职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

二、合格高职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教师专业化日渐提上日程的今天,高职教师不仅要注重数量的提高更要重视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的素质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也是衡量教师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教师必须具备合理的素质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最佳功能。由于职业教育及其师资的特殊性,不同于普通本科对教师的要求,高职教师应该具备特定的素质。

(一)科学合理的基础和专业知识结构

1.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是对高职教师的基本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十分重要,有宽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才能学好专业知识,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适应专业变化的需求。

2.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是高职教师应具备的必要素质。作为高职教师,对于自己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等应有详细、深入的研究,要掌握特定知识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在“量”上的不断扩展和“质”上的不断丰富,对本学科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和演绎归纳的脉络有明晰的认识。教师只有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为专业知识的讲授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时才能做到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才能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二)实践操作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

1.实践操作能力是高职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这是由职业教育目标和高职院校的职业特性决定的。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实训指导教师相对独立,理论课的教师,偏重于理论研究,实践能力弱;而实训教师则偏重于实践操作技能,忽视对理论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课教师还是实验、实训指导教师应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

2.课程开发和教学设计能力是高职教师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职业教育课程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其中心目标是发展职业能力。如今,很多课程都需要根据职业分析和岗位分析来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内容,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因此,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显得尤其重要。高职教师还应该具备教学设计能力,制定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计划、设计科目课程以及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推进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三、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模式的创新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强调,教师问题,特别是教师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最为关键的挑战。这一挑战所要求的不是按老办法去思考,而是以全面振兴教师专业为框架,从根本上去重新思考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2}目前,我国高职教师培训模式的滞后性已经严重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如何突破传统的模式,构建并形成适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的本土化高职教师培训模式,已成为一项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建立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模式的取向

我国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的模式应结合高等职业教育革新的要求,明确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的发展取向。只有确定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更好地构建出真正属于高职教育的、本土化的教师教育与培训模式。

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和教师培训的专业化。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为教师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教师培训专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教师培训专业化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提供了有利保障。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呼唤专业化的职教教师培训,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教教师队伍,应该从职教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入手,而高职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取向是实现高职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重要导向。

(二)构建高职教师培训的若干模式

以高职教师教育专业化为导向,提高高职教师的素质和高职的教学质量,突破传统的高职教师培训模式,文章构建了专业化取向的高职教师培训的三种新模式。

1.以学习型组织为主的新型校本高职教师培训模式

“校本”首先表现为一种理念,{3}体现了对学校内在价值的尊重,对学校主体性的重视。构建新型校本培训模式,通过互动式学习、个人反思总结、专家引领升华的过程,激发教师提升自我认识价值,主动改变行为方式,实现自我超越。在高职教师培训中,建立学习型组织,实质是创设一种新型的互动的工作模式,目的在于使参加培训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剖析、反思、研究,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同时,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使发展成为教师自主的、系统的学习行为,在组织中通过系统思考、团队学习,不断提升创新和自我超越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氛围。在学习型组织中,通过展示精品课程、校本专题论坛等形式营造轻松的环境,让教师畅所欲言,对课程教学、教师发展等问题进行讨论、沟通,提高教师能力,使教师发展、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建立学习型组织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反思工作、研究问题、更新观念、改变方法、设计未来的平台。同时聘请职教领域的专家对培训教师进行指导。在教师共同学习、交流、总结反思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反思和专家引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构建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的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就是以学习为平台,反思自己的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开展以学习型组织为主的校本培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反思和创新模式。

2.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教师培训模式

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在传统的培训模式下,知识结构单一化,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能否培养出符合高职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职师资队伍,取决于相应的教师教育与培训模式。采用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展高职教师培训,派遣教师到企业学习或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兼职,这无疑是双方取得双赢的结合点。在培训中教师根据自身的切身体验以及对企业的了解,从而对自己的职业有全新的认识,理论付诸实践;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传授知识并培养学生的技能,使其培养出的学生符合企业的需求,为企业输送更多的紧缺人才;在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同时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校企合作的培训模式要求学校应该根据改善师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教师参与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了解企业的需求,增强实践能力。同时,培训的教师还可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为企业创造潜在的价值。校企合作的高职教师教育与培训模式为师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工作情境,有利于拓展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3.高职教师培训与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模式

高职教师培训与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模式是指将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如互动式视频、wii技术运用于教师培训,让教师学习信息通信技术,并尝试将信息通信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在高职教师培训中有针对性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能使教师运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教师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具备专业发展的能力和素质。运用信息通信技术进行合作,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开发高职教师培训的核心课程,实现资源共享。这种模式使教师能够深切体会信息通信技术对教育教学方式带来的改变,也能使教师足不出户接受教育与培训,减少了培训的成本,并且能吸引更多的人参与高职教师培训,增加了高职师资的来源渠道。在高职教师培训过程中,通过对信息通信技术的创新,提高高职教师培训的质量,实现终身学习的目的。通过网络搭建平台为受训教师提供交流的机会,探讨关系课堂教学、教师发展等热点和难点问题,提高教师能力。

构建高职教师的培训模式是一个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构建和完善的过程,是高职教师理论运用于实践的纽带和桥梁,是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以创新的理念和实践构建本土化的高职教师的培训模式是我国高职教师培训创新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不断研究高职教师培训中的新问题,从科学整合的视野进一步推动高职教师培训模式的发展。

注释:

{1}张长谦.职教师资队伍应具备怎样的要求和特色[J].职教论坛,2003.

通信专业培训篇10

【关键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城轨控制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重构;实践

城市轨道交通是目前城市交通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迎来黄金发展期。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控制系统采用了世界先进的CBtC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技术手段涵盖了先进的计算机控制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因此如何培养出生产一线所需的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能解决操作难题、具备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在关键岗位发挥作用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摆在高职城轨信号控制专业面前的一个课题。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地铁时代的到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城轨交通信号控制专业作为陕西省高职教育的示范性专业已经进行了基于“以岗导学、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从职业能力培养切入,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整合课程知识、技能、素质;以岗位任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职业成长规律,安排教学课程顺序;依据职业标准,将“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的技能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体,实现“学中做,做中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013年我院“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实训基地”获批建设成省级高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

二、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施平台

1、重构实践教学体系

本专业毕业生到企业现场从事的是信号系统的维护与检修工作,因此按照职业成长历程:对信号基础设备进行维护能够解决疑难问题的技术能手能够进行现场管理、工艺管理的行家里手,进行专业实践体系的整体设计,形成信号岗位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顶岗实习4个层次模块,其中基本技能、专项技能是综合技能培养的基础。

其中关键岗位的核心技能如正线信号系统维护和列车运行自动监控系统维护技能以及顶岗实习已经完全放到企业现场进行培养,让学生学到最实用的知识技能,与今后岗位实现良好对接。

2、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平台

(1)校内实训基地:利用省级示范实训基地的建设契机,搭建校内实训基地,主要进行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实训,让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训环节相结合,强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

(2)校外实训基地:依托合作企业尤其是西安地铁搭建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完成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生产性实践环节。让学生在现场企业环境中进一步认知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熟悉企业管理流程,提高专业技能,培养“一切行动听指挥”、“安全防护”职业素质。了解现场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有针对地加强自身的不足,建立知识更新自主学习能力意识。校外实训基地能充分使用企业资源,实习环节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实习期间培训、实践指导等,校内专业教师负责学生的课后指导和答疑等。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两个教育主体,两种教育环境,两种教学资源的作用,与企业共同创造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环境,共同实施“以岗导学,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实训基地建设原则

实训基地作为实践教学的基本硬件,是实施职业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训练的前提和基础。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实训基地以学生专业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着重构建“教、学、做”一体化实训环境。建设过程遵循以下原则:

1、真实性原则

根据轨道交通行业运营维护第一线的岗位设置,建设真实的职业环境――工班,能够充分体现职业场景,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轨道交通信号控制专业岗位对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2、设备先进原则

目前国内城轨信号控制系统多引进国外技术,制式多,并且同一制式下有不同的供应商提供技术和设备,考虑到主要服务对象是西安本地城轨交通,因此实训基地的设备选型以西安地铁CBtC系统为主流设备,保证学生学习的技能是企业当前所需,毕业就可以减少岗位适应时间,更好地实现学业和就业的接轨。

3、虚实结合原则

由于城轨信号控制专业所需的实训设备结构复杂,涉及国外先进技术、价格昂贵等特点,实训基地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方式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训基地使专业建设始终保持一定的前瞻性,保证了教师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始终与企业现场同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4、通用性强原则

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的节约资金。实训内容要以主干专业的学生技能训练为基础,将专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要尽可能使所建设的轨道交通控制实训基地适用性强,并能够覆盖相关专业群,为相关专业提供实训场所和项目。

5、辐射性原则

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开放性,不仅可为校内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实训场所,同时考虑为企业提供一个业务培训、知识更新、技能鉴定的实践和考核平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辐射功能。

四、结语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是实施高职教育质量工程、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城轨控制专业在进行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时,应坚持真实性、先进性、虚实结合性、通用性和辐射性原则,合理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校企深度合作,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真正提高高职教育质量,使我们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

【参考文献】

[1]尚广庆等.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构建省级高职实训基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