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防灾减灾措施十篇防灾减灾措施十篇

防灾减灾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4:44

防灾减灾措施篇1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综合气象监测网络。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国土、环保、旅游、电力、交通运输等部门要加强合作。构建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气象灾害立体监测体系,着力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体系。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大力推广运用先进的预报预警技术,重点加强暴雨、大雾、雷电、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的短时临近预报,全面提高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和趋势预测,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二、全面落实各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措施

(三)切实抓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认真做好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气象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深入查找在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隐患和薄弱环节,并及时整改到位。

(四)依法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发展改革、水利、农业、林业、国土、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

(五)抓紧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县市区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实际抓紧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六)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江河堤防、水库、城市排水设施、紧急避难场所等防灾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工程设施的防灾抗灾作用。气象部门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的竣工验收,并加强检测、监督和管理。暴雨、山洪、滑坡等灾害易发地区,要科学制订防洪、防渍涝、防滑坡等工程建设标准,提高综合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七)加强气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农业、林业、生态旅游、地质灾害、电力、交通、城镇环境、重点工程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等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

三、努力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八)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县市区要按照《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要求。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不断完善相关应急预案。经常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演练,切实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

(九)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完善多部门相互配合、资源互补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与传播体系。及时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和电信部门要及时播发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并根据需要及时增播、插播重要灾害性天气警报。人员密集场所、关键街区、主要建筑物、公交设施上布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建立村级气象灾害预警传播网,组建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

(十)加强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工作。

(十一)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灾害性天气警报后。根据需要及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主动予以应对。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科学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并及时上报灾情。认真落实减灾救灾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十二)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重点抓好烟叶、高山蔬菜、柑橘等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增雨防雹作业点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建设。

四、切实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保障体系建设

(十三)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各地各部门要建立完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制。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灾害易发地区要延伸到村、社区、学校和企业。进一步完善气象、公安、民政、国土、建设、铁道、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卫生、环保、民航、安全监管、林业、旅游等部门灾害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真正形成防灾减灾的工作合力。

防灾减灾措施篇2

1桓仁县农业灾害特点

农业灾害分为农业自然灾害和农业人为灾害。农业自然灾害是指因气象、病虫等原因而造成的农业灾害;农业人为灾害是指因人们的生产活动不当所造成的农业灾害。有效实行农业防灾减灾需要从农业自然灾害和农业人为灾害去综合分析,科学实施。

就农业自然灾害来说,因桓仁县2011年冬季降雪较少,根据气象预测2012年春季降水量少于往年。2012年在春耕播种时土壤缺水、水稻插秧时供水不足的问题已日趋明显[1-2],同时因2011年冬至2012年春缺雪少雨,农作物虫害的发生程度相对偏重,因此2012年出现农业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较大。

就农业人为灾害来说,受人们种植方式的影响,因施肥、打药、耕作不合理而导致的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因农业基础设施管理不善而导致的水资源利用率降低;因农艺措施普及与应用的面积不够而导致的科学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的存在是导致农业人为灾害的重要原因。总体来说“天灾和人祸”是农业灾害的综合表现。

2保障措施

2.1科学备耕保春耕

强化备耕管理,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可靠、充足的农资储备是实现农业防灾减灾的基础。在种子备耕上要着重储备耐旱品种,农户在选择玉米品种时要适当地选择同一生长期的耐旱品种,以有效地应对2012年可能发生的旱灾。在肥料储备上要储备符合桓仁县耕地养分特点的配方肥,根据桓仁县土壤检测分析,种植玉米应选择氮、磷、钾配比为28∶10∶10的配方肥,种植水稻应选择氮、磷、钾配比为16∶8∶10的配方肥为宜。农药的储备应选择高效、低毒、安全、低残留的农药制剂。同时应做好水泵、地膜、遮阳网等农资的储备。在备耕工作中要严格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抢购套购等违法行为,净化农资市场,保证农资安全,为农业防灾减灾奠定基础。

2.2加强田间技术指导,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提倡适时抓早,要特别注重水稻育苗的适时抓早。水稻育苗的适时抓早是保证水稻早插秧的根本。实现水稻早插秧就可以充分缓解插秧用水,提升水资源的充分利用是水稻生产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一般来说,桓仁县的水稻育苗时间应掌握在4月15—20日。在水稻田间管理用水过程中,要采取浅、湿、干交替的灌溉方式,既有利于水稻生长,又能均衡农户用水,同时也能有效地预防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对水稻生产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机使用效率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要大力推行农业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水资源。在设施的维护与使用上要创新方式,实施有偿管理和有偿使用,提升农业基础设施在防汛抗旱的基础作用,保证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防灾减灾中发挥更好的效率。要大力推广机械播种、机械旋耕、机械插秧等技术,提高农机使用效率,抢抓土壤墒情,加快春耕进度,实现农业防灾减灾。

2.4积极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扩大栽培面积

针对八里甸子镇的马鹿泡村、柞木台村与木盂子的高俭地村等高寒冷凉地区,要积极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扩大栽培面积,提升玉米产量和质量,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5实行科学施肥

一是按照作物的需肥规律和需肥量实施配方施肥,把握好基肥、种肥(口肥)和追肥的施用时间和方法。基肥、口肥应选择有机肥和磷钾肥,在翻地和播种时施用;追肥应以氮肥为主,在作物生长的最佳施肥期施用。一般来说,玉米的最佳追肥期是大喇叭口期,水稻的最佳追肥期在水稻分蘖末期;二是肥料深施。通过肥料深施能有效地减少肥料损失,实现农民节本增效,同时也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肥料深施具体来说,要做到基肥深施、口肥底施、追肥覆盖;三是增施有机肥。增施有机肥能够有效地培肥地力,增强作物的抗逆性,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从而达到防灾减灾的作用。

2.6科学有效地实行安全控害

一是对桓仁县的鼠害、玉米螟、稻水象甲、稻瘟病等主要病虫害要实行全面的统防统治,提升防治效果,实现防灾减灾;二是针对不同作物建立标准化示范区,组建专业机防队伍,实施统一防治,从而引导农民实行标准化防治病虫害,提高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三是加强病虫害监测、预测预报工作,普及科学用药技术,推广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措施,从而有效减轻农业人为灾害的发生,实现农业防灾减灾的目标。

2.7大力推广普及农业科技

2012年,党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快推行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的若干意见》,农业科技人员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力推进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切实提高农业防灾减灾水平,实现农业稳产高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认真贯彻实施党在农村的强农惠农政策,有效组织实施好国家各项农技推广项目[3],深入基层、深入田间地头,以项目为载体,做好重大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水平,实现农业稳产高产,增强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二是不断完善“十、百、千、万”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实施,加强县、乡、村农技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有效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将农业科技直接送到田间地头,实现农业科技与农民群众的无缝对接,有效推进农业防灾减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3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的稳定发展,实现农业防灾减灾任务光荣而艰巨,增强农业防灾减灾,人民群众是主体、春耕备耕是基础、科技指导是关键。要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主要目标[4-5];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通过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好该项关涉国计民生的系统工程,推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4参考文献

[1]常原飞,武红敢,董振辉,等.部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J].林业科学,2011(6):93-100.

[2]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2006年黑龙江省农作物主要生物灾害发生长期趋势分析[J].山东农药信息,2006(7):25.

[3]迟安荣.瓦房店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2):65-66.

防灾减灾措施篇3

[关键字]青海省地质灾害监测防减灾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3)-3-215-1

青海省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省份之一,其地处中国西部,青藏高原东北部,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青海省连接山地多,平原少,五分之四的地区的海拔超过3000m,连接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祁连山地绵延在其北部。在青海省境内有中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以及辽阔的柴达木盆地,青海还是长江黄河发源地。由于地处内陆,青海省的气候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在-5.9℃到-8.7℃之间,一半的面积属于多年冻土区,常年日照时间长,降水分布地域相关性大,气温温差大。由于复杂的气候和地型,青海地质构造和岩土性质都相对复杂和缺乏稳定性,黄土和冻土等特殊的类土有所发育。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青海时有发生,沙漠风蚀沙漠,水土流失以及地面塌陷等问题也是困扰青海省环境地质问题。

1主要地质灾害现状

1.1冻土冻胀沉陷灾害

冻土是由温度变化、水分、土质和其他因素共同影响而形成的。因为冻土地区的温度会有正负的变化,水分在冻土里面会出现变迁,破坏岩石的结构,结合响应的地貌条件和地下水活动等因素,冻土会产生冻胀和融陷等变化,这被称为冻融作用。青海省内的青藏高原部分与祁连山地是多年的冻土区,由于日温差大,降水少,地下水流动缓慢,该地区最活跃的因素是冻融。

1.2泥石流和滑坡

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青海省内小范围大强度的降雨次数在增多,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大兴土木工程,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今年有频发和危害严重的趋势和特点。湟谷地区、环柴达木盆地山前带、南部的峡谷区和北部的山地区是出现这种地质灾害最主要的四个地区。

1.3盐湖盐溶塌陷

由于受到盆地周边上部潜水的溶蚀和下部承压水的溶解,石盐层会形成溶洞或者溶蚀沟。青海省有很多现代盐湖,在柴达木盆地等其他盆地附近会有发成盐湖盐溶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

1.4沙漠化

沙漠化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地质灾害因素。青海省目前沙化地区的面积占到全省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所以沙埋、沙蚀和扬沙等地质灾害对当地的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2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分析

2.1地震

近年来,中国西部地区多发生地震,青海省在2010年玉树地震中就引发了近三百处地质灾害,占灾害总数的约十分之九,并且有大量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着地震灾区广大群众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

2.2降水

青海省年平均降水少,但是经常会出现小范围高强度的集中降雨,尤其是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强降雨天气次数在增加。强降雨成为引发大规模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除了降雨自身可能会成为灾害,它也可以引起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

2.3人类活动

地质灾害发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类不合理不规范的活动。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资源消耗以及大工程建设是拉动经济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然而,滥采乱挖矿山、大肆修建房屋和道路铁路以及修建水库渠道等一些不合理的工程为地质灾害的发生种下了隐患。

3地质灾害的防减灾措施

3.1以人为本,群测群防,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

应该首先把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尽最大努力减小损失产损失。要动员和组织在受地质灾害威胁地区的群众团结在一起,主动积极的共同参与到地质灾害检查和防护工作中,做好宣传,建立有效的群测群防体系。要突出工作重点,把人口集中居住地区、重点的民生工程地区以及名胜古迹地区作为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地区。对于容易发生地质灾害但是又有人民群众居住的地区,尽量分散或迁移居民,实现避灾避让。按照以人文本的原则,群测群防,组成有效的群测群防机制,避让与治理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3.2加强管理、明确责任,将防灾制度落实

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尤其是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人必须要重视防治地质灾害工作的重要性,必须确立各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各级行政单位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监督和指导工作。还要确定“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将治理工作和经济责任安排到具体单位或个人,落实治理工作。要坚持政府把握总局,部门抓住重点,明确责任,加强管理,将防灾制度落实,形成有效的防灾工作体系机制。

3.3统筹规划,依靠科技,建设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要统筹考虑青海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根据各地地质灾害特点,综合规划防灾减灾措施。依靠科技,完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及时应急预案。虽然地质灾害看起来是偶然的,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可以依靠各级政府和群众的群防网络和对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加大监测工作力度,尽量早发现地质灾害的危害,减轻对人民人身财产的危害。统筹规划,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预测体系建设,及时预警信息,提高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

4结语

青海省的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山地峡谷多,土地沙化有增长趋势,平均降雨少,但小范围的强降雨多,温度变化大,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频繁,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威胁着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各级政府以及国土资源部门应树立正确的意识,积极主动的做好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御工作,并且要有预防管理措施,以便在发生地质灾害的时候能够迅速反应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促进甘肃省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涛,祁生伟,王静慧.青海省刚察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对策[J].高原地震,2011,23(4):65-67.

防灾减灾措施篇4

[关键词]茶树抗旱减灾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11-0137-01

今年以来,我省降水持续偏少、时空分布不均,干旱造成的影响逐步蔓延,给需水较多的茶树造成一定的危害,尤其对新植幼龄茶园形成了巨大威胁,应采取综合措施抗旱减灾,确保茶叶正常生产。

一、现状

由于受干旱影响,成龄茶树生长滞缓,部分老叶逐渐变成黄绿色或褐红色,加上部分茶园受小绿叶蝉等病虫危害,严重者干焦脱落。茶树的发芽期推迟,发芽率降低,芽叶瘦弱、嫩度差、苦味重,夏、秋茶的产量和品质都受到重大影响。幼龄茶树受旱害尤为严重,其原因是幼龄茶树的根系欠发达、分布较浅,抗干旱能力差,特别2010年秋季以来新植的茶园,在早春遭受低温雪凝冻害后,尚在恢复中,抗逆能力较差,在持续干旱天气影响下,容易造成幼龄茶树芽叶枯萎、脱落,甚至干枯死亡。

二、对策

1.补救措施

1.1茶园灌溉。当茶园土壤含水量降到田间持水量的60~70%时,茶树生长发育受阻,低于60%时,旱象明显。因此,有条件的地区应及时利用山塘、水窖蓄水进行灌溉。灌溉宜采用喷灌、沟灌、浇灌等方法进行,以喷灌效果较好。对新栽幼苗、苗圃地茶苗灌溉时,务必灌足浇透,若只是表面浇湿,不但收不到效果,反而会引起死苗。旱情严重时,应连续浇灌,不可中断。

1.2覆盖保湿。利用作物桔杆、山草、绿肥、薄膜等材料覆盖茶园行间土壤,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湿度。在茶树行间空隙地均匀铺草,以铺草后不见土为原则,铺草厚度为8~10厘米之间,每亩铺草1000~1500公斤。铺草后,最好用土再覆盖,预防火灾。有条件的茶园,可在培植茶树时试用土壤保湿剂(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保持土壤水分。幼龄茶树,宜覆盖地膜,一般为白色聚乙烯薄膜,厚度约0.015毫米,薄膜宽度根据茶行宽度选择相应规格。地膜覆盖前,浇足底水。单条栽茶树,可将薄膜裁成两半,从茶行两侧对向铺膜,使茶苗地上部露出薄膜,对接处用土压实;多条植茶树,一般采取从茶行的一端铺向另一端,需要在薄膜覆盖到茶苗的位置上戳开无数小口,让茶苗从薄膜中钻出来,铺好地膜后两侧用土压实,在膜上再盖一层土,防止地膜破损。

细心操作,避免损伤茶苗。

1.3松土保墒,培土护苗。茶园行间浅耕松土,切断表土毛细管,可直接减小水分蒸发,保持土壤含水量;茶苗根脚培土,加厚根部土层,可降低热辐射,减少水分蒸腾。培土应从茶苗50厘米外的行间挖取,培土厚6~7厘米,宽15~20厘米。必要时将茶园周边、背沟、水沟的泥土或枯枝落叶垒到茶树脚下,改善水热条件,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1.4合理施肥。旱害期间,暂停施用固体肥料,改用兑水浇施,叶面喷施,或施用液体农家肥料(清粪水、沼液肥等);旱后及时追肥,掌握数量由少到多,浓度由小到大的原则。

旱害后,茶园选择雨后增施速效氮肥和钾肥,补给养分,促进茶树修复生理机能。亩施15~25公斤尿素加适量钾肥,并采用挖沟一施肥一覆土的办法施肥。建议用0.5%尿素或0.5%磷酸二氢钾水溶液进行根外追肥,或采用成都广地绿色工程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想不到”SoD有机生物微肥50毫升+7克磷酸二氢钾(98%KH2p04),兑水15公斤混合喷施于茶树蓬面,以尽快修复树势,提高产量。

此外,可结合中耕除草追施粪肥,在幼年茶树旁边开6—7厘米深的沟浇施稀薄人畜粪尿(粪液约含10%),既可壮苗,增强茶树抗旱能力。

1.5施用叶片保护剂。干旱时期叶面喷施1/200~1/5000阿司匹林(复方阿司匹林为1/5000),能有效提高茶树的生理抗旱能力。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可用于保护植物叶片的制剂,它可以阻止病原菌对植物的入侵扩散,杀死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并可改变叶片气孔的开闭时间,有效保持叶片水分不受损失。用3wBJ多功能静电喷雾器可实现喷洒面积广、雾滴均匀,相对省工省时。

1.6适度修剪。旱灾严重的茶树,及时剪掉枯黄或干焦的枝叶,减少水分蒸发和坏死组织向下漫延;早后应对茶株及时进行补植,确保茶园全苗整齐。修剪时刀具应锋利,幼龄茶树修剪时避免引起根系松动。

1.7做好补植。今年的旱情对新植茶园影响最大,旱后应视情况及时进行灌溉和补植,确保茶园全苗整齐。缺乏灌溉条件的新植茶园,也应及时在新植茶苗四周再培土覆盖,并剪掉多余的枝叶,减少水分蒸腾散失。

1.8合理采摘。旱害落叶严重的茶园,春茶萌发后,应适当留叶采摘养蓬,让茶树尽快恢复树势,焕发生机。避免强抓滥采,切忌老嫩“一扫光”。

1.9注意防治病虫害。旱害后恢复期的茶树,树势较弱,抗逆性差,应注意预防病虫为害。病虫害主要有小绿叶蝉、茶饼病、白星病、赤叶斑病、茶尺蠖、茶毛虫、蚧类、螨类等,必须及时防治。药量浓度宜低,最好选择在阴天或晴天的早晨或傍晚进行。幼龄茶树枝叶幼嫩,易受小绿叶蝉、茶毛虫等危害,可选用天王星、吡虫啉、绿颖等农药进行防治,促进幼龄幼茶树健壮生长。

2.预防措施

2.1建立生态茶园,行问合理间作。茶园四周或茶园内不适合种茶的空地植树造林。主要道路、沟渠两边种植行道树,梯壁坎边种草。

2.2茶园内间作柳杉、银杏、板栗等经济林木,每隔3~5行茶树间作一行,株距3~5米,遮光率控制在30~35%。

2.3选用抗旱良种。

2.4做好水利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防灾减灾措施篇5

关键词:常减压装置;工艺特点;火灾特点;风险识别;处置措施;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tU998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常减压装置是炼油生产中的第一道工艺,基本属物理过程。原油在蒸馏塔里按蒸发能力分成沸点范围不同的油品,个别的作为产品,相当大的部分是后继加工的原料。其生产过程包括三个工序:原油的脱盐、脱水;常压蒸馏;减压蒸馏。

二、生产工艺特点

三、火灾特点

在常减压生产过程中,因设备老化等自然因素和一些人为因素等可能造成火灾。

1、装置爆炸与着火并存

高温油品泄漏就会发生着火,因受辐射热、热传导或火焰的直接作用,装有易燃液体的容器发生爆炸;易燃液体蒸气发生泄漏后,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火源发生爆炸着火;在发生爆炸和着火的情况下,如不能及时控制,会引起连锁反应,爆炸与着火交替出现,发生次生灾害。

2、易造成人员伤亡

在生产过程中,装置中的高温油品泄漏,挥发出大量的油品蒸气,不仅会造成现场人员中毒,而且一旦着火或爆炸会造成现场人员伤亡;消防人员在火灾扑救中,始终存在着高温、热辐射、爆炸、倒塌和中毒的危险,如果扑救不力、防护不当,都可造成人员伤亡。

3、火势蔓延快,易形成大面积火灾

常减压装置的原料和产品大都是易燃液体,物料着火后会迅速燃烧,燃烧产生的高温和强烈的热辐射会加速燃烧的猛烈程度,扩大火势的发展蔓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大面积火灾,并发生连锁反应。

4、形成立体火灾

常减压装置内有初馏塔、常压塔、减压塔,最高的塔达70多米,无论是塔上部着火还是塔下部着火,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立体火灾;换热区的六层平台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铁网格平台,发生泄漏着火,易燃液体向下流淌燃烧,也会形成立体火灾。

5、火灾扑救困难

火灾发生后出现的高温、强热辐射、爆炸、毒气等,使消防人员很难接近着火区域,特别是次生灾害的发生,直接威胁着消防人员的人身安全;灭火技术要求高,扑救火灾必须根据生产原料、生产工艺设备特点和固定消防设施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灭火方法。

四、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识别与处置措施

结合常减压装置的工艺流程和火灾案例,将整套装置分成电脱盐、常压蒸馏、加热炉、减压蒸馏、热油泵房五个单元进行识别。

1、电脱盐单元

1)、若高压电引入棒发生击穿,原油将从高压软连接装置内喷出,造成生产事故。

2)、原油中所含的氯盐水解后,长时间会引起设备腐蚀,使原油输送泵、换热器、炉管及其他管线结垢,影响转热效果,增加系统阻力,严重时还会堵塞管线。

3)、调节阀FiC4002、FiC4004是控制电脱盐注水量。注水过小,达不到洗涤和增加水聚结力作用,但注水量过大,容易形成导电桥,造成事故。

处置措施:

1)、生产装置或管道发生爆炸或泄漏,阀门尚未破坏时,可协助技术人员或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喷雾水枪掩护,关闭原油输入、输出阀门,制止泄露。

2)、遇到着火或爆炸的紧急情况时,应立即停原油输送泵,切断DCS画面的三路电脱盐去换热流程阀门,停止电脱盐变压器送电,停止注水、破乳剂。

2、常压蒸馏装置单元

1)、初馏塔是原油进行气化闪蒸,塔内是油气混合状态,塔顶油气中还包括氨、注缓蚀剂、水,其闪点低,挥发性强,一旦发生泄漏,易引起爆炸着火。

3)、常压塔在分馏过程中,塔内温度367℃、压力0.10mpa,塔顶、塔内的负荷大,塔中是油气混合状态,一旦塔顶汽油罐液面失控,汽油溢出,遇着火源燃烧,引起爆炸。

4)、常底油流程上的管线或法兰等密封点发生泄漏,因温度高,达到自燃点,引起火灾爆炸。

处置措施:

1)、常压塔立即停原油泵,塔底泵及各侧线泵,手动关闭所有机泵进出口阀门。

2)、加热炉熄火,必要时塔底吹蒸汽。常底油抽出阀在DCS进行切断,停泵,关出入口阀或关减压炉八路进料阀门,进行切除。

3)、常压塔或初馏塔顶部汽油溢出,通入氮气灭火,开启常顶泵,将汽油导出输送至罐区。

4)、关从常压塔溜出的阀门,关汽提塔底的抽出阀门,塔内通蒸汽灭火。

3、加热炉单元1)、加热炉进料温度在350-365℃,入料管与出料管易泄露,从而引发火灾。

2)、高温的油料喷出与氧气混合极易使炉膛内温度急剧上升,发生爆炸。

3)、开工加热炉点火过程中,如果加热炉内瓦斯气聚集过多,引起爆炸。

4)、事故状态下,瓦斯中断,突然恢复,易引起爆炸。

处置措施:

1)、立即关闭燃料油控制温度,切断燃料气火嘴手阀和管网瓦斯进装置各道阀门,注入蒸气灭火。

2)、适当关小烟道挡板,减少炉内空气量,但不能关得太小,以防炉膛爆炸。

3)、如果减压炉着火,则立即着手恢复减压系统为常压,装置自产低压瓦斯改火炬放空。

4)、如果炉管泄漏着火,立即停原料泵。

4、减压塔单元

2)、减压塔顶油水分液罐里的主要介质是含硫油气,温度过高或物料腐蚀泄露,会引起爆炸及中毒的危险。

3)、减压塔进料在392℃左右,进入减压塔(t-201)进行分馏。塔内是油气混合状态,且温度较高,一旦泄露会起火,引起爆炸。

处置措施:

1)、减压塔停抽真空系统,通入蒸汽恢复到常压,恢复常压时e148aB放空阀要关闭。严防空气倒入减压塔。

2)、停渣油泵,关闭DCS画面减压塔底抽出快切阀,关闭换热系统入口阀,对着火点进行切除。

3)、减压炉熄火,关闭减压炉出口阀门,减压塔恢复正压,防止爆炸。

5、热油泵房单元

热油泵房内泵、管路出口温度370℃、高压2.0mpa,波动频繁,长时间设备腐蚀,造成法兰、阀门、泵体密封点泄露,引起火灾。

处置措施:发生着火时,要查明着火部位,关闭与着火点相关连的泵、管线、设备的所有阀门,切断火源。

五、全面及火灾时的薄弱环节和处置措施

1、装置在全面积火灾时输油管线、法兰盘、阀门和受火势威胁的毗邻装置容易发生泄漏、着火。

措施:加强对易发生泄漏点的冷却;注意对易泄漏点的观察,发现泄漏,对泄漏点进行关阀断料,对易发生爆炸的设备冷却。

2、输送到加热炉油料的管线,因火灾被破坏,会导致进料流量低或突然中断,致使炉内结焦,烧穿炉管,造成爆炸。

措施:关闭加热炉进料阀门,加热炉熄火,炉膛通入蒸汽。

3、常压、减压装置发生泄漏火灾时,喷溅的油品、物料极易蔓延,产生流淌火,形成立体火灾,威胁框架平台上的换热器、冷凝器。

措施:关闭进料阀门,导出物料,对易发生爆炸设备冷却。

4、外部空气进入减压塔内,与高温油气形成爆炸混合物,发生爆炸火灾;高温渣油在塔底停留时间过长,结焦堵塞出口管,造成冲塔着火事故。

措施:在控制室观察塔内各层温度,确定着火部位,注入蒸汽灭火。

5、换热区发生火灾时,四层两个汽油罐(常处于半罐状态)因火焰烘烤,易发生爆炸。

措施:加强对罐体和罐顶安全阀的冷却;保持罐内物料流动,防止温度升高;在控制室观察罐内温度、压力等情况。

六、灭火行动中的风险防控

1、合理停车,确保安全。消防车停靠要与着火部位有一定的安全距离,车头要向着便于撤离的方向;消防车不能停在地沟、覆工板上面,架空管线下面。

2、划定区域、设置警戒。以发生爆炸不会发生危险的距离为安全半径划定警戒区域,疏散警戒区域内的人员车辆,严禁非灭火救援的人员车辆进入。

3、重视防护、避免伤亡。进入着火区域的人员要着防火隔热服;进入有毒区域人员要佩戴空气呼吸器;扑救电脱盐装置火灾时,要切断电源,防止漏电击伤;当现场出现爆炸、倒塌等征兆时,要采取紧急避险。

4、冷却抑爆、控制危害。均匀冷却设备,不能出现空白点;及时启动固定消防设施,加强受火势威胁设备的冷却;火灾扑灭后,要继续充分冷却,防止高温复燃或爆炸。

防灾减灾措施篇6

在依法行政方面,强调要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把防震减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去考虑。依靠政策法规,有效调整防震减灾领域复杂的社会关系,引导、促进和保障各项工作开展。通过政策制定和执行标准等多种方式,切实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防震减灾社会事务的能力。

二、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做好组织保障工作

以“地震安全城乡”创建工作为抓手,充分发挥政府支持、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内强外联的工作机制,巩固防震减灾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的工作积极性,为防震减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以大数据开发为基础,推进防震减灾基础数据资源、成果共享,实现信息系统的相互沟通联络,为防震减灾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科学技术保障。

三、制定规划评估体系,完善评估考核机制

制定科学的规划实施评估体系,建立符合实际便于考核评价的防震减灾工作指标体系,加强评估工作指导,明确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发挥评估功能和作用。进一步健全市、乡两级防震减灾规划机制。发挥《规划》引领约束作用,从全市战略高度统筹各项资源,明确本身防震减灾工作重点和要求。加强规划的实施监管,适时推行规划阶段评估,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责任制考核范围。

防灾减灾措施篇7

一、加强领导,精心部署

为确保“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领导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切实把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领导小组,以局长为组长,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股室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质安站站站长孙学忠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宣传活动的组织协调、分类指导、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了此次宣传活动的顺利开展。宣传期间,各部门紧紧围绕各自的防灾减灾工作职责,精心组织,措施得当,形式多样,达到了预期目的,使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提高认识,大力宣传

一是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住建系统防灾减灾宣传工作。以局网站、宣传栏及电子屏为载体,利用展板、宣传标语、拉横幅、发放宣传资料及手机短信等方式,结合住建系统行业特点,大力宣传以人为本的防灾减灾工作理念,深入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条例》《防震减灾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应急知识,进一步提高全行业从业人员防灾救灾意识和能力。二是印发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各股室、各单位制定防灾减灾工作方案,督促各企业落实应急预案演练,认真开展汛期、风灾多发期的自然灾害防范工作。三是要求各相关单位认真总结近年来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做法和经验,针对各类易发灾害事故可能带来的威胁,要组织应急抢险队伍和社会力量等参与,重点针对地质灾害点、深基坑、高边坡、地铁、隧道、管廊工程、低洼地带、建筑起重机械、落地式脚手架、高大模板支架、临时工棚、围墙等重大危险源的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发现异常要立即采取措施,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对排查出的灾害风险隐患,要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明确工作责任和时间进度,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风险所造成的损失,确保安全。

三、开展专项整治,确保生命通道畅通

要求各相关单位根据建设行业特点,不断丰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内容、创新宣传活动形式,突出我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在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中突出重点,开展生命通道专项宣传教育和整治,提高社会对生命通道重要性的认识。

各建设、施工、监理单位要认真传达学习防灾减灾有关文件,要做好安全宣传工作,利用工地职工夜校、施工前作业交底、安全生产教育讲座等时机学习宣传防灾减灾避险知识,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灾害避让能力。要重点关注消防安全,疏散通道和消防车通道是保障职工迅速安全疏散和火灾现场救援的生命通道,必须确保畅通无阻。要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分清责任,第一时间督促整改,确保应急疏散和救援通道畅通。

防灾减灾措施篇8

论文关键词:山洪灾害;规划;原则;对策

一、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原则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和对策措施.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我国山丘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原则。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山洪灾害的重要致灾因素之一,不仅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给人类自身安全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加强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制止对河流行洪场所的侵占,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改变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②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和“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规划要求着重开展责任制组织体系、监测预警、预案等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及时预警,提前组织危险地区群众转移;通过宣传、培训,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重点保护对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③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各山洪灾害区的特点,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规划,并与改善生态与环境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

④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部门实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实现近期和远期规划防治目标。

⑤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点多面广,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防治措施应因地制宜。既要重视应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山丘区的现实状况,尽量采用经济、实用的设施、设备和方式方法,广泛、深入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二、山洪灾害防治主要对策措施

山洪灾害来势猛、成灾快、历时短、范围小而散,但易造成人员伤亡。对山洪灾害威胁区内的人员和财产主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既不合理也不经济。山洪灾害防治要立足于采取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御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

在研究山洪灾害分布、成因及特点的基础上。划分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措施。规划的主要对策措施有以下方面:

1.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落实责任制并编制预案、实施搬迁避让、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防灾管理等。

(1)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

山洪灾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决定了防御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和承担防灾工作。规划要求在全社会加强山洪灾害风险宣传培训,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山洪灾害防治成为山丘区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2)开展山洪灾害普查

规划要求大力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工作。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了灾害发生临界雨量的制定方法,为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来源。根据临界雨量,通过分析,规划将降雨诱发的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为三级: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中国降雨诱发山洪灾害的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东北部、秦巴山地、湖南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淮河上游山区、南岭山地、太行山、燕山、辽东半岛、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以及新疆的昆仑山、天山等地。但是,由于规划工作的局限性,大量的隐患点还没有被发现,同时由于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还可能造成一些新的隐患或灾害点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加大普查力度,扩大普查范围,为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建设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实时的降雨和洪水过程、监视山洪灾害发生征兆.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及时预警信息,这是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措施。监测系统包括气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系统。规划新建自动气象站3886个,多普勒雷达站44个;新建自动雨量站8735个,水文站466个.人工简易观测站l2.5万个;布设泥石流专业监测站(点)1926个,滑坡专业监测站(点)2676个,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村组11880个。规划建设连接30955个监测站(点)的通信网络、1836个县级信息共享平台及警报传输通信设备、21193套乡镇警报传输通信设备.建设县级以上专业部门问网络互联,配置l2.5万套无线广播警报器以及锣、鼓、号等人工预警设备。开发气象、水文预报模型等。

(4)落实责任制并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编制切实可行的预案,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在有山洪发生征兆和初发时就能做到快速、准确地通知可能受灾群众,并按照预案确定的路线和方法及时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规划明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特点.进行山洪灾害普查,划分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明确山洪灾害威胁范围与影响程度:建立山洪灾害防御领导、指挥及组织机构;确定避灾预警程序和临时转移人口的路线和地点;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制定救灾方案及救灾补偿措施等。

(5)实施搬迁避让

对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势低洼而治理困难地方的居民规划拟采取永久搬迁的措施。要创造条件,政策引导,鼓励居住分散的居民结合移民建镇永久迁移。对移民新址、公共设施等建设用地须进行山洪灾害危害性评估.保障移民迁入安全地区,避免二次搬迁或造成新的山洪灾害。对难以治理的滑坡、难于防护的村镇,要求调整山洪易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村镇布局。在城镇及村镇建设、居民建房时应尽量避开灾害易发点。

(6)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与山洪灾害防治相配套的政策法规,是规范山丘区人类活动。保证山洪灾害防治措施顺利实施.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促进山丘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规划要求制定风险区控制政策法规,有效控制风险区人口增长、村镇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制定风险区管理政策法规,规范风险区日常防灾管理、山洪灾害地区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维护风险区防灾减灾设施功能,规范人类活动,有效减轻山洪灾害。

(7)加强防灾管理

山丘区资源无序开发、居民点选址不当、城镇不合理建设等人类活动往往加剧或导致山洪灾害的发生。规划要求加强防灾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社会生活、生产行为进行管理.以适应或规避山洪灾害风险。加强山洪易发区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与管理。加强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管理,对山洪易发区范围内的城镇、交通、厂矿及居民点等建设项目需进行防灾评估;加强河道、防灾设施的管理.以维护河道泄流能力,确保防灾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2.工程措施

对受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严重威胁的城镇、大型工矿企业或重要基础设施,通过经济技术比较,规划适当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保障重要防护对象的安全。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等。

1)山洪沟治理

对严重威胁村镇、县城、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大面积农田的山洪沟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山洪沟治理措施主要有护岸及堤防工程、沟道疏浚工程、排洪渠等。规划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山洪沟约18000条.需加固、新建护岸及堤防工程长度94710km.加固改造和新建排洪渠工程89650km,疏浚沟道8920km。

(2)泥石流沟治理

对保护对象重要、危害严重的泥石流沟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泥石流沟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排导工程、拦挡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蓄水工程等。规划治理的泥石流沟共2462条.需修建拦挡工程13457座、排导工程8546km、停淤工程1480座。

(3)滑坡治理

根据滑坡危险性分类.对威胁到集镇、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不稳定滑坡。考虑治理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滑坡治理的措施主要要有:排水、削坡、减重反压、抗滑挡墙、抗滑桩、锚固、抗滑键等。规划治理的滑坡1391个.需修建截排水沟398400m.挡土墙904.5万m.抗滑桩679.1万m,锚索34.7万m,削坡减载8350万m3.

(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对一旦溃坝将造成山洪灾害防治区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病险水库.在现有工程基础上,通过采取综合加固措施.消除病险.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使用。恢复和完善水库应有的防洪减灾功能.消除防洪隐患。本次规划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均为小型水库.共16521座,其中小(1)型水库2999座,小(2)型水库13522座。

防灾减灾措施篇9

关键词:CBD空间规划设计灾害特征防灾减灾挑战改善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

CBD,是指一个城市或国家主要的进行商业活动的区域,同时这些区域一般为市中心。从20世纪末到现阶段,较多灾害的发生都与CBD有关,但是,CBD作为连接整个经济发展的金融中心和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在面临较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较多的危害,因此,如何解决CBD灾害,是目前需要重视的最主要的挑战,且安全的防灾和减灾工作的进行及策略的分析,对我国未来CBD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1分析CBD灾害的主要特征

对CBD灾害来讲,不仅包含有较多的自然灾害,还有部分的人为事故,另外,还有一些有人为诱发的公共卫生等的新灾害。通过实际勘察分析,CBD灾害的主要特征与物质的空间形态和社会经济功能具有紧密的关联。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具有不同的危害特征。

1.1灾难发生机制和种类的影响

对CBD中灾害发生机制和种类来讲,首先,需要高度重视CBD区域的基础设施的开发,确保承压能力和安全系统;然后,高度密集的建筑群体,存在的空间形态,极易引起点状式灾害的发生,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CBD瞬间失去功能;其次,信息技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对增强CBD交易和商务等功能具有重要影响。另外,还有部分超生态安全问题的挑战,为城市的文化带来一定的“精神危害”。同时,众多的CBD灾害,会出现相互影响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恐怖组织袭击、地震、洪水、火灾、信息病毒、交通灾难、流行病、社会安全等。

1.2受灾元素的分析

CBD功能具有相对集中物质形态的作用,对高度聚集的建筑物容易产生多元化的灾害发生方式。其中,立体化的结构建筑,如高层建筑容易收受到火灾、地震和恐怖袭击等灾害;而地下商场等易受到洪水和火灾等灾害的影响;信息化的高度密集区,易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等。但是,这些危害的产生,为CBD的防灾和减灾工程造成一定的挑战,同时也为受灾元素的重建带来一定的机遇。

2CBD空间规划设计中防灾和减灾面临的挑战

在CBD空间规划设计环节,通过分析灾害发生的主要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降低灾害发生的机率。因此,在防灾和减灾工作中,面临的主要挑战有:易受灾元素的防护过程,困难的组织人员疏散过程,以及场地严重不足和安全容量过载的避难场所。

2.1易受灾元素的防护过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CBD中由于技术事故引起的灾害正在慢慢的变少,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也逐渐提高,但是,对发生灾害进行设防却有一定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复杂的受灾方式和灾害能够互相影响,例如,地铁、地下商场和高层建筑等具有复杂的空间构型和结构,产生较多的受灾位置,一旦受灾则会对任何部位造成危害,难以进行有效的设防;第二,新技术和新材料也会带来一定的灾害,例如,黑客攻击网络信息平台,节能保温材料致使火灾难以扑灭,以及高层建筑的设计等几个方面都面临的较大的技术挑战;第三,人为诱发的灾害逐渐增多,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一定的难以修复的灾难。

2.2困难的人员疏散过程

对出现人口流动较大的灾难现场,最有效的救援措施就是,及时疏散人员。首先,对高层建筑来讲,作为主要的物质载体,疏散过程中空地面积较小,导致人员到达安全场所的时间较长,建筑结构复杂使得疏散路线困难、逃生通道隐蔽难以发现、人员密集造成拥堵等,都是造成大型灾难的重要因素。其次,对城市中心来讲,由于CBD周围交通状况拥挤,很难使消防进入到施工现场,人员也难以疏散,如果出现CBD密集处的建筑倒塌,会造成严重的应急疏散通道的堵塞。

3采取措施降低和改善CBD空间规划设计中灾害的发生

在面临CBD灾害发生的特征和防灾减灾工作中的挑战,需要采取一定的“突出重点、统筹设计、以防为本”等的改善措施,确保CBD救灾和防灾的应变能力。

3.1采取自救措施

在CBD的规划设计中,不仅需要有效的结合灾难的预防、抵抗、避难和救援等措施,还需要具有控制灾害和自我救助的能力。同时,CBD防灾规划设计环节中,还需要根据“防灾主体”进行防灾和减灾工作,加强重点灾难元素的分析和控制,有效的增强自身抗灾和应急自救的能力,熟练掌握救灾技术和自救系统的使用,在一定基础上有效的降低灾难带来的危害。

3.2符合空间设计的规划

CBD的高度密集,导致了严重不足的避难场所和过载的安全容量。因此,在防灾设计中,需要对空间结构,进行合理、安全的规划和设计,将空间形态、结构形式、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结合,形成一种合理的防灾布局,提高了避难场所的使用功能,避免灾害的二次伤害,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CBD的安全容量,降低灾害发生机率。

3.3CBD防灾规划设计中的危机管理

在CBD空间规划设计中,公众在危机管理中具有重要的影响。首先,通过环境元素的分析和设计,增强公民的安全防灾意识,减少CBD重点结构的受灾机率;然后,有效结合生态环境和人为模式,增强公民的防灾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其次,公众的应急反应能力和自救能力,也是降低和改善灾难事故的重要因素;再次,政府在防灾工作中的积极参与,能够有效的改善和促进危机的处理的规章制度,提高防灾和减灾能力。

3.4综合改善信息技术

CBD中的信息技术,是影响全球经济化的重要因素。在防灾和减灾工作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尤为突出。首先,对基础性的传统设施的建设,通过高科技和高的管理水平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减少新灾害的发生;然后,网络信息平台的建立,对整体规划和设计防灾减灾工作带来一定的便利,能够合理的控制空间布局,提高安全系数;最后,对急救站和消防站等重要救灾机构,进行有效的安全布局,和信息化的控制管理,及时掌握和处理发生灾难的区域状况,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小结

CBD空间规划设计中,防灾和减灾的工作是改善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面对防灾减灾中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的加强和改善CBD空间设计的灾害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人们综合防灾理念。

参考文献

[1]姚海飞,刘建金,龙哲.城市运行中防灾减灾的应急管理研究[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9,(04)

[2]易立新,陈世杰,王晓荣,郭家伟.城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方法研究——以廊坊市为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2).

防灾减灾措施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基层防震减灾总体能力为目标,全面落实基层地震监测、震害防御和地震应急与救援基础工作措施,强化政府重视程度,完善部门协调机制,构建社会高度关注、民众广泛参与的防震减灾社会基础,带动全市防震减灾基层基础工作快速发展。

二、总体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总体目标:经过3到5年的努力,各项工作措施全面落实,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明显增强,达到抗御本地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即遭遇6级左右地震,建筑物基本不倒,人员基本无死亡,社会基本稳定。

(二)基本要求: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防震减灾试点市的各项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完善,工作机构和队伍健全,工作措施全面落实,地震监测能力、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地震应急与救援能力显著提高,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减灾实效显著。

三、主要任务

(一)机构设置与条件保障

1、设置独立的地震工作机构;

2、地震工作部门的人员编制不少于6人;

3、地震事业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保持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增长;

4、建立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制度,成员单位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5、编制防震减灾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和重点建设项目纳入本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

6、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依法履行防震减灾法定职责,制定出台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规范性文件;

7、市地震工作部门依法行政、强化监督检查,在政府行政审批大厅设置地震行政审批服务窗口。

(二)落实地震监测预报措施

1、完成测震台、强震台建设,具有地震实时监控、速报和地震烈度速报能力;

2、建成地震监测中心,建立与省地震信息传输系统相连接的信息渠道;

3、制定震情定期会商、短临跟踪会商意见报送制度;

4、编制震情监视强化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5、加强地震宏观异常观测网点建设,各村普遍建立宏观异常观测点,设置宏观异常观测员,制定宏观异常信息报送制度;

6、开展地下水动态观测,建成不同深度的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实行专人定时观测、定时报送数据;

7、落实地震监测设施与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措施,划定保护范围,设置保护标志,保护公告;

8、建立群测群防工作队伍和比较完善的群测群防工作机制,落实群测群防经费,执行社会观察员岗位津贴标准;

9、各镇街配备防震减灾助理员,制定防震减灾助理员工作职责,防震减灾助理员能够检查落实防震减灾各项措施,组织开展防震减灾活动。

(三)落实地震灾害工程性防御措施

1、城区、开发区及占地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的企业依法开展地震小区划工作;

2、建设项目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市地震主管部门依据地震小区划结果审核确定一般建设项目的抗震设防要求,对在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的工程项目选址提出许可意见;

3、重大建设项目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依据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

4、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按照有关规定,提高一档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5、依据地震小区划结果,编制或者调整城市规划与建设布局;

6、组织开展城区、大中型企业、次生灾害源企业和生命线工程震害预测,建立震害预测数据库及其灾害快速评估系统;

7、对已经建成的建(构)筑物进行抗震性能普查和鉴定,并对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或未达到抗震设防要求的,进行加固、改建或拆除;

8、组织开展主干公路的桥梁承载能力普查,并建立基础数据库;对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抗震性能差、承载能力低的桥梁进行抗震加固或者拆除重建;

9、对建设工程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落实抗震设防要求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0、把农村建筑抗震设防管理纳入村镇建设规划,组织编制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实施方案,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设计并推广使用地震安全农居地震科技下乡、农村民居建筑抗震技术指导与服务、农村防震抗震知识宣传普及等活动。

(四)落实地震应急与救援措施

1、建立抗震救灾指挥机构;

2、完成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市政府及其部门、学校、医院、商场、社区、企业、事业单位的预案有较强的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适应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和不同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应急演练对预案进行修订、补充和完善;

3、建立跨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应急联动协调机制;

4、镇街和机关、社区、学校、医院、企业等部门和单位,定期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疏散和自救互救演练;

5、建立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及其技术系统,完善与其相配套的信息传递与处置、灾情速报、基层数据库等辅助决策技术系统;

6、建设地震现场应急指挥系统,购置卫星电话、手持GpS定位仪、发电机、摄像机、照相机、投影仪、传真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现场办公设备和地震现场工作人员野外宿营、用餐、照明、通信装备;配备地震现场监测设备、宏观考察备用图件和工具、灾情调查用表、越野交通工具等;

7、组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和医疗抢救、交通抢修、电力抢修、水利抢修、通信抢修、卫生防疫等专业紧急救援队伍,并配备救援技术装备和器材,部门或者行业定期进行培训和专项演练,市政府每年定期组织开展地震应急综合演练;

8、组建不少于100人的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并进行定期培训和演练;

9、市财政预算安排有地震应急救援专项资金;

10、依托大型超市建立地震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应急物资储备与调用机制,建立地震应急物资储备目录与台账;

11、组织开展铲车、挖掘机、吊车、货物等能够用于应急救援的大型机械普查登记,建立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数据库与紧急征用机制;

12、组织编制地震应急避难所建设规划,利用城市绿地、广场、公园、学校操场、体育场馆等建设具有安全避险、医疗救护、基本生存功能的地震应急避难所,并安装指引标志,落实地震应急疏散通道,制定地震应急避难所管理制度和应急疏散预案;

13、建立灾情速报网,每个村至少1名灾情速报员,负责灾情信息的收集和速报;

14、制定地震应急监督检查制度,并组织开展地震应急工作检查。

(五)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1、制定年度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计划;

2、结合防震减灾助理员队伍建设,建立防震减灾宣传网络;

3、建立市地震部门与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的沟通协调机制,依靠现代化传播手段,采取多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的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4、加强学校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活动,中小学校在校学生100%掌握防震避震、自救互救知识,每学期至少进行一次防震避震演练;

5、重视加强社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做到社区有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场所、楼道有防震减灾宣传栏、家庭有防震避震宣传手册、备震包,定期组织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举行地震科普讲座、地震科普知识竞赛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

6、积极推进企业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组织开展地震安全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宣传落实工程性防御措施和地震次生灾害防范措施,开展重要基础设施抗震性能普查和抗震加固,提高企业抗震能力和地震安全意识;

7、深入开展农村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农村居民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组织开展地震科技下乡活动,利用“科普村村通”宣传栏张贴宣传挂图,发放宣传手册,播放宣传片,举办地震科普讲座,推动防震减灾知识进村入户;

8、建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开展经常性的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9、建立地震信息报道、地震新闻、地震应急宣传制度与协调机制,制定应对地震谣传、误传事件工作预案,确定新闻发言人并进行培训和演练。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实施全市防震减灾基层基础工作示范市试点工作是贯彻落实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精神、适应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要、提高全市防震减灾整体能力和应对地震灾害事件实战能力的重要举措。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示范市试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立足于基层基础,着眼于全面防御,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提高地震安全保障能力。

(二)加强组织领导。防震减灾基层基础工作示范县试点工作由市政府统一领导,市发改、地震、住建、财政、民政、科技、科协、水利、教育、公安、国土、通信、卫生、公路、交通、规划等部门(单位)和各镇街、企业,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共同落实地震灾害防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