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传媒行业概况十篇传媒行业概况十篇

传媒行业概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06:18

传媒行业概况篇1

刚发生在老高身上的一个例子就是:某天看报纸,看到一个标题,很正规、很传统、很口号化,还以为是某些部门花钱做的广告软文;仔细一看开头,才知道是个评论的标题。其他新闻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标题、版式,电视广播的刊播时间,都会成为障碍,导致稿件无法发挥其价值。

和有些记者对到达率的漠视相反,有一部分人对到达率却相当关注。这部分人,就是媒体的广告客户。从对报纸发行量、广播电视覆盖率的关注,转为对到达率的关注,只能说明广告客户越来越精明,也越来越了解媒体。有些广告客户的宣传推广人员,和媒体业内人士毫无二致,对媒体的行业状况了如指掌;有的甚至曾在媒体从业多年。这种状况,对媒体而言,已成为一种挑战。广告客户越来越了解媒体,越来越了解媒体的市场细分、传播特性;媒体从业人员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不能超越他们,会很危险。因为这种状况,会大大加快媒体更新换代的频率(这对部分媒体很危险,对整体市场而言并非坏事),成为管理部门喊了很长时间、却鲜见实质性动作的所谓“媒体退出机制”的催化剂。

新浪、搜狐这些网络门户媒体,大多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2000年之前,从经营业绩看,一直不温不火,基本上是往里砸钱的买卖。2001年之后,忽如一夜春风来,这些门户网站纷纷看到了希望。曾经哀鸿遍野的网络,变成了人人眼热的大蛋糕。变化,当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从人人唱衰到人人眼热,可以有很多种解读。而从到达率的角度来分析网络的这个转折,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正是广告客户思维观念从“砸钱就能赢”到“注重到达率(广告效果)”转化的年代;而这种思维转化的一大表现就是――不少广告客户忽然发现,网络似乎是所有媒体中到达率最可见、最透明的。

迄今为止,网络还是到达率最容易量化的媒体。量化的到达率,就是它们的点击量概念。网络媒体的广告,似乎正是在认识了自身这一特性之后,开始异军突起。可以量化的点击量,是网络较之传统媒体在广告方面的最大优势。虽然点击量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造假,但对立足长远的网络门户而言,这种“技术手段”没有多大必要;何况,有实力的广告客户,同样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保证点击量的真实。

电视对广告客户而言,只是一个覆盖率问题;报纸对广告客户而言,发行量是一个容易量化的数字。不过,发行量和到达率不是一个概念。发行量大,不等于到达率高。和网络比照,报纸的发行量概念乘以单张报纸的传阅量(一张报纸有几个人读),和门户网站首页的访问量概念,大致相当。这是一个总到达率概念,是模糊的。如果更进一步,具体到单篇稿件、信息的单个到达率,报纸就无能为力了。一摞报纸,几十个版面,成百上千篇稿件、信息,这篇稿件到底有多少人看过?无法统计。

到达率正在改变媒体。前不久证监会公布了首批创业板企业公示名单,“天涯在线”赫然在列。就连新浪、搜狐这样的网络大哥大,都不得不遗憾地承认,“天涯”是国内网络论坛的“大哥大”。而网络论坛最大的特色,就是到达率量化达到了其他网络媒体、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程度。几乎任何热点,都可以量化,都可以成为到达率的参考;而由这种到达率概念衍生的新广告形式――比如跟帖广告,正在“天涯”大行其道。积少成多,“小钱”未必就成不了气候。

到达率,传统媒体已无法回避。

传媒行业概况篇2

[关键词]全媒体;大连;报业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09—0092—02

一、全媒体概念界定及其特点

近年来,“全媒体”这一概念不断地被新闻工作者们所提及,其中包括“全媒体时代”、“全媒体记者”、“全媒体报道”等。虽然全媒体这一概念不断地被我们所使用并接受,但是新闻传播学学界却尚未对其做出一个准确而统一的定义。遍观学界的纷纭众说,我们不难发现,当前对于全媒体这一概念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其一,媒介运营说。该观点认为全媒体是一种媒介运营模式。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彭兰曾在研究中明确提出全媒体这一概念。她认为,全媒体是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她指出,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1〕其二,媒介形态说。该观点认为,全媒体是一种全新的媒介形态。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单一模式,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随着互联网与手机的普及,博客、手机报等媒介形态的风靡,全媒体实质上就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兼容并蓄的传播形态。其三,媒介整合说。该观点认为,所谓全媒体,就是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该观点坚持全媒体是传统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形态的综合性使用。其四,媒介营销说。该观点认为,全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介营销管理理念,是建立在媒介融合基础上的媒介营销策略,包括整合性的媒介内容生产平台的创建,以及相同媒介内容的不同呈现方式的组合性使用。从这一观点来看,所谓全媒体就是媒介融合营销策略的具体应用。〔2〕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全媒体的内涵十分宽泛。在本文中,我们根据上述的第一、二个观点得出我们将要使用的全媒体概念,即基于现代科学技术、通讯信息技术,运用所有媒体手段构建的报道体系,同时这个体系仍在不断汲取并运用各种新的科学技术与通讯信息手段。

由我们对全媒体概念的界定可以得出,全媒体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全媒体环境下,报道体系集中了所有能够运用的通讯技术手段,可谓集科学技术之大成。第二,由于网络电子媒体的介入,使得全媒体环境下的报道变得更加迅速,受众可以更加快速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大事小情,极大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第三,对于受众而言,他们可以使用自己的电子终端设备来接收新闻报道,而不再需要自己去订阅,较之以往,可以更加方便其信息的接收。

二、我国报业发展现状

调查显示,2001年中国报纸的总印刷量约为900亿对开张,报纸年发行总份数约为360亿份,流转金额约为216亿人民币,报业实际发行收入约为110亿元。〔3〕可见,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中国报业的发展不可谓不蓬勃。

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报业的发展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从《2006: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平面媒体广告于2005年开始出现大幅下滑,平均跌幅在15%以上,其中报纸广告的下滑幅度尤为惨重。因此,这一年也被专家学者定为中国报业的“拐点”。2005年至2007年这三年间,我国主要城市报刊的广告收入还处于增长期。但到了2009年,一些报业集团的广告出现负增长,全国性的大报发行量持续萎缩,行业报、专业报也开始走向衰弱。〔4〕ctr央视市场研究资深研究顾问姚林在《2012: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指出,2011年,中国报业广告市场经历了高开低走、先喜后忧的过程。根据ctr媒介智讯的数据,2011年中国传统媒体广告市场增长了12.9%,报纸广告增长了11.2%。这与2010年相比,前者的增长基本持平,而后者却下降了7.7个百分点。虽然报纸广告的收入依旧呈上升趋势,但其衰减态势必将持续到2012年,并对12年报纸广告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5〕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报业的影响之大。无论是发行量还是营业额,相较于非全媒体时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有所跌落。而新媒体则迅猛发展。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报业有所没落这一事实,其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所能够做出的贡献也大不如新媒体了。

三、受众对新老媒体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笔者针对受众对报纸媒体与电子网络媒体的认识以及使用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大连地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第一来源多为网络媒体,并且,人们看报纸的频率也不是很高,看报纸的多为知识水平比较高且年龄相对较大的人群。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这些年轻人中,他们大多数注册了时下流行的微博,却很少有人关注大连报业的官方微博,甚至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大连报业有官方微博并表示不想关注。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现在大多数人仍然更加喜欢阅读纸质版报纸,而非电子版报纸,而且调查者中以年轻人居多。他们认为电子报纸缺乏文化气息,与传统阅读习惯不符。当然也有部分人更喜欢阅读电子版报纸,他们坚持电子版报纸获取渠道方便快捷,便于阅读。此外,被调查者认为,报纸与其他媒介相比更加富有文化气息,且权威公信度较高,但是也存在时效性滞后,互动性不足等缺点。当我们问及纸质报纸发展前景如何时,大多数人都认为纸质报纸不会被淘汰,但是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在其他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冲击下,报纸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小,想要继续生存就要进行变革。同时,也有少部分人认为报纸发展前景良好,仍有巨大的潜力。最后,被调查人群建议,电子报应该减少广告植入,注重年轻读者的普及率,敢于报道重大、敏感事件。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建议,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由这些调查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大连地区的传播环境不甚理想,而大连报业对于自身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再加上大连地区年轻人较多,多喜爱网络,导致大连报业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人们对于传统报业媒体的使用情况也大不如网络电子媒体。当然,虽然发展形势严峻,但是大连报业仍然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毕竟人们仍然愿意阅读纸质报纸。只要大连报业愿意进行改革,其发展前景仍是十分广阔的。

四、报业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

在全媒体环境下,新媒体不断涌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传统媒体由于其近乎一成不变的报道风格与体系,变得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人们的阅读需求。因此,与新媒体联手,进行互动融合,不失为一种改革自身的良策。

第一,在采、编、印等方面充分运用现有的数字技术,提高新闻采编的速度与报纸印刷的质量。例如,在采访环节,报社可以建立渠道,鼓励读者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新闻发掘,让他们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把最新的新闻图片或影像传递给报社。在编辑环节,报社可以搭建新闻信息采集平台,把各路新闻信息进行汇总后整合分类,再进行运用。而在印刷阶段,则可以使用ctp直接制版技术提高印刷速度,通过erp软件开发整合报纸印刷流程,从而缩短报纸印刷所需的时间,提升报纸的发行速度。

第二,报纸可以分为不同的版块,针对不同的人群。当然,现在的报纸正是分为多个板块的,例如《大连日报》便分为“要闻”、“特别报道”、“综合新闻”等多个版块。然而笔者这里所说的“版块”并不同于此,而是指针对不同人群所分成的版块,譬如学生版、青年版、老年版等等。现如今的许多报纸无人问津的原因就在于报纸上所报道的令人感兴趣的内容很少甚至没有。所以,按不同人群来分版块便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在不同的版块上刊载相应的内容。当然,现有的版块分类方式也不无可取之处,因此我们建议,有能力的一些大报可以尝试两种分类方式并行的策略。

第三,加大自身的宣传力度。当下,可以说是以年轻人为消费主体的时代。而年轻人之中很少有人喜欢阅读报纸,甚至不知道某些报纸的存在,这一点从我们之前做出的调查中便不难看出。所以,报业应该主动宣传,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各报业集团完全可以利用微博、博客、播客等自媒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打造与宣传。同时还可以与一些知名网站联合,推出某些活动以达到宣传的目的。

第四,推出自己的客户端,打造自己的电子报。当前社会,手机普及率十高,人们也都习惯从手机终端上获取新闻信息,这样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节约时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因此,各大报纸完全可以

推出自己的手机客户端,以方便读者阅读自己的报纸。当然,现在已经有一些报纸实施了这一举措。比如《南方周末》,它就拥有属于自己的手机客户端,叫做南周阅读器。另外,报业还可以与网站联手,打造共同的客户终端,报纸可以利用网站的技术与人气,而网站可以利用报纸强大的报道团队采集而来的第一手新闻资讯,从而实现互利共赢。此外,据笔者了解,早在2006年,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官网上便已出现了全国第一张互动多媒体报纸——“播报”,播报既可以用来看,也可以用来听。〔6〕由此,我们建议,在手机终端上也使用这一技术,使手机客户端推送的电子报不仅可以看,还可以用语音来听。同时,电子报上不仅可以有图文,还可以有视频音频。

第五,在推出纸质报纸的同时也推出电子报,并且二者各有侧重。我们知道,电子报的推送速度一般是高于纸质报纸的发行速度的。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电子报的这一特性来使之更加注重时效性。纸质报纸更加具有文化底蕴,我们不妨让其着重于新闻的深度报道,多多进行新闻评论分析。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断涌现的各种新媒体对报业造成的冲击已是既定的事实。在新闻传播环境不甚完善的当今社会,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报业,其发展空间越来越受限制,但即便如此,我们依旧不得不承认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新媒体刚刚崛起的今天,报业受到冲击是必然的,而报业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也才刚刚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报业与新媒体不断进行全方位的互动与融合之后,其再度崛起将是必然之势。

〔参考文献〕

〔1〕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02).

〔2〕姚君喜,刘春娟.“全媒体”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2010,(06).

〔3〕蔡颖.报纸风格分化与管理模式分析〔j〕.新闻传播,2004,(04).

〔4〕崔保国.2006: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姚林.2011年报业广告市场分析及2012年展望

传媒行业概况篇3

分众传媒被浑水机构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一夜之间市值蒸发近4成。然而,分众传媒并没有因此乱了阵脚。分众传媒联合众多pe、投行拉高股价,对浑水机构进行反击。事实上,做空机构三番五次地攻击中国概念股,中国公司却不再是瓮中鳖任由摆布,已经练就了一身反攻本领。

击中分众“要害”

相比于香橼质疑奇虎360报告中的模棱两可的言论,浑水对分众传媒的攻击显得更有依据。第一次的报告显示,浑水公司可谓是有备而来。浑水的报告中详细列明了分众传媒目前存在的9大问题,其中最为有力的3条质疑分别为,一是指责分众传媒所公布的楼宇液晶屏数量与实际不符,涉嫌欺诈。浑水研究表示,分众传媒在提交给监管机构的资料中声称共拥有178382块液晶广告显示屏,但实际只有不到120000块。第二条指责是分众传媒在2007年-2009年期间进行的一系列失败收购,给公司股东造成了数亿美金的损失。浑水认为分众传媒在“知情和故意”的情况下,在收购中支付了过高价格并造成亏损。浑水研究在报告中指出:“分众传媒至少将21宗收购交易减记为零,不假思索地将它们抛弃,结果导致分众传媒累计亏损额高达4.374亿美元。”第三条指责是相关管理层在这些收购和转让过程中,特别是在好耶的相关交易中,公司高管获得了超额利润。

3大罪状虽无详细证据,却直指分众传媒的软肋。分众传媒的股价在报告当天狂跌,随后分众迅速对浑水的报告给出回应,挽救危机。

分众传媒通过媒体对3大指责做出了具体回应。关于广告屏数,分众传媒称:“分众表示拥有17万块屏,而浑水公司经调查只有12万块左右。这是因为浑水完全不懂分众业务。在分众商业楼宇联播网中,除了有12万块左右的楼宇电视屏幕外,还有数万块的楼宇数码海报也属于商业楼宇联播网范畴。浑水公司未将数码海报屏幕列入整个系统中。”

对于较为敏感的收购失败,分众传媒直接回应道:“分众有非常多成功的收购,也有部分不成功的收购,如互联网、手机业务等已经在2009年清理完毕。从这些失败的案例中,分众学到了很多经验教训,因此在2009年至2011年的3年中,分众没有再做类似收购。今后分众将继续聚焦主业,打造核心竞争力,以优异的业绩补回投资者的损失。”

对于“好耶”收购中的指责,分众传媒解释公司是基于投行给出的评估报告而做出的收购选择,经历金融危机后,“好耶”的经营与管理均出现了问题。在此情况下,第三方公司给出“好耶”3800万美金的估价。为了推动“好耶”员工用现金入股,分众Ceo与CFo率先以3800万美元的估值入股,实现了好耶几十位员工以同样的价格出资入股。不存在低于市场价格入股的问题。

分众传媒的迅速回应,给投资者带来了回暖的信号,分众传媒的股价开始小幅回升。

大佬撑腰

分众传媒遭遇浑水的做空攻击后,江南春迅速做出反应,并得到pe、投行的大力支持。

美国时间去年11月22日,复星国际在公开市场以1035万美元购买60.2687万股分众传媒美国存托股份。复星国际称,对分众传媒的投资是秉持价值投资理念,对分众传媒管理团队及公司发展充满信心。

与此同时,分众传媒宣布,将继续根据此前宣布的股票回购计划回购公司股票。江南春将通过大宗交易回购1100万美元的分众传媒美国存托股。分众传媒股价11月22日晚间开盘便大涨11%,盘中最高涨至18.36美元,当天收盘涨幅达14.71%。随后,摩根士丹利、里昂证券、高盛纷纷发表投资分析报告,维持分众传媒股票“买入”评级。

野村证券11月23日投资报告,维持分众传媒股票“买入”评级,强调了其对分众传媒的信心,将目标股价定为39美元。野村证券认为,分众传媒的组成与几年前完全不同。在过去的几年中,分众传媒确实进行过一些并购,也产生一些费用。但是,大部分并购资产已经在过去的18个月至24个月内清理完毕,对分众传媒当前业务已经没有实质性影响。

在营收方面,野村证券强调了分众传媒的营收合法性。野村证券称:“我们相信分众传媒的营收是合法的,因为任何欺诈行为都需要有渠道的参与,而这是不可能的。分众传媒第三财季业绩强劲,大部分营收来自于核心领域,如快速消费品(占总营收的39%)、金融服务、家电和互联网服务。在过去的2年中,分众传媒不断提高业绩预期,并且持续打破业绩预期,表明分众传媒也经营业务和管理投资者预期方面表现出色。”

据报道,野村证券对分众传媒所拥有的LCD屏幕数量做了清查,对分众传媒给出的17万块屏幕数量给予肯定。“尽管全球经济依旧低迷,我们认为分众传媒业务基础完好无损,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不大。分众传媒与150多家大客户进行了沟通,主要客户的广告预算都将保持20%的同比涨幅。”野村证券表示。

在迅速的反击和众大佬的支持下,分众传媒的股票成交量强劲回升,受到浑水报告影响而逃离的资金正在回流。分众传媒与浑水作战中扳回了一局。

反击是挑战也是机会

分众传媒在面对浑水的每一次进攻时,都作出了迅速且奋力的反击。浑水报告质疑分众LCD屏幕数量后,分众传媒即提出由第三方机构进行调查。然而,在最近一次的攻击中,浑水将质疑的焦点集中在LCD屏幕的“独立审核”这一环节,认为中国的独立调查报告可信度很低。报告前后,分众传媒股价一度下挫4%,但截至收盘,分众传媒的股价涨幅超6%收报22.71美元。

在第二份报告中,浑水认为中国的研究机构和被研究公司间存在着腐败,研究机构会按照客户需求去制作数据。浑水在指责中没有提出任何有力的证据,显然这不足以得到投资者的信任。分众传媒在对浑水机构的反击中初步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

不得不提的是,过去的一年里,中国概念股深陷财务造假、Vie诚信等泥淖中。此时,市场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牵动投资者的神经。做空机构很容易利用投资者对于中国概念股信心的摇摆,大肆攻击中国公司,以期从中牟利。因此,任何一家遭遇做空的中国公司都影响着中国概念股在投资者心中的信任指数。

传媒行业概况篇4

关键词:广电模式;电信模式;手机集成播控平台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8-0081-02

一、手机电视发展概况

目前对手机电视的所属范畴还没有明确定义,业内对手机电视通常称为手机电视或移动多媒体及移动多媒体广播。有人认为“手机电视业务是指移动终端用户在具有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的智能移动终端上以频道或信道的形式接收广播形式的数字音频内容的业务。[1]”手机电视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根据其下行传输技术分为基于移动通信网、卫星网络和数字地面广播网三种实现模式。目前我国手机电视的主要实现模式有:基于数字地面广播网技术的CmmB(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和基于移动通信网的mBmS(多媒体广播组播服务)和BCmCS(广播组播服务)技术。CmmB是把手机当作无线电视信号的接收终端,通过在手机中集成CmmB(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芯片,接收无线数字广播电视网传输的电视信号。而Sp-用户模式的手机用户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收看或点播流媒体视频,该模式将手机作为新的传播载体[2]。

美国学者保罗?莱文森提出“补偿性媒体”理论认为,任何一种后续媒体都是一种补救措施,是对过去某种媒体或某种先天不足功能的补偿。手机电视作为衍生新媒体,对传统电视的补偿体现在手机的便携性—随时随地收看新闻资讯,对手机的补偿性是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娱乐内容。手机电视融合了电视和手机两大最具影响力的媒体,让人感觉既有传统电视节目的高渗透率,又有手机的便携性、移动性,它该是未来新媒体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手机电视依然是多种标准并行。早期主要是广电的CmmB和电信等运营商tmmB标准。虽然2008年工业和信息化确定手机电视“国标”为t-mmB,但广电系依然大力推广CmmB,已经完成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覆网络盖。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3G网络的建成,手机电视市场日益成为双方关注和争夺的热点。下面分别介绍两家发展概况。

(一)广电概况

CmmB(ChinamobilemultimediaBroadcasting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源自地面数字广播电视传输技术,使用的频率一般为广播电视频段。通过整合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话,在手机终端上安装数字电视接收模块,通过接收地面广播直放站获得数字电视信号。该技术是现在国际上关注较多和方案最多的一类技术。如欧洲DVB-H(手持数字视频广播)、美国高通mediaFLo、韩国的t-DmB日本的iSDB-t。国内的新岸线公司研究出的地面多媒体广播技术t-mmB(terrestrial-mobilemultimediaBroadcasting)则是基于欧洲DaB(DigitalaudioBroadcasting)技术的。

广电总局为推进CmmB建设,并在2005年6月成立了中广传播集团有限公司,专门承担全国CmmB的网络建设运营任务。中广传播公司统一运营iptV和手机电视等业务,专门负责CmmB的运营。现在各地的手机电视内容和播控资源都基本被整合到中广传播的平台。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和免费的推广模式,CmmB迅速发展140多万用户,并且成功将CmmB模块嵌入tD模块。2009年,中广传播和中国移动签署了排他性的协议,标志着广电和电信领域两大龙头企业开始合作开发CmmB手机电视业务。在CmmB业务的合作上,中国移动提供渠道,中广传播提供内容和播控平台业务运营。2010年3月12日,CmmB-pC终端产业发展论坛上宣布,中广传媒公司成功地将CmmB和pC产业进行整合,将CmmB模块内置到pC、笔记本、上网本等终端,从而将广电服务渗透进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it产品。2010年3月底,CmmB正式商用,现在新生产的手机终端中都加入CmmB接收芯片,使CmmB实现从标准到产品的转型。

中广传播集团有限公司已在全国27个省及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市建立了分公司,它主要为了推动CmmB的发展。为了吸引更多手机电视用户,扩大增值空间,CmmB除了传输现有传统电视节目资源;还提供推动服务,关于生活资讯、交通等方面。

(二)电信概况

目前国内移动通信运营商采用移动流媒体的方式——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它的运作规则是:运营商或者合作运营的Sp(Serviceprovider)将电视节目信息存储于网络服务器上,用户在手机上下载安装手机视频播放软件,通过手机发出请求,服务器通过网络发出数据流。现在基于3G的多媒体广播组播服务(mBmS)和广播组播服务(BCmCS)等解决方案现在已成为我国手机电视的主要实现模式之一。

传媒行业概况篇5

8月13日,分众传媒宣布,董事会收到一份由董事长兼Ceo江南春联合投资方提交的私有化建议书:

分众传媒及其附属公司,联合方源资本、凯雷投资集团、鼎晖投资等多家pe机构提出非约束性私有化要约,希望以每股美国存托凭证(aDR)27美元的价格,将公司私有化。

江南春此时决定从资本市场撤退,让外界感觉很突然。

目前分众传媒的股价已经重回20美元以上,它现在既不缺现金,也没有任何大规模并购的计划,从今年一季报的情况看,营收增长仍有空间。

纳斯达克市场的中国户外传媒第一股,为何面临私有化退市的境地?

有接近江南春的人说,他希望避开投资者咄咄逼人的目光,可以摆脱些束缚,放开些手脚,为看到发展天花板的分众传媒腾挪一些改变的空间。

去年10月份,陈天桥对上市纳斯达克的盛大网络作出私有化决定时,雷军在微博中即表示:“如果陈天桥成功私有化盛大,可以完全没有股市和公众压力,放开手脚做大事。”至于这个大事是什么,他没有明言。

到今年6月阿里巴巴B2B公司完成私有化,有分析认为,B2B概念逐渐失去资本吸引力,阿里巴巴正在为整体上市作准备。

“私有化”这一两年似成趋势,特别是针对早期海外上市的中国概念股。

曾经,因为美国上市制度的宽松优越,造就了一批红极一时、极受投资者追捧的中概股,比如新浪、搜狐、网易、分众传媒等。从当初的“追求上市”,到现在的冷静“选择退市”,中国公司对于资本市场的诉求正趋于理性,不管推动力是内在的还是外部的。

上市是公司发展的一个阶段、是更好发展的一种辅助手段;而现在的退市、私有化,其实也是为未来更好的发展考虑。

当企业在面对一些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机会时,当公司的战略方向需要作出调整改变时,对投资回报要求苛刻、对风险控制审慎的公开资本市场,某些时候也可能成为掣肘。

要知道,改变有时候就像。

中国户外传媒第一股谋退市谁制造的“意外”?

中国最大的户外视频广告商——分众传媒(FmCn.naSDaQ)拟被私有化,溢价15.48%,私有化总金额接近35亿美元。受此消息影响,8月13日分众传媒股价大幅上涨8.85%,报收于每股25.45美元。

长期关注中概股的蓝郡投资咨询董事李云辉认为,分众传媒私有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公司价值被低估、被浑水做空后面临信息披露压力以及战略调整。而这三点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分众传媒于2005年7月13日上市,发行价为每股17美元,之后其股价持续上涨并在2007年一度冲高至每股65美元。

其实,在分众传媒上市蜜月期过后,股票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层之间对公司价值的认识已经产生了分歧。在遭受浑水做空之后,中概股股价整体低迷的环境下,分众传媒股价也持续低迷,低于价值,如果再融资的话,事实上是亏损的,也就是说上市已经失去了持续融资平台的功能,且要支付大量费用和接受严格监管。

据了解,分众传媒目前每年需要支付投资者关系维护费用200万~300万美元,这还不包括一些应对突发事件而产生的额外开支。而在遭受浑水质疑后,分众为了澄清质疑,由此支付的第三方调查费用以及其他的律师费用等接近千万元。

除了财务压力之外,经历Vie风波后,中概股遭遇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浑水等机构的连续出击使得SeC对中概股监管加强,导致以分众传媒为代表的中国在美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以及信息披露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分众传媒2010年年报就曾因此被迫修改了四次。

而部分中概股公司财务造假、浑水等做空机构推波助澜、Vie风险凸显使得中概股股价持续低迷。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下,分众传媒就陷入到了估值持续走低、不被投资者信任的恶性循环中。

分众传媒股价走势显示,2005年登陆纳斯达克发行价为17美元,2007年创下65美元历史高点,后因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分众股价出现大幅下滑,2009年跌至5.8美元的历史最低,此后又逐渐走高。2011年年底,受浑水做空影响,分众传媒股价最低达15.26美元,后逐步回升,接近做空前30多美元的水平,此后又继续下跌。

目前,分众传媒在纳斯达克的交易价格是25美元/aDS(1aDS=5股普通股)左右,市盈率不到20倍,已经私有化的盛大此前也曾面临低估值的尴尬处境,而国内a股传媒公司的估值可以高达40倍以上。

去年10月份盛大网络私有化的消息一经公布,即有“盛大可能登陆国内创业板”的传言四起。“被低估”是业界对盛大网络私有化最主流的解读。也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陈天桥“收回盛大话语权的一部分”。

近几年,切客、酷6等盛大网络投资的新业务,均处于“赔本赚吆喝”的状态,这使得每一次的财报公布日对于患有心脏病的陈天桥来讲都是煎熬。更为重要的是,在摆脱了华尔街资本市场的控制之后,陈天桥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踏踏实实地完成盛大新一轮的“圈地运动”,而这并不是一两个月的过程,可能要三四年甚至是更长时间。

避开公开市场的咄咄目光为战略调整腾挪空间

分众传媒此次私有化交易规模预计达35亿美元,将成为继阿里巴巴和盛大网络之后最大一起中概股私有化交易。而与盛大及阿里巴巴类似,分众传媒选择私有化,除了自身股价受到低估外,企业发展战略调整也是重要原因。

分众传媒2012年一季度的财报数据仍然靓丽:营收为2.0亿美元,同比增32%;净利润为3790万美元,同比增84%。分众传媒的传统业务为商业楼宇联播网、卖场终端联播网、电影院广告网络、海报框架广告网络。

但业内人士表示,分众传媒将会有长期的战略调整,这种调整会影响到财报表现。作为上市公司,这种调整势必会引发投资者的质疑,而私有化之后,大股东则有相对的独立决策权,不再受小股东的掣肘。

回顾分众传媒所处的户外媒体的发展史,不难看到,2007年伊始,中国户外媒体行业大踏步前进。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张亚男认为,从行业进入壁垒角度来看,中国户外电子屏市场的进入壁垒不高,掌握大量资金的市场竞争者可以在短期内掌握主动权,单纯依靠资本运作即可抢占一定的市场份额,分众传媒即是户外媒体行业资本运作的个中高手。然而,市场快速扩张中也暗藏了不稳定因素,这也成为行业未来发展过程中“挤泡沫”的导因。

当然,中国户外媒体发展的历程从资本动向也可见一斑。据清科数据库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户外广告市场已经披露的投资事件为18起,创2003年以来此类市场投资的峰值。不过,2009年,中国户外广告市场已经披露的投资事件仅为8起,经历资本市场的狂热之后,资本市场对户外新媒体行业的投资逐渐回归理性。

而在中概股市场低迷、公司价值被普遍低估的背景下,选择私有化退市,谋得长期的战略调整则是以分众传媒为代表的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的理智选择。

对于参与私有化的pe机构而言,投资私有化公司同样有利可图。一方面,因公司股价被低估,机构可以以较低成本进行投资;另一方面,机构可帮助企业转板或回归a股上市,进而实现退出。a股传媒类上市公司的估值大约在40倍以上,因此转板带来的投资回报至少在2倍以上。这种估值差距,也成为中概股私有化、转板的动力。

其实,中概股在美国股票市场还面临的一个困境就是投资者和上市公司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隔阂日益加深,双方甚少接触,最终导致研究机构不愿研究,机构投资者不愿投资。

对分众传媒而言,尽管2011年电商爆发式发展推动了业绩增长,但今年第一季度,分众传媒的广告主数量出现下滑,其户外媒体业务已经迎来增长瓶颈。因此,分众传媒此次私有化,应是利用了当前低迷的市场状况,而根本目的在于回收决策权、在公司战略上进行更多探索,而这些探索可能在短期是不能带来业绩的。

清科研究中心认为,私有化对分众传媒的长远发展意义深远。私有化之后,面对户外媒体市场低谷期,分众传媒可以从战略角度重新构建其长远规划,如何利用现有屏幕资源并结合新媒体特性,实现原有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或将成为其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

曾经在情急之下脱口而出“华尔街根本不懂中国网游市场”的陈天桥,也一直“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想把盛大网络打造成为领先的互动娱乐媒体集团。不过,在美国上市公司的严格披露制度,使得盛大网络的多元化战略常常颇感压力。比如当年巨人网络Ceo史玉柱携免费网游《征途》重新出山之前,陈天桥因感受到对方咄咄逼人的压力而提前宣布将盛大旗下所有游戏改为免费运营,此举召至华尔街一片哗然,盛大股票评级被降低,股价大幅下跌。

过去10年间,曾经喊出“网络迪士尼”口号的盛大共投资了超过140个项目。尽管“盒子计划”已经搁浅,但盛大的思路并没有改变。有消息说,盒子计划并没有被盛大完全放弃。陈天桥认为这一计划“过于超前”,但仅仅是“暂时搁置”。如果你今天搜索盛大在线,会发现网站名称后面有这样一句后缀,“专为无物流的文化和虚拟产品提供数字出版的服务平台”,这不但是盛大对自身的定位,更是盛大未来的发展方向。

传媒行业概况篇6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华侨学府,创办于1906年,是目前全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暨南大学直属国务院侨办领导,1996年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211工程”综合性大学。学校设有25个学院,55个系,170个研究机构和84个实验室,86个本科专业。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5个,具有二级学科授权的博士学位授予点4个;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38个,具有二级学科授权的硕士学位授予点5个。历暨南大学的教师队伍中曾有过马寅初,郑振铎、梁实秋、王亚南、周谷城、钱钟书、周建人、夏衍、许德珩、胡愈之、严济慈、楚图南、黄宾虹、潘天寿等一大批学者。现今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专任教师1869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434人,教授501人,副教授670人。截至2013年4月,有各类学生44369人,在校研究生1035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164人、硕士研究生7851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339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8737人。在校的华侨、港澳台和外国学生11124人。建校至今,暨南大学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37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3个地区的各类人才20余万人,堪称桃李满天下。

二、学院概况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01年,其前身是1946年在上海时期成立的新闻系,是全国创办最早的三家新闻院系之一,具有雄厚的学科基础和专业实力,被誉为华南地区“新闻学术重镇,媒体精英摇篮”。学院具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传媒经济学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具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传媒经济学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13年新增口语传播硕士研究生方向,具有广东地区的新闻与传播硕士(mJC)专业学位点和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0人,其士生导师13人,教授21人,副教授20人。截至2013年12月,学院共有在读研究生80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0人,硕士研究生506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240人;全日制本科生1110人,其中港澳台及海外本科生占学生总数的48%。学院目前设有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网络与新媒体(2014年开始招生)、播音与主持艺术5个本科专业,已形成本(双学位)-硕-博-博士后高级专门人才完整的培养体系。近年来先后获批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专业、广东省重点学科、广东省重点专业、广东省特色专业、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广东省一级学科优势重点学科,2012年全国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排名并列第8-9位,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建的实习基地被评为大学生实践基地。学院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与中央和广东各大传媒集团建立了30多个实习基地和战略合作关系,并与美国、马来西亚、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院系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

三、专业介绍

1.专业概况

暨南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创办于2009年,现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王泰兴、杨继红教授被聘为我院口语传播研究方向硕士导师,聘请了4名业界资深专家为客座教授。本专业目前在读学生为114人。依托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雄厚的新闻传播学学科基础和专业实力,本专业突出出镜记者和新闻主播的专业培养特色,着力打造课程实验、媒体实习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的成绩:本专业学生在2009-2013年共获得市级以上专业竞赛奖51项,其中奖15项,省级奖25项,市级奖11项。本专业首届27名毕业生凭籍自身突出的专业能力和优秀的综合素质,获得了良好的就业和深造的机会:1名毕业生在中央媒体、10名在省级媒体就业,其余毕业生均在政府企事业单位就业;2名毕业生获得暨南大学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2名毕业生分别被英国莱斯特大学和英国利兹大学录取攻读硕士研究生。

2.培养目标

为海内外各级媒体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能使用普通话、粤语、英语等语言进行播音主持工作的新闻主播、节目主持人、出镜记者,并能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宣传或公关部门的相关工作的高级口语传播专业人才。

3.主要课程

新闻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大众传播学、播音导论、广播节目制作、电视节目制作、语音基础、播音发声学、播音创作基础、广播节目主持、电视节目主持、出镜记者实务、文艺作品演播、新闻采访与写作等。

四、招生计划

招生语种

学制

层次

招生人数

招生范围

普通话

四年

本科

22

全国

粤 语

四年

本科

12

广东

说明:

(1)本专业文理兼招,公共外语教学为英语语种,请非英语语种考生慎重报考;

传媒行业概况篇7

【关键词】假新闻失实新闻职业道德

2011年,学界在重新审视新环境下的“假新闻”的基础上,探寻治理“假新闻”的方法。

一、假新闻的新内涵、新特征

有学者提出,与假新闻或“虚假新闻”严格的、概念上的意义不同,实际在使用这一词语时,往往涵盖了各种不同的形态。在厘清假新闻的涵盖范围的同时,学者们也对新环境下假新闻的新特征作了描述和分析。

杨保军提出,假新闻的指称对象包括了失实新闻、假新闻和策划性新闻。其中“策划性新闻”这一概念与“自在发生”的“自然性新闻”相对应,是容易出现失实和假新闻的新闻类型。①赵振宇则提出,虚假新闻包括假新闻事件、假新闻报道、新闻炒作和新闻失实等几种情况。②

董天策总结了近年来新闻理论和实践中,使用“虚假新闻”一词时可能指的形态:假新闻、失实新闻、可能出现失实的新闻。并且提出,对于失实新闻,应该从失实的程度进行具体分析;而可能出现失实的新闻(即所谓的“策划性新闻”、“公关新闻”、“疑似新闻”等)是否作为假新闻还需讨论,但这类新闻很容易出现报道失实,对此需要警惕。③

而对假新闻的新特征,童兵将其概括为:假新闻的报道对象的范围更广,造假者对此“无所顾忌”;各级各类新闻单位普遍造假,各种类型的新闻均有造假,体现为“无所不为”;造假媒体和个人不检讨、不受处分而形成的“无所畏惧”;受众习以为常,“无动于衷”。④

王佳航从自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分析,提出假新闻的新特征有: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以微博为例,自媒体有一定自净功能,可能在传播假新闻的同时出现辟谣;公众对假新闻的问责力度加大。⑤赵振宇也分析了近年来假新闻出现的新特征:纯粹的假新闻数量增多,造假门槛降低;人为制造却伪装成真实的“假象新闻”多,且具有迷惑力;从目的或动机的角度分析,制造假新闻的根源复杂化;假新闻与技术的关联度更强;假新闻危害和影响越来越大。⑥

二、新环境下假新闻的成因

《新闻记者》在2012年第一期推出了《2011年虚假新闻病理分析报告》,其中对年度虚假新闻的形成根源分别概括为:“信源差错”、“网络谣言”、“误用数据”、“信源差错”、“蓄意炒作”等几种类型。其中,“网络谣言”,又分为三种形式,即“报纸刊发新闻网络媒体转载广泛传播”,“微博首发网络扩散”和“论坛、博客等不实信息、草根流言传统媒体取材,在不经核实、不经求证或者难以核实和求证的情况下便发稿网络媒体再次转载”。⑦

童兵从社会大环境的问题和编辑记者自身的不足两方面分析了假新闻的成因。从大环境上看,主要是:“党风不正”,即党政机关借“表扬稿”的形式夸大业绩;“商风劲吹”,指商家操控新闻生产(甚至有),借用虚假新闻实现自身利益;“体制混乱”,即新闻体制改革没有跟上市场经济,造成管理混乱,缺乏对假新闻的监管和打击。而编辑记者自身的不足主要有: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道听途说的写作方式、片面追求轰动效应、缺乏基本知识(甚至缺乏常识),此外还有写作新闻时凭空捏造、信口开河等。⑧

陈力丹提出,“新闻真实”在我国的新闻实践中的实际地位,是造成假新闻的重要原因。我国新闻生产中实际奉行的“把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合二为一”的逻辑,事实上使得新闻真实让位于新闻“意义”,使得“新闻真实成为一个容易被放弃、被漠视的空洞的职业道德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种假新闻必然层出不穷。⑨

刘自雄、王朱莹则从受众的角度入手,探析了假新闻传播中受众接受心理:首先,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使受众容易接受符合某种符合刻板印象的虚假报道,将其视为真实;其次,受众为了避免认知失调,而主动寻找能够证实自身判断的信息,忽略与之相悖的信息。符合自身判断的虚假信息,即使很容易证明是虚假的,也比与受众判断相悖的真实信息更容易被接受;最后,从众心理作用下,受众更倾向于放弃独立判断,“轻信主导的观点”。⑩

杨保军从新闻传播主体的角度,分析了假新闻的根源:道德不善;职业新闻传播者缺乏专业精神、专业素养。⑾董天策提出,分析虚假新闻产生的机制“必须紧密结合新闻生产过程及其社会语境”。⑿

三、对防范和治理假新闻方式的探析

1、借鉴国外经验

王军、栾絮洁总结了外国传媒和行业组织颁布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中关于“消息来源”的使用规范,提出以下可供借鉴的举措:新闻必须提供消息来源;消息来源应认真核实;尽可能少用匿名消息,不得不用时,必须提供对消息来源的描述;对于消息来源的有偿交易一般禁止,特殊情况下也要经过严格的条件限制进行。⒀

周逵介绍了《纽约时报》防止新闻失范的具体做法:规范消息来源;设立公共编辑;规范和限制修改新闻图片;规范使用社交网站相关信息。⒁何德功总结了日本媒体防范假新闻的手段:完善媒介内部自律体制;对假新闻严肃处理、深刻反省;提高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促使新闻从业者保持高度警醒。⒂吴长伟则介绍了英国传媒业以媒介自律为基础,行业管理机构、行业组织监管假新闻的治理方式。⒃

2、针对我国情况的解决方案

童兵提出,要从“净化舆论环境”、“严格制度保障”两方面治理虚假新闻,特别指出,净化舆论环境要做到坚持以实际工作成绩、而非媒体报道作为评价政府和官员业绩的依据;而严格制度保障,要确立新闻造假一票否决的制度。⒄

陈力丹认为,治理虚假新闻,需要建立新闻职业道德机制。包括以下要点:“确立忠于事实的职业理念”;“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涉及新闻采访、写作和编辑的职业规范,以及相应的工作流程中的监督机制”;“形成失实后的‘更正与答辩’机制”;“传媒内部要有具体的部门和专人,来监督本传媒内各项职业规范的落实”。⒅

林溪声提出了治理假新闻的系列方式,特别指出:“新闻传媒公信力应被视作政府公信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打击虚假新闻、提升新闻传媒的公信力,也应成为提升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⒆曹鹏提出反对假新闻需要标本兼治,具体来说:调动政府资源、行业力量,抓反面典型;实行“零容忍”,对假新闻的责任人,在全国范围内终身取消从业资格;专业媒体开展行业内的监督。⒇

刘自雄、王朱莹则从新媒体环境下如何防止受众相信假新闻的角度进行了探析,特别提出:舆论引导工作应该尊重常识和规律,充分考虑公众的信息需求;“鼓励异见,培养新媒体把关人和意见领袖”,防止舆论出现一边倒、继而出现从众行为。(21)

结语

总的来看,2011年学者们对假新闻问题的研究,有以下特点:

第一,紧扣时代脉搏,针对新环境形成了新看法。社会环境的变化、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业的发展变革……许许多多的变化,使得假新闻无论是内涵、特点,还是成因,都与以往有所不同。而学者们在研究中,亦紧密结合了新环境的种种变化,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新看法。

第二,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互动更多。学者们在研究假新闻问题时,从当前的新闻实践出发来看问题,研究了近年新出现的假新闻案例,从不同角度分析给出了一些防范、治理假新闻的可行的举措。2011年10月,新闻出版总署印发了《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其中不少具体规定,正与学者们此前在研究中给出的建议相同。

第三,搬来“他山之石”,未言如何攻玉。如果说2011年在假新闻问题的研究中,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那应该就是在研究国外防范、治理假新闻的经验时,学者们过于关注“他们是如何做的”,而没有足够地分析“这些经验是否适用于我们当前的情况”。

随着自媒体的继续普及,信息门槛会更低、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会更广。可以预料,假新闻也会随之产生新变化。同样可以预料的是,学者们对假新闻问题的研究也会继续跟进,在2011年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①⑾杨保军,《认清假新闻的真面目》,《新闻记者》,2011(2)

②⑥赵振宇,《进一步厘清虚假新闻概念的几个层次》,《新闻记者》,2011(6)

③⑿董天策,《虚假新闻的产生机制与治理路径》,《新闻记者》,2011(3)

④⒄童兵,《净化环境,严格制度,确保新闻完全真实》,《新闻记者》,2011(3)

⑤王佳航,《自媒体繁荣图景下的虚假信息治理――以微博假新闻“金庸去世”为例》,《新闻与写作》,2011(4)

⑦年度虚假新闻研究课题组:《2011年虚假新闻病理分析报告》,《新闻记者》,2012(1)

⑧童兵,《假新闻屡禁不绝的缘由――〈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十年分析报告之二》,《新闻记者》,2011(5)

⑨陈力丹,《新闻真实,一个并不复杂的职业要求》,《新闻记者》,2011(3)

⑩(21)刘自雄、王朱莹,《被信任的假新闻――虚假信息的受众接受心理探讨》,《现代传播》,2011(7)

⒀王军、栾絮洁,《从消息来源的核实看西方媒体如何防范虚假新闻》,《新闻与写作》,2011(4)

⒁周逵,《〈纽约时报〉防止新闻失范的一些认识和做法》,《中国记者》,2011(2)

⒂何德功,《寻找共因完备手段――日本媒体如何严防假新闻》,《中国记者》,2011(5)

⒃吴长伟,《自律与行业管理结合――英国传媒业如何治理虚假新闻》,《中国记者》,2011(7)

⒅陈力丹,《新闻记者首先要对真相负责》,《新闻战线》,2011(4)

⒆林溪声,《构建杜绝虚假报道的长效治理机制――〈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十年分析报告之三》,《新闻记者》,2011(5)

⒇曹鹏,《反对假新闻要标本兼治三管齐下》,《新闻记者》,2011(1)

传媒行业概况篇8

要深入理解产业传播的概念和内涵,首先就要了解产业和传播的概念。根据经济学的观点,产业是介于国民经济和企业之间的一个中观概念,指的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国内外不少学者都对传播进行过定义,如霍夫兰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邵培仁则认为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等等。这些定义均是学者们出于不同研究目的需要而得出的,各有各的侧重点。出于本研究的需要,本文采用了郭庆光的定义,即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2]。在综合了上述学者的观点以后,本文认为产业传播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系统将自身的信息在系统内、外部进行扩散、反馈的过程。产业信息在系统内部扩散及反馈的过程,为系统内各个企业相互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是整个产业的发展与壮大的内部动力。产业信息在系统与社会之间的流动过程,一方面是产业扩大社会影响力、拓展市场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整个产业系统向周边环境学习的过程,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外生动力。因此,积极开展产业传播活动,对于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新生产业的发展很有必要。

二、川西北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现状

(一)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利用传统媒体进行传播的现状

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依靠自身独特的民族资源禀赋和政府的支持,已具备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和一定的产业规模。然而,在产业传播方面,由于受到传播意识落后、区域交通条件差、传播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等因素的限制,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大多还处于较为原始的人际传播状态,产业信息大面积快速扩散的效应还没有形成。大众传媒因其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特点,在其诞生后便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也正因为此,大众传媒便成为了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的另一重要途径。如报纸媒体《阿坝日报》、《甘孜日报》,均同时发行汉文版与藏文版,相关栏目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全州的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传播产业所需的各类信息。在广电传播方面,阿坝州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全州43个乡镇,覆盖人口32万人,人口覆盖率35%,电视台节目覆盖101个乡镇,覆盖人口49万人,人口覆盖率54%,把富有阿坝州民族特色的广播电视节目提供给广大农牧民,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及产业。甘孜也建成了州级平台、康定和道孚县级节目传输平台、30个乡级无线发射基站和19个村级无线发射基站等,传播的农牧民人口覆盖率接近50%。随着互联网覆盖率的进一步提升,川西北地区也开始利用网络传播自己的民族文化产业。中国羌族网、羌岷网等网站上,都对当地特色文化进行了分栏展示,囊括羌族音乐、视频短片、民族学术、人物专栏、组织机构等板块,详尽介绍饮食、建筑、歌舞、医药、文学、历史、宗教等内容,展示该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

(二)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的现状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发表的一份关于开发eVR商品的计划书[3]。国内一般认为新媒体是指基于互联网技术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的媒体新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4]。本文所指的新媒体主要指相关的网站、网页、微博、论坛等。下表即是目前收集到的有关川西北民族文化产业利用新媒体传播的状况。从上表可知看,着重传播川西北民族文化产业的网站数量不少,但是从这些网页的微博粉丝数、网页点击率看,发现受众对此的关注度极低。与作为旅游产业传播的微博代表“九寨沟管理局“的160多万粉丝数量相比,这些文化产业网站的微博粉丝数目微不足道,微博账号一般也未能得到“认证”。此类网站作为展示民族文化产业的窗口,理应成为民族文化宣传与品牌塑造的重要渠道,但并未取得理想的传播效果。如中国羌族网,它的目标致力于打造全国最大的羌文化交流平台,其内容丰富,涉及学术交流、社会聚焦、文艺空间等多个板块,并设有“尔玛论坛”供羌文化爱好者沟通。但是论坛会员不足400人,帖子更新速度缓慢,部分板块几天才能看见新帖。网站同时提供“尔玛商城”供民族文化产品交易,但打开商城页面,它只对“珉玉”文化及工艺进行展示,不见其余产品,无疑是对交易平台的极大浪费。此外,个别网站访问量严重低下,部分板块文章一个月内点击量不足20次,甚至也没开通微博、论坛、贴吧等交流平台。虽然这些网站在页面下端设置了友情链接,但是所链接网站的情况基本与自身无异,少人问津。

三、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中存在问题分析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找准川西北民族文化产业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是尽快提升民族文化产业传播水平的关键。首先,传播主体对民族文化产业传播的重视程度不够。就政府而言,由于民族文化产业起步晚、企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效益相对较差等因素,所以政府更加倚重旅游产业的传播,不愿意将传播经费过多地投入到民族文化产业;就民族文化企业而论,自身对于产业传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也不愿意从本就微薄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经费进行产业传播。大多数企业或作坊在对外提品或服务时还是在走传统的销售路径,无意通过时下热门的传播新渠道来宣传自身的品牌与形象;就媒体工作者层面讲,由于川西北民族地区地势险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导致媒体宣传报道该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所需支付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较高。正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媒体宁可选择把采访、报道的目光聚焦于九寨沟、黄龙等少数著名旅游景点,加大受众对旅游产业的关注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众媒体对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其次,民族文化产业的信息传播手段亟待更新。近年,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移动数字电视、车载电视等一系列新媒体,不断促进其它产业的传播。然而,这些新媒体在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中却受到了限制。一方面,由于川西北民族地区熟悉新媒体业务的人员有限,缺乏既懂新闻传播规律又懂网络传播的人才,加上该地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支持日常工作,在对新媒体的建设经费投入上自身存在不足,导致新媒体事业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当地传播民族文化产业的纸质媒体发展定位不清晰,还未能与网络媒体有效整合,电子版、网络版的新闻稿件更新缓慢,不能用网络语言、网络新闻表现产业传播的中心工作,在发挥新媒体的整合和集聚效应方面做得不够充分。因此,各传播主体对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只能停留在地市级的传统媒体,传播的范围也多局限于本地受众。

四、关于提升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一)平台建设是提升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

业传播效果的关键产业传播与企业宣传不同,它更多是在宏观层面上关注区域范围内产业整体的传播状况,而不仅仅是企业个体的营销宣传。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体现的是地方政府或行业协会的公共服务能力。因此,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积极构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平台。民族文化产业传播平台应该由以下要素构成:管理要素、信息要素、技术要素。首先是管理要素。在政府指导下,建立相应的民族文化产业的指导和协调机构,负责对民族文化产业传播平台及产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和组织工作,为平台建设提供相应的组织保证;其次是信息要素。由政府专门机构负责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平台建设及产业发展提供相关的扶持政策、配套政策及全面、细致文化市场信息,产业传播平台建设提供政策和信息支撑;最后是技术要素。要利用政府提供的资金、税收等优惠政策支持,加大引进民族文化产业传播的高新技术,加快原有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5]。产业传播平台构建以后,通过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传播手段,能让川西北民族文化其相关产业得以有效的传播,使得整个产业的传播活动更加整体、统一,更有利于在现代市场中传播,更能加强对川西北民族文化的继承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川西北地区民族

文化产业传播效果的保障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没有足够数量的产业传播人才,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状况就不可能得到改善。要想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努力提高民族文化产业全行业领导干部、员工的传播意识与媒介素养。特别要重视对企业领导、营销人员等涉及传播活动的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服务水平和传播能力。第二,注重培养符合民族文化产业传播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让他们能够尽快掌握新媒体技术、业务和信息传播规律,在对外的产业传播活动中“独当一面”。第三,与高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合作,建立一批复合型传播人才实践基地,促进高等院校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川西北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主体应与高等院校中的新闻传播类专业以及新闻媒体加强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既可以为自身提供所需的产业传播人才也可以尽快提升产业对外传播效果。

(三)“借船出海”是提升川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产业传播效果的捷径

传媒行业概况篇9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源远流长。道,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和规则”;德,本义为“得”,引申为“品德”。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老子《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构成“道德”一词的“道”与“德”的词源涵义也就都是指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伦,本义为“辈”,引申为“人际关系”;理,本义为“治玉”(《说文》:“理,治玉也。……玉之未理者为璞”),引申为“规律和规则”。合而言之,所谓伦理,就其在中国的词源涵义来看,便是人际关系事实如何的规律及其应该如何的规范。

而伦理与道德的西文词源涵义却有所不同。英文中伦理与伦理学是同一个词:ethics,源于拉丁文ethica,ethica又出于希腊文ethos,意为品性与气禀以及风俗与习惯。英文中道德是morality,源于拉丁文mos,也是指风俗、习惯以及品性、品德。“所以,伦理与道德在西方的词源涵义完全相同,都是指人们应当如何的行为规范:它外化为风俗、习惯,而内化为品性、品德。所以,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把亚里士多德著作中的ethos(伦理)译为拉丁文mores(道德)。于是,伦理学的拉丁文同义词是道德哲学:philosophiamoralis。”①

但是,到了现当代,关于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伦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如何,国内学界的意见并不一致。至于西方语言中最常见的与道德、伦理相关的概念如何与中文对应,彼此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也是众说纷纭。一种在国内外学界都非常典型的观点是,道德(morals)和伦理(ethics)在现代是同义词,可以互换。

例如,有论者认为,“伦理”与“道德”皆指涉某种规范系统;若是严格加以区分,则伦理偏重于社会的层面,道德偏重于个人的层面。不过,在一般使用上,二者经常被视为同义词,有时更被连用为“伦理道德”一词。②

就像新闻的定义数以百计一样,关于什么是道德也是众说纷纭。③以下三个道德定义你更倾向于哪一个呢?道德是指:(1)应该如何的行为规范;(2)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3)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

“西学东渐”与三重比较

当然,国内也有论者指出,“伦理”与“道德”是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但二者长期处于概念模糊和逻辑混乱状态.导致伦理学和道德教育“名不正而言不顺”。当代“伦理”概念蕴含着西方文化的理性、科学、公共意志等属性,“道德”概念蕴含着更多的东方文化的情性、人文、个人修养等色彩。“西学东渐”以来,中西“伦理”与“道德”概念经过碰撞、竞争和融合的过程,目前二者划界与范畴日益清晰,即“伦理”是伦理学中的一级概念,而“道德”是“伦理”概念下的二级概念。二者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有着各自的概念范畴和使用区域。①

不过,上述观点虽然颇有价值,尤其是作者的三重比较,即汉语言文化中的比较、英语文化中的比较、中西文化中的比较,很有启发性,却与本人的旨趣不符。本人认为,对“伦理”和“道德”做一区分十分重要。有鉴于此,本人借鉴美国教科书《媒介伦理学》的界定和划界方法来理解道德和伦理。“伦理”是建立在某些得到普遍接受的准则上的理性过程。而“道德”是宗教领域的用语,往往表现为各种戒律及其形成的道德体系。②

《摩西十诫》是犹太教与基督教共有的道德体系,作为《圣经》中的基本行为准则流传下来,影响深远。它是以色列人一切立法的基础,也是西方文明的核心道德观。《摩西十诫》第一条:除了耶和华以外,不可有别的上帝。第二条:禁止拜偶像。第三条:不可妄称上帝的名。第四条:遵守安息日。第五条:孝敬父母。第六条:不可杀人。第七条:不可奸淫。第八条:不可偷盗。第九条: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第十条:不可作非分之贪恋。③

佛教的八正道提供了类似的道德框架。八正道意指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的八种方法和途径:(1)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苦、集、灭、道)的真理。(2)正思维。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3)正语。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4)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5)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6)正方便。又称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的理想境地。(7)正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8)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伦理困境与现实选择

但是,现实世界远远不像学童背诵人生格言和宗教诫命那样简单。一个道德体系中的多个因素(诫命)有可能相互冲突,这时伦理就开始起作用了。

康德宣称:谎言,即故意的不诚实,在任何情况下,“仅仅由于它的形式,就是人对他自身的一种犯罪,就是使一个人在他自己眼中变得低贱的一种卑劣。”④但是,这位200年前的先哲又描述了一个典型的伦理困境:当一个持枪男人来到你家门前,问另一个人在哪里(正藏在你家壁橱里),因为他想杀了他,你应该怎么做?你是撒谎,还是说实话?犹太教与基督教共有的道德体系认为杀戮和撒谎都是不对的。但是,你必须痛苦地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

我们可以在反映抗日战争的老电影中找到这样的场景:鬼子要进村了,在村头问一群孩子“八路在哪里?”孩子故意指着相反方向回答:“八路在那儿!”结果鬼子当然是上当受骗。为什么后人将“骗鬼子”作为美谈来称道?这是因为我们假定“鬼子”代表绝对邪恶,反抗“鬼子”代表绝对正义,所以一切手段都是正当的,产生的效果越正面越好。但是,日常生活中并不经常出现“绝对正义”与“绝对邪恶”的对峙和搏杀。

与其说伦理解决的是对与错的矛盾,不如说解决的是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并决定如何在二者之间做出取舍。伦理学意味着:(1)学习在善与恶、合乎道德的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之间做出理性的抉择。(2)运用理性对若干个可能都合乎道德的正义抉择进行区分,挑选出其中更加合乎道德的。①

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

所谓“职业道德和伦理”大体包括工作观(人为什么要工作?)及专业规范两部分,它们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较欠缺的部分。这首先是因为,与世界上多数古代国家以宗教为统治者的意识形态不同,儒家学说强调“以德治国”,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特点是把宗法观点和皇权至上合二为一,也就是让皇权统治和家长制统治互相呼应;其次是因为,职业道德和伦理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道德伦理观,而在长期的自然经济之下并无所谓职业,每个家庭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是大同小异的;既然无所谓职业,当然就无所谓职业道德和伦理。②

在西方新教世界,各种现代职业(专业)较早产生,于是就有了专业人士即从业者的称谓。按照马克思・韦伯的理解,现代早期资本主义职业的兴盛与职业观念的世俗化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世俗化的谋利活动,得到了宗教上的肯定,对于世俗职业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韦伯认识到,在以往的所有信仰天主教为主的诸民族的语言中,都没有任何表示与我们所知的“职业”相似的概念。自从16世纪初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以后,强调人在世间的责任,这样体现这一意义的职业概念就出现了。而宗教改革以来,将履行职责义务看成是上帝应允的唯一生活方式的看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每一种正统的职业在上帝那里都具有完全同等的价值。③

从《圣经》的观点来看,工作有三重意义:发展自我、服务社会及服事上帝。专业(profession)和专业人士(professional)的词源是动词profess,意指“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在人欲横流的商业社会,职业道德和伦理格外重要。

一个社会职业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和尊重,就必须遵循一般的和这个职业特殊的道德诫命和伦理原则。当然,也有哲人这样挖苦说:“在所有职业中,每种职业都或多或少地装扮出某种面孔,人们以自我预期的样子粉墨登场。因此,这个世界不过是由众多的演员组成的大舞台而已”。④

光先生指出了职业道德与社会普遍道德即公德可能的不一致性:“当一个人处在职业生活中时,为了遵守职业道德,可以违背一般人的道德要求,也就是说,职业道德和一般人的道德不仅有所不同,甚至还会出现矛盾。”⑤光论辩道:“比如,医生对一个绝症患者不讲实话,这既符合人道主义精神,也符合医生的职业道德,但却有违其作为一般人要诚实的道德要求。再如,即使知情,在法庭上律师可以而且不应提供对自己委托人不利的指证,同时应当钻法律的空子替自己的当事人辩护,这些都符合律师的职业道德,但却不符合其作为一般人的道德……然而,如果律师不钻法律的空子,不替自己的当事人说话,反而举证自己当事人的罪责,法庭抗辩和律师职业也就失去了光彩,律师职业也就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还谈什么律师的职业道德。”⑥

媒体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

世界知名的管理学家大前研一认为,专业人士必须具备四种能力:(1)先见能力。(2)构思能力。(3)讨论能力。(4)适应矛盾能力。①在国内外,人们常常将新闻职业与法律和医疗职业对比。那么,新闻工作者能否做出有违常人伦理道德观念的举动的伦理选择并自圆其说呢?

在古希腊,伦理学的原初意义是关于幸福或美好生活的学问,幸福是伦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伦理学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与这种一般性的理解不同,媒体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试图解决的经常是问题、恐慌、不安、批评、抱怨、投诉、愤怒、抗议、抵制等大众传播业者不愿看到的反应。一旦新闻伦理抉择发生错误,受众的反应既迅速又苛刻。

由于新闻工作者必须频繁作出内容选择和判断的特性,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的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认为:“没有不涉及道德的新闻写作。所有的记者都是伦理学家。这绝对无可避免。记者就是一个观察世界的人,观察这个世界的运转,每天,站在很近的地方注视着它,把它展现出来,让大家得以再度审视――这世界,这世界里的事件。”②

媒体职业道德就是媒体从业者和媒体机构自身,遵循体现普遍性的社会公德(工作观)和体现特殊性的专业标准(专业规范),对其职业行为进行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媒体职业伦理就是媒体从业者和媒介机构在媒体职业道德体系中的诸个因素(道德诫命)发生冲突时的理性抉择原则。

具体而言,凡是在媒体职业共同体内有共识而少争议的批评对象,我们就称之为媒体道德问题,本人新近推出的教材《媒体道德与伦理:案例教学》第二编各讲所分析的就是几种常见的媒体道德问题。凡是在媒体职业共同体内缺乏共识而多有争议的话题,我们就称之为媒体伦理议题,教材第三编各讲所分析的就是几种常见的媒体伦理议题。我们的一个提示是,媒体道德问题一般不宜相对化,而媒体伦理议题一般不宜绝对化。在特殊情况下,媒体道德问题和媒体伦理议题才有可能转化或融通。

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是媒体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的核心,是决定新闻应该如何采集、制作、报道和编辑的行为准则。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能够解释自己的伦理选择很重要,因为他们在报道一则新闻的过程中要与消息来源打交道、处理与同事的关系,最后还要面对公众,所以可能要同时做出几个互不相关的伦理抉择。

谁来做出道德决定和伦理抉择?

媒体伦理学作为应用伦理学的一支,每一步都要严肃考虑该由谁来承担相关责任。只有在媒体和媒体人作为把关者、而不是由外部强制力量主宰的情况下,才谈得上媒体专业伦理和道德。如果媒体严格听名于政治性组织的运作指令,完成“规定动作”,而没有“自选动作”,那么这种媒体出现的问题不应该列入我们分析研讨的对象。

在拥有编辑独立权即内部新闻自由的媒体中,在一般情况下,这是一个组织问题。媒体内容的最终呈现由作为业务主管的主编、总编、台长而不是普通记者作出决定。但是,新闻生产是一个多环节的过程,每一个新闻从业者都可能要承担主要的伦理道德责任。此外媒体还刊播广告和娱乐等内容,除了内部的个人或组织责任,外来的广告和外包的娱乐节目可能还牵涉外部的责任者。

有欧洲学者认为,媒体职业伦理和道德“只能存在于民主制度下”,它们“只在享有言论自由的媒体和有良好素质记者的国家里受到应有的尊重。在这些国家里,媒体和记者门为自己的工作而自豪。”此外,在贫穷国家里,消费者少,广告也少,所以那里的媒体贫穷、腐败或者受国家资助和控制。在许多这样的穷国里,即便媒体有官方声称的民主,实际上媒体职业伦理和道德也没有意义。①

根据上述看法,“非民主的”第三世界国家没有媒体职业伦理和道德可言。这是我们不能同意的,因为在中国、俄罗斯等转型国家,尽管问题重重,媒体分化和职业化已初见端倪,关于媒体职业伦理和道德的讨论经常是非常热烈的。至于说贫穷容不下媒体职业伦理和道德,那是很有道理的。今天的各国媒体,大多实行市场化经营。虽然市场化有利有弊,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有西方学者概括为“富媒体,穷民主”),但是健全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是媒体自主自立的基础,这对于维系伦理和道德水准至关重要。

伦理道德与法律的界限

显然,媒体职业道德和伦理属于软性约束的范畴,而有别于法律。美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伦理规约》在正文之后还有两条附则,第一条称:“《伦理规约》是在自愿基础上被数以千计的新闻工作者接受的,无论他们在何地、什么平台,并且作为合乎伦理的行为的指南,被广泛运用于各新闻编辑室和教室。该规约无意于作为一套‘规定’,而是作为面向合乎伦理的抉择的一种资源。它在法律上没有强制力,也不领受于宪法《第一修正案》。”

这里是指,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在美国体制中居于高位,统辖所有相关法律,被认为是美国言论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的守护神。但是,它不同于以自律的方式统辖人的内心的伦理道德,因为在伦理共同体中,“统治人民的规则不是通过外在的强制,而是通过内在的对道德法则的尊重来实现的”。②

伦理道德与法律都是调整一定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但是它们的形态和功能是不同的。康德认为,存在两种社会形态:一种是“法律的公民社会”,在此之下组成社会;另一种是“伦理的公民社会”,在此之中人们只能在非强制性的法律之上,因为这一概念本身就包含着“免于强制的自由”。③一般而言,伦理道德与法律有以下区别:

1.伦理道德是说服教育和榜样感化的自律规范,它的作用通过社会舆论的赞扬和谴责、表彰和批评的方式来实现;法律则是禁令或强制性的他律规范,如果触犯了法律就要由执法和司法机关来解决。

2.伦理道德的原则和规范通常只是一些原则性规定,是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和作出抉择的依据;法律则含有各种具体的明文细则,是衡量有罪、无罪或罪行性质与轻重的依据。但是要注意,针对现代媒体造成的日益突出的种种问题,各国媒体职业伦理道德规则倾向于制定各种具体的明文细则,而显然不同于社会公共伦理道德。

3.法律与伦理道德的评价标准各不相同。道德评价具有“扬善惩恶”的特点,其评价对象包括了“善行”与“恶行”,而法律评价所针对的主要是违法犯罪行为。在通常情况下,违反法律的行为必定违反道德,而违反道德行为未必都违反法律,道德评价的标准比法律的评价标准更高。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违反媒体职业道德的案例同时也是司法案例。

知名媒体法和媒体规范研究者徐迅女士给出了这样一个表格:

当然,伦理道德和法律又是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一方面,它们在某些内容上,相互重合、相互渗透,法律被称为最低限度的道德。另一方面,伦理道德的作用范围较广泛,有些范围法律涉及不到,而道德可以补充法律的不足。同时,伦理道德教育和伦理道德舆论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法律的尊严和功效。而法律则能够加强伦理道德的威力。所以国人在呼唤媒体必须提升其伦理道德水平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媒体领域的法制进程。

几点建议

1.伦理学的学科归属是哲学,以思辨为主。问题意识二重含义(价值性和负面性)、批判性思维和自反精神。我们欣赏和提倡苏格拉底的方法:

2.我们通常聚焦媒体内容生产过程:新闻和大众媒体的信息采集、获取、加工、传送、呈现等,尤其是内容呈现。《媒体道德与伦理:案例教学》聚焦媒体职业伦理和道德,所以所选案例和评析侧重于传统媒体。这是因为,我们当然不能忽略日益强大的新媒体,但是新媒体被称为自媒体,其使用者除了一部分专业人士外,大多数往往只是媒体业外人士,是以普遍社会伦理道德还是以媒体专业伦理道德来看待相关传播现象,尚无定论。

3.注重材料的可靠性和案例的客观性。力争全面搜集,多源求证,避免望网生义、仓促定论和以讹传讹。毋庸讳言,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从互联网上获取新闻。互联网的好处不必多说,但是它的一个弊端是知识和信息的碎片化、变异性和割裂易逝。

4.注意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的复杂性。意大利谚语云:“翻译就是叛逆”。阅读原始文本与翻译和表述之间存在着理解的偏差和语义的损失各自的语境也存在明显不同。因此语境化的理解乃至背景的交代十分必要。当然这也带来了部分案例较长的问题。

5.恰当处理激情、幽默与理性之关系,同时避免误会、误读和道德说教。

注释:

①王海明:“伦理学是什么”,《伦理学研究》总第1期(2002年9月),第90页。

②。

③但是,对于道德与良心(良知)的关系,恐怕多数人会达成一致:道德很多时候与“良心”相提并论,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①尧新瑜:“‘伦理’与‘道德’概念的三重比较义,《伦理学研究》2006年第4期。

②【美】菲利普・帕特森、李・威尔金斯:《媒介伦理学》,李青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③这里是最简版。《圣经》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十诫”,具体十条诫文是后人总结归类的。因此,各个教派的“十诫”条文不完全一样。

④【德】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何怀宏、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83页。

①【美】菲利普・帕特森、李・威尔金斯:《媒介伦理学》,李青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②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第二版),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页。

③龚群:《社会伦理十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60-161页。

④【法】拉罗什福科:《道德箴言录》,王水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4页。

⑤光:“经济学(家)如何讲道德?――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读书》1999年第1期。

⑥光:“经济学(家)如何讲道德?――评《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读书》1999年第1期。

①【日】大前研一:《专业主义》,裴立杰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iii-V。

②【法】玛格丽特・杜拉斯:《外面的世界ii》,黄荭译,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①【法】克劳德―让・贝特朗:《媒体职业道德规范与责任体系》,宋建新译,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页。

②靳凤林:《道德法则的守护神――伊曼努尔・康德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③靳凤林:《道德法则的守护神――伊曼努尔・康德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页。

传媒行业概况篇10

[摘要]2013年9月全国28所高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首届本科招生,作为新闻与传播学科特设专业与新闻学、传播学等并列二级专业门类,2014年,开设新专业的高校增加至48所,从行业影响到教育热点,围绕新专业的人才讨论多元分化,如何构建与人才市场相适应的核心能力体系,设计具有学科普适性又兼具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直接影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成效。本文作者通过全国范围的行业调研,选择高校培养计划作为样本研究,从培养定位和课程体系的宏观设置两个层面,探索构建具有前沿性和科学性的培养体系,真正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

关键词]新媒体人才培养体系

2009年1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新闻部正式成立,相继南都全媒体集群组建成立。2012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2年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成为教育部审批同意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新专业。

新闻行业与教育的不断改革前行,也激发了融合背景下新闻人才培养的全面思考。当前,我国新闻人才培养环境与趋向也在不断演变,主要表现为:(1)信息行业的迅猛发展催生众多领域急需专业化人才;(2)媒体行业的融合发展对复合型的新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3)传统媒体对新闻内容的生存更加注重专业、深度,调查记者、数据分析师等人才需求热;(4)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已成为新闻传播教育的未来支撑。

2013年,以暨南大学为代表的全国28所高等院校首批招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学生,2014年这一数据加大到48所。面对传媒融合发展的需求及人才竞争的白热化,构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体系迫在眉睫。然而当前该新专业国内尚无完善的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基于传统新闻传播学科的延伸和嫁接,是培养传统新闻人才的数字化应用?还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新闻业务素养?亦或是其他的创新模式?本文将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体系两大方面来解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建构。

一、人才培养定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科归属于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上与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专业并列,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既要有学科的统一性,也要有专业的差异性。

进入互联网时代,传媒的数字化发展日新月异,目前普遍认同的主要趋向有:多适配、多媒体、全天候、即时、互动、社交化、位置;围绕专业能力的需求主要包括:新闻基本功、全媒体传播技能、网络舆情研究能力、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策划创意、团队协作能力、工具应用能力:围绕人才培养的

关键词主要有:内容、渠道、技术、产品、互联网思维。

从发展趋势、能力需求和人才培养三个维度可以归纳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1)培养掌握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2)培养基于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的全媒体传播人才;(3)培养熟悉互联网核心应用的网络与新媒体创新人才。

具体培养规格要求分解为五个层面:

(1)掌握网络与新媒体领域所涉及新闻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基本理论。

(2)具备网络与新媒体的专业视野及敏锐的观察力,掌握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新兴媒介的发展特点,通晓信息传播的技术原理。

(3)具备交互、体验、服务等众多类型信息产品的内容策划、设计,并熟练掌握网络与新媒体信息制作的基本技能。

(4)了解网络与新媒体相关的政策与法规,掌握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具备娴熟、练达的社会活动能力。

(5)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二、课程体系

互联网发展对高校新闻与传播学科的影响与日俱增,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加速融合。人才培养从传统的内容主体逐渐向复合型转变。技术素养成为未来数字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多数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系)的网络传播或新媒体等相似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向“宽口径,厚基础,精专业”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培养综合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目标,但在主干课程或专业课程设置的实际操作中却各有侧重,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以传统新闻学训练为主,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这种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二是以互联网应用和技能训练为主,传统新闻学训练为辅,这种模式以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专业为代表;三是以传播学训练为主,以互联网信息传播和应用为辅,这种模式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为代表。这三种模式具有代表性,同时也隐藏着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同价值取向的冲突:选择传统新闻学的价值取向还是传播学经验学派的价值取向;以新闻传播基础训练为主,还是以网络传播应用技能训练为主;是突出网络传播信息内容层面,还是侧重网络传播技术层面。

(一)课程分析。

本文研究选取了全国首批开办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28所院校,就新专业申报表中主干课程一栏进行了统计分析,排名前10课程/次如(图表1)

通过图表分析,28所院校全部开设了《传播学概论》基础理论课程,对网页设计、网络动画等计算机技能均比较重视,排名前10的课程中,网络与新媒体实务相关的多达5门,理论课程2门,传统媒体实务2门。研究表明,新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以传统新闻与新媒体融合为理论依据,以传统新闻与传播实务为基础,以网络与新媒体实务为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包括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新媒体传播、运营实务等。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院长李怀亮认为,新媒体专业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到理科、工科、文学、艺术、经济与管理等多个学科门类。张芹、黄宏在《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一文中归纳指出,新媒体的媒介特征及产业属性决定了新媒体专业设置主要由三大学科群构成,即传播学、信息科学和传媒经济学三大学科群;还须三大技术支撑,即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传感技术。

归纳28所高校三大学科群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

传播学科: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写作、网络传播概论、网络伦理学、新闻法规与传媒规制、新媒体与社会、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与编辑等。

信息学科:计算机网络原理与实务、平面设计、数字信息处理、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信息编辑、网络传播技术、数字出版及技术等。

传媒经济学科:传媒经济学、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网络运营、网络广告学、网络营销学、电子商务概论、网站策划与建设、新媒体产品设计等。

根据课程涵盖的内容及课程名称

关键词提取门类,排前5名的依次为技术类(包含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概论(包含传统与网络新媒体)、网页设计(包括网页与网站)、编辑类(包含传统编辑与网络编辑)及广告,其中技术类、基础理论的课程每所学校开设门次接近2门,对技术和理论学习的认可度非常高,广告与营销方面也有49次开课次,对市场运作能力也非常看重。如(图表2)

(二)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28所院校的主干课程分析,构建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可以从三大层面设计,分别是专业理论(包括传统新闻、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应用(包括数学、计算机及通讯)和传媒实务(包括传统媒体实务、新媒体传播实务、市场运营与管理)。

1.专业理论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全新的特设专业,基于完整专业体系的建立,理论部分与实践(务)部分是相辅相成的两大支柱,且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不可缺少的充分必要条件,而且两者密不可分、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理论体系以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为一致性原则,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理论为创新构建,其专业理论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主要包含两个层面:

(1)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体,构建专业理论的纵深,主要课程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史、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网络传播概论、融合新闻学、新媒体与社会、网络伦理与法规、网络与新媒体研究方法等;

(2)以专业选修课程为补充,丰富专业理论的延伸,主要课程包括西方网络与新媒体理论、数字出版导论、网络与新媒体经典案例等。选修课程根据各高校师资的具体情况,其设计思路也可以不尽相同。

2.技术应用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作为典型的文理交叉型专业,其技术应用的学习和实践是关键,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可以开设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多门课程,构成较为连贯的技术应用体系。体系设计的目标是:掌握计算机学科的基础技术。熟练运用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技术。

(1)以大数据应用为方向,构建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为特色的技术应用,主要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等;

(2)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主体,夯实学生的技术素养,主要课程包括:C语言、网页设计、网站设计、数据库应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网络动画、网络安全技术等。

3.传媒实务体系及其课程设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特色在于实务体系的交叉,通过多元化实务的体系设计构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课程设计的目标是:掌握网络与新媒体行业所需的基本业务,能够独立进行全媒体新闻传播,主要包括采编实务、运营与管理实务以及其他实务能力。

(1)以传统新闻实务为基础,培养学生扎实的新闻基础业务,课程主要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编辑、新闻摄影、电视摄像与编辑等:

(2)以网络与新媒体实务为主体,与行业发展需求为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专业动手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全媒体新闻采写、网络编辑与策划、网络与新媒体评论、网络与新媒体用户分析、网络舆情监测等:

(3)以互联网思维为基本思路,以传媒经济为主要延伸,课程主要包括:市场营销学、网络营销学、电子商务实务、互联网产品设计、网络与新媒体广告等。

(4)以集中实践为形式,加大实践和实习的培养力度。若以180四年总学分制计算,实践、实习的周数应在20周左右(不包含毕业论文、设计)。

结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立足与发展至关重要,它关系专业的学科立足,关系人才培养的效果,关系专业的未来发展,新媒体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远远超出学界和行业的预期想象,因时制宜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断创新改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将是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思想。

参考文献:

[1]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求调研与专业培养》,《现代传播》2014第2期

[2]朱旭辉:《网络与新媒体学科发展路径的探析》,《编辑学刊》2013年第6期

[3]安金伟:《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12

[4]张芹、黄宏:《高校网络和新媒体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5]张运香、李川汇、金升灿:《论高校新媒体人才的培养策略》,《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4期